二战时中国支援南斯拉夫二战电影大全的战役有什么?

请问中国外交三大耻分别是什么?_百度知道
请问中国外交三大耻分别是什么?
细说中国在90年代遭受的三大耻辱80年代中美蜜月期已过,随之而来的是苏联解体和海湾战争,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曾经的一大老华约阵营瓦解,美国进入超级大国时代。而中国此时经历过文革浩劫和80年代的艰难改革。  而军事实力与其他强国已经形成明显代差,当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海湾战争表现出震惊世界的新军事变革的时候,中国还处于二战后期的军事思想,以陆军为主,坦克加步兵,空中力量主要是支援用的,海湾战争对中方军事高层的震撼是巨大的,这种震撼的效应直径犹存。90年代是中国最为艰难的一个时间段落,知耻而后勇,痛定思痛。20年过去了,细说90年代中国的三大耻辱。  93年银河号、96年台海、99年炸馆。是中国90年代的三大耻辱。  发生在1993年7月到9月间。 “银河号”是一艘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广州远洋运输公司所属中东航线上的一艘集装箱班轮,固定航线为天津新港—上海—香港—新加坡—雅加达—迪拜—达曼—科威特。  7月23日起,美国声称握有确凿证据,指责“银河号”货轮载有可以制造化学武器的硫二甘醇和亚硫酰氯运往伊朗的阿巴斯港。美国派出军舰、飞机对银河号跟踪监视,并要求银河号返航。“银河号”在印度洋的国际公海海域上被美军军舰截停并扣留长达三周之久。  美国官员还振振有词地宣称:美国政府要求中国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制止这一出口行为,并威胁说,否则,就要制裁中国。  美国8月3日在与中国外交部的又一次交涉中,竟然要求中国政府命令“银河”轮返回出发地;或由美国人登船检查货物;或者索性停留在某个地点,听候发落。  美国还向该货轮计划停靠的港口所在国散布其错误情报,并据此要求这些国家阻止该货轮按计划进港卸货,制造了震惊世界的“银河号”事件。  当“银河”号航行至印度洋时,美国海军两艘军舰,5架武装直升机竟然武装阻拦该货轮前进,美国人居然强行要求登船检查。根据国际海洋公约,一国之商船在公海正常航行,这艘船就是本国之领土,谁要强行登船就等同侵略。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重大发现,世界舆论为之哗然。所有人———政府官员、记者、学者、商人、技术人员和军人,都确信五角大楼的消息准确无误。美国政府据此要求中国政府立即制止这一出口行为,否则就要制裁中国。  其实所谓“确凿证据”,从一开始就不是无懈可击的。比如五角大楼的情报说,“银河号”从大连港出发,正在驶往伊朗的阿巴斯港,就与事实全不相符。可是当时没有人注意这些情节,即使注意到了也不会放在心上。美国人多年来一直在指责中国违反条约出口化学武器,却苦于没有证据,这一回是天赐良机,一定要让中国人难堪。  除了中国,全世界的报纸都在刊登“银河号”的“劣迹”,图文并茂,可是“银河号”上的船员却一无所知。3日上午8时,他们到了阿曼湾,看到陆地、港口近在咫尺,却忽然接到“不能靠岸”的指令。  原来这些国家接到美国人的通报,阻止“银河号”进港卸货。张如德举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带着善意的船只,挂着星条旗的“六一号”还亦步亦趋跟在后面。  直到傍晚,他终于得到指示,把船开到距霍尔木兹海峡约十一海里远的公海上,抛锚待命。现在,“银河号”周围更加热闹,不仅“六一号”跟了过来,而且还增加了“九七五号”和“九九六号”两艘军舰,还有战斗机、直升机和侦察机,绕着船舷飞来飞去,卷起浪涛阵阵,张如德抬眼张望,看出飞机上都是美国军人。  24小时以后,中国外交部做出回应,告诉美国人他们已经全面调查,“银河号”上根本没有那两种东西。美国人当然不信,决心登船检查。中国人同意检查,但却拒绝美国人登船。  他们答应把船开进迪拜港,由当地海关与中方一同核查“银河号”货箱。可是美国人现在不相信任何人,只相信他们自己。他们说,没有他们参与的检查全都不能算数。这种要求在中国人看来,乃是一种蓄意侮辱。  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那时候没有任何国家主持公道,正义那时候被抛在了爪哇国。那时候的因在哪,果在哪?沙祖康连续用17次“窝囊”大骂。  8月28日,中国同意美国派专家,以沙特政府技术顾问的身份,对停泊在达曼港(位于沙特阿拉伯)的“银河号”进行检查。当时,国内有人指责沙的做法让中国“遭到耻辱”。  沙祖康在回答王志的提问时说,同意上船检查当然是中央的决策。在当时的情况下别无选择。“如果你拒绝,他(美国)就说,果然给我说中了吧,船上肯定有吧,那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两害相权取其轻”沙祖康以此来形容当时的决定。“拒绝,窝囊,我们就要背黑锅;让他们去查,某种程度上我们受到了侮辱,也窝囊。但是两个窝囊中选择了第二个。等这个事情的真相查明了,没有(违禁化学品)。那窝囊就是他们的。”  9月4日,中国、沙特代表及美国顾问签署检查报告,确认“银河号”没有违禁化学品。  1993年,沙祖康46岁,是当时外交部最年轻的副司长之一。当他接受任务前往处理“银河号”事件时,外交部国际司倾巢出动,来给他送行,这种场景前所未有。回忆这一幕,沙祖康记忆犹新。“我当时有一个感觉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美方技术人员身着沙漠迷彩服,手提开箱工具、检查仪器、手电筒,早已跃跃欲试,大有不查出美国情报局所称的两类化学品誓不罢休之势;中方一再声明&银河号&未载美方所称的两类化学品,自然胸有成竹;至于沙方,它提供了一个美方要抓证据、中方要澄清事实的场所,与双方友好。  8月26日,沙特、中国、美国3方检查人员先后抵达达曼港附近的朱科勒海军基地,由东道主沙方首席代表、朱科勒海军基地司令伊卜拉辛准将主持,进行 3方首轮会谈。沙方提出检查程序草案,经过长达9个小时的谈判,3方达成了协议:审阅“银河号”货运清单,找出运往伊朗的货物,进行外观检查;对有疑问的货箱,可卸下进行开箱检查;检查结束后,沙、中、美3方在结果报告上签字,并公布于世。  8月29日上午10点10分,开箱检查开始了。运往伊朗的货箱自然首当其冲。第一箱打开,全是一些铅封黑色铁桶。外行人一看确实大吃一惊。在场的美国人惊喜,沙特人惊奇,只有中国人沉住气。  美国技术专家们喜形于色,疾步向前,小心翼翼地琢磨这些黑铁桶,以为这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两类液体化学品。当被告知里面是固体染料时,他们不信,仍从中间掏出两箱打开看个究竟。即便是运往伊朗的装鞋纸箱他们也不放过,怀疑里面有液体化学品。  这天上午,美国人接连打开了25个自中国运往伊朗的集装箱。晚上,又检查了其余几箱。至晚上11点左右,自中国(包括经香港转)运往伊朗的集装箱已经全部开箱检查完毕,根本没有美国所称的化学武器前体物硫二甘醇和亚硫酰氯两类化学品。  错误情报被揭穿  美方在运往伊朗的货箱中未查到他们要找的两类化学品后,提出次日要查自天津新港和上海港上船的他们怀疑的所有货箱。中方同意了美方的要求。但是,结果又使他们失望。美国人心慌了。于是,他们怀疑“情报”有误。据他们透露,美情报机构提供的箱号是CSAQ3101和CSAQ3102。  当他们发现&银河号&货轮根本就没有这两个货箱及其提单号时,便怀疑情报部门把&号码&记错了,因此提出要查相近、易混的CSAQ3010号集装箱。中方欣然同意。但开箱一看,却是运往巴基斯坦的扑克牌。美国人的愚蠢做法成了现场众人的笑柄。  至晚上11点左右,自中国运往伊朗和凡美方怀疑并认为要查的从中国运出的货箱共49个全部开箱查完,结果美国人仍一无所获。于是他们便把赌注押在31日化验结果上。化验结果表明,上述化学品都不是硫二甘醇和亚硫酰氯。美国人处境尴尬,然而并没有就此罢休。  8月31日谈判桌上,美方代表、美驻沙特使馆参赞马克尤姆(音译)称,华盛顿认为,美方只检查了&银河号&部分货物,&不能公开承认船上未载硫二甘醇和亚硫酰氯两类化学品。&他说,要么船上的中国货全部开箱检查,要么根据单子一部分一部分查,直到华盛顿认为可以了为止。 奇耻大辱啊!  对美方的无理要求,中方代表指出:你们一再撕毁原先达成的协议,出尔反尔,不守信义。现在竟公然违背&绝不染指&第三国货物的承诺,甚至要查&银河号&全部货柜,这是霸道行为。云云云云。。。最后。。。。接受美国要求,继续检查。。哎。。  9月1日,我国外交部官员紧急召见美驻华使馆官员,对美国违背诺言、背信弃义的行为提出交涉,明确表达了反对美国干涉来自第三国货物的立场,进行这样的检查应由美方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同时要求美方:一、对迄今已经取得的检查结果予以书面认可,即所有发自中国的49箱货物中,没有美所指称的化学品;二、承诺在完成对“银河号”所载货物检查之后,与中国、沙特方面代表共同签署检查结果报告。  9月4日,“银河号”货轮上的共782个货箱全部被检查完毕。检查结果为无“硫二甘醇”和“亚硫酰氯”等化学品。同日,中、沙、美3方代表在检查全部货物的检查报告上签了字。  经过10天的艰苦工作,终于完成了对“银河号”所载全部货物的检查,中国检查组组长沙祖康、沙特代表阿布杜拉和美方技术顾问麦克尤恩代表各自政府,怀着完全不同的心情,在最后检查结果报告上签字。  检查报告中写道:“通过对‘银河号’轮船上全部集装箱的彻底检查,结果表明,船上未载有硫二甘醇和亚硫酰氯两类化学品。美国政府承诺将上述检查结果通知中国货轮‘银河号’预定停靠港的各国政府,并努力确保‘银河号’货轮顺利进入有关港口卸货。 ”  后来美国人说我们将货抛下海了。因为船上没有大型起重机,所以我们外交部说,中国没有超人。  美国国政府事后态度强硬,坚持拒绝道歉,“因为美国的这次行动基于对不同情报来源的信任,尽管(这些情报)全都是错的。”后来不了了之。而中国政府则忙于“冷处理”由于此事件引发的国内高涨的反美情绪。 可是仅仅过了两年! 日,美国突然宣布再一次次中美对弈  日克林顿总统决定允许李登辉于那年6月的第一周到美进行所谓 “非官方的、私人的访问”,参加康奈尔大学的毕业典礼。尽管此前两天,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莱克和副国务卿塔诺夫已正式约告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这一宣布仍令人震惊。  李登辉在位时,“以武抗统”是其主要大陆政策之一。在他主政12年里,曾耗资数百亿美元,向西方国家购买大量先进武器,其用意就是迎合西方反华势力需要,“挟洋保台,以武抗统”。  1995年6月,李登辉访问美国康奈尔大学,“两国论”随之出台。  就此,中国对美国这一严重的倒退立场表示了强烈愤慨,甚至召回了当时的驻美大使,同时因为美国新任驻华大使未到位,两国之间出现了罕见的没有互派大使的情况。  同年,5月26日,外交部宣布,中国政府决定推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原定6月对美国的访问;李贵鲜国务委员及空军司令员于振武也分别中止了对美国的访问。  5月28日,中国政府决定暂停中美关于《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和核能合作的专家磋商。美国军控与裁军署署长和负责政治、军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帮办原分别定于当年6月和7月来华的访问,也被要求推迟。一时间,两国间副部长级以上的高层访问和一些重要的双边磋商戛然停止。  对此,江向美国总统克林顿通电话表示,“两国论”是李登辉在分裂国有的道路走出的十分危险的一步;并说“如果出现搞‘台湾独立’和外国势力干涉中国中国统一的情况,我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日至8月25日,解放军南京军区出动舰艇59艘,飞机192架次,在东引北方约28海里处,进行海上攻防演练。  9月15日至10月20日,解放军陆、海、空部队在闽南沿海地区展示舰艇有81艘,飞机610架次。  10月31日到11月23日,解放军位於东山岛举行两栖登陆作战操演,出动兵力包括步兵第91师、舰船63艘、飞机50架。  为警告李登辉不要一意孤行,大陆持续保持高强度压力。  接着1996年3月的“大选” 有危险倾向的李登辉与连战搭档,以54.0%的得票率,赢得了“中华民国”第九任总统职位。注意连战当时是上了解放军斩首黑名单的。不过现在一摇身变成了大陆的红人。节操掉一地。  日至3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福建永安和南平导弹部队基地,进行“联合九六”导弹射击演习。发射四枚东风15导弹点火升空,越过台湾海峡。3月8日零时跟一时,从永安分别试射两枚东风15导弹,落在高雄外海西南30至150海里;而同步时间前后不到十分钟,3月8日一时,从南平发射一枚东风15导弹,落在基隆外海29海里处。后来,经美国“碉堡山号”神盾舰(USS Bunker Hill),在屏东小琉球附近海域陆续侦测到四枚导弹。  日至3月20日间,解放军海、空部队在东海与南海展开第二次实弹军事演习。航空兵力之战术操演和编队航行、火炮、导弹射击及海空联训。  日至3月25日间,解放军海、陆、空部队展开第三次登联合作战的军事演习,演习地点平潭岛离台湾的岛屿不足70海里。演练项目包括三栖登陆、空降及山地作战演练。   大陆军方地对空导弹在台湾海峡的部署被知晓,李登辉抛出“共军打的都是空包弹,天一下雨就点不着了言论。对此,美国也作出反应,第七舰队航母战斗群开始在台湾海峡北端游弋。3月10日,美国又派遣了“尼米兹”号核动力航母战斗群前往台海附近。随着紧张局势的升级,已有近40艘美国军舰开进了台湾海域。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称,这些战舰旨在观察动向和 “平息怒火”,并“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形式急转而下!  TG打的都是空包弹,天一下雨就点不着了,在分析李登辉的讲话时,很多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空包弹&上,认为是这句泄了密,我感觉也许不是这样,反而出问题的可能是后半句。  后来猜测,当时在一次绝对高级的会议上,高层对二炮司令戏言:你们要准备好,不要天一下雨就点不着了。在会上大家可能一笑了之,但是,随后李登辉也说:......天一下雨就点不着了!有内鬼无误。  3月15日,驻冲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31陆战远征部队 2000余人接到24小时战备待命的命令;驻冲绳加手纳的哈利亚航空队、驻汉森兵营的炮兵和驻普天间的直升机部队均在待命状态;普天间基地的24架直升机更是忙着装备、检查燃料;3月17日,从佐世堡驶出了为美国&独立号&航母运送补给的船,上面装载了可供5200人食用的粮食、每天7800瓶的洁净饮料和28000个汉堡包。  此时3月18日至3月25日间,解放军海、陆、空部队展开第三次登联合作战的军事演习。演练项目包括三栖登陆、空降及山地作战演练。  战争一触即发。  解放军一份“联合九六一”演习计划被某人泄露给“中华民国”。这份计划显示,如果选举出现“最坏的结果”时,“联合九六一”军事演习随时可以改变成真正的军事行动。当时“中华民国”获得此一计划后,立刻传达此一消息给美国,美国因而派遣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与独立号航空母舰靠近台海。由与参与大陆解放军演习会议的将领,不足十人,台湾竟能知道“空弹”的精确消息,触发大陆大规模搜查台谍,刘、邵二人被抓,并于被处决,此案株连共二十四人。  美国的卫星发现中国军方仍继续准备飞弹试射。中方的命令似乎并未改变。三月八日星期五,台湾民众出现恐慌现象,数以千计的市民赶到银行提领存款或换购美金。飞往美国及加拿大的华航客机班班爆满。群众挤在机场想取得机位。  同时,台湾的空军和飞弹部队进入最高警戒,准备报复。  美国各军种参谋首长星期五开会,检讨他们对台湾提供补给及防卫的计划。“独立号”航空母舰部署在台湾以东。神盾级巡洋舰已向南航行。接近台湾海峡,这艘军舰的强大雷达能搜索地平线外很远之处,舰上官兵在台湾海峡可监视中国的飞弹发射并追踪中国在该区的一切军事行动。一艘洛杉矶级攻击潜艇也以其感测器协助监视台湾海峡水底的动静。太平洋指挥部把其他各种空中和卫星侦测设备都带到这个潜在的战区更多的飞弹准备发射,而且每一次美国的卫星通过都带来中国动员的进一步证据。中国宣布了更多海上及空中演习的计划,并公布最新“禁制区”的座标。从标示在地图上的座标来看,中国似乎要禁止台湾海峡所有船只航行接近。台湾三军处于危险边缘。而美国则准备将一艘航空母舰直接驶进台湾海峡,贴近禁制区。他希望让中国知道,美国从部署在台湾海峡的航空母舰飞行甲板上当着他们的面出动飞机是玩真的。但是派美国航空母舰进入台湾海峡是自己找麻烦。由于双方情绪高涨,发生意外的危险很高。如果中国部署在海岸的部队对航空母舰发射一枚巡弋飞弹,航空母舰指挥官将有权攻击岸上的飞弹部队自卫。这可能也会促使台湾攻击沿海的中国飞弹阵地,然后会怎么样?  中国总理李 鹏警告美国军舰离开台湾海峡,否则将面临解放军武器的“火海”。这项警告可能只是虚张声势的叫嚣,是在中国了解美国军舰无意通过台湾海峡之后才放马后炮。  96军演时东北沈阳军区一个J8-2中队,在福建担任空中保卫,可这支部队纯粹是八旗老爷兵,J-8不光各种故障一大堆,更可笑的是飞行员只能在晴空万里的大白天飞行,这些飞行员还振振有词:我们在东北就是这种天气飞的。最后不到一星期就给赶回去了,还是只能由少量的su-27和大量落后的J-7去执行任务。这就是当时我们的部队。   后来美国人是这样评价我们的:它(尼米兹航母)具有大大改变局面的能耐,中国意图威吓台湾在其附近海域演习试射导弹,我们派出航空母舰进驻该区,两支航母舰队浩浩荡荡的驶过台湾海峡,在最后一刻中国结束导弹试射,解除紧张局势。没有人想惹上尼米兹,中国还是放聪明点好。——————这就是耻辱。  说难听点,96年我们发射的导弹精确落点,都是当时在东海的美国宙斯盾巡洋舰全程检测后告诉我们的,而当时我们只能“估算”出来,不能全程监控!!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台湾就台独,美国就欺负你,你中国能怎么样?!!这是第二次。  后来看见网络上总是有文章吹嘘:96台海危机时候我们的核潜艇突然消失了,迫使美国航空母舰编队后撤了300海里。这纯粹是阿Q精神。蒙谁啊,美国航空母舰编队就算后撤300海里,打击范围依然可以覆盖整个台湾海峡!还有很多军迷和愤青们津津乐道于50年代朝鲜战争我们如何击败美国军队,妄图来以此证明如果我军碰上美国军队,还能像朝鲜战争那样教训美国。但请别忘了,这是高科技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21世纪,美国在飞速进步,虽然我们的陆军依旧英勇,可是你们能指望英勇的陆军士兵们喊着缴枪不杀的口号,乘坐小舢板渡过台湾海峡?指望用比别人落后2-3代的海空军装备打败美国人?指望用只能在晴天飞行、缺乏训练的J-8打败训练有素、全天候的F-18?  日临晨,一架美军B-2隐形轰炸机在夜幕中悄然起飞,直扑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五枚不同型号的导弹相继发射出去......。动作准确熟练,毫不拖泥带水。“准确击中目标,任务已完成,要求返航”。当飞行员的语音传到指挥中心,‘Give me five!'的欢呼声立刻响了起来......。  1996年,阿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了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面对阿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  米洛舍维奇这样,在波黑战火逐渐熄灭的同时,科索沃的战火却越燃越旺,1997年以后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 日趋增多,约30万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代顿协议后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  因此,从1998年底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日,拉查克屠杀事件曝光并被认定为米洛舍维奇及塞军的战争罪行,引发西方及安理会的谴责.并日,法国巴黎西南郊的朗布依埃古堡举行一场事关巴尔干半岛未来局势的会议。美国、北约与南联就“科索沃问题”开展了第二轮谈判。在日的最后通牒时效过后,美国克林顿政府宣告终止外交努力,开始对南联实施空中攻击,南联的回应则是大举进军科索沃,以更残酷的种族净化政策,驱逐阿裔人民离境,造成欧洲二次大战以来最大的难民潮。经78天轰炸,南联遭受相当大的牺牲。战争从3月24日至6月10日,当北约攻击塞黑目标时,阿尔巴尼亚人游击队持续与塞黑武力战斗,在这段期间,战乱造成了科索沃的人口大灭绝。  5月7日,北约对南斯拉夫的轰炸已经进入第45天。傍晚时分,北约对贝尔格莱德市区进行了开战以来最为猛烈的一次轰炸,晚上9点,市区全部停电,整个城市一片漆黑。  5月7日午夜时分,当被炮火侵袭了一天的贝尔格莱德市民正处在疲惫的梦态中时,美国第509空军轰炸机联队飞行员波恩马洛特准将驾驶一架B-2隐形轰炸机,从美国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起飞,来到了南联盟上空。在贝尔格莱德当地时间11点45分左右,把5枚2000磅重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导弹投向了“南联盟军需供应部”。而这个所谓的“军需供应部”,就是中国驻南斯拉夫的大使馆。  在这次空袭南联盟的战争中,“战争之星”一共执行了150次战斗任务。其中149次任务中,战斗人员并不知道袭击的目标是什么,只是拿到目标的经、纬度,也就是该目标的坐标数据,飞行员就按照手中掌握的这些数据来投放炸弹。但是,5月7日晚上的轰炸目标却显得有些特别,除了坐标数据之外,在旁边,还有一行文字:“南联盟军需供应部。”这是一个“奇怪的巧合”,还是“欲盖弥彰”呢?  大使官邸的房顶被掀掉,使馆主楼内四处起火,浓烟弥漫,呛人的烟雾让人喘不过气来。楼梯被毁坏,钢筋、铁丝、各种建筑材料密密麻麻地垂挂下来。  这时,有些使馆工作人员已经从大楼里跑了出来。潘大使站在使馆大楼前,透过冒烟的窗口,看见楼里的人正在寻找出路。他立即从震惊中镇定下来,组织大家脱险。为了避免困在主楼上的同事由于惊慌从上往下跳,造成不必要的伤亡,潘大使站在院子里高喊:“同志们,不要惊慌,要镇定!”  5月9日,将成为江接班人的国家副主席胡出现在电视上。胡谴责炸馆事件是一起违反国际法的“罪恶行径”,他说中国政府“坚决支持、 依法保护一切符合法律规定的抗议活动”。但同时他又补充说,政府将“防止出现过激行为”。这是大多数人第一次听到胡发表讲话,这位下一代主要领导人树立了一个坚强果断的形象。  所以大家不用担心现在的班子会受民主斗士那些YY影响,他们都从那个时代走过来,亲眼见证西方列强的无耻。。这点伎俩忽悠不了他们  同一日,北约总部共举行了3场记者招待会,主题都是关于中国驻南使馆7日深夜遭北约轰炸,使馆内人员伤亡惨重的事件。尽管北约方面不断重复袭击中国使馆是一个“可怕的、悲剧性的错误”,同时频繁使用“遗憾”、“深表遗憾”或“同情和哀悼”之类的字眼,然而,它却不敢面对出席招待会的中国记者,甚至不给他们提问的机会。  北约部队在中国的象征性领土上炸死3名中国公民。江意识到必须带头表达这种民族情感,否则将冒对当前的爆炸性局面失去控制的危险。江第一次用“霸权主义”来形容美国,这是中国专门用在敌人身上的贬称。同时拿起了手里的电话,打给了叶利钦。  当时中国入世问题上对美国寄于厚望,可以说是希望和美国交好,冷淡俄罗斯的。同年4月6号时任总理朱访问美国,可以说一软再软。克林顿统却并没有因为中国的大幅让步而宽宏大量地同意中国入世。克林顿在再三权衡以后,还是忍住了签字,拒绝了可怜兮兮求上门来的中国人。这等于中国自己送上门去被克林顿这个美国绯闻第一色星耍了一回,堂堂中国总理可谓真正做到了“忍辱负重”。此前战争期间,江更是采取了局外人政策并继续访欧。满意望采纳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关于前南斯拉夫战争问题的再思考
《战争史研究》近期发表了阎京生先生的《近世的南斯拉夫与战争》一文,本人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和其他很多战争史爱好者一样,一起欣赏了阎京生先生的高水平文章,对阎先生的才学表示钦佩。不过,本人主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阎先生文章的某些观点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因此特草撰此陋文,期待与阎先生和感兴趣网友的共同交流探讨。
前南战争曾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影响欧洲稳定与安全的最重要的问题。作为欧洲自二战结束以后的第一场热战,前南战争应该说有着复杂的历史、宗教、民族以及大国利益角逐背景,正是这些因素共同的作用最终左右了这场战争的发生、进程与结果,简单将战争起因与责任归咎于某一方或某个“乱世枭雄”,无助于研究者和普通人客观得了解这段历史。
下面笔者将阎京生先生文章(下文简称阎文)中个人认为值得商榷之处罗列出来,并依据自己手头所掌握的资料,力求不带情绪化的陈述自己的观点,供各位感兴趣的网友参考。
(一)大力抨击米洛舍维奇和大塞尔维亚主义,有意无意的忽略铁托民族政
策的失误和错误。
阎京生先生的文章一改过去主流媒体对南联盟、塞尔维亚和米洛舍维奇的同
情,以较大篇幅和列举大量事实抨击米洛舍维奇和大塞尔维亚主义的危害以及塞尔维亚极端民族主义者的暴行,提供了笔者以前未闻的资料,的确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却有意无意的回避了铁托和南共联盟在二战结束后,在处理南斯拉夫民族问题上的失误,而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即米洛舍维奇和大塞尔维亚主义是南斯拉夫解体和科索沃战争的元凶,克罗地亚、穆斯林、阿尔巴尼亚等族则是完完全全的受害者。
在阐述个人观点之前,笔者想先引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新华社记者采访塞尔维亚民主党主席布兰科维奇的一段话为笔者的观点做铺垫,布兰科维奇说:“不要强迫人民不爱铁托,但要把真相告诉人民,让人民自己来判断,让历史来说话。”
作为6岁就随父亲参加铁托领导的游击队,从战火中走来的一名南共老党员,布兰科维奇1966年担任南共联盟泽蒙市委书记,后为塞尔维亚共盟中央委员,布兰科维奇1966年以前一直崇拜铁托,视铁托为真正的英雄,如果有谁反对铁托,他甚至会杀死这样的人。可是1966年之后,他对铁托的看法却出现的根本改变,即便这样,在1991年4月,南共联盟已经彻底解体,南斯拉夫转而实行多党制之后,当塞尔维亚最激进的民族主义政党-----塞尔维亚激进党领导人法学博士沃依斯拉夫.舍舍利扬言要采取行动捣毁铁托陵墓时,他仍然反对这种过激的行为!(后来被克罗地亚作为战犯起诉的南斯拉夫人民军总参谋长阿季奇上将为首的南斯拉夫联邦武装力量代表团在5月4日,也就是铁托去世的11周年祭日,向铁托墓敬献了花束,并在留言簿上题词:“敬献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组织者和领袖、战后数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带头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和平与进步的杰出战士约瑟普.布罗兹.铁托。”而此时距南斯拉夫联邦解体的开始----------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独立仅有52天,铁托的故乡克罗地亚已经是民族主义政党“民主共同体”在执政了,并开始为二战中德意法西斯操纵的傀儡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正名了。)
布兰科维奇的看法也许有失偏颇,但在当年的南斯拉夫却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塞尔维亚人)和他持相同看法!
笔者的观点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的解体和前南战争的爆发,的确与大塞尔维亚主义有关系,但祸根在铁托时代就已经种下,铁托在民族政策上的失误与错误和南共联盟自己推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决定了南斯拉夫联邦最终解体的命运,而大塞尔维亚主义只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铁托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大塞尔维亚主义同时,却又矫枉过正,
在“弱塞强南”和“社会主义自治的经济和政治关系体制”思想支配下,损害了塞尔维亚人的正当的权益和联邦政府整体利益;将权力下放,把联邦政府变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各共和国和自治省(民族)的松散的议事和协调机构,忽视了各共和国利益必须服从联邦大局的必要的中央集权原则。其后果,使得各共和国各自为政,为谋求自身利益置联邦大局于不顾,最后发展的互相排斥,互相封锁。
而在维系南斯拉夫统一的基础南共联盟党内,铁托同样推行了一种极端民主化政策,1969年南共9大之前,铁托取消民主集中制原则,先以各共和国先召开代表大会确定各自的方针政策,然后举行南共联盟代表大会进行磋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先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再召开各共和国共盟代表大会加以贯彻;其次南共联盟领导机构成员不再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是由各共和国按分配的名额在各自的代表大会上进行选举,再由南共联盟全国代表大会予以确认;如此一来,南共联盟中央的领导人不过是各共和国共盟选派到中央的代表,他们首先必须为本共和国的利益服务,否则就会被共和国罢免,这样实际上把南共联盟议会化了,变成了由共和国联盟组成的“松散联邦”,越来越受到民族主义影响,对于这种情况,在1988年担任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舒瓦尔曾经抱怨到:“我们在中央工作的人几乎甚麽都得征求各共和国与自治省领导机构的意见,但各共和国与自治省的领导机构却一点也不征求我们的意见。”
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南共联盟也逐步认识到了民族主义的危害,在1983年10月召开的共盟10中全会极力强调反民族主义,但由于上面所述的原因,成效甚微。
1974年宪法的出台,则赋予了各共和国脱离南斯拉夫独立的权利(后来取代米洛舍维奇担任南联盟总统的科斯图尼察当时在贝尔格莱德大学担任助教,因为支持法学教授朱里奇的观点而被解职,朱里奇认为1974年宪法的变动使得当时的南斯拉夫各共和国变成了国家,认为塞尔维亚的边界既不符合种族、历史标准,也不符合地理标准,因而被投入监狱)这一点成为后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解体的法理基础,同时似乎也反映出当时还在世,年届82岁高龄的铁托对这个他一手缔造的“理想国”在他身后能否平稳的继续存在下去缺乏信心!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南斯拉夫多党制的实行和南共联盟的解体,使得南斯拉夫失去了维系统一的基础,原本就泛滥的地方民族主义利用选举完全坐大,民族主义的歇斯底里成了当时南斯拉夫各共和国不少政党用于拉取选票的一张好牌,历史上的旧怨与现实中利益之争交织在一起,最终酿成流血冲突。
而另一方面,塞尔维亚人对铁托的怨恨也并非毫无道理,作为克罗地亚人的铁托在1946年人为更改版图,将塞尔维亚部分领土划归克罗地亚,曾引起塞尔维亚人强烈不满(米洛舍维奇后来曾要求重新划定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两国的边界,而不承认南联邦范围内各共和国的行政区域界线为真正意义上的国界,也不是毫无原因。);1968年又在主管安全事务的塞尔维亚人兰科维奇倒台之后,将塞尔维亚境内的两个自治省地位抬高,变成正式的“联邦单位”,结果常常造成自治省做出任何决定无须得到塞尔维亚共和国的批准,而塞尔维亚想通过甚麽决议必须征得两个自治省的同意,这样直接导致在阿尔巴尼亚族人口占多数的科索沃,塞族人因为阿族人掌权和阿族民族主义分子的威胁而不得不被井离乡迁离科索沃,加剧了塞阿两族的矛盾。年,作为南共联盟的头号人物铁托和二号人物斯洛文尼亚人卡德尔联手,清洗了4万多名塞族干部,让塞族人对铁托更加心怀不满。铁托还实行大小民族“轮流坐庄”,“机会均等”的原则,在南共联盟和联邦政府的领导机构中实行选派同等代表数量的做法。于是,于是仅有60万人口的黑山共和国与拥有近1000万人口的塞尔维亚进入国家领导层的代表完全相同,表面上实现了“大小民族一律平等”,实际上成为对塞尔维亚人的歧视,严重损害了占总人口40%和土地34%的塞尔维亚共和国的利益。
正是因为上面这些原因,不少塞尔维亚人转变了他们对铁托的态度,二战中,很多原先支持“切特尼克”的塞族人为铁托所感召,转而投奔他,成为铁托游击队的主体,但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像布兰科维奇这样的塞尔维亚老人却反而对新华社记者说出了“铁托早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就歧视塞尔维亚干部,提拔和重用克罗地亚干部”。这样的怨言,或也可看作是爆出了铁托鲜为人知的不光彩一面。
也许同样是因为这些原因,米洛舍维奇的政治主张才能被塞族人所广泛接受。在南斯拉夫1990年4月到12月举行的南斯拉夫各共和国举行的多党制选举中,在民族主义政党在大部分共和国的议会选举占据上风,原共盟组织均丧失执政党地位的情况下(当时的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主席科罗舍茨曾经乐观的估计共盟有可能在6个共和国的选举中全部获胜,因为“共产党是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才执掌政权的,战后执政45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因此,即使实行多党选举,共产党也一定会得到人民的支持,稳操胜券,照样作江山。”可事实与他的估计恰恰相反,特别是在后来爆发内战的波黑,分别代表穆、克、塞三族的三个民族主义政党平分秋色,穆族获86席,塞族72席、克族44席,而原波黑共盟仅获19席,被三个民族主义政党排斥于政府之外,赶出了政治舞台!)他才能率领由原塞共盟改组的塞尔维亚社会党在有50多个政党参加的选举中突围而出,以65.34%的绝对多数票在议会250个席位中获得194席,从而当选塞尔维亚共和国主席团主席,(在非共产党上台执政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等4
个共和国,不少在企业、机关和院校中担任要职的共盟成员被解除职务以致遭到解雇,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开始了他在塞尔维亚“后共产时代”长达十年的执政生涯。(阎文中引用的1941年参加革命的老战士穆罕默德.苏巴希奇控诉米洛舍维奇的公开信,或许的确反映了某种真实,但却为南斯拉夫当时民族主义甚至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大环境所不容。)
(二)关于塞尔维亚科学及艺术研究院的备忘录
在阎文当中曾经把塞尔维亚科学及艺术研究院在1986年成立100周年纪念之际发表的备忘录当做大塞尔维亚主义死灰复燃的标志性事件,甚至用“臭名昭著”这样带有强烈情绪化的贬义语来形容它们。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觉得应该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把学术讨论和希特勒式的煽动性宣传分开,而不能盲目的把极端民族主义的帽子扣在别人头上,而且这份报告所谈到的也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塞尔维亚科学及艺术研究院的备忘录是在1986年由该院的一些院士所撰写的学术论文性质的研究报告,该备忘录当时并未得到塞尔维亚官方的授意,(1990年底,美国中央情报局曾经公开在一份报告中预测:南斯拉夫将在今后18个月内垮台。这一预测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渲染大波,南斯拉夫当局当即提出了抗议和谴责。而国际社会普遍对预测的可信度予以质疑,大多数人认为这纯属无稽之谈。南斯拉夫国内形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所发生的变化,应验了中央情报局的预测。)作为后来被很多人称为大塞尔维亚主义的领军人物的米洛舍维奇也与备忘录的出台没有甚麽联系。在当时南斯拉夫经济形势恶化,民族关系趋于紧张的大背景下,它所反映的意见显然是至少代表了一部分塞尔维亚人激愤情绪,造成这种情绪的,既有前文已经提到的历史上在铁托执政时代塞族人受压制的不满,也有在现实经济危机煎熬中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对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斯、克两国的反感与排斥心理。(
从总体上看,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逐年拉大,若以南全国人均社会产值为100,从1947年到1989年,最发达的斯洛文尼亚已由163.2上升到200,最落后的科索沃由49.2下降到24;由于各共和国民族主义的泛滥,使得经济建设方面各自为政,只考虑本地区的局部利益,其后果严重损害了联邦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为发达地区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不愿意履行联邦政府制定的对落后的波黑、黑山、科索沃、马其顿等共和国提供无偿经济援助的义务,反而对联邦政府制定的不发达地区优先使用外国贷款的政策不满,1969年斯洛文尼亚发生了争夺国际贷款的“公路事件”,当时仍然由共盟执政的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政府公开指责联邦政府在分配筑路资金中对斯实行民族歧视,并发动群众举行示威游行,要求联邦政府下台,引发了南联邦战后的第一次政府危机,也制造了一个不好的先例;而阎文中所提到的美国向塞尔维亚提供18亿美元的贷款导致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国抗议,被迫退还其中60%一事,似乎也是类似这种争夺的结果;而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两国1989年对不发达地区无偿援助赠款任务分别只完成了29%和34.8%。)
虽然当时的前南其它共和国并未对这份备忘录产生甚麽强烈反映,但由于其中多多少少带有作者民族主义情绪流露,与当时联邦与塞尔维亚共和国官方的宣传口径不对路,因此南斯拉夫解体之后,一些克罗地亚、科索沃等地的出版物开始将该备忘录视为大塞尔维亚主义的民族纲领,成了“大塞尔维亚主义”复活的“有力罪证”,包括当时任塞尔维亚共和国主席团主席也是米洛舍维奇的良师益友的斯坦鲍利奇也认为备忘录是“南斯拉夫联邦国家灭亡前的悼词”,并要求该院院长辞职并与备忘录划清界限。这种态度与斯洛文尼亚公路事件中斯政府的态度相对照,在笔者这样的旁观者看来的确有很大差别。
而在一向强调民主、自由、人权的西方国家,在战前与战后,无论媒体和还是官方,据笔者所知,对这份报告却并不怎么感冒,在联合国专门设立的审理前南战争暴行的海牙国际法庭对米洛舍维奇的指控中,也没有把这份备忘录拿来当做打击他的炮弹。(笔者认为这不足为奇,就在以“科索沃人道主义危机”为由一手主导北约轰炸南联盟的美国,合法且公开活动并持强烈种族主义观点的恐怖组织“三k党”就曾经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夕,向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国际奥运代表团发出恐吓信,扬言要杀害这些国家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理由是他们不是白种人与基督的信徒。后来由于在严密的安保情况下并未发生类似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那样的“民族仇杀”,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比较1971年克罗地亚民族主义团体“马蒂察”策动克罗地亚人游行示威(作为铁托同乡,早年参加铁托游击队,铁托执政时期曾经是南人民军最年轻的少将,后来成为克罗地亚独立后首任总统的图季曼就因为此事被判刑两年,而到了1990年克罗地亚举行大选之前,他就声称由克罗地亚极端民族主义组织“乌斯塔沙”二战中在萨格勒布成立的“克罗地亚独立国”是“克罗地亚人民历史愿望的反映”,从而彻底与他早年的信仰与奋斗划清了界限,也背叛了他的老乡铁托。),批评“克罗地亚的塞族人成了主宰”,指责克罗地亚共盟背叛了本民族,甚至公然喊出“克罗地亚有足够的树木来吊死塞尔维亚人”的极端民族主义口号相比,这份在日由贝尔格莱德《晚报》披露内容的备忘录并未引起塞尔维亚社会公众关注,因为塞尔维亚官方的严厉批评,塞尔维亚科学及艺术研究院原定举行的成立100周年纪念庆祝活动也被取消。
(三)在科索沃问题上对塞尔维亚有失公平
阎文中尤其在科索沃问题上对塞尔维亚和米洛舍维奇持严厉批评态度,认为
科索沃的独立完全是由于塞尔维亚残酷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而导致的“官逼民反,不得不反!”
而笔者认为,科索沃问题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塞阿两族从历史上一直延续的矛盾冲突是其主因,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积极介入干预导致了科索沃问题的最终国际化,科索沃阿族寻求独立并非自米洛舍维奇上台执政才开始;科索沃独立总体上属于1990年代以来苏东巨变所导致的民族分离主义浪潮的余波,即便没有米洛舍维奇和大塞尔维亚主义存在,科索沃同样会走独立道路,而塞尔维亚所推行的一些过激的政策则加剧了这一质变!
科索沃居民的民族构成情况随着历史的变迁曾经几度改变,作为中世纪塞尔维亚王国的中心,塞族人曾经是科索沃的主人,而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和塞尔维亚王国的灭亡,塞族人大量迁移,改信伊斯兰教的阿族人占科索沃人口的多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18年第一南斯拉夫建立。
在塞尔维亚人主导的第一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族不被塞尔维亚人所承认,也没有甚麽平等权利可言,塞尔维亚人没收了在科索沃的土耳其大地主的庄园,大批在庄园种地的阿族人移居土耳其,这样到1929年,阿族人约为50万,占总人口的39%。
1941年,第一南斯拉夫灭亡后,科索沃并入墨索里尼拼凑的“大阿尔巴尼亚”,由于塞阿两族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在德意法西斯占领期间,阿族人并没有举行反抗,却对加入“大阿尔巴尼亚”感到格外兴奋。
当时并肩抗击法西斯的南共和阿共,也对科索沃的归属存在较大分歧,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的伦敦条约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条约科索沃都属于南斯拉夫(原本属于匈牙利的伏伊伏丁那自治省也是这样由列强划给塞尔维亚的,可以说两个自治省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塞尔维亚人的战利品)但1943年底1944年初,在阿尔巴尼亚举行的科索沃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上,决定科索沃并入阿尔巴尼亚,这一决定被铁托所领导的南共所反对,1944年11月,铁托所领导的南人民军解放了科索沃,可到了1945年2月,阿族人在科索沃举行起义,成立的军政府,日,军政府颁布法令禁止原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返回科索沃,称他们是大塞尔维亚专制政权的拥护者。接着,南人民军出兵科索沃,4万名南军与1万名阿族武装人员进行了激战,结果南军取胜,成千上万名阿族穆斯林被流放土耳其。1945年7月,科索沃人民议会决定将科索沃并入塞尔维亚共和国,科索沃在短暂的加入“大阿尔巴尼亚”之后又回到了当时由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的版图。这样,科索沃问题除了原有的塞阿两族矛盾之外,又增加了南斯拉夫与阿尔巴尼亚领土争端的因素。
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之后,依据当时铁托和南共联盟所制定的母体在南斯拉夫境内的主体民族成立联邦下属的共和国,母体在南斯拉夫境外的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在隶属的共和国成立自治省的原则,在塞尔维亚境内建立了一个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省,但阿族人对此始终耿耿于怀,因为他们没有成为南斯拉夫的第七共和国,因此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到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长达47年的时间里,阿族人要求建立自己的共和国,与塞尔维亚分家的呼声和闹事活动一直没有停息,始终是南联邦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在作为自治省存在于南斯拉夫联邦和南联盟版图的岁月里,科索沃阿族的人口出生率可以说是当时欧洲最高的地方,1988年科索沃人口增长率为2.4%,而同年南斯拉夫人口出生率仅为0.62%,1948年科索沃人口仅相当于斯洛文尼亚的50%,南联邦另一个自治省伏伊伏丁那的44%,但到了1990年,科索沃的总人口已经远远超过了斯洛文尼亚和伏伊伏丁那。到1992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成立时,科索沃的阿族人口达到了170万!
与人口高出生率相对应的是,占南斯拉夫人口7.9%的科索沃社会生产总值仅占南斯拉夫社会生产总值2.2%,出口只占1.4%,劳动生产率在全国最低,人均社会产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1953年科索沃人口中文盲占40.4%,作为发达地区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地,文盲仅占人口总数的19.1%。在塞尔维亚共和国的版图内,科索沃阿族人的生活水平也大大低于塞尔维亚人,人口出生率却大大高于塞尔维亚人,人口过多又反过来加剧了贫困;由于境况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拉越大,使得阿族人觉得没有希望与前途可言。(
当然,南联邦政府为发展科索沃当地的经济,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也同样做了大量的工作,联邦政府专门设立了加速不发达地区信贷资金,年科索沃共获得贷款40亿美元,这对面积只有10887平方公里的科索沃来说的确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钱让科索沃经济部门的固定资产1988年与1952年相比较增加了18倍,但由于种种的原因在加上地方民族主义的泛滥,科索沃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缓慢,而担任无偿援助任务的斯、克等国则认为支援科索沃的资金没有真正用来发展经济,先后拒绝再向加速不发达地区信贷基金缴纳资金,使得该信贷基金最终名存实亡,联邦对不发达地区的支援难以为继!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南联邦经济危机的加剧和南联邦的解体,科索沃已经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从联邦得到大量的实惠,经济发展毫无希望,而战争的爆发,使得很多塞族难民来到科索沃,不可避免的在就业等诸多方面与阿族人发生矛盾冲突,使得塞阿两族矛盾进一步加剧!
在科索沃的阿族人看来,与其毫无希望的与塞尔维亚和黑山重组的南联盟捆在一起,到不如利用南联邦解体的有利形势独立建国,正好可以摆脱塞尔维亚这个压在自己身上多年的桎梏。
况且作为南联邦的领国阿尔巴尼亚多年一直未放弃对科索沃的领土要求,科索沃阿族的每次闹事都有阿尔巴尼亚在背后地里的策动,1981年阿共八大上,被西方媒体称为暴君和独裁者的阿共领导人的霍查就公开支持科索沃成立共和国,并说:“我们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用一切力量来保卫在南斯拉夫的阿尔巴尼亚兄弟的合法权利”。(作为共产党人的霍查在保卫本民族利益的问题上一点不含糊啊!)
就塞尔维亚一方来说,科索沃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塞尔维亚王国的诞生地,谁放弃了他,谁就会成为塞尔维亚人心目中的千古罪人。
另外1974年宪法大大提高了科索沃的地位,导致前文所提到的塞尔维亚无法在科索沃正常行使自己的行政管理权,在科索沃民族矛盾加剧的情况下(由于塞阿两族矛盾外加经济基础差等原因导致科索沃塞族大量外迁,1991年科索沃塞族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1%,而1961年这一比例尚为27.4%,占人口少数的塞族人日益感到孤立和受排斥。)一道难题就摆在塞族领导人面前,是采取息事宁人态度,调和塞阿两族矛盾呢?还是采取强硬措施,加强对科索沃这一塞族人心目中的圣地的管控呢?
在阎文中曾经提到,1981年开始,塞尔维亚领导人就开始对科索沃阿族人的高压政策(当时的米洛舍维奇还是贝尔格莱德联合银行的行长,无权参加决策。倒是1984年成为塞共盟主席的斯坦鲍利奇对此事的表态值得关注。)从年科索沃战争爆发,科索沃几乎年年闹事,而塞尔维亚政府对科索沃阿族人的镇压几乎成了一种程序化的“流水作业”。
这样看来,科索沃的民族矛盾和冲突以及阿族人要求建立自己共和国与塞尔维亚分家的要求并未因科索沃自治省地位的提高而得到根本解决,而塞尔维亚共和国在1974年宪法的基础上进行妥协之后,也不大可能在现有的立场上(即坚决反对科索沃成为南联邦第七共和国)后退,所以采取强硬措施也就成了塞尔维亚政府唯一的选择。
并且,由于科索沃已经成为正式的“联邦单位”,在联邦主席团有一名常驻成员,因此,在科索沃无论采取任何强硬措施,都必须征得联邦主席团同意,塞尔维亚政府已经无权采取单方面行动!
作为1987年12月才成为塞尔维亚共盟主席的米洛舍维奇,恐怕对此是很清楚的,面对科索沃塞族吃亏的现实,作为塞尔维亚人的他选择了与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类似的做法,采取了支持塞族人的立场,具体的表现就是1987年“科索沃波列”演说和1989年在纪念科索沃战役60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以及1989年修改宪法,明确作为塞尔维亚一部分的科索沃自治省,仍然直接参加联邦决策,但是在国防、内务、司法、计划等七个方面要通过塞尔维亚共和国。
而到1990年,米洛舍维奇还解散了科索沃自治政府、议会和警察机构,派塞族官员和军警接管了科索沃政权,强化了对科索沃的控制。
这些举措在不少人看来,正是大塞尔维亚主义恶性膨胀的结果,米洛舍维奇后来在政治上垮台,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如果我们参照俄罗斯处理车臣问题的经验与教训,用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却又能感觉到米洛舍维奇做法合理的一面。
俄罗斯在处理车臣问题上,也曾几度反复,加入我们认真观察其宣布独立初期叶利钦的怀柔政策,到后来发兵进剿,再到后来承认非法武装组织政治地位,从车臣撤军,再到后来普京忍无可忍再次发兵进剿,重新控制车臣这一连串基本事实,
就可以感觉到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可确定性,简单的怀柔政策不见得就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好药,相反却有可能“养虎为患”!
作为政治家的米洛舍维奇的考虑当然与一般人的想法不同的。
对阿族来说,米洛舍维奇消减他们好不容易才争取过来的权利,解散由他们主导的政权机构,显然是激化矛盾的火上浇油之举,自然令他们感到愤怒,加剧他们的离心倾向。阿族人自行选举的科索沃共和国总统鲁戈瓦就认为科索沃独立是保持该地区稳定地唯一途径(这也是科索沃阿族人在南联邦时代就追求的目标)。
而作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积极推动科索沃问题国际化,甚至公开站在科索沃阿族一边,如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就公然宣称从一开始“我们就是坚决站在科索沃一边的。”
而“科索沃解放军”能从最初的乌合之众发展到后来颇具战斗力的武装力量,西方的支持功不可没。虽然一开始美国称其为“恐怖组织”,但美国外交官在探访了科索沃解放军的营地后立即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称其为“自由战士”。
阎文当中认为欧洲各国政府决定干预科索沃战争的直接原因是维护欧洲的稳定,保持区域和平,而美国政府则是在当年反越战的知识界人士、左翼学者和自由主义者推动下去“制止对平民的屠杀”。同时认为米洛舍维奇是一个生活在十九世纪末的人,并且认为其盲目沉浸于时代的理想而又不适应时代的变化。
而米洛舍维奇则科索沃战争期间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则这样评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的目的:“美国的第一个目标是证明美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第二个目标是重建美国在冷战后时代在北约中的领导地位,不幸的是,我们就像豚猪一样成了美国实现其目标的靶子,仅仅是因为我们的弱小和我们面临的内部问题。”
米洛舍维奇的这段话可以说比较准确的道出了美国干预科索沃战争的真实目的,而法国等西欧国家在参加空袭之前曾经明确主张北约的行动需要得到联合国的授权,希望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政治解决危机,并不是完全跟着美国跑;但美国很清楚,如果此事放到联合国安理会去讨论,传统上亲塞尔维亚的俄罗斯很难说不会使用否决权,因此,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利用自己的传统影响力拉西欧一帮小兄弟单干。(在这个流行“森林法则”潜规则的现实世界里,强大的实力往往就代表了一切,而且西欧国家历史上亏欠美国甚多,二战时期是美国从大西洋那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从纳粹德国的铁蹄下“解放”了西欧。冷战时期西欧又得依靠美国这个大西洋彼岸的强权去对抗近在咫尺的铁幕那边的另一个强权,在相信“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西方国家眼里,相比之下,联合国这个由世界全体国家所组成的“联席会议”倒显得不那麽重要了。)
&所以,虽然科索沃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东正教大牧首帕夫洛强烈要求米洛舍维奇下台,认为“如果塞尔维亚能够通过犯罪来生存的话,那麽塞尔维亚根本就不应生存,如果建立大塞尔维亚的唯一方式是通过犯罪,那我不会接受,就让塞尔维亚消失”。但自认为信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笔者还是认为阎文在科索沃问题上对塞尔维亚有失公平。
本来笔者还打算讨论克罗地亚和波黑战争的问题,但因为手头掌握资料不足,因此仅仅只能就以上三个小问题做一肤浅的分析,在此也就只能说句遗憾了。
冷战结束之后,苏东巨变引起了一股不小的东欧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在这个大背景下,短时间内前苏联解体了,前南斯拉夫彻底分裂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分家了,而且直到现在前苏联旧有的疆域内仍然有一些地区分裂主义势力为谋求独立或与它国合并而在积极活动,比如俄罗斯的车臣、阿塞拜疆的纳-卡自治州,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阿布哈兹,摩尔多瓦讲俄语居民成立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等等,科索沃的独立不过是这股浪潮目前仍然在涌动的余波所激起的一朵浪花而已。
同时,巴尔干地区仍然存在着不少民族矛盾和领土争端的隐患,大民族主义的思想言论依然随处可见,北约虽然进驻了波黑和科索沃,依靠刺刀暂时维持了和平,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产生矛盾冲突的原因,也不可能在这块很早就被人称为“火药桶”地方永久的驻扎下去,他们一旦撤出,巴尔干究竟会不会再现当年的腥风血雨?仍然是世界各大媒体的观察家们所关注的一个焦点。
被西方和克罗地亚人、穆斯林、阿尔巴尼亚人称为“巴尔干屠夫”的米洛舍维奇已然在海牙国际法庭的监狱中做古,在国际上留下一个不好的名声!而塞尔维亚人在科索沃战争结束后也在反思:“为甚麽米洛舍维奇上台之后,曾经承诺所有的塞尔维亚人必须生活在一个国家里,结果却是发生了4场战争,受到国际制裁,又遭北约轰炸,国家越来越小,人民越来越穷,敌人越来越多,爱国者越来越少?”
很多专家学者与媒体都力图回答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并不统一,不过有一个看法还是比较一致,那就是把所有的问题都说成是米洛舍维奇一个人的罪恶,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无助于历史学家们探讨历史的真相。
这个观点的一个佐证就是,在海牙国际法庭对米洛舍维奇长达将近五年的庭审过程中,始终没有出示甚麽强有力的证据,倒是学法律出身的米洛舍维奇以他不妥协的强硬姿态,赢得了不少人的同情,使他们认为“这样的审判,政治需求大于对事实的追求。”
而西方国家的不少人私下里也认同这一点,与米洛舍维奇打过交道的一位西方外交官就说过:“华盛顿的很多官员公开辱骂米洛舍维奇,说他是巴尔干地区的主要问题,但他也是解决问题的钥匙,西方在解决科索沃问题时需要他。”
米洛舍维奇离去了,但大塞尔维亚思想决不会轻易被塞尔维亚人所放弃,一旦遇到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它仍然会卷土重来,就在日米洛舍维奇在代顿和平协议上写下那历史性的一笔的时刻,波黑塞族领导人仍然发出了“代顿协议是一个错误,塞族代表团不接受、也不会签署这一协议”的呼声。
日,波黑塞族女领导人普拉夫希奇在波黑的巴尼亚卢卡向各国记者表示:“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在巴尔干建立一个统一的塞族国家......时代在变,总有一天国际社会将认识到在塞族国家成立之前,巴尔干地区不会有和平。”
在面对北约的强大的军事压力和克穆两族的联合进攻以及国际制裁的恶劣情况下,以卡拉季奇和姆拉迪奇为首的100万塞族人所表现出的顽强,让人又依稀看到了塞尔维亚人在历史上与奥斯曼土耳其和德意法西斯占领军进行殊死搏斗的所传承下来的那种不屈不挠。(很多西方人指责塞族人犯下滔天罪行,并认为塞尔维亚人因为南联盟的援助而一直占有军事优势,而实际上波黑的穆斯林得到51个伊斯兰国国家的大力援助,单是武器一项就达数亿美元,还派出万余志愿人员开赴波黑参加“圣战”,其中不乏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成员这样的精兵强将!中国的网络军迷们至今还为巴基斯坦援助波黑穆族武装的中国红箭-8反坦克导弹击毁塞族仿T-72的M-84坦克的成功战例而津津乐道。美国更是自1993年11月就解除了对波黑的武器禁运,美国国内类似“黑水”这样的佣兵公司更是利用战争大发横财,克罗地亚1995年收复塞族控制的克拉伊纳地区正是他们幕后策划的结果,克族武装也是他们所一手培训的。而自身饱受制裁苦难的南联盟自1993年5月就中断对波黑塞族除人道主义援助之外的所有援助。波黑穆族武装迟迟突不破塞族对萨拉热窝的封锁,不知是穆族武装战斗力太差还是有意给西方提供一个人道主义危机干预的借口?)
二战中南斯拉夫王国的军队和铁托领导的以塞族人为主的游击队曾在波黑与德意法西斯所操纵的穆族和克族伪军进行了殊死拼杀,使得穆、克、塞三个民族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南斯拉夫各民族互相兼并、仇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占全国人口1/9的170万人,除了被德、意法西斯所杀,竟有相当一部分是民族之间互相残杀的结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种情形又在波黑重演了一次,只不过这一次西方已经不在称塞尔维亚人为反法西斯的战士,而把“魔鬼撒旦”的黑帽子戴在他们头上,而自己则扮演的是“替天行道”的上帝角色。
北约依靠刺刀为波黑带来了和平,却无法阻止波黑的民族矛盾演变成类似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与以色列的犹太人之间那种无法化解的死结。
若干年后,惨烈的战争与残酷的杀戮还会在巴尔干重现吗?
在本文行将结束之际,笔者想借用《东线》作者朱世巍先生的一句话来表达
本文的主题思想:“历史是一面多棱镜,如果仅仅看到它的一面,而忽视甚至否认其它面的存在,将无法看到真正的历史!历史的功与罪就是如此,两者既是不可抹杀的真实,也是不能拿来互相抵消的真实!”
&&&&&&&&&&&&&&&&&&&&&&&&&&&&&&&&&&&&
日夜于乌鲁木齐寓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斯拉夫二战老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