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长江集团从中国撤资的事情引起国人争议。为什么有些人吃不胖说商人利字当先不谈感情不谈责任,而且全球一体化也

面上说不谈政治绝不撤资:85岁李嘉诚暗中却“脱港入欧”的政经逻辑 -- 信托圈 -- 传送门
李嘉诚继续抛售其内地资产,广州西城都荟将以30.3亿港元作价售卖给离岸公司GCREF Acquisitions 22 Limited。西城都荟位于广州市荔湾区黄沙地铁站上盖,本身已经延迟5年开业,经营半年以来,招商也未见起色,不少铺面仍然空置。这是继“长江实业出售上海陆家嘴写字楼项目‘东方汇经OFC、“和记黄埔出售百佳超市”之后,李嘉诚第三次抛售内地项目。若按照预期价格,总套现金额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受转让公告影响,昨日“长和系”股价均收涨。《广州日报》记者翻阅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的半年报发现,其已经半年未在内地拿地,“撤资内地转战欧洲”的轮廓已经越发清晰。刚过了本命年的李嘉诚,属龙,亚洲巨富之一的“超人”已经85岁了。2012年,李嘉诚宣布退休后,公开宣布家产分配方案,由长子李泽钜管理长江集团,分家之后,家族资产几乎由李泽钜“一统天下”,他掌管着以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为代表的、总市值超过8500亿港元的22家上市公司,使他个人名下总资产达到2900亿港元,身家超过其父,一跃成为华人新首富。在自己的大本营香港,李嘉诚也选择“离开”。“我1940年到香港,对这片土地有特别的感情,自己身为中国人,永远都是中国人。我绝对不会从香港撤资,我说话很少那么坚定。”这是李嘉诚去年8月在中期业绩会上的表白。但李家的投资脉络,却似乎在讲述另一个故事。李嘉诚的海外投资第一次被市场熟知源于2000年的“卖橙”神话,低买高卖,大赚1130亿港元。不知是否因为年岁渐长,亚洲首富的投资策略越趋稳健,近年大爱公用事业。2010年,以长子李泽钜为先锋,长江基建、电能实业和李嘉诚基金会联手击败了由澳大利亚麦格理、阿布扎比投资局和加拿大养老金组成的财团,斥资58亿英镑(约700亿港元)从法国电力公司(EDF)手中买下了英国电网业务。不到1年,长江基建再次出手,花费24.1亿英镑(290亿港元)收购了英国水务公司(Northumbrian Water Group)。又等了10个月,长江基建高调出击,6.45亿英镑(77亿港元)收购英国配气网络Wales & West Utilities(WWU)。三项业务的企业价值合共超过125亿英镑(约1550亿港元)。短短24个月内,长江集团一跃成为英国最大的单一海外投资者;历史投资总额超过300亿英镑(折合3720亿港元)。单在基建方面,长江集团为英国1/4的人口提供配气服务,旗下的英国电网掌控英国30%的电力供应;去年收购的英国水务公司(Northumbrian Water)则为超过7%的英国人口提供食水。毫不夸张的说,某种程度上,李嘉诚已经主宰了英国的经济与民生。完成收购WWU后,长江基建集团董事总经理甘庆林说:“英国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完善和成熟的法律、财务及受规管业务制度,集团视英国为最理想的投资地点之一。”但当记者在业绩会上让李嘉诚谈论香港的营商环境时,他却笑着说:“商人不谈政治。”除公用事业外,李嘉诚毫不吝啬数百亿资本开支,力求提振欧洲电讯的盈利。在公布的中期报告中,主席李嘉诚用“重要里程碑”来形容欧洲电讯首次扣除资本开支后EBITDA录得正数。经济学家关焯照认为,香港市场逐渐饱和,且不乏来自内地和海外的竞争者,零售、电讯业务盈利增长缓慢。根据和黄提供的公开资料,自2010年以来,长和系总共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以外完成了10笔收购,涉及金额约1445亿港元。包括基建投资1241亿港元和214亿港元的电讯并购。这其中,欧洲地区占比高达97.1%。相比之下,在香港,李嘉诚3年内仅有两次参与并购。2010年,和黄从华润集团手中耗费57亿港元增持国际货柜码头的权益。今年3月7日,和记港口信托再次支付39亿港元收购亚洲货柜码头股权的所有权益。颇具讽刺意义的是,收购不到3个月,香港就爆发了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码头工人罢工运动,前后历时40天。最终,和黄屈服于压力加薪9.8%才解决了劳资纠纷。截至6月底,和黄港口业务的EBITDA按年仅微升2%,与和记电讯香港并列盈利增速最慢的子公司。就算是向来以香港为基地的地产业务,长实今年首6个月物业销售收益同比大减37%至38.3亿港元;由于出价不够进取,年初至今竟没有投得任何新土地。中国银盛财富管理首席策略师郭家耀说:“商人永远只会看重投资的回报率,香港盈利增长缓慢受制于过度竞争、人工和租金成本飙升等多重因素。欧洲经济低迷,资产价格处于历史低位,李嘉诚已逐渐将投资重心西移。”这是有迹可循的。2010年欧洲业务息税前利润(EBIT)占集团EBIT总额仅17%,香港占比30%,中国内地以28%位居次席。而截至今年6月30日,欧洲EBIT占比已升至31%,香港和内地分别降至17%和18%。若扣除资产折旧,欧洲上半年EBITDA录得158亿港元,是香港的2.4倍。再以资本开支为例,和黄前6个月共计支出110亿港元,投到欧洲地区的就有76亿港元,占比高达69%。期内,香港与内地合共14.3亿港元,甚至还不如亚洲其他地区的开支(20亿港元)。若计算资产和负债,欧洲总资产为3516亿港元,占比44.5%。单一欧洲3集团负债累计1251亿港元,若加上基建、港口和零售业务,欧洲债务总量超过集团总负债的一半。郭家耀分析,资本开支的高低决定了公司资源投放的优先顺序,李嘉诚宁可忍受连续8年的亏损(2003年-2011年)也要继续投资欧洲3G业务,这本身已充分证明了欧洲在他心中的地位。而高杠杆的财务投资出现在欧洲,则预示这场资产西移的过程还远未结束。“李嘉诚的行为实际上是垄断,这造成了香港人民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在问及对自己的商业偶像的看法时,娃哈哈宗庆后这样告诉《中国慈善家》记者。宗庆后曾立志要成为“杭州的李嘉诚”。对此,宗庆后信心十足,一向谦逊的他“狂妄”地称“李嘉诚前20年的成绩,还没有我宗庆后15年做的大。”李嘉诚对香港的天然气、水、电力、港口、零售业等行业的垄断,在宗庆后看来,极大地损害了香港地区消费者的利益。然而,李嘉诚对自己的垄断行为却几无反思。今年3月,在面对多个社会团体的抗议,要求政府创设“李嘉诚税”(即资产增值税、股息税和累进利得税),通过财富再分配解决香港贫富悬殊的问题时,李嘉诚一笑置之。称这正是他多年来加大海外投资的原因,树大招风,引起社会仇富很正常。既然大家不愿意看到他垄断香港,那他就去欧洲、去北美、去内地投资。其实,只要回顾过去几年李嘉诚在欧洲的投资举动,便可知道“李嘉诚要避走香港,与香港工会势力壮大令其经营成本上升有关、与香港反垄断法有关”等等猜测难以成立。以工会势力和反垄断措施论,香港市场与欧洲,简直连小巫都算不上。因此,纯粹从技术上看,比如李嘉诚出售百佳,目的在于服务长和系“脱港入欧”的经营策略。李嘉诚起家,最拿手的一招就是低买高卖。从2008年开始,李嘉诚就认定当时的欧洲如同1967年的香港,乃趁低吸纳的时机。经历前述大买卖后,他要再进一步,手上必须有筹码,可以做的就是把香港资产中比较值钱但又不是很赚钱的业务出售套现。百佳们,是这个筛选过程里的必然结果。当然,作为香港华资商人代表的李嘉诚,在内地与香港都有深厚的政商界人脉,他的集团在香港回归十六年后,为何要定“脱港入欧”为发展策略,值得外界思考。李嘉诚曾说过他喜欢“投资在有法律保障的地方”。如果宽泛地去理解他的这句话,不难看到准备出售百佳的李嘉诚如何判断长和系的前景和李氏王朝的地位。与内地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地都希望李嘉诚这类境外富商去投资不同,现在内地的大型国企,资产都远较李氏父子为多。在香港回归后,不少国企资金都希望进占香港市场。香港华商的代表李嘉诚,用内地的话语看就是一个民营企业家。国企要进,民企如何定位,李嘉诚心中当然清楚。回归前的香港,李嘉诚被视为港人偶像,现在的香港人,喜欢李嘉诚的凤毛麟角。潮商的经营方式,令李氏父子与“地产霸权”、“垄断”、“压榨工人”划上了等号,百佳更经常成为抗议李氏父子的示威场所。卖掉有垄断地位的百佳,在李嘉诚看来,可能还有避开社会矛盾甚至撇除垄断恶名的效果。无论如何,今天李嘉诚的抛售,可能有如回归前英资怡和撤出香港。香港的经济命脉在这二三十年间,在不同的政经板块作用之下,先从英资手上交到华资,很可能再从华资交到国企。这无疑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正在走向一个未知的将来。(微信公众号信托圈 ID:xintuoquan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时代周报》、《广州日报》、《中国慈善家》等综合编辑整理)当前所在位置: >
热门微信号:
面上说不谈政治绝不撤资:85岁李嘉诚暗中却“脱港入欧”的政经逻辑
作者: 浏览数: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阅读,只需一秒。精彩,尽在掌握!李嘉诚继续抛售其内地资产,广州西城都荟将以30.3亿港元作价售卖给离岸公司GCREF Acquisition
李嘉诚继续抛售其内地资产,广州西城都荟将以30.3亿港元作价售卖给离岸公司GCREF Acquisitions 22 Limited。西城都荟位于广州市荔湾区黄沙地铁站上盖,本身已经延迟5年开业,经营半年以来,招商也未见起色,不少铺面仍然空置。这是继“长江实业出售上海陆家嘴写字楼项目‘东方汇经OFC、“和记黄埔出售百佳超市”之后,李嘉诚第三次抛售内地项目。若按照预期价格,总套现金额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受转让公告影响,昨日“长和系”股价均收涨。《广州日报》记者翻阅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的半年报发现,其已经半年未在内地拿地,“撤资内地转战欧洲”的轮廓已经越发清晰。刚过了本命年的李嘉诚,属龙,亚洲巨富之一的“超人”已经85岁了。2012年,李嘉诚宣布退休后,公开宣布家产分配方案,由长子李泽钜管理长江集团,分家之后,家族资产几乎由李泽钜“一统天下”,他掌管着以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为代表的、总市值超过8500亿港元的22家上市公司,使他个人名下总资产达到2900亿港元,身家超过其父,一跃成为华人新首富。在自己的大本营香港,李嘉诚也选择“离开”。“我1940年到香港,对这片土地有特别的感情,自己身为中国人,永远都是中国人。我绝对不会从香港撤资,我说话很少那么坚定。”这是李嘉诚去年8月在中期业绩会上的表白。但李家的投资脉络,却似乎在讲述另一个故事。李嘉诚的海外投资第一次被市场熟知源于2000年的“卖橙”神话,低买高卖,大赚1130亿港元。不知是否因为年岁渐长,亚洲首富的投资策略越趋稳健,近年大爱公用事业。2010年,以长子李泽钜为先锋,长江基建、电能实业和李嘉诚基金会联手击败了由澳大利亚麦格理、阿布扎比投资局和加拿大养老金组成的财团,斥资58亿英镑(约700亿港元)从法国电力公司(EDF)手中买下了英国电网业务。不到1年,长江基建再次出手,花费24.1亿英镑(290亿港元)收购了英国水务公司(Northumbrian Water Group)。又等了10个月,长江基建高调出击,6.45亿英镑(77亿港元)收购英国配气网络Wales & West Utilities(WWU)。三项业务的企业价值合共超过125亿英镑(约1550亿港元)。短短24个月内,长江集团一跃成为英国最大的单一海外投资者;历史投资总额超过300亿英镑(折合3720亿港元)。单在基建方面,长江集团为英国1/4的人口提供配气服务,旗下的英国电网掌控英国30%的电力供应;去年收购的英国水务公司(Northumbrian Water)则为超过7%的英国人口提供食水。毫不夸张的说,某种程度上,李嘉诚已经主宰了英国的经济与民生。完成收购WWU后,长江基建集团董事总经理甘庆林说:“英国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完善和成熟的法律、财务及受规管业务制度,集团视英国为最理想的投资地点之一。”但当记者在业绩会上让李嘉诚谈论香港的营商环境时,他却笑着说:“商人不谈政治。”除公用事业外,李嘉诚毫不吝啬数百亿资本开支,力求提振欧洲电讯的盈利。在公布的中期报告中,主席李嘉诚用“重要里程碑”来形容欧洲电讯首次扣除资本开支后EBITDA录得正数。经济学家关焯照认为,香港市场逐渐饱和,且不乏来自内地和海外的竞争者,零售、电讯业务盈利增长缓慢。根据和黄提供的公开资料,自2010年以来,长和系总共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以外完成了10笔收购,涉及金额约1445亿港元。包括基建投资1241亿港元和214亿港元的电讯并购。这其中,欧洲地区占比高达97.1%。相比之下,在香港,李嘉诚3年内仅有两次参与并购。2010年,和黄从华润集团手中耗费57亿港元增持国际货柜码头的权益。今年3月7日,和记港口信托再次支付39亿港元收购亚洲货柜码头股权的所有权益。颇具讽刺意义的是,收购不到3个月,香港就爆发了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码头工人罢工运动,前后历时40天。最终,和黄屈服于压力加薪9.8%才解决了劳资纠纷。截至6月底,和黄港口业务的EBITDA按年仅微升2%,与和记电讯香港并列盈利增速最慢的子公司。就算是向来以香港为基地的地产业务,长实今年首6个月物业销售收益同比大减37%至38.3亿港元;由于出价不够进取,年初至今竟没有投得任何新土地。中国银盛财富管理首席策略师郭家耀说:“商人永远只会看重投资的回报率,香港盈利增长缓慢受制于过度竞争、人工和租金成本飙升等多重因素。欧洲经济低迷,资产价格处于历史低位,李嘉诚已逐渐将投资重心西移。”这是有迹可循的。2010年欧洲业务息税前利润(EBIT)占集团EBIT总额仅17%,香港占比30%,中国内地以28%位居次席。而截至今年6月30日,欧洲EBIT占比已升至31%,香港和内地分别降至17%和18%。若扣除资产折旧,欧洲上半年EBITDA录得158亿港元,是香港的2.4倍。再以资本开支为例,和黄前6个月共计支出110亿港元,投到欧洲地区的就有76亿港元,占比高达69%。期内,香港与内地合共14.3亿港元,甚至还不如亚洲其他地区的开支(20亿港元)。若计算资产和负债,欧洲总资产为3516亿港元,占比44.5%。单一欧洲3集团负债累计1251亿港元,若加上基建、港口和零售业务,欧洲债务总量超过集团总负债的一半。郭家耀分析,资本开支的高低决定了公司资源投放的优先顺序,李嘉诚宁可忍受连续8年的亏损(2003年-2011年)也要继续投资欧洲3G业务,这本身已充分证明了欧洲在他心中的地位。而高杠杆的财务投资出现在欧洲,则预示这场资产西移的过程还远未结束。“李嘉诚的行为实际上是垄断,这造成了香港人民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在问及对自己的商业偶像的看法时,娃哈哈宗庆后这样告诉《中国慈善家》记者。宗庆后曾立志要成为“杭州的李嘉诚”。对此,宗庆后信心十足,一向谦逊的他“狂妄”地称“李嘉诚前20年的成绩,还没有我宗庆后15年做的大。”李嘉诚对香港的天然气、水、电力、港口、零售业等行业的垄断,在宗庆后看来,极大地损害了香港地区消费者的利益。然而,李嘉诚对自己的垄断行为却几无反思。今年3月,在面对多个社会团体的抗议,要求政府创设“李嘉诚税”(即资产增值税、股息税和累进利得税),通过财富再分配解决香港贫富悬殊的问题时,李嘉诚一笑置之。称这正是他多年来加大海外投资的原因,树大招风,引起社会仇富很正常。既然大家不愿意看到他垄断香港,那他就去欧洲、去北美、去内地投资。其实,只要回顾过去几年李嘉诚在欧洲的投资举动,便可知道“李嘉诚要避走香港,与香港工会势力壮大令其经营成本上升有关、与香港反垄断法有关”等等猜测难以成立。以工会势力和反垄断措施论,香港市场与欧洲,简直连小巫都算不上。因此,纯粹从技术上看,比如李嘉诚出售百佳,目的在于服务长和系“脱港入欧”的经营策略。李嘉诚起家,最拿手的一招就是低买高卖。从2008年开始,李嘉诚就认定当时的欧洲如同1967年的香港,乃趁低吸纳的时机。经历前述大买卖后,他要再进一步,手上必须有筹码,可以做的就是把香港资产中比较值钱但又不是很赚钱的业务出售套现。百佳们,是这个筛选过程里的必然结果。当然,作为香港华资商人代表的李嘉诚,在内地与香港都有深厚的政商界人脉,他的集团在香港回归十六年后,为何要定“脱港入欧”为发展策略,值得外界思考。李嘉诚曾说过他喜欢“投资在有法律保障的地方”。如果宽泛地去理解他的这句话,不难看到准备出售百佳的李嘉诚如何判断长和系的前景和李氏王朝的地位。与内地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地都希望李嘉诚这类境外富商去投资不同,现在内地的大型国企,资产都远较李氏父子为多。在香港回归后,不少国企资金都希望进占香港市场。香港华商的代表李嘉诚,用内地的话语看就是一个民营企业家。国企要进,民企如何定位,李嘉诚心中当然清楚。回归前的香港,李嘉诚被视为港人偶像,现在的香港人,喜欢李嘉诚的凤毛麟角。潮商的经营方式,令李氏父子与“地产霸权”、“垄断”、“压榨工人”划上了等号,百佳更经常成为抗议李氏父子的示威场所。卖掉有垄断地位的百佳,在李嘉诚看来,可能还有避开社会矛盾甚至撇除垄断恶名的效果。无论如何,今天李嘉诚的抛售,可能有如回归前英资怡和撤出香港。香港的经济命脉在这二三十年间,在不同的政经板块作用之下,先从英资手上交到华资,很可能再从华资交到国企。这无疑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正在走向一个未知的将来。(微信公众号信托圈 ID:xintuoquan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时代周报》、《广州日报》、《中国慈善家》等综合编辑整理)
手机版地址:
微信号:xintuoquan
大资管联盟-信托圈官方微信公众号:创设于2013年1月,目前其已成为中国大资产管理行业访问量最大、影响力最广、转发率最高的公众账号之一。
TA的热门文章
推荐证券基金微信帐号
热门文章排行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