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理念理念的形成与发展为什么会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日 10:15:35
来源:求是网  作者:孟东军 张清宇
“一带一路”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已得到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凸现,亟待解决。生态文明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理念,中国在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可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一、“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1.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生态文明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经历了十七大概念提出、十八大科学定义、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路径,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五化”(首次将绿色化列入)。进一步明确了实践任务,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因此,生态文明经历了概念、定义、路径、实践等过程,形成了日益成熟相对完整的体系。
按照中央的部署,2011年8月,国家三部委印发了《关于开展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意见通知》,启动了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2013年12月,为贯彻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国家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启动了先行示范区建设。目前全国将近有140个省市区县被列为试点(示范区)。2017年将有一批试点(示范区)建设成果接受验收,将进一步激发更深入的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和实践的热潮。
伴随中央一系列的举措,国内外也掀起了生态文明研究热潮,积累了制度建设、指标体系、实践路径等方面丰硕的研究成果。中国已连续7年主办生态文明国际会议,为共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搭建了国际平台。生态文明理念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会议通过决议,以联合国文件认可并支持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
2.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分为陆上和海洋两个方面。
(1)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主要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欧亚大陆腹地,是全球生态问题突出的地区之一。其地理特征是气候异常干燥,降雨量极其稀少,水资源严重不足。地貌形态以沙漠和草原为主,其中沙漠面积占总面积的1/4以上。中亚生态环境问题与中国西北地区有很大的相似性与相关度,同时还存在核污染、生物污染、工业污染、地震灾害、土地沙漠化、人口过快增长等问题,其生态脆弱,整体上对于人类活动的承载力也不够强,已成为制约该地区发展的重要障碍。以咸海生态危机为标志,该地区的生态受到空前破坏。
(2)“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地区,主要是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气候,总体为高山峻岭、地震活跃带、岩溶与喀斯特地貌,分布多条国际河流。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环境压力、空气的跨国污染、水资源破坏、热带雨林锐减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人口膨胀和资源消耗量飙升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
(3)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几乎全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节能减排压力和环境问题困扰。海洋生态问题长期存在,如气候变化、自然海岸线大量丧失、陆源排放过量、生态灾害频发、渔业资源枯竭等。
生态环境安全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沿线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3.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案例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涉及面广泛,还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我们选取能源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两个案例分析。
(1)中缅油气管道是中国的四大能源进口通道之一。中缅油气管道途经东南亚复杂地貌和气候,建设难度堪称世界之最。从2009年备忘录签订、2013年全线贯通并输气,到2015年开始输油,期间也经历了很多的波折。有国际组织认为,管道将经过缅甸村庄,会引发强制拆迁,破坏环境,侵犯人权,这些指责增长了部分人的不满情绪,认为这些管道对当地无益。引发了多起抗议活动后,缅甸政府于2011年叫停了北部地区一个引发强烈不满的水电站项目(中国公司投资规模达37亿美元),以平息民怨。中国建设公司也开展了很多软外交活动,减少公众抗议,包括捐赠了1,250万美元,修建了45家学校、24处卫生所等一系列的措施才使建设工程顺利完成。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几乎凡是有中国投资的大型项目,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总是一些反对者的借口,并诋毁。
(2)在众多反面的经验教训中,也有受国外专家学者称赞的案例,中国修建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铁路时,在铁路两侧种植了树木,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成功的例子。他指出,今后修路架桥时应尽可能避免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做法,平衡我们的损益。
面对“一带一路”建设和生态环境形成的冲突,我们更应该总结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好的理念、经验和模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生态优先考虑。
二、生态文明理念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生态文明理念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思想引领
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和平、友谊的象征,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说过:“Silk Road”很有历史感和感召力。“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制定并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该纲领描绘了各国成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共迎挑战、共享机遇、共克时艰、共谋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是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历史任务,“一带一路”也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所以,我们更要肩负历史使命,推进可持续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思想引领。
2.生态文明理念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助推器
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中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但同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2015年开始,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阶段,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和挑战。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双边关系制定相应的战略,在战略制定中,要深入研究各国在节能、节水、应对气候变化、生态补偿、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累的创新成果融会贯通,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海上合作等领域的重点合作建设项目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分发挥生态文明的助推器作用。
3.生态环境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切入点
生态环境不仅是一个自然过程,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分配结构、国际分工格局影响生态环境可持续。所以我们要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问题。共建“一带一路”,各国要共同应对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包括共同推动技术进步,加快技术扩散速度,以新技术改造生产方式,从源头上解决污染排放问题;把新技术应用于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共同倡导物质简约、精神丰富的生活方式;推动更加平衡和更具公平的发展;优化分工格局,共同推动“一带一路”的结构升级;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环境承载力。
总之,生态环境国际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优先要考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三、“一带一路”建设中深化生态文明理念的政策建议
1.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一带一路”建设始终
应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项目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积极推进政策环评、战略环评与规划环评,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城市规划、能源与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布局、土地开发等重大决策过程中,优先考虑环境影响和生态效益,对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事项,行使环保“一票否决”,避免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对涉及到影响人民环境权益的重大事项,严格执行集体决策、社情民意反映、专家咨询、环境评价、责任追究等制度。完善环境信息发布和重大项目公示、听证制度,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重大决策失误,实行问题追溯和责任终生追究措施。
2.建立生态环境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
建立生态环境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综合影响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发扬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促进全球生态安全。加强南南合作,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绿色援助。
目前,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中国提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得到57个国家的响应。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以12个行业作为重点,要求形成若干境外产能合作示范基地、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骨干企业,探索建立新型工业化和国际产能合作机制;提高配套服务能力建设,设立“‘一带一路’国家信息交流中心”;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建立类似于G20峰会这样的国际合作机制,可以提供安全和政治风险方面的保险产品,可以推出具体的投资促进措施;开展“中国蓝碳计划”,服务于我国应对气候问题国际谈判,支撑海洋生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将来还会有更多的组织机构和体制机制形成,生态环境国际合作应在这些组织机构和体制机制优先得以体现。同时,重视生态环境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应该优先设计,如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基金”,成立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试点,制定生态补偿机制,设计生态环保标识认证等制度。
3.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研究和制度设计
国内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方兴未艾,而国外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方面,应深度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生态环境监管制度、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理制度、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能效和环保标识认证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实施方法;在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方面,应修订土地管理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建立国际接轨、符合国际合作的制度和法规,为生态环境国际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
4.提升民间力量在生态环境合作中的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同样,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合作重点之一,也是衡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和成效的主要标志。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具有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特点。在生态环境合作中,企业、机构、组织、个人为主体的民间力量不可或缺,甚至可能成为主要力量支撑。跨国企业进行全球产业链合作后,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重视环境保护,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投入更多的环保项目,为当地企业的树立榜样;加强面向基层民间的交流合作,举办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保等各类公益慈善活动,促进沿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加强沿线国家民众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完善民间在“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合作中的参与制度,形成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新局面,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生态文明理论已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并经过实践检验。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具有普适性,因此,可用以规范和引领沿线各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请自行核实有关内容。】
( 网站编辑:程卫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前提是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在人类社会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经历了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时代。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登上历史舞台,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巨..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问题人评价,难度: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前提是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在人类社会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经历了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时代。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登上历史舞台,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巨大飞跃,它展现了人类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能量,把大量的资源转化为供人类消费的产品,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享乐需求。但是,工业文明也带来了巨大的负作用,特别是工业文明初期对资源的无节制的消耗,对环境的污染损害,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社会发展不可持续。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人类社会迈上生态文明的新阶段。 生态文明与人类历史上存在的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既具有相同点,又具有不同点。其相同点在于,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发展观。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在开放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价值观,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力图用整体、协调的原则和机制来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因而其运行的是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演变的生态轨迹。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不协调、难循环”等问题,经济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改变我国长期存在的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入、低效率的发展模式,逐步建立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从客观上进行系统地设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成为全体国民的自觉,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今后对领导干部的考核,看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决不仅仅只看地区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还要看各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保护措施和成效、生态效益等绿色指标。这些约束性指标在干部考核中的权重,应该越来越增加,甚至可以一票否决,从而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从而带动全体国民增强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使我们早日跨越工业文明,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来源大众日报)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态文明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B.生态文明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发展观。 C.生态文明强调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价值观,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D.生态文明遵循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演变,因而发展过程整体、协调。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工业文明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社会发展持续性遭到破坏,因此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使人类社会迈上更高层次。 B.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并存,它们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人类文明。 C.由于我国处于工业文明初期,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经济增长的背后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D.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成为公民的自觉意识,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新的考核机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建立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发展式,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B.我国长期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模式难以迅速改变,必须从实际出发,系统设计,搞好生态文明建设。 C.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决不能只看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还要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保护措施和成效、生态效益等绿色指标。 D.只要领导干部真正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全体国民增强生态意识,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就能早日走向生态文明。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1.D2B3。D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文明的理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