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颢郡念珠菌感染怎么治疗念

东汉郡国_百度百科
东汉制度,郡、、属国同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王国承西汉之制,为皇子封地,由相治理,相之地位同郡太守。诸侯王不治民,唯衣食税租而已。属国初置于西汉武帝(前121),是边郡管辖下的一种特殊行政区,专为安置少数民族而设。至东汉安帝时,遂以属国为相当郡一级的行政区划,由某些边郡分离远县置之,领域比郡为小,冠以本郡名,如乃分蜀郡西部四县而置。属国辖境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其行政长官为,“治民比郡”。
东汉地方行政区划制度
东汉郡国的设置比较稳定,郡国的名目和领域的变动幅度较小。《续汉书·郡国志》所载一百零五个郡国可作为东汉一代行政区划的代表。此一百零五个郡国乃从西元始二年(公元2)的一百零三个郡国[1]
发展、演化而来: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并省西汉王国十:以广平属巨鹿,真定属常山,河间属信都,城阳属琅邪,泗水属广陵,淄川、高密、胶东属北海,六安属庐江,广阳属上谷。
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益州徼外哀牢内属,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并割益州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
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分东平国三县置任城国。
和帝永元二年(公分乐成(本西汉之信都)、涿郡、勃海复置河间国,永元八年复置广阳郡。安帝命属国别领比郡者六:广汉属国、蜀郡属国、犍为属国、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辽东属国。顺帝永建四年(129),分会稽置吴郡。
综上所述,由西汉一百零三郡国省十,置十二,成为一百零五个[2]
两汉郡国名目对照表
两汉郡国名目的对照及并省关系如下表(郡国名沿而未革者以——表示,标有*号者为边郡)。
地理志/郡国志/地理志/郡国志
百三郡国/百五郡国/百三郡国/百五郡国
河南郡河南尹/平原郡——
河内郡——/干乘郡乐安国
河东郡——/北海郡——北海国
弘农郡——/淄川国——
京兆尹——/高密国——
左冯翊——/胶东国——
右扶风——/东莱郡——
颍川郡——/齐郡齐国
汝南郡——/南阳郡——
梁国——/南郡——
沛郡沛国/江夏郡——
淮阳国陈国/零陵郡——
鲁国——/桂阳郡——
魏郡——/武陵郡——
巨鹿郡——巨鹿郡/长沙国长沙郡
广平国——/九江郡——
常山郡常山国/丹扬郡——
真定国/卢江郡——卢江郡
中山国——/六安国——
信都国安平国/会稽郡——会稽郡
河间国——/——吴郡
清河郡清河国/豫章郡——
赵国——/汉中郡——
勃海郡——/巴郡——
陈留郡——/广汉郡——广汉郡
东郡————/*广汉属国
东平国——东平国/蜀郡——蜀郡
—任城国——/*蜀郡属国泰山郡——泰山郡/*犍为郡——*犍为郡
—济北国——/*犍为属国山阳郡——/*■柯郡—*—
济阴郡——/*越■郡—*—
东海郡——。/*益州郡 *——
琅邪郡——琅邪国/*永昌郡
城阳国——/*陇西郡*——
楚国彭城国/*天水郡*汉阳郡
广陵国——广陵郡/*武都郡*——
泗水国——/*金城郡*——
下邳国/*安定郡*——
济南郡济南国/*北地郡*——续表
百三郡国百五郡国 百三郡国 百五郡国*武威郡 *—— 广阳国 广阳郡
*张掖郡———*张掖郡“代郡*——
——*张掖属国*上谷郡*——
——*张掖居延属*渔阳郡*——
国*右北平郡*——
*酒泉郡*—— *辽西郡*——
*敦煌郡*—— *辽东郡———*辽东郡
上党郡 ————*辽东属国
太原郡——
*玄菟郡*——
上郡--*乐浪郡*——
*西河郡*——
*南海郡*--
*五原郡*——*苍梧郡*--
*云中郡*—— *郁林郡*——
*定襄郡*——*合浦郡*——
*雁门郡*—— *交趾郡*——
*朔方郡*——
*九真郡*——
*浦郡—— *—— *日南郡*——
《郡国志》记载
河南尹下本注曰:“永和五年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据此,一般认为一百零五郡国是顺帝永和五年(140)的行政区划。但是一百零五郡国中未有阜陵国,而该王国基本上与东汉王朝相终始,唯于冲帝、质帝之交暂绝,清代学者钱大昕因此以为《郡国志》乃据冲、质之交的簿籍而作。两种见解不一,迄无定论。桓、灵以后,郡国又稍有增置,名称亦有更改。据《后汉书》载,桓、灵二朝共增三郡:桓帝建和元年(147)复置阜陵国,延熹元年(158)分中山置博陵郡,灵帝时复分蜀郡北部为汶山郡。另有南安郡,据《晋书·地理志》及《元和郡县志》载,亦灵帝时分汉阳置,《郡国志》刘昭注引《秦州记》则云置于灵帝中平五年(188)。
及至献帝即位,天下已经大乱,朝政操于权臣之手,朝廷不能号令全国,分裂割据现象日益严重,各地不少州牧、太守自行置郡,而且旋置旋废,时分时合。因此,这一时期郡国增废情况十分复杂,各种史籍记载出入很大,经过综合考订,条理如下:
兴平元年(194),分安定、扶风置新平郡;建安年间,曹操执政,陆续增置城阳、利城、东莞、长广、谯郡、乐陵、章武、乐平、新兴、汉兴、西平、西郡、广魏、南乡、襄阳、临江(后改宜都)、弋阳等十余郡;省上郡、朔方、五原、云中、定襄五郡。
孙策据江东,于兴平元年分豫章置庐陵郡;孙权(见吴大帝孙权)继立,于建安十三年(208)分丹扬置新都郡;十五年又分豫章置鄱阳郡,二十三年分合浦置高凉郡,不知何年分卢江置蕲春郡(据《吴书》,当在建安十八年以前),辽东太守公孙度分乐浪置带方郡;荆州牧刘表分南阳置章陵郡,益州牧刘璋与刘备(见汉昭烈帝刘备)相继分置江阳(分犍为)、巴西、巴东、涪陵(分巴郡)、梓潼(分广汉)、岩渠等郡。
这一时期,王国仍有所置废,属国亦有升为郡者,但于增损无关。旋置旋废之郡亦不计入,故至建安二十五年曹魏代汉以前,东汉全境郡国总数由灵帝末年的一百零九增至一百二十余,郡境则相对缩小,至有仅领二三县者。而且,因羌胡骚扰,省上郡、朔方等五郡,版图反而比东汉初年略小。
.发现网.[引用日期]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日本的郡县制是歪嘴和尚念歪了经
文、图/秀辉
(的一角)
古时候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局限于信息手段的落后,同一种文化从起源国传到第二国后往往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偏差。古代的中国是日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大和民族凭借吸收优秀的汉文化来不断完善自身的岛国文化。其中,在地方行政体制上,日本也从古代的中国引入了郡县制的概念,作为中央政府强化地方统治的重要手段。可惜在明治维新后,由于受到欧美西方文化的影响,日本在实行“废藩置县”的时候出现了偏差,一不留神让歪嘴和尚念歪了经。
(市朝日电视台)
郡县制的由来及其传入日本
郡县制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全国的土地设置为若干的“郡”,“郡”下设若干“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东汉时期,郡县制逐步发展成“州-郡-县”三级的地方行政体制。可见,在中国的郡县制中,郡是大于县的。
日本大化2年(公元646年),大和朝廷在铲除了权臣苏我氏后推行变法,史称“大化改新”。主导“大化改新”的中大兄皇子引进了唐朝的统治制度——律令制度并加以修改,在地方建立了所谓“国”一级的行政单位,又称为“州”(比如甲斐国又称“甲州”,信浓国又称“信州”);又从唐土引入了“郡”的概念,在每个“国”之下又设“郡”,作为大和朝廷统治地方的最基层行政单位。古代日本就有所谓的“延喜式591郡”的说法。这就是日本“郡”的由来。
随着大和朝廷统治的弱化和地方武士的兴起,由武士建立的幕府政权逐步令律令制度崩坏,统治全国的“天下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把土地赏赐给部下,形成了一“国”中存在几个大名(领主)和一个大名统治几个“国”的局面。尤其到了江户幕府时代,“国”的概念在实际统治中被模糊,由各家大名建立的“藩”成为了地方统治的实体。比如前田家的一个加贺藩的治理范围就包括了加贺、能登、越中三国的大部分地区。
明治维新后,江户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向天皇交还政权。随着幕府统治的结束,江户时代的地方统治实体“藩”自然要被明治政府取代。作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统治的手段,明治政府在全日本实施了“废藩置县”的政策。“县”在此时正式登上日本地方行政单位的舞台。
(县伊那郡)
歪嘴和尚念歪了经
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市(地级市)是大于县的。就算是县级市,其地位也是和县平起平坐的。但是现在的日本,县却是大于市和郡的。换言之,如果说中国古代发明的“郡县制”传到日本后,到了今天却变成“县郡制”。“县”取代了“藩”、“国”成为了日本地方的一级行政单位,“县”下才是市和郡。“州&郡&县”的公式被改写成“县&郡”。
日本人把中国发明的“郡县制”演绎成今天的“县、郡(市)、村(町)制”,可说是歪嘴和尚念歪经的典型产物。根据日本古代重要典籍《日本书纪》记载,古代日本人对“州郡县”的认知和中国比较接近,是“州&郡&县”。可到了明治维新时期,决策者受欧美文化尤其是联邦制国家概念的影响,出现了“国&州&郡”的认知,”要在“郡”之上设置一个行政单位,希望建立一种“州&县&郡&村”的地方行政体制。从那时候起,日本统治阶层对郡县制的理解开始产生偏差,由古代“州&郡&县”的理解变成“州&县&郡”。(明治维新后建立了“府县·郡制”。)
二战结束后,日本实行《地方自治法》,正式确立了现今“县、市(郡)、町(区、村)”三级的地方行政体制,即中央在地方设立一级行政单位“县”(都道县府),“县”之下设立二级行政单位“市”(农村地方设“郡”,与“市”同级),“市”之下设立三级行政单位“区”、“町”(如果是农村地区的“郡”,下设的就是“村”,部分“市”的农村地区也设有“村”,“村”与“町”同级)。
(青森县田舍馆村)
一点个人看法
有的朋友在看了日本和台湾的地方行政体制后,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市≥县”有点看法,觉得大陆地区实行“市≥县”是否合理。台湾曾经被日本占领过,受日本的影响也实行与日本类似的“县≥市”制度。但其实日本对“郡县制”的理解是出现了偏差的,很明显地从明治维新以前的“州&郡&县”突变成明治维新后的“州&县&郡”,是明治维新时期受西方联邦制影响而产生“突变”的产物。因此,对市、县之间关系的理解,秀辉认为祖国的理解是比较正宗的。
我的更多文章:
( 00:16:49)( 00:12:55)( 17:17:06)( 12:34:07)( 20:54:18)( 23:38:53)( 22:34:03)( 00:23:11)( 23:59:42)( 00:26:20)
已投稿到:热门关键词: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 E-mail: QQ: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焦点新闻
&&评论排行玄菟郡_百度百科
玄菟郡是之一,其疆域屡屡因为战争及行政重组而有所改变。于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设立时疆域最广阔,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个, 大约是今、以及中国辽宁、吉林省西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前82年,、二郡被撤销,玄菟郡迁至今吉林省一带,东汉时西移至辽东,即为现沈阳市。之后为所灭。
汉四郡之首
玄菟(tú)郡,是中国西汉时期汉武帝灭之后,在其地设立的一个郡,与、和合称“”,设立时间500余年。玄菟郡是汉四郡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个。既然是“汉四郡”,当然就是中国古代的四郡,而不是朝鲜古代的四郡。汉四郡在时,曾合而为一,成为大乐浪郡。这个大乐浪郡又有所变迁,至东汉末期在乐浪郡之南又设置了。不过,真正意义上的“汉四郡”同时存在时间并不长。公元前82年,西汉中央政府将、二郡撤销,将玄菟郡西迁至辽东地方,并将此三郡之属县合并于乐浪郡。
玄菟郡设立于汉武帝三年(前108年),其地是国的故地,大约是今、以及中国辽宁、吉林省西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五年,玄菟郡的郡治迁至今地区,江外之地划入,此时的玄菟郡大约南达和上游北岸,与乐浪郡为邻;北达岭、一带,与为邻;其西为辽东郡,以长城为界;其东以为界与沃沮相接,居民以为主。
公元前75年(六年),西汉对玄菟郡再度缩减:玄菟郡东部的7个县被所吸收,这时的玄菟郡已经是名存实亡,只是在辽东郡内的玄菟城(辽宁省老城?方面)仍然残留着“玄菟”这个名字。
公元12年,改为“下句丽”,其部将诱杀高句丽的君主闵中朱,高句丽遂脱离中原王朝独立,开始吞并玄菟的辖县。公元32年(建武八年),新成立的东汉接受高句丽的朝贡。
屡遭高句丽入侵
107年(汉安帝永初元年),将长城内候城、高显、辽阳三县划归玄菟,将玄菟迁到长城以内,辖今日沈阳、一带,人口约4万余,事实上承认了对于玄菟故地的吞并。不久,高句丽又开始蚕食玄菟郡在长城内的辖地,屡次入侵。
189年(东汉中平六年),割据辽东,玄菟为其属地。
238年,曹魏灭,废,设、、、望平四县于玄菟郡。
265年,西晋建立,废。
404年,高句丽乘中原内战之机,占领辽东全境,玄菟郡为其占领,设玄菟城管领。
及至与联军灭高句丽,玄菟郡全境尽归唐朝,原境被改编成。
西晋时玄菟郡,下辖3县:、、。
《·地理志》:玄菟郡,汉置。统县三,户三千二百。[Gāo ɡǒu lí][1]、望平、。
、、、宣彪、、公孙域、、公孙?、、侯玄嗣 裴武、、、、吉贞、
和高句丽关系
《三国志》的记载
三国志说,都于丸都之下,丸都应该指的是丸都山。高句丽核心地区——国内地区在就已经被纳入的版图,这可以从文献和考古两方面得到印证。公元前82年(西汉五年)第一玄菟郡也就是后世史书中的地区和、一同并入。七年之后,公元前75年(西汉元凤六年),为了加强东北边境的力量,西汉政府将辽东郡长城以东的部分划出来,另立一郡,复置已经的玄菟郡,这就是第二玄菟郡。
其时,匈奴和汉朝的战争还没有停止,东北边疆的也没有彻底臣服于汉朝,后一点可以从带领部分南下投靠汉朝后仍然受到扶余攻击看出来。西汉时,政府对边郡的当地首领往往按照势力、功劳大小授予不同的封号,大者、有功者封王,其余封侯。根据南山野网友的观点,在王和时代还没有获得汉朝的册封,而只是汉朝玄菟郡下的诸多侯之一,在第三代王也就是时代,高句丽为汉朝对扶余作战有功,才在公元前37年(西汉二年)被册封为。
王莽逼反高句丽
根据史籍记载,西汉后期,和边疆各族都服从于汉朝的统治。王莽建新后,更改西汉的政策,将贬为高句丽侯,征调高句丽兵马,诱杀高句丽侯驺(也就是闵中朱),终于逼反高句丽。之际,在内忧外患中崩溃后,中原大乱。高句丽则乘机四处征伐,不但征服了整个第二玄菟郡,而且兵锋直指乐浪县,将第一、第二玄菟郡都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成了一个有模有样的边疆民族。其后,中原稳定,高句丽则顺服,成为边疆地方民族政权,中原强大,又变为割据政权,叛服不常,直至被唐消灭。
关于高句丽
兴起后,东汉政府玄菟郡侨治到辽东郡北部,也就是今天沈阳、 抚顺间,这就是第三玄菟郡。第一、第二个玄菟郡则成为高句丽统治范围,直到四、五世纪的时候,高句丽才又一次大规模扩张。那么,这里两汉时的人口到底是多少呢?
西汉时,高句丽开国的第一、第二玄菟郡地区是汉朝的郡县,当地有着有效的户籍制度。根据汉书记载,“玄菟郡------属幽州。户四万五千六,口二十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五。”关于沃,或者说东,三国志记载,其人口为五千户,这里没有大的战乱,想来人口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高句丽开国初期的人口规模应该是五万户上下,其中本部为四万五千户左右。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又逐渐控制了的领东地区,也就是西汉乐浪东部地,东汉东秽地区,根据的记载,这里的人口是两万户。
后汉书没有高句丽人口方面的记载,这说明东汉时高句丽不属于边郡直接管辖,其户籍已经不在统计之中。曹魏时,毋丘俭大破高句丽,深入到沃沮地区,至大海而还,中原获得了高句丽方面的不少信息,这些信息记载到了三国志中。从三国志来看,除了高句丽本部,东、东秽都受到高句丽的统治。关于人口,东沃沮、东秽上文已说,只有高句丽本部的人口书需要研究。三国志中说了一个高句丽本部人口的概数,那就是三万户。和汉书的记载的一比较,少了不少。按理说,这些地区的人口基本上是当地人口,不会轻易迁徙,在这期间一直处锐意扩张状态,这中间必然伴随着人口的掠夺,总人口如何反而少了这么多了呢?合理的解释只能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得人口短期内大量死亡或者迁徙。史书中有以下几个可以解释的事件。
高句丽消失的解释
一、公孙氏的征讨。东汉末年,公孙氏雄张辽东,三国志记载,“中,出军击之,破其国,焚烧邑落。”
二、内乱导致的迁徙和战乱。东汉末年,王男武早亡,王妃于氏无子,于是矫诏迎立男武的三弟伊夷模为王,引发本该继承王位的男武二弟拔奇的叛乱。三国志载:“拔奇不肖,国人便共立伊夷模为王。”拔奇“怨为兄而不得立,与涓奴加各将下户三万馀口诣康降,还住沸流水。降胡亦叛伊夷模,伊夷模更作新国,今日所在是也。拔奇遂往辽东,有子留句丽国,今古雏加驳位居是也。其后复击玄菟,玄菟与辽东合击,大破之。”经此一乱,高句丽因迁徙而损失的人口在六万多人,这些人应该迁徙到辽东了。
三、的征讨。公元244年(曹魏正始五年),幽州毌丘俭攻破,再次给以巨大的灾难。
合理推测一下,高句丽在历次战乱、内乱中损失的人口肯定超过两万户,也就是如果没有掠夺的人口或人口的恢复性增长,那么,三世纪中,高句丽的人口应该在不足两万五千户。而实际上,高句丽的人口仍然达到三万户,这是人口的掠夺以及恢复性增长在起作用。因为,古代的人口取决于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非正常减少的人口很快会恢复,直到重新遇到有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决定的界限。有理由相信,高句丽本部的这个界限是超过四万五千户的。
最后,再将高句丽人口在东北的范围内作一下截面性的比较。首先是东汉时代西边南边的汉朝郡县的人口。后汉书记载,。“玄菟郡---六城,户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三。”“辽东郡---十一城,户六万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户六万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万七千五十。”后汉书中,一城应该就是一县。不难发现,这里的数据明显有误记的,一个编户人口有大有小,总体而言,每户应该为四上下,统计上,户均四人左右的数据才合理。不防按照这个标准修改一下,玄菟的户数应该是一万一千五百九十四户,六个县,每县一千九百多户,口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三,户均三点七二人;辽东的户数是六万四千一百五十八户,每县五千八百多户,总人口为二十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户均四点三九人;乐浪郡共六万一千四百九十二户,每县三千四百多户,口二十五万七千五十,户均四点一九人。辽东三郡,总户十三万七千二百四十四,口五十八万一千九百二十七,户均四点二四人。汉代的人口数据都是国家控制的编户人口,豪强控制部曲依附人口是不统计的,因此,辽东三郡的总人口应该在六十五万上下。
再考虑辽东塞外其他各族的人口。东、东秽的人口上文已经说过,这里提一下东汉时代控制的人口。可以推测东汉时代高句丽本部加上受其控制的东秽、东沃沮及其它部分,总户数应该八万上下,口三十五万上下。辽东塞外东北还有,根据的记载,其户数是八万,口应该也是三十五万上下。其次还有散居、、黑龙江、流域的挹娄人,他们受到臣服于,人口不祥,但是地域分布广大。最后还有长白山东北,东沃沮以北的北沃沮,他们的一部分受到高句丽的控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比挹娄人高,人口比也不祥。
关于东北地区的总人口,如果不算挹娄人、北,那么东汉全盛时期以东的地区的总户口应该有三十多万户,口一百三四十万。如果算上挹娄人、北沃沮人,人口至少在一百五十万以上,两百万上下应该是比较可靠的推测。
相关文献记载
玄菟郡建立在的聚居区,这一点《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说得很清楚:“汉武帝二年,伐朝鲜,杀满孙右渠,分其地为四郡,以城为玄菟郡。”但《三国志》中也提到玄菟郡后来“徙郡句丽西北,今所谓玄菟是也,沃沮还属乐浪”,说明玄菟郡初设时,辖区内主要包括两个民族:沃沮、句丽。“五年,罢、,以并乐浪、玄菟”,并入玄菟郡之后,玄菟郡才包括真番人。
玄菟郡所辖句丽见于史书记载远早于所部南迁,所以,并不是指朱蒙所部,与后来的族不是同一民族。《汉书·地理志》玄菟郡注引的说法,认为玄菟郡是“故真番、朝鲜”,但《汉书·地理志》所载为昭帝始元五年以后的政治区划,此时玄菟郡的辖区已包括原真番郡,说明“朝鲜胡国”才是玄菟郡原来的辖区。参之《汉书·地理志》县注引应劭,认为是“故句骊胡”,可知,玄菟郡的所谓“朝鲜胡国”就是“句骊胡”,当是因其隶属于,才被称为“朝鲜胡国”。《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在记载玄菟郡徙于高句丽县时,即称其“徙郡句骊西北”,《后汉书·东夷传》:“灭朝鲜,以高句骊为县”,证明玄菟郡高句丽县是因为设于此族的居住地而得名。由此看来,在武帝入侵朝鲜以前,此族有“高句骊”、“句骊胡”、“朝鲜胡国”、“句丽蛮夷”等多种称呼。朱蒙之子时,卒本夫余的势力进至这一地区。从《后汉书·东夷传》将此族列入以为始祖的的传记中来看,当是其与卒本夫余发生了,此后卒本夫余改称高句丽。
《史记·朝鲜列传》《索隐》注、为“东夷小国,后以为郡”,则真番、临屯二郡辖区分别是原真、的领地。《史记·朝鲜列传》称“稍真番、朝鲜蛮夷”,真番在此处显然是用作族称的。究竟是真番族得名于真番国,还是真番国得名于真番族已不可考知,但是因为设在真番族聚居的真番国故地而得名,则是没有问题的,真番郡的主体民族即是真番族。真番郡的位置学者们认识不一致,但考虑到以南是后裔建立的韩国、临屯郡以南是从分立出来的辰国,则真番郡只能在玄菟郡以北。《史记·朝鲜列传》载:“自始全燕时,尝、朝鲜,为置吏”,则真番国中早就有中原人进入,说明真番郡居民中也有汉人。
《后汉书·东夷传》称:“始元五年,罢、真番,以并乐浪、玄菟。玄菟复徙居句骊。自单单大岭已东,、悉属乐浪。后以境土广远,复分领东七县,置乐浪东部”,证明乐浪东部都尉辖区有沃沮、秽貊两族。灭时是“以沃沮地为玄菟郡”,则原来隶属于临屯郡。《后汉书·东夷传》在“昔武王封于朝鲜”之前提到:“秽及沃沮、句骊,本皆朝鲜之地也”,证明秽人、与句丽胡原是的属地,后一度独立,卫氏朝鲜对此地区的征服实际上是对箕氏朝鲜故地的恢复。而真的情况与此不同。《史记·朝鲜列传》载:“自始全燕时,尝、朝鲜,为置吏”,在战国时期最强盛时,真番国已经存在,并且与朝鲜相提并论,显然不是箕氏朝鲜的属国,所以,真番当是卫氏朝鲜新征服的领地。汉武帝所设四郡,实质上就是以本土为一郡,氏朝鲜后征服的真番设为一郡,将先后臣属于与的属地分为玄菟与二郡,玄菟郡统辖句丽蛮夷与,则主要隶属于临屯郡。
临屯郡后并入,当与乐浪郡相邻。乐浪郡大体上为今流域西至海的地区,北为辽东郡,则临屯只能在乐浪之东,也就是单单大岭以东乐浪东部的辖地。《三国志·魏书·东夷传》称:“自领以东七县,都尉主之,皆以秽为民”,可见,临屯郡的主体民族为秽人。《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在秽传中指出“今朝鲜之东皆其地也”,沃沮属乐浪东部都尉,可“自领以东七县,都尉主之,皆以秽为民”,说明沃沮是秽人的一个分支。从这个意义上讲,单单大岭以东都是的分布区。则始元五年所进行的郡县调整,就是把所有秽人的分布区都划入,在此以北的人、句丽蛮夷则属于玄菟郡。因为玄菟旧治城,在,也就是秽人的分布区,所以才“徙郡句丽西北”,总之,不论是汉武帝灭以后设四郡,还是对四郡进行的并省,都是立足于当地民族分布格局基础之上的地方设置。《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在记载汉武帝设四郡之后接着说:“自是之后,胡汉稍别”,可见,四郡乃至后来的二郡建置,一方面体现着当地的民族分布格局,另一方面也对这种民族分布格局起着定型的作用。随着人的南下立国、族的形成,此地区民族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行政建置存在的基础发生了改变,建置格局自然也就不得不随之变化,这也是魏以后此地区的建置不同于汉四郡的根本性原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设计理念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