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开发经济应树立哪些新的理念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61-第23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61-23
西双版纳傣族园就是应用了这种景区循环旅游模式;(1)傣族文化不断被异化,主要表现在:现代建筑的;针对以上问题,傣族园提出了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对策;4.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先;傣族园通过发展循环旅游模式,提高了生态效率和旅游;(二)景区清洁生产模式;景区旅游清洁生产是指清洁生产概念在景区生产中的应;2蔡传涛,张智英.傣族农户庭园生态经济模
西双版纳傣族园就是应用了这种景区循环旅游模式。西双版纳傣族园(以下简称傣族园)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曼听办事处,距景洪市28公里,南临澜沧江,北依龙得湖。傣族园规划面积336公顷,主要由曼将(篾套寨)、曼春满(花园寨)、曼乍(厨师寨)、曼嘎(赶集寨)、曼听(宫廷花园寨)五个傣族村寨组成,共有村民326户、1536人。傣族园平均海拔约540米,地势平坦,属热带内陆山地气候。傣族园主要旅游资源有水体景观(龙得湖、澜沧江)、民族村寨、田园风光(热带林果、作物)、历史遗迹(曼春满佛寺、公主井、曼听白塔、孔雀坟寨心等)、傣族文化(饮食、服饰、歌舞、婚恋习俗等)等。傣族园于1999年正式营业,两年后被评为4A级旅游区, 2004年成为全州第二大旅游接待点, 月接待游客50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 8亿元。目前,傣族园常设活动项目有寨门迎宾、村寨观光、佛寺参观、手工艺展示、民居体验、傣家做客、歌舞表演、天天泼水节等。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傣族园也出现了一些旅游资源与环境问题,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傣族文化不断被异化,主要表现在:现代建筑的不断涌现、危机四伏的邻里关系、赌博酗酒的年轻人、正在淡化的宗教信仰以及傣族村民正在从“稻作民族”向“旅游民族”过渡2;(2)龙得湖受到污染,水体质量、景观质量明显下降; (3)旅游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妥善处理;(4)旅游车辆排放尾气造成大气污染。针对以上问题,傣族园提出了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1.提高对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认识。傣族园、村寨管理层必须统一思想,从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从节约运营成本、提高综合效益、提升绿色旅游形象等方面,提高对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必要性和意义的认识,由景区、各村寨主要负责牵头,在景区环卫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设置旅游循环经济办公室,负责制定旅游循环经济工作方案,并具体实施。2.利用傣族生态文化进行旅游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工作。傣族园应采取村寨居民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方式,充分利用傣族生态文化,进行旅游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时,将傣族生态文化作为傣族园重要的文化内涵,引导游客进行符合绿色景区要求的绿色消费。3.设立环境补偿专项资金,并整合利用新农村、旅游区建设等相关方面的资金。建议傣族园在门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环境补偿专项资金,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建设、节能设备的采购、环保技术的推广等。为了解决旅游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傣族园可以采取资源整合利用的方法,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景区建设等相关方面的资金。4.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先进适用技术。旅游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先进适用技术的支撑。根据景区实际,傣族园应积极采用电瓶车、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限制旅游车辆进入景区;推广太阳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技术,注意与景观的协调;支持相关部门推广沼气技术,采取补贴等方式鼓励居民建设沼气池,以促进物质的循环利用;支持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继续推进竹楼保护行动。5.采取切实措施推进生态系统和傣族文化遗产保护。傣族园、各村寨应采取切实措施进行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保护的重点是“森林―村寨―庭院―水田”生态系统和景观格局、傣族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前者,应通过利用村民公约、制定控制性规划、划定村寨新区等方式加以实施;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可以考虑采用设立民族文化传习馆、建设民族文化博物馆,以及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家、民族生态博物馆等手段。6.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产业耦合与产品创新。傣族园应鼓励村寨居民发展庭园生态经济,可以采取的模式包括:经济林果―蔬菜―家禽―鱼模式;经济林果―蔬菜―养殖业模式;经济林果―作物―蔬菜―养殖业模式;经济林果―花卉―养殖业模式;经济林果―蔬菜―养殖业―加工业模式;经济林果―养殖业模式;经济林果―作物―养殖业模式。7.利用生态化、景观化方法处理废弃物,推进龙得湖的生态修复与旅游利用。对于环卫设施不完善的傣族园来说,可以采用生态化、景观化的方法处理废弃物,实现废弃物的充分利用、减小环境污染。8.实施绿色傣家乐认证制度,推进物质循环利用。目前傣家乐是傣族园的主要接待服务设施类型,建议傣族园从节能降耗入手,推行清洁生产,鼓励通过建设沼气池等手段促进物质循环利用,并通过授予“绿色傣家乐”标牌、优先向游客推荐等手段构建激励体系。傣族园通过发展循环旅游模式,提高了生态效率和旅游产品的创新(热带作物科普、热带水果采摘、特色养殖参观、体验式购物等),通过废弃物的生态化处理来治理污染并培育新的旅游资源,树立原生态傣族村寨的旅游品牌,推进傣族园旅游生态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景区清洁生产模式景区旅游清洁生产是指清洁生产概念在景区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指从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产品和旅游设施的设计,到整个旅游者的旅游过程,都要尽量减少对当地环境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实现旅游清洁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1。旅游景区作为一个独立的旅游经营管理单位从事旅游经营和管理活动,是旅游目的地核心的旅游产品。旅游景区循环清洁生产包括旅游资源的利用、资源与能源管理、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环保投入、废物资源化等几个方面,其模式如图4―6所示: 1卞显红. 环保旅游的概念、实质及其实现途径初探.江西社会科学,2001(8).184-1862蔡传涛,张智英.傣族农户庭园生态经济模式结构与功能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 1997(1): 77-78.图4―6景区清洁生产模式资料来源:黄贤金 1扬州凤凰岛景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可作为旅游清洁生产的一个试点景区。扬州太安镇凤凰岛旅游区位于扬州市东郊,由凤凰岛、聚凤岛、凤凰林业带、壁虎岛组成,该区自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拥有山、水、林、岛等自然要素,且各要素共生组合良好,尤其以生态旅游资源、观光旅游资源、水景旅游资源较为突出,植被茂密,空气清新,自然景观质量普遍较高,适宜开展观光与绿色生态旅游,也是度假休闲的理想选择地。扬州太安镇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1 黄贤金,旅游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有效的开发。要对景点资源实行清洁的使用、设计和开发,以达到对自然消耗的最小化,使生态系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长期发挥作用。扬州凤凰岛景区在清洁生产的内容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景点生态设计,能源管理,水资源的管理,废弃物。设施维护及运作等都贯穿了这一理念。特别在能源管理方面,太安镇旅游开发过程中从以下几点进行能源的管理:―――通过规划交通系统、自行车路线和步行道,禁止汽车进入景区,既节约能源,又不对景区造成环境污染。―――循环利用现有设施、建造满足基本功能需要的设施和发挥设施多种功能,使得建筑材料所消耗的能源和运输、建造过程多消耗的能源可以大大减少。―――充分利用日光进行设施设计,可以节约大量的电能和热能。―――通过强调供应当地新鲜的食物以减少运输、冷藏需要,也可以减少能源消耗。―――使用有效的方法、装置和器具来节约能源在开发经营、游客服务和设施建设的所有方面都存在通过改革和创新提高能源效率的机会。―――运用已知的技术,灵活地使用这些初级的可再生的能源,这些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和沼气。―――为使使用者(包括游客和工作人员)更为清洁地使用能源,必须向他们示范这样使用的好处,而不是通过牺牲他们的利益来达到目的。增强游客和工作人员的能源意识。另外,对于废弃物的处理,扬州太安镇在旅游开发中,各种建设设施,应使用可以循环使用或者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方式循环回收的各种物质。推广实行可回收垃圾的分离系统和生态垃圾筒,对垃圾进行分类,能利用的尽量回收,不能回收利用的可采用填埋等方式,最终处置,对于生物垃圾集中,进行堆肥处理。在扬州太安镇凤凰岛景区的开发建设中,以清洁生产思想为指导,设施的维护运作,遵循清洁生产原则,向旅游者推出生态化的服务。在旅游饭店的建设中,利用可再生的原料,饭店的设计保持当地的特色。在经营过程中提供不含化学物质用品和无污染的棉制品,饭店生产的生活污水处理后,可作为二次水体利用;餐厅提供的食物按照地方特色,尽量就地取用,避免猎杀珍稀野生动物,推行素食为主的生态饮食;旅游交通则要求在景区内使用太阳能和电能驱动车或者自行车作为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行业资料、中学教育、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61等内容。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1 引言 我国旅游消费的蓬勃兴起,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仅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同样也为...  7 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策略的分析摘要:民俗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消费。近些年来,民俗旅游像雨后春笋,迅 猛发展,并且给旅游地带来了很大的经济...  06 06CSS003 古巴比伦时期不动产经济活动研究 06AJY008 李海峰 西南大学 重庆...06 西 06XMZ009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罗仕伟 后期 简牍中...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探索_文化/宗教_人文...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 ...研究,指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在给黔东南地区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当 地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旅游开发造成黔东南州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环境遭到破坏 黔东南州由于地处中国西南...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策姓名:林峰青 科目:民族学通论 学号: 教师:袁瑛 【摘要】 :由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处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相对滞后等...  基于大学生角度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研究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关键词:少数民族旅游地;旅游开发;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大学 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  ? 行业版》2013 年第 11 期 本文通过对民族节庆旅游发展较成功的南宁国际民歌节和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进行对比, 总结出少数民族地区节庆旅游发展的异同及一般模式,...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频道特色定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频道特色定位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普九”状况调查——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 - 生活囚徒 - 苗族|苗族人_三苗网(苗族联合网) - 苗族|Hmong in China|Miaozu|Hmoob - Powered by X-Space
个人简介:
阿尤蚩,苗语音译,老杨之意。原名杨永江,字百川,号十八居士,苗族,83年生于贵州纳雍。毕业于国立华侨大学文学院。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人正直,略嗜烟酒,曾有拙作见诸报端。
我要用文字砌一座城堡,收养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普九”状况调查——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
& 03:13:09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普九”状况调查——以省毕节地区为例【内容摘要】当今社会,人力资本的积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人力资本的积累关键在于教育,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一种忽视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就教育层面而言,直出现在我们仍然无视城市和乡村儿童,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在教育环境、师资配置等方面和差距,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更是触目惊心,为了配合西部开发的进程,ZF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普九”,但是“普九”的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效果?在社会上有何反响?以及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本文将逐一展开探讨。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普九”一、问题的提出何为教育?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泛指一切增加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维意识的,《说文》上我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词拉丁语Educare演化而来,含有引出之意,即用引导的方法,使儿童身心得到发展,教育可以使人获得基本技能,提高生产水平,同时也能大大改善人们配置资源的效率,另外,教育还可以通过一些外在的影响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降低生育率,提高社会参与能力等。江**总苏纪曾经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从根本来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水平,这是实现我们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可见,努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改进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质量,是党和ZF在新世纪里的工作核心。同是,加快教育进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也为ZF部门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众所周知,发展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人类靠教育来传递先人的经验,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我国的民族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在各民族相互交往沟通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民族的影响。可见,在受教育这一社会行为之中,一个民族的教育也自然而然地受到另一民族的影响。工业革命兴起以来,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又反作用于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当今社会,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人才的竞争。而现代化的教育无疑便是培养新型专门技术人才和搌兴民族的重要手段,只有努力将教育这一板块搞好搞扎实,本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面向未来的宗旨,积极拓展教育的的各个层面和环节,才能培养出大批适应新形势新需要的新型人才。不论是哪个民族,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各个民族的人民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只有采取适当措施,加快各个民族教育发展的进度,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使整个社会繁荣富强。二、贵州省毕节地区概况贵州毕节,位于贵州高原西北部,西临云南,北接。境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破碎,气候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全区总面积26846平方公里,其中仅山地面积就占93.3%,土地面积占4026.9亩,可耕地面积则少之甚少,仅有1587.82亩,占国土面积的46.4%,人均占有可耕地面积一亩,而且绝大多数为贫的坡地,是典型的深山区,石山区和边远山区,属于全国18个贫困区之一的乌蒙贫困区。自古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真实写照。毕节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杂散居的贫困地区。全区居住着汉、苗、回、布依、白、仡佬、蒙古、水满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有170多万,约占全区总人口的26.7%,全区七县一市中有一个自治县,其中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77个民族乡。民族乡镇占总乡镇的30.7%,占全省民族乡总数的三分之一,全区贫困人口多,分布广,贫困程度深,反贫率高,据地区统计局资料,至1997年底,全区尚有160多万人尚未解决温饱,其中五个贫困县的贫困人口主要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1985年至1988的,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HJT曾多次深入到毕节,从县城到农村,进行了反复和细致的调研,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建立“毕节地区扶贫,生态建设实验区”的伟大战略构想,这一构想于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并明确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实验区的重大主题,这三大主题的确立,完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试验区成立之日起,中央统战部,各民注党派中央、国家民委、全国工商联,就把毕节作为国家改变实验区,倾情帮扶毕节,致力于推动毕节试验区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各级ZF部门根据民族研究工作的新特点,结合毕节地区的区情,确定了“三面向,三服务”的民族研究方面,“三面向即为面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向现在,面向未来”。“三服务”即为“民族研究重为党委和ZF的决策,为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服务”。在全区各级部门和领导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毕节地区国民经济增长较快,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条件以及交通运输得到了较大改观,在教育方面,原来落后的教育随着“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几十1”等一 系列政策的实施,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都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国七县一市在2005年基础上完成了“普九”,但“普九”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三、贵州省毕节地区教育现状及“普九”状况调查前面我们通过对贵州省毕节地区的简单介绍,大体知道了关于它的一些情况,由于受经济条件,传统观念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毕节地区初等教育的普及率极低,因而“普九”的进程困难重重,任务艰巨。历经多年,ZF的大力投资“普九”工程,但实际取得的成效不太令人满足。何况,官方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纵观贵州省毕节地区教育现状,普通存在着“边”“山,”“少”,“穷”的特点,具体来说,“边”指的是教育基础底盘小,基础非常薄弱,“山”指学校布点分散,在管理方面存在极大困难。“少”,指民族语言复杂,汉语教学困难,阻碍教育教学的质量。“穷”指的是教育设施不具全,且十分简陋,教育投资严重不足。加之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信息困塞、技术落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地方财政拮据,贫困人口较多,因而给“普九”带来极大困难,我们通过这个暑假的深入调查和采访,收集了一组关于贵州省毕节地区“普九”教育的有关数据,这些数据参考有关ZF部门的统计,通过深入实地的调查所得。
数据民族乡镇
学校总数(所)
中学(所)
公办小学(所)
民办小学(所)
教职总数(人)
在校生(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
纳雍县锅圈岩乡
织金县金龙乡
金沙县安洛乡
黔西县绿化乡
大方县星宿乡
毕节市千溪乡
威宁县新发乡
赫章县兴发乡
数据民族乡镇
总面积(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亩)
总人口(人)
农业人口(人)
所占比例(%)
少数民族人口
所占人口比例率(%)
纳雍县锅圈岩乡
织金县金龙乡
金沙县安洛乡
黔西县绿化乡
大方县星宿乡
毕节市千溪乡
威宁县新发乡
赫章县兴发乡
43.12上面两个表格详细的反映了毕节个别少数民族乡镇的地理面积,人口数量,农业人口,少数民族人口以及占所在乡镇的比例,从侧面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同时,也展示了各乡镇现在“普九”阶段的教育资源,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情况。下面,我们再参考一下“普九中学生成绩的有关数据统计和教育经费投入表。纳雍县羊场彝族乡1998——2005年小学升初中会考成绩统计表
及格率(%)
及格率(%)
25.8纳雍县羊场苗族彝族乡1998——2005年适龄儿童入学情况统计表
适龄儿童数
适龄儿童入学人数
适龄儿童入学率
67.54纳雍县羊场苗族彝族乡1998——2005年适龄儿童入学情况统计表
当地财政支出
当地教育经费支出
教育投资财政支出百分比(%)
9.92通过对上述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所得的结论令人担忧,我们应该用发展与全面的肯光看问题,一方面,在毕节地区实行“普九”以来,在ZF的扶持和界热心人士的关心下,毕节地区的教育现状有了较大改观。另一方面,毕竟这种教育落后的状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对上面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后,发现在“普九”阶段贵州省毕节地区面临着如下困难。(一)对“普九”的重要宣传不够,群众缺乏认识和自主参与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普及义务教育是全社会应尽的责任。然而,在几十年的发展中,贫困地区始终没有形成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机制和环境,人们对基础教育的观念还是陈旧的,没能科学地认识到基础教育对当地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只把教育当作消费性投入,在这样的背景下,贫困乡镇行政,基层教育部门在执行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都习惯于以行政手段来落实,这样一来,理念上的教育实际只是一种象征性行为 ,它主要以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为主要目的,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通的工作行为。它主要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为重要目的,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通的工作行为。其次,在现行的学校教育方式和教育宣传上,目前仍未能跳出办学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甚至只停留在追求升学率,去应试教育那种读书——升学(拿文凭)——找工作(就业)的狭窄思维。便出现以应试教育取代生存教育,使教育的多功能丧失和弱化。再加上毕节地区大多数民族乡镇地处偏远,面对乡ZF,教辅站针对“普九”要求既将采取的各种措施,老百姓只是能按要求被动地执行,对义务教育与自己生存及子孙后代的发展关系认识不够,对送子女入学缺乏应尽的责任感和自主参与性,致使“普九”过程中的生源流失。(二)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五章第三十款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新建,改造,扩建所需资金,在城镇由当地人民ZF负责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或者通过其他渠道筹措;县级人民ZF对有困难的乡、村可酌情予以补助。例如威宁乡从1998年来陆续投入新建、扩建校舍的303万元中,自筹的配套资金只有70万元,仅占总投入经费的23.1% ,尽管得到了233万元的教育款,新建扩建了五所小学,但按《贵州省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评估验收标准及其统计,评定办法》第二条,第三款,“办学条件”之规定,全乡目前只有平原小学(乡中心校)硬件设备达到要求。按县人民ZF《关于印发“普能九九年义务教育”规划的通知》规划,到今年,乡里还需建中学校合一所(3060m2),学生宿舍一所(990m2)及其所需的附属设施,预计需投入经费202.25万元,加上购买图书、劣技、音体美及及数学仪器等经费,全乡还需投入经费总计230万元左右才能完成“普九”规则要求,而威宁全县“普九”经费缺口达10509万元,这数据令人评颜。(三)师资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上参差不齐。按县“普九”规划,到2005年,全乡教师增加48名,到了2003年,乡中学教师只有15名,9所小学中教师最多的乡中心校即平原小学也只有教师14名。其他学校教师分别为云贵小学10名,街边小学8名,小米小学5名,马街小学5名,萝卜甲小学6名,水塘小学3名,新民小学2名,检角小学2名,据统计,直至现在,威宁县云贵乡有正式教师仅71名,这与1.6万人口数量的教师实际需求相差甚远。由于师资数量严重不足,目前全乡仍有25名代课教师。在教师结构上,71名正式教师中具有大专学历的有9人,中专学历的55人,高中学历的3人,初师学历的2人,小学学历的1人。而在71位正式教师中,获得高级职称的只有4人,几所边远如检角,新民、水塘、小米等校的教师多数为40岁以上的民转公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上参差不齐是目前师资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四)管理落后,办学思路单一。同校对威宁县云贵乡为例,全乡教育教学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里。每位老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期末的统考成绩。每学年的考核评优,由校领导推荐看数。没有有效的教师管理激励机制,无法调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其次是办学思路单一。云贵乡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人口数的42%,其中苗两个民族基本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马街小学,小米小学都是直接办在寨、里,这两所小学初入学的苗学生,98%都在使用自己母语。全乡都没有一所双语教学试验学校。从师资、教材、教学、管理等都照搬照套普通学校的模式,外面分配或调入这些学校的教师,不适应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加上语言障碍,工作难度大,外地教师往往是工作一两年,想方设法都要调离。而当地又无法培养出适合本地的双语教师。造成师资队伍很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四、毕节地区“普九”状况引发的几点思考(一)关于清醒认识西部“两基”攻坚工作存在的困难和任务的紧迫性,艰巨性问题。早在2002年,有专家学者在川、贵、渝农村调研时发现,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普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经费不足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二是农村师资队伍与教育发展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三是教育观念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相对落后。并明确指出这三大问题已构成当前西部农村教育面临的挑战。针对贵州省毕节地区的教育现状,陈新宇的《发展苗族教育,促进民族平等》,漆国江的《耗散结构与苗族的振兴》,吴道兴的《毕节地区苗族教育发展浅见》,以及罗世勋的《对毕节地我苗族教育发展的浅见》等文章,都深入分析了毕节地区少数民族教育落后的原因,以及对策,并不泛真知灼见,其中陈新宇先生将少数民族教育落后的原因归结为历史的原因,政治原因、现实原因,直接原因以及主观原因等,并提出解决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建议,得到很大的认同。2005年,毕节地区全面实施“两基”攻坚的第四年,根据省ZF计划,毕节市要实现“两基”达标验收。同时按地区规划,要完成其系5个县42个乡镇的以乡推进“两基”工作。对实施“两基”攻坚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各级ZF和教育部门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增加发展基础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把“两基”攻坚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办快贫困乡镇义务教育的普及进程。(二)关于贫困乡镇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关系问题。教育经费不足是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中普通存在的一大问题,也是严重制约实施“两基”攻坚最主要的硬件因素。目前,全国尚未实现“两基”的将近450个县级单位中,有391个在西部12个省区,占86.7%,这391个县中,有22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些县财力薄弱,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危房比例高,农村初中校舍缺乏,据统计,2001年全国小学、初中危房所占比例分别为6.60%和4.07%,而西部省区分别为10.52%和6.96%,分别高出全国的3.38和2.89个百分点,据测算,光是在毕节地区的威宁县,在“普九”阶段,该要新建扩建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新增课桌椅,图书仪器以及添加教职工工资等,累计需要投入的资金教数额高达25009万元,而经费缺口将近10509万元,这对国家贫困县而言,财政压力十分巨大,虽然ZF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人头经费占去85.0%以上,对贫困乡镇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现状,我们认为应加快经济建设,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认识,并企求得到解决。1.指导方针上,要树立光教而后的思想,杜绝经济要发展教育让一让的偏见,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了经济对教育发展的限制作用,这客观上给人一种假象,即教育与经济似乎存在着应该遵循的一成不变的法则,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可能发展教育。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的经济迅速得以发展并不是在教育发展之前,而是发展的结果。18世纪来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而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引起技术革新是从苏格兰地区萌芽的。这并不是偶然的因素,因为当时英国的教育水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尤其以苏格兰地区最为突出。前苏联建国伊始继承了落后帝国的经济基础,但如果不是大力发展教育,就不可能在军事、经济方面与美国抗衡。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如果不是勤紧裤带搞“超经济水平”发展全国教育,就不可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地位。解放前名震西南地区的及国边地区的“平民教育”,“苗民教育”,办学初根本淡不上什么经济条件。学校办在人口集中的苗族村塞里,教学在简陋的教童里进行。小学低年级收包谷5升,高年级收7升,学校对学生的服装不要求统一,有啥穿啥,只要洗干净就行。教育的工资很低,约国币五无,只勉强能维持生活。1946年曾出现了教职工断炊,校长步行60里路去向地主借粮给老师度日上课的现象。当时石门坎及周边地区的办学如此艰苦,教师工薪如此低的条件下,教育却办得有场有色,学生们勤奋好学,教师们积极传授知识,并在实践上逐步形成了苗族传统与文化和近现代中西方教育理念相结合的“石门坎教育模式”。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威宁石门坎为中心的云贵川毗邻各县苗族村寨就拥有52所小所和一所初中的办学规模,为石门坎及周边地区各族人民培养了大量人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贫困地区落后的少数民族成功办学的典范,这已被当代专家学者所认可,并传为佳话。时下,面对贫困地区经济和教育普遍滞后的状况,只有牢固树立先教而后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教育才会办得好,才会让ZF的教育行为得到普通群众的认可,并积极地支持和参与。这样一来,各级教育部门在办学教育的实践中才会舍得出大力气,花大价钱,ZF部门和受教育群众才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韧不拨,百折不挠。2.开拓新思路,开展全方位的基础教育资金的筹措,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贫困地区教育投资制新格局。首先,贫困地区教育资金的筹措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法。目前,贫困地区教育投资形式主要是以财政拨款为主,各种形式的社会投资及捐资集资为辅助的渠道。对政拨款又分为国家财政与地方财政拨款两级。而在整个财政拨款中,只有地方ZF在保证教育经费有预算落实的前提下,得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投资当中来。捐资集资是目前解决贫困地区教育资金短缺最有效的途经之一。因此,进一步完善捐资集资的机制,调动全社会力量都来关心贫要地区教育经费问题,支持贫楞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其次,要利用好国家在财力上向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的专项教育经费。从1990年开始,在过去设立的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费基础上,国家又设立了每年2000万元的贫困地区少数民族教育补助经费,并实行项目管理。近年来,国家还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货款等外援项目,加大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经费投入。通过世界银行货款“贫一”,“贫二”,“贫三”等项目,对8个民族省、区及湖北、河南、四川、甘肃、河北、黑龙江以及海南等省的近200个民族县,提供了近2亿美元的货款,共投入39亿元,加上地方配套款,累计教育资金总投入为100亿元。这是建国以来国家设立的数目最大的一笔教育款。1997年又设立了“国家义务教育人民助学金”,4年累计达7.3亿元,用以帮助贫困地区经济困难而失学或辍学的儿童,特别是少数民族儿童。贫困地区教育及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当地的实情 ,落实利用好这些教育经费。同时要加强对教育资金的落实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做到“专款专用”,保证教育拨款到位。第三,贫困地区域镇教育和乡村与少数民族教育在投资上,地方ZF要制定相关的政策作保障。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因各种社会因素不尽相同,普遍造成教育是不平衡状的“二元结构”或“三元结构”,既有较先进的城镇学校教育,也有较落后的乡村和少数民族教育。城镇教育在办学条件、管理体制、师资结构等方面较为接近发达地区,或者可以视为发达地区教育模式的变体。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性教育资金的投入应优先考虑落后的乡村和少数民族地方。这也是,体现西部开发中社会公正性的这一宗旨,同时也是落实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贫困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ZF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作保障,在教育投资上处理好这一关系。第四,少数民族地区各级ZF部门和教育部门要树立“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指导思想,筹集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不仅需要提高领导干部的认识,也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应该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少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教育既是国家的事业,也是人民的事业;既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自身以及子孙后代的利益;既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振兴,又关系到人民的幸福。总之,只有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认识和教育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参与兴办教育的行列,自觉承担部分教育经费的投入。按照中供仲央的规定,要逐步建立国家财政拨款为,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和税费,收取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投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少数民族地区应该立足于当地的实情,响应中供仲央的号召,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起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资体制新格局。3.对少数民族地区应重视和加强教育科研的问题。长期以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部门在几十年内实施现代教育中多数地方基本照搬发达地区的模式,如成套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教育评估体制等方面,形成了一种传统的教育习惯,这种教育习惯已发展成为一种阻碍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多民族聚居区现代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受其影响,在少数民族地区在理解“现代教育”上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有的把教育理念和落后完全归结为经济的欠发达,却忽视自身教育思想的变革。有的把教育现代化单纯理解为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仅把教育的变革视为教学设备的更新,忽视了培训模式的变化和学生学习精神的培养。体现在教育科技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思路单一,层次不高,研究模式往往停留在常规的课堂教学环节里。二是一线教师已习惯于平常的教育教学行为,缺乏科研意识,教师们都是在要评职称的逼迫下,才不得不写点文章,教育科研多流于形式。三是受现代教育体制的制约,一些较高层次的教育科研成果往往不能付诸与实践,与实际需要严重脱节。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面积较大,民族众多,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的特殊困难和问题,而且地区间,地区内的民族间的差异较大,很难有统一的模式的方法,因此,注重和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尤为紧迫。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教育及相关科研部门应尽快建立一支系统的教育科研队伍,这支队伍由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科开人员,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共同组成,针对当地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重点开展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两基”攻坚阶段存在的若干困难分析及对对策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关系;着重探索少数民族地区补充教育经费,改革办学条件新路子加强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途经以及探索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的机关报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尽早探索出有效的、适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特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模式。4.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走地方化发展模式的思路问题。坚持办学模式多样化,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革的深入,党和ZF曾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纲要实施意见》中对基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培养多种规格人才,走出符合我国各地区实际的发展教育的路子。现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样化在有的地方教育实践中已见端倪,但就总体而言,在片面追求升学率,“跳农门”浪潮的冲击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仍存在着办学模式单一,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的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在缺乏教育实践经费不足的前提下,集中物力人力财力选择有特色的乡村分类建立有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不同模式的试验基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基本策略,即“抓住重点,以上带面”。为此,当前少数民族地区行政教育部门应选择一引起典型的个有代表性的乡村学校,少数民族聚居区学校、学区、或以乡镇为单位,重点建设一批实验基地。除普通教育工作外,适应选择一些教育科研人员参与,主要开展贫困地区素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少数民族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关系,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能力培养,生存教育以及不同类型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和实验,通过反复仔细的探索,总结经验,予以推广,并充分发挥这些基地的示范,榜样以及辐射作用,以带动整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改革,并逐渐形成规模,逐渐走出具有地方特点的办学模式,实现教育地方化。注:此文获华侨大学2005年暑期社会实践论文二等奖,团队获得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团队,杨永江获得2005年华侨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积极分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