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风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题西树壁这首诗的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_百度知道
题西树壁这首诗的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
我有更好的答案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避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看任何东西都要全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哲理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水口行舟(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2)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水口行舟(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水口行舟(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17842211519282218119751283313280647向古诗学哲理_百度百科
向古诗学哲理
作者介绍王充闾,1935年出生于辽宁盘山,当代著名散文作家,诗人。辽宁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兼任南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顾问。长期从事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在国内外十几家出版社出版散文随笔集《淡写流年》、《何处是归程》、《一夜芳邻》、《成功者的劫难》、《历史上的三种人》、《沧桑无语》、《龙墩上的悖论》、《张学良:人格图谱》等近三十种,诗词集《鸿爪春泥》、《蘧庐吟草》等;另有“王充闾作品系列”七种、“王充闾文化散文丛书”三种。散文集《春宽梦窄》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鲁迅文学奖”,并连续两届()被聘任为“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评奖委员会主任。作品被译成英文、阿拉伯文。
印 次:1I S B N:978-7-
所属分类: 哲学
定 价:¥28.00
字数千字: 195
页  数: 307
开 本:32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
责任编辑:李磊[1]
《向古诗学哲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王充闾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诗人,对古典诗词有着深厚学养。本书是王充闾几十年赏读古诗而集成的读诗心得,重在阐发古诗中的哲理。[1]
在中国古代诗苑中,哲理诗或曰理趣诗是一个富矿,分布范围很广。本书选录的首要标准是,理蕴与情致兼擅。尽量择取那些意蕴深邃、覃覃有味而形象、意象鲜明者。为了适应广大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赏读要求,选取的都是形式简约,篇幅短小,朗朗上口,易记易背的诗篇。一律为五绝、七绝——从初唐至晚清一千三百年间,选录三百余首。以唐(含五代)、宋、金元明、清为序,厘为四卷。为方便读者把握诗的内涵,除了对作者以及生词僻字作必要的注释,着重就全诗的理解予以简要的提示。提纲挈领,要言不烦,力求在“弱水一瓢”中显现“三千诗海”的咫尺沧波之势。[1]
卷一 唐(含五代)诗
李世民 破阵乐
李峤 中秋月
王翰 凉州词
王之涣 登鹳鹊楼
王昌龄 送柴侍御
李白 山中问答
钱起 江行无题(百首选一)
杜甫 存殁口号
戏为六绝句(之二)
灵澈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杨巨源 城东早春
王建 新嫁娘(其一)
张籍 与贾岛闲游
韩愈 题木居士二首(选一)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刘禹锡 乌衣巷
竹枝词(选二)
杨柳枝词(选二)
浪淘沙词(选一)
与歌者米嘉荣
和令狐相公别牡丹
白居易 醉中对红叶
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禽虫十二章(选一)
送考功崔郎中赴阙
王昭君二首(选一)
李绅  悯农二首(选一)
神赞 示法诗
志勤 开悟诗
皇甫松  浪淘沙
贾岛  题兴化园亭
元稹 菊花
离思五首(选一)
陈标 蜀葵
施肩吾 讽山云
刘叉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杜牧 送隐者一绝
香严闲禅师 李忱 瀑布联句
温庭筠 蔡中郎坟
李商隐 乐游原
初食笋呈座中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
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
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
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
畏之员外(选一)
李群玉 放鱼
罗邺 赏春
曹松 已亥岁(二首选一)
章碣 焚书坑
司空图 退居漫题(七首选一)
高蟾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杜荀鹤 小松
崔涂 涧松
刘得仁 长门怨
王镣 感事
唐备 道旁木
张文姬 沙上鹭
无名氏 金缕衣
契也 插秧谣
李九龄 读《三国志》
杨玢 示子弟
丁谓 咏泉州刺桐
杨亿 咏傀儡
杨朴 七夕
范仲淹 江上渔者
淮上遇风三首(选一)
书扇示门人
遇贤 杂诗
梅尧臣 使风船
欧阳修 画眉鸟
苏舜钦 题花山寺壁
韩琦 小桧
李觏 闻莺
邵雍 清夜吟
天津感事吟
曾巩 咏柳
司马光 瞑目
王安石 登飞来峰
题张司业诗
守端 蝇子透窗偈
张舜民 百舌
苏轼 题西林壁
慈湖夹阻风(选一)
骊山三绝句(选一)
方惟深 滟 堆
孔武仲 直舍新辟西窗二首(选一)
黄庭坚 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选一)
放歌行二首(选一)
秦观  三月晦日偶题
李唐 题画
刘延世 自题墨竹
陈师道 绝句(四首选一)
吴可 学诗三首(选一)
李清照  夏日绝句
陈与义 水墨梅五首(选一)
姚宏 梦笔驿
董颖 江边柳
黄公度 分水岭
龚茂良 咏老木
绍隆 槿花
陆游 梅花绝句
落梅二首(选一)
冬夜读书示子聿(选一)
海棠二首(选一)
书室名「可斋」,或问其义,
作此以告之
梅花(六首选一)
排闷(六首选一)
范成大 蛩
杨万里 小池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读《陈蕃传》
道旁小憩观物化
闷歌行(十二首选一)
观蚁(二首选一)
下横山滩望金华山
分宜逆旅逢同郡客子
宿灵鹫禅寺
朱熹 水口行舟
观书有感二首
偶题三首(之三)
崇寿客舍夜闻子规得
三绝句(其一)
戴复古 寄兴
论诗十绝(选一)
曹豳 咏缘竿伎
真德秀 长沙劝归
刘克庄 再和熊主簿梅花十绝(选一)
陆蒙老 咏蝉
李宗勉 登六和塔
朱继芳 柳
居简  盆荷
定诸 咏鹦鹉
林一龙 十四夜观月
葛天民 绝句
严粲 雪梅
杜耒 寒夜
王溥 咏牡丹
罗与之 看叶
黄庚 池荷
无名氏 题壁
卷三 金元明诗
秦略 麝香
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选一)
同儿辈赋未开海
棠(二首选一)
论诗三首(选一)
聂碧窗 哀被虏妇
范椁 以琼扇一握奉至黄明府
法昭 兄弟(二首)
佚名 嘲伯颜太师
王冕 白梅
宋濂 五折泉
刘基 春蚕
题安石蒲葵图
高启 读史二首(选一)
方孝孺 鹦鹉
李昌祺 山中见牡丹
于谦 题画菜
偶题(三首选一)
除夜宿太原寒甚
沈周 桃源图
林瀚 诫子弟
庄昶 题画
李东阳 柯敬仲墨竹二绝(选一)
画马四绝(选一)
茶陵竹枝歌(十首选一)
祝允明 绝句
文征明 送钱元抑南归口号十首(选一)
唐寅 旅馆题菊
风雨浃旬,厨烟不继,涤砚吮笔,
萧条若僧,因题绝句八首,奉寄
孙思和(选一)
题秋风纨扇图
王守仁 雪望
李梦阳 江行杂诗七首(选一)
兰廷秀 信天翁
边贡  嫦娥
杨慎 兴教寺海棠
杨继盛 言志诗
徐渭 题画梅二首(选一)
仙人掏耳图
题墨葡萄(五首选一)
王世贞  暮秋村居即事
陈继儒 王楚玉画兰
李日华 画兰
题宋比玉合作山水
袁中道  读子瞻集书呈中郎
高濂 题壁
徐 送友人之白下
宋应星 怜愚
萧云从 秋山霜霁图
契逊 山雨
高珩 闻舟师相语
金人瑞  与儿子
黄宗羲  书事(选一)
函可  喜陈子罢役
王夫之  绝句(六首选一)
汪琬  月下演东坡语
宋荦  落花
陆次云  题荆山石壁
潘耒  马当山
查慎行  蚁斗
二月朔日碧桃盛开
厉鹗 湖楼题壁
翁志琦  白发
徐兰  出关
翁格 暮春
郑燮  竹石
刘芳  咏落叶
任锦心  西湖看红叶
袁枚  还山
遣兴(二十四首选二)
重登永庆寺塔
入武林城作(四首选一)
蒋士铨 题王石谷画册玉簪
赵翼 一蚊
论诗(五首选三)
草花略灌,辄欣欣向荣,
乃知贱种尤易滋长也
漓江舟行(二首选一)
汪秀峰 咏蚊
张维屏 新雷
龚自珍 已亥杂诗(三百一十五首选五)
祁 藻 立春后一日长椿寺牡丹盛开
乌尔恭额 观人所藏古钱
魏源 晓窗
赣江舟中棹歌(七首选一)
刘永济 近月楼即事
郑珍 书樾峰诗稿后
于华春 捕蟹
金和 西施咏
俞樾 齐物诗(七首选一)
张之洞 金陵杂诗(之一)
纪钜维 饲鹤
黄遵宪 种月季花
释敬安 流水
文廷式 临池
丘逢甲 春日杂诗(二首选一)
有书时事者为赘其卷
端(四首选一)
谭嗣同 题宋徽宗画鹰
郭六芳 舟还长沙[1]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引用日期]六年级第一学期20首古诗译文及鉴赏2
14、赠外孙【北宋】王安石
南山新长凤凰雏,
&& 眉目分明画不如。
&&& 年小从他爱梨栗,
长成须读五车书。
【译文】小外孙就像南山上新生的小凤凰一样,眉目清秀得比画上的还好看。
年纪小的时候就放纵着他的脾气喜欢梨和栗子,但是年纪大些的时候必须读很多的书了。
【注释】(1)凤凰雏:这里用来比喻作者的外孙。雏,指幼小的凤凰。(2)从:放纵,放任。(通假字:通“纵”)
(3)五车:形容书之多,语出《庄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成语“”即源于此。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
上池里阳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15、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作者简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举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元祐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品今存《》一百十五卷。词有《》等。
【注解】雪:指梨花。
【译文】如雪偶般又轻又薄的梨花顷刻间已飘飞满地。这一刹那的景象使我们顿悟了人生,最美的时刻也就是开始领悟到人生凄然的时刻。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暮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2]
【鉴赏】苏东坡最为得心应手且作得最好的诗体,自然七言古诗,然而苏诗另有一绝,在宋朝诗坛堪称独步的,那就是七言绝句。比起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七古,这些清新绝俗的小品诗或许更有它令人喜爱的特色。
  苏东坡的七绝纯粹是性灵的流露、天才的横溢,不假修饰,不用典故,几乎全是白话的作品,这些全是苏轼这位伟大的诗人,伟岸的心灵在闲暇时偶发的,对人生明澈观照。有的如晶莹浑圆的明珠,有的如清晨,有的如朝露,有的如儿童的嬉笑。总之这些作品是读者一读就会喜欢的而且百读不厌的。《东栏梨花》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东栏梨花》看似很平淡,好像人人都写得出这样的诗,但古今以来却只有这一首写梨花的诗篇,传诵千古,至今仍脍炙人口。至于原因,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不容易,只觉得他所描写的景物很美,又很亲切,真是近在眼前。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柳絮飘飞,梨花亦开遍了一城的雪白。这里更加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获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一味强烈的白色这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面,也会为之动容:
  东坡此诗似伤春而实未伤春,一点也没有颓废衰飒的调子,只是纯美的欣赏与人生哲理的透视。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16、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
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看,
依旧青山绿树多。
【作者简介】(xī
)(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汉族。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李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年谱》卷1)。其仕途生涯多艰,做官清正有为
。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注释】①水口:古称闽关。位于古田溪汇入闽江处,居水陆交通要道。宋初,一度移古田县治于此,本世纪90年代建有著名的“水口电站”。 
②蓑(suō):用草或棕编成的雨衣。 
③ 夜如何:一夜的风浪不知要造成怎样的后果。 ④ 试:尝试。 ⑤ 卷(juǎn):翻开。
【译文】昨夜,漆黑的江面飘摇着一叶孤舟,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今早尝试翻开帘子看时,两岸依然是充满生机的青山绿树。
【相关问题】① 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答:“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
“试卷”刻画出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 “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 借景抒情,对比。
  ③ 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1〉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2〉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④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描写了大雨过后,满山绿树的景象。
【赏析】此诗初看,似是一般旅游之作,如能联系当时历史背景,会进一步加深对诗内涵的认识:《续资治通鉴》154卷载:南宋庆元元年韩胄擅权,斥“道学”
为“伪学”,右丞相赵汝愚被罢职。庆元二年朱熹被削职。韩胄党羽胡、沈继祖诬告朱熹“资本四邪”等六大罪,“请加少正卯之诛”。庆元三年赵汝愚、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通缉在案。
  就在政局动荡、学禁最严峻的庆元三年初,朱熹和他的学生黄千林用中等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这首诗就是抵达水口,感时之作,因而在诗中不能不留下时代的影子。
  风浪有平息之时,黑夜尽头就是黎明,而风光美好的大地是永远长存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虽身处逆境,仍能以平常心,冷眼面对现实,执着自己的信念。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在于以自然平淡之笔,通过客体影观的描述,寄寓着人生和事物的哲理,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
17、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巩县(今郑州)人,原籍湖北襄阳。一生坎坷。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和“”,有《》传世;其中“三吏”为《》《》和《》,“三别”为《》《》和《》。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概述】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注释】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夫:读“f&”。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
  青:山色。未了:不尽。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指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阴阳: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水北)。割:划分。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荡胸:胸中荡气回肠。
  曾云:重叠的云。曾,通“层”。
  决眦(z&):决:裂开。眦:眼角。决眦:极力张大眼睛。
  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会当:古人口语,终要,一定要。
  凌: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山中的浮云一层层地生发出来,心胸因此得到洗涤,薄暮时分,归巢的山鸟正远远地从高空掠过,只有睁大眼睛才能看得清楚。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俯首一览,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鉴赏】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西岳()。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736年(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该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全文没有“望”,却句句写“望”。空间由远而近,首联运望
远望,颔联近望,颈联仰望,尾联俯望。
18、《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概述】《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是唐朝词人韦应物的一首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反映了词人在思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情况下碰撞出来的心灵火花,给了欣赏者回味无穷的审美愉悦。韦庄的《菩萨蛮》共五首,这一首是其中第二首。
【译文】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适合在江南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船上听着外面的雨声入眠。江南酒垆边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撩袖盛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不到年老时,千万不要回到故乡,回到家乡思念江南之情会让人愁断肠。
【作者简介】韦庄(约公元836——910年左右,生卒年不详),字端已,末诗人.京兆杜陵(今西安)人,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广明元年(880)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始离长安赴洛阳。中和三年(883)春,四十八岁作《秦妇吟》。不久避战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之抱负。乾宁元年(894)五十九岁登进士第,授校书郎。乾宁四年(897),时年六十二岁,被“宣谕和协使”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回长安后,改任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天祐四年(907),朱温篡唐。唐亡,力劝王建称帝,王建为皇帝后,任命他为,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诗词都很有名,诗方面今传《浣花集》十卷。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
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在洛阳,著《秦妇吟》。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但诗中对农民起义军颇多诋毁。
【注释】① 游人: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 合:应当。 ②
垆边人:这里指当垆卖酒的女子。 ③ 皓腕:洁白的手腕。 ④ 须:应 ⑤ 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评析】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本词为第二篇,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宛如一幅春水图。起二句直言江南美好。“春水”二句承上,一写江南水乡景色美,一写江南民居生活美。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江南既有“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臂洁白如雪的美女,组合成“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的情意。然而结末二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沉感叹之中。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与第三首词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对应的,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以前王粲《登楼赋》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而韦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真率的话中了。“只合”,合者,该也,什么人敢这样大胆地对韦庄说你就该留在江南终老,在江南你是一个游人客子,而却劝你在江南终老,那一定是你的故乡有什么让你不能回去的苦衷,所以才敢劝你在江南终老。因为韦庄是在中原一片战乱中去江南的,当时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妇吟》中所描写的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在这种情况下,江南人才敢这样劲直的劝他留下来。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特色,就正在这表面率直而内里千回百转的文字中得到充分体现了。下面则是对江南好的细写,说江南确实是好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更进一步,江南又何尝只是风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一作“罏”,又作“炉”,是酒店放置酒器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买酒舍乃令文君当炉”。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这几层写风景、生活、人物之美,你不要用庸俗的眼光只看它表面所写的情事,而要看到更深的一层,他下面的“未老莫还乡”,这么平易的五个字却有多少转折,佛经上说“才说无便是有”,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细细地品味,就应该联想到陆放翁的《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那一连三个“莫”字所道出的一片无可奈何之情是极为深婉而且沉痛的,韦庄词此处的“莫”字,也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说“莫还乡”是叮咛嘱咐的话,是你想还乡,而现在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王粲《登楼赋》说:“情眷眷而怀归。”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韦庄词似达而郁,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后面他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人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菩萨蛮》五首】
① 红楼别夜堪惆恨,香灯半掩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②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③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④ 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⑤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19、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合称“”;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并称“”,共为词人。苏轼是大、大,与其父、弟合称“”,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译文】湖面上波光粼粼,十分好看。被雾笼罩的山显现出奇妙的色彩。这西湖就像西施一般美丽。无论晴或雨都煞是好看。 
【注释】①潋滟——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 ②方好——正显得美好。 ③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④西子——,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杭州西湖,又叫,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或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
20、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作者简介】王观,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宋仁宗朝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神宗时官至翰林学士,因所赋《清平乐》词忤怒太后而被罢职。有《冠神集》,已佚,仿存词十六首。《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注释】鲍浩然:生平不详。浙东:今浙江东南部。宋时属浙江东路,简称浙东。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
&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 盈盈:美好的样子。    
【译文】水是眼波闪动,山是眉峰攒聚。要问行人去哪里,是去眉眼盈盈之处。刚刚送春回归,又送你归去。如果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和春同住。
【赏析】此词构思新巧,笔调轻快,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是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明这首诗包含哲理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