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想是,陈澧请问古代诗词名句人中哪位对现代的女性影响最大?谢谢了

满袖惬,见君诗与字俱清①。   其二(宋·坚)  押庚韵病来酒,生。承君折送袁家紫,令我①。
(1).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日, 尧 命 后羿 射落九日。:“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地形训》:“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南朝
梁 刘协 :“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 羿 毙十日, 嫦娥 奔月。” 唐
:“ 尧 呼大水浸十日,不惜万国赤子鱼头生。女于此时若食日,虽食八九无馋名。”参见“ 十日并出 ”。(2).十干所表示的日子。:“ 冯相氏 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杜预 注:“甲至癸。” 唐
《送幽州李端公序》:“国家失太平,于今六十年矣,夫十日十二子相配,数穷六十,其将复平,平必自 幽州 始。”《新五代史·司天考一》:“周天一藏,四时,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行十日十二辰,以为历。”(1).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淮南子·本经训》:“逮至 尧 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按,和《大荒南经》、等亦载有此传说。(2).比喻暴乱并起。 清
《〈陈乔生诗集〉序》:“九婴暴起,十日并出。心穷填海,力尽移山。 原轸 之归元如生, 霁云 之断指犹动。” 清 夏燮 :“今以数万里外,不宾之荒服,一旦冯陵中夏,竟使爝火争明,十日并出。”(1).不举起。:“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汉
王充 :“火之光也,不举不明。”(2).指不升起。 汉
《黄钺铭》:“ 羌戎 受首于西彊, 百固 冰散于东邻, 鲜卑 收迹,烽燧不举。”(3).不能举;举不起。:“夫踶马也者,举后而任前,肿膝不可任也,故后不举。”《水浒传》第一一五回:“众人看 张横 时,四肢不举,两眼朦胧。” 清
:“舁夫凡十易肩,困惫不举,相与委柩路侧。”(4).不举办;不进行。:“是故明王不举不参之事,不食非常之食。”:“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明 沉德符 :“至于会议出,而年例遂因之不举矣,恐祖制终难高阁也。”(5).不检举;不告发。:“有敢偶语、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吏民踰僭。厚死伤生……有司不举,怠放日甚。”(6).不推荐。:“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 汉
荀悦 《汉纪·元帝纪上》:“富贵在身而列士不举,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7).不抚养。:“ 孝成赵皇后 ,本 长安 官人。初生时,父母不举,三日不死,乃收养之。” 晋
卷六:“ 哀帝
建平 四年四月, 山阳 方与女子 田无啬 生子,未生二月前,儿啼腹中,及生,不举,葬之陌上。” 唐
:“及其生汝,人劝不举,不从人言,果获其苦。”:“ 彪 始生,其父用术者言,为其时日不利于己,欲不举,其母为营护。”(8).不祭祀。:“靡神不举,靡爱斯牲。” 郑玄 笺:“言王为旱之故,求于群神,无不祭也。”(9).没有攻下。:“ 赵 不举, 韩 不亡, 荆 、 魏 不臣, 齐 、 燕 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为王谋不忠也。”(10).古代逢大的天灾人事,皆除去盛馔,偃息声乐,称作“不举”。:“大司寇行戮,君为之不举,而况敢乐祸乎!” 杜预 注:“去盛馔。” 孔颖达 疏:“不举者,贬膳食彻声乐也。”:“大丧则不举,大荒则不举,大札则不举,天地有灾则不举,邦有大故则不举。”:“君子断刑,尚或为之不举,况国宪仓卒,虑不先图,矜情变容,而罚同邪党?”(1).指《黄庭经》。道教的经典著作。 唐
李白 《送贺宾客归越》诗:“ 山阴 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宋
诗:“飞符御气朝百灵,悟道不复诵《黄庭》。” 清
:“曩所授《黄庭》之要道,仙人之梯航。”(2).指 晋
王羲之 书写的《黄庭经》法帖。 宋
秦观 《春日》诗之四:“春禽叶底引圆吭,临罢《黄庭》日正长。”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三》:“《曹娥》、《乐毅》,尚有蹊径可寻,至《兰亭》、《黄庭》,几莫知其端倪矣。”(3).指中央。《黄庭内景经》 务成子 题解:“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 清
《长生殿·觅魂》:“方向呵,镇黄庭,通紫极,子午坤乾。”亦特指脾。一说为体中的虚拟之所。 宋 沉括 :“古人以黄庭为脾。不然也,黄庭有名而无所,冲气之所在也。”犹报效。《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愿见礼佛诸功德,回施庄严奉二亲。”(1).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王逸 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 唐
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明
词:“但道青春未谢,不知芳径苔深。” 李大钊 《时》:“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青春。”(2).指青年时期;年纪轻。:“予涉素秋,子登青春。” 李善 注:“青春,喻少也。”卷二二五引 北齐
诗:“红颜恃容色,青春矜盛年。” 宋
诗:“青春不觉老朱颜,强半销磨簿领间。” 清
《巧团圆·伤离》:“怎当的狂风怒波掀翻爱河,便是青春少年,少年也愁难过。” 柔石 《二月》一:“我恐怕和在师范学校时大不相同,你是还和当年一样青春。”(3).指年龄,年岁。 唐
诗:“青春三十馀,众艺尽无如。”《水浒传》第六三回:“‘将军青春多少?’ 关胜 答道:‘小将三旬有二。’” 清
《意中缘·拒约》:“你如今的青春也不小了,早些相中一个才郎。”(4).喻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 刘大白 《春底复活之群》诗:“只要人心活着,青春总有来时。”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七:“她没有过青春,而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希望。” 白桦 《周总理,您在亿万人民心中永生》诗:“谁说您把青春献给了战斗而没有子女呢?您是世界上子女最多的人。”(5).酒名。 明
诗:“ 陈 君辖我饮青春, 焦革 贤闺酿绝伦。”(1).较后出生。:“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2).后嗣,子孙。:“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 郑玄 笺:“王乃寿考且安,以此全守我子孙。”(3).后辈,下一代。:“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宋
:“后生不闻义,前辈惧为党。” 张天翼 《畸人手记·新与旧》:“﹝大舅﹞然后把那双不大灵活的眼珠盯着我,摆出一副奖励后生的脸色。”(4).弟子,学生。:“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脩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 孙诒让 间诂:“后生亦弟子也。:‘ 耕柱子 遗十金于 墨子 ,曰:后生不敢死。’又云:‘后生有反 子墨子 而反者。’并弟子之称。” 元
:“后生来从学,善诱能循循。”(5).年轻。卷二:“娘子花朵儿般后生,恁地会忘事?”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七章:“翻了身,我们都变得后生了,有甚好笑的?”(6).年轻人;小伙子。 唐
之二二七:“三五痴后生,作事不真实。”:“真人年六十馀,自服丹药,容颜转少,如三十岁后生模样。” 陈世旭 《小镇上的将军》:“小镇搬运队那个莽后生把板车丢在一边。”(7).谓醒悟较晚。《韩诗外传》卷六:“问者曰:‘古之知道者曰先生,何也?’曰:‘犹言先醒也。不闻道术之人,则冥于得失。不知治乱之所由,眊眊乎其犹醉也。故世主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后生者,三年而复, 宋昭公 是也。’”(8).来生。 北齐
:“若引之先业,冀以后生,更为通耳。” 清
:“人人要结后生缘,侬只今生结目前。”(1).东方刮来的风。:“东风飘兮神灵雨,留 灵脩 兮憺忘归。” 唐
诗:“东风不与 周郎 便, 铜雀 春深锁二 乔 。” 杨朔 《海市》:“一般得春景天,雨后,刮东风,才有海市。”(2).指春风。:“﹝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唐
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第五十回:“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刘大白 《湖滨晚眺》诗:“微波吐露东风语:明日是清明,青山分外清。”(3).代指春天。 唐
诗:“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4).比喻革命的力量或气势。 谢觉哉 《不惑集·干劲》:“而且东风已经在广大的工农劳动人民中刮起来了,仅仅是某些干部尚风平浪静。” 陈毅 《满江红》词:“喜东风浩荡海天宽,西风落。” 郭沫若 《新华颂》:“多种族,如弟兄,千秋万岁颂东风。”(5).菜名。:“草则藿、蒳、豆蔻……东风、扶留。” 刘逵 注:“东风,亦草也,出 九真 。”引 晋
顾微 《广州记》:“东风华叶似‘落娠妇’,茎紫。宜肥肉作羹,味如酪。”参见“ 东风菜 ”。菜名。亦可入药。《重修政和证类本草·菜下品·东风菜》:“东风菜,味甘寒无毒,主风毒壅热、头疼目眩、肝热眼赤,亦堪入羹臛……先春而生,故有东风之号。” 金 元好问 《春日书怀》诗:“流年又见东风菜,乐土空怀北斗城。” 清
《太和萧伯玉自白下过访》诗之九:“生计东风菜,前期夜雪舟。”人的意愿、情绪。“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汉
郑玄 笺:“此言扰驯,从人意也。”:“上当天心,下合人意。” 宋
《沧浪诗话·诗评》:“ 唐 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巴金 《家》二五:“但是事实常常跟人意相反,它无情地毁灭了多少人的希望。”(1).古代养生家谓不与妇女同眠为“独卧”。 晋
:“故有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2).泛指一人独眠。 明
诗:“高斋今夜雨,独卧 武昌城 。”(3).古指高人、隐士遗世独居。 唐
:“独卧 嵩阳 客,三违 颍水 春。” 赵次公 注:“此言 张山人 自 颍水 而隐 嵩阳 。”亦作“ 南床 ”。
唐 侍御史食坐之南所设的床榻。:“﹝侍御史﹞食坐之南设横榻,谓之南床。殿中监察不得坐也,唯侍御坐焉。凡侍御史之例,不出累月而迁南省者,故号为南床。”后因以代指侍御史。 宋
诗:“八年 东观 知深屈,百日南床只暂经。” 宋
词之四:“西阁名臣奉诏行,南床吏部锦衣荣。” 宋
:“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侍御史为端公、南床、横榻、杂端。”(1).春天的草。 晋
诗之一:“春草郁青青,桑柘何奕奕。” 南朝
宋 谢灵运 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宋
诗:“漫漫晚花吹瀼岸,离离春草上宫垣。” 明
之一:“昔牵春草梦,今并玉珂游。”(2).喻卑微。 唐
诗:“此生任春草,垂老独漂萍。” 仇兆鳌 注:“春草,叹卑微。”(3).药草名。又名莽草。:“葞,春草。” 邢炳 疏:“药草也……莽草一名葞,一名春草。”一说,“春草”为白微的别名。参阅 明
李时珍 。(1).指开仓出粟。:“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赵岐 注:“始兴惠政,发仓廪以赈贫困不足者也。”(2).指征发调用物力人力。 三国
《收田租令》:“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棉二斤而已。不得擅兴发。”:“引石徵材,专擅兴发。”:“假令 安西 可得,即复置都护,以万人往戍。何所兴发?何道馈挽?”酒名。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酒则有 郢州 之富水……京城之西市腔, 虾蟆陵 郎官清、阿婆清。” 宋
诗:“承君折送袁家紫,令我兴发郎官清。”陈澧&(),字兰甫、兰浦,号,出生于广州。清十二年(1832)举人,先后受聘为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山长。著述达120余种,著《东塾读书记》、《弧三角平视法》等,修《番禺县志》和《香山县志》,是清代著名学者,人称。《清史稿》有传。工诗词,人评其词“文而又儒,粹然大师”,其诗“能于纸上跃起”,岭南诗若以学者论,自“白沙之后,当以东塾为最”。
道光三年(1823),应。 道光六年(1826)考取县学生员。第二年恩科第一,同时诸名士皆出其下。时与顺德县卢同伯、南海县、同邑有“”②之称。 道光十一年(1831),举优行贡生。十二年(1832)中举人。此后自道光十三年至咸丰二年()先后六应会试,均名落孙山。 道光十四年(1834),澧入著名学者阮元督粤时创设的“学海堂”为专课生。
道光二十年十月(1840年11月),澧被聘为“学海堂”学长,达27年之久,培养出不少高才生,当时学者称为“”。 道光二十九年正月(1849年2月),大挑二等,澧被选授广东河源县学训导。三十年十一月至咸丰元年元月(1850年12月至1851年2月),到任两月,告病而归。咸丰六年(1856),他被挑选知县,到班不愿出仕,请京官职衔,得国子监学录。 咸丰六年六月(1856年7月),撰成《》七卷。 咸丰八年十月(1858年11月)撰成《声律通考》十卷,这是一部关于中国音乐史的专著。  同治六年(1867),广东官运使方子箴与中丞蒋香泉,将越秀山西偏之“”改建为“菊坡精舍”(书院),聘请陈澧担任该校山长,澧辞再三,乃敬从。 同治七至九年(),廖廷相在“菊坡精舍”读书时,承命编辑先生文集,所录先生专著外之杂文220篇,依次编入《东塾集》六卷。 光绪八年正月二十二日(日),陈澧因病去世,享年73岁。 摘自《晚清学者陈澧及其著作》 酒烈芳& 岭南学者,白沙之后,东塾为最 失败的考试者 19年屡试不中&八年正月二十二日(日),陈澧因病去世,享年73岁。&
未能考取进士陈澧祖籍江苏江宁(今),在他的祖父时代,一家人迁移到广东,但由于父亲的广东户籍没有办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后来通过捐钱买得一个知县。 1810年,陈澧出生在广州城木排头。7岁开始到私塾读书,学习论语、唐诗等。他自幼聪敏。9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写诗作文。10岁父亲去世,始读家藏《通鉴》,“日课一卷,一年而毕”。 在以后的十多年里,先后在广州的、、粤华书院和学海堂等处读书。学的大多是应付科举考试的古文经典及词章训诂等著作。
1823年,14岁的陈澧开始走上漫长的科举考试的道路。17岁考取秀才,又继续考了几次乡试,到23岁的时候中了第18名举人。此后,从24岁起,陈澧多次赴京参加会试考进士,历经19年之久,耗费了他的不少精力,始终未能考取。 严谨的教育家 从教数十载陈澧从多年科举仕途的激荡生涯中深切体会到科举制的弊害,因此,他不再徘徊于科场,决定选择著书立说和培养人才的道路。 陈澧在青年的时候当过家庭教师,中年至晚年先后在广州的学海堂和菊坡精舍讲学,他从中年时起便担任学海堂的学长。学海堂位于越秀山上,是1824年由两广总督阮元创办的。陈澧青年时期曾在这里读书,参加过由阮元主持的考试,学业优秀,是学海堂的高才生。学海堂设学长多人,聘请德才兼备的学者或高才生担任,负责教学和指导学生研究学问,并编选师生所作文章,刊印成《学海堂集》。陈澧在31岁的时候被聘为学长,直到1867年,长达27年之久。
岭南文化的守护者72年没有离开广州 陈澧的一生几乎都在广州度过,除了授任河源县训导两月多之外,没有外出任过官职。陈澧熟悉广州的人情风俗,了解广州的风云变化。这样,他的著作中对广州的论述就更具体,更生动,更实际。他在《荔湾话别图序》一文中,生动地描述了当年荔枝湾的湖光水色、亭台楼阁的优美风景:“晨出永清门,乘紫洞艇,抵荔枝湾,泊海山仙馆,入门,步长廊,坐池上之堂。” 陈澧对广州方言和音韵也有深入的研究,所著的《广州音说》论述广州方言的特点及其源流。他认为广州方言的音调合于隋唐韵书切语,因为“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州,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他的早年著作《切韵考》,用双声、剖析了切韵法。把双声分为40类,其中清声21类,浊声19类;迭韵则以《广韵》的4声为准;还把全部汉语语音列表定位。梁启超称其为“绝作”。 陈澧在广州执教数十年,所培养成材的学生很多,“士人出其门者,率知,成就甚众。这些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留下的作品,对今天还有研究价值。其中《菊坡精舍全集》中的许多篇章都有关于广州的方物、古迹、人情风俗等内容的记叙。 多产的学问家文理兼通的“四俊”之一 陈澧博学多才,对天文、地理、历史、数学、诗文、乐律、文字学、书法均有造诣,与卢同柏、桂文耀、杨荣绪被誉为“四俊”。 陈澧先后向张维屏学诗、向侯康学史、向梁汉鹏学数学。25岁起他转到以经史等为主的学术研究,迭出成果,声名遂著。广东巡抚郭富焘曾说:“到广东只有会晤过陈澧的,便不枉此行了。” 陈澧以9年时间著述最具经学思想的《汉儒通义》。他集汉代义理之说,论证了汉学与宋学门户之见毫无依据;提出不能以训话(即汉学)和义理(即宋学)来衡量学术上的分野;主张打破门户之见,互为补充,各取所长。他还考证出《后汉书》作者范晔谋反被处死是一起冤案,以丰富的史实写了《申范》一书为其平反,在史学中独树一帜。他研究了《水经注》,著《水经注西南诸水考》,纠正其在温水、浪水、若水、淹水、沫水、、叶榆水、存水等水系地理状况的说误。他考证了我国最早的历法汉代“三统历”,著《三统术详说》。 《汉儒通义》快成书时,陈澧投入了《学思录》的著述。《学思录》略仿顾炎武《日知录》形式,但更扩展为对经、史、子、文字学等作全面和系统的考证和论述。该书每章都作史料搜集、前人议论和自己考订、阐述、论辩,均能独立成为评传、史论或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崭新开拓。 1865年,应两广总督瑞麟、广东巡抚郭富焘之聘,与学生赵婴齐测绘广东省全图。他们搜集大量资料和数据,绘制成《广东图》20卷及资料详尽的《广东图说》90卷,在当时处绘图学的领先地位。
地理寻踪除了文章,别无踪迹 陈澧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古时候的学者都喜欢云游四海,广交朋友,但陈澧的一生几乎都在广州度过,除了赴京赶考和授任河源县训导两月多之外,没有离开广州半步。他所研究的学术也多和广州的风俗、地理、方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就是这样一个“广州制造”的本土名人,在广州却找不到一丁点和他有关的历史记忆。 出生在北京南路西侧的木排头,这里曾有陈澧故居,但在民国的时候被火烧掉。 陈澧学习的地方就在西湖路,讲学的地方就在越秀山脚下。可按照地址一一找过去,所能见到的都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学校操场、内衣批发市场以及服装的专卖店。 1882年(光绪八年),陈澧在广州病逝,享年72岁。遗体葬于广州大东门外大蟠龙冈。事后,陈澧的学生在菊坡精舍西边建起祠堂,专门纪念这位“诲人不倦”的老师,纪念他对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 地理细节极尽潇洒学海堂 陈澧学习育人的地方学海堂也在民国时期惨遭拆毁,但所幸还有一张老照片保存下来,依稀可以看到当时学堂的全貌。
陈澧:晚清乱世中开创东塾学派
这张老照片是广东省民族文化研究会的崔志民在一本民国六年出版的“中国风景画”影集上发现的。可以清晰看到依越秀山而建、南起百步梯东梯的一系列建筑物。据崔志民介绍,山上的建筑物主体依稀可见“堂为三楹,前为平台,瞻望狮洋景象,甚为雄阔”,与《学海堂志》里记载的“堂中远眺,海门可见,堂阶南出循西而下行”特征十分吻合。崔志民指出,照片上百步梯东梯一侧下方另外一系列的建筑物据推测为应元书院,对照《应元书院志略》上手绘的示意图,照片上学海堂与示意图上的位置也惊人地一致。 崔志民认为,自己曾经多次实地考察,虽然“学海堂”的建筑物已经无迹可寻,但越秀山上百步梯西侧新建的凉亭、西侧凉亭之前的空地等几处平地的位置相当对称,有建设过大型建筑物的迹象。观音山老照片的发现,使他更加肯定自己的推测:“学海堂”的主体建筑位置在现在的“孙中山读书治事处”。 据史书记载,该学堂“其地梅花夹路,修竹绕廊。中建厅事三楹,后有小亭,高依翠岫,平抱珠江,极潇洒之致。
著作比雕塑更重要 陈澧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就是考试和学习,前半生先是学习后考试,考试失败之后又继续学习,经历比较简单,所以与他有关的故事、传说几乎没有,再加上他并不是什么达官显贵,他的故居也没有被重视和保护,但他留下来的著作浩如烟海,这些精神财富远比一尊雕塑、几座房子流传得更久远。
生平不欲为文章 陈澧谦称“生平不欲为文章”,但陈澧一生,读书数十年,著书数百卷。献身教育,学问,著述专精。尤以《切韵》、《声律》、《水道》诸书,学者服其精博。毕生读书所得,荟萃于《东塾读书记》中,破汉、宋门户之见,集晚清学术之大成。
能文也能武鸦片战争前夕,陈澧积极提出设险以防、水师与水勇并重的反侵略战略思想;主张“中国兵强,乃能驱策四夷”。他曾写下了《虎门观潮》、《得藕江书却寄》和《》等爱国诗篇。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他举家避难南海县横沙村,还协助当地办团练御外侮。3年后侵略军退走,他即返广州修葺被战火所毁的学海堂,邀请了张维屏、、、、李应田等众多学者名流,举行复课典礼,并各赋诗为记,陈澧赋诗云 :半天霞彩拥层峦,晓踏虚堂雨乍干。战后山余芳草碧,春来花似酒颜丹。去年此日乡愁黑,万紫千红泪眼看。难得故林无恙在,莫辞沉醉共凭栏。 读书无不有批评点校陈澧东塾藏书,四部悉备,无不有批评点校,所书评语,或朱或墨,皆庄重不苟。至民国,东塾遗书中的稿本及评校本多为时任广东省立图书馆馆长先生的南州书楼所得。徐信符先生记载“观其(陈澧)手稿,又可知其治学方法,凡阅一书,继分某章、某句、某字,连缀为一,然后下以己见,评其得失,如司法官搜集证据,然后据以定案”。此方法上承司马光之治《通鉴》,下启陈垣先生之治历史,实是一脉。 诗文记忆 《菊坡精舍全集》卷十六中有:浴日亭观日出歌、六榕寺浮图、南海神庙鼓歌等古迹的描述,卷二十中有关于广州每年一度的年宵花市的首次记载:“双门(今广州北京路财厅前一带)花市走幢幢,满插箩筐大树侬。道是鼎湖山上采,一苞九个倒悬钟”,反映当时年宵花市的热闹景象。图为今天北京路的繁华景象。 齐天乐十八滩舟中夜雨 倦游谙尽江湖味,孤篷又眠秋雨。碎点飘镫,落枕,乡梦更无寻处。幽蛩不语,只断苇荒芦,乱垂烟渚。一夜潇潇,恼人最是绕堤树。 清吟此时正苦。渐寒生,秋意如许。古驿疏更,危滩,并作天涯离绪。归期又误。望庾岭模糊,湿云无数。镜里明朝,定添霜几缕。
求学经历澧幼聪慧,7岁始入塾从徐达夫先生读书,六年间读了“四书五经”和唐诗。9岁能为诗文,10岁父亲去世,少家贫。始读家藏《通鉴》,“日课一卷,一年而毕”。道光三年(1823),应童子试。六年(1826)考取县学生员。第二年恩科第一,同时诸名士皆出其下。时与顺德县卢同伯、南海县桂文耀、同邑杨荣绪有“四俊”之称。道光十一年(1831),举优行贡生。十二年(1832)中举人。此后自道光十三年至咸丰二年()先后六应会试,均名落孙山。 澧少好为诗,及长,群籍。凡小学、音韵、天文、地理、乐律、算术、古文、骈体文、填词及篆、隶、真、行书,无不研究。杨荣绪劝澧说:“东坡所谓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伙,君子谓也。”“澧亦自念,如我所好,一一为之,虽寿如彭祖,不能毕其事,乃稍稍减损。惟读经史,日有课程。” 被聘为“学海堂”学长道光十四年(1834),澧入著名学者阮元督粤时创设的“学海堂”为专课生。时开设十三经、四史、文选、杜诗、韩文、朱子书等专书课程,每人专攻一书,进行句读、抄录、评校、著述等研究工作。“学海堂”同时设学长多人,负责指导诸生研究,并选录师生优秀文章,刊印《学海堂集》。二十年十月(1840年11月),澧被聘为“学海堂”学长,达27年之久,培养出不少高才生,当时学者称为“东塾学派”。 道光二十九年正月(1849年2月),大挑二等,澧被选授广东河源县学训导。三十年十一月至咸丰元年元月(1850年12月至1851年2月),到任两月,告病而归。咸丰六年(1856),他被挑选知县,到班不愿出仕,请京官职衔,得国子监学录。 撰成《汉儒通义》七卷咸丰六年六月(1856年7月),撰成《汉儒通义》七卷。此书所录皆经部之书,史、子、集皆不录;所录皆汉儒之书,三国以后之书不录。他一贯主张汉学、宋学并重,不可偏废。他认为:“汉儒言理无异于宋儒,宋儒轻蔑汉儒者非也,近儒尊汉儒而不讲义理亦非也。”⑤陈澧的学生胡读《汉儒通义》说:“先生早年读汉儒书,中年读宋儒书,实事求是,不取门户争胜之说,以为汉儒之书,固有宋儒之理,盖取先儒二十二家之说,荟萃精要,以成一家之书。”⑥ 陈澧对声律学研究亦精,认为“乐”为六艺之一,欲知乐,必先通声律。于咸丰八年十月(1858年11月)撰成《声律通考》十卷,这是一部关于中国音乐史的专著。& 同治六年(1867),广东官运使方子箴与中丞蒋香泉,将粤秀山西偏之“长春仙馆”改建为“菊坡精舍”(书院),聘请陈澧担任该校山长,澧辞再三,乃敬从。他仿《学海堂集》例,选录学生优秀文章刊印《菊坡精舍集》。身为精舍山长,他教人不自立法,以经、史及汉、魏、六朝、唐、宋诗文教士,与诸生讲文艺,勉以笃行立品。 同治七至九年(),廖廷相在“菊坡精舍”读书时,承命编辑先生文集,所录先生专著外之杂文220篇,依次编入《东塾集》六卷。卷一收论说;卷二收考、释、议、记、书后;卷三收序文;卷四收跋、书札;卷五收传、铭、碑志;卷六收碑志、墓表、哀词、祭文。其中碑志、传状之作,居三分之一。澧自言:“生平不欲为文章,然有为先人而作者,及为亲友碑传事迹不可没者,故过而存之。”⑦“是集文字,自与《东塾读书记》互为表里,并行不废。” 读书习惯陈澧平时读书,句句字字详细,心有所得记于书上,心有所疑亦记于书上,以便质之。晚年寻求微言大义,及经学源流正变得失所在,而后解之,考之,论赞之。自经学外,及于九流诸子、西汉以后学术,著为《东塾读书记》。遵郑康成《》,以《孝经》为道之根源,六艺之总汇。认为经学之要,皆在《论语》中,以《论语》为五经之关键。好读《孟子》,以为孟轲所谓性善者,人性皆有善,而不纯守善,荀况、杨朱之辈均不知。读朱熹著述,认为清代考据之学,源出朱熹。又以为乾隆、嘉庆二朝考据之学盛行,犹有未备者,宜予补缀。支伟成将《东塾读书记》“隐比顾亭林之《日知录》沟通汉宋,一时学风为之丕变焉!” 《东塾读书记》陈澧一生读书所得,荟萃于《东塾读书记》。自群经、小学、诸子、郑学、朱子类各为卷,惟论历代史事者,仅成三国、西汉两卷,其余有目无书,原拟撰二十五卷,实得十六卷。以涉及群经者为最详,所论皆各书大旨、要义精言,融会贯串,有本有末,凝聚了他的哲学、政治、历史等多方面的独到见解,对研究陈澧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 社会评价 综观陈澧一生,读书数十年,著书数百卷。献身教育,学问淹通,著述专精。尤以《切韵》、《声律》、《水道》诸书,学者服其精博。毕生读书所得,荟萃于《东塾读书记》中,破汉、宋门户之见,集晚清学术之大成,不愧为晚清的经学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其遗著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陈澧著述百余种,已见刊行的主要有:《说文声表》十七卷、《切韵考》六卷、《切韵考外篇》三卷、《声律通考》十卷、《水经注西南诸水考》三卷、《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七卷、《禹贡图》一卷、《水经注提纲》四十卷、《汉儒通义》七卷、《东塾集》六卷、《东塾读书记》十六卷、《朱子语类日钞》五卷、《陈东塾先生读诗日录》一卷、《三统述详说》四卷、《弧三角平视法》一卷、《摹印述》一卷、《忆江南馆词》一卷、《申范》一卷、《毛本梁书校议》一卷、《公孙龙子注》一卷、《琴律谱》一卷、《肇庆修志章程》一卷、《学海堂志(续)》一卷、《东塾遗书》等。
开创东塾学派
开粤东学术之风,而则再进一步凝成东塾学派。菊坡精舍是继学海堂之后广东汉学的第二个重要基地。& 同治六年(1867),广东巡抚、盐运使拨款在越秀山建筑菊坡精舍,聘陈澧为山长。菊坡精舍距学海堂不远,陈澧此时仍兼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办学宗旨与学海堂无异,但不同的是,学海堂有八位学长,没有正规的讲课授业,而菊坡精舍只一名山长,其考课数量增加,加强了对学生学业的督促,陈澧显然是要借这方舞台施展自己的教育才华。& 陈澧在菊坡精舍讲学,以学术为重,而并不急于科学功名,他对科举提出批评改良意见,对八股制艺尤其不满。首批听讲的学生约50人,都是各州县选拔的高才生及粤秀、越华、闺羊城三书院的肄业生。他著有《与菊坡精舍门人论学》,即是向学生传授自己的读书体会和治学方法。晚清学风浮躁,很多学者难以静下心来通读一部经书,陈澧主张“人通一经之学”,每个学生专治一经,从章句开始,积久必成学业。& 陈澧认为政事由于人才,人才由于学术,主张建立完善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他任菊坡精舍山长15年,培养成材的学生很多,“士人出其门者,率知束身修行,成就甚众”。我们可以略举数例:文廷式,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于式枚,曾任礼部侍郎、邮传部侍郎、学部侍郎、国史馆副总裁;梁鼎芬,曾任翰林院编修、湖北按察使;汪兆镛,曾任学海堂学长;,曾任翰林院编修、四川学政……& 陈澧还主持编印《菊坡精舍集》,汇集菊坡精舍学子优秀课卷,以嘉惠后学。&
理性对待西方科技
陈澧生活在晚清乱世,西学东渐,西人东进,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陈澧饱受学术失守、战乱流离之苦。而作为经世致用的学者,他并没有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现实。陈澧也是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一份子。&
岭南大儒-陈澧
魏源《海国图志》问世不久,陈澧即作《书〈海国图志〉后呈先生》,指呈其得失,与张维屏共同探讨。学者朱维铮认为:陈澧“是岭南学者中最早对林则徐外交政策持批评态度的,也是最早对魏源《海国图志》进行可行性研究的”。他认为魏源著作中“最可议者莫如《议攻》篇‘’之说也”,指出这种策略建立在对夷情不明基础上,实行起来有害无益。& 道光二十七年(1847)魏源来粤,陈澧与其相晤,详加探讨。陈澧曾回忆:“后数年,魏君来粤。余以此书所说质之。魏君大悦,遂定交焉,并屡改《海国图志》之书。其虚心受言,殊不可及也!”& 陈澧虽然视钟表、呢绒、鼻烟等为祸国殃民的“奇巧玩物”,但他总体上并不排斥西方的科技,并不反对中国人出使西洋,学习西方文化,他还固执地认为西方文化源于中国。我们今天看来,陈澧的一些观点自相矛盾,滑稽可笑,但在当时他已算开明一派。& 同治四年(1865),陈澧应两广总督、广东巡抚之聘,与学生测绘广东省全图。他们搜集大量资料和数据,绘制成《广东图》20卷及资料详尽的《广东图说》90卷,这对了解省情、研究地域文化颇有益处。&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0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20:46:26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毛泽东诗词全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