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镇沅县地图村委会六 多岁的人做村主任吗

河北涿州29岁村主任被枪杀 村委会:人缘很好--新华网山西频道 山西新闻 煤炭 山西
您的位置: -
河北涿州29岁村主任被枪杀 村委会:人缘很好
日 16:53:57 来源:新京报/新华网
&&&&3月20日清晨,河北省涿州市发生一起枪击事件,该市松林店镇史各庄村村委会主任张健在所居住小区内中枪后不治身亡,年仅29岁。昨日,涿州市公安局称,目前已抓获多名犯罪嫌疑人,但案件尚未完全告破。
&&&&居民讲述
&&&&腹部中枪后不治身亡
&&&&枪击案发生小区名为新府阳光二号院,位于涿州市中心城区。张健一家从松林店镇史各庄村搬至此处居住已十余年。案发当日,是张健被选举为村委会主任后的一个月零五天。
&&&&新府阳光小区多名居民称,20日清晨7时许,张健在楼下遭遇至少4名男子袭击,枪声随后传来,张健腹部中枪。居民称,张健遇袭过程时间很短,袭击者迅速离去。此后,张健在被送医途中不治身亡。
&&&&昨日,六七名亲属正在张健家中,对于张健遇害一事,家人并不愿多说。一名亲属称,张健被选举担任村主任前,在砂石料场当长途运输司机,为人实在,也并无仇人。他称,张健遇害后,家人因对案件了解不多,精神紧张,“这么多天大家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吃喝等日常用品均由亲朋送至楼上。”
&&&&村委会
&&&&张健遇害与选举无关
&&&&“我觉得张健遇害,跟选举没什么关系。”松林店镇史各庄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康先生称,“他人缘很好,在村民中的口碑也不错,一个月前选举时,1200多个选民有800多人投了他的票。”
&&&&康先生的话得到了史各庄村众多村民的认可。多位村民称,张健刚一上任,立即就带领村民将村中淤塞多年的村道清理干净。“大家觉得,他是个能给村里干实事的官,为人也仗义直率,但凡有求于他,能帮的忙肯定帮,帮不了的也会直说。”
&&&&村民徐先生称,对于张健遇害一事,他们认为,与村中进行的拆迁也并无关系。“村中因建设工业园而进行的拆迁是2008年开始的事情,一些村民虽颇有怨言,但张健上任后,并未开展过任何有关拆迁的工作。”
&&&&警方说法
&&&&侦破工作进行了一半
&&&&昨日,涿州市公安局相关办案人员称,事发后,市公安局近半刑警都投入到该案的侦破过程中。目前,已抓获多名犯罪嫌疑人。“但案件并未完全告破,侦破工作只能说进行了一半。”该办案人员称,案发后,涿州市已加强街面巡逻,设卡盘查,市民大可不必因此事过于担心。(记者石明磊 周岗峰)
 新华山西快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XHSX至订阅
 新华山西手机报:联通用户编辑短信XHSX至订阅
 新华掌上山西:电信用户编辑短信XHSX至订阅
【Email推荐:
网络编辑:
 精彩山西在海选村委会候选人时,村主任的差额人员不愿竞争村主任职务,自愿放弃,能否加入到委员职务中做为候选人_百度知道
在海选村委会候选人时,村主任的差额人员不愿竞争村主任职务,自愿放弃,能否加入到委员职务中做为候选人
提问者采纳
不能,竞选都要提前申请,不是说你想换就换,但是选票是可以往下统计的,即竞选委员的人如果有投他主任的票,可以算入委员的总票数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云南省普洱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恩乐镇复兴村民委员会
评论: 0|原作者: 本站编辑|来自: 云南区划网
摘要: 云南省普洱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恩乐镇复兴村民委员会数字乡村 云南省普洱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恩乐镇复兴村民委员会新农村建设信息网 云南省普洱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恩乐镇复兴村民委员会新农村
复兴村民委员会,属于山区。距离镇9.00公里, 国土面积75.22平方公里,海拔1110.00米,年平均气温24.50℃,年降水量0.00毫米,适宜种植稻谷、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7887.00亩,其中人均耕地2.10亩;有林地88953.00亩。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001户,有乡村人口3739人,其中农业人口3739人,劳动力259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570人。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18.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05.00元。 农民收入主要以农、林、牧为主。 村支书: 王思兴 联系电话
村主任: 胡 帆 联系电话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7887.00亩(其中:田1700.00亩,地6187.00亩),人均耕地2.10亩,主要种植稻谷、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88953.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892.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24亩,主要种植柑橘等经济林果; 其他面积11074.00亩。
该村截止2012年底,全村有1001户通自来水,有65户饮用井水, 有1001户通电,有907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953户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96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964户。  该进村道路为属于柏油、水泥路面 ;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9.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9.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积为331.0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0亩。  该村到2012年底,有644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81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该村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418.2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127.32万元,畜牧业收入787.80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690头,肉牛639头,肉羊328头); 林业收入226.20万元, 第二、三产业收入215.80万元, 工资性收入20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05.00元,农民收入以农、林、牧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08.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32人 ,在省内务工122人,到省外务工110人。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农林牧,主要销售往本县。2012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495.00万元, 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甜椒、水果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农林牧产业。
该村现有农户1001户,共乡村人口3739人,其中男性1906人,女性1833人。其中农业人口3739人,劳动力2591人。   到2012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0;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460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0.00公里,距离镇卫生院9.00公里。 人畜混居的农户0户。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复兴小学,中学生就读到恩乐镇中。该村距离小学校1.50公里,距离中学9.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中,小学生210人,中学生120人。
该村到2012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929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9594.42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00亩。是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议筹劳0个(劳均0个)。年末集体总收入0.00万元,有固定资产100.00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0.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
该村设党小组0个,党员总数122人,党员中男党员108人,女党员14人。 团员172人。
革命烈士——田国富
日,恩乐镇粮油公司仓库起火,田国富(镇沅县恩乐镇复兴村帮午人)在抢险救灾中从4米高的顶房跌下,经抢救无效牺牲。12月31日,县委政府决定追授田国富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苦聪人畲葩节 畲葩节是汉语直译音简称,苦聪语的完整语句是:畲葩阔门。畲葩节的由来:苦聪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魂,所有的生灵都经过数九严冬的残酷摧残,能活到现在的都是福大命大的精灵,都是值得庆贺。能活着就是预示着蒙新,大地将变化,人间将变化,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万象更新。在世间的生灵中,最先蒙新的总是“畲杰”(译为汉语:树的意思),树能顽强的生存下来,树首先勇敢的展示自己新的生命的开始—发出新芽。苦聪人对“畲杰”(树)不畏严寒,昭示新生,从而万分崇拜,他们觉得应该给树(畲杰)祭拜,是“啊补厄裟么”赋于了新的生命。在苦聪人的心目中,只有野性生实足的雄性才具有保护周围群体的能力,例如公牛,公羊,公猪等,具有生灵的树也一样,只有雄性生树,即畲皅才能担当起保佑“锅挫惹”的重任,苦聪语“畲”即树,“葩”即公树(雄性树),“畲葩”由此而得。传说,苦聪先人勒地拔把九层天下一派水浪滔天的世界,通过他登山划河沟,露出了山川河流和大海。万物得到了生息。二月初八这一天,就是苦聪先人完成登山划河沟的日子,于是勒地拔把形成山川河流、大海的日子和万物蒙新两件值得苦聪纪念的事融为一体,即把二月初八定为苦聪人的纪念日,狂欢日———畲葩节。
新农村建设
截止2010年以来,该村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总投资220万元。内容包括生产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基础设施差,缺水,交通不便,缺乏资金,产业进展缓慢。。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以畜牧业、大棚菜、东玉米、为发展重点,搞活林产业,大力发展烤烟、茶叶、渔业等产业,兼运输业,积极扩大东农业开发产业。。
版权所有:
服务邮箱: &|&版本支持 X2.5
技术支持&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镇沅实施“六大工程”统筹推进农村党建工作_州市新闻_新闻_新浪七彩云南_新浪网
&&&&&&&&&正文
镇沅实施“六大工程”统筹推进农村党建工作
  近年来,镇沅以实施“六大工程”为总抓手,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系统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形成了城乡联动、协调推进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是基层党组织实施“固本强基工程”。2010年,顺利完成所辖109 个村和2 个社区“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基本实现了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和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目标。为进一步优化农村“两委”班子建设,选聘了74名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主任助理。部署开展了10个后进村教育整顿工作,全面加强和改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薄弱的状况,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
  二是农村干部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制定出台了《镇沅县“干部素质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意见》和《镇沅县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乡镇、农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书记为重点,大力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特别是农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的培训教育。加强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精神的学习培训,将《条例》、《实施意见》及《四项监督制度》、《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知识》、《民族文化》、《办文、办会、办事技巧》等纳入培训内容。近年来,全县共选派、选调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900多人次;在县委党校举办主体培训班45期,培训干部4077人次。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对4000多名基层党员群众进行了农村实用技术的专题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党员群众致富本领。
  三是党组织和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一是 “123”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即每个县级部门联系1个农村党支部,从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开好2次组织生活会;办好3件实事好事。二是 “1+X”互助帮扶。县级部门机关干部分别与困难党员群众结成“一帮一、一帮几”对子,从思想、技术、资金、劳力、政策、信息等方面给予帮助。目前,共有2个县级机关党总支、42个机关党支部分别与2个乡(镇)党委、42个农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组织互上党课380余次,教育培训1000余人次,投入帮扶资金100余万元,帮助解决困难问题160余个。三是加大党内帮扶力度。以县委直属党组织、县级部门党组织的党员为主体,积极开展党员捐助活动,筹建党内帮扶资金,提供脱贫项目支持、技术服务、技能培训。
  四是基层党组织工作“为民解忧工程”。为保证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健康推进,建立完善了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民主监督制度、责任追究、档案管理等制度,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深入开展“千名党员进万家”活动,全县19个党委、512个党支部(总支)、1976名年龄在50周岁以下的机关党员与20645户农户结成了“亲家”。共排查矛盾纠纷386件,调处380件;走访困难户486户1830人,走访老党员1867人,走访产业大户69户279人;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111支602人,开展服务活动1906次;机关党员干部下基层8004人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452件。
  五是基层活动场所“提升改造工程”。由于自然条件恶化、年久失修等原因,部分村级(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已不能发挥作用,需要拆除重建或改造修缮。近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1114万元(上级拨款105万元;县级补助580万元;乡村自筹283.7万元;其它渠道资金145.3万元),新建村级活动场所56个(乡镇自筹自建2个),修缮8个,顺利完成省、市下达的建设任务。2010年,投资65万元完成建筑面积达608m2的按板镇社区活动场所建设;2011年计划将恩乐镇城关社区从原址搬迁到县城西北片区项目开发中调配公产房拆除重建,拟建总建筑面积为1500 m2,占地2.5亩,预计总投资300万元。全县2个社区面积都突破了400 m2。
  六是农村社区干部“激励保障工程”。制定实施《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提高村(社区)干部补贴实施办法》,在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每人每月补贴1000元;在职村(社区)党组织副书记、村(社区)委会副主任、副主任兼文书每人每月补贴800元;在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主任“一肩挑”的,严格执行2000年村级体制改革核定的编制。只有一名副主任的村,党组织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每月补贴1600元,副主任每月补贴1200元,有两名副主任的每人每月补贴1000元;自行增加一名副职的村,村党组织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每月补贴1200元,副职每人每月补贴800元。两个社区支书、主任补贴每月提高到1725元,副书记、副主任补贴每月提高到1500元,不任职的两委委员补贴每月300元。(镇沅县委组织部 王金萍)
相关报道:  23:06:03
&&&&&&&&&&  23:01:06
&&&&&&&&&&  22:56:43
&&&&&&&&&&  14:08:05
&&&&&&&&&&  13:56:17
责任编辑[叶子]扶贫大行动大提速—温总理批示阳光温暖镇沅苦聪人(上篇)(图)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姚国华、丁艳波、黄振辉等市领导看望苦聪学生。
         魏红、王正昌、邓兴虎等市领导到苦聪山寨学校了解情况
            沈培平市长看望慰问苦聪贫困老人。
  (通讯员 向洪
本报记者 杨艾山 文/图)
去年12月30日,市政府在镇沅县者东乡召开了解决镇沅苦聪人贫困问题现场办公会,市领导沈培平、魏红、王正昌、姚国华、邓兴虎、丁艳波、黄振辉,镇沅县四班子领导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镇沅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镇沅县相关乡镇负责人齐聚镇沅县者东乡共商苦聪人脱贫大计。1月9日至14日,记者深入到者东乡苦聪人聚集的发展得好、中、差的村寨追踪采访,写下了这组长篇报道,其目的是为了使这项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等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关注的工作,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进而促进这项工作。
  要让苦聪人走出贫困,必须摆脱大山的阻隔,走出大山
  新华社日《国内动态清样》刊发了《云南镇沅苦聪人生活依然贫困》一文后,温家宝总理作出了重要批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反应,中央、省、市各级各部门先后到镇沅县苦聪人聚居区进行调研。通过调查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无论是项目,还是资金的投入力度都是空前的。从现在起到未来五年内,镇沅将成为我市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据统计,云南境内生活着3万多苦聪群众,而思茅市镇沅县境内就生活着15263名苦聪人。他们绝大部分生活于哀牢山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原因,生产力低下,抗灾能力极为脆弱,苦聪人农民人均口粮170公斤,人均纯收入187元,至今有13729人仍然处于贫困线以下。
  这是一支充满传奇色彩而又历尽苦难的民族。据有文献的史料据载:早期的苦聪人称为古羌人,原居住于青海东部、甘肃南部地区,由于秦朝向西用兵,古羌人逐渐向今青海西部迁徒,再由西向南迁入今四川西北部、最后渡过金沙江入滇。根据不同时代的发音演变,到了唐代称“锅锉”、明朝称为“果葱”,清朝时称“苦聪、小古宗、野古宗、黄苦聪”等,意为“山地人或山头人”。
  入滇后的苦聪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深受战火兵乱之苦,又遭当地封建领主之压。其中一支拉祜黄苦聪被迫沿着哀牢山和无量山南下迁入镇沅、金平、新平等地区,最终进入哀牢山的茫茫林海。长期的战争和迁徒,还没有来得及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组织形式的民族,其社会经济更加落后。从迁徒的线路和历程看,苦聪人转入遮天蔽日的大森林,以高山为屏障,以林海为家,才得以生存繁衍下来。
  然而,高山林海虽能求得自保,但高山也成为了苦聪人向着幸福生活方向发展的拦路虎。高山缺少平地,难以在一个地点容纳大量的人群,于是,三五户一群,四五户一个部落,极端简陋的社会形态缓慢而顺其自然的存在了下来。这就是苦聪人早期的生活写照。
  1月9日,记者来到镇沅县者东乡进行采访。者东乡海拔1700米,居哀牢山中段,山高坡陡,地寡土贫,水少风大,这里生活着6000多苦聪群众,占镇沅县苦聪人三分之一还多。
  次日清晨我们先对距者东乡三公里左右的龙潭田村民小组进行采访,太阳已从东边升起很高,然而高耸入云的山峰挡住了阳光,龙潭田村民小组依然沉浸在雾霭之中。在学堂村主任的引导下,顺着肖云孝组长家的后屋山梁步行。那是一面刚翻挖过的山坡地,土少石头多,兼而夹带沙砬,这样的坡度既不保水也不保土,雨季里时常发生泥石流。走在60度左右的山坡耕地上,往坡下看去,心惊胆战,一失足后果不堪设想。苦聪群众在这样的坡地上耕作其辛劳和危险可想而知。
  当我们走到老会计张开和家时,不到一公里的路段,用了四十多分钟。老会计家紧靠大山,儿子正准备出门干活,儿媳在檐台上切着猪食,门前养着七八只山羊,羊是帮人养的,没有报酬,待产了仔各得一只小羊羔。老会计家有水田(雷响田)一亩,山坡地五六亩,年有千余斤收成,一年缺粮半年。龙潭田村民小组有六十多户人家,四面环山,坡度陡直,干季缺水,形成一个环形的贫困地带。由于地形险恶,该社曾因做农活时不慎失足滚死过四人。
  像这样的高山峻岭在者东乡满目皆是,采访木厂村的大平掌村民小组和新村村民小组时,我们发现这里缺水情况十分严重。典型靠天吃饭的农业,村民们使劲干活,粮食产量仍然难以提高。麦地村的转马路村民小组更是山高路远,距者东乡二十余里,弃车沿陡峭的山梁而行,需行四十多分钟才能到达该组。
  沿途艰险的路段,山高万里,谷深千里之感油然而生。往马邓村方向的山坡地看去,可以看到泥石流的余迹尚存。转马路村民小组在者东乡的村民小组里最具典型性,除了坡大缺水,田地寡薄外,更因自然灾害频出,贫穷度更高。每年六七月份北风起时,还没有成熟的包谷常常是一阵北风吹过,一坡一坡的包谷被风吹倒。我们问起:为什么不把种植期错开刮北风的时间?村民们无奈的答:北风并非年年在一个时间刮来,有时是六七月,有时是七八月。在这样一个自然环境里生存,不仅要靠力气,还得靠运气,种田的苦聪农民在这天地间挥汗如雨地干活,竟要靠老天爷的福佑过活,艰辛和困苦真是可想而知。
  转马路村民小组除了风灾、旱灾更兼带兽灾。该组的山海拔2000米以上,属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常有老熊出没。农户家中伺养的山羊和黄牛,放进山中,常被老熊捕食。这样的事常发生,可是家中又不能不饲养牲畜。因为土壤贫脊,需要农家肥做补充,即使兽灾频发,也只能硬着头皮养下去。
  通过对者东乡几个村组的采访,不难看出:这里山高路远,地少坡大,缺水多风,灾害频发,已丧失生存的条件,搬迁是目前最佳的扶贫方案。
  
  贫穷不治不敢言功,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如一的紧抓扶贫的缰绳
  从改革开放那天起,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一直就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国家对镇沅苦聪人的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3亿元。在扶贫重点上注重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上做了很多工作。通过山区村寨道路开挖,改良土地,引种经济作物,修渠引水等项目的不间断扶贫工作,苦聪人的生活有所改善。然而,由于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不断,苦聪人贫穷的帽子依然难以甩掉。
  群山连绵,谷深山高,风大缺水等自然因素,导致苦聪人居住分散。在这样的地形地貌上搞扶贫,成本之高,工作难度之大是难以想象的。记者在走访木厂村的新村小组时,坐在车里,很早就能看到新村小组,但行驶了半个小时,在陡峭、曲折、狭窄的山道上左转右转才到达新村小组。像这样的村寨者东乡极多,近看有村寨,行来几十里;进村户户穷,人人忙生活成了苦聪人高山生活的真实写照。
  县里的干部,乡里的干部心中终年有个梦,那就是让苦聪山寨通上路,架上电,引来灌溉的水,种上增加经济收入的作物。可是,多少年的梦,多少年的苦干加实干,都被大山深谷给吞没了。
  各级党委、政府都在不遗余力的以各种方式进行扶贫,社会各方该出手就出手,纷纷捐赠物资,捐款捐修,助学兴学,却无法感动千万座大山,扶贫效果不大。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农业,地不保水不保肥,仍然是种一山坡收一箩筐。修一条路,连几十户人家,却没有多少可运出的货物。布一条电线亮几间屋,农业机械施展不开,利用率极低。挖一条水渠,千折百绕,中途渗漏大半,致使灌溉不足。
  干部们终年奔忙在大山里的村村寨寨,扶贫扶贫再扶贫一直是各级领导心中压着的一块巨石。在这样的地方扶贫,自然生态严重的威胁,再加上苦聪人历史的原因,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很低,扶贫难度确实很大。
  在转马路村民小组李明科的家里采访时,他媳妇曾这样说:“干活不是舍不得苦,实在是没办法。后山有熊,前山有风,牛羊进山每年要被吃了三五条。山地里的包谷,一阵北风吹来全倒了。”说起这些,她还心有余悸。刚从个旧云锡学校放假归来的儿子还得进山找牛,据说牛已几天没回家了。转马路小组如今路还没通,我们来时看到开挖出的一段又一段尚未连通的毛路。据村支书李方和说,这段路是由政府补助,农户投工投劳的方式开挖,一户人家投入近三百个劳动力,由于路线长,山坡大,土少石多,已开挖了三年尚未完工。我们指着对面长满“魔鬼草”的山梁问,是不是轮耕地?李方和说,是轮耕地,那个山梁曾滚死过三个农民。在这样的环境下,实际上村民们并不愿意冒着风险讨生活,然而贫困又使他们不得不一年又一年地继续着祖祖辈辈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转马路小组,早已是城里人家庭必备之物的电视机、洗衣机甚至日光灯都是稀罕的家当。这里依然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
  该小组的李明科家四兄弟居于此地,能苦会算,日子稍稍不错。我们接着到山后的转马路寨采访,这里道路不通,处于一种封闭状态,村民见我们来到不敢接近,远远于篱笆旁或身后十几米外鱼贯地窥视着我们。那一刻我们内心涌动起一股悲凉,在这大山环绕,深谷阻隔的天地间,竟然还有如此封闭,如此穷困的村寨。来时,张兆辉副乡长就对我们说过,“你们到了转马路,什么都想给他们,但是你会感到你带着的东西太少了,你给不起!”。
  贫穷,贫穷像这耸入云端的大山,把一切通向幸福的光明统统挡住了。它不仅挡住了幸福之光,也挡住了智慧之光。山里的苦聪孩子受经济的影响,完学率很低,念书不以小学中学而论,而是以册论。当我们刚进入采访时,不熟悉当地情况,总是问:你读过小学还是中学?学生们羞涩地摇摇头不置可否。后来乡政府的同志告诉我们:要问,你读过几册书了。这个方法很管用,一问,都答读了两册书,或是读了四册书不等。其实近几年,国家在教育方面,已做了极大努力,减免了许多学费,现在一个苦聪孩子读书的费用一学期仅为二十元左右,即使这样低的学费,还有不少学生家庭交不出来。
  面对恶劣的环境、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过于分散,扶贫资金和扶贫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不仅如此,由于贫困还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村寨里的小女孩,读三四年书便走出大山,天长日久,村寨里的小伙子渐渐变为光棍汉。本来出门打工也不失为一种致富途径,但是由于家中农活需要强劳力,这样一来,小女孩出门打工,小男孩则留在家中务农。时间一久,出门打工的小女孩不愿再返回家中,而家里的小男孩又离不开家里的农耕。日积月累暴露出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光棍汉在不断增加。
  我们在龙潭田社采访因泥石流被迫搬迁到更高的山顶上的王发友家。王发友三十多岁,至今未婚。当我们问起:“为什么还不结婚?”王发友木然的答:“找不到配头,哪个村都一样,女孩子都到外面了……”为了调节一下气氛,我们请他给大家弹弹三弦。王发友拘束地拿出三把自制的三弦,选出其中一把弹了起来。在高高的山头上,迎着那明媚的阳光,听着他弹奏的三弦,一种凄凉,一种失落,一种莫名的无奈似要把人的心给击碎。像王发友类似的情况在者东乡各村已较为普遍。有的社多则二十多个光棍汉,少则七八个,并且增加的趋势日益明显。
  转变扶贫思路,变就地扶贫传统方式为易地搬迁扶贫。从根本上摆脱高山阻隔,变零星分散为整村推进。在这方面,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县区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十分可喜的进步。但由于易地搬迁需要投入的扶贫资金较大,一时难以实现较大规模的搬迁任务,所以,我们只有量力而行,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搬迁一个,巩固一个,成功一个。
 
  实施扶贫搬迁任重而道远,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扶贫搬迁
  实施扶贫搬迁也面临很大困难。主要有几个问题:一是搬迁安置问题,此次对苦聪人扶贫不同于以往的扶贫,首先是人数多,居住分散,究竟如何安置,到哪儿安置。二是移民安置容量问题。目前,镇沅县坝区土地较少,如此巨大数量的群众,如在短期内全部迁出,需要大量耕作田地,这些矛盾需要协调。三是苦聪人由于生活习惯方面的原因和受教育程度不足的问题,搬迁后改善生产方式,提高受教育水平,培训劳动技能,改变生活观念等还需纳入搬迁规划。
  此次扶贫搬迁的方案围绕着总体规划,总体设计,总体建设这样一个思路进行。记者在镇沅县采访了周若涛副县长得到这样一些信息,首批搬迁计划定为1500人,搬迁地点选在恩乐镇和古城乡。户均生活用地300平方米,田地一亩,搬迁费用人均5000元。
  记者于1月13日到达镇沅县城,次日是星期六,清早由周若涛副县长主持召开的扶贫搬迁总指挥部第一次会议在县政府会议室召开。会上宣布了指挥部组成人员,明确了职能划分,并对首批搬迁做了细化工作。大家对首批搬迁工作的程序、步骤进行了讨论。会后采访部份与会人员,得知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大家都没有了双休日的概念。选拔精兵强将,采点看地,论证方案,协调各方,指挥部成员热情都很高。周副县长在会上说:“过去我们是到处跑项目,现在是国家重视,项目就在眼前,我们必须把苦聪人抚贫搬迁的任务按时完成……”
  像这样人人抓落实,处处动真情的事很多。在者东乡一次乡党委、乡政府会议上,者东乡党委书记徐永强这样说:“过去,我们工作没做好,不怪大家,但从现在起,必须实实在在做起来,1月17日以前务必把贫困户的准确数字摸底统计报上来。一句话,从现在起,大家都要动起来。俗话说,春节一过,要使快牛。”
  到了镇沅,记者有种感受,镇沅在行动,扶贫攻坚在行动,上到党和国家,下到各级党委、政府,都心系苦聪人。当然搬迁工作也并非一蹴而就,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统筹考虑。扶贫搬迁就目前苦聪人生存状态而言已是刻不容缓,但从采访中发现不少苦聪群众对易地搬迁热情度不高,甚至产生愄惧心理。他们更多的是担心,一是舍不得祖辈生活过的窝道。二是从山头下到平缓的坝区后,由于人地两生怕受人欺侮。三是担心搬迁所得到的实惠少于现有的。四是怕受不了坝区的炎热气候。按说这样的担心本属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可是从深入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苦聪人世代生活于高山峡谷之间,对山林有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感情,此外,更多的还是高山虽大,生活虽苦,它还能产生一些山林补偿效应,如山毛野菜等的采摘也可略微的解决一下燃眉之急。
  为此,要做好镇沅县苦聪人的扶贫工作,要有一股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气壮山河的魄力,务实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真抓实干,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好这项工作,那么,扶贫目标必定会实现,苦聪人也一定能早日走上致富之路。党和国家对极少数民族的关怀将真正温暖贫困人群的心。
  录入:晓罡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年村委会村主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