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洞穴 走法里的水柱为什么成了石头

8月18~19日徐州举行了首次无人机飞行员认证考试。[]
8月16日茅盾文学奖揭开面纱,公布了五部获奖作品。[]
南京长江大桥将封闭维修一年,今年底建成通车的纬三路过江隧道是替代大桥的较好选择。[]
& & & 正文
龙崆洞奇景:洞穴里的桂林
【字号:&&】【】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去过桂林的人都见证过那里风景的美丽,但是你们知道洞穴里的桂林是什么样子的吗?有人会问,桂林怎么会在洞穴里呢?其实这个“桂林”是描述位于龙岩市的龙崆洞景区,它有着“洞中桂林”的美誉,可想而知,这个地方有多漂亮了吧!
  龙崆洞也叫龙洞,位于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龙康村,距市区48公里,龙崆洞流水淙淙,景色秀丽,风物宜人,有着丰富的山林景观和复杂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三亿年前的古生代,经海洋三次地壳运动和间歇演变而成。龙洞风景区地处武夷山脉南段,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距龙岩市区48公里,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也是龙岩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素有“洞中桂林”、“华东第一洞”的美誉。它四周群山环抱,苍松挺拔,修竹成林,云海飘渺,是原野型溶洞山林风景区,也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龙崆洞流水淙淙,景色秀丽,风物宜人,有着丰富的山林景观和复杂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面积为10平方公里,其核心景点龙石空洞,形成于三亿年前的古生代,是海洋经三次地壳运动和间歇演变而成,为现已探明的中国特大溶洞之一。洞内总面积为5.4万平方米,共有8个大厅,16个支洞,三千米游程。分上、中、下三层,层层叠叠,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游于洞中,如身处迷宫。奇异绚丽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石灰石华物发育完整,石幔、石花、云盆比皆是,更有不可多得的洞中暗河,时隐时现,游人还可在洞中泛舟,唐代已被发现的古洞增添了许多幽趣。洞口地处山坳,四周山石嶙峋,林木茂密,时至秋日枫林尽染,色可红天,十分壮观。有山涧从洞口潺潺流过,更有“龙蛋”、“龙井”、“龙潭湖”、“龙爪瀑”、“睡狮岩”、“万竹园”、“古树林”、“龙康村”等极具特色的旅游景观点缀,是一个原野型溶洞山林风景区。
龙洞早在唐代就已被人们发现。现遗留下来有文字记载的是明代及清代的碑刻。人们是打着火把进来的,这里原来是一个小洞,人们钻进去才能到达下个景区。有两位厦门知青曾好奇地由此进入,不料却迷了路,过了六天,他们才被当地农民发现,救了出来。
  龙宫是龙洞最大的大厅,可容纳几千人,分为前后厅。前厅是从洞顶直泻而下的水柱,此水柱不论外界的旱涝,水量长年不变,称为“孽龙吐水”。俗话说,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传说东海龙王之子小黑龙常年在外胡作非为,被龙王爷捉拿归府,适逢龙岩大旱,惩罚到这,将功赎罪,常年吐水,以灌溉这片梯田,这些梯田被后人称作是“仙人田”。这两个景观因为很形象,许多游客还以为是人工所为,其实“仙人田”在地质学上称为云盆。
  龙崆洞是福建省级风景名胜区,距龙岩城区48公里。景区内群山环抱、峰峦叠翠、景色秀丽,形成了3亿年前的龙崆古洞,洞内空间宽敞,有8个大厅,16个支洞,深达3.3公里,5.4万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层,层层叠叠、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水、水中有洞、钟乳交错,溪泉汩汩,洞内奇异绚丽的石象、石蛇、石蛙、石钟等景观,千姿百态、玲珑剔透,扑朔迷离,是个天然大迷宫。
  龙崆洞四周群山环抱,苍松挺拔,修竹成林,云海飘渺,是原野型溶洞山林风景区。洞深2000余米,最高处50米,有上中下三层,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水,景物奇异,空气清新。进入洞内,有一前洞,可纳五十余人,宛如休息厅。进入三仙门后,石床、石象、古猴、石鹰、石蛇、石蛙等景观,玲珑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其中,最大的是观音洞,洞景开阔,可纳千人,一尊钟乳石观音,婷婷立于石壁之上,右有白须齐胸的太上老君,左有扬的石马,后有炼丹炉和水帘洞及长达300余米的地下河,主洞中央两牛卧于一汪清水之中,层层梯田,形成一幅秀丽的农家景色。
  龙崆洞大同套小洞,迂回曲折,变化无穷,除主洞外还有16个分洞:布帆洞、钟洞、龙伞洞、田螺洞、冬瓜洞、蛇洞、玉石洞等。洞内钟乳悬挂,千姿百态,玲珑剔透。洞洞相通,扑朔迷离,是个天然的大迷宫。洞外还有龙井、龙蛋石、龙须瀑、睡狮岩,龙潭湖等景观。龙崆洞是福建省罕见的天然石灰岩溶洞,许多专家考察后,称龙崆洞为华东第一洞。
&&责任编辑:王丹&&
正在读取中...
正在读取中...
正在读取中...
正在读取中...
正在读取中...
正在读取中...
日,四川省政协原主席李崇...
8月11日晚,央视主播瑶淼在微博晒出女儿...
正在读取中...
&|&&|&&|&&|&&|&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移动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将乐,洞穴氧吧,清凉一夏_兴趣爱好-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将乐,洞穴氧吧,清凉一夏将乐,洞穴氧吧,清凉一夏将乐县地处福建省西北部,于三国东吴永安三年(即公元260年)立县,史称“古镛”,素有“文化之邑”的美称,是福建省最早立县的七大古县之一。据考证,远在两亿六千年前,古将乐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的石灰熔岩经过三次地壳运动的抬升和亿万年流水的冲刷、溶蚀、切割,最后雕刻成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如今将乐有14个各具特色的溶洞,其中金华洞、银华洞、玉华洞最具特色,被称为“三华胜景”。在“三华胜景”中,最具盛名的当数玉华洞,它已有1800多年的游览史。玉华洞不仅景色怡人,且洞内空气清新,内含微生物数量少,接近森林的洁净空气,是一处天然“洞穴氧吧”。夏天到这里游玩,不仅享受清凉,还享受如在原始森林中一样的好空气。将乐自然风光旖旎,既有奇山奇水,又有奇洞奇岩。而喀斯特地貌形成、沉淀了大自然亿万年流光溢彩的玉华洞,更是如诗如梦的悠悠仙境,有着“形胜甲闽山,人间瑶池景”的美誉。漫游玉华洞,宛若走进远古,每一次轻巧的踏步,都像是落足于奇巧自然的时空隧道间。玉华洞地处将乐城区之南的天阶山下,被誉为“闽山第一洞”,为“中国四大名洞”之一。全洞总长5公里,有藏禾、雷公、果子、黄泥、溪源、白云6个支洞,石泉、井泉、灵泉3股流泉,以及169个景点。古洞内,形态各异的石笋、石钟乳瑰丽多姿,幽深奇妙。洞中美景,有冬暖夏凉的“一扇风”、惟妙惟肖的“中国地图”、高耸云天的“擎天柱”、春水盈盈的“仙人田”,婷婷玉立的“瑶池玉女”,后洞的“五更天”、“鸡冠石”景观,更是令游人叹为观止。以风取胜、以水见长、以云夺奇、以石求异,是玉华洞独有的特点。古洞历经多次强烈地壳运动,每一次都形成新的洞穴。1997年,国家建设部专家考察玉华洞时指出:玉华洞是一个年轻的石灰岩溶洞,还处于成长发育期。千百年来,玉华古洞四方游客络绎不绝。古人以火把引路,入洞探幽,由于长年累月的烟熏火燎,玉华洞逐渐成为独具风情的“黑妹”,与其他冰清玉洁的溶洞形成鲜明对比。明徐霞客1628年漫游玉华洞,并留宿洞顶的天阶山明台寺。在当夜写下《游玉华记》,文中赞道:“此洞炫巧争奇,遍布幽奥……”闽儒鼻祖、北宋理学家杨时则是第一个为玉华洞赋诗的文人。宋朝名相李纲和历代文人墨客游览玉华洞,也留下不少摩崖石刻。玉华洞5公里长的溶洞景观,处处不同,每个支洞亦各有特色。玉华洞口有著名的“一扇风”,即因空气对流形成的“穿堂风”。游客只要一到洞口,就觉凉风袭人,而七八月入洞参观,有进空调房的凉爽感,却不会有密闭空间的沉闷感。过“一扇风”和灵泉后,会到玉华洞最低的洞厅――藏禾洞,其面积只有七八十平方米,洞底有井泉,泉水汩汩上涌。在洞中,可见七八丘翡翠色的石灰岩梯田,远看如宝塔、云梯,近看却田畦分明。相传黄帝的药师赤松子采药炼丹时开垦了这些梯田,每逢春耕时节,这一丘丘梯田水波盈盈,秋收一过,又干燥如故。再往前走是雷公洞。洞内石笋和石钟乳众多,因岩石含碳酸钙、铁质、方解石、石英等,整个洞厅色彩斑斓。洞底有暗河,水声如雷鸣,所以叫雷公洞。洞中最奇特的是“峨眉泻雪”,含杂质很少的方解石结晶,如雪花样倾泻,如“凝止的雪崩”。这里最常见的景观是“滴水穿石”,但滴答水柱在石头上凿出的画面令人惊叹――宛若一幅完整的中国地图。玉华洞地势最高是果子洞。洞内有口大钟,还有“八仙归洞”、如千年古树般的石柱以及面壁达摩的背影。最特别的是黄泥洞,因玉华洞内几乎都是石头,只在这里有一堆黄泥。黄泥洞中可见一根擎天玉柱,其表面纹理犹如龙纹,和顶上鸾凤和鸣。擎天柱背后悬挂着一盏巨大的宫灯,灯下是块巨石,边上立着一条长长石笋。初看此石,身披轻纱若瑶池玉女,绕到下方仰望,玉女又变成在风浪中划船的渔家妇女。还有人说这巨石像观音、莫愁女等,总之移一步换一景。顺着玉女石往后看,稍远处一处断壁上,一块巨石摇摇欲坠,正如这玉华洞,随着岁月飘逝,在文人骚客、过往旅人的目光中,“晃动”了亿万年,却依旧风韵不减,华光涟涟。特别推荐上山避暑推荐目的地:龙栖山、天阶山推荐理由: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将乐县南部,保护区内千米以上山峰有40多座,有十二万亩原始森林,包括三千亩黄山松,三万亩翠竹,还有石林,文物胜迹圣水岩,佛家净地仙人堂和蔡伦时代的原始手工造纸作坊。龙栖山上有一千七百多种植被种类,及十多种珍贵动物,带孩子过去可以顺便科普。天阶山森林公园位于将乐县城东南7公里处。这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按规划分为天阶山石林旅游区、华山森林旅游区、五马山自然风光区、蜡烛山探险娱乐区、坡坑竹林旅游区、杨时理学大观园区、鹭鸣湾湖水上游乐区、南山旅游区、城区古文化旅游区等九个景区。加之毗邻玉华洞、龙栖山,天阶山已成为一处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近水漂流推荐目的地:云衢山推荐理由:云衢山漂流位于将乐县高唐镇常口云衢山旅游景区,离城区11公里,距将乐高速路出口仅9公里,与玉华洞毗邻,因此,去玉华洞游玩,可把云衢山纳入整个旅游计划中,赏完奇洞,再去体验漂流激险。景区目前建成的漂流景区及游客中心,包括服务中心、停车场、漂流下码头功能区、餐饮、商店和漂流滑道等旅游基础及配套设施。漂流全长3.2公里,落差116米,其中最长滑道400多米,落差近50米,漂流道穿行于峭壁峡谷间,既能体验到飞流直下的刺激,又能感受迂回曲折、平潭戏水的情调。此外,龙栖山亦有漂流可体验。& && && && && && & 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兴趣爱好好评兴趣爱好考古学家是如何知道一件石器工具是 100 万年前造的,而非一块 100 万年的石头在 100 年前制成了工具?
今天在看石器时代的时候偶然想到这个问题,是通过哪些科学手段确定年份么?
按投票排序
首先谢邀,我是学地质的,对考古只是略有涉猎,若有不对之处请多包涵。石头的存在岁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远远超出人类的历史,所以测定石头的年代与石器打造年代99.999%是无关的。测定石器的打造日期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间接法:测定石器埋藏环境中土壤的年龄,比如用碳同位素测年植物种子、食物残渣等。若土壤中有铁质,可以测定其磁极方向,与世界磁极变化年代表对照(比如78万年前就有一次布容-松山磁极反转)。又或者,用钾-氩衰变测年法测定土壤中火山灰的年代(火山灰层比大多数人想象的常见得多),即使没有火山灰直接覆盖,也可由上下两层火山灰的年代差得出大致年代。因为火山灰的广泛散布性质,也可以与其他地区测年相比较,以得到相对年代。直接法:岩石在背景辐射环境下(比如被埋藏)会捕获其辐射,并积累在晶格之间,加热(如被阳光照射或人工加热)会使其储存的辐射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热释光效应)。通过测量石器的热释光能量,可得岩石被埋在土壤里的时间。比较法:人类在进化,石器也越来越精致,通过比较石器的打造工艺、风格,并与其它地区年代已知的石器比较,可以得到一个大致的年代。随着发掘的石器越来越多,测年数据越来越丰富,这种测年法会变得越来越精确。测年方法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上我所提到的,各个方法也都会交叉比较校正。因为石器的特殊性和价值,如果大家有发现,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专业人士并保护好现场哦:D以上
谢邀请。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想了一下没有想明白,在群里请教之后,Major生物演化与地史的教授解释:“不是石器本身的定年,而是石器所在的文化层中的有机质碳同位素定年”。地层分为文化层和自然层。文化层,是指在古代遗址中,因为人类活动而遗留下的遗物,遗迹和其他事物形成的堆积层。一般情况下,每一个堆积层代表一定的时期,文化层中的不同层级相互叠压,通过这种相互叠压的关系,可以确定该遗址的相对年代;相对的,没有人类活动遗留物和遗迹的地层被称为自然层。出土的石器工具必然有其产出的文化层,而在该文化层中必然可以找得到同时期由于生物活动而遗留下的有机质碳,再通过碳同位素定年法()来推断该石器的大致产出年代。如果对石器本身进行定年,那么测得的结果一般是石器所使用的矿石的成矿时间(同时还存在极大的误差),只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不能推测出该石器的实际制成和使用时间。
要判断这件石器的性质,必须要了解其出土的层位关系,因为100年前制造的石器如果出现在100万年前的地层中,肯定会有打破的地层关系。也就是说,你随手给我块儿石器,我还真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制作的。个人觉得,这个问题上地层才是关键,那些谈制作工艺的真是....
这个问题牵涉到考古学的三个基本研究方法:考古层位学、考古类型学和考古年代学。
对于层位学如何理解呢?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生动的解释:请把我们的土地想象成多层次的蛋糕,比如第一层是草莓味,第二层是奶油味,第三层是巧克力味。我们制作这个蛋糕有一个原则,必须先放好底下的一层,才能把上面一层叠加上去。比如在蛋糕盒上,先放上草莓味,第二层的奶油味才能放上去。我们的地层堆积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年代早的地层首先形成,然后经过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后来形成的地层叠压在年代早的地层上,或者破坏掉年代早的地层——考古学上称为“打破早期地层”。
于是乎:年代早的人生活在早期地层上,年代晚的人生活在晚期地层上。年代早的东西既可以出现在早期地层(与地层同一时代的器物:例如是宋代的瓷器出现在宋代地层),也可以出现在晚期的地层(后代人使用前代的东西,这种器物所出的地层反映其埋藏年代,例如是在宋代生产的瓷器,一直流传到了清代,结果被我们在清代地层发现);但是反过来,晚期的东西绝对不可能出现在早期地层,如果我们在清代的地层发现了晴川的手机……那她就真是穿越了……囧……这是不可能滴。
我们判定一件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器物年代的方法有几种,一是器物本身有纪年的文字,比如许多瓷器底部会有烧制年份,比如一些墓砖也会有烧制的年份甚至地点和烧制它的人的人名。二是通过器物所处层位去推断器物的所属年代,了解了某一层位是哪一个年代的器物,就知道同一层位其他器物的埋藏年代,对于大部分器物来说,埋藏年代与其生产年代及其使用年代差距时间不会很长,特别在研究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时,这种差距基本可以忽略。但是当要判定某一层位的代表什么年代时,通常要结合这一层位的上一层位和下一层位的器物来对比,并且结合类型学的方法。
类型学是什么呢?通俗地说就是不同年代、不同文化的器物的形制、制造工艺、装饰风格具有差异,而同一年代、同一文化的器物在形制、制造工艺和装饰风格上具有共性。通过抓住这些共性和差异去区分不同的年代和文化(考古学文化)。这里也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民国时期的女性服装、与解放时期的女性服装、与改革开放前的女性服装、与今天的女性服装,大家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差别,也可以归纳某一年代的共性。不同的年代器物的变化之间也有承接关系。发现这种变化关系,再结合层位关系抓住一头一尾,就能了解从早到晚的变化趋势。通过大量的考古学研究积累了对于各地考古学文化器物的特点和共性及其从早到晚的发展趋势、各期的变化特征之后,我们即便是拿着一件没有层位关系的器物,也能根据其形制、纹饰和制造工艺的特点去判定它的年代了。
第三种推断年代的方法,就是使用碳-14(树木年轮校正)、热释光等测年技术去了解。测年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比如碳-14测年技术就一般适用于年代早的器物,因为碳-14测年数据的波动范围很大,动辄几百年,如果放在历史时期,那都能横跨朝代了,测年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在历史年代的考古学研究中,对于某些器物要么就是已经积累非常精细的大量的研究成果,大家对于某一朝代的某种器物形制度特点或某种显著特征有了共识,例如学者不可能把康熙的瓷器认定到宋代去,要么就是这件东西有一些工艺上的特点,如此种种,类型学和层位学的断代有时候会比科学测年方法更为好用和精确。
说了那么多,终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其实看到这里大家应该也知道了,题主说:“考古学家是如何知道一件石器工具是 100 万年前造的,而非一块 100 万年的石头在 100 年前制成了工具?”根据一般认为的人类起源过程,直立人(Homoerectus)生活在 约20万到200万年前。100万年前的直立人时期制造的石器,一般会出现在旧石器时代的地层中。即便它被后代人挖走了流传于世100万年到了题主手中,100万年前直立人制造石器的形制能告诉我们它的所属年代,即便是后人可以模仿,100万年前的工艺、技法都是难以完全模仿的,这可以通过微痕分析来研究。而且适用于旧石器时代的科学测年技术也很多,可以直接拿去测年(当然中间涉及很多问题,不是说把石头丢进及其DUANG~的一声年代就出来了)。当然了,实际上问题提问的是如何判断这件器物的制作年代,因此在这里使用科学测年技术的意义不大。而100万年的石头假如是在100年前被制成了工具,他有可能在近代地层中被发现,也可能从100年前就一直流传至今,还是那句话,其制造工艺、痕迹反映的还是100年前的人的工艺和痕迹,这与材料的年龄是没有关系的。我记得曾经有一位日本的考古学从业者尝试作假,白天在那里发掘,晚上偷偷把自己打制磨制的石器埋到地里,白天自己又挖出来,要证明他有重大发现。其实有基本考古学知识的学生,都可以轻松辨认被扰乱的地层,地层一旦扰乱是无法还原的(这个原理被我们用于确定墓葬范围,行话中的五花土就是古人挖墓坑时扰乱的前代人的地层,在填墓时重新填入)。这个日本人用的就是古代的石头原料,但是打制工艺和地层信息是骗不了人的,只能伪造,后来这个日本人还是被发现作假了,身败名裂。以上,不知道能不能解释清楚这个问题。
忍不住再说几句。总在一些地方听到:“考古就是盗墓”这样的说法。作为一个学考古的学生,真的很气愤。考古学关注的是历史信息,是为了重建历史古代史。因为再详细的史书,都有它的边界和局限性,有很多人类生活的信息,需要通过考古学去提供。我们来到了墓葬,看的不仅是其中的随葬精品,我们考察泥土,研究土质土色,观察墓葬形制,器物组合,摆放位置和方式,无论是精美的还是残损的器物,在我们心目中都同样重要。我们关注器物的形制、纹饰、制作工艺,微痕,质地甚于其经济价值。没有考古学,我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我们人从哪里来,我们没有文字之前的历史是什么。考古学是一个正规的有其方法和理论和目标的学科,而盗墓是一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非法的违反人类道德的行为。有一些人是不知道考古是什么而说考古就是盗墓,这样去定义一个学科其实是错误的。当然,出现这种看法的原因,也与目前公共考古普及度有限很有关系,因此,目前公共考古是被很多学者和文博单位关注的,在保持考古学专业性的同时,让大众更多地了解考古学,减少误解,更好地尊重和保护考古遗迹遗物是每一个考古人的愿望~
的提醒。上面的答案有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一些修改。~
有同学在评论区说我答非所问,还是典型的,第一时间我也询问他为什么这样说,可惜没理我,之后又出来一位,那我只能解释一下了。, 1. 人家没问石器与石头如何区别,而是问100万年前的石器与100年前的石器如何鉴别。这个问题在石器的地层,形制,石材方面缺乏很多限定。2. 正常情况下当然是直接看地层,这和其他答案是一样的。但,如果两件石器在地层上不牵扯任何关系,或者层位已经混乱了呢,那就应该用上面提到的方法去搞清楚地层中石器或其他埋藏物的绝对年代。如果两件石器都是孤立的,找不到与之相关的可以测量年代的材料呢:氯36是个可选择的方法,不过具体能不能用很难说,可以一试;热释光行不行呢,可以一试,因为有些石器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加热过,如果加热的石材是黑曜石,那么裂变径迹法可能也可以;黑曜石水合法当然也可以一试,因为新破裂的黑曜石所生成的水合层会随时间增厚;微痕分析可能也可以,前提是100万年和100年的石器在使用痕迹和埋藏过程中的微痕能区分的开,这还要参考实验考古的结果。我在绝对年代测量方面多说了两句,因为很多答案提到碳十四,这个方法在实际使用中是有年代上下限的,即使大家用AMS法加倍努力,也很难测到10万年以上。单看地层就能区分的不需要讨论,完全孤立的两件器物则要考虑很多东西,想讨论也展不开。只有在单看地层分不清哪个是100万年,但又存在可供测量绝对年代的材料时,才可以多说几句。请问我什么地方答非所问了。-------------------------------------------------------------------------------------------------------------------------------原文这答案是给徐小尘同学作补充的。对考古材料绝对年代的测量,实际上就是去寻找一个时钟,这个时钟可以从遗迹遗物产生的那一刻起(零点)开始计时,而不会受到遗迹遗物本身材料年代和环境的影响。我们目前常用的考古绝对年代测量方法从原理上可以粗略的分为几大类,原理都不赘述,这些测年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都有着复杂的限定和使用局限,而且通常都是结合起来使用的,全都略,要不说起来就没完了。1. 放射性时钟类包括常见的碳十四测年,上面小尘同学提到的钾-氩测年,还有氩-氩测年,铀系测年,裂变径迹测年都属于这一类。它们都依赖于计时零点后放射性元素稳定衰变来表征时间的积累。碳十四的计时零点在生物体停止摄取碳14,即生物体的死亡时间。它适用的范围是400年-5万年的有机物年代测定(关于碳十四测年方法可讨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全部略去)。钾-氩测年计时零点是火山作用形成岩石的时刻,此时岩石中氩气归零,随后岩石中的钾40开始衰变为氩40。这个方法适用于10万年以上的火山岩地区或被火山岩覆盖的遗址测年。铀系测年的计时零点在溶于水中的碳酸钙与铀元素一同沉积在洞穴或地面的时刻,由于铀235和铀238的衰变产物钍230和镤231是不溶于水的,因此计时零点的沉积物中是不含有钍230和镤231的,其后这两种衰变产物会逐渐积累。因此这种方法最常用的地方就是石灰岩洞穴,特别适用于5万-50万年的年代测定。这种方法也经常与电子自旋共振法联用测定人骨化石或者牙齿的年代。裂变径迹测年适用于黑曜石,人造玻璃,琉璃状火山岩,计时零点在这些矿物或玻璃形成的时间。这个方法通常用于30万年以上的年代测定,但实际的例子中也用于测定小于3000年的人造玻璃和费昂斯。2. 电子俘获类这类的原理可参见这几种方法在原理上的计时零点都是晶格中的电子被清空的时间,区别在于清空方法是被加热还是经充分光照,电子自旋共振法存在零点的原理在于,牙齿中的羟基磷灰石被埋藏前是不含俘获电子的,埋藏后才开始累加。热释光的实际应用范围是陶器或具有晶体结构的被加热至500摄氏度以上的石材一类的材料。光释光最常用的地方是测定石英一类的沙质沉积物最后一次经受充分阳光照射的年代。电子自旋共振的所能适用的范围就更复杂了。3. 随便什么类吧对于这个问题来说值得一提的是氯36测年法。这个方法的原理是岩石表面受到宇宙辐射照射时,会在表面和接近表面的位置(通常是1-2米)积累氯36,如果比较厚的岩石开裂,那么新鲜表面会重新积累氯36,显然岩石面暴露的越早,氯36的浓度就越高。因此知道了新鲜面的本底氯36浓度,再测定岩石旧表面的浓度以及年生成量,在某些情况下,就可以给出器物所用石材从岩石基体上剥离的年代。还有氨基酸外消旋法用来测量10万年以内人和动物骨骼年代。古地磁法可以用来测量加热过的建筑、建筑遗迹(炉子、灶膛、陶窑等等)以及陶器,地磁倒转序列可以用于旧石器早期的测年。这些方法都可以用来直接或间接的测定遗迹中石器的年代。不过,通常情况下采用什么方法来直接或者间接测定石器的年代,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需要综合遗迹遗物所处地点,地层,伴出物,石器的材质,是否经过加热这些信息来综合考虑使用哪些方法,当然微痕分析也很重要。总之原则是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互相印证,比如肯尼亚奥杜威山谷早期人类化石年代的测定,就使用了含化石遗存的火山凝灰岩钾氩法测年,同时使用裂变径迹、地磁倒转和动物群落来交叉验证。不写了,睡觉。考古学家是如何知道一件石器工具是 100 万年前造的,而非一块 100 万年的石头在 100 年前制成了工具?今天在看石器时代的时候偶然想到这个问题,是通过哪些科学手段确定年份么?忘了题目本身了,想知道到底啥时候造的,先看地层,然后想办法用上面的方法测它或者和它相关的遗迹遗物的绝对年代。
看到那么多答案忍不住要吐槽了首先,100万年前的石头都是松散第四系,基本没成岩呢,咋做成石器?还有什么可讨论的其次,石头是什么时间被加工的,只要看挖掘时产出于哪套地层即可。沉积是直接的,测年永远是间接的,辅助的。我看到有几个人提到碳同位素测年,我纠正一下:碳同位素(14C)测年虽然精度很高,但时间尺度只能到距今5万年前,再早就不准了;至于100万年的尺度可以用热释光(但近些年由于误差大用的越来越少)、电子自旋共振ESR、钾氩氩氩。另外,石器很可能发现于洞穴或埋藏深度大的谷地,石器本身或同层位都可能含石英,用宇成核素10Be、26Al测埋藏年龄也很合适,近年应用广泛。一说就啰嗦多了...
突然看到这个问题,我也来回答一下问题。首先就不讨论绝对时间了,即这块石头就是有100万年的历史。就讨论,这块石器是不是100万年前制造的。第一,如果是正常发掘的,即有比较清楚的地层关系,是可以确定这块石器的相对时间的,比如通过其出土地层或者临近地层的时间,相同遗迹里的其他遗物等等,这里涉及到断代里的相对时间。第二,如果上面都搞不定,那么同样两块100万年的石头,我怎么知道一个是100万年前制造的还是近些年制造的。这里可以使用“微痕分析法”,现在在欧美几乎是考古学研究下一个发展得相当成熟的学科了,这个方法就是研究石器的使用痕迹。举个简单例子,一把刀,切完菜以后,会在刀(缺口,刀刃等)上留下植物痕迹,那么分析这些残留下的“生物样本”就可以知道这把刀切过什么(在这里大家不要钻牛角尖,只是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这个微痕分析法)。同样的,石器是打制(或磨制)出来用于生产劳动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当年的植物、动物等等都会在石器工具上留下各种痕迹,因此分析这些,我们就能知道当时的人们可以接触到什么植物(吃的是什么,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等等),狩猎过什么动物,通过大量的数据(不只是考古分析出的数据),复原整个当时区域的人类生活习惯、社会形态和生态环境都不是什么特别难特别难的事(不过,这真的还是非常难的)。那么思路转回来,我知道了石器都加工过什么,通过这些留下的生物残留样本是否就能证明这个石器不是近代产生的呢?(不过话说回来,废了这么大的力,就为了证明这个,有点……)第三,从制造工艺上来看,现在,对,就是最近几十年,能够打制出石器的,没有几位,除了国外几位考古教授(我本科时的旧石器老师,给我们看了一段视频,她的导师-法国巴黎第十大学的某位教授徒手用黑曜石打制石器,我们都惊呆了)可以搞定。真的,相信我,打制石器没有那么简单(为什么不是磨制,因为100万年前妥妥的是旧石器,磨制在新石器时代才开始流行),通过石头、木头、鹿角等把一块石头打制成尖锐的尖状器或者刮削器,是相当难的(为什么难,就不赘述了,记住,当时没有什么先进工具,石器加工也有很多种方法,越锋利越薄的石器加工越难,如果只是简单的砍砸器则相对简单一些)。所以从制作上,近百年内能够打制石器的人微乎其微,即使拿一个100万前的石头来打制,我相信一定是为了科研和教学。
我就不泻药了,拖这么久,上面回答的很详细了,但是没有我感兴趣的点。想看看有人做阳原盆地那个地方没,一直是古地理、古生物、古人类,第四系等学科的热点。取得成就也是世界瞩目的,这几年某院paper都发到nature上了。具体来讲,我对第四系分层很感兴趣,感兴趣的同学可去找找文献看,等我闲时再填这个坑吧,反正是问题的小补充。
第一次被邀好激动!ヾ(*??`*)? 首先可以看该石器出土的层位来断定石器年代,也可以根据打制石器的手法来断定。但是判定的都是这件石器被制作的年代,至于石头的年代就不好判断了。要形成一块石头大概要经历想到漫长的地质作用吧...
考古还真是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用很长的语言来解释。。他们都说得很对啊,就是先看这块石头出土的地层,因为只要这个世界符合我们目前已知的科学规律,一个apple watch就应该不会自然地存在于确定是唐代的地层里,就算有人挖到唐代文化层之后,把Apple watch丢进去,他再填回去的土也是乱的啦,变成五花土啦。我们就知道这个唐代文化层上面的土后来被挖开过了,根据有个apple watch就知道挖开的时间一般在有了apple watch之后了。不过一般没有人要这么折腾考古学家啦。我下面说的主要以商周田野考古经验为主,介绍一下主要原理,据我所知新石器旧石器挖得更细致,一个1*1的探方能写1000页论文。于是你开一个探方,挖啊挖,挖啊挖,壁上不是留下了你曾挖过的地层的剖面嘛,运气好的话会很清楚的!一层层压着,灰坑轮廓也清清楚楚的,颜色土质不一样,你就知道这些地层谁早谁晚,那么这些地层能被测得的绝对年代(就是日这种确定的日期)一般也比较准确。然后我们来讨论一种比较简单又极端的情况。哎呀不小心在第一层挖到了一个石头,有棱有角长得怪怪的,妈呀第一层不是近现代的耕土层吗?拿去给新石器旧石器专业的老师瞅瞅,老师说,嗯,旧石器时代石器,好,我们先拿全站仪测它的坐标,记个小件,好好包个袋子收起这个小件来。(这中间太复杂了先不解释了)然后我们开始就地思考,这个货是一百年前被做成石器,还是一百万年前被做成石器的呢?1、教授有大量经验,他看过的旧石器时代石器比你吃的饭还多,他知道啥是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他根据经验做了即时判断:旧石器时代,这是第一个证据。万一教授看走眼,被蒙混了呢?2、看石器棱角的茬口,石器被制造出来以后,一百万年能形成的茬口,和一百年能形成的茬口是老鼻子不一样的,那可是石头,能砸破你脑袋的坚固东西。而且这个石器都被翻到这么上面来了,肯定被翻啊翻啊经过了无数蹂躏。一百万年形成的老石器的茬口,那是圆圆滑滑无比沧桑,磨损极其严重,你看了都不好意思说人家是一百年前造出来的。我们一般要相信时间的威力。3、继续往下挖!跟旧石器地层的石器对比!说不定还能拼上,那你没话说了吧?于是挖啊挖,第二层还是耕土层,出什么乱七八糟的铁丝近代瓷片。第三层只出陶片了!挖到个灰坑!还有红烧土!看看陶片,竖行粗绳纹好传神,到西周了!(好了不用理会这里)第四五层都是周商的,有灰坑,挖破第六层,所以坑比第六层后挖。第六层又好运气地挖到个石器,运气更好的是旁边还有烧火痕迹,烧火痕迹旁边还掉着一个没被毁灭的碳化果核。好高兴啊!又吃成长快乐了!带上手套把果核捡起来,测小件装好,碳14测个年,哎哟旧石器,这个地层没被扰乱过,所以它同地层的石器也差不多这个年代。跟耕土层出的石器比较一下,嗯,形制相同,石质相同(这个学地质的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来,我现在都能出看是不是页岩板岩了),没被扰乱过的石器的茬口明显新一些锋利一些。好了,这个耕土层的石器八九不离十是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了,不小心机缘巧合被挖垃圾坑的同志们接力翻了上来。如果有一条与上面说的特征不符,它是新石器时代石器的概率就依次下降。说实在的,田野考古的实际情况比我说的复杂一百万倍,经常挖着挖着就糊涂了,这块三角形的土到底是个什么鬼?所以考古很难的。再说我们是跟盗墓有什么区别的我要痛心疾首地吼:盗墓一个小小墓用盗四个月吗!盗墓的注意地层关系了吗!盗墓的画平面图了吗!盗墓的用手铲一层层刮了画线确定遗迹单位范围了吗!打你哦!虽说我们的技术是从盗墓的前辈那里学的,但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好吧。跪求盗墓前辈住手吧,知道你们技术比我们先进一百年,求来帮助考古吧,现在致富一百条路啊,盗墓多辛苦!好了这是我天真的呐喊。因为我们永远无法还原历史,所以考古,嗯我觉得挺复杂的,是层层逻辑推演和证据比拼,证据还得小心再小心才是好证据而不是伪证,你永远存在被推翻的可能性。它需要资料和时间来把一些现有的认识推翻或稳固,我觉得现在国内的田野考古还是太粗糙了一些。。于是我匿了,不过也没办法也因为永远存在的未知让考古趣味无穷。大家都来学考古吧!!福利很好的!
根据石器所在地层推测,100万年前和100年前的地层在土质土色包含物方面是不同的。
作为考古学的基本手段,对于地层的划分基本可以解决相对年代的判断,比如你的石器工具是在100万年左右的地层中出土的,那就可以判定至少是100万年前制造的;如果没有地层学支持,比如你的石器工具是在田野调查中地表发现的,或者是经由地质运动带到别处而不在原始地层的,那么判断它的制造年代就困难很多。如果你有类型学的辅助做比较,发现有同样制造风格的本地区的已判定年代的石器,也可以作为制造年代的参考。石器工业和金属陶瓷等等不同,原料和产品之间的差距不明显,即使以后对于石质工具材料绝对年代判定的方法有所进步,也不能解决石料的年代和石器制作年代的区别问题,还是要依靠被发掘物品在地层中的context来判定。
谢谢邀请,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解释,不必太长篇了。如何断定一个石器是100年前的,这个很难根据石器本身的形制来判断,因为类型的判断是在地层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判断的关键,还是地层,如果我们在某一个层位,发现了一个石器,我们就可以对其所在地层进行测年,地层的年代是石器年代的一个断定基础。
这个汉堡是从下自上一片一片堆起来的,下面那片面包最早最先堆着,然后是肉饼接着堆那儿,最后是生菜接着堆那儿,我们脚下的土也是这样一层层的沉积起来的。按照正常人做这个汉堡的方法,一定是先放面包片再放肉饼再放生菜,这就是一个从早到晚的关系。把我们脚下的地层比作这个汉堡,比如面包片是200万前堆积的,肉饼是100万年堆积的,生菜是1万年前堆积的,最上面的奶油面包片是100年前堆积的,你能明白这个地层学的原理了?考古学声称发现100年前的石器,就是再100万年前堆积的地层里发掘出土的,就好比在这个肉饼里面扣出来的。
谢邀,但是我虽然曾经立志要当个考古学家,但是却成了一个程序员。。这个问题真不懂。
谢邀。其实这个问题没看明白有点。但是楼上的大神说的都很清楚了。基于地质学我们一般都用碳同位素定年代。具体要看石器本身的风化与改造程度了。我是渣渣
谢邀了。其实我也是门外汉
回答可能不准确
判断一个石器应该主要是看它发现时所处的地层的年代
或者是由石器上所残留的物质来判断的
石器本身应该是不能判断年代的
可以至少从两点分析,一判断其出土的地层从而推断其最后的使用及埋藏时间,如果没地层的原生环境了,就去检验。二如果是100万年前的工具,其制造方法、形态、受损情况都会和100年前的不同,同时也可以判断出来。
我看过央视的科普电视吧,就如同前面的答主回答的,查碳同位素,就是碳14
首先谢邀。本人属于地质偏石油方向,在考古方面还真不知道。这里只是转述学沉积的学长的话。非本人版权。。。不同时期地层肯定有其特殊的地层特点,石器上肯定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泥土呀之类的有机质,分析,定年,看看和其周围的土壤岩石是不是同一时期不就好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然洞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