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回忆-三都民师补助政策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李子迟:杨振宁两段婚恋从相濡以沫到重回青春【民国文化大师情爱系列12】
杨振宁,1922年生,安徽合肥人,原籍安徽凤阳。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父亲曾是清华大学教授,他随父母在清华园度过青少年时代,后在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并进入清华研究院深造,再到美国留学。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等。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1999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返归清华园。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其原籍是安徽省凤阳府,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他的曾祖父杨家驹曾任安徽省太湖县都司,1877年任满回原籍,途经合肥,为朋友所挽留,定居于此。杨振宁出生不满周岁,他的父亲杨克纯就考取公费留美生出国了。杨振宁的母亲家是书香门第,对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视,她就带着杨振宁回到了娘家。她小时候裹过小脚,念过私塾。在杨振宁4岁时,她就开始教他认方块字,背《三字经》等古文。6岁以前,杨振宁就能认3000个字了。 杨振宁:在清华度过的青少年岁月1928年夏天,杨振宁6岁的时候,其父杨克纯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然后回国。一见儿子,杨克纯就问:“你念过书没有?”杨振宁说:“念过了。”杨克纯又问:“念过什么书?”杨振宁说:“念过《龙文鞭影》。”杨克纯就叫他背诵。杨振宁全都背了出来,杨克纯就奖了他一支钢笔。那是杨振宁第一次见到钢笔。回国第一年,杨克纯就任厦门大学数学系教授。在厦门那一年,杨振宁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此前,杨振宁在母亲的娘家,没有机会接触新式教育。而在厦门,杨克纯用大球、小球讲解太阳、地球与月球的运行情形,教了他英文字母,也教了算术。1929年,杨克纯被聘为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7岁的杨振宁也随父母搬到了北京清华园,居住在清华园西院19号。一家人在那里一住就是8年,直到抗战爆发。杨振宁的少年时代,几乎都在清华园中度过。8年的清华园生活,在他的记忆中是无忧无虑的。虽然那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兵荒马乱时期,但他被保护在清华园的高大围墙里,根本没有感受到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像许多小伙伴那样,他喜动好玩,对清华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上小学时,杨振宁的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上中学时,时任北京大学数学教授的杨克纯,就知道儿子数学的能力很强,但他要求杨振宁继续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每逢假期,杨克纯就给杨振宁请来家教,教他背《孟子》、学历史。在中学时期,杨振宁将《孟子》背得滚瓜烂熟。课外的学习,让他获取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历史知识。在13岁那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杨振宁读到了美国人艾迪顿所写的《神秘的宇宙》这本书,书中主要讲到20世纪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现象和理论。回家后,他兴致勃勃地跟父母开玩笑说:“将来我要得诺贝尔奖。”1937年抗战开始,杨振宁一家被迫离开清华园,几经辗转后,于1938年3月到达云南昆明。杨振宁先是在昆明一所高中读高二。还没读高三,就于1938年秋考入西南联合大学,那时候他才16岁。当初报名考大学时,杨振宁很喜欢化学,就报了化学系;后来为准备入学考试,他自修了高三物理,发现物理更合他的口味,这样就进了西南联大物理系。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研究院(清华研究院)。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他写了两篇对他后来的兴趣方向起了决定性影响的论文:第一篇是在吴大猷先生指导下所作的学士论文《关于分子光谱学与对称原理》,另外一篇是在西南联大研究院时,在王竹溪先生指导之下所写的《关于Order-Disorder转变》(有序—无序的转变)。当时在西南联大的名教授很多,杨振宁大一的国文老师有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王力等,大一的物理老师是赵忠尧,大二的电磁学老师是吴有训,力学老师是周培源,论文指导老师是吴大猷。而李政道、邓稼先等人则是他的同学。1943年秋,杨振宁参加庚款留美考试,第二年即获得硕士学位。此年春,庚款留美放榜,杨振宁成为全国物理专业唯一被录取的公费留美生,获得赴美深造的机会。但为了护照、签证等事,足足拖了1年。在等候出国的这一年里,在父亲的引荐下,杨振宁成了西南联大附中一名临时代课老师,同时教高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数学课。学生中有一个女生,后来成了杨振宁的太太。那个女生叫杜致礼,当年17岁。 杜致礼:相濡以沫53载1945年抗战胜利。当夏天来临的时候,23岁的杨振宁只身离家赴美,进芝加哥大学学习。1946年初,他注册为芝加哥大学研究生。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而且受聘留校1年任教员。1949年夏天,杨振宁转到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在普林斯顿有一家唯一的中国餐馆,杨振宁经常去那里就餐。1949年圣诞节前的某天中午,杨振宁与同事如常到那家中国餐馆吃饭。忽然间,他被邻桌一张似曾相识的美丽面孔所吸引了。对方也盯着他,似乎想跟他打招呼。杨振宁离座来到那女孩跟前,那女孩礼貌地站起来自我介绍。杨振宁这才恍然想起:这不是当年在昆明西南联大附中教课时,中五班的女生杜致礼吗!师生见面,分外亲热。杨振宁对杜氏姐弟十分关心。只是5年不见,没想到,那个文弱的女学生竟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杜致礼,日出生,陕西省米脂县人。“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可不简单啊!而且,米脂还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老家。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杜致礼从小就受到严格教育,青少年时期适逢抗日战争,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附中。1944年,在国立西南联大附中读高中时,杜致礼就认识了当时教她数学的年轻老师杨振宁。因为父亲的关系,杜致礼经常有机会接近蒋介石和宋美龄等政界要人。从小开始,杜致礼就受到国母宋美龄的关爱。她自小喜爱音乐、艺术、文学,英文也学得很好,一直想去美国留学。1947年,时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获准赴美治病。当他带着其时正在辅仁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杜致礼,在上海机场登机时,却突然接到蒋介石派人飞车送来的紧急手谕,令其在沪治疗。杜聿明无可奈何,只好走下了飞机。而倔强的杜致礼却决心不回头,只身前往美国,进入由宋美龄保荐的著名女子学院——卫理斯学院攻读英国文学。1949年1月,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俘虏。由于资金中断,杜致礼只得转入一所免费学院——纽约圣文森学院攻读英国文学。杨振宁在出国前,并没有跟杜致礼谈过恋爱。但对富有大家闺秀风范的杜致礼,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这次在异国他乡中餐馆的不期而遇,两人都有“过电”的感觉:一位是聪明俊朗、热情自信;一位是秀外慧中、出尘脱俗!接着,杨振宁对杜致礼展开了热烈的追求。每个周末,他都要从普林斯顿赶到纽约去和杜致礼约会。在交往和相处中,杜致礼深深被杨振宁刻苦读书、正直诚实的品质所吸引。两人如漆似胶,难舍难分。杨振宁原本打算听从导师费米的告诫:在普林斯顿呆上1年后,就回芝加哥大学。但遇到杜致礼后,他改变了主意,决定留在普林斯顿。因为杜致礼那时在纽约念书,离普林斯顿很近,两人可以经常见面。然而到了谈婚论嫁时,杨振宁却十分踌躇:杜致礼可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女儿,而杜聿明已经成了共产党的战犯!这种联姻,会不会对在国内共产党手下做事的父母及家人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么考虑的时候,杨振宁就写信回国征求父母的意见。作为从旧中国走出来的知识分子,杨克纯对当时共产党的政策也知之甚少。见到儿子从美国的来信后,他想到了表侄罗文浩。罗文浩原是国民党军官,1949年起义投诚,后在南京华东军政大学任职。罗文浩与杨振宁从少相识,私交甚好。他告诉杨克纯说:“共产党的政策是一人做事一人当,不搞株连。杜聿明是战犯,但与女儿杜致礼没有关系。老表的婚事,你们就放心吧。”罗文浩一言,让杨克纯夫妇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杨克纯写信告诉儿子,赞成他和杜致礼的婚礼,并祝他们幸福。有情人终成眷属。日,28岁的杨振宁和23岁的杜致礼,在普林斯顿走进了婚礼的殿堂。婚后,杨振宁继续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翌年,他们有了第一个儿子。杨克纯给长孙起名光诺,希望杨振宁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获得诺贝尔奖。1952年,杨振宁被普林斯顿研究所所长、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好朋友、原子弹的实际发明者奥本海默聘为永久研究员。当时,在这个100多人的世界顶级科学研究机构里,只有20位永久研究员;属于物理学的仅有5位,杨振宁是其中之一。同年,杜致礼毕业后返回台湾,在花莲中学当了一名英文教员。移居美国之后,杜致礼一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担任中文教师。为了不干扰杨振宁的科研工作,她亲自开车接送孩子上学。那个年代,被当时的科学家们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物理学界最兴奋的年代”。杨振宁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成长、发展、进步的。而作为妻子的杜致礼,为丈夫的成功付出了许多许多。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了物理学上的宇称不守恒理论。翌年,杨振宁真的应验了自己13岁时的那句戏言,同李政道一起,为中国人拿回了第一个诺贝尔奖。此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杨振宁与杜致礼同行。当35岁的杨振宁从瑞典国王手中领过奖时,激动万分的不止是杨振宁,还有杜致礼。1958年杨振宁次子杨光宇出生,1961年女儿杨又礼出生。一家人在普林斯顿度过了大部分时光。杜致礼清楚:杨振宁的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不能分心,于是自己一心一意地做起了相夫教子的贤妻角色。有一次儿子打球,撞伤了脾脏,流血不止,必须送医院开刀。而此时的杨振宁却远在波兰讲学,一切都是杜致礼一个人操持,甚至都没有打电话告诉他。在相夫教子的同时,杜致礼也把自己对文学、雕刻、音乐的爱好,充分应用于家庭的生活中,使科学与艺术在这个充满生气的家里得到了高度和谐的统一。杨振宁和杜致礼的婚姻十分美满,他们的3个孩子都学有所长:长子杨光诺是美国一个县的财务顾问,次子杨光宇是一名化学博士,女儿杨又礼是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夫妻俩相濡以沫,一起携手幸福地度过了53年的岁月。杜致礼于2003年10月因病去世,享年75岁。同年,杨振宁回到祖国,又回到清华园。 翁帆:给杨振宁“一个重回青春的欢喜”1957年,杨振宁在去瑞典领取诺贝尔奖时,怀揣的是1945年赴美留学时发的中国护照。他在贺宴上即席演讲说:“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后来,当“有不少因素使我裹足不前,而美国这个社会又给了我发挥潜力的机会……我在这儿的根几乎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往深处扎了”的时候,杨振宁于1964年的春天最终作出了加入美籍的抉择。他补充说:“从1945年到1964年,我在美国生活了19年。然而,决定申请入美国籍并不容易。对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成长的人,做这样的决定尤其不容易。一方面,传统的中国文化根本就没有长期离开中国移民他国的观念。迁居别国会被认为是彻底的背叛。另一方面,中国有过辉煌灿烂的文化。她近100多年来所蒙受的屈辱,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中都留下了极深的烙印。任何一个中国人都难以忘却。”杨振宁的父亲杨克纯,在1973年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当数学教授。他对于杨振宁放弃故国的举动,直到临终前始终没有宽恕过他。1971年,杨振宁重回中国访问。此后,杨振宁为提高中国的物理研究水平,做了许多工作。他多次回国讲学、开会,为中国物理学界带来了当时国际物理研究的前沿知识。也就是在国内,他遇见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翁帆。1976年7月,翁帆出生于广东潮州。其父翁云光,原是潮州中国旅行社负责人。翁帆于1994年考上汕头大学外语系,1998年毕业后,先后在汕头和深圳的贸易公司工作过。在这期间,曾与香港一个普通公司的职员办理了结婚手续。但这段婚姻持续仅不到两年,就宣告破裂了。2002年,翁帆重返校园,进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就读。1999年对杨振宁来说是特别的一年。那一年夏天,他和杜致礼去汕头大学参加一次国际物理学家会议时,与负责接待的翁帆相识。“这是历史性的事件。”杨后来感叹道。翁帆当时是英文系大一学生,英文说得非常流利,而且漂亮活泼,非常可爱,给杨振宁夫妇双方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而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有杜致礼,杨振宁5年后才会下定决心向翁帆求婚。杨振宁夫妇回美国后,与翁帆断断续续保持着联系,主要是圣诞节彼此邮寄卡片之类。2003年10月杜致礼去世。同年12月,从美国退休的杨振宁回国定居。每年,他有一部分时间呆在北京的清华园,一部分时间呆在香港。2004年元旦,杨振宁于香港收到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读研究生的翁帆寄来的一张贺年卡,彻底感动了他。2月的一天,杨振宁给翁帆打电话,邀请到他工作的香港中文大学见面。两人在一起都很开心。尤其是刚丧偶的杨振宁,那颗孤独的心,被这个率真的女子温暖了。接下来的日子,一有空闲,他就会忍不住给翁帆拨打电话。频繁的电话,似乎让聪慧的翁帆也觉察到了什么。此年5月,杨振宁再次邀请翁帆来香港,他们一起去石澳游玩。那天下着濛濛细雨,石澳村通向海边有一段陡坡。杨振宁和翁帆自然而然拉起了彼此的手。直到走完那段路,他俩才松开。此年7月,杨振宁从北京给翁帆打电话,当时翁帆正与好友在内蒙古旅行。杨振宁邀请她到他在清华大学的“归根居”做客。几天后,翁帆如约来到“归根居”。在这里,翁帆吃到了杨振宁吩咐保姆为她准备好的可口饭菜,两人交流甚欢,一颦一笑都非常默契。在北京短暂停留后,翁帆又去了山西旅行。此年“十一”黄金周,杨振宁和翁帆商议好,一起去广西北海旅行。杨振宁特地送给翁帆一台“松下”数码相机。他们在海边戏水,欢声笑语;又一起骑双人自行车,快乐地穿行在椰林小道中……蓝天白云大海之间,到处都留下了这对忘年情侣的足迹。从北海回到北京几天后,杨振宁就通过电话向翁帆求婚。当时翁帆并没有马上答应下来,她说自己还要考虑一下。她虽然心里非常激动,但毕竟这件事可不是儿戏,年龄差距、个人终身、父母意见、朋友看法、社会舆论……都得考虑清楚。于是,翁帆很快向父母讲了自己与杨振宁的事情。翁云光夫妇先是大吃一惊,但开明的父母最终还是同意了女儿的选择。父母一点头,翁帆便立即把好消息告诉了杨振宁。2004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在汕头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记处登记结婚,终于喜结连理。2005年1月,他们又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庆典。欣喜之极的杨振宁,一时诗意大发,当即用一首情诗来答谢翁帆: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给我的老灵魂,一个重回青春的欢喜。没有心机而又体贴人意,勇敢好奇而又轻盈灵巧,生气勃勃而又可爱俏皮,是的,永远的青春。婚后,杨振宁与翁帆经常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出现在众人面前的他们,总是相伴相随,十指紧扣,脉脉对视,非常恩爱,至今忽忽又6年矣!在这6年里,在各大媒体长篇累牍的报道之中,杨振宁依然显示着他对翁帆的爱,他总是很认真地谈到翁帆,谈到他们的爱情,也谈到当他“不在”后对翁帆的安排。杨振宁的认真没有丝毫改变,他握住翁帆的那只手,始终是那么有力;他看翁帆的眼神,始终是那么含情。于是,杨振宁的“秀恩爱”就比许多明星多了不少真性情。对于一个89岁的老人,一个将人生看得很透彻的老人来说,这里面已经没有任何炫耀,没有任何名利,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目的。在众多“老夫少妻”的八卦调侃中,杨振宁无疑被曲解了。但是这个被曲解了的杨振宁,却执拗地要表达他的心情。他要毫无保留地告诉人们,他和翁帆结婚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杨振宁曾经在一次讲座时,手指轻轻一点,背后的荧幕上出现了一个挥洒出来的圆圈,他指着这个圆圈说:“这就是我的人生,我的人生走到现在,已经画了一个圆。”中国传统所谓“天意怜芳草,人间重晚晴”,年届耄耋的杨振宁,能有如此幸福的晚年,实在是人生圆满、让大家羡慕啊!【本文收入我的著作《清华学者们的爱情往事》,东方出版社出版。】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还没有评论哦,&
凤凰博报用户登录
支持更多帐号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亲,您在凤凰博报的用户名为
绑定凤凰帐号
李子迟:湖南祁东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为大学教授,现居北京,自由撰稿人,影视图书文化项目策划人,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全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3000余篇各类文章和作品,出版60余部著作,共计2000余万字。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三都民师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排名:
本吧签到人数:0
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马上毕业 报道下
更多精彩特权,尽在贴吧名人堂。
使用签名档&上学期期末试卷2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上学期期末试卷2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1 TB的东西,扔掉是不是太可惜。那些老师们,青春的回忆啊_曼联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99,383贴子:
1 TB的东西,扔掉是不是太可惜。那些老师们,青春的回忆啊
你们说怎么处理。
刚过年大家开心开心 前...
重新再看一遍春物之后,...
打架前 打架后 湖北一中...
平生第一次正经兼职哇,...
为什么这莫叼
一楼给三三@天天帅的想...
完全不像一个大学老师啊...
老天爷都不想让我谈恋爱啊
留下来造福子孙后代
包邮寄过来。我帮你收藏
快递到付吧
我高价收购
快递到付,我帮你收藏
楼主难道太监了?
我留个地址
寄给我,邮费我出。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革命圣地的一代民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