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抗日领袖之都都在哪

昔日抗日领袖都在哪_百度知道
昔日抗日领袖都在哪
昔日抗日领袖都在哪
距今最少60—68年,加上是抗日领袖当时至少30岁吧,活着的话也得90多了,国名党的大部分在香港、台湾和欧美吧,共产党的就不是在干休所就是在疗养院。看你对领袖的定义吧?如果指的是指的是张自忠这个级别的那就更少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抗日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大多已经逝世。没有逝世的也已步入老年。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昔日将领眷恋着这片红色土地 十多人百年后安息四明山
新闻热线:  【
梁弄镇革命先辈碑林。(杨静雅摄)
红色根据地⑤
寻访地点:余姚市梁弄镇革命先辈碑林
寻访内容:军民情深
讲述人:黄家宏,余姚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梁弄分会秘书长
□宁波日报记者&杨静雅
谭启龙、何克希、张文碧、刘亨云、顾德欢、连柏生、杨思一、刘发清、马青、王起、陈布衣&&在余姚市梁弄镇有一个革命先辈碑林,坐落在狮子山落地梅花坪上,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这十余位逝者,都是当年开创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先辈,他们大多来自外地,可他们去世后,都想回到浙东,回到四明山,因为这里曾是他们挥洒青春和热血的地方。
谭启龙从1942年7月起任浙东区党委书记,他也是三北游击司令部政治委员、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浙江、福建、山东、青海、四川等5省省委书记、四川省军区第一政委、成都军区第二政委、济南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2003年1月22日在济南逝世。&&
抗战时期,谭启龙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按照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来到浙东三北,组建浙东区党委,与何克希等战友一道率领三北游击司令部、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战斗在杭州湾两岸,使浙东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新四军在浙东作战,破灭了所谓&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浙江任职期间,谭启龙领导全省人民建设新浙江。1954年8月,谭启龙奉命调离浙江。但他仍关心浙江、情系浙江。离休后曾多次来到余姚,并决定将自己的骨灰安葬在四明山。&&
紧挨着谭启龙纪念碑的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何克希的纪念碑。
1942年8月,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何克希被任命为司令员,后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苏浙军区第二纵队司令员,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1945年9月,他奉命率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新中国成立后,何克希长期从事国防现代化建设事业,后担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1982年12月去世。&&
在长达53年的革命生涯中,何克希有近20年的岁月是在浙江度过的。四明山上处处留下了他和战友们出生入死的身影。百年之后,家属遵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撒在四明湖上。这位出生于四川峨眉山的革命将领,一生转战大江南北,最终回归四明山的怀抱。
随后几年,陆陆续续又有多位老同志选择回到四明山,这些昔日的战友在百年之后又重新走到了一起。&&
他们热爱四明山,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他们中一些人的孩子是被四明山的妈妈们养育长大的,谭启龙的二儿子谭大凯就是其中之一。&&
1945年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时,谭大凯只有六个月大,正由四明山裘岙的妇女翁大花养着,翁大花自己还有个比谭大凯大几个月的儿子裘明星。新四军要北撤了,如果将谭大凯留下,肯定不安全。翁大花毅然决定把亲生儿子留给家人,自己带着谭大凯跟随部队北撤。&&
翁大花在离开四明山后随部队到了山东,在部队入了党,1947年牺牲。谭启龙的大儿子谭大骏在文章中这样写到:记得行军时,一头骡子,两个筐,一边装着大凯,一边装着我,我因人大筐子小,伸不开腿,睡不着觉,要不仰望天空,要不就低头看着前头牵着骡子的翁阿姨&&
宁波解放了,翁大花的丈夫才知道翁大花牺牲的消息,同时,他收到了谭启龙的亲笔信,表示愿意接他和儿子裘明星去杭州,裘明星可以跟谭大凯一起在杭州念书。几天后,谭启龙派人来接他们父子,但翁大花的丈夫婉拒了。过了一阵子,谭启龙又派人接翁大花的父亲去杭州。翁父在杭州住了一个多月,谭启龙夫妇悉心地照顾他。然而,翁父毕竟是劳作惯了的山里人,不习惯城市里的生活,不久便回到四明山老家。尽管翁大花的家人最终都留在山坳里,但他们两家早已融为一家,谭启龙当裘明星是儿子,裘明星管谭启龙叫&爸爸&。
2006年,应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余姚市陆埠镇人民政府的邀请,曾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战斗过的新四军烈士和老干部的子女结伴前来参加在陆埠镇举行的&红色工程&落成典礼,他们中有谭启龙之子谭大骏、丁公量之女丁M、朱洪山烈士之子徐志平、陈洪烈士之子陈小洪等,他们也像父辈一样对四明山充满了感情。陈小洪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他曾被委托给一位梁弄老奶奶抚养,当时这位老奶奶还有一个外孙也需要她抚养,实在养不过来,便将外孙托付给别人养,结果她的外孙不幸夭折。俄参加抗日战争老战士忆当年 感谢中国没有忘记昔日战友(组图)|盟国|反坦克炮_凤凰资讯
俄参加抗日战争老战士忆当年 感谢中国没有忘记昔日战友(组图)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对苏联红军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人民从未忘记。每逢重大纪念日或者重要访问,会见二战老兵在中国的几代领导人中都成为一种传统。塔拉斯.舒德洛和亚历山大.米罗诺夫都曾在2005年和2010年都受到过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他们也多次受邀前往中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活动。塔拉斯·舒德洛说:“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不同,几十年来中国历任领导人都没有忘记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俄罗斯老战士。我们对此非常感激。和中国领导人的每一次会面都让人感到非常温暖,
原标题:俄参加抗日战争老战士忆当年 感谢中国没有忘记昔日战友(组图)卫国战争老战士、“全俄老战士委员会”中国分委会主席亚历山大.米罗诺夫
摄影:曹胜济原标题:俄参加抗日战争老战士忆当年 感谢中国没有忘记昔日战友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孙娟):1945年5月在赢得对德国法西斯的胜利后,按照盟国此前达成的协议,同年8月苏联红军挥戈东进,派出近百万大军赴亚洲战场对日作战,并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大批苏军将士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献身捐躯,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尊重。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那些如今仍健在的老战士大多已经90多岁高龄,其中甚至不乏百岁老人。而作为战争的亲历者,他们所持有的那份对昔日战斗岁月的记忆对传承历史具有弥足珍贵的意义。 老战士塔拉斯·舒德洛出生于1927年,如今已经88岁高龄的他,回忆起70年前在中国战场上的战斗经历仍能清晰地说出很多的细节。日凌晨,苏军百万雄师在长达5000多公里的战线上,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日军发起了强大的突击。时任后贝加尔方面军第39集团军第358步兵师反坦克炮兵连排长的塔拉斯·舒德洛也是其中的一员,就在那一晚他和他的战友们冒着瓢泼大雨跨过边境进入中国。“那个时候正值雨季,道路都被雨水冲垮了,甚至也看不到任何界标。日本关东军也许根本没有想到,苏联的大军正在分三路向他们展开攻势,特别是从大兴安岭一带。我们的部队打的第一场战役就是解放索伦。由于人员和兵力上的巨大优势,我们仅用了一天就结束了战斗,俘虏日军约2000人。” 在塔拉斯·舒德洛的记忆中,攻克海拉尔的战役进行得最为艰苦。资料记载,苏军在海拉尔要塞的战斗中付出了大量生命和鲜血的沉重代价。从8月9日夜间开始交火到8月17日清晨日军投降,战斗前后持续7天8夜。在海拉尔要塞攻坚战中,苏军牺牲官兵1100多人。“我们打得非常艰难,我们每个人也都非常投入。那个时候,谁也不知道,是否还能回家。毕竟大家都还年轻,比如我,那个时候才18岁。” 和塔拉斯·舒德洛所在的第39军一样,就在这个时期,苏军精锐部队——近卫坦克第6军也从蒙古方向跨过缺水的草原和戈壁沙漠向中国境内进军。这支部队三个月前还在西部战场作战。今年已经92岁高龄的老战士亚历山大·米罗诺夫讲述了当时的情况。“当我们结束了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战斗,仅仅三周之后又被紧急召集起来,坐上了火车。谁也不说究竟要去哪里,执行怎样的任务。我们走了一个月,按照红军的纪律,谁也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下一步的计划。” 米罗诺夫说,等火车开到了蒙古,他们才意识到要想进入中国,他们首先需要跨越的是缺水的戈壁滩。军人们开始挖井取水,为继续的行军做好准备。战争还不确定要持续多久,而坦克、车辆、人员都需要用水。“每天每辆坦克需要消耗100升水、车辆30升,每个士兵是5升。这些水从那里来?我所在的是工程-地雷爆破连,取水的任务就交给我们。在大部队进行备战的时候,我们拿起铁锹、水桶,开始就地挖井。到出发之前,我们一共挖了差多不50多口井,为第6军的7个部队提供日常用水。当时情况的确非常艰难。” 远东战役从日开始,到日结束,历时24天。在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配合下,苏军取得了远东对日作战的胜利。此役日军损失67.7万人,其中8.3万人被击毙,59.4万人投降。远东战役的胜利,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进程。 对苏联红军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人民从未忘记。每逢重大纪念日或者重要访问,会见二战老兵在中国的几代领导人中都成为一种传统。塔拉斯.舒德洛和亚历山大.米罗诺夫都曾在2005年和2010年都受到过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他们也多次受邀前往中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活动。塔拉斯·舒德洛说:“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不同,几十年来中国历任领导人都没有忘记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俄罗斯老战士。我们对此非常感激。和中国领导人的每一次会面都让人感到非常温暖,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对俄罗斯二战老兵的态度。” 塔拉斯·舒德洛现任“全俄老战士委员会”中国分委会副主席。在他的家中,摆放了很多来自的中国的工艺品,书房的墙上还悬挂了被中国领导人接见时的合影。而卧室里的一台中国产的平板电视机是200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中国领导人赠送俄罗斯老战士的礼物。 5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将出席俄罗斯举办的纪念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其中包括纪念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红场阅兵式、向无名烈士墓献花圈、红场音乐会等等。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习主席作为俄方的主要客人出席纪念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活动,再次展示中俄两国人民对用鲜血凝结成的友谊无比珍视以及对携手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期待。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2515305
播放数:387475
播放数:1031565
播放数:740237
48小时点击排行抗战亲家老兵-许振智和劳震-码头街-溧阳码头街-溧阳论坛-溧阳信息港 - Powered by phpwind
查看完整版本: [--
&Pages: ( 3 total )
抗战亲家老兵-许振智和劳震
&“大地封存着记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就深刻在金陵公墓远征园的浮雕墙壁上,下面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墓碑,墓碑的墓志铭尽管各不相同,但里面少不了“抗战”二字。尽管大家不愿意面对,但事实上这样的墓碑在逐渐增多,又有3位抗战老兵在远征园安葬,他们由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从东北一路护送过来,他们是陈仔三、许振智、劳震。&  英灵,归来!在这他们曾经庇护过的地方墓园奇景 两亲家同葬一墓穴&  安葬仪式庄严而又肃穆,但落葬后大家意外发现,三个老兵只选择了两个墓穴,许振智、劳震共有的墓碑上,关系写着“亲家”二字。见过夫妻合葬,但这样的“亲家”合葬还是第一次。记者在和劳震的女婿电话采访中,才得知两人特殊经历。&  生于1921年的许振智是溧阳人,1937年上海沦陷时,许振智正在当地的江南中学读高一。乡土落于敌手,1939年,许振智与他的同学约三百来人考取了黄埔军校。在第三战区总司令顾祝同的安排下,这批学生在江西瑞金经过了半年集训后,开始了军校生活与学习。&  1942年,许振智学成毕业。一心报国的他,和同学们联名给顾祝同写请命信:要求回到老家,收复失地。就这样,三百多个同学齐上战场,但很快大部分都牺牲了。&  经历了家破人亡的许振智又分在了戴笠的忠义救国军,第一纵队第三团三营七连。这个原本只想打败倭寇就去成为体操运动员的健将,成了特务排的排长。&  1944年春节,部队接到命令在安徽南陵一代阻击一股富春江打败退下来的日军部队。许振智生前对志愿者回忆,那时候他们的武器装备已经很好了,一人两支枪:一支步枪,一支汤普森冲锋枪。但这一仗打得很惨,许振智所在连的连长阵亡。&  抗战胜利后,忠义救国军改为铁路保护队,成了铁路警察。解放后,原本留在上海工作的他没能逃过卷土重来的运动,被遣返原籍管制三年。&  也就在这次遣返中他结识了生死之交的劳震。劳震生于日,山东人,抗战爆发时正在省里上师范,为抗日救国投笔从戎,参加了山东第三路军军事干部训练团。 后考入黄埔16期预备生,入校之后就遇桂南战事。&  国民党当时的部署是在桂林到柳州一路布上口袋阵。沿途军团一律把来路让开,埋伏两边。以柳州为底,诱敌深入。这时突然发现后防空虚,时为长官的白崇禧紧急调第二军却一时之间调不过来,只好把当时在柳州的军校学生编成一个师。劳震就这样平生第一次走上战场。&  军校毕业后编入第五战区,先是机关枪连少尉排长,后调至第三团任迫击炮连连长。1945年战事结束,劳震所在部队到济南接受日军投降。劳震至死都清晰地记得,接收战炮时,日军把所有炮排列好,各炮炮长出列敬礼,礼毕,检查大炮的配件,检查完毕,开始交接。还有交接战马时,日本兵对着自己的战马深深鞠躬之后才把马交给我军。过了几天之后,却发现这些战马都被喂了很多碎玻璃,大量死去。&  1948年,劳震脱离部队回家,他和许振智60年代就一起被批斗,70年代同被下放至一个大队劳动,因为共同的抗战经历,俩人也结成生死之交。2011年7月劳震仙逝,不久许振智也去世。两个相互扶持走了大半辈子的抗战老兵,现在终于可以长眠一起。&
这个帖子 我没法不顶&这才是人民英雄o
&&&&时值清明,晚辈后学敬献挽联一副:一代民族英雄,位卑未敢忘忧国;两个儿女亲家,事定犹须待阖棺。借助陆游名句和放翁故事,聊表缅怀之意。&&&&&猜想一下,许老和他的亲家,想必是您先生的某长辈?或者与先生您必有渊源!
二伯父许金生(振义)1918年生 黄埔14期工科 中尉教官;三伯父许金元(振礼)1919年生 三分校16期政训大队,第二挺进中队分队指导员。&&
舅父周昭廉 1917年生 本校13期 少校营长
统计一下 溧阳有多少国民党
五位父辈都是我的亲人,父亲许振智和岳父劳震都在长桥大队管制劳动,舅父在歌妓后村,先劳改后管制劳动,二伯抗战期间病故.三伯在金坛被镇压.& &
追加一副对联:&生不逢时,却正是爱国青年甘洒热血跃马疆场杀敌报国时刻;&生命有限,还应看民族精英奋发图强卧薪尝胆振兴华夏行为。&横批&民强国盛
溧阳老兵亲家魂归云南远征园
老二:许金生(许振义)1918年生,黄埔14期工科(湖南醴陵工程兵学校)1936年入学抗战爆发后留校当中尉教官,40年因患痨病身亡;&&&&&&&&&&&&&&&&&&&&&&&& &老三:许金元(许振礼)1919年生,黄埔三分校(江西瑞金)16期政训大队,毕业后在国军第二挺进中队任分队指导员,抗战期间加入中央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抗战胜利后找到黄埔一期的毛人凤学长(时任军统头目),自荐后被派往金坛情报站任联络参谋;                      先父是老四
昆明的安葬两老的活动
溧阳健在的抗战老兵还有11人,其中一南渡女兵张淑琳(黄埔三分校16期)现在上海女儿家
向抗战老兵致敬!
各条战线抗日的都是英雄,向他们致敬。&为他们在那个不公正的年代得到的不公正待遇感到愤怒。
同样是抗日 待遇差别真的很大啊&国共两党,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一门国军忠烈。
祭文——痛别吾辈黄埔老父许振智先生& &&民国101年3月29日午后阴云而至,惊悉华东溧阳黄埔抗战英雄许振智先生已仙逝,顿感悲伤丛生,仿佛春季咋暖犹寒风袭来,千里哀思随长江伴送;万里泪伤随青云而奔。悲乎!吾辈敬仰之抗战英雄驾鹤而去;泪乎!吾辈慨叹关爱之心遥遥千里难至。& &&许振智先生,字金庚。乃江苏溧阳人士,生于1921年,16岁少年壮志为国为民考取黄埔军校,成为步科17期黄埔壮士。300多名如手足般战友后奔赴抗日战场,热血洒疆场,壮士几人归。许先生在吾辈面前仍为战死同学泣而落泪,“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许先生不忘同学之情,令吾辈颔首致敬!!& &&古人云:人在做,乃天在看也。许振智先生应是吾辈敬仰之抗战英雄也,却不见他老人家对自己褒扬甚多,每每只谈同学战友牺牲之悲壮豪情。吾辈在其同学朱志斌先生那里得知一段精彩描述:原来金庚同学曾带领部队在安徽南陵县内全歼日军,英勇善战乃至今令战友同学佩服之至。& &&吾辈曾经有幸三次拜见英雄黄埔老父,第一次在元月12日,许先生慷慨陈词并幽默坦言;第二次在2月6日常州黄埔同学会上,许先生和战友高唱《黄埔军歌》,至今乃一一在目;第三次在本月21日,许先生随在病床上,望吾辈而来,仍黄埔军姿不减,浩然神态可惊天地泣鬼神也!未料告别不出十日,乃噩耗传来......& &&春声晚至,为英雄辞世而甘愿矗立寒冬依旧;雨雪随伴,为壮士送行而同化泪珠染袖;江河呜咽,为抗战无数荆轲热血唱响易水奔流;高山耸立,为国军老兵仙逝宁做世纪悼念掩藏翠柏!!!& &&呜呼!!吾英雄国军抗战黄埔老父——许振智先生一片丹心热血重染昔日战场!& &&壮哉!!山河寸血写今朝英雄之路——许振智先生天堂再铸刀枪保吾国土江山!& &&悲哉!哭哉!泪哉!痛哉!& &&晚辈杰尔文森叩首& &&民国101年3月31日晚& &&
金陵公墓 免费为抗战老兵提供墓地& &  昆明东郊的青龙山就是金陵公墓所在地,2010年,金陵公墓在墓园开辟“远征园”,安葬为保卫家园战斗过的抗日将士,从墓穴到墓碑全部免费,家属只需要提供墓志铭即可,每次老兵入葬时,墓园负责人都会携带工作人员和乐队隆重出席。& &  李自铭是金陵公墓的董事长,他很少出现在媒体镜头前,但对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却有求必应,很多人都受到过他的亲切接待。& &  昨日在远征园举行的“致敬!抗战老兵·忠魂回归远征园”大型公益活动,李自铭再次缺席,他对外称自己生病了。这次活动是由民革云南省委和金陵公墓、云南云视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出席的人却涵盖了昆明所有行业,多数是自发前往。& &  李自铭曾对志愿者说过:“我很快就要到60岁了,挣再多的钱有何用?我要做的就是让当年那些为国家抵御外辱流血拼命的人们百年之后有一个安身之所;我所做的,与他们当年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 &  对于大多晚景凄凉、孤独终老的老兵们,金陵公墓无疑让他们再无后顾之忧。很快,远征园里长眠了40余位抗日将士。他们中有甘芳中将、陆钟俊少将、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中校参谋陈宝文、美军翻译、南侨机工……& &  最初远征军的开辟主要针对是远征军老兵,但是现在远征园里安葬的除了远征军,还有滇军、忠义救国军……他们都有同一个经历,那就是硝烟弥漫的“抗战”。& &  李自铭表示:不论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华人,只要是当年为保卫国家打过日本鬼子的,百年之后愿意在金陵公墓安葬的,金陵陵园公司都免费提供一块墓地。&  李自铭的这一壮举在志愿者中广为流传, 东北吉林的志愿者“杰尔文森”也想为东北几个条件困难的老兵申请爱心墓地,并且这些老兵生前都有过要回云南看看的愿望。李自铭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陈仔三老兵的骨灰和许振智、劳震两亲家的衣冠冢,昨日正式在远征园落葬。& & &
忠义救国军因为京剧样板戏《沙家浜》而一直活跃在戏剧舞台上,也由于此,忠义救国军在大陆人们的印象中,是以胡传魁、刁德一为代表的一支投日的汉奸军队的典型形象,是土匪加汉奸的武装。而事实却不完全如此。 审视《沙家浜》以外真实的“忠义救国军”,以这支曾在全民族抗战中扮演过特殊角色的队伍为研究对象,给予系统的剖析和客观的评价,可以填补全民族抗战史及国民党敌后抗战史研究领域中的空白,对于还原抗战历史的真实,消弭海峡两岸之间认识的差距、增进两岸的学术和情感交流各方面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也是历史研究者的责任。
溧阳燕山新村二区还住着一位94岁的黄埔军校生钱老,记忆不行了,还能哼唱黄埔军校校歌……
三名抗戰老兵清明節同葬昆明 與生前戰友同穴&發佈時間:日 21:04 來源:中國新聞網&视频 & &
这可是新发现的老兵啊,据我所知溧阳有健在的黄埔老兵钱义范住戴埠。貌似溧阳黄埔同学名录上再无钱姓的老兵了。你可加我qq
《告别许振智》&& 文心&& &年底离宁,数月之间,老兵朱泽民、王玉峰、叶万火相继离世。& & & &然后是许振智,彼时,正打算陪忠义救国军的老兵一起去看他,旧时战友,死生之际的连天烽火,老去岁月里的壮志慨歌,再回首,该有多少追抚与感慨。& & & & &只不过是迟了一天,就收到刀飞大哥发来的短信,人已是暌违阴阳间。& & &&&&&很难表述这种感觉,像是某种期待已久的东西突然坍塌。& & & &去送许老。独行大哥开车,刁兄同行,四月之初,春和景明,却是满目春光未觉暖。& & & &还记得去年十二月初去广德朱泽民老兵家。老人半裹棉絮,一身浮肿,言辞之间,精气犹存。我扶着他肩膀,却说不出一句宽慰的话。& & & &老兵不死,他们只是慢慢凋零。然而这凋零,亦令人如此心伤。& & & &这次来送许老,本想许老高龄,也算喜丧,然而真正站在老人遗体之旁,却仍然有泪盈眶。我们告别的不仅仅是一个老兵,也许更是对一个时代的追忆与怅惋。我们竭力挽留的,也并不仅仅是一个老兵的生命,而更是对一种精神的回顾与渴求。& & & & &无论何时,抗战都算是当之无愧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里,我们看到了一寸山河一寸血,也看到无数的中国人挺直了脊梁,看到了坚持与希望,看到了一个民族的悲壮与苍凉,也看到岁月的翻云覆雨手之后,老人们的淡定与从容。& & & & &而在寻找老兵的过程中,在寻找史实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一遍遍的接受来自这种精神力量带给我们心灵的洗礼与重建。感谢老兵,感谢经过!& & & & & & &
&原标题: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徐治帮等5名同志为烈士的批复&陕政函〔2013〕46号&商洛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批准徐治帮等5名抗日阵亡人员为烈士的请示》(商政字〔2012〕42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商洛市商州区徐治帮、洛南县郝兴泗、商南县任丙杨、柞水县吴宗树、汪家强5名同志系原国民党陆军第四集团军96军177师530旅1059团3营一等兵,日在山西省平陆县洪池乡西郑村中条山对日作战中牺牲。根据民政部《关于对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人和其他爱国人士追认为革命烈士问题的通知》(民〔1983〕优46号)规定,批准徐治帮、郝兴泗、任丙杨、吴宗树、汪家强5名同志为烈士。按规定不发一次性抚恤金,其家属享受遗属待遇。  &此复。&陕西省人民政府                             &日
溧阳的烈士后代 也是需要被照顾的&我想普通老百姓是没有意见的
劳先生走好,国军的抗日英雄们走好。。。&
都是抗日中抛头颅,洒热血,解放后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老兵,向你们致敬!
汤茂松先生,日生,溧阳市上沛镇汤桥人。中央军需学校毕业,抗战时任江南行署财务处长。去台后,曾任“国军”主计部门之最高阶之“国防部”主计局局长,为我市在台同乡中早期晋升陆军中将的长者,退役后任台湾省烟酒公卖局局长。曾多次回乡探亲。&&&史逸中先生,日生,溧阳市埭头镇人。陆军官校十一期,旧制陆军大学高材生,并曾留学法国。历任军中要职,至副师长时,台湾大专学生实施集训,首任训练班主任。嗣调任第一士校校长,最后被遴选担任“教育部”军训处长。晋升中将。任满后派迁至国外任职。后举家迁至美国夏威夷定居。&&&狄壬芳先生,日生,溧阳市溧城镇泓口胥泊人。陆军中将,陆军大学高材生。虽出身通信专业,但一直担任作战部门主管。郝柏 当陆军总司令时,狄壬芳任陆军总参谋长。但因外出乘直升机坠落负伤影响了日后的升迁。1998年5月曾携夫人史赛娥女士回乡探亲。&&史有梅&&&& 日生,溧阳市埭头镇东培村人。就读于溧阳同济中学。陆军官校十八期前科。宪兵学校初级班第一期、高级班第六期。陆军指挥参谋大学十四期正规班。宪兵排、连、营长、警备总队长、团管区副司令、师管区作战处长、副司令。警备总部警备处长、副参谋长、台中师管区司令兼中部地区警备司令、“总统府”参军、陆军一级中将退役。&&&史之光先生,日生,溧阳市溧城镇夏庄村人。陆军少将,陆军官校十五期,旧制陆军大学高材生。国学及外语能力一流,在军中曾历练外事、情报、教训训练等业务,于“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局长任内退休。后定居美国加尼福尼亚州。曾多次回乡探亲。&&&张近智(原名张之光)先生,日生,已故。溧阳市城南新联人。他于溧阳同济中学毕业后,考入省立水产专科学校,1934年毕业后投笔从戎,考入陆军官校修习通信,结训后分发国民党通信部队担任少尉排长。1937年考入空军通信学校第一期。毕业后奉派空军第八大队十四中队任通信员。历经空军总部五署计划官、空军通讯学校教务科长、学员生总队长、国防大学教官、空军载微波通信大队长、“国防部”通信电子局副局长、空军通航联队长、空军总部通信电子处长、“国防部”通信电子局局长等职。1974年晋升空军中将。1977年,任“交通部”技监兼科技顾问室主任。1983年秋退休,仍聘为“交通部”科技顾问。&&&1925年生,溧阳市溧城镇人。早年毕业空军机校。在空军自基层干起,升至空军后勤司令部中将司令。台湾远东航空公司因股权纠纷缠讼时,公司运行面临停顿。有关单位推荐蒋洪彝先生经遴选指定担任该公司总经理,负责整顿。到任后,悉心策划,事必躬亲。不数年,“远东”成为台湾发展最快、效率最高之民间航空公司。中华航空公司改组时,蒋先生以在远东航空公司之卓越领导,破例遴选为该公司董事长(华航董事长,按惯例由卸任空军总司令担任)。由于蒋先生的有效管理,华航为台湾航空界之龙头,华航原为空军一手培植起家,目前已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受肯定的航空公司之一。&&周洪根,日生,溧阳市溧城镇歌岐村葛渚人。1980年前曾任台北市议员。&&&&陆军军官学校十六期,陆军步兵学校高级班,陆军参谋大学五十期,“国防大学”结业。曾任排、连、营长,大队长,科、组、处长。1969年起曾任第一、二届台北市议员。1974年至1976年曾任国民党台北市议会党团书记。任旅台溧阳同乡会理事,多次回乡探亲,并为家乡办了一些好事,如为村上建造水泥路等。&&&蒋谦先生&&&&字士鹏,别号孝先。1909年生,溧阳市人。20世纪70年代曾任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枪炮学校校长,中将。&&&&&哈尔滨东北商船学校、青岛海校第三期航海科、国防大学第二期毕业。历任航海副、枪炮副、航海正、海军第三航队航炮总队第一队队长,防空学校高射炮部队连、营、副团长,“永泰”舰舰长,海军总司令部中校作战科长,海军第二基地司令部中校参谋主任,“太平”舰上校舰长,第四舰队司令,“峨眉”舰舰长,登陆舰队队长,后勤舰队司令部司令。1953年升少将。1955年10月任海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1958年初升任海军总司令部中将参谋长,1974年任海军总司令部枪炮学校校长。&&
国民党抗战士兵“烈士”,释放出正能量&【陕西省政府近日批准抗战牺牲的原国民党士兵徐治帮、郝兴泗、任丙杨、吴宗树、汪家强为烈士】徐治帮等5名同志系原国民党陆军第四集团军96军177师530旅1059团3营一等兵,日在山西省平陆县洪池乡西郑村中条山对日作战中牺牲。(4月10日《央视》)&纪念为抗击日寇而牺牲的先烈,善待那些曾英勇杀敌的幸存者,本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最有效措施,可半个多世纪以来,因为党派之争和意识形态宣传,我们有意忽视了这些民族功臣对驱逐日寇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甚至一度曾“贪天功为子有”,试图抹杀原国民党士兵在抗日战场的存在。直到改革开放后,我们才陆续从撕开的一扇扇“小门”中了解到国民党官兵在抗日主战场那一幅幅可歌可泣的故事。&据国内历史学家的统计﹐八年间,国民党军队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其中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国民党将军即达200余位;为中共在1985年首次和公开承认者,就有85位;为中国史学界倡扬者,在1986年已经达到115位。仅在抗战的头4个月里﹐黄浦军校2万5千名青年军官﹐战死疆场的就有1万名。&可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人,作为抗战胜利的直接受益者,我们实在是愧对他们。&抗战胜利60周年时,中国政府颁发了60万枚抗战胜利纪念章。可极为遗憾的是,对抗战影响极大的台儿庄战役幸存者,竟然无一人获得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章。曾在台儿庄战役中担当敢死队队长,后升任国民党少将的仵德厚,因其在抗战中与侵华日军浴血奋战的英勇表现,曾被国民党授予他三枚勋章:甲穗一等嘉禾章,华胄荣誉章,宝鼎二等勋章。可他也未能领到抗战胜利纪念章,老人在极度失望中死去。&近几年,“远征军”的话题被史家和网友不时地提起,一些网友还发起“老兵回家”活动,笔者在微博中就注意到一些参加抗战的原国民党官兵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现摘录几例:&他叫王飞黄,黄埔17期;参加缅甸远征军,带领3个尖刀连,曾是中校营长;他参加了河口战役、贵柳会战、雪峰山会战、湘西会战等,左臂受伤;他文革时逃离家乡成了黑户;他告诉儿子,要爱国;面对志愿者给出的红包,老人不停说:干部好、感谢政府!(来源:“老兵回家”活动发起人孙春龙微博)&远征军老兵崔炳连家里很穷,志愿者第一次去到老人家时,老人就只穿了一件脏兮兮的单衣,对志愿者说:“我要死了,连件好的衣服都没有,要是下次你还来就给我买套新的中山装和铺盖,我留着死的时候穿。”老人说完泪水在眼眶打转。&广西南宁柳沙半岛附近,有上百个抗战时期去世的将士墓碑被垃圾掩埋于土坡,十余年来无人管理。微评:不能善待抗日的先烈,这样的民族是悲哀的,是没有希望的。&几天前,电视播放了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中唯一一场胜仗的“仁安羌大捷”故事,该故事的主人翁为新编38师113团上校团长刘放吾。节目显示,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趁访美之际专门拜访刘放吾,撒切尔夫人握着刘放吾的手说:“我听说过你的英勇故事,感谢你当年救了7000多英国人的性命。”&美国总统布什也致函刘放吾:“我愿代表国家感谢你解救500多名美国记者、传教士及数千名英军的英勇行为。”&台湾当局也在半个世纪后,给刘放吾将军补发了一枚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日,中国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明颁发褒扬令,表彰陆军少将刘放吾,表彰他参与一二八淞沪会战、八一三上海会战等重大战役,以及于缅甸仁安羌力战日军,为盟军解围的卓越贡献。&可就是这样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大陆此前却鲜有宣传,中国在境外的第一个抗日纪念碑——“仁安羌大捷纪念碑”,也非官办,而是由刘放吾的儿子刘伟民先生一手操办。&陕西省人民政府此次批准抗战牺牲的原国民党士兵为烈士,之所以受到了网民的一致称赞,就因为此举重新尊重历史,抛弃了党争,将民族利益放在了应有的位置。如此的民意的举措,无疑为执政党赢得了加分,因此希望各地效仿。我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未来不仅能追授同为中条山战役中阵亡的4.2万国民党官兵为烈士,更希望追授为抗战而牺牲的所有国民党官兵为烈士。&只有善待先烈,中华民族才会有未来&
希望LZ能和我联系一下!我们两家渊源勃深。QQ:
向抗战老兵致敬!
常州王昌年老先生在先父追悼会上的悼词:&&&&&&&&&&&&&&&&&&&&&&&&&&&&&&&&&&&&&&&&&&&&&&&&&&&&&&&&&&&&&&&&&& &&&&&&&&&&&&&&许振智先生,1921年生,黄埔军校四分校17期23总队步科学习。毕业后在忠义救国军任上尉连长,参加过安徽南陵之战,带领装备精良的三个排浴血奋战,胜利攻占南陵。名震江南,为抗日救国做出了贡献。&&九十年代他担任黄埔同学会溧阳联络人,多次走访溧阳的黄埔老兵,就在去年患严重疾病之际(直肠癌),还陪同南京志愿者铁血书生和毕老师一行,看望上兴裴学尧,竹箦刘维永和疾病在身的徐逢春等老兵,关心他们的疾苦,充分体现了“亲爱精诚”的黄埔精神.。&&今年元宵佳节,又带病前往常州参加“黄埔同学联谊会”举行的聚会,并上台高唱震撼人心的“黄埔军校校歌”,表现了一个黄埔老人的热爱祖国永远上进的黄埔传统。&&许振智老人虽然走了,但是他的高风亮节,革命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他在抗战中的丰功伟绩名垂青史,光耀千秋!许老,您一路走好!&&&&&&&&&&&&&&&&&&&&&&&&&&&&&&&&&&&&&&&&&&&&&&&&&&&&&&&&&&&&&&&&&&&&&&&&&&&&&&&&&&&&&&&&&&&&&&&&&&&&&&&&&&&&&&&&&&&&&&&&&&&&&&&& 日&&&&&&&&&&&&&&&&&&&&&&&&&&&&&&&&&&&&&&&&&&&&&&&&&&&&&&&&&&&&&&&&&&&&&&&&&&& & & &&&&
维歲次壬辰,節序清明。淞沪晚辈秉持一片赤诚,於吴淞江畔追缅先公圣德。&許振智,字金庚,江蘇溧陽人氏。民國二十六年,日寇犯我河山,生靈塗炭。&民國二十八年,許公以少年之身,求學黃埔。學成請命,收復失地。與眾兄弟殺日寇於皖南,衛家園以血肉。忠義救國,何等英雄!&一寸河山一寸血,同學戰場幾人回,人間河西復河東,珍珠金玉亦蒙塵。&溧陽天目湖,海上吳淞江,天下水同源,眾生意相通。今先公頭七之日,眾晚輩感恩於此,大仁大義,永不相忘,許公魂兮歸來!& & & &
中国抗日救国军英雄许振智先生魂归国殇园& &——————————————————————————————————————————& &云南是全国各地的旅游胜地,腾冲也被很多旅行社列为旅游项目中的重要之地,可是去过腾冲的人见过这面墙吗?——她叫“滇缅抗战壮士墙”。这面墙面积不大,只有十米长两米半高,而且还掩藏在一座抗战历史博物馆里,没有认真在纪念馆里浏览过的所有展览是不会见到这面墙的。我不明白这面墙为什么不是赫然地矗立在腾冲城市的显赫位置呢?& &这座抗战壮士纪念墙没有管理者,旁边一个玻璃箱,上面写着一行字:“鲜花五元一支”,各种各样的鲜花就摆在玻璃箱子的左边,我看了一下里面还有很多100元钱......为什么纪念墙上写着“壮士”?还是不是具体的哪个部队呢?问了一下当地的百姓,他们说:“在最后滇缅大反攻的时候,为了彻底将日军消灭在大西南,而阻止日军北上,一说这里的凡是能够拿起枪来的人都参加了这场战役。“腾冲保卫战”和“保山保卫战”是在抗战史上最惨烈的一页,直到现在附近的高黎贡山上还经常有学者和抗战研究专家寻找烈士的遗骨。& &云南是一个充满正义和良心的地域,在这里到处可以见到各种纪念抗战英烈的纪念碑,我相信每一个在岁月年轮中慢慢走完人生之路的抗战老兵都向往着这里,因为只有在腾冲在云南才这样堂堂正正地面对那些牺牲的抗战英烈,面对那些今天逝去也无法闭上双眼的抗战老兵。& &许振智先生是华东抗日救国军英雄,带领部队消灭日军解放安徽南陵县,生前默默无闻地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他在3月29日去世,他的离去让我们感到非常遗憾,作为中国抗战时期重要的部队中的历史见证人消失了,因为我们在他生前没有时间听他讲述那段历史,许振智先生当时华东“三千学子”的黄埔17期步科,当时的三千学子大多数牺牲在抗战的烽火硝烟之中,活下来的老兵还没等我们抓紧时间听他们口述历史,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 &许振智先生今天也和那些滇西抗战壮士一样,他化作了一面墙;他化作了腾冲国殇园中“碧血千秋”墙壁上的一片青翠的南国树挂,用他生命的悲壮谱写了忠义救国军的一名抗战军人的历史,捧着许振智先生的遗像,我们面对这面墙,面对这里曾经的历史,相信今天和明天的日子里,时间正在为这面墙谱写真实的文字,让我们来过云南来过腾冲的人们,都真实的站在这面墙下,我们不应该只有眼泪,我们还应该具有良心,因为这面墙里倒下的每一个壮士,都是为我们的民族和历史用自己的鲜血书写了厚重的抗战历史,希望这面墙成为一本书,成为你的记忆,成为你的心中良心写照!!!&
致敬,自豪
春岭樵夫:你告诉我的地址,没有栋号,好在二区只有5栋,问遍了一楼无此钱老.又去居委会,90岁以上高龄老人每月有补贴的,燕山社区打开电脑是查无此人.先父生前就住燕山新村三区2栋,有钱老这样的黄埔老兵,作为溧阳黄埔同学联络人的他,肯定会知道的.是否小区搞错了.谢谢你提供的信息,让我步行锻炼一个下午.
&& 向英雄致敬
引用 引用第7楼管见针砭于 11:11发表的&&:&追加一副对联:&生不逢时,却正是爱国青年甘洒热血跃马疆场杀敌报国时刻;&生命有限,还应看民族精英奋发图强卧薪尝胆振兴华夏行为。&横批&民强国盛 && &
中新社昆明4月4日电(记者 胡远航)6位老兵站立,敬礼,他们以这种方式迎接战友的英魂归来。4日,3名东北远征军老兵英魂送达昆明金陵陵园远征园,长眠于这个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当日10时,当陈仔三这名东北远征军老兵和许振智劳震两亲家抗战老兵魂归昆明。6名到场迎接战友回家的中国远征军老兵,皆已鲐背之年,有的是当年在前线杀敌的战士,有的是运输团的老战士。尽管步履蹒跚,但老兵们还是坚持给“回家”的战友敬礼。&&  91岁的刘华是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荣誉一师的中校参谋。“远征军这段尘封的历史已被世人所了解。我想,老兵们地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刘华含泪说。&&  不远千里护送远征军英灵到昆明的志愿者王文森一直忙着张罗安葬事宜,打扫完墓地后,她又从背包里取出老兵的照片、庆祝抗战胜利67周年的纪念毛巾和怀表、白菊等物件,一一摆好。“这些老兵生前都有一个愿望——回云南一次,看看腾冲,看看滇缅公路。可是,老兵大多生活贫困,没法来云南,”王文森说,“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实现他们最后的愿望。”&&  自2012年以来,已有30余位远征军和南侨机工安息于金陵陵园远征园。前来扫墓的远征军后人周德蓉说,“看到父亲能和他的战友在一块,作为后人也感到很欣慰。”&&&  “这些远征军老兵当年为祖国而战,为民族牺牲,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历史不是写在纸上、刻在碑上,而是要记在心里。”周德蓉说,本着对历史的尊重,我们应该对已逝的老兵表示敬意,对安在的老兵应该关爱和守护,让他们有尊严、有保障地安度晚年。&&  葬礼结束,低沉的哀乐响起。6位老兵和近百名志愿者、民众,依次走到墓前,向英灵敬献鲜花。&&  71年前,10万中国远征军为对抗日本侵略者、保卫滇缅公路这一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向缅甸进发。在3年零3个月的战斗中,中国共投入兵力40万人,伤亡过半,无数英魂长眠在中缅边境的莽莽群山之中。(完)&&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一门忠烈!
敬佩那些人!
长春志愿者杰尔文森在清明安葬活动上这样讲:老兵活着想来滇缅看看,开始是没钱买车票,后来有民间爱心团体资助可以来,但是走不动了,现在来了,蓝天白云之下,我们看到的老兵,来了,是骨灰,是一件衣服,一顶帽子。。。。。
劳震(玉珂)                                                             找劳老家,颇费周折。两个大男人加我,三个人愣是在巷子里来回串了好几遭,电话打了好几通,也没搞清名单上的“140号”究竟在哪里。& & 经过某户窗前,忽听见一老人和着收音机的京剧鼓点抑扬顿挫的唱戏词。大汉说这是包公铡美,我侧着头特意看了一下,一个须发皆白,唱着京剧的老人,隔着窗纱看来有着如此浓郁的生活气。& & 而有时候,巧合也来的那么自然。这个唱着京剧的老人恰是我们要寻访的第二户老兵。& & 老人面色红润,子孙满堂。思维非常清晰,几乎是不中断的从1937一口气说到2008.& & 老人生于日。山东人,1937年抗战爆发,正在省里乡村师范上学的劳玉珂与同学一起,随校迁离。当是时,抗战一起,河山易主,群情激愤。动员青年参加抗战一线的宣传随处可见。劳玉珂也随之参加了山东第三路军军事干部训练团。一个月后,因为战事的变化,该团改为第五战区抗战青年军团,驻河南。半年以后,劳玉珂参加了黄埔军校的招生考试,本来考上15期的这批学生从当时的河南黄川(音)赴桂林入学。那年月的交通可想而知,走了约莫几个月,到了广西桂林却已经错过开学时间,集体迟到了,那时黄埔15期招生已满,这一批500多人无地安排,暂编入桂林军训团,改为黄埔16期预备生。由原来的5战区出教育经费,学习归第6分校管理,在柳州听命。等到14期毕业生离校,这批黄埔生才算真正入了学。半年之后恰逢桂南战事。& & 国民党当时的部署是在桂林关到柳州一路布上口袋阵。沿途军团一律把来路让开,埋伏两边。以柳州为底,诱敌深入。但这个时候,突然发现后防空虚,时为长官的白崇禧紧急调第二军却一时之间调不过来,只好把当时在柳州的军校学生编成一个师。这批学生兵就这样平生第一次走上战场。然而狡猾的日军尚未到柳州就发现中了圈套,紧急撤离了。& & 劳玉珂正式从军校毕业后编入第五战区李先周(音)的部队。劳玉珂所在师驻守阜阳,最先是机关枪连少尉排长,一年零两个月后,调至步兵第二连当中尉排长。八个月后升为第二营机枪连连长其后又调至第三团任迫击炮连连长。& & 45年战事结束,日本投降,劳玉珂所在部队从阜阳经徐州到煽动济南接受日军投降,同时沿线保护胶济铁路。行军到高密一带,与共军开始了战事摩擦。(此段从略)& & 好不容易到了济南东部,部队驻下,开始受降。劳玉珂所在部队负责接收日军的炮与战马。他清晰的记得两个细节。一是接收炮的时候,日军把所有炮排列好,各炮炮长出列敬礼,礼毕,检查大炮的配件,检查完毕,开始交接。这个过程是如此的规矩有序让劳玉珂至今记得。另一件是交接战马。那些日本兵对着自己的战马深深鞠躬之后才把马交给我军。过了几天之后,劳玉珂和战友发现这些战马都被喂了很多碎玻璃,正大片死去。& & 48年脱离部队回家的劳玉珂这样形容此后的岁月,他说那是6年贫困7年徒刑8年管制9年劳动,如此三十年,转眼成空。& & 今天的劳玉珂,已是笑谈当年。无论对老人自己还是对我们,这都算是一种安慰吧                                                                           【以上是08年文心和书生到劳震家的走访录】 & &
长春志愿者杰尔文森走访溧阳许振智:我第一个看望的是许振智先生,他今年91岁,身患癌症,1939年考入黄埔军校,当时同年级的300多名同学,最后在抗战胜利后只活下来不到十个人,老人谈到自己的战友眼里红红的......现在老人和儿子在一起生活,自己有不太多的退休金能维持生活。许先生虽然年过九旬声音洪亮,腰板挺直,军人气魄丝毫不减。当他知道有一个叫浪漫熊的筒靴向他表示新年问候,很开心地问我:“听名字是个小同学吧?祝他顺利考上著名大学。”我也顺着老人的话回答他:“我会转达许先生对他的祝福,就祝福他早日考上黄埔军校,报效祖国吧!”&
引用 引用第19楼现再刀飞于 05:19发表的&&:&忠义救国军因为京剧样板戏《沙家浜》而一直活跃在戏剧舞台上,也由于此,忠义救国军在大陆人们的印象中,是以胡传魁、刁德一为代表的一支投日的汉奸军队的典型形象,是土匪加汉奸的武装。而事实却不完全如此。 审视《沙家浜》以外真实的“忠义救国军”,以这支曾在全民族抗战中扮演过特殊角色的队伍为研究对象,给予系统的剖析和客观的评价,可以填补全民族抗战史及国民党敌后抗战史研究领域中的空白,对于还原抗战历史的真实,消弭海峡两岸之间认识的差距、增进两岸的学术和情感交流各方面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也是历史研究者的责任。 && &其前身是一支有光荣历史的抗日游击部队“忠义救国军”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组建的一支游击武装,受国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管辖,其前身是“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一支在淞沪抗战期间有过光荣历史的游击部队
他叫许振智,今年91岁,黄埔17期步科。& &&&&&肠癌,卧病,面庞清癯,脸色微黑,满头的银发一丝不苟梳过去。& &&&&&他是溧阳当地老兵的联络人,也是当年我们走访的老兵劳玉珂的亲家。& &&&&&生于1921年的许振智是溧阳人,1937年上海沦陷时,许振智正在当地的江南中学读高一。乡土失于敌手,学生亦辗转随校迁往安徽歙县。当时高中生里盛行考军校,1939年,许振智与他的同学约三百来人考取了黄埔军校。第三战区总司令顾祝同安排人将这批学生接到了江西上饶。在上饶统一编队之后,送到了江西瑞金。许振智与同学们在瑞金经过了半年集训,成为了入伍生,分在了4分校开始军校生活与学习。& &&&&&42年,这一批三百多名同学都要毕业了。同学们联名给当年送他们来军校的第三战区总司令写了封请命信,要求回到老家,收复失地。& &&&&&言及此,一直平静的老人哭出声来:“我记得我们在上饶,顾祝同给我们训话,他说你们要记得学成杀敌,要收复自己的家乡。”& &&&&&老人泣不成声:“我们毕业了,我们要打回老家,我们三百多个同学啊,都被批准回来了,战场上大部分都牺牲了。。。。。。”& &&&&&我鼻子一酸,扶住他肩膀轻轻拍。这么多年了,他从未有机会这样痛痛快快的为同学一哭。他的儿子告诉我们,在子女印象中,老人从未流过泪,连当年母亲去世都没见过他这般激动。& &&&&&对于我们这些没有亲历过战争的人们来说,究竟什么是家破人亡,什么是山河破碎,什么是亡国奴,什么是杀敌报国,恐怕是很难感同身受吧。& &&&&&可是对于他们来说,那是刻骨铭心,是九死一生,是生离死别!& &&&&&后来的许振智分在了戴笠的忠义救国军,第一纵队第三团三营七连,三营营长名叫闵福星(音),他是少尉排长。& &&&&&今天我们看到的许老,已经病体龙钟,但那身姿骨架也还依稀可想见当年的风采。果不其然,他年轻的时候在学校就是运动员,还是篮球队的队长呢。若不是这场战争,许振智的理想是高中毕业考个体校,成为一名出色的体操运动员。这会子,在救国军当排长的当口,身姿矫健颇有运动员之风的许振智被团长看中,调去团部当了特务排的排长。& &&&&&1944年过了春节,初六初七的样子,部队接到命令在安徽南陵一代阻击一股富春江打败退下来的日军部队。当时许振智说,我们那时候武器装备已经很好了呢,一人两支枪。一支步枪,一支汤普森冲锋枪。但遇到负隅顽抗的鬼子,仗打得还是惨。这一战中,许振智所在连的连长阵亡。& &&&&&此后许振智所在部队一直驻扎在东天目山一带与日军对峙。抗战胜利后,忠义救国军改为铁路保护队,成了铁路警察。解放后,许振智还算幸运,托人在华东粮食局找了份工作,留在了上海工作。不过如他这般幸运逃过了镇反也未能逃过反右。好在也只是遣返原籍管制三年,比很多其他国军老兵也还算是幸运得多了。& &                          --以上是文心和书生在2011年8月写的走访记录 &
向老兵敬礼!
《《可爱的文心》》&& && &&文心之所以可爱,就在于她关爱老兵的言行,触动了我多年深藏在内心的痛楚。 父辈五人(老父,岳丈,大舅和两个亲伯伯)都是黄埔生,除一人战死外,其余四人,不是被镇压毙命,就是被劳改。家父稍好些,但被从上海工作单位遣返原籍管制(母亲在此前一年病故)随之我从失去母爱的童年起,就一直生活在厄运之中。&& &&小学的我,是数学课代表,上海黄浦区少年宫口琴队第一高音演奏员,校田径队员 。应属花样年华吧!回原籍后,家庭经济收入剧降,弟妹二人相继被人抱养。而我在中学期间,就被同学,邻居,街坊们冷嘲热讽,尽管我文化课成绩不错,高中时在全县运动会上获五项第一(4*100和4*400接力,跨栏,200m,400m)终因家父的历史问题,而被大学拒之门外。家境的凋落,莫名的嘲笑,乃至高考的落榜,加上当局的宣传和作为,我心中淡淡浮出一丝怨恨之意:老爸啊,为何你要加入国军并参加国民党呢?于是乎,报名插队落户响应号召到农村去,满以为此次积极举动,可远离负面影响而大有作为的。事实上,套在我头上的‘黑五类子女“枷锁,是挥之不去的!尽管我的省重点高中学历,在插友中乃至全公社属凤毛麟角,且我也全年尽力劳作,但得到的仅是一年的粮草钱而已!&& && &&&不甘于现状的我,于是四处云游。经济拮据,采取能乘船就不坐车,路上拦货车,买短程票坐长途,扒火车逃票等方式,去亲戚家蹭饭住宿,先后到过庐山,泰山,苏杭等地.浑浑噩噩的过了数年,家父又被从原籍县城内下放至我处生产队,原先还能每月有微薄薪水的他只能以挣工分糊口,在那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时代的农村,每个工日才2~3毛钱,而他才挣4分工...生活的极端贫困尚得过且过(当时的农村都不富裕),而政治和和经济上的压力,使人万份沮丧。&& &&我曾因外出云游而当作特务被批斗,强要我想毛画像下跪(结果以我的定力而未得逞),视为特务而关押数日,尽管后来甄别为莫须有,但我所受的的精神创伤是难以弥补的。在那个年代作为四类分子子女的我,被歧视和羞辱是司空见惯的。一次路过大队医务室,随手翻看桌子上的参考消息,就被大队书记训道:“***,这种报纸是你看的吗?”;进小学溜达,也被某左派老师指着鼻子:“***,这儿是你进来的地方吗?”;大队开会(那时可计工分的)竟会宣布:“四类分子子女退出会场”;在粮站卖粮,一激进职工就会对着我大呼:“你想娶老婆?哼,除非讨狗婆!”。直至有伯乐发现我去当地中学代课,上课时也有学生对我如此评价:“你给我们上课,不教出小反革命才怪! 从繁华的大都市到贫脊的农村;从休闲的学校生活(与现时学校疲于应付高考相比)到每日繁重的田间劳作;从失去母爱到仅存的有所触及即遭歧视和羞辱的父爱,是青少年时期内心深处永运抹之不去的阴影,犹如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使得我终日生活在无奈、困惑和郁闷之中。&& &&对伟大光荣正确的TANG不容怀疑;对全国人民顶礼膜拜的领袖导师舵手视如皇上。百思不得其解后就迁怒于老爸的反动军官身份,诚然我不会以断绝父子关系以示激进(有先例证明那是枉然),也不会做出大义灭亲似的揭发其所谓“反动言行”(即使如此我又能得到什么呢),我采取了无言以对的方式。&& &&尽管如此也极大刺痛了他的心。 党首胡**的做出的拨乱反正,使得广大黄埔老兵得以新生,政治上不再受歧视。但多年的所谓正面教育,对此群体,还是多少有些漠视的,再加上忙于工作和教育孩子,就疏于关心了。更何况家父在80年代初,已由上海原单位平反,并办理退休,那时他身体尚健,生活较以前好了许多,看他心情愉快的做着黄埔联络人工作,我们晚辈也觉得无需多操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爸和他的老兵群,我接触了许多,但那段时间我在徐州新沂工作,在老家呆的时间并不长。直至老丈今年病危,临终前在整理文心写的走访纪实,上有她的照片,先认为是南京某小报为掠奇,下来探视老兵的。&& &&后看了1213同盟网页,方才知晓,有那么一批青年,做着令黄埔后人的我深感愧疚的事情。于是就要求参加同盟,获准后,和文心他们走访了两次,对他们的言行更有所了解。确实他们的工作是比较忙,但还在百忙之中,不时抽空走访并关爱那些老人,渐渐觉得可爱的文兴及其他盟友与老兵在一起的合影,使这些抗战老英雄也令人敬爱了!&&&
查看完整版本: [--
Powered by
Time 0.037716 second(s),query:5 Gzip enabl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江科技领袖之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