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材土地庙庙建好后唱戏三年的说法

宝塔山建好了土地庙
宝塔山建好了土地庙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咒塔”建在陕西城固县原公镇骆驼坡上,土地庙坐落在北坡坡根处。从北坡登宝塔山的羊肠小道门前绕过,面对青山碧水环绕,时有水鸟掠过水面,瑞霭当空,呈现一片祥和之气。建筑面积约14平方,高4米多,采用仿古式建筑,宽敞明亮古朴典雅;远远望去,庄严肃穆,静静的守卫着宝塔山,守护着此地一切生灵。
土地庙的修建是恩师亲自安排筹划,众弟子发心出力亲手修建的工程。早在2010年恩师来汉中时,就亲临宝塔山考察筹划。上山的车道、土地庙的修建、北坡的水土治理都列入了长期规划,开示弟子一定要供奉土地山神,感恩神祇护佑。三年来,我们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建塔当中,山神土地的牌位一直临时供奉在厨房的屋檐下。直到2012年5月,宝塔装藏圆满后,宝塔的外部汉白玉石材装修将由专业的承包商接手修建,我们才可以腾出手来,投入到土地庙和上山车道拓宽的建设中去。5月中旬的周末,陕西同修共聚宝塔山,阴沉的天气还飘起小雨,大家躲进宿舍小房子,由田师兄主持总结装藏法会的工作,布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会后,师兄说夏季到了雨水多,同修们发心运来的木料放在露天会淋坏的,我们把木料摞到工棚里去。一声号召大家一起动手,冒着小雨奋战两个多小时,把木料整整齐齐摞到了工棚里。下午雨越下越大,师兄考虑到土地庙的修建时间紧迫,经大家商议决定冒雨去后山勘察场地,选择地点。田师兄带队,今天还特意请来了修塔的瓦匠负责人老苏(六十多岁的老居士)做技术指导,王师兄、许居士、崔居士、马师姐一行人穿上雨衣,手里拄着木棍,一步一滑地沿着北坡水库边的小路下到坡底。对周围的地形做了进一步地勘察。北坡是以前废弃的采石场,政府已经严禁开采石头,但还有人偷偷来此挖土取石,时间久了将会造成滑坡,为了保护宝塔、保护坡体,经大家商议初步定了土地庙的修建位置,定在通往宝塔山山后道路的要口处,这样可以挡住去后山拉土石的车辆,保护坡体;刚好此处紧靠坡跟有一处石壁,可防止水土流失,确保土地庙的安全;此处又是北面登宝塔山的必经之路,方便信众上香供奉;前面又有现成的车道方便车辆运输材料;建在此处又不占用农民的土地,没有经济纠纷;意见统一后将由大师兄把修建方案汇报给恩师。恩师很快批准,还从网上传来土地庙的样板图片。
修建地点选定后还必须征得当地村委的同意。随后,田师兄和马师姐去村上领导协调,马师姐是本村人,领导都很熟,村民对修塔都很支持,顺利的通过村委批准。感恩上师三宝的慈悲加持,一切都很顺利,没有什么违缘。终于可以开工了。
按照当地的风俗动工时都要请看风水的先生来给定桩基,田师兄特意请来彤辉的钟居士,当地很有名气的风水先生。钟居士满口答应,认真仔细的给定好了桩基,并交待下基础时在地基四个角放置定桩的古钱等物,供台下装三个小铜铃,以及注意的事项。事后人家连工钱都不收,说建塔修庙都是利益大众的事,说咱们的宝塔很殊胜。
前期的准备工作就绪后,资金筹集由大众自愿发心,专款专用。定于5月25日正式开工,经大家商议决定,人人都要服从安排,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由田师兄负责大局的调配;瓦匠老苏负责修建施工及质量监理;马师姐负责施工现场的调度;刘师姐负责资金的收支,建全账目;王师兄、陈师姐二人负责后勤保障、采购物资;请来当地村民担任农用车司机兼工地小工;同修们都自己发心配合现场施工,各尽其能,分工不分家。
&开工当天,同修们都提前到场,精神抖擞,积极投入到施工中。26、27日刚好又是周末,同修们好多都带上亲属参加劳动。田师兄合理安排:年轻的同修去挖基槽,干重活;上年龄的同修到附近捡石头运到施工现场,打地基的时候就可以用上,节约了资金。每天下午劳动完,我们按照恩师的开示,再到上山去做大火供,利益一切大众。马师姐也在忙碌着联系采购砖、沙子、水泥、白灰等材料,找电工接动力电源。农用车司机抓紧运输物资,把山上的工具,搅拌机、小推车都运下来,安装好。经过一天紧锣密鼓的施工,材料已筹备到位,基槽已挖好。为了施工方便、节约时间,准备组织人员晚上看守工地。但是荒郊野外大家都有些胆怯,邓师兄却发心一人看守工地,晚上住在工地前面水库坝放水的小机房里,白天在工地劳动,晚上看守工地,一直坚守到全部竣工。这个周末的两天时间,做好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地下地基已打好。下一步砌墙等主体工程所需人员可以少些,刚好上班的同修可以安心上班。
经过几天的紧张施工,主体工程已完工,接下来就是盖瓦、内外的粉刷。田师兄已提前部署安排,在木工架房梁的期间,和老苏一起去县城订购琉璃瓦、地板砖,物资提前到位。每到周末的时候,就有很多的同修及亲属来参加劳动,每天三、四十人。6月9日这个周末,充分做好开光前的准备工作,大家还是分头行动,年轻力壮的负责土地庙门前场面的回垫、填平。先用石头砌起边沿,然后再用土垫平。年老的同修负责平整土地庙到村公路的这100多米路面,除去杂草。星期天下午刘师兄还专门开车在这条路上来回测试,不断完善路面及车辆调头地方的拓宽,确保开光时恩师的行车安全。同时土地庙的盖顶、内外粉刷也在抢时间,赶进度,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增减工匠。
十几天的奋战,大家干劲不减,经常顶着烈日、冒着大雨施工。直到6月13日大期工程基本完工;供台、台阶以及地面的砌砖、化纸炉的制作,必须在16日彻底结束。土地公、土地奶的神像几天前恩师就已经选好,亲自给托运过来了,就等着完工后塑上去。后两天的工作量也非常大。最后还接到恩师的指示,土地庙门上还有一副对联,对联内容也给传过来了。时间紧迫田师兄立即安排爱好书法的张师兄负责此事,张师兄提议把对联写好后刻到大理石板上,然后再把石板固定在庙门墙上,这样可以保留久远。田师兄觉得可行,就让他专门办理此事。张师兄一大早就抓紧到现场测量尺寸,又返城写好对联找专业刻字的工匠,经一天多时间终于刻到了大理石板上,刚好在开光前一天安装完毕。开光的前一天是最忙碌的一天:迎接恩师以及法会的准备工作;施工现场的打扫卫生、清理场地;每位同修都积极投身工作,各尽其职。土地庙的现场马师姐、王师兄、许居士、郭居士、邓师兄等几人一直忙到深夜12点多才彻底完工。大家好高兴呀!终于可以如期完工,迎请恩师来开光了。
&&6月17日一早,弟子们列队迎接恩师。九时许,恩师一行亲临现场,高兴地赞叹!说土地庙建得不错,这里的土地神真有福报,大家辛苦了!恩师开示弟子们:土地神是福德正神,要做一面匾牌挂上就更好了。田师兄当即记下,安排张师兄随后做好挂上。开光安神位仪式圆满后,恩师带着众弟子上宝塔山拜塔修法、绕塔。
现在每次来到土地庙门前,土地公公、土地奶奶的祥和庄严的神像,都会让人肃然起敬,都会想起上师三宝赐给大众如此殊胜的因缘,为弟子们创造如此良好的修学环境,利益着一切众生。
感恩上师三宝!感恩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护法神祇对我们的慈悲加持护佑!感恩宝箧印塔!我们将沿着这条大道勇往直前。
&&&&&张居士记录整理
&&&&&2012年12月29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顶村土地庙
顶村土地庙会
&&&&&&&&&&&&&&&&&&&&&&&&&&&&&&&&&&&&&&&&&
&&&&&&&&&&&&&&&&&&&&&&&&&&&&&&&&&&&&&&&&&&
&&&&&&&&&&&&&&&&&&&&&&&&&&&&&&&&&
&&&出榆社县城,过幸福挢,向北遥望,便可看到二十里外的茫茫山岭上,有三棵老松树,那地方便是顶村土地庙。顶村土地庙位于榆社县社城镇顶村村西2里之遥的山岗上。那山叫龙脉山,那岗就叫土地庙垴。据村人世代相传,土地庙始建于宋代。战乱中毁于兵火,一九九八年村人集资依旧格局重建。为砖木结构,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出廊,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内堂正中塑土地爷爷、土地奶奶像。前庭右侧立重修土地庙碑。庙四面砖砌围墙。三株苍劲虬结的古松环庙而立。庙宇雄姿凌空,蔚为壮观。
&&&当地有一句古老的民谣:“二月二,龙抬头;顶村赶会卖箩头。”不但传遍了邻近的武乡、辽州、和顺等县,而且河南、河北等华北数省闻名。农历二月二,这一天从凌晨一点到中午十二点,到土地庙进香、拜谒、祈祷、许愿、还愿的香客络绎不绝。求子的、治病消灾的、求财求富贵的……庙前香烟袅袅,人头攒动。从古至今,即使是生产队的年代,庙会也未中断过。每年二月初一到初三,村里都要唱大戏。早年是村内的土摊秧歌,剧目有“杨相武三盗九龙杯”等,近代一百多年,村中有像模像样的晋剧班子,剧目有“明公断”、“斩皇袍”等。在商业不发达的年代,顶村的二月二土地庙会就是方圆几百里范围内的一次盛大的春季物资交流大会。榆社全县和邻近的辽州、和顺、武乡、太谷等县,甚至河南、河北、陕西、宁夏、甘肃的商客驼队都云集顶村。村中大戏场演戏,外围是杂耍卖艺。村东台沟则一带是物资交流市场。主要是卖山荆条编制的箩头、笸篮、地耢,还有绳索、皮条、犁铧、锄头、锹镢等农耕用具。卖针头线脑的货郎摇着不郎鼓,钉锅钉盆钉碗的抖着铁片串,“嚓啦、嚓啦”招徕营生。小孩则围着卖琉璃圪崩崩的转,买了吹几下就破了,没钱了只好围着看。还有的孩子制了铁丝挠子,偷偷挠骆驼的毛,被逮住了少不了被赫斥。再远处叫麻子掌、小汉掌的树林里全是牛市会。大人们在那儿买卖牲口,伢行们在衣襟袖管里捏码码,讨价还价。正是春耕在即的时候,正挡力的牲口或是既能役使又能生仔的母畜都能卖个好价钱。每年来赶会的不下万人。路近的要就餐,路远的还要住宿,让顶村这个二百余户的村子应接不暇,便有“只能亲戚投亲戚,不能亲戚引亲戚”的说法。庙会盛况可见一斑。
&&&随着时代发展,文化活动在演变,市场交流方式内容也在演变。交流的不再是古老的农具,有各种档次的家电生活用品,有农药、种籽、化肥、农机具,还有枝术服务;剧团也不再是本村的戏班子。来赶会的也不止上香、看戏、买卖,有朋友情侣聚会的,信息交流的、投资洽谈的、旅游观光的,五彩纷呈。顶村二月二土地庙会越来越红火,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渐渐走入历史深处,土地庙前亦留下时代前行的脚印。
&&&&&&&&&&&&&&&&&&&&&&&&&&&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第八章&&三周年唱大戏
&&&&&&&&&&&&&&&&&&&&&&&&&&&&&&&&&&&&
三周年唱大戏
&&&&&&&&&&&&&&&&&&&&&&&
&&&&&&&&&&&&&&&&&&&&&&&&&&&&&&&&&&&&&&&&&&&&&&&&&&&&&&&&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周年了。
三年来,母亲慈祥的音容笑貌和她留给我们美好的记忆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1050个平凡的日日夜夜,我们每一天都是在追忆母亲的亲情和对她老人家怀念中度过。
每当想念母亲的时候,我就会把记录母亲生命最后日子的《病中吟》日记拿出来翻看,以寄托哀思,此时此刻母亲的音容笑貌又会浮现在我的眼前,倍加思念和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欢乐日子和那安享天伦的幸福生活。
母亲于二零零二年阴历二月十一日,因病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72岁。安葬老家与父亲合葬祖坟。按当地风俗习惯,老人去世后的“一七”“五七”“三周年”儿女都要回老家去上坟。
2002年(阴历三月十五日),当母亲“五七”的时候,我们姊妹六人和父母亲生前老朋友,我的忘年交双照乡府阳村王德峰九叔一起远赴山西老家为母亲过了一个很隆重的“五七”纪念日。九叔临出发时在“晶众”超市买了十三样糕点,讲究置办一桌酒席。他要亲自去给老哥老嫂献于灵前。返回途中的火车上,古稀之年的九叔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即兴赋诗一首:
&&&&&&&&&&&&&&&&&&&&&
古稀之年赴西城
&&&&&&&&&&&&&&&&&&&&&
追忆兄嫂昔日情
&&&&&&&&&&&&&&&&&&&&&
吕梁云积汾河浪
&&&&&&&&&&&&&&&&&&&&&
英贤长眠柿园宫
我连声称赞好诗,好诗!几乎未改一字即宣告成功。
我们顺利完成了为母亲过“五七”的回老家之旅。
日,在母亲去世三周年到来的前几天,我给老家打电话想咨询一下老家过三周年有什么讲究。“哎呀!没有啥讲究,不过你们回来一下最好!村里这几天准备唱大戏,可能定在3月20号。这次请剧团唱戏的发起人是村里所有36岁属鸡的一帮年轻人,其他凡是属鸡的都可以参加捐款赞助唱戏。”
唱戏的那一天,正好是阴历二月十一,巧合正是母亲三周年的祭日。吉芳属鸡,我也属鸡,福仙也属鸡正好可以捐款唱大戏。这也是我多年的愿望:如果有一天我能邀请山西蒲剧团到老家小山村为父老乡亲热热闹闹唱几天大戏,也让父亲和母亲好好过一下戏瘾风光风光。谁知,这一凤愿终于得以实现。谁出多少钱不重要,关键开唱的是父母亲最爱听的山西家乡地方剧蒲剧。恰巧又是阴历二月十一日开唱。借东风,唱大戏宴请宾客隆重为母亲过好三周年。
第二天,我给陶总请假三天回老家,他认真听完请假事由很激动地说:“老兄对老娘的一片孝心令人佩服,完全应该回老家祭拜,因工作繁忙我不能与你一同前往,公司决定给你假期,再给你派一辆小车叫咱王师给你开车,把嫂子带上一块回老家全部费用公司负担。把事情办好!由我在家主持工作你不用操心。你放心!哥哥放心!”
陶总的一席话温暖人心,令人十分感动,只能连连说:“谢谢!谢谢!”“唉!谢啥么!”他也激动地站起来一敲桌子:“这是咱们应该做的嘛!”
下午四点钟,王师开一辆夏利车准时从八厂家属院出发,我和媳妇还有群弟侄子刘军龙一行四人踏上了回老家的征程。
女儿刘鑫交给外甥文忠和王萍照看,侄子刘奔急急忙忙从西安工业大学赶回来,他也想和我们一起回老家。最后,我答应刘奔等今年刘鑫高考金榜题名时我带他们俩一块回老家去,他答应了。一个人站在家门口难过地低着头掉眼泪,我和他握手时挂着泪水的脸看着我勉强地笑了。(注:2005年女儿刘鑫高考果真金榜题名,收到延安大学入学通知书,兑现诺言,7月23日,我带着刘奔和刘鑫两个大学生坐火车专程回老家去告慰长眠地下的爷爷奶奶)
淡黄色夏利车满载亲人的嘱托缓慢地离开了送别的人群,在北郊化工区加油站给汽车加满汽油,福仙把晕车药一吃,王师傅把前后轮胎检查一遍,坐上车把安全扎好自豪地说:“咱们走吧?”我说:“好!”此时,汽车卯足劲像离弦的箭一般向前方疾驶而去。
我望着车窗外的景色一闪而过不由诗兴大发,拿出手机给陶总发了一首:
&&&&&&&&&&&&&&&&&&&&&&&&告辞老弟三点半
&&&&&&&&&&&&&&&&&&&&&&&
三百公里半日还
&&&&&&&&&&&&&&&&&&&&&&&&贵妃池前未离鞍
&&&&&&&&&&&&&&&&&&&&&&&
夏利已经过渭南
&&&&&&&&&&&&&&&陶总回诗一首:
&&&&&&&&&&&&&&&&&&&&&&&
芳草凄凄三月天
&&&&&&&&&&&&&&&&&&&&&&&&祭娘匆匆过渭南
&&&&&&&&&&&&&&&&&&&&&&&
天感孝心也落泪
&&&&&&&&&&&&&&&&&&&&&&&
娘在瑶池定欣然
是呀!母亲和父亲此时在天之灵一定会欣然的,儿女们没有辜负二老的辛勤培育,优良传统一定会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祝大家一路顺风!一切顺利!”&&
刘鑫&& 16点40分
临出发时答应刘奔等待今年刘鑫考上大学就带他俩回老家。奶奶生前已经许愿孙子孙女考上大学奖励2000元。刘奔去年考上大学把2000元奖励名正言顺拿到手。刘鑫还在点灯熬油奋力拼搏,奶奶去世三周年,虽然他俩把奖励基金也都已经拿到手里,刘鑫要名正言顺拿到手就必须今年高考成功。孩子承受的压力太大了。此时能收到女儿发来的祝福信息太令人感动。感谢女儿,感谢刘鑫。我爱我的父亲母亲,你也同样爱着你的父亲和母亲。老天保佑你好好复习,一定能考上名牌大学!
“有一种距离叫远,有一种东西叫想,有一种情感叫思,有一种关心叫无言,有一种不在身边的祝福,却在你的心间,我有一个心愿,希望你们一路平安!”
&& “我的心和你们一起去山西。”
&&&“兄弟姐妹情深。”&&&&&&&&
刘秀玲17点40分
一个小时内,三姐连续发了三条祝福信息,我也回了三条信息表示感谢。
二姐从西安也打电话问走到哪里?一定要把大家的心意带回老家去。
天黑了,夜幕降临,汽车还在山西大运高速公路上飞奔,只听汽车轮胎摩擦地面的声音,两道车大灯远光照射着前方的道路,划破晋南大地的漆黑夜空。
20点汽车进入襄汾县赵康乡北柴村出口,在北柴出口下了高速公路,如果白天就可以看到不远处母亲娘家的南柴村。
南柴村是当地有名的河南村,
  传说: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
&&&&&&&&&&&&&&&&&
问我祖先何处来
&&&&&&&&&&&&&&&&&
山西洪洞大槐树
&&&&&&&&&&&&&&&&&
祖先故里叫什么
&&&&&&&&&&&&&&&&&
大槐树下老鸹窝&
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我小时候家门口也有两棵大槐树。父亲名字叫刘槐旺,& 四爸叫刘槐盛。
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
河北省河间县申鲁村高氏在自己家门口栽了一棵槐树;保定府西关谢德先开了名叫“老槐茂”的酱菜铺。河南确山县有槐树庙村、大槐树村、槐树庄村。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凤。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市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县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毫西名门。”河南省武陟县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
当年,南柴村是从河南省南阳一带迁回山西的。姥爷就知道他们父辈是从南阳、唐柏、镇平迁回来的。从大槐树下迁出去,故土难离,思乡心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又陆陆续续返回山西老家,母亲的爷爷就是返回来的一部分人。所以,母亲的爷爷、奶奶、我的姥爷和姥娘、舅舅和姨都和南柴村人一样全部说的是河南话。
南柴村的四周有土城墙围着,四面有四个大城门洞,像个坚固的堡垒,世代保护着这些返迁的山西人---河南人---山西人的安逸生活。
&&&大舅叫王永义从小出生在南柴村,十几岁来到陕西咸阳纺织厂工作,1962年退职回老家务农。母亲七岁就跟姥娘从山西老家来陕西投奔大舅,从此改变了母亲的一生。
现在生养母亲的摇篮--南柴村离我们近在咫尺。可惜,天黑只能看到远处南柴村的点点灯光,这里相距父亲的家20公里。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从南柴村可以隐约看到远处的吕梁山脉,山脚下就是父亲出生的小山村。
晚上21点终于到达目的地,汽车在村口左转弯,旁边就是村口的百年涝池。我们一行五人风尘仆仆安全到家。
明天是母亲的祭日,阴历二月十一日,正好村里从明天起就要连续演三天蒲剧戏,午场和晚场一共唱六场本戏。真乃上天巧安排。希望山西芮城蒲剧团全体演职人员精心准备,为小山村演好戏,唱好戏!我们全力支持,捐资助唱捐款200元。为母亲过一个隆重热闹的三周年。
我心情激动地拿一个手电筒,邀请吉林哥和我一起去村外看搭台唱戏的地方。
刚走到村南头就看到场院边已经用钢管脚手架搭建、用红白蓝相间的雨布做蓬布,戏台内部布景幕布灯光全部搞完毕。戏台两侧有红纸书写的长对联,看来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就绪,只等明天的开场锣鼓了。
戏台下,早有人从家里搬来长板凳,小板凳。长圆木、长木板两头都是化肥袋子装土做墩子支好,很像剧院的一排一排的座位。
忽然,我身边伸出一个长木板,回头一看,原来是村里人扛了一个长木板,手里还提着一个袋子,他看见我打了一个招呼就认真地放下木板,一头搭在别人的土袋上,另一头压着自己带的土袋子上,我看明显一头高一头低,只见他又提着袋子到旁边的地里用手往里刨了一些土提过来重新支好木板,心满意足地拍拍手上的土。
&&戏台外围已经有很多远道而来的小商贩前来助兴,有几辆三轮蹦蹦车停在那里,旁边有一家用绳子拉起地界准备明天套圈。还有自行车保管站,虽然天很晚了,但是他们还在忙碌着。最引人瞩目的还是羊杂肝汤泡馍的摊子,已经支好两口大铁锅开始煮羊骨头,男主人正从蛇皮袋子里往外掏羊肉、羊肝、羊头、羊骨头。他每取出一块在眼前认真看看在放入开水锅里,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看来明天就可以开张大吉。
我身边的吉林哥就是放羊倌,家里圈养着50只大绵羊,刚才群弟还和他开玩笑说明天要吃他一只羊,他只是憨厚地笑而不答,追问急了才笑着说:“能行么!杀就杀一只,吃一下!”惹得人都笑了。
在戏台旁边站着几个戏班子的工作人员,还在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
明天,一场好戏就要紧锣密鼓地上演。
明天,母亲的三周年纪念活动也要隆重开始。
&&&明天,好戏还在后头。
第二天,按老家风俗所有亲戚后辈都要参加纪念母亲三周年活动,要去老祖坟隆重祭奠。在吉祥哥的带领下,大队人马提着准备好的贡品、纸扎、鞭炮、香纸浩浩荡荡排着长队出了村子。
&&&我正走着刘腾飞跑过来拉着问:“爷爷,我老姑咋没有回来呢?”知道他问的是我三姐,我说:“这次老姑有事没有回来,下一次一定回来看你!”腾飞很失望地又跑到队伍前面了。多么可爱的小腾飞,他爸爸叫刘建军,他爷爷刘吉祥是我二爸的大儿子。现在他们三人又是刘家的长子、长孙、长重孙子。当年刘建军刚出生时还是我母亲给他起的名字。他爸爸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当兵。如今,刘建军的儿子刘腾飞都十岁了,真是人丁兴旺。
沿着村东头的梯田顺坡路而上,映入眼帘的是刘家先人长眠的祖坟地,这一层梯田是十几棵老柿子树,上下梯田都是绿油油麦子地。这里埋葬着爷爷、奶奶、二爸、二妈、四爸、四妈、我的亲爹和亲娘。
三年,三年了,整整三年,三年来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长眠在这里的亲人们!今天为母亲过三周年再次来到祖坟祭拜先人,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
吉祥哥用小木棍一边挑着烧纸一边念叨:“放心吧!都好着呢,屋里和外头都好着呢,孩子们都听话,孙子刘奔也考上大学了,刘鑫今年也能考上大学!多烧些票子,几亿元花去吧,想吃啥想买啥用不完,现在多好都听说。”
&&鞭炮声响彻吕梁山,纸灰随风飘向天空,柿子园每一棵百年树木都见证了这里发生一切。父母亲的恩情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只有心里默默祝福愿父母亲安享天堂之乐,祝福人世间活着的人幸福安康!
我带着恋恋不舍的心情,拍拍身上的灰尘,随着大家默默地离开了柿子园。我三步一回头地顺着梯田小路慢慢走下山去。
中午吉芳把自家叔伯弟兄们都叫来吃饭,院子里摆了六桌酒席。今天中午芮城蒲剧团第一场好戏也要开场。高音喇叭里已经放蒲剧的录音了,我们一边吃饭一边听着蒲剧音乐。三姑在一旁已经坐不住了,看着我高兴地不停笑着,为了看戏在南贾汾的三姑前天就拖着疼痛的腿早早来了。
当酒桌旁边又多了十几个空啤酒瓶时,提前结束了酒席都去看戏了。
在村东边的打麦场新搭建的舞台前坐满了村里的父老乡亲和远道而来的外村戏迷,眼巴巴地盯着戏台等待开演。我来到戏台人群后面亲自感受农村看戏的热闹场面。白天演戏的效果没有夜场好,但是这不影响人们盼望看戏的渴望。
&这时,我看到吉祥哥这个当年的退伍军人、原曹家庄乡党委书记手拿稿子快步走向戏台中央,他用手动了一下立式麦克风又用手轻轻敲了一下,半弯腰用浓重的晋南方言说道:“喂!大家安静一下,静一静!”然后又咳嗽了一下:“今天是咱们村36岁属鸡的年轻人自发捐款,还有48岁属鸡的赞助,邀请芮城蒲剧团来咱们村为大家带来几台本戏和折子戏。咱们一来感谢这一帮年轻人出资请来剧团,二来可以活跃咱们村的文化生活,一共演三天六场戏,有午场、还有夜场,希望大家遵守秩序看好戏。现在有请他们几个36岁的年轻人来台前献牙(爷)!”
吉祥哥话音一落,只见几个年轻人手里提着很多东西、几个人还抬着一个大纸箱,里面装有糕点、糖果、白酒、花炮、大盘鞭炮。他们点燃几柱高香摆放在戏台前,三叩九拜,戏班乐队还配着蒲剧戏曲过门音乐,先由一人打开一瓶杏花村白酒敬献天地,然后把酒洒在台前的土地上。此刻,戏台两边鞭炮齐鸣,远处还有20头礼花炮和40头的冲天猴。接二连三地天空地下劈劈啪啪连续爆响,场面很是壮观!
现场观众情绪激动,此时热闹气氛达到高潮,大家纷纷拍手鼓掌。戏台上的几个小伙子又拿出一大包糖果,双手捧出“呕"的一声用力抛向戏台下的人群,顿时观众席上的大人、小孩、老汉、老大娘都欢呼高兴地站起来双手伸向天空抢糖吃。欢声笑语响成一片。几万头的鞭炮在人群外的土地上震得尘土飞扬,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响彻小山村的半山高空。
经过十几分钟的狂轰乱炸,终于平息了,安静了。
12点30分,山西省芮城县蒲剧团第一场好戏终于在紧锣密鼓的前奏下开演了。猩红色的大幕徐徐地在两个人的牵引下向舞台两侧两拉开了。
因为是白天舞台灯光用不上,所以舞台效果不太好。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台下观众津津有味在欣赏蒲剧折子戏《苏三起解》。如果母亲活着一定会端坐在舞台下的人群中认真观看侧耳聆听。
&我一个人站在观众席后边看戏,心情激动地被眼前的一幕一幕场景所感染,眼含热泪用心替父母亲欣赏他们生前最喜欢的蒲剧。
低头看都是家乡父老乡亲的背影,抬头看台上是苏三一身红囚服,带着囚枷镣铐正在亢腔激情地演唱。左边是麦地,右手是村子。远看是延绵不断的吕梁山,回头看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天空是蓝天白云,脚下是尘土麦地。蒲剧的优美唱腔随着高音喇叭的高分贝传向几里之外,父母亲的在天之灵一定能享受到这乡音、乡情、晋南蒲剧的沁人心腑韵味。
晚饭后,我邀请王西咸师傅一起去看戏,今晚上演古典戏《清风亭》。
傍晚气温很低,戏还没有开演又起风了,我们坐在戏台下左边靠后的位置,我回头看见三姑、吉林、福仙、群弟都在大铁锅冒着热气的卖羊杂汤摊前吃起来了。我叫王师傅去吃,他说:“不吃,刚吃过饭吃那干啥。”我忍不住闻着羊汤味过去了,福仙给我让出半碗尝了尝鲜,正宗的山西羊杂肝汤。三姑高兴地都吃了一大碗。
第一遍开演的铃声响了,舞台灯光大亮幕布拉开,好戏《清风亭》正式开演了,我赶紧回到自己的座位,可偏偏这时又起了风把幕布都吹起来了。我把防寒服的帽子拉起来戴好,左边没有人只是黑乎乎的望不到边的麦地。我扭头看看王师傅他穿的衣服少双手抱在胸前明显有点招架不住,尤其是秃顶少有的长发被风吹起来,他用手轻轻一捋再按一下,可一阵风又吹起来,有点不耐烦闹着要回去,把王师送回去我又返回来继续看戏。
刚看了一会旁边有人在笑,我回头看见吉芳和媳妇就站在我身后,大家都笑他媳妇头上戴的一顶圆太阳帽,身穿一件花格子半截呢子大衣,头顶圆太阳帽子面无表情地看着他喜欢的蒲剧戏,人家笑她还不知道人家笑啥。我一看也忍不住笑了,她那滑稽样子真像个越南女人,双手还插在衣服兜里漫不经心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
风越来越大了,还飘起了小雨,有几个胆小的站起来要退场。大部分戏迷还在专注地看戏,我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已经随着剧情内容看进去了。
《清风亭》写薛荣妻妾不和,妾周氏生下一子,被迫抛在荒郊,被以打草鞋为生的老人张元秀夫妻拾得,取名张继保,抚育成人。13年后,张继保在清风亭被生母周氏带走。张元秀夫妻思儿成疾,每日到清风亭盼子归来。张继保得中状元,路过清风亭小憩。张老夫妻前往相认,但张继保忘恩负义,不肯相认,把老夫妻当成乞丐,只给他们二百钱。老婆婆悲愤已极,把铜钱打在他脸上,夫妻相继碰死在亭前;张继保也被暴雷殛死。
苍天有眼对不义之子,五雷轰顶,遭雷劈而死,结局悲惨。此剧教育人要孝敬老人,不能忘恩负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做人道理。
2001年底工作总结以后,公司利用春节假期组织全体员工去云南西双版纳旅游。唯有我请假没有去,我已经答应母亲今年回老家过春节。这也是母亲几十年的一个最大心愿,圆了母亲一个多年的梦。我和爱人女儿陪母亲回老家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
正好过年那几天南西城村请山西省乡宁县蒲剧团唱了三天戏,我们天天陪母亲去两里地的南西城看戏。三天半看了七场戏一场也没有落下。
&每天中午和晚上吃完饭,吉芳开上柴油蹦蹦车拉着去看戏。一天两场,场场不落。每看一场戏母亲都要和我探讨讲解剧情,我和母亲都把台上的演员的面容记下了。那位演员一出场母亲都知道他上一场戏里扮演啥角色,扮相、演技评论一番,超出了一般人看戏的境界。
三天轮番上演《薛刚反唐》《三娘教子》《芦花》《清风亭》《空城计》《舍饭》《周仁回府》《挂画》等。
一天晚上演《周仁回府》本戏,我和母亲一起前去观看。
&&&《周仁回府》的故事情节:
周仁知恩图报,为了救结义的哥嫂,献出了自己妻子的生命让妻子代替嫂子去嫁入严嵩府中,刺杀严贼不成而自刎。周仁忍住了污辱、委屈、被人误解、被人唾骂,甚至被哥哥误以为周仁报恩以怨而毒打,当时,周仁的结义哥哥杜文学正在发配途中严嵩陷害了时任朝中重臣的杜文学之父,全家受累。杜文学的门客出卖了杜文学及周仁。严贼看上了杜文学的妻子胡凤英,周仁为救哥嫂,让自己的妻子李兰英替嫂前去,周仁此举无人知道,老家人骂得周仁狗血喷头,周仁还要装作图富贵忘恩之人;哥哥在发配途中打得他皮开肉绽,他都没抱怨哥哥一句。严嵩倒台後,杜府得到昭雪,周仁哭祭妻子时,还说出受苦的哥哥的仁义话。
当周仁在自己屈死的妻子坟前遭到哥哥的屈打哭着用手扒坟时,我和母亲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母亲一边用手绢擦眼泪一边用沙哑的嗓子给我讲着戏的内容。
&&至今,我都忘不了母亲一边看戏一边泪流满面给我讲解剧情的场景。我们在台下看戏,也是戏台上演员们注意的目标。母亲71岁了穿一件棉衣,外套一件她非常喜欢的暗红色风衣,头上围了一条很漂亮的纱巾。我回头一看多么富态的老太太,白天晚上都坐在台下认真地看戏,已经成了戏台下观众席上的一道风景线。那几天是母亲这一辈子最高兴的日子,也是生活的最愉快的日子,过足了家乡蒲剧戏瘾留下难忘的印象。
七十年初期戏剧界开始搞活,话剧、现代戏、后期古装戏也有了。终于有一天咸阳新兴剧院请来山西省新绛蒲剧团要演古典剧《打金枝》。我特别激动地跑回家报告爸爸妈妈这一好消息。第二天就买了两张晚场座票。我买了站票进去站在左边的栏杆旁,看着父母亲拿着戏票找位子坐在观众席上,我心里非常高兴,慢慢地我也喜欢上了蒲剧,一直到现在只要广播电视里有蒲剧唱腔刚一放出来就能听出来是不是蒲剧戏。
父母亲喜欢家乡戏,我就注意每天的广播电视报,只要有蒲剧节目预告就用笔记下准时收听。
1982年我结婚做家具时叫木匠做了一个音箱,同学王健林组装双喇叭音箱,中间是红灯收音机,最上面是一部电唱机。在西安北大街商场买了几张蒲剧唱片,阎逢春的《舍饭》,王天明的《空城计》,朱秀英的《三击掌》,父母亲高兴地天天可以在自家院子随时欣赏蒲剧唱腔。
&&&父亲1958年在西安易俗社剧院看了一场蒲剧戏,到现在我还保留这本剧情介绍。
山西省运城蒲剧团,主要演员:王秀兰、阎逢春、筱月来、杨虎山还有剧照。杨虎山还是襄汾县南贾村人,1957年参加山西省第二届戏剧会演以《赠绣袍》一剧荣获优秀演员奖。
1989年当有一台录放机时,买了一盒蒲剧《窦娥冤》盒式磁带。再后来有了VCD机时,又买了好几盘蒲剧光碟,温俊祥、范小黑的《芦花》,郭泽民的《跑城》等。
&&&母亲经常自言自地说:“看看现在都拽成啥了!”
&&&如今,我一个人坐在漆黑的戏台下,和本村的乡亲们一起看戏,仿佛母亲还在我身边坐着看戏,只是没有人再为我讲解剧情。我默默地也替着母亲认真看戏。随着剧情的发展看到激动时还会感动的掉下眼泪。
又起大风了,还夹杂着尘土向人们吹来,戏台上演员唱的正欢。我拿出手机拨通远在咸阳的三姐家,我激动地说正在看戏,你听,蒲剧还在唱着呢!她兴奋地回答:“好听,好听!真好听,美的很!唱得真好!”一种乡音,一份乡情连接着我们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
第二天早上飘起了小雨,按计划今天村里组织部分演员上山去土地庙唱戏、烧香祭拜,我担心雨下大开车上山不方便。我和吉芳商量决定提前上山。我搀扶着三姑坐上夏利车,一行五人开车沿着吉芳当年率领几户村民亲自开的盘山土公路,在吕梁半山上左拐右拐绕着层层梯田,一直往半山腰土地庙驶去。
&&&三姑是父亲姊妹七个中最小的一个妹妹,饱经风霜、一生务农,年过古稀平生第一次坐小轿车,三姑坐在舒适的小车内,心情激动地看着车窗外熟悉又陌生美景,层层梯田里泛着绿油油的麦苗,七沟八梁长满了花椒树和柿子树。满山的石头下蕴藏着丰富的铁矿石,石灰窑冒着丝丝白烟。天灰灰朦朦地下着牛毛细雨,三姑和吉芳福仙坐在车上都很兴奋看着美景指指点点。
在半山腰离土地庙20米的地方把车停下。
&&&&这座土地庙是在原土地庙的地基上重建的,“土地云柏几千年”是北西城村八大景之一,
土地庙,又称福德庙、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建筑,各地乡村均有分布,以至凡有汉族民众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土地庙。
上联:有庙无僧风扫地
   下联:香多烛少月点灯
前些年村里自发上山修路&,为保平安捐资修建了这座土地庙,每年村里人上山烧香,只是在土地爷的空位上放了一块红布替代。有一年,母亲回老家得知这件事后,回来几次嘱咐我出差时操心给老家土地庙请一尊土地爷。
2000年我到河南洛阳出差时,专程前往著名佛教圣地白马寺请回一尊唐三彩土地爷坐姿像,形态逼真,造型美观,一尺多高,面容慈祥,和蔼可亲,非常满意。回到洛阳华强齿科商店找到一个木箱子,小心包好轻放,我看旁边还有空间,又买了两盒红旗渠香烟,两包爆米花严严实实放在土地爷旁边。把箱子订好拿到九鼎邮电局,经工作人员检查属易碎品不受理。再三解释都不行!
我耐心解释说你看看这是一尊土地爷像,我老家有个土地爷庙几十年就是没有土地爷供奉,这是刚从咱白马寺好不容易开过光请回来的,现在要把他寄出去也是为老家人办的一件好事善事。一席话把几个工作人员都逗笑了,众生皆有佛心,诚恳可以感动人,谦虚可以说服人。慈悲之心打动了她们的心,终于把尊贵的土地爷像寄出去了。我也圆满地完成了一件母亲交给我的光荣任务。
今天又一次来到土地庙,我扶着三姑进到土地庙,见到土地爷完好无损地端坐在小庙中央,保佑着家乡父老乡亲平平安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三姑第一次来到土地庙心情激动地亲自上香点燃,率领我们跪下给土地爷三叩三拜。我扶三姑站起来后给她点了一支香烟,回想起她们小时候是怎么来山上到土地庙玩的。那时候这里只有几棵柏树和土地庙的青砖地基。破砖烂瓦残垣断壁一片凄凉。现在北西城后人把土地庙修好实乃为小山村做了一件大好事。
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朦朦胧胧地雾罩山峦,山脚下梯田麦苗泛着翠绿像地毯一样覆盖半山腰,三姑高兴地拉着我的手摇着走着,心疼地说:“走吧,一会雨大了,路就不好走了。”大家在头发刚淋湿的时候又坐进了夏利车。
&&&我望着车窗外起伏山峦美好景色,又想起了几年前母亲领我和吉芳一起去车口村的后山玩的情景。我们在山川口跟着母亲一直往里走,母亲走累了,我俩扶着母亲坐到一块很大的石头上,我说:“妈,你坐在这大石头上,我给你照一张指路像。”当母亲扬起右手向前一指的时候,我按下快门,留下一张母亲70岁为我们指她12岁跟大人从这个山口走出去的辉煌时刻。
母亲的这一走,一下走了30天,走出了家门,走出了南柴村,走出了赵康和贾岗,走出了襄汾县,走出了山西省。冰天雪地走过了禹门口黄河,走进了陕西韩城来到了古都咸阳,走过了人生辉煌的72年。父母亲一生积德行善,为人谦和走尽了完美的人生之路。
&&& 父亲和母亲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桂林土地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