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水到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博物馆怎么去

duobaoec85
崤函古道,又称丝绸之路崤函道,是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的第一段。崤函道东起洛阳,西至潼关,分南北两道,宜阳三乡的汉山是南道的枢纽,汉山之麓的五花寺塔则是这条古道的标志,这座创建于北魏、重建于盛唐的古塔以其独有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成为崤函古道上最有代表性的文物瑰宝之一,被称为“丝路西行第一塔”。
崤函古道一高僧
崤函古道,以崤山和函谷而得名。崤山,是指洛河与涧河之间,西起灵宝、东至周山的山系。崤山之中,有峡谷,深险如函,称函谷。秦时修有函谷关,位于今灵宝。西汉时移至今新安县,称汉函谷关。
崤函道有南北二条通道。北道又名北崤道,由洛阳西行,沿谷水过汉函谷关,经新安、渑池,穿崤山,直抵陕州。南道亦名南崤道,自洛阳沿洛水北岸,经韩城、三乡,拐向西北,经夔(ku&)册(今洛宁河底),过雁翎关,达陕州。南道平坦,北道崎岖,因此在宋朝之前,客商多走南道。
三乡处于洛河和昌河的交汇处,南崤道至此沿昌河西北行,三乡就成为一个交通枢纽和商业大镇。北魏时期,这里来了一位印度高僧,他就是菩提达摩。南朝宋末,达摩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晚年传法于汉山,遇毒而逝,葬于此山。此事记载于《景德传灯录》等佛教经典中。
达摩传法之处,就是著名的五花寺。《洛阳伽蓝记》载,北魏洛阳有佛寺1367所,胡僧有3000多人。北魏各寺院都有浮屠,即佛塔,五花寺也不例外。北魏的佛塔,多为木塔,很容易毁于火,那座现已不存在的北魏五花寺塔可能也是一样的命运。
汉山,又称小熊耳山,它指的是昌河流经的一片低山丘陵区,从三乡绵延至洛宁的河底、陕县的西李村,这里正是南崤道的必经之地,曾经有许多的古寺,如著名的洛宁罗岭香山寺、西李村空相寺等,它们都相传达摩曾经驻锡。但是无论是五花寺,还是香山寺、空相寺,它们早期的历史都是谜团重重。
有一点可以肯定,自达摩传法之前,五花寺就是崤函古道上佛教文化的中心,这就是达摩选此地进行传法的原因。达摩传法之后,这里成为丝路上的禅宗祖庭。千百年来,五花寺与香山寺、空相寺及韩城香林寺等周边几十座千年古刹共同构成了崤函古道上的佛寺建筑奇观。
皇家寺院五花寺
唐朝是五花寺发展的极盛时期,它是在北魏基础上重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寺院。
隋炀帝对南崤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并沿道路修建了许多的离宫。其中,在五花寺之东修了兰昌宫。唐朝南崤道成为东西二京交通的大动脉,官私往来多走南崤道,北崤道成为次要路线。为便于交通往来,唐朝在沿途设置馆驿45所,行宫18处。在这些行宫和馆驿中,最著名的就是连昌宫和三乡驿。
连昌宫又名玉阳宫,是在隋朝兰昌宫基础上扩建而成,三乡驿则是一座扼守洛河和昌河的驿城,五花寺的重建则是行宫建设的重要一环。这三项工程于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完工,高宗、玄宗往来二京之间常驻跸(途中暂停小住)于此,武则天也常在此临朝听政。五花寺则是这些帝王礼佛的道场。
五花寺多植翠竹,故又称竹阁寺。连昌宫因昌河而得名,李贺《玉阳宫铭并序》说它“背负连昌(河),面对女几(山),西邻竹阁(寺),东有凤翼(山)”。门前是通往京洛的驰道,交通十分便利,而女几山更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山中云雾缥缈,景色俏丽。
安史之乱后,崤函南道毁坏严重,连昌宫逐渐废弃,但是五花寺的香火一直很旺,五代高僧从隐就是在此出家。北宋时,五花寺曾有过一次大修,蔡襄《登三乡寺阁》赞美五花寺:“地疑尘世外,人在图画中。”金朝时,高僧德鉴对五花寺又进行了一次修缮,此事见于雷渊的《嵩州福昌县竹阁禅院记》。
1958年,在大炼钢铁时,为了用其木材,五花寺被拆毁,竹木被砍伐。为了兴修水利,五花寺大批石碑被烧成石灰,准备把五花寺塔炸掉,将其砖“废物利用”,由于炸药不足,所以只将古塔炸斜。
千年斜塔今犹在
如今,皇家寺院五花寺就剩了一座千疮百孔的斜塔。五花寺塔的结构为砖石密檐式,平面八角,上下九级,现高37.2米、底部周长32米。内有塔心室,室内东侧原有通道,可循环上至塔顶,今通道已毁。
塔底层外部以条石筑砌,高1.50米,一、二层均设木质斗拱,出脊较大。三层以上,每层皆选用条砖一层出线,线上置斜楞砖,其上以叠迟十二层为檐,出脊约1米。在一、二、三、四、六层正面均设有塔门,只有二层正南面为真门,其余各门均为装饰的假门。门两侧装饰砖刻浮雕力士或菩萨两躯,面部威严,衣饰线条流畅。这种装饰一般塔上较少见,该塔建筑手法别致,雄伟秀丽,是研究唐代建筑艺术的宝贵资料。
五花寺塔下有地宫。地宫即地下宫殿,是佛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塔心的塔基下方,用以瘗(y&)藏佛祖舍利、供养法器及安放善男信女的施舍品。五花寺和陕西法门寺属同一时期的皇家寺院,法门寺地宫已发掘,出土有佛指舍利等一大批重要文物。据此推测,五花寺地宫所藏文物也应很丰富。
由于五花寺塔长期缺乏保护和维修,塔体破坏严重,精美的砖雕丢失殆尽,地宫在1994年被盗。同时,五花寺塔周边出现了一个大型砖厂,挖土机将其周边挖成一个大坑,五花寺塔加快了倾斜的步伐,危如累卵。
2013年,五花寺塔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开了五花寺塔科学保护的序幕。目前,以五花寺、连昌宫、李贺故里、三乡古镇、汉光武帝庙、一泉坞复原工程为依托的汉山文化园区正在建设中,五花寺塔的修缮工程也列入日程。历经千年的五花寺塔,这座丝路西行第一塔,将再一次绽出它庄严大度的笑容!
上图是1907年拍摄的老城丽景门,下图是现在拍摄的丽景门。显然,经过“整容”的丽景门,比100多年前漂亮多了。城门还是那座城门,尽管“妆容”不同;城门前的人却换了,100多年前的人面不知何处去,徒留门前渠水昼夜流。
新街的名字来源于明朝末年,那年瀍水暴涨,淹没了该街,新建后取名为新街。新街上的清真寺是洛阳市现存最早的清真寺,始建于明代。经过翻修过的清真寺的门面的建筑风格是阿拉伯式的。瀍河发源于孟津县横水镇东面的寒亮村,途经会瀍沟、马屯、班沟、九泉、寺河南,由牛步河入瀍沟。进入瀍沟以后,偎着山崖,穿过刘家寨、前李、后李,由洛阳瀍河区的下园汇入洛河。瀍河全长仅有三十五公里,但它的年龄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因河两岸古人类生活遗迹被考古学者屡屡发现。
清真寺始建于明朝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清朝咸丰年间名河暴涨,寺院毁于一旦。大水过后,洛阳市回族群众齐心协力,资助巨款,使重建寺院气势更为恢弘。1927年,冯玉祥驻军,发表“破除迷信、捣毁庙宇和寺院”的命令,在这危机关头。社会知名人士梁文斗、马良相等人,经过多次周旋,保全了该寺。之后,在寺内相继成立了“中华回教公会河南省洛阳县支会”和“中国回教救国会河南省分会”。1940年和1942年,民国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曾两度来洛,在寺召开回族各界群众会议,号召回族群众加强团结,积极参加抗战。1944年,日本侵略军攻打洛阳,守城国民党军队以“坚壁清野,固守城堡”为由,强行将大殿3间。卷棚3间,窑殿1间拆除,使清真寺遭受严重破坏。洛阳沦陷,日寇又焚烧了寺内全部房产。翌年初,在回族教胞的全力资助下,经马天保、金宣五、刘振邦、马财、马润生、马大兴、秦鸿章等人的积极协理,终于在1945年底,再次修复,面貌焕然一新。
洛阳市新街清真寺是洛阳最早的一座清真寺,相传建于明代。清咸丰年间,躔河涨水,冲光该寺。后回民集资重建大殿3间、卷棚3间、遥志1间,沐浴房2间、讲堂6间、街房大门3间,大门上书“清真寺”三字。大门内南北各有2间房屋,南跨院街房2间半、厦房3间,共房屋27间,寺殿内有对联二幅:“五时进朝端拜似完国稞,七日来复会期如到天方”;“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办一些慈善事业多福多寿,忍人让人切莫害人做几件有益事情积子积孙”。清真寺重建后,被洛阳回民公认为五坊(东关、塔湾、马坡、北窑、南关)公寺。
1943年,日军入侵洛阳时,遭破坏,抗战结束后重修。1958年后被占用,1981年归还东关清真寺管委会管理。
修复后的新街寺,占地面积2.5亩,院内前宽19.5米,后宽24米,长73米,建筑设施齐全,两侧门房共6间,南北讲堂各3间,水房5间,宫殿式的大殿3间,卷棚3间,并且院内有井一眼。从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该寺历任阿訇有洪保全、马存良、海晴川、谢文长、马存孝,李彦斌、丁存圣等。新街寺是洛阳最早建立的清真寺,每逢重大节日或重要聚会。回民群众都在这里参加活动,故该寺被公认为“五坊公寺”,在广大穆斯林心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
打算来洛阳的朋友大多都对洛阳有一定的了解,大概也都订好了出游计划,除了看看牡丹花,逛逛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这些必去的景点,还有那些地方是很值得去看一看的呢?如果您的时间还挺充裕,就到下面这些地方去吧~
1、天子驾六博物馆
天子驾六 博物馆在周王城广场,从火车站到这里只有10分钟的路程,如果不急着去其他的景点,先来这里看看也不错。地方很好找,大广场中间就数它显眼了,六匹马拉着马车,前蹄高高抬起,像是要冲出去一样,很有气势。博物馆是在地下一层,门票30块,网上可以订票,大多数网站可以订到25块的,有些网站在牡丹花会期间有优惠,可以订到20块的。整个博物馆的看点在大型车马陪葬坑,车马坑规模很大,车子类型多种多样,摆放整齐划一,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驾六”遗存。除了这些,博物馆还展示了东周时期珍贵的文物,很值得一看。整个博物馆大概30分钟就能转一个遍,时间允许的话来这里看看也是很开眼界的。
明堂是今年牡丹花会期间才开放的景区,主要的看点在中心柱础的遗址,之前都是在网上看到的图片,没什么感觉,可当真正站到这遗址旁边的时候还真被镇住了,光看这柱础就能想象当时明堂是多么辉煌的建筑,二层是个3D影院,播放的影片讲的是隋唐的兴衰史,带上3D眼镜,效果确实震撼!
3、老城东西大街
有些旅行团由于时间紧凑,行程里没有加上老城,但事实上,老城是洛阳特色小吃最聚集的地带,也是最有老洛阳风味的地方,很多旅游城市都有古城老街这样的地方,洛阳的老城和他们相比一点儿也不逊色,是个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欢乐地。这里有洛阳最特色的菜肴——水席,还有洛阳的各种汤,牛肉汤、羊肉汤、丸子汤、不翻汤~这里有洛阳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唐三彩,还有各种各样的古玩、字画,这里还有帅气的丽景门,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最为优秀的城门代表。晚上的老城更是热闹非凡,不仅外地人喜欢,这里也是洛阳本地人的大爱,小吃多的不得了,烤个肉、来瓶酒、夹个饼、烫碗粉儿,老城的好吃的实在是太多了,八个嘴也说不完,光是想想就爽翻了~
4、开元湖音乐喷泉
开元湖音乐喷泉是世界最大的综合水景工程,平时是周六开放表演,牡丹花会期间是周二、周四和周六开放,不过每年也会有些小变动,最好就是周六去,肯定会开放表演的,不过就是人会有点儿多。喷泉的表演时间持续20分钟,晚上8点开始,到8点20分结束,整个表演过程伴随着音乐,变换着灯光和造型,确实很漂亮。夏天的时候洛阳本地人也会经常过去,看看喷泉,乘乘凉散散步。到了晚上新区的路上车很少,空气也不错,要是酒店不太远的话,看完喷泉散着步、吹着小风儿回去也挺美。
5、洛阳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新馆离隋唐遗址植物园是相当近呐,要是看完牡丹还有时间可以去那里看看,洛阳博物馆的老馆在王城公园附近,不过已经变成群众艺术馆了,千万不要去错了!博物馆里展示了史前时期、夏商时期、两周时期、汉魏时期和隋唐时期的文物珍宝,从这些展品中可以更好的体会到洛阳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博物馆展品不少,细细逛下来得一个多小时。博物馆里超级阴凉,夏天去挺凉快,冬天去的话在里面逛一会儿就会冻的头疼,如果冬天来的话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
行千里路,吃万家饭。旅游与美食注定是不可分割的,饮食作为旅游的六大要素之首,早已成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饮食文化首当其冲。
来洛阳旅游的人一定都听到过导游讲,北京人见面问候语说“吃了吗?”,广东人讲“喝茶了没有?”,洛阳人却是问“喝汤了木有?”,可见喝汤已深入到洛阳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了解洛阳,了解洛阳人生活,感受洛阳人的饮食文化,你必须亲自去喝一次洛阳汤。
洛阳人喝汤的历史悠久,至少也有二百年的历史了。传说是从宫廷里用鼎炖肉的方法流传到民间传承发展下来的;也有民俗学者讲过去洛阳人穷,舍不得吃馍,饮食大多汤汤水水凑合着吃,以此演变成的。还有一种说法讲是地域气候的产物,洛阳气候干燥,人体需要的水分从早晨喝汤补充开始,以此衍生出各类洛阳汤。林林总总的传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洛阳汤生存发展的一种写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洛阳的汤馆遍布大街小巷,牛肉汤 ,羊肉汤 ,驴肉汤,豆腐汤,丸子汤,杂肝汤等有二十多个种类。无论什么汤作法都十分考究,煮汤前将肉骨头放进清水中侵泡,不停的换水直到清澈见底,加足清水下锅开始以文火煨煮汤,煨时不停火、不添水,让骨头里的蛋白质、脂肪、胶质等可溶有机物慢慢向外渗出,熬制一天一夜至汤稠骨头酥软为止,如此煮出来的汤,洁白如奶,肉香浓郁,再加入熬制汤用的祖传秘制香料,这是各家施展本领吸引食客的法宝,也是汤能否占领市场的独门绝技。这样营养丰富,浓香醇郁,热气腾腾,令人垂涎欲滴,挂齿留香的洛阳汤就“出锅了”。
肉骨头,应该是一种最廉价的营养补品;洛阳汤馆的门面也不大,任何一个主干道旁的临街两三间民房就足够了;各类汤品传承古风,风格各异,各自都拥有大量的固定食客。“一天不喝汤,生活没气力”,早起一碗汤的生活习惯蔚然成风,也成为古都洛阳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享受。悠久历史的文化底蕴,皇宫秘方的饮食传奇,普通百姓能享受的营养补品,市井民俗的现实体现,正是洛阳汤能够传承历史,经久不衰的原由。
在您了解了洛阳汤的由来,准备起身去喝汤的时候,先学一下喝洛阳汤必须的方言。有些洛阳汤馆的招牌写着“甜咸”汤,在这里这个“甜”字是标准的洛阳话,其意思是不放盐“淡”。喝洛阳汤有两种:“咸汤”和“甜汤”,对于洛阳人来讲,喝汤的咸淡程度,代表一个人喝汤的“道行”,一般喝汤历史越长,年龄越大的食客,喝汤的味道越淡,也就是习惯喝“甜汤”(即不放盐),这才算是最正宗的喝洛阳汤,这种人洛阳话讲——“老喝家”!如果你在喝汤的时候,有人问你“甜不甜”其实是问你“淡不淡”的意思,你要是感觉汤的味道淡了,还要加点盐就要说“甜”。这又是一个洛阳方言,“加”洛阳话要说“餦(zhǎng同涨音)”,“加点盐”要说“餦点盐”。
一次一个朋友来洛阳,喝汤前我教给他这两个方言的用法,他觉的很受用。喝汤的时候,盛汤的师傅问“餦点辣椒?”
他爽快的答道“餦!”,大师傅加了一勺辣椒,
他接着又说“餦!”,又一勺辣椒,
“餦!”再加一勺辣椒,
最后他连续说道:“餦,餦,餦少点!我不能吃、吃……辣椒”
原来他口吃,
一碗飘红火辣的汤已递到他的手中。
我爱喝洛阳汤,我爱洛阳。
=================================
古墓博物馆以陈列历代代表性墓葬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分历代典型墓葬和北魏帝王陵墓两大展区,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
古墓群距地表7米,呈“回”字形建造,分两汉厅、魏晋厅、唐宋厅和精品厅,两汉厅、魏晋厅和唐宋厅陈列有关朝代的典型文物,精品厅陈列两汉典型艺术品和墓室壁画临摹画。连接四厅的墓道两侧是搬迁复原的历代典型古墓葬。
门票:免费参观,需持有效身份证明登记。
开放时间:9:00-16:00
交通:从火车站乘83路公交车,经过14站,在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下车即到。
出土的汉代陶俑头
古墓中随葬的生活用具
东汉永康元年墓出土的筒瓦。该墓1970年发现于洛阳唐寺门村,为成氏家族7人,随葬器物达115件,保存完好。
东汉永康元年墓墓室石门
东汉永康元年墓墓室
东汉永康元年墓内随葬器物
东汉隔梁雕刻
西汉空心画像砖墓内的空心砖
西汉空心砖墓上的画像
东汉天象神兽壁画墓
出土的三彩马及牵马俑
镇墓兽以及镇墓武官俑、文官俑
三彩镇墓兽
北宋宋四郎壁画墓发掘于1980年,洛阳新安县石寺乡李村,保存完整
北宋宋四郎壁画墓内砖雕顶
北宋宋四郎壁画墓墓室内门楣上有主人家的碑牌
北宋宋四郎壁画墓内砖雕
北宋宋四郎壁画墓内的壁画
北宋宋四郎壁画墓内的砖雕,工艺很精湛
北宋砖室墓
墓室出土砖雕
墓室内精美壁画
出土彩绘陶俑群
彩绘陶俑群,北魏
世宗玄武帝景陵
#封面人物#班昭,汉朝班固,班超之妹。代表作:续写汉书。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汉书》的作者。
  班固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班彪是著名的学者。班固自幼随侍父亲,深受父亲影响,故9岁能为文,16岁入洛阳太学,“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深得当时儒家学者器重。
  班彪曾作《史记后传》65篇,记述《史记》以后西汉的历史。班固阅后,认为“所续前史未详”,于是潜心研思,决心要在父亲的基础上撰写一部完整的汉史,以完成父亲的遗愿。他以“著述为业”,一直到东汉建初七年(公元82年),完成了《汉书》的大部分编纂工作。
  但是,班固的《汉书》并没有经他的手全部完成。班固能词善赋,汉章帝也爱好文学,因此,常令班固随从巡狩,后任命班固为玄武司马。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固跟随大将军窦宪征伐匈奴,为中护军。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因而受到牵连,先被免官,后下狱,不久死于狱中。后来,其妹班昭和马续奉诏续写班固尚未完成的《八表》和《天文志》。
  班固在洛阳用20多年时间所著的《汉书》,是继司马迁的《史记》之后的又一部伟大历史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述了从秦末农民大起义到王莽失败的历史,共100篇。《汉书》文辞优美,叙事详尽,在史学界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班固所创的“志”,为后世许多史学家所继承,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班固和司马迁被人们并称“班马”,为后世称颂。
  除《汉书》外,班固的辞赋作品也相当著名,如《两都赋》中的《西都赋》和《东都赋》都是鸿篇巨制,与张衡的《二京赋》齐名,世人因此将他们并称“班张”。
  (资料提供: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屠牛朝歌,卖食盟津”的姜太公
  说起姜子牙,那可是我国古代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生于3000多年前的商末周初,姓姜名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因封地在吕,又称吕望。
  若论姜子牙生平最大的功绩,莫过于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奠定了周王朝800年的基业。也正因此,后人将他与辅佐商汤灭夏的伊尹并称“伊吕”。伊尹由厨而入相,曾是地位低微的奴隶;姜子牙为生活所迫,干过屠牛卖肉的营生,这也是两人的相似之处。
  只是与伊尹相比,姜子牙施展才干的机会来得更晚。在遇到周文王时,他已年过七十,头发都等白了。
  这也难怪,本来他是想为商王朝效力的。那时他还年轻,心气很高,天文地理、军事谋略无不研习。可是,当他带着治国安邦之策来到商都朝歌(zhāo gē,今河南淇县)时,终日饮酒作乐的商纣王却根本不理会他。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寄居朝歌城南的姜子牙穷困潦倒,无以维持生计,只好做起了屠牛卖肉的生意。
  据战国晚期著名兵书《尉缭子》记载:“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盟津。”盟津即孟津。三国时谯周撰《古史考》,也称“吕望尝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也就是说,姜子牙等到70岁,也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干。商纣王越来越昏庸残暴,朝歌待不下去了,姜子牙只好另谋生路,来到黄河南岸的孟津。
  “当时孟津是黄河上的一个重要渡口,南来北往的人很多。姜子牙有屠牛的手艺,便在这繁华之地开起了牛肉汤馆,同时也卖酒水。”我市餐饮文化知名策划人郑贞富先生说。汤馆的食客带来了各种消息,姜子牙听得最多的就是商纣王多么无道,周国君主西伯昌(即周文王)多么贤明。因此,得知西伯昌广纳贤才准备灭商时,他精神大振,觉得自己大显身手的时机到了。
  满头白发的姜子牙关闭了孟津渡口的汤馆,匆匆赶往岐山。在那里,他得到西伯昌的重用,并协助周武王姬发灭了商。周朝时,他被封于齐,成了历史上齐国人的祖先。
原汁原味、甜咸宜人的牛肉汤
  3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听姜子牙在孟津渡口开汤馆的故事,会觉得它更像一个民间传说。尽管如此,古书中那些关于“屠牛朝歌,卖食盟津”的记载,还是让我们对这个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备感亲切,并因此对洛阳的牛肉汤生出许多遐想。
  据说土生土长的洛阳人,没喝过牛肉汤的是极少数。前些年,牛肉汤很便宜,人们早上来到汤馆,1块钱就能买上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汤,再要5毛钱的烙饼或锅盔泡进去,放上红红的辣椒油,香气四溢,真是勾人魂魄。所以“老喝家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清早喝碗牛肉汤,给个神仙都不当。”
  好喝的汤做起来当然是有讲究的:熬汤前,要将牛骨头放到清水里泡上一天一夜,其间不断换水,直到水清澈见底时,才能把骨头捞出来放到大锅里熬。当然,要熬一锅好汤,时间短是不行的。一般来说,牛肉汤从前一天傍晚就开始熬了。水得一次添够,中间不再加水,才能保持汤的原汁原味。这种汤营养丰富,香气扑鼻,特别能勾起人的食欲。
  洛阳的牛肉汤馆分布在洛阳的大街小巷。而每家牛肉汤馆,又会吸引相对固定的食客。有人起个大早,开车一个多小时从城市的这一端跑到另一端,只为喝一碗牛肉汤过瘾。而那些“老喝家儿”只要尝一口,就知道这家汤馆的牛肉汤对不对味儿。如果你喝惯了这家的味儿,突然换一家就会觉得不适应。
  如今,牛肉汤早已融入洛阳人的生活。它的包容性很强:你可以喝甜的(不加盐),也可以喝咸的,可以加钱添肉,也能免费添汤——当年即便是姜子牙开的汤馆,能做到的也不过如此吧?
汤是一种味道也是一种文化
  洛阳的汤,种类很多,除了牛肉汤,还有羊肉汤、驴肉汤、杂肝汤、豆腐汤、丸子汤、不翻汤等,可以说,喝汤早已成为洛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汤是洛阳饮食文化的精华。
  这些汤中,羊肉汤、驴肉汤就不必说了,都以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著称,人们从名字就能猜出汤中“内容”。相比之下,倒是不翻汤最不容易被读懂。记得十几年前,我从外地刚到洛阳时,听说竟有这种汤,就好奇地在老城一带寻觅。最终,饥肠辘辘的我在义勇街附近找到了一家小店,进去后说“来碗不翻汤”,结果汤端上来后我就傻了眼:汤里只有两片小薄饼,怎么吃?后来我才知道,在洛阳喝汤,要配着饼才能充饥。
  不过由此,我也弄清了不翻汤名字的来历:绿豆面饼摊得薄,烙的时候不用翻个儿就能熟,所以这饼叫“不翻”。把两张“不翻”放在碗里,浇上滚烫的骨头汤,再放些粉丝、海带、虾皮等,加上醋和胡椒粉,就成了酸辣爽口的不翻汤。
  再说杂肝汤,也称“臭杂肝”,有人说它和臭豆腐一样,都是闻着臭吃着香。这种汤是用牛或羊的下水熬的,据说也已有上百年历史。不过,这种独特的美味可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了的。
  洛阳人常说:“早上豆腐汤,晚上丸子汤。”豆腐汤是洛阳人最喜爱的早餐之一。一碗汤端上来,里面有白白的鲜嫩豆腐,还有金黄的油炸豆腐,撒上香葱末儿、辣椒油等,用筷子轻轻一搅,滋味儿便都出来了。晚上喝的丸子汤也很有讲究:丸子由绿豆面加上黄豆芽制成,配上油豆腐条、韭菜等,加入辣椒油和醋,喝起来酸辣可口,别有风味。
  也许有人会纳闷儿:为啥洛阳人这么爱喝汤?这个饮食习惯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姜子牙的故事已经太遥远,现在的人普遍认为,这是因为洛阳地处盆地,气候干燥,需要汤汤水水来滋养人。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近代物质匮乏,人们常常吃不饱饭,便想出了用食物熬汤的做法。没想到汤还挺好喝,这种习惯便保持了下来。
  如今,洛阳的汤不仅是一种味道,还是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
童年夏天的几个细节,你是不是很有共鸣?小时候我们怎样度过夏天的呢?
11月7日至12日,APEC会议放假期间,河南省栾川县境内的老君山、鸡冠洞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重渡沟、养子沟、龙峪湾、伏牛山滑雪场、抱犊寨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将面向北京市民免费开放。河南其他景区门票五折优惠~届时,北京市民可分享全景栾川的生态之美&&
是疯狂的生活秋意渐浓
大东北已是寒意重重
南方的叶子依旧红得热烈
海南的度假生活才刚刚开始
不负秋意美好,用脚步去丈量
11月,来这里邂逅最美的深秋
安徽黔县塔川
| 摄影人的“快门杀手”
你或许并不知道,塔川这个小村子的秋色竟然是可以与“四川九寨沟、新疆喀纳斯、北京香山”相媲美。11月中下旬,深秋时乌桕树的叶子经历了由绿变黄、由黄变红的过渡,火红的叶子和清澈的泉水、粉黛的民居相辉映,宛如一幅江南水墨画,被摄影人称为“快门杀手”。
浙江临安指南村
|时光静美的千年古村
指南村位于临安东天目山山麓,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目前,在村里能够找到的,有古姓、古塘、古树、古祠、古庙、古宅、古墓“七古”。村子左右两侧分布着470余亩梯田,周围古木参天,至今还保留着340多株古树。洛阳旅游本地通,每年11月中旬左右,红火的枫树、金黄的银杏点染了整个村子,被户外圈认为是华东地区最美的古村落之一。
海南万宁日月湾
|与大海私语
相比于三亚的人满为患,日月湾的海水湛蓝清澈,沙滩洁白细柔,曾被美时尚杂志评为“世界十大冲浪基地之一”。这里的气温常年保持在24.4摄氏度,海岸线也极其漂亮,洁白的沙滩、青皮林、海风椰树等一览无余。
河北白洋淀
|诗意荷殇VS浪漫芦花
盛夏碧浪翻滚的芦海,到了11月便是一片金黄。绽放的芦花花絮在秋风中漫天飘舞,像蒙蒙的细雪,唯美而浪漫。此时荷塘里亭亭玉立的荷花,也早已卸下了骄人的容颜,残败模样荡漾着荷殇的诗意美。
|云南腾冲银杏村
六百年前,大明攻克云南,为巩固统治,谴川人入滇。川人怀思乡之情,将银杏树苗带入滇西。六百年后,斯人已去,而当初的银杏树苗却已是古木参天。如今的银杏村共分布有古银杏树30000多棵。每到秋天,房前屋后,黄叶纷飞,异常美丽;这时候最适合捡起一片落叶夹在书中,数年后,再翻到这一页,仿佛还可以嗅到当年银杏村独特的芳香。
西藏南迦巴瓦峰
|高冷的冰山之父
在这里,河水没有了阻挡,肆意流淌。高高的山岗,宽阔的河岸,生长着大片枝型苍劲的老桃树,红蓝色房顶的藏式木屋点缀其中,美如仙境。5-9月峰体终日云雾袅绕,到11月天气转晴,便到了登山的好时机,当然此时能见到南迦巴瓦真容的机会也会很多,可拍到日照金山的画面。
黑龙江佳木斯
|中国最后的森林蒸汽小火车
佳木斯,中国最东端的边陲小城,这里有第一缕阳光升起的小镇——乌苏镇,还有中国最后的森林蒸汽火车。金秋时节,抚远县通江乡—乌苏镇—抓吉乡,是最宁静也是最美的徒步路线,河流沼泽,烟感的白桦林,江对岸的俄罗斯教堂,斑斓的色彩一览无遗。
新疆博斯腾湖
|芦苇上的鸟儿国度
博斯腾湖,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河,还是我国四大芦苇盛产基地之一。金秋时节,秋水凝重,芦苇金黄,芦絮轻荡。茂密的芦苇丛间不时掠过天鹅、沙鸥、鹭鸶、野鸭等鸟类,一长串清脆的嗖嗖声在风中不住扩散
广西桂林海洋乡
|金黄色的童话世界
满山遍野的银杏林中国除海洋乡之外绝无第二处了,近60万株的银杏,人均占有银杏量世界上最多。秋风袭来,走进海洋乡银杏林,落叶缤纷,晒落一片片金黄,踩着满地散金碎银,行走其间就仿佛在沐浴一场梦幻的叶子雨,浪漫无比!
江西婺源长溪村
|红色的诱惑
每到深秋,长溪村前后二百多株连片生长的百年香枫树就会一片火红,高大的红枫与白墙、黑瓦、马头墙掩映为一体,远观是一片片花瓣,近看才是一片片三角形的树叶。村内还有许多条意境深远的古巷,很安静,抬头放眼,满目皆是江南的别样秋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艺术博物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