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环是王羲之真迹还有吗的后代吗

王羲之的后代 揭秘王羲之的后裔子孙今安在
  的后代:王羲之,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世人们称之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接下来由小编来为大家说说王羲之的后代。  从禄口铜山北行4公里,依傍在秦淮河边上的山阴村是个古朴的小村庄,男人农忙耕作,农闲外出打工,女人在家种麻、刮麻以补贴家用。  山阴村藏有《王氏宗谱》,据载:东周时,周灵王的长子姬晋,为保护京郊农田而上书直谏被其父贬为庶人,改姬为王,成为王姓的始祖。晋的儿子王森,为东周末年上卿,封平安公。15代孙为秦国大将,曾破赵、燕、楚等国,封武成侯。18代孙王元迁琅琊临沂。28代孙王祥西晋时官至太保,他卧冰求鲤,奉孝母亲的故事编入24孝,为后人传颂。王祥是王羲之的曾祖,这样算来,羲之是王晋的31代孙。  江宁山阴村王氏是以王羲之为源头的,最早定居的是王羲之的第三子王徽之。东晋太元五年(380年),王徽之与在朱雀桥乘船从内秦淮河出城到了外秦淮河,行至铜山弃舟上岸,徽之看到这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就定居下来,取名道德村。南宋时,王羲之的第23代孙王五四,原任朝奉郎,因得罪权贵,罢官归隐,为纪念乃祖当年山阴兰亭修禊之盛事,将道德村改名山阴村。  村前有王家渡,传说是王徽之泛舟秦淮寻觅隐居地弃舟登岸处,故此得名。村后竹墩山,是王徽之栽竹之处,也是他的归葬地。“文革”时墓地被毁,碑石也无踪迹。村头有一水塘,名“星塘”,相传古时落进一颗陨星,故有此名。传说干旱水枯,还能看到塘里有东西闪闪发光。  王惠宽老人今年86岁,是村里年岁最大的一位老人,他是王羲之的46代孙,如今四世同堂,与儿子王先树、孙子王扬胜、重孙王健住在一起。山阴村王氏从45代孙“采”字辈到53代孙“远”字辈共9代同村,这在全国极为罕见。  王氏后人修宗谱  山阴村保存有《王氏宗谱》37本,其中王先树保管13本,王先胜保管24本。这些谱书中有清七年,(1868年)、十八年(1892年)、九年(1920年)重修的。  解放后这些家谱先由王采金保管,“文革”开始,江宁县的红卫兵听说山阴村有家谱,要来“破四旧”,恰巧这天凌晨,王采金前屋失火,他急忙将家谱藏在后屋写有毛主席语录的大牌匾后面,然后告诉红卫兵说家谱被烧毁,《王氏宗谱》这才逃过一劫。  后来谱书一分为二,其中24本由王惠家保管。前年农历六月初六,应是每年晒谱之日,这天恰逢下雨,按惯例延期到十月初一。那天,老人开箱,家谱不翼而飞,这可急坏了村民,大家分头寻找,有人说是老人孙子偷拿了,一查果然是孙子以1000元价格卖给了铜山镇上的收藏爱好者李林。后多次协商不果,去年3月,经江宁区法院禄口庭裁定,山阴村以2000元赎回。《王氏宗谱》历经劫难,如今尚存,实为万幸。  《王氏宗谱》有序、记、题、跋;有世系表、先祖像,有家规、家礼、家祭、家训等;还有敕诰、圣谕。谱为木刻楷书印刷,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是一部罕见的历史资料。1977年,江宁铜山与溧水石湫为两地山田归属发生争执,后依据《王氏宗谱》所给田产图,解决了纠纷。  近有媒体报道,王羲之第46代孙南京人王耿,历时20年编撰了一部《王氏通谱》,从周灵王时第一个王姓开始共87代,长达2500多年,有名有姓王氏人物3万多个,该谱长达14018页,摞起来足有2米多高,可称世界之最。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
·····
·····
·····
·····
永泰公主是唐中宗的第六女,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坟陵墓位置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北部。陵墓发掘永泰公主人们对半个多世纪前第一家庭的评价,总是截然相反:有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在上万美女的皇宫中终于撑不住汤恩伯原名克勤,由于感念陈仪的知遇之恩,而改名为恩福也享了,孽也造了,一个时代黯然落幕,又一群雄心勃蒋介石的嫡系汤恩伯在大陆时期身居要职,到了台湾一夜TOP10汉哀帝刘欣上榜原因:同性恋简介:汉哀帝刘欣(前汤恩伯薄情寡义出了名,在国民党内部没有人缘,许多人不见陈真,不识男人。正因为陈真和霍元甲一样,享有广毅帅五国联军伐齐,在济西之战中大破齐军主力,并于联综观年的中比废约交涉,以顾维钧为代表的北日,施从滨之女施剑翘在天津居士林,刺杀如果说《辛丑条约》的空前屈辱及李鸿章的悲凉离世,宣中国历史上,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但光棍有许多。历史上,有些昏庸的官员,尸位素餐,毫无建树。那些庸【项羽战败的临终遗言是什么?在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自隋朝大业二年(606年)创始,至清朝光众所周知,岳家军是抗金英雄岳飞领导和指挥的一支南宋据这则传闻的泄露者陈济生自己说,他是当初客居国丈嘉1900年是庚子年,在清朝的历史上,是一个屈辱的年份。看历史书,常常有古代中国人歧视匈奴人的记载,如《汉杨森【杨森】(日-日),字子惠,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四川省政府主席刘彝王龙云龙云(日-日),谱名登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在抗日战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抗战时期投敌将领能考证的罗列如下:张绍东,八路军11(一)台儿庄战役的结局,是日军战役进攻中的一次败退。台儿庄战役,历经月余,中国军队毙伤日军11984人,俘虏日,日军矶谷师团借攻克滕县之威,在飞机的日方战略日军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于3月上旬通过华北方日本侵略军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日至4月7日,中国军队在山东省南部台儿庄地到了大唐王朝的末世,在皇宫中,神秘的事件、玄幻的色在清朝,贪污成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晚在古代,一些女人因“吃醋”而引发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说起“破题儿”这个词,原来以为是指古代文人试帖诗及这两天北京爆出的优衣库试衣间偷情事件,迅速抢占了各说起弹丸武义的人文底蕴,我们在向外宣介时总振振有词嚈哒国的“一妻多夫”就是一个女子同时与几个男子结为宋太宗年间,宋辽边界有一个瓦桥关。一天,这个瓦桥关在现在的古装电视剧里,捕快的形象好像挺正面的,好似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可称“义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自称为始皇帝.他采用丞相唐睿宗女霍国公主简介霍国公主驸马是谁?霍国公主(?—7金仙公主(689~732),讳无上道,为唐睿宗李旦女,《新鄎国公主(689年——725年),唐睿宗李旦第七女,母崔贵薛国公主(?—?),唐睿宗李旦女,母不详。始封清阳公主凉国公主(687年-724年),唐朝公主,名李(少免),字花妆代国公主(689年-734年8月2日),唐朝公主,名华,字华婉淮阳公主(686年-704年11月17日),唐朝公主,名花山,是荆山公主(?—?),唐睿宗李旦女,母不详。公主下嫁薛伯安兴昭怀公主(687?—692年),唐睿宗李旦第二女,母不详寿昌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五代皇帝唐睿宗李旦唐睿宗一共有几个女儿?生母都是谁唐睿宗共有11个女儿:传说当中的上古妖仙个个风华绝代,美貌动人,那么这些今天是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暑”。它的到来,意记得几年前我们来到缅甸小城大其力,恰逢傣族“水灯节一月:正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二月:丽月杏月花“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源流长也许是终宋一朝,华夏民族始终被北方的契丹族和女真族很多人认为,书写战斗性*杂文的抨击时弊的,在个人情感《三国演义》问世以来,不仅在汉族人民中早已家喻户晓古代的一种跪拜礼。那时人们席地而坐,在公共场合或一“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血腥玛丽的由来说法一传说中,欧洲有四大鬼宅。其中有
123456789101234567891012345678910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王文杰演皇帝文武双全 原是王羲之第75世后代
来源:搜狐娱乐
王文杰台湾宣传
  搜狐娱乐讯 王文杰日前受到经纪公司安排,在新戏开拍前,前往台湾宣传,这趟行程短短五天,超过20个通告及访问排的满满,在节目中他与各个主持人、节目嘉宾畅聊拍戏过程跟拍戏生活,在节目中也意外谈到王文杰就是历史大书法家王羲之第75世后代,更在台湾找到了第74世后代的一位姐姐,让他感到相当开心。王文杰说:“王家儿时每人都要练书法,爸爸的字就写得一流,但我的长才在武功,从小特别爱练武,写字则是普普通通,还得再加强。”
  因宫廷剧甄执嫌澈蟠聪鲁呤帐勇剩跷慕茉诰缋锸窝葑詈蟮腔乃陌⒏绾肜鞘窝萦赫陆ū蟮亩樱词拐执コ龅较衷谝丫炝侥辏跷慕艿搅颂ㄍ褰谀恐校蠹叶蓟故窍肮叱扑盎噬稀被蚴恰八陌⒏纭保谀扛煞枚蓟够嵊谩盎噬霞莸健崩醋隹。盟λ担骸疤搅烁芯鹾芮浊校灿械悴缓靡馑迹暇刮也坏&皇上很久了&,大家私底下还是叫我文杰吧。”
(责任编辑:李治政)
原标题:王文杰演皇帝文武双全 原是王羲之第75世后代
&&&&&&</div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社区热帖推荐
图文揭秘……[]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书圣王羲之的后代
王羲之简介――王羲之似乎是用不着简介的,包括那些偏远的山村里识字不多的老人们,都可以说上几个有关王羲之的故事。著名的琅e王氏,历朝历代都有在朝中当“大官”的。
&&山东临沂
知道沂蒙老区或的从比较多,尤其那个,更是名扬天下。其实还是有很多美景的。
有临沂市民最喜爱的地方――,那里即是休闲娱乐中心,又是购物大全;有临沂最美丽的地方――,那里天是蓝的水是清的草儿是绿的花儿是红的;有江北水城之称的临沂,自然有她名副其实的地方――美丽的――临沂外滩
更有闻名天下的书圣故居及洗砚池;还有老外都在研究的;
大家都知道劝学吧?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呵呵,这个是临沂的写的,颜真卿无论书法还是做人,都是响当当的。还有二十四孝之一的卧冰求鲤,杀猪教子。
似乎是模仿了那个“鸟巢”的钢铁结构,非常漂亮又很实用,也算是临沂城市的一张名牌了。当然就小的可怜了。
城还是很漂亮的,其前身是,临沂师范学院的前身是临沂师专,是从费县搬来的。
还是很有名气的,有专门的批发市场博物馆,想不到吗? 
书圣王羲之的后代
王徽之迁居江宁
王羲之在南京还有后裔吗?
江宁区禄口镇山阴村,是王羲之后裔聚居地。前不久,笔者去该村探访,了解王羲之的三子王徽之定居江宁及后代繁衍情况。
从禄口铜山北行4公里,依傍在秦淮河边上的山阴村是个古朴的小村庄,男人农忙耕作,农闲外出打工,女人在家种麻、刮麻以补贴家用。
山阴村藏有《王氏宗谱》,据载:东周时,周灵王的长子姬晋,为保护京郊农田而上书直谏被其父贬为庶人,改姬为王,成为王姓的始祖。晋的儿子王森,为东周末年上卿,封平安公。15代孙王翦为秦国大将,曾破赵、燕、楚等国,封武成侯。18代孙王元迁琅琊临沂。28代孙王祥西晋时官至太保,他卧冰求鲤,奉孝母亲的故事编入24孝,为后人传颂。王祥是王羲之的曾祖,这样算来,羲之是王晋的31代孙。
江宁山阴村王氏是以王羲之为源头的,最早定居的是王羲之的第三子王徽之。东晋太元五年(380年),王徽之与谢安在朱雀桥乘船从内秦淮河出城到了外秦淮河,行至铜山弃舟上岸,徽之看到这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就定居下来,取名道德村。南宋时,王羲之的第23代孙王五四,原任朝奉郎,因得罪权贵,罢官归隐,为纪念乃祖当年山阴兰亭修禊之盛事,将道德村改名山阴村。
村前有王家渡,传说是王徽之泛舟秦淮寻觅隐居地弃舟登岸处,故此得名。村后竹墩山,是王徽之栽竹之处,也是他的归葬地。“文革”时墓地被毁,碑石也无踪迹。村头有一水塘,名“星塘”,相传古时落进一颗陨星,故有此名。传说干旱水枯,还能看到塘里有东西闪闪发光。
王惠宽老人今年86岁,是村里年岁最大的一位老人,他是王羲之的46代孙,如今四世同堂,与儿子王先树、孙子王扬胜、重孙王健住在一起。山阴村王氏从45代孙“采”字辈到53代孙“远”字辈共9代同村,这在全国极为罕见。
王氏后人修宗谱
山阴村保存有《王氏宗谱》37本,其中王先树保管13本,王先胜保管24本。这些谱书中有清同治七年,(1868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民国九年(1920年)重修的。
解放后这些家谱先由王采金保管,“文革”开始,江宁县的红卫兵听说山阴村有家谱,要来“破四旧”,恰巧这天凌晨,王采金前屋失火,他急忙将家谱藏在后屋写有毛主席语录的大牌匾后面,然后告诉红卫兵说家谱被烧毁,《王氏宗谱》这才逃过一劫。
后来谱书一分为二,其中24本由王惠家保管。前年农历六月初六,应是每年晒谱之日,这天恰逢下雨,按惯例延期到十月初一。那天,老人开箱,家谱不翼而飞,这可急坏了村民,大家分头寻找,有人说是老人孙子偷拿了,一查果然是孙子以1000元价格卖给了铜山镇上的收藏爱好者李林。后多次协商不果,去年
3月,经江宁区法院禄口庭裁定,山阴村以2000元赎回。《王氏宗谱》历经劫难,如今尚存,实为万幸。
《王氏宗谱》有序、记、题、跋;有世系表、先祖像,有家规、家礼、家祭、家训等;还有皇帝敕诰、圣谕。谱为木刻楷书印刷,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是一部罕见的历史资料。1977年,江宁铜山与溧水石湫为两地山田归属发生争执,后依据《王氏宗谱》所给田产图,解决了纠纷。
近有媒体报道,王羲之第46代孙南京人王耿,历时20年编撰了一部《王氏通谱》,从周灵王时第一个王姓开始共87代,长达2500多年,有名有姓王氏人物3万多个,该谱长达14018页,摞起来足有2米多高,可称世界之最。
随着春节临近尾声,轰动一时的上海博物馆“古书画藏品展”和上海美术馆“意大利贝利尼博物馆藏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展”相继落幕。在《平复帖》和“文艺复兴三杰”走后,上海市民看什么?记者昨天独家获取了两馆的展览计划,从其中看,新年上海的艺术大展依然是名家名作领跑,王羲之现存唯一墨迹的《丧乱帖》无疑将成为最大亮点。
2006年3月,上博将迎接从日本远道而来的书法绝品。在这个名为“书法至宝―――日本与中国”的联展中,不仅有王献之的《鸭头丸帖》、《淳化阁帖》最善本等上博馆藏中国国宝,更有圣德太子的《法华义疏》等一批由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日本国宝,但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唐代传入日本的王羲之墨迹《丧乱帖》。
有专家考证,《丧乱帖》是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带去的,1300多年一直为日本皇室收藏。据介绍,该帖用白麻纸写就,共8行62个字,尽管仍是惯用的行草字体,但由于正值晚年丧乱时期,王羲之无心于书,字迹反显出羲之书法难得的自然之意。更难得的是,《丧乱帖》可能是王羲之存世的唯一墨迹。刚去世的上博原副馆长汪庆正曾表示,王羲之书法现存20余幅,但因有勾描填墨痕迹,而几乎都被证明为后人摹本,惟独《丧乱帖》最具晋代古意,因此如果羲之真迹尚有一幅存世,也许就是《丧乱帖》。
秦淮河,南京的母亲河,一源发自溧水东庐,流经江宁,在禄口镇境内,有个紧靠秦淮河的村庄叫山阴村。这个背山而立、临水而居,200多户、600余口的小村子大多姓王,他们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后裔。历史上的王羲之是怎样一个人?他在南京有何轶事?他的后裔又为何迁居山阴村?《王氏宗谱》又历经哪些劫难?本文采撷这些趣事,试释千古之谜,聊佐读者之兴。
王羲之南京轶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5岁时王氏家族随晋室南渡,来到建康(今南京)。王羲之初为秘书郎,历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晚年辞官居浙江嵊县,卒后葬金庭观后瀑布山麓。
王羲之家居夫子庙乌衣巷,7岁起专心学书,初随卫夫人(卫铄)学习书法,艺事大进。年少时常去紫金山静坐,揣摩笔法,至今仍留有他洗笔墨池遗迹。成年后他又渡江北上中原,游历名山大川,博览李斯、曹喜、梁鹄、蔡邕、钟繇等人的书迹,兼习众家之法,从而擅长隶、楷、行、草诸体,被尊为“书圣”。
王羲之一生酷爱白鹅。一日,他见茂林修竹边的水塘里有群白鹅戏水,煞是好看,心喜欲求,一打听,鹅的主人是位道士。道士得知来意,便不露声色地说:“我这鹅是不卖的,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拿字来换吧。”王羲之欣然答应。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黄庭经》的来历。
王羲之为人不善言谈,也不讲究修饰。太尉郗鉴听说王导家族子弟英俊多才,便派人上门择婿。王导将来人引至东厢,只见王家其他子弟衣饰华丽、矜持高傲,只有王羲之视而不见,坦胸露腹坐在东边床上啃胡饼。郗鉴得报后大加赏识,就选中他为女婿,此即有名的“坦腹东床”的故事。
某年夏至,东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覆舟山(今小九华山)设坛祭地,需更换书写祝辞的木板,匠人在削去原先王羲之的手书时,发现笔迹已透入木板三分之深,众人大为惊叹,后来“入木三分”就成了一个著名的成语。
《世说新语?言语》还记载了一个故事:王羲之与太傅谢安共登冶城,王见谢潇洒自如、超凡脱俗,就提醒他要像大禹、文王一样,宵衣旰食、勤于政务,而不能“虚谈废务,浮文妨要”。
《兰亭序》千古之谜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偕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倬等41人,踏青郊游,宴集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咏诗论文、饮酒赏景。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写成一篇324字的序文,记下了集会盛况,文章优美、书法矫健,这就是被唐代褚遂良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王羲之作《兰亭序》,完全是即兴书录,随意而成,用蚕茧纸、鼠须笔,信手写来,却达到一种不曾意料的和谐之美。
《兰亭序》全篇28行、324字,章法自然,气韵生动。文中“之”字20多个无一相似,长短伸缩,各得其妙,令人惊奇其变化的多样。文中7个
“不”、5个“怀”、3个“盛”字,在不同情况下作不同处理,增添了全篇的异彩。传说过了几天,王羲之又用同样的书写工具重新书写数十帖,但效果远不及当时书写的《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家的祖传之宝,传到7世孙智永,因他出家无子,临终传于弟子辩才。酷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听说“兰亭”真本在辩才手中,多方设法难以得手,于是派御史萧翼专程赴山阴永欣寺,骗取真迹。萧翼假扮僧人,携“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
书法杂帖拜访辩才,两人谈书论字,引为知音。辩才取出珍藏的《兰亭序》,萧翼急忙洗手取香,说要焚香跪拜墨宝。香烟袅袅,辩才渐渐失去知觉,被萧翼盗走真本。辩才和尚醒后,发觉失却珍品,气急交加,惊悸而死。唐太宗得到真迹后,爱不释手,临终遗诏,以黄绢包裹、密藏玉匣陪葬。《兰亭序》后世都有争论:有人认为是隋代和尚智永伪作;有的猜测是否随葬昭陵?遂成千古之谜。世间所传都是唐人的临摹本,著名的有欧阳询的“定武本”、冯承素的“神龙本”等。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统、孙绰、支遁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V,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正当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人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
然而关于王羲之与《兰亭序》的传说有很多种。唐人记载兰亭故事称,《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在民间珍藏,后唐太宗设法从民间赚进御府,旋又殉葬昭陵。《太平广记》收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大有不同。后据《新五代史?温韬传》记载,《兰亭》真迹经“劫陵贼”温韬之手又复见天日。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虽然传说不同,但有一个事实就是《兰亭序》真迹杳如黄鹤,不知下落如何,成为千古之谜。
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它的化身经过摹、刻流传,各种本子不下数百种,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清光绪年间李文田认为《兰亭序》其文为伪托,其书也为后人伪造。1965年中国书法界还曾掀起一场“兰亭真伪”的大辩论。
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
专业生产清洁球机械欢迎实地考察
销售服务 宋经理
清洁球机器技术及销售咨询:QQ王羲之后代的书法家
王羲之简介――王羲之似乎是用不着简介的,包括那些偏远的山村里识字不多的老人们,都可以说上几个有关王羲之的故事。著名的琅e王氏,历朝历代都有在朝中当“大官”的。
&&山东临沂
知道沂蒙老区或的从比较多,尤其那个,更是名扬天下。其实还是有很多美景的。
有临沂市民最喜爱的地方――,那里即是休闲娱乐中心,又是购物大全;有临沂最美丽的地方――,那里天是蓝的水是清的草儿是绿的花儿是红的;有江北水城之称的临沂,自然有她名副其实的地方――美丽的――临沂外滩
更有闻名天下的书圣故居及洗砚池;还有老外都在研究的;
大家都知道劝学吧?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呵呵,这个是临沂的写的,颜真卿无论书法还是做人,都是响当当的。还有二十四孝之一的卧冰求鲤,杀猪教子。
似乎是模仿了那个“鸟巢”的钢铁结构,非常漂亮又很实用,也算是临沂城市的一张名牌了。当然就小的可怜了。
城还是很漂亮的,其前身是,临沂师范学院的前身是临沂师专,是从费县搬来的。
还是很有名气的,有专门的批发市场博物馆,想不到吗? 
王羲之后代的书法家
什么叫行书呢?简言之是在楷书的基础加以小的变化,书写起来很简便的书体,故而与楷书相间流行开来。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象草书那样难写难认,又不象楷书那样严谨端庄。所以古人说它“非真非草”。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行书是继草书、楷书之后,出现的一种书体。相传是后汉桓、灵帝时一位书法家刘德升所创,西晋时期的卫恒的《四体书势》里讲:“魏初有钟(繇)、胡(昭)两家,为行书法,具学于刘德升。”可惜刘德升没有留下墨迹。
王羲之的行书从刘德升、钟繇一脉传来,并把行书推到了相当成熟的高度。但他留下的真迹不多,多是后人所摹。其行书帖有《姨母帖》、《快雪时晴帖》、《兰亭序》、《圣教序》等。其中,《兰亭序》(见图2―42)为王羲之行书的最突出的代表,被历代称为天下行书第一。《兰亭序》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其好友谢安等12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祓禊”之会,饮酒赋诗,各抒情怀,汇为《禊帖》。王羲之满怀激情,笔走龙蛇,为本诗集写了序文,这就是光照千古的《兰亭序》。此帖表现了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在用笔上有藏有露,侧笔取势。遒媚劲健,自然精妙。结体上变化多姿,匠心独运,文中20多中“之”字,7个“不”字,虽重复出现,却无雷同。章法上则疏密斜正,大小参差,敛放揖让,承接呼应,均极为奇谲。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可惜这件书林瑰宝,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行书在汉末是伴随着楷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书体,在当时,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上文讲过,草书、楷书到了王羲之手中才形成最完美的艺术。行书也不例外,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将王羲之奉为“书圣”是当之无愧的。王羲之的行书,在他本人各体之中也应排在首位。
王献之亦极擅行书,其行草代表作有《中秋帖》、《鸭头九帖》、《新妇地黄汤帖》等。《中秋帖》是“三希之一”。《鸭头九帖》(见图2―43)也是王献之行书墨迹中的佼佼者。其用笔洒脱流利,与其他帖相比,此帖风格明显不同,极其雅逸,随意中书写,而神韵自得。《新妇地黄汤帖》及《廿九日帖》等也是王献之行书中的上乘之作。用笔秀劲飘洒,灵动宜人。在王氏一门书翰中,还有一件弥足珍贵的墨迹,就是王的《后远帖》。为羲之侄,其书法遒丽峭劲,潇洒流畅,“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清代乾隆帝极珍爱此帖,将其与羲之《快雪时晴帖》、献之《中秋帖》同藏于养心殿书房,并称此处为“三希堂”。所谓“三希”就是三件稀世珍宝。该帖是存世最早的行书著名墨迹真本,极是珍贵。其中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列为“三希之首”。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尤喜行书,他酷爱王羲之的行书。由于唐太宗的提倡,更加稳定了行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尤其是二王体系的行书,笼罩了整个唐代,成为一代风范。他本人也是行书的高手,他的代表作品《温泉铭》(见图2―44),就是学习二王典范。此碑也是第一块将行书运用到碑版上来的刻石。这在行书史上是一大飞跃;也为行书开辟了新的领域。盛唐时,出现了一位书法大家,他将二王行书又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就是李北海。
李北海,名邕,字泰和,因任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他在继承二王同时,发挥自己的特点,创立了行楷一路,所谓的“行楷”就是指在楷书的笔画中溶会行书的笔意,在行书的结构中又吸收了楷书成分。这种字虽早在李北海之先就有过试尝,但到李北海笔下才真正成熟和统一。当时的李阳冰称赞他为“书中仙手”。
李北海一生写字甚勤,有人说他平生书碑有八百多块,许多名碑都自书自刻。传世作品有《麓山寺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法华寺碑》、《东林寺碑》、《叶有道碑》等等。其中《麓山寺碑》(见图2―45)最见风神。
此碑刻者托名黄仙鹤,其实就是李北海自己刻的。后人称此碑“三绝”:文绝、书绝、刻绝。
唐代杰出的书法家颜真卿,不仅楷书艺术博大精深,而且在行书上也有极高的成就。他的行书雄健刚强、气势磅礴,不追求雕琢之气,而渗透他那刚正的性格、豪放炽热的情感。其著名行书作品有《祭侄稿》(见图2―46)、《争座位帖》、《刘中使帖》等。字体挺拔、气骨情真,为历代书家所颂。宋代米芾号称《争座位帖》为颜书第一。元人鲜于枢把《祭侄稿》评为天下第二行书,有人将此帖同王羲之《兰亭序》并列为世之“双璧”。
行书到了宋代,出现了新的面目。书法家往往借助书法来表现个人的学识、个性和怀抱。所以古人评及宋人书法说“宋人尚意”。能代表宋代风格要推举“宋四家”。宋四家指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学识渊博,在古文、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相当辉煌的成就,可以说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天才。他在书法上主张师化自然,所以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天真烂漫之气。代表作品有:《天际乌云帖》、《寒食帖》、《赤壁赋》、《杜甫桤木诗帖》等等。以《寒食帖》(见图2―47)为世人所重。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他出自苏轼之门,而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也具备多方才能,他的书法追求迭宕态势,他的字“中宫敛结,长笔四展”。特点是中部较紧实缜密,外围较开拓宽博。代表作品有:《松风阁诗》(见图2―48)、《幽兰赋》等。
米芾,字元章,他的号很多,常见有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应居宋四家之首,最善临古,据说传世二王墨迹,不少是他摹制的。代表作品有:《蜀素帖》、《苕溪帖》、《方圆庵记》等;其中《蜀素帖》(参见图2―49)最能代表其风格。全篇气韵高古,奔放潇洒,结字奇伟,翩翩若飞,用笔凌厉痛快,有人将它奉为“宋代第一行书”并非虚誉。
蔡襄,字君谟,他的行书主要以平和蕴藉见称,宗法颜真卿、虞世南,清秀圆润之中带有一种妍丽之质。米芾评他的书法说:“蔡襄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缓慢,多饰繁华。”代表作品有:《蔡襄自书诗帖》、《谢郎帖》、《离都帖》等。
行书在元朝,如同楷书一样,还是要首推赵孟兆页。赵孟兆页的行书,一扫两宋书坛,独标晋唐风神。他对《兰亭序》深有研究,他的临本可入晋唐之室,他也深得李北海之神髓。无论知书与否,见到赵孟兆页的行书,无不称绝。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十三跋》、《净土祠》、《洛神赋》、《中峰和尚寺》、《心经》等等,我们可举《心经》(见图2―50)以瞻其风彩,此帖是他中年的作品,流丽娟秀,字字可爱。
明代文征明以行书见长,他的行书作品主要有《文信国诗》、《满江红》、《赤壁赋》、《行书心经》、《滕王阁序》等。其行书用笔,法度精严,极少失度现象,中、侧锋运用自然得当,深得笔势劲健之妙。
明代董其昌,最为世人所推崇的,是他的行书。他的行书,灵秀天然,少有雕琢;墨色清润闲淡;结字奇宕潇洒,章法宽绰而不凋疏。董其昌的行书传世甚多,代表作有《书宋词册》等。
清代的傅山、王铎、郑板桥、何绍基都是行书大家。傅山行书圆转自如,天真烂漫;王铎的行书气势连贯,节奏强烈;郑板桥的行书隶、楷参半,间行、间草。何绍基的行书宗法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和《裴将军诗》,卓然自成一家,世有“何全之说”。
为什么草书和行书应放在楷书前面呢?这得先从隶书说起。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始于秦代,盛于汉魏,所以称“汉隶”。隶书产生的意义是完成了古文字向今文字的演变,使汉字不再复杂难认。但是,隶书与篆书一样,写起来有个毛病,就是速度慢,所以一直存在着隶书的草写。这种草写被称为“章草”(图一)。东汉大文字学家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这里的草书就是指章草。章草是草书较早的一种形态。可见,草书起码应和隶书同时代,是隶书的衍生品,是大大早于楷书的。
隶书向下发展,如同到了一个岔路口,沿着两条平行的方向发生着演变。一条是不断草化,由章草至今草;一条是楷化,向行书、魏碑、楷书方向发展。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后一条线。行书相传始于汉末,而楷书也始于汉末,那究竟那个先哪个后呢?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位东汉末年的大书法家钟繇。钟繇字元常,生于东汉桓帝时,主要活动是在三国时期。他对书法艺术的贡献,主要是创立了楷书,被后世誉为“楷书之祖”(图二)。但就是这位楷书之祖,也同其他书法家一道,创立了行书(图三)。既然起点一样,那就很难说行书和楷书孰先孰后了。从源头找不到答案,我们可以尝试从二者的兴盛时代作一些探讨。
行书盛于晋代。魏晋时,整个文艺界的风貌有独特的特点。思想界崇尚玄学,文学上讲究骈丽,后世称为“魏晋风度”。此时的书法界,受益于东汉蔡伦纸的发明,以及东汉以后知识分子阶层的涌现,异常繁荣,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此时,崇尚法度的楷书并不十分流行。随着东晋司马氏禅位给南朝刘裕的宋家王朝,中国历史进入了又一分裂时期――南北朝。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唐代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指的就是当时中国佛教之盛。佛教的兴盛使得北朝石窟艺术涌现,伴随石窟艺术,石刻书法也获得了空前发展,进入了“北碑”时代,也称“北楷”。北朝石刻古朴,注重法度,书法上称为“魏碑”(图四),成为楷书艺术的第一大高峰。此高峰距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时代整整相去至少近一个世纪。魏碑沿用至今,成为常用美术字体。魏碑是自钟繇后向楷书发展的重要过度,开隋唐楷书先河。到了隋唐,楷书才逐渐走向巅峰,出现了初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盛唐颜真卿、柳公权等一大批楷书大家。因此,行书、楷书虽兴起时间相近,但兴盛时间却明显有差异,我们可以认为行书是早于楷书的。
另外,从逻辑上讲,我们可以这样阐述:“楷书是草书向行书发展的总结。”这样阐述就不会使我们弄错草、行、楷的嬗变次序了。
综上所述,中国书体的演变是遵循着甲骨文――金文――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发展顺序进行的。
王羲之(303~361) 中国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 临沂)人 ,后移居会稽山阴( 今浙江绍兴
)。生于太安二年 (303),卒于升平五年(361) ;一说生于永嘉元年( 307),
卒于兴宁三年(365);又说生于大兴四年(321),卒于太 元四年(379) 。曾任秘书郎 、长史 、宁远将军 、江州刺史 、
会稽内史,因任过右军将军,故后人称他为王右军。唐太宗是一个爱好书法的皇帝,他一生对王羲之的墨迹,真是“心慕手追”,称赞他“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直到临死还留下遗言,将古今行书第一的《兰亭序》陪葬昭陵。王羲之自幼学习书法,曾师从卫铄,后遍学众家,整日临池不辍,书艺大
进。其书法长于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在汉魏质朴淳厚 书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雄逸俊雅
的新书风。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书法无真迹传世,今日所见之墨迹大都为响拓勾 摹本。作品有:《兰亭序》
,为记永和九年(353)三月三 日与谢安等 41人宴集山阴兰亭修禊事所作 。 书风劲健遒媚; 《 姨母帖 》、《 初月帖
》结体端庄凝重 ,笔锋遒劲浑圆 ; 《寒切帖》书风腴润遒劲,沉着流动;《 平安帖?何如帖?
奉橘帖》侧媚多姿;《快雪时晴帖》行笔流畅 ,妍媚浑圆 ; 《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结构紧劲内,险劲沉着;以
及《孔侍中帖》、《远宦帖》、《上虞帖》等帖。另外,唐 代还有集王羲之书法的《圣教序》、《兴福寺碑》、《集王
羲之书金刚经》及《十七帖》等。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其主要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帖、罗池庙碑、赤壁赋、丰乐亭记、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 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罗池庙碑:
行楷。罗池庙,原为纪念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庙内立有韩愈撰写,沈传师书写的《罗池庙碑》,其石久佚。此碑据苏轼所书原碑文末篇的“迎享送神诗”真迹上石,刻于宋嘉定十年(1217)。楷书十行,字大四寸。清人书:“《罗池庙》健极,本唐人法而变其方整,本晋人韵而偏侧取势,摆宕有姿,大小长短,随其结体。此碑笔力扛鼎,结体雄健,似乎从颜鲁公《东方画赞》化出,肥而不肿,厚而不软,实为苏字大字之冠。
苏轼真迹精品的代表作。纸本,行楷书。其书法丰腴劲秀。明董其昌对它评价很高,认为此卷书法“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笔法,况墨法乎。”这正是由于他的文学修养深厚,书法传统功底坚实。结字在方整中有流动的气势,特别是用墨虽浓,而灵活不滞,看去平平正正,但令人玩味无穷,被称为宋代第一,并不为过誉。
丰乐亭记碑:
楷书。《丰乐亭记碑》欧阳修撰文,原石刻于北宋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已佚。明嘉靖年间重刻。此碑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之一。前人称“体度庄安,气象雍俗”,确为恰当,字体楷中稍见行意,有“笔圆而韵胜”的特点。明人王世贞评论他“自颜真卿,徐浩,结体虽小散缓而遒伟俊迈”,
在此碑中可以得到印证。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我们看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请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作。
其主要作品有:花气熏人帖、黄州寒食诗卷跋、李白忆旧游诗卷
花气熏人帖:
草书,纸本。黄庭坚的草书在“宋四家”当中应该说是水平最高。他“学草书三十余年”,从张旭、怀素处窥到了笔法的堂奥。后人评价他的草书高于他的行楷书。此帖第二行还斤斤于行草之间,似觉拘谨,从第三行开
始便洋洋洒洒,一任自然,于点画亦不大注意,而极得天然之妙。
黄州寒食诗卷跋
是他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后写的一段跋语,此跋历来为人们所珍视,与原帖合称“双璧”。《寒食帖跋》表现了“黄书”的基本艺术特点。《跋文》用笔锋利爽截而富有弹性。其字写得藏锋护尾,纵横奇崛,其长笔
画波势比较明显。由于黄庭坚善于把握字的松紧,因此形成了中宫收缩而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人们也称其为辐射式书体。在布局上,《跋文》常从欹侧中求平衡,于倾斜中见稳定,因此变化无穷,曲尽其妙。从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从整体看,呼应对比,浑成一体。此跋给人以神情饱满,气势贯通的感受,决无荒率之病,达到了艺术的化境,所以他在最后不无得意地说:“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李白忆旧游诗卷:
草书墨迹。洋洋洒洒五十二行,三百四十余字。据明代书画家沈周考定此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公元年)被贬黔中后所书,是他晚年的草书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39;草圣&#39;宜焉!”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此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为黄庭坚草书之代表作。
米芾() 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后改芾,
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 襄阳,长期居润州 (今江苏镇江) 。曾任校书郎 、书画博士、
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
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 ,后转师王羲之 、 王献之,体势
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
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
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米芾传世的书法
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著《山林集》,已佚。其书画理
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 。
蔡襄 () 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
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其主要作品:
蔡襄尺牍: 其楷书的代表作之一。字字端雅,雍容大度,一笔不苟,似乎全用颜法,只是结体略扁。
行草书札的代表作。笔画浑雄敦厚,婉转有致,运笔飞动自如。此帖取法于《伯远帖》,又参以章草笔法,使之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蔡襄独特的
草书风格。
行楷作品。取法《兰亭序》而又参以颜鲁公敦厚沉稳的成分,继而宏大了宋代行书尺牍书法的艺术内涵,使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新时期。
草书翰札。潇洒劲逸。结体欹正大小,重轻疏密,随心所至,一气呵成。黄庭坚说:“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确的。
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
专业生产清洁球机械欢迎实地考察
销售服务 宋经理
清洁球机器技术及销售咨询: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圣王羲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