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民族民间文化的区别

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年01期
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
【摘要】:由于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文化遗产,民俗文物中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有很多民俗文物。所以,彼此之间的关系问题,及由此引起的争论、争议问题亦随之出现。为此,笔者首先欲就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进行探讨,并认为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一)属性不同; (二)生产方式不同;(三)存在方式不同;(四)传承方式不同;(五)展示、展出方式不同;(六)情感不同。
【关键词】:
【分类号】:K87【正文快照】:
当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球性的一场文化运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然而,在开展得如火如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如何正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如何处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乔晓光;[J];美术研究;2002年03期
乔晓光;[J];美术研究;2003年01期
张鹏;[J];美术研究;2003年01期
刘玉清;[J];价格与市场;2003年03期
乔晓光;[J];中国民族;2003年03期
刘魁立;[J];中国民族;2003年03期
;[J];中国民族;2003年03期
迪特里希·舒勒;[J];中国民族;2003年03期
杨怡;[J];文物世界;2003年02期
,吕春华;[J];江苏地方志;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道辛;;[A];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王宜梁;;[A];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3年
祁庆富;;[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刘刚;;[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李绍明;;[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刘茜;;[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何星亮;;[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潘守永;郭婷;;[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饶蕾;;[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米哈伊·霍帕尔;宋颖;;[A];萨满文化辩证——国际萨满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曲冠杰;[N];光明日报;2001年
路艳霞;[N];北京日报;2002年
本报记者路艳霞;[N];北京日报;2002年
乔晓光;[N];中国教育报;2002年
本报记者 梁杰;[N];中国教育报;2002年
赵迎晨;[N];中国民族报;2002年
隗瑞艳;[N];中国文化报;2002年
王鹤云;[N];中国文化报;2002年
王鹤云;[N];中国文化报;2002年
刘玉清;[N];中国文化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廖嵘;[D];同济大学;2006年
田艳;[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宋颖;[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安学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东旻;[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王巨山;[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覃慧宁;[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况奕;[D];浙江大学;2006年
方允璋;[D];武汉大学;2005年
肖曾艳;[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李梅;[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胡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朱文辉;[D];南昌大学;2006年
罗茜;[D];湘潭大学;2006年
平锋;[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王小明;[D];天津工业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高校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教学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我国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产,但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批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民族民间手工艺失传的危险。高校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阵地,理应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教学视角,阐述高校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传承和保护新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中国论文网 /9/view-3430125.htm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疆民族民间美术;高校;传承  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我国各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产。当前,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问题:大批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量珍贵实物与数据遭到毁弃,一些民族古老传统节日、民间手工艺、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和民歌离我们远去,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珍贵的传统技艺正在迅速消逝,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我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习地,必须要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教学视角,阐述高校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传承和保护新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新疆民间美术现状  民间美术特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身处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需要而创造、应用、欣赏,并和生活完全融合的美术形式。民间美术不是由功能划分或艺术形式划分的美术品类的集合,而是指包括了民间雕塑、民间建筑、民间工艺美术在内的,一个相当宽泛的艺术范畴。新疆民间美术涵盖范围广泛,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的时间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维吾尔族有独具特色享有盛名的土陶制作、雕刻、木器加工、服饰、绸布织染、地毯、首饰打造、乐器制造、金属工艺等;哈萨克族民间美术有毡房及装饰、鞍具辔具、民族建筑及装饰、工艺器皿等等,塔吉克族长期以来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间美术如妇女的刺绣等,还有新疆蒙古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刺绣技艺、服饰制作等,柯尔克孜族丰富多彩的民间图案,还有锡伯族刺绣等等,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作的各种民间美术形式,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这些都是我们进行研究的重要资源。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混合和个性跳动,使新疆成为民族文化的博物馆。各民族的手工艺品既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部分需求,又为各个社区增添了靓丽的风景。  到目前为止,国务院共颁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每批名录中都有新疆民族民间美术包括民间工艺入选。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疆维吾尔族的模制法土陶烧制,花毡、印花布织染,桑皮纸制作等3项民间工艺入选。2008年,新疆又有41个项目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传统美术4项:维吾尔族的枝条编织和刺绣、蒙古族刺绣、柯尔克孜族刺绣。传统技艺8项:维吾尔族的棉纺织技艺、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地毯织造技艺、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制作技艺、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传统小刀制作技艺,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民俗5项,其中涉及民族服饰的有3项,分别是蒙古族服饰、维吾尔族服饰、哈萨克族服饰。2010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11项入选该名录。新疆锡伯族刺绣入选传统美术项目。和田地区维吾尔族民居建筑技艺(阿依旺赛来民居)入选传统技艺项目。  在国务院颁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新疆也颁布了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手工艺和民间美术共计有32项入选。其中,维吾尔族民间工艺美术就有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模戳印花布技艺、花毡制作工艺、玉雕技艺、帕拉孜纺织技艺、传统小刀制作技艺、卡拉库勒羊胎羔皮帽、于田服饰、民间刺绣工艺、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等20项。2006年,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传统美术2项,分别是哈萨克族花毡制作技艺和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3项,与民间美术有关的有乐器制作技艺。哈萨克族民间图案文化、毡房制作技艺、花毡制作工艺、哈萨克族服饰制作技艺等。新疆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刺绣技艺。柯尔克孜族绣花布单制作技艺、马鞍制作技艺、约尔麦克(毛线编)编织技艺。新疆俄罗斯民居与建筑艺术等。  2008年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78项,传统美术(11项),维吾尔族阿依旺赛来民居建筑艺术、建筑装饰图案,哈萨克族皮革编织技艺、芨芨草编织技艺、骨雕技艺、毛线编织技艺、毡绣和布绣,蒙古族唐卡,锡伯族刺绣,回族刺绣,新疆满文、锡伯文书法。传统手工技艺19项,分别是,维吾尔族花帽制作技艺、胡尔捃制作技艺、木制器具制作技艺、苇编技艺、和田果西格尔地制作技艺,哈萨克族马鞍制作技艺、木制器具制作技艺等。“大学教育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它既可调和非物质文化国际保护、国家保护和民间保护之间的矛盾,又可回避基础教育高考指挥棒带来的种种尴尬。”[1]新疆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疆高校美术专业知识体系中,以新疆本土文化为背景开设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对地域民间美术进行全面挖掘与研究,并纳入高等美术教育中来,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纳入高校进行文化传承,以体现丰富的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二、新疆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目前一些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美术学、民俗学的学者,开始对新疆民间美术及相关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体现在高校美术系美术课程建设中。1999年,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开设的“新疆民族民间美术选讲”课程,以新疆本地区的美术资源为依托,展现西域艺术的独特风貌,揭示丝绸之路文明新疆地区的丰富内涵,丰富中国民族民间美术的教学内容。这门课程将授课内容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增强各民族文化间的沟通与了解、维护新疆和谐与稳定联系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传承和保护优秀的文化遗产有深远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一直处于稳步发展的过程之中,通过不断研究教学规律,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凸显精英意识,改进更新教学方法与办学模式,优化教学资源,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规章制度及学科建设都得到不断完善。2010年,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被列为自治区重点学科,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是重要专业方向之一。新疆艺术学院还成立了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所、新疆佛教艺术研究所、新疆土陶试验室、民间工艺扎染工作室,新疆民间图案创作室等,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美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探研,推动了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在新疆美术理论教学与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民族民间体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shaojun的个人空间 -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中国民俗学网-与先民对话,与田野亲近,与传统对接…… - Powered by X-Space
民族民间体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15:15:22
遗产图文典藏《》前言&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世世代代中国风情的信息载体,蕴含着异常丰厚的文化信息。它渗透于神州大地的各个领域,贯穿于中华民族复杂多变的5000年发展历程,凝聚了炎黄子孙的卓越创造精神。它不仅体现了一种民俗文化性,而且也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情趣,它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散发着清新的乡土气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健身价值。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OO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又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演形式多样性公约》(简称《文化多样性公约》)。这表明,进入2l世纪,国际上正式承认:人类的文化思想体系应该具有多样性,并已具有国际法律文书保障的性质。在我国“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建立非遗产名录体系,绘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谱系,制定传承人资助办法,确定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民族民间体育的挖掘整理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功夫所包含的民间体育项目可以说是民族、民生、民俗文化的智慧体现,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结晶。它作为一种“身体文化”,通过肢体的动作来表达各民族、各地域人们的意识、思想、情感等,展现广大民众的精神风貌。民族民间体育作为人类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方式,在人类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期,由于生存区域与生存环境、生产劳动与方式、文化积累与传播形式的不同,共同构筑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内容和方法体系。它既有自贯一身、稳定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又有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丰富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千百年来,它扎根在中华大地的各个地域,渗透在华夏各民族的和民俗活动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种在相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民族民间体育,不断地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孕育出丰硕的果实,突出地再现了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然而,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民族民间体育始终处在一种边缘化状态,许多民族民间体育已经濒临遗失,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民委统计数据,中国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有977个,引经可考的320个,目前进行广泛传承的只有27个,这种令人堪忧的发展状况,不能不使我们进行认真地反思。因此,挖掘整理我们国家优秀的民族民间体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这不仅关系到我国民族民间体育的完整保护问题,而且也关系到在东西方文化和谐共处的今天,如何使中国功夫融入到世界主流体育文化之中,使其更好地发挥出应有作用的现实问题。当然我们也知道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进行梳理整合、集成提升、展示传播、普及推广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体策划、政策支持和宣传引导。因此,我们将从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杂技与竞技类中选取十个项目作为切入点,针对这些项目的历史渊源、涵盖的主要内容以及发展的现状和传承等问题进行全面的阐述,以期为今后民族民间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些战略性的思考。&论“民族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2)
南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岳云华
日10:37&&&来源:
E-mail推荐:
  2、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的需要。①、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四大发明”享誉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独特而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华,因此作为炎黄子孙,有责任弘扬这些精华,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欣赏。②、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而这些民族精神大都包含在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没有了民族记忆和精神,没有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安全,谋求崛起、富国强民恐怕只能是一句空话。特别是在培养年青一代民族精神和文化自豪感的时候,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本活教材,让他们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3、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设的需要。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和和谐文化建设相互表里,和谐文化离不开传统、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①、以人为本:人是和谐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传承载体是合三为一的,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由此可看出:以人为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出发点。②、多元共存:多元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表现,不同地区、种族、信仰的群体即使在相同条件下所呈现出的形态也会有所不同;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不能不考虑文化的多元化要求“否定人类文化差异就是否定人类的尊严”。因此,保护不同国家、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多元性共存是人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源泉。③、活态发展:和谐是发展变化的和谐,和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然形态和生命线。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时期、场合、地域都会有所发挥,不断创新发展。这也启发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也要用活态思维,把他放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构建发展、变化的和谐。综上所述,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需要。③  三、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  (一)对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认识,概念模糊  1、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大多数基于农耕文明而产生的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逐渐失去兴趣,特别是年轻一代受到网络文化和时尚元素的影响,对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屑一顾。我在当地学校对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85%的同学对民歌以及民间美术如剪纸、年画等没有兴趣,10%的同学一般。而我们当地有名的或者说有特色的民间风俗、方言谚语只有15%的同学知道但不太会使用,那就更不要说什么川剧、昆曲了。反过来,包括小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几乎都能唱现在最流行的网络歌曲,说最流行的网络语言,模仿明星的言行。这项调查说明现在的学生根本没有去认识或者说不愿意认识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2、即使认识到了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但保护对象的界定不明确,这实质涉及到:“精华”与“糟粕”、“先进”与“落后”、“迷信”与“文化”的问题,对于政府部门的决策很重要。例如:我们当地的“杠神”文化与“对联”文化就是这样,很多人生病以后首先想到去请神婆,致使到处都是“神婆”、“神仙”;反过来,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精华的“对联”却逐渐冷落,红白喜事全都到商店选购看似精美却毫无内容的对联,人们已经淡漠了对联的内涵。透过这两个现象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模糊。  当然,我们也应该用客观、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认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民间风俗、宗教信仰和文化遗产,如:黎族的文身、苗族的服饰、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朝圣等等,他们都是本民族的文化生命和重要载体,与“缠足”有本质的区别。  (二)许多民间技艺、民间文化、后继乏人,濒临失传  川剧作为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地方剧种之一,也是我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剧种,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说实话作为一个四川人我挺遗憾和惭愧的,因为我对川剧可以说是完全不懂,我想这样的四川人还有很多,的确我们从小根本没机会也不想去接触。近年来,川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演员少了、观众也少了。通过川剧文化衰落的现象可看出:目前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基础较薄弱,缺乏人才资源。&&&&
(责任编辑:秦华(实习))
我要发表留言
匿名发表&&署名:
& &&&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历次党代会
“我和我的祖国”网上有奖知识竞赛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