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了中国古代十大禁书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当前位置: >>>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实验中学七年级..
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实验中学七年级..揪错
找名校名卷--->>上
上,找“七年级历史人教版期中下册”更多相关试卷猜你喜欢——
最新更新试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褥(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材料四: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请回答:(1) 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1分)(2) 材料三《宋书》里描写的是东晋南朝时的江南,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3) 列举一例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1分)(4)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四说明了什么?(1分)-乐乐题库
& 江南地区的开发知识点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褥(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材料四: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请回答:(1) 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1分)(2) 材料三《宋书》里描写的是东晋南朝时的江南,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3) 列举一例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1分)(4)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四说明了什么?(1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江苏泰兴市济川实验初中九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褥(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开发前的经济状况。三国以前,南方地区的农业还远远落后于中原经济发达地区。当时的南方地区沼泽遍地,榛莽从生,开发的艰难程度也超过北方黄河流域。劳动力短缺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这个时期的江南,农业虽然有所发展,但耕作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生活有保障,但不富裕。所以本题答案可概括为: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2)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及原因。东汉末开始,由于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还来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劳动力,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农业发展快,逐渐超过北方。农业方面的表现是:产于江南的水稻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开始向淮河和黄河流域推广,还从越南引入了优良品种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棉花在两宋时期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到南宋后期扩展到长江流域。手工业方面的表现是: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江浙一带和四川丝织业生产发达;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迅速兴起,浙江出土一条南宋时棉毯,细密厚软,工艺水平相当高。制瓷业:定窑、钧窑、歌窑等久负盛名。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宋朝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这一时期,我国的造船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规模宏大,广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商业也非常繁荣,海外贸易发达,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纸币。本题答案可概括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原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3)本题主要考查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东晋南朝时,江南农业技术的进步,集中表现为水利的大量兴修,犁耕的推广和改进以及耕作技术的改进等。手工业方面的造船、造纸、制瓷以及丝织等业都比较发达。商业繁盛,海上贸易也十分活跃。所以,本题答案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概括,参考答案:水利兴修、犁耕推广、粪肥精耕;青瓷、灌钢法、织锦业;商业繁荣等等(4)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由于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等原因,我国的封建经济重心,到两宋已基本完成了由北向南的转移,江南经济的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所以,《宋史》才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记载。本题答案可概括为: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西地区。到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褥(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褥(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主要考察你对“江南地区的开发”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褥(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相似的题目: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人口移动的方向是由南向北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由西向东
北魏迁都后,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是
淝水之战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交战的双方是前秦与东晋前秦与西晋北齐与东晋北周与西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褥(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材料四: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请回答:(1) 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1分)(2) 材料三《宋书》里描写的是东晋南朝时的江南,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3) 列举一例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1分)(4)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四说明了什么?(1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褥(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材料四: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请回答:(1) 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1分)(2) 材料三《宋书》里描写的是东晋南朝时的江南,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3) 列举一例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1分)(4)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四说明了什么?(1分)”相似的习题。124 篇, 自 全 国 各 地 来 的 150 位专家学者莅会。 大会开幕式上, 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董志凯研究员做了题为《 中国经济史学科近两年 的 进 展 与 前 瞻 》 学 会 工 作 的 报告。她回顾了近两年来国内经济史研究取得的几大主要进展, 一是重视基础研究, 研究视野放大, 研究领域扩宽;二 是论著迭出, 成果丰硕, 学术交流空前活跃;三 是 专 业 教 学 与 研 究 生 培 养 取 得 进 展 ;四 是 学 术 创 新 的 重 要 性 正 在 被 认 识和实践。她认为, 中国经济史研究正在形成一种注重 总 体, 重 基 础, 重 贯 通 的 趋 势。同 时, 也 指 出, 前 的 研 注 注 她 当 究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 未来仍有必要继续努力, 促进经济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会议分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两大阶段进行。 5 2009 年 中 国 中 古 社 会 大会发 言 阶 段, 位 学 者 应 邀 做 主 题 发 言。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经 济 研 究 所 研 究 员 魏 明 孔 做《 经济史研究综述》 发 言, 从 多 个 方 面 对 2009 年 中 古 社 会 经 济 史 研 究 进 行 了 回 顾 , 为 2009 年 学 术 界 在 中 古 即 魏 的 他 认 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方面持续深入, 成绩斐然, 新材料的 运 用 和 研 究 水 平 的 进 一 步 提 高 , 动 了 该 领 域 研 究 推 的良性循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史研究中心教授赵凌云做《现代化以及转换逻辑 与 中 国 现 代 化 新 阶 段 》 发 言, 的 他提出民生发展是中国现代化新阶段的主题, 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 立 以 来, 国 开 始 了 现 代 国 家 建 设 进 程 , 后 经 中 先 体制转变和经济发展两个 30 年, 中国需要再用 30 年的时间展开社会建设和民生发 展。 唯 历了制度转型和经济建设、 其如此, 才能在本 世 纪 中 叶 基 本 建 成 现 代 化 国 家 。 南 开 大 学 经 济 研 究 所 教 授 王 玉 茹 做《企 业 制 度 发 展 的 历 史 反 ― 思― ―有限责任悖论和经济危机》 的发言, 她从企业史视角考察了有限责任 制 的 历 史 渊 源 与 后 续 发 展 , 出 有 限 责 任 提 制度本身存在这样的悖论, 即作为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 这一制度 安 排 在 公 司 资 本 规 模 扩 大 上 起 到 关 键 作 用 ;但 同 时 有限责任制也更容易鼓励公司倾向于风险过度的项目。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 授 张 乃 丽 在 题 为《战 后 中 日 主 导 产 业 与 非主导产业的政策比较》 发言中认为, 20 世纪 40 年代中后期开始, 国 和 日 本 均 实 施 了 促 进 主 导 产 业 发 展 的 产 业 自 中 政策, 但由于两国在产业政策实施过程中对待 主 导 产 业 与 非 主 导 产 业 的 政 策 上 存 在 较 大 差 异 , 使 两 国 产 业 发 展 政 致 “富民” 策实施效果出现了较大差别。云南大学教授林文勋在《 中国古代 社会研究的进展及问题》 的发言中, 细 介 绍 详 “富民” 了云南大学近年开展的中国古代 社会研究, 对该 项 研 究 的 提 出、 究 目 的、 究 进 展 以 及 主 要 问 题 做 了 阐 述。 研 研 以上学者的发言, 反映了近两年中国经济史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和最新进展。 分组讨论阶段, 各专业委员 会 围 绕 会 议 的 主 要 议 题 以 及 中 国 经 济 史 的 相 关 研 究 展 开 了 讨 论 和 评 议 。 现 综 述 如 下:一、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主要围绕传统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主要问题展开, 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古代金融货币和财政税收 货币问题是古代金融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何平《中国古 代 铜 铸 币 中 的“短 陌 ” 象 》 中 国 古 代 货 币 运 转 中 出 现 现 对 “短陌” “半两” “五铢 ” 汉 时 期 铜 钱 流 通 的 兴 衰 》 秦 汉 时 期 铜 钱 铸 行 的 基 本 线 :秦 的 现象进行了探讨。王文成《从 到 对 索进行了考述, 探讨了秦汉时期铜钱从半两到五铢的演进、 五铢铸行后的变动及流通情况。此外, 缪坤和、 王敏研究了 明代初期贵州财政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情况。 “黄宗羲定 律 ” 否 成 立 》 古代的财政税收是学者探讨较为集中的问题。付志宇《也谈 是 对“黄 宗 羲 定 律 ” 其 相 关 及 这一问题引起了参会学者的热烈 讨 论。 针 对 唐 代 的 税 收 问 题, 彩 红 从 唐 廷 对“法 外 加 征 ” 孙 事 研究提出了不同认识, 件的处理, 探讨了唐后期中央对地方控 制 减 弱 的 情 况。 康 春 华《论 唐 代 弱 势 群 体 的 赋 役 减 免 》 讨 了 唐 代 政 府 对 老 探? 167?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 第 4 期幼、 三疾、 奴婢、 鳏寡孤独、 单贫、 灾民、 难民和逃户等人群的赋役减免政策及其执行效果。明清两代的关税制度也引起 了学者的探讨。余清良《明代钞关制度的历史作用探析》 析 了 钞 关 制 度 在 明 代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过 程 中 所 起 的 四 个 主 分 研究了清代前期政府制订税收制度的目 的、 果 以 及 税 收 制 度 的 特 点 和 结 要作用。邓亦兵《清代前期政府与关税制度》 缺陷, 提出政治决策、 行政权力一直是清代前期经济活动运行的 首 要 前 提。 此 外, 胜 华 从 地 方 财 政 的 角 度 探 讨 了 明 顾 代云南永昌府商品经济的发展。 ( 二) 古代市场、 口岸和市镇 商业和市场问题一直是古代经济史研究的热点。在这一问题 的 研 究 中, 檀 对 传 统 市 场 的 个 案 考 察 引 起 了 与 会 许 ― 华北传统市场的个 案 考 察― ―清 代 豫 鄂 陕 三 省 交 界 的 荆 子 关 镇 》 山 陕 会 馆 碑 刻 以 学者的强烈兴趣。她提交的论文《 资料为中心, 对清代鄂豫陕三省交界的重要商镇和物资交流通道 荆 子 关 镇 进 行 了 个 案 考 察 。 这 一 研 究 有 助 于 我 们 摆 脱以往的概念和模式, 更加深入、 细致地认识中国的传统 市 场。 赵 德 馨《中 国 历 史 上 城 与 市 的 关 系 》 贯 性 地 考 察 了 通 历史上城与市关系演变的过程, 认为中国历 史 上 城 与 市 的 关 系 经 历 了 四 个 演 变 阶 段 :有 城 无 市, 中 有 市, 区 即 市 城 城 区, 城在市中与有市无城, 提出中国的市场 经 济 是 几 千 年 来 市 场 力 量 自 我 发 展 的 结 果 。 还 有 多 位 学 者 对 唐 宋 以 来 的 ― ―唐长安庙会的兴起 与 坊 市 制 度 的 破 坏 》 讨 了 坊 市 制 度 崩 溃 从 到 探 市场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张天虹《 “市” “场” ― 的过程中都市庙会的逐渐形成及其作用。陈国灿《论南宋时期的乡村集市》 探讨了南 宋 时 期 乡 村 集 市 的 市 场 形 态 、 活 动特点及其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认为南宋农村集市贸易的兴盛, 质 上 属 于 小 农 经 济 的 一 种 自 我 调 节 , 时 也 受 到 了 本 同 政府赋税政策的影响。董倩《明清青海地区市场体系研究》 考察了明清时期青海地区 市 场 体 系 的 结 构 形 式 、 点 和 局 特 赵小平探讨了清代滇、 越间经济交流的发展与演变。 限性等问题。此外, “口 岸 ” 迁:公 元 750―1840 年 》 过 长 期 变 迁 的 视 角, 顾 和 梳 理 在口岸、 市镇研究方面, 张忠民《江南地区的 变 通 回 了唐宋以来江南地区三大口岸( 青龙镇、 浏河镇、 上海口岸) 变迁的历史进 程。 其 中 有 关“口 岸 ” 和“港 口 ” 何 界 定 和 如 区分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石莹《明代汉口镇的兴起》 探讨了明以后汉口镇迅速兴起的历史过程和原因。 ( 三) 古代 “三农” 问题 “波溏” 方高峰《 从走马楼吴简看长沙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 通过对涉及 的吴简进行分析, 考察了孙吴初 期 临 湘 县 的农田水利建设情况。唐晔考察了宋代政府对耕牛贸易的干预措 施, 为 这 些 措 施 为 保 证 小 农 再 生 产 的 维 持 和 社 会 认 的基本稳定提供了必要前提。张崇旺探讨了明清时期安徽淮河流 域 蚕 丝 业 的 推 广 与 变 迁 的 历 史 进 程 及 其 影 响 因 素 , 认为明清官府在安徽淮河流域的 蚕 丝 业 推 广 是 我 国 历 史 上 经 济 开 发 向 南 推 进 后 又 向 北 梯 度 转 移 规 律 的 一 种 折 射 。 此外, 还有论文对乡村社会中的富民阶层做了探讨。薛政超分 析 了 唐 宋 以 来 富 民 参 与 国 家 赋 税 征 发 及 其 作 用 。 田 晓 忠从宋代富民与乡村职役的关系入手, 分析了富民与国家的关系。董雁伟分析了明代一条鞭法与富民阶层的关系。 ( 四) 古代经济管理制度和经济思想 张锦鹏探讨了政府经济职能与中国传统社 会 国 家 经 济 政 策 的 总 体 走 向 以 及 唐 宋 政 府 行 为 对 经济管理制度方面, 社会经济的影响。张雁南《唐代节俭消费方式的倡导及实 践 》 究 了 唐 代 统 治 者 在 倡 导 和 实 践 节 俭 消 费 方 面 实 行 的 研 措施及其效果。杨永兵探讨了宋代买扑制度演变过程中政府与民 间 买 扑 参 与 者 之 间 的 博 弈 , 为 宋 代 政 府 不 断 根 据 认 需要而调整预期收益是宋代买扑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 在经济思想史研究方面, 杨华星对中国传 统 社 会 的 抑 兼 并 思 想 进 行 了 考 察 , 为 这 一 思 想 经 历 了 从 抑 兼 并 到 抑 认 再到不抑兼并的演变和 发 展。 黄 海 涛 研 究 了 明 代 西 学 东 渐 过 程 中 松 江 学 派 的 经 济 思 想 及 其 影 响 , 兼并与保富共存, 认为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 松江学派起到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以上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传统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各 个 侧 面, 映 出 近 年 来 中 国 古 代 经 济 史 研 究 在 深 反 度和广度上的拓展。二、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 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领域, 主要集中在近代金融、 企业制度、 商业贸易 “三农” 问题和区域经济等方面。 ( 一) 近代货币与金融 陈争平《 近世中国广义货币刍议》 借鉴现代货币供给理论分 析 了 近 世 中 国 货 币 的 层 次 性 在近代货币史研究方面, “两层三品” 其中 , “两层” 及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认为近世早中期中国货币层次为 是指白银与铜钱为狭义货 币, 金 为 黄 ;“三品” 准货币 是指黄金为上币, 白银为中币, 铜钱为 下 币。 中 国 新 式 银 行 业 纸 币 的 发 行, 近 世 后 期 中 国 内 生 货 币 使 “两层三品说” 出现了新的格局。该文有关近世广义货币 的提法, 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和讨论。 在近代银行业研究上, 崔文生、 刘巍《近代中国的银行资本、 货币量与货币化( ) 》 过 银 行 货 币 化 程 度 通? 168? 2010 年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暨 “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的国际比较, 考察了近代中国银行业规模和货币化比率, 出 近 代 中 国 银 行 业 的 规 模 尚 嫌 不 足 , 不 是“畸 形 发 展 ” 提 远 陈新岗《 近代山东银行业发展研究:一个制度变迁的视角》 从制度变迁的角度, 对近代 山 东 银 行 业 兴 起 的 原 因 、 行 业 银 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银行业发展与山东经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董昕《中 交 两 行 总 管 理 处 之 南 迁 与 上 海 金 融 中心地位的加强》 考察了 1928 年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总部南迁的原因, 为 这 对 巩 固 和 加 强 上 海 的 全 国 性 金 融 中 心 认 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其他有关金融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国民政府金融管理政策和民间金融 两 个 方 面 。 王 红 曼《抗 战 时 期 国 民 政 府 对 敌金融作战的措施办法》 认为,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施 行 的 对 敌 金 融 作 战 措 施 办 法 为 战 时 金 融 经 济 稳 定 做 出 了 积 极 贡 对敌金融作战的目标、 方针和措施也随战争局势与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发生了相应的变动。龚 献。在此过程中, 1930 代中期至 1940 年代, 关《 合作金库的辅设问题研究》 认为, 国民政府试图以建立合作金库的方式 构 建 独 立 的 合 作 金融系统, 但最终并没有达到目的, 其背后蕴藏着国家、 社会、 市场间的多 重 复 杂 矛 盾。 刘 梅 英《近 代 上 海 钱 庄 法 律 监 管制度的演化》 探讨了政府对近代上海钱庄法律监管内 容 的 演 化 及 其 历 史 启 示 。 杨 勇《近 代 江 南 典 当 业 的 营 业 额 与 利润率》 提出, 晚清以降至民国中期, 南 地 区 典 当 业 资 本 与 营 业 额 均 呈 发 展 的 态 势, 营 业 利 润 率 却 呈 下 降 趋 势, 江 但 1930 年代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后, 典当业随之逐渐衰落。 ( 二) 近代企业发展 近代企业发展史是本次研讨的一个重点。封越健《 关于 清 末 允 康 人 寿 保 险 公 司 的 几 点 史 实 》 清 末 允 康 人 寿 保 以 厘清 了 这 一 公 司 的 部 分 具 体 情 况, 进 了 目 前 对 晚 清 保 险 业 的 经 营 内 容 和 增 险公司的一份广告入手并综合其他资料, 经营方式的了解。代鲁《汉冶萍厂矿的股分改制问题》 从融资的角度论述了汉阳铁厂 和 萍 乡 煤 矿 的 改 制 招 股 过 程 , 透 “身份之谜” 对 20 世 纪 20 年 代 天 》 视了近代我国工矿企业艰难曲折的融资之路。赵津、 李健英《 政府产业政策与永利 津永利制碱公司谋求政府政策扶持和保护的历程做了个案考察, 视 了 政 府 产 业 政 策 与 近 代 重 化 工 企 业 发 展 之 间 的 透 杨 关系。针对影响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家产继承问 题, 在 军《重 新 审 视 中 西 分 散 与 集 中 继 承 的 现 代 效 率 及 其 历 史 地位》 通过对分散继承效率的重新审视和各国早期工商业家族继承事实的回溯, 对家产继承传统观点进行讨论。 ( 三) 近代商贸问题
年 中 国 商 品 价 将近代商贸问题放到全球化的视野下进行考察是本项研究呈现的一个趋势。 刘 兰 兮《 30 格变动探析》
年中国商品价格变动的特 点 及 原 因 进 行 了 探 讨。 她 认 为, 年 代 上 半 期, 内 商 品 价 格 对 国 这 其 的变化表现出波动剧烈与工农业产品差价扩 大 两 大 特 征, 一 变 动 是 国 内 外 多 种 因 素 相 互 作 用 的 结 果 , 中 首 要 因 19 将 素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仲伟民《 世纪全球化与中国 危 机:以 茶 叶 和 鸦 片 贸 易 为 视 角 》 19 世 纪 的 茶 叶 和 鸦 片 贸易纳入全球化的视野进行考察, 认为茶叶和鸦片 贸 易 充 分 反 映 了 19 世 纪 中 国 面 临 的 深 刻 危 机, 张 以“了 解 之 同 主 ― 情” 的态度来理解 19 世纪的中国。颜色、 丹晓彤《绅士的慈悲? ― ―以清末中英〈 禁烟条件〉 签订为背景的考察》 过 通 对英国、 印度和中国三国经济背景的分析, 认为 1907 年的停止中印鸦片贸易的动议之所以能够发生并最终取得成 功, 是世界产业结构变化升级的产物。周建明《民国时期的中国与东南亚贸易》 根据海关 统 计 资 料, 民 国 时 期 中 国 与 东 对 南亚贸易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 提出民国时 期 中 国 与 东 南 亚 贸 易 显 示 出 了 较 强 的 增 长 势 头 , 南 亚 地 区 在 中 国 对 东 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李晓英通过考察近代甘宁青地区羊毛 出 口 贸 易 发 展 中 的 影 响 因 素 提 出 , 以 美 国 为 主 体 在 的海外需求量的影响下, 社会内部的诸多 因 素 直 接 制 约 了 近 代 甘 宁 青 羊 毛 贸 易 的 正 常 发 展 。 此 外, 国 内 区 间 贸 易 在 水海刚《近代闽江流域上下游间经济联系再考察:以 粮 食 贸 易 为 视 角 》 出, 域 外 进 出 口 贸 易 的 高 度 依 赖 性、 提 对 方面, 闽江流域社会环境的恶化和区域中心城市核心辐射功能的缺失, 近 代 闽 江 流 域 上 下 游 间 倾 斜 性 经 济 联 系 持 续 存 在 是 且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 还有学者对地区性的商人组织予以了关注。陈自芳《 近代宁波帮的与时俱进和创 新 发 展 》 为, 时 俱 进 和 不 断 认 与 在创新中发展是近代宁波商帮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刘鸿燕从近 代 云 南 商 团 成 立 的 原 因 和 内 部 建 制 入 手 , 析 了 商 分 政府之间的关系。 团的性质及其与商会、 ( 四) 近代 “三农” 问题 晏爱红《 清中后期湖广农民负担的历史考察》 考察了雍乾以至咸同年间湖广农民的 负 担 由 尚 可 承 受 到 急 剧 增 加 , 再到有所缓解的历史过程, 探讨了影响农民负担的主要因素。 周 秀 鸾 对 张 之 洞 的 农 业 思 想 进 行 了 梳 理 和 探 讨 。 黎 志 ― 刚《 民间借贷与乡村社会秩序― ―以民国时期的云南为中心的考察》 通过对民国时期云 南 地 区 民 间 借 贷 的 考 察 认 为 , 民间借贷作为中国农村社会的内生性金融形式, 对整个农村金融 秩 序 和 乡 村 社 会 的 稳 定 起 到 了 不 可 替 代 的 作 用 。 朱 正业《 简析民国时期皖西茶业的改良》 探讨了民国时期政府为振兴皖西茶业采取的一系 列 的 改 良 措 施 , 为 受 多 种 因 认 素的制约, 皖西茶业的恢复与发展举步维艰。温锐、 杨丽琼《中 央 苏 区 平 分 土 地 政 策 与 农 民 权 益 保 障 的 再 认 识 》 中 对? 169?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 第 4 期“重新平分土地” “地权农有” 央苏区土地革命中 政策对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和 政策的负面影响进行了阐述, 为 反 复 平 认 分的政策是与农民传统意识相违的, 并非农民主体意志的选择。 ( 五) 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史 陈桦《 晚清社会经济的区域性特征》 提出, 晚清社会经 济 出 现 了 由 传 统 的 农 业 主 导 型 向 工 业 化 发 展 的 转 变 , 一 这 转变导致并促使地区经济的格局、 结构、 能 及 特 征 发 生 了 变 化。 张 伟 保 详 细 考 察 了 左 宗 棠 用 兵 新 疆 时 期 对 关 内 军 功 认为出关军粮的顺利 筹 措 是 左 宗 棠 在 短 时 间 内 收 复 除 伊 犁 地 区 外 新 疆 的 全 部 领 土 的 关 键 之 一 。 刘 义 程 粮的筹措, 《抗日战争时期江西工业发展考察》 考察了抗日战争期间 江 西 工 业 迅 速 发 展 的 原 因、 业 企 业 数 量、 剧 衰 落 状 况 等 工 急 认为这一时期江西工业的兴衰嬗变, 正是近代中国动荡以及国力与经济衰弱的真实反映。刘建生、 王志东、 郭娟 内容, 〈 “崇儒公” 娟《 石艾乙巳御英保矿纪闻〉 有关 的史料辨析》 对新近发现的《 石艾乙巳御英保矿纪 闻 》 一 史 料 进 行 了 分 这 析, 认为胡聘之积极参与了山西的保矿运动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罗群回顾了 30 年来近代云南经济史的研究状 况, 对今后近代云南经济史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吴晓亮以云南省博物馆藏 “仰光洪盛祥”商号的账册为 个 案, 过 对 通 账册中用于日常消费的账目进行分析, 展现了 20 世纪前期云南人在境外生活的近代化场景。 以上研究成果显示出了近代经济史研究 进 一 步 向 纵 深 发 展 的 趋 向 , 中 近 代 金 融 业、 商 业 和 贸 易 问 题 仍 是 近 其 工 代经济史研究中的热点。三、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主要围绕新中国成立 60 年以及改革开放 30 年来新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展开 讨 论。 ( 一) 新中国经济发展与变迁 从长时段研究新中国 60 年来的经济发展是本次会议的 一 大 热 点 和 亮 点 , 会 学 者 围 绕 新 中 国 60 年 来 的 经 济 发 与 展和变迁展开了热烈讨论。武力《 从二百年看新中国 六 十 年 的 经 济 发 展 与 制 度 变 迁 》 出, 中 国 60 年 的 经 济 发 展 提 新 与制度变迁历史, 应该放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中去看, 应该放到中国从 1840 年 鸦 片 战 争 被 卷 入 资 本 主 义 世 界 到 2049 年新中国实现现代化的 200 多年历程中去看。新中国 60 年的经济发展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启示, 也不断深化我们 的 思 从世界经济史视域看中国现代经济发展》 把中国现代经济发展放置在世 界 经 济 史 视 域 中 加 以 考 察 , 为 认 考。隋福民《 “共同律动性” “道路独特性” 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与世界相连, 体现出了 与 的统一,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界 的 发 展 世 ― 在 也离不开中国。瞿商《实用主义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对中 国 经 济 转 型 方 式 的 新 观 察 》 实 用 主 义 的 基 础 之 上 对 中 国经济转型方式进行了考察, 提出了中国经济转型 方 式 具 有 中 西 医 结 合 疗 法 特 征 的 概 念 。 杨 德 才《改 革 开 放 以 来 中 ― 国经济非典型性增长分析― ―兼论中国消费需求难以 启 动 的 原 因 》 出, 革 以 来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总 体 上 呈 现 出 非 典 提 改 导致这种特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投 资 需 求 的 持 续 冲 动 和 消 费 需 求 的 持 续 低 迷 , 使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从 非 典 要 型性特征, 必须促进消费需 求 的 稳 定 增 长。 刘 巍《从 供 给 约 束 型 经 济 向 需 求 约 束 型 经 济 的 转 型性转变到典型性增长轨道上来, ― 以长时段 的 视 角 研 究 了 近 代 以 来 中 国 经 济 百 余 年 的 总 供 求 问 题 , 为 中 认 变― ―近代化起步以来中国经济态势初探》 1996 年以后转变为需求约束型。 国自近代化起步至 1995 年, 始终处于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之下, 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是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 要 问 题。 针 对 这 一 问 题, 志 凯《政 府 与 市 场 在 中 国 大 陆 投 资 中 的 董 从比较长时期发展的宏观层面 考 察 了 投 资 的 决 定 因 素 , 三 个 方 面 剖 析 了 政 府 与 市 场 在 中 从 作用变迁() 》 国大陆投资中的作用。她提出, 中国大陆投 资 的 历 史 表 明, 府 与 市 场 或 政 治 与 经 济 对 于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的 作 用 不 是 政 也不是相互对立的。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依然有赖于发挥市 场 和 政 权 两 个 积 极 性 。 赵 梦 涵、 维 林《建 国 李 互相分离的, ― 初期打击投机资本的经验及借鉴意义― ―从历史的视角看政府与市场》 考察了 建 国 初 期 国 家 打 击 投 机 资 本 的 经 济 措 施, 认为政府在打击投机资本的问题上, 既发 挥 了 政 府 的 职 能, 同 时 考 虑 到 市 场 的 作 用, 一 经 验 对 在 新 的 历 史 条 又 这 《 和 时 通 件下处理投机资本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石康 “九五” “十一五” 期 淘 汰 落 后 生 产 能 力 中 政 府 作 用 比 较 》 过 “九五” “十一五” , 比较 和 时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中的政府作用提出 “九 五 ” 来 的 实 践 表 明, 汰 落 后 生 产 能 力 是 一 以 淘 个长期任务, 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推进这项工作, 发挥政府作用和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 二) 经济制度和国民经济管理 新中国经济管理制度方面, 曹洪军、 莎娜《新中国成立以 来 环 境 保 护 管 理 体 制 的 演 进 研 究 》 新 中 国 成 立 以 来 我 对 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演进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提出转变经济 发 展 方 式 是 新 形 势 下 解 决 环 境 保 护 与 经 济 发 展 矛 盾的根本出路。宋士云《中国职工福利制度的回顾与 展 望 》 顾 了 60 年 来 新 中 国 职 工 福 利 制 度 发 展 与 改 革 的 历 程 , 回 探讨了中国职工福利制度的改革取向。李文《中国新时期 的 计 划 生 育 与 改 革 开 放 》 顾 了 改 革 开 放 后 中 国 人 口 政 策 回? 170? 2010 年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暨 “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的重要变化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认为节制生育 对 新 时 期 的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功 不 可 没 , 也 使 我 国 提 前 进 入 了 人 口 老 龄 但 化阶段, 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致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提高。 建国以来特别是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管理是学者讨论较为集中的领域。 庞 松《酝 酿 提 出 过 渡 时 期 总 路 线 的 若 干 经济分析及讨论》 围绕国家资本主义这一大发现, 考察和梳理了酝酿提出过 渡 时 期 总 路 线 中 的 若 干 经 济 分 析 和 讨 论 , 并从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若干论述, 讨 了 关 于 中 国 经 济 长 期 发 展 的 几 个 问 题 。 孙 建 国 探 《建国初期中部地区承接沿海工厂内迁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 考察了建国初期工厂内迁 过 程 中 各 种 问 题 的 应 对 机 制 , 认为内迁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是多元化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焦建华《 论 新 中 国 初 期 福 建 邮 电 局 与 批 信 局 关 系 试 对新中国初期福建邮电局与批信局关系变迁 及 其 根 源 进 行 了 研 究, 讨 了 新 中 国 政 府 对 待 私 营 侨 批 业 政 策 探 之变迁》 的调整与变化。此外, 石建国《东北经验与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国营企业管理》 考察了改 革 开 放 前 我 国 国 营 企 业 管 理 体 制的演进路径, 认为在新中国建立计划经济和 社 会 主 义 国 营 企 业 管 理 制 度 的 历 史 过 程 中 , 北 国 营 企 业 以 其 独 特 的 东 经验创造, 在促进共和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制度完善的同时, 也表现出自 身 鲜 明 的 特 点。 肜 新 春《建 国 以 来 我 国 铁 路建设的区域布局和空间演进特点分析》 认为, 建国以来, 我国铁路建设的区 域 布 局 呈 现 出 由 均 衡 发 展 向 非 均 衡 再 到 出现了一个东、 西交替循环发展的轨迹, 中、 正在形成空间全覆盖、 格局大通透的发 均衡发展的特点;在空间演进方面, 展态势。 ( 三) 财政金融和对外贸易 “一五” 《 时期的财政金融问题, 姜长青 “一五” 期 中 央 与 地 方 财 政 分 权 及 其 绩 效 研 究 》 为 “一 五 ” 期, 时 认 , 时 针对 在中国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和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央 政 府 集 中 了 全 国 的 主 要 财 力 集 中 建 设 重 大 项 中 目, 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取得了成功。赵学军《 略论“一 五 ” 期 信 贷 资 金 的 计 划 配 置 》 时 以“一 五 ” 期 国 家 银 行 信 贷 时 计划制度为个案, 透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信贷资金计划配置问题。此外, 杨帆《中 国 成 功 抵 御 亚 洲 金 融 危 机 的 历 史 经 分析了 1998 年中国政府抵抗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 为 这 一 经 验 作 为“中 国 模 式 ” 一 部 分, 未 来 防 止 金 融 危 认 的 是 验》 机的重要经验和思想资源。 1979 在对外贸易和中外经济关系研究方面,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 易 的 发 展 是 学 者 关 注 的 热 点 。 赵 凌 云、 静《 常 ― 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在逻 辑― ―以 对 外 贸 易 为 例 》 国 际 贸 易 为 切 入 点, 察 了 中 国 对 外 开 放 30 年 的 历 史 进 以 考 程, 提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内生性决定了中国对 外 开 放 及 其 转 换 的 内 在 逻 辑 , 以 充 分 发 挥 劳 动 力 比 较 优 势 为 基 点 推 即 何 认 在 我 进开放进程。缪德刚、 伟 福《中 国 经 济 与 对 外 贸 易 增 长 分 析 :》 为, 改 革 开 放 30 年 的 历 程 中, 国 政 以 府将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是正确的历史 抉 择, 市 场 化 为 目 标 的 外 贸 体 制 改 革 是 行 之 有 效 的 。 曲 韵《进 口 ― 替代与出口导向― ―理论论争及中国实 践 》 析 了 对 外 贸 易 中 进 口 替 代 和 出 口 导 向 两 种 战 略 的 理 论 依 据 和 优 劣 之 分
年影响 中 国 工 业 技 术 引 进 成 效 的 原 争, 论述了我国贸易战略中关于这一问题的论争和探索。此外, 林柏《 ― 因分析― ―以技术创新为落脚点》 提出,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中国
年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呈现出 了不同寻常的特点。 ( 四 “三农” ) 问题和城乡经济 “三农” ― 土地关系和农村阶级关系仍然是 问题的焦 点。苏 少 之、 晓 玲《新 中 国 土 改 后 农 村 阶 级 变 化 再 探 讨― ― 张 基于测算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角度》 通过对农村 各 阶 层 居 民 收 入 的 基 尼 系 数 的 测 算 , 为 土 改 后 几 年 内 农 村 各 认 农村未出现两极分 化, 村 阶 级 结 构 变 动 的 总 趋 势 是 中 农 化 。 常 明 明《革 命 与 策 略:20 农 阶层居民人均收入大致均等, ― 20 世纪 50 年代少数民族地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研究― ―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为例》 认为, 世纪 50 年代中共在云南德宏傣族地区领导各民族农 民 通 过 和 平 协 商, 较 为 温 和 的 运 动 方 式 完 成 了 土 地 改 革 , 少 了 社 会 以 减 震荡, 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梁宏志、 曹务坤探讨了农村土 地 承 包 经 营 权 法 律 特 征 的 变 迁 及 其 规 律 。 另 外, 丹 莉 王 《 “非自觉” “自觉” :中国百年农民合作历程透视》 从 到 对中国近一个世 纪 以 来 的 农 民 合 作 历 程 进 行 回 顾 和 反 思 , 论 讨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改 革 开 放 以 来 三 个 不 同 历 史 时 段 内 的 农 民 合 作 情 况 。 徐 建 青《建 国 和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前、 以来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变迁及其历史逻辑》 对新中国 成 立 以 后 农 村 商 品 流 通 体 制 变 化 过 程 进 行 了 回 顾 , 为 农 村 商 认 品流通体制变化过程表现为两个大的阶段, 其基本过程是从市场走向计划, 又从计划走向市场。 城乡经济研究方面, 彭连港、 郑琼洁《我国城乡收入分配 与 经 济 可 持 续 发 展 关 系 研 究 》 析 了 我 国 城 乡 居 民 收 入 分 分配差距问题及其原因和影响, 并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高伯文分析了
年工业化战略的 选 择 与 城 提 不 乡关系的演变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深层 原 因, 出 要 构 建 新 型 城 乡 关 系, 仅 要 随 着 现 代 化 的 发 展 适 时 调 整 工 业化发展战略, 而且要对影响城乡二元结构的一系列制度进行彻底的变革 与 创 新。 易 棉 阳《从 农 村 集 市 到 工 业 重 镇: 株洲发展模式的历史审视》 提出, 建国 60 年来, 洲 由 一 个 农 村 集 市 发 展 成 为 南 方 的 工 业 重 镇 的 关 键 原 因 在 于 选 择 株? 171?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 第 4 期了一条适合 自 身 需 要 的 经 济 发 展 模 式 。此 外, 高 林 考 察 了 建 国 60 年 来 我 国 城 镇 居 民 居 住 消 费 的 变 化 趋 势 , 为 人 朱 认 们居住水平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 ( 五) 领导人经济思想研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 ― ―纪念陈云诞辰 105 周年》 陈云 论述 了 陈 云 同 志 对 迟爱萍《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贡献, 指出在陈云诞辰 105 周年之际, 缅怀陈云的业绩, 学习和研究他的思想, 对于进 一 步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提高党的执政 能 力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邹 勇 文 认 为, 小 平 同 志“文 革 ” 间 在 邓 期 江 江西新建的三年多时间是他全面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得失成败的 关 键 时 期, 西 新 建 是 邓 小 平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的 策 源地。 以上现代经济史研究的成果与当前我国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主 要 问 题 密 切 结 合 , 绕 发 展 与 变 迁 两 大 主 题, 当 前 围 为 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四、 外国经济史研究外国经济史研究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 一) 国外产业政策及产业发展。 ― “雁阵模式” 》 邹晓涓、 刁莉《 东亚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的历程解析― ―从 到“后 雁 阵 模 式 ” 从 产 业 结 构 转 换 的 角 度, “雁阵模式” 研究了战后东亚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的 以及主导产业演进的历程, “东亚奇迹” 并对 的形成进行 了 梳 理。 韩 琦、 胡慧芳《 智利硝石业的发展与早期现代化》 通过研究智 利 硝 石 矿 藏 特 征 和 智 利 政 府 作 用 , 出 由 于 智 利 硝 石 业 具 提 “联系效应” 有比较大的 和智利政府政策选择得当, 推动了智利早期现代化, 取得了较为显著的 成 效。 李 毅《丰 田 事 件 “召回” 与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经济史视角上的讨论》 从经济史的视角讨论了丰田汽车的 事件, 认为 丰 田 事 件 的 本 质 是 丰田事件提出了后危机时代制造业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当代产业演进中的创新缺失, ( 二) 国外财政和赋税问题。 ― 马金华《 制税权?政体?税收制度― ―中、 法三国 封 建 社 会 财 税 体 制 与 政 体 路 径 分 析 》 制 税 权、 体、 制 英、 从 政 税 三者关系的角度, 分析比较了封建社会时期中国、 英国、 法国三国财税体制及国家政体发展路径的异同。 ( 三) 国外经济转轨与政府职能问题。 刁莉《 东欧经济转轨中的国家理论初探》 对东欧各国经济转轨的前十年做了分析与 反 思, 察 了 转 型 经 济 中 政 府 考 探讨了影响东欧各国转轨前 十 年 经 济 发 展 的 主 要 因 素 。 李 洁 对 国 际 和 国 内 环 境 的主要职能和各国的转型经济状态, 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沿海地区政府今后要着力完成的几项任务。 ( 四) 国外地区开发问题。 ―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西部 问 题、 部 开 发 及 对 中 国 的 启 示 上。 党 庆 兰《大 洋 彼 岸 的 启 迪― ―从 美 西 对 认 国西部的多主体开发看中国西部开发的真正动力》 比 了 中 美 两 国 西 部 开 发 的 主 体, 为 由 于 美 国 实 行 了 多 主 体 开 发政策, 西部得以迅速开发, 而我国的单一主体开 发 措 施 是 制 约 西 部 开 发 的 主 要 因 素 。 林 珏《试 探 19 世 纪 华 工 在 美 探讨了 19 世纪美国西部开发中各行各业中的华人身影以及他们在西部开发中贡献。 国西部开发中的贡献》五、 经济史研究理论 、 方法与教学关于经济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赵德馨《 走向繁荣的 中 国 经 济 史 学 》 中 国 经 济 史 学 30 年 取 得 的 成 就 与 前 进 中 对 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认为经济史学正走在繁荣的大道上, 继 续 保 持 经 济 史 学 的 繁 荣 发 展 , 须 在 资 料 的 发 掘 要 必 整理、 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继续努力。熊毅、 姚会元《经 济 史 研 究 中 的 理 论 问 题 略 探 》 对 经 济 史 研 究 中 存 在 的 缺 针 乏经济理论指导和否定新古典经济学作用两 种 现 象, 出 经 济 史 研 究 的 理 论 需 要 运 用 经 济 学 , 济 史 研 究 的 经 济 理 提 经 论应该是新古典经济学。贾俊民《 技术―经济―社会史:重铸经济史辉煌的新学科》 出, 引 导 经 济 史 走 出 危 机, 提 要 必 构 须适应新技术主导下的现代技术与经济社 会 一 体 化 发 展 的 时 代 要 求 , 建 技 术―经 济―社 会 史。 黄 敬 斌《中 西 比 较 “欧洲中心论” 提出, 》 “欧洲中心论” 在 两 种 对 立 的 理 解, 解 加 州 学 派 谈 及“欧 洲 经济史中的两种 国内外学术界对 存 理 中心论” 时的实际含义, 对于合理评价其历史诠释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段雪玉通过梳理史学研 究 会 会 员 在 20 世 纪 30 年代前期的学术经历, 追溯史学研究会 的 来 龙 去 脉, 示 出 30 年 代 的 史 学 新 辈 在 20 世 纪 史 学 转 向 大 潮 中 的 学 术 选 揭 择, 该文对经济史研究的学术史发展有所裨益。 在经济史的教学模式方面, 韩毅《 外国近现代经济史研 究 中 的 几 个 问 题 》 经 济 史 的 学 科 特 征、 国 近 现 代 经 济 对 外 史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以及学习外国近现代经济史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 阐 述 和 分 析 。 濮 晔《外 国 经 济 史 教 学 模 式? 172? 2010 年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暨 “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研究》 对外国经济史课程的教学内容、 研究时段、 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做出了详细阐述。 以上对经济史研究和教学问题的探讨, 对于经济史研究的不断 开 拓 和 发 展 以 及 经 济 史 教 学 模 式 和 人 才 培 养 的 改 革将起到积极作用。 综合来看, 本次会议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提交本次会议的研究成果具 有 三 大 突 出 特 点:第 一, 在“中 国 经 济 的 长 这一会议主题下, 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长时段的研究受到了学者的 重 视, 破 断 代 甚 至 贯 通 古 今 的 研 究 成 果 打 期发展” 大量出现。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时段研究, 对于正确处理历 史 发 展 总 体 性、 续 性 和 阶 段 性 之 间 的 关 系 , 示 历 连 显 正确把握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趋势具有 重 要 意 义。 第 二, 证 研 究 和 比 较 研 究 取 得 较 大 进 展 。 实 史发展的本质和意义, 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中, 有很大一批是深入细致的实证、 微观和个 案 研 究 以 及 视 角 新 颖 的 比 较 研 究 , 些 研 究 成 果 拓 这 增强了问题研究的深度。第三, 究 成 果 与 现 实 问 题 的 结 合 度 进 一 步 紧 密 , 济 史 研 研 经 展了经济史研究的方法和视野, 究为现实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既体现出了经济史研究者的现代 意 识 和 时 代 感、 命 感, 时 也 扩 大 了 经 济 史 研 究 使 同 的视野, 彰显出了史学功用和经济史研究的价值。 本次会议加强了学术交流, 推进和深化了中国经济史研究, 取得了圆满成功。学会决定, 下届年会将于 2012 年 在 由武汉大学承办。 湖北省召开,( 上接第 143 页) 营商业部门, 国营商业部门用贷款增加了商品库存, 收回 30 亿 贷 款 的 可 行 之 路 只 能 是 挤 压 商 业 部 门 1953 年 1 月银行要求商业部门压缩库存, 的贷款。因此, 以回收资金归还银行贷款。结果 1953 年上 , 。 半年商业部门因缺乏收购资金而削弱了市场控制力 “公退私进 ”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到国家进行 社 会主义改造的战略部署, 中央发出紧急通知, 要求增加生产, 增加收入, 紧缩开支, 以平衡国家预算, 才① 扭转了这一局面。 1953 年国家银行计划信贷失误的 根 源 是 当 年 财 政 预 算 收 支 不 平 衡, 政 部 门 打 财 ② 但那笔存款实际已贷了出去, “一女二嫁” 犯了 的毛病。 动用上年财政结余的主意,1956 年国家银行信贷计划管理的失误 被 称 为“农 贷 工 作 的 冒 进 ” ③ 1956 年 国 民 经 济 计 划 基 本 。 建设投资安排过多。国家银行在制定信贷计划时, 估计存款会有大的增长, 将财政存款定为增加 3. 5 亿元, 但因为当年财政收支不平衡, 政 部 门 却 要 动 用 上 年 结 余 10 亿 元, 果 财 政 存 款 反 而 减 少 了 财 结 19. 7 亿元, 信贷资金来源大幅下降。另 一 方 面, 支 持 农 业 合 作 化, 家 银 行 又 增 大 农 业 贷 款, 年 为 国 当 原计划增加农业贷款 11. 2 亿, 实际上增加了 20. 2 亿。 信 贷 资 金 来 源 与 运 用 的 缺 口 大 增。 为 了 弥 补 国家银行只能增加货币发行。于是, 市场上货币流通量比上年增长 42% , 通货膨胀压 信贷收支差额,④ 力显现。中央采取压缩基本建设投资, 控制信贷规模, 狠抓货币回笼, 才平衡了信贷收支。“一五” 时期信贷计划管理的两次失误, 充分说明了财政收支平衡对信贷收支平衡的制约。 正如 , 为了 弥 补 信 贷 收 支 差 额 “使 之 达 到 平 衡, 能 依 靠 国 家 预 算 拨 款 来 只 李先念在总结这一问题时所说, 。 解决” ⑤ “一五” 时期财政收支对计划信贷的制约问题, 正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信贷相互制约关系的早 期反映。① ② ③ ④ ⑤, 1989 年, 117 ―118 页。 参见《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第 , 1959 年第 8 期。 戈广从:《对于国家预算结余的一些看法》 《经济研究》 , 1989 年, 118 页。 参见《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第 , 1989 年, 119 页。另外, 参见《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第 葛致达等人论述了这一问 题。 葛 致 达:《关 于 预 1956 年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及其教训》 中国社会科学院、 央 档 案 馆:《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经 济 档 案 资 料 李先念:《 中, 1958 年第 2 期。 算、 信贷、 物资的平衡和相互结合问题》 《经济研究》 , 2000 年, 4 页。 选编?金融卷》 中国物价出版社, 第? 173?
中国古代经济史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十大禁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