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红山水用毛笔字用生宣还是熟宣吗

“武大拆牌坊”事件舆情分析报告
9月29日,武汉大学在官方网站及新浪微博公布,为配合八一路地下通道建设,学校大门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将于国庆节期间拆除,该微博很快引起数万条转发和评论。10月9日,有着20余年历史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轰然倒地,武大师生及校友有的追忆,有的拍照留念,有的提议捐赠新校门,在这些声音当中,有的网友表示能够理解,历史应该向前看,更多的则表达了异议,作为大学对于文化应该抱有敬仰之心,一座浸透着一定历史与文化记忆的牌坊当真可以说拆就拆吗?
一、热议原因分析
公众闻“拆”生疑
“拆”是飞速发展的时代性标志,但随着众多城市大规模拆迁引发的冲突及历史文化建筑被毁的新闻频频出现,因此就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公众认知,“拆”往往和暴力野蛮、行政主导下的好大喜功联系在一起,因而易生疑惑反感。在大部分公众看来,寄托了二十多年武大人记忆,有着一定历史和文化气息的牌坊值得保护,并不是非拆不可,武大何以要拆得如此决绝?
与利益相关群体沟通缺位
—-武大乃国人之武大,武大人之武大,非常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之武大
从即将拆牌坊消息公布到牌坊真正被拆只有短短的10天时间,公众反应之强烈令武大有些措手不及,从未想到推倒一座牌坊竟会引起这么大的舆论轰动。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与利益相关群体的沟通缺位,事先没有民意调查和论证,亦没与校友、学生等进行商议,事中亦没有沟通和互动,事后的回应也非常有限,基本上是 “我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你们讲你们的” 这样一种状态,因而引起巨大争议也就在所难免了。
背离了公众对大学的文化期待
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之后,公众对于文化提升也逐渐表现出越来越大的期望,大学作为引领社会文化风尚的高地,希望大学在面对各种社会事务时、在与政府打交道的时候能够表现出文化的风骨,尤其是对待文化和历史的态度上。武大作为一所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寄托了公众文化复兴的厚望,对记载了武大人20年记忆牌坊的处理如此的简单、粗暴,公众发出“不珍惜自己的历史,就不尊重别人的感情”的叹息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舆论观点分类
1、主要反对观点
1、牌坊已成标志性建筑,有20年的历史。
2、拆掉的是一份关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就算重建也是物是人非。
3、坍塌的只是一个标志物,但侵蚀的是学生内心美好,珍贵,独一无二的大学回忆。
4、野蛮,愚昧,完全可以平移保留,万不得己,亦可办个温暖仪式送别。
5、承载着诸多公共记忆的大学校门牌坊的倒下,其所隐约或间接折射出的大学担当和文化之道,不应该被忽视与轻描淡写。
6、大学对文化和记忆缺少敬畏。
7、不尊重自己的历史,不尊重别人的感情。
9、从校方公布拆除消息到实际拆除仅用10天,武大一意孤行,众人来不及挽救。
10、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更不在大门之大。大学之新,不在建筑之新,而在文化之新。
11、校方面对争议显得很淡定,这样的表态,或多或少折射了当前高校傲慢的处事风格。
2、支持观点
1、牌坊建了只有二十年,不算做文物。
2、八一路下穿工程是一件利民的好事,暂时拆掉新牌坊,换取学生长足的安全和方便,学校没有错。
3、只要气场还在,人心淡定,牌坊永远不倒。
4、不破则不立,为了建设拆了某些建筑,是在所难免。
三、对大学决策者的建议
将民意考量纳入决策流程
此次事件,武大省略了最重要的步骤,即向师生及民众广泛征集意见并做周密的论证,如能提前充分听取民众师生和社会公众的意见,无论结果是“拆”与“不拆”,至少不会把自己推上风口浪尖。大学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在对待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上、在重大决策问题上,应民意严格地纳入决策流程。
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即时响应公众呼声,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从武大在官网及微博上公布拆牌坊的消息开始,网上就有民众开始表示异议,但武大并没有即时与之进行沟通和互动,直至牌坊已经被拆,网友和各大门户网站的热议达到高潮时,武大相关负责人才发帖表示拆是不得已,校门还会重建,但许多负面的影响已经难以挽回,应对舆论危机的策略明显匮乏。因此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一有热点出现就即时响应公众的呼声至少可以亡羊补牢,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避免学校声誉进一步受损。
大学文化担当这一主题应当立刻纳入校领导的决策视野
随着公众对文化复兴的期待日益强烈,在这其中,大学更是被寄予了厚望,大学如果放弃自己的文化担当,粗暴得对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在社会大潮中随波逐流,过分地迎合行政权力必将招致广泛的非议。因此,建议如何体现大学的文化担当应当立刻纳入大学领导的决策视野当中,这也是大学管理的紧急避险之举。
四、舆情态势分析
1、传播路径图
该舆情传播路径9月29日起源于武汉大学官网,后经由凤凰网资讯站点,在10月1日通过上海财经大学、腾讯新闻、搜狐新闻、新浪新闻、雅虎新闻等十多个站点迅速扩散传播。
2、时间趋势图
从9月29日武汉大学在官网及微博上发布公告开始,该主题逐渐引起各大媒体及网友的关注,至10月19日新闻、论坛及博客已有相关舆情243条。在10月9日牌坊被正式拆除的那一天,舆情呈现爆发趋势,达到最高峰136条。此后一直呈下降趋势,现处于平息阶段。
3、媒体分布图
日至10月19日之间,新闻、论坛、博客共出现相关舆情内容243条,其中论坛44条,新闻190条,博客9条。新闻媒体呈压倒性趋势,占据舆情总数的78%。
五、舆情摘要
1、微博舆情摘要
野蛮,愚昧,完全可以平移保留。
承载着诸多公共记忆的大学校门牌坊的倒下,其所隐约或间接折射出的大学担当和文化之道,不应该被忽视与轻描淡写。
其实拆掉的何止是一座牌坊,拆掉的是一份关于历史的传承,也拆掉关于武大的青涩记忆。
为市政道路建设让路是应该的,但市政道路就不能征用其它地方吗。
推倒了再换个位置树一座牌坊,在大家眼里,那肯定是某些人立起了自己的牌坊。
重建的牌坊尽管只有20年,但承载的却是众多人的记忆,拆除甚是可惜,武大对文化和记忆缺少敬畏。
只有19年历史却承载了许多武大学子的青春回忆,拆除确实可惜。
修地铁要拆除曾在网上广征意见,象征武大的牌坊却不声不响的就倒下了。
用现代、统一、美观、好管理等词汇来借口拆迁的,终究会被时间所戳破的、赤裸裸的。
交通是重要,伴随成长的老建筑更重要。
寄托在倒掉牌坊上的记忆和期望,不会随着新牌坊的建立而实现。
不珍惜自己的历史,不尊重别人的感情。
设计图简直就一城市广场,没有一点点和武大相匹配的人文气息。
武大20年牌坊被拆,从校方公布拆除消息到实际拆除仅用10天。
牌坊拆或重建,值得好好考虑。
牌坊是冰冷的,但它所凝结的历史和精神、记忆和希冀却是鲜活的,有温度的。
1、余磊微博:前几天和武大主管校友工作的领导谈及牌枋的拆除,我直接了当地表达了愤怒,四个字:野蛮,愚昧!近二十年,这是武大的标志,更是几代人倾注情感,梦萦魂牵的地方,还是数千校友几块,几十几百捐赠的纪念,这与是否文物,有无价值全然无关。若有几分温情,完全可以平移保留,万不得己,亦可办个温暖仪式送别,强行铲除完全配的上这四个字,至于您谈的境界问题,见仁见智吧。
2、:拆了武大牌坊,倒了大学担当,如果说我们还承认大学应该有着异于一般社会水准的文化保守态度,那么,一座有着近20年历史,承载着诸多公共记忆的大学校门牌坊的倒下,其所隐约或间接折射出的大学担当和文化之道,就不应该被忽视与轻描淡写。
3、:关于武大的记忆有樱花,有牌坊,有东湖。如今人潮涌动的观花大军,已会让你无暇伤感樱花的一期一会。现在就连牌坊也不得不为城市建设让路。其实拆掉的何止是一座牌坊,拆掉的是一份关于历史的传承,也拆掉我了关于武大的青涩记忆。他日就算重建也是物是人非。。。
4、转播: 【反证武汉大学牌坊被推倒是否合情合理】代入可得:“武大牌坊不只是一块儿牌坊,还是一种文化,是武大的象征和符号。异地重建牌坊,为市政道路建设让路是应该的,但可不可以建立在拆掉牌坊异地重建的基础上,市政道路就不能征用其它地方吗?”→_→武大牌坊异地重建合情合理否?
5、转播: 即使推倒了武大门口的这座座牌坊,大家心里建起了一座永不倒下的牌坊;但是推倒了再换个位置树一座牌坊,在大家眼里,那肯定是某些人立起了自己的牌坊!
6、:10月9日下午,作为武汉大学地标的正门牌坊被拆除。武大牌坊的倒掉,不少武大学子和市民对地标的拆除扼腕叹息。有人认为,不破则不立,更何况这并非文物建筑;而有人则认为,重建的牌坊尽管只有20年,但承载的却是众多人的记忆,拆除甚是可惜;甚至,有人指责武大对文化和记忆缺少敬畏。
7、:[武大牌坊拆除] 9日下午,武汉大学正门的 “国立武汉大学”牌坊被拆除,新牌坊准备来年原址建造。围观的学生拍照之余,一些同学捡石块留念。该牌坊是93年武大百年校庆前夕,仿照武大老牌坊建造的,不属于历史保护文物。只有19年历史却承载了许多武大学子的青春回忆,拆除确实可惜。
8、转播: 这次的拆除开发商应该是给了武大足够的钱了,要不怎么就这么爽快的倒下了呢?历史的见证不是文物?洪山广场修成几年,当年为修地铁要拆除还在网上广征意见呢,现在象征武大的牌坊却不声不响的就倒下了,可惜。。。
9、:刚十一去了武汉、自然也去了武汉大学、珞珈山的樱花和老武大的牌坊、虽然没有樱花、只为看国立武汉大学的牌楼、回来后不久、便在网上看到了牌楼被拆迁重建、不管她是否文物、我只想告诉那些想用现代、统一、美观、好管理等词汇来借口拆迁的、你们终究会被时间所戳破的、赤裸裸的。《
10、:总是想不明白,武大牌坊为什么不往后移,而是拆呢?后来朋友说笨死。拆!里面的钢筋可以卖一次钱。拆除的施工队赚一次钱。重建的时候,施工队再赚一次钱。买材料再花一笔钱。如果整体往后移的话怎么赚钱啊?这个是正解吗?交通是重要,难道这些伴随成长的老建筑不重要吗?难道就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吗?
11、:曾象征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武大正门“国立武汉大学”的牌坊,在其20岁时为给武昌八一路地下通道让路而被无情的拆除了,据说还会重建。但是寄托在倒掉牌坊上的记忆和期望,会随着新牌坊的建立而实现吗?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天天上演着中国特色的建了拆、拆了建的类似情节,短视而毫无规划!
12、:以现在的工程技术实力,要做一个地下工程而不动上面的建筑简直不费吹灰之力。不珍惜自己的历史,不尊重别人的感情。有多少值得珍惜的东西因为缺少一个资格而被轻易的毁弃。受伤的感情、破碎的记忆难道是可以原样复建的吗?!
13、:“93版”的武大校门牌坊已于前日化为历史的尘埃。昨日凌晨,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公布了复建后的牌坊及广场初步设计效果图,称将“力争还原1937年版牌坊的材质、式样和风格,进一步传承和彰显武大精神文化特质”。但看着这设计图,简直就一城市广场嘛,木有一点点和武大相匹配的人文气息,看着难受
14、:武大20年牌坊被拆,从校方公布拆除消息到实际拆除仅用10天,大家来不及挽救
15、:这是历史陈迹与时代发展的较量,牌坊的价值是重是轻,定论如何?为了交通顺畅便能拆除,便是轻;为了让人瞻仰又重建,便是重。太多经典的艺术品,复制得再好,始终也只是复制品,不会有太多的内涵,更不可能超越原作。牌坊拆或重建,都值得好好考虑。
16、:牌坊是冰冷的,但它所凝结的历史和精神、记忆和希冀却是鲜活的,有温度的。如果民众敬畏的大学精神充斥着武大校园,这座冰冷牌坊的倒掉,也许不会引发如此沉重的叹息。
2、新闻、论坛、博客舆情摘要
站点来源及链接
拆20岁“国立武汉大学”牌坊
民间早将这种短命建筑命名为“败家子工程”,随意拆迁现象四处蔓延,常常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焦点。
武大的牌坊不拆不行吗?
武大打通校园可以理解,但把牌坊拆了重建就有些瞎折腾,新的牌坊肯定会出现,只可惜味道和意义很难一样了。
武大牌坊拆除 学生抢石块留念
武大牌坊拆除,学生抢石块留念,百岁教授特地前来留影。
日07:54:31
拆了武大牌坊,倒了大学担当
承载着诸多公共记忆的大学校门牌坊的倒下,其所隐约或间接折射出的大学担当和文化之道,不应该被忽视与轻描淡写。
武大20年牌坊被拆引争议 校方称将在原址上重建
武大20年牌坊被拆引争议,校方称为打通南北校区,专家称反响大因为“拆除”。
武大牌坊被拆:武汉大学拆除重建牌坊学生难过
武大牌坊被拆引争议,校方称“没有文物价值,不值得平移。
武大牌坊为何成了移动的风景
不到20年前落成的武大牌坊就因为重新规划方面的考虑而被“拆除”异地重建,足以让其他高校引以为戒。
武大牌坊被拆 重建效果图出炉遭网友集体”吐槽”
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公布了复建后的牌坊及广场初步设计效果图,大部分网友都认为其既缺乏韵味也不实用。
关东客:武大的牌坊到底为啥拆的?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更不在大门之大。大学之新,不在建筑之新,而在文化之新。
武大牌坊被拆,刺痛公众文化记忆
武大牌坊之所以引起争议和关注,是因为它们搅动激起了人们关于捍卫“文化记忆”的决绝之心。
时言平:论武汉大学正门牌坊的倒掉
牌坊可以重建,但是大学精神和学术遗风势必随着牌坊的拆拆建建而逐渐淡化。
武大牌坊被拆 校园建设不能简单地“破旧立新”
武大拆除牌坊引发的讨论给国内的大学提了个醒:大学校园建设不能简单地“破旧立新”。
武大为何就容不下一座老牌坊?
再恢弘的新校门,也抵不住武大老牌坊给人的那种历史与记忆,跟着坍塌和削弱掉的,还有一座名校的历史文化之根。
1、拆20岁“国立武汉大学”牌坊
为配合武昌八一路地下通道建设和武大南北两个校区的连通。近日,建于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前夕,仿照武大老牌坊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拆除。
点评:近些年,各类使用时间极短的大型公共建筑被拆除的新闻都屡见不鲜,何况一个小小的牌坊。民间早将这种短命建筑命名为“败家子工程”,随意拆迁现象四处蔓延,常常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焦点。
对这类公共建筑的建造和拆除,需要慎之又慎,因为这类公共建筑的成本是由纳税人承担的,业主也早已变成了国家。民营资本有自身的约束机制,但对国家投资的公共建筑,谁来对这类损失负责,如何约束和遏止由此造成的浪费和贪污,就成为制度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2、武大的牌坊不拆不行吗?
“珞珈山的樱花”和“武大的牌坊”是武汉大学两处著名景观,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参观。而这座近20年历史的武汉大学地标性建筑的“牌坊”,10月9日彻底消失,变成废墟。
武大的牌坊,在某种意义上与北大的未名湖和清华的清华园有一拼,这种标志性的建筑为何要拆掉呢?据武大校长李晓红介绍,“拆建校门,是为了顺应学校发展,打通武大本部和工学部校区,使武大连为一体。‘新校门还会有同样的牌坊,将尽量保持原貌。’牌坊会挪位50米左右。”看来,顺应学校发展的力度着实不小。但是,笔者感到困惑:“难道北大为了学校的发展会轻易把未名湖填塞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武大为何还要做如此大的举动呢?在笔者看来,武大打通校园可以理解,但把牌坊拆了重建就有些瞎折腾的意思了。
“国立武汉大学”这五个字,代表着武汉大学成长的历史,闪耀着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的光芒。1927年,武昌中山大学被毁,湖北重镇武汉出现大学真空。1928年,时任湖北省教育厅长的著名教育家刘树杞有感于“湖北的教育是小学般的中学程度,中学般的大学程度”,决意改变这种状况,所以他提出在武昌重新办大学的建议。当时蔡元培先生正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非常支持。不过,湖北方面倾向于武大省办,而蔡元培则认为武大不能局限于湖北,应该面向华中,力争成为华中地区的学术文化中心。刘树杞回忆说:“蔡先生在裁可这个议案的时候,即时决定武汉大学为国立大学,与北大、中大等并重。”1928年7月,武汉大学正式筹办。由于是国立大学,李四光等一大批名教授学者得以到来,珞珈山新校舍等武大的基础得以建成。
牌坊拆了,自然要重建,要知道,武大三届“牌坊”都是同出一源的,那新的武大牌坊要怎么建?如果不是“国立武汉大学”这五个字了,那么,以上那段武大的历史将被人们淡忘,武大校长李晓红所谓的“武大的气质不能变,也不会变,武大的文脉将一直传承下去”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如果还是原来的风格,还是原来的“国立武汉大学”,那何必把20年前建成的牌坊拆掉呢?虽然被拆掉的第三代牌坊仅有20几年的历史,算不得文物,可那也是一种象征了,与其新建,又怎如就用它呢?毕竟除了用料可能有区别,其余样式等都是一样的。我们完全可以采用现代的手法把牌坊“整体搬迁”几十米,这又算不得什么难事。如今又拆又建的,不是瞎折腾又是什么?退一万步说,把“隐身于街道口劝业场的老牌坊”请回来也行啊,总比让它在那里忍受污秽强得多吧!
武大将进入一段“没门”的时期,当然今后新的牌坊肯定会出现,只可惜味道和意义很难一样了!武大的牌坊,不拆不行吗?
3、武大牌坊拆除 学生抢石块留念
  “珞珈山的樱花”和“老武大的牌坊”,一直是武汉大学乃至武汉市最有名的两处景观,不过后者,从昨天起,将暂时与人们说再见了。
  昨天下午2点,一部挖掘机扬起长臂,仅仅2分钟,一座有20年历史的武汉大学标志性建筑,在现场送别者的眼光中倒下。
  “老武大的牌坊”,是游览武大时必留影之处。昨天下午2点,随着“轰”一声沉闷的响声,一部挖掘机仅2分钟便完成了任务,一座有20年历史的武大标志性建筑便不复存在了。
  一些围观的学生纷纷上前,举起相机拍照留念。“这是要毁了我们对它的所有记忆啊,以后回来就物非人非了。”来自武大测绘专业的2010级学生吴天文说,3年前父亲从老家兰州送她来武大,首次见到武汉大学标志性门楼,兴奋之下和父亲互相拍照留影,没想到再也不存在了。
  03届武汉大学商学院毕业生朱焕桓得悉门楼即将被拆除,当即从单位赶来,终究没有见到耸立的门楼,在废墟中翻了半天找出一块大理石碎片,上面有一个“武”字,准备拿回家收藏。“没想到这么重,少说20斤。”朱焕桓抱着这个“武”字没走多远便放下了,他说牌楼没有了,希望收藏一点牌楼的碎片作纪念。
  就在与记者说话的瞬间,一名骑自行车的大学生当即将“武”字抱起放在自行车后座,朱焕桓还没来得及招呼一声,该男生便消失在人流中。
  负责拆除牌楼的黑龙江龙建路桥公司张先生目睹这一幕颇为好奇,无法理解学生们争抢废墟。“并不古老的牌楼,再修一座就是了。”
  [拆除倒计时]
  百岁教授特地前来留影
  昨天上午9点左右,记者来到位于八一路的武汉大学正大门前,蓝色的围挡渐渐包围正门,门前原先长着青草、开着娇艳花朵的花坛早已不见踪影,只见满地泥土、被挖的一个个小坑、忙碌的工人,以及孤零零矗立着的武大牌坊。轰隆隆的机器作业声,混着来往车辆鸣笛声,不绝于耳。尽管如此,牌楼周围还是站满了不少行人和学子,不顾工人们的劝阻不停拍照。
  “这是武大最美的风景”,已在武大正门前从事3年清洁工作的保洁员李同享说,每天都有数百人来这里合影留念,有学生,有市民,也有游客。他感慨道,“拆了可惜啊,牌坊放在这,在景观上看着好看,也有历史感”。在清洁道路的同时,李同享时不时地停下,静静地看着这座熟悉的牌坊,似乎想把它深深地刻入脑海中。
  家住八一路的徐老先生推着自行车,望着刻有“国立武汉大学”的牌坊,走走停停,脸上隐约有着不舍之情。“这么多年了,还是有点感情的。希望能够重建,可以建得更漂亮些。”
  从华中师范大学慕名而来的崔桢桢同学特意和同学一起赶在牌坊被拆前合影留念。她告诉记者,这是武汉市宣传片里的牌坊,如今它要没了,合个影,为以后留个念想。
  100岁的武汉大学教授刘绪贻得知门楼要拆除,在大女儿的搀扶下特意赶到牌楼下合影留念。他告诉记者,他上世纪40年代便在武大任教,他担心再也看不到武大牌楼了,拆迁虽有遗憾,但也是社会发展的变迁使然。
  [被拆反应]
  学子抱怨,校长发帖安抚
  “为何一拆了之,而不平移保留下来?”毕业于武大的朱焕桓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人的观点,他认为即便将来原址复建,历史的传承中断了,少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文体现。上海的一座容纳700人的戏院在遭遇拆迁时都没有被拆除,而是整体进行了平移保存,何况一座小小的牌楼,成本也不高,技术也可行。“要说拆除重建,故宫也可以拆除重建啊。”朱焕桓说到激动处有些伤感。
  “没有文物价值,不值得平移。”武汉大学基建管理部规划与土地管理办公室主任胡骏回应称,武大最早的牌坊,位于街道口劝业场的民国老牌坊处,为木制结构,建于1931年,仿北方牌坊式样,四柱三间歇山式结构,琉璃瓦顶,略施斗拱,油漆彩绘,古朴大方。那时,该处是一片开阔地,木牌坊建成次年,就毁于龙卷风。1937年,武大在原址建造钢筋水泥冲天式牌坊,随着时代变迁,武大民国老牌坊渐渐被周边林立的高楼包围,留在劝业场;而武大的大门,也退回到现在所在的位置。
  1992年,为迎接建校100周年华诞,武大以民国老牌坊为蓝本,开始兴建新的大门牌坊,于1993年教师节前建成。此次拆除的,即为此牌坊。“仿造的牌楼,区区20年,不属于历史保护文物,没有任何文物价值。”
  胡骏介绍,八一路地下通道工程于今年6月20日开工,预计明年10月竣工。届时,新的校门牌坊将于该校120周年校庆前在原址稍作后移重建,规划方案正在广泛征集国内外专家和广大校友的意见和建议。
  昨天下午,牌坊被拆除后,武大校长李晓红在珞珈山水论坛上发帖《关爱学生是学校的天职》表示:“现在的大校门根据规划要拆,但要在附近重建,不是拆了就没有了。最老校门附近市里答应给予整治,还武大的历史风貌。大家不用担心,您会找到自己心爱的校门。”
  [记者探访]
  “真身”隐身闹市,留有牛皮癣痕迹
  如果说武大正门被拆除的牌坊是“山寨版”,那么他的真身在哪里呢?昨天,记者从武汉大学正门出发,步行千米,在劝业场的尽头见到了武大民国牌坊的真身。与已经拆除的牌坊相比,民国老牌坊显得有些“破旧”,耸立于商业街道上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据悉,这座已经70多岁的老牌坊,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但是,牌坊周边小餐饮店里的污水,从牌坊基座下流过,立柱上还有各种牛皮癣的痕迹。
  “我就不明白,怎么武汉大学的牌楼建在商业街上?”一位路过的市民告诉记者,这里离武汉大学有一公里路远,跟武大毫不相干,留在这里很不恰当。
  胡骏介绍,过去在新老牌楼之间有一条“大学路”,两边都是树木,很幽深神秘,感觉很神圣,两边也没有建筑物,是当年李四光设计的。大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边建筑渐渐多了起来,改革开放后,“大学路”则渐渐不见踪影,民国牌楼也渐渐远离了武汉大学。
  胡骏透露,民国牌楼过去曾经维修过一次。据说市政府要进行整体包装,作为文化景点推出。
  [网友热议]
  除了现实中的拍照留念,还有许多网民在网上发微博、发帖子来讨论、缅怀。
  武汉大学官方BBS论坛“珞珈山水”中“武大快讯”板块昨天共14篇帖子,其中8篇与牌坊被拆相关。在《在校生凭啥支持拆校门?!!》一帖中,楼主“songxuan6970”说:“一个使用了20年的校门,毕业合影中深深印刻的校门说拆就拆了,还被讥讽为山寨货,叫我们这些毕业N年的校友情何以堪啊。”
  网友“lixiang”则驳斥道:“虽然我毕业了,不过我也支持拆。任何事情都是变化发展的,不破如何立?难道你希望自己家里十年八年,乃至一百年都不搞建设么?难道你现在回家还是回你刚出生的那个家么?”
  微博上也有不少网友发表看法。
  新浪微博网友二零一二年的第一场雪:“学大汉,武立国”。这张照片是今年春天去武汉时,一位同事载我去武大校园时拍到的,转眼这个牌坊就被拆得七零八落了,虽说这个牌坊是93年造的,算不上是文物,但是建了拆,拆了建,你有没有考虑过水泥的感受呢?
  echoo0o0o0:武大的牌坊没了,随之而去的还有那些青涩的记忆,是什么呢?好像忘了……
记者杨佳峰 实习生吴轲
4、拆了武大牌坊,倒了大学担当
昨日,因需为八一路下穿通道工程让路,武汉大学正门口的校门牌坊正式被拆除。
  武汉大学正门口校门牌坊距今已近20年。虽说比起武大的老牌坊来,没有多长历史,但在近20年岁月中,1993版校门牌坊早已融入武汉城市的印象之中,成为很多武汉市民乃至外界对于武汉大学的公共记忆。这种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大学建筑的地位,从其拆除所引发的广泛关注就可见一斑。
  目前,校门牌坊已被正式拆除,关于它的描述以后只能见于人们的怀念与影像资料之中。但客观而言,对于牌坊的拆除一事仍有讨论的必要。
  校门牌坊被拆除的公开消息,最早是9月29日见于该校校园新闻网,也就是说距离正式拆除,只有短短十天。虽然牌坊被拆除的由头是为市政工程让路,但对一座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承载了一定公共记忆的牌坊而言,关于它的存留问题,还是不应绕开公开性地周密论证和广泛的意见征求程序。甚至于,为便利市政建设,是否只有拆除这一种选择,至少到目前为止,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在这一点上,93版校门牌坊如此迅速地在国庆长假期间拆除,应该说还是有点小小的遗憾。
  在武大的校园新闻网和校园BBS上,校门牌坊的拆除引发了校友和在校学生较高的关注度。惋惜怀念的有之,质疑的有之,武大校长李晓红回复称,“现在的大校门根据规划要拆,但要在附近重建,不是拆了就没有了,大家不用担心,您会找到自己心爱的校门。”
  校长主动出面回应质疑,值得肯定。但从回复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在武大建校12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拆老门,建新门”似乎也是该校迎校庆建设规划的一项内容之一,也就是说市政工程建设可能并非唯一拆除原因。借校庆之机改善学校软硬件设施和环境,我们不难理解,但将老牌坊推倒代之建设以“规格、位置、气势等将优于原有牌坊”的新校门的做法,显然需要慎重商榷。
  近年来,城市大规模拆迁以及随之引发的拆迁冲突和历史建筑受损事件,都使得公众闻拆色变。其中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屡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武大93版校门牌坊虽不属于重要文物之列,但因其地标性地位和近20年的历史,此番迅速被拆除难免招致质疑。尤其是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其在对待建筑和历史上的态度,又受到更高的社会性期待。公众希望它能为保存历史和建筑树立标杆作用,传递更多“正能量”的殷切期望,实属正常社会情绪。
  还应看到,大学除却社会意义上的教化作用,它在文化上的任何举动,首先将直接影响到师生的文化观。一条微博这样写道:在武大牌坊的拆除现场,心里有一闪念,为什么没有学生老师在拆建重修中公开表示异议呢?大家好像更愿意以后怀念,而非当下去质疑重建的牌坊会是怎样,师生是否真的愿意送旧迎新?此时此景,这位“旁观者”的一闪之念所带出的疑问,确实值得相关方面好好反思。
  93版武大校门牌坊已然成为过去式。在一个拆除文化兴盛的年代,对此的解读可大可小。但反过来,越是在如此普遍性的拆除思维之下,如果说我们还承认大学应该有着异于一般社会水准的文化保守态度,那么,一座有着近20年历史,承载着诸多公共记忆的大学校门牌坊的倒下,其所隐约或间接折射出的大学担当和文化之道,就不应该被忽视与轻描淡写。
5、武大20年牌坊被拆引争议 校方称将在原址上重建
  “珞珈山的樱花”和“武大的牌坊”是武汉大学两处著名景观,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参观。而这座近20年历史的武汉大学地标性建筑的“牌坊”,昨天彻底消失,变成废墟。
  20年历史大门牌坊被拆
  昨天下午,在湖北武汉市八一路武汉大学正门处,在六七辆挖掘机的轰鸣声中,牌坊旁竖立的岗亭化为钢筋混凝土的废墟。正门口进出通道被彩色防水布围了起来。国庆期间用来装饰的鲜花、灯笼不见踪影,“国立武汉大学”牌坊随后被拆除。
  据武汉大学档案馆馆长涂上飙介绍,武大最早的牌坊,为木质结构,建于1931年,仿北方牌坊式样,四柱三间歇山式结构,琉璃瓦顶,略施斗拱,油漆彩绘。木牌坊建成次年,就毁于龙卷风。
  1937年,武大在原址建造钢筋水泥冲天式牌坊:四根八棱圆柱,表示迎四面八方学子;柱头上的云纹和背面用小篆书写的“文法理工农医”六字,表明学校的学科特色和文化底蕴。此后,这个牌坊渐渐被周边高楼包围,武大大门退回到现在的位置。
  1992年,为迎接建校100周年,武大以民国老牌坊为蓝本,兴建新的大门牌坊,并于1993年教师节前建成,此次拆除的即为此牌坊。
  校方称为打通南北校区
  2000年,与武大隔八一路南北相望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并入该校,八一路成为两个校区间的障碍。去年,武汉市政府决定在此修建八一路下穿通道,现有路面建成广场,让南北两个校区无缝对接。
  据武大基建管理部规划与土地管理办公室主任胡骏介绍,被拆除的牌坊不属于历史保护文物。八一路地下通道工程于今年6月20日开工,预计明年10月竣工。新的校门牌坊将于明年该校120周年校庆前在原址附近重建,规划方案正在征集。
  今年9月29日,武汉大学官方网站公布,为配合八一路地下通道建设,学校大门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将于国庆节期间拆除。10月8日,该校官方微博发布通知称,10月9日起,校正大门进入封闭施工状态,所有拟从正大门进出的行人或车辆,请就近绕行新开辟的杨家湾西校门,“不便之处,见谅。无门之日,稍安。”
  对于武大校门拆建一事,该校校长李晓红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称,武大的气质不能变,也不会变,武大的文脉将一直传承下去。
  李晓红介绍,拆建校门,是为了顺应学校发展,打通武大本部和工学部校区,使武大连为一体。“新校门还会有同样的牌坊,将尽量保持原貌。”他说,牌坊会挪位50米左右。
  李晓红表示,对于武大上世纪30年代修建的古建筑,要修复如旧,保持文化传承;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建筑适当改观,但要尽量保持原貌。
  20年记忆多人拆前留影
  尽管此次被拆除的大门牌坊不属于文物,但是对武大校友和在校学生及周围的市民来说,它已经留在牵挂者记忆中。每年新生报道、游客观光旅游必到此合影留念;每一届毕业生离校前,穿着学士服到牌坊下抛起学士帽拍照,成为毕业经典。
  听闻武汉大学牌坊被拆信息后,该校校友和在校大学生及当地民众纷纷前往拍照留念。在拆除前,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的78岁的邓黔生和老伴在牌坊前拍照留影,“希望拆除只是暂时的,不要毁了这份回忆。”
  来自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20多名学生相约在牌坊前合影。班长左元亨告诉媒体记者,他们明年毕业,国庆放假回来后得知牌坊要拆除,大家都很伤感,遗憾无法穿着学士服在校门口留下见证,于是赶在拆除前拍照纪念。
  武大校门竖起的牌坊,式样古朴,上面从右往左书写“国立武汉大学”六字,有人将其念成“学大汉武立国”,导致该牌坊获称“中国最牛校门”。大门牌坊只有20年光景,却引来校友等人难舍之情,难怪武大校方有关负责人也感叹:“是因为牌坊代表了回忆,而每一个武大人都不会放弃这份宝贵的回忆。”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樊星说,牌坊是武汉大学的一座地标,它缄默无言,却深深融入每个“武大人”的生活里,俨然成为联系“武大人”的生活纽带。
  在武大求学、工作了47年的教授、博导李敬一认为,武大是武汉市的一张名片,而牌坊是这张名片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劝业场里的老牌坊,还是校门口的新牌坊。”
  “牌坊既是仿建,就有原版,就有传承和比照,这其中又有许多话题可说,如牌坊后‘文法理工农医’,可以遥想当年武大在学科上的建制。”李敬一认为,这座牌坊让武大历史有了载体。
  上世纪名噪一时的小说《女大学生宿舍》,以武汉大学学生生活为蓝本,作者喻杉因此成名。这位上世纪80年代在武大读书的作家,对1993年投入使用的牌坊,印象深刻,“很有特色”。
  专家称反响大因为“拆除”
  此番牌坊拆除,引发争论。有人认为,此次被拆除的牌坊只有20年历史,不属于文物,为了建设拆除可以接受。而反对的观点认为,在目前快速城市化和旧城翻新化的进程中,几乎没有超过30年的建筑物,一代人的记忆,只剩下一片废墟。
  此番大学校门牌坊的“拆迁”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响,同济大学教授张闳认为,无论这是不是一个近代才翻造的“假古董”,这个校门都是一个记忆的复原,是对原来的武汉大学的致敬和怀念,大学校门表明的是一个姿态和意图。
  “重建企图建立起的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记忆。从动机和作为上来说,门楼本身也就不算什么记忆,网民们不满的,并不是门楼的真假,这本身没有大的意义,而是‘拆’的这个动作。”张闳说,“‘拆’本身就是时代的标志性动作,且让民众非常反感。想拆就拆,20年的记忆提示物也要铲除。把一个大家还能够接受的东西,拆了还重建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大学校园内外的处理方法并无不同,会引起不愉快的联想。”
  张闳认为,其实牌坊拆除原本可以更妥善地处理,比如提前告知,采取公开坦诚的态度说明,“公众对于当下的抵触情绪,并不是针对校门是不是古董。”
6、武大牌坊被拆:武汉大学拆除重建牌坊学生难过
  大学生活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人一生的回忆,大学的一草一木都和学生有了感情,如今当武汉大学牌坊被拆除的消息一出,学生们纷纷来拍照留念,武大牌坊被拆一事出自学校的扩建规划,将就的牌坊拆掉后改搭建更加宏伟的新校门,武大的师生对旧牌坊都有不舍之情,武大校长也在网上发帖安慰大家。
  昨天下午2点,一部挖掘机扬起长臂,仅仅2分钟,一座有20年历史的武汉大学标志性建筑,在现场送别者的眼光中倒下。
  “老武大的牌坊”,是游览武大时必留影之处。昨天下午2点,随着“轰”一声沉闷的响声,一部挖掘机仅2分钟便完成了任务,一座有20年历史的武大标志性建筑便不复存在了。
  一些围观的学生纷纷上前,举起相机拍照留念。“这是要毁了我们对它的所有记忆啊,以后回来就物非人非了。”来自武大测绘专业的2010级学生吴天文说,3年前父亲从老家兰州送她来武大,首次见到武汉大学标志性门楼,兴奋之下和父亲互相拍照留影,没想到再也不存在了。
  03届武汉大学商学院毕业生朱焕桓得悉门楼即将被拆除,当即从单位赶来,终究没有见到耸立的门楼,在废墟中翻了半天找出一块大理石碎片,上面有一个“武”字,准备拿回家收藏。“没想到这么重,少说20斤。”朱焕桓抱着这个“武”字没走多远便放下了,他说牌楼没有了,希望收藏一点牌楼的碎片作纪念。
  就在与记者说话的瞬间,一名骑自行车的大学生当即将“武”字抱起放在自行车后座,朱焕桓还没来得及招呼一声,该男生便消失在人流中。
  负责拆除牌楼的黑龙江龙建路桥公司张先生目睹这一幕颇为好奇,无法理解学生们争抢废墟。“并不古老的牌楼,再修一座就是了。”
  学子抱怨武大牌坊被拆,校长发帖安抚
  “为何一拆了之,而不平移保留下来?”毕业于武大的朱焕桓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人的观点,他认为即便将来原址复建,历史的传承中断了,少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文体现。上海的一座容纳700人的戏院在遭遇拆迁时都没有被拆除,而是整体进行了平移保存,何况一座小小的牌楼,成本也不高,技术也可行。“要说拆除重建,故宫也可以拆除重建啊。”朱焕桓说到激动处有些伤感。
  “没有文物价值,不值得平移。”武汉大学基建管理部规划与土地管理办公室主任胡骏回应称,武大最早的牌坊,位于街道口劝业场的民国老牌坊处,为木制结构,建于1931年,仿北方牌坊式样,四柱三间歇山式结构,琉璃瓦顶,略施斗拱,油漆彩绘,古朴大方。那时,该处是一片开阔地,木牌坊建成次年,就毁于龙卷风。1937年,武大在原址建造钢筋水泥冲天式牌坊,随着时代变迁,武大民国老牌坊渐渐被周边林立的高楼包围,留在劝业场;而武大的大门,也退回到现在所在的位置。
  1992年,为迎接建校100周年华诞,武大以民国老牌坊为蓝本,开始兴建新的大门牌坊,于1993年教师节前建成。此次拆除的,即为此牌坊。“仿造的牌楼,区区20年,不属于历史保护文物,没有任何文物价值。”
  胡骏介绍,八一路地下通道工程于今年6月20日开工,预计明年10月竣工。届时,新的校门牌坊将于该校120周年校庆前在原址稍作后移重建,规划方案正在广泛征集国内外专家和广大校友的意见和建议。
  昨天下午,牌坊被拆除后,武大校长李晓红在珞珈山水论坛上发帖《关爱学生是学校的天职》表示:“现在的大校门根据规划要拆,但要在附近重建,不是拆了就没有了。最老校门附近市里答应给予整治,还武大的历史风貌。大家不用担心,您会找到自己心爱的校门。”
  武大牌坊被拆的消息占据各大媒体山头,在一窝蜂式的反诘声讨中,武大那座从1937年开始便矗立在劝业场中的老牌坊,满身污秽、蓬头垢面、静默孤独地守望着已经沧桑百年的武大。当武大人争相恐后地想要赶在武大新牌坊被拆之前留下自己的身影,却鲜有人惦记这座市井尘嚣中、荏苒半个多世纪的武大老牌坊。如果谈历史、谈厚重、谈文化、谈传承、谈见证,我认为它更有资格。
  武大曾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校园。负笈珞珈、踏赏樱花,乃武大境界之至,也是人生一大快事。无奈年近30,一直无缘亲睹武大风采,只能零星地从武大人的只言片语中,欣赏武大的才情、了解武大的厚重、知晓武大的历史。也许是不曾身临其境,所以无法生出武大人对于“武大牌坊被拆”痛楚的同感,但想必任何一座建筑与人情感的交融都是相通的,就像武大被拆和没拆的牌坊。
  有人感慨,这座老牌坊不管曾经有多么高大有多么恢宏,如今却在这个美丽的校园中没有了立足之地,成了诺大的城市中的一道“孤景”。它孤单,它沉默。曾经,它的身后是长长的山道,寓意着学府的高深,而如今却只能在隐于闹市。历史,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照进生活的现实,对于今天的武大人而言,也许最好的支撑、热爱、信念都应该留给这座风雨无悔的老牌坊。
7、武大牌坊为何成了移动的风景
  有人戏言:中国就是“拆啦!”也有人调侃:中国就是“拆哪?”正当我们纠结于“拆啦!”还是“拆哪?”时,又有一位住房建设部的专家说话了,“未来20年中国一半以上住宅得拆了重建!”“拆”,让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地,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拆”。
  9月29日晚,武汉大学官方网站“武汉大学新闻网”对外公布,为配合八一路地下通道建设,学校大门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将于国庆节期间拆除。新的校门牌坊将于120周年校庆前在原址附近移位重建。消息一经公布,即引起多方关注。(荆楚网10月1日)
  著名学府武汉大学也忙于“拆啦”,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毕竟武大也不能自外于“你拆我拆大家拆”的时代大潮。但武大选择在国庆黄金周8天长假的前夕,匆匆忙忙在自己的网站上宣布即将到来的“拆啦”,却有些不同寻常。我的推测是,武大并不想让这个牌坊被“拆”引起太多的关注。
  据称,位于武大正门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是一个标志性建筑,但不属文物,于1993年该校百年校庆前夕仿照武大老牌坊而建。武大老牌坊位于街道口的劝业场,建于1937年以前,那才是文物。即便如此,不到20年前落成的武大牌坊就因为重新规划方面的考虑而被“拆除”异地重建,确实让人遗憾。
  人们不免会纳闷,武大的牌坊难道成了一道每20年移动一次的风景?再说,武大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百年大庆时的校门改造规划到今天不过20年光景,就显得这么“不合时宜”,那么,我们又拿什么来期待武大在“百年树人”的大业中大展宏图呢?
  再说,武大是著名学府,这么时不时“折腾”主校门的做法,即便在大兴土木的高校中,也不多见。武大不得不这么做,当然有自己的苦衷,但武大牌坊“搬家”,也实在是一个让人尴尬的冷笑话,足以让其他高校引以为戒。
8、武大牌坊被拆 重建效果图出炉遭网友集体”吐槽”
武汉大学牌坊被拆
10月9日,位于武汉大学正门的武大地标性建筑之一“国立武汉大学”牌坊被拆除。据悉,该牌坊是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前夕,学校仿照武大老牌坊建造的,为钢筋混凝土浇筑结构,不属于历史保护文物;而作为历史保护文物的武大老牌坊建于上世纪30年代,位于武昌街道口劝业场。据校方介绍,此次拆校门是为了配合武昌八一路地下通道建设和武大南北两个校区的对接,新的牌坊一年之后将在原址附近重建。
重建效果图出炉 网友称“像陵墓”
10日凌晨,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公布了复建后的牌坊及广场初步设计效果图,称将“力争还原1937年版牌坊的材质、式样和风格,进一步传承和彰显武大精神文化特质”,但在昨日收到的1000余条评论中,大部分网友都认为其既缺乏韵味也不实用。
该方案在网上公布以后,迅速激起强烈反响,有网友认为其过于现代化,与武大氛围不合,有人说大广场“冬冷夏晒”,不适合武汉的天气。如@客发苍溪说,鸟蛋式建筑与珞珈山老建筑完全不搭调,不伦不类,还有那么大露天广场,既与成荫的珞珈山风格不符,也不适合武汉的气候特点。但也有人表示认可,认为广场将文理学部和信息学部连接起来,对师生而言,方便、安全了很多。
*破坏文化建筑短命
纵观当代世界上的著名大学,大多都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他们的很多建筑物同大学一样历史悠久,每一座建筑物都承载着大学的历史文化。而在我们中国,像武汉大学这样超过百岁的寿星大学本已屈指可数,而且这拆了又建的发展方式,又会留下多少历史建筑来承载大学一脉相承的文化呢?笔者认为,拆了又建虽然经济,但破坏了大学发展的历史文化底蕴。
虽然有人说武汉大学正门牌坊不是历史文物,但笔者想问,如果每一次都超不过20年的寿命,不管拆了又建多少次,武大的正门牌坊也永远成不了历史文物。当前的历史文物都是前人创造留给我们的,而现在的我们也应该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应该给后人留下能代表我们这一代历史文化的,我们所创造的历史文物。而现在总是拆了又建,真不知道我们留给后人的将是什么?
*刺痛公众文化记忆
武大似乎很委屈。只是自家换个门脸,孰料引起轩然大波。而且,虽然“珞山樱花”和“武大牌坊”是武大两处地标性景观,但这次拆除的,并非当年那个木质牌坊,而只是20年前翻造的水泥结构的“假古董”。但是,在三十年的建筑都算有年头的“历史古迹”的语境下,20年的武大牌坊,何止只是水泥大门这么简单?何况,它一直是这所名校的文化名片,是武大乃至华中地区传承的一种文化记忆。
当然,也正如同济大学张闳教授所言,虽然之后会重建,但这次引起民众情绪抵触,还是因为“‘拆’的动作”。而进一步而言,相比拆楼拆门等具象的建筑变更,民众更反感更抵触的,是对文化和记忆的拆除与毁损。就像故宫里,一些浓郁的商业因素的入侵,是对文化乡愁的毁灭性侵蚀。
*校园建设不能简单地“破旧立新”
对一所大学来说,最重要的是文化传承和学术创新,而不是校园建筑的翻新。校园建设固然有利于大学发展,但如果只是简单地“破旧”之后再“立新”,那就违背了大学的精神。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不顾传统地“破旧”和不计成本地“立新”都有违大学精神。
因此,无论从尊重校友的角度,还是从尊重大学精神的角度,大学校园建设都不能简单地“破旧立新”。在不影响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对已有建筑要能不动的尽量不动,能搬迁的尽量搬迁,必须拆除的如有必要还可原样重建。要做到既不铺张浪费,又能保持学校原有风貌。
9、关东客:武大的牌坊到底为啥拆的?
因武大正门前八一路下穿通道工程施工需要,武汉大学地标性建筑之一,有着近20年历史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于9日拆除。一年之后,新的牌坊将在原址附近重建。而作为历史保护文物的武大老牌坊建于上世纪30年代,位于武昌街道口劝业场。(新华网10月10日)
一座好好的牌坊说拆就拆了,确实有点可惜。可在这样一个大拆大建的时代,拆掉一座牌坊也就芝麻大点的事儿。20年的历史不长不短,沾武汉大学的光,一座水泥混凝土的山寨建筑多少也有了些文化的气息,也正因为这点文化味儿,所以人们才会为武大牌坊的拆除感到惋惜。
武汉大学校方称,拆除这座20年历史的牌坊是为了施工需要,可联系到2013年就是武大120周年校庆,总感觉这牌坊拆除的时机有点太过巧合。如果确实因为是市政规划,是为了施工需要,那拆除一座牌坊当然无可厚非;可如果拆除这座牌坊是为了给武大120周年献礼,这又拆又建的,就有点瞎折腾的意思了。
“学大汉武立国”,国立武汉大学能有这样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牌坊是令人羡慕的。因为很多大学尽管有豪华气派的大门,可除了浮华却寻不到一丝文化的气息。有上世纪30年代建成的武大老牌坊在,1993年建成的这座牌坊其实只是一个替代品,将来新建的牌坊还将是替代品。因为文化的形成需要历史的沉淀,而非一日之功。
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拆掉一座牌坊,新建一个校门,那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可一拆一建之间,大学会因此丢掉的不只是学子的记忆,还会造成文化出现断痕。这一点和不少地方拆掉真古迹、兴建假文物其实有些类似。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更不在大门之大。大学之新,不在建筑之新,而在文化之新。拆除一座牌坊,充其量只是让人少了一个怀念的意象;可如果一所大学抛弃了自己的传统,那才是一件真正可怕的事情。然而又有多少大学迷失在教育产业化的泥沼中,又有多少大学精神伴随着金钱和利益渐行渐远。
武大或许却是不得已拆除了牌坊,可又有多少大学是主动拆除旧大门盖起了新大门。面对一个面目全非的母校,你让学子如何找回曾经的记忆?
10、武大牌坊被拆,刺痛公众文化记忆
  武大正门“国立武汉大学”牌坊被拆
  近日有两条“准文化”新闻,引人关注。第一件是发生在文化重地故宫博物院;第二条,则发生在武汉大学。
  先说头一桩:日前有一位曾从事过编校工作的济南市民,职业病发,从女婿随身带回的一本名为《故宫导游图》的小册子中,挑出了100多处错误,于是向媒体爆料。当然,博物院已声明,该导游图为无照游商兜售的非法印制品,并非故宫官方发售。
  翻开这版导游图,你会发现错谬之处,不可思议。其实,平心而论,谬误如此触目惊心的印刷品,确实不大可能出自故宫博物院之手。就算故宫再没文化,也不大可能闹出这类笑话。
  这个本不该算在故宫头上的错,却仍成为舆论焦点,或许是故宫在为其他的“没文化”行为买单。比如,去年“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的锦旗,回想起来,错谬依然刺眼;更糟的是,其拒不认错的诡词强辩,更是让其形象大为受损。
  国庆中秋大假刚过,故宫红墙碧瓦被乌泱泱的人群吞没,人挤人的痛苦观览经历,都让人们对故宫不顾承载能力和文化传承,只顾收票而不限客的逐利嘴脸印象深刻。这样的故宫里,飞扬着“山寨二十四帝”的导游图,你说这错,民众愿意算在谁头上?
  而武大似乎很委屈。只是自家换个门脸,孰料引起轩然大波。而且,虽然“珞山樱花”和“武大牌坊”是武大两处地标性景观,但这次拆除的,并非当年那个木质牌坊,而只是20年前翻造的水泥结构的“假古董”。
  但是,在三十年的建筑都算有年头的“历史古迹”的语境下,20年的武大牌坊,何止只是水泥大门这么简单?何况,它一直是这所名校的文化名片,是武大乃至华中地区传承的一种文化记忆。
  当然,也正如同济大学张闳教授所言,虽然之后会重建,但这次引起民众情绪抵触,还是因为“‘拆’的动作”。而进一步而言,相比拆楼拆门等具象的建筑变更,民众更反感更抵触的,是对文化和记忆的拆除与毁损。就像故宫里,一些浓郁的商业因素的入侵,是对文化乡愁的毁灭性侵蚀。
  而作为另一个文化记忆和文脉传习的圣地,一些人文高校,如果在这方面也逐渐失守沦陷,那么,人文香火就只能在历史记忆中凭吊钩沉。一个错字导游图,一片牌坊废墟,之所以引起争议和关注,是因为它们搅动激起了人们关于捍卫“文化记忆”的决绝之心。
11、时言平:论武汉大学正门牌坊的倒掉
 10月9日下午,作为武汉大学地标的正门牌坊被拆除。据说,拆除的原因是为了配合武昌八一路地下通道建设和武大南北两个校区的连通。
  武大牌坊的倒掉,不少武大学子和市民对地标的拆除扼腕叹息,而在网络上,更多的民众则对这“拆牌坊”的行为进行争论。有人认为,不破则不立,更何况这并非文物建筑;而有人则认为,重建的牌坊尽管只有20年,但承载的却是众多人的记忆,拆除甚是可惜;甚至,有人指责武大对文化和记忆缺少敬畏。
  校方面对争议显得很淡定,申明这并非文物,以表明拆除行为的合法性和正义性。这样的表态,或多或少折射了当前高校傲慢的处事风格。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这座牌坊承载着武大学子以及武汉市民的记忆,也沉淀着武汉大学百余年的文化精神。对于他们而言,这只是座冰冷的建筑,如今则是妨碍学校建设的障碍物而已。
  诚然,怀旧不是守旧。武汉大学正门牌坊的倒掉,也许是现实的需要,却不能说拆除就拆除,最起码应该给寄寓在牌坊上的情感和记忆一个缓存的空间。但武汉大学显然缺乏这种敬畏之心,这或许也是高校愈发变得模糊而难以亲近的原因之一。
  对于高校而言,最能够深入学子和公众记忆的是伟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可当前的中国高校,大学精神正在功利化的迷途中日渐衰弱,国民所敬畏的大学精神,或许也就只能残存在镌刻着“国立武汉大学”的牌坊里。民众为武汉大学正门牌坊的倒掉而叹息,恐怕正是为了这种残存记忆的湮灭而遗憾伤心。牌坊可以重建,但是大学精神和学术遗风呢,势必随着牌坊的拆拆渐渐而逐渐淡化。被拆除的额牌坊虽然是重建的,历史也不过二十年,但作为一种精神和文化承接和延续的标记,恐怕经不起太过频繁的折腾。记忆总是这样,在时光的凝结中才能日益厚重,在面貌的变换中日渐轻浮。
  某种意义上,武汉大学的牌坊,是学子和民众内心的精神图腾。大学精神的迷失,大学再大、大楼再高,在人的心中也是空洞的、虚无的。而相对于这种空洞和虚无,牌坊上所凝结的历史和精神,却能让人感觉到大学精神和学术品格的真实存在。叹息牌坊的倒掉,实际更是寄托民众对大学精神迷失的哀叹;捡拾起碎片,实际也是纪念那逝去的精神和品格。牌坊是冰冷的,但它所凝结的历史和精神、记忆和希冀却是鲜活的,有温度的。如果民众期望中的大学精神充斥着武大校园,这座冰冷牌坊的倒掉,也许不会引发如此沉重的叹息。
  破旧是为了立新,怀旧是因为内心依旧充满着希冀。武汉大学正门牌坊倒掉了也许可以重建,但是寄托在倒掉牌坊上的记忆和期望呢,会随着新牌坊的建立而实现吗?“建了拆,拆了建,你有没有考虑过水泥的感受”,网友的感怀,饱含着遗憾和失落,只是武汉大学能够懂得这种心情吗?大学缺少精神敬畏和文化情怀,牌坊对他们而言,只是没有温度和灵魂的钢筋水泥而已。
  武汉大学正门的牌坊倒掉了,在此之前,还有着更多的文化地标和精神图腾被冰冷的机器拆掉。这些,或许都是文化和精神寄托的最后处所,它们的消失,在民众的内心,或意味着精神的放逐,或意味着灵魂从此流离失所。可遗憾的是,民众的这种失落,拆除这些地标和图腾的冰冷机器们,是感受不到的。(时言平)
12、武大牌坊被拆 校园建设不能简单地“破旧立新”
2012年10月11日【军犬排行榜TOP6】:笔者认为,这次武大拆除牌坊引发的讨论也给国内的大学提了个醒:大学校园建设不能简单地“破旧立新”。随着扩招的加剧,包括众多名校在内的各大学纷纷进行校园建设,或建新校区,或整治旧校区。本来,这对扩大校园容量、提升校园环境是有好处的。…
武大牌坊被拆的消息占据各大媒体山头,在一窝蜂式的反诘声讨中。武大那座从1937年开始便矗立在劝业场中的老牌坊,满身污秽、蓬头垢面、静默孤独地守望着已经沧桑百年的武大。当武大人争相恐后地想要赶在武大新牌坊被拆之前留下自己的身影
然而,即使是这样一座只有二十年历史的仿制版本的武大牌坊,他要被拆除的消息却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随着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重庆蒋公官邸被毁,“保护性拆除”、“维修性拆除”成为新兴名词之后,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被广泛关注
  武大牌坊被拆,学生捡“武”石块,不管怎样,是武汉的一景。很多大学的校门十分有价值,有的也有历史感。
  学校的校门往往是学生思想的记忆,往往能让人们想大学时光,大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走向社会后面临巨大的压力,大学这一段时光每个人一生中值得留念的,是学生们记忆中的梦,大学生一定在校园中快乐度过,毕竟一生能在大学中的日子也是仅有的一些时间。
  近日有两条“准文化”新闻,引人关注,可并列来看:第一件是发生在文化重地故宫博物院。和去年的“撼”字锦旗类似,故宫这次又栽在了“文化上”。只不过载体从锦旗,变为了导游图;第二条,则发生在高等学府国立武汉大学。就是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武大拆门”事件。
  先说头一桩:日前有一位曾从事过编校工作的济南市民,职业病发,从女婿随身带回的一本名为《故宫导游图》的小册子中,挑出了100多处错误,于是向媒体爆料。26页找出百处错误,挑错者自称“笑掉大牙”,“故宫导游图”被指“没文化”。
当然,这种错漏百出的小册子,故宫是绝不会承认出自其手的。博物院已声明,该导游图为无照游商兜售的非法印制品,并非故宫官方发售。(10月10日《新京报》)
  翻开这版导游图,你会发现错谬之处,不可思议,不仅有错字、别字、错误标点:如“举行大典”变为“举行大殿”;清二十四帝,名号竟也错了7个:雍正皇帝名胤禛,而导游图上印成“胤祯”;光绪帝载湉印为“载恬”。
实,平心而论,印制粗劣鄙陋,谬误如此触目惊心的印刷品,确实不大可能出自故宫博物院之手。就算故宫再没文化,也不大可能闹出这类笑话。进门翻翻院内珍藏的历朝历代手稿真迹,也断断不会把胤禛他们的名讳搞错。
  这个本不该算在故宫头上的错,却仍成为舆论焦点,或许是故宫在为其他的“没文化”或过度逐利行为买单。比如,去年“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的锦旗,回想起来,错谬依然刺眼;更糟的是,其拒不认错的诡词强辩,更是让其“文化符号”的形象大为受损。再联想到多年前星巴克入驻风波,近年曝出的豪门会所疑云,故宫身上的“文化”二字,正渐行渐远。
国庆中秋大假刚过,故宫红墙碧瓦被乌泱泱的人群吞没,人挤人的痛苦观览经历,都让人们对故宫不顾承载能力和文化传承,只顾收票而不限客的逐利嘴脸印象深刻。这样的故宫里,飞扬着“山寨二十四帝”的导游图,你说这错,民众愿意算在谁头上?故宫也别觉得委屈。
  而武大似乎很委屈。只是自家换个门脸,熟料引起轩然大波。而且,虽然“珞山樱花”和“武大牌坊”是武大两处地标性景观,但这次拆除的,并非当年那个木质牌坊,而只是20年前翻造的水泥结构的“假古董”“伪文物”。(10月10日《东方早报》)
但是,在推土机横行,拆拆建建,三十年的建筑都能算有年头的“历史古迹”的语境下,20年的武大牌坊,何止只是水泥大门这么简单?何况,它一直是这所名校的文化名片,是武大乃至华中地区传承的一种文化记忆。问问牌坊被拆,专程跑来抢碎石留念的学生;问问特地前来留影的百岁教授,他们会告诉你“这是武大最美的风景”。就如当年的北大“三角地”,是北大人的特殊记忆一样,武大牌坊,又何尝不是?
  当然,也正如同济大学张闳教授所言,虽然之后会重建,但这次引起民众情绪抵触,还是因为“‘拆’的动作”。而进一步而言,相比拆楼拆门等具象的建筑变更,民众更反感更抵触的,是对文化和记忆的拆除与毁损。就像故宫里,一些标志性的浓郁的商业因素的入侵,把本该是传承和守护的一座文化重镇,变为坐地生财,只知谋利的商业消费场域,这是对文化乡愁的毁灭性侵蚀与打击。
13、武大为何就容不下一座老牌坊?  
武汉大学的学子们看了这个新闻可能会有点小感伤。
  “珞珈山的樱花”和“老武大的牌坊”,一直是武汉大学乃至武汉市最有名的两处景观,“牌坊”更是武汉大学地标性建筑,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到此参观。不过后者,将暂时与人们说再见了。10月9日下午2点,一部挖掘机扬起长臂,仅仅2分钟,一座有20年历史的武汉大学标志性建筑,在现场送别者的眼光中倒下。(《武汉晨报》10月10日)
  先说明下,这个被拆除掉的“牌坊”也并不是原装的“武大牌坊”。 真正的牌坊在武大校外一条批发市场名叫劝业场的尽头,和武珞路交汇处。这个1993年修的牌坊原本也是仿制品。
  而拆除者或者决定拆除这座牌坊的人们,大概也因为这个找到了拆除武大牌坊的充足理由。就像武汉大学一位负责基建的工作人员回应的那样:“没有文物价值,不值得平移。”如果单纯从文物角度考虑,20年的建筑的确没有什么文物价值。但是这位工作人员可能没看到许多武汉大学的学子和往届的老校友们、老教师们争相赶回来,在这座老牌坊跟前合影留念的情景。也正像一位92级的武大校友在微博里回应的那样:“当初就是我们进校后眼看着这座牌坊修起来的,可时间久了也就成为92级以后武大学生心中的回忆了!毕竟20年也不短了,也成为了一段历史。”
  文物不文物在其次,问题的关键是堂堂武大怎么就容不下这么一座具有文化和心理符号标志意义的老牌坊?厦门大学有裸露在地面上的一大团老树根,很多人到了这里都忍不住拍照留念,因为这团老树根让他们感觉到了厦门大学的厚重,如果都像武大对待老牌坊这样一拆了之,别说老树根了,就是百年老树估计都难以幸免。
再恢弘的新校门,也抵不住武大老牌坊给人的那种历史与记忆。即便是这20年的“山寨牌坊”,也早已成了武大的文化符号。再等20年,我们是不是再把这很快新建的牌坊也拆除掉?拆除掉,是最简单的事情。可是许多原本可以、原本应当保存下来的历史与记忆也便随之坍塌。跟着坍塌和削弱掉的,还有一座名校的历史文化之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毛笔字用生宣还是熟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