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王冷斋李白诗集大全!谢谢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本人资料一部分是自己原创,一部分来源于网络,若您发现侵犯您个人权利的,请留言联系我,我立马删除。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我爱这土地--中国新诗
下载积分:350
内容提示:我爱这土地--中国新诗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0:08:0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爱这土地--中国新诗.PDF
官方公共微信《中华诗词》2014年第12期目录
&&&&&&&&&&&&&&&&&&&&&&&&&&&&&&&&&&&&&&&
《中华诗词》2014年第12期目录
研习古诗词重在传习民族精神…………………………………………………………………郑欣淼
何晓明&&&&
杨学军&&&&
霍松林&&&&
潘友辉&&&&
袁公湘&&&&
王振纲&&&&
郑邦利&&&&
周怀英&&&&
李栋恒&&&&
陆永祥&&&&
樊玉明&&&&
王少峰&&&&
&向政清&&&&
韩林坤&&&&
刘南陔&&&&
钱立根&&&&
马明德&&&&
杨丽静&&&&
王东满&&&&
陈逸南&&&&
宁泉溪&&&&
杨海钱&&&&
蔡圣波&&&&
吴少文&&&&
张耀恒&&&&
房俊义&&&&
王国章&&&&
劳秦汉&&&&
王学范&&&&
伍云华&&&&
邱云青&&&&
吕大振&&&&
哈声礼&&&&
何齐树&&&&
张耀斌&&&&
刘映丽&&&&
王淑梅&&&&
戴寿泉&&&&
马清新&&&&
薛建树&&&&
陈显福&&&&
毕太勋&&&&
钦代主&&&&
王希光&&&&
张宏树&&&&
邝生浩&&&&
李谷虚&&&&
姚宜勤&&&&
李文佑&&&&
汤道深&&&&
饶运振&&&&
王中范&&&&
&&朱永兴&&&&
彭砺志&&&&
孙运法&&&&
杨静函&&&&
陶大明&&&&
李冰雪&&&&
耿运华&&&&
刘云录&&&&
赵习奎&&&&
孙丕任&&&&
菅国斌&&&&
许博儒&&&&
韩丽阁&&&&
沈长金&&&&
高金镶&&&&
王维民&&&&
李家平&&&&
郁忠尧&&&&
黄云海&&&&
黄培锦&&&&
张其俊&&&&
岳如萱&&&&
&&孔汝煌&&&&
叶其盛&&&&
孔斌成&&&&
徐武增&&&&
胡新平&&&&
李岱宸&&&&
李玉书&&&&
杨燕秀&&&&
李湘涛&&&&
陈裕华&&&&
郭怀望&&&&
吉玉柱&&&&
梁琰柱&&&&
周晓莹&&&&
郭纪涛&&&&
王秦香&&&&
李国梁&&&&
吴鸿翔&&&&
丁垂赋&&&&
刘志峰&&&&
沈文哲&&&&
赵焱森&&&&
刘道平&&&&
王淑贞&&&&
刘进美&&&&
刘扬忠&&&&
张海鸥&&&&
谷耀成&&&&
黄大钊&&&&
郑伟达&&&&
李凤岐&&&&
熊强辉&&&&
张君恋&&&&
杨友树&&&&
吴世清&&&&
张延龙&&&&
张弓月&&&&
林润生&&&&
郑泽森&&&&
朱厚宽&&&&
张占胜&&&&
姚晓明&&&&
&&&&&&&赵树胆&&&&
张畅繁&&&&
叶恒青&&&&
黎汝清&&&&
铃木纯次&&
赵永鹏&&&&
张四喜&&&&
孙境伯&&&&
杨人杰&&&&
陈振文&&&&
侯国达&&&&
姚智强&&&&
董玉南&&&&
韩心荣&&&&
郑运官&&&&
施国清&&&&
饶振群&&&&
&&&于俊学&&&&
王长征&&&&
张国艳&&&&
王爱山&&&&
谭平祥&&&&
李新平&&&&
张道理&&&&
邢化娜&&&&
李永和&&&&
谷振戌&&&&
欧孟秋&&&&
赵玉林&&&&
丘幼宣&&&&
童家贤&&&&
吴才龙&&&&
贾来发&&&&
马爱玲&&&&
王学美&&&&
廖国华&&&&
瑞昌金秋笔会
赵喜海&&&&
冯美材&&&&
吴梅城&&&&
王长顺&&&&
许银仙&&&&
陈世舜&&&&
章长斌&&&&
张云泽&&&&
郝秀普&&&&
杜传勇&&&&
傅丁本&&&&
刁永泉&&&&
珂雪石&&&&
携手搭建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桥梁……………………………………………………………李鸿忠
人民需要什么样的文艺?——从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看毛泽东诗词……陈&
格律诗是圣者心灵的放飞——兼谈格律诗词的传承与创新…………………………………李文朝
“俊逸鲍参军”——纪念鲍照诞生1600周年…………………………………………………钱志熙
诗人谈创作
写的是自己的思想感情…………………………………………………………………………寓&
创作的自我审思…………………………………………………………………………………吴荣富
陈毅改诗…………………………………………………………………………………………李望苏
透过一层倍深思(外一则)……………………………………………………………………陈宗辉
王冷斋抗战的“史”与诗………………………………………………………………………李树喜
激情浪漫赋新诗——序《刘庆霖诗词选》……………………………………………………杨金亭
全国第28届中华诗词研讨会暨苏轼王佐诗词研讨会在海南举行……林峰 刘庆霖 何云春 何鹤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十条街【福州市公共主页】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十条街【福州市公共主页】日 11:32:15三坊七巷是两 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 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 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 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三坊七巷概况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约有40公顷。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相对峙,以南街()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 ,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 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 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 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 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 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三坊七巷图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我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坊巷介绍一、衣锦坊衣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的“、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居宅,其中的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二、文儒坊三坊中的第二坊为。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皇帝老师。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陈寓隔壁是现代著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三、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禄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今内)。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万历间举人、画家林有台,提学孙昌裔,以及学政许豸,其子许 友、许宾,孙许遇,曾孙许鼎、许均,玄孙许良臣、许荩臣,都是诗人、书画家。清康熙年间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学家,著有《来斋选古》、《来斋金石 考》等。林佶精诗文,著有《朴学斋诗文集》,又善书法,他手写的刻本《渔洋山人精华录》、《尧峰文抄》、《古夫于亭杂录》、《午亭文编》非常有名,被称为 “林佶四刻”,在中国印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有诗人、著名藏砚家黄任,册封使齐鲲、同榜兄弟两进士——刘齐衢和刘齐衔、博物学家、近代小说翻译家、著名作家等等。还出过不少才女,如黄任之女黄淑宨和黄淑畹,齐鲲之女齐祥棣,郭柏苍之女郭拾珠姐妹,她们或精书画,或工诗文。   光禄坊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以及宋至清摩崖题刻多 处,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光禄吟台西荔枝树下,原有石刻“鹤磴”,是纪念林则徐晚年放鹤处。还有清代大木构造、宽敞明亮的刘家大院 (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古朴木构房的黄任故居,高墙窄道的早题巷,明代石板铺设的老佛亭桥,都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   可惜的是,在“文革”期间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光禄坊的一些老建筑被损坏严重(特别是通湖路口附近)。为了重现老巷的风姿,目前该地正在进行整体大修工作,预计2010年国庆节前全部完工。四、杨桥巷(路)杨桥路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杨桥路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已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便更名为“杨桥路”。在杨桥路 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我的故乡》中,亦对故居有 生动的描述。巷道扩大为道路后,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可参见词条“福州冰心故居”),有相当部份被保存下来。 杨桥巷(南)有座“双抛桥”,规模不大但传奇多。一是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在此感受得最为真切。 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阴,于是就有个青年男女殉爱的凄美故事,传之久远,以至后人已说不清先有爱后有树、先有树 后有桥,还是相反。近闻有海外作家将之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绝唱相提并论,更添了几分悲情。不过,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设的缘故,双抛桥已经由“桥”慢 慢变成了一座街边的“亭”,成为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五、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宋代诗人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六、塔巷, 在郎官巷之南,东能八一七北路闹市区,西能南后街。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 也。”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 纪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 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至今仍传为美谈。七、黄巷在塔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联。据闽志载,晋永嘉二年间(308年)固始人黄元方(公元280-375年)又名允字彦丰避乱入闽,落户于福州南后街,故称黄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837-920年)退隐归居这里。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榜眼、巡抚、楹联大师、进士陈寿棋、等,都曾居巷内。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巷内有一“唐黄璞居”石碥,20世纪50年代初期还有人见过。 黄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黄楼”,属于文物保护单位。八、安民巷位 于黄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相对,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 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旧有锡类坊,以宋刘藻以孝闻,后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 风韵。 时期,驻闽办事处设在其间。今此老宅列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九、宫巷宫巷在安民巷之南,东西两端分别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后街相接。据清《榕场面考古略》载:“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得名。后崔、李二姓贵显,更名聚英达,明得改英达。”   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缕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在木穿斗、插斗、童柱、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刻。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可以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者。十、吉庇巷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称“吉避巷”。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 取吉祥如意。改革开放后,吉庇巷成为一条沟通东西方向的主干道,一度更名为“吉庇路”。2009年福州市将其复名为“吉庇巷”,并开始对北侧的破损古建筑 进行改造。   福州著名的“”酒楼也就位于吉庇巷口。十一、南后街福州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三坊七巷之南后街福州南后街西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   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还有专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 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清末举人王国瑞这道诗中将南后街比为北京 正阳门外琉璃厂,体现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风貌。明、清时期的南后街依旧是“粉墙黛瓦石板路”、两旁铺面林立的热闹街市。至民国时,将路面拓宽,改成柏油马 路。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 翻修后的南后街将充满古色古香韵味,路面的宽度将达到12米,包括中间宽7米的步行街和两侧各2~2.5米的路侧带。起于杨桥路、止于吉庇路的南后街全长只有634米,定位上,它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    历史上的南后街曾聚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州传统工艺行业。有关人士说,根据相关规划,南后街的定位是传统文化商业街,初步打算根据老字号的经营现状选择一部分予以恢复,如“”裱褙店、“聚成堂”书坊、花灯等百年老字号,市民喜爱的传统灯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举办。此外,有关部门还有意邀请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在南后街设置工艺美术大师展示店,以增加传统商业氛围。   现在,在南后街的经营商业业态规划上,出现了酒吧咖啡、顶尖奢侈品等“新面孔”。这些新面孔的出现,将给传统的南后街注入现代化的因素。   南后街沿街保护性修复工程于2009年1月全面完成,目前已经开街,再现其“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的历史风貌。建筑特色概述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 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 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 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 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 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上都很有特色。马鞍墙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 重作用全在于柱。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福州仅个别建筑有,包括福建的闽北、闽南、闽东也有存在,惟独福州三坊七巷 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雕饰三坊七巷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数对门窗扇的雕饰。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 之华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卡榫式图案漏花,有纯木雕式窗扇,也有两者相间使用。可以说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 花中,工匠通过精心编排,构成不同的装饰效果,有直线型、曲线型、混合型--直线型疏密有致,曲线型富有动感,混合型变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 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题材有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整个窗扇雕饰有对称式有不对称式。如文儒坊尤恒盛的明代古宅,在二进厢房的门窗隔扇上,透雕了较复杂 的瓶花图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涤环板上是浅浮雕的花开富贵.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镂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饰,充分显示了福建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建筑门三坊七巷建筑门的处理也极具特色,约有四种。一种是在前院墙正中,由石框构成的与墙同一平面的矩形师门,另一种则是两侧马鞍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马鞍墙夹着两面坡的屋盖形成较大的楼,像沈葆桢故居、陈承裘故居、林聪彝故居都是这种门楼。三坊七巷宣言《三坊七巷宣言》是在日在福州举办的“老城保护与整治———三坊七巷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通过。宣言就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如下共识 和行动倡议: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属于一个城市,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每个城市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   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社会发展的进步。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不仅注重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也应注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重视建立民众与文化遗产间的情感联系,应建立、积极、合理、有效的途径,使文化遗产为民众所关注与分享,使文化 遗产真正为社会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   文化遗产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而深刻长远的,是不可复生的精神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文化遗产的丧失是无法补偿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每个城市都有她应保护的“紫禁城”。主题展馆用于展示三坊七巷文化价值的博物馆拟选地址现已基本确定,将开辟8个博物馆和3个展示区:   1.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博物馆,拟选址刘家大院。理由是刘家大院是福州乃至全国领先的城市公共事业的先驱,又临近光禄坊,是三坊七巷的“客厅”。   2.福州艺术中心(闽都文化大观园),选址蓝建枢故居。理由这里紧贴光禄坊公园,对带动人流,提高知名度,方便参观都极为有利。 2009年国庆节起向游客开放。   3.当代漆艺博物馆,拟选址南后街中心地段的叶氏民居。理由是这里是福州百年老店与老行当和现代生活嫁接的中转平台。   4.福州民俗展示与演艺中心,拟选址郭柏荫故居。   5.戏剧戏曲演艺中心,拟选址水榭戏台。   6.茶文化世术馆和国宾级接待中心,拟选址林聪彝故居。   7.明清家具民俗博物馆,选址。2010年春节起向游客开放。   8.楹联博物馆拟选址梁章钜故居(梁章钜是福州先贤楹联学鼻祖)。   拟开辟的3个展示区为:“一个专项展示区”,即“七巷”中自郎官巷至黄巷之间的展示区,主要展 示闽台亲缘关系;“第一综合展示区”为黄巷至吉庇路之间的展示区,主要展示林氏价值的各种文化和船政文化;“第二综合展示区”即“三坊”中各展示点有机结 合形成的展示区,主要展示文人墨客的相关文化。   此外,三坊七巷还将借助“一水一节点两街两片区”的结构,构建不同功能区。其中“一水”即安泰 河的滨水休闲风情带。“一节点”规划是拟将光禄坊的“光禄吟台”作为三坊七巷南节点。“两街”为南后街传统特色商业带和南街商业更新发展带,“两片区”规 划是结合北入口,将郎官巷、塔巷及水榭戏台部分作为旅游集中展示区。宫巷—安民巷有大量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将作为博物馆建筑集中区;文儒坊南北 段两侧作为会馆会所片区,以创意和休闲为主。古代黄巷名人历史渊源晋代黄元方(公元280-375年)又名黄允字彦丰为晋安郡守,为八姓衣冠入闽始祖之一。两晋时中原衣冠士族南迁入闽,其中部分黄姓的后裔聚居于黄巷。 于西晋咸宁六年年正月初四日辰时生,东晋孝武宁康三年乙亥十一月十五日寅时卒,寿九十五,谥文节。其裔昆偏安日子宜于定心耕读,就有硕儒黄璞 (837-920年)等辈,修学守道,深居简出,令人肃然生敬。连唐末起义军首领黄巢(820~884年)攻城拨寨,经过此巷,竟也熄炬噤声而过,秋毫无 犯,传为佳话。   黄巷因“双黄交臂”(即东晋黄氏入闽始祖黄元方(公元280-375年)与其裔唐朝鸿儒黄璞 (837-920年)先后同居于福州南后街黄巷)、“文武相安”(即黄巷在唐末以武力起兵黄巢(820~884年)与唐末文士硕儒黄璞)的故事而名声在 外,这个巷也因此被认为运交华盖,宜室宜家,居者日众,声名日隆,硕彦间出,名宦咸集,单有清一代,就有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梁章钜、郭伯 荫,进士陈寿祺等辈。黄巷里姓黄的名人未见其多,倒也符合“此一时、彼一时”的社会哲学。这个巷里还曾羁留过北方游牧部落的毛、萨、葛氏移民,以及东南亚 岛国的番客。福州方言将“毛、萨、葛”三字连读,是“做事没结果”的意思。但这不影响三坊七巷人善待兄弟族群的兼容胸怀。这让人联想到福州的老榕树,三分 雍容,七分自信,一种与生俱来的海涵气度。黄璞简介黄璞(837-920年)字德温、绍山,黄璞,字德温,一字绍山,号雾居子。历史学家、大学问家、文学家。唐进士官至唐朝翰林院崇文馆大校书。黄璞其故居有两处。一在福建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巷山前黄即早年故居(今国欢镇黄霞村)。一在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东街口南后街黄巷第36号小黄楼晚年故居。   唐乾符五年(878年)八月,黄巢率义兵夜过璞家门时,知是大儒,命令军士把火把吹灭,静悄悄地走过去,没有惊动他。   唐大顺二年(891年),登进士第,官尚衣监主簿。乾宁初(894年),升任崇文阁校书郎致仕。   黄璞著有《雾居子集》和《闽川名士传》。《闽川名士传·序》载:搜集自唐中宗(705年)以后福建名人54人事迹写成本书。是福建省最早的一部人物志。   黄璞有子8人:其中次子仁渥,官教读太子正字;三子仁滔,官御史中丞;四子仁藻,官著作郎;七子仁渭,著作郎授馆职。四人与父同任馆职,世称“一门五学士”。其五子黄仁泽(865—945年)居福州侯官仓山下林(古称白林)系中华黄氏第一武状元。   黄璞乐善好施,平日周济邻里贫苦士民200多家。舍田租500石,地50亩建上生寺;后又舍埭田275亩给寺僧。为人公正,平息群众纷争,为民伸冤理枉。在家28年中,境内“几无冤民”。   黄璞卒后,葬在国欢寺后。与福建晋江潘湖欧阳詹齐名,擅长诗歌,传诵一时。唐大顺二年(891年),登进士第,调尚衣监主簿。乾宁初年,任崇文阁校书郎。其十世孙黄福生由福建莆田涵头前黄徙居北京房山张坊北白岱里前黄,清内阁大学士忠勤伯为其哲裔。时攻读的祖居旧屋,就在小黄楼附近。小黄楼沿革林则徐师兄、官至江苏巡抚的梁章钜,于清道光年间对黄璞旧居进行全面修葺,并建了西花厅小小黄楼,以及与之配套的旧居东侧园林小筑“东园”。梁是中国联 学的开山人,修楼的一大目的,是作为不时延请当地吟友唱和之所。因此建筑群中有藏书房、假山、水池、拱桥、半边亭等,古意盎然,文气扑面。连梁的老师、鳌 峰书院山长陈寿祺也曾挡不住透惑,搬过来挨着小黄楼住下,分享弟子的馆藏资源。因一道“雪洞”而神秘兮兮的小黄楼里,福州方言所特有的行吟之声于今已沓, 有福之州的文化遗产里,则添了梁章钜汇编的十卷《三山唱和集》。小池石拱桥护栏上所刻的“知鱼乐处”四字,其奥妙也许正在于此。闽中有材,左海为盛。旗鼓 相揖,科甲联芳。单进士及第人数,就多达4000余众。小黄巷的东头,曾因郭家“五子登科”而被昵称文曲星的窝。郭家故居的牌子,虽以进士出身官至湖广总 督的老二郭柏荫为名,举人出身的老四郭柏苍,则犹以布衣高才而更具文名。有行者笑道:古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羡,在福州黄巷里,倘不太计较平仄的话, 可以对上一句:“为父应作郭阶三”。黄巷黄氏始祖黄氏居黄巷之始祖黄元方(又名黄允)(公元280-375年),字彦丰,号苌馨,知运子。五胡乱华,东晋永昌壬午年,随晋元帝司马睿南渡中洲板荡衣冠入 闽,仕晋安郡太守政尚慈惠封闽国公,实为闽粤两省黄氏之始祖。居福州候官乌石山黄巷,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福州榴花洞。于西晋咸宁六年年正月初四日 辰时生,东晋孝武宁康三年乙亥十一月十五日寅时卒,寿九十五,谥文节。配郑氏,子仲,葬乌石山榴花洞口。   福州黄巷黄氏为福建东南望族。黄元方派衍,其莆阳裔十分显赫。徙福建莆田唐桂州刺史黄岸一支甚 盛,其子三,长明经闽县令黄谣、次黄典,季黄乐。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则为状元者有10位:其中,文状元者7位:五代黄仁颖、宋代黄公度、黄 定、黄由、黄朴,明代黄观、黄士俊;武状元者3位:唐代黄仁泽、明代黄钺、清黄仁勇。为榜眼者3位:宋代黄洽、黄艾,明代黄凤翔。为探花者3位:宋代黄 桂、明代黄旸、清代黄叔琳。为宰相者10位:宋代黄镛、黄洽、黄祖舜,明代黄景昉、黄士俊、黄鸣俊、黄道周,清代黄机、黄锡衮、黄廷桂。为尚书者4位:明 代黄绾、黄光升、黄凤翔、黄汝良。黄氏家世背景(原载《台湾江夏莆阳黄氏大宗谱》)第 1世:黄岸——冲公长子;字宗极,又字魁杰,号彦忠,江夏莆阳黄氏始祖(674年农历正月5日-756年农历3月29日),唐朝秘书监,初居湖北黄州江 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迁福建侯官县(今福州东街)黄巷,最后迁入泉州郡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 才德兼全科及第进士,历任弘文院编修,徐州牧,广西桂州刺史,陈十要道于唐玄宗,治为天下第一,755年归养。有惠政,封开国公,进升为金紫光禄大夫,谥 “忠义”。为福建东南望族,其莆阳后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则为状元者有10位:后唐黄仁颖、宋代黄公度、黄定、黄由、黄观、黄 朴,明代黄士俊,武状元唐代黄仁泽、明代黄钺、清代黄仁勇;为榜眼者3位:宋代黄洽、黄艾、明代黄凤翔;为探花者3位:宋代黄桂、明代黄旸、清代黄叔琳。 为宰相者10位:宋代黄镛、黄洽、黄祖舜,明代黄景昉、黄士俊、黄鸣俊、黄道周,清代黄机、黄锡衮、黄廷桂;配赵(封开国夫人),配邱(封吉国夫人);子 三(黄谣、黄典、黄乐)。   第2世:黄谣——岸公长子;字延翰,(700年农历5月8日-773年农历9月7日),唐朝 720年登明经科,733年登状元,徐征榜进士,授闽县县令,清慎廉能,民称善治,以子散骑常侍黄华贵,封金紫光禄大夫(唐正一品荣誉称号)。葬于闽县延 福院西,7配朱,配姜(封沛国夫人);子十(朱氏生黄英、黄盖、黄华、黄革、黄莫,姜氏生黄慕、黄著、黄范、黄莅、黄荐开基于台湾台北)   黄典——岸公次子;字延林,(702年农历9月1日-780年农历11月2日),唐代宗763年举明经官,永春县令;迁居广东南雄黄氏之始祖,配赵;子四(黄顶、黄硕、黄颖、黄颉)   黄乐——岸公三子;字延院,(715年农历7月14日-800年农历10月15日),756年春开基于台湾台南;配林;子三(黄明、黄晖、黄旭)其后裔分居闽县乌石山榴花洞南麓黄厝   第3世:   黄英——谣公长子;葬于囊山院西九峰山;配何;子一(黄昌宗)   黄盖——谣公次子;葬于囊山院西九峰山;配邱;子一(黄昌期)   黄华——谣公三子;字萼华,(730年农历10月10日-800年农历3月3日),唐代宗765年登状元萧逋榜进士,授散骑常侍(赐正一品服),性端重,质实诺,不欺凌,居官以清慎为著,封金紫光禄大夫,葬莆阳上林东黄山;配常;子二(黄昌龄、黄昌朝)   黄革——谣公四子;修炼于福州岵山,唐朝太和中,升仙于鳌桥,世称岵山真君,祀有祝祷必应,庙今犹存,郡志、通志有载。   黄莫——谣公五子;768年明经及第,官大理评事,葬于金坑上,有碑;后黄始祖,配孔,配林;子三(黄昌岌、黄昌裔、黄昌业)   黄慕——谣公六子;字孟华,官于海南琼州知府,遂居焉;余情不详。   黄著——谣公七子;字伯华,官于广东雷州推官,再迁山东黄县;余情不详。   黄范——谣公八子;字仲华,官于湖广黄州通判,迁居湖广黄州;余情不详。   黄莅——谣公九子;字玄华,官于崖州知州,迁居海南崖县;余情不详。   黄荐——谣公十子;字季华,官于嘉兴知县,遂居焉;余情不详。   黄顶——典公长子;字衮干,(730年农历12月19日-804年农历9月5日);配何;子一(黄恭)迁广东南雄派之祖   黄硕——典公次子;字衮坤,迁仙游枫亭黄厝;配洪;余情不详。   黄颖——典公三子;字衮山,号文峰,迁居惠安文峰山;余情不详。   黄颉——典公四子;字衮河,迁居龙溪浦南;配王;余情不详。   黄明——乐公长子;字裳龙,(732年农历7月15日-800年农历12月27日);配王;子一(黄敬)   黄晖——乐公次子;字裳犀,居于后黄;配吴;子二(黄建伊、黄建亿)   黄旭——乐公三子;字裳麟;配吴;子三(黄建海、黄建沪、黄建池)   第4世:   黄昌宗——英公之子;葬于九峰山;配王(长子黄汝霖出继给黄恭为嗣)广东南雄始祖;子二(黄汝霖、黄观)   黄昌期——盖公之子;葬于九峰山;配詹(其子黄准出继给黄敬为嗣);子一(黄准)   黄昌龄——华公长子;唐朝794年,官至大理寺评事,葬于前黄山;配孔;子三(黄岣、黄衍、黄峣)   黄昌朝——华公次子;字文曲,(766年农历4月14日-840年农历12月1日),唐朝798年登状元李随榜进士,授浙江金华县令,葬于九峰山之原;配康;子四(黄峰、黄倜、黄峻、黄献)   黄昌岌——莫公长子;唐朝贞元初,赐中宪大夫,葬于国欢院北;配郑;子二(黄涅盘、黄崇精)   黄昌裔——莫公次子;唐朝800年,官居汀州宁化县令;配周;子一(黄阮)   黄昌业——莫公三子;唐朝834年,官至户部郎中,世居福州闽县五虎山,葬于大田驿东山后浮苍茶园边;配周;子三(黄方山、黄乌山、黄道山)   黄恭——顶公之子;(746年农历7月28日-821年农历2月15日),唐朝780年进士,官工部员外郎;配陈(抱兄黄昌宗长子黄汝霖为嗣);子一(黄汝霖)   黄敬——明公长子;字衮干,(748年农历10月22日-822年农历12月8日);配林(抱兄黄昌期子黄准为嗣);子一(黄准)   黄建伊——晖公长子;余情不详。   黄建亿——晖公次子;余情不详。   黄建海——旭公长子;余情不详。   黄建沪——旭公次子;余情不详。   黄建池——旭公三子;余情不详。   第5世:   黄汝霖——昌宗长子;(759年农历7月16日-836年农历11月10日);配王;子二(黄琇、黄福)   黄观——昌宗次子;唐朝给事中,世居候官县东山,从候官县迁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配阮;子三(黄舜元、黄舜臣、黄舜俞)   黄准——敬公之子;(810年农历正月17日-880年农历11月21日);配王;子一(黄秃)   黄岣——昌龄长子;官至福州长史;配林;子一(黄如规)   黄衍——昌龄次子;官至潮州长史,遂居焉;配薜;子一(黄如现)   黄峣——昌龄三子;官至大理寺评事;配孔;子六(黄瑜、黄琰、黄璩、黄琚、黄瑶、黄璞)   黄峰——昌朝长子;字景耸;官至仪同三司使,为浙江兴化郡城阮巷始祖,葬于上寺西;配朱;子一(黄确)   黄倜——昌朝次子;字景周,(800年农历2月5日-880年农历12月12日),东黄始祖,葬上林东黄山;配朱;子一(黄滔)。   黄峻——昌朝三子;字景崇,唐朝834年进士,历任河南固始县丞,候官县令,谏议大夫;配孟;子一(黄碣)   黄献——昌朝四子;字景陟,(810年农历7月7日-881年农历11月15日),唐朝隐士,巩溪黄氏始祖,葬于永福梧桐潼关教忠院山南;配赵(唐朝儒士赵自勤之女,合墓);子一(黄曹)   黄涅盘——昌岌长子;又名黄文矩,唐元和中,应闽王赐妙应大师,通志、郡志皆有载。   黄崇精——昌岌次子;又名黄忱童,号本寂大师,建蒙山寺,创抚州曹山禅院,唐天复间坐化,谥元澄,葬于曹山,通志、郡志皆有载。   黄阮——昌裔之子;官至金华主簿,葬于国欢院;配沈;子一(黄蟾)   黄方山——昌业长子;余情不详。   黄乌山——昌业次子;余情不详。   黄道山——昌业三子;余情不详。   第6世:   黄琇——汝霖长子;字裳冠,(812年农历9月19日-898年农历12月10日),唐文宗838年裴思谦榜进士,官刑部员外郎;配林;子一(黄韬)   黄福——汝霖次子;字裳秀。世居福州南后街黄巷子(黄世和)曾孙黄程迁潮州甚盛。   黄舜元——观公长子;迁居江西吉安泰和;余情不详。   黄舜臣——观公次子;迁居江西吉安泰和;余情不详。   黄舜俞——观公三子;迁居江西吉安泰和;余情不详。   黄秃——准公之子;字裳龙,(840年农历4月16日-915年农历10月15日);配徐;子一(黄德)   黄如规——岣公之子;余情不详。   黄如现——衍公之子;余情不详。   黄瑜——峣公长子;迁居陕西省长安市;余情不详。   黄琰——峣公次子;迁居四川省成都市;余情不详。   黄璩——峣公三子;迁居浙江省宁波市;余情不详。   黄琚——峣公四子;迁居广东省顺德县;余情不详。   黄瑶——峣公五子;迁居江西;余情不详。   黄璞——峣公六子;(837-920年),字德温,号雾居子。官至大校书,居福建省候官县;前 黄始祖,有“一门五学士”之美誉,配孔;子八即仁溉(进士三史擢第以父荫文林郎)、仁渥(馆阁学士教读太子正字)、仁滔(侍御史居兴教里)、仁藻(馆阁学 士著作郎其裔居岩浔、七步上黄)、仁泽[唐乾宁乙卯(895年)科武状元,官节度巡官(系中华黄姓第一武状元)又名黄讽,累官至伪闽谏议大夫、节度巡官, 始迁侯官仓山下林古称白林,事迹载福州志。妣文氏,葬上林。(子二:慕华居仓山下林,慕风徙翁潭前黄)、仁济(馆阁学士其裔居上林、佘埔)、仁渭(著作郎 徙惠安县文峰里)、仁滂(馆阁学士居惠安凤山))   黄确——峰公之子;官至虞部郎中,为黄石东井郡城阮巷南安清源峰之始祖;子一(黄珂)   黄滔 ——倜公之子,(840—911年)唐昭宗895年赵观文榜进士,官监察御史,时值唐室衰落,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割据福建一带,黄滔以文学儒士入王审知幕府座上宾,有《莆阳黄御史集》传世;尊为东里黄始祖。子一(黄珦)   黄碣——峻公之子;(841-895年)字德磊,福州道山黄氏始祖,官至唐御史中丞。谥忠义, 赠司徒。从王审知由河南光州固始仕闽,闽小将,为南宋福州状元黄朴十世祖。历官固始县丞,候官县令,福州通判,御史中丞兼谏议大夫,寻除漳州剌史,徙婺州 剌史,迁威胜军节度副使,唐朝光启890年董昌谋反,黄碣公以死争之,为董昌所害;子一(黄环)   黄曹——献公之子;字宜官,(828年农历2月10日-906年农历12月10日);子三(黄俶、黄珍、黄佩)   黄蟾——阮公之子;余情不详。   第7世:   黄 韬——琇公之子;字建道,侍御史(839年农历正月21日-915年农历10月12日),配吴;子二(黄彬恭、黄彬敬)   黄德——秃公之子;字建德,(870年农历2月22日-948年农历10月2日);配洪;子一(黄源)   黄仁溉——璞公长子;著作郎;子一(黄允)   黄仁渥——璞公次子;余情不详。   黄仁渭——璞公三子;余情不详。   黄仁藻——璞公四子;余情不详。   黄仁泽——璞公五子;(865—945年)唐乾宁武状元,节度巡官,福州仓山下林黄氏始祖。子二(慕风居翁潭、慕华居白林即下林)   黄仁济——璞公六子;(馆阁学士其裔居上林、佘埔)其子黄仲孚-----孙黄开------曾孙黄君卿-----元孙黄詹即黄汝詹居潮州(其弟黄汝方居鼎州)黄氏始祖为广东黄氏大族。   黄仁渭——璞公七子;(著作郎徙惠安县文峰里)余情不详。   黄仁滂——璞公八子;(馆阁学士居惠安凤山)余情不详。近代坊巷名人概述近代以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如、、、 、 “一二·九”运动、等等,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节点。从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时代推手的角色。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日(乾隆五十年)~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和, 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对西方文明成果采取积 极的了解和吸收并为我所用的态度,故能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之开风气者”。三坊七巷旁的澳门路有。沈葆桢:中国“船政之父”。沈葆桢()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建省(今福州市区)人,清末重臣,谥文肃。晚清“”时洋务运动的重臣之一,先后曾任总理船政大臣及南洋大臣,对近代史也有重要影响。葆祯妻是清朝著名大臣林则徐的女儿。在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被推向前台。他担任福建船政大臣,负责造船、练兵和人才培养,为组建、而努力,成为早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引进西方科技的先驱,我国近代教育和近代海军的创始人之一。他脚踏实地、不遗余力地将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付诸实践。曾宗彦曾宗彦():“近代陆军之父”。曾宗彦居于安民巷。他甫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便于1898年5月,上书光绪皇帝《时艰孔迫,宜用洋操克 期练军陆军折》。他主张:“为今之计,莫若先尽各省已有之饷,练各省洋操之兵,但求其精,不患其少。”即以新法精练陆军。并提出必须“整顿军队,各省陆军 一律政习洋操,尤以东三省为急”。光绪皇帝十分重视,立即下谕:“今日时势,练兵为第一大政,练洋操尤为操兵第一要着。惟须选教习以勤训课,核饷力以筹军 实。”曾宗彦的奏折,引发清廷兵制改革,所以有人称其为“近代陆军之父”。严复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严复考入了家乡的,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到,严复等被公派到留学,先入,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的观点。林旭():“戊戌六君子”之一。少年即颖绝秀出,为特达奇才。他追随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历时百日,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派杀害,年仅24岁,其英名永载史册。林长民(1876 —1925):“五四”运动引发者。日北京《晨报》与《国民公报》上出现《外交警报告国民》的文章,作者林长民惊呼:“山东亡矣,国将不 国,愿四万万众誓死图之。”言辞恳切而沉痛。事情缘于1918年的巴黎和会:彼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外交总长陆征祥奉命出使巴黎和会,总统特 设外交委员会,聘林长民为委员会主任兼事务主任。日本与英法三国秘密约定,战后由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既得侵略权益;并同曹汝霖约定,由日本出资建设 “济顺”、“高徐”两条铁路,借此进一步控制中国。林长民知后气愤难平,决定向国人披露此等外交黑幕与卖国行径,遂于日发表文章,并由蔡 元培校长告知北大学生及北京各高校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日下午,北京12所学校的3000多名爱国学生群情激昂地举行游行示威,“五 四”运动就此爆发。与女儿林徽因林觉民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汉族。福建福州人。1900年入高等学堂,开始接受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1905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1906年自费去留学,专攻。补为官费生,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习、。此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1911年春,得知、等在建立统筹部,筹划广州起义,遂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4月24日夜,在香港给父亲及妻子写下绝命书,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亲人的爱及为国捐躯的决心。4月27日,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 下午5时30分,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清两广总 督张鸣岐、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在提督衙门内审讯,他毫无惧色,在大堂上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又在堂上发表演说,谈到时局险恶的 地方,捶胸顿足,愤激之情,不可扼抑。最后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被关押几天,滴水米粒不进,泰然自若地迈进刑场,从容就义。 为之一。冰心(),人称“世纪老人”,福建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冰心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作家,家,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与的歌颂。在南后街与杨桥巷交界处有她的故居,在她的散文名篇《》中,留下了对故居情真意切的描述:“我记得在我11岁那年(1911年),从 回 到福州的时候,那时我们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内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这个住址,现在我写起来还是非常地熟悉、亲切,因为自从我学会写字起,我的父 母亲就时常督促我给祖父写信,信封也要我自己写。这所房子很大,住着我们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们这一房,就住在大厅堂的两边,我们这边前后房,住着我 们一家6口,祖父的前、后房只有他一个人,和满屋满架的书。那里就成了我的乐园……”陈矩孙():“一二·九”运动组织者。日,北平数千名学生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史书记载,这是“领 导的第一次大规模学生运动”,之后波及全国各地。北平燕京大学学生陈矩孙时年22岁,参与组织了这次大游行。在游行的前一个晚上,是他将参与游行的大部分 学生匿藏在钓鱼台。在“一二·九”运动前夕,他以学联干部的身份做了大量思想动员工作,将燕京大学的革命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二·九”运动的中坚 力量。王冷斋(1891 —1960):“七七事变”见证者。王冷斋,家住福州黄巷。日卢沟桥事变时,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长。在日军攻击宛平城 前,他转移民众,避免了更大的伤亡。事变中,王冷斋调动城内警察积极配合驻军,坚决反击敌人,保住了城池。他还专门举行了一次记者会,向公众说明日军主动 攻击卢沟桥的情形。自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抗战胜利后,王冷斋作为“七七事变”的重要见证者出席审判日本战犯法庭,被称为“远 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王牌证人”。郑孝胥(-),苏龕,号海藏,福建省(今福州)人。他是清朝的改革派政治家,抗战初期沦落为“”,是建国的参与者之一。陈宝琛陈宝琛(-),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又号听水老人。福建闽县人。曾祖父官至。七年()进士,选,授。陈宝琛兄弟6人,3人,3人,人称“兄弟六科甲”。元年()擢翰林侍读,与学士、通政使、侍郎等好论时政,合称“清流四谏”。光绪六年(1880年),充提调官。翌年,授翰林院,纂修《穆宗本纪》。光绪八年()任,重修。光绪十年(1884年),上疏《请募勇参用西法教练》,主张“变化以尽利,任人以责实,筹饷以持久”,失利,受牵连,被降五级,回乡闭门读书,修葺先祖“赐书楼”,构筑“沧趣楼”。光绪二十五年(),任。光绪三十一年(),任福建铁路总办,修。光绪三十三年()创立全闽师范学堂(今福建师大)。宣统元年()奉召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宣统三年(),陈宝琛任老师,赐紫禁城骑马,2月12日,清帝逊位,追随溥仪。命修《德宗实录》。1921年,修成《德宗本纪》,授。1923年,引荐郑孝胥入宫。时,推举为议政大臣。1925年随溥仪移居。1932年,成立,宝琛专程赴探望溥仪。后病逝于天津,谥文忠。有藏书10万册,“清末陈氏私家藏书之多,冠于全闽”。著有《陈文忠公奏议》、《沧趣楼文存》、《沧趣楼诗集》、《沧趣楼律赋》、《南游草》等。邓拓(1912年-),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左海等。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中共宣传战线重要成员,长期担任《》社长等中央主要宣传机构领导职务。后因多次未能领会政治部署之意而遭到训斥,并被撤销人民日报社实际职务,文革前夜因政治批判而自杀身亡。甘国宝甘国宝( - ),字继赵,号和庵,为中国清朝武官官员,出生于福建福州府二十六都(今福建小梨洋村)。元年()武进士。1759年(二十四年)奉旨接任担任台湾镇,后并辗转担任两任该官职。是台湾清治时期此期间,受制约的台湾地区最高军事首长。擅,尤工于画虎。今福州市三坊七巷的文儒坊中有甘国宝故居。左宗棠(-),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谥文襄,人。 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清收复新疆之战)等重要历史 事件。左宗棠1865年升任闽浙总督。1866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 (又称),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旋改任陕甘总督,推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年后,(又称)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灭,左宗棠奉命督办福建军务。11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1885年病故于福州。旅游指南地理位置三坊七巷位于福州繁华的八一七路边,靠近八一七路、白马路、通湖路等城市主干道。公交线路三坊七巷周围道路共有近50条公交车线路,您可以根据您需要游览的地方选择乘坐公交车到达   (1)南后街、杨桥巷(路):乘坐5、18、22 、27、55、61、66、80、128、317路到“双抛桥”站下车可到;   (2)光禄坊:乘坐16、18、27、61、109、105路到“省电影公司”(白马路光禄坊口)站下车可到;   (3)吉庇巷(路)、宫巷:乘坐1、K1、8、11、20、66、76、77、80、101、117、121路到“道山路口”站下车可到;   (4)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乘坐1、K1、8、11、20、66、76、77、80、101、117、121路到“南街”站下车可到。停车场吉庇巷内有停车场。门票作为福州最热的景点,三坊七巷景区内的14处部分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从日起试行收费,票价为每张160元,第一年(2011年)暂定价120元。   收费的14个文保单位分别是:严复故居、二梅书屋、水榭戏台、小黄楼、林聪彝故居、天后宫、郭柏荫故居、刘家大院、谢家祠、王麒故居、尤氏民居、刘冠雄故居、刘齐衔故居和周哲文艺术馆。   截至2011年2月,已经对外开放的有:严复故居、二梅书屋、水榭戏台、小黄楼、林聪彝故居、郭柏荫故居、刘家大院、周哲文艺术馆。餐饮可到南后街、澳门路的福州传统小吃店或吉庇巷口的安泰楼品尝小吃。三坊七巷特色菜:红糟醉香鸡、鸡茸鱼唇、太平燕(同利肉燕)、燕皮(燕丝)、木金肉丸(肉丸)、佛跳墙、白炒鲜竹蛏、鸡汤氽海蚌、香露河鳗、一品蟹抱蛋、春卷 、鱼丸(永和鱼丸)、芋泥、锅边(糊)、破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福州将推动三坊七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正于此间举行的福州市人大十三届六次会议上,福建省副省长、福州市市长苏增添向与会人大代表作出上述表示。   被称为“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福州三坊七巷地处福州闹市,包括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三坊”和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七巷”;这里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有冰心、林觉民等诸多历史名人的故居。   三坊七巷是闽都文化的重要代表。苏增添表示,“十二五”期间,福州将推进福州历史文化资源、城市空间格局和文化遗产风貌的保护与传承,彰显以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和寿山石文化为代表的闽都文化魅力。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白诗集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