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等级李密的故事出自那本书

王世充竟靠梦周公击败枭雄李密
其实胜败就在一念之间!李密是幸运的,只因为宇文化及作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现在对于李密来讲,基本上算是完成了东都洛阳派给他消灭宇文化及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后,下一步就可以
  其实胜败就在一念之间!李密是幸运的,只因为宇文化及作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现在对于李密来讲,基本上算是完成了东都洛阳派给他消灭宇文化及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后,下一步就可以进入洛阳辅政。
  长久以来,李密一直想拥有一个稳定的地方寻求发展,现在自己即将成为辅政大臣,李密的心里乐开了花。
  在战场上,李密大难不死被秦琼救起。看起来,&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还真是有些道理。但事实告诉我们,大难不死是可能的,必有后福是不一定的。
  就在李密梦想着成为像霍光、那样做个辅政大臣时,东都洛阳出事了。这件事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当然也改变了李密的命运。李密的噩梦刚刚开始。
  七月十五日,王世充在洛阳发动军事政变,诛杀元文都等人,将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王世充,字行满,本姓支,出自西域。其祖支颓耨,徙居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这个人有个最大的优点:不吝啬。只要手下人立功,马上给予赏赐,每次打了胜仗,都把功劳归在手下人身上。手下人不卖命才怪!
  这一点,他和李密正好相反。而且王世充还很重视人才,曾经在自己的府门之外,立下三块牌子,上边分别写着:
  &一求文才学识堪济事务者;一求武艺绝人冲锋陷阵者;一求能理冤枉拥抑不申者。&
  文臣,武将,外加法制建设。王世充在治国方面绝对有一套。我相信,如果他出生在贞观年间,一定是个出色的宰相。但是,眼下是乱世,王世充必须要为自己的生存考虑。
  这一次,他发动军事政变,其目的很简单:不让李密进洛阳。
  针对李密的问题,东都洛阳的内部分为两派。
  一派是以王世充为首的部分军官,主张与李密死磕,宁可让李密打死,不能让李密吓死。王世充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前后和李密大小六十余战,基本上半斤八两。这一派,我称之为&鹰派&。
  另一派是以元文都为首的部分文官,主张对抗李密,不一定非得打打杀杀,可以采用怀柔的政策,具体的方法就是对李密封官许愿,然后让李密去打字文化及,无论谁胜谁败,其实力都会受损,如果李密获胜就让他进入洛阳,到时再逐渐地分化瓦解瓦岗的势力,一个一个地铲除。这一派我称之为&鸽派&。
  应该说,两派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是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灭掉李密。问题在于,现在&鸽派&是占上风的,因为他们的意见得到了杨侗的同意。但是,李密进入东都洛阳后,&鸽派&真的有能力扳倒李密吗?或者说他们是否真的想扳倒李密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以王世充为首的&鹰派&。
  李密能够铲除翟让,夺取瓦岗军的最高领导权,绝非等闲之辈。王世充现在最怕的是,李密进入洛阳后,&鸽派&和李密勾结,毕竟&鸽派&和李密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无论是杨侗当皇帝还是李密当皇帝,&鸽派&的利益都不会受到损失。
  但是,&鹰派&这边就不同了,他们和李密大小六十余战,双方杀得天昏地暗,谁都想把对方打倒在地,然后再踏上一万只脚,可谓是&仇深似海&。李密真要是进了洛阳和&鸽派&勾结在一起,那么&鹰派&的人将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为了保险起见,王世充决定发动军事政变,将洛阳的军政大权掌控在自己手上。
  王世充有这个实力,因为他手中有军队。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李密的梦想就此破灭。
  洛阳还是原来的洛阳,依然是李密与王世充的对决。唯一不同的是,瓦岗军已经疲劳至极。即使再疲劳,也要死死地咬住王世充不放,因为李密明白,洛阳对于瓦岗军来讲,是唯一可以立足的地方。所以,李密继续围攻洛阳,王世充继续死守。
  王世充当然不想和李密就此耗下去。李密家大业大,有的是骡马,而王世充正好相反。据史书记载,当时洛阳城里的一斛米居然卖到了八九万钱,照此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洛阳的大街小巷就该有卖小孩的了。王世充决定,寻找有利战机,一举打败瓦岗军,解除其对洛阳的威胁。
  不过,道理谁都明白,真正行动起来却是困难重重。首先是兵力不足的问题。
  李密之所以能够火拼完宇文化及之后,还有能力火拼王世充,靠的就是两个字&&人多。据推算,王世充的兵力只有李密的五分之一。按照人头来算,等于一个人单挑人家五个人。其下场肯定是悲惨的。
  最关键的是,长时间以来,王世充一直被瓦岗军围着打,手下的弟兄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只要听见瓦岗军三个字,就会产生一种厌战的情绪。究其原因,是因为瓦岗军实在太缠人,轰不跑赶不走,就像苍蝇一样,时刻围着王世充乱转,搞得人心烦意乱。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王世充着实费了一番脑筋。想来想去,王世充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用死去的周公忽悠手下的将士。
  死人忽悠法&&其具体的实施方法就是:让手下人谎称自己梦见周公,说周公会帮助王世充打败李密,如果王世充不去打李密,手下的士兵会染上瘟疫,全都死光光!这些话,纯粹是扯淡!周公他老人家现在连灰都找不到了,要说他能帮助王世充,白痴才会相信。但是,王世充手下的士兵的确是相信了。是不是很可笑?其实一点也不可笑。
  王世充手下的士兵,大多来自淮南地区,淮南地区有个最大的风俗特点&&巫风盛行。在淮南当地,巫师是很盛行的职业,当然也是最赚钱的职业。因为大家都相信他们与天地相通,当然也与死人相通。王世充正是利用了淮南兵士的心理特点,成功导演了一场用死人忽悠活人的好戏。
  对于士兵来讲,最怕的是染上瘟疫,去打李密有可能死在战场上,但是现在不去打李密,肯定会染上瘟疫死掉,所以还不如豁出去,和李密干一场,即使死在战场,到时还算是个烈士,也比染上瘟疫窝囊地死在洛阳城里好。
  出于这种考虑,士兵们开始纷纷请战。王世充看到如此情景,自然心花怒放。但是。他明白,必须要把这场&死人忽悠活人&的戏,演得真实、演得生动。为此,王世充特意让人修建了一座周公庙。
  &周公在上!受我王世充一拜!您老人家嘱托我的事,我现在就去办!不打败李密我绝不回来!&
  &对!不打败李密绝不回来!&
  在周公像面前,王世充和手下士兵充分表达了决心。誓言是铿锵的,信心是百倍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你们是被我忽悠的,现在忽悠完毕。出兵!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化人格,光耀千秋。 安史之乱突然爆发时,唐王朝毫无准备,...
高僧玄奘通过佛陀的方式将和平、友爱和奉献精神传播给世界的...
杜甫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一生作诗无...
平心而论,窦建德是条好汉。 窦建德,河北人,自小家贫,为人...
元稹虽辗转于仕途,但骨子里是个诗人。古往今来的诗人,有几...
古人身材不高而名垂青史的男人为数不少。 其中数晏子使楚的故...> 没听过你就彻底的out了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盘点 没听过你就彻底的out了
时间: 20:18    来源:
    作者:浅喜深爱
  很多的寓言故事大家都是没有听过的,尤其是很多的成语是出自哪个寓言故事,很多人更是不知道,而这些故事你没听过的话才是真正的out了!
  牛角挂书
  &&善于利用时间充实自己,才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李密是隋朝时瓦岗山起义军的首领,是一个非常有学问、有智谋的人。
  李密少年的时候,曾经在隋朝的皇宫里做侍卫。他年龄小,性格很活泼,在值班的时候,头总是转过来转过去的,眼睛一会儿看看左边,一会儿看看右边,一点都不安分。
  有一次,李密在值班的时候又在左顾右盼,恰巧被皇帝杨广见到了。杨广很生气,他觉得这个侍卫值班时东张西望,不知道想要干什么,谁知道是不是在琢磨什么坏心思呢,看上去不像个老实人,很不可靠,于是就下令把他赶回了家。
  李密回到家里以后,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破罐子破摔,他想,只有做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有好的作为,才不会因为一点小事而被人误解,所以,他决定发愤读书。
  没有了生活来源,他只能靠给别人放牛为生。每天早上,他都要把牛赶到山坡上去吃草,晚上再赶回去。为了能够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书,李密每天出去放牛的时候都要带着书本。赶牛的时候,他一手捧着书,一手拿着小棍子,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山坡上看书,甚至骑在牛背上的时候,他也在看书。就这样,他读的书越来越多,头脑里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没多久,便已经可以看很深奥的书了。
  由于没有老师教,李密只能自己边学边琢磨,每当听说有学问高的人住在附近,他都要去向人家请教。有一次,李密听说在缑山有一位叫包恺的名士,学问很大,李密便决定去拜访这个人。
  那天一大早,李密就骑着牛出发了。这一路上,牛驼着李密不紧不慢地向山上走,摇摇晃晃地,舒服极了。可李密却没闲心看风景,也没闲心享受。只见李密坐着牛背上的草垫子,把一部汉书挂在牛角上,竟然坐在牛背上一晃一晃地读起书来。
  正在李密聚精会神地坐在牛背上读汉书时,有一个人骑着马迎面从他身边飞奔了过去,李密竟然一点也没察觉,仍旧在牛背上摇摇晃晃地读书。
  过了一会儿,那人竟然又骑着马返了回来,快马跑到他前面,把他拦住了。那个人赞扬他说:&哎呀,这么用功的书生,可真是不多见啊!你叫什么名字啊?&李密这下才把眼睛从书本上挪开。他抬眼一看,哎呀,原来是越国公杨素,他在宫里做侍卫的时候见过的。李密赶忙从牛背上跳下来,给越国公行了个礼,回答说:&原来是越国公,我是李密,曾经在宫里做过侍卫的。&越国公问他:&你在读什么书啊?&李密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在读汉书。&
  越国公杨素回到家里,对自己的儿子说:&你们兄弟几个,有这么好的条件,可是我看啊,你们的学识和才能却都比不上李密啊,那才是个勤奋好学的好孩子。你们一定要和他交朋友啊!有事多找他商量。&就这样,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和李密成了好朋友,经常向他请教,遇事也常和他商量。
  后来,由于隋炀帝杨广不得人心,连大臣们都反对他,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也决定造反。他把李密请来当谋士,向李密请教推翻隋炀帝的方法。李密向杨玄感献出了上、中、下三个计策。可是杨玄感嫌前面的两条好计策太麻烦,所以选了下策,结果他急于求成,最后失败了,连李密也被捉住了。
  为了脱身,李密在路上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和其他被抓的十几个人,把身上的钱全都给了那些押送他们的官兵,让他们去买好吃好喝,那些人喝酒喝醉了,李密他们就跳墙逃跑了。
  李密逃跑以后,投奔了当时最大的起义军&&瓦岗军。当时瓦岗军的队伍里,大多是一些穷苦出身的人,小的时候家里穷,没有读过什么书,虽然有一身的本领,却不会动脑筋想出好计策,而李密却读过很多兵书,有着丰富的知识,常常能想出好的计谋来,也会用兵,所以大家都心甘情愿地推举他做了首领。
  牛角挂书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知识的人迟早要被淘汰,只有不放过每一分钟的去充实自己,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才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所以我们把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利用起来,少看会电视,多翻下书本,这样才能尽快地掌握各种知识,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相关搜索词
八卦每日问
浙江卫视大型真人秀节目《挑战者联盟》于9月12日正式上线播出,根据统计,《挑战者联盟》首播收
刘亦菲父母为什么离婚?看父亲安少康谈女儿对刘亦菲的评价刘亦菲的妈妈刘晓莉从小就喜欢舞蹈文艺
江西卫视《超级歌单》钟镇涛前来助阵,作为歌单发布人的他,在本期节目中遭遇“严刑逼供”,与邓
杨幂、鹿晗领衔主演的青春悬疑电影《我是证人》在上海举办了首场全阵容发布会,鹿晗更是评价朱亚
凡注明来源尚之潮网,转载务请必注明来源作者及连接,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Aili, Inc. Rights Reserved. 尚之潮网-让娱乐无处不在 让时尚与众不同李世杰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李世杰,贵州省黔西人,乾隆时期从小吏一直官升至。在其为官长达五十余年的历史里,尽忠尽职,热爱故土。他始终清廉自律,严饬吏治,激浊扬清,以清正廉明而闻名遐迩。他对下体恤民情,处处为百姓着想,在清朝是一个难得的清官。在任期间,李世杰率军将廓尔喀人赶出国土,对安定西藏,保卫祖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乾隆皇帝的高度赞扬。总之,李世杰在处理政事、体恤民情、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贡献。
李世杰(1716——1794),字汉三,号。生于贵州隐者坝(今城关镇)。李世杰自幼聪颖好学,喜欢骑马射箭,广交朋友,为人豪侠仗义,爱打抱不平。由于其个性放荡不羁,对四书五经没兴趣,以至多次都名落孙山。二十多岁时,他作诗讽刺州官而惹祸上身,为了避祸,父亲为他捐了一个小官,让他到富安做事,由于他办事认真,于乾隆九年(1744年)升任江苏黄浦泗巡检。他果断又能见机行事,办了几桩要案后,深受长官赏识,两年后就升任为主簿。
,都是知人善任思贤若渴的好官,李世杰在任巡检、主簿期间办事干练,勇敢机智的故事传到他们耳里,就将李世杰调来巡抚衙门当巡捕。李世杰接连办了几件偷盗、抢劫案后更为赏识。为了更加发挥李世杰的才干,庄有恭上奏,欲提拔李世杰为知州。当时朝廷有例,从八品的吏员提升到的知州,不仅要政绩卓著,还要向朝廷捐纳一笔不小的钱款,叫“捐例”。那时的有律令规定,纳入国税上缴国库。和知道李世杰拿不出这笔“捐例”,于是二人共同出资,并具奏折历陈李世杰之才能,为他捐资买了个知州的官,李世杰知道原委后分外感激,拜谢了二位恩师后前往上任,从此走上了之路。
勤政廉洁 功劳卓著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李世杰任知州,初到任,就接下了前任州官遗留下的400多件疑案、难案、冤案。当他视察牢狱,目睹囚犯及其亲属的喊冤叫屈,以头撞地的悲惨情景,下决心维护国法尊严,为民申冤。于是认真审理积案,亲自调查重大冤案、假案,每日从清晨忙到深夜。史载“昼夜据案视事”,“不五月而四百余案报结”。和怀疑他草率从事,派员复察所有案件,竟无一件错判或疏漏。处处能听到李知州公正廉明的颂扬,都称他为“李青天”。在五年的时间里,由于政绩卓著,巡抚上奏朝廷,保荐李世杰升任知府。
紧邻,是水陆交织,商贸繁荣的军事要冲。常年驻防的汉军有三千多人。世杰初到任时,正值朝廷下令撤换驻军。由于没有合理的待遇和妥善安置,这批撤减下来的老弱病残军士愤愤不平,他们从军多年,历经多次战争,靠薪饷维持全家老小的生活,裁减后断了生活来源,又无其它职业谋生,就聚集码头要闯官府闹事。世杰闻讯后带上几名衙役亲临现场,对这些士兵进行安抚,同时召集部属商议解决办法,妥善安置了这批退役士兵,平息了一场事故,开创了军事史上“转业建设”的先河。
下江南巡视,李世杰受上司之令安排迎驾等诸多事务,世杰本着“不扰民,不奢华”的原则,把办站迎驾之事办理得井然有序,很得乾隆皇帝的赏识。他还借陪驾之机,以对联巧奏皇上,替百姓铲除了人人切齿痛恨的三司八道一批赃官。迎驾南巡成了李世杰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由于他在心目中留下了勤政廉洁,办事干练,机智灵活的印象,乾隆帝南巡回宫后就提升他为宁池太广道道台。
在宁池太广道任上,他除奸商振兴经济,施铁腕戒赌禁娼,任职两年的时间里,使到一带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受到巡抚的赞赏。乾隆三十六年五月,升任四川盐驿道,七月援职四川兼行巡抚职,总理清军征剿大小南路军的粮饷。军需处即后勤总部设在,即今四川县城。从运送粮饷到,要翻越人迹罕至的二朗山,或沿险陡崎岖的山道,行程近千里,途经十余个州县,运一次粮饷往返要半月多的时间,其艰难险阻可想而知。
李世杰担此重任后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即筹措了第一批粮饷赶运到,保证了正常的军需供应。他审时度势,依靠和团结了同知符兆熊及时甲勒参德沁,在他们的大力支持援助下,发展地方生产,振兴市场经济,激励客商到川中一带运粮及日常生活必需品到打箭炉销售,大大缓解了从运粮饷的困难。还组织当地藏民为军需处送粮饷到大小清军驻地,协助李世杰筹措饷银伐薪烧炭,在一次运送饷银途中,由于南路军将领刚愎自用,兵败身亡,敌军趁势挥戈南下,眼看途中30万两饷银即将落入敌手。李世杰急中生智,利用南下逃亡的民夫,商人及兵士携带银子到后,又巧妙地回收入库。保护了这批财富,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事才干。
在任巡抚和期间,他深入民间调查沿河两岸护堤,筑堤防汛情况,任用能吏,身先士率奔波于护堤防汛前沿,组织民众筑堤、护堤。并沿堤种植柳树以固堤。泛滥,百万生灵在汪洋大海中漂流、挣扎、呼号,他带领水师兵将在滚滚洪流中救援百姓。一面测量水势,踏勘地形拟订疏流筑堤方案,新筑大堤。在这如此浩大的赈灾筑堤防汛工程中,他宵衣旰食,指挥调度有方,在历年防汛护堤上留下了辉煌的历史篇章,也因之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
他两任,明法纪,倡廉政,并且身体力行作出表率,衣食住行分外俭朴,摒除繁琐礼节,惩治贪官污吏,励精图治,使饱受大小十数年战乱之苦,经济箫条,国库空虚的四川在几年内恢复了元气,商贸日趋繁荣,国库逐渐充盈,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
乾隆55年授职,因年老多病,数次上书朝廷,得到恩准,于次年辞仕还乡。
修建书院 重视教育
读书不多的李世杰在为政期间,深感文化知识的重要,尤其是他在查《沧浪乡志》中措词失当,批评他“文理不通”后,更加促使他在政务之余刻苦攻读,砥砺学问,大有长进,以致史家都不得不称赞他“仕而后学”、“兼资文武”。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每到一地作官,都很重视教育。在任知府时,带头捐资创建“宝晋书院”;任宁池太广道时,又创办了“中江书院”,鼓励百姓送子读书,为国家培养人才。
他二十多岁离开家乡,在外地为官数十年,却时时不忘家乡父老乡亲。乾隆44年(1779年)回乡服母丧期间,看到家乡文化落后,捐资在东门狮山麓下修建了一所书院——,首开创办书院的先河。同时还出资聘请先生教学,购置学田解决书院师生食宿。在他的大力倡导和影响下,有识士绅纷纷解囊,筹资相继办起了几个书院、学堂,推动了黔西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就在他因病告老还乡之前,还念念不忘为家乡学子请命。他深知贵州偏远落后,人民贫穷,举子进京应试,常因路途遥远,程资匮乏而贻误考期。更为贫穷的举子因凑不足沿途盘费而望京兴叹,也因之埋没了许多优秀人才。他面奏备说其原委,望皇上予以体恤。感其拳拳爱民之心和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至忠至诚,立降谕旨:“饬沿途府州县,凡贵州举子进京应试,均以火牌(乾廷紧急文书)资送。”这一特殊的待遇一直执行到清朝末年,对贵州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告老还乡后,不顾年高体弱,为家乡教育文化倾注了大量心血,把养老金的大部分都捐献在兴教助学,美化家园等方面。贵州学政专程到黔西看望他,他也不忘兴教办学之事,希望洪亮吉为贵州的教育事业竟心尽力,力争朝廷的关注和支持。
恭勤贤良 百世留芳
李世杰从一名“捐例”小官到,一品重臣,他非科举正途入仕,却能政绩卓著,受民众拥戴和朝廷重用,在乾隆年间的中实属少见。他仕而后学,兼资文武,政绩,在清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郎潜纪闻》曰:“黔西李汉三世杰,以巡检至;广顺刘松齐清,以至总兵;松桃杨诚村芳,以吏员取通侯,并天挺异才,兼资文武,皆不由科目进身,时称黔中三奇男”。
他每到一地做官,都以民为本,重调查研究,实行一系列顺乎民意,深得民心的治理措施。他恪尽职守,为政清廉,惩腐治贪决不手软。当他在离任时,沿途百姓洒泪相送,称他为“李青天”。在清代,有史学家把他比喻为汉朝名吏“”、“”和西周贤相“、”。
乾隆59(1794)年,李世杰因病在逝世,前来吊唁者络绎不绝。谕表“殊堪轸惜”,赐谥“恭勤”并荣封三代,祖、父考妣皆享其殊荣。还书御祭文纪念他一生的功绩,称赞他为“精良综事之材”,“重清白爱民之选。苟勤俭以奉,克矢志于冰霜”,“才称敏练,性本公廉”……对他一生为官的政绩德操作了很高的评价。乾隆60年,经贵州巡抚奏请,入祀贤良词。
李世杰留下的遗著有《世杰奏议》、《家山纪事诗》、《南征草》及几篇序记,可惜大都遗失。
李世杰,字汉三,贵州黔西人。少倜傥,喜骑射。年二十馀,折节改行。乾隆九年,入赀为黄泗浦巡检。知县李永书引与同堂听讼,县人称其平。总督、巡抚荐卓异,迁金匮。有恭檄充巡捕官,为入赀以知县留。二十二年,除知州。始至,讼未结者四百馀案,昼夜据案视事,不五月报结。巡抚荐堪胜知府。二十七年,擢知府。上命裁京口驻防汉军,世杰捐廉集赀,人予饷三月、衣一袭,裁者三千人,皆分畀职役。三十年,擢宁池太广道。丁父忧,服阕,三十六年,授四川盐驿道。未几,擢。
师征,总督桂林檄世杰驻,督约咱路军需。木果木之败,副将军全师暂退,军中饷银数万巨锭,募运还,无应者。世杰令曰:“委于贼,宁散于民!”从军贸易者数万人,争取立尽。世杰督队护其后,密檄关吏,见持饷银入口者皆令还官,铤酬以给银五两,帑获全。师复进,铸炮缺炭,檄世杰营办。世杰令伐树札木城卡卫,掘地为大窑数十,复伐树而薪焉。不旬月,炭足供铸。守御宗发敌伏,俘十六人以还。以闻,赐孔雀翎。四十年,擢湖北布政使,乃留军督饷。四十二年,平,乃上官。四十四年,擢广西巡抚。丁母忧。四十六年,命署巡抚,服阕真除。四十七年,调河南。大学士督塞青龙冈决口,疏引河,上命占用民田当安顿调济。世杰寻奏请以北岸涸出地亩,划给南岸占用民田。四十八年,奏引河新筑南堤,捐廉种柳,别疏釐定防护新河将吏官制。
迁。四川自军兴后,徵调赋敛无艺,仓库如洗。世杰洁己率属,休养生息,俾渐复旧观,上尝举世杰功风厉诸省。世杰疏劾酉阳吴申,州民入湖广界为盗,不即捕治。上谕曰:“四川盗匪,前此大加惩创,地方安静,乃复有焚杀抢劫之事,皆世杰因循玩愒所酿成。”传旨申饬。甘肃回复乱,世杰奏遣川北总兵富禄率兵赴援,建昌总兵魁麟防昭化、广元。上以回乱渐定,谕世杰镇静。
五十年,世杰年七十,入觐,与千叟宴。州县捕逃兵不力,例夺官,仍留任,准调不准升。世杰奏请准令捐复,上严斥之,下吏议。旋又允陕西巡抚请,命世杰免议。湖广饥,告籴於四川,世杰请以近水次诸州县谷碾米三十万石。既,浙江亦告粜,世杰以浙江视湖广远,运米济赈,缓且不及;又请以备应湖广籴米,拨十万石先济浙江。上嘉世杰得体,命议叙。
五十一年,调江南总督。世杰遘疾,乞解任,上不许。秋大雨,河决司家庄。偕巡抚、李奉翰筹工费,请开捐例。上谕之曰:“户部库银尚存七千馀万,帑藏充盈,足敷供亿。世杰何必为此鳃鳃言利之举?捐纳未尝无人才,而庸流因之并进博膴仕。一二年后,得廉俸过於所出,国家并无实际,铨政官方,两无裨益。此奏不可行。”寻复命大学士莅工,及冬,工乃竟。五十二年,狼山镇疏言各营火药短少,上命察覈。世杰奏:“镇属盐城等五营硝磺缺额,磺产山西,例二年一次采运。近因运使岁需烟盒,磺银催解不前,不能如例,以致支绌。”上谕曰:“硝磺军火要需,向俱采办足额。以而论,据奏足额,何独短缺?两淮年例,岁不过烟盒七架、大小爆竹一万,所需能几?有司采运迟延,以此卸罪。世杰以此率涉支饰,令两淮盐政徵瑞会同料理。”世杰寻劾江宁布政使袁鉴於各属磺价尚未解齐,误将运使烟盒价牵叙,下吏议。又以河督题报苇荡营新淤滩地产柴数与案不符,责世杰未察覈;世杰复偕徵瑞奏言硝磺缺额,由采运稽迟,请将历任布政使议处。上谕曰:“世杰等本当治罪,但以事涉上供,从宽降鉴江宁知府,停世杰三年。”并罢两淮例进烟盒、爆竹。
复调。五十三年,巴勒布夷为乱,据西藏属聂拉木、济咙。上命世杰拨驻防绿营及明正、巴塘、里塘、德尔革尔诸土司兵赴西藏;而世杰得庆林牒,已发驻防绿营兵及屯练降番合三千人,令提督等率以行。奏入,上命毋发明正、巴塘、里塘、德尔革尔诸土司兵。世杰奏:“奏谕已令诸土司发兵,诸土司近尚安静。既调复停,恐番性生疑,仍令备调。”上嘉世杰相机妥办,不拘泥遵旨,解御佩大小荷包赐之。世杰又奏发米万三千三百石运西藏,足敷兵食。上褒世杰尽心,命移驻。迭疏报率兵千二百入藏,副将率屯练五百驻。寻以巴勒布夷远遁,谕世杰还。五十四年,秋审,四川原定缓决、刑部改情实者凡七案。上责世杰宽纵,以其老,且平日治事覈实,免议。世杰荐川北道明安,引见,上以其年衰,改主事,世杰下吏议。世杰以病请解任,上令侍卫庆成偕医诊视,赐人葠,并令自审病轻则来京,重则回籍。五十五年三月,入觐,授,赐紫禁城乘肩舆。句容吏侵蚀钱粮漕米,上责世杰在未觉察,命以原品休致回籍。五十九年,卒,年七十九,赐祭葬,谥恭勤。
世杰仕而后学,摘发钩距,必得要领。上每言其不通文理,然屡褒其能事,礼遇优厚。世杰长子漳州知府早卒,上降诏慰勉。其孙举人再瀛,会试未中式,令一体殿试,授礼部主事。及世杰入为尚书,再瀛病卒,召其次子知州华封授员外郎,俾奉侍。华封官至两广盐运使。[1]
.黔西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新闻热线5广告热线5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诉说中央与西藏的故事
&& 来源:中国台湾网&&编辑:方雪 && 作者:扶海涛
【字体:&nbsp &nbsp 】&【】&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移动用户发短信JXP到元/月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位于拉萨市八廓街大昭寺北侧,距今有300多年历史。(中国台湾网记者 扶海涛摄)
  中国台湾网7月23日拉萨讯(记者扶海涛)& 在熙熙攘攘的拉萨市八廓街大昭寺北侧,有一座并不十分起眼的藏式建筑,门前两个石狮子让整个建筑与这条商业街很不协调,透出庄严肃穆的气息。它就是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日正式开放游客参观。
  清朝中央政府曾在这里设立首座驻藏大臣衙门,供驻藏大臣办公和居住。由于驻藏大臣可以从大院南楼的窗户近距离欣赏八廓街的繁华景象,因此这里被称为&冲赛康&,意为&可以看到集市的房子&。
  展馆内,一件件历史文物、一张张历史官函、一个个历史场景复原,讲述着驻藏大臣制度建立的185年间里,138名驻藏大臣为巩固边疆、建设边疆所作出的努力。驻足观看,记者也渐渐被带回到那个中央与西藏密切往来的历史时期。
  公元1727年(清雍正五年),西藏内部发生叛乱,藏王被杀。清政府为安定西藏局势,决定从次年起设驻藏大臣。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时任驻藏大臣傅清、帮办大臣拉布敦在衙门内成功诱杀了勾结准格尔部、意图谋反的郡王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两人也在变乱中遇害,驻藏大臣衙门遭焚毁。中央政府平息事态后,于次年(1751年)颁行《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驻藏大臣以及达赖喇嘛统驭下协办藏务。
  为了完善治藏法规,清朝以中央政府的名义颁发了一系列基本法规,除了《钦定西藏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还有《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裁禁积弊章程二十八条》。这些法规赋予驻藏大臣总理西藏一切事务之权,包括行政、人事、宗教、监管、军事、司法、外交、财税等大权。驻藏大臣牢牢掌握西藏一切大权,深深地影响着清代及其以后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施政。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全权代表对西藏地方进行施政管辖,充分体现中央政府对西藏主权统辖关系。&[1]&&
中国台湾网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font color="#、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2
江南都市报
今日家庭报
新闻排行榜
历史上的今天
|&江西大江传媒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运营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备案号:
江西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大臣谥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