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连元电视评书评书里有个叫金贵的小孩,那书叫什么名字?

当代评书杂谈——百家争鸣篇
  我个人的观点:
  单先生书说的真是好,,而且尤其善于说“短打”类的书(“袍带”书也不错,只是两者相比前者更多一些)只是美中不足如果您听得多了,会觉得人物有雷同的现象,这里试举两例,比如明英烈中的“朱沐英”活脱就是《隋唐演义》中的“李元霸”,《三侠五义》、《七杰小五义》、《白眉大侠》里面的“蒋平”和《明英烈》、《燕王扫北》中的“徐方”、也有同感……
  袁老师的书说的飘逸潇洒(当然他的袍带书更多一些),难的是趣味性,知识性并蓄。单单一部《三国演义》技压群雄,独步华夏——我至少每年听一边,也有17、18遍了吧。
  至于其他各位的表演,如刘兰芳先生的《岳传》、《杨家蒋》、《赵匡胤演义》都还是很值得一听,田连元先生的《海青天》、《刘秀传》、《杨家蒋》说的都很别致……
  鉴于在下没有见过世面,可能是信口胡诌。盼望有大家指教才是——不胜感激!!
  ------------
  没错,单田芳的书非常的模式化,不仅几部书之间人物、情节类似,就是一部书前后的情节,也往往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一般。《隋唐演义》里的程咬金,在上半部书里是一个会三斧子半颇有胆识的草莽英雄,到了后来竟百岁高龄还随军出征,一会儿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一会是狗屁不会的草包,一会又是插科打诨到处搞笑的老周星驰,单先生简直有点收不住嘴了。情节重复单调的另一方面,是好汉排座次,无论《隋唐演义》还是《白眉大侠》(我就细听过这两部),两员将未曾开战胜负已经定了,没有什么悬念,最符合小时候玩军棋的直线型思维特征,所以上初中时爱听《隋唐演义》。
  --------------
  单先生的《栾蒲包与丰泽园》、《乱世枭雄》是单式书的精品。开始听不咋的,越听越有味,难得他把现代故事说得那么深重厚实,有丰富的生活底蕴。现代人的生活已经没有古书里的传奇性,特别是栾学堂一个厨子,不过是商海一粟,他仍能说得意味深长妙趣横生情真意切人物生动故事惊奇,好功夫哇。
  至于传统书,本来就是以俗为本的口头文学,听个趣味,悟个道理,搞点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人物,编个大同小异开心解颐的扣子,甚至脸谱相近的英雄赞,都不伤大雅。他自己就说过,牛皮道士张三丰(怎么听着这么像一位伟人呢)唐明清都有,他活多少岁?您还甭太认真,我就这么一说,您就这么一听,这地方非他来不可,我一说他就来,这事儿就解决了。艺术就是这样。至于狗皮道士(哎,这才是正名儿,刚才弄错了,看来他这皮还是差一级)年谱,那是历史学家考证的事。要是不能放下历史学家的眼光看这些书,他也只能把"铁臂银锨战龙王"说成"肉膊铁锹挖河泥"了。
  ---------------
  说到评书了,扯个闲篇儿
  云游客所著&&江湖从谈&&一书,对于研究传统曲艺诸君,不可不读.该书于旧时曲艺,杂耍,江湖骗术,掉坎儿,五行八作...无所不包.
  有一种说法称云游客就是连阔如老先生的笔名,小子不敢妄揣.
  ---------------
  云游客是不是连阔如,不清楚。有一点肯定,他必定是一位久在江湖却良知未泯且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江湖中的各种混乱进得去又跳得出来,以上这些就相声老艺人而言,能做到的并不多。还有,读过这本书,武侠迷可能会失落:所谓江湖,远没有小说中那么诗意!
  --------------
  云游客是连阔如。《江湖丛谈》是本极有趣的书。
  我认为《江湖丛谈》里面最精采的是作者对连阔如的评价,也就是自己说自己。连阔如平实地叙述了自己的艺术,不卑不亢。因为忌讳,他的书在早年间发表时以云游客为笔名,所以看到评价连阔如时,我觉得不象是自述,却象是写一个旁人,有趣。
  我想,我们什么时候能公正地评价自我?要不就是谦卑,要不就是自吹。能象连阔如一样以一个旁人的身份客观总结自己----当然有很多旁人不知道的内幕----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吗?
  另外,看了连阔如的书,就知道每个人的眼光是不同的。比如评价京韵大鼓演员张小轩。
  ------------------
  袁阔成先生的《三国演义》堪称中国评书的扛鼎之作,想想有多少人是通过袁先生才了解了《三国演义》这部书的。
  将一部书说成经典,袁阔成先生堪称第一人;
  文革后电台播讲评书,刘兰芳先生堪称第一人;
  电视连续播讲评书,田连元先生堪称第一人;
  说书数量之丰、影响之大、开办公司,单田芳先生堪称第一人;
  袁阔成先生文雅大气,炉火纯青,几近完美,听说他还说过《福尔摩斯探案》,真想听听一饱耳福,他的代表作《三国演义》;
  刘兰芳先生行云流水,缺点是不像说书像背书,她的代表作《岳飞传》;
  田连元先生幽默风趣,缺点是文学修养差,他的代表作《杨家将》、《水浒传》;
  单田芳先生绘声绘色,缺点是说书数量多精品少、情节老套,他的代表作《隋唐演义》、《三侠五义》;
  另外,田战义先生(袁阔成先生之徒、傅彪之师)播讲的《秘密列车》、《古城锄奸》我也很爱听。
  连丽如先生说书语速太慢、对话过多,我不很爱听。连丽如的父亲连阔如先生堪称中国评书大师,而且学识深厚,有“净街王”的美誉,我曾听过电台播放他说的《三请姚期》,连丽如比她父亲差得很多。
  -------------
  连阔如在民国十二、三年是个做八岔子的金点(江湖人管算卦的调侃叫八岔子,算卦的总称曰金点),自从民国十六、七年时改入评书界,拜李杰恩为师,讲演《西汉》,在各书馆亦颇有叫座的魔力,但末大转。末几,又学说《东汉》。我老云间过他,为什么改学《东汉》呢?据连阔如说:“《西汉》那部书是墨刻的,与各书局所售者相同,听这部书的座儿很少,不懂历史的人不能听,懂得历史的人花两角买部《西汉》,几天就能看完,较比听书短少时间,又少花钱。好在他们说书的所说的段子,与买的书内一样,何必去听评书?评书界的艺人说墨刻书的都不能挣大钱,就是那书拉不住座儿。”他有了这种觉悟,使弃了《西汉》不说,改学《东汉》,牺牲了半年的光阴,耗费了许多的金钱,才学会了一部地道的道活。自从会说《东汉》,北平的大书馆儿才纷纷的约请。听书的座儿都知道评书界有个说《东汉》的连阔如。有年夏天,连阔如因书馆都不凉爽,在天桥赁了个场子,高高的天棚,宽宽的板凳,又凉爽,书又说的好,天天高朋满座。他叫座的力量就仗着那道活的《东汉》。
  -----------
  我觉得单田芳的代表不是三侠五义隋唐之类的书 虽然单先生以这这些书成名他后期说的乱世枭雄 百年风云 曾国藩都绝对是精品 个人认为只有袁阔成的三国可以相比不过袁阔成其他的书都和三国有差距
  我没记错的话 乱世枭雄和百年风云都是单先生编著的 从这点上看 其他几位都差一筹了
  刘兰芳的岳飞传小时候爱听 后来读了历史感觉没意思了 现在觉得她的大鼓比评书好
  田连元的一般 不过最近的水浒不错
  连丽茹听不了10分钟
  --------------
  说起评书,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夏天,吃过晚饭,出来遛弯。那时候电线杆上都有个高音喇叭。每天一到那个时候,广播里就传出“听众朋友,现在评书连播时间。。。”几百人,有的坐在栏杆上,有的找块砖头坐下,听得津津有味。天天如此,风雨不断。上百回的《三国演义》《岳飞转》就是这么听完的。时至今日,难以忘怀。
  -------------
  我喜欢袁阔成的评书,袁先生的书生动、传神、表演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嗓音洪亮。拟人状物绘声绘行。袁先生舞台风度帅气洒脱,儒雅脱俗。评书演员被称为说书先生,而袁先生是说书先生的先生,这不仅说明袁先生眼阔、心阔、脑子阔、嘴阔。也跟其家学渊源有关系。袁先生是评书世家,其父亲袁杰武,伯父袁杰英,袁杰亭,被称为袁氏三杰,其大伯父袁杰亭被称为说书的梅兰芳。袁先生是第九代评书先生,是现而今评书界辈分最高的。他是一位做断古今的大家,他的书,语断昆山分石玉,言倾沧海鉴鱼龙。他从50年代初就开使说新书,使说新书的第一人,是他解放了评书,改半截观音,为讲究气音字节,手眼身法步的
  全身艺术。评书界有无派不宗袁之说,从某方面讲,没有袁先生的贡献就没有现在的评书,评书也不会有这麽大的影响。
  袁先生的《水泊梁山》《三国演义》《烈火金刚》.......都是评书精品。
  ------------
  要是我说,我听的第一部评书就是单田芳的《隋唐演义》,好像是四五岁时听的,当时没觉得怎样,因为不懂,后来上了初中,有听了《白眉大侠》才对评书产生了兴趣,而却一发不可收拾,天天只要不上课,就抱着半导体,听个不停,放假时就更是如此了,从早上一睁眼,到晚上睡觉前,全是评书,相声。直到上了大学,这个成都没有了这些天天陪我的评书,相声,天天过的很不爽!哎!!!!好在有了网络,天天下在相声听
  --------------
  前两天刚在广播里听到了连阔茹的三请姚期。虽是小段,却已让我折服到家了。
  提到评书,还有一问:大概90年代初的时候在天津电视台听过一位姓刘的老先生说过的聊斋。当时喜欢的很。可现在一直记不起来那位老先生的名字。各位给指点一下?
  ------------
  应当是刘立福。
  我只是在书上看过名字,没有听过他的评书。
  ---------------
  评书名家:连阔如 袁阔成 刘兰芳 单田芳 田连元 田战役 马连登 马增昆 李纯原
  陈士和 叶景林 李鑫荃 杨田荣 李庆溪 赵英颇 石连君 陈青远 陈丽君
  陈丽杰 王少堂 唐耿良 康重华 姜纯瑞 陈阴荣 赵唯丽 石长岭 黄族刚
  聂田胜 刘林仙 袁杰英 品正三 段兴云 李鹤谦 固桐城 等 。
  ------------
  我开始比较喜欢单田芳的评书,后来就不太喜欢了,原因就是情节过于雷同,而且人物也非常的模式化。但乱世枭雄是他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这部书也让我又喜欢上了单先生的评书。
  ------------
  《乱世枭雄》绝对不是什么模式化的作品。堪称单田芳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然我觉得单田芳先生的书,还是茶余饭后休息=消遣的好选择,尽管模式化、人物雷同但还是不令人厌烦的,主要是表演太有特点了。我爱听单田芳的书。
  田连元的书都象说相声,要是不象说相声,恐怕就不是他的风格了,也就没劲了。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
  姜存瑞的长文《我的学艺生涯》披露了很多珍贵的史料,可以这么说,传统意义上的评书,随着书场的消失和已经衰落了,广播书场、电视书场前景如何,还得观望,问题和相声一样:缺乏锤炼的机会。
  看过江文中关羽刀刺华雄的文字后,我专门听了袁阔成的温酒斩华雄,袁先生用的是“劈”。可见各位名家处理细节上颇多差异。我好想听听姜存瑞的三国,之前有个书山曲海的网站,站长力捧姜存瑞,把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贬为孺子学舌,当时令我大惊失色!
  提到评书,又想到了郑勇。上次在天津匆匆见面没怎么交谈,与才子失之交臂,痛哉!相声票友大有人在,评书票友我只听说过郑勇,真不简单!他应当学的是袁阔成,另外总觉得有刘宝瑞特别是殷文硕的味道,特别是处理小包袱时,不知道说得准确否。
  --------------
  上面有位兄长写的评书名家里为什么没有张贺芳,诸位有机会应该听听张老太的书。老太太当年在鞍山与刘兰芳,单田芳并称“三芳”。
  别看鞍山这钢铁小城刘兰芳 单田芳 张贺芳 叶景林 石连君等一批名家都是从这走出来的。就书而言比较喜欢袁老的《三国演义》。就人而言就要数单先生了。
  我听过单老的《西游记》《三侠五义》《小五义》《白眉大侠》《封神演义》《三国》《水浒〉〈铁伞怪侠〉〈乱世枭雄〉《隋唐》《大明英烈》《燕王扫北》《三侠剑》《薛家将》〈百年风云〉〈童林传〉〈千古功臣张学良〉等等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好多都来自他老的书
  最喜欢的是《白眉》《乱世枭雄》《大明英烈》《铁伞怪侠》《童林》我觉得这几部听过
  他老以前的书就算都听过了不太喜欢他到北京之后说的这几部带有商业性的书
  石连君的《无盐娘娘》很是不错她的神怪类评书是很好的
  刘兰芳现代书还行《岳飞》着实没听出什么好来
  田连元是沾了电视的光不过〈水浒〉还是不错的
  听说河北大旱颗粒无收,有的水井都干了:(看来俺河北父老想听单田方都听不成了:(
  将单评书比作柳词,倒有趣。柳词没有《诗刊》、《星星》可投稿,没有书场可演述,没有电台联播、没有电视词场,更没有网络词场……柳词能广为流传,皆赖他的青楼红粉知己们,敢情宋朝时青楼相当于今天的电台电视互联网……我的天!
  再说单评书。最好是《随唐演义》,太对!据说马上就要出光盘了,一定要买一套好好回味一番。不过,买光盘也有弊端,书非播不能听也,听书就是听的被扣子挂起期待下回分解或激烈争论来将是谁的那股寝食不安的劲头。我家里案头的10余套评书光盘,快一年了,没有一部完整地听过。
  这好像是牛大的什么傻瓜年代的什么理论。
  最近几个坛子寻牛大,统统不见影子,你可知道他去那村拉水抗旱去了?
  -----------
  袁阔成先生的《三国演义》可谓评书中的精品,百听不厌。
  个人认为,现在好多评书过与因循守旧,跟不上时代了。例如,近日中央台正在播的连丽如的《大隋唐》,本来讲的是一段很精彩的历史,却给说得跟小孩过家家似的。
  ------------
  首先,我觉得应该把评书和小说分开来讲,王刚的《夜幕下的哈尔滨》是否应该算作小说?照书念,不论讲的如何之好,只能体现朗诵技巧,至少我觉得,评书应该是阅书之后,打腹稿,分节段,安扣子,讲时天马行空,信手拈来,书评结合才算作评书。还有,好像现在象连丽如先生(我对于上年纪的曲艺家都称先生,诸位见谅。)也讲起小说来了,而对外称之为评书。
  其次,谈谈我对单田芳先生的看法。我觉得,单先生近几年的书水平在下降。情节远没有以前讲大明英烈时紧张,给人松松垮垮的感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空中曲苑节目的开头有这样的话:“新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不知是不是老话,对于单先生书中近年来明显的情节雷同,好像很不容易让人们看好评书这种艺术。毕竟,新意是一切艺术发展的基础。还有,总是有一些没有用处的冗言,既跟情节没有关系,又让人听着心烦。评书的语言也应该是精炼的语言,冗言太多,即降慢了书口的节奏,又显得无用。
  第三,刘立福先生的书,我很喜欢,不愧为聊斋大家。中央电视台的电视书场曾经拨放过刘先生的《聊斋·阿宝》让人很新奇,节奏不同于任何人,缓中有急,很像苏文茂先生那种文哏的感觉,而且,情节的设置也很现实,真切。经验丰富,偶尔有失误,找的也很圆满(我不知道《聊斋·素秋》中刘先生把“蟒”说成“免”是否是一时失误,还是故意的情节
  设置,如果是失误,找的真可令人喝彩!)。
  第四,说说田连元和刘兰芳先生的书。田先生的书很有历史真实感,举个小例子,《水浒传》里的樊楼,田先生说得名于楼原用于矾交易,就显得很真实。但美中不足,很像是在讲故事,而却了一点评书的神韵,感觉总缺点什么似的。刘先生的书历史感就很差,象《杨家将》中居然能出现了卢沟桥(至少我记得好像卢沟桥宋代是没有的),岂不谬哉!而且节奏有点快了,好像距离感的节奏感都有些不妥。
  第五,袁阔成先生。听的书少,没几句就说到袁先生了,大家风度,情节和语言都很好,穿插的一些评论和典故也都和书紧密相连,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很是经典。
  第六,海客先生的(单田芳:好像也是大鼓门里的,出书等身,以至略感杂芜。学历最高,但风格最俗,词汇贫乏,但老百姓爱听,诸如“暗挑大指”、“去你妈 的”、“著了名的”……等俗语甚至语法不规范的词语因为他而流行。)观点我不赞同。我认为“俗”这种东西不是百姓喜欢的,现下很有一批高学历的曲艺迷,其中不乏大学生乃至硕士生等,一味的俗会葬送了评书这种艺术形式的,评书也应当有一定的水平,随着社会普遍知识水平的提高,评书也要适合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我本人就很反感单先生有些特别明显的学识错误。贴近于百姓不能以“俗”为基础,鲁迅先生关于翻译文字的要求是“信、达、雅”,稍微转变一下意义,用在评书上也是很适当的。信,让人相信,说的是典故轶事,也要让人觉得很显示,像是真事一样;言语贴切,语义精准,毕竟评书是语言艺术;雅则要求评书的语言、内容有一定的水平。
  毕竟我也只是一家之言,而且说实话,书听的也少的可怜,三笑1先生所列的评书名家,几乎都不曾听过,还敢发贴,自己都觉得汗颜。算了,自己再继续努力吧。希望大家,别用西红柿(或同种作用的物件)扔我。
  ------------
  上高中时,中央电台正播袁先生《三国演义》,我们当时还曾想给袁先生写信,要他说《封神演义》。没想到他真的说过。
  停播的原因,大概是作品的神话色彩重,在老左眼中属于封建迷信。其实袁先生的世界观被改造的差不多了,三国里连夜观天象、八阵图、甚至桃园三结义都给辩证掉了。
  只希望这部封神千万别像马三立的相声一样,被付之一炬。只要留存,终有面世的一天!
  -----------------
  关于刘立福先生在《聊斋.素秋》中把“蟒”读成“miang”,我认为这是刘先生故意这样处理的。从上下文中就可以听出来,这个人物(他的身份、名字都忘了,因为是很多年前听的了)在夜里走山路,远远看见两盏灯,起初以为是有人打灯笼,走近才看清楚是蟒蛇的两只眼睛!当真吓得魂飞魄散,掉头就跑!大喊“miang来啦!”,正是对此时他心里害怕之
  极,以至于字音都岔了的生动表现。
  我仅听过刘先生的《聊斋》系列、《名优之死》,感觉他很擅长通过对话的语气节奏来刻画人物,表现当时的情景。类似的情况,在姜昆、李文华的《打针》里面,病人因为胆小怕疼,把“害怕”说成“害pia4”,也是对人物的恐惧紧张心理做的刻画,不过不同的是,姜昆在表演时随即指出了这是病人紧张过度造成的,而刘立福先生没有在说书时点明罢了。
  不知恰当与否,请多指教。
  --------------
  张贺芳是位东北名家。我听过她的《九遇十八侠》非常好!!!和单田芳,刘兰芳齐名。他是评书名家石长岭的女儿!他还有个女儿叫石印红也是说评书的好手,是名家陈青远的唯一第子!!!石印红善说《罗通扫北》石家有部传家书叫《春秋》六部。别人没有的。其中有神话段子!!!!
  -------------
  我更喜欢姜存瑞的三国,活灵活现,文学性强,其中有大段原文背诵,实在不容易。而且姜老80多岁的时候还能上演温酒斩华雄,了不起。姜老资格老,阅历丰富,见多识广,书中穿插了大量历史典故和民俗,听了长知识,这是老一代评书艺人和新一代评书演员的一个重要区别,年轻演员大多只是讲书中的内容,书外的知识少。这一点,年轻演员应当好好向老艺人学习。
  ---------
  在各个电台、电视台的评书节目中,几乎清一色是传统段子,描写现实生活的题材则是凤毛麟角。单田芳则在创作整理传统评书的同时,也大胆涉及近现代历史,如他创作的《百年风云》、《乱世枭雄张作霖》、《千古功臣张学良》等书,都颇受好评。今年,他又赶录了一部根据《九十年代大案要案侦破纪实》改编的百集评书《江洋大盗缉捕纪实》。单田芳说,公安民警为了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付出了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宣传他们的英雄事迹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以评书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弘扬法制,又能让人们在听书中明辨是非,增强法制观念。在他看来,评书作为传统艺术,要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要不断创新,不墨守成规,努力贴近现实,评书就会大有希望。
  -------------
  看来大家对袁阔成先生的看法还是比较统一的,尤其是他的&&三国演义&&,简直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了。按行话说就是fan`er(去声)很正。
  不知大家为什么对连丽茹的书都众口一词的批评。以个人看来,她的书这几年还是长了。听过几回她的三国,完全是用白描的手法,另一个味,她说的红楼也还可以听,其码他的台风还是很正的。
  不喜欢单田芳先生的书,粗口太多,有点过了,好象是为了迎合部分人的心理或要舞台效果似的,而且他的书好象还有侵犯知识产权之争。
  田连元先生的水浒说得很好,可是最近好象不怎么说了,改说笑话了,是为了迎合观众还是迎合效益,不得而知
  很高兴有那么多人喜欢刘立福先生的书,因为我也是其中一分子。他的相貌虽俗,但书真的很雅致,只是最近不怎么听得到了。
  对刘兰芳先生的台风真是不敢恭维,太炸呼,还有她的徒弟刘钊,真是他教出来的。
  --------------
  袁阔成的评书,评的成分好多,真正部分只是几句,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并且听袁先生的书,长知识。
  刘兰芳的评书评的不深入(个人而言),说的比较卖力气。她的鼓书不错,做人比较谦虚,有老艺人的风范。
  单田芳的评书可以说是比较的“俗”。上面有一位说的他的评书人物雷同,我同意。典型的就是程咬金、胡大海、房叔安。不过现在喜欢他的人好多,是评书演员fans最多的。单田芳写了一些书,我认为一部分是应该称为整理和演绎。它把一些有文学色彩的小说变成“话本”是的小说,我不喜欢这种作品。不过比较流行,购买、查阅很方便。老的版本的小说很难找。
  -----------------
  我喜欢袁老先生的袍带书,比如三国,还有他把水浒改的很过瘾。
  至于短打书我爱听张少左,也许我比较年轻而他的讲法很接近现代武侠小说,所以我很喜欢,单老的书来个老剑客就无敌了,打个毒药暗器还准有解药而且解法相同(一半内服一半外敷)所以不喜欢
  ------------
  说到艺术成就之高,当然是袁阔成老先生。
  单先生的东西,上电视、听广播或许可以,但现成想来一般——没底蕴。
  田连元呢,成功很偶然,他的《杨家将》和刘兰芳的不一样,比刘的好。但当时人们熟悉的,也就是刘的,认为刘是数一数二的名家。感觉上,他就成了高手了。
  王刚,哈,那个混子。小子不才,敢说王刚的演艺方面的才能哪点也不如我——不是我牛,是他太差。
  说了半天评书名家,怎么没有傅太臣老先生?
  现代评书,望大家有机会听听《燕子李三》、《侦察济南府》。妙得紧!
  --------------
  各位评价袁阔成先生的话太贴切了,我没得说了!我也是听着袁先生的三国长大的,其它几位先生的书我也听过,也算喜欢,但还是首推袁阔成先生!立马桥头的张飞。。。。横扫千军的赵云。。。。忠肝义胆的关羽。。。。。。都被先生讲的跃然眼前!论文化论底蕴及论描述艺术,称袁先生为评书界的泰斗我以为是当之无愧!
  -------------
  从小耳濡目染,听老爸讲,他小时候经常在天津南市听评书,那个时候最火的就是姜存瑞老先生……
  就我自己的感觉,姜先生是纯粹的传统路子,早年间,讲过很多书包括现在很少有人讲的“雍正剑侠图”“绿牡丹” 等等,晚年只讲三国,他的三国不是任何人可以比拟的。真的很好,我记得一开口往往就是“星斗弥满,皓月当空…… “刀枪如麦穗,剑戟似麻林”“小肚子憋气,撞铁驳梁马往前奔” :) 总之,将趣味性,和可听性 完美结合。
  不知道为何,袁先生的三国总是很难让我静心听下去,总觉得他的书里面少点东西。
  别的不谈,单说单田芳先生讲书的“广博” ,是评书界震古烁今的,从金戈铁马,到江湖短打,无一不通。这是很难得的。好像所有我知道的书,他都讲过“水浒” “七侠五义”整个系列。“封神榜” “乱世枭雄” “红碧缘” (绿牡丹) “三侠剑” “隋唐” “明英烈”
  佩服之至。
  -------------
  刘兰芳靠《岳飞传》出名,文化品位不高,田连元的名作是《刘秀传》,其他不足论。尤其那个《杨家将》太罗嗦,太闹的慌。单田芳的特点是通俗,绘声绘色,缺点是说的太多,模式化。袁阔成特点是雅,《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不过后半部有凑时间罗嗦之嫌。我个人更喜欢他的《漩流》,不过只有前半部,后半部至今不见问世.
责任编辑:沙迅
扬州网新闻热线: 4&扬州网广告热线: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扬州网”或“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时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扬州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
新闻热线:4
广告热线:9
.cn All Rights Reserved田连元评书中有个用扁担的是谁_百度知道
田连元评书中有个用扁担的是谁
提问者采纳
隋唐演义 罗士信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呼延平那不算扁担,那应该是铁棍了。不知道楼主问的哪种
呼延平兵器:扁担
《刘秀传》里面的柴中柴国柱,一个傻子,就是用的扁担
评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正文
田连元:人只要还说话 评书就不会灭亡
作者:宋波鸿
田连元在北京家中接受辽沈晚报记者专访。田连元家人 摄
  “名人坊”栏目恢复以来,辽沈晚报读者给我们列出了一串串名单。一些熟悉田连元的读者询问:田连元最近在忙些啥?还说不说评书?有没有微信微博?还能不能在电视上看到他?为此,辽沈晚报记者专程赶赴北京田连元的家,听田连元本人娓娓道来……
  对于辽宁人而言,田连元可能几乎伴随了上个世纪整个80到90年代。18寸的黑白电视机里,只要身穿马褂的田连元站在案头另一边,大家就几乎可以放下手头正在做的事儿,耐心地听下来。
  与田连元约好了专访的时间,询问田连元北京的家在哪时,田连元用说类似说评书的口吻讲起自家的住址,“就在西三环,你呀,就走那个**路,在第**个路口右拐,顺着那个**路,一直走再左拐,就能看到我家小区了,是*号楼……”辽沈晚报记者按照田连元的描述一路找,几乎没多走一步弯路,相当顺畅地就找到了田连元的家。
  见到田连元本人,第一印象是比许久以来电视上的印象苍老了许多许多,不过现年已经72岁的田老本人,让人十分亲切,精神矍铄而敏捷。
  去年写完了自传 很久没录长评书
  最近的工作,就是给电视台做一些专题的文艺节目。前不久中央4国际频道的《中国文艺周末版》,最近已经播完了,是一个专题栏目。还在北京电视台做一些节目,刚刚播完了《光荣绽放》,这两天中央10还有一个《读书》栏目,是根据田连元的传记做的采访,聊阅读话题。“我很长时间没录长评书了,是因为杂事比较多,我在北京住着,中国曲艺家协会还有很多事来找我。前不久,还刚刚开过工作会议。去年录了20集的实景评述,现在正在审查、运作当中。今年,我还想要录点广播评书,现在听到的都是以前的,《水浒》、《杨家将》,播来播去,就这么几部书。”田连元介绍。“去年自己还写了一本自传,写了一年的时间,这本书可不是我找枪手代笔的,那一字一句可完全都是我自己写的。这就占了很多的时间,会麻烦一些。最近没什么大作为。”田连元自谦说,“毕竟这个岁数,需要的是平静和安稳了。”
  人们只要还说话 评书就不会灭亡
  “评书这个东西,就是传承历史,观众还是挺多的,很多人也在问,将来评书是不是要灭亡啊?我认为,听评书听故事,这些都是评书的观众。人要是还说话,评书就不会灭亡。评书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发达,它也在适应环境,它也在外延和改变着自己。”
  田连元喝口茶水,继续说,“比方说现在,有了广播,就有了广播评书;有了电视,就有了电视评书;有了网络,就有了网络评书;有了手机,就有了手机评书;有了动漫,还有了动漫评书;有了电视专栏节目,就有了讲故事,讲故事也是一种评书的形式。”“王刚讲故事,巩汉林讲故事,牛群讲故事,这些演小品,说相声的,都不演小品说相声,都回来讲故事来了。说明评书的生命力很强,加了电视手段,这也是必然的,因为现在有了全新的平台和手段,为什么不使用呢?就像现在的动漫评书一样,中央台的动漫评述,《隋唐演义》,整个评书,用的就是动漫的手段,这也是一种评书形式。”“随着科技的发达,评书进入了各个科技领域,每一个领域当中的观众,也都是评书的观众。”田连元说到声音沙哑,他又喝了口茶水。
  微信名“辽东山人”专栏名“田言妙语”
  田连元其实有微博,也有微信。微信名字逗趣而古怪,叫“辽东山人”。“我是网盲,微信微博都是外孙女给弄的。”田连元说,“她说,你弄一个吧!她就帮我开了。其实我没时间发那些东西,不定什么时间会写点什么。《辽沈晚报本溪版》那边的编辑给我开了个专栏,说我随便写些什么,每周给他一篇稿,这现在也成了我的一项任务了。断断续续的,发表了10来篇文章。”“像之前,庄则栋去世了,我写了篇回忆他。王平去世,我正在打算写一篇关于他的。包括我的经历,我见到的一些事,比方说赵丽蓉老师的故事,我就写些这样的小文章,我得琢磨啊!”田连元介绍,自己的专栏叫“田言妙语”。
  那微信为什么叫“辽东山人”呢?田连元介绍说,“我这一生,一共有几章可以概括,一个是长春赤子,我生在长春;二个是津沽少年,因为我在天津那边学艺,从8岁待到了20岁;第三个是辽东山人,因为工作在辽宁本溪;最后一个我说我自己是京师闲客,现在就闲住在北京。”
  是没户口的北漂 将来还得回本溪
  “我虽然住在北京,但其实我是一个标准的北漂,我也是辽宁人,我没有北京的户口。因为房子是之前买的,现在没有北京户口还买不了了。因为在北京买了房,这边工作也比较多,所以我就暂时住在了这边。”田连元微笑着讲述这些,并且非常自豪自己是辽宁籍北漂。“最开始是中央台、北京台的编导对我说,田老师你在北京买个房吧,这样我们工作起来找您很方便,我说我可买不起。他们又说,那我们帮您找,那时候是2001年,这间房是4000多块钱一平米,那个时候沈阳的房子是2000多一平米。当时我就咬咬牙买下来了。”
  “每次做完节目,还不用马上回辽宁,在北京有个落脚的地方挺好。结果买这个房子不久,弄来弄去,大家都知道老田就住在北京了,后来他们这找、那也找,田连元就走不了了”,就这样,田连元和老伴儿一直住在了北京。
  “我还是辽宁省人大代表啊,当了好多年。去年又选上了,前后一共做了六届的省人大代表了,我是辽宁省人大代表,我不能把户口搬到北京来啊,我就不是辽宁人了。”田连元说。
  “沈阳也住过,本溪也住过,老家一般有事就会回去。还是北京的事务比较多一些。我一说我是北漂,记者们都乐,没北京的户口可不就是北漂嘛。”田连元笑说。
  说起北京和辽宁,到底哪里更好。田连元说,“单从居住条件,生活环境,有山有水的本溪确实最好,绿化比例大;要是从事业发展,事儿多,还得是北京,北京信息量大,工作也多。不过我想将来,要是什么都干不动了,就还得回去,就这么回事。”
  八宝山送李默然 一天两场追悼会
  近期,故去了几位辽宁籍老艺术家、名人,田连元还介绍说,参加李默然老爷子的追悼会那天,自己甚至在八宝山连着参加了两场追悼会。
  回忆起李默然,田连元说,“有一届文代会,我跟李默然老师住在一个房间,那个时候手机还没普及呢!不过我有手机,老爷子让我给帮他给家里报个平安,我就帮他打了个电话给家人。”
  1995年的时候,田连元从艺40年,在本溪有一个活动,发请柬的时候,田连元给李默然写了一封信。但是并没收到回馈信息,不知道他到底能不能来。到了搞活动那天,突然有个工作人员说楼下坐着个老头,说是李默然。“我马上就下去了,发现真的是老爷子,那一次,老爷子真的让我非常感动。老爷子还有一篇发言,说得情真意切。我与老爷子交往就有过好多次,他逝世的消息传出后,他们联系我,我就说我绝对会去的。那天正好赶上我们文艺界还有一位老艺术家去世,都在八宝山,那一天,我连着参加了两场追悼会。”田连元说。“老爷子的艺术成就是很伟大的,他演了一个角色,让人们就把他当成了邓世昌了,邓大人了。当年老爷子要做胃药广告的时候,全国人民都轰动了,说明一个问题,他把这个人物刻画得太成功了,所以他去做广告,有损邓世昌的形象。不过现在的演艺圈,多少人做广告啊!真是说明他把角色刻画得非常成功。”
  记者 宋波鸿 记者新浪微博@时之沙上留下眼泪
  辽台录评书 每天三四段 一段20分钟
  辽沈晚报:您当年在电视评书中异军突起,与您长得帅有没有关系?
  田连元:那可能是说书的里面没有长得帅的了(笑)。形象其实并不是主要的,像现在的很多火红的明星,不少都是长得丑,丑星大火。火了,现在也是体现了某种能力,或是表演能力,或是炒作能力。
  辽沈晚报:您好像最近还当过选秀的评委是吗?
  田连元:选秀的评委我并没有当过,《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这一类的节目倒是上过几回。
  辽沈晚报:您既然有微信,想没想过用微信录点小段子、小评书,然后播放给您的粉丝?
  田连元:没有,我没法录那个,真的是没有工夫。
  辽沈晚报:您的评书基本都是您自己写的?
  田连元:对,我说的评书,基本都是自己创作或者改动的。
  辽沈晚报:您说过的这么多评书里面,您最喜欢哪部?
  田连元:没有最喜欢的,每一部都喜欢。很多人也问我最爱哪部,我却说,如果不喜欢,我讲它干嘛?至于讲出来效果如何,那是观众来评定的,不是我的事儿。
  辽沈晚报:那录制评书的时候,有没有一段重复录了好多遍这种迨拢
  田连元:没有,那怎么会有?一上广播上电视,就没有错,错了就停了,如果错了,就重录一遍。其实也是基本不错,你老错,还录什么,导演该不干了。
  辽沈晚报:那么一篇评书稿做好之后,您需要熟悉到什么程度才会着手录制呢?
  田连元:我得熟悉到背下来,真得背下来。
  辽沈晚报:那么平均一天要背下来多少字啊?
  田连元:一天顶多录个三四段,每一段大概是20分钟。事先要准备,录完了一天的,之后再准备第二天的。一天一天赶着走,20分钟的评书,字数大概5000多字,有时候语速快,还会更多。一天下来,也至少得1万5以上,2万以下的惊人文字量。
  辽沈晚报:电视评书一直就是这样的吗?
  田连元:是啊,当年我录完辽台的评书,辽台还拿我的评书节目,交换别家电视台的电视剧。
  辽沈晚报:当年录一天的评书给您多少钱?
  田连元:当年,最早1985年的时候,大概是15块钱。最开始就是15块钱一集,那时候是40多岁。其实也不算多,交完了税,给团里还得交点,我自己一个子儿没剩,白玩。
  辽沈晚报:说评书其实还是更多的因为是热爱对吗?
  田连元:其实是这样的,就比如我收的几个徒弟,我告诉他们,干这个,你就得忍受住这个累(三声,同“磊”)。上了这个贼船,还别下去,它是投入最高,收入最少,不愿意干快点改行干别的。评书其实在曲艺行当里,就算是弱势群体了,这个所谓的弱势,就是从事它的人数,这个队伍是弱势,并不是它的影响力弱势。
  辽沈晚报:您今年都72岁了,可是一点儿都看不出来?有没有什么养生秘诀?
  田连元:我没有养生,我的养生就是不养生。我一般就喝点花茶,夏天就喝点绿茶。平时早上出去走走,活动活动腰腿。养生其实就是不想死,但谁也不能不死。膳食方面也没有讲究,爱吃什么吃什么,有什么吃什么。没有意外情况,生活很规律。
责任编辑:王旭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浒传评书田连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