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松奇谈收视长红不衰》会很枯燥吗

推荐到广播
598332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LaVieCoCo)
(TheHistoryBoys)
第三方登录:晓松奇谈之台湾历史真相(一)台湾民主国
/v_19rrn16ud8.html?src=frbdaldjunest
晓松奇谈之台湾历史真相(二)日据时代
/v_19rrn9omec.html?src=frbdaldjunest
晓松奇谈之台湾观感(上)
/v_19rrn32avo.html
晓松奇谈之台湾观感(下)
/v_19rrn2pas0.html
其中说到台湾人看病不要钱,大学招生人数大于报考人数,台湾的人文环境,台湾的大学环境,台湾人的生活态度,台湾更好的继承了,保留了中华民族文化等问题。最新这两期讲的台湾的近代史,日据时代讲的多一些。讲台湾日据时代还算不错,不过国军来了之后干了各种龌龊事,搞的台湾一片糟糕。欢迎台湾的和居住在台湾和去过台湾,了解台湾的各位还有大陆的各位发表你们对这两期节目的看法。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刻意花了一个小时时间看了这两期节目,并且做了笔记。之前没有接触过任何高晓松老师的视频节目,例如《晓松奇谈》或者是《晓说》。个人非常喜欢高晓松老师的音乐作品。对于其本人持中立态度。我将回答的是本期节目与台湾之前关系的内容,不涉及评价节目本身质量的好坏。在这两期节目里,高晓松老师所带来的是他自己对于整个台湾的一个直观印象,并且从各个方面大致介绍了台湾的一些历史以及现状问题。总体而言,高晓松老师很喜欢台湾,这是他自己说的。并且,对于台湾有非常良好的一些印象。这个其实题主在题里已经说了。所以简短的而言,对于大多数尚未去过台湾或者是对于台湾不够了解的朋友,这两期节目是一个很不错的入口。但是这两期节目里也的确存在着一些错误与硬伤,我将会在答案后半段一一指出。如果想要了解一个真正的台湾,那还是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去走一遭。首先,高晓松老师普及了很多台湾独有的,大陆人不了解的概念。这点对于对台湾不够了解的大陆人而言,是一个不错的入口。比如高晓松老师提到的就有「外省人」、「原住民」、「客家人」、「眷村」与「名嘴文化」等。能够在几分钟能将这些概念用诙谐幽默而又简单易懂的话语讲清楚。体现了高晓松老师很深的文化功底。高晓松老师所带来的关于台湾的这些印象,很可能就是一个第一次去台湾的大陆人对于台湾最直观的印象。比如人人都很有礼貌,比如其实我们两边也差不多,无非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字政治体制不一样。还有很多很多。我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包括我自己,以及所看过许多陆生朋友刚到台湾时所写下的文章都很显明的体现了这一点。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刚看过这期视频之后立刻去台湾,或者是刚从台湾回来之后看高晓松老师的视频,可能会很同意视频里的大部分观点。但是我必须要说的是,高晓松老师有部分弱化或者隐瞒缺点,而放大优点的嫌疑。尤其是在提到和大陆的对比时,这种方法尤为明显。他用的和台湾的对比很像一种田忌赛马式的对比。我记得之前无论是周小平的关于台湾的文章,或者是韩寒的关于台湾的文章里都有类似的这种观点。然而其实只不过是立场不一样罢了。其次我要说的是高晓松老师提到的很多细节。这个将一点一点分开来说。小确幸:第一期里高晓松老师说自己尚未去台湾时,看台湾的电视节目,觉得人人都打了鸡血。因为他们在电视上永远都在吵架。后来到了台湾之后才发现有着巨大的反差,原来大多数人都很安静。人们追求的并不是一种打了鸡血为了政党撕破脸的生活,而是一种平静的小确幸的日子。这点是对的,也是一种台湾的社会风气。但是台湾人并没有特别享受在这种状态之中。事实上,有很多台湾人也在反思为什么到今天台湾的经济变得这么烂,为什么马英九讲的拼经济拼经济却带来的是越来越大的社会不公与贫富差距。我只能说,小确幸的确存在,但不是人人都享受它。扩展阅读:大学教育:这点是题主最怀疑的。真的有8分上大学吗?这个是真的,我可以告诉题主,高晓松老师所举的例子几乎都是真实的。这里高晓松老师用了第一个对比,高晓松老师对比了台湾的大学。并且贯穿两期视频的好几个时节段。首先高晓松老师说台湾想上大学就一定能上,很多排名末尾的学校常常找不满学生。然后得出台湾的大学教育资源比大陆丰富。这种推论里结果是对的,然而推论的方式却错了。事实上大陆也有很多三本,大专常年招不满学生。我上大学那年,在补录的时候刻意的去看了一下补录大学的空缺比。看到三本大专那里我简直惊呆了。缺口几乎已经可怕到每个专业只录了本来要录名额的一半不到。有兴趣的可以明年高考时自行点进招办官网,看看是不是我说的这样。其次高晓松老师提到了台大和清华,并且狠狠地鄙视了自己的母校。其结论是台大清华学风很浓,继承了老北大清华的传统。然而我们今天大陆的大学却功利味道满满。然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子吗?我不是在否定台大的教育,但是就我曾经在两岸的大学里各上过学来看(大陆C9+985,台湾私立名校,排名靠前)。单单讲学风这一点而言,没有什么学校能比得上大陆的学校了。因为大陆的学生面临的竞争力更大,我曾经在facebook上随手贴过我们学校冬天早上图书馆排队的场景,当时我Facebook里台湾的好友几乎吓住了。即便是台大的同学也是这样,他们没有办法想像学习如此认真刻苦的学生。台大是所好大学,然而让高晓松老师捧的位置太高了。北大清华也许没有达到高晓松老师心目中的地位,但是我必须要替北大清华的同学说句话,那就是这两所学校也绝对没有高晓松老师说的那么不堪,好像人人都在关心「去国企还是去私企」这种问题。医疗:高晓松老师还提到了台湾的医疗问题。看起来似乎是一种人间天堂的感觉。这点上我本人没有发言权,但是台湾的健保体系做的的确是世界上排在世界前列的。我自己本身曾经在台湾看过病,因为当时提前缴纳了保险,所以在校医院里看病一分钱没花,而且还很萌的送了我一个杯子。(台湾人奇怪的萌点)= = 。贫富差距:这点上,台湾的确是一个基尼系数并不高的国家(0.33),对比中国大陆的0.47可以说贫富差距并不是很大。所以其实高晓松老师也并没有夸大。但是肯定还是会有。然后是高晓松老师提到的一些台湾特色,像是机车文化这些。都是高晓松老师的个人主观感受,也基本上都是对的。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下面是整整一组重头戏,那就是衣食住行问题。衣服上,高晓松老师说台湾人很少追求爱马仕,香奈儿这种名牌。其实真的不是这样子的。我上学的学校里,女生coach算是蛮多的。香奈儿,Gucci之类的也有。爱马仕倒是真的没看到。然而追求生活质量本身不是什么错误。高晓松老师似乎是想说台湾人并不很俗气的追求一些已经烂俗的奢侈品牌,而是更多的追求一种自我的设计。这点上是存在的,台湾的很多独立设计的确很漂亮。然而逻辑却是错误的。因为一个人喜欢香奈儿爱马仕可能并不是因为他很俗气的想要把这个像暴发户一样的显给别人看。他也可以同时追求独立设计。每次有什么大牌发售的时候,台湾的一些专门店门口会整夜排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已。食:这点我完全同意高晓松老师,就酱。也许香港美食爱好者可以跳起来反驳高老师。住:高晓松老师用北京和台北的房价进行对比,然后得出了台湾的房价「真的已经算很便宜了。」这样的结论。其实并不是这样,可能因为高晓松老师接触的一些人都是像李宗盛,张大春这样文艺界的人士。本身其地位也并不低。然而年轻人拿着22K买不起房的场景也是广泛存在的。我今年又回台湾时住在一个朋友家,大概已经算是郊区了。高层小区,一套100平米左右是两千多万台币。约等于四百万人民币。北京人买房买到通州,台北也有人买房买到桃园。行:这点上高晓松老师说的基本没什么问题了。台湾的交通发达是可以身体力行感受到的,并且,大街上的车很多都是90年代的本身和当时台湾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有关系。然后是另一个重头戏,传统文化。台湾是真的有保存中华文化保存的那么好吗?这个话题简直太大了,估计学界的人也很难解释清楚。高晓松老师认为台湾的文化是很发达的,这点我同意。而且高晓松老师自己是文化界人士,发言肯定比我更专业。但是如果认为今天的台湾文化是传统的中国文化,那就是一种大错特错的认识了。事实上台湾自身的历史以及其地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拥有一种独特的台湾文化。如果简单说的话,应该是闽南文化,汉文化,日本文化与台湾本身原住民文化等的结合体。绝对不是单单「中华文化」四个字所能搞定的。具体不讲了。下来是高晓松老师视频中的一些硬伤与和我所接触到的不符合的地方。我大概说一些,剩下的明天起来再补充。住房问题,教育问题上边已经写过了。事实上台湾人也很追求名牌,我相信追求名牌的心在哪都是一样的。无非就是经济发展的高低带来的差距而已。高晓松老师说一波人到了台湾之后,因为后于闽南人,所以被当做了客人成了客家人。这个解释是错误的。关于客家人具体的解释自行百度。大概就是中原的汉人到了东南沿海一代这样子吧。书店:高晓松老师说进入大陆的书店,满目的成功学。进入了台湾的书店,每个地方都透露着文学的气息。其实诚品最显眼的位置摆的也是畅销书。大陆越来越多的书店开始把文学性看的更为重要。这点上有种田忌赛马的感觉。历史书:我不知道高晓松老师翻的是台湾的哪一套历史书,不过我自己本身是看过台湾高中的所有历史书的。而且还跟着老师一起做过课题研究。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在台湾的历史书中,均没有出现诸如「我国」带有主观意义的字眼。所以其实台湾目前所使用的历史书是尽量避免主观判断。高晓松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是台湾的文化很发达。然而举例却让人大跌眼镜。比如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会说成语……这个根本没有丝毫的说服力。我在台北也见过很多水平很低的出租车司机,在大陆也见过凯恩斯货币理论侃侃而谈的司机(今天下午刚见的…………)。还有什么因为电影改名,或者是某个地方因为电影而出名。这个推论就更扯了……因为拍了《悲情城市》,九份出名了。所以这就是文化发达呢?如果你说《悲情城市》文化意义很强的话。但是《那些年》也火了一把平溪,你说这算什么呢?还有一些硬伤,我明天再补充。我先简单做一个结论,然后把答案发出来等你们来点赞。大概就是,高晓松老师的确是很喜欢台湾,和我一样。并且对台湾有着很深的感情,这点也和我一样。然而很多「推论」往往是先预设结果,然后再用一个很奇怪的逻辑去推论出结果。这是一个节目不应该的。在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中,尼尔波兹曼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那就是人类对于电视节目往往是缺乏反应力的。读书时,人需要长时间的进行上下文的思考,去思考作者所说的每一句话进而得出结论。然而看电视时却不是这样。电视往往会切断人的思维模式,使人在看电视时进行一种不自主的非思考性活动。回到高晓松老师的节目里来,这点会更加明显。我之所以说一个没有去过台湾准备去的人,或者是一个刚刚从台湾回来的朋友也许会很同意高晓松老师的这个节目就是这样。所以,这两期节目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教材。但是台湾并不完全是它所说的那样子。你待的越久就会越发现,台湾的迷人之处绝对不仅仅是高晓松老师说的这么简单。
--谢邀。 其实丁泽宇丁兄已经讲得很完备了,看完有一种“靠杯,你台湾人还我台湾人啊?”的感觉,这是邀我干嘛呢……建议大家给他点赞,不过既然来了就随便说一点吧,主要是讲一些解读不同的地方以及我觉得可以补充一下的点。首先非常感激高先生,把我的家乡描述的如此美好。但如同丁兄所言,讲得不够完备精确,这也许有很多原因,例如说高先生个人对台湾的偏好、节目调性要求、在台湾待的时间太短……当然有个更大的可能 —— 他台湾的朋友不好意思自曝其短XD 你想想嘛,你有远方的朋友来到你的故乡,你会拉他去看黑煤窑、大保健吗?当然是把自己骄傲喜爱的部份介绍给他,这也是人之常情。小确幸:这个词我实在不喜欢,出处似乎是村上春树的小说,原意是即便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挫折、不如意,但我们也能有我们能掌控的、小小的幸福。后来在台湾,这句话直接把认得出来的汉字小确幸取出来,用的语境也跟原意偏离很远了,很多人也不知道本来是什么意思,出去餐厅吃个饭也要拍一下上传FB,加上一句:“这就是我的小确幸。”高先生用这个词也许是随手就用了,可能他想指的可能是台湾人平静悠然、知足常乐的状态,用来形容他来台前后的落差感,至于台湾人是不是满足于这种状态,这也因人而异。大学教育:八分上大学是不是真的?是真的啊,可是高先生那口气怎么回事XD 八分上大学有什么好羡慕的,这分数就能上,当然也不是什么好学校。大学教育普及,就好处看的确可以提高人力素质,但是不是每个想念的人都该念大学,这点可以好好思考。事实上台湾对教育制度的反思一直都有,早期台湾国中毕业生有三条路径 1.念高中升大学2.读五专3.念高职。后两者算是技职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后来可能经济好了,父母都想让孩子读大学,所以广开大学,原本的五专也“改制”成为“科技大学”,现在因为少子化的影响,很多学校濒临倒闭。依我的个人看法,台湾最好能重拾技职体系,相关推论不展开,这条路径最大的阻碍是华人的传统观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但身为知识份子的父母希望孩子走他们的路,即便是收入很高的技术工人,也希望孩子去念大学,当个“读书人”。这背后透出的问题是对技术专精者的不尊重,不止是其他人对他们职业的不尊重,他们对自己的职业也未必自豪,这部份可以和德国日本的技术工人来作对比。所以这不是个纯粹的教育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学问题。另外我觉得高先生没有很明显贬低北大清华的意思。我听起来他的意思不是谁比较拼,谁睡得少,而是夸赞台湾大学生毕业选择的多样性,不至于每个人的职业路径选择都很接近,毕竟风气比较自由,想干嘛的人都有,社会也比较包容一点。几十年前的大学生,很多也是拼命出国留学,就想拿绿卡不回台湾了。健保:看病不用钱有点夸张,还是要付保险费的。但我觉得健保真的是德政,至少很久很久没有听说有人没钱接受治疗,或是得了重病得卖房子付帐。事实上健保应该不算是保险,而是社会福利的一种。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有利必然有弊,这边可以带出两个问题:医疗费用的膨胀与医师收入降低。医疗费用的膨胀又可以分成两个点来谈,一是浪费,二是技术的进步。有些人真的很莫名其妙,可能想说保费都付了,不多看点病对不起自己,所以浪费了不少医疗资源,逛医院像是逛百货公司一样,最夸张的平均一天看两次医生(三小?) 也许他们把药转卖或送人了。对付这样的人,我想可以用一些统计计算的方式个案处理,抓大放小,浪费的情况可以得到很大的改观。医疗技术的进步,那是真没办法,假设有一种检验方式是A,正确率85%,另外一种检验方式为B,正确率95%,两者的成本可能有10倍的差距,医师觉得两个都差不多好用,想用A的方式检验,但你是病人你肯吗?不断地有相较于旧技术更有效也更昂贵的方案出现,但我们保费的调幅跟不上价格的变化,医疗费用暴涨理所当然。一部分的技术可以用自费的方式来处理,另外一些就没办法。所以之前健保的财政濒临崩溃,后来加收“二代健保”的费用,情况有所好转,虽然方案的一些条款让我很不满,但毕竟这不是真的保险。另外一个点是医师的收入锐减,施行健保前后,医师的收入可以差到好几倍。不过由于医师算是特许行业,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但现在也还算高薪职业,收入降低还算合理,像律师不限名额以后收入就掉很多。我想可以用一些其他的方式来补贴,例如医事纠纷的法律可以倾向医师一点,毕竟他也不想弄死人,开设特别门诊或其他自费服务,条件可以放宽松一些,诸如此类。衣服:我听起来他的意思,不是台湾人不爱名牌(不然干嘛展店),高先生可能是做个对比,那种名牌店铺进出一趟可以扫掉半家店的豪客,他们的座右铭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台湾现在这种人比较少一了,一来是财力所限,二来是开始能欣赏产品的设计与底蕴。其实名牌谁不爱呢?传统文化:我用另外一个观点来诠释,台湾如果对传统文化保存的比较好,会不会是因为“安定”的关系呢?我想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稳定和平的土壤,民众把细软收拾好,每晚都准备跑路的地方,真的有办法保存乃至于弘扬传统文化吗?辛亥革命之后,大陆真的没过几天安生日子,成天你打我我打你,大家都很熟就不细说了,最后日本人也来凑一脚,抗战结束以后国共内战,打完以后想说可以好好发展文化了,接下来你们懂的。反观台湾,基本上除了日本人进台乙未战争打出脑浆子以外,之后的数十年的抗日运动没有成规模的,二次大战的时候台湾没怎么被波及到,至少没成为正面战场。之后就是光复两年后的二二八了。在文革的时候,我可以想像到蒋委员长露出XD的表情,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上有好之者,下必有甚焉。对比大陆可以知道,在那样的年代,政府推行的运动,无论性质如何,必然能有不错的效果。而且运动所造成的影响,不是带头的一喊卡,大夥就可以当这事情没发生过,父母辈的一些经历、价值观、为人处事的原则,都会透过家庭教育往下流传,随着时间经过以及社会环境变迁,这才慢慢淡化。所以就算台湾文化保存的好一些,那也不足为奇。书店:比较常去的是诚品与金石堂,的确书籍挺多样化的,有些书一看就知道不好卖。书架的上层都会固定标明这是卖哪类书籍,就是说一类书籍会有固定保留的书架。命理、财经、小说、科学、运动武术、绘画、电影、杂志、历史、地图、成功学、生活类……这些书都有市场。我想大陆大都市的书店也不会比较差,就是我曾经在别题看到,一些二三线城市只有课辅书、唐家三少这些书卖得动,这牵涉的原因就复杂了,可能是高先生比较的基准点不同。--
其一,看病不要钱。 社会保障健全,医疗环境优越。医生得到普遍尊重。 其二,大学,想去台清交一样要是学霸。学校的氛围还不错,因为有脸书,师生交流没有障碍,平等相处。其三,文化。台湾文化不是单纯的民国遗风。台湾本土,加上日本,加上民国,加上东南亚,共同汇聚成台湾的文化。诚然,台湾的大学,依然保存民国传统,但是也是在逐渐衰退,本土意识逐渐加强,形成主流。推荐一部电影《 大稻埕》 看了就知道,很大程度上,台湾的本土意识变成社会主流。中华民国和日本一样,都是外来政权。 其四,收入收入也是有差距的,只是很多有钱人,都住在台湾的帝宝,并不会真的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就算真的想看,你也看不到。其五,社会概括还算准确,台湾过了奋斗的年代。基本上台湾人,都不太会想去奋斗,反而想开奶茶店,咖啡店挺多的。面对大陆的崛起,整个社会是有一定的焦虑的。但是在个人上,却又没有那么焦虑。过得自在开心。其六,书店我不会说,我在大众书局,福州书局,诚品书店都通宵看书。大家看的其实都差不多,我们更功利点。个人感受:基本上,台湾社会倾向独立。我们在上升,好好修炼自己,国民文化水平提高,才能赢得台湾。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还有,基本上,出国的人里,50-70年代出生的中年人,是最让人讨厌的。反而是80-90年出生的青少年,才是真的是公民。
手可摘星辰《晓松奇谈》有趣吗?_百度知道
《晓松奇谈》有趣吗?
提问者采纳
由爱奇艺旗下的高晓松工作室打造,“希腊雅典的姑娘最好看”。  节目惯例最后由高晓松回答网友提问、东方人皮肤与黑头发的审美观,极为引人入胜,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还有叙利亚的妹子也很好看,有趣的是这几个国家也都双双进入了世界杯,每周五早上八点上线、乌拉圭则都是蓝白条,率先从各国国旗侃起、巨头会谈背后的秘辛等故事、名人八卦。近日。高晓松将国旗历史、圣马丁率领军队打败欧洲列强,高晓松也率先从各国的国旗侃起,哪里的美女最漂亮,高晓松将节目演播室安在了本届世界杯举办地巴西,他坦言。  《晓松奇谈》打着世界杯的旗号侃世界,轻松易懂,探秘世界杯32强,在博闻强识的高晓松口中说来更是荡气回肠,两大巨头神秘会谈背后的秘辛也让人兴趣盎然。本周高晓松看世界的目光放在了拉丁美洲!(这时已经播出的一期节目)  《晓松奇谈》探秘世界杯32强 高晓松最爱希腊美女  互动网首档脱口秀节目更名为《晓松奇谈》。而南北两地诞生的两大“国父”玻利瓦尔,两大英雄玻利瓦尔与圣马丁的征战岁月,通过高晓松的一张口娓娓道来。有网友想知道在高晓松所去过的城市中,令网友大涨姿势,而南美洲南部的阿根廷。高晓松还在节目中曝出自己的审美观。位于南美大陆北边的哥伦比亚,你就知道到底好看不好看了,一路解放拉丁美洲的伟大事迹、战争奇闻熔于一炉,高晓松坦言依照自己喜欢西方人身材,阿根廷与乌拉圭国旗相似的由来  我就举一个例子、厄瓜多尔国旗均为为红蓝黄三色,认为希腊雅典的姑娘长得最漂亮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奇谈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晓松奇谈》&《晓松笔记》,双重惊喜啊_晓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945贴子:
《晓松奇谈》&《晓松笔记》,双重惊喜啊收藏
《晓说》终究有个结点,昨天开始《晓松奇谈》,第一期的内容就很有意思:上帝的归上帝,拿破仑的归拿破仑,聊世界的远方,说人生世故的无常,奇闻说古今,谈笑有鸿儒 …… 越发期待!并且听说最近他也开了一个专栏,叫《晓松笔记》,据说每周会更新,不知道会不会如他所说那样“或有尺度太大说不进节目的思考,或有过于私人不宜宣泄的成长,林林总总,放在这里与知音们慢慢分享” 有点意思,想看点野东西了!
支持高晓松。
支持,期待!
是啊,现在每周可以听一期节目,看一篇专栏,赞啊 ~
我之前想把矮大紧的笔记搬运过来,他在洛杉矶里面提到了春游,百度竟然不让发,印象笔记都放开了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晓松奇谈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