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望岳中学怎么样这首诗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怎么样的精神境界

73电大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试题简答论述-第2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73电大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试题简答论述-2
分别反映了诗人一生的悲惨遭遇和苦难历程;《哀郢》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怀沙》与《惜往日》都是屈原临近自沉之前所作,表;《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九章》的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但却是以直赋其;33、试析屈原的《九章?涉江》一诗;(2)段落解析:作品开端,借着服饰的华美珍奇,表;(3)艺术上运用比兴、象征手法表现
分别反映了诗人一生的悲惨遭遇和苦难历程。
《惜诵》、《抽思》和《思美人》三篇其创作时间和背景与《离骚》同,从内容看,主要是写对已往经历的追溯和身遭挫折后的思想矛盾和斗争过程。其情虽烦冤愁苦,但仍企图自适自遣;对楚王虽有谴责,但仍觉得其或有改悟的一天;对自己的前途虽感到十分失意,但并未完全绝望。故惜、思之情,在这些诗中还一直占着主导地位。《哀郢》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克郢都之时。在百感交集中诗人以血泪写下此诗。
《涉江》与《悲回风》都是屈原在顷襄王时放逐于江南所作。《涉江》一诗真实地记写了屈原放逐于江南时的苦难生活。《悲回风》一诗叙写了朝廷群小对自己的迫害。《怀沙》与《惜往日》都是屈原临近自沉之前所作,表达了诗人在极端困厄中,在沉冤莫申、国亡无日,而又进谏无路,已无可为的情况下,从容赴死的决心。《怀沙》一诗表达了诗人死意已决,《惜往日》则是屈原的绝笔,是他的一首最后的述志诗。
32、清人陈本礼曾说:“盖《离骚》、《九歌》犹然比兴体,《九章》则直赋其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离骚》与《九歌》更多地运用比兴的方式抒情,《九章》相对比较直接地抒写感慨。《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但它使用的方式则是以男女君臣相比况,自拟弃妇而抒情;对明君贤臣的向往,对政治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是通过望舒先驱、飞廉奔属、凤凰承纭Ⅱ粤旱摹爸芰髑笈钡谋瓤鐾瓿桑欢酉悴莸淖笆沃校颐怯挚梢钥吹角芊⒆岳⑺帐蓝懒⒌娜烁瘛!毒鸥琛芬嗍侨绱耍淙磺母鋈松硎馈⑺枷牒奂2⒉恢兀逑值娜松窠唤拥募枘眩笳髁耸丝嗫嘧非蟮谋缇瘛!毒鸥琛分兴髀冻龅牟豢梢种频挠浅钣乃迹匀黄鹾狭饲男奶腥苏前选毒鸥琛分兴惴⒌恼杲嘧院谩г股烁兄樾鳎醋鍪乔て诜胖鹕钪那榈淖匀涣髀丁《九章》的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但却是以直赋其事的方式叙述身世和遭遇,除少数片断外,采用幻想、夸张的手法较少,主要是纪实之辞,用直接倾泻的方法来表达其复杂的心曲和凄苦的忠怨之情,所谓“直而激,明而无讳”,以其内容的悲剧性和感情的真实性,读之每裂人肺腑,催人泪落。《九章》各篇除《橘颂》一诗外,其他作品分别真实反映了诗人一生的悲惨遭遇和苦难历程。如《九章?哀郢》就是一篇哀痛国破流亡的纪实之作。33、试析屈原的《九章?涉江》一诗。
(1)《涉江》是屈原晚年流放江南时所作,篇中着重记述了诗人渡江而南,浮沅水西上的历程和心情,故名《涉江》。诗篇具体叙写了他这次被放逐的地区和所行的路线:行经湘水、洞庭湖,沿沅水上溯,转入辰阳、溆浦,踽踽独行于深山幽谷之中。诗慨叹自己被谤见放,忧念国事日非,表达他高洁坚贞的意志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并揭露了阴阳易位、善恶颠倒的黑暗现实。(2)段落解析:作品开端,借着服饰的华美珍奇,表现他苏世独立、直情径行、不随流俗的 高尚情操。继而写他超越时空,想象与古帝重华同游瑶圃,把自己视为绝世高蹈的超人。第三四两段写曲折艰难的旅程,凄凉荒寒的自然环境渲染了孤寂的气氛,反衬了诗人忠而被放的悲愤和穷而益坚的斗志。第五段诗人察今识古,陈说古往今来许多贤士佯狂、忠臣被戮的惨剧,并表示自己决心为“直道”而忍受一切磨难。“乱辞”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揭穿了阴阳易位、是非颠倒的丑恶现实。(3)艺术上运用比兴、象征手法表现诗人的高风冢凇独肷А贰J目瞬捎美寺饕迨址ǎ此目嗝坪陀滩荒艿母星椋硎舅炔槐晃圩呛诎档纳缁崴私猓蚪案叱鄱还恕保孟胱约航肆萋恚パ肮诺壑鼗ǖ鬯矗┩斡谔焐希灾痢坝胩斓刭馔伲肴赵沦馄牍狻!比茉炝艘桓龉饷髡蟆⒅粗话⒌陌叩男蜗蟆Kゼ夜⒋镌缎校湓谡馕耷榈拇蚧髅媲埃词贾站炝底婀⒓岢掷硐耄跃醯爻械A吮缧缘拿恕K脑饧适瞧嗫嗟模母星槿词浅绺弑车摹
(4)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研究屈原晚年流放经历的一项重要史料。
34、试分析屈原的《九章?哀郢》一诗。
(1)《哀郢》一诗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郢都(楚国都,今湖北江陵)以后。当时楚王仓皇东迁,百姓四处逃亡,屈原百感交集,写下了这篇哀歌。“哀郢”,谓哀悼郢都之沦亡。诗人对郢都的沦亡表示深切的哀悼,对人民的流亡深表同情,表达了沉痛的爱国之情。(2)内容解析:诗歌开头描写了郢都百姓因避难而四散逃亡的慌乱景象。继而写诗人离郢时对故都的系念和国破家亡的悲哀,并对楚统治集团误国的罪行加以揭露和批判,结尾则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故都的深挚的感情。
(3)全诗紧扣“哀”字展开,并多用呼告、感叹句,词悲情烈,裂人心肺,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35、《九歌?东君》是怎样塑造一位英雄神的形象的?
一是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九歌?东君》一诗从日神的出现,到他的除暴安良,直至杳然离去,全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从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奇丽、威武、扶正驱邪的英雄神的形象。诗中首先描写日神驾着龙车启程。然后写日神在受享之后,西行之时,开始了他为民除害的壮举。只见他高举起大弓长箭,奋力射向肆虐的“天狼”。结果肆虐的天狼应声而坠。灾星已除,人间天上皆大欢喜,日神也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无比痛快和骄傲,于是以北斗为勺,挹桂浆痛饮,庆贺诛暴取得的胜利。二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如诗6中写日神身着青云、白霓,手持长矢,勇武无畏,这也正是对行于高空,光芒四射的太阳的丰富想象。而太阳神的那种光明磊落、豪迈的性格,富于正义感,除暴安良的品格,实际上也正是对太阳作为一个巨大、辉煌的天体,光明所至,黑暗无所藏身的自然素质的概括和想象。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太阳作为一位英雄神而出现了。
36、试析屈原《九歌?少司命》一篇。
(1)少司命是主生的神,即使生命由幼至长不受害的保护神,也是主灾祥(去灾呈祥)的神。本篇诗叙写神来神往的一个片断,具有神人相恋的性质。《九歌?少司命》篇幅虽小,然而却成功地塑造了少司命这一人类守护神的形象。诗人在对他丰富而动人的描写里,虽然涉及爱情问题,但终没有离开司命这一主题。(2)分段解析:诗前六句虽是迎神词,然而通过诗人极力描写的迎神殿堂之美,写出了人们对少司命的热爱和尊敬,从侧面写他职守无亏;“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拥幼艾”写出他扫邪秽,保儿童,严守岗位,这是从正面来对他的品德进行礼赞。中间三节描写了人神恋爱之情,以诗的主题看,是骈枝。然而正是这插曲使他的形象更完美。
(3)这首诗的语言情味悠深。如诗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这两句诗极为简练、深刻、动人,从而被古人推许为“千古情语之祖”。37、有人认为《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原本是一篇,谈谈你对此的看法。我同意《湘君》、《湘夫人》原本是一篇的看法。
首先,从这两诗的内容看,写的都是相思、相疑、相约而又得不到相会的。上篇用“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表达所求不遂;后篇则也同样用“鸟何萃兮O中,罾何为兮木上”表达同样遭遇和境况。前篇最后用投物江中表示无奈和决绝;后篇同样也用投物江中表示无奈和决绝。如果说两篇各写一方,故事就很难理解了。按明故事的内容,只能是一方痴情,一方变心爽约,才会有失望和绝望的结局。因此,前后两篇只能理解为同一主人公的活动和情绪。其次,《九歌》里的其他篇都是新颖而自成面目的,但惟独《湘君》、《湘夫人》却文章结构大体相同,内容文字亦复相似。从内容来说,两章或几章的重复可以是平行关系,也可以是前后递进的关系。而《湘君》、《湘夫人》按其内容来看,正是表现了同一主人公的活动和思想情绪的递进。
因此,《湘君》、《湘夫人》无论从内容来看,还是从结构上来看,都说明它原本是一篇。从内容上说,它写的只是湘夫人一人的活动,描写的是一个爱情悲剧故事――湘夫人的相思痛苦、失恋的遭遇及其心理波折。从诗歌的结构上说,它采用的是回环复沓的手法,不过在情节上有所递进。
38、分析《国殇》一诗并说明其题目的含义是什么。《国殇》作为楚辞《九歌》中的最后一篇,是《九歌》这组诗的高潮,也是这场祭礼的目的所在。《国殇》诗的内容是颂悼为国捐躯的死难将士,它以激越的感情,壮烈的战斗场面描写,歌颂了死于国难的楚国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全诗分两段。第一段写将士们与敌人激烈的战斗和壮烈的牺牲。诗一开篇就描写战场上两军交接的场面,车毂交错,短兵相交。敌人旌旗蔽日,兵士如云,冲击着我军的行阵。我军则英勇迎击,士卒争先,战车的骖马死伤,车轮埋陷,但将军仍擂动战鼓,发起再一次冲锋,战场上到处都是战死者的尸体。战车的辚辚声,战马的嘶鸣声,兵刃的交击声,壮士的冲杀声,汇聚成一首无比英勇、无比悲壮、无比惨烈的交响乐曲!楚国将士的爱国主义得到了集中的表现。第二段由前一段的叙述场景转入诗人主观感情的抒发,是对牺牲将士的哀悼和对他们威武雄壮、不惜捐躯的爱国精神的颂扬。“出不入兮”四句沉痛哀悼将士们身首相离的悲壮牺牲,并赞扬他们临难赴命,义无反顾的精神。最后四句诗人直抒胸臆,热烈歌颂将士们的刚强勇武,不可凌犯,以及死后永为鬼雄的精神,仍然是颂扬烈士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对于“国殇”两字的字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有指“无主之鬼”的,有指“未成年而夭”的,有指“强死”的等,总之是指非善终者。具体到本篇诗来说,“殇”,即指战死者而言。“国殇”,即死于国事者。
唐诗宋词部分1、简述盛唐诗歌发展的概况。
盛唐时候,蓬勃的热情、激昂慷慨的声音、表现宏伟政治的理想抱负、为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主义、反抗权贵的寒士精神,综合成一种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有几大题材:山水田园诗,表现大唐帝国内部的安宁祥和,如王孟;边塞诗,表现唐朝在对外战争中的赫赫声威,如高岑;政治诗,表现布衣寒士对权贵的不屈抗争,如李白。体裁上,百花齐放,每种体裁都佳作叠出,尤其以七绝和七古最出色。两大诗人:李白浪漫不羁,杜甫深沉凝练。内容上关注现实、关心国计民生,艺术上雕琢锤炼。2、简述中唐诗歌发展的概况。
峰。它的意义在于开拓了诗歌个性化的创作道路,推进了唐代诗风的转变。
中唐的重要诗人是杜甫,他的诗歌将强烈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手法之中。无论是题材还是写法,都呈现出迥异于盛唐诗歌的风貌。大历时期的韦应物、刘长卿以及“大历十才子”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但气骨明显衰弱。贞元、元和时期,诗坛上出现了革新的风气,掀起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尚险怪的韩孟诗派和尚浅俗的元白诗派。
元白的新乐府也是这一时期的成就之一。同时刘禹锡和柳宗元自成一家,也有较大的成就。3、简述北宋词创作的概况。
(1)宋初以令词为主的时期,代表者晏殊、欧阳修;(2)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慢词开始发展;(3)以苏轼为代表的时期,豪放词的开创;(4)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时期,讲求词的音乐格律。4、简述南宋词创作的概况。
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豪放词;以姜夔为代表的格律词。5、诗的合乐与词的合乐有什么差异?诗词合乐的不同表现在:(1)诗最终脱离了音乐,独立发展,并更加成熟繁荣;而音乐性却一直是词最基本的特征。
(2)诗所配合的是先秦时的雅乐和六朝时的清乐,而词配合的是隋唐时的燕乐。(3)诗与乐的配合形式是“以乐就诗”,词与乐的配合形式则是“以诗就乐”,倚声填词。6、格律诗与词在句法和押韵上有什么差异?就句法而言,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就押韵规则而言,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7、试述山水诗产生的原因。
(1)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产生的游山玩水风气;
(2)晋室南渡之后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士族地主优渥的生活;
(3)玄学的影响;
(4)魏晋时期山水审美意识的发展,山水绘画及理论的产生。8、简述大小谢在山水诗史上的地位。为山水诗奠定基础的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艺术技巧,对后世的山水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都是历代传诵的佳句。
进一步推进山水诗发展的是南朝诗人谢x。谢x的山水诗在谢灵运刻意描摹的基础上,开始在景物描写中注入诗人自己的情感和意趣,把写景与抒情较好的结合起来。这对后世山水诗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更是脍炙人口,连骄傲的李白也赞不绝口。9、结合作品分析陶渊明田园诗
陶渊明田园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特点:内容上描写田园生活的快乐和美好,乡村里真诚质朴的人际关系、亲身劳动的愉悦,尤其是自己在田园生活中自由、宁静、畅快的心境。艺术上表现为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平淡而醇厚的意境。
陶渊明对后世诗人的影响:(1)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激励着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砥砺气节、保持节操。(2)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天地,在中国诗歌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3)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对后世的田园诗人影响巨大。如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
10、谈谈你对“盛唐气象”的认识唐玄宗开元(712-741)天宝(742-756)年间,唐诗达到了巅峰。盛唐诗歌内容丰富,感情饱满,基调高亢,形式完美,体裁皆备,风格明朗,技巧精纯,语言清丽,音律和谐;诗歌中洋溢着一种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青春旋律,这就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盛唐气象”。
11、王维的《终南山》和杜甫的《望岳》都是描写山岳的佳作,试分析二者的异同。(1)同:两首诗的视角均是写山,诗人的形象自然寓于其中;体裁相同,均为五律,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2)异:a.王维的诗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亲切关系,强调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和避喧好静的心态,杜甫诗中则强调由大自然所激发起的凌云壮志和入世精神。b.王维诗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布局、构图与色彩讲究;杜甫诗作强调直觉与联想,于“望”中抒发人生感受。c.王维诗充满了空灵、虚渺的禅意,无论是“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还是“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有着可供反复玩味的无穷意蕴;杜甫诗的哲理性则主要体现在登高而“众山小”的境界,具有奔放的阳刚之美。12、试分析李白的山水诗名作《蜀道难》。(1)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2)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诗一开篇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继而极写山势的高危,青泥岭的难行,引出旅愁,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3)艺术上:充满浪漫主义激情,雄奇豪放,有大胆的想象夸张,运用神话传说。13、盛唐山水诗和中唐山水诗有什么不同?试结合作品进
盛唐山水诗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大致可概括为两类:一是清丽淡远,以王孟为代表;一是雄奇豪壮,以李白为代表。王维的山水诗追求“神似”,追求空灵的意境,追求画意。李白和杜甫前期的山水诗喜欢描写高大壮美、奔放流动的山水景物,作品充满阳刚之美。
中唐山水诗虽然有新变、有拓展,数量上甚至超过盛唐,但开始转向清雅闲淡,骨力渐弱,如韦应物的冲淡平和、刘长卿的衰飒凄凉。14、柳宗元和刘禹锡是中唐7山水诗成就比较突出的诗人,试析两人山水诗风格的异同。柳宗元和刘禹锡是中唐山水诗成就比较突出的两位诗人,其山水诗的风格、情趣却有很大不同:柳宗元将压抑愤懑的感情寄托在山水景色之中,使情与景契合无间,风格则比较凄清幽冷,如《江雪》、《渔翁》等。刘禹锡生性豪放旷达,生活态度也比较乐观开朗,其山水诗也呈现明朗雄放的风格,如《望洞庭》、《浪淘沙》等。
15、试比较柳宗元的《渔翁》和《江雪》。《江雪》以四句二十个字,勾画出一幅寥廓、清幽、寒冷,而又纯净、空明、岑寂的画面;诗人那忧愤、寂寞、孤直、急切的心性情怀,正通过那冷峭格调和诗境表现出来,闪现着一种深沉凝重而又孤傲高洁的生命情调。《渔翁》的开头两句,描写了渔翁夜宿、晓汲、燃竹野炊等一系列看似平凡的活动,但在“汲清湘”、“燃楚竹”中,使人们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接下来写烟销日出,青山绿水顿时显现出本色自然的原貌;渔翁“G乃一声”消逝在青山绿水之中。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白云悠悠,随意飘荡,无心相逐。全诗造语质朴,意境清远,情韵悠然。柳宗元笔下有着两位老渔翁的形象,代表了他本人政治生活失败时的真实心态:《渔翁》描绘了泛舟湘江、闲云野鹤一般的老渔翁,“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江流滚滚,白云悠悠,一种平淡悠远的意境,正是老渔翁心态的写照。《江雪》塑造了在满天冬雪中独钓寒江的傲岸孤绝的老渔翁形象,“孤舟w笠翁,独钓寒江雪”。作为一个正直的失败者,柳宗元常常处于矛盾的情绪之中,有时誓不屈服,有时心灰意冷。誓不屈服时,他以“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孤高傲视污浊的社会现实,这就是《江雪》中那个遗世独立、独钓寒江的老渔翁;心灰意冷时,他以寄情山水的自我抚慰回避自己无力改变的现实。这一抗争、一隐遁,正是千百年来失意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两种心态、两种选择。16、试析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1)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叙述到朋友农庄作客,从往访至辞别,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结构形式,抒写并赞美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和朴实真挚的友谊。(2)诗句分析:第一二句通过鸡黍这样具体细微的事物的描写,唤起整个田家的形象。第二三句围绕着村落的绿树与斜倚在绿树之外的青山,表现一种谐和而单纯的美。第四五两句主客双方完全忘情在农事上了,分享收获的愉快。最后两句透露了诗人盼望重来的心情。(3)艺术上,描绘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感情是安恬平淡的,没有什么极度的兴奋喜悦;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中间两联虽然是工整的对仗,但不见锤炼的痕迹,笔笔都显得很自然,然而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17、试析王维的《渭川田家》。
(1)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彷徨中路,既羡慕又惆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2)诗句分析: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描绘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动情,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最后诗人抒发了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
(3)艺术手法:a.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b.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c.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18、盛唐田园诗和中唐田园诗有哪些不同?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盛唐田园诗内容上多描写田园风光的优美、田园生活的温馨和田园中真诚朴实的人际关系,多用白描的手法,风格淡雅自然,意境清新悠远。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渭川田家》、《新晴野望》等。中唐田园诗开始转向对田家生活的辛劳的描写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艺术手法上多用典型事件来反映普遍的社会现象,如元结的《贫妇词》、王建的《田家行》等。19、试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此为古代送别诗的杰作,具有明朗乐观的风格。(2)诗句分析: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三、四句以一种体贴关怀的语气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之后,写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以劝慰杜少府不要过于感伤。(3)朴素无华,乐观开朗。
20、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试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1)上述两首作品均为送别题材的绝句佳作,先景后情的表现手法也很相似。(2)不同之处:a.王维的诗着重营造缠绵委婉的氛围,表现友人之间的难舍难分,情感惆怅,基调稍嫌低沉;高适的诗具阳刚之美,充满自爱、自信、自强的情怀,从诗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在茫茫风雪中行将出发的董大,而且还看到了正准备投入生活海洋中去拼搏的高适形象。b.从艺术手法上看,王维诗以明媚的春景反衬寸寸离肠,景与情之关系属先扬后抑;高适诗用无边的黄云、凛冽的风雪等壮阔的北国风光,正面衬托豪放磊落的襟怀,令人心胸为之宽广。
(3)高适的诗由于表现了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盛唐精神,因而更给人以鼓舞激励。21、试析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手法的异同。
(1)上述两首诗均为抒离别之情的佳篇。结尾处有异曲同工之妙,以送者的伫立表现复杂的情感,画面空旷,余音不绝。(2)不同之处:a.切入点不同。李白主要表现主观感受,借景抒情,于惜别中感悟人生。岑参则通过边塞特有环境的描写,借景铺垫,衬托豪迈之情。b.就艺术手法而言,李白诗长于时空交错,风格蕴藉;岑参善用比喻、夸张、想象,突出事物的奇处,风格粗犷而又不失俊丽。22、试析辛弃疾的词《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1)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中的名篇,为送别江西转运判官张坚(字仲固)将奉调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市)任军政长官而作。汉中在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楚汉相争时,一度处于劣势的刘邦在汉中奠定了创立汉朝的帝业。而在辛弃疾所处的时代,汉中又是南宋的西北抗金前哨,在地理形势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于是,词人既着眼于现实,又注重于历史的借鉴。
(2)词句分析:词人高度概括了刘邦经营汉中所开创的帝业之后,笔锋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面对着眼前的剩山残水,不禁感伤落泪。继而词人以张良来比喻张仲固,认为只要稍试其技,就能在汉中为恢复事业作出贡献,然而,当词人想起文恬武嬉的现实,心中又不免产生一种惆怅的意绪。最后推想别后情景,既揭示出思君的深厚情谊,又表达出系念中原的忧愁心绪。
(3)这首词中凝聚着词人伤时离别与中原遗恨相交织的复杂感情,并通过纪实和写景抒情的手法,从多侧面中表达出来。词的语言如散文般的流畅而遒劲,抒写南渡新恨又是那么深沉,在送别词中,堪称为“别开天地,横绝古今”的杰作。23、结合作品分析左思对咏史诗
左思对咏史这一题材进行了极有建树意义的发展。在左思笔下,咏史诗真正实现了“诗”和“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到了一起,从而使咏史诗自此以后体格一新。其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许多文人沿着他所开创的道路继续前进,亦多有咏史之作问世,但规模和水平上几乎无出其右者。如左思的《咏史八首》,不以咏写历史本事为主,只是以古证今,借史言志,叙写自己在门阀世族社会里才能得不到施展、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和愤懑。24、试以王维、李白为例,分析的热望和积极进取的热切心情。对自我价值的无比自信和肯定成了充溢于这一时期咏史咏怀古诗的主导倾向和精神风貌。比如,王维的《西施咏》,以色比才,借对西施美貌的赞颂,透露出对自身才能价值的肯定,并寄托着有朝一日为君王所赏识的愿望。他的《夷门行》也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想法。
李白的《古风》其十,借鲁仲连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建立功 业的急切心情,和功成身退的高尚追求。25、晚唐咏史怀古诗有什么特色?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面对无可挽回的衰亡,晚唐诗人笔下的咏史怀古之作,更多地是对往世升平的追忆和感伤,对繁华逝去殆尽的哀叹,现实的针对性和讽喻意义十分突出。如李商隐《马嵬》、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中对前朝皇帝的揭露和批判,都是对现实境况和自身际遇的感慨。26、南宋咏史怀古词有什么特征?试以辛疾弃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南宋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1)多借古说今,抒发北伐抗金的志向;(2)风格慷慨悲壮。
代表作: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等。
27、试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首词虽然用了许多篇幅去写赤壁的景色和周瑜的气概,但主旨并不在于追述赤壁之战的历史,而是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情。(2)词句分析:词由大江引出赤壁,由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周郎;而想到周瑜那么年轻就完成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显示了非凡的才能,自己虽然也有抱负和才能,却未能施展,岁月蹉跎,华发早生,如今又被贬滴到黄州,不禁感叹人生的短促、虚幻。
(3)艺术上:a.景物与感情相融合,历史感与现实感相融合。b.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c.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
28、试析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1)隐括刘禹锡《石头城》和《乌衣巷》二诗而成,由自然界的沧桑,引起人事兴衰的感触,抒反了政治见解和哲理观念。宣和二年(1120),适值方腊在浙江起义,周邦彦仓猝间从杭州历经扬州、天长,间关颠沛,始达南京(今河南商丘),切身体会到当时农民起义对宋王朝的巨大冲击,这就不由在词中迸发出“故国”和“孤城”的“兴亡”之情,特别是晚年饱经忧患之感。
(2)词句分析:上片一开始就突兀横空而出,点明六代故都金陵是一个“佳丽地”,然而昔时盛事,无处寻觅;结尾言简意赅地描写燕子的呢喃话旧,以萧瑟终。(3)艺术特色:不正面触及巨大的历史事迹,不着丝毫议论,而只是通过有韵味的情景铺写,形象地抒发作者的沧桑之感,寓悲壮情怀于空旷境界之中,并使壮美和优美相结合。29、试析辛弃疾的《水龙
(1)作者在绍熙五年(1194)前曾任福建安抚使。从这首词的8内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馋害诬陷而落职时的作品。作者途经南剑州,登览历史上有名的双溪楼,作为一个爱国词人,他自然要想到被金人侵占的中原广大地区,同时也很自然地要联想到传说落入水中的宝剑。在祖国遭受敌人宰割的危急存亡之秋,该是多么需要有一把能扫清万里阴云的长剑呵!然而,词人之所见,却只是莽莽群山,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欲待燃犀向潭水深处探着,却又怕水面上风雷怒吼,水底里魔怪凶残。这说明,若想取得这把宝剑,组成统一的、强大的爱国抗金力量,这中间是会遇到重重阻挠与严重破坏的。后片即景抒情,虽然流露出壮志难酬,不如困居高卧的隐退思想,但这一消极思想之产生,是与他当时的处境,与南宋王朝整个政治形势分不开的。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图恢复进取,一味妥协投降;对爱国抗敌的有识之士却百般压制打击,直至迫害镇压,使统一中原的伟大事业,付之东流。
(2)词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线索清晰,钩锁绵密。第二是因迩及远,以小见大。第三个特点是通篇暗喻,对比强烈。30、唐以前的咏物诗发展经历了哪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咏物诗的缘起,可以追溯到《诗经》。不过《诗经》中的诗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其中的“物”的作用更多地是“借物起兴”。现存第一篇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是屈原的《橘颂》。汉代班婕妤的《怨歌行》是一首较好的咏物诗。咏物诗在唐以前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重要的阶段:一是建安时代,这一时期咏物诗的创作虽然并不是很多,但作为咏物诗重要的特质――“以比喻来寄托情志”――已经形成。二是南朝的齐梁时代。这时期的文学朝着唯美的方向发展,文风的转变,促使咏物诗重视社交性,甚而发展到游戏遣兴的地步,风格随之趋于浮华纤巧。31、试析杜甫的《房兵
(1)这是一首咏物诗。大约写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八九年间(740―741),当时杜甫在洛阳,还不满三十岁。这首诗形象地刻画了骏马的雄姿神骨,寄托着诗人青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2)本篇的首句直扣题面,先点出房兵曹胡马的产地,以示其非同凡马。三、四两句承前,上句状写胡马双耳的特征,下句写这种马善于奔驰的性能。五、六两句把马隐然视作与主人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战友和同志,这便写出了骏马的内在气质,写出了骏马的高尚“品格”。最后两句,表面似乎是赞马,实际是期待和祝愿房兵曹,庆幸他有这样的好马,可以立功万里之外,鹏程无限。
(3)在“形似”的基础上讲求“神似”,把被歌咏的事物的精神实质揭示了出来。杜甫咏马,没有停留在仅写骏马的外在特征――清劲、善奔之类,而是根据自己对骏马的独特感受,去努力探寻它的内住气质――共艰危、托生死,借以寄托自己的抱负和情怀,从而把咏马诗升华到一个全新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32、试析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1)调露元年(679),担任侍御史的骆宾王由于屡次上书讽谏政事,触犯了当权的武则天,被诬在长安主簿任上犯贪赃罪,于这年秋天下御史台狱。监狱西面,古槐数株,上有秋蝉悲鸣,引起他对自身品行遭际的联想和对人生社会的感慨,写下这首托物咏怀、抒发幽愤的诗篇。(2)诗句分析:首联闻蝉兴感,正点题面。颔联就“侵”字进一步抒写不堪闻蝉的悲苦心情。腹联由前幅的闻蝉兴感自然过渡到以蝉自喻。末联写自己“高洁”的品格无人理解和相信,茫茫人世,无人为自己表白心迹与品性。(3)艺术特色:a.全诗在托物寄兴的过程中,蝉与人既密切相关,又有分有合,有各种不同的结合方式。b.用典自然。33、试结合作品,分析苏轼和周邦彦咏物词的异同。
(1)苏轼的咏物词大多直抒胸臆,自然明白,读来有一泻千里的快意;而周邦彦则安排巧思,情感的表达隐微曲折,缠绵往复。(2)举例: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全篇笔致空灵,体物细微,一气贯通。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层层透进,曲曲道来,章法回环曲折,起落无端。(3)这两首词都是写花,但是,苏词清畅明净,虽情深处文辞亦明了;周词缠绵沉郁,幻化无端,从不用一处直笔。34、姜夔的咏物词有什么特色?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姜夔在讲究格律、炼字琢句、用典咏物方面与周邦彦一脉相承,但又有独特的清淡峭拔的风格。如《暗香》、《疏影》。35、试结合作品分析南宋末年的咏物词的特色。南宋末年咏物词的特色表现为:
(1)物在词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全篇内容都集中于对物的赋写;
(2)托物寄兴,在咏物中寄托自己的情志;(3)结构安排严密,又多善于浑化典故。《诗经》与楚辞部分1、谈谈你对“孔子删诗说”的经孔子删定而成的。此说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认为是孔子将古《诗》三千余篇删至305篇。孔子删诗说影响很大,唐代陆德明,宋代欧阳修、王应麟、马端临、邵雍、清代顾炎武等皆据此发挥解说。
此说存在许多难以解释的地方,逐渐引起后来学者的怀疑。首先提出怀疑的是唐代的孔颖达,之后宋代的朱熹、叶适,清代的崔述、朱彝尊、方玉润,近代的魏源、梁启超以及当代的大多数学者对此说提出质疑。
教材认为,说孔子未曾删诗,指的是孔子未曾将“古者《诗》三千余篇”删至今本的305篇,并不否认孔子对《诗经》的文字、方言、乐谱等方面所做的整理修订。应该说孔子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孔子未曾删诗,不是说当时未曾删过诗,也不是说六百年间只有305篇诗,被称为礼乐之邦的鲁国绝不会在几百年间连一首风诗都没有。那么,究竟是谁删定的呢?用于祭祀和燕飨的诗可能是巫、史奉命而作,政治讽喻诗多是士大夫献的,风谣可能是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乐官采集的,而最后的删选编定者当是周王朝的乐官,故称之为“周乐”,正考父校商颂于“周之太师”。2、谈谈你对风雅颂划分标准的看法。风、雅、颂是按照什么标准划分的,古来众说纷纭,其中影响较大的说法有四种:一是按照诗歌的体裁和内容进行划分。二是按照诗歌的作者来划分。三是按照诗歌的音乐划分。四是按照诗歌的用途划分。今人多认为风、雅、颂是音乐上的分类。其实“音乐”与“用途”两说并不矛盾。风、雅、颂是音乐术语,当是音乐分类。不过,不同的音乐风格乃是由于不同的用途所形成的。故用途的分类当是根本的,音乐的分类则是表面的、直接的。诗、乐、舞紧密融合,是上古歌谣的时代特点。《诗经》时代的诗与舞虽有一定程度的分离,但诗乐仍旧融合为一,诗为乐之词,乐为诗之声。“诗为乐章”几成定论,人们多从音乐上解释风、雅、颂的含义。风,本义是乐调。所谓“国风”,便是汇集各地的地方土乐。
雅,是正的意思。雅即朝廷正乐,也称朝廷正乐为雅乐。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
我们既要说明风、雅、颂是音乐上的分类,同时又要说明不同乐调风格的形成与其不同的用途,乃至不同的作者、时代、产地等因素都密切相关。用于宗庙的祭歌自然会带有板滞凝重的宗教色彩;用于朝廷的正乐自然是雍容典雅;用于民间的土风民谣自然不会有那么太多的约束,而显得质朴活泼,刚健清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正是不同的用途决定了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同的用途才是风、雅、颂分类的深层原因,不同的乐调只是表面的差异。但就风、雅、颂的字面含义而言,音乐确是其分类的直接标准。风、雅、颂不同风格的音乐不仅对诗歌内容有一定的制约,而且还影响了诗歌的表现形式。3、试结合作品,分析周民族史诗的艺术特色。周民族史诗的艺术特色表现为:
(1)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方式:如《公刘》一首叙述公刘率领族人迁居豳地的历史,诗歌每章都用“笃公刘”起首,表达了周人对公刘的赞美和爱戴。(2)讲究谋篇布局的章法结构:周民族史诗大多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其中有的用相同词语领起一章,形成章节之间的排笔,增强了层次感,又使深层内容紧密相连。(3)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史诗的形象性,如《生民》用一系列的排笔描写后稷种植庄 稼,《绵》中用瓜瓞自小变大比喻周民族的由弱变强。
(4)擅长使用叠音词来摹声摹态,不仅生动传神,还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如《生民》中“荏菽旆旆,禾役uu,麻麦,瓜瓞唪唪”。(5)神话传说的色彩。 认为是周公在“陈王业”,建国后的学者多以为是被剥削的农奴在倾诉自己的痛苦悲哀。试结合作品和有关典籍,阐述一下你自己对《七月》的作者的看法。
《豳风?七月》是一首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从内容看,诗中以描写一年十二月的物候、农活和农奴终年的劳苦为主,所以诗的主体应该是出于熟悉农业生产的农奴之手。但其中还描写了领主们喜气洋洋的宴饮场面,这应该是乐官代领主而言。从用途来看,《七月》是可以用于迎节、祈年、祭腊的乐歌,语调也雍容和缓,应该是经过了乐官的加工。因此它可能是周朝乐官在豳地农奴所作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形成的一首代言体诗,代农奴和领主两者立言,既保留了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生活的原貌,思想艺术上又具有某些乐官加工润饰的痕迹。5、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农业生活诗的社会意义、历史价值及文学价值。以《豳风?七月》为例。
《诗经》农业生活诗的社会意义: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两个阶级的悬殊差异,揭示周朝阶级对立的社会本质,真切地反映农奴的不幸和悲哀。历史价值:多方面反映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西周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文学价值:(1)充满农业生活气息的独特表达方式,如以物候描写形象地表现季节的更替;(2)撷取富有深意的生产生活片断,造成含蓄隽永的韵味,如“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暗示着行将出嫁的女子对父母家人的依依不舍。 6、《诗经》燕飨诗具有怎样的政治价值和历史价值?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燕飨诗的政治价值:通过诗歌的形式告诫人们要遵循燕飨礼仪,实现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的政治功利作用。历史价值:记载了许多燕飨之礼的程序和仪式,是我们研究周代礼制的重要史料。
举例略。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想感情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如《鸨羽》中对父母无人奉养的忧心,《君子于役》中对在远方服役的丈夫的牵念;(2)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的感叹,如《小雅?何草不黄》中“独为匪民”的怨愤。
《诗经》徭役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如《鸨羽》中以呼天式的9抒情倾诉自己的痛苦;《君子于役》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最典型的黄昏之时农村生活的画面,将女主人公忧伤怅惘的思念之情放在宁静温馨的背景之中,更突出了徭役带给人们的痛苦;《何草不黄》用萎黄干枯的野草起兴,暗示了征夫役卒在繁重的劳役驱使下,也如野草般疲敝憔悴。 和怨刺批判诗在思想情感上有哪些异同?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讽喻规谏诗的作者大多是贵族中地位较高的人物,其主要内容是对统治者的谆谆劝告儆诫,如《板》、《桑柔》,其感情基调表现为对周王朝行将倾圮的命运的忧心如焚,即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怨刺批判诗的作者大多是等级制度中的受压迫者或失意者,其主要内容是对社会的黑暗现实直言不讳的大胆批判,如《十月之交》,其感情基调表现为抒愤述伤,即感慨个人际遇的忧生之情。其精神实质上的共同点是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现实政治的关注,它们共同构成了《诗经》的讽喻精神。 诗的讽喻诗人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格?这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讽喻诗人都是周代贵族中的优秀分子,其精神品格包括两个方面:(1)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他们与周王朝休戚相关的命运决定的。
(2)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表现为对“礼”的笃信并恪守“德”的规范,用此自律并以之律他。讽喻诗人的这种精神品格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对后世诗人及其作品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如屈原的至死不悔的爱国之情,他忧愤深广的政治抒情诗《离骚》;唐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他的“三吏”、“三别”等“诗史”作品;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等,都是对《诗经》讽喻精神和讽喻诗人的精神品格的继承发扬。婚恋诗的艺术成就。现为:
(1)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它真实地再现着周代社会男女之间相爱相恋的世俗生活,抒发着他们真实的哀乐情感;
(2)特点鲜明的形象塑造,诗人通过直接的情感倾诉,在抒情诗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少男少女形象。
(3)深含意蕴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或用来衬托感受,或用来寄托情意,如《蒹葭》中以凄清的秋景衬托怅惘的心情,《桃夭》以烂漫的桃花暗示婚礼气氛的热烈和新嫁娘容貌艳丽。
(4)生动活泼的语言,如《溱洧》中男女的对答、《子衿》中女子对情人的抱怨等。
11、《诗经》中的婚姻诗和爱情诗有什么社会文化价值?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婚姻诗和爱情诗的社会文化价值,主要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婚恋当事人的遭遇和命运,来透视当时社会历史的本质。这些诗篇产生的时代,初期封建社会制度已日趋形成,但原始社会的某些残余影响尚存在,故尔纵然有男女结合需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但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终究使男女恋情有了滋生的土壤,这也是爱情诗篇产生的必要条件。如《郑风?出其东门》,是一个男子思念女子的诗篇。在众多的美女之中,他只喜欢那个穿白色素绢衣服,戴绛色佩巾的女子,并说只有同她在一起才会感到幸福与快乐。《郑风?叔于田》,写一位女子对她所爱之人的歌颂。这位女子的恋人“叔”出去打猎,在整个里巷之中就再也没有她看得上的人。因为他不但能骑能饮,而且勇武英俊,有美好的品德。总之,在她的心目中,“叔”是最杰出的男子,举世无双,无人能及。这种夸张的写法,最真切地表现了相恋中的女子心理。即便是在婚嫁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事人对于情感的重视。如《郑风?女曰鸡鸣》,写婚后夫妻间的幸福和谐生活,也同样是传神之作。全诗以对话的方式写来,暖意融融,温情无限,把一对夫妇和睦美好的婚姻生活描绘得无以复加。至于弃妇诗,则直接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妇女没有独立经济地位所经历的痛苦遭遇。《诗经》中有多首弃妇的诗篇,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卫风?氓》,诗中的“氓”以其貌似忠厚的样子骗取了女主人公一往情深的思恋和最终的以身相许,但是当他把妻子和她的财物一同娶到家里之后就现出了原形。可怜的女主人公毫不嫌弃他的贫穷,婚后任劳任怨地操持家务,得到的回报却是“氓”对她的负心、虐待以至最后的抛弃。这使得女主人公在精神上肉体上都受到极大的折磨。全诗以叙事为线索展开抒情,同时夹以议论,细致地描述了自己从相恋到被弃的过程,生动地表达了自己从当初被骗到最后被弃时的心灵痛苦,全方位地展示当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她们的婚姻生活,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和极高的艺术水平。12、谈谈你对《诗经》的现实主
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宗法制下浓重的伦理情味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也必然形成《诗经》创作的现实主义态度。
首先,我们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指《诗经》是直面现实的艺术。以农业生产为根本的周民族,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务实的民族。他们根据四时节令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在土地上辛勤地耕耘,建立起自己的宗族和国家。这使他们很早就认识到大自然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性,从而摆脱了自然泛神论观念的束缚,以更实际的态度来看生活。如反映农事生活的诗篇《豳风?七月》,最鲜明地表现了周人由农业生产实践而产生的面对现实的创作态度。《诗经》是面向现实的艺术。这不仅表现为农事诗的描写,面向现实的生活观念使周人把诗的创作看成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是现实主义的眼光使诗人对社会生活具有了最为敏锐的观察能力,使诗人能够把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对各种生活现象进行深刻的揭示与描写。大至国家的宗庙祭祀、军事战争、宴飨朝会、政治变革,小至平民百姓的蚕桑耕耘、屯戍徭役、婚丧嫁娶、娱乐游观,都是《诗经》所要描写表现的对象。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使《诗经》成为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也使《诗经》具有写实和朴真特征,具有生活的亲切感,从而引导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批判社会中的一切不合理现象,激发人们对于理想生活进行不懈的追求,它本身就成为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力量。其次,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指《诗经》直面现实的情感抒发。十五《国风》中的很大一部分作品已经是下层贵族表达个人情感的抒情创作,而《大雅》、《小雅》中的绝大部分抒情诗都是各级贵族的有目的的创作,他们的创作,已经标志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在周代就处于很高阶段,周代诗人已经是有着高度文化教养的诗人,他们已经在以个体的抒情诗来表现我们民族的现实生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以自己敏感的诗心,把抒情的笔触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农业生产的关心,对宗族国家的热爱,也有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封建恶政的憎恶;有征人的忧伤,也有弃妇的哀怨;有男女相知的欢乐愉悦,也有失恋相思的辗转徘徊;有对民俗风情的欣赏,也有参与劳动的快乐等等。总之,诗人在直面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情感,都可以在一首首短小的抒情诗中得到表现。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中,还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在2500年前就产生如此众多的抒情诗作,表现如此高度的文化修养。13、和原始歌谣相比,《诗经》作品的创作有哪些新的发展?《诗经》作品的创作与原始歌谣相比,有以下三方面的发展:(1)功利主义的自觉创作,周人开始自觉地有目的地创作诗歌;
(2)个体诗人的出现,诗歌从表达群体意识的集体歌唱向独抒个人情感的个体创作过渡发展;(3)艺术水平的提高,周人开始自觉地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美,从而提高了《诗经》的艺术表现水平。
14、结合作品分析《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1)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
(2)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重言如夭夭、灼灼、霏霏,双声如参差、踟躇,叠韵如辗转、窈窕、玄黄等,这些词的使用大大增强了表现力,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3)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节奏感;而《诗经》的押韵也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
(4)重章复沓的章法和中心词的锤炼。重章复沓是短章民歌常用的形式,这种形式使《诗经》中形成了一些套语;也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
15、《诗经》作品在章法形式上有什么特征?这对《诗经》作品的语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诗经》作品在章法形式上 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章复唱。重章复唱是口语文学中常见的样式。这一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因为这样,在复唱中不断地使用一个调子甚或是相同的句式,有时只要换一两个词语。这也形成了《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一大特色。重章复唱这一特征对《诗经》作品的语言产生了以下影响:
首先,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成了《诗经》语言中的一些套语。套语不但是为了方便记忆,同时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诗经》中的套语不仅为记忆的手段,同时包含有主题的因素。它本身就是艺术内容的历史积淀。所以既有丰富的意蕴又容易为听众理解,这的确是中国早期诗歌的一个突出特色。其次,重章复唱也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重章复唱的过程中,由于套语本身有一定的固定形式而不能有变化,那些中心词语的变换与锤炼就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只能在那种重章复唱的章法中抓住中心词语进行锤炼,靠中心词语的变换来叙事状物,写景抒情,从而取得突出鲜明的艺术效果。如《]q》一诗采用的是动词变化的形式,《召南?草虫》则采用的是两组形容词变化的形式。这里中心词语的变化虽然有动词、名词、形容词之分,但它们的重章复唱方式却完全相同,正是靠这种方式,造成动作描述的连贯、画面的流动、意境的烘托和由此带来的感情的加深,达到抒情描写的效果。
16、《诗经》为中国诗歌艺术创作奠定了什么样的民族传统?《诗经》为中国诗歌艺术创作奠定了民族文化传统。中国是一个抒情诗最发达的国度。尽管中国古代也有史诗性的作品(如《诗经》中的个别篇章),但是从现存记载看,无论是从原始歌谣到《诗经》中的创作,都是以抒情诗为主。言志和抒情乃是中国人老早就对诗的本质的认定。《诗经》的编辑和成书,奠定了中国抒情诗的传统并确立了它的民族文化特征。从《诗经》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抒情诗歌创作一开始就具有普及性,是群众性的艺术。它的创作队伍是相当广泛的。这里既有上层统治者,如周王、执政大臣、公卿大夫,也有下层贵族和平民百姓、农夫、奴隶;既有各阶层的男人,也有各阶层的女子。
从《诗经》中还可以看出,中国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是直接面向生活的,是现实的世俗的艺术。诗人们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莫不把诗歌作为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最好工具。这里有君王的忏悔,如《周颂?小毖》;有公卿对时政的关心,如《大雅?民劳》;有失意贵族的哀怨,如《小雅?小弁》;10有士兵对家乡的怀念,如《豳风?东山》;有女子对恋人的痴情,如《郑风?狡童》;有对农业生活的叙述,如《豳风?七月》;有宗教礼仪上的歌唱,如《周颂?丰年》;有民间风俗中的男女互答,如《郑风?溱洧》??。正是这些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的诗歌题材,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从世俗里看社会,从个体中看群体,从际遇中看人生,从生活中看历史,这就是《诗经》所奠定的中国诗歌的文化传统。正是这种抒情诗的民族文化传统,昭示着后代各阶层进行广泛的诗歌创作,使诗歌成为中国人最为喜爱、最为普及、也最具表现力的文学形式,使中国成为一个诗的国度。一部中国的历史,都可以通过各个时代各个阶层的诗歌创作得到鲜明的表现。
17、结合作品分析楚辞与楚地神巫文化之间的关系。从楚辞体的艺术形式特色来看,它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的有关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屈原的诗歌创作除《九章》以外,其他如《九歌》、《招魂》、《离骚》、《天问》等,无不在这方面有着鲜明的烙印。 楚人信神好巫,直到屈原时代流传和保存下来的神话是比较多的。神话和古老的宗教信仰巫术,在本质意义上本来是有所不同的,前者产生于原始初民对大自然的幼稚解释和幻想,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后者则产生于人类某些超自然的幻想,企图依靠某种神秘的手段(符咒、降神、占卜等)和仪式,来驱鬼降神,以达到祈福消祸的目的。但两者又有某些共同的基础,即同是原始幼稚思维的产物,都是把自然意识化、人格化,即同为万物有灵论。这样巫术往往利用和凭借某些神话而施展,神话又借巫术得以生存和流传。可以说作为原始宗教信仰的巫术是对神话的消极利用和延伸,而作为“不自觉的艺术方式”而存在的古代神话,又往往给巫术活动带来某种文化、文学色彩。当时楚地的巫俗、巫文化正是这样。屈原的《九歌》就是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利用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光彩陆离、优美动人的抒情诗。诗中写神巫扮做群神形象进行歌舞,把自然之美与人的情致合而为一。《九歌》正是诗人屈原借用巫俗、巫歌而创作出来的别具一格的杰出作品。屈原的《招魂》一诗,更是直接仿效楚地巫觋招魂词的形式写成的。诗中对上下四方的描绘,充满了奇异的神话色彩,从素材到形式以至诗的句形、语吻,都深深打上了楚地巫风的烙印。
诗人的代表作长诗《离骚》,是一首叙写自己的政治遭遇和倾诉自己爱国情怀的政治抒情诗。但诗的构思和全诗结构却十分奇特。作为抒情主人公的诗人自我形象,似乎就具有神性,带有神话色彩。诗中写他是神话传说中的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并起表字为“灵均”(王逸注:“灵,神也”)。为了显示身心的圣洁,他取江离、薜芷为衣,纫秋兰为佩;并朝饮坠露,夕餐秋菊;步马兰皋,驰止椒丘。特别是诗中写他一次向重华陈词两次向神巫(灵氛、巫咸)问卜,三次上天下地地神游。其中不仅吸取了许多神话人物、神话故事,而且直接与宗教巫事活动形式有着密切关系。我们纵观《离骚》这篇长诗,它的起伏的文理,铺陈的手法,宏伟的结构,就正是由这种带有巫事活动的形式连组而成的。屈原作品中独具特色的长诗《天问》,由172个问题组成,其中有对宇宙底蕴的探求,有对国家历史的回顾和问难,有对善恶是非的追究,他采用了大量的神话资料,以至使得这首长诗成了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重要文献。有人推测《天问》的这一奇特形式,正与古代的“卜问”形式有关,是由占卜时所提问题的语言演化而成的。从以上种种考察看来,如果说没有古楚的巫术和神话,楚辞的艺术形式的某些重要特点就不复存在。
18、楚辞体具有哪些诗体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和楚地的乐曲、民歌有什么关系?楚辞体的诗体特征表现为:
(1)宏伟繁复的体制,如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等比起《诗经》中的作品,篇章体制要长大得多,其中《离骚》、《涉江》、《哀郢》等篇篇末有乱,《抽思》中还有“少歌”、“倡”等。(2)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使用,尤其是后者,几乎成为楚辞体最明显的标志。楚辞体中的“兮”不仅出现频率极高,而且起着句读、调节节奏、代替某些虚词的语法作用,这是屈原的独处,是楚辞体独有的。
19、鲁迅先生曾说:“(楚辞)形式文采之所以异者,由二因缘,曰时与地”,谈谈你对此的理解。鲁迅先生认为楚辞的形式文采之所以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原因有二,即“时”与“地”,也就是产生的时代和产生的地域。从产生地域上看,楚辞体是南方楚文化的产物,它的形式文采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楚地独特的文化的影响,楚地的原始神话、巫觋工祝的宗教巫术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都对楚辞的形式文采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从产生时代来说,楚辞产生于战国时代,战国纵横家铺陈辞采的言辞和记载这些辞令的“繁辞华句”的散文,对楚辞的形式文采的特色的形成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20、简叙屈原的生平及其对屈原创作的影响。
屈原的生平:
(1)早年以贵族身份担任三闾大夫。(2)受楚怀王拔擢担任左徒,力图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其美政理想即是进行政治改革,对内“举贤授能”,刷新政治,限制旧贵族的权益,对外合纵抗秦,收复失地。
(3)屈原的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嫉恨和反对。在上官大夫等人的谗毁下,屈原蒙冤被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文学作品欣赏、生活休闲娱乐、高等教育、73电大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试题简答论述等内容。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试题及答案1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论述题(25、 小题必选一题回答.27、 小题必选一题回答-若二题都答, 三...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试题及答案3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三、论述题(一二题必选一题回答,三四题必选一题回答,若二题都答,则只给...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试题及答案2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三、论述题(一二题必选一题回答,三四题必选一题回答,若二题都 答,则只给...  2015年1月中央电大汉语言本科《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开卷)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2015 年 1 月中央电大汉语言本科《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期末复习题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电大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 期末复习 题《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1》复习题 简答题及论述题 1、燕飨诗的文学...  2015年1月中央电大汉语言本科《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开卷)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2015 年 1 月中央电大汉语言本科《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  ,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4 年 1 月一,填空题(每空 ...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作业答案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电大作业作业...没有斧凿 二、简答题(共 3 题,每题 10 分) 1、宋代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  试卷代号: 试卷代号:―――2010 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09――2010 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山望岳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