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十万个为什么》216元,我每周存5无,至少存多少周才能买到百分百精品说明这套书书

《十万个为什么》:从叶永烈到科学松鼠会|十万个为什么|1980年_凤凰文化
《十万个为什么》:从叶永烈到科学松鼠会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读物,最初是由一个女儿缠着妈妈提问“问出来”的。参加编写这套书的一位作者,从北大化学系的本科生,最终成了著名的科普作家。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读物,最初是由一个女儿缠着妈妈提问&问出来&的。参加编写这套书的一位作者,从北大化学系的本科生,最终成了著名的科普作家。这套书的&文革版&虽然是&政治挂帅&,却也帮助了一些人参加高考。50年后的今天,它在筹备出版第6版的时候,正在通过网络向全国的孩子们征集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钱炜(发自上海)
物理学博士万维钢一边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工作,一边在中文博客上发表科普文章,网名&同人于野&于是成了他的另一个身份。11月3日,万维钢收到一封电子邮件,邀请他为正在筹备中的《十万个为什么》第6版撰稿,邮件是少年儿童出版社(以下简称&少儿社&)编辑孙正凡发给他的。远在大洋彼岸的万维钢对于这个邀请感到非常兴奋,他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这套曾经让他着迷的书伴随过他的少年时代,那时候他一直感到好奇的是:编写这本书的,究竟是一群怎样了不起的人,他们怎么会知道那么多有趣的知识? 叶永烈就是那群&了不起的人&之一,作为这套书的主要作者,他当年参加《十万个为什么》编写的过程,和万维钢眼下的经历有些类似:1960年5月的一天,在北大化学系读本科的叶永烈收到少儿社编辑曹燕芳寄来的一封信,信中罗列了一些化学方面的问题,请他用通俗有趣的语言来回答。从此,这个当年北大理科生里的&文青&,不仅加入了《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工作,而且最终成为知名的科普作家。 自1961年少儿社首次出版以来,《十万个为什么》已经诞生了5个版本,共发行1000多万套,累计超过1亿册。它不仅是国内第一套普及版的百科全书,也是国内影响最大、最畅销的科普读物。 一套有50年历史的&老书&正等待着新的问题: &为什么有人向食物里加三聚氰胺?& &为什么电脑键盘26个字母的排列是打乱的?& &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吗?& 目前,《十万个为什么》第6版的编纂工作正在筹备中,通过网络等形式面向全国的问题征集活动预计将持续到今年年底。 &问题&成了最大的问题 &&地球是由几大板块构成的&,像这样的问题,不能再出现在新版《十万个为什么》里。我们提出来的问题,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生动、有趣!&
在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动物分册的作者讨论会上,该分册副主编、上海科技馆原副馆长金杏宝手举着某一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说道。 一位作者当即提出,&有的知识很重要,我们必须要讲,又没有特别好的方式来提出问题,这确实很难。& &各位手上有一份问题单子,是我们今年5月份向上海一些中小学生征集的问题汇总。小朋友们提的有关动物的问题最多,经过整理,把重复的去掉之后,还有5000多个。以此作为基础,希望可以激发大家的灵感。&少儿社副总编洪星范介绍说。 &问题&本身成了当天讨论会的问题。一问一答,是《十万个为什么》开创的一种科普形式。&提出一个好问题,甚至要比答案还重要。&这是《十万个为什么》第1版至3版的编辑、少儿社原副总编洪祖年传授给洪星范的经验。 向小朋友们征集问题,正是第1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做法,但起初,洪祖年和他的同事们却走了弯路。 1958年,曹燕芳30岁出头,是少儿社三编室6位年轻编辑中少数成家的一个。她的小女儿成天缠着她问&为什么&:&妈妈,为什么会下雪?&&为什么星星会眨眼?&&为什么鸭子会游泳而鸡不会?&&&孩子看见什么,就问她什么,还常常打破砂锅问到底。 此时,作为新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专门针对少年儿童的出版社,少儿社已经出版了一些儿童科普读物,反响不错,但比较浅显,大多是只有一两万字的小册子。在当时,随着中共发起&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潮流。在这个形势下,三编室的编辑们已不满足于一些小打小闹的图书。曹燕芳和同事们一起商量:干脆出一本能够回答孩子们所有问题的&百科&式的科普书! 曹燕芳的女儿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那些&随便瞎问&的问题,最终能够促成一套在中国影响最大的科普读物。 主意定了,书名又成了问题。办公室里有一块小黑板,每天大家想起来什么名字,就写在黑板上,不好就擦去。什么&你知道吗&&知识的海洋&&&每想出一个名字,就有人说:&勿灵!勿灵!&(上海话,意为&不行&) 最终某一天,有人想起来,苏联作家伊林有一本科普书,名字叫做《十万个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还是这个名字最好,于是决定借用。 洪祖年解释说,实际上,伊林这本书的原名叫《屋子里的科学》,由于书的扉页上印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的一首小诗:&七千个在哪里,五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国内出版社在1930年代引进这本书时,就借用了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将书名改作《十万个为什么》。 琢磨书名的同时,组稿也在进行着。一开始,大家本以为组稿很简单,直接找了一批师范学校的7名教师来撰写。谁知写稿竟用了一年时间,再等看到稿子,就更愁了:所有的问题都是按照教科书上的知识点提的,内容也不过是教科书的延伸,就连写作的语言也是教科书式的。 &这样的稿子肯定不能用&,编辑们看到稿子后意识到。虽然组稿不够成功,但大家心里对于这套书的想法,却更加明晰了。 当时,按少儿社要求,图书编辑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闷头编稿子,要与少年儿童们保持接触。洪祖年就在分别位于市区和郊区的两所小学担任校外辅导员,每个月都要去学校上几节课。和小朋友们混在一起,可以了解他们的喜好与想法,就比较容易策划出版一些孩子们真正爱看的图书。 洪祖年和一些同事因此想到,向孩子们征集问题。1960年下半年,三编室油印了1万份问卷,16开大小,打着横线,上面印着一句话:请你提一些你想知道的&为什么&。 利用各自的联系渠道,6位编辑发动起上海市几十所中小学、少年宫、少年科技指导站的孩子们来提问题。两三个月后,收回的六七千份问卷就堆满了两个大抽屉。 直到今天,洪祖年还记得孩子们提得最多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变的?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这些问题是孩子们永恒的疑问&,洪星范说,在正在进行的第6版问题征集中,他们发现,还是有很多孩子问了相似的问题。但是现在的孩子,视角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提的问题依然给予编者们很大的启发。比如,有的孩子问,&为什么哺乳动物的眼睛都长在前面?&这让动物学家一时都难以回答上来。 洪星范说,&我女儿和我一起看电视的动物节目时,就忽然问我,&爸爸,为什么老虎总是单独行动,而狮子的出现总是一群一群的?&我当时就觉得,现在孩子提问的路数,已经和过去问&为什么饺子熟了会浮起来&不大一样了。& 从叶永烈到科学松鼠会 &在实际编书的过程中,我们才发现,怎样写,也并不比提问题更容易。&少儿社自然科学读物编辑室主任岑建平感叹地说。 为增强第6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影响力,少儿社找来百余位院士参与编撰,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任总主编,18个分册每一分册的主编、副主编,都由院士或该领域数一数二的专家领衔。主要作者阵容里,也有不少有名望的科学家。 这也是借鉴了老版的做法。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钱崇澍、苏步青&&这些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界最富盛誉的名字,几乎可以在第二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审稿人名单中全部找到,其中竺可桢、茅以升等还亲自撰写了某些条目。 在第6版筹备出版的过程中,许多著名科学家一接到邀请就很痛快地答应下来。韩启德对&领衔&重新编撰这套书就充满了热情。他1968年被分配到陕西农村工作时,就在农民家里看到过这套书。 但是,在3月31日的一次科学家座谈会上,也有人坦承,他们可以为内容的科学性把关,但亲自动笔写科普,恐怕还是有一定困难。&知道好的科普文章是什么样,并不等于就会写。& 在实际工作中,果然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有的科学家仍是按照教科书的套路来写,岑建平只好发一些范文给对方,反复交流,&态度上很委婉,但对写作风格和文字,我们一定要做顽强的沟通&。 岑建平心里或许会羡慕曹燕芳那一代人。在编撰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时,曹燕芳想起来,她曾编过一本书叫《碳的一家》,作者是北京大学化学系一名大二学生。那本小书文字活泼,风格清新。这个年轻人,是不是可以为《十万个为什么》写稿? 曹燕芳想到的这个作者,就是叶永烈。叶从小就是个&文学青年&,小学时就在报纸上发表过诗作。高考时,他听说北大新闻系不容易考上,就报了化学系。在大学期间,他结合所学专业,开始尝试写科普文章,&结果比诗和小说更容易发表,投稿一投一个准&。 按照曹燕芳给的问题单,叶永烈挨个写了一遍,写完后,他觉得意犹未尽,还加了几个自己觉得应该列出来的问题。样稿发出去后,叶永烈收到的回信,是更多的问题。于是,就这样,叶永烈一口气写了化学分册173个问题里的163个,后来,又写了天文、地理、生物等其他分册的一些题目。这样算起来,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最早出的5本中,有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是由叶永烈一个人完成的。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在全国引起了轰动。1962年,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发给参加全国团干部代表大会的代表每人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要求&每个人要从中学点知识&。 三编室收到了好几千封读者来信。有人提出了新的问题,有人对书里的解答提出疑问。叶永烈还记得,有人来信告诉他,在&重水是什么&这一节里,有关&重水在水里面的含量&这一数据不对。为核实这个问题,叶永烈还专门请教了北大化学系的老教授,一问才得知,原来世界各地的水,所含的重水比例是略有不同的。 为回应读者的热情,年,年,年,以及1999年,在近40年的跨度里,少儿社又陆续出版了4版《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参与了每一版的撰写。 这套书在叶永烈人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当年和妻子杨惠芬谈恋爱,去杨家提亲时,送的礼物就是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一家科研单位工作。但他一心向往文学创作,到单位不满一个月,包里装着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就去了当时的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他敲开厂长办公室的门,报上自己大名,还没有来得及拿出书来,对方就高兴地说:&你就是叶永烈啊,我们正找你呢!&原来,上海科教电影厂当时正在拍《十万个为什么》这部电影,早就知道叶永烈是此书的主要作者,曾向北大要人,但没有成功。就这样,在那个人人需要服从分配的年代,在《十万个为什么》的&名牌效应&下,叶永烈如愿以偿地调动了工作。 如今,第6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撰,依然请了71岁的叶永烈出谋划策。在叶永烈看来,让科学家来写科普,有些不大&靠谱&。科技人员很难从专业的条条框框中跳出来,文字往往艰涩。&我当年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生,但曹燕芳编辑看出我有这个能力,启用了我。可见科普写得好的,并非一定是专家、院士。& 另一方面,也有支持科技人员搞科普的声音。钱学森就曾说过,&一个科技人员如果不能用通俗的语言,把他的专业知识向不在行的人讲清楚,那他的专业知识就没有真正学好。&但并非每一位科学家都是钱学森。况且,传统的科普创作队伍也在退化。第1版《十万个为什么》发现了叶永烈,但《十万个为什么》不断再版,叶永烈却从此&绝版&:此后4版再无第二个&叶永烈&涌现。叶永烈也觉察到了这一点:最近他在上海举行了一场关于科普创作的讲座,原以为会有很多大学生来听讲,但结果却来了很多白发苍苍的退休工程师。 不过,数十名&科学松鼠会&成员的参与,为第6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为了加增强第6版《十万个为什么》对年轻人的号召力,洪星范把科学松鼠会的创办人&姬十三&也拉了进来,参与大脑与神经分册的编写。创立于2008年的科学松鼠会,借助于网络的传播,目前已成为国内科普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网上很活跃的松鼠会元老&瘦驼&也参与了动物分册的写作。在那天的作者讨论会上,他第一个提出,要把保护环境与生态的思想贯穿在这一册的写作中去,&在环保气氛日益浓郁的今天,再单纯地解释什么是鱼翅、燕窝,就太不合时宜了。& 孙正凡也是一名老&松鼠&,他常常在豆瓣、果壳网等网站浏览各种科普文章,很早就注意到了&同人于野&这个ID。&万维钢写了很多解释数学原理的文章,写的通俗易懂,我们以为他是学数学的,就按他博客上的邮件地址给他发了个邮件,后来一聊才知道,他是学物理的。& 洪星范介绍说,除了百余位院士和科学松鼠会的助阵,第6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团队,既吸收了《十万个为什么》的老作者,也有海外对科普有兴趣的华人科学家,&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文革版&让人很&纠结& 第2版《十万个为什么》发行了200万册,有人说,有两本单册的销量已经超过了当时的&毛选&。或许本可以发行得更多,但第2版出版一年多以后,&文革&就爆发了。 无可幸免地,《十万个为什么》作为&竭力鼓吹&知识万能&的毒草&受到严厉批判。一本小册子这样写道:
&(该丛书)博得刘记黑司令部的干将、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杨尚昆、胡乔木、胡耀邦等的&钦定&和&赞赏&&&《解放日报》以头版地位发表了题为《培养孩子爱科学》的社论。众所周知,为一本书而发表社论的只有一九六O年《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而《十万个为什么》竟能与之并列,且声势更大&&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少儿社三编室被撤销,编辑们都被送到上海郊区的&五七干校&种水稻,三编室主任王国忠被打成&走资派&。就连在上海科教电影厂的叶永烈也难逃一劫。一天,他回到家,惊讶地发现家里一片狼藉,他珍藏的第1版、第2版《十万个为什么》全套及相关书稿已经全都被造反派没收了。 尽管如此,在十年动乱中,《十万个为什么》还是出了一版。 1971年夏天,上海工宣队一位负责人找到王国忠说,现在闹&书荒&,书店没书卖,你把《十万个为什么》重新修订一下出版。于是,王国忠和三编室的部分编辑又回到了编辑岗位,只是少儿社当时已被撤销,作为一个部门并入了上海出版社。 &文革&版《十万个为什么》以第二版为基础,删减了一些带有&封、资、修毒素&的问题,添加了对&文化大革命以来我们伟大祖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的介绍。书的封面进行了换装:由原来的&红与黑&变成了橘黄色,左上角是几位工农兵在红旗下高举&毛选&。 书里的内容也被&穿靴戴帽&,文章里常常会蹦出一段黑体字&语录&。比如,在解释&零毫无内容吗&时,就写到:&伟大导师恩格斯教导我们,零是任何一个确定的量的否定,所以不是没有内容的。& 这样的&语录&还算应景,有时为了加强革命色彩就生拉硬拽。在&什么叫做比例尺&这一节,开头这样写道,&许多红卫兵小将&&跋山涉水战胜重重困难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中心、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居住的地方&&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进行革命的串连。&&小将们在长征中,常常用到地图。你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是什么意思吗?& 一些对《十万个为什么》有感情的老编辑都没有收藏文革版《十万个为什么》,甚至不愿意承认文革版的存在,但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少儿社原副社长李名慈却指出,在那个没有什么书可以读的年代,《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孩子们最主要的精神食粮,这一作用甚至超过了前两版。1978年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时,很多人甚至参照《十万个为什么》的某些内容考上了大学。 文革版《十万个为什么》在8年时间里也出版发行了3700万册。叶永烈在&文革&中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询问&银镜反应&的具体配方。他很久之后才想明白,那时人们结婚没地方买镜子,所以就想找块玻璃,按照《十万个为什么》的介绍,自己做镜子。 跨越50年打上时代烙印 在1980年出的第4版《十万个为什么》里,对于&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的问题,回答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但在第5版中,在这段话的后面,编者却话锋一转,&随着遗传学、基因学说的问世,这种说法受到越来越多科学家的怀疑。& 对此,李名慈解释说,建国初期,国内生物学界受苏联的影响,否认基因的存在,认为环境是影响物种的主导因素。但当时,上海正好有位在国际上也很有名的大科学家谈家桢,指出这一观点是错的。国内学术界的争论,使得前4版《十万个为什么》对基因都避而不提,在一些无法绕开的问题上,也只采用当时的&主流&观点。 到了1999年,新世纪版即第5版《十万个为什么》才首次正式承认了基因和基因的作用。有关基因的问题,在植物和动物分册中分别有好几条。 5个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第1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版时,由于当时国人的科学素养普遍都比较低,提出的问题都比较浅显,有大量类似&饺子煮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水为什么烧到100度才会沸腾&&空气里面有什么&等这样较为简单的问题。 到了第5版,当时为了从科学上揭穿&法轮功&的谎言,编辑们煞费苦心,编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真的有第3只眼吗?&,另一个是&九星连珠会引起大灾难吗?&其实这两个问题,即使不考虑特殊背景,在今天看来,也依然有科学价值和趣味性。 至于第2版《十万个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是5个版本中较完美的一版。它是在第1版基础上的扩充,1980年出的第4版,也是以第2版为原型。但叶永烈认为,由于1964年已是&文革&前夜,第2版的文字与风格,已比第1版略显拘束。而文革版与第4版,则愈发呆板僵化。至于新世纪版即第5版,虽然它更新了相当大一部分内容,在当时创造了一个销售奇迹,并获奖无数,但过分强调专业性,损失了一部分文学性和趣味性。因此,在他个人看来,抛开内容陈旧不提,第1版仍是至今难以超越的经典。 李名慈主持了第5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撰工作,他也最喜欢第1版。&可惜现在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了,少儿社资料室保存的也不全了,这套书现在的价格至少在5万。& 而在今天的新《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编辑们看来,《十万个为什么》除了要秉持人文精神,还应重拾科学精神的本义&&开放与不确定性。&很多问题至今都没有确定的回答,比如恐龙是怎么灭绝的,有十几种学说。我们就应当如实地讲,而不是要给孩子们提供标准答案。回答本身也应当是科学的,开放的。&金杏宝说。 少儿社社长李远涛坦承,要复制过去《十万个为什么》的辉煌,是不现实的,毕竟全中国人都读一本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他依然对《十万个为什么》抱有更大的野心,不能让&十万个为什么&这个少儿社的金字招牌继续沉睡下去,今后将开发&十万&系列衍生品,比如绘图版《十万个为什么》,以&十万个为什么&为名的杂志、网站、游戏等等。 不过这一切的根本,还在于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究竟做到什么样。对此,叶永烈就指出,在上网一搜什么问题都能找到答案的今天,趣味性与文学性依然是《十万个为什么》最大的法宝。
★ 编辑:仇广宇
[责任编辑:胡涛]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播放数:1418132
播放数:791865
播放数:1123245
播放数:453517
48小时点击排行我与《十万个为什么》的半个世纪-中华读书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14版:文化周刊·出版史
往期回顾 & && &
我与《十万个为什么》的半个世纪
中华读书报
《十万个为什么》笫一版
2000年叶永烈在北京书市为第五版《十万个为什么》签售现场
&&&&在中国,《十万个为什么》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自从1961年4月出版以来,50年间累计印数已超过1亿册。1999年,《十万个为什么》被评为“感动共和国的五十部书”中的一部。《十万个为什么》从2011年3月启动第六版的相关工作以来,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据少年儿童出版社统计,短短几个月内已经有100多篇报道见诸报刊,这些报道没有一篇是他们刻意组织的。《十万个为什么》仍拥有广泛的影响。
&&&&1960年,我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此后50年间,我参与了《十万个为什么》各版的写作,直至参与第六版的工作。在这里,我以所见所闻追溯:半个世纪之前,《十万个为什么》第一册第一次印刷只有5000册,后来怎样成为发行量过亿的“超级畅销书”?
&&&&结缘上少社
&&&&我是个早熟的作者。11岁时发表了第一篇作品,19岁时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最年轻也是写得最多的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20岁的时候,我还只是北京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一个大三的学生怎么会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
&&&&我从小喜欢写作,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后,我开始用文学笔调去描述化学,发表了一篇又一篇关于化学的科学小品。1959年暑假,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同学们几乎都回家了,我独自呆在宿舍里读书和写作。我写了十几篇化学小品,先后在北京一些报纸上发表。9月1日开学那天,我逛海淀新华书店,见到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塑料的一家》,就买了下来。这本小书给了我莫大的启示。因为我写的化学小品大都关于有机化学,而有机化学的“主角”是碳元素。于是,我忽然有了“灵感”:何不把那十几篇化学小品编成一本《碳的故事》?就这样,我花了半个来月时间完成,投寄给少年儿童出版社。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第一本书落在编辑曹燕芳手中。她比我大15岁,是从四川大学物理系毕业的青年编辑。她首肯了我的书稿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我在10月13日收到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审稿意见,认为书稿可用,但要做些修改和补充,书名也从《碳的故事》改为《碳的一家》。半年之后,我平生第一本书出版了。
&&&&为《十万个为什么》挑大梁
&&&&非常幸运的是,由于《碳的一家》文笔活泼,我竟然被少年儿童出版社看中了。当时,曹燕芳正在编《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她邀请我参加写作——这就是远在北京的我参加《十万个为什么》写作的缘由。
&&&&我记得,曹燕芳给我寄来一份化学分册的“为什么”清单,要我试着写几个。我写了5个“为什么”寄去,她一面热情地给予肯定,一面指出不足,然后要我继续写下去。我当时就像学生答题似的,按照那张清单所列的“为什么”写下去,每写好十几个就寄去。曹燕芳看毕,又随时告知意见。就这样,我一口气为化学分册写了一百多个“为什么”。有的“为什么”是清单上没有的,我就自己出题自己回答。
&&&&直到好多年后我才知道:当少年儿童出版社给我寄那份化学分册的“为什么”清单时,其实每个“为什么”都已经有稿子了,他们组织好多位上海的中学化学教师写好了化学分册。编辑部后来大批采用了我的稿子,为此得罪了一批中学化学教师……《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初版本共收175个“为什么”,我写了163个。
&&&&接着,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潘勋照、洪祖年、张伯文又约我为《十万个为什么》其他分册撰稿,即天文气象分册、农业分册、生理卫生分册。我为天文气象分册写了27篇,为农业分册写了89篇,为生理卫生分册写了43篇。
&&&&我是《十万个为什么》初版本写得最多的一个作者──初版本最初出5卷,共971个“为什么”,我写了326个。
&&&&《十万个为什么》的酝酿
&&&&少年儿童出版社酝酿出版《十万个为什么》是在1958年秋,正式启动是在1959年秋。
&&&&我注意到,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每一册的编著者名单中都有“山边石”。后来一打听,原来“山边石”是“三编室”的谐音。《十万个为什么》是由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编辑的,当时的三编室主任是王国忠。
&&&&日,我曾经请王国忠回忆《十万个为什么》编辑经过。据他回忆:1958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书数量“大跃进”,但是质量大幅度下滑。在1959年迎接国庆十周年的时候,少年儿童出版社决心吸取“大跃进”的教训,出点有质量的书。编辑们在学校进行调查,发现学生们爱问“为什么”,从1959年年底开始,准备着手编一套问答式的大型自然科学丛书。王国忠说,当时受苏联伊林《十万个为什么》的启示,也受《科学画报》“为什么”专栏的启发。
&&&&我说,早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一套《自然科学知识问答》,有点类似《十万个为什么》,作者是葛佩琦。我曾经访问过他,他原本是学物理的。我也看到过少年儿童出版社当时出版过一本墨绿色封面的《一百个为什么》(1957年4月版)。这些都是采用一问一答形式的科普读物。
&&&&王国忠说,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是完整的作品,而他设想出版一本类似于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各篇独立的科学小品集,篇幅比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大。
&&&&当时为了给这套书取一个响亮的名字,编辑们想出二十几个书名写在黑板上。最后,大家不约而同选中了《十万个为什么》这个书名。
&&&&《十万个为什么》编辑组共5人,即曹燕芳、黄廷元、张伯文、洪祖年、潘勋照。其中曹燕芳一个人负责数、理、化三册,其余几位在当时是新手。
&&&&美丽的误译
&&&&如同王国忠所言,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书名是“借用”了苏联作家伊林的同名科普读物,只是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多了个副标题──“室内旅行记”。至于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如他自己所言,是借用英国诗人吉百龄的诗句。
&&&&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告诉我,他所带的一位研究生张善涛打算来找我,为的是研究《十万个为什么》,写作硕士论文。我跟张善涛谈了我所知道的《十万个为什么》。他对《十万个为什么》这一名字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硕士论文《新中国科学传播视野下的〈十万个为什么〉探究》。
&&&&据张善涛研究,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书名是从伊林的同名科普读物那里来确切无误。然而,伊林称他的《十万个为什么》来自英国诗人吉百龄的诗句,则要打上问号。
&&&&伊林在他的《十万个为什么》扉页上引用了英国诗人吉百龄的诗句:
&&&&五千个在哪儿,
&&&&七千个怎么样,
&&&&十万个为什么。
&&&&亦即:
&&&&Пять&тысяч&Где,
&&&&Cемь&тысяч&Как,
&&&&Сто&тысяч&Почему!
&&&&但是英国诗人吉百龄的原诗是用英文写的:
&&&&One&million&Hows,&
&&&&Two&million&Wheres,
&&&&And&seven&million&Whys!
&&&&译成中文就是:
&&&&一百万个怎么样,
&&&&两百万个在哪里,
&&&&七百万个为什么!
&&&&这“seven&million&Whys”(七百万个为什么)被译成俄文时,怎么会变成“Сто&тысяч&Почему”(十万个为什么)呢?张善涛认为这是俄译者的误译,而由于他不懂俄语,无法对此进行深究。
&&&&伊林是根据这“误译”的吉百龄诗俄文版中的“Сто&тысяч&Почему”作为书名,而把“Сто&тысяч&Почему”译成中文“十万个为什么”是准确的。
&&&&在我看来,俄译者的错误是个“美丽的误译”。因为有了这个“美丽的误译”,才有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样响亮的书名。倘若把书名叫做《七百万个为什么》,那才别扭呢。
&&&&《新民晚报》总编辑第一个叫好
&&&&《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是陆陆续续付印的。当时是编好一册印一册。值得注意的是,我从手头的《十万个为什么》第一册(物理分册)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版本的版权页上看到,第一次印刷仅5000册。这表明,《十万个为什么》在一开始并没有被看好。但《十万个为什么》第二册(化学分册)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增加到2万册,这说明这套书出版之后被看好。
&&&&日,《十万个为什么》第一、二册在全国上市。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上海23日电,报道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六一”新书,其中提及:
&&&&《十万个为什么》分五集,“六一”前能和读者见面的是第一、第二集(物理化学部分),书里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启发少年们去思考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这可以说是关于《十万个为什么》的最早报道。从报道中可以看出,《十万个为什么》最初计划出版五册。
&&&&接着,《文汇报》在日的报道《品种增加&题材扩大&质量提高&少年儿童读物受到孩子们喜爱》、《解放日报》在日的报道《叔叔阿姨热情关怀&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广大儿童欢乐愉快度节日》也提到《十万个为什么》。也就是说,《十万个为什么》最初是作为迎接六一儿童节的新书之一见诸于媒体。
&&&&我注意到,第一篇给《十万个为什么》以高度评价的书评是日《新民晚报》署名“言微”的《和孩子们一起学点〈为什么〉》。“言微”是《新民晚报》总编辑束纫秋的笔名。他独具慧眼,在六一儿童节时路过书店,从众多少年儿童读物之中发现了《十万个为什么》。当时,他只读到《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第二分册,便给予这套丛书以热情的肯定,第一个站出来鼓掌。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率先选载
&&&&第二个为《十万个为什么》鼓掌的是《中国青年报》。日,《中国青年报》开始选登《十万个为什么》,还写了一段编者按: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共五册,已出版两册),收集了许多我们常遇到的自然现象和问题,用科学原理加以解释,阐明各种自然规律。这套书不仅能增进我们的科学知识,还能激发我们向自然探索的精神,确实值得一读。本报将陆续介绍这套书的一些内容,(有些文章我们略作了一些删节)供大家参考。&&
&&&&1961年8月至10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第三、四、五分册,使第一版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第三、四、五分册的第一次印刷数量也大有增加。从第一分册第一次只印5千册,到第二分册第一次印2万册,到第三、四、五分册第一次印5万册,表明《十万个为什么》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上海23日电,题为《〈十万个为什么〉最后一集出版》。10月25日,《中国青年报》也刊登这一电讯。所谓“最后一集”,就是指第五分册——生理卫生分册。这表明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最初计划出版五册。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五册出齐后,《中国青年》杂志在1961年第21期上选载了《十万个为什么》。大约考虑到《中国青年报》选载的主要是第一、二分册,《中国青年》杂志偏重于选载刚出版的第三、四、五分册。
&&&&《十万个为什么》的读者定位为少年儿童,而《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推荐,显然是把《十万个为什么》视为青年读物。至于束纫秋的评论,则把《十万个为什么》作为孩子与家长共读的书籍。时至今日,《十万个为什么》出版第六版,其读者对象依然以少年儿童为主,兼及青年和孩子的父母。
&&&&在关注《十万个为什么》的人们之中,还有科学家钱学森。我在2011年出版了长篇传记《钱学森》,为此曾经多次采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钱永刚回忆说,他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爷爷托人从上海买到一套第一版的《十万个为什么》。钱学森看了之后,以为值得让钱永刚看。正值暑假,钱学森规定钱永刚每天必须看40页,并对他说,“看不懂就问我”。就这样,钱永刚读完了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
&&&&陈原称赞“不胫而走”&&
&&&&《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选载《十万个为什么》引起连锁反应,十分关注报刊动态的我,从1961年11月起陆续见到《北京日报》、《大公报》(当时是在北京出版、面向商贸界的报纸)、《天津日报》等等开始选载《十万个为什么》。我的父亲来信告诉我,家乡的《浙南大众》(《温州日报》的前身)也在选载《十万个为什么》。
&&&&在日的《北京晚报》上,我注意到一篇题为《少年儿童图书馆举办多种活动》的报道,其中写及:“2月2日、13日与中苏友好馆合办‘十万个为什么’第三、四讲,主讲人是毛玉祈同志。”我不知道北京少年儿童图书馆与中苏友好馆所举办的“十万个为什么”,选讲了哪些《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为什么”,不过从这一则小消息可以看出,《十万个为什么》在北京也颇有影响。
&&&&《十万个为什么》在逐步升温,引起公众关注,在各地脱销,各地新华书店纷纷要求加印。《十万个为什么》的发行量扶摇直上。
&&&&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栋榕森”的“读书随笔”,文章的题目便是《十万个为什么》。我不知道百家姓中有没有“栋”这姓,估计十有八九是笔名。直到我读到1978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书林漫步》下辑才恍然大悟!这本陈原的书评专著竟然全文收入“栋榕森”那篇“读书随笔”。原来,“栋榕森”就是曾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文化部出版局副局长的陈原。陈原先生在文中说:&&
&&&&近来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了一套书,叫《十万个为什么》,讲的是通俗科技知识。书凡五卷,不胫而走,可知人们多么想获得更多的科学常识了。
&&&&陈原用“不胫而走”四个字来形容《十万个为什么》的畅销,非常贴切。
&&&&《解放日报》发社论
&&&&日,《解放日报》以超乎寻常的高规格给予《十万个为什么》以赞扬,用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视角推介《十万个为什么》:
&&&&一是在头版头条发表《〈十万个为什么〉大受欢迎》;
&&&&二是发表社论《培养孩子爱科学》;
&&&&三是发表少年儿童出版社王国忠的《热情之花,协作之果——〈十万个为什么〉编辑札记》。
&&&&报道一开始,就对《十万个为什么》大加赞誉:&&
&&&&少年儿童出版社为孩子们编的一套科学技术通俗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一到五集),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在书店里,读者踊跃购买;在图书馆里,这套书出借一空。很多老师把这套书作为讲课的参考材料;许多家长把它作为丰富孩子知识的课外读物。
&&&&这套书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历年来出版的科学知识读物中最受欢迎的一部。
&&&&报道引用一位小读者的话说:“《十万个为什么》题材广泛、形式活泼、内容丰富,使我越看越爱看。”
&&&&报道还透露重要信息,即《十万个为什么》从最初计划的五册进行扩充,“今年内将继续出版第六、七、八集”,亦即数学、动物、地质分册。
&&&&对于《解放日报》来说,为一套书发表社论是罕见的。这天发表的社论称《十万个为什么》令人“爱不释手”,是“不说话的老师”。
&&&&王国忠则从编辑室主任的角度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出版经过:
&&&&《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的书名,编辑人员曾先后设想过20多个,酝酿和讨论多次,才采用这个通俗、概括又逗人兴趣的名字。
&&&&参与《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编写工作的,总共有20多个单位,150多位作者。
&&&&《十万个为什么》一到五集共约70多万字,但作者交到编辑部的稿件共有120多万字,如果加上一稿数易、反复修改等过程中的字数,约在200万字以上。&&
&&&&六七位美术工作者曾为这套书设计过40多张样稿,讨论过十多次,才最后定稿。&&
&&&&王国忠还在文章中提到了我:
&&&&北京大学的一位作者,知道要出版这套书,就专为编辑部提供了300多个问题。
&&&&首版印行580多万册
&&&&还应提到的是,由于《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先后选载《十万个为什么》,引起了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对《十万个为什么》的关注。胡耀邦读了《十万个为什么》,非常赞赏。日至7月9日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胡耀邦建议,给每位共青团中央委员发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第一至第五分册)。胡耀邦说:“每个人要从中学点知识。”由于胡耀邦的重视,各地共青团组织纷纷购买《十万个为什么》,提倡共青团员读《十万个为什么》。
&&&&据说,周恩来总理也喜欢《十万个为什么》,在他的轿车里放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顺手翻阅。
&&&&另外,我在2004年4月访问越南时,在河内的胡志明主席故居书房里看见书架上放着一套中文版《十万个为什么》。
&&&&那时候,在我宿舍的走廊里有《光明日报》报栏。日,我在《光明日报》上读到署名杜棣的书评《让科学知识读物更加丰富多彩——谈〈十万个为什么〉》,称赞“《十万个为什么》是一套成功的书”。在我看来,在种种《十万个为什么》的评论中,只强调《十万个为什么》的知识性,而这篇书评抓住了《十万个为什么》的故事性、文学性、历史性、趣味性,十分到位,而这正是《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的可贵特色。
&&&&《十万个为什么》成了当时印刷量最大的畅销书,光是在上海印刷已无法满足全国需求,各省、市出版社纷纷租型翻印(那时候是铅字排版,打纸型之后浇版印刷。所谓“租型”就是租借纸型异地印刷)。《十万个为什么》初版本在短短的两三年间印行了580多万册。
&&&&为何一炮打响?
&&&&《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能够一炮打响?因为这套书题目林林总总,来自生活和生产,来自读者身边,读之亲切;内容广泛,无所不谈;每篇文章短小精悍,说古道今,趣味盎然。这套书以“大众化的、小百科全书式的科普读物”为特色,受到读者欢迎。《十万个为什么》虽然是以少年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但是,由于写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所以青年读者以至成年人也喜欢。这样,使这套书拥有了广大的读者群。
&&&&《十万个为什么》的成功,还在于“套”字上。在策划初版时,就注意到配套的问题。初版分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5册。后来,增加了数学、地质地理、动物3册。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8册共收1484个“为什么”,105万字。
&&&&后来增加的数学、地质地理、动物3册,其中的数学分册曾经列入第一批出书计划,即与物理、化学分册一起推出,但是由于收集到的数学方面的“为什么”特别少,而且数学又很难写得生动活泼,所以只得作罢;地质地理分册则是与天文气象分册相对,有“天”要有“地”;至于动物分册,收集到的“为什么”特别多,动物知识最容易写得生动有趣,而小读者也最喜欢,所以增加了动物分册。
&&&&《十万个为什么》成了我的成名作。自从这套书出版以后,我几乎很少主动向报刊投稿,因为很多报刊编辑部知道了我,纷纷向我约稿。我的文章发表在《中国青年》、《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晚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报刊上。1962年,22岁的我还在《安徽日报》上开设专栏发表60多篇文章。
&&&&由于成功策划编辑了《十万个为什么》,王国忠从编辑室主任升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曹燕芳被推举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第二版在“革命化”中启动
&&&&《十万个为什么》初版本一炮打响后,少年儿童出版社收到了数千封读者来信,提出近五千个问题,要求补充进书里。为适应读者需要,出版社决定全面修订这套书,从1964年到1965年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
&&&&如果说第一版是“开天辟地”,第二版则是精心打造。在第二版开始启动的时候,已经在上海工作的我从日的《解放日报》和《文汇报》上同时看到关于《十万个为什么》编辑组的大篇幅报道。当时已经处于“文革”前夜,两报都把《十万个为什么》跟“革命化”紧紧联系在一起。就这样,把一本少年儿童读物的编辑工作硬生生贴上“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群众路线”、“革命化”之类政治标签。
&&&&《文汇报》同样配发本报评论员评论,题曰《编书要革命化》。《文汇报》的评论称,《十万个为什么》是“听毛主席话,按毛主席指示办事”的“成果”。
&&&&《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就在这样充满“革命化”的氛围中进行。很多人以为,在“文革”中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第三版才被打上“左”的印记,其实“左”的影响在第二版时已经渗入。第二版新增的文字显得拘谨。由于第二版强调“联系生产实际”,新增的许多“为什么”脱离少年儿童的生活。第二版剔除了初版中一些不够好的题目,充实内容,分为十四册。按学科门类分册出版,即数学一册、物理两册、天文一册、气象一册、自然地理一册、动物两册、植物两册、生理卫生两册。每册大约150至200个“为什么”。
&&&&另外,第二版聘请诸多著名科学家担任顾问,为每分册审稿,以保证科学内容准确。其中的化学分册,是我提议请我的北京大学化学系老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相当于今日的院士)傅鹰教授担任顾问。
&&&&《十万个为什么》初版本用的是小巧的三十六开本,近乎方形,便于携带,而且每册封面一种颜色,富有儿童读物特色。据说,由于三十六开本的书很少,印刷厂要把机器加以改装才能印制、装订,很不方便,所以从第二版起改用三十二开本。在我看来,如果坚持用初版本的三十六开本,《十万个为什么》会更受小读者欢迎。另外,第二版的封面则全部用黑色,中间用一红色方块印着书名,虽然显得统一,但是没有初版封面那么活泼。
&&&&走过“否定之否定”之路
&&&&《十万个为什么》在“文革”中被作为“大毒草”批判。从1970年起,出版了充满“左”味、加入诸多工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文革”版——第三版《十万个为什么》,每套《十万个为什么》达21分册。
&&&&1980年《十万个为什么》正本清源,出版了第四版,每套14分册。这次大修订,肯定了初版本的特色,否定了“文革”版本,走过了“否定之否定”的道路。
&&&&1999年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第五版,每套12分册。第五版着重补充了诸多新的科学技术内容。
&&&&眼下,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在加紧《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的编辑工作,每套16分册。由于《十万个为什么》已经是“名牌”,媒体用“翘首以盼”来形容读者对第六版的期待。正因为这样,《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将在背负着极大期望值的压力下去完成。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00精品说明这套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