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柴门树开头,青山水流水门流,受书十日九逃学威龙2粤语,恨不先生命牧牛请问是什么动物

描写关于生命的诗有哪些?_百度知道
描写关于生命的诗有哪些?
提问者采纳
世上一种人,纱帽笼头自煎吃,不如肥瓠躯。 玉川子。 屡险不一险,谁能徇俗情。红蜡有时还入梦。 高鸟翔山冈。一碗喉吻润,真为伐性刀。
诗(拾得) 诸佛留藏经,片帆何处独销魂。 缓缓细披寻,对面似千山,到头还得苏息否,不要言他已,替他说道理。面貌似银盘。 将欲致千里,今朝宰六畜。 尽登无上道,为愍诸痴子,未能笑得尔。 七碗吃不得也,染爱浩无际,新来梦寐频。杀他鸡犬命,永劫在迷津,多缘无业次,论情入骨痴,素琴凄我心。 烹猪又宰羊, 平生不平事,岂解怀忧怕,任运听浮沈。 佛哀三界子。一朝有乖张。 嗟见世间人,夸道甜如蜜, 白绢斜封三道印。目下虽称心,镬子里澡浴,庄诫形太劳。便为谏议问苍生。 一向迷本心。那肯细寻思。 入梦云千叠。 不忘圣天子,办集无上事。至尊之馀合王公,如裘集众毛,邈与世路殊、形太劳至差一毫。 一度造天堂。 生命既能保。 青云蔽前庭。阎罗使来追, 何事便到山人家,致令遣如此。共我不相见, 两碗破孤闷,说理及谈玄。借问有何缘,丰干却相识。 男女为婚嫁。 后来出家者,可笑好形质,修行徒苦辛, 恨不先生命牧牛。都缘业使牵。三碗搜枯肠。依此学修行。 出家要清闲。 真珠入席袋,永保康安。 为他作保见, 堕在巅崖受辛苦。捧入仙坛
咏怀(八十二首之第四十一首)(阮籍) 天网弥四野。重重皆是业,虚飘飘,燕雀栖下林,多疑仙道书。 岩中深处坐,大有可笑事。 蜃楼百尺耸沧海。碗碟不曾干,个个爱吃肉。仁风暗结珠琲瓃? 谁谓具圣体。 肥醲不到口,至精至好且不奢,觅时何处觅,过咎全归你,珠泪痕中见酒痕,百度造地狱。 昨日设个斋,六碗通仙灵,尽向毛孔散。 得此分段身。 崇山有鸣鹤。
咏怀(八十二首之第四十七首)(阮籍) 生命辰安在,卒急述应难,声色焉足娱。天子须尝阳羡茶。诗偈总一般,此理当何如、庄及诸道书。教汝痴众生。 我劝出家辈。 寒山住寒山,那由锦绣包。 寄问卢先生,万里路酸辛,北人生命犹坚牢,白花浮光凝碗面,日夜怀奸诈。借问何因缘。五碗肌骨清。不能得衣食。 各执一般见。 见时不可见?回夭有何辜,岂可相追寻。 世间亿万人。开缄宛见谏议面。 [心不乱。更得出头时,更杀众生命。 我诗也是诗,神仙志不符。 逼此良可惑。专翳生命完全。 列仙停修龄,俱证菩提路,六翮掩不舒。 养儿与娶妻,总来看盘饤。山上群仙司下土。不唯贤与愚。五彩九霞光共。如何尘外人。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知非不爱金,只为人难化。恐沈黑暗坑,何用广张施, 未敌君侯一日恩。自量其事力,形容已憔悴、禁诫,皆出老,明珠透出泥丸。 虚飘飘。 炉子边向火? 遂使世俗心。 采药无旋返,有人唤作偈,更莫称冤屈。名利得到身。 嘉肴与旨酒。 荣名非己宝,死籍亦可逃。
忆太夫人(文天祥) 三生命孤苦。四碗发轻汗。 张苍何为者,箪瓢才自给,竟寿百余岁,信是腐肠膏,寒山是我兄。蓬莱山。 嗟见世间人,头钻入于寺。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令我久踌躇。专心求出离,不得生容易,佛性止蓬茅。别无亲眷属,须知教法深,泛泛若浮凫,养志在冲虚,先春抽出黄金芽,在何处。凡愚岂见知。 闻道新年入山里,总是亲男女,换却汝衣服。 从来是拾得。若要相知者,并攒并攒,朝夕有不虞。名唤紫金丹,雁字一行书绛霄? 虚飘飘(黄庭坚) 虚飘飘,非干情所欲,互说非兼是。终日傍街衢,示仪垂化度,蛰虫惊动春风起,年不登三十。 聚集会亲情,忧戚涕沾襟 。 况复不遂者,却道无为力,虹起漫成桥。 随波纷纶客,几负太夫人。若能悟理性。宝结三田搬运过,身死堕阿鼻。若问年多少,却入尘埃里。 艳声与丽色,合家尽啼哭。一群取
忆少年(宋湘) 老屋柴门树打头,花飞不到地,乘此清风欲归去, 百草不敢先开花,游空绦万条。 若解捉老鼠。服之一粒,出性常多事。直将尘外三生命。 忍看明发衣襟上,慧心勤觉悟,可得差一毫,但入天台山。 造业大如山。但自修己身,长时道不足。
菊花天 原无并攒叠(王哲) 此药神功别有华,读时须子细。可怜无事人。故知君子志,此心从此更何言。 定省今何处,唯有文字五千卷,辄莫染贪淫,个个心构架,罪簿先注定,无身复有身,黄河几度清,手阅月团三百片,不是偶然称。 受书十日九逃学。不省这个意。 补养在积功。 取债夸人我。 有偈有千万。口云谏议送书信, 青山屋后水自流。 碧云引风吹不断、 仙方。 摘鲜焙芳旋封裹,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不在五白猫。 两人心相似, 地位清高隔风雨。 佛舍尊荣乐,俗务是常仪,拾得自拾得,虚用平生志。 大有俗中士。] 颜回何为者。柴门反关无俗客,不离诸酒肆。 妾媵填后房,心中黑如漆,面孔不相似。
三衢哭孙员外(罗隐) 燕恋雕梁马恋轩。早愿悟无生。死后受波吒,养女求媒娉。 苍寿有何德,终朝役名利,清闲即为贵,军将打门惊周公共找到11首相关诗词
寄卢少卿(白居易) 老诲心不乱。 生命无期度。 飘飖云日间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干戈寥落四周星《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身世浮沉雨打萍。 山河破碎风飘絮,二者皆可抛?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命诚可贵,零丁洋里叹零丁,诺为自由故。 惶恐滩头说惶恐,爱情价更高。 人生自古谁无死
关于生命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预览(按enter键查看全诗)
手机访问:
词牌名大全
年代:清 作者: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官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以上为随机展示
《忆少年》
年代: 作者:
老屋柴门树打头,青山屋后水自流。受书十日九逃学,恨不先生命牧牛。
【注释】:好一派天真之气!诗歌格调清新,文笔流畅,读来颇为亲切!不禁开怀!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邮箱:
宋湘简介
  宋湘()字焕襄,号芷湾,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清代中叶著&&宋湘像名的诗人、书法家,政声廉明的清官。他出身贫寒,受家庭影响勤奋读书,年轻时便在诗及楹联创作中展露头角,被称为“岭南第一才子”。《清史稿· 列传》中称“粤诗惟湘为巨”。
  乾隆四十三年(1778)考取秀才,乾隆51年(1786)中解元,嘉庆4年(1799)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嘉庆五年
宋湘的其他作品
《》《》《》《》《》《》《》《》《》描写关于生命的诗有哪些?_百度知道
描写关于生命的诗有哪些?
山河破碎风飘絮,零丁洋里叹零丁。 生命诚可贵,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干戈寥落四周星,诺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爱情价更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昔日唐王,乱坟岗,孟婆汤,海田沧桑,思叹难怪。三皇五帝。一日夜离火炙烟。几千载争雄逐鹿?挂印封甲,明日汪洋,隙过白光。骑驴古道,他日又来几人访,斜挂残阳,盛世汉唐。今朝俗门。时空彷徨,不爱江山爱霓裳,黯然北望。五千年白云苍狗?魂散宇宙孟婆汤&#92,夏桀隋炀,只看兴亡。七情死去能忆否。红墙金瓦;繁华清明。三万里雪山草地,朱顶画梁
共找到11首相关诗词 寄卢少卿(白居易) 老诲心不乱,庄诫形太劳。
生命既能保,死籍亦可逃。
嘉肴与旨酒,信是腐肠膏。
艳声与丽色,真为伐性刀。
补养在积功,如裘集众毛。
将欲致千里,可得差一毫。
[心不乱、形太劳至差一毫,皆出老、庄及诸道书、
仙方、禁诫。]
颜回何为者,箪瓢才自给。
肥醲不到口,年不登三十。
张苍何为者,染爱浩无际。
妾媵填后房,竟寿百余岁。
苍寿有何德?回夭有何辜?
谁谓具圣体,不如肥瓠躯?
遂使世俗心,多疑仙道书。
寄问卢先生,此理当何如?
虚飘飘(黄庭坚) 虚飘飘,虚飘飘,花飞不到地,虹起漫成桥。
入梦云千叠,游空绦万条。
蜃楼百尺耸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
虚飘飘,北人生命犹坚牢。 三衢哭孙员外(罗隐) 燕恋雕梁马恋轩,此心从此更何言。直将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关于生命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本日志涉及话题:
国学网文一束
古籍数字化应以技术为突破口——兼与程毅中先生商榷
  程毅中先生《古籍数字化须以古籍整理为基础》(刊于《光明日报》4月30日),以国学公司的电子产品《中国历代笔记》为例,对古籍数字化的基础进行了探讨,发表了看法,也对我们提出了批评。先生能够专门探讨我们的产品,我感到很高兴,也非常感谢。
  我与程先生相识已久。多年以来,先生一直对我们的古籍数字化给予大力支持和热情指导。古籍整理不能一蹴而就,我们的古籍数据库产品也很难一步到位。对于程先生文中所列的问题,我想在此逐一说明。
  壹 关于版本问题。《中国历代笔记》数据库均有所本,在单机版的《国学宝典》中,不但有版本信息,还有书目解题。
  贰 关于序跋问题。按我们的体例,原作者的序跋,一般予以保留;后人所写序跋,因其非本书的正文内容,原则上不予收录。
  叁 关于书目和版本的选择问题。为满足学术需要,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多位教授担纲分卷主编。然而,由于此项工程规模宏大,挂一漏万,在所难免。这也正是我们需要与学术界共同完成的。
  肆 关于作者的名字问题。由于古籍中书名、人名盘根错节,情况复杂,古书作者署名混乱,编者未能详加考证。但凡遇学者或用户指出,我们都将及时更正。《葆光录》正文误成《稽神录》,是程序链接错误。程先生发现后告诉我们,亡羊补牢,还不算晚。此外,数据库的开放性也是我们产品的特点,多年来,我们的产品得益于广大用户良多,就在于学者们在使用过程中及时反馈意见,使我们能不断改进,以臻完善。
  伍 关于“全书没有统一体例”的问题。程先生在第柒条头一句话就是“据U盘的凡例说”,至少表明产品是有凡例的。按《辞海》的解释,凡例是“说明著作内容和编纂体例的文字”。事实上,《中国历代笔记》“凡例”对收录范围、编目、版本、辑佚、文字、分段标点、检索功能、附录、卷标编码、人名索引等均有说明,共有15条之多。
  陆 关于“辑集未注出处”的问题。在大型古籍数据库问世以前,辑佚工作是件难度很大的事;在有大型古籍数据库之后,辑佚工作难度大大减少,查找时间大大缩短,主要是内容甄别的排序。对辑文一般不注出处,是我们数据库的体例,因为查找这些易如反掌。
  柒 关于充分吸收现代人的研究成果与校勘记的问题。对于纸质书的出版,国家有一整套统一的出版标准要求;而古籍数据库尚处于初创阶段,在国家尚未制定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自定标准,在摸索中前进。
  程先生举《朝野佥载》为例,认定我们是根据中华书局整理本录入并删除校勘记,此话不妥。《朝野佥载》主要有一卷、五卷、六卷本三个系统,《宝颜堂秘笈》及《四库全书》本均为六卷。民国石印本《宝颜堂秘笈》并不难得,《四库全书》全文及图像版数据库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购有一套,上海古籍、三秦出版社都出过整理本。我们使用的《宝颜堂秘笈》底本,本来就没有校勘记,又从何处删起?改正发现的错别字,是数字化流程中的一道工序,是保证古籍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我们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捌 关于数据库中的标点问题。《中国历代笔记》总字数逾一亿字,如果将这些内容排成10万字一册的书,足足有一千册之多。按图书出版质量标准(差错率低于万分之一,标点每处计0.1个差错),标点差错在10万以内尚属合格。程先生精心挑选的几处标点错误,我们已全部改正。一些学者在使用国学数据库时,发现错误,及时通报,并嘱速改,以免贻误后人。我对这些品行高尚的学者心存感激,这是对古籍数字化事业的巨大鞭策和鼓励。
  为了做好古籍数字化工作,我不仅踏踏实实地做,也一直想在理论上得到证明,集思广益。
  程先生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古籍数字化须以古籍整理为基础”,但以我们研发数字产品的实际经验而言,“古籍数字化应以技术为突破口”。古籍数字化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一个强大的工具,是给现代社会带来巨大便利的创新工程,是让所有人都受益的工程。这是传统的古籍整理不能替代的,也是将来发展的方向。这就如同传世文献从手抄本向印刷本转变的过程一样,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数据库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计算机软件、硬件、数据库结构、数据关联、搜索引擎等,还涉及到版本学、目录学、文字学、文史工具书等。
  国学网从创办之初就坚持严格的技术要求,也坚持严格的学术要求。古籍数字化起步时间不长,已经显示出了它的巨大价值。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问题,我们随时都在改正,而且连改正的方式也远比传统古籍整理的改进方式更为先进。我们还将投入更多的力量,继续拓展古籍数字化事业。目前已有千万学者受益于古籍数字化成果,程先生也当是其中一员,这是令我们引以为傲的事情。如果古籍数据库被个别出版社所垄断,那将导致古籍数字化产业中道崩殂,半途而废,这不仅会丧失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危及我国的文化安全,也将使我国的学术事业受损。
  与传统的古籍出版事业相比,古籍数字化才刚刚起步;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相比,古籍数字化才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现在有许多出版机构已经参与到古籍数字化建设大军中来,我们愿与所有支持、关心国学事业的单位和个人合作,共同推进古籍数字化事业的发展,让中国文化在世界发扬光大。
本文已刊发于《光明日报》2013年5月28日第13版
(作者为国学网总裁、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所长)
点击:94&&&发布: 10:06&&&责编:linxingzi&&&来源:
【版权声明】国学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使用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010-
纪念“鲁学”走过100周年曲折艰辛路
&&&&本报讯&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在鲁迅研究这门学科诞生100周年之际,隆重推出了“纪念鲁迅研究百年丛书·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这套丛书作者包括孙玉石、钱理群、王富仁、杨义等10位鲁迅研究的著名学者,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新时期以来中国鲁迅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1913年4月25日是中国鲁迅研究史上具有标志性的历史时刻:这天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发表了署名周逴的文言小说《怀旧》,杂志的主编恽铁樵不仅对这篇小说进行了随文点评,还在篇末写下了一段“焦木附志”对小说予以好评。《怀旧》作为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而恽铁樵对《怀旧》的评论也成为中国鲁迅研究的开端。从1913年算起,中国鲁迅研究至今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其间虽然因社会风云的变幻而经历了很多的曲折,但是仍然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并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鲁学”。
&&&&丛书执行主编葛涛博士指出:“回顾中国百年鲁迅研究史,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鲁迅研究成果最为丰硕,不仅代表了中国鲁迅研究所取得的学术水平,而且也体现了中国人文学者所形成的中国学派的研究水平”。因此,他和安徽大学出版社决定精选20世纪80年代以来10位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的研究成果,出版“纪念鲁迅研究百年丛书·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丛书包括《荒野过客:鲁迅精神世界探论》(孙玉石著)、《活着的鲁迅》(钱理群著)、《中国需要鲁迅》(王富仁著)、《鲁海梦游》(张梦阳著)、《鲁迅文化血脉还原》(杨义著)、《鲁迅的乡土世界》(杨剑龙著)、《孤独者的呐喊》(黄健著)、《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张福贵著)、《鲁迅与现代中国》(孙郁著)、《跨文化视野中的鲁迅》(高旭东著)10本。
&&&&安徽大学出版社高度重视这套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不仅组织了精干的编辑团队,而且社领导也亲自参与编辑工作,对编辑出版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丛书采用异型16开本,以木刻的鲁迅像作为封面,同时,这10本书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10本书的书脊背合在一起拼成了一个完整的鲁迅“伏案写作”图,寓意着鲁迅的精神在后来者中得到传扬。&(黄涛)
点击:91&&&发布: 08:53&&&责编:linxingzi&&&来源:
【版权声明】国学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使用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010-
更堆培杰破译藏地“音乐密码”
&&&&众所周知,古代乐谱的解读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工作。而西藏大学教授更堆培杰通过20年不懈努力,完成了《西藏古乐谱研究》一书并付梓出版,《赏心悦耳目之喜宴》——这部曾被誉为“天书”的西藏宫廷乐舞“卡尔”古乐谱被他成功破译。
&&&&西藏宫廷乐舞“卡尔”的古乐谱《赏心悦耳目之喜宴》一度被认为是“天书”,极其难懂。幸运的是,西藏大学教授更堆培杰通过20年努力,成功破译了这本编纂于17世纪末期的藏地“音乐密码”。
&&&&更堆培杰告诉记者,《赏心悦耳目之喜宴》是当时献给五世达赖喇嘛的“卡尔”歌舞乐书,翔实记录了拉萨布达拉宫组建的卡尔歌舞队表演的宫廷乐舞音乐谱集。“卡尔”是一种华丽典雅的宫廷乐舞,常用扎念琴(藏族弹拨乐器的一种)、扬琴、“达玛鼓”等乐器来伴奏,在西藏音乐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1993年,一位精通藏文并会弹扎念琴的英国学者拿着《赏心悦耳目之喜宴》来到西藏,向他及其他几位老师询问这本古乐谱如何视唱时,大家无从解答。“我当时非常惭愧,暗自下定决心钻研这本古乐谱。”更堆培杰说。
&&&&为了寻觅破解乐谱的蛛丝马迹,更堆培杰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空余时间走遍了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区,搜集了大量古乐谱相关符号、乐器图片等资料,为古乐谱研究积累了丰富资料。
&&&&2007年,以“卡尔”古乐谱《赏心悦耳目之喜宴》和藏传佛教音乐乐谱为研究内容的《西藏古乐谱研究》撰写工作正式启动。为尽快完成撰写,更堆培杰经常吃药缓解病痛后继续工作。西藏大学科研处处长丁玲辉说:“他是一个非常尽职尽责的学者,他20年的坚持和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值得年轻人学习。”
&&&&2009年,《西藏古乐谱研究》一书正式出版,对《赏心悦耳目之喜宴》的宫廷“卡尔”古乐谱的谱式、七弦扎念琴的定弦以及各弦的名称、指法、称谓和其他演奏技法进行翻译,并把所有曲目用五线谱表示。
&&&&今年4月,《西藏古乐谱研究》荣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田联韬认为,古代乐谱的解读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工作。《西藏古乐谱研究》除了对“卡尔”古乐谱进行全面系统解读外,还搜集了藏传佛教不同教派在不同时期形成、发展、传承的大量诵经音乐“央译”乐谱和器乐音乐“瑞辞”乐谱,并做初步解析,充分展示了藏传佛教寺庙丰富多彩的音乐图谱。田联韬为此书作序时说:“更堆培杰教授的《西藏古乐谱研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学术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本报拉萨5月26日电&本报记者&尕玛多吉&新华社记者&黎华玲)
点击:56&&&发布: 08:51&&&责编:linxingzi&&&来源:
【版权声明】国学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使用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010-
文史遗痕:纂香书室探宋湘&&&&
&&&&一个春日,我踏入东莞凤岗镇清丽的湖光山色,走进一座典型的客家小楼,不经意间与广东第一大才子宋湘打了个照面。
&&&&宋湘,梅州人,清代中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政绩斐然的清官。他曾到凤岗游学,为书院题写了“纂香书室”的匾额。此后凤岗文风大盛,童子以进此书室学习为荣,才人辈出。时序更迭,书室几度衰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听不到琅琅书声。今日,经过修葺的书室外,一副“青钱世家,金监家声”的对联熠熠生辉,红纱灯笼摇曳门前,弥漫着前贤遗留的风雅气息。
&&&&远观书室,飞檐翘角,东西两端,鳌尖高突,整幢书室是多种建筑形体的巧妙组合。近观书室,仿佛时空刹那凝滞,与我们相隔了两百多年的“纂香书室”四个大字,像满面沧桑的老人,讲述着书室悠长的历史:1782年,上村财主张应中在广州邂逅尚未进仕的宋湘,邀请他到凤岗游玩,后聘为书室教师。当时宋湘并没有多大的名气,相传到凤岗开馆之初出示广告“即日开张”,乡民见了无不笑张财主招回一个草包。宋湘见状,不慌不忙,提起笔继续写道:“即日开张摆出尼山杂货,他人托贱馆招天下英才”,20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洒脱古拙,夭矫不群,众人见了无不叹服。从此,纂香书室学童莘莘,成为佳话。宋湘在上村一边教书,一边勤奋学习,张应中不愿耽误他的前程,资助他到南澳深造,后来高中广东第一名举人和第十一名进士,从此走上坦荡仕途。可以说,没有纂香书室就没有日后的宋湘,没有宋湘当然更没有纂香书室的辉煌。
&&&&步入书室,眼前豁然开朗。天井左右各有一个廓庑,靠近天井处设有水泥花格窗,可谓粉墙朱漆,长廊轩窗。厅里的正梁上有一巨大横幅,上书“思敬堂”三个大字,刚劲隽秀,后厅有一个长形神台,上面供奉祖宗神位,“天地君亲师”一并在这里敬奉。厅左右各有一间厢房,房前是一个小回廊。整个书室的檐楼、山墙等都有花鸟图案,室内古雅多变,肃穆庄严。据说,宋湘当年题写的字画多在“文革”时丢失,现存的多为他学生的手笔。但其书法仍保持着谨严温厚之风,令人一见之下,胸臆中生出浩浩绵绵的儒雅之气。
&&&&可以想像,宋湘在此讲学之时,无数书生负箧而至,连门槛上都站满求学的人。如今的孩子可谓时逢盛世,不用再赶当年的挤学风潮,早就搬到宽敞明亮的现代学校中就读。今天,徘徊于这寂静的庭院,令人摒弃俗虑,颐养性情;更让我以静思点起一炷心香,向前贤膜拜。沉思中,似乎有人在吟唱:“老屋柴门树打头,青山屋后水自流。受书十日九逃学,恨不先生命牧牛。”
&&&&这首名为《忆少年》的诗格调清新,文笔流畅,仿佛在跟我们讲述一个顽童求学时的趣事。我猜想,这首灵动之作也许就是在纂香书室口占而成。
&&&&书室空寂得只听得到我的脚步声。走着走着,我仿佛看到一个手持诗书的才俊,望着书室外那葱葱郁郁的庄稼,那丰收的气象,在高声唱道:“鸡犬家家有,桑麻处处连。先畴耕共牧,旧泽诵兼弦。……”
&&&&此时,春雨打过窗前的玉兰,阵阵幽香扑面而来,室顶有鸟儿盘桓。我情不自禁地吟起宋湘的另一首诗:“是岸排篁竹,逢桥有木棉。楼浓红杏雨,溪淡绿杨烟。”
点击:77&&&发布: 08:49&&&责编:linxingzi&&&来源:
【版权声明】国学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使用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010-
埃及驻华使馆:神庙涂鸦事件调查后会公布结果
发布时间:
09:54:01&&& 被阅览数: ... 次
&■&“埃及神庙浮雕现‘到此一游’”追踪&
&&&&& 埃及卢克索神庙近日被发现出现中文涂鸦“丁锦昊到此一游”,当事人被网友“人肉”,其父母已公开道歉。26日,这个位于浮雕右侧人物身上的涂鸦已基本被清除。记者就埃及石刻被刻字一事联系埃及驻华使馆旅游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与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取得联系,目前不能对此作答,待事件调查清楚后,将会在官方微博上公布详细结果。
&&&& &从中国国家文物局官网发现,据埃及人民议会1983年颁布实施的《埃及文物保护法》第三章第四十五条第2款,凡在文物上张贴广告、宣传画;在文物上书写、刻画或涂抹的,可判处3个月以上1年以下的拘役,并处100埃镑以上,500埃镑以下的罚款。
&&&&■&相关新闻
&&&&港媒记者13年前敦煌题字曾被追查
&&&&文汇报称,该记者已调离文汇报不知去向;甘肃瓜州县文物局称保留调查追究权利
&&&&据新华社电&香港一媒体记者宋寅在东千佛洞题字留名事件,尘封13年后,近日被网友曝光,引来一片谴责。甘肃省瓜州县知名的文史专家李春元曾亲历此事,近日向记者还原了整个过程。
&&&&“他竟偷偷干了这种事”
&&&&“就在我讲这一精美壁画的时候,最不能容忍的事竟在身后发生了。”李春元一提起宋寅在东千佛洞题字一事,就深感伤心和生气。
&&&&2000年夏天,宋寅一行6人到瓜州县采访,受县上相关部门安排,李春元带着他们到离县城80多公里外的东千佛洞去参观。
&&&&“一不能照相,二不能乱摸乱画,进洞窟前就说得清清楚楚,没想到在我给其他人讲壁画的时候,他竟偷偷干了这种事。”李春元说,“我一回头,发现他已经在洞窟甬道脱落壁画的地仗层上,用钢笔写下了‘二〇〇〇年立夏,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到此参观考察’题字,连制止的时间都没有。”
&&&&壁画属于西夏时期
&&&&“第2窟是东千佛洞最珍贵的洞窟,壁画是西夏时期绘制的,上面的《玄奘取经图》比吴承恩写《西游记》都要早400多年。”李春元说。
&&&&由于东千佛洞地处偏僻,且不具备开放条件,长期以来,除少量研究者和部分贵宾外,很少有人到东千佛洞参观,这一“伤心”事也就尘封在了李春元的心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13年后还是“事发”了。
&&&&记者采访了解到,东千佛洞尽管在艺术风格上归类于敦煌石窟群,但在管理关系上,与归属敦煌研究院的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不同,东千佛洞由瓜州县负责日常保护和管理。
&&&&文物局曾要求查处当事人
&&&&“该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瓜州县文物局和瓜州县锁阳城文管所对东千佛洞的参观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漏洞。针对此事,瓜州县文物局向全国人民道歉。”5月27日,瓜州县文物局强调:“瓜州县文物局保留对该事件及相关人员责任的调查追究权利。”
&&&&瓜州县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00年5月中旬,瓜州县锁阳城文管所管理人员发现了钢笔题字,随后致电香港文汇报,要求查处当事人。文汇报称,该记者已调离文汇报不知去向。瓜州县文物局内部也对该事件进行了处理,并已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以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记者韩旭阳)
来源:新京报 &&&& 编辑:秋痕
王澍: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
发布时间:
09:47:14&&& 被阅览数: ... 次
他常常站在废墟上,给学生讲建筑学。&
&&&&周边遍是碎石瓦砾,没有笔和讲稿,却能抑扬顿挫一整天。他或站或坐,一双手,像极了指挥家,随着音调的高低时起时落。每年春天,他都会带学生去苏州看园子,几位好朋友分别从北京、上海、南京赶过去。在学生测绘、画图的时候,他们几位就在一边聊设计和教学。
&&&&30年前,他在东南大学读书,建筑系。聪明、叛逆,酷爱读书,思维活跃,“设计作业经常贴在橱窗中,令同学们仰羡。”
&&&&20年前,他坚持做自己的建筑。在传统与现代中挣扎。批判的人不少,苦与乐,喜与悲,“他却能做到心无旁骛,专注如昨。”
&&&&10年前,他开始醒悟,懂得建筑的留白艺术,他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一角,也是为中国传统建筑留一方境地。院落旁,他巧妙地留出一片空地,供溪流、鱼塘、茭白和芦苇顺势而生。
&&&&1年前,他凭借独树一帜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思想,摘得2012年度国际建筑界顶级建筑奖项“普利兹克”奖。该奖项被形象地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
&&&&他是王澍,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建筑师。
&&&&在获奖后与媒体的见面会上,王澍谈了他的想法: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是业余的建筑,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建筑看得太重要。但是,房子比建筑更根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的,通常是琐碎的。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艺术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1 &&&&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授予王澍“普利兹克”奖颁奖词
&&&&在王澍获奖的几个小时后,普利兹克评委会发出了一个补充声明:“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独特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世界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
&&&&显而易见,这是王澍获奖的意义所在。
&&&&对于获奖,王澍说,这是个巨大的惊喜。对他来说很荣幸。“我突然意识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做了如此多的事情,看来真诚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王澍的坚持,都在不经意间——
&&&&他将课程放在废墟旁,这不仅是作为建筑师设计的出发点,也是他教学的出发点。“我们能做什么?其实也取决于你能问什么问题?你想切入的那个点在哪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曾经有段出国潮,很多人要疯狂地出国学建筑,王澍却说:“去美国学建筑,为什么?我在这个地方可以看到三千年前至现在的全部历史的断层,我为什么要出去?”近20年来,王澍每年两次带领学生做乡土调研。他发现在中国的乡村里有大量遗留文化。这使得他回过头后,轻易就可以看到丰富的中国传统建筑遗存、材料、建造、结构等。“它是和自然的东西可以对话的另外的一套建筑学的东西,完全是一个体系。”
&&&&进入快速发展的“网络虚幻时代”,“人们越来越失去了对可以触及的、可以面对的那个真实事物的直接感觉,但这恰恰是特别重要的文化内涵。”王澍所做的调研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抽象感觉与表达,更多的,是从中切身体会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并时刻对这些文化饱有感觉、判断及理解。
&&&&往往,王澍喜欢从最朴素的事情着手。这是为期一个月的调研:跟踪木工班组。他们怎么做?用什么工具?其中到底包含着什么样的程序等。“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的思维和工作方式。”王澍在工作室中,不仅会画,也会做,不仅是建筑师,同时也是工匠。王澍去威尼斯调研,带领团队——3名工匠、6名建筑师,中间偶尔临聘当地的2名工人和学生,用时13天,占地800平方米,完成了一个具有建筑结构和坚固度的作品。有艺术家来观摩,惊诧不已:“这个真的是建筑师做的?跟艺术家做的真的是不一样,艺术家只做一个面。但建筑师来做,必须要能承重,可以荷载。”
&&&&“王澍的作品超越了文化冲突。”这是在授予王澍“普利兹克”奖中重要的一句话。身处传统和现代,跨越东方与西方,横亘于上层与下层之间,在弱势与强势的交替更迭下,王澍巧妙地用最质朴的手工工艺化解了文化冲突。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王澍的代表作品无一不烙上了手工的痕迹:手工材料、手工建造。“这些在日本现在已经不可能做了,在美国和欧洲也都不可能。这是中国建筑师的机会,我们有可能利用特殊时期和文化优势来做,是日本和欧洲及美国建筑界没办法做的东西。”
&&&&2 &&&&王澍获奖的当天,他正倒时差,在美国埋头大睡,对此一无所知。第二天中午11点,我给他打电话。听到自己获奖的消息,王澍对我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第二句话是,‘他们是不是发错了,应该也有你的一份。’
&&&&——王澍妻子陆文宇
&&&&王澍的一切日程,均由夫人陆文宇安排。
&&&&陆文宇是王澍在东南大学建筑系的师妹。在遇到陆文宇之前,王澍已在高手如云的东大建筑系小有名气,当温婉秀美的陆文宇出现在王澍面前时,他第一次动了情念:“这么瘦小的女孩子,应该有人来保护。最合适的人选嘛,当然是我。”从未有人看出他们有夫妻相,但所有人都无法否认他们的鸾凤齐鸣。
&&&&王澍曾多次提到,“普利兹克”奖应颁给他们夫妇二人。事实也该如此,没有陆文宇,王澍很难有今天的作为。
&&&&王澍不会用电脑,收送电子邮件等所有跟电脑相关的事情,悉数交给陆文宇;王澍不会开车,驾驶的活儿陆文宇全干了。
&&&&王澍获奖时,因为人在美国,他的太太,同在美院教书的陆文宇便被媒体竞相追逐。恰巧前一天是三八妇女节,在向众多媒体谈到这位成功人士背后的女人时,王澍开心地笑了:“获奖时我就在想,这份荣誉是共同属于我和她两个人的。我的太太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和我同甘共苦十余年,拿下这个奖,她功不可没。”
&&&&1997年,王澍和妻子陆文宇在杭州创办“业余建筑工作室”。这段时光,是王澍建筑生涯中最难挨的一段日子,妻子的支持让他感动不已:“主要靠她的工资在养我,我打零工,偶尔挣一笔。我那种文人的孤傲早年就养成了,认识妻子后,抹平了大半。”2010年,王澍与妻子一起荣获了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也许没有我,所有的建筑设计方案都不存在。但没有她,所有的方案就不可能变成现实。”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很多建筑师都致力于下海淘金,王澍却只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譬如到老百姓中间,累积生活素材,对此陆文宇也毫无怨言。
&&&&“我一向认为我首先是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学了建筑这一行。”在一篇名为《素朴为家》的文章里,王澍这样写到。很难想象,这位现在蜚声国际的建筑师,业余时间从不上网,也很少看电视,他的兴趣仅是写写文章,练练书法,喝喝茶。不上网怎么知晓时事和了解别人的评价?“对我来说,保持内心平静是最重要的,无论世界是否刮风下雨。”
&&&&王澍热爱书法,刻印章,尤其喜欢临摹字帖,他说自己现在的建筑风格跟十几年来修习书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时期,午夜宿舍里其他同学都睡了,只有他一个人在写字,看上去是个“很孤独的身影”。王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书法家,但他却数十年如一日地临摹一本字帖,从不停歇。他自称只有很笨很笨的人才会这样做,所以他认为自己智商不够高。“现在的中国,还能跟传统文化保持密切关系的学者,大多已经去世或者到了高龄。”这位热爱书法和中国山水画的建筑师想做的,是留住文化。“如果不做建筑师,我应该会选择做一个文人吧。”王澍说。
&&&&3 &&&&中国改革开放很多年,在国外眼里就是盖了很多楼房,但品质在哪里,我们需要冷思考。平时圈子里的交流活动王澍几乎不参加。那些来自民间的、没有格律的东西让王澍痴迷。他的设计常常穿越时空,古代现代没有隔阂,这是独一无二的。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
&&&&用好友的话说,王澍是个与众不同的人。他的“不一样”与生俱来,不是装的。
&&&&王澍认为自己是个多面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所做经常被认为是古怪的,但仍然“不思悔改”。
&&&&学生时代的王澍是同学们争相追捧的对象,大家总是跟着他学,却总是慢了半拍。
&&&&上世纪80年代初,建筑学子们都铆足了劲画图,极少有人去图书馆看书。王澍却经常端坐在图书馆的一隅埋头苦读。直到王澍在建筑系大有名气,大家才知道图书馆的好处。于是,都跟风去图书馆看书。
&&&&大二时,同学们发现王澍读的书是当时少见的外文原著,大家又纷纷效仿他读外文书。
&&&&步入大三,同学和老师发现,他并非读一般的外文书,是康德的哲学书。结果,大家又跟着他读康德。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到了大四,王澍又开始养鸡。他在南京中山门附近、白马公园一带租房子养鸡,过他梦寐以求的“山村野夫”生活。
&&&&如今,热爱旅游的“驴友”随处皆是。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很少有人出门旅游。当大家都在努力学习书本知识时,王澍一个人背着行囊,按照沈从文《湘行散记》的路线,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走。花了3个月时间,他把沈从文提到的所有地方都走了一遍。
&&&&在看了十年专业以外的“闲书”后,上世纪90年代,王澍又回过头来看建筑书籍,拿建筑学博士学位。
&&&&王澍可以连续很多天陪夫人逛商场,妻子看的是衣服,他却兴致盎然地观察生活,直到夫人累得逛不动为止。
&&&&王澍可以在西湖边闲坐一天,什么事也不做,只看日升日落。
&&&&在其著作《设计的开始》里,王澍谈起了自己的家。1997年,王澍给自家住宅做了装修。50多平方米的小两居室,被王澍装扮得像个园林,亭台楼榭应有尽有。他在阳台上建了个小亭子,把住宅里面划分成很多小房间,家里的灯具、板凳都是他自己设计的。
&&&&遗憾的是,由于工作太忙,没时间料理,如今王澍那“精装修”的家里只有两条路是通的,一条是门口到厕所,另一条是门口到床。
&&&&王澍特立独行,却从不孤立。与他在本科、研究生均是同班同学的王静回忆,王澍人很好,话不多,有很多朋友,经常在这个朋友家里喝茶喝一晚上,再到另一个朋友家里转转,然后回家睡觉。
&&&&“本科一、二、三年级时,王澍学习很用功,对每一次作业都非常认真,这可从他的作业图纸看出来。美术课上,他做的练习明显会比别人多很多。从三年级开始,王澍的建筑设计能力(课)开始拔尖。大四时,他的作品中开始富有创造性的东西,老师给的分数很高。”研究生毕业后,王澍的思想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他对自己专业的理解表现在行动上。”王静说。那时,周围学生都住宿舍,但王澍却租住在农民屋子里,当时学校不允许,还专门派老师劝说。“不出一会儿,老师就被王澍说服了。”王澍的执著体现在观念上,他的毕业论文第一次未通过,没拿到学位,后来补发。“他当年的论文在今天来看,可能通过还是有些困难。但在那种情况下,王澍依然血气方刚,坚持自己的观点,很难能可贵。”
&&&&在王静的记忆中,王澍从学生时代起便经常做关于空间、传统文化的练习。“他的作品里有很深厚的文化功底,当然功夫不是一天两天打下来的。”对于王澍获奖,王静认为,历届“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年龄都偏大,且有大量作品,但王澍的相对少一些。也正是能看出:民族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正逐渐受重视,西方在关注东方,“他们需要在中国找一个建筑界的代表人物。”
&&&&虽然有近30年没见王澍,但杨涛的脑中对他的印象依然深刻。二人的相识在课余生活中。本科时,学校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倡导实践活动。王澍是积极分子,组建了当时的东南大学科协,“他当时是科协秘书长,主办一本大学生科协刊物,所需的科技论文都是王澍筹备稿子。”
&&&&与一般年轻人不同,王澍酷爱读书到了极致。他对建筑哲学研究颇深,宿舍的书架、床上都是书,“他的获奖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杨涛说。
&&&&大二时,有一次作业是设计仙岳宾馆,王澍用后现代手法,用血红血红的颜色表达,“老师当时觉得他的设计很有意思,想把这个房子盖出来,但后来没盖出来。”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回忆。
&&&&王澍的成功,也是源于在正确的时机遇到了伯乐。几年前做象山校区,周围的意见和看法足以让他放弃,但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把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交给王澍规划。“许江对王澍有很大的欣赏,异议不绝于耳。”在王建国的印象中,平日王澍常去现场看建筑,因为房子和其它东西不同,人的主观评价很重要。“王澍总是不按常规的想法做事,建筑与文化、艺术的属性不同,文字与艺术上的涵义也不同。”
&&&&2012年,王澍回学校做报告,文章题目叫《差异的世界》。文中提到,古语有“礼失求诸野”,即是指我们每一次中国城市上出现剧烈变化时,唯一的文化复兴方式都需要到乡村把它重新寻找回来。不管如何,“我们采取粗暴的方式粗暴地破坏山水,就说明文化的精神内核有崩坍的危险。我们熟视无睹,在高速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状态。文化甚至开始从乡村退场,不是最近发生的,从过去的100多年开始,随着西学进入中国,整个这样的过程就开始发生了,文化存在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王澍对此有着深深地担忧——
&&&&从杭州市的鼓楼出发,沿着中山中路向北走,踩着青石板,在不同的景象里来回穿梭。始建于唐代的清真寺,明朝的老宅子,清末的教堂,民国的药铺、银行,还有当代最普通的公寓楼比邻而居。一路上,流水淙淙的沟渠与窄窄的街道相伴。
&&&&这里,曾是南宋皇帝朝拜祖宗的专用街道。2007年改造前破败不堪,一位官员直言这就是堆破烂。但因地处市中心,拆迁成本巨大,政府讨论了6年都定不下方案。最终这件事落到了王澍手里。
&&&&他接手前提出的第一条要求便是不能强制拆迁,愿意留下的居民都留下,不愿留的也要就近置换。在王澍看来,绝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
&&&&武断地拆除房子,是在城市的版图中抹掉曾经的记忆。这种可怕地集体失忆让王澍倍感恐惧,他想用自己的作品将记忆召回。
&&&&2001年,宁波老外滩开始旧城改造。王澍和许江来到宁波港口,看着那座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航运大楼,内心澎湃。无数的宁波人从这里出发去跑上海,闯世界,这个废弃许久的客运中心在很多人的人生节点上留下过印记。
&&&&他们在大风中给宁波市委书记写信,要求保留码头,把这座大楼改造成美术馆。王澍说:“1970年代的建筑,也是城市历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不能说它就应该拆掉,殖民地的房子就应该留下。”至今,航运大楼那座高高的灯塔还在为每个夜航人亮起。
&&&&宁波的旧城改造在随后的10年里依然轰轰烈烈。王澍开始建宁波博物馆时,周边的30个村子已经拆了29个半。
&&&&据说,宁波博物馆开馆第一天,访问人数直接突破预计的三倍多,市民的热情连续数月不绝,还有不少人多次来访。71岁的市民林小春每次都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来,还带了许多亲友来看。“这个建筑外形很奇怪,不过又看着很熟悉。这些砖瓦就像我家原来的房子,还有这外形让我想起了农村筛稻谷的风车。”
&&&&4 &&&&根据我对他的了解,得奖对他而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童明、王澍好友
&&&&据说,王澍的朋友,遍布全国各地。朋友们聚在一起,聊的都是关于设计和建筑教学,很少品评人物,也很少聊社会上的热门话题。王澍和董豫赣、童明、葛明几位,非常要好。他们几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设计与园林很执著。由于每个人研究的领域有所不同,往往可以相互补充。
&&&&在做象山校区之前,王澍的项目经验并不多,加之助手很少,所以很辛苦。董豫赣体会到老友的难处,赶往杭州看望王澍。酷热的夏天,在南山区一座正在拆迁的房子里,王澍和董豫赣一起工作着。房内没有空调,窗子已经被拆掉了,一层层地热浪如潮水般涌进屋内。董豫赣对电脑知识也知之甚少,但比“电脑盲”王澍技高一筹。王澍描述心中的构想,董豫赣艰难地用电脑画图。这忙碌着的两个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构成了一幅诙谐的画面。
&&&&葛明曾和王澍一道去纽约、波士顿、奥地利等地开会。与枯燥地听报告相比,王澍更喜欢看房子。每次发言一结束,王澍就溜出去。2007年,王澍在维也纳参观,看得兴奋了,不料将照相机丢失。他心疼不已,相机里有刚刚拍的上百张照片。
&&&&“在建筑领域内得到世界的认同,除了包含艰辛的技术性工作,更大的意义是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一种立足。”童明说。
&&&&中国美术学院一楼中庭矗立着著名建筑家杨廷宝、刘敦桢和童寯三老的雕塑,进门两边贴着各种学术信息,最大的一张是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讲座海报。安藤忠雄也是“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获奖时间在1995年他54岁的时候。不过,最醒目的不是这张海报,而是挨着它的一张大红喜报:“热烈祝贺我院杰出校友王澍教授荣获建筑学最高奖普利兹克奖”。
&&&&时间恍若又回到一年前——
&&&&在东南大学网站新闻里有着详细的介绍:“王澍教授1963年出生,是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建筑系81级本科生,85级硕士生,导师为著名建筑学家齐康院士。他在学期间表现突出,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此次获奖之前已获国际建筑界的法兰西建筑学院金奖,哈佛大学建筑学院最高讲席教授等殊荣。王澍教授荣获这一奖项是我国建筑界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最高荣誉,他是东南大学的骄傲。”
&&&&这则信息的撰写者,葛明用“一片欢腾”形容消息传到母校时的情景。“普利兹克建筑奖创立至今,全球有30多人获奖,其中有10人已经去世,另外20多人中,有一大半得奖时已是六七十岁。王澍才49岁,这个奖对于他来说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他还会继续奉献重要的作品和思想给当代建筑学。”葛明说。
来源:北京日报 &&&& 编辑:秋痕
中国传统设计的现代诠释——刘伟冬、杭间谈《中国设计全集》
《中国设计全集》(全20卷)商务印书馆 海天出版社
清代画珐琅提梁壶结构名称指示图
清代画珐琅提梁壶 故宫博物院藏品
&&&&古代中国有“丝之国”、“瓷之国”、“漆之国”、“玉之国”等美誉,说明中国人的造物技术和设计创意,很早就风行世界了。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和海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设计全集》(全20卷),通过3000个案例分析,梳理出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脉络,以及相关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从设计的角度系统、完整地解析了中国传统造物文化。在《中国设计全集》的学术研讨会上,该书编委会主任刘伟冬和总主编之一杭间,阐述了这套全集创新的分析手法、展示方式和在设计学研究领域的新探索。
以设计的角度观看中国传统造物&
&&&&刘伟冬:“设计”在中国造物活动的发展历史中至少存在有五千年之久,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宏观上来看,中国人的设计智慧主要包含着“文化精神”和“造物技术”两大部分。中国人的设计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在造物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特征——我们把这种独有造物行为中的文化特征所包含的民族情结、国家意识、技术主张、艺术立场,归纳为中国设计的文化传统。在设计学的意义上,“传统”的定义可以归纳成这样一句话:传统是无数创新的链接。优良的创新设计,都是在前人文化积淀基础上的创新思维的产物。对所谓的传统有了这样的判断尺度,我们便能在浩瀚如海的文化事物中准确判断出究竟哪些属于地道的“传统事物”,哪些仅仅是“古代事物”了。《中国设计全集》的所有案例正是以这样的“传统”尺度作为采选标准的。它所展示的“图解文论”方法,紧紧抓住设计的“本体语言”:功能设计、选材设计、工艺设计、形态设计,实实在在、本本分分地探究设计物本身的设计成就。
&&&&杭间:中国古人造物,很注重从功能的要求出发,根据材料和技术条件,来进行设计。例如汉代的长信宫灯,用水调节通道,保持密封,利用烟道进行排烟,利用转动的叶片进行光的调整,这是为适用于中国汉代的生活背景而作的优秀设计作品。是否能够用当今学术界通行的设计史观念去考察中国古代的造物?几年前,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中国设计全集》就是从科技、文化、社会学等现代学术的角度来解读中国古代的造物,可以说是回答了这个问题。
谁是中国设计传统的主线&
&&&&刘伟冬:中国设计传统“文化精神”和“造物技术”体系的发生、形成、发展,不是某一位天才、英雄的个人杰作,而是无数先民无数次创新、改良、进化而逐步形成的。事实证明,中国人流传至今的很多文化特征,无一不是通过民具设计事物所反映出来的,如使用筷子、瓷碗、方块字图式标志,如木作、织造、烧造、髹饰工艺。
&&&&“民具设计”和“官作设计”,谁是中国设计传统的主线,原本泾渭分明,清晰可辨,但长期以来,由于认识和立场的偏差,这个问题变得含混不清。《中国设计全集》旗帜鲜明地表明我们的学术主张:中国设计的文化传统,其主线一直是“中国民具设计”,“中国官作设计”则作为补充形式和辅助形式,也是中国设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具设计”代表了中国设计传统的承传主线,而“中国官作设计”则代表了每个历史时段的科技、艺术高度。我们过去出的设计全集,很多视角,或者关注点、着力点都在一些所谓官作的设计,比如,故宫博物院里面一些精致的作品,它是代表中国文化的精髓,但是它是在相对封闭的系统中运作的,在整个历史发展长河中对民众的文化,包括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此次我们把民间一些造物纳入到大的设计范畴当中,更加关注草根的一些东西,其实这种东西它的影响力对我们民族的文化生存和发展,对我们劳动、生活方式更具有影响力。
&&&&杭间:我们熟知的很多瓷器,很多都不是在实际生活中用的,而是当作陈设品。既然用来作陈设品、观赏品,它的装饰因素、审美因素就占了主要地位,但器物本身的功能,就退居其次。比如唐代流行的铜镜,当时唐代人在铜镜上下的最大的功夫不是镜子照人的质量,而是在它背面的纹样上,贵族用的镜子的好和差,是通过装饰水平来体现的,所以工艺史在此时是一种装饰艺术的历史。由此看来,工艺史和设计史是有很大区别的。设计史即使观照古代工艺造物,也必须以为大多数人服务和使用作为前提,要从功能的角度,从功能与使用的人和生活方式的关系来看古代的造物。例如设计史注意中国古代的陶器和瓷器是拿来用的,是拿来为不同地区的人用的,是要适合他所在的地区的生活方式来使用的这样一些物品的设计。这些产品,既在宫廷也在民间,而且民间还是主要的,因为从功能来说,民间的生活条件和朴素的趣味,要求功能的体现更直接明了,所以《中国设计全集》会更注重民间陶瓷,比如山西的油壶、少数民族喝茶的茶具、用陶瓷做的油灯等等。
传统与学术兼顾的中国设计分类&
&&&&杭间:说到中国古代造物的时候。可能大家都会想,我们该如何来进行分类?我们知道,西方的设计概念是以工业革命来奠定的,基本上所分类的方法是由于机械的产生,对机械和今天生活的关系来做一个分类。这个分类无疑是今天对工业制品的一个比较好的分类。但是,中国古代这些东西,因为它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手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里面如何分类就涉及到如何对它做一个更好的解读。
&&&&刘伟冬:设计遍及人类生产与生活的每个层面,种类繁多,层出不穷。如何进行合理分类,是《中国设计全集》面对的一道大难题。我们的分类方法直接切入主题:设计行为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影响和作用上,因此可以将所有设计案例统分成两大类——“生活类”和“生产类”,再分为建筑类编、服饰类编、餐饮类编、工具类编、用具类编、文具类编6个类编。然后,根据中国设计史的特点和现代设计学的观念,将较为出色的品种单独成卷。如“文具类编”,先单独分出中国人擅长的“书印篇”,再列出设计含量较高、也富有民族特点的“乐器篇”,最后另设“礼娱篇”,将能代表我们民族集体智慧的文具类优秀设计案例悉数囊括其中。这种分类方式,是我们在理论和表述上的新探索。
&&&&杭间:中国古代有博物学传统,在《三才图绘》等文化典籍里,已经建立了比较好的分类体系。《中国设计全集》的分类,既充分体现了当代学术研究对传统造物的综合分类,同时也兼顾了传统分类固有的优点。(本报记者谭华整理)
&&&&(刘伟冬,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设计全集》编委会主任。杭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设计全集》总主编。)
点击:94&&&发布: 08:34&&&责编:linxingzi&&&来源:
【版权声明】国学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使用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010-
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④:留住村落的根和魂—山西省古民居现状调查
山西皇城相府 徐昌政/CFP
&&&&榆次的后沟村、襄汾的丁村、闻喜的阜底村、晋源的店头村、阳泉大阳泉村、泽高平苏庄村……走进三晋大地的一个个古村落,历经岁月风雨的祠堂、影壁、石桥、戏台,古香古色地散布其间。随行的专家说,山西省拥有古村落3500个,目前保存完整的有500多个。因其蕴含地域风格的民居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附着居住者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衣食起居、宗教信仰、节庆礼仪、人际关系、娱乐表演、婚丧嫁娶、口头文学、民间艺术等全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把“根”留住&
&&&&5月19日,记者走进晋南的皇城村,只见堡内官宅民居错落有致,其间御书楼、点翰堂,铭刻着昔日繁华,记载着明末世间万象,令人赞叹。看得出来,由于当时战乱较多,村落多是古堡式建筑,主要是为了防御抢劫和袭击,尤以村中的河山楼最为典型。
&&&&“把文化的根留住!”皇城村的党支部书记张家胜说,“16年前,我去了故宫博物院,从专家那里探究到古民居的价值,接着对皇城相府进行修复,以‘拯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修建如初。接着在这里拍摄了电视剧《康熙王朝》,举办了两次陈廷敬学术研讨会和一次海峡两岸《康熙字典》研讨会,收集有关陈氏族人的奏折、圣旨、著述、诗作等大量文物。想不到这里还形成了著名旅游景点,吸引来国内外众多游客。”
&&&&择吉而居,寓意吉祥。记者调查中发现,山西古村落体现了这方面的追求。如西文兴的柳氏民居、平顺上马村,讲究枕山、环水、面屏的最佳模式;有的街巷呈“十”“丁”“丰”字等字型,体现了“人丁兴旺”的理念。黄河岸边的古村落以“立体交融式”的窑洞建筑为特点,体现了黄河与黄土高原特色;汾河流域是晋商源地,经济发达,古村落建筑以豪华的深宅大院为代表;在山西省北部的内外长城、重要边关隘口,留存的则是防御性村堡,体现的是边塞风情和边关文化。
&&&&近日,省文物局局长王建武率专家先后考察了砥洎城、郭峪古堡、窦庄、郭壁、柳氏民居等古村落。他强调指出,一定要进一步提高保护意识,完善保护规划。要调动群众的力量,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更好地传承文明,弘扬优秀文化。
唤醒民众的保护意识&
&&&&记者来到晋中的绵山,走进绿树簇拥的南庄,绕着青砖砌成的村墙走一圈。轻步踱入“迎瑞门”,站在红砖铺筑的街上,举目望去,一棵棵龙爪槐上紫藤缠绕,高低错落的80余座院落分布其中。村里以大街为中轴,南庙和北庙对峙而立。戏楼坐南向北,两侧的砖雕为一衔花奔马,马儿后蹄腾空,飙尾飞扬。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崇杰在前面指指点点地介绍着,如数家珍,偶遇一破损处,用手轻轻抚摸着,脸上露出惋惜的神态。他告诉记者:“结合村落文化、风土人情、田园风貌,已编制出保护与发展规划。村里的父老乡亲也形成共识,一定要把古文化保护好!”
&&&&唤醒民众的保护意识并非易事。古镇张店,是春秋时古虞国国都,著名的“假途灭虢”、“伯乐相马”、“唇亡齿寒”等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这里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民居形式——地窨院。地窨院被掩映在树木林荫之中,鸡犬之声相闻而不相见,人声嘈杂而影踪全无,成为别具风情的一种类型,因而备受海内外民俗学、人类学专家的重视。据镇文化站的同志讲,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商业利益的驱动,以及大量农村人到城里务工,这里古老偏远的村落基本形成“空巢”,很多地窨院因年久失修而垮塌,正在面临急速消失的危险。
&&&&作为传统村落保护主体的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富裕之后,认为乡村传统建筑“土气”,追“新”求“异”,效仿城市钢筋水泥建高楼,甚而至于用西洋的建筑充斥的乡村。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常嗣新说,“有一次,我去一个村里进行古村落调查,看见一个老太太正拿着明代的窗户劈柴烧,她还告诉我:这个东西不好烧!”
古村落保护任重道远&
&&&&张壁古堡位于绵山北麓,是一座罕见的集军事、居住、生产、宗教于一体的古代袖珍城堡。这里有关帝圣庙、玄武大殿、空王行祠、魁星高阁、可罕王祠、金代古墓等。被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称为“被历史遗忘的聚宝盆”、“中国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
&&&&然而,历经风雨飘摇,沧桑的古堡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里面破败的房子急需修缮,新建的红色砖瓦房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据了解,现在张壁古堡常住人口为1078人,每年外地旅客人数为近7万人,并以每年40%的速度在增长。古堡里众多老屋并无人居住。专家们提醒,如果只留下一些空房子,古村落的生活就是死的了。要最大努力把“形”保存下来的同时,让“神”的东西得到延续。
&&&&对古村落究竟怎样保护?专家建议:要将古村落的有效保护,纳入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体系,注意保护原生态环境及各类传统建筑元素,统筹发展;要适度而有序地开展“古镇游”、“古村游”,既避免过度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而造成的破坏,又严禁将文物作为或变相作为企业资产经营;应该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适度开发、科学利用。
&&&&令人可喜的是,目前,古村落保护已列入2013年山西文物保护的重点工程。今年将投入3000万元,重点推进山西襄汾丁村、襄汾汾城镇、汾西师家沟村、沁水西文兴村、阳城郭峪村等村落古建筑群的维修保护工程,目前资金已到位。山西省住建厅负责人介绍,山西将对传统村落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抢救,并对传统街巷和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抢救过程中将尊重传统建筑风貌、传统格局与周边景观环境的协调关系,做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同时,尊重村民意愿,保持传统村落活态化。(本报记者&邢兆远&李建斌&本报通讯员&赵树婷)
点击:114&&&发布: 08:28&&&责编:linxingzi&&&来源:
【版权声明】国学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使用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010-
二〇一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星期二15时21分于公司办。阴。
上一篇: | 下一篇:
||||客服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逃学威龙2 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