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搭一个朝族冷面汤的做法火炕需要怎样制作

朝鲜族结婚时摆大桌图-55BBS 我爱购物网
&&朝鲜族结婚时摆大桌图
朝鲜族结婚时摆大桌图
大多的满人都已经同化,只是朝鲜族的很少有与外人通婚的!现在朝鲜族举办婚姻,一般是"女嫁"和"男娶"同时进行的,是一种中国的迎亲形式和朝鲜传统婚俗仪式相结合的混合体。 到了结婚日,新郎带着"婚函"由傧相陪同前往新娘家迎娶。新郎一行到新娘家以后,由岳母接受"婚函"。然后,新郎在新娘家男眷们的陪同下接受"大桌"。"大桌"上除各种佳肴外,有两样东西必备:一是叼着红辣椒或红枣的整鸡,另一样是埋着三个鸡蛋的一碗大米饭。鸡蛋是新郎必吃的事物,但只许吃两个,另一个则留给新娘吃。"大桌"上的食品在大家共享之前,每样都拣出来一些单独包起来送给新郎的父母眷,让他们知道新娘家款待新郎的情况。新郎吃完饭后,新娘告别父母随同新郎前往新郎家。新娘一行到新郎家后,单独安排在一间屋里,在女傧相的陪同下接受"大桌"。"大桌"上的食物要全部留下,待回娘家时带回去。到晚上,新郎家举行娱乐会。第二天早晨进行"新娘献礼",新郎和新郎家的亲眷们各坐一旁,新娘按照长幼和远近的顺序一一敬酒,并馈赠一件礼物,礼物一般为衣料或服装。在婚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新郎跟新娘一起返回娘家省亲,饮宴欢乐。至此,婚事才算全部结束。彩礼双方协商一下就可以了!家境好的多给,不好的少给咯!要去新娘家迎娶的!最后祝福一对新人,早生贵子,白头到老
6条其他回答
朝鲜族婚礼,非常特别的地方就是新郎要接受大桌。大桌是朝鲜族举行婚礼时专为新郎或新娘准备的筵席,大桌上摆放各种食品,其中最醒目的是嘴里叼着红色尖椒的煮熟的公鸡,隐喻着早生贵子。这时,新郎在伴郎及娘家男眷代表的陪同下坐在大桌前,喝下伴郎斟满的三杯酒,然后用饭。按照朝鲜族婚俗,新郎吃的饭里面有三个鸡蛋,寄托着生儿育女、生活美满的良好祝愿。新郎接受大桌后,新郎、新娘辞别新娘父母,将返回新郎家,至此,时代广场上的表演全部结束。
  先由媒妁给男女两家提亲,如果两家人都满意,便由男方家长向女方家长递送“请婚书”。女方家长接到“请婚书”之后,再经媒妁回复“许婚书”。男方家长向女方家长递送“请婚书”时,附以“四柱单子”,所谓“四柱”,是指小伙子出生的“年、月、日、时”四项内容。女方家长核对男女双方的“四柱”,如果认为合适,便确定婚约,反之,便取消这门婚事。婚事一订,男女两家定吉日,兴趣行“冠礼”和“笄礼”。过去,朝鲜族小伙子都留辫子,成婚之前举行仪式,将辫子在头顶上挽成髻,并戴上冠,以示成年,谓之“冠礼”。所谓“笄礼”,也是通过一定的仪礼把姑娘的发辫盘成髻,叉上发钗。
  大礼包括新郎的“初行”和兴趣行婚礼两个过程。新郎从自家前往新娘家附近的临时停留所叫做“初行”。结婚这天,新郎身着“纱帽冠带”,手持一把大摺扇或“阳伞”(一块长方形红布,两边拴有小棍。摺扇与阳伞均以摭脸。)骑马前往女方家举行婚礼。陪同新郎前往的有“上宾”、“雁夫”等人。“上宾”由父亲或叔父担任。前往新娘家时要携带“婚函”,里面装有赠给新娘的衣料和“许婚书”。新郎一行到临时停留所后稍事休息,准备参加婚礼。婚礼在新娘家里举行。先“函夫”向新娘家的女眷递交“婚函”。女眷用双手撩起裙子兜接,拿进屋里让其他女眷观看里面的礼物。接着,由“雁夫”向新娘家递交用彩布包裹身子的木雁,用以表示忠贞不渝的爱情。新郎踏着踩布,徐徐步入新娘家的院内。新娘家把木雁放在踩布或一张小桌上,新郎用扇子轻轻地推移三下,尔后站在喜桌旁边。此时,新娘由两名“伴娘”搀扶,从屋里缓缓走出,站到新郎对面。这天新娘的打扮是,头挽“大发”,上戴“簇头里”,发钗上悬垂二两宽“发带”,垂于前胸两侧,身穿“长衣”。新郎新娘隔着喜桌相向而立,在司仪的主持下行交拜礼和合卺礼。所谓交拜礼是新郎和新娘互致跪拜礼。合卺礼则是新郎和新娘各斟一杯酒,相互敬饮。   婚礼结束,新郎走进新房接受“大桌”(婚席)。上炕前,先站在外屋地往炕里用力推动木雁。在“大桌”上摆满各种美味佳肴,最显眼的是嘴叼红辣椒昂首而卧的一只整公鸡。“大桌”上摆放酒食之后,新娘家的人先给新郎递“单子”。所谓“单子”是写有简单诗句的纸条,要求新郎赋诗和对,借以试探新郎的聪明才学。如果新郎和对不了,也可由“上宾”和对。吃“大桌”上的菜肴之前,新郎先提出把每样菜都拣出一些敬赠给自己的父母和近亲,谓之“打奉送包”。之后,新郎同陪坐的人一起共餐“大桌”的菜肴。除“大桌”外,还要给新郎另上一个饭桌。新郎的饭碗里有3个剥了皮的熟鸡蛋,新郎不可全吃,须留1-2个给新娘吃。当新娘在新郎家接受“在桌”后吃饭时,亦如此。
  到夜晚入洞房时,把“大桌”上的果品菜肴拣出1-2样给新郎新娘吃夜宵。吃罢夜宵,由新郎解开新娘的“簇头里”,“大发”和n带。接着,用两手同时掐灭两根烛火,共枕入睡。
  后礼包括“于归”与“再行”。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并住了3天后,同新娘一起返回自己家里,谓之“于归”。这时新郎依然骑马,新娘则坐轿。新娘要携带一些礼物,以备到新郎家第二天举行“家宴”时,赠送给新郎的父母及近亲。陪同新娘前往的人叫“上宾”,一般由新娘的父亲或叔父担任。新娘到新郎家后不举行婚礼,只接受“大桌”。“大桌”上的食物要原封不动地带回娘家,敬献给父母及亲眷。第二天早晨,新娘要亲下厨房点火做饭,借以显示炊事手艺。饭后举起行“家宴”,新郎新娘的父母及其他亲眷坐在一侧,新娘坐在一侧。新娘在一名新郎家女眷的指点下向公公、婆婆和其他亲属一一敬酒并赠送衣料、布袜等礼物。   “再行”是新郎在自家住3天后,陪同新娘回娘家去拜访岳父母。此时,村里的小伙子们要对新郎“上刑”,把新郎吊起来,用木棍抽打新郎的脚板,借以向新娘的父母索讨吃喝。在新娘家住上1-2天后,同新娘一起返回新郎家里。至此,婚事才算完全结束
不知您是否是朝鲜族,朝鲜族的婚礼风俗如下:  朝鲜族古老婚嫁,礼仪繁杂,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徵、清期、迎亲六项程序。过去的封建婚姻,儿女没有婚姻自由,都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要门当户对。解放后,可以自由恋爱,但父母仍有很大的权威性。有一点不分贫富都要一律遵守的规矩,即同宗、表亲不通婚.  儿女婚事,长白与延边、通化一带在定亲结婚程序上基本相当。唯结婚嫁妆等要由男方准备,女方只赔嫁两套被褥与外地略不有同。现在新事新办,很多旧习简化。男女相爱后,首先由男方父亲和枉叔哥哥领新郎,在介绍人的陪同下去女方家求婚.第二步在女方没有异议的情况下,通知男方定亲之后,男方父亲、介绍人、带领新郎去女方家定亲。女方召集亲属相亲,当女方父亲、亲属表示同,意后,介绍人领新郎给女方亲属依次叩头.新郎父亲也要给女方的长辈和平辈叩头以示感谢.同时男方要拿线给女方置办定婚酒.第三步结婚.朝鲜族婚礼仪式有新郎婚礼和新娘婚礼.新郎婚礼是新郎迎亲在女方家进行.吉日“雁夫”头行(现多无此习俗),后跟新郎、上客、荷夫(多为汽车司机代替)到女家,由傧相陪引新郎,上客进屋按奠雁礼、交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顺序进行。席宴礼是新郎接受婚席(又叫接大桌),由傧相邻里相陪.席上摆满糕点、糖果、鱼肉佳肴,宴席将结束时,给新郎上饭上汤,在饭碗里放3个去皮的鸡蛋.新郎用饭时要吃鸡蛋,通常留一半饭和一两个鸡蛋,等退席后给新娘吃,以示体贴.新娘离姐家前要向父母与长辈叩首告别.随迎亲的去婆家.  新娘到新郎家后,举行隆重的新娘婚礼。男方父母出门载歌载舞迎亲。现在都在屋内举行新嫡婚礼,备新婚席,新娘迎进屋里,一脚踩锅台,将装有果品的葫芦瓢向炕上扔去,瓢扣着意味着将生男孩,全家高兴.新娘由女傧陪伴,在婚席前正襟跪坐。喜桌上糕点佳肴,还要摆上一只煮熟昂首挺胸的公鸡,咀里叼上一个红辣椒,以示吉祥,婚席摆好后,先请陪新娘前来的女方近亲过目,以示男;方不亏待新娘.婚礼当晚,青年男女为新郎和新娘开娱乐晚会,一般都歌舞到深夜.结婚第二天,迈要举行舅姑礼.新娘由女傧相引导,向公婆及近亲依次行叩首礼,并赠送从娘家带来的礼品.婚后第三天,新娘要脱下婚妆,由婆母指点做第一顿短。早饭后回娘家,叫“初拜”.朝鲜族等办婚事忌讳事宜:一、不许在闰月定“吉日”二、吉日不能定在新郎新娘的出生月三、吉日不能定在父母出生和结婚月四、父母丧亡三周年内不能结婚五、结婚迎亲往返路线不变六、新娘进屋不准扶门框和踩门坎七、女傧相要选父母双全、子女双全者等等.朝鲜族还有一种叫“归婚礼”的独特仪式.只在老夫妻结婚60周年健在,所生子女全在世,在孙子孙女满堂的情况下才能举行“归婚礼”。“归婚礼”比婚礼还要盛大,老夫妻穿着结婚时穿过的礼服,摆上与婚礼一样的婚席,子孙、亲戚、左邻历舍都来祝福,祝寿,热闹非凡.
朝鲜族日常生活中非常讲究礼节,素有东方礼仪民族之称。在朝鲜族,讲究长幼身份、尊敬年长者的风俗之中包含着许多礼节。   过去在一个家庭里,每日三餐都要给老人单独放一张小桌。现在虽然全家人同在一张桌进餐,但仍要先给老人盛饭盛汤。在长辈动勺动筷之前,小辈是不得抢先用餐的。不论是平日里还是年节,有什么好吃的,都要让年长者先品尝。   父母到60周岁、70周岁、80周岁、90周岁时,当儿女的要设宴庆贺。在宴会场合,年纪最大的被称为“坐上”,敬酒时须先敬“坐上”,而后方以年龄大小为序依次敬酒。年轻人对年长者敬酒或接递东西时,须双手递接。如用一只手递接时,须把另一只手抬至胸前,做出双手递接的姿势。年轻人同年长者同坐一起饮酒时,接过酒杯以后,要侧面而饮。面对年长者饮酒,被视为不懂礼节。抽烟时,年轻人不能跟父辈或年长者对火。走路时,年轻人不能跟年长者抢路,进屋或出屋时,年轻人不能抢在前头。   朝鲜族普遍都热情好客。来客不论是亲戚、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人,都要热情地予以接待。不论生活富裕与否,供给客人的饮食都要好于平常,晚间睡觉时,客人单独安排在一个屋,提供最干净的被褥。   传统的朝鲜族房屋特点之一是炕大。进屋时须把鞋脱在门外或外屋地上。男人到别人家作客时,要盘腿而坐。女人到别人家坐客时,坐在炕上之后要把双腿蜷向身子的一侧,其姿势“似跪而坐,似坐而跪”。不论男女,在炕上不能对着人伸腿,更不能岔开双腿。   朝鲜族的语言分为尊阶、对等阶、卑阶(又称下等阶)三种等阶,即同样一句话因说话的对象不同而有三种不同说法。对年长者和上司以及初次见面的人都要使用尊阶语(敬语),如果使用对等阶或卑阶语,意味着粗俗,不懂礼貌,将被人耻笑。   朝鲜族的传统服装,既有性别和长幼之分,又有便服和礼服之别。朝鲜族喜欢穿白色衣服,因而素有“白衣民族”之称。   男装,上衣有袄、短上衣、坎肩、汗衫,下衣有裤。男装的特点是裤裆和裤腿肥大,因裤腿肥大,需用裤角带(丝带)系紧。出远门或参加生产劳动时,在小腿上还要里上类似套袖的“行缠”。   女装,上衣主要有袄、汗衫、坎肩、长衣,下衣主要有开裆裤、套裤、裙子。女装的特点是袄短裙长,袄的长度刚能遮住乳房,长裙长及脚跟。   童装,款式跟成年人服装差不多,喜欢选用粉、绿、黄七彩缎等色彩鲜艳的锦缎,穿在身上,宛如彩虹披身,格外好看。   长袍是朝鲜族的男女礼服,被称作“杜鲁麻基”,汉字标记为周衣。中老年男子空长袍时,一般配戴礼帽。   朝鲜族传统饮食   朝鲜族的祖先过去生活在多山、滨海地带,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造就了与之相应的辣、甜、酸、浓为特点的饮食风格。主要食品有:大米、打糕、冷面、泡菜、狗肉、酱汤等。   打糕:将蒸熟的糯米放在木槽子里用木槌锤打制成,故名“打糕”,是朝鲜族著名的传统风味食品。   冷面:通常是按适当比例把荞麦粉、面粉等掺和后压制而成,汤是用精牛肉和鸡肉熬制而成的,在面条里加上香油、胡椒、辣椒、味精等调味料,是朝鲜族的大众化小吃。   泡菜:泡菜是朝鲜族世代相传的一种佐餐食品。先将新鲜白菜用盐水浸泡一定时间后洗净,然后将辣椒、大蒜、生姜按比例制成调味品,均匀地抹进白菜里装入缸内放到菜窖中。   酱:是朝鲜族饮食中主要调味料之一,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营养非常丰富。品种有:酱油、大酱、兄妹酱、清国酱、辣椒酱、饭酱等。   朝鲜族传统民居   朝鲜族传统民居,多修筑在适合种水田的山?或平川地带。大体有悬山式、广殿式和歇山式,有草房和砖瓦房等。室内有大型土炕,十分干净。屋外有碾房、仓库、牛舍等。   在城市,朝鲜族同其他民族一样,居住在高楼大厦,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朝鲜族农民的茅草房不久也将成为历史。   朝鲜族传统礼仪   婚俗:婚俗是朝鲜族家庭礼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纳彩、纳带、迎亲三个程序。   纳彩,就是定婚。纳带,是指新郎家向新娘家送彩礼。随后就要“迎亲”,也就是要举行婚礼了。   传统的朝鲜婚礼仪式,新郎骑马,新娘坐轿。新郎身着“官带”,头带“纱帽”,脚穿棉布靴,或穿黑布袜、麻鞋。新娘头挽“大发”,或挽髦戴“簇头里”,身着围衫或韩服衣裙,脚穿布袜、麻鞋。上世纪30年代后,新郎的服装逐渐变为西装革履。新娘的打扮则为身穿韩服,外披头纱,脚穿勾勾鞋或布鞋。现在,延边朝鲜族实行的婚礼方式,农村和城市有所不同。在农村,结婚这天新郎到新娘家接亲,接受大桌(婚席),把新娘领回家里,再为新娘摆大桌。整个过程中,不举行专门的结婚仪式。在城市中,时兴“婚礼厅婚礼”,专门设置婚礼大厅举行婚礼。   忌绳:朝鲜族出生礼仪大体包括“忌绳”、“百日”“抓周”等。“忌绳”是出生礼仪中的第一项。一旦婴儿降生坠地后,这户人家就会在自家的屋檐下挂上一条草绳,即“忌绳”,以此告知众人婴儿的出世,外人禁止出入。如果生的是男孩,就把辣椒或木炭插入绳内;如果生的是女孩,则插上松叶和松枝条。“忌绳”一般要悬挂21天,用以表示让产妇及婴儿度过20天宁静祥和的日子。这种仪礼表达了母亲及家人对婴儿的爱护与关怀。   婴儿出生后100天要举办一次小宴礼,即给孩子过“百日”。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共同祝愿孩子健康成长,同时给孩子拍照留念。   抓周:“抓周”是朝鲜族格外讲究的一周岁生日仪式。这一天,给婴儿穿一身精心制作的民族服装,在生日席上摆放刀、剪、弓、笔、书、钱、算盘之类的东西和糕饼、水果等,而后让婴儿任意抓取,以最先抓取的东西来判断其将来的志趣。假如首先抓取的是刀、弓,预兆将来能有武功;如果是书、笔,预兆将来会有文采;如果是糕饼之类,则预兆将来会是个老实本分的人。这种预祝孩子未来的风俗,现今仍然保存和延续。   花甲宴:花甲宴是朝鲜族人民为60岁老人举行的生日宴席。到了这一天,儿女们为老人换一身特制的礼服,在大厅或庭院内摆上寿席。花甲老人坐在寿席中央,男左女右,同亲朋邻里中的同辈兄弟一起接受寿礼。寿桌上摆满糖果、鱼肉、糕点和酒类。寿礼开始,按儿女长幼之序,亲朋远近之别,依次敬酒,或者献祝寿诗,或者载歌载舞。礼毕,子女们宴请前来祝寿的亲朋好友,人们边吃边喝,边唱边跳,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回婚礼:回婚礼是庆贺老人结婚六十周年的独特仪式。老两口都健在,所生子女无一夭折,并有孙儿或孙女,才有资格举办回婚礼
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如匙箸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在桌面的左侧,汤碗摆在右侧,带汤的菜肴摆在近处,不带汤的菜肴摆在其次的位置上,调味品摆在中心等。婚丧、佳节期间不杀狗、不食狗肉。忌讳人称"鲜族"。 木雁双飞 相敬如宾 朝鲜族婚俗中,定婚前,一般也要经过提亲、请婚、定吉日、送聘礼等程序。 姑娘和小伙的接触传话,需要一个"媒人"。首先,男方家要让媒人到女方家"看善",与汉族的"相亲"相似,如满意,小伙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若也同意,男方家就往女方送"四柱"。四柱就是在一张纸上写着姓名和星辰宿象(出生的年月日时)女方再拿姑娘的四柱与之对"穹合"。 所谓"穹合",就是指男女的属相是否相顺而不相克。如二人生肖相合,女方就经媒人通知男方家,说两个人的"穹合"相对,男方可"择日"确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并送彩礼到女方家,一般要有"青缎"、"红缎"等。 到了婚期,新郎须由长辈护送亲自去迎娶,按规定的时间进到女方家,把带来的一对木刻的大雁献上去,比喻今后要像大雁一样比翼双飞,永不分离。 随后举行"醮礼",女方在正室中央按东西方向合放两张桌子,中间放青松翠竹,松竹上披青红线;桌两边放上木雁,摆上酒食,在主礼者引导下,西边的新郎向对面的新娘敬酒,新娘谢拜回敬。 接着,新郎入上房接受女方为他准备的"大桌",上摆鱼肉、水果、糕饼、糖果之类食品,在接爱"大桌"时,新郎要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并且说一些礼让双亲和宾客的话,以免失礼。这个程序之后,新郎才可骑马领轿娶回新娘。 六十年金婚温旧梦 朝鲜族还有一种特殊的婚礼,称为"归婚礼",如果一对夫妻结婚六十周年依然健在,且子女中无人夭折,同时拥有孙子孙女,就可进行归婚礼。 婚礼上,两人必须穿上结婚时穿过的礼服,其隆重程度不亚於年青人,这天,子女、亲戚按辈份远近,年龄大小依次向老两口敬酒并跪拜以示祝福。随后,幸福的两位老人坐上一辆婚车,绕村一周,左邻右舍,男女老幼纷纷前来祝福,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朝鲜族现有18万多人,约占吉林市人口总数的4.3%,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乐观的民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朝鲜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喜载歌载舞,他们的农乐舞、龙鼓舞、婚礼舞、刀舞和槌衣舞倍受青睐。在大力弘扬传统民间文化的同时,我市的民族工艺品,如绘画、雕刻、草编、剪纸、刺乡等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和浓厚的东北风格。   朝鲜族的婚礼习俗非常热闹 尊老习俗备受称道,有一日四餐的饮食习惯。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捣衣”劳动。每到中秋左右,妇女们都要拆洗被褥衣服,进行晒喷浆,待其半干后叠成长方形在砧上捶打,这就是“捣衣”。   永吉县兴光村朝鲜族民俗村,已被辟为旅游景点。主要旅游活动有:村民与游客共同歌舞联欢;到村民家中参观民族生活习俗;在具有民族特点的火炕上品尝朝鲜族风味餐。朝鲜族的米饭、米酒、打糕、冷面、小咸菜、山野菜、狗肉全席等风味饮食和充满热情的招待令游客留连忘返。   中国的朝鲜族有200余万人,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其中吉林省占60%以上。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语系未定。朝鲜族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是物质生活比较好、问哈水平较高的民族。他们长期以垦荒为业,为开发培植我国高寒水稻,种植东北优质大米做出了贡献。朝鲜族的歌舞蛮声全国。朝鲜族人酷爱体育,讲究卫生,文明礼貌,特别是尊老爱幼的美德受到各族人民的好评。   服饰:像我们印象中的一样,朝鲜族的民族服饰极有特色。年轻女子往往穿着质地华贵、色彩艳丽的长衣裙,中年女子也一样身着漂亮的长筒裙,只是颜色以素色为主;男子则喜穿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多穿长袍。儿童也着长裙,并在衣裙的袖口处配上七彩缎,色彩明亮。   民俗:朝鲜族的房子都以木搭架、屋顶四面坡用谷草或稻草、瓦片覆盖,墙壁多为泥墙刷白灰。现在砖瓦结构的住宅日益增多。   朝鲜族婚礼仪式隆重,分别在女方和男方家两次举行。朝鲜族家庭“男主外,女主内”风俗盛行,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究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   朝鲜族有独特的家庭节日,如回甲节(六十周岁生日)、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 朝鲜族习俗中,搬家、千人针、跳板等习俗与传说,很有意思。我国朝鲜族最大的聚集地在延边,这里山多水多,很久以前,农民迫于生计,开荒垦殖,由于地块零散,他们就开发一处后,又到另一个地方开发。因而,当时生活在延边的朝鲜族,每隔三、五年就更换一个住处,经常搬家就成了此处朝鲜族的习惯了。有一首流传在朝鲜族民间的歌谣《搬家歌》,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当时朝鲜族搬家求生的艰难情景:  老黄牛一步三摇,高轮车轻轻飘飘。  妻子顶着木盆瓦罐,破东烂西丢下了。  我们默默地走着,是寻找,也是奔逃。  寻找一块无主的土地,不干它是何朝。  哪怕是天涯海角。  你只管往前走,离衙门越远越好。  妻子呀,你不必心焦,理想的地方一定能找到。  我们到那里播种插秧,那儿水土肥美,  那儿阳光普照。  唱来唱去总是这一个调――  把安居的乐土找到,再也不用搬家了。  黄牛听了抬起头,妻子听了挺直腰。  高轮车轻轻飘飘,木盆瓦罐妻子顶着。千人针  “千人针”指的是经多人之手缝制的一条有文图的布带。当青年应征入伍时,斜披在肩上作为克敌制胜的象征。这一习俗是与一个古老传说有关。据说,很早以前,有一个富庶的村落里,人们都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有一天来了一个力大无比的妖魔,残害村民。村中的壮士与它交手,都因为力量不足,被它吃掉了。有一青年立志要除掉这妖魔,到处寻求方法。终于访求到一智者,告诉他,要打败这妖魔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1000人的智慧和力量才行。要想有1000人的智慧和力量,就得用一条布带,让年轻的媳妇或亲人缝上一针,就把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缝在带子上了。有1000个媳妇(自然不能用寡妇)来缝制,这一条带子就有了1000人的智慧和力量,便可打败妖魔。青年人按照智者的话办了,做成了“千人针”,披在身上去和妖魔决战,真的打败了妖魔。于是“千人针”便成了胜利保障的象征,世世代代流传下来,谁家有应征入伍者,家人就手捧布带求人缝这千人针,以图吉利。  近代在抗日救国的浪潮中,又有所发展。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寇侵略我国东北时,住在延边的许多朝鲜族爱国妇女,不论有无家人入伍,她们都手捧布带,在车站、码头甚至走街串巷互相缝制“千人针”。缝制时还说一些对日寇诅咒和对抗日战士祝福的话。跳板  跳板是朝鲜族妇女喜爱的体育运动,据《京都杂记》记载,跳板当时称之为“板舞”。在一条长板正中垫一圆木,板端各站一人,一方先跳起,靠下落冲力将对方弹向空中,此起彼伏,连续降落。如今跳板已成为朝鲜族妇女竞技的体育项目。参与比赛的女选手,身着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在跳板上起落翻腾,犹如花间彩蝶。能者还借助花环、扇子等道具在空中做出各种高难动作,令人目不暇接,赢得一阵阵喝彩掌声。朝鲜族的居室里都是炕,没有炕上地下之分。家具摆在炕上,锅灶搭在炕边。到朝鲜族人家做客,进屋就得脱鞋。每子正面开三四扇门,门同时也是窗户,所以有一句歇后语?“朝鲜窗户是门”。屋内一般分为寝室、客室、厨房和仓房等,朝鲜族为什么要修那么大的炕呢?这可能与他们的劳作特点有关。“炕大屋子暖”,他们常年在水田里劳作,早春寒冷,又容易受水侵袭得风湿病,所以劳动归来,需要有一个温暖的住所。   朝鲜族主要种植水稻,大米自然成为主食。他们蒸饭的铁锅与众不同,锅底浅而且平,锅盖厚而重,焖出来的饭格外清香可口。朝鲜族每家每户灶台上悬挂的这种东西叫大酱菜,是他们特别喜欢的家常必备调料,常常用于做汤和调拌狗肉。而打糕更是炒不可言,独具民族风味。打糕类似与汉族的年糕,但它不是用磨盘磨出来的,而是用木捶打出来的,是朝鲜族招待宾客、过年过节的必需食品之一,就像汉族人吃饺子一样重要。宾客到家里来,主人常常用打糕款待。由于东北盛产大豆,朝鲜族人与当地的其他民族一样,在冬季酷爱吃豆芽菜,朝鲜族人认为豆芽菜发牙快,预示着冬季很快过去,春天即将到来。长白山下的朝鲜族,自古信奉“大山神”。祭山神的时候,他们都要带上猪肉、鱼和特有的打糕等祭品,将这些祭品摆放在一棵高大挺拔并且带有神秘色彩的大树下面,然后向大树行跪拜礼,并要敬酒三杯。拜山神,实际上是一种原始古老的图腾崇拜,也是朝鲜族人对大自然的一种崇尚和亲近。朝鲜族人认为山有灵气,崇拜它,可以得到幸福和财富,因此,他们每次进山找参,伐木、采菇,都会举行这样的仪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中国的朝鲜族是十七世纪时由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朝鲜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
朝鲜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延边地区,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延边地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又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人参、鹿茸均驰名中外。
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男子喜欢摔跤、踢足球,女子喜欢压跳板和荡秋千。朝鲜舞蹈包括长鼓舞、刀舞、扇舞、巫舞等。  
朝鲜族人非常尊重老人,并将8月15日定为"老人节"。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吸烟时,年轻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则便被认为是一种不敬的行为;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年轻人应恭敬地站立路旁问安并让路;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
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如匙箸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在桌面的左侧,汤碗摆在右侧,带汤的菜肴摆在近处,不带汤的菜肴摆在其次的位置上,调味品摆在中心等。婚丧、佳节期间不杀狗、不食狗肉。忌讳人称"鲜族"。
木雁双飞 相敬如宾
朝鲜族婚俗中,定婚前,一般也要经过提亲、请婚、定吉日、送聘礼等程序。
姑娘和小伙的接触传话,需要一个"媒人"。首先,男方家要让媒人到女方家"看善",与汉族的"相亲"相似,如满意,小伙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若也同意,男方家就往女方送"四柱"。四柱就是在一张纸上写着姓名和星辰宿象(出生的年月日时)女方再拿姑娘的四柱与之对"穹合"。
所谓"穹合",就是指男女的属相是否相顺而不相克。如二人生肖相合,女方就经媒人通知男方家,说两个人的"穹合"相对,男方可"择日"确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并送彩礼到女方家,一般要有"青缎"、"红缎"等。 到了婚期,新郎须由长辈护送亲自去迎娶,按规定的时间进到女方家,把带来的一对木刻的大雁献上去,比喻今后要像大雁一样比翼双飞,永不分离。
随后举行"醮礼",女方在正室中央按东西方向合放两张桌子,中间放青松翠竹,松竹上披青红线;桌两边放上木雁,摆上酒食,在主礼者引导下,西边的新郎向对面的新娘敬酒,新娘谢拜回敬。
接着,新郎入上房接受女方为他准备的"大桌",上摆鱼肉、水果、糕饼、糖果之类食品,在接爱"大桌"时,新郎要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并且说一些礼让双亲和宾客的话,以免失礼。这个程序之后,新郎才可骑马领轿娶回新娘。 六十年金婚温旧梦
朝鲜族还有一种特殊的婚礼,称为"归婚礼",如果一对夫妻结婚六十周年依然健在,且子女中无人夭折,同时拥有孙子孙女,就可进行归婚礼。
婚礼上,两人必须穿上结婚时穿过的礼服,其隆重程度不亚於年青人,这天,子女、亲戚按辈份远近,年龄大小依次向老两口敬酒并跪拜以示祝福。随后,幸福的两位老人坐上一辆婚车,绕村一周,左邻右舍,男女老幼纷纷前来祝福,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朝鲜族现有18万多人,约占吉林市人口总数的4.3%,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乐观的民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朝鲜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喜载歌载舞,他们的农乐舞、龙鼓舞、婚礼舞、刀舞和槌衣舞倍受青睐。在大力弘扬传统民间文化的同时,我市的民族工艺品,如绘画、雕刻、草编、剪纸、刺乡等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和浓厚的东北风格。
  朝鲜族的婚礼习俗非常热闹
尊老习俗备受称道,有一日四餐的饮食习惯。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捣衣”劳动。每到中秋左右,妇女们都要拆洗被褥衣服,进行晒喷浆,待其半干后叠成长方形在砧上捶打,这就是“捣衣”。
  永吉县兴光村朝鲜族民俗村,已被辟为旅游景点。主要旅游活动有:村民与游客共同歌舞联欢;到村民家中参观民族生活习俗;在具有民族特点的火炕上品尝朝鲜族风味餐。朝鲜族的米饭、米酒、打糕、冷面、小咸菜、山野菜、狗肉全席等风味饮食和充满热情的招待令游客留连忘返。
  中国的朝鲜族有200余万人,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其中吉林省占60%以上。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语系未定。朝鲜族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是物质生活比较好、问哈水平较高的民族。他们长期以垦荒为业,为开发培植我国高寒水稻,种植东北优质大米做出了贡献。朝鲜族的歌舞蛮声全国。朝鲜族人酷爱体育,讲究卫生,文明礼貌,特别是尊老爱幼的美德受到各族人民的好评。
  服饰:像我们印象中的一样,朝鲜族的民族服饰极有特色。年轻女子往往穿着质地华贵、色彩艳丽的长衣裙,中年女子也一样身着漂亮的长筒裙,只是颜色以素色为主;男子则喜穿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多穿长袍。儿童也着长裙,并在衣裙的袖口处配上七彩缎,色彩明亮。
  民俗:朝鲜族的房子都以木搭架、屋顶四面坡用谷草或稻草、瓦片覆盖,墙壁多为泥墙刷白灰。现在砖瓦结构的住宅日益增多。
  朝鲜族婚礼仪式隆重,分别在女方和男方家两次举行。朝鲜族家庭“男主外,女主内”风俗盛行,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究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
  朝鲜族有独特的家庭节日,如回甲节(六十周岁生日)、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
朝鲜族人生礼仪包括“百日宴”、周岁生日宴等对于婴儿的祝愿性礼仪和冠礼(女人为笄礼,已消失)、婚礼,还有花甲宴、进甲宴、八甲宴、回婚礼等庆贺长寿的礼仪以及葬礼。(1)“百日宴”:指婴儿长至100天,设宴预祝婴儿多福长命。前来祝贺的人们带来白线绺套在婴儿的脖子上,白线绺上还要夹入一些纸钱。婴儿的父母用白米作“白雪糕”,到十字路口分给“一百人”,以预祝婴儿长命百岁。(2)“周岁生日宴”:一则为了祝贺婴儿度过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春夏秋冬,二则为了预祝有美好的未来。这一天,给幼儿换新装,宴请亲戚、邻里、朋友,又让幼儿抓周。所谓“抓周”即摆好“生日桌”,上面摆放书、笔、钱、刀及各种食品之后,让幼儿随便抓取,以最先抓取的东西来“判断”其将来的“志趣”。如最先抓取的是笔和书,则预示将来会有文才等等。(3)婚礼:朝鲜族旧式婚礼中含有“奠雁礼”、“交拜礼”、“合卺礼”等古老的礼仪成分。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式婚礼逐渐替代旧式婚礼。在新式婚礼中,有宣读结婚证书、新郎新娘交换礼物、相互敬礼或跪拜、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跪拜、双方家族代表讲话等程序。不管在新娘家、新郎家举行的婚礼,还是在饭店举行的婚礼,都少不了为新郎新娘摆设筵席,即新郎、新娘接受“大桌”。这是来自旧式婚礼的传统礼仪。大桌上摆放各种食品,其中最显眼而有特色的是嘴里叼着红色尖椒的一只蒸熟的整公鸡。公鸡象征婚姻之喜,红色尖椒象征新郎新娘红心相印,日子红火,多子多福。新郎饮罢伴郎斟的三杯酒,便要求把大桌上的食品每样都拣出一点,以便敬献给父母品尝,此为“打奉送包”。新郎的饭碗里埋入三个剥了皮的熟鸡蛋,新郎只能吃半碗饭和一两个鸡蛋,剩下一半留给新娘吃。(4)庆祝长寿礼仪:包括花甲宴、进甲宴、八甲宴、九甲宴及回婚礼。花甲宴是为纪念60周岁生日而由其子女筹办的贺宴,又称还甲宴、回甲宴,颇为隆重。进甲宴是过60周岁,进入新的甲子以后举行的贺宴。八甲宴、九甲宴是为80周岁、90周岁生日举行的贺宴。回婚礼是为纪念结婚60周年而举行的贺礼。不过,举行回婚礼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时限为结婚60周年;其二,须是原配夫妻;其三,所生子女都健在,且无犯法服刑者。(5)一般礼节:朝鲜族晚辈对长辈必用敬语。一日三餐盛饭盛菜,必先盛给老人,并给老人摆单人桌。老人举匙,全家才能开始就餐。饮酒、吸烟,父子不同席。在家宴中年轻人与老年人同席而无法回避时,年轻人举杯背席而饮。酒席上,按年庚依次倒酒,老者举杯后其他人依次举杯。路遇长者或客人,必须恭顺地问安行礼并让路。在屋内同客人初次见面,互通姓名时,要双膝跪席,双臂垂前摁席,稍俯上身,恭顺地通报自己的姓名,然后说些客气话。不论男女,不能在客人面前随意伸腿,更不能岔开双腿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何朝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