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低级镇魂之石官员掌封驳的利于弊

右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A.“掌丞天子,助理万机”B.“中书取旨,门下封驳”C.“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D山东省潍坊市2014届高三3月模..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问题人评价,难度:0%右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A.“掌丞天子,助理万机”B.“中书取旨,门下封驳”C.“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D点击查看答案解释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0年湖北黄冈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题型:选择题
“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唐朝《文献通考》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唐朝的三省
A.运转过程不断完善
B.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C.行政地位逐渐下降
D.完全隶属于政事堂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单选题
“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唐朝《文献通考》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唐朝的三省A.运转过程不断完善B.工作效率极其低下C.行政地位逐渐下降D.完全隶属于政事堂
科目:高中历史
“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唐朝《文献通考》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唐朝的三省
A.运转过程不断完善&&&&&&&&&&&&&&&&&&&&&&&&&&& B.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C.行政地位逐渐下降&&&&&&&&&&&&&&&&&&&&&&&&&&& D.完全隶属于政事堂
科目:高中历史
“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唐朝《文献通考》中的记载,反映了唐朝的三省(& )A.运转过程不断完善& B.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C.行政地位逐渐下降&& D.皇权不断加强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0年湖北黄冈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题型:单选题
“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唐朝《文献通考》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唐朝的三省A.运转过程不断完善B.工作效率极其低下C.行政地位逐渐下降D.完全隶属于政事堂您(@)目前可用积分:148694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34:30 &&
11.7 南梁南梁(502年-557年)由萧衍取代齐朝称帝,都建康(今南京),国号梁,又称萧梁。梁朝后期国势败坏,北齐和西魏相继来攻,失去了大片土地。萧衍的孙子萧察曾在江陵建立西梁,传三帝,后亡于隋。萧衍时期&&&&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在侯景之乱中饿死,竟然活了86岁,这在皇帝中,确实很罕见,就是寻常百姓中也是少见。萧衍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有一定成就,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也较高。他很好学,从小就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即位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曾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权。502年,齐和帝萧宝融被迫禅位于萧衍。称帝以后,推动各种改革,把南齐时的种种问题改正。萧衍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讲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过好几次的。在梁武帝的影响和提倡下,梁朝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东晋以来最繁荣的阶段。&&&&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520年,萧衍开始笃信佛法,多次舍身出家。527年第一次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后又三次出家。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在梁一代佛教成为时尚。梁朝佛寺达2846座,僧尼有82万余人。464年,刘宋时期有人口468万,520年以后的梁朝呢?大致也就是这么多人,虽然通过萧衍前期的治理,人口可能会增加一些,应该不足500万人。如果按照500万人计算,竟然就养活僧侣82万,僧侣占的比例太大,这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这是一种巨大的经济负担。僧侣不负担徭役或税收,甚至还靠其他人口养活,这会严重加大农民的负担,降低农民的物资生活质量,虽然农民的精神生活质量可能并不会降低,甚至会因为佛教的流行而有所提高。佛教提高的是大家的精神享受水平,对物资生活水平起着负作用,总体上是降低国家的生产能力,降低了国家的富裕程度。佛教的流行程度越高,对生产能力的影响就越大,对国家富裕程度的影响也越大。梁朝应该是佛教在南方汉族生存区域最流行的时候,明显了降低了南方汉族人口的实际生存能力,明显的降低了南方汉族的整体力量,也就是降低梁朝的国力。如果按照两个僧侣的负担相当于一个军人的负担水平,这82万僧侣的综合负担,相当于梁朝常备军队增加41万人的军队规模所带来的综合负担。增加41万的军队,可以促使梁朝军事力量大增,甚至可以因此而统一北方汉族区域。&&&&南北朝时期是佛教最流行的时期,也是汉族人口宗教信仰最疯狂的时期,还是汉族人口因信仰宗教而带来的综合负担最大的时期。宗教可以明显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这是宗教的根本好处,但是,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开支投入过多,应该有些不妥。南北朝时期由于受到胡人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暴力因素较多,改朝换代也较为频繁,南北之间还经常发生一些战争,人们的生命受到较大挑战,生命脆弱的感觉,或难以掌握自己命运的感觉比较普遍,这导致人们需要从宗教中获得心灵安慰,这是佛教高度流行的原因。&&&&后来随着隋唐汉族人口的掌权,导致胡人气息的削弱,暴力因素衰退。隋唐的大一统局面也导致战争频率降低,以及唐朝对道教的扶持,都促使佛教信仰的降温,也促使汉族人口宗教信仰的降温。估计关键因素是科举制度的建立,促使儒学回归汉族中上层人口,相对汉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儒学的普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极大,对国民思想的影响极大,人的脑子是有限的,装这个多了,装那个就少了。儒学把人们脑海中的佛教信仰内容挤出了一部分,在汉族人口脑子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最终,在汉族人口中形成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准确的说是在汉族人口的脑海中形成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也许你这个占的分量多一些,也许你那个占的分量多一些,因人而已,对于汉族人口,总体情况基本是三足鼎立形势。&&&&宗教信仰在汉族人口中得到了很好的进化,宗教地位取得了很好的定位。汉族人口的宗教信仰特点是;在较小的宗教信仰付出(投入)的情况下,获得较多的精神享受,这几乎是一种高度完美的宗教信仰。对于汉族人口,一个较为虔诚的佛教或道教信仰者,在初一或十五各烧一次香就可以了,相对基督教的每周一次礼拜,效率高一倍。汉族人口还可以临时抱佛脚,需要精神安慰的时候,去烧烧香就可以了。相对一神教,汉族人口可以同时信仰佛教或道教或儒教,不论寺或庙,见什么拜什么。&&&&隋唐以来的汉族人口的宗教信仰就是我们说的封建迷信,这种信仰对提高古人的各种信心大有帮助,也就是起着增进自信的作用,也能压制人性的丑恶,压制人类兽性的爆发,降低人们的破坏力,对社会和谐有明显好处。道家的算卦也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这其实也是汉族人口信仰的一部分。算卦先生其实就是古代的心理医生,可以为古人进行心理方面的排忧解难,调节心理状态,对增进社会和谐大有好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35:10 &&
11.8 侯景之乱&&&&鲜卑化的羯人侯景,狡诈多变,残忍酷虐,但掠得财宝皆赏赐将士,故能得将士死力,所向多捷。547年,84岁的萧衍皇帝不顾多数朝臣的反对,接纳侯景。侯景勾结野心篡位的梁武帝之侄萧正德作内应。548年八月,侯景领兵8千发动叛乱。梁武帝完全没有防范,命萧正德保卫京师,而萧正德却派船接侯景叛军过江,迎进建康,包围“台城”(即宫城)。侯景纵兵抢掠,又命北人被没为奴者,皆令放免,加以任用,这促使侯景力量大增。549年三月,侯景攻陷台城。城破之时,城中人口从十万人下降到二三千人,尸骸堆积,血汁漂流,惨不忍睹。侯景又东掠三吴,使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南史•侯景传》)。侯景得势后,杀萧正德,软禁梁武帝。不久梁武帝忧死,景立萧纲为帝,又废杀萧纲立萧栋。551年,侯景终于废萧栋而称帝,国号汉。次年,梁将王僧辩、陈霸先大败侯景军,攻下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胡人多是反复无常的虎狼之师,怎么能驾驭的了,就是能驾驭一时,怎么能长久驾驭,五胡乱华的惨剧刚过,萧衍竟然没有吸取任何教训,引狼入室,导致江南汉族人口大损。侯景之乱的教训是;无论多么诱人,也不要接纳胡人,无论胡人以什么身份来到汉族区域,都要禁止。比如,胡人以奴隶身份来到汉族区域,虽然看起来似乎没有危害,似乎还有好处,其实,总是潜伏着意想不到的危害,在非常时期就后悔莫及了。比如侯景势力的扩大,部分来源于,南方汉族富裕家庭购买北方的胡人奴隶。侯景之乱的危害扩大,更主要来源于汉族内部的矛盾,这其实也显示了让胡人进入汉族区域的重大危害。进入汉族区域的胡人可以了解汉族的情况,可以与汉族人口进行广泛交往,从而方便胡人利用汉族内部的矛盾,扩大胡人的危害。所以,为了汉族的安全,禁止胡人以任何形式进入汉族生存区域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有利于汉族长远生存的重大战略。&&&&萧衍年老糊涂,接纳侯景,导致南梁的衰败。笔者原来只以为有作为的皇帝早死是很有危害的,谁知,皇帝晚死也是不好的,萧衍是很好的例子。皇帝的寿命应该在40岁到70岁,较为恰当,50岁到60岁的皇帝寿命更好一些。皇帝寿命超过70岁,就应该主动让位于自己的孩子了,当太上皇,颐养天年,岂不更好。萧衍4次当出家当和尚,为什么就不让皇位呢?既然想出家,就应该提前让皇位,处理好后事。萧衍难道是假出家吗?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36:00 &&
11.9 南陈&&&&南朝陈代(557年-589年),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武帝陈霸先所创建,都建康,仅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狭小地区。陈朝建立时已经出现南朝转弱,北朝转强的局面。历五帝,三十三年。陈霸先时期&&&& 陈霸先(503年―559年)是浙江长兴人,远祖世居河南许昌,西晋永嘉年间,随西晋王室渡江南迁。陈霸先青少年时打鱼练武,兴趣广泛,好读兵书,长于谋略,精于武艺,处事明达果断。初随梁广州刺史萧H沃兄北尉蚬ι鹘交ぁ⒏咭兀笕握鞅贝蠼⒄蛭来蠼戎啊3掳韵饶下氛魈执缶釉フ拢窠髂喜┏龇屑资咳蛉恕3掳韵扔胛髀范级酵跎缁崾螅552年三月,在建康与侯景展开了决战,摧毁了侯景势力。萧绎就在江陵称帝。陈霸先镇守在江苏镇江,王僧辩镇守在建康。&&&&554年九月,西魏发兵突袭江陵,王僧辩未及时救援,梁元帝被杀。555年,北齐乘梁国多次遭遇兵祸之机,派兵南向,护送贞阳侯萧渊明来登梁国帝位,企图培植傀儡皇帝。王僧辩屈从北齐压力,于七月迎萧渊明到建康称帝。555年九月,陈霸先在京口举兵,除去王僧辩,把萧渊明赶下台,萧方智登基称帝。陈霸先任大都督,总摄梁朝军国大事。555年底和556年六月,陈霸先先后击溃北齐两支武装力量的大规模进犯。557年十月,萧方智禅让帝位。陈霸先生逢乱世,尽管身经百战,收拾的却是百废待兴的江山,在位三年,任贤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陈霸先运用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才能稳定了江南局势,抗拒了北齐的攻击,避免了偏居江南的汉族人口受到胡人治理的可能,避免了全汉族的沦陷,这对延续汉族文化大有好处。陈霸先掌握江南汉族命运的时间也就4年时间,仅仅这4年时间内就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果再给予陈霸先10年的寿命,陈霸先也许会取得更大成就。陈`时期&&&&陈`(522年―566年)560年至566年在位,是陈霸先长兄陈道谈的长子,深受陈霸先的赏识与栽培,更令其总理军政,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这时陈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比较强盛。陈顼时期&&&&陈顼(528年―582年)569年至582年在位,陈`的弟弟。陈顼是陈废帝(566年―568年)陈伯宗(554年―570年)的辅佐大臣,后废掉了陈伯宗,自立为帝。他在位期间,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鼓励农民生产,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573年,派大将吴明彻乘北齐大乱之机北伐,攻占了吕梁(江苏徐州附近)和寿阳,一度占有淮、泗之地,但最后被北周夺走。陈顼在位期间,国家比较安定,政治也较为清明。陈叔宝时期&&&&陈叔宝(553年―604年)即陈后主,陈顼嫡长子,582年继位,589年,隋灭陈,被俘,604年病卒于洛阳。在他统治时,陈的政治日趋腐败。叔宝荒于酒色,不恤政事,以江总为尚书令,不持政务,日与江总、陈暄、孔范等所谓“狎客”十余人游宴后庭,制作艳诗。又大建宫室,滥施刑罚,对于一衣带水的强大隋朝了无防备。588年,隋以晋王杨广为元帅,率五十一万士兵南下。翌年正月,隋军分道攻入建康,陈后主与张贵妃、孔贵人避入井中被俘,陈亡。&&&&陈朝皇帝都是不错的,结局也不错。陈叔宝有22个儿子,被俘后,并没有被杀,相对前面的梁、齐、宋的帝王的命运要好的多。这显示汉族人口的文明意识已经基本得到恢复,胡人风气基本被洗涤干净。从汉族整体利益来看,陈叔宝的出现是恰到好处,不务正业的陈叔宝,削弱了南陈国力,降低了隋统一汉族区域的阻力,客观上是隋朝顺利统一汉族区域的大功臣。&&&&南陈给人的感觉是不错的,皇族之间至少没有那么多的血腥味,相对前几个朝代,要温馨一些。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37:11 &&
11.10南北对持的客观因素分析&&&&南朝从420年到589年,持续170年,更换4个朝代。南朝地域基本属于当时汉族的非核心区域,属于汉族新兴发展区域,其人口数量一直不多,基本维持在400到500万人口之间。如果南朝算是一个国家,不到500万的人口,确实是一个中小国家,称不上大国。从地域上看,南朝不算小,至少算是中等国家,甚至称为地域大国,也是可以的。南朝总体上是人口稀少,大部分地方是郁郁葱葱的几乎没有人烟的山脉丘陵地带。南朝的特色是;平原少,平原上水域太广,导致可耕地不多,自然人口少,较少的人口数量导致南朝国力难以强大起来。古时候,人口数量决定国家力量,这是容易理解的规律。&&&&南朝虽然人口数量少,导致国力不强,难以占据广大的北方地区。客观上,很难依靠南朝国力,统一北方地区。这也是古代中前期汉族政权难以从南方出发统一汉族区域的原因,往往是从北方汉族政权控制区域出发,统一南方汉族政权控制的区域。原因就是人口数量的南北差异所致,北方汉族地区在古代中前期,往往相对南方汉族地区拥有明显多的人口数量,进而导致北方汉族政权往往比南方汉族政权拥有明显大的综合国力。&&&&南朝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南朝区域的北端拥有一个天然的水域屏障,江淮流域的多水环境。江淮流域的多水环境与北方汉族区域拥有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这会带来不同的战争模式,而北方政权的军队,往往难以适应江淮的水域环境。这导致人口处于优势的北方,由于江淮水域因素,而难以统一南方。只有优势非常明显的时候,统一南方地区才显得可行。优势非常明显的时候就是北方人口远多于南方的时候。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北方人口或军队不仅仅不适宜在江淮水域作战,而且容易在江淮水域染病,特别是待的时间一长,更容易染病,这会严重削弱北方军事力量,这进一步促使北方在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难以吞并南方政权。&&&& 北方军队往长江流域,可能主要是水土不服带来的疾病,也可能与潮湿气候有关。华北平原主要是黄河冲击形成的平原,平原土壤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土壤主要来自蒙古高原上,整个北方地区的表面土壤构成具有类似性,这导致北方地域的水质具有类似性,北方的广阔区域对于北方人口,不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现象。这个现象有利于北方人口在北方区域的迁移,但是,这不利于北方抗御游牧人口的侵略。11.11 南朝皇帝的低水平表现与频繁的改朝换代现象&&&&宋、齐、梁三朝除了少数的开国皇帝有一定水平之外,其它皇帝水平不高,表现很差劲,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估计出现这种现象应该是存在一定的逻辑的。南朝改朝换代的频率较快,虽然大家较为血腥,但是依然难以阻碍改朝换代的频繁发生。这种频繁的改朝换代应该也不是一种巧合,应该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这两种现象应该与同一个因素有关,也就是与人口规模有关,南朝较小的人口规模,带来了这些表现。&&&&人口规模会影响改朝换代的难度,人口大国改朝换代的难度较大,人口小国改朝换代的难度较小,人口规模与改朝换代的难度成正向关系。南朝较小的人口规模是南朝频率较大的改朝换代的客观原因之一。人口规模的大小或地域的大小,还会影响国家从乱世走向治世的速度,以及从治世走向乱世的速度。人口规模越大或国家地域越大,国家从乱世走向治世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国家从治世走向乱世需要的时间也越长。人口或面积都较为小的南朝,既容易走向乱世,也容易从乱世中走向治世。&&&&人口规模还会影响人才水平,国家人口规模越大或地域越大,乱世一旦产生,结束乱世的难度就越大,不但表现在耗费的时间方面,还表现在乱世英雄的水平方面。国家越大,结束乱世越困难,脱颖而出的乱世英雄水平就越高。从概率角度看,结束乱世局面的统治者的水平与国家大小成正向关系。南朝规模相对较小,这导致南朝乱世的终结者的水平,从概率角度看,不是特别高。这种不是太高的天赋水平,会影响他们后代的平均水平,比如导致他们后代的天赋水平也不是太高,或水平比较低,这应该是南朝皇帝平均水平较差的客观原因,也就是相对西汉或东汉皇帝的水平较差。&&&&国家大小不仅会影响皇帝水平,还会影响大臣的平均水平,大国大臣的平均水平要高于小国大臣的平均水平,这个因素应该也是南朝政府综合水平表现不高的客观原因。&&&&陈霸先家族水平相对较高,从概率上看,就是出现相对较高水平的皇帝家族也是正常的。&&&&南北对持带来的频繁战争,进而导致的军事权利下放,以及频繁的使用将领,也是南朝频繁改朝换代的主要原因。胡人残暴风气的影响,促使皇帝缺乏大度思维,对皇族或大臣过于残忍,削弱了皇族力量或朝廷力量,也是频繁改朝换代的原因之一。当然,让皇族掌握较大兵力,也是不好的,在汉朝是很忌讳的,这应该也是南朝频繁改朝换代的原因之一。&&&&战国时期结束后,不但军队战斗力相对战国时期的军队战斗力明显下降,而且朝廷管理军队的水平或方式似乎相对战国时期也大为下降,战国时期军人将领很少出现背叛朝廷的事情,这是不是与战国的普遍兵役制有关呢?平常大家都要接受军事训练,地方领导,也是基层训练的军事组织领导。出兵打仗的时候,朝廷委任将领全面领导出征的军队,这些领导出征军队的将领,平常并不需要训练或管理自己领导出征的军队,自己只是在战时,拥有暂时的领导权,与下面的军人关系不大,这可能是战国时期的军队将领难以叛乱的重要原因。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38:29 &&
第十二章&&&&北朝12.1 北魏&&&&东汉末年鲜卑族的檀石槐政权瓦解后,许多鲜卑及号称鲜卑的部落、氏族在今内蒙古和山西北部一带活动,拓跋部就是其中之一,游牧为生。310年,西晋封拓跋猗卢为代公,314年,进封为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在繁北(山西浑源西南)即代王位,建立代国。376年,代国为前秦所灭。肥水之战后,拓跋于386年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拓跋即皇帝位,定都平城(山西大同东北)。&&&&拓跋建国时,拓跋部正处于原始公社组织继续解体,奴隶制还极不成熟的阶段。拓跋解散部落组织,使鲜卑部民分土定居,由氏族组织转变为地域组织,从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396年,拓跋攻占后燕的并州后,始建台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将军;中央官尚书郎以下和地方官刺史、太守以下一般都任用儒生。406年,下令诸州置三刺史,郡置三太守,县置三令长,其中一人为拓跋宗室,其余为非宗室的鲜卑人或汉人。北魏政府面对汉族地区宗族强盛、坞堡甚多的局面,依靠那些宗族主作为统治的支柱,建立了宗主督护之制,由各地宗主来督护地方,负责征收租课和征发兵役徭役,起着地方基层政权的作用。&&&&拓跋推行劝课农耕,发展生产的政策。394年,打败匈奴别部刘库仁和刘卫辰两部,占领五原至阳塞(内蒙古包头东)外以后,在此实行大规模屯田,效果很好。拓跋破后燕,于天兴元年强迫后燕境内数十万汉族和其他各族劳动人民迁往平城附近,计口授田,分给他们耕牛农具,发展农业生产,使经济力量不断增强。&&&&409年,拓跋被杀,其子拓跋嗣继位称帝。422年,乘宋武帝刘裕病卒之机,夺取黄河沿岸的洛阳、滑台等军事重镇。423年,拓跋嗣卒,太子拓跋焘继位。426年至426年,拓跋焘乘夏主赫连勃勃卒,诸子相残杀之机,二次率军,大败夏军。429年,魏帝率军长途奔袭漠北,大破柔然,威服高车。431年,拓跋焘灭了夏国。432年,北魏连克北燕诸多军镇,436年,北魏灭亡北燕。439年,拓跋焘灭亡北凉。魏军又攻占张掖、乐都、酒泉等地,皆留将镇守。至此,北魏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拓跋焘采取多项措施,如整顿税制,分配土地给贫人,安置流民,引用大批汉人参政,加快了北魏的文明进程,加强与中原地主的结合,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此外,崔浩参与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军事决策,多谋善断,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449年,拓跋焘亲率大军击败北方的柔然,使其北徙,消除了长期以来对北魏的严重威胁。接着挥师南下,兵锋直抵江苏六合。此时北魏疆域北至大漠,西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辽河,南至江淮。&&&&在统一北方以前,将战争中掳掠的人口没为奴婢,赏赐给诸王贵族和有战功者,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劳动。赋税方面,在推行宗主督护制的地区,平均每户每年的户调 是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外加地方征收的调外之费帛一匹二丈。且任意增加临时征调,动辄每户要交三十、五十石粟。当时官吏没有正式的俸禄,贪污、贿赂、高利贷公行。北魏为了镇压其他民族的反抗,在氐、羌、卢水胡等族聚居的地区设置军镇,严厉统治。魏律规定犯谋反大逆者,亲族男女不论少长全部处死。甚至还在实行车裂法。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39:39 &&
12.2 汉族人口比例在北方区域的恢复&&&&拓跋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在战争中,被驱迫当兵的各族人民在前冲锋,鲜卑骑兵在后驱逼。451年,拓跋焘率军进攻刘宋盱眙城时,写信给守将臧质说:今所遣攻城士卒,皆非拓跋族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人,城南是秦陇一带的氐、羌人。如果你杀死丁零族士兵,正可以减少常山(治元氏,今河北元氏西北)、赵郡(治平棘,今河北赵县)的反抗力量;胡族士兵死了,正可减少并州的反抗力量;氐、羌士兵死了,则可减少关中的反抗力量。无论你杀死哪部分士兵,对我都是有利的。&&&&北魏兵民是分开的,兵用于打仗,民从事耕桑。兵主要由鲜卑及其他少数民族组成,农业主要由汉人经营。兵民之分也就是胡汉之分,也是胡汉分治的体现。士兵里面也分两种,一种是鲜卑兵,另外一种是非鲜卑兵。鲜卑兵由代北部落的鲜卑人组成,主要担任北魏的禁旅和边防六镇的士兵。这种兵带贵族性质,地位颇高,在魏文帝汉化之后有所改变。非鲜卑兵中,以高车兵最为重要,禁军和六镇边兵都有高车人。&&&&上面的这两段内容,大家要认真看一看,很有意思。这基本可以理顺笔者的困惑――汉族人口比例在北方是怎样逐渐恢复的。汉朝与魏晋时期引进了大量胡人定居汉族北方传统生存区域,这导致汉族人口比例在北方地区有所下降。八王之乱导致中原汉族人口大损,这明显降低了汉族人口在北方地区的比例。五胡乱华前期,北方汉族人口又遭到大量屠杀,以及部分汉族人口南迁,这进一步促使北方地区汉族人口比例的下降。到冉闵屠胡之前,汉族人口占北方人口的比例大约在一半附近,汉族人口比例在北方地区已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汉族已经明显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冉闵改变了汉族人口比例在北方持续下降的可怕趋势,冉闵之后的胡人政权之间的相互攻击,虽然对汉族人口很有伤害,对胡人打击也很大,这个过程应该是降低了胡人的比例。&&&&对胡人影响更大的政权是北魏时代,这是一个持续上百年的政权,领导着北方各族人口,汉族属于被奴役的主体,当时汉族人口毕竟占北方人口的一半或一半以上,是一个需要被北魏统治者特别对待的族群,特别需要防备的族群。汉族人口被排除出军队领域,这似乎是顺其自然的事情,统治者鲜卑人自然是军队的主要构成部分,由于鲜卑人在五胡乱华时期也得到了较大的毁灭,主要只剩余拓跋部鲜卑,人口数量比较少,这需要非鲜卑人参与军队组织,这些人口数量明显比汉族人口数量少的非鲜卑胡人,自然成为最佳选择,成为北魏军队的构成部分,这与清朝时期的满蒙军队构成情况类似。&&&&但是北魏时期,不是清朝时期,北魏时期是一个南北对持且多战争的时期,这导致职业军人的胡人大损,引起胡人人口比例的进一步下降,特别是非鲜卑胡人人口比例下降幅度更大。非鲜卑胡人不堪忍受鲜卑人压迫,被迫起义,最终失败。由于胡人抱团能力很强,几乎是整族参与起义,并且,北魏是鲜卑人政权,不是汉族政权,对起义者是不客气的,这导致胡人起义的失败后果很严重,对胡人具有毁灭性的打击。最终,强悍的鲜卑拓跋部通过上百年的残酷统治,几乎灭绝了非鲜卑胡人。导致北方人口构成进一步简单化,变成以汉族人口为主,以鲜卑人为辅的人口构成局面。如果没有残暴的鲜卑人的上百年统治,北方胡人是很难被解决的。鲜卑人的北魏,对胡人客观上起着以毒攻毒的作用,最终促使汉族人口恢复到理想水平。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1:13 &&
12.3 后期北魏的文明变革&&&& 后期的北魏,由于受到汉族文化影响,以及北魏氏族体系的解体,北魏政府逐渐文明了许多。冯太后和魏孝文帝元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顿吏治。472年,规定地方牧守治绩好的可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475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484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卖,离职时移交下任。&&&& 485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485年或486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486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493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主要是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 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495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地位最高。这些变革措施,部分看起来是很幼稚的,这对于当时的鲜卑人来说,已经很先进了。这些变革是鲜卑文明的前进,与汉族差距的缩小,这为鲜卑人口融入汉族奠定基础。这些变革显示了北魏鲜卑政府的文明趋向,这也标志着北魏鲜卑政府无耻时代的结束,北方汉族人口待遇的改善,这为北方汉族人口的恢复提供了条件,此后,北方汉族人口数量开始了较快增长。520年,北魏户数已达五百余万,古代每户人口数量平均5人,人口数量大约为2500万(绝大部分为汉族人口),已经达到战国时代的人口数量,比西晋太康年间(285年附近)增加一倍多。可见,鲜卑政权趋向文明的变革,对于汉族的发展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北魏末年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农书,包括农艺、园艺、林木、畜牧、养鱼和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方面。它对从西周以来古代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取得的知识技术,都作了总结性的叙述。&&&& 《洛阳伽蓝记》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学作品。地理学家郦道元,河北涿县人。魏末郦道元以《水经》为纲,写成地理名著《水经注》,份量二十倍于原书。它详尽地介绍了中国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阐明了水道的变迁,疆域的沿革,又以优美的文字记叙了各地的自然风光和民间故事,还记录了矿藏、盐井、温泉、火山等情况,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北魏雕塑艺术,集中表现在当时的石窟寺中。它继承了秦汉以来中国的艺术传统,也受到国外,特别是古代印度艺术的影响。悬崖石窟分布很广,西起今甘肃,东至今辽宁,保存至今的著名的有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以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永靖的炳灵寺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龙山万佛洞,河南巩县的石窟寺等。魏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影响&&&&魏孝文帝等人领导的鲜卑政权趋向文明的变革,客观上提高了汉族农民的地位,束缚了以鲜卑人为主的胡人军队,客观上导致军人地位的下降,促使北部边疆地带发生以鲜卑等胡人军人为主的六镇起义。&&&&在鲜卑人的政权下,部分鲜卑人士兵发生起义,这会促使其它地方的鲜卑士兵镇压鲜卑士兵的起义,总体上会促使鲜卑等胡人力量的下降,这是对胡人的重大打击。还导致局部的战争环境,带来军权下移,部分将领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这带来朝廷势力的减弱,这为北魏后期的乱政带来条件。&&&&北魏政治的文明化,客观上促使军队不再胡作非为。军人难以胡作非为,油水就少了,相对地位自然就低了。汉族农民地位的提高,不是凭空提高的,这是相对胡人地位提高的,汉族农民地位的提高,也意味着胡人相对地位的下降,胡人成年健康男性是职业军人。军人是经常打仗的,很有风险。如果军人收入不是特别高,职业军人自然就不再是好职业了,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自然会下降。魏孝文帝的文明改革,促使汉族农民有了较多生命保障,有了较为良好的生存、生产环境,这自然会带来较多财富生产,促使汉族农民富裕程度提高,汉族农民与职业军人胡人家庭的富裕程度差异减少,促使汉族家庭地位相当上升。政权体系文明意识的提高,也导致武夫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下降,这让胡人职业军人感觉不好。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2:15 &&
12.4东魏与西魏东魏&&&& 北魏为了防御柔然,修建长城,设置六镇。523年,爆发了六镇起义。关陇、河北等地人口也陆续起义。528年,胡太后毒死孝明帝,自居摄政,尔朱荣以给孝明帝报仇为借口,进军洛阳,控制朝政。530年,孝庄帝利用朝见机会杀尔朱荣。荣侄尔朱兆起兵赴洛阳,杀死孝庄帝,立元恭为帝(节闵帝)。532年,原尔朱荣部将高欢在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消灭潼关以东的尔朱氏势力,杀节闵帝,立元修为帝(孝武帝)。北魏政权落入高欢手中。&&&& 534年,孝武帝不愿作高欢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高欢立元善见为帝,从洛阳迁都于邺,史称东魏(534年―550年)。都邺,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在整个东魏时期,政权一直掌握在丞相高欢家族手中,执政期间关东地区胡汉矛盾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东魏与西魏多次交战,互有胜负,从而奠定了北朝分裂的既成事实,中国也进入了南北朝末期的“后三国时代”。东魏当时的经济实力、人口数量都居三国(东魏、西魏、南梁)之首。&&&& 高欢以原六镇流民为主,建立强大武装,自己住在晋阳(太原西南),使之成为东魏政治中心。高欢所控制的东魏政权,实质上是北魏将领和河北大族相结合的产物。他为了获得鲜卑贵族的支持,竭力推行鲜卑化的政策,为了得到汉族豪强地主的拥护,听任他们贪污聚敛,为非作歹,吏治日趋腐化。高欢执政至547年死,高欢死后,其子高澄承继父职。549年4月,又加封高澄为相国、齐王。549年,高洋再继任父兄之职,550年,废帝而自立,改国号“齐”。&&&&北齐封元善见为中山王,邑一万户;上书不称臣,答不称诏,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乘五时副车;封王诸子为县公,邑各一千户;奉绢三万匹,钱一千万,粟二万石,奴婢三百人,水碾一具,田百顷,园一所;于中山国立魏宗庙。次年即天保二年,元善见被高洋以毒酒毒死,终年仅二十八岁。如果不被毒死,其待遇类似于被废的汉献帝,一下子让笔者以为当时政权已经文明到如此地步,谁知,元善被高洋毒死了,不过,这已经显示当时的政权比较文明了。西魏&&&& 534年,孝武帝元修投靠北魏将领p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535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文帝),史称西魏(535―557),都长安,政权实由宇文泰掌握。管辖今湖北襄樊以北p河南洛阳以西,原北魏统治的西部地区。535年,颁布二十四条新制,后又增加至三十六条,称为“中兴永式”。其主要内容是s严禁贪污p裁减官员p置立正长(正即闾正p族正,长指保长。保p闾p族为地方基层组织名称)p实行屯田p制定计帐(预计次年赋役的概数)和户籍等制度。541年,关中大族出身的苏绰把汉族封建统治的经验总结为六条s清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宇文泰对这些统治经验非常重视,颁行为“六条诏书”,作为施政纲领,组织中下级官吏学习。550年,正式建立由八柱国分掌禁旅的府兵制。府兵共有兵力约五万,除宇文泰和宗室元欣外,分别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统领。继续推行均田制。西魏期间,社会较为安定,国力日趋强盛,有效地抗击了东魏的多次进攻,于553年取得南朝梁的蜀地,次年又夺得江陵。557年初,宇文觉自立为帝,建立北周。两魏之间的战争&&&& 东魏比西魏地域广p人口多,经济发达,力量相对强大,这导致高欢屡次发兵进攻西魏,企图吞并对方。537年,东魏军进军西魏,在潼关附近遭西魏军袭击大败,高欢被迫撤军。此后,在沙苑之战(537年)p河桥之战(538年)p邙山之战(543年)中双方互有胜负。546年,高欢亲率大军十余万人围攻西魏据守的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苦战五十余天,士卒死亡7万人,他病倒军中,被迫撤退,547年初,死在晋阳。&&&& 高欢在与西魏的战争中没有占到便宜,且有所吃亏。笔者关注的不是这些,笔者更在乎的是它们之间的战争,这显示了北魏分裂的伟大意义,这些战争带来大量胡人(北方政权统治阶层)的死亡,促使胡人人口比例进一步下降,汉族人口比例进一步升高。胡人比例的下降,带来胡人兵源的困难,务农的汉族人口也开始成为重要兵源,这意味着汉族人口逐渐成为领导阶层的重要构成部分。高欢&&&&高欢,河北景县人,六世祖高隐曾为晋朝的太守。由于自小生长于边镇,周围都是鲜卑军人,高欢是个完全鲜卑化的汉人,终日舞枪弄棒。直到他和鲜卑族的老婆结婚,才从女方的嫁妆中得到匹马,有马才有在边镇队伍中当队主(班长)的资格。高欢有着很高的军事才能,略有政治才能,属于枭雄。高欢是关键人物,促进了北魏后期的内战规模,导致了北魏的解体,带来了胡人之间的战争,客观上削弱了北方的胡人势力,对汉族的复兴起着客观的帮助作用。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3:05 &&
12.5 北齐&&&&550年,高洋称帝,国号齐,建都邺,史称北齐,皇帝虽然是汉族人,但是政权是鲜卑化的,北齐出现鲜卑化逆流。北齐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552年以后,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属匈奴族),南取淮南,势力一直延伸到长江边,这时北齐的国力达到鼎盛。北齐的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都相当发达,是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的。北齐继续推行均田制,大体上与北魏相同,但也略有变化。北齐特别是其后期的统治者,自皇帝至各级官吏,多昏庸残暴,狗马鹰亦得加封官号,赋敛日重,徭役日繁,造成人力竭尽,府库空虚。各种矛盾日趋尖锐。&&&&577年北齐亡于北周时,北周得户303万,人口两千余万。如果这个数据准确,可以想象北齐政权后期的腐败程度,人心的相背程度。北齐占据着当时汉族的核心区域,华北平原及其周围地区,拥有着当时的三个政权中,最多的人口数量。当时的南朝陈,人口数量不到5百万,与北齐人口数量悬殊很大。宇文泰&&&&完全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507年―556年)是一个很有水平的政治家,也有一定的军事才能。西魏的综合国力要明显比东魏综合国力弱,无论是胡人数量还是汉人数量都没有东魏多。这导致宇文泰需要更努力,更冒险,不需要什么理想,只需要生存,让西魏强大起来,避免被东魏消灭。兢兢业业的宇文泰必然会让政权或社会正常化、文明化,也就是汉化,宇文泰的汉化努力似乎存在被迫的成分,但也取得了很大效果,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为汉族复兴作出了贡献。宇文泰的最大贡献是;抗御了东魏的进攻,保持了两魏的对持,从而制造了一种非常理想的削弱北方胡人力量的政权格局。没有高欢与宇文泰,不知道汉族的复兴还等待何时!&&&&奖励耕植,雅好儒术,这对北周的经济发展或政治进步大有好处,这为后来的北周成为先进国家,奠定基础。&&&& 543年二月,高欢将兵十万,渡过黄河,宇文泰领军击之,战于邙山,大败,士卒损失六万余人,经过数年经营建立起来的一支军队损失大半。而当时关陇地区的鲜卑族人数有限,不可能再大量补充军队,因此,邙山之战后,宇文泰开始从汉族中间吸收兵员,三月,宣布征募关陇地区的豪强地主武装。在北魏末年的关陇起义中,豪强地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组织乡兵,东西魏分立后,这些地主武装并没有解散,仍然控制在豪强手中。宇文泰通过广募豪强以充军旅这一措施,把这些分散的乡兵武装变成中央军队的一部分,由政府选择关陇地区有名望的人物来统领。550年,又进一步把征兵对象扩大为所有的均田户,这样,西魏军队中汉族士兵的比重进一步增加。&&&&552年,宇文泰废止了宫刑。胡人逐渐稀少的西魏,已经难以撑起西魏政权的大厦了,依靠汉族成为顺其自然的政治选择。这意味着汉族力量逐渐增大起来,汉族地位逐渐提高。宇文泰的汉化与魏孝文帝的汉化有所不同,宇文泰是被迫的,是更为彻底的汉化,是不可逆的汉化,是汉族价值提高后的汉化。魏孝文帝的汉化似乎更是一种文化上的吸引带来的汉化,这种汉化会因为皇帝的爱好差异而发生可逆现象。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3:48 &&
12.6 北周&&&&556年宇文泰死,诸子幼小,遗命宇文泰之侄宇文护掌管国家大政。557年,宇文觉称周天王,国号周,都长安,史称北周。宇文邕(543年―578年)是宇文泰的第四子,据说他“幼而孝敬,聪敏有器质”。宇文邕性格沉稳,不爱多说话,但如果有事问他,他总能说到点子上。557年,宇文护杀宇文觉,560年,明帝宇文毓被宇文护毒死,宇文邕(543年―578年)即位,是为北周武帝。572年,隐忍多年的周武帝铲除宇文护,掌握大权的北周武帝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终于使原来弱于北齐的北周,转弱为强。&&&&574年五月,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577年正月,周武帝率军攻入齐邺城。当时齐地佛风最盛,周武帝决心将尊儒灭佛的政策在齐地推行。齐国有一个叫熊安生的国子博士,博通五经,听说周武帝入邺城(我们小学课本上,有一个西门豹治邺,那个邺就是这个邺,邺城居于华北平原的中部,东有山东,西有山西,地理位置良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连忙叫家人扫门准备迎接周武帝前来拜访,他的家人都感到奇怪,熊安生说:“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果然不久,周武帝就亲自来拜见他了。&&&&北周和北齐的关系主要是战争关系,双方互有胜负,力量大体均衡。但是自从北周武帝亲政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吸收广大汉族农民充当府兵,扩大了府兵队伍,军事优势形成。经过灭佛,国家经济实力增长一些。北齐由于统治阶层反文明的鲜卑化运动,导致政治水平低下,官僚阶层高度腐败,北齐政府失德于民。北齐后主高纬水平很差劲,这种低水平表现,客观上对北周统一北方地区大有好处。北齐的情况类似于印度的种姓制度,国家的中坚力量是胡人,汉人只是看客,而胡人毕竟占北齐人口数量的小部分,以这小部分人口为兵源,怎能会打得过北周的汉胡大军呢?民族歧视的北齐失败于北周,已成历史必然。&&&&575年七月,周武帝率大军攻齐,无果。576年十月,北周再次出兵伐齐。577年正月,周武帝率军攻破邺城,灭齐,统一北方。&&&&578年武帝去世后,宇文S(559年―580年)即位,即位後他沉湎酒色,又大肆装饰宫殿,且漤施刑罚,经常派亲信监视大臣言行,北周国势日渐衰落。579年宣帝宇文S禅位于长子宇文衍(573年―581年),580年五月宇文S病死,杨坚以宣帝后父的地位,联络典掌机密的近臣汉世族地主郑译、刘P等,假称受遗诏辅政。杨坚自任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至此,北周的国家最高权力,实际落入杨坚手中。580年六月至八月,杨坚遣上柱国韦孝宽率军平定尉迟迥之乱。581年,杨坚废静帝宇文衍自立,改国号为隋,北周灭亡。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4:41 &&
12.7 隋唐新汉族的形成&&&&北周的汉族人口基本不再受到歧视,从西魏对汉族的全面征兵开始,汉族的受歧视地位基本就结束了,汉族人口基本上不再受到特别对待了。&&&&杨坚终结了北方汉族人口长期受奴役受歧视的局面,建立一个相对平等的隋朝。大家不再因为民族身份而受到欺压或歧视,这种局面来之不易。我们不能忘记魏孝文帝、高欢、宇文泰等人客观上对胡人势力的打击,更不能忘记冉闵、杨坚等人承前启后的对汉族复兴作出的巨大贡献。&&&&汉朝、魏晋时期引进胡人入塞的错误政策,带来了北方汉族人口死亡无数,无数的屈辱,经过2百多年的消化,北方地区汉族人口才从新恢复到原来的(汉初)人口构成水平。在这个毫无必要的过程中,无数的胡人灰飞烟灭,也成为此过程的受害者。这显示引进胡人入塞的政策具有全面危害性,不仅危害汉人,还危害胡人,是全面悲剧性的政策。&&&&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羌人,退出了自己长期的生存地域,来到汉族生存地域。结果是,进入当时汉族生存区域的羌人,在相互的民族屠杀中,几乎消失殆尽。原来的生存地域,被吐蕃人占据了。曾经活跃的羌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到现在,也只是一个很小的民族,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地带。&&&&生活在广阔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人,离开了自己祖辈生活的草原,来到汉族农耕地区,在随后的民族屠杀乱世中,消失的无影无踪。汉人与草原匈奴人战争的受益者是鲜卑人,随着匈奴人口离开草原,鲜卑人占据了广阔的蒙古高原。这本来是很值得知足的事情,谁知,鲜卑人也被富裕的汉族区域所吸引,参与到这场难以预料的混战中,结果是,广阔的草原被柔然人占据了,自己没有了退路,当然,鲜卑人也没有想着回去。进入汉族区域的鲜卑人,绝大部分鲜卑族群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拓跋部成为重要的胜利者。&&&&拓跋部鲜卑人建立了北魏,后来的东魏、西魏也是拓跋部鲜卑人为领导阶层,结果是,这部分鲜卑人也大部分消失在北魏的内战中,北魏与南朝的战争中,东魏与西魏的战争中,北周与北齐的战争中。到隋朝建立,这部分鲜卑人已经所剩不多。随着杨坚推行的汉化政策,这部分鲜卑人融入汉族,成为隋唐新汉族的一部分,鲜卑退出历史舞台。&&&&其它进入汉族区域的胡人,也是来有影,去无踪,消失的干干净净。&&&&鲜卑人的北魏骑兵很强大,与蒙古高原上的柔然多次战争,结果是,柔然退出蒙古高原,突厥渔翁得利,占据蒙古高原。&&&&杨坚的全面汉化政策,促使北方地区民族构成单一化、汉族化,民族矛盾或民族冲突消失。单一化的民族构成是一种最稳定的民族结构,客观上可以彻底避免可能出现的民族矛盾。没有民族差异或没有民族之分,怎么会有民族矛盾呢?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那就不要在河边走,这不就可以避免湿鞋了吗?有民族之分,才会有民族矛盾,没有民族的差别或民族之分,怎么会有民族矛盾呢?因此,增加民族构成复杂程度的政策,总是会增加民族矛盾的,降低民族构成复杂程度的政策,可以减少民族矛盾产生概率。杨坚的全面汉化政策,其实就是减少民族矛盾的政策,是有利于所有人的好政策。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8:17 &&
第十三章&&&&&& 隋朝581年二月,杨坚(541年―604年)称帝,为隋文帝(581年―604年),隋朝(581年―618年)建立。587年十月废除西梁,589年二月,灭南朝陈,590年九月,控制岭南地区的冼夫人归附隋朝,结束了中国的长期分裂局面。604年七月隋文帝去世,杨广继位,即隋炀帝。为了巩固隋朝统治发展,隋炀帝兴建许多大型工程建设,又东征西讨,隋朝在炀帝前期发展到极盛。然而隋炀帝过度消耗国力,其中又以三次东征高句丽耗费最剧。最后引发了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最终隋朝灭亡。隋朝的行政体制&&&&隋文帝把188年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成州县二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减冗员,消除权力层叠、机构过多的弊端。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但是仍为二级制。虽然隋朝实行的是郡(州)县二级制,但是郡数已经远远超过了西元前210年时的60郡或西元2年的103郡,达到了190郡。隋廷无法同时兼顾近两百个郡级行政区,所以隋炀帝效仿汉武帝设置监察州监督各郡职务,监察州置刺史,辅官有长史、司马等。当时隋朝有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 、梁州及雍州等监察州。郡(州)级行政区置太守,辅官有郡丞、郡尉、郡正等。在各诸侯王封国置国官,有令、大农、尉、典卫、常侍等。郡(州)之下设有县级行政区,各县置县令,辅官有县丞、县尉、县正等。县以下的基础组织是乡、里、保、邻,乡置耆老、里设里正。里正负责查核户口,收授土地,监督农业生产。五百户以上的市镇设坊,置坊正;城敦外设村,置村正,每超过一百户增设一人。&&&&隋文帝改革地方官员任命铨叙制度: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员均由吏部任免,每年考核。州县佐吏三年必须更换,不得连任,不许用当地人,必须用外地人,从而防止了地方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减少了官商勾结的危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隋朝效仿九品中正制,在行政区划上也按照各郡(州)县情况划分上上至下下九等,按照级别不同职官人数品级等都有区别。隋朝灭亡后,后继的唐朝改郡为州,并且也沿袭在州级上建立道级监察区,建立州县二级制。&&&&隋朝疆域方面,在东北地区,隋朝对高句丽连年战争,边界固定在辽河一带。在北方,隋朝占领突厥汗国的河套地区,把边界扩展到五原、定襄等阴山以北之地,降服突厥启民可汗。西域地区,隋朝从突厥取得伊吾郡(今新疆哈密地区)。隋炀帝趁吐谷浑汗国被高车打败之机,攻灭吐谷浑,取得青海一带领地,于河西走廊设置鄯善(治所在今新疆若羌县)、且末(治所在今新疆且末县南)、西海(治所在今青海湖西古伏俟城)和河源(治所在今青海兴海县东南)四郡,深入青海湖及西域东部。西南地区方面,隋初本领有南中地区,在593年设南宁州总管府于味(今云南曲靖市),但数年后因爨族反抗而放弃。南方方面,605年隋朝攻灭林邑国,设置比景郡、象浦郡、海阴郡等三郡,其中海阴在西汉日南郡南,不久林邑人收复故地。早在南朝梁陈之际,南岭俚族首领冼夫人受到海南岛儋耳人的归附。由于冼夫人对隋朝的效忠,使隋朝顺利地管辖海南岛,设置珠崖郡与儋耳郡。&&&&行政二级制是困难的,对于秦朝来说,似乎还可以应付。随着汉族控制区域和生存区域的扩展,地域搞的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行政二级制遇到瓶颈。汉朝就遇到了这种问题,汉朝设置的州只是一种纪律监管的组织,不是真正的一级行政组织。后来到黄巾军二次起义以后,为了镇压起义的方便,州的权力大增,开始形成真正的一级行政组织。在隋朝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朝廷以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数量太多,对于朝廷来说,确实是难以管理的。按照现代社会,中央政府下辖50个省级单位,是较佳选择。一旦超过一百,就不好了,对于中央集权的社会来说,就难以管理了,对于联邦体制,似乎问题不大。古代社会地方自治的水平高,政府管理的事情少,虽然信息传递慢,一般也没有什么问题。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废除了北周仿照《周礼》所创立的六官制度,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相权被分给尚书省(尚书仆射)、门下省(纳言)与内史省(内史令)三个机关,使其互相牵制,又受制于皇帝。内史省起草诏令,为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执行政令,是行政机关。另外,如果某官员有“参掌机事”称号,也是宰相之一。尚书省是行政中心,“事无不总”,下辖六部,六部的命令再交给九寺五监执行。中央监察机关是御史台,由御史大夫负责,掌管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而都水台掌管河道运输、管理隋唐大运河与沟渠灌溉。&&&& 尚书省主要由吏部、礼部、兵部、民部、刑部与工部等六部组成,每部又分为四司。吏部是六部之首,掌管官员选受、升迁、封赏、考绩等人事业务,对国家政治起决定的作用。户部掌管户口、税收、会计等财务业务,主要维持朝廷开支。礼部掌管礼仪、祭祀、贡举等礼仪、外交业务。兵部掌管武选、勘测、将士训练、武器生产等国防业务。刑部掌管命令、刑法、徒隶、按复献禁等法务业务。工部掌管山地湖泊、农业、营建、手工业及诸司公廨纸笔墨之事等经济、后勤业务。九寺五监是中央政府的办事机关,九寺分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与太府等;两监有国子监和将作监。寺监执行六部所下达的命令,执行完后必须“申复所司”。处理具体事务时,寺监同六部有隶属与承受的关系。开皇律&&&&隋文帝581年命高G等人制定法律,583年又让苏威等人加以修订,完成了《开皇律》。《开皇律》以北齐《河清律》为底本、参考北周和南朝梁的律典,简化律文,博取南北法律优点而成。史称:“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开皇律》分十二卷,500条,刑罚分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种二十等。废除了鞭刑、枭首、裂刑等酷刑,是唐代及其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础。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9:11 &&
科举制度&&&&南北朝时期为了选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举明经”等科举制度,九品中正制仍然继续实施。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科举制度初期设诸州岁贡,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606年隋炀帝增设进士科。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当时以明经最为高级,进士试居次。当时选士制度只称为秀才科,与唐之科举仍有一段距离。秀才科可谓科举的开端,亦为不完善的考试制度,对实际取士作用不大,但已改变了门第垄断官职的局面。&&&&科举制度的创立是隋朝的伟大贡献,虽然后来演变成八股文等禁锢思想的形式,虽然不利于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毕竟其综合影响更为重要,更有价值。科举制度的运行对提高官员的平均综合水平大有帮助,进而提高政府的运行效果。科举制度的运行,基本可以避免外戚专权的形势。还可以彻底避免士族阶层的形成,进而避免汉族的阶层分裂,这对凝聚汉族大有好处。科举制度为许多有能力的人提供了一条可行的仕途道路,这有利于避免这些人铤而走险的行为,这对社会的稳定也有帮助。科举制度还为文官治国奠定制度基础,促使宋朝、明朝文官体系的形成。科举制度的运行还有利于汉族传统文化的普及,对提高国民识字率或国民文化水平,都大有帮助。科举制度的推行,主导了上层人士的思想,促使儒家思想占据上层位置,客观上可以遏制佛教等宗教的扩展,促使后来汉族人口的思想领域形成儒释道三家鼎立的局面,避免了汉族社会完全陷入宗教社会的可能性。击败突厥&&&& 突厥汗国在土门可汗灭柔然后成为漠南漠北的强国,北朝各国莫不进贡突厥。583年,由于隋朝不再进贡突厥,在加上北周千金公主的请求,沙钵略可汗决定发兵南侵,史称隋与突厥之战。经过多次战役,隋文帝打败突厥,并用长孙晟计谋使突厥汗国正式分裂成东突厥与西突厥。599年东突厥启民可汗战败降隋,611年西突厥泥厥处罗可汗亦战败降隋朝,突厥的威胁暂时解除。605年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韦云起扬言借道去柳城与高句丽交易,率军入其境。韦云军进至距契丹大营50里处,突然发起进攻,击败契丹军。606年东突厥启民可汗入朝时,隋炀帝招集全国乐人招待他。隔年隋炀帝到榆林,令宇文恺作大帐,邀请启民可汗及契丹、奚、I族族长参加大宴并看散乐,隋炀帝还赠送大量丝织品。隋炀帝又命宇文恺临时造出大殿,称“观风行殿”。当地外族以为是神功,每望见御营,十里外就跪伏叩头,走路不敢骑马。相对汉武帝攻击匈奴,隋朝打败突厥的速度确实较快,大家应该会有这个感慨。然而隋末民变时,各地群豪如薛举、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等人纷纷向东突厥称臣求援,突厥协助他们叛乱以弱化隋朝。这显示,在汉族内斗的时候,突厥就显得有力量多了。&&&& 隋文帝时期,已经有汉族人口近4000万,这个人口数量已经相当于汉武帝时期的人口数量了,要比汉初人口数量明显多。这个人口数量产生的综合国力已经非常大了,这导致隋朝一开始就比较强大,其强大程度,一开始就可以与汉武帝时期相比。在拥有北方养马区域的情况下,只要汉族区域得到统一,不再互相牵制力量,武力制伏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政权是不成问题的,是不算困难的。统一汉族区域的隋朝,并且拥有养马的区域,轻松打败突厥,看来也属于正常现象。开皇之治&&&& 隋文帝确立三省六部制,重整地方制度以及平定南朝陈后没收天下武器,设立科举制度以公平的选拔人才,迁移关东世族与江南世族到大兴城(唐长安),以加强控管,除了这一系列政治行动之外,在经济方面,减轻刑罚与徭赋,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以及人口调查以掌握赋税来源,统整货币与度量衡以整顿贸易环境。均田制和输籍之法使农民摆脱地主的控制,转化成国家的编户。隋文帝提倡节俭。由于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长安、洛阳官仓里储粮多的达千万石,少的也有数百万石。造船技术达到很高水平,能造起五层楼的宏伟战舰。洛阳的商业盛极一时,居住着数万家富商,经济呈现繁荣局面。&&&&&&584年,为了提升关中物资运输,隋文帝命宇文恺兴建广通渠。并以此为序幕,带动一系列修建运河的工程,最终成就了隋唐大运河。经过这些改革,隋前期政治、经济和社会都繁荣发展,开创开皇之治。户口也由四百余万成长至八百几十万。社会累积相当多的财富,可供五六十年使用。&&&& 开皇之治到隋文帝后期逐渐衰退。隋文帝对刑法提倡严苛重刑,对功臣故旧也心怀猜忌,大杀开国功臣与将领。600年隋文帝改立杨广为太子,604年8月13日,隋文帝去世,604年8月21日,杨广继位,即隋炀帝。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2:02 &&
13.2朝贡体制与遣隋使&&&&隋朝在对外交往上,主张众国臣服的朝贡体制。各藩属国奉隋朝为宗主国,定期朝贡,各国和平相处。如果有国家不愿意臣服,必要时隋朝会采取战争的手段威服之。如果有国家侵犯另一国,隋朝为了维护朝贡体制会帮助弱国击败强国。如果各国臣服隋朝,隋朝也给予优惠回馈。在这样外交理念下出现万邦来朝的恢弘局面,然而隋炀帝过度夸耀,浪费不少人力与物力。&&&&鲜卑慕容建立的吐谷浑汗国是在青海、河西一带的强国,于329年建汗国,典章制度类同晋制,风俗与茹茹、突厥相似。608年隋臣裴矩指使高车袭击吐谷浑,吐谷浑向隋朝清求援军。隋炀帝乘机出兵,于隔年灭吐谷浑,步萨钵可汗逃亡。隋廷设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以稳固河西走廊。615年隋朝陷入崩溃,步萨钵可汗成功复国,最后于663年亡于吐蕃。&&&&西域商人云集张掖,隋炀帝令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裴矩根据各国风俗民情,撰写《西域图记》。609年隋炀帝灭吐谷浑后率众到张掖招见西域诸国君。高昌王曲伯雅与伊吾吐屯设等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大臣纷纷前来开宴会。为了展现隋朝的富饶,610年元宵节时,隋炀帝于东都为西域人演奏百戏,夜间灯火照耀同白昼,月底而终。并且让西域人于醉饱后不取费用(是不是喝醉了不要酒饭钱,没有喝醉的情况下,要酒饭钱)。&&&& 南中地区由隋廷派兵驻守南宁州,但实际上由当地豪族爨氏管辖,爨氏也发展成民族。不久爨族反隋,597年隋文帝遣史万岁率兵征讨。到隋末时爨族分裂成东、西两爨,东爨称“乌蛮”、西爨称“白蛮”。西爨由六个部落组成,又称六诏。六诏中蒙舍诏就是南诏和大理的前身。&&&& 南海以南则有林邑、赤土、真腊与婆利国。隋炀帝派常骏、王君政等出使赤土国(马来半岛克拉地峡一带)。608年常骏等带着丝织物五千段送给赤土国国王瞿昙利富多塞。国王也遣儿子那邪迦随常骏等来中国,隋炀帝赐那邪迦官位和物品。&&&& 高句丽是东北亚的强国,国都长安城(今平壤)。隋灭南朝陈后,高句丽平原王即备战防御隋军来犯。598年高句丽婴阳王率众万余人攻辽西。隋文帝借此发动大军三十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然而路徒险恶,死伤惨重,隋文帝只好退兵。随后婴阳王遣使请和,双方和平。607年由于高句丽与突厥联盟,隋炀帝于612年、613年与614年对高句丽发动三次大规模战争。&&&&百济于隋文帝开皇初年遣使入隋,封为余昌为“百济王”。隋炀帝攻高句丽时,百济亦曾在境内调动军,声言会协助隋军,实际上却是对高句丽保持友好,有意在两国之间图利。新罗于594年遣使入隋,隋封其王真平为“新罗王”。炀帝大业年间亦常遣使入隋。&&&&倭国(日本)曾多次派使臣来华通好,600年就带沙门(即僧侣)数十人来隋朝学佛法。607年大和推古天皇派遣隋使小野妹子向隋炀帝递交国书,次年小野妹子再次使隋。隋炀帝在608年也派裴世清回访日。隋炀帝于607年和608年两度派朱宽前往流求(琉球),务求“慰抚”该国,但流求不从。610年又派陈棱、张镇州率兵万人前往攻打流求。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4:12 &&
13.3 隋唐大运河 <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UploadSmall//76840.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来自网上的隋运河图&&&&584年,隋文帝为了将关东资源便利的运至关中,引渭水自长安再次开凿到潼关的广通渠。587年,为了兴兵伐南朝陈,循西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的开凿的邗沟兴建山阳渎,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县)至扬子(今江苏仪征县)入大江边的江都。605年开通通济渠(汴渠)。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水、洛水入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镇东北开始,循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黄河经汴水、泗水达淮河。同年又发淮南民十余万人再度修筑山阳渎,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以直达长江。为了征伐高句丽,便于运输庞大的物资规模,降低运输成本,608年,发河北诸郡民男女百余万人开通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南至黄河,北接卫河直达涿州(天津市),完成运河北段。涿州便成为东征高句丽的人员与物资的集中地。为了将隋代江南的税粮食和纺织品运到中都城隋洛阳城,610年,开筑江南运河,自京口(镇江市)引大江经吴州(苏州市)至余杭的钱塘江。长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至此完成运河南段,隋炀帝还准备渡浙江游会稽山。&&&& 在运河两岸筑御道,种植柳树护岸。所开的运河大部分是利用自然河道或是疏F前代业已干涸的旧沟,只有一小部分才是真正完全新开凿的。所征徭役是需要开凿的运河附近的劳力。&&&& 由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组成的隋唐大运河长达折合今2700余千米。隋洛阳城位居运河中心,西接大兴城,南通杭州,北通涿州,成为天下货物集散地;江都形成江南货物集散地,成为隋唐经济重心;运河沿岸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出数座商业城市。隋唐大运河为促使运河沿线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建成后六百余年时间之内成为沟通南北双方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纽带,促进运河沿线各州县的经济文化交流。
共 48697 次点击,329 个回复&
本版块主题总数:2792852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28402 / 昨日发帖:34341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灌水]汉族简史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低级镇魂之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