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岭中的寸草不生的意思什么意思

  来自:网文胥姓,拼音:xū xìng ,不可读作xù 。在《》中排名第285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97位。胥:非言午许,亦非双人徐“胥”作为名词意为古代官府中的小吏,特指古代掌管捕捉盗贼的小官吏,并非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字,所以知道的人不多;而作为一个姓氏,属于稀有姓氏,知之者甚少,所以与人交流沟通时常遇周折。对于这一点,祖籍滨州无棣县车镇乡胥家村的胥祥忠深有体会。一、姓氏源流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远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部落首领华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华胥,是传说中远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是华胥文化的缔造者。在史籍《路史·伏羲》中记载:“母华胥孕帝,华胥之渚。”传说华胥是燧人氏的女儿,伏羲氏兄妹的母亲。华胥氏有一次去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游玩,发现地上有一个巨大的脚印,那实际上是雷神的脚印,雷神是一个人头龙身,半人半兽的天神,他只需要鼓起肚子,就能发现响雷。华胥氏很好奇地踩了那个脚印一下,立刻感到全身震颤,回到家后就怀了孕,不久生下了伏羲。华胥的后裔子孙是否称华胥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依据华夏民族姓氏成因惯例,当有十分的可能,而且以华胥氏复姓省文简化为单姓胥氏、华氏等,亦无任何不当。在清朝光绪年间撰著的《蓝田县志》以及上百种古代史籍中,均有对华胥氏族社会形态的描述。在多种典籍中亦有关于“华胥国”的记载,而这种记载可能就是指华胥氏族群。在史籍《太平环宇记》中记载:“蓝田卫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陵”。在历史文献《陕西通志》中也记载;“羲母华胥氏陵在蓝田县北三十五里”。在历史文献《蓝田县志》中亦称:“蓝田县内有华胥陵,是称三皇故居”。在著名的清朝学者吴秉权编著的《纲鉴易知录》(清康熙五十年即公元1711年刻本)中,有对华胥和伏羲、女娲的记述,是中国古籍中对华胥、伏羲、女娲记述得最为详细的史册。著名考古学家、陕西蓝田档案局的曾宏根曾经围绕着古华胥国、华胥沟和华胥陵的遗址,对附近的村落进行过深入研究,他认为,如今蓝田地区不少村落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古华胥氏部落的印痕,完全能够印证其遗址,例如今华胥镇红河下游有娲氏村,而红河在史书上被称为女娲沟,白鹿原上李华村的原名就是女娲村,在孟岩村附近还有一个叫拾旗寨的村子,村中居民大多认为自己是古时祭祀仪仗的后裔。在陕西蓝田境内,一百十五万年前曾生活过蓝田猿人,六十五万年前生活过陈家窝猿人,四十万年前生活过涝池河猿人,距公王岭不足三公里处生活过二十万年前的猿人,而距华胥陵十公里的冯家村,出土了距今二~三万年的古人类下颌骨化石。这些考古发现印证了蓝田存在着从早期猿人到晚期智人的人类演化序列。另外,如果将华胥文化各个所在地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在其周边分布着三十六处旧石器人类活动遗址。在1984年和1988年蓝田地区进行的两次文物普查中,又发现分布着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二十三处。在白鹿原上距李华村五公里的地方还发现过典型的商王朝文化遗址。近来许多学者们都认为,华胥氏的历史比黄帝还要长得多。在历史上的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一直长期沿袭着在清明节大规模祭祀华胥陵的传统,直到民国初期,随着军阀混战愈演愈烈,祭祀活动才逐渐被淡化。如今成规模的祭祀活动已经基本绝迹,只在少数村落中保持这一传统习俗。著名的华胥陵位于华胥镇北部,在紧靠村子西边是华胥沟,越过华胥沟就是宋家村,与《蓝田县志》中所记载的华胥渚即华胥氏与其子女们的居住之地十分吻合。当地流传着一种传说,此地即华胥氏怀孕后栖息之地。这一传说已经流传了许久,无人知其起始时间。在宋家村南塬有一座古庙名为“三皇庙”,庙中有石碑刻文“古华胥伏羲肇娠地”,与史籍《宗书·付瑞志》中的记述相仿佛。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部落中赫胥氏族人,属于以先祖氏族称谓为氏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的部落最擅长农业生产。炎帝的部落联盟崇拜凤图腾,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在炎帝的部落联盟中,有一支氏族部落叫作赫胥氏,其后裔子孙分衍有胥氏、赫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第三个渊源:源于动物,出自古代昆虫胥,属于以动物称谓为氏。胥,在古代就是指蝴蝶,有人喜爱蝴蝶,生子指蝶为名,称胥,后逐渐成为姓氏。这在典籍《庄子·至乐篇》中有明确注释:“蝴蝶,胥也。”在史籍《列子·天瑞篇》中也记载:“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由于蝴蝶美丽,而历代官吏皆衣着华丽,高高在上,剥民如鼓,而民则如芰草,因此人们将巡梭于民间的官吏称作“胥”。大小官吏行于民间,一如“蝴蝶穿于花草之中,尽取花精”以榨取百姓血汗,因此古代人俗称吏为胥。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宣王庶子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该支胥氏源出姬姓,周宣王姬靜(姬靖)将自己的一个庶支儿子封在故华胥国之地(今陕西蓝田)。到周幽王姬宫湦乱政时期,该支姬姓族人为避犬戎的侵扰而迁居琅琊(今山东临沂),因其地有胥池,传说为胥龙衍生之地,与故华胥国名合,因此易姓为胥,称胥氏,世代相传至今。第五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箕子胥余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汉朝史家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箕子者,纣亲戚也。”裴駰在《集解》中引马融曰:“箕,国名也。子,爵也。”司马贞在索隐中也说:“箕,国。子,爵也。”再引司马彪曰:“箕子名胥余。”箕子胥余之箕国,与微子启之微国威望相齐,微子启为商王帝乙元子、商纣王同母庶兄,而箕子胥余则为商纣王之诸父或商纣王之庶兄。箕子,本名子胥余,因封国于箕地(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为子爵,故称“箕子”。箕子是殷商王朝末期贵族,商末帝子受辛的叔父。他性耿直,有才能,为人贤达,品行高尚,首次提出“社会公正”的政治主张,并且提倡“开明君主制”,因此被后世孔子誉为“殷之三仁”之一,中华第一“子”。在商末帝子受辛执政时期(商纣王,公元前1154~前1123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75~前1046年在位),箕子任太师,辅佐朝政。箕子在佐政时,见原来聪明勇武的纣王进餐时开始用华贵的象箸(象牙筷子),感到纣王甚是追求奢华,遂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以玉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在商纣王执政时期,荒淫暴虐,时微子启出奔,箕子胥余则被纣王怒囚。在商纣王三十一年(西伯侯姬发十一年,公元前1123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6年),西伯侯率诸侯击败商军,纣王自焚,商王朝灭亡。西伯侯由此建立西周王朝,始称周武王。随即箕子胥余被周武王释放,与微子启归服周室。当时周武王还向箕子请教为政治国之道。箕子则明确阐述:“皇建其有极……毋偏毋颇,遵王之义。毋有作好,遵王之道。毋有作恶,遵王之路。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党毋偏,王道平平。毋反毋侧,王道正直……凡厥庶民,极之傅言,是顺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后来,微子启仍居中原,被后来的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115~前1079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2~前1019年在位)封执宋国,承继商祀。而箕子不愿意在西周做顺民,率族人两千余从胶东湾北上朝鲜半岛,在半岛北部建朝鲜国,周武王则应时封其为箕子朝鲜,立都王俭城(今朝鲜平壤)。箕子入朝鲜半岛不仅传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先进的农耕、养蚕、织作技术,还带入了大量的青铜器皿,制定了“犯禁八条”的法律条文,以致于箕子朝鲜后来被中原王朝誉为“君子之国”。箕子朝鲜历国祚一千一百余年,在汉朝时期被卫满篡灭。在箕子胥余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胥余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胥氏、余氏,世代相传,成为后世朝鲜族胥氏、余氏的本源,族人皆以朝歌为祖贯,以王俭城为本贯,以西汉时期设置的乐浪郡为郡堂之号,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春秋时期,晋昭侯姬伯(公元前745~前740年在位)将曲沃(今山西曲沃)赐给叔父姬成师,号曲沃桓叔。曲沃桓叔的第七子姬伋被列为公族,食采于蒲邑(今山西临汾蒲县),其孙姬懿为蒲地之吏,乃以职为氏,称胥懿。凡吏者,一如上述第三个渊源,古代皆称之为“胥”,因以为姓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从胥懿三传至胥臣,字季子,于晋文公称霸诸侯之后,论功行赏,曾被封于一个叫臼的采邑,所以又称为臼季。按史籍《左传》的记载,胥臣当时在晋国官拜司空,他的儿子叫胥申,其后的胥臣之孙胥克、曾孙胥童、玄孙胥午等,皆为晋国上卿、大夫。这是胥氏的主要来源,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胥氏正宗,胥氏族人多奉胥臣为得姓始祖。姓氏学界一般以为,胥氏为晋大夫胥臣之后。据史籍《左传》的记载:晋国国君晋文公姬重耳在流亡时期,胥臣一直追随之,有殊功,后以使命过冀,见冀地缺锄草农具,其妻赠送之,相待如宾,乃举于晋文公。在晋国与楚国之间爆发的著名“城濮之战”中,胥臣以蒙马虎皮击溃了楚军,后官拜司空,封邑为臼(今山西应城),因此又称季臼。其后代有的用封邑名称为氏,称“臼”或“季臼”。胥臣逝世后的周顷王姬壬臣四年(晋灵公姬夷皋四年,公元前615年),秦、晋两国交战,胥臣之子胥甲与赵穿泄露了军情,主帅赵盾因此削了胥甲的官爵,逐其到卫国,而后起用胥甲之子胥克。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到了晋厉公姬寿曼执政时期,以胥克之子胥童为上卿,胥童与当时的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晋厉公,胥童遂被其杀害。胥氏族人为避仇杀,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即改“胥”为“童”,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在该脉族人中,胥氏、童氏、臼氏同宗同源。第七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个贵族就分封在华胥(今陕西蓝田),在他的后裔子孙中,后来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华胥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分衍出胥氏、华氏两支,皆世代相传至今。第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胥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胥人,亦称胥吏、胥,是西周时期开始设置的官称,专职掌管商贾市场,纠惩违令者,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胥人属下有胥师,管理二十个市肆,就是二十家店铺,具体执行政令。这在典籍《周礼·地官》中有记载:“胥,掌其所治之政,袭其不正者……胥师,各掌其次之政令,而平其货贿、宪刑禁焉,查其诈伪饰行卖匿者,而诛罚之。”胥人、胥师官位不高,职权却很大,肥油得很,犹如今天的工商行政管理者。由于胥人与民间百姓接触最多,因此后世将几乎所有的官吏皆称作“胥”,如将官衙差役称作“胥卒”、将其头目称作“胥魁”等等。在胥人、胥师、胥魁、胥卒等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胥氏,世代相传至今。第九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汉之际新朝官吏胥附,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胥附,是西汉末期“王莽篡汉”之后新朝政府所设置的官位,取亲附之人的含义。胥附的职责单一,就是专职辅佐、辅导太子,职如侍从,秩比大夫,为王莽特设的“太子四友”之一。时任“胥附”者为尚书令唐林。“四友”指尚书令唐林为“胥附”,博士李充为“奔走”,谏大夫赵襄为“先后”,中郎将廉丹为“御侮”。唐林,字子高,沛郡人,大致在汉元帝末年至刘玄更始末年间在世即公元前33~公元24年。他以明经饬行显名,后仕王莽授封建德侯,历公卿位(尚书仆射)。他曾数上疏谏正,有忠直节。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政权灭亡之际,唐林的后裔子孙为避祸及,纷散迁逃,其中有以先租官称“胥附”为姓氏者,改称胥氏,世代相传至今。第十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白族、瑶族、蒙古族、裕固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胥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诸朝中央政府实施的羁糜政策及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胥氏,或汉族胥氏因避难、迁徙、军垦等原因融入当地少数民族致使胥氏入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婿姓始祖:风华胥、赫胥、子胥余(箕子)、胥臣、唐林。晋国臣子中有一位胥臣,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便是中国胥氏家族的始祖。,字季子,于称霸诸侯之后,论功行赏,曾被封于一个叫臼的采邑,所以又称为臼季。依照《左传》的记载,胥臣当时在官拜司空,世代的子孙都是晋国的大夫,像其子胥申,其曾孙,便曾相继叱咤风云,使得胥氏家族一开始名气异常。发源于山西的胥氏,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播迁和繁衍,到了宋、明之际,便已满布天下。望族居(今浙江省吴兴县)。故胥氏后人奉为始祖。二、迁徙分布胥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三百五十九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则排序为第二百八十五位门阀,族人多以吴兴、琅琊、太原、乐浪为郡望。有学者认为,胥氏可追溯到上古帝王“华胥氏”(伏羲、女娲姓“风”),据说“其民鼓腹而游,含哺而嬉,莫知作善作恶”。另有出自“赫胥氏”一说。据传“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盖炎帝也”。一般以为胥姓为晋大夫胥臣之后,《左传》载:东周(公元前770-256)春秋时晋国(今山西省)晋文公(重耳)流亡时始祖胥臣,字季子,追随之,有殊功,后以使命过冀,见冀缺锄草农具,其妻赠送之,相待如宾,乃举于文公。晋国楚国城濮之战,始祖蒙马虎皮溃楚军。官拜“司空”,采邑(封地)为“臼”又称季臼,后代有的用“邑”为氏称“臼”或“季臼”。其子胥甲,孙胥克,曾孙胥童,玄孙胥午皆为“卿、大夫”。胥臣死后,周倾王4年,秦晋两国交战,胥臣之子胥甲与赵穿,泄了军情,主帅赵盾削甲的官爵,逐到卫国,起用甲子----胥克。晋厉公时,克之子胥童为卿,他与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厉公,胥童遂被杀害,后人中为避仇杀,一支以祖父名字为姓,改“胥”为“童”,称(《通志—氏族略》)。山西、陕西一带本是我们的根。……南北朝,宋、明之际,族人向今甘肃、山东、河北、江西、江苏、湖南、安徽、河南、东北、四川、等地拓展。《百家姓》把胥姓的“郡望”定在“琅琊郡”:春秋(公元前770-256年)指“齐”今山东胶南市琅琊。南北朝(420—479年)中原居民南迁,白下(今南京北,幕府山西南)为“客籍”也叫琅琊郡。《百家姓》编于宋朝,说明——当时胥姓成为望族是在琅琊郡,(可能是山东省或南京)。周宣王支子(嫡妻第二子以下为“支子”,妾子皆为“庶子”),封华胥国,周幽王时因避犬戎居琅琊,易姓胥。三十六世祖避黄巾乱迁豫章,六十八世祖于宋朝时期迁湘。江西九江的《胥氏五修谱序》记载:晋昭侯赐邑曲沃给叔父成师,号曰“曲沃桓叔”;桓叔第七子伋公列为公族,食采于蒲地为诸侯,其孙懿公为蒲吏,乃以职为氏(吏者,胥也),称胥懿。自懿至胥臣,止三世,城濮建功,而胥氏遂显于晋……臣生甲、甲人物表以孝友、贤能、行谊、文学、耆寿五类。该谱中还记载了自周至清末六百六十一位人物的生平简略,以及烈女表以寿母、贤母、节母等三百三十七人;选举表分制科、进士、举人、贡生介绍了三十八人;明、清两朝的邑庠生、府庠人、武庠生介绍了四十二人。人物传记中有自周以来各朝一百八十七人、烈女四十五人的传记,并有胥鄜泉(临湘人,光绪时封中议大夫)的诗集、胥特夫(岳阳人,光绪时举孝廉方正)的杂文集。族务志类有祠祭志、族居志、坟墓志,记载了各地祠堂、各处坟山的图说及族居地点、人口、迁徙情况。宗规类有二十八条,其中家训分为孝友、刑于(讲夫妻之道)、拟续(讲教子之方)、睦族、勤业、励学、安贫、保富、正俗等篇章;内容有同姓不婚、兄亡不得弟纲兄妻、继嗣等规定和务正业、息口角、族务管理、祠堂管理等。南北朝、宋、明之际,胥氏族人向今甘肃、山东、河北、江西、江苏、湖南、安徽、河南、东北、四川、黑龙江、新疆等地拓展,明朝中叶以后,西北之甘肃、宁夏均有胥氏入籍,并有沿海之胥氏渡海赴台。明末张献忠屠川后,造成川地人口锐减,此后不久的湖广填四川,有两湖之胥氏被迫入迁于今四川、重庆之地。历有清一代,渐有北方之胥氏入迁于内蒙以及东北三省。如今胥氏人口不众,但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宋版《百家姓》把胥氏的“郡望”定在“琅琊郡”: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256年)指齐地琅琊(今山东胶南)。南北朝(公元420~479年)时期中原居民南迁,白下(今江苏南京幕府山)为“客籍”,也叫琅琊郡。《百家姓》编纂于宋朝,说明当时胥氏望族的琅琊郡,不是在山东胶南就是在江苏南京。今甘肃省的兰州市、陇南市徽县、天水市甘谷县、秦安县、定西市,山东省的济南市济阳县、历城县、东营市利津县、垦利县、胜利油田区、青岛市胶州市、聊城市阳谷县、淄博市高青县、临沂市苍山县、潍坊市潍城区、菏泽市东明县、德州市平原县、泰安市、莱芜市、日照市,河北省的张家口市、唐山市迁西县、沧州市河间市、廊坊市,河南省的许昌市长葛市、鄢陵县、开封市通许县、信阳市光山县、鹤壁市浚县、驻马店市西平县、正阳县、周口市商水县、鹿邑县,陕西省的西安市未央区、咸阳市永寿县、汉中市,安徽省的合肥市、巢湖市和县,江苏省的连云港市赣榆县、徐州市睢宁县、丰县、盐城市阜宁县、扬州市宝应县、镇江市、江阴市、苏州市,江西省的南昌市、吉安市永丰县、抚州市黎川县、金溪县、宜黄县、崇仁县、宜黄县、赣州市丰城市、上饶市玉山县、宜春市万载市、鹰潭市贵溪县、九江市,浙江省的宁波市、嘉兴市,湖北省的武汉市、荆州市荆门市、石首市、监利县、襄阳市、咸宁市嘉鱼县、蒲圻县、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麻城市,湖南省的益阳市沅江市、岳阳市湘阴县、平江县、汨罗县、湘潭市湘乡市、临湘市桃林县、怀化市通道县、芷江侗族自治县、常德市澧县,四川省的成都市崇州市、德阳市中江县、绵阳市盐亭县、三台县、宜宾市高县、遂宁市射洪县、蓬溪县、南充市西充县、阆中县、仪陇县、蓬溪县、营山县、达州市渠县、泸州市泸县、巴中市平昌县、凉山彝族自治州、内江市、自贡市、雅安市、德阳市,贵州省的贵阳市息烽县、遵义市桐梓县、习水县、铜仁市德江县、松桃县、思南县,云南省的昆明市、文山州麻栗坡县、宣威市安迪县、思茅市普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曲靖市,福建省的龙岩市长汀县、宁德市霞浦县,广东省的深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河池市南丹县,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依兰县、齐齐哈尔市讷河市、佳木斯市、大庆市、双鸭山市,吉林省的长春市榆树市、吉林市磐石县、梅河口市,辽宁省的盘锦市大洼县、朝阳市北票市,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乌兰浩特市科尔沁右翼前旗,重庆市的涪陵区、云阳县、忠县、铜梁县、大足县,台湾省的台中市、花蓮县、台北市、高雄市,北京市,上海市,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柬埔寨,缅甸,美国等地,均有胥氏族人分布。姓氏来源春秋时期,大夫司空季子,字,他的后代以祖先的字“胥”为姓,其姓氏发源地为古琅玡郡,即今山东省诸城市。(资料来源:湖北美术出版社《百家姓》285页)姬姓胥氏 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297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万分之1.4。国有史,省有乘,县有志,家有谱,皆明史明宗之举。古人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郡县之有志也”,谱记一姓之渊源,志叙一方之全史,史载一国之兴衰,缺一不可。谱牒上溯姓原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系所生以尚嫡,序长幼以尚齿,列像赞以尚思。宗谱如实地记载了宗族的起源、流派的盛衰变迁、祖先的功名业绩,是一部诏示后人,流芳百世,亲族传家之宝。中华民族自古重家族血缘,每个家族成员都按字派(辈)命名,虽历经多年,又或远隔万水千山,同一家族成员均能按家谱论出辈分高下或亲疏,可以说,没有家族史,就没有细致入微的国家史和文明史,有鉴于此,历代都提倡修家谱。升平盛世,修志续谱,以寻根聚族访祖,知先祖之渊源,融血脉之亲情,求和谐之发展,追先辈之美德,承祖宗之遗风,集宗族之芳名,以兴国家之念,光大前人业绩,忠诚赤心为国,善良正直为人,勤奋开拓创业,传胥氏之清史。自古以来,为国尽忠,为人尽孝,乃炎黄子孙之美德;缅怀先祖,承前启后,光宗耀祖,逐辈延续,乃立世为人之根本。为继承先辈之事业,弘扬家族之传统,使后世崇尚列祖列宗,并佳行懿德,故续修《胥氏宗谱》。九江原《胥氏宗谱》(民国以前编修)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期遭焚毁,虽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回忆补修,但记载的历史不全,脉络不清,缺漏甚多,很不完备,身为胥氏略有文化之子孙,我心有不安。修祠续谱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虽久有重修完善宗谱之心,奈资料残缺,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戊子(2008)年冬,丰城、进贤诸支宗亲力邀修谱,九江族人共商大计,并前往进贤麻山,合议与江西胥氏进贤的麻山上、麻山中、麻山下、白墟乡麻山胥家、高子岭、湾头、濠上、丰城的白土、廖墩、闵桥、筱塘中保、铁路鸥冈、杜市星桥、小桥、印山等支同修宗谱事宜。逢此良机,在族人立荣、立森、立柱、立章、德明、德清等努力下,多方寻找资料文献,积极筹措修谱资金,寻先人古迹,觅典籍史记,查族谱碑记,实现了九江与宗谱对接,使九江胥氏宗族的历史向前延伸到春秋时期。 追踪溯源,胥姓历史久远,早在公元前七千多年的原始初民时代,有燧人氏自立姓氏为“风”,燧人氏女儿“华胥氏”生伏羲,开创华夏历史的三皇五帝时代,公元前6477年至前6352年有伏义、娍义、肆杤、归纹、伏秧五位帝王为“赫胥氏”,据《续通考·同性异派》载:“赫胥氏后亦为胥氏”;四川盐亭射洪县馆光绪六年庚辰编制《胥氏宗谱》序言载:“母华胥孕帝华胥之渚”。胥姓最早应由“华胥氏”、“赫胥氏”演化而得,因岁月流失,沧海桑田,历史衍进及焚书坑儒,很多史实已难以考证。据我族先贤记载和考证,九江胥氏起于风姓,出于姬姓,始自春秋时期晋国曲沃桓叔姬成师第七子姬伋。春秋初期,内部出现了公室与贵族长期的权利斗争,当时,晋国第九君生有姬仇和姬成师二子,晋穆侯死,晋穆侯之弟晋殇叔篡位,四年后,太子姬仇杀掉晋殇叔,夺回君位,是为。公元前745年,晋文侯之子晋昭侯继位,封其叔父姬成师(公元前802~前731年)于曲沃(今山西闻喜),姬成师号曲沃恒叔,桓叔分封子姓,功臣共十八族,其第七子姬伋列为公族之一,食采于蒲地(今山西临汾蒲县),授姓胥,为胥伋,乃胥氏肇姓之始祖。桓叔姬成师出生于周宣王姬静时,亦有说胥氏出自周宣王姬静支子,即周幽王异母弟,周幽王十一年,犬戎攻镐京,杀幽王,太子姬宜臼即位,号平王,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阳,胥祖年幼,无奈朝中诸侯,迁山东琅琊定居,易姬为胥姓伋公在蒲地做诸侯,其孙胥懿为蒲邑长,懿公之孙胥臣曾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在晋楚的城濮决战中虎皮蒙马建奇功,官拜司空,胥氏遂显赫于晋国。公元前614年,两国交战,臣公之子胥甲因贻误军机被削官爵到,甲公之子胥克被起用,时,克公之子胥童拜为卿,童公与权臣栾书等有积怨,后童公与晋厉公一同被害,童公之子胥何因父难迁徙于(童公幼子胥仪后代改),何公之孙胥泽为穆陵牧,泽公四个儿子胥启、胥毕、胥度、胥思都在齐国做官,深受百姓爱戴,祖孙父子聚族琅琊,形成胥氏之郡望——(今山东西北)。源于太原(都城在山西太原南),盛于山东、江浙的胥姓历经秦、汉、晋至(公元502—557年)时,世籍西川的第三十六胥庆云任富春令,传六代生胥玉湖(翰林讲官后升),玉湖公生子十二(天应、天名、、天云、天瑞、、天槐、天松、天彬、天常、天粹、天将),得三十一个孙,都很显贵,当时子孙众多,便分居于顺天、金陵、太原、西安、仙桂峰、西大渡,也有回琅琊、也有留西川,玉湖公第三子为胥天显,天显公第三子乃胥元翅,元翅公长子胥绪,宦寓长沙,绪公之子为胥献和胥猷,猷公守长沙,第四十六世祖献公于乾符年间(公元874年)因之乱,弃御史,省祖墓,由长沙迁到江西临川,献公后嗣繁盛,有二子(胥圻、胥埏)、四孙(胥泰等)、八曾孙(胥彦聪、胥彦明等)、十五(胥仕衡、胥仕隆、胥仕权等)。胥仕衡(南唐洪洲节度使通判)之子胥一峰(官江西行省司户黍军)住洪洲杏花村,一峰公五世孙胥潜夫于南宋建炎年间返临川省墓时,率子若孙迁往临川独古狭,潜夫公五世孙胥坛于元世祖至元年间迁徙到进贤南乡麻山;胥仕权后裔居花园、湾头、管坑、罗溪、枫林桥等地;胥仕隆(西安府判)之幼子胥宣(第五十一世)由临川仙桂峰迁徙到宜黄的大岭,传至第六十二世祖胥原召,因元末(1368年)兵乱,原召公又迁徙到丰城县广丰乡檀树坳,其长子胥季谌居檀树坳,次子胥季诚徙居落星桥,幼子胥季让徙居桐树桥。季谌公之长子胥永龄,永龄公之长子胥弼(必)堂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和妻子黄氏素安携子胥海迪由洪都丰城县广丰乡檀树坳迁到德化县仙居乡河西社高良山下(今九江县新合镇尖山村胥家山)结庐创业,择地名为胥家山。九江胥氏由弼堂公传胥海迪,海迪公传胥澄堂、胥清堂,清堂公有三子:胥志聪、胥志江、胥志奇,志回原籍丰城檀树坳;志聪公生子三:胥龙堂、胥凤堂、胥虎堂,因龙堂英年早殇,志聪公弃儒修术,其后为长房;志奇公之子胥虎,耕读立业,虎公生胥朝明,朝明公生胥庭瑚,庭瑚公生六子:胥君先、胥辅卿、胥俊卿、胥武明、胥行素和胥友生,于是辅卿公之后为二房,俊卿公之后为三房,武明公之后为四房,行素公之后为五房,友生公之后为幺房。明清两朝时,人财兴盛,太学生及文武官员辈出,咸丰年尤盛,时在朝二十四位于清明同归祭祖,盛况空前。而今九江胥氏经明清,历民国,入共和,已越六百春秋,子孙繁衍更盛,祖基难载,先后有迁小石山胥家墩,有迁牛角龙廖家岭,有迁县城、市区,有迁永安、港口,有迁瑞昌、南昌,有迁徐州、大连,有迁广东、广西、北京、上海等,散居各地,然追根溯源,皆为胥家山弼堂公之后裔。欣逢盛世,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祖地福荫,人才辈出。族人秉先人之遗风,铭先贤之家训,或务农耕,或营工商,或事教育,或理政务,求生存,图发展,虽贫富不一,穷通有异,然忠于道义,勤于职守,勇于开拓,其进取之心,奋发之举,尽皆可歌可颂。为承先人之贤,报功,光前裕后,胥家山和胥家墩均重修宗祠,以妥先灵。饮水不忘挖井人,幸福犹感先祖恩,水有源头树,世代勋业寄寓文。胥氏本宗,往无详志,宗亲由来,众说纷纭,今经考之,源宗亲之始终,悉祖系之由来,明修谱牒,绵延后世,为人立身,不忘根本。只有铭记历史,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族谱面世,夙愿得偿,唯望我族子孙善加利用,妥为珍藏。愿子子孙孙枝繁叶茂,世世代代德厚流芳,是为序。胥氏五修谱序江西九江的《胥氏五修谱序》皇清嘉庆十年记载“……胥氏为姬姓……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叔虞(封“唐”地),其子“燮公”,就国君晋(改唐为晋)数传至穆侯(晋穆侯),太子曰:“仇”,幼曰:“成师”(“仇”为“晋文侯”,其子“伯”,为“晋昭侯”),昭侯封邑“曲沃” (今山西曲沃县西南5里凤城村)于叔父“成师”号曰“曲沃桓叔”;桓叔第七子“及 (有单人旁)公”,列为公族,食采于“蒲地”为诸侯,其孙“懿公”为蒲吏,乃以职为氏(吏者,胥也,称胥懿).……自懿至臣(胥臣),止三世,城濮建功,而胥氏遂显于晋矣……。“”长子“鲜”为“”,孙子“称”为“曲沃武公”就是起代“”的“”,结束晋17个“侯”开启晋20个“公”的时代(古代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因 “晋武公”父亲“曲沃庄伯”“鲜” 与胥懿的祖父“及 (有单人旁)公”分别是“成师”—— “曲沃桓叔”的长子和第七子。故说:“胥氏系出唐叔虞之后晋七族之一”。史料记载按《国语-晋语四》、《左传》载:东周(前770--256)春秋时晋国(今山西)晋文公(“晋武公”之孙,“晋献公”之子,名“重耳”居守“蒲邑”)流亡时胥懿之孙胥臣,字季子,追随之,有殊功(是重耳的“姬”姓之族叔、老师、高参身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有一次,胥臣出差经过冀地(今山西河津县), 正好看见没落贵族子弟郤缺在田间除草,他的妻子来为他送水饭,两口子互相尊敬,“相待如宾”(该成语出此)。他直接把郤缺带走,向文公举荐。二十年后,的孙子就是在这个人手下遭到打击,甚至一蹶不振的。晋楚城濮之战,胥臣蒙马虎皮溃楚军。官拜“”,采邑(封地)为“臼(今山西应城)”又称季臼,后代有的用“邑”为氏称“臼”或“季臼”。其子胥甲,孙胥克,曾孙、胥午(曲沃大夫)皆为“卿、大夫”。其弟胥婴做过新主将。死后,周倾王四年,两国交战,胥臣之子与,泄了军情,七年后,主帅罚族人赵穿到为人质,削胥甲的官爵,逐到,起用甲子—。郤缺就以下军佐胥克有“蛊疾”为借口,夺其职。时,克之子胥童借厉公患重臣权势太盛,除了郤缺之后(郤锜、郤犨、郤至)为卿,他与权臣栾书、中行偃有积怨。后来、中行偃()弑厉公。遂被杀害。胥何(胥童之子)一支迁至 ——齐国。胥何的孙子胥泽和四个儿子胥启、胥毕、胥度、胥思仕于齐,有官声,得郡——琅琊《胥氏五修谱序--皇清嘉庆十年》。其中避仇杀,以祖父名字为改"胥"为"童",称童姓(《通志—氏族略》)。胥二出处胥姓“封地说”与“ 由胥臣始”中的“胥”是否同为一出?按记载:一说胥氏为姬姓周宣王支子;一说胥氏系出唐叔虞(姬姓)之后晋七族之一,可能“胥”真有两出处,也可能记载误笔,实为一出。因公元前805年与周宣王共伐周边少数民族条戎和奔戎(约在今山西夏县一带),结果打了败仗。不忘此耻,将这一年生下的一个儿子起名为仇,并立为太子。前 802年(十年),晋穆侯在千亩(今山西安泽北90里)之战中获胜,又把这年生的一个儿子起名为成师,取“出师成功”之意。那么笔误之一可能把的幼子“成师”记为“周宣王支子”;笔误二可能把“胥泽和四个儿子仕于齐,有官声,得郡——”记为“封华胥国,周幽王时因避犬戎居琅琊,易姓胥”,待考,但都为“姬姓”之后不假。云南石碑《胥氏家谱序言》“…吾胥氏,之后,南迁方面北阙,惠、文晋大夫胥臣即其后也……”。既然 “胥臣即其()后”,则“封地说”与胥臣连到一起了。关键在于,一、“琅琊”是“齐琅琊”还是“陕西省巩昌府陇西县(今甘肃陇西县)琅琊郡(书籍上有此郡,但不可考) ”。如果指“齐琅琊”那么胥臣仕晋族人不忘祖,设“陕西省巩昌府陇西县(今甘肃陇西县)琅琊郡 ”;有可能“胥泽和四个儿子仕于齐,有官声,得郡琅琊”是打回老家……如果指“陕西省巩昌府陇西县琅琊郡 ”,可能胥泽和四子在齐不忘祖,在齐起郡名为“琅琊”,沿用至后。但,查陕西省古郡名,没此说;而且分天下36郡由秦朝始,并且“琅琊古国”也在齐。二、胥懿子胥臣父是否由“”到“”再仕晋。这些不清,如果湖南、江西和“北京所藏”族谱无笔误,那——“胥氏姬姓”不假,但有两出处,待考。B、“胥”姓得来:易“姬”为“胥”。“华胥国”系上古之国,周宣王支子,封“华胥国”是借古名还是新封名,不得而知,但可推测易“姬”为“胥”一则可能是谐音,一则可能是借封国的“胥”字,以国为姓。“以职为氏”,因“懿公”为蒲吏,吏者,胥也。参考资料:1、四川盐亭、射洪县馆《胥氏宗谱》光绪六年庚辰编制,共五卷。序言“……稽之《路史--伏羲》云:“母华胥孕帝,华胥之渚”。华胥国,即今陕西蓝田县。胥之得姓始此,厥后赫胥氏出现,《通鉴》前,编普“庄”“列”等书,从神灵统一中国,是胥姓之为。……”。(《路史》宋代罗泌著,神话历史化的集大成之作。使神话大量消亡,历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2、湖南岳阳市档案局藏《胥氏族谱》民国十三年(1924)联谱……卷内序言记载,“胥氏为姬姓,周宣王支子,封华胥国;周幽王时因避犬戎居琅琊,易姓胥。”3、北京图书馆藏《 胥氏族谱 》(清)胥立义纂修 清乾隆五十一 (1786)序言“……我胥氏系出唐叔虞之后晋七族之一。”4、江西九江的《胥氏五修谱序》三、郡望堂号1、郡望太原府:亦称太原郡。古称“太原”有三: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称“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泾洛之北,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北部地区,中心区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遗址一带。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讨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该地区。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③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琊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又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在唐朝时期也被废除不再。乐浪郡:西汉朝元封三年(癸酉,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刘彻命汉朝大军灭亡了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鲜,统一其旧域后,在那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设置了乐浪(今朝鲜平安南道)、玄菟(今朝鲜咸镜道)、真番(今朝鲜黄海道、京畿道各一部)、临屯(今朝鲜江原道)四郡,史称“汉四郡”,其下各辖若干县。不过,真正意义上的“汉四郡”存在时间并不长。到西汉朝始元五年(己亥,公元前82年)西汉中央政府将真番、临屯二郡撤销,将玄菟郡西迁至辽东地方,并将此三郡之属县合并于乐浪郡。于是在从前箕氏朝鲜和燕两个诸侯国管辖过的辽东地方,从燕、秦和初所置的辽宋成公子?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辽宁省新宾北汉城)在其下新设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西汉末年起,高句丽族及其王国政权兴起于辽东地方玄菟郡。西汉元帝建昭二年(甲申,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汉玄菟郡管辖范围内的高句丽县建立了政权。两汉、魏、晋时期,乐浪郡、玄菟郡的区域和郡治不断变化。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公孙康管辖乐浪郡地区,将乐浪南部分割出来,设立带方郡。此外。在汉魏之时的朝鲜半岛南部,居住着韩种的三支,马韩、辰韩、弁韩。史载马韩有五十四国总十余万户;辰韩、弁韩各有二十国,共七十八国。共计为二十万户,当时约近百万人。2、堂号:吴兴堂:以望立堂,亦称乌程堂、湖州堂。琅琊堂:以望立堂,亦称胶南堂、藏马堂。乐浪堂:以望立堂,亦称带方堂、高丽堂。太原堂:以望立堂,亦称晋阳堂、西鄙堂、并州堂。德政堂、光裕堂:资料有待补充。四、家谱文献:1、家谱:胥氏宗谱十六卷,著者待考,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始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盐城市胥传荣处。山东潍坊胥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始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末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胥氏族谱,(清)胥义纂修,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川仪陇胥氏家谱一卷,著者待考,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江西九江胥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岳阳市档案局。江苏江都胥氏家乘四卷,(清)胥耀堂等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德政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四川仪陇胥氏家谱一卷,(清)胥宇宁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档案馆。江西江都维扬江都胥氏族谱四卷,(民国)胥春瑜等修,佘步云纂辑,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光裕堂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两部。湖南湘阴、岳阳、临湘、平江、澧县、湖北石首、监利、蒲圻胥氏联谱六十卷,(民国)阖族编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湖南省岳阳市档案管理局。江苏江都胥氏族谱,(民国)胥春瑜编修,民国年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胥笺处。湖南湘阴胥氏族谱,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2、祭祖辞:呜呼!春秋代序,千年一眨。修短故天,后岂不伤。清明岁岁,祭奠年年。不分东西,无论南北。唯我胥氏,祭奠旁贷。神州华胥,天下姬姓。追本溯源,胥氏之根。曰:华胥得姓,宣王支子,封国华胥。避难犬戎,琅琊易胥。穆侯之幼,桓叔七子。及公蒲地,懿公蒲吏。以职为氏,胥氏之祖。臣公德才,晋之股肱。蒙马虎皮,濮城建功。琅琊得望,绵延神州。正本清源,实为一脉。高山仰止,追思绵绵。箕裘丕振,赤心拳拳。家德邦德,家振国振。祭奠之厚,莫若养丰。爱宠之溺,莫若德教。课己课子,和家和邻。为祭奠也!祖宗之灵,以鉴后心。酹酒一觞,哀思无终。呜呼哀哉,伏惟尚飨!五、宗族特征(资料有待补充)六、字辈排行四川高县胥氏字辈:“世振兴家志”。四川渠县胥氏字辈:“正(登)学大小光(明)”。四川阆中胥氏字辈:“万国永世(仕)昌从席”。四川西充胥氏字辈:“先云登朝上国兴永士其书本全加玉”。四川南充胥氏字辈:一支:“志(智)德庆正昌承先”。二支:“参太至朝中长有德树鸿勋之锡吉永思垂明魏山辉再忠梁泽焕培”。四川盐亭胥氏字辈(包括射洪、三台、台湾三地):蓬溪支派:“朝文应承先宗维泽良”;另一支派:“芳德怀宗明景秀文新大国永兴邦”;双凤湾支派:“开元祖德学仕丕宗容光朝锡永世登崇”;长房沟支派:“仕正祖德学士丕宗容光朝锡永世登崇”;瓦舌咀支派:“长守祖德学仕丕宗容光朝锡永世登崇”;太子湾支派:“锦树鸿勋执锡吉永熙垂铭桂清辉在锺梁泽焕培”;注:包括营山、射洪支派。石香炉支派:“锡吉运熙奎文传仕丕登光明钊大德永远助朝廷”;注:包括三台支派。西充坝支派:“化德绍三中容仪庆光嘉文章朝大道培世永敦崇”。注:包括台湾支派。四川泸县胥氏字辈:“廷大登金正美汝山文洪光宗明世泽富贵永兴隆”。四川仪陇胥氏字辈:“文章华国永克天思源明光州宏先德万仕尔唯新”。四川凉山胥氏字辈:“万世维尚德克白自荣昌前程应远大综合振家邦”。山东利津胥氏字辈:“宝德令秉泽”。山东青岛胥氏字辈:“文允德克正”。山东淄博胥氏字辈:“安方连传振”。山东阳谷胥氏字辈:“清林学如传广”。山东莱芜胥氏字辈:“效冠维俊树月京久”。山东聊城胥氏字辈:“金登风太洪庆保志”。山东高青胥氏字辈:“资思显知亭希世期佃元丙志克立训兆成光剑祥”。江苏宝应胥氏字辈:“福元善庆……”江苏盐城、上海胥氏字辈:“忠(中)爱传家宝”。江苏睢宁胥氏字辈:“应宗宏伯士克允兴大元善保明存德树光国运家传继恒昌”。贵州思南胥氏字辈:“政治红学清大朝国家安乐太平村”。贵州松桃胥氏字辈:“启龙天大子安宗应金自太辅朝廷文人学士永长继世代兴家光国臣”。贵州习水胥氏字辈:“应文登攀全君子国洪绍金朝玉志乾坤俊永世仁明元思定万开泰远安清”。湖北襄阳胥氏字辈:一支:“正大江山万年红”;二支:“正大江山万连国太子一家兵”。湖北荆门胥氏字辈:“知士宇文大兴治正顺加帮仁寿安康耀祖显达万代荣昌”。湖南湘乡胥氏字辈:“国永太再兴隆正乾坤大光宗耀世荣”。湖南通道胥氏字辈:“正爱和之(志)寅(宁)应大友(有)中国道本光华乃万(长)家世永昌”。重庆涪陵胥氏字辈:“国正天心顺永远在朝廷官清民夫子安邦得太平”。重庆云阳胥氏字辈:“祖德玉丹庭大文学延启增兴宗圣世发祥登国华中厚培本孝友传家”。河南商丘胥氏字辈:“大保明存德”。河南光山胥氏字辈:“世昌从嘉保宗祥”。云南普洱胥氏字辈:一支:“国书学文应开昌联朝正”;二支:“先甲友兴国恩大光映明德廷”。安徽和县胥氏字辈:“朝传家孝……”河北迁西胥氏字辈:“德胜永计远昌”。江西九江胥氏字辈:“正大光明以成其宗文经武纬振起崇功忠孝一志家邦攸同景祚蔚兴世际永隆继祀先泽衍庆敷荣肇开绵远昭穆流通”。胥氏一支字辈:“景朝九时纬彦福华世廷继荣昌广大土承耀春生”。七、【胥姓宗祠通用对联】四言通用联:威扬蒙马;文擅乘龙:上联典指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胥臣,字季子,食采于臼,又称臼季。曾跟从公子重耳(晋文公)出奔,后官司空。文公时,晋、宋、秦、齐联军与楚、陈、蔡联军在城濮会战,胥臣在马身上蒙以虎皮,击溃陈、蔡军。下联典指北宋长沙人胥偃,字安道,少年时苦学,后中进士甲科,官至翰林学士、开封知府。他初见欧阳修时,就为欧阳修的文章感到惊奇,于是把欧阳修召到自己门下,还把女儿嫁给他为妻。为官谨慎,生活俭朴,做官前家有良田数十顷,后来都分给了簇人。威扬蒙马;学擅雕龙:上联典指春秋时期晋国的胥臣为下军大夫,《左传》中曰:“晋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溃。”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胥偃有文名,欧阳修爱其才,妻之以女。谋成蒙马;文擅雕龙:同上联。六言通用联:书生能镇方面;闺箴雅重丹阳: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胥鼎屡典边镇,朝野倚重,南渡以后,书生为镇方面有成者,唯胥鼎一人。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丹阳人胥偃与其子、孙皆早逝,闺门三代寡居,为世所称。八、历史名人胥 臣:(公元?~前622年待考),字季子;晋国人(今山西)。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氏鼻祖之一。曾跟从公子重耳(晋文公)出奔,胥臣于晋文公称霸诸侯之后,论功行赏,官拜司空,曾被封于一个叫臼的采邑,所以又称为臼季。晋文公时,晋、宋、秦、齐诸国联军与楚、陈、蔡诸国联军在城濮大会战,胥臣在战马身上蒙以虎皮,乘夜初级,一举击溃了陈、蔡联军。依照《左传》的记载,胥臣当时在晋国官拜司空,“司空”这个官职是从尧帝以来就设有的,但历代的职务有所不同。如尧、舜、禹时代的司空,主管治理水土;西周时代的司空,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为六卿之一;到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后去“大”字,称司空,主管囚徒。东周春秋时期,只有晋国设置有司空官职,其他各诸侯国均未设此官位。胥臣的世代子孙都是晋国的大夫,像其子胥申,其曾孙胥童,便曾相继叱咤风云,使得胥氏家族一开始名气异常。发源于山西的胥氏,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播迁和繁衍,到了宋、明之际,便已满布天下。胥 甲:(生卒年待考),胥臣之子;晋国人(今山西)。著名晋国将领。胥臣死后,周顷王四年,秦晋两国交战,胥臣之子胥甲与赵穿泄了军情,主帅赵盾削了胥甲的官爵,逐到卫国。胥 童:(生卒年待考),胥甲之孙;晋国人(今山西)。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大臣。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晋厉公时,以胥甲之孙、胥克之子胥童为上卿。而胥童与当时晋国的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晋厉公,胥童遂被其杀害。胥 偃:(生卒年待考),字安道;丹阳人(今湖南长沙)。著名北宋官吏、骈文家。少年时苦学,后于宋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中进士甲科,官至翰林学士、开封知府。欧阳修二十岁时携带自己的文稿到汉阳,拜渴著名骈文家胥偃。胥偃读了他的文章,非常赏识,便把他留置门下,给予悉心指点,并携带他同赴京师(今河南开封),推荐参加国子监考试。后来,胥偃但还把女儿嫁给了他。欧阳修后来终生感激胥偃的提携。胥偃为官谨慎,生活俭朴,做官前家有良田数十顷,后来都分给了族人。胥作霖:(生卒年待考),字泽民;江西宜黄人。著名南宋奇人。为地方治安作出过较大贡献,但他拒绝了朝廷的封赏,其高风亮节受到了人们的称赞。胥持国:(公元?~1197年待考),字秉钧;代州繁畤人(今山西忻州)。著名金国大臣。经童出身。金章宗时曾出使南宋。累拜参知政事,进尚书右丞。他知道金章宗好色,阴献秘术,又结宠妃李妃,由此被信任,与李妃相表里,专擅朝政。好利躁进者皆趋走其门下。金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被御中台劾奏,不久复起为枢密副使,佐完颜襄治军于北京。胥 鼎:(公元?~1226年待考),字和之,胥持国之子;金国人。著名金国将领、大臣。胥鼎本来是个读书人,金大定末年擢进士第。但他有大智大勇,从政做官后,运筹帷幄,办事有效,成为大金国廷的栋梁,后被封为吴国公。在大金国与蒙古的争战中,丞胥屡次戍边,多次指挥击退蒙古大军的进攻。在著名的关陕之战中,蒙古军攻下中都后,在金贞祐四年(公元1216年)又派三木合拔都率领一军经西夏进兵关、陕,企图向金国的新都汴京作试探性的进攻。农历8月间,蒙古军与西夏兵合攻延安。金军元帅右监军兼陕西统军使乌古论庆寿驻守延安,击败西夏兵。蒙古军进入鄜、延,攻坊州。金宣宗诏令签枢密院事永锡领兵去陕西,对永锡说:“如果敌兵强大,就谨守潼关,不要让他们东进。”并把同州、华州旧屯陕西军及河南步骑九千余人划归永锡指挥。尚书左丞相兼都元帅、行省陕西仆散端上奏说:“潼关以西都是陕西地,请把这些军队都归行省指挥”。金宣宗听从仆散端,便又把这九千余军队不再划给永锡。永锡在渑池数日,不得进兵。农历10月,蒙古兵到潼关。陕州宣抚副使兼西安军节度使泥庞古蒲鲁虎领兵抵御,兵败战死。金守关兵卒溃散。潼关失守。金宣宗大怒,迁罪于永锡,将其下狱。蒙古军攻破潼关后,向东进军至阌乡。右司谏兼侍御史许古请选精锐,中途邀击。尤虎高琪不准。平阳行省尚书右丞胥鼎听说蒙兵已越关,急上奏章,说:“臣已奉诏,先遣潞州元帅左监军必兰阿鲁带领军一万,孟州经略使徒单百家领兵五千由便道济河以趋关陕。臣将亲率平阳精兵直抵京师,与王师相合。”蒙古兵过陕州时,胥鼎以河东南路、怀、孟各处军兵一万五千由河中入援,又遣遥授河中府判官仆散扫吾出领军趋陕西,并力抵御,并檄告绎、解、吉、隰、孟州经略司合兵夹攻。宣宗诏令汴京准备防城器械,凿坎穴,筑垣墙,作防守的准备。蒙古军由嵩山小路至汝州掳掠,奉诏从山东调驻卢氏县的地主武装完颜仲元花帽军赶到商,又赶到嵩、汝,已落在蒙古军的后面。农历11月,蒙古军直趋汴京,至杏花营,距汴京只有二十里。这时,胥鼎率领大军赶到汴京。蒙古三木合拔都兵少,又见金军有备,领兵退去。农历12月,蒙古军退至平阳攻掠,胥鼎再派兵拒战。蒙古军作战不利,只好退军。胥鼎守平阳有功,拜枢密副使、权尚书左丞、行省于平阳。任上多有进言,予时政多补。镇守河东一方,朝廷倚重。兴定初,进平章政事,封莘国公。金兴定四年(公元1220年),致仕。金哀宗即位,复拜平章政事,封英国公。胥必彰:(生卒年待考),字德镇;湖南常德人。著名明朝大臣。官职是监察御史,专门负责对朝廷命官的监察。他忠于职守,权贵犯错,也直言不讳。因为他自己严正清明,所以那些对他不满的人也只好认输。更多的人赞扬他,称他为“真御史”。后历任福建按察使、浙江参议、左佥都御史,巡视广东。胥文相:(生卒年待考),字士衡;巴陵人(今湖南岳阳)。著名明朝大臣。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进士。为漳浦知县时,能关心百姓疾苦,尝竭力扑灭蝗灾,奏请罢除银矿税课,县民感德。累迁至南京户部郎中,监税关,余额尽归公库。后胥文相出为汀州知府,时因海寇故,民多被株连,前任莫敢平反。胥文相至任,白上官释放。又请省去楂糕之贡,出粟赈饥,兴学修桥,善政甚多。再迁柳州,以田州土司叛乱事,上官拟尽杀胁从,胥文相力主招抚,卒如其议。胥文相平生不治产业,不阿权贵。人怜其贫,赠以金,坚辞不受。胥文相好学能文,老年犹著述不倦,有《石泉稿》、《洞庭君山集》传世。胥克寻:(公元年),四川巴中江口区人(今四川平昌)。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胥克寻幼年入私塾,后因家贫辍学,以务农兼贩货为生。1930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胥克寻任中共党的秘密交通员,在重庆至川东的梁平、宣汉、大竹和邻水一带活动。在白色恐怖中,多次巧妙地骗过特务,准确无误地将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传递到地下党的基层组织。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入川解放了平昌县城,胥克寻在家乡秘密组织游击队,成立苏维埃,发动群众抗丁抗捐,牵制敌人。1933年,胥克寻率百余名游击队员在江口参加红军,被任命为江口县红军独立营营长,深入到赤白交界地区,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组建地方红军武装力量,鼓励青年踊跃参加红军。8月为配合红军主力开展“营(山)、渠(县)战役”,潜回长垭、泻巴河等地了解敌人的兵力部署,秘密建立乡、村苏维埃,兼任苏维埃主席,发动组织群众为红军送军粮、运盐巴。同年10月,“宣汉、达县战役”开始,胥克寻率红军游击队痛歼民团,随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解放达县。11月在江口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江口县苏维埃执行委员。组建红军江口县独立团,任独立团副团长。同年12月,出席了川陕省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之后,抓紧部队训练,积极投入反四川军阀“六路围攻”的激烈战斗。先后率部在达县的江陵、桥湾河、北山场、白衣庵和平昌的青风场等地与敌激战,奉命配合红军主力分队,穿插到敌后,摧毁敌人的粮食供给点。日,胥克寻掩护红军主力撤退后,在红录台田家嘴遭国民党伏兵包围,因腿部中弹受伤被俘。胥克寻在受尽折磨后壮烈牺牲,终年四十二岁。九、名人名篇:胥偃《梦中》:昔作树头花,今为冢中骨。胥偃《学士启》(注:一说为欧阳修撰):某闻驽蹇之材虽谢,终恋于故轩;颉颃之羽方归,尚怀于广厦。何则?物由时制,质以愿违,瞻后来以不遑,岂卑飞而自适。矧在最灵之品,优叨再造之仁。拘文宪以难逾,舍藩墙而轻去。翩如秋带,临一水以将归;落若晨霞,与孤舟而遂往。恩渥山积,感绪丝棼。窃念某材实懦庸,识惟黪浅,谬偷生于人壤,获遘幸于王涂。弓冶传家,耒耜遵业,尝畏圈牢之诮,乐闻《诗》、《礼》之言。逮过弱龄,粗坚苦节。且亲闱就养,宦路随方,西走巴ク,南浮江ㄛ。登稽山而访古,学谢前良;历剑阪以刊铭,文惭往哲。何尝不?清徽于朝闼,咏鸿藻于圣门。丈席是依,寸晷惟竞,仅偕童刻之技,终无老成之风。性既愚而不移,齿及壮而自惕。幸遘当阳求士,上哲持衡,勉趋翰墨之场,滥齿孝廉之举。袍纷纷而若雪,志凛凛以怀霜。鉴本无私,敢逃于蚩鄙;科非有备,遽荷于甄收。玷妙简以惟精,抚微生而何幸。洎春闱之较艺,叨云陛以策名。山木呈材,自选抡而为器;冶金效用,荷熔造以成功。进匪时来,幸由恩假。自此从风宦牒,授任选台,俾外掌于司刑,寻参荣于军幕。幸莅熙熙之壤,姑随冉冉之趋。若乃民命所矜,在一成而致慎;宪条具设,知五听之惟难。允非干明,曷副钦恤?而某身专吏局,世匪法家。象斗之制斯严,肇闻甲令;磔鼠之能素寡,举乏片言。矧乎人有刻木之嫌,口擅铄金之利,或行如黠虏,或巧过腾猿。居多纳履之防,愿奉酌泉之戒。事机匪一,识局难周,惟旷弛之是忧,在宪章而可惧。弱羽未沉于泥滓,福星聚列于珠躔。幸遇某官,京辅移辕,军牙莅政。金鳌虚署,久稽上笏之荣;银兔分符,实重专车之任。抚治纲之大振,使讼牒以浸销,茂草鞠扉,甘棠蔽坐。不谓斗筲之役,载依旌旄之门,荣立府庭,恪奉条教。卿云之荫虽广,润及于纤荆;冬日之爱至高,惠先于一物。降包荒之大体,示含垢之深仁,赐以雍容,优其颜色。常与言于麈柄,许献技于铃斋,曲矜蹇蹇之躯,过损循循之诱。重念某襟灵不爽,道艺非优,自窃吹于秀科,颇空食于官舍。尝欲温故于案几之暇,励力于岁月之余,冀少益于颛愚,庶上裨于亨遇。而寡闻自任,则扞格奚胜?学圃遂荒,整一经而不治;文绪难绎,惧弥日而无成。露狂狷以居多,黩聪明而为甚。断无他技,动乏所长,徒祗事于麾旄,固无施于尘露。岂谓伏蒙某官恢山薮之量,纳菲葑之言,曲掩疵瑕,荐加题品。褒采一介,靡遗五管之微;甄拔下流,有过众人之遇。举空疏之器,爰定品于优长;饰暗弱之姿,将类能于开敏。矜其拙效,嘉乃妄庸,上辱哲明,曲型表荐。且俾预官联于毂下,参器使于民间,苟检操之有渝,引简书而共守。所念名编桂籍,已尘玷于大猷;迹厕金台,复叨居于始赏。恩逾素望,理迈常均。永怀肉骨之私,宁止捐躯之报!方幸辉光未运,使节少留。愿旅翮之有依,适谐栖集;何飞蓬之易转,遽至飘离。俄及戍期,倏辞藩岳,结课蔑闻于最赋,省躬幸免于常刑。初履有光,优慈是赖。而自解曹符而退处,终岁律以寓居。荷眷待以特殊,沐沾濡之至泽,越后筵之礼分,接右席之宾仪。置酒梁园,几逢于美景;观容相圃,屡奉于清欢。给舳舻以备行,假舆台而补乏,士林增耀,民巷改观。今则已揆良辰,将还旧筚,违乐郊而去德,恋大幕以销魂。行当闻优诏于途中,候归胥于日下。瀛洲秘局,式瞻侍从之班;温树近司,永托陶熔之造。愿趋槐府,获效蓬心,揽涕叙诚,陨首誓报。卑情无任。附录:【典故、趣事】胥姓或出自华胥国(来自:周口晚报)“胥”作为名词,意为古代官府中的小吏,特指古代抓捕盗贼的小官吏。作为一个姓氏,胥姓,在宋《百家姓》中排名第285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中排名第297位。如今,关于胥姓的源流说法很多,有说源于华胥国、华胥氏,也有说源于赫胥氏……在众多的说法中,胥姓人大多尊胥臣为其始祖。在我市,胥姓人以商水、鹿邑、郸城居多。从胥姓族谱来看,鹿邑、郸城胥姓为同一族系,商水和我市其他胥姓人为同一族系。不过,我市所有胥姓人都源于山西。1、“非言午‘许’,亦非双人‘徐’”8月20日上午,在商水县教体局,记者见到了胥方涛,他是记者见到的第一个胥姓人。“别人问我的姓氏,我说姓胥,对方的第一反应总是言午‘许’,还是双人‘徐’?我只得回答两个都不是,而是伍子胥的‘胥’。”提起自己的姓氏,胥方涛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其实伍子胥也不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名字,还是会有很多人不知道是哪个字。后来,我就说‘胥’是女婿的婿去掉女字旁。有时候干脆就直接递上自己的身份证。”胥方涛介绍,他自己也很少遇到胥姓人,所以很多人对他的姓氏感到好奇,也会有人跟他探讨一些有关胥姓的历史渊源。“虽然是胥姓人,但我却没有认真研究过胥姓的来源和发展。”胥方涛说,他的祖籍是商水县胡吉镇后张行政村,他们村里的一些长者可能会知道更多关于胥姓的一些渊源。2、周口胥姓人族系不一当日下午,在胥方涛的介绍下,记者来到后张行政村村民胥永靖的家中。胥永靖是一位农民,但他酷爱书法。见到他时,他正在家中小书房里练书法。附近的村民介绍,胥永靖在村里很有名气,他不仅书法写得好,还是个热心肠,谁家办“红白喜事”,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还喜欢写作,是出了名的农民秀才。“我们后张村总共2000多人,张、胥、曹三姓同居,胥姓人有1300多人。”说到关于胥姓的一些渊源,胥永靖来了精神,他把记者领进屋里,端茶倒水,没等记者坐稳,他已经拿出该村现存的《胥氏族谱》(如图一)。《胥氏族谱》上记载,该村祖上流传的那本《胥氏族谱》,当年由该村村民胥文章收藏,内容包括胥氏源流支派、朝代世系等。不幸的是,1944年日寇侵华经过此处,胥文章为避祸患,把族谱埋入土堆后外逃。后来取出,族谱已经遇雨腐烂,现存的这本《胥氏族谱》是胥永靖1993年开始整理,到1998年才印刷成册的。胥永靖介绍,如今周口的胥姓人较少,除后张村胥姓人之外,商水县练集乡张胥庄有约300名胥姓人,商水县城有几户胥姓人,周口市区有几户胥姓人,扶沟县有几户胥姓人,这些胥姓人都属于同一族系。此外,我市鹿邑县和郸城县也有几千口胥姓人,不过,从家谱上看,这两个县的胥姓人和商水胥姓人不是一个族系。3、周口胥姓人皆源于山西胥永靖说,据上辈人说,胥氏先祖在商水定居的时间可追溯到明朝初年,现在他们那里还流传一句话“要问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要知古槐移民后,右脚小趾看甲数。”采访过程中,村民都说自己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的。该村现年66岁的退休教师胥百忍说,上辈人讲,后张村的胥姓,是明代胥尚斌的后代。后张村胥氏失传的家谱中曾记载,其先祖原籍山西省洪洞县枣林村,明初大移民来到上蔡县崇礼东边的党庄村(即今胡吉镇党庄自然村)定居,至于他们是否是胥尚斌的后代,已无据可查。清乾隆年间,胥尚斌的后代中有一个叫胥圣先,他带着4个儿子分别名为克勤、克俭、克善、克丰离开党庄村,到后张村投靠亲友,从此在后张村定居,这就是后张村胥氏家族的来历。“我们胥氏的祖坟在党庄村,逢年过节我们还会到那里祭拜。不过,党庄村现在已经没有胥姓人了。”“商水胥姓人在清乾隆年间说不定还是个大户哩。”说话间,胥永靖拿出了自己收藏的1990年版的《商水县志》(如图二),里面刊载的《乾隆二十年县治全图》显示,当时商水县治下的胥花园、胥家堂、胥家坡处于醒目的位置。“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方都不存在了,就连原商水县城关乡的胥庄如今也没有一户胥姓人了。”现在商水胥姓中,只有张胥庄的胥姓人为明代胥尚猷的后代有据可考。如今,张胥庄西边有胥尚猷坟茔一座,乾隆五十五年庚戌立碑,上有碑文。现在碑文已模糊不清,至于胥尚猷和胥尚斌什么关系,也无从考证。因胥尚猷其人有据可查,商水胥姓人也都尊胥尚猷为其祖先。至于鹿邑、郸城的胥姓人来自哪里,记者采访了鹿邑县胥姓人胥茂森。胥茂森介绍,据鹿邑的《胥姓族谱》记载,鹿邑胥姓人于明初迁自山西,和郸城胥姓人以及商丘部分胥姓人同属一个族系。至于鹿邑胥姓人和商水胥姓人为什么不是一个族系,他也不知道。4、胥姓或出自华胥国《列子》中有一篇讲述了黄帝梦游华胥国的故事。这个华胥国里没有君主,一切都是自然状态,老百姓不以生为乐,不以死为恶,人与人的关系十分和谐,因而也没有争斗。于是,黄帝醒来后就羡慕华胥国,而仿其治。后人用华胥国来指美得不能再美的梦境。关于华胥国,有人说纯属虚构,也有人认为华胥国即指当年华胥陵的所在地——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胥姓便得姓于此。也有人说,胥姓源于赫胥氏。相传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的部落擅长农业生产,并以凤为图腾。炎帝的部落中有一支族人叫作赫胥氏,其后代以胥作为姓氏并世代相传。也有人认为赫胥氏是传说中的帝王名,据《庄子·马蹄》记载:“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也有资料记载:“赫胥,上古帝王也。亦言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据《续通考·同性异派》载:“赫胥氏后亦为胥氏,故曰赫胥,盖炎帝也。”关于胥姓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认为胥姓来自华胥氏。《春秋世谱》载:“华胥生男为伏羲,生女为女娲。”据相关资料考证,华胥氏乃为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一位杰出的首领。据说,华胥氏生活在五帝之前,是燧人氏的女儿。相传,华胥氏曾去一个叫雷泽的地方游玩,发现一个巨大的脚印,那是人头龙身之雷神的脚印。华胥氏好奇地踩了那个脚印一下,结果立刻感到全身震颤,回到家后就怀孕了,不久生下了伏羲,她的后人也就以胥为姓。5、后人多尊胥臣为得姓始祖胥姓的源流很多,除了上面提及的之外,后人大多尊晋国名将胥臣为其得姓始祖。我市胥姓人虽族系不一,但都尊胥臣为其始祖。胥臣,字季子,博学多识,为人正直。据《左传》记载:“晋国国君晋文公姬重耳在流亡时期,胥臣一直追随之。”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中,胥臣曾率战车击溃战马受到惊吓的陈蔡联军。据《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有一次,胥臣出差经过冀地(今山西河津县),正好看见没落贵族子弟郤缺在田间除草,他的妻子来为他送饭,两人互相尊敬,待如宾客,“相敬如宾”成语便出于此。胥臣见状便把郤缺带走,向晋文公举荐他,胥臣的荐贤之举也被传为佳话。按照《左传》的记载,胥臣当时在晋国官拜司空,又称司空季,为六卿之一。其世代的子孙都是晋国的大夫,如其子胥申、孙胥克、曾孙胥童等皆为卿、大夫,他的弟弟胥婴也曾当过晋国新下军主将,胥氏家族因此十分有名。胥氏本发源于山西,经过了长时间发展,在宋明之际,族人已满天下。如今,胥氏后人大多奉胥臣为其始祖。晚报记者&张劲松&实习生&李孟洁一梦华胥和胥姓(来自:揭阳日报——新闻版)有个成语叫一梦华胥,出自《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后来,人们就称一场幻梦为“一梦华胥”。后世诸多诗人常用“华胥梦”来描述梦幻境界,如李商隐《思贤顿》诗:“不见华胥梦,空闻下蔡迷。”陆游《晨雨》诗:“饭余一枕华胥梦,不怪门生笑腹便。”华胥氏之国的具体位置,近人有学者考证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而华胥氏,则是中华多数胥姓的一支源头。胥(xū,潮音su1(舒))姓,在全国约有人口78万,在各姓中排第324位,占全国人口的0.06%.胥姓在揭阳有人口26人(2011),在各姓中排第258位,占揭阳人口的0.00039%.胥姓的来源有二:1.出自赫胥氏,为上古赫胥部落的后代,属以部落名为姓。赫胥氏部落是上古炎帝部落中的一支,活动于黄河流域一带。这支赫胥氏的后代,有以胥为姓者,称胥氏。2.出自华胥氏,为周武王儿子唐叔虞的后代。周成王时封弟姬叔虞于唐,姬叔虞因又被称为唐叔虞。后来,唐叔虞的封地建为晋国。到了春秋时期,晋侯封同姓贵族于华胥邑(今蓝田县华胥镇),这支贵族的后人就以封邑为姓,称华胥氏。后来再简为单姓,称胥氏。今苗族也有胥姓。今胥姓居民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江苏、江西和山东4省为多,上述4省胥姓人口约占全国胥姓总人口的70%左右。胥姓的历史名人,有春秋时期晋国大臣胥臣,是晋文公的得力助手之一;金朝大臣胥鼎,历任枢密副使、权尚书左丞、平章政事等职,任上多有进言,予时政多补,封英国公;明代监察御史胥必彰,忠于职守,权贵犯错,也直言不讳,人称“真御史”。揭阳的胥姓居民分布于榕城中山,揭东玉湖、云路、玉滘,空港经济区地都,揭西河婆、五云、灰寨,惠来靖海、华湖、隆江、岐石、葵潭,普宁流沙西、流沙南、下架山、军埠、麒麟、梅塘等地,其中两人为苗族。阿 龙古有胥臣 胥姓或出自华胥国(来自:华夏经纬网)山东境内,济南、日照、东营、潍坊、阳谷、淄博、莱芜、临沂等地有胥姓人分布;全国范围,北京、上海、甘肃、江西、河南、河北、湖北、吉林、江苏、湖南、四川、江西、贵州、云南、福建等地均有胥姓人居住。胥臣:(生卒年代待考),字季子,别称司空季子、臼季,晋将。早年曾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力劝重耳接纳秦穆公之女怀嬴。胥:非言午许,亦非双人徐“胥”作为名词意为古代官府中的小吏,特指古代掌管捕捉盗贼的小官吏,并非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字,所以知道的人不多;而作为一个姓氏,胥被排在280多位,属于稀有姓氏,知之者甚少,所以与人交流沟通时常遇周折。对于这一点,祖籍滨州无棣县车镇乡胥家村的胥祥忠深有体会。“做自我介绍,或在一些公共场所,比如登记、开票、签单时总会遇到别人不了解的状况,对方的第一反应就是‘言午许还是双人徐?’我只得回答两个都不是,而是‘伍子胥的胥’。其实对大众来说,‘伍子胥’也不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所以每当这时,人家就会用很费解的眼神望着自己,‘那怎么写?慢慢有了经验,再遇到登记姓名的时候索性直接递上自己的名片,呵呵。”胥祥中说。胥姓人遍及山东各地据胥祥中介绍,滨州市无棣县车镇乡胥家村的胥姓祖先最早明永乐年间从河北省永平府(现唐山市)的迁安县迁到此地。今天的车镇乡胥家村一带本为退海之地,是通往海铺的必经之路,胥姓祖先来此设村定居,主要以编织、出售鱼篓、虾筐等为业。“我们胥家村规模不大,大约有120户,以胥、陈二姓为主,胥姓人口最多,有200人左右。”胥祥中说。胥姓人数不多,却在山东分布广泛,仅以胥字命名的地名就有多处,如阳谷县大布乡的胥家村、临沂苍山县的胥河湾、东营市垦利县的胥家庄等。莱芜市的口镇和陶镇、淄博高青县青城镇的东牛王村、垦利县胜坨镇等地也都是胥姓人的重要聚集地,济南、胶州、潍坊、淄博、利津等地都有胥姓人居住。胥祥中平时很注意寻觅同姓人,但是从老家出来参加工作十年来,从未遇到过一位同姓人。1948年前后赴台湾的很多官兵来自山东,很多姓氏由此走进台湾,胥祥中认为,胥姓不在其列。“上个月我去台湾,专门到诚品书店翻找了很多家谱方面的资料,后来在台中的一家书店找了一本《山东籍荣民名录》厚厚十大册,按姓氏排列,我坐在地板上花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查找胥姓,始终没有找到。所以可以推断,1949年到台湾的山东籍国民党官兵当中没有姓胥的。”得姓始祖为晋国名将胥臣胥臣,字季子,别称司空季子,是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当年晋公子重耳流亡居守蒲邑时,胥臣一直追随左右,曾力劝重耳接纳秦穆公之女怀嬴。身兼“姬”姓之族叔、老师、高参等多重身份,立有殊功、享有殊荣。所以,在晋文公称霸诸侯之后,论功行赏,曾被封于一个叫臼的采邑,故胥臣又被人们称为臼季。据《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有一次,胥臣出差经过冀地(今山西河津县),正好看见没落贵族子弟郤缺在田间除草,他的妻子来为他送水饭,两口子互相尊敬,“相敬如宾”成语便出于此。胥臣见状便直接把郤缺带走,向文公举荐,胥臣的荐贤之举被传为佳话。另外,晋楚城濮之战中,胥臣曾蒙马虎皮率战车击溃战马受到惊吓的陈蔡联军,胥臣的名望再次远扬。依照《左传》的记载,胥臣当时在晋国官拜司空,其世代的子孙都是晋国的大夫,如其子胥申、孙胥克、其曾孙胥童等皆为卿、大夫,他的弟弟胥婴也曾做过晋国新下军主将,都曾相继叱咤风云,胥氏家族因此而名气异常。胥氏本发源于山西,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搬迁和繁衍,在宋、明之际,族人已满布天下,后人均奉胥臣为始祖。胥与华胥国、华胥氏《列子》中有一篇讲述了黄帝即位十五年后,白天睡觉,梦游华胥国的故事。这个华胥国里没有君主,一切都是自然状态,老百姓都没有嗜欲,不以生为乐,不以死为恶,人与人的关系那么和谐,因而也就没有什么爱憎,无利无害,因而也没有争斗。那个国家的人都没有恐惧,甚至入水不溺,入火不热:这样的一个国家简直比天堂还美好。于是,黄帝醒来后就羡“华胥”而仿其治。后人则用“华胥国”来指美得不能再美的梦境。关于这个华胥国,有人说纯属虚构,也有人认为华胥国即指华胥陵的所在地——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胥姓便得姓于此。据专家学者考证,华胥氏乃为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一位杰出的首领。据说,华胥氏生活在五帝之前,是燧人氏的女儿。相传,某天华胥氏去一个叫做“雷泽”的地方游玩,发现一只巨大的脚印,那是人头龙身之雷神的脚印,他只需要鼓起肚子,就能发现响雷。华胥氏很好奇的踩了那个脚印一下,结果立刻感到全身震颤,回到家后就怀了孕,不久生下了伏羲。《春秋世谱》中的相关记载为:“华胥生男为伏羲,生女为女娲。”胥与赫胥氏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的部落擅长农业生产,尚火并以“凤”为图腾。炎帝的部落中有一支族人叫作赫胥氏,其后代以“胥”作为姓氏并世代相传。也有人认为“赫胥氏”是传说中的帝王名,据《庄子·马蹄》记载:“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成玄英疏:“赫胥,上古帝王也。亦言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盖炎帝也。”山东商报&&& 来源:网易责任编辑:王佳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