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金源广西金源镍业有限公司司 待遇 怎么样

新华社网络中心
新华社甘肃分社
您的位置:
新华网甘肃频道
黑水国遗址城垣&&&&历史沿革&&&&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98公里,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耕地95万亩,辖1个开发区,11镇,11乡,244个行政村,1986个合作社,5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0万,其中城市人口20万,有汉、回、蒙、裕固等22个民族。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典型的绿洲灌溉农业区,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区内有亚洲第一卧佛之称的西夏大佛寺和汉代黑水国遗址、隋代木塔、明代钟鼓楼、西来寺、甘泉以及古汉墓群等著名的历史文物古迹,其中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区级保护单位68处,保护点42处。古人曾有"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古刹遍地"的赞誉。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1997年率先在全省实现小康,并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全省文明市、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2002年7月撤市设区。近年来,甘州区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大力实施工业强区、产业富民、城镇化建设和加快旅游产业开发三大战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形成了具有规模效益的粮油、果蔬、草畜、制种、轻工原料等支柱产业,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西菜东运五大基地之一。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实力较为雄厚、辐射带动力较强的六大龙头企业群体,以上秦粮油加工为主的粮食加工企业53家,年加工转化粮食21万吨,今年引进建设的20万吨面粉生产线建成后,面粉加工的能力将达到50万吨,带动粮食产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收入达到200元左右;以甘绿集团、陇兴果蔬保鲜为主的蔬菜加工企业35家,年加工保鲜蔬菜17.8万吨,带动蔬菜产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收入达到400元左右;以中农、正大、东亚为主的制种企业18家,年加工能力20万吨,带动制种产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收入达到650元左右;以五松园饮料集团为主的林果加工企业5家,带动林果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收入达到70元左右;以西部草业、成都大业、陆达公司为主的畜牧业龙头企业13家,带动畜牧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收入达到650元左右。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农民就业,目前在二产中长期就业的农民达到5100人,直接拉动三产农民就业5.8万人,带动农民在二三产业上人均纯收入达到850元左右。工业生产发展迅速,现有规模以上企业84户,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冶金、电力、化工、酿造、轻工、建筑建材、食品加工、果蔬加工等25个行业、十大工业群体。占地23.5平方公里的东北郊经济新区被列为全国东西部乡镇企业合作示范区,成为投资的热土。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积达20平方公里,中心广场、佛城广场、鼓楼绿苑等一批现代都市气息浓厚的公用设施和具有传统风格的明清街、马可?波罗街等特色街区交相互映,城市特色鲜明。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区乡公路与横贯全境的兰新铁路、国道312线、227线纵横交织,连接成网,中等城市道路框架基本形成。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6.11亿元,农业增加值完成11.15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10.2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7.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5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60元。 2004年,甘州区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四次全委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高举发展、改革旗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三大战略,着力抓好项目建设,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力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达到40.5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7%,达到1.07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1%,达到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20元,达到3671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520元,达到6880元。
&&&&行政区域
&&&&甘州区辖1区(东北郊新区)、11镇(梁家墩镇、上秦镇、乌江镇、沙井镇、大满镇、小满镇、甘浚镇、新墩镇、碱滩镇、三闸镇、党寨镇)、11乡(长安乡、西洞乡、廿里堡乡、靖安乡、花寨乡、安阳乡、和平乡、小河乡、明永乡、龙渠乡、平山湖乡)、243个行政村1986合作社、5个街道办事处(东街办事处、南街办事处、西街办事处、北街办事处、火车站办事处)。人口:全市有124136户、47万人,其中城市37341户、12万人,农村劳动力35.74万人。民族:有汉、回、蒙古、满、藏、裕固、朝鲜、土、壮、东乡、布依、锡伯、撒拉、苗、土家、维吾尔、彝、侗、僳僳、高山、达斡尔等22个民族。&&&&地理位置
&&&&甘州区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地处东经100°6′―100°52′,北纬38°32′―39°24′之间,南依祁连山,北邻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接壤。东连镍都金昌,西接古郡酒泉。内地,西通新疆,南出扁口与唐蕃古道相交,可达青藏高原,北出镇夷峡,沿居延古道,可抵蒙古大漠,历来为兵家必争、商旅必经之地。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98公里,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黑河、山凡河、酥油口河、大野口河等河流贯穿而过,年径流量24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2。2亿千瓦,地下水储量10亿立方米。平均海拔1474米,属温带大陆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13-120毫米,蒸发量2047毫米,日照时数3085小时,无霜期138-179天,具有日照时间长、发行量发行昼夜温差大的特点。&&&&自然资源
&&&&甘州区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有雪豹、雪鸡、盘羊、茸鹿及黄羊、青羊等野生动物,有煤、石膏、
粘土、砖、石、铜、铁、钨等矿藏有一定储量,水能蕴藏量2.2亿千瓦,小水电发电量达7200万千瓦时。现已勘测探明的除10.04
亿吨煤储量外,还有铁、锰、钛、铬、铜、铝、锌、金及硅石、钾盐、芒销、兰晶石等多种金属及非金属矿藏,储量大、品位高。土质肥沃,水、光、热资源丰富,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小时,属北方长日照地区。境内有黑河、酥油口河、大野口河、山丹河4条主要河流和26条季节性河流,河水径流量16.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丰富,动储量达9.9亿立方米。
河水灌溉面积占全市灌溉总面积的89%。可开发利用的宜农宜林荒地75.5万亩,主要耕作土壤为绿洲灌淤土,
耕地土壤养分居全国中等水平,对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生产发达,基础条件稳固。现有耕地68.6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8.6%,已形成自流灌溉、井灌、提灌相结合,渠、路、林、田相配套的格局。
&&&&农业经济
&&&&甘州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日照充足,气候温和,是典型的绿洲农业和大型灌溉农业区,盛产小麦、玉米、大米、红枣、苹果梨、苹果、发菜、黑瓜子、豆类及各种蔬菜,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市)和全国“西菜东运”五大基地之一。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一熟制地区的先进行列。农业产业化开发成效显著,已初步建成了具有资源优势和规模效益的粮油、瓜菜、甜菜、果品、奶肉牛、瘦肉猪、蛋白肉鸡、淡水鱼等农林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粮油、蔬菜、畜牧、林果、种子五大农业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经营形式不断发展,建成了甘绿、金象、马铃薯全粉生产线等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形成了具有规模效益的粮油、果蔬、草畜、制种、轻工原料等支柱产业,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石岗墩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在西北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建成了200多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形成了粮油、脱水蔬菜、玉米淀粉、甜菜榨糖啤酒麦芽、番茄酱等加工系列。“沙荒地改造利用”、“河西一熟制灌区吨粮田栽培技术”、“黑河地区作物需水量及节水灌溉技术研究”“轮回选择法培育玉米新品种”、“蔬菜商品产业化技术开发”等一批在国内、省内领先的农业科技成果已大面积推广应用,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达5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甘肃省领先地。 
&&&&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发展,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冶金电力、建筑建材、医药化工等优势企业群体,培育壮大了丝路春酒业集团、黑河水电开发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创出了丝路春白酒、金象种子、甘绿脱水菜、马铃薯全粉等知名品牌。功能齐全、连接城乡的市场网络初步形成,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已具雏形;商贸流通活跃,成为河西贸易辐射中心,南关蔬菜批发市场是西北最富活力和最具影响力的蔬菜瓜果集散地之一;超市、专卖店、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逐步兴起,日益引领消费时尚。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45%。地方工业形成特色,集团经营初具规模。全市现有工业企业1894户,9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86亿元,
初步形成了采矿、冶金、电力、化工、机械、造纸、制糖、医药、酿造、建材等25个行业,十大工业群体。有17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22种产品获得省、部级优质产品称号。以脱水蔬菜、丝路春酒业、饮料食品、建筑建材、有色金属、金象种子为主的六大企业集团逐步形成并完善。工业产品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产值年递增50%以上,97年达到29.3亿元。占地23.5平方公里的东北郊经济新区,被国家列为东西部乡镇企业合作示范区,实行引进、立项、建设一支笔管理新体制,是省内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
&&&&旅游资源
&&&&甘州,地域辽阔,雪山、草原、绿洲、沙漠相间,自然风光旖旎,素有“塞上江南”之美称。境内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景观奇特,旅游资源丰富,以大佛寺等历史文化遗存和以“甘州八景”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观保护良好,以甘泉公园、黑河山庄、东大山风景区等绚丽的自然景观以及汉、蒙、裕固等多彩的民族风情,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霍去病西征、张骞出使西域、法显和尚西行、隋炀帝西巡、唐玄藏取经、马可?波罗游历东方等历史长河中的轶闻趣事数不胜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转战河西,浴血奋战,写下了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一页。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很好的旅游开发资源,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甘州古迹甚多,景观奇特。既有黑水国遗址、隋代木塔、唐代五松园遗址、西夏大佛寺、明代镇远楼、古汉墓群等名胜古迹,又有绚丽的自然景观、多彩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观光旅游。&&&&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甘州旅游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将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完善的服务,热忱欢迎国内外旅客到甘州这片热土投资、开发旅游,共同为“甘州”这颗丝路明珠增添光彩。
&&&&基础设施 &&&&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先后投资10.43亿元,建成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全省一流的中心广场、鼓楼绿苑、甘泉公园等城市公益性形象工程,启动建设城市供水扩建工程、集中供热工程和污水处理厂,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0%以上;建成宝迪花园小区、新乐小区、金安苑小区等7个住宅小区,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能断提高。占地23.5平方公里的张掖工业园区享有县级审批权,已成为省内外企业和经营者投资的热点。境内交通便利,兰新铁路、国道312线、227线横贯全境,拓建城区主干道、出城口道路55公里,国道、省道、区乡公路纵横交织,连接成网,中等城市道路框架基本形成。邮电通讯方便快捷,国际、国内程控电话及全球漫游移动电话开通,数字移动通讯、因特网、IP电话普及,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综合实力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甘州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2002年,以抢抓三大机遇,实施三大战略总揽工作全局,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经济,壮大主导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元―10月份,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31亿元,占计划的 78.8%,同比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8.08 亿元,第二产业完成7.66亿元,第三产业完成9.57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6.84亿元,占计划的79.14%,同比增长1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4亿元,占计划的73.9% ,同比增长4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59亿元 ,占计划的81% ,同比增长15.5%;全区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5455万元,占计划的71.37%,同比增长29.2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581万元,占计划的66.7%,同比增长23.47%。甘州区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抢抓机遇,实施工业强区、产业富民、加快城镇化建设三大战略,营造良好的投资、建设和干事创业环境,以更优惠的政策,更宽松的环境,更完善的服务,热忱欢迎国内外客商到甘州这片热土投资兴业,力争将甘州区建成甘肃河西走廊核心经济聚集区中的新亮点,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 东北郊工业园区简介
&&&&东北郊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位于张掖市郊东北部,南接市区,北靠兰新铁路,总面积23.5平方公里。园区主要是利用区委、区政府制定的相关优惠政策进行工业项目开发,加强东西部经济合作,招商引资,提升地方工业经济实力。九年来,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5亿元,年均投资2180万元。初步形成"二纵六横"的路网框架,建成了区内道路8条28公里,其中沥青路面道路9.8公里;建成110千伏变电站1座,架设电力线路13 条28公里;建成电信、移动、联通、铁通4个通讯机站,埋设通讯光缆24.3公里;建成日供水8万吨的供水厂,供水管网向区内延伸9公里;总投资1.34亿元,日处理污水8万吨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五通一平"。园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建成各类建筑物178幢,总建筑面积达65.2万平方米,园区内生活设施齐全,学校、幼儿园、医院、科研机构、市场健全。新兴城区雏形已经形成。 1995年以来,引进和新建规模以上企业42家,年产值由成立初的1.48亿元增加到9.27亿元,增长6.3倍,年均递增27%,销售收入由成立初的1.28亿元增加到8.4亿元,增长6.5倍,年均增长24%;税收由成立初的879万元,增加到3289万元,增长3.7倍,年均递增22.9%。新增就业岗位6540个。现已形成果蔬深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造纸、冶炼化工、新型建材、节水农业配套器材、种子加工、建筑装饰材料批发等八大群体。截止2003年底,园区共有各类企业425户,实现国民总产值9.27亿元,占甘州区国民总产值的25.7%,实现工业增加值1.32亿元,占甘州区的18.8%,实现收入8.37亿元,实现利润3859万元,完成税金3289万元,占甘州区的27.5%,固定资产达到9.44亿元,企业从业人员达13180人。园区先后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和"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全省十强示范区"。&&&&2、金鼎包装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金鼎包装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包装协会会员,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是集钢制包装桶系列产品、钙塑瓦楞包装箱、PE、UPVC塑料节水、输水管材为一体的综合性包装产品生产企业。2000年12月,企业通过改制,以内部转让的形式将产权转让给原法人代表。企业现有员工21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2人,总资产1600万元,有年生产20万只200升出口钢制包装桶生产线、215升锥形出口钢制番茄酱包装桶生产线、年生产1000吨钙塑瓦楞包装箱生产线各1条、年生产5000吨PE、PVC塑料管材生产线6条,产品有5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其中PE、PVC塑料管材形成了产、供、装、调于一体的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各类钢制包装桶远销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3年,公司完成产值1400万元,实现利税89万元,并在东北郊工业园区征地30亩,进行20万只锥形包装制桶生产线扩建。止目前,完成投资600万元,建成生产车间3栋7000多平方米,办公、住宿综合楼1栋1200多平方米、锅炉房1座800多平方米,搬迁新建建筑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 2004年2月份开始生产设备搬迁、安装、调试,3月份前段工序已开始试生产,全年计划生产锥形钢制出口包装桶15000只,产值达到1500万元,生产钙塑瓦楞箱260吨,产值达到300万元,生产PE、UPVC塑料管材420吨,产值达到500万元。
&&&&3、甘绿脱水蔬菜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甘肃甘绿脱水蔬菜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是全省同行业中唯一享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乡镇企业,也是西北地区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厂家,98年被国家体改委列为全国66家农业产业化试点企业之一。主要产品有脱水青椒粒、红椒粒、红黄洋葱片、四季豆、胡萝卜丁、小葱粒等十多个系列,产品全部出口远销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2003年,该公司年加工蔬菜14万吨,带动发展脱水蔬菜基地7万亩,实现产值2000万元,销售收入1800万元,创汇225万美元。为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扩大企业规模,该企业计划投资2.3亿元用5年时间建设年产2万吨脱水蔬菜及精细调味品生产线,建成西北乃至全国最大的脱水蔬菜加工集团,带动建设脱水蔬菜基地20万亩。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5.6亿元,利税1亿元,创汇4000万美元,基地农民可增加收入10亿元,更大地发挥出蔬菜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4、 村村通油路工程简介
&&&&经过多年发展,我区公路交通形成了以国省道和专用公路为骨架,县、乡、村道路为补充的网络结构,截止2003年底,区境内已建成国道里程88.8公里,省道里程38公里,专用公路里程49.5公里,农村公路里程1840.65公里。在农村公路里程中,县(区)道柏油路面里程70.15公里,其中三级道路45.06公里,四级道路25.09公里;乡道柏油路面里程160.04公里(含列养的县乡道里程),其中三级道路39.14公里,四级道路120.9公里,沙砾路56公里;村道柏油路面里程191.9公里,均为四级道路,沙砾道路1285.05公里,土路26.2公里。通油路乡镇达21个,乡镇油路通达率为95.55%;通油路(水泥路)行政村达133个,村级油路通达率为54.32%。 今年计划立项建设沙井小闸公路3.28公里,大满马均公路7.13公里,廿里堡七号公路3公里,和平公路11公里,明永武家闸公路6.17公里,小河柳树寨6.08公里,小满店子闸公路6公里。根据我区实际建设力,至2007年,可建设通乡油路260公里,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83%的行政村通油路,基本实现村村通目标。&&&&5、 南关蔬菜批发市场简介
&&&&南关蔬菜批发市场是1985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紧邻国道227线,南距国道312线1000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市场经历几次改扩建,现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建有大型蔬菜库20多间,钢网架交易大棚1.1万平方米,钢结构交易枞2500平方米,经营门店100间,有蔬菜、瓜果、水产贩运大户100多户,经营摊位3200多个,从业人员达6000多人,每天进入市场交易的人员达3万人(次),上市品种达180多种,年成交量近4亿公斤,年成交额3.2亿元。全方位电子监控系统、电子地中衡、电子显示屏和微机联网系统、邮局、银行、宾馆、餐饮、娱乐、公用电话等公用设施配套齐全,建有设备较完善的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为客户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自市场建成以来,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量客商,交易辐射青海、新疆、四川、山东、广东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自1986年起连续被评为甘肃省文明市场,1989年被国家商业部列为全国十大蔬菜批发市场之一,1992年、1994年荣获国家文明市场称号。南关蔬菜批发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已成为西北地区规模较大和辐射面较广的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和集散中心,形成了市场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农户带产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6、甘州区种子产业发展概况
&&&&为加快产业富民战略实施步伐,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区把发展种子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大型种子企业落户我区,进一步壮大了我区种子企业群体实力,加快了种子产业发展步伐。2003年,我区共落实各类农作物制种44万亩,其中玉米制种42.5万亩,生产玉米种子1.76亿公斤,制种业总收入4.02亿元;种子企业销售总收入达5亿元,实现利润1.5亿元。该产业已经成为我区支柱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区共有资质健全的种子企业18家,固定资产1.52亿元,已建成种子加工中心12个、晒场16.05万平方米、库房8万平方米,有成套加工设备近450套,年生产加工能力达33.8万吨。其中,金象种子公司固定资产3564万元,加工设备41套,年加工能力3万吨;德农种业公司张掖分公司固定资产1800万元,加工设备28套,年加工能力5万吨;中种集团张掖分公司固定资产972万元,加工设备65套,加工中心占地20亩,年加工能力3万吨;襄樊正大公司张掖分公司固定资产2500万元,加工设备53套,加工中心占地170亩,年加工能力3万吨;玉源种业公司固定资产368.7万元,加工设备33套,年加工能力1.8万吨;隆平高科种业公司固定资产282万元,加工设备19套,年加工能力2.8万吨;金正种业公司固定资产434万元,加工设备23套,加工中心占地面积350亩,年加工能力2万吨;兴达种子公司固定资产506万元,加工设备21套,年加工能力1.5万吨;金源种业公司固定资产518万元,加工设备10套,加工中心占地面积73亩,年加工能力8000吨;辽宁东亚种业公司张掖分公司固定资产300万元,加工设备18套,年加工能力1.2万吨;酒泉丰乐种业公司固定资产500万元,加工设备9套,加工中心占地面积300亩,年加工能力2万吨;奥瑞金种子公司固定资产1307万元,加 工设备56套,年加工能力3万吨;省种子公司固定资产250万元,加工设备13套,加工能力1.5万吨;敦煌种业公司张掖分公司固定资产1000万元,加工设备32套,年加工能力3万吨;富农高科种业公司固定资产185万元,加工设备8套,年加工能力5000吨;祁连山种业公司固定资产291万元,加工设备9套,年加工能力6000吨;高台南华良种场固定资产270万元,加工设备5套,年加工能力5000吨;甘宇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固定资产183万元,加工设备8套,年加工能力6000吨。 2004年,各种子企业在我区17个乡镇的143个村共落实各类农作物制种38.97万亩,其中玉米制种36.6万亩,瓜菜制种167亩,小麦制种3000亩,其它农作物制种3658亩。预计生产良种1.6亿公斤,农民制种总收入可达3.8亿元。&&&&7、石岗墩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园区简介
&&&&石岗墩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园区规划面积1万亩,是一个集高效节水示范、名优特经济林、生态防护林建设、优质牧草种植、苗木繁育、综合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区。目前,已完成投资9620万元,建成区面积5000亩。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时给予了高度评价。园区建设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科技的原则,建成四个区域。一是高效农业示范区。建成以色列高科技暖棚4座,有年式十连体大棚5座, 高标准中式二代日光温室50座,温室总面积达200亩; 栽植名优经济林2500亩;先后示范推广无土栽培、立柱式栽培等新技术23项,普遍采用低压管灌、滴灌等节水技术进行灌溉,科技在示范园区生产中的贡献率达到了80%以上。园区内建成的十连体大棚,每座占地5亩,投资90万元。种植的以色列西红柿和樱桃西红柿,生产期可达2年,每亩年产西红柿8000公斤,亩总收入可达3.2万元,每座棚收入可达16万元。种植的人参果,每亩年采摘4次,可产人参果5000公斤,收入20万元,每座棚收入100万元左右。建成的2座生菜棚,总投资12万元,占地1亩,年产生菜20000公斤,总收入4万元,纯收入3.2万元。二是独龙架葡萄示范区。1998年引进美国红提、黑提葡萄新品种,采用日本超短枝独龙架栽培技术,用脱毒苗定植独龙架葡萄500亩,成活率达95%以上,目前已进入盛果期。三是新品种肉牛繁育场。占地300亩,计划投资1000万元,分三期建成集肉牛繁育、推广、育肥为一体的草畜产业龙头企业。规划建设高标准育肥牛舍20栋,选用皮埃蒙特、夏洛莱等优质肉牛品种。目前,已完成投资200多万元,种植优质牧草1000多亩,建成高标准牛舍4栋、2880平方米,引进新品种肉牛300多头。四是休闲娱乐区。计划投资2900万元,建成集住宿、餐饮、垂钓、游泳、观赏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区。目前已建成游泳场、钓鱼池及民族景点。五是千亩滴灌示范区。控制灌溉面积1100亩,计划投资137.5万元,引进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先进的滴灌技术和设备,建设优质葡萄和杂果基地滴灌工程。整个工程由2眼机井供水,每眼井安装2套滴灌系统,每套系统设计滴灌为80立米/小时,采用自动和手动两用阀门,操作简便,使用灵活。该工程建成后,既能节水增产,又能解决菜果套种难题。目前,已安装输水管道1.62万米,修建蓄水池1座、控制室2间,剩余1万米输水管道、59万米滴灌管、2套首部控制系统铺设安装工作正在进行。该示范区的建成和发展,展示了现代高新农业技术,起到了示范推广的作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8、成都大业公司张掖分公司简介
&&&&成都大业公司张掖分公司是2002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我国规模较大的现代化草业企业成都大业国际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兴建的草产业龙头项目。厂址在我区沙井镇,占地700亩,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建设总投资4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800万元,主要从事紫花苜蓿、金皇后、阿尔冈金等优质牧草草粉加工,年加工牧草10万吨,可带动5万农户发展牧草基地15万亩。该公司于2002年7月开工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协助解决建厂相关事宜,有力地加快了企业建设步伐,实现了当年招商,当年投产的建设目标,共完成投资1400多万元,从国外购进设备7台件,完成了厂区土地平整,修建围墙4公里,硬化晒场2.4万平方米,修建水塔1座、蓄水池2个。牧草加工生产线于2002年11月建成投产,当年加工牧草产品5000吨,实现产值600万元。 2003年,公司完成二期工程规划和厂区内外绿化,与农户签订牧草种植合同,落实牧草基地2万亩,收购牧草2万吨,加工草产品1万吨,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2004年,公司计划完成二期扩建任务,落实牧草基地4万亩。该项目建成后,通过公司加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牧草种植加工一体化经营,对推动草畜产业进一步发展,改善生态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将起到积极作用。
&&&&9、 万禾草畜产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甘州区万禾草畜产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位于甘州区石岗墩高效农业示范区内,由长安乡农民朱跃明筹资建设。公司占地面积1100亩,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修建高标准羊舍20栋,养羊1万只,种植优质牧草1000亩。公司现有职工12人,总资产153万元。 2002年3月开工建设以来,已建成双列式暖棚羊舍2栋,单列式暖棚羊舍8栋,青贮氨化窖2座1200立方米,青贮饲料500吨,种植优质牧草500亩,完成生态造林400亩,养殖肉羊2500多只。2003年10月份,筹资20万元,从山东梁山等地引进小尾寒羊200只,已有70%产羔。2004年,该公司被列入农业部扶持的农业科技示范场,计划续建羊舍10栋,使肉羊饲养量达到5000只,修建肉羊改良站1处,扩大新品种肉羊繁育规模,积极应用科学饲养技术,使该场的科技含量提高到80%以上。在公司的带动下,石岗墩新建万只肉羊场4处,为全区草畜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10、新墩花卉交易市场简介
&&&&新墩镇花卉交易市场地处西二环路与张肃公路交汇处,是我区适应花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为培育新兴花卉产业,活跃花卉交易,促进农民增收投资兴建的全区第一个专业花卉交易市场。市场总投资50万元,规划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计划修建玻璃幕墙花卉联体温室一座,内设种植、观赏、交易三个区,主要经营切花、盆花、盆景、风景苗木等四大类100多个品种的中高档花卉苗木。目前,市场建设工作正在紧张进行,预计7月上旬建成投入运营。市场建成后,将有力促进我区花卉产业的发展,彻底转变花农无固定交易场所和买花难的问题。同时,可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种植花卉的积极性,辐射带动我区新增花卉种植面积800多亩,新增花卉种植户600多户,使我区花卉种植和销售形成"市场+公司+花农"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为全区花卉产业的不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1、上秦镇李家湾村奶牛养殖示范村简介
&&&&上秦镇李家湾村地处市区东郊1.5公里处,共有307户、1197人,耕地面积1666亩。近年来,该村群众立足地处城郊、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其中来自奶牛养殖业的人均纯收入达2000元,占全村人均纯收入的53%。为进一步加快畜牧养殖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小规模、大群体"的规模养殖优势,镇、村两级及时出台优惠政策,优先为养殖户划拨圈舍用地,户均无偿投资1000元,统一规划,连片新建高标准牛舍。目前,该村一、二、四、六社共有192户改造、新建高标准牛舍960间,总建筑面积达20000平方米,修建晒场10000平方米,现存栏以黑白花为主的奶牛450多头,户均达到3头。每头奶牛年产鲜奶约1万斤(按日产30斤,每年10个月计算),年纯收入5000多元,发展前景良好。为努力挖掘奶牛养殖的发展潜力, 提高奶牛品种质量,村、社积极筹措资金,从外地引进进口优质冻精,改良本地黑白花奶牛。计划到2004年,奶牛饲养量达到1200头,户均6头以上,优良品种率达到80%以上。
&&&&12、长安乡前进村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简介
&&&&长安乡前进村高效节水示范区位于区城南0.5公里处,示范区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渠路林田配套。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前进村以其优越的条件被市区列为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并由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节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拟建设高效日光温室及滴灌工程1000亩,牧草喷灌385亩,果树微喷127亩,大田灌溉594亩。同时,组建农工贸公司,通过公司带农户、一村一品的规模经营,把黑河流域节水工程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建成集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为一体的综合高效农业示范区。目前,示范区已建成日光温室110座250亩,养牛场1个,配套高效节水工程400亩。日光温室内主要种植茄子,产品销往新疆市场,每座日光温室收入元。为组织示范区农户搞好生产经营,增强示范带动作用,示范区成立了"长绿蔬菜协会",健全完善了机构和章程,下设了长绿蔬菜经销公司。通过协会为农户提供开发、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等服务,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协调企业和农户的合作关系,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有效提高了种植效益。&&&&&13、甘州区高新节水暨863项目甘绿中心示范区简介
&&&&为了充分展示各种类型的高新节水模式,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组装集成和高新成果的创新转化,确保黑河综合治理项目的全面完成。我区黑河节水工程建管处、区科技局和甘绿脱水蔬菜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在党寨镇汪家堡建起了甘绿中心示范区。并将依托国家863高科技术发展计划《北方干旱内陆河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项目,建立产学研、农科教一体化,引进、开发、创新相结合的科技体系。甘绿中心示范区位于甘州区城南张党公路9公里处,属大满灌区,规划总面积3000亩,其中核心区1050亩,辐射区1950亩,分别位于张党路东西两侧。计划投资1020万元,建设自动化连体大棚和技术先进的组培中心各1栋,建设机械自动卷帘的智能化日光温室500亩,休闲观光优质果园100亩,种植各种脱水蔬菜新品种及无公害蔬菜2300亩,修建技术培训楼1栋,并在示范区全面展示滴灌、固定式喷灌、微喷、管灌、U型渠灌等节水灌溉新技术。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示范区已初具规模,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自动化连体大棚、270亩日光温室滴灌工程、100亩喷灌工程、800亩管灌工程、3公里U型渠、2眼机井等节水工程均已完成并投入使用。
&&&&14、梁家墩万亩现代高新节水农业示范区五号设施农业示范基地简介
&&&&示范区位于甘州区城南5公里,主要包括梁家墩镇五号、清凉寺、六号、三工、刘家沟5个行政村,规划面积1万亩。该示范区建设是结合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以调整结构、节水增效为目标,重点发展以日光温室瓜菜种植为主的高效低耗水作物,配套温室滴灌、喷灌、管灌等高效节水技术。示范区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1个连片1000亩的二代日光温室示范点,带动周边村社新建二代日光温室2000亩,改造一代琴弦式温室2000亩,形成5000亩的规模。目前建成的连片日光温室示范点共550亩,全部配套了温室滴灌设施,其中50亩安装了半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抓好日光温室建设的同时,又组建了"甘肃张掖兴梁现代化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380万元,下设设施农业及高新节水研究培训中心1个,占地3600平方米的批发市场1个,科技服务部1个,运销公司1个,瓜菜注册商标为"兴梁"。该基地的建成,将对我区建设全国一流高效节水示范区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15、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情况简介
&&&&2002年3月,水利部确定张掖市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试点。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是我国首次开展的一项区域性综合节水示范项目,其目的是要为西北内陆河流域乃至北方缺水地区探索一条水资源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路子,为我国"十五"期间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政策、法规、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张掖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思路是: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统揽全局,全面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推进城镇化进程三大战略,全面进行灌区节水改造,全面开展以水权为中心的用水管理制度改革,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构筑与水资源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张掖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运行机制是: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公众参与、水权流转、城乡一体。张掖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目标任务:一是完成黑河流域治理近期治理项目,实现国务院批准的黑河分水方案。根据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通过中游地区常规节水、限制平原水库蓄水、适度增采地下水等相关措施,正义峡增泄水量2.5亿m3,在正常年份使正义峡下泄水量达到9.5亿m3; 二是建立与水资源承栽力相匹配的经济结构体系,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到2005年一二三产业调整到31:35:34,粮经草比例调整到40:35:25左右。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用水比例调整为4:4:71:21,国民经济用水结构趋于合理;GDP增长速度保持10%,到2005年,全市GDP达到101亿元;三是加快灌区节水工程建设步伐,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到2003年,使干、支、斗渠的高标准衬砌率由36%、40%、27%提高到70%、60%和50%,渠系水利用率由50%提高60%以上。到2010年,干、支、斗渠的高标准衬砌率提高到80%、70%和60%。四是促进工业、生活节水,建设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城市。到200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400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50%;管网渗漏率降至20%以下;对现有楼房节水器具进行改造,新建房屋强制推广应用先进的节水器具;五是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祁连山和绿洲生态。到200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1.6%,沙漠化治理率达到12%,城镇绿化覆盖率力争达到28%,一个由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中部绿洲农田防护林、北部防风固沙林交织构成的节水型林业生态系统体系框架初具雏形。按照全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要求,我区率先在盈科灌区就农业领域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该灌区位于甘州区城区近郊,下设两个水管所,辖11个乡镇,103个行政村,总人口16.44万人,控制灌溉面积31.44万亩。试点工作自2002年4月开展以来,从提高节水意识入手,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的教育宣传工作,将现代水权和水价理论同灌区实践结合起来,积极推行用水制度改革,先后完成了用水现状调查、用水定额分配、水资源管理办法、水费计收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基础工作,逐步建立起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权明晰、优化配置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用水者参与机制。目前,全灌区已成立73个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把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经营管护权交给用水者协会自行管理,灌区将水权分配给协会,协会再分配给用水户并协调用水户的水权交易工作。同时,采用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将干支渠分水闸进行远程自动化控制,提高了灌区的管理水平。实践证明,推行这项改革效益明显,在去年试点中全灌区就减少用水1200万方,农民节省水费72万元,达到了灌区节水、农民减免、农业增效的目的。 上秦镇上秦村农民用水者协会简介 上秦村位于上秦镇南2.5公里处,辖11个生产合作社、637户、2402人,耕地面积2944亩。现有斗渠3条4.5公里,已衬砌1公里;农渠9条7.5公里,已衬砌3.1公里;土渠4.4公里。今年3月,全区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动员会议召开之后,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上秦村挂牌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该村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内容、目的、意义的宣传,群众参与用水管理的积极性高涨,全村自愿申请登记入会农户达637户,民主选举产生会员代表27人,其中执委会成员5人,以11个社为单位成立了11个灌水小组。制定了协会章程及各项管理制度。根据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配水方案,协会将水量分配至各灌水小组,各灌水小组结合各社实际,制定了各自的灌水办法,个别小组还成立了专业灌水队。今年夏灌二轮水实行引斗口水量42.03万立米,比去年同期少引水6.32万立米,亩节水25立米。亩节约水费1.67元,人均节约水费1.76元,节水效果明显。每轮灌水之后,协会召开会员代表大会,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并对各灌水小组所引水量的实灌面积、水费实行全面公开,张榜公布,增强工作透明度。同时,各灌水小组积极引导农民以斗渠为主实行连片种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节水意识。
&&&&16、甘州区小城镇建设情况简介
&&&&甘州区现有11个建制镇,11个乡,243个行政村,小城镇居住人口15.82万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在实施城镇化建设战略中,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点来抓,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国家、省、市、区列入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一批产业聚集型小城镇正向着持续、快速、健康的方向发展,村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区现有17个乡镇完成了集镇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的修编工作。其中,列入国家小城镇建设试点的大满镇和列入省、市小城镇建设试点的上秦、甘浚小城镇建设规划分别通过了省、市、区小城镇规划专家审查委员会的评审。小城镇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配套了道路、给水、供暖、通讯等基础设施,共建设镇区主干道35公里,铺设给水管道5.8公里,排水管道7.3公里,栽植各类树木9300株,绿化面积980万平方米,建成公共绿地面积24.5万平方米,建成集中供热站3座,安装供热管道8公里,形成15万平方米的供热能力,自来水普及率达90%,电话装机率45%。建成教学、金融、电力等公建设施24.51万平方米,建成小康住宅2000户、25万平方米。近年来,甘州区大满、沙井、甘浚、上秦、党寨、新墩等小城镇依托方便快捷的交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经济条件,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其中,沙井小城镇镇区面积4平方公里,人口3850人,城镇化水平达19.4%。镇区内有42个机关单位,投资2000万以上的大型企业2个,镇办企业4个,村办企业24个,私营企业24个,个体工商户157户。现依托优质牧草和制种业,已初步形成了成都大业张掖分公司、甘肃西部草业张掖分公司、辽宁东亚、省种子公司、东方种子公司等牧草、种子加工工业群体。2004年,引资2400元的多普勒雷达站、1000万元的河南金博士种子加工中心、360万元的龙泉度假山庄、投资1000万元的镇区绿色通道、环镇道路改造、集中供暖、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正在启动建设。沙井镇工贸型小城镇已初具雏形。甘浚镇镇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3500人,城镇化水平达20%,是全省小城镇建设试点之一。现已投资3000万元,建成楼群20幢,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并完成了环镇路、中心路、中心广场、供水供暖、给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计划投资238万元,完成卫生院门诊大楼、镇区集中供热站等一批公益性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目前甘浚镇商贸流通型小城镇已初具规模。大满镇镇区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4300人,城镇化水平达22%。镇区内有个体户门店224户,省、市、区驻镇单位27个。1998年被省建委列为全省小城镇建设试点,1999年被省体改委等11个部门列为"甘肃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在小城镇建设中,大满镇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现已完成了3公里给水、2.3公里排污、3.6万平方米供暖、2.2公里的镇区道路及5公里村镇道路沥油罩面、集贸市场、电网改造、通讯网络、园艺公园等八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为小城镇的建设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镇区现已建成以三中教学楼为重点的21项地面工程和城西闸村40户小康商品住宅楼。先后被国家、省、市、区评为"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市科技工作先进镇"、"市级文化、卫生之镇"、"区级文明镇"。2004年,大满镇将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重点建设城西闸小学教学楼、商住楼、甘民公路过境段沥油罩面等五项工程,使小城镇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逐步形成基础设施完善、辐射功能强劲、区域特色鲜明的商贸流通型小城镇。&&&&17、 马可?波罗街简介
&&&&马可?波罗街南起市区西大街,北至北环路,全长862米。规划建成一个以甘泉公园为中心,与仿古一条街相对应的具有欧式建筑风格的集居住、商贸、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区。其中一期工程由市区西大街至市智荣建筑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门口,长500米,于2001年3月开工建设,2002年11月完工,概算总投资1.292亿元,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道路建设和两侧欧式建筑两部分。道路投资770万元,由区政府投资建设,道路中间为8米宽机动车道,混凝土拉毛路面,人行道为铺地纹理多样的花岗路面。共铺设花岗岩地面1.
2万平方米,配套设置雕塑、欧式亭、旱喷泉等小品设施22座,安装欧式街灯36盏。道路两侧欧式建筑由兰州市二建、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等5家企业和开发商投资建设,建筑总面积8.1万平方米,沿街为二、三、四层商业门店,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现已出售、出租或开业经营的40%。内侧为五、六坡层顶住宅,沿街立面均采用欧式三段式设计,周边用园林景观点缀。二期工程由市智荣建筑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门口至北环路,长362米,占地面积41.356亩,概算投资4800万元,通过招商引资由兰州安兴房地产公司开发建设,现已完成给排水主管的铺设,道路两侧建筑物已开工建设,计划2004年10月底建成投入使用。
  相关新闻
推荐给朋友: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制作单位:新华网甘肃频道
版权所有 新华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定金源科技有限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