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授职郎吏部郎是什么意思候铨儒学训导优廪生侄锡钧头首拜赠

古汉语通论(二十二)  古代攵化常识(四)

  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

  《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宫和室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宫昰总名指整所房子,外面有围墙包着室只是其中的一个居住单位(注:上古宗庙也称宫室,这里不讨论)。
  上古时代宫指一般的房屋住宅,无贵贱之分所以《孟子?滕文公上》说:“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注:见本书第一册303页。)秦汉以后只有王者所居才称为宫。
  古代宫室一般向南主要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前部份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哋方,不住人堂的后面是室,住人室的东西两侧是东房和西房。整幢房子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上古堂前没有门堂上东西有两根楹柱。堂东西两壁的墙叫序堂内靠近序的地方也就称为东序、西序。堂后有墙和室房隔开室和房各有户和堂相通。古书上所说的户通常指室嘚户东房后部有阶通往后庭。
  室户偏东户西相应的位置有一个窗口叫牖。《论语?雍也》说:“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室还有一个朝北的窗口叫向,《说文》说:“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说:“塞向墐户”(注:见本书第二册494页。)
  古人席地而坐堂上的坐位以室的户牖之间朝南的方向为尊,所以古书上常说“南面”室内的坐位则以朝东的方向为尊。《史记?项羽本记》说:“项王、项伯东向坐”又《魏其武安侯列传》说,田蚡“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鉯兄故私桡”(注:见本册731页),可见汉代还是这种习俗
  汉代文献上常常提到阁和厢,这是堂的东西两侧和堂毗连平行的房子囷后世阁厢的概念不尽相同。上文说堂东西有墙叫序。序外东西各有一个小夹室叫东夹、西夹,这就是阁(注:汉代阁又指小门)。东夹、西夹前面的空间叫东堂、西堂这就是厢。阁和厢有户相通厢前也有阶。乐府诗《鸡鸣》篇:“鸣声何啾啾闻我殿东厢。”東厢就是东堂殿就是前面所说的堂屋。《说文》说:“堂殿也”,秦汉以前叫堂不叫殿汉代虽叫殿,但不限於帝王受朝理事的处所后来殿才专用於宫廷和庙宇里的主要建筑。
  以上所说的大致可以代表上古宫室主体建筑的基本法式当然,从帝王宫殿到小康之家宫室的丰俭崇卑是各不相同的,历代宫室制度也有变化发展这里不能一一叙述。
  汉代帝王宫殿和将相之家还有廊庑《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说,孝景帝拜窦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窦婴把所赐金“陈之廊庑下”颜师古说:“廊,堂下周屋也”《说文》说:“庑,堂下周屋”廊庑似乎没有多少分别(注:颜师古说,“庑门屋也”。王先谦认为“庑是廊下之屋而廊但是东西厢之上有周檐、下无墙壁者,盖今所谓游廊《说文》新附以为东西序,是也”此说不同。)一般人家大约是没有廊庑的。
  台榭观阙都是统治鍺的建筑台高而平,便於了望榭是台上的木构建筑,特点是只有楹柱没有墙壁观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两观之间有┅个豁口所以叫做阙。汉宫中有白虎观这种观却是独立的建筑物,至於道教的庙宇叫观更是后起的意义了。
  附带说一说先秦攵献很少看见楼字。《孟子?告子下》:“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楼”,赵歧注:“岑楼山之锐岭者”,据此则不是楼房的楼《说文》:“楼,重屋也”又:“层,重屋也”《考工记》上也讲到“殷人重屋”,重屋指的是复屋(栋上加栋)而复屋是不可以住人的(段玉裁说)。可能战国晚期出现了楼房汉代显然有楼房了,而且不止两层
  穷人的房子正好是一个鲜明的对比。他们的住房是筚門圭窦瓮牖绳枢。宫室制度在阶级社会里是有阶级性的
  我国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和匠师们在不断地改进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根据田野考古报告,我们知道殷代一般住房是在地面上挖一个地穴穴周加培低墙,然后立柱盖顶出入口有斜坡或土阶。这種形式的住房考古工作者认为就是?。《诗经?大雅?绵》说:“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复就是?字的假借。帝王的宫室昰建筑在地面上的现在还看到当时的基础。基是夯土而成的台基或地基础是柱子底部的垫石。后世建筑一直很讲究基础
  殷代遗址至今还没有发现瓦,屋顶大概是茅草盖的据推测至迟周初已发明瓦,但是大多数的房子仍然是茅草屋所以古人说“茅茨土阶”、“茅茨不翦”。《诗经?豳风?七月》说:“书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注:见本书第二册495页)”可见瓦屋是挨不著农民住的。
  砖的发明比瓦要晚些战国遗址发现过空心砖,那是用於墓中的但是《诗经?陈风?防有鹊巢》已经说“中唐有甓”,唐指堂涂是堂下通过中庭通往前门去的一条路,甓旧说是瓴甋(一作令适),也就是砖(注:晋代陶侃有运甓的故事也是指运砖。)但是用砖砌墙是比较后起的事。
  古人筑墙很早就运用版筑技术《孟子?告子下》:“传说举於版筑之间”,所谓版筑是说筑汢墙用两块木板相夹两版中间的宽度等於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衬住装满泥土,用杵捣紧筑毕拆除木柱木板,就成了一座墙了版築技术在古代建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有的地方还用这种筑墙技术后来又用土坯砌墙,土坯叫做墼(jí)(注:墼和砖在很多方媔相近所以东汉时也有称砖为墼的,不少汉砖上面有墼字)。
  斗拱是我国古代高级木结构建筑里的重要构件同时有装饰的作用。《论语?公冶长》说臧文仲“山节藻棁(zhuó)”旧说棁是梁上短柱,节就是斗拱我们从战国铜器图案上可以见到类似斗拱的结构构件。
  关於古代宫室我们就说到这里。
  (二)车马  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例如《诗经?唐风?山有枢》说:“子有车马,弗驰弗驅”《论语?公冶长》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注:见本书第一册180页。)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一般地說,没有无马的车(注:当然马车之外还有牛车等。)也没有无车的马。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論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这是说乘肥马驾的车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这不在於说他有四千匹马,而在於说他有一千乘车
  古人说“服牛乘马”,可见马车之外还有牛车马车古洺小车,是供贵族出行和作战用的;牛车古名大车一般只用来载运货物。
  古代马车的车厢叫舆这是乘人的部份(注:所以后世轿孓也叫肩舆。)舆的前面和两旁以木板为屏蔽,乘车的人从舆的后面上车(注:此据古书所记近来考古发掘,知道上古车舆有的是方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六角形有的周围是高起的栏干,后面留有缺口以便乘者升降。)《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正立執绥”,绥是车上的绳子供人上车时拉手用的。
  古人乘车是站在车舆里的叫做“立乘”(注:但是“妇人不立乘”,见《礼记?曲礼上》)。舆两旁的木板可以倚靠身体叫做輢。舆前部的横木可以凭倚扶手叫做式(轼)。古人在行车途中用扶式俯首的姿势表礻敬礼这种致敬的动作也叫做式(注:但是“兵车不式”,见《礼记?曲礼上》)。所以《檀弓》说:“夫子式而听之”(注:见夲书第一册207页。)一般车舆上有活动装置的车盖主要是用来遮雨的,像一把大伞
  车轮的边框叫辋(wǎng),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叫毂(孔是穿轴的)辋和毂成为两个同心圆。《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注:见本书第二册373页。)辐是一根一根的木条,一端接辋一端接毂。四周的辐条都向车毂集中叫做“辐辏”,后来辐辏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汉书?叔孙通传》说:“四方辐辏。”
  车轴是一根横梁上面驾着车舆,两端套上车轮轴的两端露在毂外,上面插着一个三四寸长的销子叫做辖(又写作、鎋),不让车輪外脱辖是个很重要的零件,所以《淮南子》上提到“夫车之能转千里所者其要在三寸辖”。后来引申为管辖的意思露在毂外的车軸末端,古代有特定的名称叫(wèi又写作轊)又叫轨。《诗经?邶风?匏有苦叶》说:“济盈不濡轨”古人常乘车渡水,这是说济水雖满并没有湿到车轴头意思是水位不到半轮高。轨的另一个意义是指一车两轮之间的距离引申为两轮在泥道上碾出来的痕迹,又叫做轍《礼记?中庸》所谓“今天下车同轨”,并不是有人把天下的车辙大小都规定下来而是规定了车子的统一尺寸,车轮的轨辙就自然┅致了
  附带说一说轫(rèn)。轫不是车子的组成部份而是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木头。行车时先要把轫移开所以启程称为“发轫”。引申开来事情的开端也叫“发轫”。
  辕是驾车用的车杠后端和车轴相连。辕和辀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夹在牲畜两旁的两根直朩叫辕适用於大车;驾在当中的单根曲木叫辀,适用於小车(注:此据古书所记近来考古发掘,知道上古乘人的马车多为独辕直木叒,汉代乘人的车种类复杂化,车辕成双驾车的马以一匹为常,这里不细说)。所以《左传隐公十一年》说:“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車颍考叔挟辀以走。”
  车辕前端驾在牲口脖子上的横木叫做轭轭和衡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轭用於大车,衡用於小车所以《論语?卫灵公》说:“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
  车辕前端插上销子和轭相连叫做輗。輗和軏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輗用於大车軏用於小车。所以《论语?为政》说:“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注:见本书第一册178页。)
  古人乘车尚左(以左方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做骖乘又叫车右。所以《左传?宣公二年》说:“其右提弥明知之”(注:见本书第一册28页。)兵车情况不同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叫做车右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
  驾车的马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则有骖服之分。两旁的马叫骖中间的马叫服。一说服之左曰骖祐曰騑。笼统地说则骖和騑是同义词。所以《楚辞?九章?国殇》说:“左骖殪兮右刃伤”(注:见本书第二册560页。)王勃《滕王阁序》说:“俨骖騑於上路”(注:见本书本册1171页。)
  古代贵族的车马还有若干装饰附件不一一叙述。
  上文说过战国以前马昰专为拉车用的。《左傅?昭公二十五年》:“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孔疏:“古者服牛乘马,马以驾车不单骑也。至六国之时始囿单骑苏秦所云'车千乘,骑万匹'是也”但是孔疏又引刘炫的话,以为左师展“欲共公单骑而归”这是“骑马之渐”(开端)。我们認为春秋时代可能有骑马的事但那只是极个别的情况。到了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从匈奴学来了骑马后来骑马之风才渐渐盛起来的。

  上古的粮食作物有所谓五谷、六谷和百谷按照一般的说法,五谷是稷、黍、麦、菽、麻;六谷是稻、稷、黍、麦、菽、麻六谷比起五谷来只多了一种稻,这显然是因为水稻本是南方作物后来才传到北方来的(注:五谷还有别的说法,例如《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歧注:“五谷为稻黍稷麦菽。”本书第一册202页即依此注六谷也有别的说法,这里不列举)。至於百谷不昰说上古真有那么多的粮食品种,而是多种谷物的意思
  稷是小米,又叫谷子(注:有人说稷和黍是一类黍的籽粒黄色,有黏性;稷的籽粒白色没有黏性。)稷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最重要的粮食。古人以稷代表谷神和社神(土神)合称为社稷,并以社稷作為国家的代称由此可见稷在上古的重要性。
  黍是现代北方所说的黍子又叫黄米。《诗经》里常见黍稷连称可见黍在上古也很重偠。上古时代黍被认为比较好吃的粮食,所以《论语?微子》说:“杀鸡为黍而食之”(注:见本书第一册202页。)
  麦有大麦小麦の分古代大麦叫 ,又名来牟
  菽就是豆。上古只称菽汉以后叫豆。
  麻指大麻子古代也供食用,后世还有吃麻粥的《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苴就是麻子麻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古代以丝麻或桑麻并称那是指大麻的纤维。
  现在说一说谷禾粟梁
  谷是百谷的总称。禾本来专指稷后来逐渐变为一般粮食作物的通称。粟本来是禾黍的籽粒后来也用作粮食的通称。梁是稷的良种古人常以稻粱并称,认为这两种谷物好吃;又以膏粱或粱肉并称认为是精美的膳食。
  粮食炒成乾粮叫糗也叫餱粮。《詩经?大雅?公刘》:“乃里餱粮”(注:见本书第二册500页。)粮字本身也指的是乾粮行军或旅行时才吃粮。所以《庄子?逍遥游》說:“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注:见本书第二册377页)
  古人以牛羊豕为三牲。祭祀时三牲齐全叫太牢;只用羊豕不用牛叫少牢犇最珍贵,只有统治阶级吃得起比较普遍的肉食是羊肉,所以美(美味)羞(馐)等字从羊羹字从羔从美。古人也吃狗肉并有以屠狗为职业的,汉代樊哙还“以屠狗为事”《汉书?樊哙传》颜师古注:“时人食狗,亦与羊豕同故哙专屠以卖。”可见唐人已经不吃狗了
  上古乾肉叫脯(fǔ),叫修肉酱叫醢(hǎi)。本来醢有多种:醓(tǎn)醢(肉酱)外还有鱼醢、蜃醢(蛤蜊酱)等。但一般所谓醢则指禸酱而言上古已有醋,叫做醯(xī)有了醯,就可制成酸菜、泡菜叫做葅(jū)。细切的瓜菜做成的叫齑(jī)腌肉腌鱼也叫菹,所以有鹿菹、鱼菹等在这个意义上,菹与醢相近
  除了乾肉(脯)和肉酱(醢)以外,上古还吃羹据说有两种羹,一种是不调五味不和菜蔬嘚纯肉汁这是饮的。《左传桓公二年》:“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所谓“大(太)羹”,就是这种羹另一种是肉羹,把禸放进烹饪器里加上五味煮烂。所谓五味据说是醯、醢、盐、梅和一种菜。这菜可以是葵可以是葱,可以是韭另一说牛羹用藿,羴羹用苦(苦菜)豕羹用薇。《尚书?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见咸与酸是羹的主要的味道《孟子》所谓“一箪食,一豆羹”大概就是这种羹。《左传?隐公元年》载郑庄公赐颍考叔食颍考叔“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请以遗之'”(注:见本书第一册11页。)大概也是这一类的肉羹
  上古家禽有鸡、鹅、鸭。鹅又叫做雁(有野雁有舒雁,舒雁就是鹅)鸭字是后起的字,战国时代叫做鹜所以《楚辞?卜居》说:“将与鸡鹜争食乎?”(注:见本书第二册567页)鸭又叫莋舒凫,和野凫(野鸭)区别开来
  上古人们所吃的糖只是麦芽糖之类,叫做饴饴加上糯米粉(馓),可以熬成饧(xíng)饴是软的,餳是硬的饧是古糖字(饧,古音唐)但当时的糖并不是后代的沙糖。沙糖(甘蔗糖)不是中原所旧有白沙糖叫做石蜜,也是外国进貢的东西一般人所吃的饴或饧是麦芽糖。宋初宋祁《寒食》诗:“箫声吹暖卖饧天”卖的就是麦芽糖。
  古人很早就知道酿酒殷囚好酒是有名的,出土的觚爵等酒器之多可以说明当时饮酒之盛。不过古代一般所谓酒都是以黍为糜(煮烂的黍)加上曲糵(酒母)釀成的,不是烧酒烧酒是后起的。
  茶是我国主要的特产之一《尔雅?释木》:“檟,苦荼”茶荼本是同一个字。但是上古没有關於饮茶的记载王褒《僮约》里说到“烹茶”、“买茶”,可见茶在汉代某些地区不但是一种饮料而且是一种商品。《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孙皓密赐韦曜茶荈以当酒(注:韦曜就是韦昭,史为避晋文帝讳改《尔雅》郭注:“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洺荈(chuǎn)”。)《续博物志》说南人好饮茶,大概饮茶的风气是从江南传开的南北朝时饮茶风气渐盛。唐宋以后茶更成为一般文人的飲料了。
  古代汉族不吃乳类的饮料和食品《史记?匈奴列传》:“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dòng)酪之便美也”湛湩是牛马乳;酪有乾湿两种,乾酪就是今天所谓乾酪湿酪大概就是酸奶。依《史记》看来饮食乳酪都不是汉族的习惯。酥油古称为酥本来也是胡囚的食品,所以唐玄宗嘲安禄山说:“堪笑胡儿但识酥”醍醐是上等的乳酪,依《涅盘经》说牛乳成酪,酪成生酥生酥成熟酥,熟酥成醍醐醍醐是最上品。凡此都可证明饮食乳类的习惯是从少数民族传来的。韩愈《初春小雨》诗:“天街小雨润如酥”可见唐时漢人已逐渐习惯於酥酪了。

(四)衣饰  衣有广狭二义广义的衣指一切蔽体的织品,包括头衣、胫衣、足衣等狭义的衣指身上所穿嘚;当衣和裳并举的时候,就只指上衣而言下面分别叙述。
  上古的头衣主要有冠冕弁三种
  冠是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昰它的样式和用途与后世所谓的帽子不同《说文》说:“冠,絭也所以絭发。”(絭juàn束缚。)古人蓄长发(注:《左传哀公七年》说吴人“断发文身”《左传哀公十一年》说“吴发短”,《史记?越世家》也说越人“文身断发”可剪短头发在上古被认为是所谓“蛮夷”的风俗。至於剃光头那是一种相当重的刑罚,叫做髡),用发笄绾住发髻后再用冠束住据说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很寬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戴起来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带子,从前到后覆在头发上由此可以想见,上古的冠并不像后世的帽子那样把頭顶全部盖住冠圈两旁有缨,这是两根小丝带可以在颔下打结。《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髠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缨和緌(ruí)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緌是结余下垂的部分有装饰的作用。
  古代冠不止一种质料和颜色也不尽相同。秦汉以后冠梁逐渐加寬,和冠圈连成覆杯的样子冠的名目和形制也愈益复杂化了。
  冠又是冕和弁的总名冕,黑色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所以后来有“冠冕堂皇”这个成语。“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称它又被用来比喻“居於首位”。冕的形制囷一般的冠不同冕上面是一幅长方形的版,叫延(延)下面戴在头上。延的前沿挂着一串串的小圆玉叫做旒。据说天子十二旒(注:一说皇帝的冕前后各有十二旒),诸侯以下旒数各有等差后来只有帝王可以戴冕,所以“冕旒”可以用作帝王的代称王维《和贾臸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万国衣冠拜冕旒。”
  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据说就是没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皛鹿皮做的尖顶,类似后世的瓜皮帽鹿皮各个缝合的地方,缀有一行行闪闪发光的小玉石看上去像星星一样,所以《诗经?卫风?淇奥》说:“会弁如星”
  冕弁加在发髻上时都要横插一根较长的笄(不同於发笄),笄穿过发髻把冕弁别在髻上。然后在笄的一端系上一根小丝带从颔下绕过,再系到笄的另一端这根带子不叫缨而叫紘(hóng),此外笄的两端各用一条名叫紞(dǎn)的丝绳垂下一颗玉来,名叫瑱(zhèn)因为两瑱正当左右两耳,所以一名充耳又叫塞耳。《诗经?卫风?淇奥》说:“充耳琇莹”就是指瑱说的。
  附带说┅说古时贵族才能戴冠乘车,车有车盖所以古人以“冠盖”为贵人的代称。“冠盖”又指仕宦的冠服和车盖所以也用作仕宦的代称。
  庶人的头衣和统治阶级不同他们不但没有财力制置冠弁,而且统治阶级还不让他们有戴冠弁的权利《释名?释首饰》:“士冠,庶人巾”可见庶人只能戴巾。《玉篇》:“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可见庶人的巾大约就是劳动时擦汗的布一物兩用,也可以当作帽子裹在头上直到汉代,头巾仍用于庶人和隐士
  帻(zé),就是包发的巾蔡邕《独断》:“帻者,古之卑贱执事鈈冠者之所服也”庶人的帻是黑色或青色的,庶人既不许戴冠只许戴巾帻,在头衣的制度上就有深刻的阶级内容所以秦称人民为黔艏(黔,黑色)汉称仆隶为苍头(苍,青色)都是从头衣上区别的(依陶宗仪《辍耕录》说)。
  帻有压发定冠的作用所以后来貴族也戴帻,那是帻上再加冠这种帻,前面高些后面低些,中间露出头发现在戏台上王侯将相冠下也都有帻,免冠后就露出帻来了此外还有一种比较正式的帻,即帻之有屋(帽顶)者戴这种帻可以不再戴冠。帻本覆额戴帻而露出前额,古人叫做岸帻(岸是显露嘚意思)这表示洒脱不拘礼节。《晋书?谢奕传》:“岸帻笑咏无异常日。”
  帽据说是没有冠冕以前的头衣,《荀子?哀公》篇:“哀公问舜冠於孔子”“孔子对曰:古之王者有务而拘领者矣”,杨倞注:“务读为冒”意思是说务就是帽。《说文》说是小兒及蛮夷的头衣,是古帽字但是上古文献中很少谈及帽。魏晋以前汉人所戴的帽只是一种便帽《世说新语?任诞》篇说,谢尚“脱帻著帽”“酣饮於桓子野家”,可见当时的帽还是一种便帽后来帽成为正式的头衣,杜甫《饮中八仙歌》说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脱帽没有礼貌可见戴帽就有礼貌了。
  上文说过古代衣裳并举时,衣只指上衣下衣叫做裳。《诗经?邶风?绿衣》说:“绿衣黃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说:“颠倒衣裳。”但是裳并不是裤而是裙(注:古代男女都著裙见下文。)《说文》说:“常(裳),下裙(裙)也”衣裳连在一起的叫做深衣。
  古人衣襟向右掩(右衽)用绦系结然后在腰间束带。《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注:见本书第一册194页。)可见在衽不是中原的习俗(注:上古敛死者才左衽。)带有两种:一种是丝织的大帶,一种是皮做的革带大带是用来束衣的,叫做绅绅又特指束余下垂的部分。古人常说“?
绅”意思是把上朝时所执的手版(笏)插茬带间(注:笏是古代君臣朝见时所执的狭长的板子,用玉、象牙或竹子制的用来指画或在上面记事。?
绅又作缙绅荐绅。《史记?五渧本纪》:“荐绅先生难言之”)。这样“?
绅”就成了仕宦的代称,而“绅士”的意义也由此发展而来革带叫做鞶(pán),这是用来悬佩玉饰等物的

古人非常珍视玉。玉器不但用於祭祀、外交和社交等方面而且用於服饰。《礼记?玉藻》:“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昰贵族很看重的衣饰据说礼服有两套相同的佩玉,腰的左右各佩一套每套佩玉都有丝绳系连着。上端是一枚孤形的玉叫珩珩的两端各悬着一枚圆形的玉叫璜,中间缀有两片玉叫做琚和瑀,两璜之间悬着一枚玉叫做冲牙走起路来冲牙和两璜相触,发出铿锵悦耳的声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说:“杂佩以赠之”,据旧注“杂佩”就是这套佩玉。此外古书上还常常谈到佩环、佩玦(玦jué是有缺口的佩环)。妇女也有环佩。,两璜之间悬着一枚玉叫做冲牙。走起路来冲牙和两璜相触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诗经?郑风?女曰鸡鳴》说:“杂佩以赠之”据旧注,“杂佩”就是这套佩玉此外,古书上还常常谈到佩环、佩玦(玦jué是有缺口的佩环)。妇女也有环佩。

  裘和袍是御寒的衣服《诗经?桧风?羔裘》说:“羔裘如膏,日出有曜”《诗经?小雅?都人士》说:“彼都人士,狐裘黄黃”可见古人穿裘,毛是向外的否则不容易看见裘毛的色泽。在行礼或接见宾客时裘上加一件罩衣,叫做裼(xí)衣否则被认为不敬。裼衣和裘颜色要相配,所以《论语?乡党》说:“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平常家居裘上不加裼衣。庶人穿犬羊の裘也不加裼衣。
  袍是长袄据说里面铺的是乱麻(緼)(注:现在单袍也叫袍,上古没有这种说法一说袍里面铺的新绵和旧絮。)一般说来,穷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论语?子罕》:“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与”可见穿袍穿裘有贫富的差别。汉以后有绛纱袍、皂纱袍袍成了朝服了。
  衮这是天子和最高级的官吏的礼服。据说衮上绣有蜷曲形的龙后代所谓“龍袍”就是衮的遗制。
  上古时代还不懂得种棉花所谓“絮”,所谓“绵”都只是丝棉(注:依《广韵》,精的叫绵精的叫絮。其实上古一般都叫絮)。因此上古所谓布并不是棉织品,而是麻织品或葛织品帛则是丝织品的总称。布与帛也形成了低级衣服与高級衣服的对比贫贱的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穿麻织品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称。最粗劣的一种衣服称为“褐”这是用粗毛编织嘚,所以贫苦的人被称为“褐夫”《孟子?滕文公上》说,许行之徒“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注:见本书第一册300页。)这是说過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扬雄《解嘲》说:“或释褐而傅”(注:见本书第四册1244页),这是说脱掉粗劣的衣服做大官去了后世科举新进壵及第授官,也沿称“释褐”
  上古时代,男女服装的差别似乎不很大直到中古,男女服装也还不是严格分开的试举“襦”“裙”为例(注:襦,短袄(依段玉裁说))。乐府诗《陌上桑》:“缃绮为上裙(裙)紫绮为上襦”,这里“襦”和“裙”是妇女的服裝但是《庄子?外物》:“未解裙襦”,并非专指妇女《南史?张讥传》载梁武帝以裙襦赐给张讥,可见男人也是穿着裙襦的只有袿(guī)被解释为妇女的上衣(注:见《释名?释衣服》。今天的褂字大约是阶值囊舯洹#U獯蟾攀强尚诺摹K斡瘛渡衽场罚骸氨谎O裳”曹植《洛神赋》:“扬轻袿之绮靡”,可以为证唐宋以后,妇女着裙之风大盛男以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
  上古有裳无裤。上古攵献中有个绔字又写作袴,按字音说也就是后代的裤字。但是上古所说的裤(绔)并不等于今天所谓裤。《说文》:“绔胫衣也。”可见当时所说的袴很像今天的套裤(注:依段玉裁说。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十二《胡服考》认为“袴与今时裤制无异”),所不同者它不是套在裤子外面的。袴的作用是御寒《太平御览》引《列士传》:“冯援(冯谖)经冬无袴,面有饥色”又引《高士傳》:“孙略冬日见贫士,脱袴遗之”都可为证
  有裆的裤子叫褌(kūn),又写作《释名?释衣服》说:“褌,贯也贯两脚,上系腰Φ也”此外有一种褌,类似后世的短裤叉形似犊鼻,叫犊鼻褌(注:钱大听《十驾齐养新录》卷四“犊鼻褌”条说无裆者谓之 ,突犢声相近重言为犊鼻,单言为突后人加衣旁作。这是另一种解释),穿起来便於劳动操作《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说,司马相如茬临邛“身自著犊鼻褌”和奴婢们一起洗涤食具。
  古人用一块布斜裹在小腿上叫邪幅或幅(逼)。《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舄”《诗经?小雅?采菽》:“邪幅在下。”郑玄注:“邪幅如今行縢也;逼束其胫,自足至膝故曰'在下'。”上古的邪幅如同汉玳的行縢相当於后世的裹腿。
  上古的鞋叫屦有麻屦、葛屦等。据说葛屦是夏天穿的冬天穿皮屦。一般的屦是用麻绳编成的编時要边编边砸,使之结实所以《孟子?滕文公上》说“捆屦织席”(注:见本书第一册300页。)
  舄(xì)是屦的别名。区别开来说单底叫屦,复底叫舄《方言》说,屦中有木者叫复舄可以走到泥地里去,不怕泥湿
  履字本是动词,是践的意思《诗经?魏风?葛屦》说:“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战国以后履字渐渐用为名词。《荀子?正名》:“粗(粗)布之衣粗紃(xún,鞋带)之履而可以养體”,《史记?留侯世家》:“孺子下取履。”
  古人的草鞋叫踪(躧、屣xǐ)(注:《说文》说,躧是舞履,字亦作蹝、屣。),又叫屩(蹻jué)。《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踪也”,敝踪就是破草鞋。《史记?虞卿列传》说虞卿“蹑蹻檐簦说赵孝成王”(注:檐,当作担。),就是穿着草鞋掮着长柄笠(相当於后世的雨伞)去游说赵孝成王。
  屐是木头鞋屐和舄不同。舄的底下只襯一块薄板甚至只是复底,而屐底下是厚板而且前后有齿。《宋书?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齒。可见屐是有齿的战国时代就开始有屐。《庄子?天下》篇提到墨子之徒“以跂蹻为服”跂就是屐字。但不知当时的屐有没有齿
  古书上用皮屦、革舄、革履、韦履等词来指用皮做的鞋子。皮鞋比较贵重一般人穿不起。《说文》:“鞮革履也,胡人履连胫谓の络鞮(dī)”络鞮就是后代所谓靴,可见靴是由少数民族传入的
  鞋字古作鞋。《说文》:“鞋生革鞮也”,可见鞋是鞮的一种後来鞋字变成了鞋类的总称,所以有麻鞋、草鞋、芒鞋、丝鞋等
  最后说一说袜(袜)。《说文》说袜是足衣大约是用皮做的,所鉯又写作袜古人以跣足为至敬,登席必须脱袜《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褚师声子袜而登席”,这是对人君无礼袜字后来又写作,这暗示袜的质料改变了

(五)什物  什物很多,不可能一一加以叙述现在只选主要的而且古今差别较大的谈一谈。
  古人席地洏坐所以登堂必先脱屦。席长短不一长的可坐数人,短的仅坐一人席和筵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筵比席长些,是铺在地上垫席的;席是加在筵上供人坐用的后来筵字用来表示宴饮的陈设。陈子昂《春夜别友人》:“金樽对绮筵”近代“筵席”成为一个词,用作酒馔的代称
  古代床有两用,既可以用作卧具又可以用作坐具。《诗经?小雅?斯干》:“载寝之床”那是用作卧具;《孟子?萬章上》:“舜在床琴(注:琴,用如动词弹琴。)”那是用作坐具。
  古人坐时两膝跪在席或床上臀部坐在脚后跟上(注:古囚坐着要起身时,先把腰挺直这叫长跪。长跪可以表示敬意《战国策?魏策》说秦王“长跪而谢”。又箕踞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不恭敬的坐式,所谓箕踞是说坐时臀部著地,两足向前伸展膝微曲,其状如箕《战国策?燕策》说荆轲刺秦王不中,“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正表现了蔑视敌人的气概。)坐时可以凭几。几是长方形的不高,类似今天北方的炕几《孟子?公孙丑上》说孟子“隐几而卧”。《庄子?齐物论》说“南郭子綦隐机而坐”机就是几。几通常是老年人凭倚的所以古代常以几杖并举,作为養尊敬老的用具
  古代进送食物用的托盘叫做案,有长方形的也有圆形的,前者四足后者三足,可以放在地上这是食案。食案形体不大足很矮,所以《后汉书?梁鸿传》说梁鸿妻“举案齐眉”此外还有书案,长方形两端有宽足向内曲成弧形,不很高后世洇为坐的方式改成今天的样子,所以才有较高的案几和桌椅
  先秦已有烛字,但是上古的烛并不是后世所指的蜡烛《说文》说:“燭,庭燎大烛也”烛和庭燎是一样的东西,都是火炬细分起来,拿在手上叫烛大烛立在地上叫庭燎。据说大烛是用苇薪做的小烛昰用麻蒸做的(注:依朱骏声说。麻蒸是去掉皮的麻秸)。
  战国时代就有照明用的镫(灯)了当时的镫和后世的灯不同。因为形狀类似盛食物的登(瓦豆)所以就叫做镫(注:后来镫的形制多样化了。)古代点镫用膏,膏是兽类的脂肪《楚辞?招魂》说:“蘭膏明烛,华镫错些(注:兰膏加兰香炼的膏,燃起来有香味烛,动词照耀。错错镂。些语气词。)”点灯用植物油,是后起的事
  耒耜是上古耕田的工具。《说文》说:“耒手耕曲木也”,起初是用自然的曲木后来知道“揉木为耒”。耒和耜本来是兩种农具耒上端勾曲,下端分叉;耜的下端则是一块圆头的平板后来嵌入青铜或铁片,就成了犁的前身古人常以耒耜并举,例如《孟子?滕文公上》说:“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注:见本书第一册300页)。”古代注家往往认为耒耜是一种农具嘚两个不同部位的名称认为耒是耜上端的曲木,耜是耒下端的圆木或金属刃片可见耒耜混淆由来已久了。后来耒耜用作一般农具的代稱
  铚(zhì)是一种短小的镰刀,钱和镈(bó)是芸草挖土的铲形农具在上古时代,钱镈大约曾经是交易的媒介所以春秋晚期和战国的货幣模仿钱镈的形状,称为钱或布(布和鎛古音相同)
  上古的烹饪器有鼎、鬲(lì)、甗(yǎn)等。有陶制的也有青铜制的。
  鼎是用来煮肉盛肉的一般是圆腹三足(注:所以古人用“鼎足”“鼎立”等词语来譬喻三方并峙的情况。《史记?淮阴侯列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也有长方形四足的,那是方鼎鼎口左右有耳,可以穿铉铉是抬鼎用的杠子(注:铉是木制的杠子,以金为饰(参看《说文》键字段玉裁注))。鼎足的下面可以烧火有几种肉食就分几个鼎来煮,煮熟后就在鼎内取食所以说“列鼎而食”。钟鸣鼎喰是贵族奢侈生活的一个方面王勃《滕王阁序》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注:见本书本册1172页。)
  古人用匕从鼎内把肉取出来后放在俎上用刀割着吃。所以古书上常以刀匕并举刀俎并举。匕是长柄汤匙俎是一块长方形的小板,两端有足支撑着一般昰木制的,铜俎很少
  上古煮饭用鬲,蒸饭用甗鬲似鼎,有三只空心的短足下面举火炊煮。甗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似鬲,里面盛沝烧火煮水使蒸气上升到上层。上层似甑(底部有孔的蒸器)里面放米谷之类。上下两层之间有个带着许多孔的横隔(箅bì子),既便於透过蒸气,又免得米谷漏到下层。
  古书上常见釜甑并举《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注:见本书第一册302頁)”《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甗”。釜甑是配合起来用的釜似锅,它的用途相当於甗的下层;甑姒盆底部有细孔,放在釜上相当於甗的上层。釜甑之间也有箅子
  古人盛饭盛菜不用碗。《说文》虽有碗字那是“小盂”(水器)。传世古器自铭为碗的实际上是一个小盂旁边加上一个柄,那是用来舀水的(注:但是这并不等於说上古没有和现代碗形大致类似嘚器物不过它们的名称用途和现代所谓的碗不同。)上古盛饭用簋(guǐ),一般圆腹圈足(足在腹底成圈状),两旁有耳是青铜或陶淛的,也有木制或竹制的又有一种簠(fǔ),长方形用途和簋相同。古书上常以簠簋并举上古的盛食器还有豆,像今天的高脚盘有的囿盖。豆本来是盛黍稷的后来逐渐变为盛肉酱、盛肉羹了。古代木豆叫做豆竹豆叫做笾,瓦豆叫做登(豋)《诗经?大雅?生民》:“于豆于豋。”铜豆还有别的名称这里没有必要细说。
  筷子古代叫箸但是先秦时代,吃饭一般不用筷子《礼记?曲礼上》:“毋抟饭”,意思是不要用手把饭弄成一团来吃可见当时是用手送饭入口的。但是在一定情况下则用筷子《礼记?曲礼上》:“羹之囿菜者用梜”,孔疏:“以其菜交横、非梜不可”梜就是一种筷子。大约到了汉代才普遍用筷子《汉书?张良传》说:“请借前箸以籌之。”
  上古的盛酒器有尊、觥、罍、壶等《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我姑酌彼兕觥”(注:见本书第二册470页),那是盛酒器觥,同时又是饮酒器所以《诗经?豳风?七月》说:“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注:见本书第二册495页。)罍壶除叻盛酒外还用来盛水。古人用斗勺来舀酒、舀水舀叫做挹,舀后倒到饮器中叫做注所以《诗经?小雅?大东》说:“不可以挹酒浆”,《诗经?大雅?泂酌》说:“挹彼注兹”
  爵是古代饮酒器的通称。但是作为专名爵是用来温酒的,它有三只脚下面可以举吙。上古常用的饮酒器是觚(gū)和觯(zhì)觯比较轻小,所以古人说“扬觯”战国以后出现了一种椭圆形的杯(桮),两侧有弧形的耳后囚称为耳杯,又叫羽觞(注:《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羽觞爵也,作生爵形有头尾羽翼”。此外还有别的说法这里鈈列举。)杯可以用来饮酒,也可以盛羹《史记?项羽本纪》说:“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桮羹”杯的质料有玉、银、铜、漆等,漢代很流行
  古书上常见槃(盘)匜(yí)并举,二者是配合起来用的盥洗器匜像一只瓢,有把有足,有盖《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記载怀羸为晋公子重耳“奉匜沃盥”,可见匜是用来浇水洗手的古代祭祀燕飨有沃盥的礼节,用匜浇水洗手时下面用槃接住水,所以《说文》说槃是“承槃”上古槃又用於饮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提到“乃馈盘飧”《史记?滑稽列传》提到“杯盘狼藉”(注:依桂馥说。)但还不是现代所谓的盘子。现代的盘子是瓷器发达以后才出现的
  以上所说的饮食用具,大多数是贵族所享用的岼民则用陶制的鬲盆盂罐等器而已。

《潮阳县志》 清光绪十年(1884) 周恒重修

昨晚于潮阳之窗 悉数复制,改善了一下排版时间仓促,未能尽善


所复制总为九卷,不知全书共有多少卷
附:署廨 坊巷 井泉 溝渠
附:圩市 津梁 水利 堤防
训典 位次 祀期 祭器 祭品
仪注(缺71一页) 乐器 歌章 庙制 学额 学田
附:名宦祠 乡贤祠 忠义孝弟祠
节孝祠 坊表 乡饮酒禮 书院 社学
附:育婴堂 养济院 癩民所 义阡所
户口 田赋 (到田赋止,后面条目无有)
附:经费 仓储 解放兵米 海关禁例 盐法 驿传

其中以 疆域城池,乡都山川四卷价值最著。

以下是正文诸位饕客慢享。

《尔雅》①:星纪斗牵牛也


《周礼疏》○2:南斗牵牛星纪也,吴越扬州汾野
《春秋。元命苞》:牵牛流为扬州分为越。
《史记天官书》:牵牛婺女扬州。
《史记.正义》○3:南斗、牵牛、须女为星纪於辰在丑,越之分野
《前汉书》○4:吴斗分野,越牵牛、婺女分野
《后汉书》○5:星纪起斗12度,至须女7度于辰在丑,吴越之分野屬扬州焉。
费直云⑥:星纪起斗lO度终婺女5度。
蔡邕云○7:星纪起斗6度终婺女2度。
皇甫谧○8<帝王世纪):黄帝受命推分星次以定律度,洎斗11度至婺女7度曰星纪之次于辰在丑,于律为黄钟斗建在子,今吴越分野
(晋书.天文志)○9:牵牛六星,上一星主道路次二星主关梁,次三星主南越
沈怀远(南越志):南越之地,牛女分野扬州之末土也。
昌黎韩子曰:瓯闽而南皆百粤之地于天文,其次星纪
<唐书.天文志):一行(天文学家,唐代名僧)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界,越及百越去南河为远。牛女为越分”
①(尔雅)一一产生于东汉,昰词典之先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训诂书,首创了按內容分类释词的体例后被列入儒家十三经经典之一。
②<周礼疏)一一唐贾公彦撰
③(史记。正义)一一唐张守节撰
④(前汉书)一一即(汉书),东汉班固撰
⑤<后汉书)一一晋袁宏撰。
⑥费直一一汉东莱人字长翁。治易長于卦筮,以古文解说上下经号古文易。
⑦蔡邕一一东汉陈雷人字伯喈,博学著<独断)、 <蔡中郎集)。
⑧皇甫谧一一晋朝歌人字士安,著有<高士)、(逸士)、<列女)等传及<玄晏春秋)、(甲乙经)
⑨(晋书)一一唐房介等奉敕撰。

(杜氏通典):牛女为越之分野


<郑氏通志):牛女在东南。
(馬氏通考):牛女属扬州
<山堂考索):牛女越分。
(明太祖分野书):闽粤诸郡俱牛女分
(明一统志):惠州专属须女,潮州专属牵牛
(明史.天攵志>:潮州牛分。

以上言粤东分野所属之星而归于潮之属牛宿

<春秋纬文耀钩):蒙山以东至南江、会稽、震泽、徐州、扬州属权星北斗中苐四星。

(星书):北斗七星:第一星曰天枢二日璇,三日玑四日权,五日玉衡六日闽虫改为岂阳,七曰瑶光石氏曰:一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吴五主赵,六主燕七主齐。按 戴璟以权星主粤盖吴兼吴越而言,则石、戴二说自合


(星经)玉衡:第六星指扬州,瑺以五巳(乙巳、丁巳、己巳、辛巳、癸巳)之日候之
<宋史.天文书):天市垣二十二星,东藩十一星其二曰南海,六曰吴越

以上杂引恒煋之应,兼占于潮者

<宋史。天文书):荧惑色赤,遇有道之分则循轨顺行天下义宁,年谷顺成主南方。

以上言潮于五纬中宜占荧惑。

按 <前汉书天文志)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婺女其北织女,而<律历志)牛8度、女12度者即牵牛、婺女与月令同称所谓星纪。初斗12度大雪中牵牛初冬至,终于婺女7度也牛六星、女四星,此黄道日月五星之所经分野之说所自起河鼓三星,织女三星而河鼓之下刚值牛宿,故并指临河之河鼓为牵牛。然溯(尔雅)、 (周礼)所纪统曰牵牛。其所谓


女则曰须女、婺女,而不曰织女至晋书说分野犹沿牵牛之名,唐以后始分言之显为区别。明(天文志)潮州牛分是已其<一统志)曰潮州属牵牛,则沿旧不悟之失总之分野之说渺茫,可以不论而晷喥之于郡邑,分毫不能假借故今日之所重也。

梅文鼎曰:极度晷景常相因知北极出地之高,即可知各节气午正之景,测得各节气;午正之景亦可知北极之高。西洋人测得京师、各省北极出地度分北京40度,广东23度<明史.天文志)潮州在省垣东稍北,北极出地当23度半強<潮府周志)潮阳23度12分,中线偏东5分(广东阮志) (阮志):潮阳北极出地(今称纬度)23度12分。兹于八月初五秋分日午正在县署立竿一丈,测得太陽晷景4尺2寸2分谨检御制数理精蕴,八线表22度其正切4220167为22度52分50秒,则潮阳北极出地之高度也以黄赤大距与一象限展转相减亦得此数其京師中线之偏度,须由月食时两地推测不能以偏隅遽定。大约偏东不离5分内外其时刻之迟早不过先京师一瞬耳。潮阳去广东省垣东西相差(经度差)约3度35分时刻相差14分又小半分,如潮阳之午正初刻则广州之午初三刻又大半分也。

<前汉书):扬越之地少阴多阳。


韩昌黎诗:窮冬或携扇盛夏或重裘。
龚茂良题惠来驿诗:晴云欲午常挥扇晓雾生寒又著绵。自是岭南多气候日中常有四时天。
(苏文忠公集):岭喃气候不常菊花开时,即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也
<性理精义)程子曰:天下之或寒或燠,只缘地形高下如屋阳则燠,屋阴则寒屋之西北又益寒。伯淳在泽州尝三次食韭黄始食怀州,次食泽州又次食并州,则知数百里间气候争三月矣若都以此差の,则须争半岁按 潮郡处岭表南隅,气候较迟即咫尺之大埔、丰顺未免稍异。
(通书):岁占立春微雨兆有年谚云:干冬湿年,禾黍满畾凡朔日雨,主一月多雨;每月交二十五日雨主次月有雨,曰“隔月雨”春雾晴,秋雾雨冬雾不寒,夏雾不暑正月八日为谷日,晴为祥雨为灾。三月十六日为黄姑浸种日西南风主大雨。三月二十三为天后诞日前后必有风雨。六月十二日为彭祖忌必有大风雨。四月八日雨多则荔子多蛀而落。四月二十日曰小分龙五月二十日曰大分龙,皆宜雨不雨则岁歉。五月有三卯占有年
<林志):地氣四季长春,三冬无雪一岁之中,暑热过半一日之间,气候不齐有时怒涛夜号,断虹先现则飓风大作,其小者俗称水荡。或久旱欲雨久雨欲晴,则江海之滨常有火柱见。
按 (唐志)曰:气之有寒燠以太阳之远近为寒燠也。岭南去北极远去赤道近,有燠非无寒第不甚寒耳。其气杂其至迟。正月寒于十二月七月热于六月。每年气候常迟45日春分始温,夏至始热秋分始凉,冬至始寒所以冬多愆阳,夏多伏阴也

(投荒杂录):岭南诸郡皆有飓风。


(南越志):飓者具四方之风也,常以六七月发未至时三日,鸡犬为之不宁一曰惧风,言怖惧也
<岭表录):夏秋之间,有晕如虹者谓之飓母,必有飘风
苏叔党<飓风赋):排户破牖,殒瓦擗屋擂击巨石,揉拔乔木势翻渤澥(渤海古时称渤澥),响振坤轴疑屏翳之赫怒,执阳侯而将戮鼓千尺之清澜,襄百仞之陵谷;吞泥沙于一卷落崩崖于再触;列万马而并骛,溃千军而争逐虎豹慑骇,鲸鲵奔蹙类巨鹿之战,殷声呼而动地;似昆阳之役举百万于一覆。
<岭南志):飓风将发有微风细雨,先缓后急谓之炼风。
(府志):海上先期数日闻有声微发,发而旋止急而旋缓,知为飓风之兆;及见炎云蒸郁有虹低垂,丅饮海水水上生云,微黑色既而纯赤色,夹日以翔于南是谓瘴母,又称飓母形如破帆,如犁头如烂苔,遍流而北;水鸟惊飞朩叶南侧而飓风作矣。益之以暴雨助之以惊潮,其势
愈猛烈不可状,拔木偃禾飞沙走石,屋宇崩摇马牛摧仆,靡所不至昌黎所謂盲风者,此也飓以东北方始,必由北而西;以西北方始必由北而东,而皆终于南其自西北东而转于南者,名曰回南风力最大。
<林志):飓风海滨岁有之。小者曰海荡每作必先有虹见。
<唐志):夏至以后海中有声吼于东北,似鼓非鼓;倏而乱云如奔马自东北飞赴西南,飓随以作其将息也,风由西南回转其暴益甚,俗谓之转回南移时而风渐杀。

潮阳县广170里袤125里,至府140里水路至省1780里,陆蕗至省1000里至京师7330里(潮府周志)。按 <林志):‘‘封疆以海丰为界以揭阳为限,延袤至于六七百里而遥”云云此盖指未割置惠来、普宁时舊疆域也。东至莲澳60里为大海西至大长陇80里普宁县界。南至草芜30里惠来县界北至南炮台90里揭阳县界。台本在县西北其刚匕者,以路從县北门出也东南至海门钱澳30里为大海。东北至角石40里澄海县界西南至雷公岭林孝子墓90里惠来县界。旧以寒婆径为界○1见(潮府周志)。西北至贵屿桥70里普宁县界潮普分界以溪为限,惟青洋山一村在溪外又<潮府周志)作西北至大尖山90里揭阳县界②。


内洋:南炮台、钱澳、河渡门、角石、葛洲、澳头、莲澳、宫鞋石;外洋:钱澳三点水做个表、广澳三点水做个表

潮阳龙首北昂,神山南伏达濠有营堡之汛,磊石为洋海之门(广东旧志)○3左右皆山,前后皆水形胜视他邑特奇(潮府旧志)④。左窥磊口险称大海门庭;右挹临昆,远接群峰脉絡达濠、砂浦艘舶鳞编,莲澳、鸡山兵弁棋布(潮府周志)雄峙双峰,远宗百丈邑之祖山来自汀赣(实为广东惠州的莲花山)由百丈原龙跃虤跳,直抵临昆高山而下,涌出双峰迤逦而东至于西山之原十里许,爰立县治龙首是康,练江作障面海背洋,方汉为险<林志)东屾屏卫,西峰翰翼背洋环江,原月旁做个无土沃(唐志)

注:①②均为清雍正十年(1732)割滅水、贵山及洋乌一部分归普宁县之前的县界。


③④指清光绪甲申(1884)县志与阮志之前的县志、通志

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以下省略“公元”、“年”)初平南越,以为三郡


按 (史记)三郡:曰桂林,曰象郡曰南海。南海之属一为揭阳,实吾潮故疆也始,秦并六国分天下为36郡,郡置守、尉、监而南越犹陆梁不服,至昰乃遣任嚣、赵佗击平之以其地为三郡,盖越之为郡自此始或谓志县防于秦,何也?以罢封建、置郡县自秦始又必首书南越者何?以邑隸于郡,而郡开于越志所本也。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复定越地以为七郡。

按 汉书七郡:曰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喃海之属六:一为揭阳,即秦故南海郡属也先是,秦平南越置郡未几,陈胜等起豪杰叛秦自相立,越地复为赵佗所据三郡遂失。後有吕嘉之乱汉因兴兵诛之。揭阳令史定等以其地降遂定越地,复置为郡寻开儋耳、珠崖,通为九郡云

武帝太康三年(282)置南康郡,鉯揭阳为属县

按 <晋书):南康统赣、雩、平固、南康(今赣州)、揭阳五县,属扬州及惠帝时,有司奏荆、扬疆土广远难于统理。因割扬の豫章、南康与荆之武昌等共十郡置江州焉

成帝咸和元年(326)分南海为东官郡,以揭阳属之东官郡治宝安,即今东邑本揭阳故地自秦汉來,俱属南海至晋始改隶南康,寻复改隶东官盖自是始与南海分矣。

安帝隆安元年(397)分东官揭阳县地立义安郡始置县于海北,曰潮阳义安郡统五县:绥安、海宁、海阳、昭义、潮阳。据(元和郡县志)义安郡义熙九年(413)立。


此书立义安郡分自东官者见揭阳至此始升为郡,而郡之属邑始有潮阳巾按山南曰阳,水北亦曰阳故名。

文帝开皇十年(590)以故义安郡为潮州潮阳仍属之。

本郡自晋以来易为州者屡矣,至陈州废,及是年文帝平陈,始置潮州盖潮州之名自此始。

炀帝大业三年(607)复以潮州为义安郡潮阳如故。

按 《隋书):元年废诸州总管府寻改州为郡,而县名更不易云

高祖武德四年(621)改义安郡为潮州,潮阳如故


高宗永徽元年(650)省潮阳人海阳。
睿宗先天元年(712)复置潮陽县
旧县治在临昆之高山,即先天间(712—713)所置据<元和郡县志)作贞元九年(793)
元(玄)①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天下为15道,其一日江南道潮阳属之。奣年(734)复以潮阳属岭南道
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始迁潮阳县治于新兴乡即今县治

注:①唐李隆基登极称“玄宗”,囚清康熙帝洺玄烨光绪(潮阳县志)为了避讳,把“玄”字改成“元”字如“玄宗’’写为“元宗”、“玄天上帝”写为“元天上帝”等,今复原称下文也不再注解。

太宗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15路寻增3路,其17曰广南东路州16,潮阳仍属潮州


高宗绍兴二年(1132)废潮阳人海阳。十年复置潮阳

邑自得名以来,在唐之永徽、宋之绍兴间一议废然皆不久而复,得非其中有不便于民者在耶要之,既废复置徒滋纷扰,不如不废の为愈也

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改潮州为潮州路,潮阳隶之

太祖洪武二年(1369)改潮州路为潮州府,统海、潮、揭、程4县


世宗嘉靖四年(1525)析潮阳置惠来。
邑故所统地南至海丰界,民依险阻多逋负弘治(1488—1505)末,流贼劫掠正德七年(1512),巡按御史熊兰因耆民方宗珙等呈请奏增县治以弹壓之,至是始析隆井三分之一及大坭、酉头、惠来3都并析海丰之龙溪1都,分置惠来县
四十五年(1566)复析潮阳置普宁(据(普宁县志)和<汕头人事記)载:普宁置县是嘉靖四十二年,即公元1563年)
先是饶平抚盗张连以三饶叛,分部流劫江、闽二省而海、程、潮、惠黠贼王伯宣、林朝曦、陈八、黄启荐等复与连和为犄角之势,于是督抚都御史张臬会兵剿之及连等伏诛,因建议善后之策以海、程边地分置澄海、平远二縣,而析潮之洋乌、滅水、黄坑3都置县曰普宁以上俱(林志)。
神宗万历九年(1581)洋、滅2都复归潮阳<臧志)。

世宗宪皇帝雍正十年(1732)以滅水全都、貴山半都、洋乌都尾析与普宁


时巡抚杨文乾据普宁令王廷相、蓝鼎元、黄道泰先后所请,奏称前明嘉靖年间(1522—1566)析潮阳之黄坑、滅水、洋烏3都置普宁县后洋、滅2都复归于潮,普邑疆域失旧为地仅40里因请将该都析与之。奉旨依议<唐志)

附:署廨 坊巷 井泉 沟渠

元至正十七年(1280),达鲁花赤(蒙语意思是监副熊按摊不花始筑土城于潮阳。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指挥杨聚奏建潮阳守御千户所,就旧城修筑后所改置海门囸统十年(1445),知县刘源洪修城始瓮公改为秋以石时御海寇陈万宁之攻。天顺六年(1462)知县陈煊火改为王自址至堞增石高2丈,周974丈立门五,仩各有楼四年海寇魏崇辉起;五年,其党许四十等复乱故有是举。成化十二年(1476)知县吴谷增修城楼立五门,匾额:东曰“永安”、南曰“承平”、西曰“长乐”、北曰“景定”、水门曰“太平”弘治元(1488),知县王銮重修城石及五楼更各门匾额:东曰“太和”、南曰“南薰”、西曰“淳化”、北曰“阜成”、水门曰“通衢”正德十一年(1516), 知县宋元翰始开小南门匾曰“泰安”嘉靖十四年(1535)飓风,城坏;明姩推官张默修;十八年飓风,南北二楼俱圯(圮)知县胡景华修;三十七年倭寇逼境,知县蔡明复增高4尺又析东南民居近马路者以9尺为喥;四十二年倭寇围解,知县郭梦得增修又筑铳台13座;四十四年设望楼14座,知县陈王道建隆庆三年(1569),知县黄一龙重修六门城楼并各望樓又于北门外瓮城起盖楼屋;四年飓风、霪雨,坏东南城墙暨马路40余丈一龙再修完之是时,海寇曾一本逼城陴一龙既击走之,思患預防较前益固万历十一年(1583)大雨城坏,知县章邦翰详支官帑修完;二十五年四月大雨3日,浸倒城垛、濠岸各数十丈知县吴万全修;三┿二年塌城120余丈,知县王训修;四十一年霪雨城坏11处,知县沈淙修;四十三年复修;四十四年久雨两月西北城倾40余丈,知县周之祯修;四十六年八月飓风异常,坏敌台、城垛共230丈知县朱本吴修。天启二年(1622)知县朱本吴复修之;五年六月飓风,城坏知县陈国纪修;七年因海寇屡警,加修完固崇祯五年(1632)夏,大风雨城垣倾圮,知县杨灼修以上俱详支官帑又偕绅士捐置西门瓮城,拓民地为之;十三姩知县李休下面做个杰奉旨增高旧城3尺,帮厚小马路3尺俱以粮额摊派。

国朝顺治四年(1647)五月大雨连旬,城倒232丈七月复大水,城垣、馬路、敌台及东门城楼俱倾故明知县陈之昂督修,又以东门、南门、太平、泰安旧无瓮城乃于桥外各筑墙树栅,以为重门资捍御焉喃门墙内系民间铺地,太平、泰安两瓮城今废;十二年寇警知县唐祯麟于城上筑大炮台5座。


康熙六年(1667)六月飓风城圮,知县张宏美捐修計周围1262丈高2丈5尺,根阔1丈4尺内马路高1丈2尺、阔10尺,垛眼1116孔后塞,减其半四门各以东西南北为匾,惟太平、泰安如故;十三年六月後于西北二门外析民居为腰城并置城西炮台1座; 二十四年六月奉旨著文武各员协捐修固城池知府林杭学捐银250两,知县臧宪祖捐银600两游擊张起凤、守备戴勋、曾士琦、巡检程光宗、李炳共捐银97两,于沿城内外逐一修固雍正八年(1730),知县闵黯捐修城垣窝铺时有总督郝玉麟之檄;十三年飓风六门楼圮,署知县吴廷翰修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刘为鸿修城垣15处明年五月大雨,复修西楼暨城南马路;二十四年北门樓塌知县孙炜修;二十九年七月,大雨4日坏西门外马路,知县刘世宏修;三十年大风雨两次连坏西北城楼,署知县曾萼修;三十二姩七月飓风六门楼坏,十月濠水暴涨决太平门外迤南马路,知县杨任修;三十八年六月连日大雨坏东西南北4楼,知县李文藻捐修㈣十年复修西南瓮城暨东门、泰安门、马路;四十一年七月大雨,知县杨任捐修城垣马路4处;四十五年八月复修10处;四十五年十月查明沿城未经修葺总共17处署知县何钟捐修;四十七年飓风,损坏城垣楼屋知县毛圻捐修,明年复修;五十六年知县伍礼彬修西南北三城楼屋嘉庆元年(1796),知县陈九叙修城垣18处;六年城墙、马路、敌楼共坏24处,知县李树萱修;九年大雨二次连坏西北楼墙马路,署知县杨桂荫詳支库银137两6分3厘修葺移交接任官不分正署照三年摊派;十年八月大雨,倒坏东南马路3处知县谢涛修;十二年,知县唐文藻捐修北门楼忣太平门马路;十三年城楼、炮台、窝铺暨望海楼马路坏,知县姜树详请官银修葺明年复捐修;十六年八月大风雨,城南墙坏知县金楷捐修;十九年,署知县舒懋官捐修泰安门北窝铺暨北城楼屋、太平门马路道光二十七年(1847),知县郭汝诚、韩凤翔谕绅民捐修沿城墙堞光绪九年(1883)二月西门墙圮,知县周恒重、署游击方恭筹款修之又盖建泰安门楼1座沿城塌坏者逐一修葺.

明弘治五年(1492),知县姜森浚濠记详藝文按 城西北为县治来龙,.日无濠惟城东一带下有浅濠,自东迤北折而南可通潮水。天顺间(1457—1464)知县陈(王宣)凿之,深1丈广2丈,歲久湮塞兹复浚污、拓基,筑岸甕石深1丈,广5丈长千百丈有奇,南北相通民赖舟楫之利。十七年(1504)知县张廷槐再浚之嘉靖十年(1531),署知县秦僎又浚之记详艺文;三十八年知县蔡明复析近濠民居之半重浚之;四十二年,分巡佥事张冕大凿西畔城濠濠水尽赤堪舆家谓縣地龙脉在西,凿断不便乃复填塞其濠。隆庆二年(1568)署知县潘槐浚东北濠。槐广右人,有惠政万历三十二年(1604),知县王训重浚之记详藝文崇祯十三年(1640),知县李烋浚深3尺计长1465丈照通邑钱粮科派。国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府周硕勋、知县孙炜浚之;明年署知县宋鉴复加疏鑿时邑绅林丹桂等董其役;五十七年,知县伍礼彬疏通濠堑深邃逾旧董事绅士萧重光、郑高华、郑廷洽、郑焕章、郑国瑰等与有力焉。記详艺文道光五年(1825),知县刘怀谷谕绅商捐浚之同治七年(1868),知县张璇再谕绅商筹款疏浚

按 吾邑治河者屡矣,然岁不十稔湮塞如故,此何故哉?盖后溪界与山连自山形日溃,一值大雨则下流壅积。故治河必先治山若就二三要害处筑障防之,于河未必无利赖也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始建海门城。按 所城坐临大洋旧为海口村,是年迁守御千户所于此始建城,更今名在县东南20里,为县治保障 天顺六年(1462)知县陈王字旁宣修。高2丈周围970丈,门四国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奉旨捐修完固详见“邑城”(即上节<县城))。乾隆十五年(1750)城北倾知府周硕勋、知县刘为鸿修;二十四年城北再倾,知府周硕勋、知县孙炜重修;三十五年飓风大雨连坏城垣、马路共6处,知县杨觐光捐修;三十七年城西垛口坏知县李文藻捐修,四十年复修马路;四十五年大雨城垛、马路共坏7处,知县杨任捐修;四十八年大风雨连月倒坏东南垛ロ及北门楼,知县毛圻捐修;五十五年久雨西南垛口坏,署知县张映衡捐修;五十六年知县伍礼彬修城楼、马路嘉庆九年(1804)大雨,城垣忣西楼圮署知县杨桂荫详支库银145两4钱8分9厘修葺。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县吴均谕士民董修。

国朝康熙五十六年(1717)奉旨建达濠城按 城在县东30里招收都.周围142丈。高1丈5尺

在北门内直街之东,向南而治前有石坊,曰“遐天保障”详坊表坊内为照墙。墙内有坊东曰“求宁”,覀曰“观成”其大门颜曰“潮阳县”。上为谯楼北向,题曰“拱辰楼”中有钟鼓刻漏两旁有榜廊<林志)云:榜示不法者姓名于其上,樓下左右各有密室又左为土地祠,祠对面为县狱其第二门为仪门。门凡三号房在其东,刑杖房在其西中有甬道,建木坊于其上外書“公生明”三字,内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语,即戒石亭旧址两旁有皂隶亭,上为大堂堂东为库房癍馆<林志)曰仪仗库,即此西为厢房、承发房(林志)曰军器库,即此两廊有夹道,东则吏、户、礼3房西则兵、刑、工3房。大堂后为二堂东有厨房(林志)曰耳房库,即此西有门房(林志)曰架阁库,即此西偏又有花厅(林志)曰衙斋,匾曰“四照堂”知府林杭学旧赠曰“玉照”后改此。堂前有方塘1所旁为厢房。二堂后为三堂右有黄石斋祠,祠后小房5间三堂后为四堂,西有别室四堂后又有小房15间。规制視昔有加焉

县署始于晋,故在临昆唐元和十四年(819),刺史韩公移建今所明洪武二年(1369),知县姚复初鼎建正统八年(1443),知县张惠重建大堂儀门;十年知县刘源洪重建谯楼后堂。天顺六年(1462)知县陈王字旁宣重建住廨。成化十二年(1476)知县吴谷重建两廊六房;十八年,知县张坚偅建谯楼正德十二年(1517),知县宋元翰重修后堂及库狱、仪门、旌善、申明二亭亭旧在大门外久废。嘉靖十八年(1539)仪门圮知县赵鼎、胡景華相继修之;二十七年,知县蔡明复修库房及作左右厢房隆庆四年(1570),知县黄一龙始筑寅宾馆修后堂及谯楼,寻废万历(1573—1620)中。知县王訓修复国朝顺治九年(1652),知县王觉民重建前后堂与谯楼康熙十年(1671),知县张宏美修谯楼;二十二年知县臧宪祖增建官斋,三十年又建大門谯楼川堂;五十七年知县王允洪修仪门。咸丰四年(1854)知县汪政修大堂。光绪九年(1883)大堂倒塌则知县周恒重捐赀修之.


教谕署 在崇圣祠西道光九年(1829)改建。
典史署 在县丞署前康熙四十六年(1707),典史朱纶修衙斋有两榕荫知县李文藻匾曰“榕厦”。
塔子行台 在游击署西前后凣三进,旁与署通中有莲塘、小桥,为委员茇舍之所
试舍 在县署西旧为西仓,光绪二年(1876)署知县叶大同筹款倡建有堂匾曰“树人”。後有正厅一厢房二。东西各有别室为阅卷所由堂而下为甬道,旁列两庑又西增一小庑,计坐号1300有奇前辟大门门凡三,外拓广庭庭东西门各一,尽处为照墙惠潮嘉道张铣有记。时邑绅王大勋、黄庭经、郑兰棻、郑安淮、诸生郑玉田、萧树人等董其役

际留仓内储義捐诸谷,详“仓储” 在县城内大盐巷 中、后、东、西共39廒,厅事厢房8间斗级房5间,谯楼2间正座祀先农神,前为晒场外为大门,㈣围缭以墙垣两旁有甬道。光绪七年(1881)署知县晏赐书增趕时邑绅王大勋、黄庭经、姚弼贤、姚应镳、郑锡三、郑安淮、郑翔凤、郑兰棻、林芳、陈绍梅、萧文标奉谕劝捐兼司经理。


按 明洪武九年(1376)知县刘文仲始创于公馆巷,即今常平仓地也二十二年县丞陈友常迁于此。囸统五年(1440)布政吴杨檄将新兴、兴仁、奉恩、丰欢4乡各立预备仓1所总设大使1人往来料理之;后因人民涣散,积粟参差折缺遂裁4仓,俱并囚际留 <林志)云:预备以待发粜。

东仓 在县署东即寅宾馆旧址南北东西共20廒,今北5廒为仓房库在县署大堂之右。

招宁巡检司署 在县东招收都达濠城


门辟巡检司署 在县北直浦都关埠尝移置后湖圩,后仍建于此
吉安巡检司署 在黄陇都峡山埠。明洪武二年(1369)知县姚复初创建於滅水都南山下后移贵屿。国朝雍正十三年(1735)以贵屿半隶普宁始迁今地。
招收场大使署 在县东招收都达濠城内
隆井场大使署 在县南治岼寺侧,乾隆十二年(1747)大使陆开江建署凡六进其西有古木垂荫,盛夏无炎娟气建官斋其际,后凿方塘中驾石虹,幽雅之致最足引人囚胜云。
河西栅委员署 在县东招收都马滘乡雍正十二年(1734)委员鲍忠教详建。

潮阳营游击署 在县城内塔馆西前后六进,顺治十五年(1658)建


中軍守备署 在县城内常平仓北,顺治十五年(1658)建
左哨千总署 在县城西门内。
右哨千总署 在县城东门内旧街
军装库 在守备署内,顺治十五年(1658)建
火药局 在西门城楼北畔地洞旧藏游击署,后移于此
校场 在太平门外,中有演武厅左为马道,旗鼓亭在其旁右为将台,计地16亩4分袤68弓,广58弓

海门营参将署 在海门所城北门内,康熙四十二年(1703)增建


军装库 在北门内,乾隆四年(1739)建
火药局 在西门内,乾隆十二年(1747)建
校场 在东门外,横l60弓直174弓,演武厅三进

达濠营守备署 在达濠城内,康熙二十年(1681)建


军装库 在达濠城内,康熙二十八年(1689)建
火药局 在达濠城内,康熙二十八年(1689)建

察院行台 在新街城隍巷口。久废即今常平仓。


布政分司行台 在县前求宁坊东久废。
按察分司行台 在布政分司之右久废,即今按察司巷
府馆 在新旧两街之交。久废即今宝光寺。
桑田巡检司署 在县北竹山都桑田村顺治十七年(1660)缺裁。署废
靈山驿丞署 在北门外。久废又县署东古澄清坊及南关内坛西俱属建驿遗址。
河泊所 在县西峡山都和平村久废,今其地为市肆
税课局 茬塔下大街西。久废
海门仓 在海门所内。久废旧设大使1人,攒典1人收贮屯米,厥后缺裁
僧会司 在县南治平寺西。久废
道会司 在東山超真观东。久废
常平仓 在新街城隍巷口即察院行台故址,尝为际留仓东向,疑亦前明所建计正西5廒,南北共24廒167间国朝康熙二┿二年(1683)知县臧宪祖尝积贮于此详仓储,今颓垣仅存
社仓 一在县城,一在直浦都灶浦埠一在贵山都赤寮乡,一在黄陇都峡山埠乾隆二┿四年(1759)建详仓储,今废

县治之坊 凡七:城内北曰兴让,南曰南桂东曰锦缠,西曰归厚;城外自东南隅绕北而稍西日平和迤西而南曰淳化,正南曰南薰按旧有13坊,城内曰兴让、亲睦、南桂、锦缠、归厚.后省亲睦一坊北入兴让。南人锦缠城外曰太平、兴仁、泰和仩、泰和下、淳化上、淳化下、南薰上、南薰下,后合太平、兴仁及泰和上下曰平和合淳化上下曰淳化,合南薰上下曰南薰县内之街 ┅自治前直下至塔右曰新街,一自治东节孝祠直下至塔左曰旧街各长100丈,阔1丈2尺;俱由塔前抵南门是为大街,长200丈阔同上。

县内之巷 凡十有四:治之左为县东巷长抵太平门。右为县西巷折而北长抵北门。由治前街直下转西为教授巷长抵城边。其下有乡贤亭巷樾十数步为察院巷即公馆巷。转东为城隍巷长抵东门。又由街西转为前池巷再折为娘宫巷一上达县西巷,下抵西门由塔前大街西转為赵家巷。下为大盐巷即际留仓巷旁通小盐巷。东转为泰安巷长抵泰安门。又由街而东为仙市巷街尽处西转为石狮巷。俱长抵城边

混混泉 在大成殿之右,旧有泉涌出地中清洌甘美,四时不竭明永乐七年(1409),分巡佥事周伯通因知县周宗贤之请置亭其上,颜曰“混混泉”伯通自为记。后亭圮知县宋元翰乃镌厥名于石。至嘉靖二十四年(1545)通判周锡摄县事,檄主簿刘绍元涤去污泥秋下面做个瓦以磚石,更名曰“钟灵泉”

古井九口 号九龙吐水。上有六觚石阑下砌以砖。一在鼓楼前东偏一在北门水巷路北,一在教授巷口即桃花仙井一在“双凤鸣阳”坊下,一在文光塔左一在旧街西,一在东门内街南一在塔下大街东,一在南门大街西

龙井 在城南3里许,临於练江去潮不百武,厥水清泠春夏长流,秋冬不涸旧有亭置其上,即所谓“龙津亭”者是也

南薰井 在南门市内。市为海错之场腥气不可向迩,得此水濯之余腥顿解。

三圣泉 在东山望仙桥下上有庙,祀水仙泉从神座下涌出,劈分三道瀹茗者往往取给,于是石碣为邑令韩凤翔书


卓锡泉 在白牛岩。一在灵山
挂壁泉 在石泉岩。以上俱详山川
祷雨井 在翠峰岩。相传为九姨所辟每岁旱,虔祷鍺或掬水井中甘雨辄随之,人至比之龙潭云
宝祐井 在峡山。详古迹
沧洲井 在沧洲。四面皆潮惟此井独淡,士(土)人以资灌溉
饮凤灥 在.峡山。泉甘如醴中有金线小虾,数十里外往汲者必取以为识

一在县前华亭桥下,通北郭之水由城北右为复渠即灵济宫前,南折而东过县前又南折而东绕泮池逆转而北,东过复渠注于濠濠中潮长亦西人至于泮池。一在教授巷口街上聚西偏沟渠之水,东过四囚桥由复渠注于濠。一在城隍庙巷上通西郭之水,由城西为复渠即七板桥东流过乡贤亭巷在旧察院公馆左,经双忠、城隍两庙内逆轉而北合流四人桥东注于濠,濠中潮长亦西人至于桥下一在塔前,聚西偏沟渠之水由娘宫巷绕前池流出新街,经塔前东注于濠一茬塔下古井上;一在塔下旧税课局下今为民居,皆聚西偏之水各通复渠注于濠按 (臧)、(唐)二志未甚分明,今依(林志)

附:圩市 津梁 水利 堤防

邑旧有四乡,西曰新兴、曰兴仁迤北而东曰奉恩,南曰丰欢共统14团。元末多为土人所据陈遂据邑治,谢均正据和平胡禄据荆陇。明洪武初(元年为1368)知县姚复初因旧疆经理之。十四年知县杨智稽赋役,更14团为16都都别有图,平道里之远近里立有长,管图内之正供斯团遂废止。四乡之号也不行然至今犹称曰乡都,盖本诸此也嘉靖()中,置惠、普二邑割去大坭、酉头、惠来3都与惠来,洋乌、滅水、黄坑3都与普宁所存仅县廓、峡山、黄陇、举练、贵山、直浦、竹山、招收、砂浦、隆井10都而已。后乃增民里七坊别自为图,曰附廓都万历九年(1581),洋乌、減水复还潮阳是为13都。国朝雍正十年(1732)割滅水拓普宁尚存5图,仍属潮阳改为附都,而13都之名如故

按 <唐志>“附都”注:征收粮米作附都,县旧案册仍作滅水都

十三都图 县廓都9图坊长6、民里3。附廓都7图俱民里峡山都19图粮里6、民里13。黄陇都11图糧里3、民里8举练都7图粮里1、民里6。贵山都16图粮里4、民里12直浦都13图粮里3、民里10。竹山都5图粮里1、民里4招收都5图粮里4、民里1。砂浦都1图糧里1隆井都9图粮里4、民里5。洋乌都11图粮里6、民里5附都5图粮里3、民里2。

按 “粮里出马民里出夫”,见王思(宋公祠记)

县廓都 北关、埔尾、蛋家宫、吉贝园废、北湖废、蚝礁(今河溪镇湖东)、白竹仔、大白竹、竹仔林陇废、蟹埔废、小棉田、大棉田俱县北、红涂窟、涂园(今紅土园或桃园)俱县东南、盐丁寮废、七里桥废、西洋久废为园、岭口尾俱县西

附廓都在县西南东南 海门水师参将驻扎。旧名海口村、金浦、冈头、大南塘、小南塘、洞内、华径废、十家桥废、营前废、董井、湖边、洪洞、猷湾(下浣)、沧洲、坟庵废、塔山后、官路、桥东、楼腳、太公庄、古戍、坑尾、新地、白土隆庆(1567—1572)中议招海寇许瑞、林凤于此,知县黄一龙上言不便事乃寝。今其乡已废

峡山都在县西喃 和平分上、中、下三寨。上寨置有石堡把总驻防、溪头上厝、下厝、庐冈、埒头、占尾、图溪、港头上、下、成田、港朴、华瑶、黄竹岐、砂陇、茆港、月丹围、廓宅下、桃溪、泗港、西宅、溪尾、后埔、大布洋、崎头寮、


乌石埠、半港、大寮、墩头寮废、白宫仔废、後沟仔、东洋新寮、濠陂、濠陂西埔、大潮、东宅、产石围、学老埔、杨厝围、杨梅山、暗坑、云坑、高沟围、叠石、五岭、砂陂潭、后翁寮、五峰、溪南、田中央、草埔、张公寮、葫芦寨、高厝寮、许厝寨、铺前仔、高埔、西沟、长厝、西湖、江山围(永安)、内埔、溪东围、牛埕、流聚潮、盐丁、牛沟、炖灶、宁湖、深沟、里仁东围、后棚、山家、东坡、叶者洋、溪西、溪朴、东霄、巫二、芝兰质、中寮、朢上、水汴、龙秋口、范厝围、福善村、上埔、洪厝巷、下厝、英才港、潘厝围、后沟、路尾、西尾岐、砂溪、谢厝围、塘下、楼前、临樵乡(林招)、大埔、千山寮、稳小、樟树厝、半港南、大埕尾、后埔仔、茆港南、刘厝寮、土尾、西湖肚、后宅、林厝围、南沟尾、寨尾、寨东、凤春、张甲、五厝围、上陇、三湖、上厝、兴朴、东里、仙家、大巷、后溪、江厝、新厝仔、北洋、中寮、港尾(里美)

峡山即峡山埠,吉安司驻地、东溪、华桥、石尾岐、东沟、沟头、洋汾、东浦上、下、大宅、瓯坑、鹤洋、高丰、蓝田、厚英改名义英、溪口、刺林港、拱桥、陈禾陂、华殿、英大埔、陈库寮、崎沟、山高寮、洪厝港、港内仔、陇仔、溪东、萧厝围、溪南、草荒、小坑上、桂东刘、洋内、桥东、寨外围、山尾、东山陈、寨仔改名仁让里、塭尾、董塘、沙溪、大西洋、宅港、墙围、莲塘、铺前仔(和铺)、后洋、古溪、西港、皛沙溪、小坑下、新安、湖仔、下家、草尾林、蔡厝地、溪心仔、枫林、松婆、东山、河浦寮、新铺仔、内湖、埔尾、风吹寮、顾厝寮(古劇、洪口輋、柯厝围、高田围、新寮门、太公庄、山沟寮、金枧寮、锦石湖、员山仔、石坟、牛角丘、西坑、林招、龙船岭、旗幅、古春、桥头、洋内郭、港头仔、寨外、永茂围、河尾杜、山后乡、桃溪乡、上厝、后田、永春围、涂寨、洋内柯、河内、田中央、上埔、沟仔圍、占尾、新英、旗杆围、沟尾、永丰围、印石、马脚埔、坝上、善嘉围、龙潭、石碑仔、秋风岭、三斗田、安溪、林者氏、水尾、赤竹埡、贵埔、东湖

举练都在县西南 梅花、鸭母寮(高厝割、白石东、西、仙溪、后港、临昆、草潮、草尾、铜钵盂、溪西、胜前、溪东仔、壶瓶脰、渡头、姪轿、黄厝塭、坑畔地、潮下围、港口仔、蔡厝厅、洋尾寨、桶盘寨、贺陇、凤岐、下岐尾、凤港、市心、田心、下岐仔、鳳心、市上、赵厝围、新寮、新厝乡、流西渡、龙船港、上园、前陇仔、临昆洞、大沟、田头埔(埔头)

南洋、下堤、新陂、赤寮、官田(赖厝圍)、新桥、贺陇、神仙子、大坑近狮头山向有贼巢,官兵剿干之、樟冈、横山、蛋家岐、塔口、福庭、玉窖、下淋、壬屿(壬屿削、鱼湖村、浮山、溪边、溪尾、土地、深玲、仙住、河尾、岐北乡、岐南乡、新寮仔、潮美、沟外、宅美、港唇、新厝、岐内、东寮、岐头、屯內、下陇、仙湖、八斗、砂寨埔、深洋、上埔洋、厝后洋、仙埔地、坑东围(张厝围)、径下、莲塘仔、仙地(横山老寨)、乌窖、沟南、鲎壳淤、松柏山、石佛、案前、万成、进仔、永丰围、西美、下洋寮、下尾、青洋山、乌门埕、桥仔头、石夹、姜厝寮、卢厝寮、下家、石璧(壁)、新案下、牛踏埔、杜薯岭、内寮角、后沟、牛头山、仙陂仔、虎山、山前、赤寮下、凤林、前洋(官田)、谢厝围、壬屿北

按 峡、陇、举、貴4都自江溯桥,溪港环绕一望平畴,广产米谷为全邑腹心要地。舟楫乘潮往来载米谷至县河粜卖,倘有狡焉思逞者遏截和平桥糧道,则全县堪虞往事可鉴,保常制变者当有道矣

门辟门辟司驻此、直浦、柳冈、金沟、曲路、溪内、大窖、广尾寮(港尾)、上桥、藤港、石井、新寨仔、寨头、前洋、后洋、新溪洋、北洋、西平、洋心、溪西、径头、灶浦、东村、河尾、河下、苏洋、洋背、夏林、竹桥、东湖、井尾、上仓、京头北、杨梅寮、丰饶、霞霖久废为园、陈家围、大园埔、西寮、福仓、员山仔、路内外、桥东、院后、棉远桥、京北林、宅美、桥头、欧厝围、陂头仔、上底、树下、东围、北畔、石鼓、宅上、埔上、新寮、东里、华冈、花园、西沟、溪头仔、上下岐、新庙、宫山、神山宫、田心围、后埔、安兴、溪头寮、刘厝围、芦塘、东坑、人家中、小东湖、港边、埔尾、港尾仔、程厝围、港底、深坑、吴厝围、溪西寮、堂后、河腰、上寮仔、溪头、洋尾、前宫、大寨头、港内、何头、岐头、头寨仔、新庵、铁港、陂头、人家头、外洋、沟头、山家

河溪通郡城大路,即河溪隘从前行人视为畏途,今设汛防、桑田、海田、西泸、龟山、泉塘即白水塘、凤山天顺(1457—1464)Φ尝协攻夏岭。嘉靖庚申(1560)复却倭癸亥(1563)为倭所残。寻复屯聚、赤水、长福虎山在此石穴容数百人,负固难攻贼曾据为巢、陂头、陂尾、店后、洋中、青口、内輋、外輋、尖山、乌岩、姐墓陵、岩前、埔尾、洋文、周厝新寮、乌石、竹林、北步、粪箕湾、牛眠、埕仔、員林、竹山岭、上陇、下陇、南陇、桃李溪、下地、仙桂、上坑、马厝寮、牛埔、东底、新地、粽蓑寮、观石(新乡)、横山、月眉、桑田、嶼脚、龙仔、后埔、南寮、东门社、旧寨、王老虎、中寨、山头、洞口、白浮树、浮山、华阳、西郊新创

招收都在县东 踏头埠即达濠招宁司暨水师守备驻此、林石、东湖、许家洞、塘


边、华里、东陇、南山即南沙湾、鸡冈、马滘、洋背、大册、冈背、睛石、浮山、濠浦、楼丅、孤山废、军船头废、半径废、新寮、上浦、葛头、茂洲、坂上废、西山废、赤港、青林、下园废、埭头、丰积久废为园、 下尾一名华媄、隆庆间(1567一l572),抚寇林道乾安插于此后竟叛去。此地久废为园、 白沙、三寮、河渡、广澳废、溪头、下浍隆庆初(元年为1567)抚海盗曾一本於此,后竟叛、西墩、东畔围、朱厝围、大浍、长围、罗厝围、路头崎、上头、里前、棉花村、渡头仔、大浦寮、占店

按 招收一都为邑咗臂,外临洋海内达径门。嘉靖间(1522—1566)达濠人轻敌敢战,倭奴攻邑得其精兵以却之。咸丰甲寅(1854)土寇窃发,三面道梗通饷道、济樵蘇则濠浦人倡之。盖其地弦诵诗书视他都较盛,与邑中声气尤通屹然东方一屏蔽矣。

砂浦都在县东与招收错壤 砂浦、施厝边、牛田、磊口门、葛洲、苏梅湾久废为埠、澳头、松子山、湖仔废、东湖上、下、茂洲、郑厝围、葛围、黄厝围、头寮、上人家、中寮、附中尾、尾寮

隆井都在县练江之南 练江废、古埕、浦东、平湖东、平湖西、古汀、神山、甘泉废、后溪墘废、凤洲、渡头、陇尾、东门仔、上店、南厝、芦池、东溪头、益裕即新乡

按 隆井一都乃县唇齿之区,临江对岸为县股肱内地与海澨迥别数乡,多诗书世族居民日少.以鱼鹽为业,园圃半之人知方而听约束,与邑相呼吸乡外距海30里无港道可通,潮长则涛翻.潮退则沙积船只经此必坏。从来海盗无有取噵于此者洵邑江南无形之长城也。故保西南八都与守隆井一都惟以海门为咽喉焉。

深溪、利陂、华里、仓头、东浮山、山门、溪口、泗尾、沟湖、流溪、石桥头、上宅、桂梓林、石港、黄牛寮、山门城、浮屿、浮洋、金竹林、九丘、浮尾、司马浦、禾沟、蔡沟、潇渡、仙港、大长陇、大布、蛟塘、华里东、下桥仔、福田、波浪溪、第七陂、军埔、柯猴、林八渡、连厝围、上底、下底、港东、新住围、西洋仔、港西、牛草渡、港后、早美、洋内、新地、内围、洋乌洲、溪尾、足食寮、陈八车、洋西、溪沙、清和围、黄厝围、第三坛、陈店、上塘仔、西陇仔、院前、大埔仔、新寮、长陇、下埔寮、永春围、山柄、红墩、永乐围、山湖、陇宅、大輋、龟山湾、宽湖、港美、下岐、外围、桥头、霞处、草尾、葫芦寨、桔仔脚、窖岐、浮洲、岐头仔、埔堀岐、桥东、涂寨、人家头、新圩、小坛、田中央、西桥头、後坛岐、人家长、栅仔、林厝围、下厝、下寮仔、沟湖仔、北沟、周厝围、柯厝围、颜厝围、六斗坛、山门西、东湖、白茫溪、溪南、上寮、清湖、赵厝围、溪头、宅上、后港、松柏林、能坑、龙坑、露厝乡、卜厝仔、田墘、店前、榕堂、安平里新创

附:古乡都分属考 <林志)雲:县廓、峡山、黄陇、洋乌4都俱统于新兴乡举练、贵山、滅水、黄坑4都俱统于兴仁乡,直浦、竹山、招收、砂浦4都俱统于奉恩乡隆囲、大坭、酉头、惠来4都俱统于丰欢乡。

会区考 (臧志)云:往者大乱乡无不寨。初则嵌山穴洞垒砦以栖,后遂有猖獗负固者爰是峡、隴、举、贵、井、洋6都分区捍御,与邑臂指会区始于神山仔蔡姓,而沙溪陈姓继之会至13区合而为一。

斥地考 (臧志)云:康熙元年(1662)正月藩院内差及提督亲勘边界,将居民迁入内地招收、砂浦、隆井、竹山、附廓等都共迁62乡,计466户男妇2679丁口。三年四月再迁直浦、峡山、舉练等共124乡计1322户,男妇8790丁口七年七月,巡抚王公来任奏准展界知县张宏美分给牛种。民始各归故土垦荒复业焉。

割都更名考 (潮府周志)云:雍正十年(1732)割潮邑減水全都、贵山半都、洋乌都尾属普宁缘洋、贵二都两县互混,知府周硕勋请改在普之贵山为桂江都、洋乌为鐵山都

注①:图、里——明初实行黄册制度作为户籍、田籍管理清册。通过全面调查登记各户籍贯、人口、资产等以定粮赋与徭役故黃册又称赋役黄册。同黄册相应的是里甲制度这是乡村基层组织。

它以110户为一里、10户为一甲;以里中10户丁粮最多者为甲首(即甲长)其中鉯首户为里长, 负责本里追征粮钱徭役、勾摄公事、接待宾旅、调解民事、督导生产以及承办官府交办事务以一里为一册、若干册合编為一图,以图分别各里区域因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如贵山都分16图赤寮村列第13图等。

县前市、塔下市、东门市、南门市、北门市俱在縣城


海门市县东南20里附廓都
达濠市县东30里招收都
和平市县西30里峡山都
沙陇市县西南峡山都隔江30里
峡山市县西40里黄陇都
桑田市县北30里竹山都
康济市(关埠)县北60里直浦都
乍浦市县北80里直浦都
浦东市(灶浦)县南隔江15里隆井都

乌鸦圩县西60里黄陇都俗称两鹰圩


赤寮圩县西60里贵山都
后湖圩縣北60里直浦都
神山宮埔圩县北70里直浦都

大布圩县西60里洋乌都


善闻圩县西80里洋乌都
华瑶圩县西南隔江30里峡山都

港头圩县西60里峡山都


司马浦圩縣西60里洋乌都
军埠圩县西90里洋乌都
龙波圩县北30里竹山都
陂头圩、波美圩俱在竹山都

水头渡达府城、揭阳渡达揭阳俱官渡,在后溪


门辟渡、金沟渡俱在直浦都

隆井渡达省城后并人营前、营前渡达省城俱官渡在前溪


猷湾渡、河背横水渡俱在海门
临昆渡、铜钵湖渡、仙村渡一名鋶西渡,俱在举练都
和平渡、沙陇渡、大坛渡俱在峡山都
林八渡、司马浦渡、石港渡俱在洋乌都
赤寮渡、下淋渡、贵屿渡俱在贵山都

达濠往揭阳渡、马滘横水渡、狗母涵渡、赤沙渡、鸦州石盘渡、葛洲渡、乌池沟渡以上俱在达濠

按 递年额征渡饷银79两正照各渡船只大小摊解。渡有兴废饷无减增。内惟门辟、金沟、铜钵湖3渡不在摊数

华亭桥 距县前数十步即父子翰林坊。


四人桥 在旧街四隅有石人。
西门桥奣嘉靖间()开西濠知县郭梦得创建,后以龙脉所在填为瓮城,其石移作东山之望仙桥
太平门桥 康熙六年(1667)重建详邑人李应甲碑记。
泰安門桥 明正德十一年(1516)知县宋元翰创建万历间(1573—1619)修之详邑人吴仕训碑记。国朝康熙六年(1667)副将周文龙重建
万福桥即内柴桥 在太平门桥北,嘉慶八年(18仍)易以石
外石桥即外柴桥 在后溪,乾隆五十二年(1787)改建
新桥俗名新桥头 在南门桥之西,顺治十三年(1656)建又有桥在岭口尾,亦曰新橋道光间(1821—1850)附贡郑廷楫倡建。
桂桥 在西门外迤南旁为米埠,西南诸乡米船悉聚于此
红桥 在泰安门外,咸丰四年(1854)岭东民兵破贼处
望仙桥 在东山书院前,桥右有碑相传为邑人郑同元书
莲河桥 在东山大忠祠前。
南无阿桥 在泰安门外上有观音阁,旁为育婴堂旧传濠水从斯桥出南达后沟今遗迹犹存。
太公桥即斗门溪桥 在县北2里邑人吴仕训奉父命建。
水吼桥 在县东北7里乾隆间(1736—1795)建,邑人陈泰年有记詳《艺文》。

南塘桥 在县东南6里一名朱郎桥


冈头桥 在县东南7里。
洞内桥 在县东南7里
十家桥 在县东南白土,路通海门
潮东桥 在金浦,浨进士郑升建

在县西南30里。宋宣和二年(1120宣和二年误,大峰建桥是建炎元年即公元1127年)僧大峰建。长30丈广9尺,计16洞其南北距岸两洞.工未竣而大峰圆寂,邑人蔡震(蔡震误是蔡谆)成之据蔡氏谱作蔡谆,乃震之祖元泰定甲子(1324)重修。元末为土寇谢均正所毁明洪武八年(1375)僧无言复修之。正统十二年(1447)主簿邓选重修大峰造桥事迹详本传国朝同治六年(1867)颶发涛激,坏其7洞里人范陈盛捐赀修复焉。


新寨桥、北路橋、西门桥 俱在和平
望上桥 在井、峡两都接壤,中隔一水名新港,阔20余丈乃郡邑省会往来通衢。乾隆四年(1739)邑举人郑万铨、监生郑潒德偕僧静会建;二十二年重修详邑令孙炜碑记,四十六年桥圮德孙梦登等复修之邑人郑安道有碑记。

恩波桥 在峡山明邑人周光镐修吳仕训有记。


临昆桥 在县西33里


林八港桥、大沟桥、鲤鱼尾沟桥 俱在梅花乡,进士郑安道有记详艺文

贵屿桥 在县西北70里,宋大观二年(1108)鄉人吴惠成建,南渡后为寇所毁,成男宇元及进士吴丙先后修之刻石桥洲。国朝嘉庆十六年(1811)举人陈德楷等倡修。


洪使桥 在岐北唐進士洪奋虬(洪附凤)建。
湖东桥 在青洋坂宋咸淳二年(1266),乡人林士平募建
麒麟桥 在壬屿山下,以宋文丞相所经得名邑人林大春纪文山人潮遺事有.野
桥芳草白麟孤”之句,即此后改曰玉窖桥俗称横较桥。
屯巷桥 在屯内乡乾隆二十一年(1756)例贡林鸿琛建,嘉庆十九年(1814)琛孙恩貢乔重修.

华阳桥 在县北15里


河溪桥 在县北20里,宋嘉定间(1208—1224)知县李巩建
刺林桥 在县北20里。
岩前桥 在县北30里为内七乡通衢,乾隆三十三姩(1768)监生姚振华建光绪十年(1884)派孙秀学重修。

康济桥即门辟桥 在县北觔里明邑令沈淙有碑记


月兔桥 在县西北60赤涂岭下。

东沟桥、西沟桥、溪头桥、下浍桥 俱在县东40里路通河渡、广澳、莲鞍、三寮、溪头、下浍等处,乾隆元年(1736)例贡陈荣祖创建达濠守备范起烈有碑记。

潇湘橋 在潇渡村唐进士洪奋虬建久废。


安平桥 在安平里外同治十一年(1872)里人方修=奉母命创建。

隆津码头 同治间(1862—1874)总兵方耀倡建计长l0余丈,┅在隆井都平湖渡头又各置待渡亭1座。

王公沟 在直浦都径头村村故无泉,汲者动经数里民甚苦之。明弘治二年(1489)知县王銮躬视泉源,始谕民凿沟引水人焉长650余丈,所济8里有奇由是,人便于汲田得灌溉。岁久淤塞国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府周硕勋、知县孙炜复疏鑿之仓头沟 在直浦都。旧有淡水广4丈,流长40余里后填筑为田,水利遂绝田卒污莱,知县王銮开浚又增辟5丈,居民复得灌溉之利

通济港 即门辟村康济桥大港。港故近海咸卤禾稻歉收,汲者至10里外乃得泉知县王銮始筑堤御潮,凿沟通泉灌田3000余亩,由是瘠土变為沃壤

黄竹陂 在县北隅,源出西北山茶坑由新铺红绿坑抵太公桥,经县治北关后溪港人海计10余里,灌平和坊田600余亩

铺前陂 县西南隅,源自南山大龙溪石蛇坑广袤20余里,灌大布洋、华瑶等20余乡


沙陇陂 即铺前陂下流,广袤10余里分支引灌濠陂等4乡。
赤迹陂 俗呼赤米溪源出雷公岭、灌牛角丘等乡。
神前陂 由赤迹陂至锣鼓坑而出注林招等乡
古溪陂 俗呼客陂,由神前陂出分三支中流至陈禾陂,北注顧厝寮等乡南灌河浦寮等乡。
陈禾陂 俗呼岐沟陂由古溪陂出分两支,西流义英等乡出东溪桥,由和平桥经隆井下海门东流东浦等鄉,经桃溪仔、西港、灰陂出峡山桥由和平至隆井出海门。
石陂 俗呼石枧陂源出大帽山白水坑五尖山,合红口寮(洪口豢)至石陂北流灌瓯坑等乡,东至礼家陂
礼家陂 由石陂南流至礼家陂,分灌风吹寮等乡中流至尖尾陂又分三支,东灌峡山都溪头等乡通大塭经隆井絀海门;北流灌峡山都泗水等乡,经濠陂、峡山、和平桥、隆井出海门西北流灌大宅等乡,经大寮沟、峡山、和平、隆井出海门
第一陂 在洋乌都,源出白茫溪流灌东浮山等乡。
第二陂 由第一陂来流注山门城等乡。
第三陂 由第二陂来灌金竹林、浮洋等乡。
第七陂 由苐六陂来灌足食寮等乡,经陈店溪口通潇渡桥过和平至隆井出海门。
蟹窑陂 水由普属鹭鸶崩岭经石夹岭而出灌浮山、南洋等乡,又通南洋溪至桂屿桥、林八渡、和平、隆井出海门
临昆陂 在县西40里,东、西、北3面各有坑坑水合流至临昆等乡,灌田300余亩
蓝湖0坡 在县覀60余里,从直浦都芦塘东坑阿姐岭经贵山都内寮、案前、石壁、石佛等处,三坑合流至陂约20余里陂上灌深洋、新埔地等乡,陂下以水車灌莲塘、屯内等乡陂右分灌仙陂等乡。
余处陂 在县西60余里上接蓝湖陂,计程20余里灌赤寮及官田坑、东围等乡田千余亩。
崎沟陂 在縣西60里从尖峰、盐泉两山夹谷坑而来,灌赤寮田60余亩其下流至平洋而止,不通江河
昙头陂 在县西60里,从盐泉、大坪两山夹谷坑而来毗连崎沟陂,不通江河灌赤寮坑、东围等乡。
潮港灰坛 在县西南30里峡山都芝兰乡坛内收南山清水,外塞练江海潮溉田万余亩。
东溪坛 在县西南35里黄陇都道光十八年(1838)知县吴均倡建。先是坛内数十乡禾稼多受海患乃筑闸5间以时蓄泄,又自东溪桥起至和平新寨桥止別开水道,引上游之水以资灌溉.至今蒙利时乡绅马飞雄、刘云锦、诸生郑思永与有力焉。

貢公堤 在直浦都明隆庆五年(1571)知县黄一龙倡築,邑人林大春撰碑详艺文。


按 堤自南炮台京北乡起至竹山都桑田乡,共长5906丈内自京北乡至宅美乡长556丈,自宅美乡至上仓乡长96丈洎上仓乡至路外乡长351丈,自路外乡至路内乡长107丈自路内乡至溪西乡。长433丈 自溪西乡至井尾乡长160丈,自井尾乡至林厝园乡长207丈自林厝園乡至港底乡长224丈,自港底乡至福仓乡长449丈自福仓乡至石井西洋长363丈,自石井西洋至石井东洋长474丈自石井东洋接连竹山都浮山乡长272丈, 自浮山乡至凤山乡长718丈 自凤山乡至西泸乡长658丈,自西泸乡至竹林乡长165丈 自竹林乡至后埔乡长434丈, 自后埔乡至桑田乡长239丈
又乾隆二┿三年(1758)凤山堤被潮冲决,知府周硕勋、知县孙炜修复

龙首山 在县北3里,高百余丈周围十余里,俗名猴子山一曰获子山,临于高冈之仩为县治来龙人首。唐时县治本在临昆山之麓,(元和郡县志)作在县东南50里今在县北3里,非有两歧也

将军山 在龙首山之旁,高约数┿丈旅山之特葱茜者。

望楼岭取望京楼之意距县北2里,为县治人脉处旧建接官亭于其上,后废明知县蔡明复始封土培高之。迤西曰狮头山或云县龙从此人。

在县东2里绵亘觔里,接东南莲花诸峰上有七星石,其窦七状类北斗,中窦有水不盈不涸;又有双旌石以张许双忠灵迹得名、栖云石旧有云气覆被其上,元王用文大书“栖云”二字于石、方广洞、聚圣塔、望仙桥诸胜其巅石室天成,曰“五雷坛”坛下有水帘亭,水自半山而下若垂帘然。西曰桐阴亭山下有碣,曰“文马碣”盖唐昌黎(韩愈)、宋文山(文天祥)尝游其地。林大春曰:往余尝游会嵇之东山寻故晋征西将军谢安登眺处,见其卑之乎无甚奇观也因叹安石以叔世雄才翼戴晋室,仅贻江左偏安不能东望岱岳,西窥嵩少徒以区区山水之好,犹能俾此山垂名不朽如此若吾邑东山之胜于会嵇岂有让哉。特以所在僻远不得其人鉯彰之,遂使其名弗克大著于天下彼世有席珍抱奇,不幸而晦处丘壑或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者,非附青云之士又乌能以自见也耶。甴此观之物必有托而后传,固不独一山焉尔矣

紫云岩 在东山之巅。岩下为水帘亭上建文昌阁,‘旁筑魁楼面海倚峦,极林木泉壑の美每当春秋佳日,邑人士相与游咏俯窥城郭,远眺沧洲洵海邦名胜也。又有亭翼然于半山之间曰“渐人佳境”。

北岩 在东山稍丠距县3里,明邑人周笃柒白天台挂冠归始开创之。迤南数百步峰回路转,则小北岩在焉北10里曰鼓楼石,为县锁水后关旧置有烟墩。绕东山而南有鸡母石

石泉岩 在县东北5里。有泉自翠微巅奔泻而下故名。

西山 一名塔山距县西5里,与东山对峙山麓曰“海潮岩”。山巅有砖塔久废寺内有井,味清洌其脉通潮,潮长则泉倍潮消则泉微。唐僧惠照尝居此大颠与药山并师事之。

白牛岩 一日辟犇岩距县东5里,周围里许山半有卓锡古寺邑人萧端蒙书额, 内有卓锡泉唐僧大颠尝居于此相传地旧无泉,大颠以杖锡卓之泉遂涌絀。左曰“石岩”其上曰“金顶寺”。巅有巨人迹又有石耸拔数丈,题曰:“擎天”柱有记详艺文。

大湖山 距县东南10余里前临巨海,下有龙谭

练江山 在县南隔岸10里,俗称岸头石平地突起,俯临江畔

神山 在县南隔江20里,周围里许平地突起,“林木森秀人家夾居前后”二语采(广东黄志),上有仙人履迹又南10余里曰草芜山。

浔洄山 俗呼巡梅山在县北10里,孤悬大海中高约50丈,周围10余里为县後扇。白屿在其西若蕊珠然。草屿、三屿、角屿、泥屿及放鸡山在其东又有林二翁空在山后薮泽,其深无际

御史岭 在径门外,距县東15里

钱澳山 即海门山,距县东南25里高约40余丈,周围5里旁为海门所城。迤东3里曰莲花峰宋文丞相尝登此以望帝舟。其北有山焉曰鍾南山;临于沧海之上有石焉,曰“镇海将军石”;德胜关在其右又有“牛角”、“睡虎”、“伏龙”等石及宋元人题刻。

招收山 在县東南35里三面距海,高约60余丈绵亘40里。山下地多斥卤不可耕下为河渡溪,长数十里南北通海。山之南曰广澳山北为马耳、磊口,皆航海者湾泊之所

达濠山 距县东35里,东至莲澳东南至河渡,北至磊口东北至澳头,高约数十丈周围数十里,建有营堡


磊口山 距縣东北30里,高约50丈周围数十里。马耳山在其外为防海最要。

石井山 距县北里,高约50余丈周围10里,建有城堡设汛防。“山上为岩中有石鸡,或鸣应潮”三语采(韩江闻见录)

叠石山 距县东北20里,在濠浦乡后中有石洞,泉水从石罅流出甚清洌。再上百步有大石岼广丈许,可趺坐数人迤东又一洞,上盖下底皆石宛若天成,即邑人陈英猷演易处

双髻山 即曾山,距县西25里高数百丈,周围数十裏为近县山之特秀,航海者率望此为准上有岩曰“宝峰岩”石屋天成,深广8尺亦为大颠旧游,多文贝紫藻朱文服之祛毒。其支趋練江曰石龟山,大流经其下巨石林立,如龟如笏为县之右臂。

桥尾山 距县西30里下有桥曰和平桥。


临昆山 距县西40里即唐时县治。
峽山 距县西40里上有石塔,曰“祥符塔”明邑人周光镐归隐于此。

胪冈山 距县西南40里平地突起,三山环绕井泉有九。下曰‘‘石


塔寺”上多巨石,摇之声如擂鼓闻于数里。宋学士杨万里曾游咏其地
黄冈山 距县南48里,明隐士吴向结庐山巅读书十年不下。陈白沙、湛甘泉、张东所诸公有寄题黄冈书屋诗向为白沙高弟。

大岭 距县南45里乃潮惠往来要路。一名卓氏岭有千山寮在焉。山高水清周圍10余里,元高士郑千山不乐仕进首粮筑舍,隐耕此山卒后葬焉,故以千山名

灵山 旧名幽岭,距县西北55里周围10余里。山麓有昌黎留衤亭上有古寺,为大颠所创其写经台、拔木坞、荔支径及舌镜塔、白石槽、卓锡泉,遗迹犹存

壬屿山 距县西60里,下为麒麟桥


贵屿屾 距县西稍北70里,中辟石岩多树木,青洋山耸于西南上有朝阳石,为元人刘南海书

金竹林岭 距县西70里,下有岩曰翠峰岩


华阳山 距縣北15里,卢琴坪在其北中有养木山房,为邑人吴如璋读书处
河溪山 距县北?里乌岩在其西,其上多草木鸟兽石岩天成,无路可达僧大颠辟之,筑石梁架两山之间高数丈,桥外有庵久废。

大化山 在河溪、桑田之间距县北30余里。其形如凤海滨望之绝肖,俗呼為“飞风饮水后凿平为衢路,地脉伤矣

禄景山 距县北40里。又北10里曰赤水山上下两山曰双凤。 距县北45里平地突起,周围2里许林大春曰:“余少读书凤山。东游白屿西人泉塘,其山蓊郁中隐岩谷,内旷若堂室旁若绮窗,上彻三光下泻流泉,间有古梅其子大洳碧荔,有枝无叶.坐久天风泠然,绝不闻山外樵斧声疑为昔人避地之所,每欲结庐于此未能也及迩来山海煽乱,闻各村避乱者往往于深山中览得岩穴之胜多不下此,急即亡匿其中自以为固矣,乃贼以奸宄为向导尽识其处,率骈首就毙不则反为贼所据,适足鉯贻山川之累于胜乎奚取。”

麻田山 距县北历里宋高士吴复古隐此。有远游庵苏东坡为之铭。中有蟹眼泉泉出如乳,饮之已疾源絀本山其山形如蟹,亦曰蟹山上为“来老岩”,乃宋僧来逻禅定之所有白石龟、渡人桥、伏虎石诸胜。又有古木叶赤味香,虚其Φ可趺坐避暑

赤杜岭旧作赤涂岭 距县西北70里,径路险峻酷似蜀中鸟道,为直浦、贵山往来必经之路

雷公岭即林招岭。(通志)“招”作“绍” 距县西南80里路通惠来。


铁山 距县西北80里其石色如铁,高数百丈围60里,为邑祖山山北今属普宁。

南山 距县南100余里绵延约90里,西接普宁长乐南通惠来、海丰,往时盗贼出没常负固焉

练江 距县南3里,又曰龙津即龙井溪也。有二源:一出铁山下一出云落,徑经滅水至石港流而为川。南合洋乌、黄陇、峡山3都之水北合贵山、举练、附廓3都之水,出石龟山汇为巨浸,东西广40里南北广30里,绕沧洲经海门出牛角石、莲花峰之间人于海

后溪 内洋源出长乐,经揭阳绕直浦至石井其势益大。过竹山至县北后溪之水会焉;至磊口,达濠之水会焉东为牛田洋。出澳头山为外洋大海

铺前水 自揭阳发源,向东流经南北炮台约50里南入于海。


华阳水 出华阳山下丠注牛田洋。
河溪水 出河溪山下北注牛田洋。
西泸水 出禄景山下东注牛田洋。
牛田洋 在砂浦都距县东北20里。
新溪 乃铁山下西条之水匼而南流
石港 乃铁山下东条之水合而南流。
麒麟桥水 出壬屿山下
仙坡水 出赤杜岭、石佛诸山,即吴真君捣药处合诸水会于下淋溪。
丅淋溪 在贵山都距县西60里。
司马浦水 出金竹林岭东流会于铜钵湖。
铜钵湖 在举练都距县西50里。
桃溪水 出林招径东流会于东溪
东溪沝 从和平桥出东注于练江。
西丰水 出临昆山下也经和平桥注于练江。按 (元和郡县志)云:“水中有银石俯视穴中有银瓶,不可取”今昊郑共处。
大龙溪、小龙溪 二水俱发源南山之石泉会于江山围,纡折经沙陇北注于练江。成田、茆港诸乡皆其支流
沧洲 在县东南,亙练江中周围5里,上有居民有田可稼,可盐可渔其中多海鸟,土人捕以为利
龙潭 在大湖山,详(古迹)
招砂水 在县东,从径门出30里至达濠隔一小河,其水由东北经东南通河渡门入于海
河渡溪 在县东,长数十里南曰河渡门,北至磊口皆通大海。

旧县治 在今县西4O裏临昆高山之麓《元和郡县志》谓贞元九年(793)移于今理(址)即此。后废为民田人犹称其地曰“官厅玲”,呼高山曰“孤山”谓公孤山吔

乡校 在县大街西公馆巷即今察院巷,唐刺史韩愈所置久废。


大湖 在县之东南地濒大海,韩昌黎所称“祀神至海上”即此。湖中囿伏龙能兴云雨,号龙潭潭边有石若梯,委蛇而下俯视不测。又有石大若车盖状如罗经,上恍书六十甲子遇日朗风微、潭澄浪靜之时则现,然不可逼而视也

留衣亭 在灵山。昌黎移袁州时别大颠留衣于此后人建亭山麓,塑公遗像于亭中今仅留遗址。


运木池 在靈山寺前详见(寺观)小注
岁寒堂 在麻田山远游庵中,宋吴复古栖隐处尝置登州十二石,苏文忠公有记详艺文
高明亭 在东山栖云石后,浨邑令孙允升建久废。
清平阁 在练江沙堤上宋尚书王大宝建。久废见(通志)。
水帘亭 在东山紫云岩侧昔人筑亭其上,引以为流觞曲沝(潮府周志)谓始于宋绍兴以前未详何据。明初县丞周宗启重建。天顺间(1457—1464)知县陈王字旁宣修之。后宋元翰易以石,典史陈公升又築石龙以驾飞泉于是,亭遂为东山第一胜概亭左有佥事江汇大书“云壑风泉”四字及邑人陈大器“观海”二大字。
龙津亭 在练江岸上创始年代无考,宋方子武有诗详<艺文)
在南澳与钱澳相近,乃宋少帝航海入广湾泊处其上叠石为楼,旁有行宫及指挥司甬道今海水彌漫,不可复识林大春曰:元将伯颜之人杭也,益、广二王由闽航海趋潮播迁于古塔、浅湾、井澳之间,益王殂于硇洲而广王嗣立,旋有崖山之殒窃叹自古帝王易代,皆未有漂泊海道、宸游万里如赵氏者也由闽入潮,道必经于县界史日潮州者,总言之也然史叒谓浅湾为潮阳地,及今询之海人则已不知其所在矣,惟钱澳人所共识与太子楼相近,岂当时传讹因遂误为浅湾耶。

莲花峰 在海门所之南矗立海岸间。石高约数丈状如莲辦,即宋文丞相登临处峭壁磨崖有“莲花峰”三大字,为元张鲁庵书后参将朔方吴本汉增┅“古”字,冒为少子吴高手笔四围题刻几遍,类纪信国遗事中有隙缝,颜曰“通仙石”相传有窥之者,往往见第宅、人物千变萬化,不可言状然或有或无,想也蜃楼海市之幻景也而痴妄者至以卜终身之休咎,则惑矣

马冢 在东山灵威庙前。旧传文丞相谒张、許二公进酒与神对饮,祝曰:“有灵当以乘马献”已而,杯忽自倾其半马立毙,因瘗焉后人题曰“文马碣”。

千秋镇 在旧惠来都宋处置使邹氵凰(皇改为鸟)驻兵其上,为铭刻之石详<艺文)


仰高亭 在东山灵威庙前,元至元间(前至元为1264—1294后至元为.是前至元还是後至元,根据下文可能是后至元)临川幕黄天觉来管鹾事,至正间(元年为1341)主簿曾仕鲁先后修之后废;又有石门在其右,题曰张许二公之祠

桐阴亭 在东山大忠祠后,左侧有元人书刻于石


绿渺亭 在东山罗汉院后。今亭与院俱废
竹风亭 在邑西北1里莆田院后,有元人石刻
魯庵书舍 在莲花峰前,元高士张奂读书处相传石刻斋匾为鲁庵所自书,笔力遒劲其遗迹尚存。
春风亭 在县南神山之巅久圮。今三字尚勒于石为元里人郑仁靖书。
避暑岩 在贵屿山元杨茂男读书所。
两忠邮亭 在东山灵威庙内明天顺间(1457—1464),佥事诸正创建久废。
半闲園 在县西明邑人萧与成故居。成都杨慎有寄题八咏见(艺文)
芙蓉洲 在县北门外之北湖,明邑人陈大器所居上有竹林及桥梁、亭榭之观,后毁于倭见<林志)乡都注
求志堂 在桃溪乡,明邑人周孚先阐明甘泉道学处又作善养堂奉母。今圮
读书亭 在海潮岩,明邑人萧端蒙建據郑安道<西山记)
海日楼 在峡山乡。明邑人周光镐归老于此四明叶维荣为之记。又建玉峡山房上有宝祐井,味甘洌半山为览胜亭,宗伯湛文简书额玉峡桥环其下,明农畴在其前旁曰云吟山,有宋魏鹤山先生墨迹又有松楸径、秋水矶、来鸥池、苹婆岩、啸洞弈石、豫章台、面窑诸胜。

畸园 在泰安门外明诸生郑与庄别业,旧有驯猿洞、钓鱼池、专旭馆、水帘泉诸胜宗伯韩日缵、少卿郑同元各赋詩其地。今惟有树石岿然尚存诗见<艺文)。


溪云庐 在玉峡之阴明邑人姚喜臣建。庐外南北双溪晴波环带,旁有石曰“云舍天峰”喜臣时与幽人游咏焉。有诗详(艺文)
世忠亭 在东山,为明谪典史孙如法建后废。记详(艺文)

练石山房 在练江山,明邑人陈尚志读书处寻廢。


远志山房 在东岩明邑人吴仕训所栖息,今失其处见邑令沈淙八景诗注
磊谷 在东山南麓见(韩江闻见录),为国朝诸生萧荣阳之别墅邑人萧重光有记,陈蕃尝镌曰“海岛云峰”石刻俱在

大湖晴波 传闻海神所居,空明之时或窥其中,隐隐若有宫阙然余见上。


麻田紫氣 即吴子野栖隐处先生置身烟霞,有尘外致因以函关瞻老子比之。余见上
灵山留衣 海阳郑昌时有句云:亭下留衣陈法服,为招方外恏归来洵为昌黎知己。余见上
东岩卓锡 其泉清莹甘洌,品在水帘、海潮之上旧为大颠卓锡处。余见(山川)
龙首环青 (臧志)云:叠嶂连峰,埒双髻乌岩之胜;青岑翠岭环华阳白竹之间。余见《山川》
虹桥跨练 练江自西南顺流而下,澄波疋练亘若长虹,而和平桥跨其仩故名。余见(津梁)
玉峡山辉 以周西山父子居此得名,殆亦取玉韫山辉之意乎余见上。
莲峰海色 即文信国望帝舟处闻诸土人云:每歲六月昧爽时,波澄见底忽有一线浮海面,幻作五色半晌乃隐,惟莲峰下有之他处则不见也。余详上

水帘亭、方广洞、栖云石、桐阴亭、望仙桥、聚圣塔、七星石、五雷坛

明邑人刘圯(圮)东山八景诗序云:潮阳为滨海之邑,峰峦之秀景趣之幽者,东山其最也一山の中,佳景有八古迹名胜,皆前贤之所游咏而镌题于石班班可考焉。观其阿阜宽平岩谷深邃,泉溜联珠引以为流觞曲水,而鳞瓦翼然于其上者曰水帘亭也。石壁嵯峨岑崖高架,扃日月而锁烟霞阅岁年而隐冬夏,清虚旷远别为一洞天者,曰方广洞也俯瞰沧溟,峙立峰表耸灵秀于层霄,罩白云于朝暮者栖云石也。植质朝阳葦葦萋萋,瑞世而集乎凤凰清阴而覆乎栏槛者.桐阴亭也。曰朢仙桥则累石通衢,长虹饮涧有以迎洞府之神仙。曰聚圣塔则砥柱玉簪,插汉凌云有以萃上方之贤圣。以至如斗丽空烂然出于雲根之上者,七星石也若声出地,殷然藏于石室之间者五雷坛也。是景也辟于古,称于今森布而环列,清幽而雅丽邑之来游者,轮蹄杂遝无间寒暑,至于达官贵人之自四方至者亦莫不一往观焉,实海隅之佳致也虽其迹之尚存,然历岁滋多不无荒草湮没,予恐其久而无传于后也因与二三同志搜访遗迹,即景赋诗以纪吾潮山川名迹之胜,而非耽嗜景物玩役性情者之可比,佥谓予宜序以張之予不容辞,乃书于群玉之右俾后之能诗者次而续之,庶斯景为不朽云诗见<艺文)。

<说文):朝至曰潮夕至曰汐。


<王充论衡):水者地之血脉,随气进退
<抱朴子):天河从北极分为二条至于南极:其一经南斗中过,其一经东斗中过两河随天转入地下,遇两水相得叒与海水合,三水相荡而天转之乃激涌而成潮水。夏时日居南宿,阴消阳盛而天高一万五千里,故夏潮大也;冬时日居北宿,阳消阴盛而天卑一万五千里,故冬潮小也
<高丽图经):天包水,水承地而一元之气升降于太空之中方。其气升地沉则海水溢而为潮及其气降地浮则海水缩而为汐。潮汐往来应期不爽,为天地之至信
(性理精义)邵子曰:海潮者,地之喘息也所以应月者,从其类也
(余咹道海潮图序):潮之涨退,海非增减盖月之所临,则水往来从之月临卯酉则水涨,月临子午则潮平彼竭此盈,往来不绝皆系于月。太阴西没之期常缓于日三刻有奇,潮之日缓其期率亦如是自朔至望常缓一夜潮,自望而晦复缓一昼潮朔望前后月行差疾,故晦前彡日潮势长朔后三日潮势大,望亦如之春夏昼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春为阳中,秋为阴中岁之有春秋,犹月有朔望也故潮之极漲常在春秋之中,潮之极大常在朔望之后
(山堂肆考):早潮下,晚潮上两水相合谓之沓潮。

马古洲曰:朔后三日明出而潮壮望后三日魄见而汐涌。又云:每岁仲春月濛木生而潮微;仲秋月明,木落而潮倍减于大寒,极阴而凝;弱于大暑亢阳而缩。

郑昌时<韩江闻见錄):潮之信三时而盈,三时而缩昼夜凡再。又云:凡潮之发中流为高,潮信之来伏流先动。中流急则其旁有反流伏流行则上流鉯次应飓风之变,乃有海翻、潮咸害稼是潮应风日呆。流竭雨阴流溢是潮,又应日与雨按 土人谓潮为流。


按 潮信外海至内每差三ㄖ,故内海以初三、十八为大流每岁五月以后,潮水渐长八九月益大。我邑潮信应月惟海门为最准,自练江至和平桥以内溪港或迟數刻或迟十余刻,或迟至二十刻则以至海有远近故也;若达濠,则一河横亘南北各流又与练江诸水不同。(唐志)参<韩江闻贝录》。
孝廉郎官范昌谷墓 在邑西门外山仔墘旧葬今县署内,唐时始改卜于此
进士洪奎墓 在贵都大坑乡五刻岭芋园员山。
进士洪奋虬墓 在举都炊饭岐俗呼金校椅。
潮阳令吴驹墓 在胪冈乡龟山
僧大颠墓 在灵山寺后,俗呼瘗舌冢
进士洪宗启墓 在贵都灵山旁塔口。
刑部郎中许申墓 在海阳县枫洋
高士吴复古墓 在直都麻田山下,即其隐居地
都运使郑徽墓 在龙溪郑九岭。
太学博士郑诚墓 在乌石部乡山名孩儿头。
潮阳县丞赵时依墓 在县西七里山
转运使马荣墓 在黄竹岐溪南,山名鲤鱼
朱门高弟郑南升墓 在南山庶子潭。
宣教郎郑宥墓 在峡都山名錦鹧鸪。
安抚使陈岘墓 在县西双望里外
知潮阳县陈仕颖墓在钟山。
知潮阳县萧洵墓 在竹都春臼林
侍讲郑开先墓 在乌石部乡,山名蒸笼炊
知莆田县陈通直墓 在县西横山。穴名犀牛望月
转运使周梅叟墓 在陇都洪口輋馒头山。一世承节墓葬仙境山莲花心
知夔州军州事郑慈珍墓 在峡都数钱坑,名兆蓝穴
秘省预撰制诰赵若龙墓在县西七里山。
朝散大夫吴丙墓 在县北将军山子解元山葬九层墓,孙泰葬蟹地、春葬小白竹双头
扬州司法殉节陈梦龙墓 在惠来县双溪口茶坑山。
容州文学萧规墓 在举都鼎盖山白石牛角坑
朝奉大夫赵嗣助墓 在和平橋尾凤头山。
巡海宪佥萧御疾墓 在海丰县鹅埠上狮头山子东海葬二龙争珠;孙教谕德俊葬风吹罗;曾孙星葬金浦上埔山。
辟知潮阳县姚鼎墓 在古埕白墓左一世宣教葬白墓。二世致政葬大坭都
迪功郎陈秘政墓 在直都,山名飞鸠岭
户部检法郎吴继祖墓 在青蓝山。孙逢庆葬和平径、祐之葬白竹寨外

县尹郑留耕墓 在横山马齿石内,山名九层埕子库使仁靖葬于墓下。孙蒙泉葬横山洒酒地


潮州路总管吴仕彥墓在华林乡后。
袁州路务使郑佐龙墓 在附都许厝坪穴名鲂鱼。一世进士升葬举都铁砧石二世深源
葬甲子所苏公澳。孙子原葬华阳清ロ小埔
封州州判赵次潜墓 在峡都蔡河坡山前。
提领陈文治墓 在古戍.穴名石笔砚
循州教授赵光祖墓 在峡都,穴名把水獭
宣慰使陈节墓 在县西靴头踢。
提领林草字头下面做个既墓 在东山邮亭前子德葬亭左。
高士张奂墓 在海门莲花峰

处士周伯玉墓 在县西黄蜂山。


户部員外郎曾牧墓 在附都冈头乡庞厝龙父赠员外东野也葬于乡外倒地木。
参议周彦器墓在县西黄蜂山
御史余真墓 在旧铺岭。父封御史继志葬大白竹玄孙横州训导善葬港头南陂子。
兰阳知县郑有成墓在峡都
孝廉戴次胄墓 在海阳县登瀛都畲头。
建宁知府陈季芳墓 在竹都员山仔
御史许听墓 在和平灵泉寺前。
长史郑义墓 在县北蛋家宫前
副使萧銮墓 在县西赤岭之阳。父赠佥事正初葬其东穴名云底月。
佥事李齡墓在濠浦楼下
赠御史郑工荫墓 在附都蜈蚣山。世孙举人奇章拊提手旁改为礻葬于侧
御史关口文奎墓 在金浦社庭头。子含山知县嘉誉、孙助教庆宸均相葬其旁
国子监学正郑玑墓 在举都硖石山。祖道亨葬牛牯岭
河间府推官罗琳墓 在望楼岭下,山名倒地木
给事中萧龙墓 在县西塔山后东埕。
嘉兴府同知郑禀示改为旦墓 在附都黄蜂山
赠抚州通判姚从华墓 在附都冈头外。祖子扔葬水吼山父哲葬大山。
赠兵部员外郎姚从茂墓 在陇都山沟寮莲花心太仆卿揭阳吴裕表其墓。
赠户部员外郎姚源裔墓 在古埕林上山大学士梁储表其墓。
治中姚琛墓 在洞内二龙争珠大理卿邑人周光镐表其墓。
兵部郎中姚瑷墓 在华径虎穴山大学士陈子壮撰墓表。孙继祖葬桑田鲂鱼山
举人理学赵楿墓 在内輋白匏树。子举人日新柑葬
安顺知州萧泰墓 在海潮岩下。
荔波知县萧瓒墓在县西萧厝亭
副将罗铭墓 在竹都清口乡前。
户部主倳林绍墓 在深溪乡足业坑
封检讨萧廷国墓 在载水山,大学士石宝为之铭
给事中陈江墓 在普宁县桂江都白墓洋。
佥事陈洸墓 在青水庵父赠给事宁葬牛路山。
潜江知县萧廷达墓在县西旷园
修撰萧与成墓 在贵都西林山,太史焦琺表墓南海何春卿为之铭。
御史陈大器墓在貴都虎山
行人潘泗墓 在和平桥尾。
隐士吴向墓 在洪桥乡西山
赠参政周孚先墓 在峡山。祖毅然葬鹤洋剪刀地
南宁知府黄鹏墓 在竹都内輋黄厝埔。
开化知县萧宏化墓 在竹都外輋
抚州通判姚继选墓 在竹都赤水乌石部山。
抚州通判郑广文墓 在惠来县大坭都洪桥虎额山
光禄寺署丞萧与洁墓 在县西旷园。
福建运同林大有墓 在后溪虎跳石父赠主事惠葬县北灯心坑。
御史萧端蒙墓 在普宁县減水都禁山郡守何镗表其墓。
赠户部主事陈成周墓 在直都尾寮邑人刘瑞葵为之铭。
兴化知府陈瑞龙墓 在贵都新寨仔侍读杨道宾为之铭。孙衍绪葬后溪山
咹化知县林继习墓 在竹都河溪乡蛇仔龙。兄举人继述葬于落水獭
副使林大春墓 在竹都新寮。
长史萧敬德墓在竹都尖山
干和知县陈一储墓 在普宁县減水都香员坑。祖汉葬普之神山父赠知县梓葬磨石坑。
延平府同知萧端贲墓 在塔山后馒头山
罗城知县萧端升墓 在附都棉田魁石山,大宗伯何熊祥表其墓曾孙贡生士瑛葬陇都瓯坑瓦窑敦。
漳浦知县姚东阳墓 在贵都牛发坑山
建宁府通判郑元复墓在县西下池。
笁部郎中黄龙墓 在内輋南陂仔后
湖州府同知吕文峰墓 在普宁县滅水都宝月丁平山。父赠知县大佐葬陇都新寮门金枧银槽山
大理寺卿周咣镐墓 在揭阳县地美都铺前,名天鹅抱卵谕祭葬。
参政刘惠乔墓在乌岩前
太仆少卿陈惇临墓 在竹都内輋南陂,方伯陈仪为之铭子序癍衍庆葬粗石山。
通道知县陈达衢墓 在普宁县滅水都香员坑
光泽知县林树薰墓 在竹都尖山。子庠生惠中葬峡都塘尾竹围内
运使陈见龙墓 在竹都桑田莲池埔。
横州知州柳国桢墓在竹都河溪乡
贵池知县林明元墓 在竹都乌岩东客輋。
左州知州萧贻朔墓 在附都塔山后狮头山
贈文林郎乡贤吴从周墓 在白竹大山将军墓前。
福州府同知吴仕训墓 在东岩下
桂林府同知莫应魁墓 在和平桥尾塔仔坑。
户部员外郎林萃芳墓 在附都北湖山
德兴知县姚元荐墓 在附都华径蛇仔山。
举人祀忠义林吾翰墓 在塘尾竹围内孙贡生鸿琛葬竹都鸟毛龙尖峰仔前。
赠奉直夶夫乡贤郑昂墓 在峡都新住围祖光显葬新住莲花心。
太仆少卿殉节郑同元墓 在井都南厝乡楼下池
许州知州林衷葵墓 在县东高地庵。
副貢祀忠义姚孙焜墓 在陇都蓝田溪云深处弟举人孙炳葬贵都石佛心。
孝子庠生祀忠义陈延浩墓 在华美乡上寨
助教郑时春墓 在贵都加定岐。子举人应造葬滅水都羊桃坑
衢州府通判赵即耀墓 在竹都姐墓龙,名虎咬鬃
两淮运副马锋锦墓 在洋都东浦山。
岩泉义士黄安墓在县署內

处士乡贤李郁墓 在林招径官坪岭,大学士魏裔介为之铭


庠生祀忠义郑君重墓 在竹都内峯乡凤池。
息县知县郑振藻墓 在临昆蜈蚣寮
武功知县姚夺标墓 在桃李溪双弓鞋。
封庶吉士周同俊墓 在达濠下尾园
金门总兵汤宽墓 在砂都广澳。父赠怀远将军顺和也葬于此祖赠怀遠将军宅俊葬赤港赤石埔。
台湾学政林天木墓 在外輋乡新寮月眉金父赠中宪大夫松龄也葬于此。
汀州同知赵奇芳墓 在县北茶坑父赠奉政大夫九龄葬附都七里港。
赠中宪大夫郑亮青墓 在县北新铺宫前皮刀地子赠中宪大夫精玉葬内輋。
贵西兵备道郑肇奎墓 在县西牛牯岭后
赠中宪大夫郑聪也墓 在附都。穴名盘上珠子赠中宪大夫宪度葬举都狗眠山。
安襄郧兵备道郑之侨墓 在双髻山阳门人惠潮嘉道刘世宁為之铭。
赠侍卫郑兆葑墓 与子封侍卫应聘俱在县北新铺宫后孙侍卫岐山葬后溪王厝岭。
台湾副将姚应梦墓 在竹都外輋龟山父赠武义大夫振球葬小白竹,名水流石
赠文林郎萧三勇墓 在举都临昆丁山尾。曾祖万我葬旧铺岭名班鸠飞。
定襄知县萧重光墓 在竹都清口鸡笼山
封武功大夫黄天申墓 在招都赤港乡后。祖赠武翼大夫衍球葬砂都东湖乡后
台湾副将黄凤墓 在澳头乡竖旗石。祖赠武功大夫俊秀葬光湖子游击锡侯葬东湖。
于潜知县陈泰年墓 在砂都鹤头山
鲁山知县陈鸣阳墓 在县北新铺宫对面。祖赠文林郎肇熙葬平和坊钟厝龙马草宫父赠文林郎进型葬姐墓龙。
白水知县李:联登墓 在门辟山蔡厝田祖赠文林郎茂福葬贵都石佛寨后。父赠文林郎朝模葬橄妆案寨后
赠文林郎游文耀墓 在竹都毡褥埔。子赠文林郎世标葬双髻脚
国子监丞郑安道墓在梅花乡。
孝丰知县王应铨墓 在南山后寮尾虎子龙祖赠文林郎乃勋葬稳小乡店(后)。父赠文林郎祚昌葬龙溪墘
碣石游击郑宏名墓 在县北小棉田。
赠昭武都尉吴开茂墓 在葛州牛头山子赠昭武都尉祥騰葬砂都三层岭。
赠武翼都尉黄飞骏墓 在北湖乌鸦落洋子赠武翼都尉龙骧葬砂都苏澳。玄孙赠征仕郎遇春葬砂埔乡前
赠保定通判郑维藩墓 在千山寮香灯仔,穴名登坛点将父朴也葬内埔凤地。
保定通判郑廷洽墓 在东岩脚父赠朝议大夫鸿韬葬峡都锦鹧鸪。弟封武翼都尉廷治葬县东鸡母石
贵溪知县郑高华墓在北岩脚。
赠文林郎周介繁墓 在洪口輋蛇仔龙
文水知县吴淞墓 在东山紫云岩下。
盐城知县姚逢熙墓 在鸡母石脚曾祖赠奉政大夫邦梁葬招都新寮乡尖石山。祖赠文林郎崇挥、父赠文林郎嘉宽同葬八公池龙须窟
南澳总兵梅春魁墓在招嘟东湖乡。
拱极营游击黄金墓 在太平门外网地祖赠昭武都尉开赞葬白竹岭。父赠昭武都尉锡龙葬太平门外三甲寮
东台知县高凤清墓 在囷平高厝寨。
新会教谕乡贤余用宾墓 在县北灶仔地左
赠振威将军黄德增墓 与子赠振威将军卓斋俱在直都塭头。孙赠振威将军炳楼葬普宁縣港口曾孙赠振威将军泰光葬竹都尖山。
赠江都知县姚廷诱墓 在华阳清口鸡笼山子封知县成仪葬冈头乡外华径山。
隆井场大使崇元墓 茬县北门外牛头山元汉军正白旗人,道光间(1821—1850)任殁后葬此,咸丰六年(1856)两广运同顾炳章为之书碣
蛇浦司巡检章坤、惠州营千总陈胜华、朱英超、把总邱腾刚、外委叶瑞元、刘绍泰、额外外委张云龙、黄恩超墓俱甲寅(1854)殉节,合葬于县北门外北湖义冢而惠州协戎膺保竟不獲。以马革裹尸统领兹8人,毅魄可为浩叹

训典 位次 祀期 祭器 祭品

仪注 乐器 歌章 庙制 学额 学田

附:名宦祠 乡贤祠 忠义孝弟祠

节孝祠 坊表 鄉饮酒礼

御制盖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传而圣人代宣其蕴有行道之圣得位以绥猷,有明道之圣立言以垂宪此正学所以常明人惢,所以不泯也粤稽往绪,仰溯前徽尧舜禹汤文武,达而在上兼君师之寄,行道之圣人也:孔子不得位穷而在下,秉删述之权奣道之圣人也。行道者勋业炳于一朝;明道者,教思周于百世尧舜文武之后,不有孔子则学术纷淆仁义湮塞。斯道之失传也久矣後之人而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为治国平天下之准其奚所取衷焉。然则孔子之为万古一人也审矣巡省东国谒祀,阙里景企滋深敬搞笔而为之赞曰:清浊有气,刚柔有质圣人参之,人极以立行著习察,舍道莫由惟皇建极,惟后绥猷作君作师,垂统万古曰惟堯舜,禹汤文武五百余岁.至圣挺生。声金振玉集厥大成。序书删诗定礼正乐。既穷象系亦严笔削。上绍往绪下示来型。道不終晦秩然大经。百家纷纭殊途异趣。日月无逾羹墙可晤。孔子之道惟中与庸。此心此理千圣所同。孔子之德仁义中正。秉彝の好根本天性。庶几夙夜勖哉令图。溯源洙泗景躅唐虞。载历庭除式观礼器。搞毫仰赞心焉遐企。百世而上以圣为归。百世洏下以圣为师。非师夫子惟师于道。统天御世惟道为宝。泰山岩岩东海泱泱。墙高万仞夫子之堂。孰窥其藩孰窥其径。道不遠人克念作圣。

圣道早闻天资独粹。约礼博文不迁不贰。一善服膺万德来萃。心斋坐忘其乐一致。礼乐四代治法兼备。用行舍藏王佐之器。洙泗之传鲁以得之。一贯曰唯圣学在兹。明德新民止善为期。格致诚正均平以推。至德要道百行所基。纂承統绪修明训辞。于穆天命道之大原。静养动察庸德庸言。以育万物以赞乾坤。九经三重大法是存。笃恭慎独成德之门。卷之藏密扩之无垠。哲人既萎杨墨昌炽。子

所发布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和个人收集仅用于分享交流和学习使用,请下载后于24小时内删除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支持购买原版因上传文档受大小限制,部分文档拆分仩传,请浏览确认后下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过站内信息告知,将立即删除相关资料.如有其它问题也欢迎联系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吏部郎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