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张高铁偷孩子事件为什么搜不到

虐童事件为何频频发生 儿童保护该如何(组图)
来源:苏州日报
原标题 [虐童事件为何频频发生(组图)]
  幼儿园这个没有升学压力没有繁重课业的地方本应是个充满欢声笑语,童真烂漫的地方。这里应该只有老师们温暖的笑脸和小朋友们的纯真无邪。  “广东番禹女童被摔全身瘫痪”、“太原孩童被扇耳光”、“温岭幼师虐童取乐”等,最近层出不穷的幼师“虐童”事件,不禁让人们对幼儿园有了些许恐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撇开教师身份不说,首先作为一个人,当你虐待别人孩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如果是你的孩子被人这样对待,你会不会心痛?再者作为一个老师,你的师德在哪里?就是这样以虐待孩子来取乐,以摔打、扇耳光的方式教学来为人师表吗?  事件被曝光后,院方均将责任推给教师个人,归咎于没有资格证上,难道你们的管理就没有出现问题么?据颜艳红说她把虐童当做自娱自乐的游戏,图的是好玩,弄了几百张虐童照片来欣赏。一次两次也就罢了,难于发现;许多次呢?园方还浑然不觉,这种管理是很糟糕的。  事件  广州番禺  女童被拎双脚摔在地上头部着地无法行走说话  7月2日,广州番禺子惠儿童康复中心,未满5岁的女童瑶瑶(化名)经历了噩梦般的一刻。三个月后流传上网的一段视频显示,瑶瑶被一名女老师抓起双脚,倒拎起来,摔在地上,头部着地,摔成重伤,暂时失去正常语言和行动能力。瑶瑶出事后,她所在的子惠儿童康复中心曾支付了医疗费用约10万元,但之后则声称“无力支付”。该中心表示,造成瑶瑶受伤完全是许立欢老师严重脱离安全操作规范、超出其职责范围的个人故意犯罪行为造成,责任在许立欢老师。而许立欢家人在支付了两万元治疗费后,并不愿再赔付。  山西太原  5岁女童不会算术题十分钟被扇数十耳光  在山西太原市蓝天蒙特梭利幼儿园的一位老师,因为五岁的女童不会算算术题,就对孩子加以施暴,扇耳光、揪脸。监控录像也记录下了这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过程,家长韩师傅含泪数了一下,就在10月15日的下午四点左右,短短10分钟的时间里这位老师就在一个女童的脸上狂扇了几十个耳光。从监控当中可以看到被打的孩子并不是韩师傅家一个,而在这段时间当中一共可以看到有四个孩子都被这个老师不同程度的殴打。从四点到四点半,一女童被打有七十下,还有几个孩子分别被打了四十几下,四十三下、四下、二十七下。  经媒体曝光后,当地有关部门介入调查,于10月22日对施暴女老师李竹青实施行政拘留15天的处罚。幼儿园被认定属非法办园,已停办。  浙江温岭  揪起耳朵、扔垃圾桶女幼师竟称虐童好玩  24日,微博上流传出的一张照片寒了无数网友的心:一名幼童被面带微笑的老师揪着耳朵,生生拉离地面约10厘米,男童的耳朵被扯得变形,因剧痛张着嘴巴哇哇大哭。  警方很快查实图片中这名女老师是温岭蓝孔雀幼儿园小二班的老师颜艳红。事发后,当地有关部门立即调查,并于当天将这名老师开除。  当被问及“为何要揪孩子耳朵,并让别人拍照”时,颜艳红居然自称是“为了好玩”。记者登录她的空间发现,空间里还有不少虐童照,其中有两张将幼童嘴巴用宽胶带封住的照片,图片说明为“活该”,还有三张将幼童扔进垃圾桶的照片,另有多张让幼童互相亲吻、幼童跳舞时被脱掉裤子的照片。  颜某因涉嫌寻衅滋事犯罪,现已对其予以刑事拘留,另一名参与拍照的女教师童某,因寻衅滋事已被作出行政拘留七日的处罚。  湖北武汉  小学生因未完成作业被英语老师揪脸撞墙  对于孩子来说,生日本应是快快乐乐的。但一位小寿星却因为没能按时完成布置的家庭作业,竟被老师揪住脸部向墙壁上猛撞数次,头部被撞出多个大包,面部也出现青肿。  胡先生是湖北武汉黄陂区木兰乡柳畈村的村民。胡先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10月25日是儿子鑫鑫10周岁的生日,自己特意在家准备了午饭,约了朋友,为儿子庆生。  可就在当天中午,从学校接回儿子的胡先生发现,儿子的后脑勺上撞了两个大包,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听学校的同学说,他在上课时被老师摁在墙上撞了好几下。”由于没有按时完成作业,鑫鑫的英语老师汪爱华将鑫鑫拉到墙边,揪着孩子的脸往墙上猛撞。  四川雅安  小学保安体罚学生用弹“小鸡鸡”等手段  雅安市荥经县新庙乡小学多名家长反映,该校保安用弹“小鸡鸡”的手段体罚学生,保安和校长被停职,教育、警方等部门介入调查。27日,记者从荥经县证实,因涉嫌寻衅滋事,保安何远新已被荥经警方刑事拘留。荥经县公安局一负责人称,“现在事件还在进一步调查之中,我们定"涉嫌寻衅滋事"也有点争议,因为除了这,好像"涉嫌教唆猥亵"等也可以。”  这位负责人解释,“现在只是在侦查过程中暂时认定的,还不是最终认定的,所以叫"涉嫌"。”  现状  我国六成幼师无教师资格证  浙江省教育厅在通报温岭虐童事件时,同时公布了一项数据,当地幼儿园里约四成老师,合计四万人左右没有教师资格证。实际上,记者调查发现,各地普遍存在幼儿教师“无证上岗”的现象。  除了浙江,山东省教育厅在抽查了17个地市194所幼儿园后,近期也公布过一项数据,53%的幼儿教师没有取得教育部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17%的园长没有取得园长任职资格培训证书。其中德州市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幼儿教师比例为0,莱芜市的这一数据是3.2%。对于这样的结果,家长们都说,实在没想到。  南京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主任徐苹说,幼教“持证上岗”,真正能做到很少。  徐苹表示:“公办幼儿园叫"逢进必考",对于师资是很有要求的,所以这些老师不仅仅经过正规的幼儿师范专业教育获得毕业证书之外,还要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民办的幼儿园就很难讲了。”  反思  1刑法中并无“虐童罪”  虐待罪最高处以两年的有期徒刑;而寻衅滋事罪即使是初犯,最高也可以处五年的有期徒刑  让网友义愤的是,温岭幼教如此恶劣又明显的虐待儿童行为,为什么要以涉嫌“寻衅滋事罪”而不是涉嫌“虐待儿童罪”拘留呢?  遗憾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并没有“虐童罪”只有“虐待罪”。刑法第260条规定的虐待罪,是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以打骂、捆绑、冻饿、限制自由、凌辱人格、不给治病或者强迫作过度劳动等方法,从肉体上和精神上进行摧残迫害,情节恶劣的行为。幼儿显然不属于幼教的“家庭成员”,所以不能适用。  虐童行为同样也不涉嫌故意伤害罪,因为只有受害人的伤势达到轻伤以上的结果,才符合该罪名的立案标准(由于没有及时验伤,无法判断);侮辱罪也不适用,侮辱罪是指以暴力或其他形式贬损他人人格、破坏名誉的行为,但是此罪名应该由被害人(监护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寻衅滋事罪是著名的“口袋罪”,它是从臭名昭著的“流氓罪”分拆而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用”的罪名。但单纯从量刑角度考虑,以“寻衅滋事罪”判刑,不一定就会畸轻,而是可能更重。虐待罪如未造成重伤和死亡的后果,最高处以两年的有期徒刑;而寻衅滋事罪即使是初犯,最高也可以处五年的有期徒刑。  2儿童保护为何遇尴尬  关于儿童保护的法律都是宣言式,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唯一的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章学校保护部分第21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第六章法律责任部分第63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修改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幼儿园明确划入了学校保护的范围之内,但从规定中不难看出,所有的规定都很空泛,幼师的哪些行为属于“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怎样的算作是“情节严重”?由于《刑法》中缺少对于虐待儿童罪的规定,那么《未成年人保护法》法条中的“构成犯罪”,指的是哪些行为?这些问题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都没有明确的说明。从宪法、婚姻法、治安管理条例,到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强调人人都要保护未成年人,但这种宣言式的法律条文缺乏可操作性。  中国现阶段处理幼儿教师虐待儿童的案件,基本都依据《行政处罚法》来进行处理,而在《行政处罚法》范畴内可行的处罚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种:1、行政拘留,一般为10日以内,较重的不超过15日;2、吊销教师资格证;3、罚款。  3很多儿童不知道受虐  父母把孩子交给学校、老师后,来一句“孩子交给你了,随你打随你骂,我没意见”  由于很多受虐儿童不知道自己受到虐待,帮助儿童的第一步是让他们知道自己挨了打是很严重的事,挨了骂有地方可说。美国的“孩子说出来,安安全全的”项目是在各个学校大为推广的,帮助孩子明白什么是虐待,在什么地方他们可以获得帮助。这个责任父母也不可逃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给他们灌输反忍受暴力的思维。遗憾的是,中国的有些父母做到了反面去了。常见的场景是:父母把孩子交给学校、老师后,来一句“孩子交给你了,随你打随你骂,我没意见”。  中国的父母会觉得老师是不可得罪的,不然以后穿小鞋不负责就在所难免,能忍则忍,能讨好就讨好,不能说不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纵容。  根据2009年的一份独立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南方某省8所机关附属幼儿园一年所获财政预算拨款高达6863万元。而占该省省会幼儿园总数93%的私立幼儿园,挣扎在生存的底线,平均每年以20%比例更新淘汰,这意味着每年有260所私立幼儿园倒闭。  在这样的背景下,造成了社会对黑幼儿园的现实需求,黑幼儿园泛滥也造成对没有幼师资格的“老师”的现实需求。  借鉴  保护儿童也有“重典”  在美国很多州,虐童造成后果的,可以判一级重罪,刑期在30年以上;香港最高可判处监禁10年  美国50个州对虐童行为的法律各不相同,根据对儿童伤害情况,可判6个月至终身监禁。在很多州,虐童造成后果的,可以判一级重罪,刑期在30年以上,同时也会要求天价赔偿。  香港《侵害人身罪条例》规定,任何人故意袭击、虐待、忽略、抛弃或遗弃由他所看管的16岁或以下的儿童或少年人,而导致其受到不必要的痛楚或健康损害,均属刑事罪行,最高可判处监禁10年。  台湾当局立法机构今年初审通过“刑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凌虐或妨害未满16岁的人身心健全或发育,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国大陆关于受虐儿童救助的社会组织几乎空白,而美国有成千上百个组织帮助受虐的儿童,很多地方也有数量可观的少年儿童心理帮助中心,帮助每一个受害的儿童。  美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虐童现象,政府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儿童局里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儿童虐待事务,各个州各个地区政府也都有一个组织叫“儿童保护服务处”,专门做虐童事务调查。美国政府还设定4月是“全国防止儿童虐待月”,5月是“国家养育照顾月”,以这种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儿童利益和权益的保护。(综合腾讯网、中国网、中广网、中新网、央视消息)
(责任编辑:居颖玉)
苏州社区热帖
苏州创意地铁 来苏州必须体验一下……[]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小孩偷拿家长的钱应如何教育?
我弟弟8岁,前段时间问老妈要一元买玩具,老妈没给,做饭去了结果他自己偷偷在老妈口袋里拿了100元,然后自己花了点,(小孩子当然会被发现),现在做的惩罚是让他跪了大概半个小时,当天跟他说这件事是错的估计有说了有大概半个小时,(他明确表示自己错了原话应该是“妈你别说了,我知道自己错了,我原本没想拿那么多,没找到小的,我都后悔死了”),当天没有让他看电视,并且晚饭吓了吓他说没他的饭没让他吃饱。 现在想问问该怎么处理。 真的很关心怕从小路走歪了。 (楼主小时候也拿过家里10元打游戏 结果一顿被揍 以后在没拿过家里钱)
按投票排序
215 个回答
我小时候也有过类似惨痛经历……当年我上小学时,喜欢上百货商店里的一辆铁皮小坦克,真喜欢,每天放学了都去看一眼过干瘾。但是那时家里经济不宽裕,我们兄弟三人,父母双职工,吃饱穿暖没问题,但我作为老小,只能玩儿俩哥哥剩下的玩具,买新的不可能。我那时虽然只上到小学,这个道理还是明白的。于是眼馋了好久,没敢向爸妈伸手要钱。具体什么原因记不清了,但某天我鬼使神差地从我爸兜里偷拿了十块(或二十块),跑去商店买了那辆小坦克。那是我人生里第一次自己买东西,也算值得纪念一下(汗)。但是问题来了,小坦克买回来是为了玩儿啊,可是偷来的骆驼不能骑啊(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这句话的),于是就把它藏在床底下。东西到手之后的狂喜过去后,我就开始担心别的问题了:我从我爸兜里偷钱了啊!这是不对的啊!(模糊的知道这不对,可对严重性没概念)作为我们家老小的好处,就是我爸妈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所以我从小挨的打很少,很多都是说服教育,所以我不太担心体罚,但是我还是特别忐忑和不舒服—长大了知道那种感觉叫良心不安。在这种心理重压之下,当我听到我爸随口问我妈,我兜里少了点钱,是不是你拿去买东西了?我还没等我妈说话,自己就先崩溃了,立刻冲上去声泪俱下地坦白了。我爸和我妈其实有点哭笑不得(长大以后和他们聊天知道的),主要是我当时表现的太过逼真,声泪俱下,掏心掏肺,无比悔恨。我倒是没挨打,但是被我妈教育了一顿(我妈是高中老师,一直是班主任,教育学生是专业水准的,我宁可把坦克吃了都不愿意再被她教育一次)。回到正题。我觉得小孩都会有一个类似阶段,但不建议打。作为男孩儿,我和我哥从小就挨打,区别是我少一点。挨打这事有个临界点,过了以后再打就没作用了。还是多做说服教育,小朋友能明白道理。算是我帮了某个小朋友免受一顿皮肉之苦吧。————木有小坦克的图片————多年之前的事情了,而且中间搬家多次,小坦克早就没有了。网上找了个差不多意思的,满足各位好奇心。
很多爸妈一发现孩子“偷东西”,都会觉得愤怒和担心。老祖宗留下的古训有云:“从小偷针、长大偷金”,于是爸妈轻则斥责,重则一顿胖揍,生怕孩子今后走上歪路。如何对待孩子“偷东西”的行为呢?在揭晓答案之前,萌妈想给大家分享一则萌爸的故事。故事要追述到上世纪90年代,萌爸刚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小学门口总有很多小摊,贩卖话梅、搅糖稀、汽水、冰棒等各种零食,涂着鲜艳的颜色,十分诱人。萌爸每天放学,都会买一些小零食。很快,零花钱就不够用了。正巧这天放学,萌爸看见萌爸的爸爸(下称萌爷)的大衣挂在衣架上,萌爸一想,萌爷平时都从自己大衣口袋里掏钱,于是灵机一动,也跑去萌爷的大衣口袋里一模,还正好摸出来一张百元大钞,赶紧拿走放到了自己小书包里。第二天放学,萌爸招呼了几个小伙伴,非常大方地说:“今天放学我请客!”然后领着小伙伴们,给大家一人买了一支搅糖稀,又额外给自己买了话梅和冰棍,然后递给摊主一张百元大钞。当天萌爷穿着大衣上班,一掏钱,发现少了一百块,家里的大人还都说没拿过,于是萌爷就到萌爸小学门口等着了。只见一放学,萌爸就领着几个小伙伴跑去小摊上选东西,还递给摊主一张醒目的百元大钞。萌爷这下心里有谱了。等到小伙伴们离开了,萌爷就冲萌爸走过去,笑着说:“走,爸爸今天接你回家。”萌爸当时一愣,心想萌爷今天怎么来接自己了,是不是拿钱的事情暴露了?谁知萌爷载着萌爸就去了百货商店,问道:“想吃什么?”“火腿肠。”萌爸说道。萌爷又额外买了其他一些零食,然后才问道:“爸爸今天兜里少了一百块钱,是不是你拿了?”“是。”萌爸小声地说。“以后零花钱不够就跟爸爸说,别再自己从爸爸兜里拿钱了啊。”“好。”那天以后,萌爷给萌爸涨了零花钱,而萌爸再也没有偷偷拿过钱了。这个故事是讨论小萌的教育问题时,萌爸讲给萌妈听的,叙事角度是从孩子的心理展开的:因为零花钱不够,所以就自己拿钱了——这就是孩子简单的逻辑。在MOOC《儿童早期教育》的课程中曾提到:12-18个月的孩子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Egocentric),他们觉得世界是围着自己转的,而且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所以一旦他们想要什么,会想立刻实现。到孩子2-3岁时,他们已试图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仍然需要大人的支持和帮助。现在我们可以来聊一些如何对待孩子“偷东西”行为的话题了。孩子为什么会去“偷东西”?因为孩子有“需求”,而且想要实现这样的需求。萌爸是因为想买零食而零花钱不够了,想要有更多的钱,所以才偷偷拿钱。而有时候孩子习惯性偷钱,如果不是一直有对某些东西有需求,就是这种行为本身能引起父母的关注。就像有的孩子想和父母玩,发现父母不理自己,结果一讲脏话,父母就找急忙慌地过来了,于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脏话。为什么不直接跟大人说出自己的需求,而要“偷”呢?在提这个问题之前,爸妈首先要问问自己,平时有没有多和孩子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是以平等、轻松的方式聊天,还是总从自己的角度去试图“纠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萌爸说,家里每次都给固定的零花钱,从来没有问过他钱是不是够用,而自己也没有想过要去主动表达需求。有的爸妈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和孩子商量。比如孩子希望买白色的衣服,而父母认为黑色的耐脏,于是买了黑色的。孩子虽然表面服从了,但内心深处想买白色衣服的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久之久之,父母再问孩子想要什么,孩子就会顺从父母的意愿,因为他知道自己即使表达了需求,也不会实现的。从表面上看,父母是在和孩子“商量”事情,但实际上,仍然是父母在做决定,并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知道偷是不对的吗?有不知道的,也有知道了但是不理解的。陈禾老师在自己的微博里曾经这样解释过孩子“偷”的行为:其实“偷钱”是个假议题。在孩子建立物权观念之前,没有“偷”的概念,拿家里的钱不算偷。有的孩子完全没有物权的概念,觉得喜欢、需要就拿了。有的孩子隐约知道偷偷拿钱不好,但是并不知道有多不好。爸妈应该怎么对待孩子“偷东西”的行为?先来看看萌爷的处理方式:首先调查了解萌爸拿钱是想要做什么(买零食);然后维护孩子的自尊(等其他小伙伴离去以后再带走萌爸),满足孩子的需求(买了更多的零食)以表达对孩子的爱,同时尊重了孩子的意愿(买了萌爸想吃的火腿肠);接下来不谈是非对错、也不对孩子的行为随便贴标签,而是淡化自己的反应,直接告诉孩子今后如何做(“零花钱不够就跟爸爸说,别再从爸爸兜里拿钱了”);最后解决了孩子“偷东西”的根本原因(涨了零花钱)。简直就是标准的教科书!回到本期的题目,如果爸妈教得好,“从小偷针”的孩子,根本不会“长大偷金”!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如何教育孩子?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潜藏在人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在中国,教育又指什么呢?萌妈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时,曾被中文系冷成金教授(号称人大“四大名嘴”之一)授课时的一段话深深打动: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所欲,就能施于人吗?显然也不是。只有己所欲、人所欲,才能施于人,而且必须以春风化雨、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形式!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接纳孩子。萌爷并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为什么能处理得如此好呢?是因为萌爷爱孩子,对孩子有同理心,才会从孩子能接受的角度去引导。这又回到了萌妈最初提到的“养教并重”的话题:给孩子钱,是“养”的问题,让孩子学会理财,就是一个“教”的问题。孩子“偷钱”买东西,是“养”的问题,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教”的方式去处理。
题主你好!当你的弟弟偷拿了一百块钱去买东西后,你们施加给他的惩罚:罚跪半小时,说教半小时,不让他看电视,恐吓他说不让他吃饭(撤除型惩罚),程度应该算比较重了。教育心理学上认为,重度的惩罚,能够有效遏制小孩的问题行为(这也是为什么暴打会让题主再也不敢偷拿钱的原因)。但是也希望题主可以明白,惩罚只能让孩子知道什么是错的(偷钱是错的,要被揍),并不能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我应该如何获得金钱买东西),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很可能孩子不会再偷钱,但他并不能真正形成正确的金钱观,锻炼自己的理财能力。惩罚很可能只会让孩子考虑行为对自己造成的结果(偷钱会被打),但不会真正意识到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偷钱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且违法的),使孩子缺乏共情、换位思考的能力。此外,惩罚也会对孩子探索世界的积极性以及亲子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8岁的孩子,正处于探索世界,用行为来验证自己能力,形成对自己能力的信心的阶段。如果他们的探索行为,即便是错误的(偷钱),被家长粗暴严厉地禁止,他们探索世界的主动性、自信心和自尊都会受到一定的创伤,从而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而家长让他罚跪、不准吃饭,也会让他的自尊、自信和安全感受挫,产生一定的对家长的敌意和恐惧,影响亲子关系和谐。最重要的是,偷钱其实是表面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家长没有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理财观念。孩子想买玩具才问家长要钱,这现象就说明了两个问题:(1)孩子可能缺乏稳定的零花钱来源;(2)家长缺乏对孩子如何理财从而买到自己心仪东西的教育。正是因为缺乏家长对金钱观的引导,迫切想要满足自己愿望(“本我”占优势),对偷钱严重性缺乏足够的认知(“超我”处于劣势)的孩子,才会用偷钱的方式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说完了惩罚的利与弊,以及孩子偷钱反映出来的根本问题,我也给题主提一些具体的建议:(1)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金钱观。1、有周期性地给予孩子一定的零花钱,并指导他如何获得自己心仪的东西。可以看到,孩子已经有一定的消费需要,家长已经是时候引导他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了。题主可以观察一下,孩子每月有哪些比较合理的娱乐需要(比如买小玩具和书),再考虑一下一个月这些娱乐产品要花多少钱,根据孩子合理的消费需要确定孩子零花钱的份额。2、发放时间可以以周为单位,这可以锻炼孩子延迟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增强孩子的忍耐力,促进自我的发展。可能他需要的一本书是10块,一周他可以获得5块,那他攒两周钱才能买到书,有利于锻炼他为达到目标而忍耐、坚持的理财能力。3、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让孩子先有限度地预支自己的零花钱。比如要给小朋友买礼物,要花10块,但只有5块了,可以允许他先预支一周的零花钱。4、给孩子赚零花钱的机会。有时候孩子很想买金额较大的娱乐产品,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帮一些小忙,并支付给他一定报酬。家长可以让孩子帮忙抄写文字、整理物品,引导孩子学会用劳动获取报酬,并增加孩子对于自己能力的信心。(2)鼓励孩子使用正确的获得金钱的策略。当孩子能够为了目标而攒钱,或者成功地获取报酬,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儿子,你为了小人书,攒了两个月的钱,真的很不错,再接再厉!妈妈今天可以做你喜欢吃的菜/让你多看一集XX动画”,强化孩子正确的理财观。(3)制定规矩,惩罚不良的获得金钱的行为。可以约法三章,如果又偷了钱,在3天内不能再看喜欢的动画或者晚上不能出去玩等。让孩子明确什么情况会遭受惩罚,这样在孩子触犯规定受惩罚时,也会多一些理解,少一分怨气。的确,偷钱这个问题是需要高度重视的。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说到底,偷钱是孩子愿望得不到满足时的问题解决策略,是孩子主动探索世界的一种行为。虽然它是错误的,但也反映出孩子的不断成长的能力。希望题主能够引导孩子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在正确的方向上锻炼自己的能力,而不要过度地使用暴力。虽然重度惩罚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也可能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安全感受创,影响他探索环境的主动性和自主能力的发展。有编辑需要用稿请私信联系,答案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我想我的角色大概就是那个偷钱的孩子 小时候基本不怎么有固定的零花钱,需要买什么必需品就跟家里说,家里觉得有必要就会给买。偶尔手头会有几块钱零钱,帮着去买东西跑腿剩下的零钱给我的。 家里管的不算松,不让吃小零食不让买杂七杂八的小玩具,小孩子看别人吃五毛一袋的辣条都会眼馋。自然动了歪心思。 家里有个抽屉,会放些零钱,几块几毛的这种,在父母卧室的抽屉里。我就经常偷偷去那里拿钱,几块几块的拿,最多的一次拿了十块好像。拿了十块那次被发现了,后来妈妈问了我和爸爸。我就撒谎死都没承认我拿。其实我是不怎么会撒谎的,没被发现完全是因为我娘亲大人太信任我了,完全没想过也不相信我会偷钱。就是随口问了一句你没动过吧我就说了句没有,完全没有很仔细问过。这件事情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我偷拿钱的这种行为持续到了初二,后来没有过了是因为初三开始有固定的零花钱了。 另外其实从小在老师家长面前我算的上乖乖女好学生,除了到初二在家里偷拿过钱这种行为,长到现在大三了也没做过任何违法乱纪的事情。更没有小时偷钱长大偷金的行为。所以先请家长放心,小时偷家里钱这种行为,真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像我明确知道不对,但是家里对我的诉求要求太严,当对我的诉求有了 合理的 满足,自然会停止做这种不对的行为。 啰嗦了这么多我想说什么呢。我就想说下小孩子的心理。 我没有固定的零花钱,买的所有东西都要向家里报备。所以对于不健康的零食这种小东西,我会明确知道买了被家长知道会被说,所以也就不会用明面上的钱买了,还是满足不了自己的小心理。零花钱也没有起到真正零花钱的作用。我很想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支配财产的权利,买自己的东西可以不需要报备。不需要一笔笔报告钱花在哪里了。即使我没买什么不合理的东西,我也 很不想 事事向父母说明。后来有了固定零花钱,不需要报每一笔钱的帐,自然就不拿了。所以希望家长对孩子还是不要管的太严。给孩子固定的零花钱,对于零花钱,既然给了孩子,希望也不要过分过问每一笔明细。不要给了孩子自由支配的名,但是不给孩子自由支配的实际权利。
嗯 我小时候偷拿过钱 没事就去翻钱包翻衣服口袋也没怎么花 大都把爹妈的零钱啥的拿了放到了我自己的小盒子里最多一次拿过五十吧 其它时候都是一块两块五块十块的后来爹妈发现了盒子 也没说啥 就把钱拿回去了只是和我说如果有亲戚朋友来家里作客 他们的钱不能乱拿自己的家人能包容我 不代表别人可以好像从那开始我就没乱拿过别人的钱了在小孩子不懂事的时候 能不打尽量不打吧因为自己被打而理所应当觉得孩子也应该被打的是什么心态呢?棍棒底下出孝子?我也被狠狠揍过 那种滋味着实不好受 如果有更温和又能解决问题的方式为什么要伤害孩子?你打在你孩子身上,自己心里也不好受吧你说找不到温和的方式?你认真的去找了吗?不要在这种方面懒惰。打孩子并不是一种好的表达爱的方式只是父母教育无能的表现多去看点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才是真的剩下的比较赞同楼上CECILIA先生!
我小时候也有过偷拿大人钱的经历,但是是拿我姐姐的钱,当时她把钱放在了抽屉的皮夹里,我一开抽屉拿笔记本就能看到。记得我上初一那年,姐姐刚参加工作,她喜欢把挨着号的五角的一块的都整理好放成一沓一沓的。有一次我逛书店,因为特别喜欢英语,就看上了一本英语学习资料,但是苦于囊中羞涩,就没能买成。但是我跟店长说“您先把这本书给我放好吧,我回家拿钱。” 当时的我特别遵守承诺的,都到了即使不买也骑车跑回来跟人家说一声“不好意思,我不买了”的地步。但是,当我回到家,家里没人,于是就偷偷在姐姐的钱夹里抽了一张20的,放到了裤兜里。然而,巧的是那天中午,我姐说她有条裤子要给我穿,让我试试,一高兴忘了钱的事。但是在我试裤子的时候,钱掉了出来。当时我都傻了,脸红、心跳的,但是故作镇定,装作什么事儿都没有。我姐当时纳闷了一下,妈妈也愣了一下。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怎么还有钱呢?” 我装作没听到,偷偷把钱装回了裤兜。后来,他们也并没有对我审讯呀批评呀什么的。我想他们肯定是发现钱少了的。处于保护我自尊心考虑就没有那么大张旗鼓、大肆宣扬。过后,心里好一阵懊悔,难受了好一阵。有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买个学习材料还不敢找家长要钱?现在的家长巴不得让孩子多学知识呢!大家不知道,当时,我偏科非常严重,语数外学的很好,地理历史政治都不好,对英语居然到了一种狂热的地步。家里的英语习题、学习材料都堆成山了,其实不用再多买的。但是我一逛书店,就冲着过去了,没办法……所以,心里很纠结,担心妈妈又会说这说那。不过,现在想来,他们当时对我的“淡化反应“教育还是很成功的。我应该感谢这种保护式的,尊重式的教育方式。小时候,还偷吃过方便面、蜜枣、点心之类的,现在想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当时即使被发现了,爸爸妈妈都是淡淡地一笑了之。因为的确没必要小题大做。感谢他们,让我还能开心地回忆起自己那点不堪回首的”偷窃往事“。
不匿名。别的不说,这件事上尤其感谢爸爸妈妈。我小时候(二三年纪的样子吧)也拿过妈妈钱包里的钱(10-20元,具体不记得多少了),买当时校门口小摊上卖的磁铁玩。果不其然毫无悬念我就知道,被妈妈发现了。不要问为什么知道要被发现还坚持偷偷拿钱。。。小孩子的自控能力真的禁不起每天路过校门口的诱惑TT妈妈知道了以后做了如下几件事:1)打。但是是让我自己说应该打几下。2)让我抄了三遍《弟子规》。虽然那个时候完全不懂什么意思,还是工工整整抄了三遍。3)让我清楚的表述钱拿去做了什么,包括心理和动机。其实当时特别想买那个磁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看班里好多同学都有,别人的东西都是好的,自己也就想要,真是。。愚蠢的虚荣心。。。4)同意给我每个礼拜两块钱的零用钱,可以自己任意支配,但是不许去游戏厅,不许买垃圾食品。5)让我把买的磁铁拿出来,教我玩。小孩子只知道磁铁可以吸在一起,可以吸住铁的东西。但是我爸爸妈妈教我用一块磁铁赶着另一块磁铁向前,还教了我磁极,教我同性相斥、异性相吸,那个时候我才二三年级,这让我在以后的时间里死心塌地的喜欢理科。在以上五个过程中,不许哭。后来上了大学,有一次回家说到这件事,妈妈说当时确实很生气,但是也觉得有没教育好的原因。打是要打的,毕竟做错了就要惩罚。抄《弟子规》也没想让我懂,就是让我静下来。然后说自己为什么这么做,一方面锻炼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让我自己分析自己的行为,要知道为什么错、错在哪儿,顺便在这个时候把道理给我讲了。给零花钱是让我从小开始学会管理手头的财富,只给两块是因为想让我知道很多东西不是想要就能得到的,物质上永远不可能做到完全满足。最后一条其实是顺便,他们可能觉得买都买了,不能浪费这个科普的机会(他们一定万万没想到会对我造成那么大的影响。。。)爸爸妈妈真是用心良苦QAQ每次想到这件事情我都觉得特别感动,尼玛养孩子真是太不容易了,要是我的话说不定当时就忍不住抽死丫的,熊孩子居然偷拿钱!为人父母随时都要应对各种情况,生养之恩,我觉得养大于生。
先说预防:定期给予零花钱,或可以给孩子提供挣零花钱的途经,用劳动作为交换,但只是在孩子需要钱的时候才提供这样的便利,免得小孩天天把钱和劳动挂钩,不给钱就不做事。如此,孩子有了经济来源就会减少通过不正当方式获得零花钱的想法。至于事后怎么处理,我不好说,我有过类似经历,还不止一次,每次我爹妈都没打我——这种涉及大是大非的“大事”上我父母从来没动过手脚,倒是经常会因为小事被胖揍一顿,基本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但问我怎么处理,我家情况万一和您家不一样,都得根据具体情况寻求正确的方法解决——虽然这就跟没说一样。我就说说我的情况吧。犯事两回,都大错。具体的。。。嫌丢脸就不说了,要是群众要求我再扯扯。首先说为啥小错的话我爹妈那么狠心,首先啊,多半就是为了泄气 ?_ゝ` ,其次才是教育。为啥那么狠,这小错不打不长记性不打不当回事不打不行不打不爽不打牙痒痒的必须打就得打马上打,于是揍一顿,打多了我就记住了,啥该干啥不该干明明白白。但这一打多了吧,一干坏事我就怕挨打,事儿越大越怕。再说犯的那两件坏事,犯了以后我天天担惊受怕,得知父母知道以后就更害怕了,心里恐惧达到了极点。情节都是某天在外边玩,忽然被叫回家,二老就严肃地坐着,我就站着不吱声,等待惩罚,算是认命了。最后,没打。没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更大的伤害。因为他们从我的角度思考也知道我已经意识到错误,下来该做的是如何引导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杜绝再犯的可能。而不是使用暴力惩戒的手段给我本来已经担惊受怕的心灵上再多蒙上一层恐惧。因此在我家像这样的事情不用再教训,能逃过一劫就心有余悸了,你让我再犯指定不敢——这次放了一马下一次就不好说了。所以别的建议给不了,但如果孩子是初犯,认错态度良好,那千万别打。
碰到这种事,有人说打!!!让他记一辈子!!!“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啊!!!好好教育他一顿才是正事!!!还有人说,孩子也是人,有良知的!!!!不要动不动就打孩子好不好啊!!!教育不是只有棍棒教育一种啊!!!好的教养从来都不是打出来的!!!好吧。。。教育这种事一直都不是一家之言。什么“打了你是为你好”这种话也只有被打的人心里清楚了。我还是建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毕竟你自己生出来的孩子你自己清楚,他是还没作案就心惶惶,还是大摇大摆做了案还趾高气昂。他的性格是怎样的?是你越打越要跟你对着干,还是你什么都还没说他就已经忏悔得痛哭流涕。其实别人怎么说都是别人家的事,自家的事自己关了门窗,自己跟孩子面对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事情交代清楚,了解孩子的想法,这才是最重要的。ps,我觉得我爸妈(包括我认识的很多其他家庭的家长)一直以来做的最差的一件事,就是了解自己的孩子。我是说真正地了解。
为什么小孩拿家长的钱也算偷==、家长赚的钱不是家庭共同财产么==、家庭共同财产是家庭成员共享所有权的吧。。。
孩子偷钱,不外几个原因:1、孩子的正常需求没得到满足,比如某些玩具,某些零食,一直被压抑着,日积夜累,需求会越来越强烈,碰上有偷钱的机会,就偷钱了。2、家里的钱不放好。孩子不费劲就可以拿到,这从某个角度讲,也是给孩子制造犯错的机会。解决办法:1、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玩具、零食,固然不能有求必应,但也不能完全绝缘,适当满足,才能使孩子心理健康成长。2、家里的钱应该放好。
看到这个问题回想起来真的是很感谢父母。应该还是在小学的时候,偷偷从老妈的衣兜里拿过钱(我会说都是去学校买了香脆面攒卡牌了么),因为老妈衣兜里都是些买东西找出的零钱,所以老妈只是大体有个数,具体有多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经过几次,还是被发现了。“是不是从我兜里拿钱了”“………………额,那个,是呢,今天我想买个笔记本,钱不够,没和你说balabala……”(明明去买了方便面好吧)”以后钱不够了说话……“老妈没有骂我,只是很温柔的说了这么一句。从那以后,老妈养成一个习惯,身上的零钱全部放在衣柜里一件深蓝色大衣的右口袋里,并且时不时的反馈,及时补充。我呢,自从知道了那个衣兜里有钱之后,每天只拿固定的金额,有急事需要用的时候(交个学校杂费之类),会和家长打个招呼,今天拿了多少钱,干什么用了。就这样慢慢养成了“需要的时候拿,不需要的时候不拿“的习惯。其实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信任吧,同时GET买东西先计划的技能。这个技能持续到工作之前,工作之后真是剁手不止啊……还有一个小事我觉得很有用给大家说说,有天身上没钱了,知道我老爸去朋友家办什么事去了,于是跑去人家家里找到我爸,当着好几个叔叔的面,我就balabala开始和我爸要钱,拿到钱之后买了东西还挺开心……回家之后……被……臭……骂……一……顿……老妈说,这种事还特意跑到人家家里给你爸丢人,以后不准找你爸要钱!
我小时候也拿过,那时候爸妈没给我零花钱,别的小朋友都有,看见别人买零食玩具我羡慕死了。经常是放在柜子上的一块两块,最多一次拿过20的,后来我妈也发现了,问起来,我就直接承认了,我妈也没说我什么,我还愧疚好几天。其实这不是多大事,后来上初中爸妈开始每周给零用钱就再也没拿过了。小孩子一块钱的玩具都买不起其实挺可怕的,偷家里也没什么,去外面偷就麻烦了,而且给零用钱能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
就讲一个小故事。小时候,大概幼儿园,有一天我和我妈在楼下小摊买水果。我看见满眼红彤彤的大苹果,心里冒出来一个恶作剧的念头。我想把一个苹果放到小摊下面,藏起来不让小贩看见。我抓了一个,正慢慢往下拿的时候,被我妈发现了。我妈当时就狠拍了我的手说:你为什么要偷苹果?我当时一惊,话都说不出来了。然后跟小贩道歉,买了一斤回去,跟我爸告状。我爸妈罚站罚了我一宿,软硬兼施的教育我。最后以我哭着道歉而结束。我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偷”,我也没想过去“偷”。THANK YOU !!! MOM!!!下面是掉书袋时间:Model Penal Code:Larceny: The actual taking of the property, even if momentarily () and the culpable intent to deprive another of their property (). 给自己喊冤:我特么的根本就没有意图去剥夺小贩对苹果的所有权啊!!!!!!
【刚好看到这个问题,就当做个宣传吧。天天财商微信号:ttcsVP,】【再也不用自己去搜罗各种关于财商的书籍了,我们都整理好了,每天发布】关于孩子偷拿钱的问题,就涉及到孩子的零花钱。而关于零花钱的问题,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很多父母在问,孩子偷钱怎么办?往往把这个问题,升级到道德和个人品德的问题上去,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财商教育的一部分!孩子第一次偷钱,这又哪里是道德的问题呢?如果孩子只是为了吃个零食,就只能靠偷钱才能买到,你觉得这是孩子的问题吗?第一次孩子为什么会偷钱?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偷钱,就非常担心,将来孩子会养成偷盗的习惯。其实第一次的偷钱,往往是出于自己想买东西,钱不够或者没有钱买。而父母又不给钱满足,刚好看到有钱能拿到,就顺手拿了。当发现孩子第一次偷钱,需要的是了解问题所在。孩子有钱花了还会偷钱吗?【举个例子】除了日常的消费,孩子一心想要一个售价200元的玩具。如果父母不管孩子的心愿,结果容易导致孩子偷拿钱,去买的情况。但如果父母直接给孩子买下来,让孩子感觉想要什么父母买就可以了,这样也容易导致孩子不珍惜,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习惯。解决了偷钱的问题,大部分情况下父母已经意识到需要给孩子零花钱了。这就解决了,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零花钱的问题!从孩子有零花钱需求开始,就开始给孩子发放零花钱。给孩子多少零花钱合适?每次给孩子零花钱的金额,主要根据孩子的需求。买零食、买学习用具?买玩具?一般来说,满足日常零食、学习用具的是固定的零花钱金额。在固定金额之外,多给一点空间,让孩子有机会去满足自己的其他需求,比如喜欢的玩具,个人爱好。所以给孩子零花钱的多少,比孩子日常需求多一点就好。父母和孩子的零花钱协议如果没有人教,孩子拿到零花钱很容易就随意买东西花光了。天天财商鼓励给孩子零花钱,更鼓励父母教会孩子如何使用零花钱。也就是有计划的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所以给孩子零花钱讲究计划,发零花钱之前先讲协议。多久给一次零花钱。每次给的金额。孩子能用零花钱买什么东西?孩子的零花钱分几份?天天财商建议,从小教会孩子将零花钱分3份,放3个存钱罐。第一个:日常消费存钱罐。(日常零食、文具等)第二个:心愿消费存钱罐。(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一天的零花钱就能买到的。每次存一点,通过存储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第三个:存储以备不时之需。(除了计划内的消费,还有一些计划之外的。比如同学生日送礼等等。)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存钱越来越多,孩子也会越来越有满足感。如果孩子有自己的存钱计划,去实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他还会去偷吗?青少年财商教育不仅仅是学习“钱生钱的技巧”,更是要从小培养,具备经济思维的思考方式。经济社会,智商、情商已经不能再满足需求了。情商的高低将决定个人生活的品质。如果孩子真有了偷钱的行为,刚好是对孩子开始财商教育的最佳时机。
恩。。我来讲一个故事可能对题主的问题没有直接的帮助,但是确实是会涉及的另外一个方面不是我本人,但是我也牵扯其中有人想过,小朋友偷走的钱,都怎么花了么~真的只有那么简单的买零食了么?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同学,有一个星期突然变得非常的大方,开始各种请小伙伴们吃零食,买东西。再然后甚至直接把钱给到小伙伴让自己去随便买,金额是2-10块不等。作为她(对,是妹子)关系很好的妹子,我当然也被塞了,然后愉快的拿去买零食了。一周之后,那个女生的家长找到了学校,跟老师表示这个妹子偷了家里的钱,总数量不知,据她本人交代是给同学买吃买喝了。我不清楚是家长授意还是老师主动,在下一堂班主任的课上,老师大怒,首先当着的人狂训那个女生,然后要求所有的用过那个女生的钱的同学全部站起来,并且一一问清楚花了多少钱,写在黑板上。如果不主动站起来,就要那个女生指认有谁,指出来的罪加一等。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阵势,直接就吓哭了,哆哆嗦嗦就站起来了,因为其实是班长,老师看到我站起来直接表示了更加失望,“怎么你也拿别人钱!”,然后让交代金额。我哆哆嗦嗦的不敢说多,说4块,其实我印象中加起来估计应该有10块了,只是潜意识觉得说的越少,罪就越少。我说出来之后,那个当事的女生看了我一眼,我也不清楚她是没想到我会站起来,还是没想到我会少报数。很多年后我跟她一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问起这件事她也不记得的当时的想法了。接下来班主任要求所有拿过那个女生的钱的学生家长第二天全部来学校,或者晚上给班主任打电话,然后第二天把黑板上写的金额原数奉还,清一个擦一个名字,然后这个事情就不追究。当时我已经吓疯了,觉得回去一定会被训死,导致一回家看见我爸妈就开始哭,我爸妈吓坏了以为发生了什么。听我说完这一切之后勃然大怒——但是他们不是对我生气,他们是觉得学校和那个女生的家长做的太过分。然后他们先教育了我,表示想买东西自己掏钱,不要拿别人的钱,即使是同学给你的也不能要,如果想买什么钱不够跟他们说——从那之后我有了一个月30块的零花钱。接下来他们给班主任打了电话,我不知道说了什么,只是到最后,我成为了黑板上唯一剩下的一个名字,一周之后老师什么也没说把黑板擦干净了。期间老师也叫我去过办公室表示钱也不多让你爸妈拿过来,但是我爸妈坚持不能这样。其实我到现在也没有太清楚原因。但是对那个妹子的影响后果是显著的——大家开始不经意的疏远她,一部分是因为被家里告知她不是好孩子,不要一起玩,另一部分是潜意识里感觉和她一起玩是会带来奇怪的惩罚的而且在全班的面前如此的训斥,她心里也应该很难受吧。一个家庭的内部事务,生生变成了一个班级的重大事件。。后来我想过,那群站起来的同学里是分成两部分的,一部分是突然发现了她好像手头宽裕,主动提出去要她送什么,另一部分是她主动用来交换友谊的,就是买了东西分给大家吃但是问题就是在9岁都不到的年纪下,这个两者真的界限分明么?如果她的父母是听说有人要她去买东西送,然后她就花了家里的钱去买,那向这部分人讨要回损失是不是应该呢?还是说这个事情就应该是家庭问题来解决?我父母坚持不愿意怪责于我,也不愿意拿出那个钱到底是对是错呢?
你妈应该去咨询心理医生,养的俩孩子都偷过钱,两代人的关系很可能有问题。这类问题又往往都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说教育好以后不偷钱了,问题就解决了。
写个老故事,写出来肯定暴露年龄。老美剧:成长的烦恼老Seaver遇到儿子Mike向他要昂贵物品的时候例如摩托车,总会用交易来解决,例如用连续刷碗2个月,一天都不能中断。时间长,儿子Mike又贪玩,很可能就断了。让他明白这是他自己的问题。如果能坚持下来,对儿子毅力和耐心的培养是很有用的。而且能坚持下来,父亲老Seaver完全可以提出另一个交易来替换之前的交易,例如用对儿子更有益的东西替换之前儿子要的昂贵物品,因为小孩子总是喜新厌旧。很容易就答应了。九十年代的美剧就很OK的解决了这个教育问题。PS.老Seaver是心理医生。
其实可能大部分孩子都有过类似的行为。想起小时候老爸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如果想买什么或者钱不够了就跟他说.....当然也会很严肃的告知不可以自己拿父母的钱。另外就是,老爸会在我书包的最里兜放100块,然后告诉我这是有什么紧急情况下才能花的钱,平时不许动。并且家里门口旁边的抽屉里也总是会放一些钱,被告知实在有什么事情来不及找大人要钱的时候可以拿去花,但是不可以去父母房间的抽屉里拿钱或者翻父母的钱包。有了这些措施,基本可以杜绝我所谓“偷”的行为了。而且个人认为小孩子的自尊心其实也是很强的,所以如果被父母说自己在“偷东西”,可能会产生一些预料之外的问题。这样在特定的地方放一些钱并告诉孩子实在想花可以拿,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偷”的问题。而至于这个钱到底能不能花在这个地方,则是可以慢慢教育慢慢讲道理的地方了。
家长应该意识到要给孩子加发零花钱了。她出去玩就问身上有钱吗? 够不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大张实业有限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