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4孝行动标准千秋 》作者是谁?

扫一扫下载手机客户端
扫描我,关注团购信息,享更多优惠
||网络安全
| | | | | | | | | | | | | | | |
||电子电工
汽车交通| | | | | | | | | |
||投资理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语考试
| | | | | | | | |
| 视频教程|
中华经典孝行故事
定价:¥38.00
校园优惠价:¥31.54 (83折)
促销活动:
商品已成功飞到您的手机啦!快登录手机站看看吧!
下载客户端
> 微信关注“互动出版网”,便捷查询订单,更多惊喜天天有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ISBN:4上架时间:出版日期:2013 年3月开本:16页码:247
所属分类:
一个人为什么要行孝?那最直白的原因想必大家都懂得,这就是父母生下我们并把我们抚养成人,付出了许多爱和辛苦,做子女的就应该以同样的爱心去关怀与照顾父母。中国人把子女的这种行为称作“孝”。千百年来,从皇帝到庶民都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积淀成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孝文化”。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人伦道德的基石。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有一个庞大的思想理论体系,至少包括知恩感恩、赡养侍奉、尊老敬老等重要内容。读完《中华经典孝行故事》中的这些感天动地的事迹,我由衷地生起感恩之心,赞叹祖先留下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感谢宋帅、宋月航先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所付出的辛苦和贡献。
中国古语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长辈,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孝,成了一切道德的根本,是“至德要道”。
几千年来,孝敬父母这一美德,熏陶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陶冶了千千万万个杰出人物。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
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孝、慈、仁、爱之风盛行,家庭便能和谐,国家亦能安泰。就一个人而言也是如此,生活就是一个爱的循环。年轻时我们生长在父母身边,学习父母、仰仗父母,从不知到知,从稚嫩到强壮,无不依靠父母;等到年龄稍长,就要在父母和师长的指引下努力学习,并要学有所成,回报社会,效力祖国;等到父母老了,就要全力侍奉父母,让父母颐养天年。同时又要教养下一代,让他们成才,让他们孝敬,让爱和孝道代代相传,永葆家庭和谐和社会正气长存。
一、孝行,是个人的基本素养
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爱,孝敬父母本是天地良心,这和学历无关,和学校无关,和学位无关,即便是未曾读过书的人都懂得孝敬父母、养老送终。
职业不同,对个人的业务素质要求不同,但孝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一点上,不分职业身份,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尽的义务。行孝是基本的品德素养,是天地良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恪守的传统美德。
二、孝行,不能等待
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了。当有一天我们蓦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行动颤巍,此时才意识到该孝敬他们,那我们就已错过了无数时机。甚至当双亲已离去才幡然醒悟,但已是尽孝无门,那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了!
弘扬孝道传统,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人的一生最早接触的就是父母,早期记忆影响人的一生。目前普遍存在“四二一”家庭结构,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孩子往往被过度溺爱,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如不养成孝行,就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享受,而不知亲情回报,甚至缺少社会责任感。
现在,许多子女和父母两地分居,一年难得见几次面,孝敬父母的机会少之又少。或者你是想一心扑在事业上,想要功成名就之后衣锦还乡再到父母面前好好尽孝;或者感到父母身强体壮、衣食无缺,根本不用我们照顾。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未孝敬父母的理由。
现在的生活形态,我们与父母经常是身处异地,一个电话、一个短信都是温暖的安慰;工作繁忙,一声问候、一声叮咛,都是贴心的言语;父母劳累,我们少些顽劣、少些麻烦也是莫大的孝心。只要对父母心存感恩,真正把他们放在心上,那么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尽孝。
然而,在当今的社会中,“孝行”似乎已经是一个“过期”的词语,它在年轻人中已经不能引起强烈的情感,人们似乎已经淡漠了。
那么,造成不孝的原因何在呢?
解剖中国贫困地区的农村,就可管窥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据我调查研究发现,失去儿女孝敬的老人多感叹老运不济,却少有人反思教育失当。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来说,有儿子的人家若娶亲,哪怕举债,房子也一定要修漂亮,否则很难娶上媳妇。所以,没钱盖新房的人家,父母必将老屋腾给儿子,而自己则另觅栖身之地。“儿住瓦房,孙住楼,老头老婆住村头。”在一些专家学者看来,这种反常现象恰恰助长了子辈的自私,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今后的不孝埋下了伏笔。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传统孝道文化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对其中优秀的民族道德传统缺乏应有的宣传和提倡,还没有很好地将传统孝道文化中的道德精华传承下来。
“孝”首先是“养”,也就是法律上所讲的赡养。父母含辛茹苦将子女拉扯长大成人,自己却年复一年地衰老,逐步丧失劳动能力,此时就是我们子女反哺他们的时候了。我们要尽自己所能,保证父母的物质生活不匮乏,如果还有余力,应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但如果仅仅能“养”还是不够的。孟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因此,“孝”的第二个要求应是尊重。比赡养父母更为根本的是肯定他们的价值,尊重他们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让父母舒心喜悦。
其实,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子女健康快乐、事业有成。因此,我们好好工作,健康生活,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让父母少些担心,少些牵挂,也是孝敬的一方面。
时代的车轮轰轰碾过,你我都行色匆匆、忙忙碌碌。但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亲情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因此,要多找机会在他们膝下承欢,共享天伦之乐。要记得行孝无须等待,也不能等待。行孝就在当下,就在眼前,就在我们的举止之间!要知道,行孝容不得你等,立刻动起来,才不会留下遗憾。
三、孝行,敬爱很重要
提到孝敬,我们最自然想到的是如何更好地尽孝,却时常忽略了后一个字――敬,要由衷地敬爱父母,艺术地解决孝敬中遇到的种种不顺。
不同于过去简单的敬老、爱老,床前屋外地伺候老人,现在的老人们需要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慰藉和感情上的沟通。然而,与需求相反,“丁克”、“啃老”、“月光”等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越来越重的社会打拼压力,却在拉大着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于是,观念冲突下的“不敬”变得越来越多。比如你买了个高级保健品,父母一个劲儿念叨太贵,好好的心情一下就没了;带孩子去看老人,结果就几天工夫,孩子就被老人惯出不少坏毛病,你若是一埋怨,搞不好就弄得双方不愉快。不由得感叹,有时候给老人花钱买点东西容易,但要想讨得他们的欢心,还真有点学问。
我以为,“敬”不意味着完全服从和顺应父母长辈的意思,它体现的是一种合理的、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也就是说,对老人要尊重,对他们的生活最好不横加干涉;对他们的心愿,应极力促成。日常生活中应“顺眉顺眼”,尽量不惹他们生气。当然也不可能一味盲从,观念不同时,最重要的是态度,不能给父母脸色看,或赌气没完没了地抱怨,要通过尊敬、细致或适当的方式,讲出贴心、暖心的话,让父母理解。
所以说,孝敬不仅仅是你给长辈吃的穿的,过节去看看,生病时慰问一下就完成任务了,它更体现在与长辈相处的点滴细节,要努力做到“敬爱”,爱使感情相通,敬在态度和气,敬爱能让老人心情愉快。
四、孝行,无需任何理由
古圣先贤孝为宗,万善之门孝为基。可是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时时处处孝敬父母的人,恐怕不是很多。
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博大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报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酣然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茁壮成长……父母为我们生病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父母为我们上学读书花去多少心血……对这种比天高、比地厚的恩情,我们又能体会到多少,我们又报答了多少呢?
我们应该感谢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权利。我们的童年是在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下无忧无虑地度过的。阴霾忧伤的日子里,他们送我们一片明媚的天空;雨雪飘零的日子里,他们为我们撑起一把温情的大伞。
少年的时光伴随着求学的喜怒哀乐,又包含了父母多少苦辣酸甜。父母常因我们的一点进步而喜上眉梢,也因我们的不求上进而愁在心头。大家知道,父母都盼望我们有一个好的成绩,希望将来有一天,他们的孩子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创造更好的生活。
我们要感谢父母,他们用博大的胸怀与深沉的爱包容了我们的一切优点与缺点,慷慨地送给我们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让我们伸展开自由的双臂,拥抱我们喜欢的生活。是父母,给了我们整个世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论我们以前做过什么,只要现在我们给自己静静的一天,想想父母为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想想我们明天的责任。假如拿起那些被我们遗忘的课本,安心地坐在教室里,认真地听完每一节课,用心地过完每一天的日子。我想,我们一定会深深地感受到,是父母那博大的心胸容下了我们曾经的幼稚。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感谢父母、赡养父母是我们儿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孝亲敬老最起码的要求。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少年,更应知道感谢父母、尊敬长辈的道理。一个人首先做到爱自己的父母,由此才能推及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感谢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地满足父母的精神生活需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从小到大,父母为儿女付出了无尽的心血。作为儿女,我们应时时处处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无需理由的。
五、孝行,是公民的品德和义务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都是在父母的悉心关怀、百般爱护和辛苦抚养下慢慢长大的。“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父母的养育之情,我们终生都应该懂得知恩、感恩、报恩、尽孝。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这并不是封建伦理道德,而是古人深邃的人生智慧。日渐年高的父母,既是长辈又是弱者。敬重长辈,社会才能稳定有序;关爱弱者,社会才能和谐温馨。孝敬父母、关爱老人,对于现代公民来说,这也是我们必备的品质和应尽的义务。“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嫌弃父母的观念过时,不要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忽略了每一个孝敬父母的机会。否则,留给我们的将是无尽的惋惜和伤痛。孝敬父母,从我做起,从小做起!
古代孝行典型事例不胜枚举,当今许多有高尚情操的青少年,也是孝敬父母、孝敬长辈的好楷模。这种把孝心献给长辈,把爱心送给别人的好人好事,汇成了一首首人间完美温馨的爱的乐章,奏出了时代的强音。
为此,我想借宋帅、宋月航编著的《中华经典孝行故事》一书出版发行之际,呼吁和建议:
其一,将古今中外孝亲敬老的经典故事更多地列入中小学和幼儿教材之中,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孝亲敬老的道理,记住一个个鲜活的感人至深的动人孝行故事。
其二,在学生中开展“读敬老书、做敬老事、写敬老文、当敬老的人”的系列孝行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孝亲敬老的公益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其三,将孝亲敬老作为评价学生道德品质的一项重要内容。
六、孝行,今天我们该如何去做
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是人伦亲情中最基础、最重要、也最复杂的亲情关系。孝敬父母,在今天越来越具有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年轻人看来,并非天理如此、毋庸置疑,他们会多问一句“我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所以,教给孩子知道疼爱和感恩恐怕是更为重要的。宋帅、宋月航先生精心编著的《中华经典孝行故事》一书在这方面有着清醒的认识,提供了“可爱父母,孝行子女”的版本,给人们以启迪。在今天,做值得孝敬的父母或许比硬性地灌输“你必须要孝顺父母”更为重要;对为人父母者来说,探讨“怎样获得孝?”比展示“如何去孝”更有现实意义。
父母对子女的爱浓烈无私,源自天性。而子女对父母的爱却是一个需要不断培养、不断坚持的过程,这种爱显然又无比重要,因为它是一个人道德的基础,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更遑论爱他人和爱他的祖国?所以,培养出不孝敬父母的孩子,做父母的首先应该反思;而培养出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不光是父母个人的福利,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首先是真爱,这是一种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付出。不要让孩子感觉父母养育自己有功利性,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无私和善良。
其次是给子女清醒的、有意识的、良好的教育,让他们远离成长道路上的险滩,理性地为他们提供砥砺品格的艰难环境,让他们能够意识到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理所应当,不管是事业上的成功还是情感上的获得,都必须要付出,要争取,要努力。作为父母要始终有这样一种意识:给孩子不一样的养育,就是给孩子不一样的人生,至于孩子的孝敬,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百善孝为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把孝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的特点相融合,大力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道德水准、缓解人口老龄化矛盾的重要举措。
孝行,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道德基础,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上古时期。在这种美德的熏陶下,几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许许多多数不胜数的孝感天地的动人故事。为了使孝敬父母、孝敬师长这一传统美德得到继承与光大,作家宋帅、宋月航花费苦心,怀着一颗剑胆琴心,精选了100多个典型的孝行故事,编写了《中华经典孝行故事》一书。其目的是教育广大青少年读者认识到孝行的必要性,从思想上、情感上去认识并施行孝道,继而发扬光大中华传统美德。这也是宋帅、宋月航编著这本书的用心所在。
我觉得,《中华经典孝行故事》是一本宣传孝道较为详尽和精要的优秀书籍,是一本值得父母和孩子共同阅读的好书,是一本德育教育和品德培养的好教材!本书引经据典,博采古今,内容丰富,可读性强,范围宽广,借鉴性强。对于学生通晓经典和见证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培养学习兴趣,提高道德修养意义重大。书中故事感人肺腑,引人入胜,能为读者提供“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精神食粮,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品书籍,而且是一本能影响和改变青少年一生的好书。愿它的出版对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民族精神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广泛的引导和助推作用。
最后,我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中华父亲节促进会,感谢金盾出版社,感谢编著者宋帅、宋月航为传承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
【李汉秋简介】
第七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人文科学学者、教授、编审。中国《儒林外史》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员会主任,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中华父亲节促进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出版有《儒林外史研究》《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吴敬梓集系年校注》《关汉卿名剧赏论》《新三字经》《中华节日》等书籍数十部。
《中华经典孝行故事》为弘扬中华民族孝道的传统美德,精选了我国历代100多个感人的经典孝行故事,展现了几千年来各个时代、各个阶层、各种人物孝的事迹,包括了敬重父母、赡养父母、愉悦父母、遵从父母、帮助父母、缅怀父母等各种孝的行为。故事依时代顺序,用白话讲述。每个故事后设有“感悟”栏加以点评引导。《中华经典孝行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发人深思,是弘扬孝道美德的优秀读物。本书由宋月航、宋帅编著。
宋月航,现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擅长将专业的医学理论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大众传播语言,使之更贴近和服务于公众的健康生活。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家庭医生》、《民间故事》等近百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千余篇,其中有数十篇作品获奖。
出版著作:《万事万物的由来》、《中国古代经典奇案》、《中国古代狱案故事》等。其中,《万事万物的由来》荣获河南省年度优秀图书奖;1992年荣获第六届全国图书“金钥匙”优胜奖;1996年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
吉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通化市作家协会会员。2001年开始文学创作,2005年被《青少年文学》杂志社聘为特约记者。相继在《中国少年报》《小学生作文选刊》《红豆》《少年文艺》《都市月刊》《民间故事》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故事等作品数十篇。编著出版书籍《书海寻趣?青少年最感兴趣的文学常识》《动物参战经典故事》。
舜帝孝感动天成大业
夏、商、周朝
周文王孝父事必躬亲
小婧女勇敢谏言智救父
曾参爱母啮指痛心
老莱子敬老戏彩娱亲
剡子扮鹿取乳奉双亲
闵损单衣真情感继母
仲由百里背米孝父母
石奢大义忠孝替父戴罪
乐正子春惹母担心闭门思过
卞庄子蜂山割蜜孝母
郑庄公不舍亲情掘地见母
介子推背母上绵山
颜回做饭论孝道
韩信感恩认“漂母”
一个人为什么要行孝?那最直白的原因想必大家都懂得,这就是父母生下我们并把我们抚养成人,付出了许多爱和辛苦,做子女的就应该以同样的爱心去关怀与照顾父母。中国人把子女的这种行为称作“孝”。千百年来,从皇帝到庶民都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积淀成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孝文化”。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人伦道德的基石。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有一个庞大的思想理论体系,至少包括知恩感恩、赡养侍奉、尊老敬老等重要内容。读完《中华经典孝行故事》中的这些感天动地的事迹,我由衷地生起感恩之心,赞叹祖先留下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感谢宋帅、宋月航先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所付出的辛苦和贡献。
中国古语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长辈,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孝,成了一切道德的根本,是“至德要道”。
几千年来,孝敬父母这一美德,熏陶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陶冶了千千万万个杰出人物。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
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孝、慈、仁、爱之风盛行,家庭便能和谐,国家亦能安泰。就一个人而言也是如此,生活就是一个爱的循环。年轻时我们生长在父母身边,学习父母、仰仗父母,从不知到知,从稚嫩到强壮,无不依靠父母;等到年龄稍长,就要在父母和师长的指引下努力学习,并要学有所成,回报社会,效力祖国;等到父母老了,就要全力侍奉父母,让父母颐养天年。同时又要教养下一代,让他们成才,让他们孝敬,让爱和孝道代代相传,永葆家庭和谐和社会正气长存。
一、孝行,是个人的基本素养
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爱,孝敬父母本是天地良心,这和学历无关,和学校无关,和学位无关,即便是未曾读过书的人都懂得孝敬父母、养老送终。
职业不同,对个人的业务素质要求不同,但孝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一点上,不分职业身份,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尽的义务。行孝是基本的品德素养,是天地良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恪守的传统美德。
二、孝行,不能等待
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了。当有一天我们蓦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行动颤巍,此时才意识到该孝敬他们,那我们就已错过了无数时机。甚至当双亲已离去才幡然醒悟,但已是尽孝无门,那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了!
弘扬孝道传统,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人的一生最早接触的就是父母,早期记忆影响人的一生。目前普遍存在“四二一”家庭结构,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孩子往往被过度溺爱,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如不养成孝行,就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享受,而不知亲情回报,甚至缺少社会责任感。
现在,许多子女和父母两地分居,一年难得见几次面,孝敬父母的机会少之又少。或者你是想一心扑在事业上,想要功成名就之后衣锦还乡再到父母面前好好尽孝;或者感到父母身强体壮、衣食无缺,根本不用我们照顾。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未孝敬父母的理由。
现在的生活形态,我们与父母经常是身处异地,一个电话、一个短信都是温暖的安慰;工作繁忙,一声问候、一声叮咛,都是贴心的言语;父母劳累,我们少些顽劣、少些麻烦也是莫大的孝心。只要对父母心存感恩,真正把他们放在心上,那么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尽孝。
然而,在当今的社会中,“孝行”似乎已经是一个“过期”的词语,它在年轻人中已经不能引起强烈的情感,人们似乎已经淡漠了。
那么,造成不孝的原因何在呢?
解剖中国贫困地区的农村,就可管窥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据我调查研究发现,失去儿女孝敬的老人多感叹老运不济,却少有人反思教育失当。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来说,有儿子的人家若娶亲,哪怕举债,房子也一定要修漂亮,否则很难娶上媳妇。所以,没钱盖新房的人家,父母必将老屋腾给儿子,而自己则另觅栖身之地。“儿住瓦房,孙住楼,老头老婆住村头。”在一些专家学者看来,这种反常现象恰恰助长了子辈的自私,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今后的不孝埋下了伏笔。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传统孝道文化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对其中优秀的民族道德传统缺乏应有的宣传和提倡,还没有很好地将传统孝道文化中的道德精华传承下来。
“孝”首先是“养”,也就是法律上所讲的赡养。父母含辛茹苦将子女拉扯长大成人,自己却年复一年地衰老,逐步丧失劳动能力,此时就是我们子女反哺他们的时候了。我们要尽自己所能,保证父母的物质生活不匮乏,如果还有余力,应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但如果仅仅能“养”还是不够的。孟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因此,“孝”的第二个要求应是尊重。比赡养父母更为根本的是肯定他们的价值,尊重他们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让父母舒心喜悦。
其实,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子女健康快乐、事业有成。因此,我们好好工作,健康生活,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让父母少些担心,少些牵挂,也是孝敬的一方面。
一个人为什么要行孝?那最直白的原因想必大家都懂得,这就是父母生下我们并把我们抚养成人,付出了许多爱和辛苦,做子女的就应该以同样的爱心去关怀与照顾父母。中国人把子女的这种行为称作“孝”。千百年来,从皇帝到庶民都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积淀成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孝文化”。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人伦道德的基石。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有一个庞大的思想理论体系,至少包括知恩感恩、赡养侍奉、尊老敬老等重要内容。读完《中华经典孝行故事》中的这些感天动地的事迹,我由衷地生起感恩之心,赞叹祖先留下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感谢宋帅、宋月航先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所付出的辛苦和贡献。
中国古语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长辈,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孝,成了一切道德的根本,是“至德要道”。
几千年来,孝敬父母这一美德,熏陶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陶冶了千千万万个杰出人物。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
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孝、慈、仁、爱之风盛行,家庭便能和谐,国家亦能安泰。就一个人而言也是如此,生活就是一个爱的循环。年轻时我们生长在父母身边,学习父母、仰仗父母,从不知到知,从稚嫩到强壮,无不依靠父母;等到年龄稍长,就要在父母和师长的指引下努力学习,并要学有所成,回报社会,效力祖国;等到父母老了,就要全力侍奉父母,让父母颐养天年。同时又要教养下一代,让他们成才,让他们孝敬,让爱和孝道代代相传,永葆家庭和谐和社会正气长存。
一、孝行,是个人的基本素养
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爱,孝敬父母本是天地良心,这和学历无关,和学校无关,和学位无关,即便是未曾读过书的人都懂得孝敬父母、养老送终。
职业不同,对个人的业务素质要求不同,但孝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一点上,不分职业身份,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尽的义务。行孝是基本的品德素养,是天地良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恪守的传统美德。
二、孝行,不能等待
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了。当有一天我们蓦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行动颤巍,此时才意识到该孝敬他们,那我们就已错过了无数时机。甚至当双亲已离去才幡然醒悟,但已是尽孝无门,那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了!
弘扬孝道传统,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人的一生最早接触的就是父母,早期记忆影响人的一生。目前普遍存在“四二一”家庭结构,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孩子往往被过度溺爱,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如不养成孝行,就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享受,而不知亲情回报,甚至缺少社会责任感。
现在,许多子女和父母两地分居,一年难得见几次面,孝敬父母的机会少之又少。或者你是想一心扑在事业上,想要功成名就之后衣锦还乡再到父母面前好好尽孝;或者感到父母身强体壮、衣食无缺,根本不用我们照顾。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未孝敬父母的理由。
现在的生活形态,我们与父母经常是身处异地,一个电话、一个短信都是温暖的安慰;工作繁忙,一声问候、一声叮咛,都是贴心的言语;父母劳累,我们少些顽劣、少些麻烦也是莫大的孝心。只要对父母心存感恩,真正把他们放在心上,那么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尽孝。
然而,在当今的社会中,“孝行”似乎已经是一个“过期”的词语,它在年轻人中已经不能引起强烈的情感,人们似乎已经淡漠了。
那么,造成不孝的原因何在呢?
解剖中国贫困地区的农村,就可管窥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据我调查研究发现,失去儿女孝敬的老人多感叹老运不济,却少有人反思教育失当。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来说,有儿子的人家若娶亲,哪怕举债,房子也一定要修漂亮,否则很难娶上媳妇。所以,没钱盖新房的人家,父母必将老屋腾给儿子,而自己则另觅栖身之地。“儿住瓦房,孙住楼,老头老婆住村头。”在一些专家学者看来,这种反常现象恰恰助长了子辈的自私,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今后的不孝埋下了伏笔。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传统孝道文化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对其中优秀的民族道德传统缺乏应有的宣传和提倡,还没有很好地将传统孝道文化中的道德精华传承下来。
“孝”首先是“养”,也就是法律上所讲的赡养。父母含辛茹苦将子女拉扯长大成人,自己却年复一年地衰老,逐步丧失劳动能力,此时就是我们子女反哺他们的时候了。我们要尽自己所能,保证父母的物质生活不匮乏,如果还有余力,应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但如果仅仅能“养”还是不够的。孟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因此,“孝”的第二个要求应是尊重。比赡养父母更为根本的是肯定他们的价值,尊重他们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让父母舒心喜悦。
其实,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子女健康快乐、事业有成。因此,我们好好工作,健康生活,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让父母少些担心,少些牵挂,也是孝敬的一方面。
同类热销商品¥24.00¥19.44
订单处理配送
北京奥维博世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china-pub,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孝行天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