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部长万钢的话印证了一个什么观点

对话科技部部长万钢:为科研人员解忧
12:42&&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我已经准备好接受大家的拷问了,来吧。”
  一句玩笑话,开启了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与中央新闻媒体记者们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对话。
  从“新能源汽车”到“人才管理”再到“科技体制改革”,这位国家科技部“掌门人”从容应答着记者们机关枪式的提问,且句句务实,向记者们描绘着他心目中那副令人激动的“科技画卷”。
  谈新能源汽车――坚信这条路走得通
  对于万钢身上“汽车工程师”的标签,公众早已不再陌生。万钢也坦言,自己当初就是抱着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梦想回国的。十多年过去了,新能源汽车已在全国25个试点城市示范推广2.74万辆,其中有八成是公交汽车。预计3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规模将达到3.98万辆。
  谈及这组数字,万钢说他既“喜”也“忧”。
  “我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通过补贴等方式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愿意坐没噪声、没排放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的出租车司机愿意驾驶新能源汽车,但我也有忧虑啊。”万钢表示,我国提出发展电动汽车已有12年,但市场的接受速度还远远没有跟上。
  “一种革新式的产品要进入市场,让老百姓接受,的确是需要过程的,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在创新商业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基础研究、降低使用成本、出台扶持政策等方面下工夫。随着公众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多乘坐或驾驶一次电动汽车,就是在为减少PM2.5排放作贡献。我坚信,这条道路走得通,也走得下去。”
  话管理――项目、人才、经费 一个都不能少
  在万钢看来,近几年,我国正经历着从科研管理向创新管理的不断转变。“我们国家有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以及科技中介服务体系5大体系,单看每一个体系,都很有特色,运作效率也不错,但是它们之间的协同、联系还不够紧密。只有形成创新各主体、各环节、各方面相互支撑、高效互动的格局,国家创新体系的效能才能得到整体提升。因此,这就需要科技管理部门与经济产业部门加强统筹部署和协同创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这方面,重大专项的实践经验就值得借鉴。”
  万钢表示,科技管理者应该顺应大势,不再只是单纯抓科技项目,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人才、制定政策、营造环境上,从而更好地为科技人员服务。
版权说明:&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
编辑:邹佳琪新任科技部部长万钢首次对话京城记者
&&&& 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科技部新任部长万钢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等方面的有关情况,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万部长此前一直因为海归部长、科学家部长等特殊的身份倍受媒体关注,会间,媒体除了关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的发布,而大家更为关注万部长执掌科技部以后的发展情况和对科技投资影响力等热点问题。
   当有记者问到,万部长《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的投入资金时,他表示了无比的信心。有关于投入的方面,他认为要先从科技部的投入谈起,再看其他相关部门的投入以及地方政府和整个社会以及企业的投入。实际上,如果全面的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很大的投入,但是,这个投入要创造一个新的机制。
   从科技部在第十个“五年计划过程当中,现行的投入已经超过25亿,这里有对科学的研究,有对技术基础的研究,还有观测、技术的开发这一块。在“十一五”期间,有意识地加强了这方面的投入。“十一五”刚刚开始,目前的第一批的项目当中,已经投入了46亿,翻了一倍。
   与此同时,比如说发改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方面,环保总局在相应的环保技术方面的投入也是相当的大。各个地方的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就更加具体。
   而华尔街日报记者的问题非常尖锐,直接质疑中国减排量的问题,万部长以他亲身经历回答记者:“上海同济大学我当了四年同济大学的校长。过去的四年当中,我们从使用电的节约,使用燃料节约,采用新型的信息化管理的节约,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建成了我们的节约型的校园。光是在能源费一项,我们比原来节约了1200万,将近20%左右。”
   作为863计划燃料电池汽车的首席科学家,燃料电池汽车的问题在所难逃。有记者问:“新能源汽车研究和推广方面好象走了不少弯路,而且现在的发展方向也不是特别的明确,不知道您对这样的观点做什么样的评价?”万部长承认:“中国新能源汽车有没有走弯路,甚至说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当中走没走弯路?确实走过。比如有的国家开始发展了充电池的汽车,结果后来发现它作为一个长距离开的汽车的话,一直充电不能满足要求,这也是一个弯路,后来大公司停止了这种做法。”但是,万部长觉得中国新能源汽车,正是在观察了很多先进国家在上面所做的一些对新能源汽车探索方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总结起来,万部长有三个感受。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第一重要的是国家政府的引导,而科技投入就是一个引导。还要有相应的政策,比如说减少它的销售税,实行燃油税的政策,要鼓励去研发这种汽车,这是国家引导的作用。
   第二个是企业的积极性,万部长在走访一些企业后,今年4月份组织了一项对全国承担的课题做了一个走访调研,他很高兴的看到国内的大型汽车企业已经把节能新能源的汽车作为发展的战略。第三个很重要的就是学习外国的经验。不管是正面的经验还是负面的经验,中国都要学习和参考,来按照中国自己的国情,给所有不同的新能源的汽车,寻找到最适合的市场,这样的话就能很快的推进产业化。
   对于目前身份的变化,也是记者最为感兴趣的。作为35年来第一个出任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的非中共党员的人士,怎样来协调行政首长负责和党委决策关系呢?
   万部长直言,是4月27号由总理提名,由人大常委会批准,然后担任了科技部的部长。他认为这是我们国家政治民主建设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当然,对于自己说起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万部长虽然当过科学家,也做过工程师,也做过大学的校长,但是,政府部门的工作经验确实还是不足的。所以,在工作当中要向我的同事们,特别是科技部的同事们学习。
   第二,在多党合作方面万部长还是很有一些经历和经验的,因为作为校长的时候,就是为数很少的几个中国的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校长。万部长和党委书记的合作,和行政班子、党委班子的合作很顺利、很平顺,形成了工作机制,作为行政首长必须对学校的发展承担责任,来行使他在发展当中的权利。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决策绝对是一个民主决策,一个集体的决策,一个科学的决策。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点上和更多的同志们,党内、党外的同志们共同探讨一个学校、一个部门的发展,这不光是一个非党员的校长,就是一个党员的校长也必须这样做。
   作为国务院的一个行政部门,一个部的行政首长,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来努力地把这个工作推向前。同时在工作当中积极贯彻集体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方法,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来创造一个新的合作机制,这是对权利的认识。
   但是,权利并不是给个人的,具有这个权利的人要承担它的责任,就是为了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把国家经济的推向前进,为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清洁发展,作出努力。而作为一个行政首长,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共同推动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这才是真正体现一个部门领导的权力的一个最重要的关键。
   万部长最后说:“以后我们会经常碰到这样的与媒体见面的机会。我现在只是表示我自己的态度,我总觉得国家的发展一定是大家一起来做,大家一起来推向前进,所以,这方面我的前任徐冠华部长给我做出了很多的表率,我们一定要努力,鞠躬尽瘁为我们国家科学事业作出我们的努力。”
   科技部部长万钢关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发言(全文)
   上午好!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等方面情况。这个主题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的主要内容。此《专项行动》的简本已提供给各位记者朋友。有关《专项行动》的中英文全文,大家可以登录科技部网站查阅。下面,我就编制这个《专项行动》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大家都知道,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对世界各国产生日益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先后签署和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多次指示要重视和加强气候变化工作。十多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去年初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能源和环境确定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把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明确列为环境领域的优先主题之一,表明国家把气候变化领域的科技研究与开发放到了一个突出的重要位置。
   科技部还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历时4年编制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于去年12月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编制的第一部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国家评估报告,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年5月30日,国务院批准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一方案是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面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为了有效落实《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同时也为《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统筹协调我国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全面提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我们组织编制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专项行动》的编制工作于今年3月初正式启动,科技部组织召开了一系列研讨会和座谈会,与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财政部等二十多个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入讨论,先后五易其稿,并向国务院领导同志作了汇报,得到了大力支持,最终定稿,今天和各位见面。 
   《专项行动》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及其对科技工作的迫切需求;二是我国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三是《专项行动》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四是重点任务;最后是推动《专项行动》实施的保障措施。 
   《专项行动》的实施将遵循四个“相结合”的原则,分别是: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技术突破与对策研究相结合,近期需求与长远目标相结合,整体布局与分工实施相结合。 
   《专项行动》提出了到2020年中国气候变化科技工作要实现的六大目标:气候变化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重点行业和典型脆弱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明显增强;参与气候变化合作和制定重大战略与政策的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高;气候变化的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研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科技人才队伍的水平显著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科学意识显著增强。同时,《专项行动》还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气候变化科技工作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 
   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气候变化科技发展需求,《专项行动》明确了四个方面的重点研究任务:一是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二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三是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四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还有就是普及和推广。
   女士们、先生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归根到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相信,《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的发布和有效实施,必将对中国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也对国际社会保护全球气候的共同行动做出我们的贡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库频道收录的文章均已获得版权人书面授权;非经书面授权或作者本人授权,搜索引擎外的任何个人、网站或传统媒体不得以任何名义进行转载。
您是本文第1个评论人
快来抢 沙发 !
【打印本文】【我要发表评论】
评论 (0条)
抢沙发,第一个发表评论[省部长访谈录]专访科技部部长 万钢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记者:在几十年前,一位村支书和来他们这插队的年轻人说,人这一辈子有两样东西,是越用越多,一个是力气,一个是脑筋。后来这个年轻人成长为了教师,工程师,大学校长,科技部的部长,在过去的五年当中,他在什么方面动了脑筋,用了力气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科技部部长万钢。
  万钢,58岁,2007年12月任致公党中央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记者:做了部长之后,您的脑筋和力气是越用越多了吗?
  万钢:应该说我很珍惜这三年多的经历,它使我学习到很多东西,更加增加了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力气也没减少,同时还稍微减了减肥。
  记者:那脑筋是越用越活吗?
  万钢:脑筋有的时候确实也有累的时候,但是高兴。
  三年前,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七次会议上,万钢被任命为科技部长。当时,这位35年来首位由民主党派人士担任正职的部长,曾是媒体追逐的焦点人物,在任三年,他是如何看待过去五年的科技工作的?
  记者:过去的这个五年当中从科技层面上来讲,您觉得最让您骄傲的是什么?
  万钢:如果说总体说起来,我就发现科技和经济更紧密了,科技对于改善民生的作用更大了。
  记者:您的答案让我有一点意外。您并没有说具体的某一件事、某一个项目,而是说的机制和体制上的这种变化。
  万钢:对。
  记者:你觉得这是真正最大的财富吗?
  万钢:我觉得改革永远是发展的动力,只有改了、变了才会有发展。科技部党组是特别重视科技计划的改革。今天的成果已经成为了过去,而作为部长应该研究它是促成这些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过去五年,我国的科技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基础研究上、量子通信和干细胞研究等多个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在前沿技术上我们向更高、更深探索。中国航天员太空漫步、蛟龙入海、嫦娥飞天,这些画面成为国人骄傲的记忆,而在万钢看来,过去五年,能力的提升是最为珍贵的。
  记者:在这些年,发生了不少的大事,有一些需要我们去应对的危机,比如说频发的自然灾害,金融危机,也有像今年的旱情,也有大的喜事:世博会、嫦娥二号的发射,哪一个瞬间是您最记忆犹新的?
  万钢:有一件事对我是最记忆犹新的。甲流感是不期而遇,来势凶猛,但是我们在三天之内完成了布防,在一个星期之内完成了试剂盒,在半个多月之内布置了我们的药材的生产,还有,在一个月之内我们研发了疫苗。这个过程使我感慨万千,这些速度的背后映衬着我们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建设,它是引进不来的。它必须通过我们的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去建设起来,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记者:所以我理解您说的这个感慨万千,就是对于未来不管是应对机遇,还是挑战更加地充满信心?
  万钢:对,我们有信心再走上这一步,最近天河一号进行了测试。今天早上看到奥巴马总统说了,中国已经有最快的计算机,但是这个结果还没出来,我还不知道到底怎么样,我们还在静候佳音。但是从这个角度上说明了,中国在信息技术,尤其是面向未来的云计算,超大规模的地球应对气候变化,地球模型的建设,对于我们建立智能电网,对于生命科学的探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芯片,我们现在说我们国家进口芯片的钱比买石油的钱还要多。那么,芯片的设计和芯片的制造工艺就是一个阶段。我们65纳米的刻蚀机,现在已经进入了主流厂家,五年以前,我们在这个领域是空白,五年以后,我们今天有了这个关键设备。在市场经济下面的新兴举国体制,它拉动的不是一两个产品,它拉动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重大专项的科技举国体制把我国的制度优势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加速提升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作为纲要中内容的16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专项已于2008年启动,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集成电路、宽带移动通信、数控机床、油气开发等重大专项实施成效显著。在取得这些重大突破的同时,科技惠及民生的能力也在加强。
  记者:其实从你一上任之初就特别强调说让老百姓能感觉到科技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普通的生活当中。
  万钢:对。
  记者:您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万钢:因为我想我们所做的事情,30年的改革开放,最终的目的,最大的体现是在人民的生活改善上。
  记者:那您觉得截至到目前为止,您上任时候给自己,包括给科技的工作者提出这个要求,就是让科技走进普通人生活,目前为止实现得如何呢?
  万钢:既感到很满足,又感到不满足。我从我的感受来体会每一个人的感受。你今天出去拿个手机,它已经不像十几年前的大哥大、大砖头了。这个手机它不光有通话,它有短信,它有上网,它能炒股票,这一个手机它的容量,它的能力已经是过去一个大计算机所完成的。但是我也感到不满足,我们的(世博会)“沪上生态家”告诉大家未来的能源,屋顶上有风机,有热水,又有发电,对吧?用的是地热空调,这一些代表着未来的憧憬,也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未来的技术还没有真正地走入每家每户,希望它进步速度能够更加快一些。
  2008年,金融危机突如其来,世界各个国家都启动了科技攻关,而新能源,风能,生物质能、生物医药,电动汽车等被一致认为是发展的方向在过去五年里,我国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而万钢本人也是这一领域的专家。
  记者:您是汽车专家,所以好像不跟您谈汽车,似乎说不过去。在一年前,我的同事就跟您谈过关于新能源汽车。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有什么变化吗?
  万钢:我们的汽车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而且这个速度是很快的。电动汽车正在进入产业化的过程当中。去年推动十城千辆,在十个城市的公共交通领域,开展电动汽车的示范运行。今年扩展到25个城市,2015年的时候实现百万辆。电动汽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已经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目标了。
  科技部作为国家科技行政主管机构,深刻感受着世界科技形势的变化。如何在一个最为活跃的创新时代中占得先机,过去五年,科技部在机制改革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而这也是过去几年科技成绩取得的重要原因。
  万钢:我们国家科技资源分布比较分散,需要我们去集成、共享。科技部和各个省市建立了省部会商机制,就是和省长书记们在一块来确定我们未来两年的发展局势,把中央资金的资源和地方资金的投入集中到一个战略目标上去,来汇聚资源,来拉动产业的参与这个来推动它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对于每个省市说的,具有自己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特点的特色。
(责编:张冀文)
文章来源:
此页面为打印预览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科技部部长被撤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