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九年排华的越南难侨2015年危房改造政策策2015新年

两会观察:
护侨力度日增的五年
  ■本报记者 张宪军
  3月3日,北京春光明媚,天安门广场彩旗飘扬。从这一天起,到3月1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先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每每牵动着广大归侨侨眷、留学归国人员的心,也牵动着无数海外华人的心。
  据了解,为了及时报道今年的全国“两会”,让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今年全国“两会”盛况,在中国国内媒体的大力支持下,许多海外华文媒体纷纷推出了《两会专刊》或《两会专辑》栏目。
  众所周知,几千万海外侨胞和三千多万归侨侨眷是中国的独特国情和特有资源。充分调动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积极性,对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统一都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国家历来重视侨务工作,强调要加强新形势下的侨务工作。回顾过去的5年,人们可以发现,这5年,是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5年,也是中国侨务工作得到全面提升的5年,“以人为本”理念在侨务工作中得以机制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侨联一位工作人员说:“过去的5年工作,我感觉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国力为侨进入‘民本时代’,无论是总理每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国家的其他侨务政策出台,都把为侨界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各级侨务部门也都时时刻刻牵挂着广大侨胞侨眷,动真情,办实事,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确实,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过去的5年中,有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曾联名提交议案和建议,吁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解决各地一些归侨侨眷生活困难及权益保护问题,以及部分华侨农林场的改革与发展问题。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开展执法检查,将华侨农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作为重点,向国务院通报了情况,提出了工作建议。温家宝总理对此高度重视,要求下决心把华侨农场的历史遗留问题彻底解决。这个指示精神使华侨农场的改革、发展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使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受到极大的鼓舞。
  同时,党和政府在国外侨务领事工作中也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这几年,政府多次组织从海外动乱国家撤侨,让海外侨胞深切感受到强大祖国的保护,感受到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
  此外,党和政府还十分注意发挥侨的作用。2007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感谢广大侨胞作出的贡献,同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发挥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在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中的独特作用。
  据了解,2003年,为配合全国政协常委会的中心议题,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在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的率领下,组织调研组赴浙江省,就温州、青田等地吸引海外侨胞参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提出了要重视侨资的积极作用;要深化侨务立法,为引进侨资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支持侨胞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投资发展教育事业;要关注侨胞在海外的生存和发展,加强与侨胞及侨团的联系等建议。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常委会上,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以《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积极作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题做了发言。
  2006年,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科技规划纲要,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又组织调研组先后在浙江、上海和北京就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企业自主创新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研,调研报告总结了三地推进留学人员自主创新的主要经验、做法,阐明了当前留学人员在创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调研中形成的若干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据介绍,中国有数千万侨胞分散在世界各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又有大批同胞到海外留学、定居。如何团结、联系和吸引他们为国家建设献计出力,也是过去5年侨务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凡此种种,都充分反映了国力为侨已经进入“民本时代”。
  两会观察:  护侨力度日增的五年之国内篇
  从昔日的下岗工人到如今的幸福之家,孝感市归国华侨关汝昌一家忘不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几年前,关汝昌爱人单位破产,两个子女均下岗,全家生活无着落。孝感市外侨局了解情况后,借给他2万元扶贫款,帮助他的儿子办起了服装店、女儿开办了电话亭,还为他的爱人办理了低保,使这个贫寒的归侨家庭逐步摆脱贫困。
  据了解,我国现有三千多万归侨侨眷,近年来,在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侨务工作关怀下,绝大部分归侨侨眷得到了实惠,合法权益受到了保护,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们归侨侨眷暖到心里。”关汝昌说。
  上海有张“护侨网”
  在过去的5年里,各级侨务部门积极贯彻国家“以人为本”的侨务政策,时时刻刻牵挂着广大归侨侨眷,动真情,办实事,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在这方面,上海有不少生动的例子。
  近日,上海市天山路街道侨务干部走访了1953年从日本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困老归侨高桂永,向老人送上帮困慰问金500元。走访中,了解到高桂永老人由于年迈多病,子女也病休在家,生活十分困难,还在用最初的小冰箱,于是马上发动社区单位资助,向他捐助了一台荣事达双门冰箱。高桂永和家属十分激动,含着热泪连声道谢。
  “让每一位归侨侨眷生活得更好,是我们上海每一位侨务工作人员的目标和责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上海侨联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在上海,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个市、区(县)、街道(镇)、社区的多级为侨服务的爱心网络。比如,在基层侨务组织了解到一些老归侨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外出不便、看病求医难的情况后,长宁区侨办和侨联从切实解决老归侨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让全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196位老归侨签订了医疗保健的协议书并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为他们开展医疗保健服务,使每一位老归侨的医疗保健有了保障,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把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体现在实际生活当中,在老归侨中和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据上海市侨办有关人员介绍,为老归侨开展医疗保健服务是上海侨务部门深化社区侨务工作、开展为归侨侨眷服务的一种尝试。此项工作刚刚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实际效果,受到了老归侨以及他们在国内外亲人的欢迎。下一步,这项工作将向全市推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越来越为全社会所关注,特别是老人就医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积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医疗保健之路,是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为那些归侨老人做好服务,作为侨务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长宁区侨办一位负责人说。
  据了解,近年来,上海侨务部门在“暖侨心”方面已经形成很多惯例,比如:一年2次送温暖;为近1000位患有大病重病的早期老归侨发放医药费补贴;为上海市早期农村老归侨每人每月全覆盖补贴;为早期老归侨的在读三校生、大学生子女办理补充医疗意外保险;为全市近千位80岁以上老归侨实现生日、中秋、端午“三节”送温暖,等等。同时,在上海侨界,已经形成“守望相助”、“侨界特困人士有人帮,侨界空巢老人不孤单”等长效工作机制。
  依法保护归侨侨眷权益
  事实上,政府部门不但在温暖侨心方面全力以赴,还用法律的形式对归侨侨眷合法权益加以保护。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务办公室主任李汉金,是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今年,再次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近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一向重视保护海内外华人华侨及侨属侨眷的利益,各级侨务部门时时刻刻牵挂着广大侨胞侨眷,动真情,办实事,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2004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10号国务院令,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并于2004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和加强归侨、侨眷合法权益保护工作。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回国定居的华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安置。《办法》规定,归侨、侨眷依法投资开发荒山、荒地、滩涂,或者从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生产,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支持。归侨、侨眷在国内兴办公益事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支持,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办法》还规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以及地方归国华侨联合会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处理,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实施后,执法情况如何呢?为此,2006年,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先后奔赴广西等地开展调研及执法检查行动。
  2006年5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带队,以全国人大华侨委副主任委员张帼英为组长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执法检查组,来沪检查贯彻实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情况。当时,本报记者曾跟随报道。
  顾秀莲指出,《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专门法律,它的实施使我国侨务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这次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该法实施情况第一次进行执法检查,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中共中央2005年9号文件精神,依法加强监督工作,促进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有效实施的重大举措。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执法检查将从解决涉及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切身利益的问题着手,努力为他们解难事、做实事、办好事,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充分调动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次执法检查把重点放在检查“一府两院”依法保护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在国内合法权益情况、扶持华侨农场改革发展措施落实情况、归侨侨眷社会保障规定落实情况等三方面。    国家出面解决侨界实际问题
  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执法检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了解,常委会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执法检查组分赴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检查,召开归侨侨眷、海外侨胞、归侨人大代表、侨联界政协委员和涉侨部门负责人的座谈会,深入部分华侨农场、侨资企业和归侨家庭,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通过执法检查了解到,全国华侨农场存在两方面的突出困难:一是亏损面大,拖欠职工工资、退休金、医药费和社保资金问题突出,职工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民;二是大量危房亟待改造,交通、饮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针对这些问题,执法检查报告提出“在两年内全部清偿拖欠华侨农场职工工资、退休金、医药费和社保资金”,“用三到五年时间解决归侨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和华侨农场土地权属确认问题”等建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专题研究促进华侨农场改革发展问题。
  从国务院侨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部门的汇报情况看,针对这次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所出台的整改措施包括:
  关于维护华侨农场土地权益问题。国土资源部明确表示,华侨农场土地确权登记,由华侨农场自行提供符合条件的测量、调查图件资料,登记机关认可后可直接办理登记,不再收取登记费用;对符合有关规定条件的建设项目,涉及使用华侨农场土地的,在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时,按照征收集体土地安置补偿标准,帮助以务农为主的农场职工恢复生产生活,落实华侨农场职工的补偿安置。
  关于华侨农场危房改造资金问题。国家发改委表示,安排华侨农场危房改造专项资金,采取国家、企业、个人三个一点的办法完成华侨农场危房改造任务,根本解决归难侨的住房问题。
  关于增加华侨事业费问题。财政部研究决定,每年安排的华侨事业费由“十五”期间的7000万元,增加到“十一五”期间的1亿元。
  关于归难侨饮水问题。水利部把84个华侨农场归难侨饮水问题,全部列入中国农村饮水“十一五”规划。
  关于解决散居归侨侨眷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国务院扶贫办要求有关省、自治区扶贫办将散居在农村的贫困归侨侨眷全部纳入当地扶贫开发规划;在整村推进、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等扶贫工作措施中,对散居在农村的贫困归侨侨眷实行同等优先,优先列入规划,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实施扶贫项目。
  关于保护海外侨胞在国内投资创业权益问题。国务院侨办要求各地侨办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维权长效机制,构建为侨资企业服务的法律网络,努力推动重大涉侨经济纠纷和案件的妥善处理。
  此外,关于华侨子女回国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就读地居民子女待遇、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优惠办法、华侨回国定居申请和审批办法、归侨侨眷职工出境探望子女享受探亲待遇等问题,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也已经先后出台了解决办法。
  在全国设立百余“侨法宣传角”
  近年来,为进一步落实执法检查整改措施,加强侨务法律宣传,增强侨务法制观念,国务院侨办特别拨出专款,与地方侨办以1:1配套资金的方式,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110个“侨法宣传角”,把侨法宣传活动深入到了基层。
  据介绍,“侨法宣传角”的设立,为侨法宣传活动搭建了一个新的工作平台,各级领导对设立“侨法宣传角”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务院侨办派出主管司领导赴浙江、湖北、天津、武汉等地为“侨法宣传角”挂牌、指导工作;山东省召开了全省社区侨务工作现场会,观摩学习“侨法宣传角”的建设情况;江苏省侨办制定《“侨法宣传角”考核达标标准》,要求社区对照进行自查,由省侨办检查验收;广东省侨办在设立“侨法宣传角”的过程中,建立了由所在镇、街道主要领导人担任组长、侨务部门领导任顾问的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关的工作制度。
  各地侨办还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将“侨法宣传角”办成开展社区侨务工作的新亮点,有效地发挥了社区侨务工作的一个桥梁(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归侨侨眷,了解他们所思、所需、所急的桥梁)、两个阵地(宣传《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的阵地和归侨侨眷思想教育的阵地)、三个工作平台(为侨服务、保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和开展侨务信访工作的平台)的作用,不断完善“社区为侨服务好、侨为社区贡献多”的良性工作机制。广西柳州的“侨法宣传角”与社区“归侨侨眷之家”、法律义务咨询服务站相结合,为归侨侨眷提供法律咨询,配合当地政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构建和谐社区、和谐侨区;贵州社区侨务干部积极为归侨侨眷协调办理房屋拆迁、子女读书、医疗等手续,免费安排贫困归侨体检等。
  “侨法宣传角”平台的搭建,扩大了侨法宣传。深入开展为侨服务,急归侨侨眷之所急,帮归侨侨眷之所需,也激发了广大归侨侨眷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的积极性。
  两会观察:护侨力度日增的五年之海外篇
  “我深知在过去的年代,祖国因为贫穷落后毫无国际地位,父辈们漂泊海外曾遭遇种种歧视乃至迫害,那份辛酸不堪回首。而在开放改革数年之后,不少初到海外的同胞也还尝到过被洋人歧视的滋味。今天,随着祖国国力的增强,这种状况消失了,海外同胞尝到了过去未曾有过的尊严和幸福。祖国对海外同胞关爱和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它涵盖华侨华人生存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外交、侨务法规到传媒,从方针政策到具体实践,都使同胞们体会到自身的安全和发展更有保障,仿佛祖(籍)国就在身边!”
  这是一位意大利华侨的心声,也是近年来中国保护海外侨胞的真实写照。
  撤侨护侨赢得多方赞誉
  1月28日以来,乍得反政府武装自东部向首都恩贾梅纳方向推进,并在邻近首都处与政府军发生交火,形势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中国外交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指导驻乍使馆撤离在恩贾梅纳的中资机构和人员。同时,中国外交部领事司也发布旅行警告,提醒国内团组、个人暂勿前往该国。
  近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外交部及驻乍得使馆经过艰苦努力,已成功将绝大多数中国侨民转移至安全地带及邻近国家。同时,中国驻乍得使馆本着对中国公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既撤出了大部分中国大陆在乍得的侨民,也撤出了台湾同胞。
  事实上,对于全球华侨华人来说,近年来,“护侨”、“撤侨”已经不再是新鲜的字眼。
  2006年5月,地处东南亚的东帝汶出现了大规模的骚乱,严重威胁了当地中国侨民的人身安全。
  那年5月26日,中国外交部迅速启动部内应急机制,并召开了部际联席会议,公安部、安全部、民政部、财政部、交通部、民航总局等13个相关部门参加,会议决定立即撤侨,并通过了包机直航的方案。从5月27日做出撤侨决定到5月29日成功撤侨,两天多的时间里,中国外交部领事司与相关部门合作,成功地完成了这项高难度的工作。
  此次串大规模、高效率的撤侨行动,在世界华人圈内产生了震撼心灵的影响。香港媒体发表社论说:“中国政府运筹北京,决策万里,短时间内将侨民从地狱救出,这证明今日的中国政府已有了巨大的进步。由此亦可见,一个强大、进步的祖国,不但是所有华人的骄傲,也是海外中国人最强有力的靠山。”
  除了东帝汶,2005年,中国政府还接连在所罗门群岛、黎巴嫩和汤加等发生冲突、骚乱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撤侨行动,得到了国际舆论和国内民众的广泛赞誉,在国际上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回首刚过去的2007年,这样的事情也有许多。2007年1月5日,新年伊始就传来牵动亿万国民心弦的消息:五名在尼日利亚工作的中国工程人员被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劫持。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指示有关部门全力营救。外交部、商务部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中国驻尼日利亚使馆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协调各方开展工作。经努力,被劫持人员于1月17日全部安全获救。但随后又频频传来消息:4月,中石化在埃塞俄比亚项目组遇袭;6月,七名中国人在巴基斯坦被绑架;7月,一名中核公司员工在尼日尔北部被绑架……
  “2007年,我人员和机构海外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但涉我人员和机构安全的恶性案件呈多点同时爆发之势,针对我海外人员的袭击绑架案增多,部分国家形势变化对我人员和机构安全影响加大。”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魏苇简洁地概括了2007年领事保护的特点。
  这一年,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先后处理了数十起我人员在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尼日尔、巴基斯坦及墨西哥等地被绑架案件及其他多起涉我人员和机构海外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如韩国丽水火灾、巴基斯坦枪杀案、智利海难、加拿大工程事故、肯尼亚空难、南非持枪抢劫案、马尔代夫爆炸案、留学生乌克兰遭袭案以及巴基斯坦、缅甸局势动荡护侨等。
  有海外媒体评论说,如此密集的撤侨护侨行动,在中国当代外交史上亦属罕见,印证了中国外交应急机制的有力与高效,赢得国际社会和海内外华人一片掌声,凸显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外交为民”的新风。美国《侨报》社论也指出,可以预见,随着国际局势的日趋复杂化,中国的领事保护工作只有增加,不会减少。而作为世界大国以及负责任的政府,中国护侨自是责无旁贷。
  领事保护涵盖华侨华人
  确实,近年来,中国的外交行动,除了增多经贸元素外,护侨力度正在加大。
  2007年8月21日,中国外交部正式对外公布了重新修订的《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新指南明示了领事保护的职责,增加了出国前的提醒和出国后的提醒,扩充了常见的问题,在最后还增加了中国驻外使馆的联系电话及有关部委的网站。同月23日,酝酿多时的领事保护中心也正式挂牌成立。外交部长杨洁篪在领事保护中心挂牌仪式上说,领事保护中心将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提升预警、处置、宣传和立法等方面的协调行动能力。
  杨洁篪同时强调指出,领事保护是外交工作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执政能力建设。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要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本着对祖国和人民负责任的态度,重视做好这项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强化机制为关键,以队伍建设为基础,积极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领事保护工作体系,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依法保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是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魏苇在采访中特别强调。领事保护中心的成立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与原领事保护处相比,领事保护中心人员扩充为15人,职责方面更加强调协调能力,主要包括:协调、指导我国内有关部门和驻外使领馆妥善处理各类涉我公民和法人的领事保护案件;及时收集、分析和发布领事保护预警信息;加强领事保护理论研究,学习借鉴外国领事保护经验,调整、完善我国领事保护指导原则和方式方法;强化对中国公民安全和守法意识的宣传教育等。
  据介绍,按照国际法规则与中国的法律制度,中国领事保护的对象不仅包括大陆居民、港澳台居民,还包括定居国外的华侨。
  官方的这一动作立即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舆论热议。一些学者指出,从只看重事关国家利益这样的“高级事务”,到关注涉及中国公民、侨民等民间利益的“具体事务”,新中国外交正在进入“民本时代”。
  据介绍,领事保护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涉及到华侨华人的有:由于经济利益、种族歧视、排华性质等而产生的伤害案件,如西班牙火烧温州鞋城、美国纽约白人辱骂殴打华裔青年、俄罗斯光头党袭击中国人等事件;针对中国人的非法行政案件,如一些国家的某些执法机构,在针对中国人的执法中偏离公正,出现恶性伤害和侮辱事件;非法移民、留学生受伤害事件;意外伤害事件,如印度洋海啸、新加坡油轮大火等。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中国驻外使领馆妥善处理了印度洋海啸救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救援、吉尔吉斯斯坦涉中国公民枪杀案、英国默克姆湾我国多人溺亡事件以及在阿富汗、伊拉克、巴基斯坦、苏丹发生的中国多人遭绑架和枪杀事件,等等。
  既是领事也是“家长”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外交官所做的工作都是与国家利益休戚相关的大事,但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外交官们为国家交朋友,为人民办实事。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下,保护海外中国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中国外交官的重要使命。
  据了解,坐落在哈德逊河畔的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是规模最大的中国驻外领馆,领区包括美国东北部的10个州,这里聚集着120万华人华侨,而且临时过往的人员数量也相当庞大。在那里,2006年处理的领事保护案件有400多起,去年达500多起,且每年都以20%的速度递增,其中较多的是意外死亡,如车祸或者是病故、自杀案件。
  2006年10月28日下午1时40分,纽约上州28号公路橄榄镇附近发生一起重大车祸,一辆载有五名中国留学生的轿车与另一辆轿车相撞,造成三名中国留学生死亡、一人重伤、一人轻伤。晚上8时多,当地警察局向中国驻纽约总领馆通报了消息。时任总领事的刘碧伟和副总领事崔爱民在一个小时之内就前往出事地点附近的医院看望轻伤员,然后和办案警官会面,详细了解这个事情发生的经过以及现场救治的情况。之后,中国领事官员们提出要去将近一百公里外的医院看看保留在那里的两名死者的遗体。当时警官感到非常惊讶,他说这一男一女两名死者都没有经过尸体化妆,总领事真的要看吗?刘碧伟说:“这是我们的同胞,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见他们最后一面。其次,我也是家长,我的孩子跟他们都差不多大,我理解他们父母的心境,不管什么情况我都要去。”最后警官亲自开车相送。在总领事馆的全力协助下,遇难人员家属很快获得了签证,到美国向亲人告别。
  事实上,这样的琐事每天都在发生着。中国人移居阿根廷已有百年历史,现在阿根廷有6万多名华侨,凭着勤劳的工作,他们在最近十几年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和市35%的日用品零售被华侨超市掌握,但与此同时,华侨内部以及华侨与当地人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矛盾。比如,有一次,华人超市和当地卡车工会送货的人员发生了冲突,工会宣布向所有4000多家中国超市抵制送货,华人超市面临非常严重的危机。于是时任大使张拓亲自去拜会阿根廷内政部长,到工会拜会领导人,同时几乎每天都与华人超市工会开会协商。经过阿根廷社会各阶层的有力声援,使问题最后得到了妥善解决。
  设身处地为侨民着想,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存、发展上的问题,外交官们所付出的努力,赢得了广大侨胞的信任和赞誉。正如去年美国《侨报》刊发的一篇社论说的那样,一个“以民为本”的大外交时代正在向中国走来。
  两会观察:  护侨力度日增的五年之海归篇
  近年来,在加大对归侨侨眷和海外华侨华人保护力度的同时,党和国家也对留学归国人员和新华侨华人这一新的群体予以更多的关怀,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政治舞台,都向留学归国人员和新华侨华人张开怀抱。国家人事部副部长王晓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构建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符合留学人员特点的人才引进机制,并加强相应的扶持力度。
  扶持政策造就大批“海归”企业家
  据统计,目前国内由归国留学人员、新华侨华人等“海归”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有数万家之多。“‘海归潮’的兴起是政府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新华侨华人和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与‘海归’们看好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形势结合产生的双重效应。”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邵巍说,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吸引新华侨华人和在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形式为国服务的政策、规定和办法。
  一则数据是,2003至2006年,国家有关部门共吸引12.22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回国工作的留学人员总数已达27.5万人。2003至2006年,人事部与地方政府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19家,全国已建成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110多家。共资助1388个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项目,资助60多名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
  为了进一步服务好“海归”人士,有关部门还经常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比如,2006年,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科技规划纲要,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专门组织调研组先后在浙江、上海和北京就“海归”企业自主创新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将调研所发现的问题整理出来,让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正是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一大批“海归”企业家脱颖而出: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施正荣、百度CEO李彦宏、空中网CEO杨宁、当当网联合总裁俞渝、达内科技公司CEO兼总裁韩少云、中宽网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冯克非、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兆华、梅菲特涂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喻恒、中国宽带基金主席田溯宁、北极光创业投资创始合伙人邓锋、中国瑞尔(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邹其芳、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潮涌、红杉中国基金合伙人沈南鹏、蓝山中国资本创始合伙人唐越、华登国际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曾之杰,以及在国有企业工作的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神华煤制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商务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中国迎接经济全球化和增强本国国际竞争力的生力军。
  各地政府注重“海归”政策
  除了国家级的关怀与扶持,近年来,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和新的服务方式,对“海归”进行扶持。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王辉耀说,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四个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突出能力的“海归”成了争抢的对象。
  在广州,一年一度的留交会已经大大增加了其在海外留学人员中的知名度。负责留交会事务的广州市副市长林元和说,在当地引进的“海归”中,高科技或新型的前沿学科在比例上占有绝对优势,这些专业主要涉及生物工程、化工、新材料、计算机以及金融投资领域,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融入了国外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对广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是‘海归'人员发展的黄金时期,广州有信心留住人才,只要有市场价值,只要有良好的合作团队,广州就能为你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林元和说。
  据了解,上海也为引进“海归”创新型人才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从2003年8月起,上海就启动了“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至今已经吸引数万名高层次“海归”。此外,上海侨办会同张江园区已开始着手调研,设立“华侨华人创业见习基地”,邀请海外有意回国创业的华侨华人、留学人员专业人士以及专业人才回国见习,为他们回国创业积累经验打基础。同时广泛联系海外高层次人才,尤其注重发挥在沪发展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像在今年组建的“华侨华人经理人沙龙”的基础上,多形式地组织海外华侨华人在沪专业人才参政议政,团结并吸引更多海外在沪“高管”等人才。
  上海还与相关政府部门、高校、企业联动开展引智工作。去年12月上海市侨办与长宁区联合举办了围绕“服务外包”的专题论坛,今年还将举办“现代教育服务”和“海外人才与汽车城发展”等专题活动。通过活动,不断发挥面向海内外的两个信息网络作用,办好面向海内外的两份信息邮件,完善信息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西安市侨办俞主任在介绍西安未来吸引“海归”新举措时说:西安市将采取建立留学人才资源预测预报体系,准确掌握留学人员的发展状况;同时建立留学回国人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吸引留学人员来西安市服务的政策;并且积极为企业和留学人才牵线搭桥,构建企业和留学人才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
  有关专家指出,2007年,国家“引资”力度仍然保持强劲,但政策重点已经向“引智”倾斜,可以预计,2008年,将会形成“输血”为辅、“造血”为主的政策基本结构,政府功能也将由引导就业发展至服务创业。2007年3月,人事部、教育部等16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把吸引海外高层次华人人才作为开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的重点。目前,四川、天津等诸多省市已为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开通了绿色通道,在科研项目经费、入出境、知识产权、工作报酬、职业资格和落户等方面提供了优惠和便利条件。相信今后,国家将继续实施“绿色通道”这种方法,吸引他们回国工作,并带来国外技术和资金为我所用。
  进一步加大“海归”引进扶持力度
  记者从国家人事部获悉,中国将进一步加大高层次留学人才尤其是战略性顶尖人才的引进力度。
  国家人事部副部长王晓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将着力加强战略性顶尖人才的引进工作,实施高层次留学人才集聚计划,支持各地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学术技术领军人才,引进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运作能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引进一批具有特殊专业技能、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为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此外,中国还将构建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符合留学人员特点的人才引进机制,包括抓紧研究制定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配套政策,完善回国(来华)专家的配套政策;制定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为其回国创业提供启动资金支持及信息创业指导;搭建海内外交流平台,吸引留学人员及留学团体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祖国建设,并积极探索短期聘任、项目承包等为国服务新形式,建立留学人员以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模式;加强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建设,壮大服务中心、服务站等机构,建立全国统一的留学人员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系统,为留学人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007年末,在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上,人事部部长尹蔚民表示,2008年中国将加大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力度,实施高层次留学人才集聚计划,并将完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制度,重点资助那些具有较强创新潜力和取得突出科研成果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这意味着“海归”科学家和其他科研人士在国内将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为了鼓励科技人员大胆探索,2007年8月,在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科技进步法(修订草案)》中体现了“宽容失败”的原则。在各方的努力之下,现在,一些创业园区也出台了一些与“宽容失败”相关的具体措施,一种更为宽松、更为人性化的科技创新氛围正在形成,“造血强身”已经是蓄势待发。
  确实,历史进入新世纪,中国碰到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祖国的发展,为自己的“海归”儿女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的归国浪潮,还将持续下去。千千万万“海归”们,必将在未来续写辉煌。一个新的现象是,政治的舞台也开始向“海归”们敞开。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人们发现,此前公布的委员名单中,出现了多张新侨面孔,新当选的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无党派人士、卫生部部长陈竺,是这个群体的最好代表。
  一则数据是,本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都超过92%,其中一半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而这当中有出国留学经历的不在少数。新华社一位采访全国“两会”多年的记者感慨说:“采访‘两会’有十多年了,接触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少,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和代表人物,可谓人才辈出,各领风骚。从近两届‘两会’的代表委员构成来看,我发现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代表、委员的文化层次大大提高了,特别是作为高知阶层的‘海归’代表、委员多了起来。”
  祖国的舞台已经筑就,祖国母亲正伸开臂膀,轻声呼唤:海外游子,归来。此其时也。
上海侨报与东方网联合主办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http://www.socnews.ne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农村危房改造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