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去年同期相比相比政府对经济做了哪些调整

观察人士指出,新的财经班底一方面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和国内环境,另一方面也给市场带来更多的改革期待。
今视网-和讯网联合直击两会
钟晓曦:世界级的油价、发展中的收入。
幸知:睁着眼睛说瞎话,美国油价比中国便宜多了。
看点啥 :张近东提议加网购税收就是混蛋!
三道杠 :李彦宏提的是取消公共场所wifi密码,是好事,也没这个高度啊。
国家主席人事变动
国务院人事变动
中央军委主席人事变动
人大常委会人事变动
政协人事变动
两会访谈录之政府官员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当外部形势不好的时候企业就要想办法降低成本。而降成本很重要的一条是,把不需要的人要裁掉。
40个重点城市的住房信息基本上已经联网;将交易所得税转嫁给购房者的行为严重违规,国家将会出台保护购房者利益的措施。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表示,大部制改革有五大要点,即职能转换、机构精简、内部融合、授权有限和不能单科突进。
两会访谈录之企业精英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傅育宁在接受和讯网专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形成冲击,要求银行提高自身的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的过程中要做好风险控制。
目前手机通讯市场已经非常市场化了,用户很聪明,对资费的敏感性也最高,由于竞争比较充分,三家的资费已经打得相当低了。
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王文彪接受和讯网与今视网的联合访谈时说,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国家应该更加务实地采用市场经济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表示,未来应该要更加注重GDP质量,开展大型的科技项目外,还应全力发展新兴产业,一定要重视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
两会访谈录之专家学者
目前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公平。这已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同时也是目前整个社会发展失衡、社会公平正义缺失的一个缩影。
全年CPI数据目标是一个有挑战的目标,因为3.5%,其中有1个百分点是因为技术原因,去年翘尾因素,所以某种意义上是想CPI控制在2.5%,而去年是2.6%。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国五条总的方向是希望能够把房价降下来,但一开头效果不会这样,因为人家对政策的不理解。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二手房差额20%所得税将抑制投机,刚需或将转向新开楼盘,同时租房市场价格或将提升。
贾庆林指出,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非正常上访终结机制、加强法律职业队伍建设等建议,为党和政府完善社会管理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提出该问题:
树立人民政协为人民的理念,常想一想群众需要政协做什么,政协能够为群众做什么,政协为群众做了什么,做到政为民所议,言为民所建,策为民所献,力为民所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
人民政协来自人民,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不断提高议政建言的质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
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副秘书长傅莹亮指出,从2011年开始,我们国家的预算外收入就已经全部纳入了预算管理,今年的一项重要的改进是,将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也列入了预算报告。
提出该问题:
新一届全国人大将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包括修改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环境保护法等,并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和检查,还要将环保成效和地方政府的考核挂钩、结合。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副秘书长傅莹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反腐倡廉的形势非常严峻,加强廉政建设任重道远。要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要及时修改完善反腐败法律,要狠抓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副秘书长傅莹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政府坚持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提出了该问题: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要抓紧完善标准、制度和法规体系,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准备取消4%,按照一定的周期改调就调,不管达没达到4%,我们该升就升,该降就降。
提出了该问题:
正如你所说去年我们的经济增长是7.8%,和2011年相比是下降1.5个百分点,因为2011年是增长9.3%。对于这个7.8,我认为还是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新的提高,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受到影响。我们农村的居民收入保持9.9%的年均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保持8.8%的年均增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
当前,行政审批事项仍然较多,审批程序繁琐、效率低下,利用审批牟取私利的问题比较突出。
提出了该问题:
行政垄断。从现实看,垄断仍然是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国企改革的重要因素。尽快破题垄断行业改革、尤其是打破行政垄断,已成为深化市场化改革的重大课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
建议国务院牵头成立灰霾污染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并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整治重点区域灰霾污染工作机构,在国家层面统筹协调相关工作。
——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何维
要抓紧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对已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要区别情况、分类处理,逐步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提出了该问题:
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
抓住改革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推动重要领域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收入分配领域也逐渐积累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利益更加融合在一起,应该讲是利益攸关、休戚与共。
提出了该问题:
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你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伸手必被捉。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正确认识和看待历史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受害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外交部长杨洁篪
国务院将组建国家铁路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提出了该问题:
要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加快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重在向市场、社会放权,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同时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严格事后监管。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
逐步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并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放宽工商登记其他条件。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
上一次改革在发改委的"三定"当中,它的第一部分"职能转变"比任何一个部门的要求都多。
提出了该问题:
现在铁道部是政企不分,一方面它承担着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反过来它又承担着政府的监管责任,这两个角色是冲突的,是不科学的。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峰
但是中央历来强调不提倡、不鼓励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租种农民的土地,这么考虑主要是因为要更好地来保护农民的权益。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
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责任重,影响大,社会关注。我们要遵守章程、认真履责,坚持真理。
提出了该问题:
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责任重,影响大,社会关注。我们要遵守章程、认真履责,坚持真理、勇于直言,拒绝冷漠和懈怠。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
要下更大气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着力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
中央银行也历来高度重视消费物价指数。我们打算通过货币政策等其他措施,希望能够稳定物价、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提出了该问题:
"中央银行也历来高度重视消费物价指数。因此我们打算通过货币政策等其他措施,希望能够稳定物价、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认真履行法律所赋予的经理国库职责,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以加强国库监督为重点,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为目标,推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今日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选举习近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李源潮为副主席。
提出了该问题:
国家机构领导人选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决定,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精神。
&&新华社评
三次握手,是新老委员长,然后国家主席和军委主席手。三次握手既代表着人民的信任,同时也表明中国的权力能够正常的交接,这是国家稳定的象征。
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未来中国经济环境依然是严峻复杂,我们要居安思危,持续发展经济,也要处变不惊,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央行答中外记者问
央行历来高度重视消费物价指数。因此打算通过货币政策等措施,希望能够稳物价、防通胀预期。
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闭幕
上一次改革在发改委的"三定"当中,它的第一部分"职能转变"比任何一个部门的要求都多。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答问
上一次改革在发改委的"三定"当中,它的第一部分"职能转变"比任何一个部门的要求都多。
农业部答中外记者问
中央不提倡、不鼓励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租种农民的土地,主要是因为要更好地来保护农民的权益。
"两高"作工作报告
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严格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判处罪犯523.5万人。
大部制改革方案公布
10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表明,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即将启动,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答记者问
总理工作报告没有再写上多少,发改委预期是8%,我对今年外贸的总体形势是审慎乐观的。
科技部部长万钢答记者问
通过这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拉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去年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到世界第一位。
发改委主任张平答记者问
准备取消4%,按照一定的周期改调就调,不管达没达到4%,该升就升,该降就降,使油价定价机制更加灵活。
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
今年的一项重要的改进是,将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也列入了预算报告。
贾庆林十一届政协报告解读
建立健全非正常上访终结机制、加强法律职业队伍建设等建议,为党和政府完善社会管理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
全国政协主席团常务主席是俞正声、杜青林、令计划、韩启德、帕巴拉-格列朗杰、董建华、万钢、林文漪等。
财经部委2012工作大扫描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接受和讯网与今视网的联合采访时说,转变职能,调整效率,做好服务,是每一个部门都应该做的。
2012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切实抓好“十二五”规划实施。
12月18日,中国银监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强调,要牢牢坚守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意识,防范重点领域风险。
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表示,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将不断放宽。李克穆强调,险资入市对于保险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也是监管部门需要重点把控的范畴。
推动险资应用改造,进一步扩大保险机构操作空间。
进一步开放资金投资渠道,深刻担保资金投资市场化改造。
进入新世纪的十几年可谓极不平凡,中国金融宏观调控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挑战: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车道,各方面发展热情高涨,货币政策需要更好地把握增长与通胀之间的平衡。
日本政府正式提名黑田东彦为日本央行新任行长。
2月28日亚市早盘,美元指数震荡整理,现交投于81.55附近。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2013年证监会将继续加快长期资金入市,推动本土机构投资者发展壮大。推进长期资金入市包含了三大措施,分别涉及保险资金、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
中国财政部长谢旭人29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时表示,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范围,增加北京等8个试点省。
面对上半年销售收入增速下滑、企业实现利润持续负增长的局面,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日前在青岛指出,今年下半年央企要着重开拓市场促销售去库存。
融资租赁作为金融行业五大支柱之一,在现代金融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12年租赁行业暴增。
透过今天的盘面,我们认为两会前的维稳基调已经初步定下。
无论该方案是否确实,铁道部的改革都令全社会关注。这项改革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可能并非是部门行政职能整合等。如何解决之前铁路超前投资下的负债僵局将是关键。
12月1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向媒体强调,目前,无论是养老还是医疗,很多事业单位包括机关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住建部网站2月21日消息,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规划村庄建设的精神,提高村庄规划水平,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决定开展全国村庄规划试点工作。
2月下旬,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 新一轮"大部制"方案起草已基本完成,并会在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 提交讨论。其中,铁道部与交通运输部有望整合。
特别策划:中国改革大猜想
实践证明,发展速度适当调低一点,是对经济规律的尊重,是对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追求。
和讯评论策划:两会深读
较于上一轮大部制改革大刀阔斧地实施多个部门的整合,本轮改革进行手术的仅有少数部委,更多的则是着眼于部委职能微调。
温家宝总理今日所做政府工作报告受到高度关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指向,不难发现,其定调仍旧维持对投资需求的支撑,有利于保持经济整体上行势头。
聚焦楼市提案议案
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网友认为今年房价会上涨,两会后楼市调控政策将从紧,大部分网友认为提案将围绕房产税改革展开。
两会聚焦:汽车行业四大热门议题
一只脚早已迈进公车市场的自主品牌正亟待凭借两会的时机迈进另一只脚,一场破冰高端公车市场的运动正在进行。
两会热点:银行业下一个十年
中国已成为金融大国,在进步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但金融强国梦却仍遥远,要转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百名高管学者把脉2013保险业
2013年,费率市场化、营销体制改革、税延型养老保险等政策究竟是压力还是动力?保险业是否有信心迎难而上?
总额(亿元)
财政收入(亿元)
财政支出(亿元)
// 为不支持脚本或禁用了脚本的浏览器提供备用内容。
在这里应该放置备用 HTML 内容。 此内容需要 Adobe Flash Player。
纵观今年各地两会,收入倍增、淡化GDP增长目标、户籍制度改革、大气污染治理、城镇化、民生等议题受到高度关注。其中
,大气污染治理、城镇化、新能源三大投资主线被市场寄予厚望。
今年两会期间,随着蓝筹股的调整,基金逢高减持,短期内更多资金会开始关注两会题材,其中,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文
化传媒、产业结构升级、消费升级、农业及医药等主题和行业将会成为关注的重点。
对于一向爱炒作热点的A股来说,每年“两会”都是重要的投资时段。“两会”热点虽诱人,但如何布局才能让股民获得最大
收益?记者采访了相关分析师,希望对股民操作有所帮助。
受益个股一览
城镇化概念
公司将受益于外来人口的流入和城镇落户条件的放宽。
中国建材的控股子公司,是亚洲最大石膏板产业集团,行业龙头。
国开行将提供10亿美元融资授信,为公司进军非洲开发奠定基础。
公司是行业龙头,主要业务区供需情况较高,风险抵御能力强。
美丽中国概念
公司目前正在筹划收购亚洲创建木业有限公司的股权事宜。
下游行业的强劲需求、产品独特差异性是获得投资者认可的原因。
绿化苗木在城市化进程和环境绿化大趋势下,发展空间大。
看好估值切换机会和未来三年高增长,是业绩主题兼具的投资标的。
两会访谈录经济结构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经济结构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英文为Economic Structure 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它有多重含义。经济结构是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影响经济结构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而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有重要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建立在合理的经济可能性之上。结构合理就能充分发挥经济优势,有利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经济结构状况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不同,不同经济发展趋向的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状况差异甚大。
经济结构是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有多重含义:
(1)从一定的总和来考察,则主要通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来表现。
(2)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考察,则包括(如一、二、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结构等)、消费结构、、劳动力结构等。
(3)从所包含的范围来考察,则可分为国民经济总体结构、、地区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等。
(4)从不同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来考察,又可分为经济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能源结构、材料结构,等等。
经济结构是个经济系统,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互相关联、互相结合,有着数量对比关系。研究任何一个经济结构,不但要重视它的要素特性及其结合形式,同时也要重视它的比例关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要求与它相适应的一定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客观制约性,不是随意建立任何一种经济结构都是合理的。影响经济结构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而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结构的变化有重要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是长期形成的,其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适合本国实际情况;是否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可能性之上;能否充分发挥一切经济优势;能否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有利因素;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能否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能否有力地推动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否既有利于促进近期的经济增长又有利于长远的经济发展;能否取得最大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需要。3月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将就“经济社会发展与宏观调控”等问题答问。[1]
关于记者提到及该采取怎么样的措施解决的问题,张平表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21世纪的我们国家已经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同时,一些行业、一些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尤为突出的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焦炭这些传统的产业。还有近一个时期以来,光伏、风电设备这些新兴的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刚才这位记者朋友问是什么状况的话,我用一个量化的指标来概括一下,大体上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焦炭,这些行业我们产能的利用现在大体上是在70%-75%之间,国际上一般衡量比较正常的市场竞争,产能的利用率应该超过80%-85%的幅度比较合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就是产不足需的局面,只有适度的富余,才能够激发市场的竞争,才能够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管理的提升。但是我们现在这些行业的利用率只有70%-75%,所以出现了产能过剩。  光伏利用率就更低一些,只有不到60%,风电现在的产能,风机的产能利用率不到70%。由于产能过剩,所以也就引发了一些问题。它本身对资源、对劳动创造的浪费姑且不说,就是这些企业、这些产业本身也面临很大的困难。所以钢铁行业、水泥行业,尤其是电解铝、焦炭、平板玻璃这些行业现在都比较困难。去年亏损的面都比较大,钢铁行业去年的利润率只有1点几,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亏损的状态。电解铝亏损的面去年达到50%左右。所以企业自身很困难,同时也引发一些恶性竞争,明知道亏损还要生产,还要维持它的运转。这样的一种状态也导致了一些地方的保护主义,分割了市场。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都是很不利的。因此,化解产能过剩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点。  调节这些产能的过剩,刚才你问到一个问题是市场的结果还是政府的调控的结果?各个方面的因素比较复杂,经济界和新闻界朋友都可以做深入的分析。总的就是要通过继续深化改革,来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现在产能过剩和体制机制方面的一些因素。  对于当前存在的产能过剩,中央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明确方向,就是要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尊重规律就是要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尊重市场的规律,尊重各个产业自身的规律。分业施策,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措施。多管齐下,要采取多种经济法律的手段,当然也包括必要的调控手段,就是行政调控的手段。标本兼治是要既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又要在体制机制上能够形成将来不会再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所以对于化解产能过剩,我们现在也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包括通过技术进步来提升我们的产品的档次、质量和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的产能过剩是结构性的,我们企业自身的素质还比较低,产业的结构、产业的质量还不高,结构还不合理,我们自己创新的能力还不强。刚才我说到这些产能过剩,有一些问题我们自己还解决不了。比如平板玻璃,我们现在产能是严重过剩,但是现在电子用的平板玻璃,像我们的电视机这些大平板,玻璃基板我们一直都是进口的,我们自己还不能生产。最近这几年经过科技攻关以后,我们现在国内才有一两家企业掌握这方面的技术,但是大部分还要靠进口。包括我们的风机,风电设备,我们的风机组成控制系统也还要进口。所以,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素质,来解决产能过剩,这是一条途径。第二,通过兼并重组来消化一批产能过剩。第三,通过优胜劣汰淘汰一批落后的产能。第四,我们鼓励我们的企业到海外去发展,转移一批产能。  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多措并举,我们将努力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职工的权益,使得我们经济发展能够进一步走上持续、健康的轨道。近代的工业分工,最终导致了产业在不同国家的集聚,从而产生了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问题。但对结构的关注,并未因结构问题的出现而兴起。
早期的经济理论很少注意到结构问题。在时代,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是产业发展的主流理念,像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相继迭起的远洋航行,英国在时期发展煤、羊毛织品,都与当地的地理资源分不开。加之,当时市场正在形成中,生产表现为一种无限扩张的趋势,几乎所有的都赚钱,结构当然也不会受到关注。与这种形势相适应,新技术倍受瞩目,发明家成为社会“贵族”,是生产的决定力量。谁拥有了新技术,并在生产中广泛推广,谁就拥有了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的。工业革命后,德国在欧洲的崛起,电气革命后,美国的后来居上,无不都是技术精神的反映。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向的转变改变了人们对结构的漠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期阶段,主要依靠的管理理念与生产的流水线技术推动,由此决定,生产向最大的可能性边界一步步靠近。当时即使是那些没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国家在全球也总能找到自己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局面改变了。最早是不具有比较依势的工业国家感觉自己的市场逐渐被拥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国家吞噬,尔后,那些拥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国家也感觉市场正在缩小。与此同时,更多的人发现了这样一条事实:即有些好卖赚钱,而另一些工业品不好卖并且不赚钱。这就是结构问题。日本是最先认识到结构问题的国家,虽然在是战后振兴的原因还是结果上说法不一,但优良经济结构无疑是日本前进的主要因素。当日本与美国、欧洲形成世界经济战略大三角时,国家对结构的关注事实上超过了对技术的关注。由此,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1978年以前的中国经济,农业基础薄弱,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失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优经济结构调整先发展轻工业,扩大高档消费品进口,加强基础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于协调,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中国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增长从主要由第一、第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产业的增长构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整体变化的同时,各产业内部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纯农业产值比重下降,林牧渔业比重上升;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结构正逐步由偏重“消费补偿”的轻型结构,向“投资导向”的重型结构升级;在第三产业内部,交通运输业、商业等比重下降,、金融保险业、、咨询等迅速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国经济经历了战后以来规摸较大的第三次结构性调整,它不仅包括了和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而且还包括了和企业内部结构的变革。通过这一次结构调整,以为代表的美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像汽车、钢铁等一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步伐也大大加快,美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也由此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能得以持续稳定地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经济结构的良性发展。
鉴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传统支柱产业竞争乏力的现状,1993年上台后,美国开始了大规美国经济结构模的结构调整,把发展高技术作为美国经济结构的龙头,力图使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技术在美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大的作用,以提高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为重振美国经济铺平道路。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三大产业结构的优化;二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三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合理调整。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减少,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惟有第三产业欣欣向荣,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服务业在当前的经济持续增长中发挥了支柱性作用,产值已占其GDP的2/3以上,遥遥领先于第一、二产业的产值,使美国进入了以服务业为主的,这对于拉长传统、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美国经济的头号支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各部门的技术改造也大大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支持,进一步提升了美国的经济结构,使美国各主要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得以加强,为美国加强世界第一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执政以来,对工业结构的调整继续采取了这一政策,其主要措施有:
第一,大幅度削减军事经费。据统计,在年间,联邦政府军费开支占总支出的比例年均为24.2%,而在年间,这一比例已降到19.3%,即减少4.9%个百分点。与之相适应,克林顿政府计划将军工生产占美国工业的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的25%降到21世纪初的20%左右。比重的压缩,使得大量投资转向民间工业上,不仅增强了民用工业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二,调整联邦研究与开发预算,平衡军事与民用目标的比重。与军事有关的科研费用在联邦政府研究与开发预算中一直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在20世纪60—70年代,军事科研占的比重曾高达80%,克林顿政府上台后,采取措施大力压缩军事科研在整个研究与开发费用中的比重。到20世纪90年代末这一比重降至50%。
第三,改变军事经济规模过大的不合理局面。1994年8月联邦政府提出“技术重新”,鼓励国防部与有关的一道合作进行技术开关,尤其是“双重用途”技术方面的使用与开发。政府对转为民用技术的公司提供减税和。
第四,政府提供巨额科研经费,更加重视提高民间产业的竞争力。1993年以来,美国科研与开发总投资每年达1600亿美元以上,其中,联邦政府占的比重约为40-45%。政府还将每年从军事研究预算中拿出300亿美元,投资到光纤通信、全国计算机网络、生物技术等民用技术中,并要求全国726个主要从事军事研究的,把现有预算中的10—20%用于与工业界合资兴办民用企业,以帮助民用工业使用高技术创新,研究的重点从制造军备转向更具有广泛前景的民用工业上来。与过去相比,近年来美国投资的重点明显转向民用工业部门,更加重视向的调整方向倾斜,这最终将有助于美国长期竞争力的提高。
虽然美国整体经济水平高度发达,但其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东北部、南部和西部一些经济发达,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则相对落后。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一些州和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使这些地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改善了美国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对促进美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也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联邦政府在调整地区经济结构、推进区域经济协凋发展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以市场导向为主,辅之以政府宏观调控
在推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长期实行市场导向为主,主要依靠市场,引导资本、人口、资源等在各地区的相互流动,利用市场竞争优化地区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方面最主要的例子就是信息产业在一些州的发展。联邦政府为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除直接推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外,还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这对各州起到普遍的示范性作用。在联邦政府的示范与推动下各州政府也纷纷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利用各种办法,促进科技,大力发展以软件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技术经济,从而走上利用高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道路。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处于西部内陆的犹他州。该州政府在原有的80个公司工业园以及2个大学高科技工业园的基础上,加强以科技为基础的商业发展,并专门成立了商业发展局,统一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并推动以信息为主导的的商业化进程。在1993年9月联邦政府推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不久,犹他州先于其它一些州制定了州级“信息高速公路实施计划”,在“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发展各种信息软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软件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州政府扶持并迅速发展起来的。
2.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议
为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实现起飞,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密切配合,下大力气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为这些地区的创造便利条件,在基础设施方面,联邦政府在全国建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其中,高速公路全长8万多公里,占世界高速公路总长度的2/3。高速公路的四处延伸,不仅给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振兴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还缩小了南北部地区和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联邦政府特别重视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目前全国各行业务业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并相互连接成网络,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都能享受到全美乃至全世界的经济、科技等信息。在环境保护方面,联邦政府制定了比较完整的环保法规和政策。各个地区共同的经济发展项目不论大小,都要向联邦政府相关部门特别说明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否则就要受到联邦政府的干预。联邦政府还负担协调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州际合作,治理环境污染。在基础教育方面,美国大多数州实行10年制义务教育,各州政府每年财政开支的80%以上用于基础教育。联邦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支出主要用来帮助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这对它们的经济振兴是十分有利的。
美国政府在大力抓紧的同时,还十分重视指导欠发达地区的。例如:如何为企业创造良好条件,怎样促使科技尽快振兴等等。也就是说,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节的同时,亦不忽视微观行为,注意把政府的与企业、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微观行为相结合,以形成文化、教育、科研的相互配合,政府与企业相互配合的良性循环。
3.对欠发达地区实行若干优惠政策
美国政府促进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导向的核心内容,是努力培育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其经济竞争力。不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它们向欠发达地区提供的援助资金,首先是投向教育、培训事业,尤其是为失业人口提供培训,尽快提高其文化技术水平,从而增强失业人口重新就业的能力本领。与此同时,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都为欠发达地区制定了从到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与措施,鼓励资本流向这些地区。在税收方面,对发展工业生产和扩展,联邦政府给州和地方政府提供多方面的税收豁免权;州政府也用减免税收的办法,促使到欠发达地区投资。在金融方面,在欠发达各州政府设立的建设项目,一旦经过联邦政府批准,就可以向社会;州政府首先对社会各界集资进行,然后用这些集资给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州政府还准许部分公司向社会发行股票,以及对效益好的提供等等。
正是联邦政府有效地实行了各项对不发达地区的援助政策,才促使美国地区经济结构及时得以整,即保障了的协调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各种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进行调整,藉以改善各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比例关系,利用技术进步的主导作用,促使合理化,推动整个国发经济向前发展。当前我国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充分考虑世界科技加快发展和结构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和,对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长期任务。是应对两大潮流的需要。 第一,高新技术革命的潮流,其中包括信息技术革命、革命、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材料革命。这个潮流必然会对全球各国原产生重大冲击,使得有些产业将走向衰落或淘汰,而一些产业将萌生或以爆炸性速度发展,尤其是软件和生物工程产业。第二,的潮流,主要表现在、投资自由化和金融等方面。这个潮流把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地球成为“”。一国经济要想快速发展,就不能无视这两大潮流的存在,要适时调整传统经济结构,顺流而行。在结构调整理论上,存在几个误区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结构调整只注重向自然资源的结合。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后,经济对传统的自然资经济结构调整的误区源的依赖逐步减小,人力资源、科技进步成为经济的主要推动器。作为工业起步阶段的国家和地区来讲,早期经济建之于自然资源基础是一种必然选择,但在原始完成后,继续实施自然资源战略就会走向经济发展的反面。
二是目标定位在不切实际的世界最高技术领域。进入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数字化等新技术,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不少的经济发达地区,都曾把自己的结构优化定位在对世界最前沿技术的追赶上,但往往现实与目标并不能同步。
三是片面注重经济结构的数量对比,忽视经济结构质的对比。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二三产业比较的理念在经济界很流行,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是不是很合理,往往从的划分中去说开去,结果却往往对这种概念进行反驳。简单地进行一二三产业的划分,并不能说明经济结构的合理程度,正相反,分析结构必须关注一些结构的质量分析。
四是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的简单比较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所有制本来并不是事物的核心成分,关键的东西是所有制结构后的机制。也就是说,无法证明哪种所有制结构就是最有优势的,而在于可以看到所有制背后的机制存在哪些不足。投资结构也是如此,按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生产力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投资结构的改变并不只是受到一种简单的人为力量的影响,而更主要地受到一种发展趋势的影响,或者说是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的分析技术的成立基于如下假设的提出:一是经济结构有与宏观之分,而这里的经济结构经济调整的分析技术经济结构指宏观结构;二是微观结构,即企业结构的研究相对成熟,对宏观结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三是选择的技术集合设在与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交叉领域,即微观经济结构分析技术的宏观化。环境扫描是指浏览大量的信息以觉察正在出现的趋势和形成一套设想。它是在研究微观企业内部结构时,对环境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技术。环境扫描技术认为:一,一个组织制定结构战略所需的信息,都可以从公开的出版物中得到,广告、、各种政府机构的公开报告、新闻报道,以及产业研究都是信息的来源;二,许多机构定期分解其它地区的结构,仔细研究其中有哪些是结构创新与结构分析技术的创新,三,通过对所猎取信息的过滤,筛选出3--4 个焦点问题,围绕这几个重要问题,制作设想方案。环境扫描的重要意义在于,结构调整机构不仅应该关注本地区的结构现状和资源现状,还应该关注地区以外的相关信息,也就是以世界的眼光看地区经济发展。视野是否拓宽几乎成为结构政策成败的关键。环境扫描技术同过去对外埠信息关注的区别在于,以往对外埠信息的了解常常还处于感性状态,没有深入的了解,而新的环境扫描技术介入了、、等知识,从而增加了扫描技术的科学成分,把对外埠信息的了解建立在科学状态下,最终使分析结果更加接近实际。环境扫描为经济结构预测奠定了基础。分为两种类型:定量预测技术和。定量预测技术是将一组数学规则应用于过去的数据序列以预言未来的结果。当结构调整机构得到足够的可靠的数据时,定量预测技术就比较可取。但许多时候缺乏获得精确数据的场合,所以预测往往由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这就是定性预测技术。这两种预测方法不可或缺,都是结构调整非常重要的方法。由于环境因素的动态变化,预测结果常常同现实产生一定的偏离,为了提高预测效果,需要注重五种手段的运用:一是采用简单的预测技术,这是因为,统计发现,简单预测技术与复杂预测技术的结果常常是比较一致的;二是将每种预测结果与无变化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后者大约有50%的准确率;三是不能只依赖一种预测方法,特别是进行长期预测时,应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预测,然后对结果进行权衡;四是不要企图准确界定事物的转折点,许多转折点都是随机的;五是随着预测时限的延长;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也随之下降,适当地提高预测期限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率。预测技术是环境扫描技术之后结构调整的关键技术,良好的预测能为地区经济发展确定有效的目标,从而实现经济适度发展。基准技术是寻求不同结构调整机构获得有效结构调整的最佳方式。基准技术的基本思想是,结构调整机构通过分析各个领域的领先者的内部结构,然后模仿他们的做法来改进自己的经济结构。它一般遵循四个步骤:一是结构调整机构成立一个基准化团队,其首要任务是确立参照系、基准化内容以及收集数据的方法;二是因队所需信息包括组织内外所辖范围内外的结构调整情况;三是开展不同结构的经济数据分析,找出结构差距以及导致这种差距的原因;四是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最终达到或超过其它组织的结构标准。基准化事实上是将目标分解,然后观察分解部分目标参照物情况,从中连选出重要的有价值的范式,试行之,并形成新的组合。基准技术是对经济常规化理论的一种延伸,即说明在经济发展中,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需要标明自己的个性,相反,在许多领域,结构安排具有自己的共性,结构调整机构必须首先遵循这种共性安排。由于现实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动态发展,对其他地区结构的研究与复制,虽然决定了结构调整的对错以及速率,但它并不能真正使结构优化,只有变革才能使结构处于一个领先的地位。有效的调整必须最终落足在创新技术上。一是要通过教育沟通、参与、促进与支持、谈判、操纵与合作、强制等技术手段,降低变革行动的阻力;二是必须关注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包括管理领域结构变革、技术变革、人力资源变革等的新动向,要善于将一些新的创新技术引入变革活动;三是特别注重组织文化的变革,逐步建立起一种新的,如接受模棱两可、容忍不切实际、减少外部控制、接受风险、容忍冲突、建立开放系统等等。总之,创新技术是结构调整实现结构升级最重要的一环,没有它,结构调整技术都只能是一种经验的判断,而不是科学。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 第一次经济结构调整:年
由于从1958年起到1978年,中国经济建设除了1961农村经济结构调整—1965年的调整时期以外,许多年份都犯了盲目追求“生产高速度、建设大规模”的错误。同时在建设过程中,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在重工业的建设上,片面强调“以钢为纲”,忽视能源和交通运输业,在重工业内部,则片面强调自给自足,忽视协作配套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如此日久天长就形成了畸形发展的经济结构,某些重工业部门过分突出,而农业、轻工业、能源工业、、建筑业、商业、等行业相当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投资成本大而效益低成为这种畸形经济结构的特征。此外,城镇大量失业人员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居民收入难以提高,生活水平长期未能得到改善。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于1979年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通过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结构和价格、财政等政策,调整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加快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得农业的基础地位开始明确,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比例得到调整,能源供应得到较好的改善。但是在这一时期,又出现了加工业发展过快的新问题。由于基础设施、跟不上加工工业的,供求矛盾开始突出,加上农副产品的供应增速跟不上城乡居民的增长,通货膨胀开始出现并越发严重,为此,自1988年起,中国政府开始了第二次结构调整。
2. 第二次经济结构调整:年1988年9月,中国政府提出了治理整顿、全面深入改革的方针,在大力治理的基础上,着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调整经济结构。此次调整主要是通过调整和,在消除的同时,实行向部分产业和企业“倾斜”的政策,把其他方面压缩下来的资金、原材料、能源和运力集中支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使得农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增加了。这次调整尽管有效地增加了短缺商品的供给,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只是缓和了部分经济结构方面的突出矛盾,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结构失衡的问题,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特别是1992年出现的新一轮经济过热使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地区结构、不仅没有得到优化反而有劣化趋势,最终成为1994年的主要诱因之一。
从前两次结构调整的情况来看,由于经济体制上缺乏对部门、地区结构调整的机制,调整手段基本上是依靠对、投资项目和对国有银行的行政性控制,其实际效果十分有限。加之这两次调整只是一种增量式的调整,对巨大经济存量的问题则基本没有触动,因而中央政府的调整目标最终往往难以实现,致使结构性矛盾反复出现。1991年以后,尽管结构调整的工作仍在陆续进行,但基于同样的原因,经济结构并未出现明显的改善。
3. 第三次经济结构调整:1997年以后1993年下半年以后,为了治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中国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利用紧缩的和抑制需求膨胀,同时继续推进了价格体制、流通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至1996年,宏第三次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观调控已经收到明显成效。但是,在平衡状况明显改善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再次突出。原来存在的和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不仅没有改变,某些方面的“瓶颈”状况更为尖锐。此外,“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问题还很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为此,1997年以后中国政府再次加大了调整经济结构的力度。此次调整的主要内容是:
(1) 加大产业政策执行力度
1994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了《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从《纲要》出台后的实际情况看,产业政策并未对经济结构产生明显影响。其原因主要是重点支持的行业范围较大(占的比重超过50%),政府能够提供的支持能力却明显不足。同时政府缺乏推行产业政策的有效手段,各个部门和环节之间的协调相当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1998年中国政府选择了纺织、煤炭、建材、钢铁、汽车和石化6个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工业行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结构调整工作首先从纺织行业取得突破。鉴于生产能力过剩是该行业长期亏损的主要原因,中央政府制定了纺织行业压锭计划,要求在3年内压缩1000万纱锭,占原有生产能力的1/4。2000年,又要求纺织行业淘汰30万落后的毛纺锭。由于中央政府强有力的监控和鼓励政策具体到位,更由于纺织品市场长期不景气,企业无法继续维持,因而此项政策执行较好,压缩任务得以完成,整个纺织行业率先完成脱困任务。煤炭行业则兼并破产了一批、扭亏无望的企业,关闭了一批资源枯竭的矿山,压缩产量2亿多吨,减少了亏损源。至2000年末,石油化工行业清理整顿小炼油厂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全国共取缔了6000座土炼油场点,列入名单的188户小炼油厂已关闭111户。
(2)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1997年以后,中央政府明确了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企业实施的方针。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改革的具体措施,一是集中力量抓好和企业集团推进和规范企业的。二是进一步放活国有小企业,以联合、兼并、、和出售等多种方式,对全国24万多户国有小企业进行改制。三是规范,鼓励兼并,推进再就业,进行的优化。1998年以后,中国政府提出了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具体目标,进一步加大了国企改革力度。
(3) 大力推进和科技产业化
1998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999年8月,中央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两项重要决定提出,要加强对技术创新和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方向和重点的宏观引导,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确立了推进科技进步的基本方针:一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确定发展目标的优先顺序;二是在总体上要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在重点领域力争突破;三是提高可是持续创新的能力,包括科技基础设施水平、基础研究水平和整体科技能力建设等;四是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把握当今世界经济走势和未来市场需求,集中力量攻克难关。
根据上述基本方针,中央政府出台和实施了科技体制改革重大方案。对10个国家局所属的242家科经济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研机构进行改革,通过转成企业、进入企业和转为中介机构等方式全部实行了。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支持和成果转化的政策,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以财政经费支持,采用投资、贷款贴息、设立、补助资金等形式为创新活动提供支持。
(4) 加强1997年、1998年、1999年三年中,中央政府共增发了2600亿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在预算1000亿元国债基础上又增发了500亿元长期,主要用于国家确定的重点,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据估计,直接带动地方、部门、企业投入配套资金和银行安排贷款合计约7500亿元。向基础设施领域的大量投入,使得长期以来的经济结构的“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并对相应生产行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99年6月,中央政府开始要将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摆上了重要地位。为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中央政府制定了有关开发战略并于2000年3月设立了西部大开发办公室。
与上两次调整不同,此次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具有一些新的特点。首先,此次经济结构调整是首次在市场机制条件下进行的调整,调整方式正在由单纯的政府导向向发挥市场作用方向转变,则正在由主要靠行政手段,向经济、法律手段结合必要行政手段的方向转变。其次,中国即将加入,国际市场环境和游戏规则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与过去封闭、半封闭条件下进行的结构调整有着明显的不同。第三,与短缺时代不同,此次结构调整的目标,已由过去的增加短缺商品产量和品种,转变到产品升级和升级;由国内企业与行业的发展,转变为参与国际范围内竞争。第四,此次经济结构调整是从增量和存量两个角度推进的调整。这与过去仅从增量角度进行的调整有着明显不同。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府补贴项目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