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崔卢王谢留燕华,而不说王谢留燕华崔卢

您目前所在位置:
& “施一公等谈崔卢转基因之争:需要理性的舆论环境”
施一公等谈崔卢转基因之争:需要理性的舆论环境
来源:科学网
作者:李芸 张林
崔永元复旦演讲引发的热议,更像是针对转基因科学传播的一场讨论,而不是争议转基因技术本身。确实如此,一直以来,围绕转基因的争论,真正的问题已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科学传播中的“傲慢与偏见”。这一点,无论科学界还是新闻界都未能幸免。
转基因科学传播中是否存在“傲慢与偏见”?主流科学家与社科领域学者,或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此次争论或将成为国内转基因科普方面的标志性事件,有助于扭转目前国内在转基因方面的无谓争论,并为科学研究营造正常的外部环境。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
我一直很佩服小崔的公益心,很高兴看到他最近关于回归理性讨论的呼吁。
转基因研究是严肃的科学问题,其研发应当由专业的科学家进行评价。不仅是转基因研究,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程序与伦理规范要求。
民众关注转基因粮食是好事,正好借此机会就转基因等一系列科学问题进行科普,但前提是需要一个健康理性的舆论环境。
科学家当然有责任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但一方面确实不是每一位科学家都擅长科普,这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需要提高的能力;但另一方面,更好的解决方案,也许是培养出一批善于在科学家与民众之间搭建沟通桥梁的专业科普、科技类新闻工作者。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刘兵:
看了“崔卢之争”的报道,第一个观感就是卢大儒这位科学家体现了一种傲慢的姿态,并且恰恰是这种姿态导致这不是一次理想的对话。崔永元说科学问题不可能和程序、伦理的问题分开,尤其是当它离开实验室走向社会、和公众使用发生密切联系的时候。我认同他的说法。
从科学传播角度来看,为什么转基因的科学传播投入很大,却很不成功?部分原因就在于这种“卢大儒式”的科学家的态度。卢大儒在这场交锋中的态度、立场和表现方式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这场争论也反映出,公众的要求是超出科学家日常的专业训练的,科学家缺乏承担这种社会责任的良好资质。一个极端的例子,科学家只关心实验室里毒品如何合成,能否成功地合成,而不考虑合成后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显然不行。
当然不仅科学家有缺失,整个社会对科学技术本身的理解、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带来的问题也都准备得不够。科学家没有起到他们的作用,从事科学传播以及科学社会研究专家的声音也不够。他们都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田松:
崔永元高校巡回第一讲在清华大学,我去听了,所以他在复旦大学的讲座我大致能知道主要的内容。我认为崔永元在整个转基因的科学传播中展示出了一个优秀媒体人的素养。
科普有“三阶段”的说法,依次是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传统科普是国家立场,公众理解科学是科学共同体立场,科学传播是公民立场。其中“公民立场”曾引起争议,因为公民不是一个明确的主体,不是明确的利益集团,因此在现实中很难实现。现在这样的案例终于有了。崔永元是央视离职人员,他的纪录片也不是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的身份来拍的,而是一个以公民个人的身份,要回答两个问题。纪录片里政府是被问责的对象,科学家是被提问的对象。整个视角是平视的,呈现了公民立场。
如果需要一个相对公正的科学传播产品的话,崔永元这样的媒体人无疑是适合的。(原标题:转基因舆论场:科普的“傲慢与偏见”)
热门标签:
十大热门资讯 /
十大热评资讯 /
生物360(www.bio360.net) 中文生命科学界资讯站,是中国领先的即时生命科学资讯站点,已成为重要的生物医药信息集散地,提供生命科学业界资讯、评论、观点、产品和策划。
电话: 021-
使用邮箱登录
记住我(两周免登录)
还没有帐号?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接收类型:
接收订阅:
生命科学每日新知 ()门阀,是中国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有现象,影响十分深远。门阀在魏晋时期最为兴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进程。门阀,是门第阀阅的简称。门第指的是家族的背景、地位的贵贱;阀阅指那些为朝廷建有功勋的世家。这些世家为标榜宣扬功勋和荣耀,就在大门的两侧竖立两根柱子,题记功业,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显而易见,门阀指的就是那些世代为官、地位显赫的名门望族。门阀最早在末期出现,后来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尊世胄,卑寒士”,对门阀的兴盛起到了推动作用。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的等级观念,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膏粱、华腴,以及四姓,都是当时登记在册的人,不是显贵便是望族。换言之,普通的老百姓,或者说那些庶族之流根本没资格上户籍册。而“有司选举,必稽谱籍”(《新唐书》),出官入仕都按照这个来,这就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于是,在政治舞台上活跃的,便都是这些名门望族,其中的佼佼者便成为大门阀。门阀拥有极高的特权,其子弟若想当官,直接就可以当,根本用不着请客送礼吃饭。他们不但操控着官场,在经济上还掌握资源,富可敌国,势力很大。这些门阀还垄断着文化,通过讲学收徒,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股坚强的社会力量。更有一些大的门阀,不但世代为朝廷命官,而且多与皇族结亲,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左右朝廷。即使在政治社会最为混乱的东晋十六国时期,一些大门阀的作用也不可小觑,特别是在他们掌握国家兵权后,其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在路卫兵看来,影响这个时期历史的,主要有四个大家族。它们分别是:弘农杨氏、琅琊王氏、陈留谢氏和谯郡桓氏。弘农杨氏,因居于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一地而得名,它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弘农杨氏是春秋时期羊舌氏的后裔,世代为周室命官。西汉时,弘农杨氏权倾朝野,乘朱轮(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因用朱红漆轮,故称)者十人,史称“西汉十轮”。之后更是人才挤挤,一直到到杨坚平南陈灭北齐建立隋帝国,弘农杨氏的风光达到了顶峰。即便是之后,弘农杨氏依然是威名显赫。唐朝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武则天之母杨氏,以及杨贵妃等,都是出自弘农杨氏。宋朝时的杨家将,也是弘农杨氏一族。弘农杨氏还出了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万里等。弘农杨氏在西晋朝时,影响也不小。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杨艳,“其先事汉,四世为三公”(《晋书》),就是弘农杨氏之后。杨氏为司马炎建晋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在朝中地位极高,杨艳的叔父大将军杨骏,以及杨骏的两个弟弟杨珧、杨济,在当时势倾天下,人称“三杨”,把持着司马氏的内外朝政。而杨艳作为当时杨氏家族的核心人物,对西晋王朝的影响作用更是不可估量。一是杨艳力挺自己的白痴儿子司马衷,最终让他继承皇位;二是给自己的白痴儿子选了个暴淫的黑旋风,也就是贾南风做老婆。这两个人,一个是四六不懂的白痴,一个凶狠恶毒的淫妇,搞的朝挺乌烟瘴气。从而导致了为时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也间接导致了五胡的入侵。杨艳亲自力挺的贾南风,后来又大肆诛灭杨氏一族,让杨氏一族暂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不能不说是历史给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琅琊王氏,是王姓的郡望之一。其始祖为周桓王之子王子成父,本为姬姓,后因驱逐赤狄有功,被赐姓王姓。王姓在战国时出了一员大将,就是续白起之后的秦国名将王翦,秦始皇扫六合定中原,王翦祖宗三代立有赫赫战功。后来王翦的曾孙王元一支,迁到山东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西北)一地。到西汉时,琅琊王氏出了个很有名的人物王吉,官至博士谏大夫,其后世代为官,“有累世之美”(《汉书》),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琅琊王氏的后世子孙,无不以“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为荣耀。但说到琅琊王氏最辉煌的时期,则是在“王与马,共天下”东晋朝时。马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王便是琅琊王氏一族最显赫的人物王导。司马睿最初受封琅琊王,得到王氏一族的鼎力支持。晋末丧乱,在王导的策划下,又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可以说,司马睿的发迹,和琅琊王氏是分不开的。所以司马睿在登基典礼上,让王导与他一同坐在龙椅上,“王与马,共天下”也传为佳话。王导官居宰辅,共辅佐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任帝王,成为东晋初期,王朝的实际缔造者和操纵者。王氏子孙及家族成员也多为朝中要员。东晋时,王氏家族曾先后出过8个皇后,与皇室公主联姻的有20多人。在军事上又多掌握兵权,政治地位不可动摇,对整个东晋王朝影响至深。其堂兄王敦都督江、扬六州军事,拥兵重镇,后来一度叛乱,威胁晋室,也是王氏一族势力强大的一个侧面反映。在文化界,王氏一族也颇负盛名,有著名的书法大家王羲之和王献之。刘禹锡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便是指的琅琊王氏,以及陈留谢氏。陈留谢氏。又称陈郡谢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能与琅琊王氏比肩的,唯有陈郡谢氏。“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两句流传千古的诗,让王谢二族当年的风光尽收眼底。谢氏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很快。谢氏一族最显赫的人物,便是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的谢安,而谢氏的发迹也是从谢安这一辈开始的,谢安的堂兄谢尚,弟弟谢万出仕后,家族才开始兴旺,到谢安任相时期达到顶峰。谢安让侄子谢玄组建北府兵,对东晋朝有着深远影响:淝水之战打败前秦,北府兵功劳甚大,后来也是北府兵的首领刘裕推翻了东晋,代之以宋。淝水之战是北方对东晋最大的一次威胁。前秦之前,北方处在纷争的乱世,无暇也无力顾及南方的东晋。相反,东晋却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北伐,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不过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南北双方是势均力敌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南强北弱之势。但前秦统一北方后,形势就发生了变化。前秦完成五胡时期北方的唯一一次统一,重新整合了北方的各方势力,达到空前的鼎盛,也就打破了南北平衡,形成北强南弱之势。谢安以弱胜强,用8万士卒打败前秦百万大军,不但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神话,也使当时的政治格局再次发生重大变化。淝水之战后,北方重新陷入分裂,也让东晋度过了一次亡国危机,得以延续半个世纪的安宁。谢安的风范受到世人敬仰,“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便是谢家声誉和威望的最好佐证,而谢氏一族的政治地位也随之达到了顶峰。谢安加封为太保、都督十五州诸军事,谢玄也委任为荆、江两州刺史,掌握着东晋的军政大权。谢安死后,谢氏子弟大多隐退,不参与实际政治,但家族地位依然不减,其影响一直贯穿了,宋、齐、梁、陈的整个南朝,直至隋唐时才退出历史的舞台。谯郡桓氏。谯郡一地,在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治所在谯县,也就是今天安徽的亳州。桓氏在历史上的名人,有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鬼,战国时秦国将军桓齿,西汉有汝南名士桓宽。当然,这只是一些个例,桓氏整个家族的兴旺,还是在东晋朝时,共出过十一位将军,可谓权倾一时。桓氏一族发迹于桓温的父亲桓彝,桓彝是谯郡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最初在齐王司马冏麾下任骑都尉,晋元帝时受封安东将军,之后“累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名显朝廷”(《晋书》)。桓温是桓彝之子,晋明帝的女婿,受到中书监何充的赏识,被封为荆州刺史、安西将军。虽有皇亲的光环照耀,但桓温能有后来的地位,客观上说,是靠真本事打下来的。其时,北方的后赵政权与西南的成汉结盟,对东晋形成半包围之势,两害相权取其轻,灭掉成汉便成为东晋的首要目标,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正是桓温,桓温也因此在朝中名声大振,后来升至大司马,长期执掌朝政大权。桓温的三次北伐,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却在客观上打出了东晋的威风。第一次,主要对手是氐族的前秦政权,一直打到霸上(长安以东),北伐军很受欢迎,“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晋书》),但是由于后来粮草不济,只得退兵;第二次,打败姚氏的羌军,收复了洛阳。但随后便被刚刚兴起的前燕慕容氏击退。第三次,是与前燕慕容氏对峙,开始时势不可挡,占尽先机,最终在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一役,遭到前燕大将慕容垂的骑兵伏击,铩羽而归。桓温有篡晋室自立的野心。攻灭成汉、三次北伐,都是在树立自己的威信,捞取政治上的资本,为最终的篡立做着前期准备。“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世说新语》)的名言,便是出自桓温之口。桓温在有生之年虽没能实现篡立的目标,却奠定了家族不可动摇的地位。到了他的儿子桓玄时,终于起兵反叛,逼迫晋安帝禅位,于公元404年建立桓楚政权。桓楚政权被刘裕的北府军打败后,桓氏家族余众仍与晋室对抗多年。桓氏一族的反叛,也让本就日趋没落的东晋朝,变得更加摇摇欲坠,最终被刘宋所取代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卷四十九 崔鉴卷五十六 崔辩卷五十七 崔挺清河崔卷二十四 崔宏卷三十二崔逞卷三十五 崔浩卷六十六 崔亮卷六十七 崔光卷六十九 崔休范阳卢卷四十七 卢玄卷八十五 卢观卷七十六 卢同卷八十四 卢景裕赵郡李卷三十六 李顺卷四十九 李灵卷五十三 李孝伯卷八十四 李同轨卷九十 李谧陇西李卷三十九 李宝卷五十三 李冲卷八十二 李琰之荥阳郑卷五十六 郑羲太原王卷三十八 王慧龙北齐书博陵崔第三十卷 崔暹 崔昂第三十九卷 崔季舒清河崔第二十三卷 崔悛子瞻第四十二卷 崔劼范阳卢第二十二卷 卢文伟孙询祖 族人勇第四十二卷 卢潜 卢叔武赵郡李第二十二卷 李元忠族弟密 族人愍 族叔景遗 李义深第二十九卷 李浑浑弟绘第四十三卷 李稚廉陇西李第二十九卷 李玙荥阳郑第二十九卷 郑述祖太原王第三十五卷 王松年隋书博陵崔列传第十九 崔彭列传第二十五 崔仲方列传第四十二 崔廓子赜清河崔列传第四十一 崔儦范阳卢列传第三 卢贲列传第二十一 卢恺列传第二十二 卢思道从父兄昌衡赵郡李列传第七 李德林子百药列传第十一 李子雄列传第二十二 李孝贞列传第三十一 李谔列传第三十七 李德饶列传第四十二 李士谦陇西李列传第十五 李礼成荥阳郑列传第三 郑译太原王列传第三十四 王劭旧唐书博陵崔列传第二十四 崔仁师 孙湜 湜弟液 液子论 液弟涤列传第三十一 崔敦礼列传第四十一 崔玄暐列传第四十九 崔日用 从兄日知列传第五十八 崔涣 子纵列传第六十一 崔光远列传第六十五 崔器 崔瓘列传第六十九 崔佑甫 子植 植再从兄俊列传第八十 崔造列传第八十六 崔损列传第八十七 崔元翰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崔元略 子铉 铉子沆 元略弟元受 元式 元儒 崔弘礼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崔珙 兄琯 弟瑨 玙 球 玙子淡 淡子远列传第一百四十 崔行功列传第一百四十 崔咸清河崔列传第二十七 崔义玄 子神庆列传第四十四 崔融列传第五十八 崔圆列传第一百五 崔邠 弟鄯 郾 郸列传第一百九 崔群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崔龟从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崔慎由 弟安潜 伯父能 能子彦曾 慎由子胤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崔彦昭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崔昭纬列传第一百四十 崔信明列传第一百四十 崔颢范阳卢列传第三十一 卢承庆列传第四十四 卢藏用列传第四十八 卢怀慎 子奂列传第五十 卢从愿列传第七十六 卢鸑列传第八十六 卢迈列传第九十 卢群列传第一百三 卢坦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卢简辞 兄简能 弟弘正 简求 简能 子知猷简求子嗣业 汝弼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卢商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卢钧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卢携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卢粲列传第一百四十 卢照邻赵郡李列传第二十二 李百药 李守素列传第三十一 李敬玄列传第四十 李怀远 子景伯 景伯子彭年附列传第四十四 李峤列传第五十一 李乂列传第六十五 李承列传第七十三 李巽列传第八十七 李纾列传第九十八 李吉甫 李籓列传第一百七 李鄘 子拭 拭子磎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李虞仲列传第一百一十四 李绛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李绅 李珏 李固言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李德裕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李善 李玄植列传第一百四十 李邕列传第一百四十 李华陇西李列传第十二 李大亮 族孙迥秀列传第二十二 李玄道列传第二十三 李延寿列传第三十一 李义琰列传第七十六 李揆列传第八十七 李益 李贺列传卷第一百一十 李翱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李蔚列传第一百四十 李白 李商隐 李拯 李巨川荥阳郑列传第十二 郑善果 从兄元璹列传第一百八 郑余庆 子瀚 瀚子允谟 茂休 处诲 从谠列传第一百九 郑絪 子祗德 祗德子颢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郑覃 弟朗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郑肃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郑畋列传第一百四十 郑世翼太原王列传第五十五 王鉷列传第六十八 王缙列传第七十三 王绍列传第一百七 王翃 兄翊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王质列传第一百四十 王勃 兄勮 勔列传第一百四十 王维 王仲舒
李休女嫁崔殊,李诜女嫁崔双护,李安世娶博陵崔氏女,李叔胤娶崔巨伦姑,李翼娶崔巨伦姐,李宪长女李长辉嫁崔仲哲,李宪女叔婉嫁崔巨伦,李宪次子李希宗娶崔楷女崔幼妃,李宪子李希仁娶崔孝芬女,李希宗长女嫁崔叔瓒,李孝贞娶崔昂次女,李琮子赵客娶崔彦遐女,李琮女和上嫁崔君弘。又如“始崔挺兄弟同居,孝芬叔振既亡后,孝芬等承奉叔母李氏,若事所生”,“家事巨细,一以谘决,每兄弟出行,有获财物,尺寸以上,皆入李之库,四时分赍,李自裁之”。《报德造像碑》中的赵郡李宪李希宗“祖仪同文静公,金相玉质,取贵当年;考司空文简公,桂茂兰薰,名扬身后。”“(二公)复皇钦德业,各产子十人,五男五女,再世如一。男怀卫珍王承之操,咸体润珪璋;女履恭姜伯姬之节,皆心贞琬琰。至如马族丈夫,五常取目;璩氏妇人,三贤擅美。何算张钩,子孙繁盛。黄羊白环,胤嗣丕贤。”李宪“长女长辉,适龙骧将军营州刺史安平男博陵崔仲哲,父秉,司徒静穆公;第二女仲仪,适冀州司马勃海高□□□□侍御史;第三女叔婉,适州刺史渔阳县开国男博陵崔巨,父逸廷尉卿,第四女季嫔适司空公安乐王□□,铨尚书左仆射武康王,第五女稚嫒适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荧阳郑道邕。父琼青州刺史。”希远妻广平宋氏,父弁吏部尚书.孙祖牧,字翁伯,太尉外兵参军;长钧妻河南元氏父孟和司空公谭亮,开府参军事;第二孙谭德,第三孙摩诃,第四孙毗罗,孙女迎男;希宗妻博陵崔氏,父楷仪同三司.孙祖字孝举,司徒参军事.第二孙祖,字孝谋.孙女□□适安乐;希仁妻博陵崔氏,父孝芬,仪同三司.孙伽利,第二孙黄父. 骞妻范阳卢氏,父文翼开府谘议,孙女宝信.;希礼妻范阳卢氏,父文符正员郎,孙僧藏祖牧息白石,僧德女阿范。赵郡李士谦其妻范阳卢氏,亦有妇德。清河崔浩弟娶赵郡李顺妹,又以弟子娶顺女。陇西李瑾转著作郎,稍迁通直散骑侍郎,与给事黄门侍郎王遵业、尚书郎卢观典修仪注。王、卢即瑾之外兄。临淮王彧谓瑾等三俊,共掌帝仪,可谓舅甥之国。卢伯源与陇西李冲特相友善,结为婚姻,往来亲密。陇西李产之,抚训诸弟,爱友笃至。其舅卢道将称之曰: “此兒风调,足为李公家孙。”陇西李行之风素夷坦,为士友所称。其舅子卢思道深所爱好,常赠诗云:“水衡称逸人,潘、杨有世亲,形骸预冠盖,心思出嚣尘。”陇西李礼之,位司徒骑兵参军,与妻郑氏相重。卢道虔外甥陇西李彧,尚庄帝姊丰亭公主,因相藉托。卢度世,李氏之甥。卢道约为太傅陇西李延寔之妻弟。北魏《李媛华(李冲之女)墓志》记载了李冲六女的婚姻情况:令妃嫁范阳卢道裕。稚妃嫁清河崔勖。陇西李士英有文才,王遵业以女妻之。天平初,迁都于鄴,陇西李晓便寓居清河,依从母兄崔甗乡宅。郑羲,陇西李冲之姻亲也。赵郡李孝伯以女妻之。陇西李神俊风韵秀举,博学多闻,荥阳郑伯献常云:“从舅为人物宗主。”陇西李礼成年七岁,与姑之子兰陵太守荥阳郑颢随魏武帝入关。颢母每谓入曰:“此兒平生,未尝回顾,当为重器。”进入唐代以后,士族高门依旧维系着前代以来形成的婚姻圈。《资治通鉴》卷二○○载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冬十月壬戌诏略云:后魏陇西李宝、荥阳郑温、太原王琼、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婚姻。《唐国史补》:“四姓惟郑氏不离荥阳,有冈头卢、泽底李、土门崔,家为鼎甲。”刘禹锡《崔公神道碑》称清河小房崔陲“于子道以孝闻,处伯仲间以友闻”,夫人陇西李氏,汾州司户参军咸一之女。惟夫人为姑臧冠族,以?蘩组纟川辅佐君子,为令妻积三十馀年。以慈俭忠厚训诫诸子,为贤母二十有三年。清河崔与姑臧李、范杨卢世为婚媾,入於婚党,无第二流,言门阀者许为时表。长子邠时为词臣,草册书,以文当进阶,遂上疏乞移荣于亲。优诏允之,特封清河郡太君。士林耸慕,皆自痛其不及。邠为太常,酆为大农,咸白发贵绶,以奉膳羞。诸季各以簪裾,给事左右,愉愉然先意无达。言世荣者,举无与比。以子贵累封赠至凉国太夫人。”《旧五代史 晋书 李专美传》:“专美之远祖本出姑臧大房,与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卢氏、昭国郑氏为四望族,虽布衣徒步,视公卿蔑如也。男女婚姻,不杂他姓,欲聘其族,厚赠金帛始许焉。”崔晔妻李氏志(进士清河崔晔撰并书):姓李氏,讳道因,其先陇西成纪人。德迈于庭坚,氏望显于姑臧,曾王父侨,官终相州成安令,娶清河崔庭曜女;王父应,官终岳州巴陵长,累赠户部尚书,娶清河崔少通女;显考骘,自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出拜江西观察使,赠工部尚书。夫人清河崔氏之出,外王父名郾,终于浙西观察使。重以奕世之亲,归于我。崔舣志亲舅李舟撰:府君讳舣,字济之,清河人也。父安潜,皇太子太师,赠太尉。我家与崔氏世接姻媾,追荣秦晋,长姊适太尉公,生三人,府君即次子也。府君娶故度支巡官监察御史荥阳郑景淋女,郑夫人亦我之自出也。崔氏志:夫人讳,博陵安平人也。五代伯祖讳,祖讳贞固,生戎,(夫人)姑臧李氏之自出,山东甲门。开成017号《唐前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崔公慎经夫人陇西李氏墓志铭并序》:“言阀阅者谓为姑臧长房”。“孙景商墓志”:“母夫人陇西李氏,姑臧上族也”。(大中120号《唐故天平军节度赠兵部尚书乐安孙府君墓志铭》)其母墓志铭云:“太君李氏,姑臧公后,代为鼎族。嗣于景商。”(贞元037号《唐故赠陇西县太君李氏墓志》)“李湍墓志”:“陇西李公湍,地望清甲,冠于邦族”其孙墓志说“公祖乐寿府君以经明行修,公生河朔,早习诗书”。卢践言(志):娶于故京兆府县尉陇西李璹之女。崔卢氏(志):次女适故大学助教陇西李兖。李梲(志):陇西成纪人,元魏荥阳太守姑臧穆侯讳承九世孙;君之配范阳卢氏。祔先茔,礼也。崔纾(志):外祖河南府司录参军姑臧李行约。崔璘(志):夫人陇西李氏。李颛(志):凉武昭王暠之孙承姑臧公之后,大王父讳瑶之,王父讳镒,列考讳重光,皇襄州文学,荥阳郑夫人之出也。夫人清河崔氏。自姑臧公之后,世皆勋爵,其家风礼法,颇为士大夫之所宗仰。(裴璆)世族不昧,每申姻好,必俟良家。是以与公先后稠叠懿戚,璆忝承中外,获奉赞述。卢乐娘(志):母陇西李氏。崔绍(志):娶陇西李景回女。崔(志):女适李峄。卢约妻崔氏:外兄李邃。陇西李亶墓志清河崔融作曰:余与夫子,志合神期,婿相谓娅,妻又吾姨。范阳卢氏为朝请大夫、给事中、姑臧子李府君亶之妻,正议大夫、莫州刺史成裕之母也。此两族者,光乎百代,著乎四海,其为庆也多矣,其为门也盛矣。《唐故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孙府军故夫人范阳郡卢氏墓志铭并序》:“夫人范阳人也,其先有若北中郎将植,以经术重东汉,固安公度世,以才业翊元魏。自〔卢〕固安至夫人十一代,皆出于崔、李、郑三族。”唐故陆浑县令博陵崔府君及妻赵郡李氏墓志铭。唐故朝议郎使持节光州诸军事守光州刺史赐绯鱼袋李(潘)公墓志铭:公名潘,字藻夫,先世赵郡赞皇人,分继东祖之后。皇赵州司马府君诠之曾孙,皇检校司门员外郎府君章之孙,皇赞皇县令府君并之第四子,博陵先夫人之生也。始生六年,就学师训..常侍于伯兄,傍闻左氏,至于废兴理乱褒贬善恶之深旨,发问必对,贯达无遗。讨览经籍,九流百家之语,靡不该通,著诗业文,名显当代。夫人博陵崔氏女。(崔乃开元时崔沔弟崔涛之孙,属博陵崔氏第二房,亦为显族。)墓志记始祖妣太君以夫人之淑惠,详求嘉偶,虑膏粱贵胤,不骄者鲜矣。爰择旧族,得府君之才之美,而许结。崔弘礼女(志):姊次适赵郡李通微。崔(志):次嫁赵郡李存范。李璆(志):元和宰相李绛之长子。世所谓赵之东祖者,地峻门昌,嶷峉当世。君娶范阳卢氏女。长女适宋州砀山尉崔氏。次适前明经卢获。卢就(志):赵郡李德裕之甥也。长女嫁赵郡李义挹。范阳卢夫人(志):夫人年十九归今起居郎赵郡李璋。祔于李氏之先茔,礼也。李氏女(志):曾祖吉甫,祖德裕,考烨,妣荥阳郑氏夫人。李慇(志):赵郡东祖晋魏高齐周隋唐代皆簪缨贵盛,综冠甲门。先太夫人范阳卢氏。夫人适清河崔滂。《隋唐嘉话》《唐语林·企羡》中书令薛元超的妻子是巢王的女儿和静县主,也就是文皇的侄女。然而薛元超却感叹说,他一生之中有三件恨事,其一就是:不得娶五姓女。所谓五姓女者,是指:陇西、赵郡李氏;清河、博陵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这五家的女儿。当时之重门第如是。另,此薛元超,其祖即薛道衡,其父薛收。据《隋唐嘉话·卷上》:薛收为秦王府记室,早亡,文皇每每追念哀悼,曾对房玄龄说:薛收不幸短命,如果他还在,当以中书令处之。《唐国史补》上卷李稹是酒泉公李义琰的侄孙,属于一流高门陇西李氏,李稹本人也有着很好的名声。他做官做到司封郎中,怀州刺史,但是却常常感到自己的官职配不上自己的门第,所以给人写信、扎子,落款只写“陇西李稹”而不写他的官职。《旧唐书·侯思止传》《御史台记》阿武当政之时,其宠臣来俊臣出身庶族,为攀附高门士族而休弃了故妻,强娶太原王庆铣的女儿。后来,同样出身庶族的侯思止也想攀附高门士族以抬高自己的门户,奏请要娶山东高门赵郡李自挹的女儿,阿武要执政者商量是否允许这个士庶通婚。凤阁侍郎李昭德抚掌对诸宰相说:“大可笑”。诸宰相问有什么可笑,昭德说:往年来俊臣强娶太原王庆铣的女儿,已经使国家蒙受了耻辱。现在侯思止又想索取赵郡李自挹的女儿,这不是要再次侮辱国家吗?于是事情被阻止了。《唐语林·企羡》清河崔程,出于清河崔氏之小房,世居宝应县,号为“八宝崔氏”。崔程之姨是宰相陇西李蔚的夫人。崔程此人历经了几郡都没有什么政绩。当时被称为小杜相的宰相杜审权听说崔程的几个女儿有容德,于是写信给崔程,为儿子让能求婚。崔程起初不肯答应,并对人说:崔氏之门,若有一杜郎,何其堪矣。但是杜相坚请不已,崔程最后没有办法了,但是也不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杜相的儿子,而是从“宝应诸院取一娣侄嫁之”,以此搪塞了事。《两唐书·李揆传》李揆出身于陇西李氏,为礼部侍郎,知贡举,有令名。且人物风流,性机敏,美姿仪,又写得一手好文章,当时被称为:门第第一,人物第一,文章第一。肃宗曾对他说:“卿门第、人物、文章皆当代所推”,所以当时李揆被称为“三绝”,其为当时所重也如是。后李揆秉政事,侍中苗晋卿屡次推荐元载为重官,然而元载门第寒微,为李揆所轻视,不肯接纳。李揆对晋卿说:“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此獐头鼠目之子为对寒门子弟之蔑称也,故深为元载所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昔日王谢堂前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