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池尾镇贵政山村现有多少北京人口数量2015???

视频: 普宁市池尾镇贵政山村村官的犯罪行径
分享给好友
您需要先安装&,才能下载视频哦
用优酷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普宁市池尾镇贵政山村村官的犯罪行径
分享给站外好友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flash地址:
<input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id="link3" value=''>
<input id="link4"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value=''>
珠江电视台&&今日关注&&:广东省普宁市池尾镇贵政山村民耕地被村官侵占:贵政山村村官纪金池,纪伟川设局、霸占、强卖农民土地,从中谋取私利!请看普宁的基层党政的犯罪行径,长此下去,普宁将不得安宁!
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670号
京公网安备号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您浏览过的学校
相关地区学校
学校地址:广东省普宁市池尾镇贵政山村
学校传真:
学校邮编:515343
电子邮件:
学校电话:
官方网址:
(请登陆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发布留言需要登录,请或纪桥乡,今位于揭东县地都镇军民村附近一带,是由潮汕纪姓始祖纪恩(元庞公)所创。创乡时村前造石桥一座,命名为下纪桥,因此得名纪桥乡。相传“建屋五十余间,置田二百亩”,但几今两次灾难与波折现在早已经已湮没不在了。
元朝末年(1341年―1368年),潮汕人民对元朝的暴政深恶痛绝,纷纷揭竿而起。当时,潮汕纪姓五世祖纪汝成,也参与了反抗元朝统治的武装起义。在各路抗元武装队伍
中,海阳县彩塘吴子安部,有一位使元军闻风丧胆的猛将,就是纪汝成。在战斗中,纪汝成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堪称先锋,使元兵闻风丧胆。可惜由于寡不敌众,这次“三阳之乱”最终以失败告终。至正十二年吴子安部被元兵镇压后,纪汝成为了逃避元兵的追捕,流浪四方。居住在纪桥乡的纪氏宗亲,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为防元兵的诛杀清乡,作了有计划的分散,离开了纪桥乡,散居潮汕各地,这是潮汕纪姓历史上第一次大迁徒。至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纪汝成才得与家人团聚。可惜历代统治者对“三阳兵乱”的起事者恨之入骨,就连潮汕纪姓后人,对五世祖纪汝成曾参与“三阳兵乱”,也多有避讳。直至现今纪汝成才得于昭雪,虽不能能说是民族英雄,但也是叱咤风云勇猛果敢的一代抗元英烈。因为历代纪氏族人对此事多有避讳,所以至今即使是当地官埭人对这段历史也少有人知晓。
另一使纪桥乡完全湮没至是,被称潮汕史上最持久的官司。随着元朝的灭亡,明朝的建立。明朝初年,原在蓬洲都鸥汀背纪厝避难的纪氏族人,部分迁回纪桥乡居住。记载由纪处士(六世)带领返回纪桥乡定居。明朝万历年间,纪大材(十二世),私卖祖山给薛莫二姓,致使因祖山祖墓之争,与邻村薛陇结仇,引起械斗,并提起诉讼。因当时纪姓后裔不敌薛姓权贵,官司败诉,纪桥乡散乡,纪姓后裔不得不逃离纪桥乡,部分人迁回官埭合族而居。纪姓人家咽不下这口气,从此,每逢潮州知府换人,便提起诉讼。明崇祯12年,潮州府终于判定,祖山祖墓归还纪姓,田地仍给薛姓。此时,纪姓人家合族会宗,重修祖墓,并呈潮州府备案。崇祯12年(1639年)12月20日,勒石建碑,“以断豪恶兼并之据”。
几今灾难与波折纪桥乡最终荡然无存,可以说这也是之前纪恩创乡所没有想到的,也是不想看到。然而历史却常常出现“沉东京,浮南澳”,这样的事情。因为纪桥乡的散乡,却没想到加速汕头东部沿海地区的开发、使澄海县出现一个官埭。之前,官埭可以说是人烟稀少,水天茫茫,只有一些咸田e与草寮,更多的是附近村民用来埋葬死人的乱坟岗。散乡后纪姓人家曾住过于鸥汀背纪厝,但族人多地又少。元末明初先后在机学祖(纪辛六)、南皋公(纪宽洪)的带领下,纪姓族人开始陆续南迁官埭创乡。至清乾隆初年,官埭头、洋边、官埭尾、新乡、夏桂埔(内)、李厝e、坑田、周厝e(内)、纪厝葛南、纪厝葛北、合仔寮、坑沟、林厝e、海香埠、南碧埠、东合、东e、妈宫脚、虾寮、金港纪社、吴潭、高埕、陇下、公婆爷、南畔寮、合仔 、公合、苦栋寮、南山、合仔等,这些以纪姓人为主体的村出现了,便布了今天龙湖区龙祥、新津、珠池三镇(街道),竟纪氏祠堂就多达二十多座。当年纪姓人家只不过被迫迁离纪桥乡,后创立了官埭(今龙祥、新津、珠池一带),可今天却成为潮汕地区最大纪姓族居地。
飞信竞猜季军争夺赛赢取巨额话费
山头老生 () 2:32:001楼 举报删除修改
空间相册留言微博
真好。但愿资料属实我的博客.cn/u/
秒杀邦尼暑假训练营只要900元
阿老友 ([已婚的Alaoyou]) 7:07:002楼 举报删除修改
空间相册留言微博
潮汕纪姓分派流向
作者:纪伟文
纪恩后裔第一次迁居潮汕各地,是在元朝至正年间,至正是元朝末年(1341年―1368年),潮汕纪姓五世祖纪汝成,参与了反抗元朝统治的“三阳兵乱”(纪姓族谱称为“至正变故”)。当时,潮汕人民对元朝的暴政深恶痛绝,纷纷揭竿而起。在各路抗元武装队伍中,海阳县彩塘吴子安部,有一位使元军闻风丧胆的猛将,就是纪汝成。“三阳之乱”被元军镇压后,纪汝成为了逃避元兵的追捕,流浪四方。纪氏宗亲知道事件的严重性,于是,在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作了有计划的分散,离开了下纪乡。
――长房纪潮后裔,由纪德昭、纪德显(三世)率领子孙,到蓬洲鸥汀背避难。
――二房由纪惠率领子孙逃往揭阳渔湖官溪洋,为揭阳渔湖纪姓始迁祖。后由纪彦忠(三世)重迁塘埔渡崩溪、潮尾等处居住。
――三房纪泽后裔,一部分由纪德本(三世)率领迁至浮垄尾(即今浮西乡),为浮垄纪姓始迁祖;另一部分由纪月潭(四世)带领,迁往揭阳产湖(今玉湖镇),为玉湖纪姓的始迁祖。
至元朝灭亡,部分纪氏后裔才迁回下纪乡居住。祖谱明载的有纪处士(六世),由鸥汀背返回下纪乡定居。传至十二世纪大材,私卖祖山给薛莫二姓,致使因祖山祖墓之争,与邻村薛陇结仇,引起械斗,并提起诉讼。因当时纪姓后裔不敌薛姓权贵,官司败诉,纪姓后裔不得不逃离下纪乡,散居潮汕各地。从此,下纪乡再也没有纪姓了。
目前,潮汕地区纪姓人口约十万人(包括住外人口),分布情况如下:
大房纪潮派系
“官埭纪”。居住在汕头市龙湖区的官一村(原称官埭乡,包括官埭头、官埭尾、洋边、新乡四个自然村。)、陈厝合村、夏桂埔村、周厝e村、辛厝寮村、内充公村,其中,官一村、夏桂埔村为纪姓人家纯居地。因这些乡村纪姓人家都源自官埭,所以,外界称为“官埭纪”。人口约33000人,为潮汕纪姓人口最多的聚居地。官埭乡创乡始祖为纪宽洪(九世),是抗元名将纪汝成的曾孙。
“达濠纪”。居住在汕头市濠江区,人口约1200人。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海寇魏崇辉等聚众占据了厦岭、西垄、赤窖一带(今属汕头市区),明朝出动官兵进行围剿,百姓惨遭兵祸,四处逃难,纪姓人也不例外。其中年仅七岁纪潮后裔八世孙纪谅直与母亲一起,离开鸥汀背投靠达濠陈姓姑丈,后落籍达濠,是达濠纪姓始迁之祖。其后,以打渔为生的纪靖良(八世),因为与纪谅直关系较好,也迁到达濠定居。
“竹林纪”。居住于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竹林村,人口约2300人。在达濠定居的纪靖良之子纪艺士(九世)迁到潮阳竹林,为潮阳竹林寨纪姓始迁祖。
“下新安纪” 。居住于潮安县浮洋镇下新安村,人口约380人,始迁祖为纪宗彦(十世)。
“樟林纪”。居住于澄海东里镇樟林村,人口约450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因是丁酉年,故纪氏族谱上称为“丁酉之难”。清顺治年间,郑成功占据南澳岛招兵买马,既想抗清复明,又欲攻打台湾。其船队经过鸥汀一带海面,常受到鸥汀寨主陈君谔抢夺。郑成功意欲灭陈君谔,但多次攻打鸥汀未果。至陈君谔死后,郑兵攻破鸥汀寨,血洗鸥汀二次,死者近万(史志说六万人),幸免者逃走他乡,纪姓人也又一次散居潮汕各地。大难不死的纪汝鲁(十二世)、纪伯贤(十五世),逃往澄海樟林;纪顺笃(十二世)则逃往澄海隆都客仔寮;纪崞直(十一世)迁往澄海苏湾之东湾。至今仅存樟林一脉。
二房纪惠派系
自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纪惠率领子孙离开下纪乡,迁往揭阳官溪洋后,子孙分散,迁移既频且远,合族居住者很少。所以,纪氏族谱少有可考。有记载的只有纪创轩(六世)属下二个派系:
1、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纪创轩垛蓬洲所军,军民异籍,而其子孙则蔓延于潮阳龙井、大寮和惠来等处。其第四子纪肇基(七世),迁往惠来横山,为惠来横山纪姓之始迁祖。
2、纪启章(纪创轩七世孙),原居住在揭阳桃山都塘埔潮尾村,清朝初年,清兵与明朝残余势力之间经常发生战斗,为逃避战乱,在顺治年间迁到澄海蓬洲都浮垄乡(即今浮西村),与三房纪泽派系子孙,合族而居。
三房纪泽派系
“浮西纪”。居住于汕头市金平区浮西乡,人口约2700人,始迁祖是纪德本(三世)。
“桃园纪”。居住于潮安县庵埠桃园,人口约120人,始迁祖为纪成耀(十七世)。
  “玉湖纪”。居住于揭阳玉湖镇玉联村,人口约5400人,始迁祖为纪月潭(四世)。
“塔头纪”。居住于揭西县塔头镇袁厝寮,人口约180人。始迁祖为何人,纪氏祖谱没有记载。传说是从揭阳产湖迁来。
饶平南山宗
由于年代久远,纪氏旧族谱湮灭残缺,许多纪氏流派寻源无绪。饶平南山宗就是其中一例。
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饶平建县,纪启创(纪氏祖谱未载,传说来自鸥汀背)即到饶平创业,居住于天马山下,为饶平纪姓始迁祖。纪启创生有三子,长子居住于岭前南山,二子居住于岭后葛藤埔,三子居住于东洋屯。普宁贵政山纪姓和陆丰县甲子镇纪姓的始迁祖纪循实,就是纪启创的后裔。饶平原纪姓人家,因1958年修建汤溪水库,移民他处,星散各地。
“普宁贵政山纪”。居住于普宁市池尾镇贵政山村,人口约4800人,始迁祖为纪循实(十一世)。
“ 陆丰甲子纪”。主要居住于陆丰市甲子镇城内东门头,人口约1380人,始迁祖为纪循实(十一世)。纪循实于明朝万历年间,带妻曹氏,儿子纪春山、纪碧朝等由饶平移居于普宁贵政山村。因纪循实身体健壮,且志在四海,为谋生意,前往陆丰甲子。
几年后,娶妻刘氏,生儿子纪石榕,再创家业。故普宁贵政山纪姓和陆丰县甲子镇纪姓的始迁祖都是纪循实。
《晏子春秋》里有“金壶丹书”的故事。
原文: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译文: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得到一个金壶,就打开看,内有一幅字,上面写的是:“吃鱼不要翻面,不要乘坐劣马。”景公说:“好,这么说有道理!吃鱼不要翻面,是讨厌它的鱼腥味;不要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吃鱼不要翻面,是让国君和大臣们不要贪得无厌,耗尽民力!不要乘坐劣马,则是让国君不要把不肖之徒放在身边使用啊!”景公说:“纪国有这样的秘笈,为什么还会亡国呢?”晏子回答说:“有这样的秘笈还会亡国的原因,我认为,君子有治理国家的方略,要把它悬挂在大街上让人人都知道;纪国有这秘笈,装进壶里,还有不亡国的吗?”
读史明智,借古鉴今。“丹书”上刻的是纪国的立国之本,本应传之天下,用之四方,以安邦定国。但纪国却不识其价值,不付诸实施,而是藏于金壶,结果最终为齐国所灭。使“丹书”不“丹”,空有锦囊妙计,那藏在精美金壶里的丹书实际上成了毫无意义的摆设。
国史、方志、宗谱是中国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宗族文化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宗族文化一般以宗谱为载体,沿传谱牒,图承世系,传著行列,记载忠孝,备详贞节,木本水源,绵延瓜瓞。如果将优秀的宗族文化写在宗谱,藏于宗祠,那无异于金壶丹书,以贻后世。所以,我们要打开“金壶”取出“丹书”,将优秀的宗族文化广宣流布,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常切水木本源之念,时存敦雍睦族之思。
阿老友 ([已婚的Alaoyou]) 7:09:003楼 举报删除修改
空间相册留言微博
盐洲纪姓渊源初探
作者:纪伟文
盐洲岛位于惠州市惠东县东南部,南临南海红海湾,是考洲洋内的一个内陆海岛。盐洲也称大洲,因盛产原盐,故称盐洲。据考证,自明朝万历年间起,福建沿海一带的渔民便陆续在岛上定居。岛上古老的烽火台,就是当年这里一带渔民,为防御海盗入侵而建造的。今天,它成了历史的最好见证人。
在盐洲岛唐甲村,住着四五百纪姓村民。相传,盐洲纪姓先祖于清顺治年间,从鸥汀迁徙到澄海,再于清雍正年间,从澄海樟林古港出发,向西沿海岸线漂流,然后来到归善县平政司大洲乡(即现在惠州市惠东县盐洲岛唐甲村)居住。三百多年来,盐洲纪姓人家以捕鱼和晒盐为生,至今已有十七代人。
究其渊源,盐洲纪姓是官埭纪姓派生出去的,是“丁酉之难”时逃难到澄海的官埭纪姓人家后裔。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年间,郑成功占据南澳岛招兵买马,既想抗清复明,又欲攻打台湾。其船队经过鸥汀一带,常受到鸥汀寨主陈君谔抢夺。郑成功意欲灭陈君谔,但多次攻打鸥汀未果。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因是丁酉年,故纪氏族谱上称为“丁酉之难”。郑兵攻破鸥汀寨,血洗鸥汀二次,死者万余(史志说六万人),幸免者逃走他乡。官埭纪姓人家也不例外,死伤不少。大难不死的纪汝鲁(十二世)、纪伯贤(十五世),逃往澄海樟林;纪顺笃(十二世)则逃往澄海隆都客仔寮;纪崞直(十一世)迁往澄海苏湾之东湾。如今澄海纪姓仅存樟林一脉。
盐洲纪姓的宗族文化至今仍然有潮汕纪姓宗族文化的痕迹,从二副姓氏对联可见一斑。其一,春生大地世泽长,庆集高阳家声远。横联:光裕堂。其二,高阳世泽长,云母家声远。横联:高阳堂。官埭纪氏大宗祠对联诗中有“隔云母屏乔梓名声于帝座,授青镂管文章兆瑞于梦中。”“忠亮家声旧,云屏世泽新。”“高阳”、“ 青镂管笔”是指纪姓先贤纪少瑜得到文神陆陲赠送的青镂管笔后才思日进,受封高阳郡侯的故事;“云母”“云屏”就是云母屏风,是指三国吴嘉禾年间,吴帝赐尚书令纪大亮和中书令纪骘父子云母屏风,隔障而坐的故事。潮汕纪姓也称本族为“云屏世家”。
盐洲纪姓现存二座乾隆年间祖墓,一座是乾隆戎子年重修的,另一座是乾隆辛卯年吉立。盐洲纪姓始迁祖在唐甲村定居后,传至八世二房迁居稔山镇范和村。盐洲纪姓辈序前七世不详,后十世辈序文:良笔仕兴德,永赖富贵家。其实,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潮汕纪姓各派系所用辈序序文是有差异的。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取当时各地宗亲辈序序文中普遍用及的“明”字为21世,并以该字为首撰就七言诗二句:“明经力穑传家远,睦族敦宗庆泽长。”作为此后全潮汕纪氏家族21世至34世统一辈序序文。2002年10月续修族谱时,在原二句“长”字之后,再增续七言二句:“光焕云屏贞尚衍,德扬瑞彦永隆昌。”作为35世至48世统一辈序。
阿老友 ([已婚的Alaoyou]) 7:12:004楼 举报删除修改
空间相册留言微博
作者:纪伟文
官埭作为地名,始于南宋。埭,是土坝的意思,官府修筑的土坝称为官埭。当时,官府为防水患,令民众于鸥汀背陇头(今鸥上)南面沙滩修筑土坝,此后邻近乡民便将这片地方称为官埭。官埭乡,又称扶龙乡,后称官一村,包括官埭头(今泰龙居委)、官埭尾(今如龙居委)、洋边(今洋滨居委)、新乡(今新兴居委)四个自然村,现有常住人口一万余人,都是纪姓人家,是潮汕地区最大纪姓族居地。昔日的官埭,沙丘起伏,池塘星布,所以,“官埭木仔”、“东池乌鱼”等特产远近驰名。
关于官埭纪氏族居地创立,有以下二种说法:
机学祖创乡说。机学祖就是潮汕纪姓五世祖纪辛六,字机学,抗元英雄纪汝成的弟弟,约生于1335年。这一说法源于官埭头村一块清朝乾隆年间的石刻牌匾,这块位于古寨门上的石刻牌匾,用楷书浮雕着“扶龙”二字,右边写着“机学祖建”,左边刻着“乾隆乙亥年夏月立”。乾隆乙亥年即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
相传,元朝至正年间,为避兵祸,纪姓人家迁到蓬洲都鸥汀背居住,离乡背井,生活艰辛。为解决衣食住行等生计问题,便到南边官埭搭建草寮,开荒种地,养畜捕鱼。族内进行了分工,年老、年幼及妇女,住鸥汀背陇头纪厝巷,洗衣、做饭、织补。由纪辛六等带领族内青壮年住官埭草寮,看护庄稼,喂养禽畜。纪辛六从小熟读诗书,通晓古今,非常崇拜“楚汉之争”时著名将领纪信。此时正值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之年的他,经常给大家讲述当年纪信在荥阳城舍身诳楚成汉救刘邦的故事。纪信是中国纪姓先贤,故里为巴郡阆中县扶龙乡(今四川省西充县紫岩乡纪公庙村)。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官埭搭建的草寮有一定规模,居住的纪姓人家越来越多。因为纪信故里扶龙乡,被誉为“忠义之乡”,为纪念纪信,纪辛六便把官埭这里称为“扶龙乡”。按照这种说法,官埭纪氏族居地创立时间,应在元末明初。
南皋公创乡说。南皋公就是潮汕纪姓九世祖纪宽洪(),字子重,号南皋,是抗元名将纪汝成(五世)的曾孙。“南皋公始创官埭里”这一说法,纪氏族谱有记载。明朝嘉靖14年(1536年),九世祖纪朝武修的《潮州纪姓源流录》;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十七世祖纪振位于浮西写的《潮汕纪氏始祖宋元宠纪公族谱》;2002年10月,官埭纪氏大宗祠重修的《纪氏祖谱》。以上纪氏族谱均有描述。
居住于鸥汀背的纪宽洪,清暇无事,经常南游官埭,见这里风光秀美,心里非常喜欢,便自称南皋乐叟。当时的官埭,沙丘起伏,如金龙横卧,蓄势待升;滩涂连片,似宝盆袒现,招人俯拾。在官埭这片处女地上,番石榴,遍满地,香飘四野,无异仙果;e泊星布,汊港纵横,鱼虾云集,沙鸥低回;土质肥,水源足,可耕可垦,可田可园,可粮可蔬,可渔可殖。于是,纪宽洪便率领子孙宗亲,自鸥汀背迁居官埭,从此,便有了官埭纪氏族居地。按照这种说法,官埭纪氏族居地创立时间,应在明朝嘉靖年间。
沧海桑田,潮起潮落。官埭乡历史上也是几聚几散,历经沧桑。
清顺治年间,郑成功占据南澳岛招兵买马,既想抗清复明,又欲攻打台湾。其船队经过鸥汀一带,常受到鸥汀寨主陈君谔抢夺。郑成功意欲灭陈君谔,但多次攻打鸥汀未果。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因是丁酉年,故纪氏族谱上称为“丁酉之难”。郑兵攻破鸥汀寨,血洗鸥汀二次,死者万余(史志说六万人)。官埭纪姓人家也不例外,死伤不少。
清王朝为根绝郑成功与沿海人民联系,尽快解决台湾问题,于顺治十八年(1661)在东南沿海施行靖边海禁政策,强迫沿海人民内迁50里,制造无人地区,史称“迁界”。当时澄海县境皆列入迁界范围,不迁者、越界者枪杀不赦。官埭纪姓人家又一次离乡背井,流离失所。清康熙七年初(1668年),广东巡抚王来任,巡视粤东,体察民情,目睹沿海边民深受迁徙之苦,因此,为民请命,给朝廷上书《展界复乡疏》。清廷了解到真实情况后,有意解除靖边海禁。当时,两广总督周有德得知朝廷意图,立刻巡行界外,所过地方宣布开界。免除赋税,官给耕牛,受到沿途百姓的热烈拥护。此时,官埭纪姓人家才得以回归故里。为解民困,奏请复海界的王来任、周有德,被配祀于官埭洋边王公庙中。
至清乾隆初年,官埭乡已达到一定规模,于是,兴建了官埭纪氏大宗祠。此时,居住官埭的纪姓人家越来越多,纪姓人家便逐渐南迁,搬到夏桂埔、周厝e、陈厝合、辛厝寮、内充公等地定居。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潮汕平原革命根据地――官埭尾村曾经出现过一段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涌现了向敌人展开英勇不屈斗争纪喜龙、纪经其等革命先烈,在潮汕地下党的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当年革命地下党人曾经常活动、秘密开会的大榕树据点,被称为“革命树”。如今,这棵逾百年的大树,枝叶茂盛,耸立在官埭尾村的西南端、机场路与嵩山路的交界处,汕头市龙湖区把它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官埭乡,明朝嘉靖四十二年以前,称揭阳县蓬洲都鸥汀背官埭里(扶龙乡)。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设置澄海县,蓬洲都改属澄海县辖。
1921年,澄海县废都设区,官埭属澄海县下蓬区。1932年属澄海县第八区(下蓬区)。1937年属澄海县第三区(上蓬、下蓬、D浦合并)。1946年属官埭乡(辖官埭十八村)。1948年属澄海县第三区(上蓬、下蓬合并)。
1949年10月解放后,官埭属澄海县第六区(下蓬区)。1956年3月属澄海县官埭乡。1957年12月属澄海县下蓬乡。1958年9月属汕头市红光人民公社。1959年3月属汕头市下蓬人民公社,称官一大队,辖官埭头、官埭尾、洋边、新乡四个联队。1961年3月属汕头市官埭人民公社。1965年6月属澄海县官埭公社。日属澄海县下蓬人民公社(下蓬、官埭两公社合并)。日属汕头市郊下蓬人民公社。日属汕头市郊下蓬区公所。1987年1月属汕头市郊区下蓬镇。日属汕头市龙湖区下蓬镇。日属汕头市龙湖区龙祥街道(龙祥街道辖泰龙、如龙、洋滨、新兴等居委)。2002年1月属汕头市龙湖区龙祥街道(龙祥街道和龙津街道合并)。
主要参考资料:
《汕头大事记》;
《潮汕史》(黄挺、陈占山著,杜经国审定);
中国广东汕头《纪氏祖谱》(2002年10月编);
《潮汕纪氏始祖宋元宠纪公族谱》(清乾隆六十年纪振位编);
《揭阳县志》;
《澄海县志》;
《南充市文史资料――南充人物(一)》(四川省南充市政协)。
飞信竞猜季军争夺赛赢取巨额话费
阿老友 ([已婚的Alaoyou]) 7:13:005楼 举报删除修改
空间相册留言微博
潮汕纪姓始祖纪恩
作者:纪伟文
纪姓入潮始祖纪恩(字元宠,号归隐),原籍是南宋南直隶淮安府淮庆县西平桥平和庄(江苏省淮安市淮庆县泽锦都西平桥乡平和村)。其父亲纪协泰,字华丽,赐进士出身,曾为宋朝重臣,生有六子:元熏、元理、元宠、元甲、元正、元忠。潮汕纪姓来自江苏省。
纪恩生于南宋理宗淳佑六年(1246年),从小天资聪颖,秉承家学,勤奋上进。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中进士,任浙江绍兴府山阴县知县,爱民如子,敬业兢兢,政绩斐然,三年后升任粤潮州府通判。携弟元忠、妻洪氏及子亨裕同赴潮上任,途经福建泉州府时,因其岳父****源任泉州府知府,遂进衙谒见。时亨裕仅三岁,又值炎夏,不堪长途跋涉,而洪氏母女又不忍即离,故亨裕母子暂留泉州,意待纪恩赴潮上任后再接其到潮,后因元兵入侵,兵荒马乱,无法接亨裕母子到潮,因而亨裕落籍于泉州。纪元忠到潮后经商到琼州,后也落籍于琼。
纪恩到潮任职二年后,升从三品,任潮州府中宪大夫。适逢元兵入侵,潮汕大旱,“四邑库粮无以登收”,致被革职。至宋帝赵显即位,下旨“赦免全国在籍受谪之文武官员”,纪恩得到“复职归籍,另候补选”。此时,元兵从北面大举南侵,纪恩家乡顿成最前线,宋元战事激烈,犬牙交错,宋帝显终于请降。京都陷落,家乡沦陷,兵荒马乱,水陆不通,纪恩不能回归故里。纪恩遂移居鸥汀背陇头,以待机遇。
战火继续燃烧,元兵到处逞凶,流亡的南宋残余势力,末路穷途。纪恩复职无望,归家无计,乡关万里,战云阻隔,音讯断绝。此时社会上谣言四起,人心动荡。又听到传闻在泉州的妻儿罹难于战乱,纪恩心中非常悲痛。潮安县砂陇寨致仕举人施教授,见纪恩品格高尚,才华横溢,今既失偶,又无后嗣,所以把长女嫁给纪恩(即潮汕纪姓谥号庄顺之始祖妈)。然后,纪恩落籍于揭阳县池美都军民山(今揭东县地都镇军民村附近),自号归隐,发誓不做元朝的官。纪恩生三男,长子纪潮、次子纪惠、三子纪泽。从此,纪恩教子课孙,勤耕力穑,刻苦经营,多年之后建屋五十余间,置田二百亩,造石桥一座,名为下纪桥,创立“纪桥乡”(现已不存)。后历经几次大难,后裔散居潮汕各地。后闻亨裕母子,未死于难,立籍福建,纪姓绵延闽粤。
元仁宗延佑四年(公元1317年)七月十五日,元宠公逝世,享寿71岁。施氏妈生于宋理宗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三月初一,卒于元仁宗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二月十一日,享寿70岁,合葬于下纪山葛鸡林。
综观纪恩一生,22岁而荣登进士,即任绍兴府山阴县知县,风华正茂,如日初升,山阴县乃宋理宗的故里,足以见朝廷对纪恩的信任。治县三年,政绩斐然,蜚声四起。25岁升任潮州通判,体恤下情,不扰斯民,因此,27岁遭部革谴,含冤受屈,历经二年,29岁始得昭雪,恢复冠带。然而,南宋的灭亡,风云变幻,使纪恩颠沛流离,令人惋惜,叹息掩涕。但他坚持民族大义,誓不仕元,清操凛冽,正气浩然,归隐于穷乡僻壤,躬耕于山林田野之间,高风峻节,更令人敬仰不已。
[Modified By 阿老友 On
阿老友 ([已婚的Alaoyou]) 7:17:006楼 举报删除修改
空间相册留言微博
纪姓宗祠对联诗
作者:纪伟文
全国各地纪姓宗祠对联诗十分丰富多彩,笔者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部分纪姓宗祠通用对联及其解释如下:
1、纪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贯虱善射;
养鸡不惊。
――佚名撰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古代传说中的善射者纪昌。下联典指古代传说中善养斗鸡者纪子。
精成广义;
备注全书。
――佚名撰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直隶献县人纪昭。下联典指纪昭的弟弟纪晓岚。
天水世泽;
笃行家声。
――佚名撰纪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纪经纶,纪宗德均以笃信而名著。
技推贯虱;
养到木鸡。
――佚名撰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殿指上古传说纪昌善射,箭穿虱之心而过。下联典出《庄子?达生》:“纪子为王养斗鸡……,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
为友嫁女;
代主焚身。
――佚名撰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纪赡,下陆机兄弟友善,机卒,遗有幼女,至长,赡厚资妆嫁之。下联典指汉将纪信乘汉王车以诳楚,项羽怒将信烧死,后刘邦为立庙于顺庆曰“忠佑”。
临湘凤翼;
济北龙头。
――佚名撰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纪赡事典。下联典指清纪昭事典。
2、纪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天锡医学博士;
僧真建威将军。
――佚名撰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代大医学家纪天赐。下联典指南朝齐庐陵内史纪僧真。
3、纪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代主舍身真赤胆;
编书华国乃宏儒。
――佚名撰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楚汉之际的刘邦部将纪信。下联典指清代大臣纪晓岚。
雪里梅花惊雅士;
淮中秋柳动诗情。
――佚名撰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戏曲作家纪君祥。下联典指清代女诗人纪映淮。
过如秋草芟难尽;
学似春水积不高。
――纪昀撰纪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纪昀自题联。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
――纪昀撰纪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纪昀自题联。
登山每与青云合;
弄影应知碧草同。
――纪唐夫撰纪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开成中中书舍人纪唐夫《骢马曲》诗句联。
4、纪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代主焚身,祠成忠佑;
为友嫁女,厚治资装。
――佚名撰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末汉初刘邦部将纪信。下联典指西晋秣陵人纪赡,他与陆机兄弟友善,陆机死后,遗一个幼女,成人后,纪赡厚治资装嫁她出去。
绿苔生阁,芳尘凝树;
白露暖空,素月流于。
――佚名撰纪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大臣、著名学者纪昀别墅(在河北省河间)联。
文武兼优,名垂五俊;
功力俱备,学就三年。
――佚名撰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领军将军纪瞻。下联典指古之善射者纪昌。
赐姓自南阳,溯当年水土功勋华胄,遥遥望并姚姬着族;
迁居近东济,庆迹日宗支汇合披图,历历派分沐泗清流。
――纪昀撰纪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章丘市辛寨乡柳塘口村纪氏宗祠联。纪氏祠堂现存大门与正厅3间。正厅为硬山顶,长约11米,宽约5.5米,高约10米。前出厦,厦内东西两侧楷书“忠”、“孝”两个大字。已被列入济南市级重点保护文物。祠堂约建于清嘉庆初年,具体年代不详。祠内现存对联一幅,匾一块,皆为清著名才子纪均亲笔所题。相传纪均跟随乾隆皇帝微服南巡时,巧遇在此开店的柳塘口材纪姓掌柜,闲聊中得知该村人丁兴旺,百姓安居乐业,高兴之余留此墨宝。上联典出纪氏家族是古纪国的后裔,原居南阳河畔,因禹时导河入海有功,故赐以国为姓,追求其本源来,是一个显贵的家族,有悠久的历史,声望可以和虞舜黄帝这些最有名的氏祖相提并论。下联典出本支纪姓迁移到东济水附近居住,庆贺近日来,几支宗流联上了宗,又汇合在一起。打开祖系图本,源流清清楚楚,虽然支系很多,但都深受齐鲁文化教育,保持礼乐之都的优良传统。
阿老友 ([已婚的Alaoyou]) 7:21:007楼 举报删除修改
空间相册留言微博
《潮汕纪姓渊源录》主要参考资料
作者:纪伟文
《潮汕百科全书》;
《汕头大事记》;
《潮汕史》(黄挺、陈占山著,杜经国审定);
中国广东汕头《纪氏祖谱》;
《潮汕纪氏始祖宋元宠纪公族谱》;
台湾《台闽高阳纪氏宗谱》;
台湾《九龙纪氏总谱》;
四川省南充市政协:《南充市文史资料――南充人物一》;
汕头市龙湖区政协:《龙湖文史》(第一辑);
《如龙之光》(纪炳荣主编);
纪坡民:《升职辞职DD听父亲纪登奎谈往事》;
周秉德:《我的伯父周恩来》;
河北沧州纪晓岚网站;
《揭阳县玉湖区志》(1985年编);
《埯埠志》;
《潮汕人物辞典》;
《潮州府志》(1992年1月编);
《揭阳县志》;
《普宁县志》;
《澄海县志 》;
奔驰击剑夏令营 团购优惠进行时
阿老友 ([已婚的Alaoyou]) 7:22:008楼 举报删除修改
空间相册留言微博
“乞食垄”与“禁乞碑”
作者:纪伟文
过去,官埭头附近有座乞食垄,官埭乡出入口都立有刻着“禁止乞丐入乡”的禁乞碑。
相传,因为朱元璋当过乞丐,所以,明朝年间,丐帮横行天下。到了明朝末年,天子、太子、叫花子,称为天下“三子”,民间流传着好汉惹不起叫花子的说法。当时,各乡里附近都有乞丐搭建的“乞食寮”,每逢乡里有嫁女娶亲办喜事人家,丐帮头目都会上门索要财物,而且大开海口。如果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乞丐们便抬来麻风病人,让麻风病人摆弄糜烂的脚和手,大搞恶作剧,令人恶心,弄得办喜事的人家哭笑不得。各乡各里对丐帮的所作所为都深恶痛绝,但敢怒不敢言。
有一次,丐帮的恶作剧搞到了官埭乡。因为官埭乡都是纪姓人家,纯姓族居,乡民的凝聚力很强。乡亲们见到乞丐在办喜事人家门口大搞恶作剧,便纷纷过来帮腔说好话,乞丐们不听劝说,还大闹喜宴。整个官埭乡沸反盈天,一片哗然。乡亲们忍无可忍,将丐帮头目装进麻袋,抬到官埭头附近一座长满“木仔”树的沙垄活埋,随后便在乡各出入口立下刻着“禁止乞丐入乡”的禁乞碑。临近乡里闻知此事,大家无不拍手称快。从此,“官埭纪”开始扬名,乞丐、小偷都不敢“光顾” 官埭乡。活埋丐帮头目的沙垄也被人们称为“乞食垄”。
“大跃进”时,禁乞碑被挖走,做了桥涵。乞食垄也在“农业学大寨”中被挖掉了。
阿老友 ([已婚的Alaoyou]) 7:23:009楼 举报删除修改
空间相册留言微博
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
作者:纪伟文
纪姓人家与薛陇因祖山祖墓之争,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在民间流传已久。那么,这场官司是怎么回事呢?
薛陇村薛姓人家,开基始祖薛伯肇于宋浮熙年间(约1180),由福建廉村南迁入粤,择居于潮州府揭阳县龙溪都凤里,凤里因薛氏子孙繁衍而被称为薛陇,今属潮安县庵埠镇。
明朝年间,薛陇人才辈出,权贵横生:薛谷光,授阳谷知县;薛俊,官至国子监博士,赠刑部右给事中;薛侃(薛中离),授行人司司正,赠河南道监察御史;薛乔,官至春坊司直,兼翰林院检讨;薛宗铠(薛俊之子),官至户部给事中,赠光禄寺卿;薛守经,授工部主事;薛洪(薛宗铠之子),出任武定府同知,晚年封奉训大夫。薛洪原为翁万达指腹女婿,翁家曾先付租田为妆奁,后女夭折,薛洪遂退还田契。
明朝万历年间,薛陇人请先生择风水,为求基业隆昌,世代富贵。由于附近都盛传纪姓始祖纪恩墓地为麒麟地,所以,薛陇权贵也相中这块地。但是,当时,墓地周围的土地所有权属纪姓,此事如果与纪姓人家明说,肯定行不通。
薛陇的权贵找到居住下纪乡的纪大材(十二世),说是要买下纪乡附近的一片田,纪大材被薛家许下的高价钱说动了心。结果,目不识丁的纪大材在写着连同祖山祖墓和田地一起卖掉的契约上按下了手印。当纪姓人家发现上当,已经白纸黑字,木已成舟。此事,导致了下纪乡纪姓人家与薛陇薛姓人家械斗,并提起诉讼,由于纪姓不敌薛姓权贵,官司败诉。万历年间,下纪乡散乡。
纪姓人家咽不下这口气,从此,每逢潮州知府换人,便提起诉讼。明崇祯12年,潮州府终于判定,祖山祖墓归还纪姓,田地仍给薛姓。此时,纪姓人家合族会宗,重修祖墓,并呈潮州府备案。崇祯12年(1639年)12月20日,勒石建碑,“以断豪恶兼并之据”。
阿老友 ([已婚的Alaoyou]) 7:23:0010楼 举报删除修改
空间相册留言微博
陈炯明参拜官埭纪氏大宗祠
作者:纪伟文
相传,陈炯明曾经参拜官埭纪氏大宗祠。陈炯明号称“粤军之父”,因炮打总统府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风云人物,他为什么要参拜官埭纪氏大宗祠呢?这里,得从他的义子纪阿开说起。
纪阿开(),又名纪泽波,揭阳县(今揭东县)玉湖镇玉联村人。纪阿开早年被官府所迫,落草桑浦山,后杀了潮州都督孙国勤,打起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旗帜,名扬整个潮州。1916年,陈炯明在广东东江发动驻军和民军起义,创建粤军,自任总司令,这是当时广东唯一一支真正从属于同盟会的军队。这时候,纪阿开率桑浦山众“响马”受招加入陈炯明所创建的粤军,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斗争。由于纪阿开胆大勇为,又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被陈炯明看重,并认作义子,从此纪阿开对陈炯明忠心耿耿。同时,纪阿开加入同盟会,并改名纪泽波,洗心革面,脱胎换骨,拥护孙中山先生。
经过辛亥革命与二次革命之后,陈炯明逐渐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陈炯明所创建的粤军也是孙中山依靠的一支主要革命武装部队。纪阿开武功好,枪法准,又是陈炯明的义子,所以,孙中山视察粤军时,经陈炯明推荐,纪阿开曾当过孙中山的卫士长,负责孙中山的安全保卫工作。
由于陈炯明不赞成北伐,主张联省自治,这与力主北伐统一全国的孙中山的主张有着极大差异,两人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彻底决裂。1922年6月16日凌晨,粤军炮轰观音山总统府,纪阿开当时是粤军第二师所属的一个团团长,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追随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率部攻打总统府,也是纪阿开后来常遭抨击的一大罪状。
1923年后,担任粤军旅长的纪阿开,随洪兆麟部退守潮汕地区。纪阿开的宗族观念特别浓烈,他在潮汕八面威风,而对族人却毫无架子,有求必应。纪姓人家不论有什么难处,找到纪阿开,他总是两肋插刀,鼎力相助。因为官埭纪氏大宗祠主奉潮汕纪姓始祖纪恩,所以,纪阿开驻师汕头期间,也经常到官埭纪氏大宗祠祭拜。
1924年11月,陈炯明召开粤军“第二次汕头会议”。会议期间,适逢官埭纪氏大宗祠举行祭祖活动,纪阿开便邀请陈炯明一起到官埭纪氏大宗祠祭祖。当时,江西方本仁、湖南赵恒惕、福建周荫人、云南唐继尧等军阀的代表都到汕头,与陈炯明商讨“联治统一”问题,陈炯明要在林家祠临时行营与各界代表座谈,公务非常繁忙。但因为纪阿开是其义子,对他忠心耿耿,再之,官埭纪氏大宗祠供奉着纪晓岚的牌位(列为十八世),陈炯明曾是清朝秀才,对清朝第一才子纪晓岚非常崇拜,所以,陈炯明便满口答应。
民国十三年(1924)农历十一月下旬,陈炯明、纪阿开身穿长袍马褂,其部下则军容整齐,系枪扛炮,威风凛凛,队伍自洋边码头陇(现嵩山路与汕漳路交界处)至官埭纪氏大宗祠一字排开,阵势甚为壮观。陈炯明、纪阿开带领粤军浩浩荡荡到官埭纪氏大宗祠祭祖,也令附近乡村对官埭纪姓刮目相看,敬畏三分。
参与宝宝大赛得3000大奖
阿老友 ([已婚的Alaoyou]) 7:24:0011楼 举报删除修改
空间相册留言微博
云屏世家的由来
作者:纪伟文
相传,全中国纪氏四十四祖纪大亮,三国时,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甲寅,拜尚书令(职掌图书、秘记、章奏及封奏)。其儿子纪骘(四十五世),字正大,太平二年(公元257年)丁丑,拜中书令(职掌监与令,并掌机密)。在当时,中书令官阶比尚书令高。但每朝会大燕宫庭(国宴会),纪骘侍父坐席,己立不坐,帝怜之,赐以云母屏风,隔障而坐。
纪骘曾孙纪瞻(四十八世),字思远,晋元帝朝(公元317年至322年)为尚书令右仆射(善射者当事,称为仆射),才兼文武,忠实雅正。当时皇帝曾经这样称赞他:“社稷之臣,无复十人卿使其一,为朕卧获六军(旧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所益多矣。”
纪氏后代子孙,追思祖德,以此为荣,即称本族为“云屏世家”。潮汕纪姓有名望的人家,宅门之上都要刻一块“云屏世家”的牌匾。
阿老友 ([已婚的Alaoyou]) 7:26:0012楼 举报删除修改
空间相册留言微博
纪姓起源与分布
作者:纪伟文
(一)姓氏的产生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后把土地分封给兄弟、亲戚及异姓功臣等,建立了71个封国,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贵族40人。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据统计,由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的有48个,由异姓封国得氏的约有60个。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法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即大夫的后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称为氏,如田、白、鲍、费、范、屈、钟离、邯郸等。经过层层分封,以封国、封邑名称为氏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所以说,周朝是我国氏的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氏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到了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姓氏合流之后,从古到今,中国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说是由姓派生出来的氏演变来的。
值得说明的是,远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金天氏(少昊)、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陶唐氏(尧,又称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是后世对想象与传说中的祖先的尊称,不同于“胙土为氏”。
以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二)纪姓起源有下列这些记载和传说:
1、纪姓,以国为氏,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在今山东寿光县东南纪台村一带),建立了纪国。当时的纪国为侯国,与齐国为邻。齐哀公在位,因有不臣之心被纪侯告发而遭诛杀,从此齐纪两国结下怨仇。至春秋时期(公元前690年),齐襄公以替哀公报仇为名进攻纪国,当时的纪侯誓不向齐国屈服,与齐国进行决战,但因国力不如齐国,纪国被齐国所灭。事情传出以后,天下人为纪侯的不受辱而称赞,也为纪国的灭亡而惋惜。尤其是纪侯的子孙,为了纪念故国,从此便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纪。这里所说的“姜姓”,是指古代炎帝族居住在姜水(在今陕西歧山、武功附近的渭水),即以姜为姓。属姜姓的国有齐国(在今山东临淄)、许国(在今河南许昌)、申国(在今河南南阳)、纪国(在今山东寿光)。按照这样的记载,纪姓是炎帝的后裔。
2、纪姓的起源,民间也有这样的传说,根据《九龙纪氏总谱》(台湾纪肇廉修)、《台闽高阳纪氏宗谱》(台湾纪竹林等修)记载:殷太师比干,因谏纣王无道,而遭剖心之祸,其夫人林氏此时已怀孕在身,避难于歧山,产下一子,命名文坚,因左手纹如系,右手纹似已,周王赐“纪”为姓,并封食阳殿归德侯(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所以,比干之子纪文坚为中国纪姓之始祖。据《九龙纪氏总谱》所载,比干以上之直系谱系为:黄帝―玄嚣―蛟极―契―昭明―相士―昌若―曹圉―冥―振―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天乙(成汤)―太甲―太庚―太戊―河甲―祖乙―祖辛―祖丁―小乙―武丁―祖甲―庚丁―武乙―帝乙―比干。按照这样的说法,纪姓是黄帝的后裔。
关于比干谏纣之事,许多史书都有记载。比干,本姓子,名干,是纣王的叔父。按清程大中《四书逸笺》引《孟子杂记》云“王子干,封于比,故曰比干。” 《史记?殷本纪》:纣淫乱不止,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谏纣三日不去,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遂剖观其心。比干死后葬于河南省卫辉县北门十公里左右,比干墓从周武王克殷而封,迄今已有三千余年。比干被誉为“亘古忠臣第一人”,后人因墓立庙,庙建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比干庙院内碑碣林立,有百余幢,特别是北魏孝文皇帝拓跋宏“吊比干文”碑,1963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
据《九龙纪氏总谱》所载,纪文坚之母林氏被周武王封为比干豪公大定国夫人。纪文坚娶苏氏,生七子:长子纪普安,居祖基;次子纪普信,从伯禽(周公旦长子)封鲁国,居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市);三子纪普宝,从仲雍(周太王次子)子孙封吴国,居姑苏(今江苏省吴县);四子纪普显,从重黎(颛顼之后)封楚国,长阳(今湖北省长阳县)居之;五子纪普良,从召公](周文王庶子,武王弟)封于北燕(今河北省大兴县),居燕京、聊城(今山东省聊城市);六子纪普海,从叔度(周武王弟,名振锋)封蔡国(故城在今河南省上蔡县),居汝宁(故城在今河南省汝南县)曹州;七子纪普铨,从吕尚(即姜子牙)封齐国居营丘(今山东省临淄县)。纪文坚于成王二十八年(公元前1088年)卒,同夫人苏氏葬于河南省卫辉县比干墓下。
(三)全国纪姓繁衍分布概况
纪姓作为一个迄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姓氏,纪姓子孙遍及中华大地,海外华人也有许多纪姓人家。纪姓在历史上以平阳(今山西临汾)、天水(今甘肃天水)、高阳(今河北保定一带)、襄平(今辽宁辽阳北)为郡望。堂号有高阳堂、平阳堂、结义堂、崇德堂、永锡堂等,潮汕纪姓称本族为“云屏世家”。根据《台闽高阳纪氏宗谱》(台湾纪竹林等修)所载,现在全国部分省份纪姓聚居地分布如下: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下蓬官一村 ,
汕头市龙湖区陈厝合村,
汕头市龙湖区夏桂埔村,
汕头市龙湖区周厝e村,
汕头市龙湖区辛厝寮村,
汕头市龙湖区内充公村,
汕头市金平区浮西村,
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樟林村,
汕头市濠江区,
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竹林村,
普宁市池尾镇贵政山村,
揭东县玉湖镇玉联村,
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下新安村,
潮州市潮安县庵埠桃园,
揭西县塔头镇袁厝寮,
陆丰市甲子镇城内东门头,
海康县桥家镇 。
福建省:仙游县西苑乡仙山村,
莆田县常太乡顶坑村,
福清县安路镇周店村,
泉州市福山腰村,
晋江市陈埭镇海尾村,
石狮市蚶江镇东安村,
石狮市蚶江镇锦江村,
同安市洪塘镇后麝村,
厦门市开元镇大井村,
龙海市白水镇庄林村,
安溪县官桥镇美寮村,
龙溪县板石乡下尾村,
龙溪县板石乡街石村,
龙溪县板石乡永坑村,
龙溪县板石乡山岩村,
龙溪县新阳镇葛竹村,
龙溪县团结镇潘山村,
龙溪县梅仙镇玉石村,
龙溪县梅合乡惠州村,
龙溪县西滨乡厚丰村 ,
龙溪县溪尾乡埔宁村,
龙溪县中仙乡下洋村,
龙溪县台滨乡圆盘村,
明溪县城头镇,
闽清县金沙乡东坑村,
闽清县金沙乡上滨村,
闽清县池圆镇井后村,
南丰市塔前镇西虎村,
南丰市塔前镇虎山村,
南丰市东坑乡水井窠村,
南丰市南夙镇村尾村,
远阳市垧瑶村,
远瓯市迪口乡大市林村,
德化县水口乡北山村,
罗源县风南街六号,
福鼎县中山街廿九号,
霞浦县乐城镇西岭村。
江西省:宜黄县桃陂乡大港村,
临川县龙溪镇龙溪村,
临川县龙溪镇龙溪村,
崇仁县学陂乡吉度村,
万年县梓埠镇紫下村,
波阳县芦田乡玲口村,
南城县沙州乡早禾田村,
土饶县石狮乡黄岭村,
鹰潭市西门外纪家村,
广丰县河北乡埤溪村,
广丰县下溪乡石埤村,
铅山县英将乡。
浙江省:丽水市碧湖镇九龙村,
遂昌县云峰乡丰坑村,
松阳县十五里乡,
苍南县五凤乡凤村,
余松县临丰乡汪家山,
富阳县万市镇白石村,
长兴市水口乡南山村,
洞头县洞头乡后岭村,
温州市天雷巷七五弄六号,
瓯海县永兴镇五溪村,
青田县万阜乡岭头村,
瑞安市马屿镇,
文成县巨屿镇赤沙村,
文成县三源乡西垄村,
平阳县梅溪乡,
平阳县凤卧乡西塔村,
龙游县龙游镇,
江苏省:涟水县义突乡桃园村,
涟水县岔庙乡丁纪庄,
涟水县义兴乡马金圩,
涟水县高阵头圩村,
涟水县梁岔乡朱圩前,
金湖县金镇先进村,
新沂市草桥镇纪集村,
新沂市炮东镇苏村 ,
盐城市龙风镇留璜村,
远湖县沿河乡逢久村,
如皋市大明乡大纪庄,
东海湾县丰明乡纪荡,
洪泽县岔河镇西陈村,
淮阳县棉花镇西纪庄,
泗阳县黄圩乡西沙村,
灌南县六埤乡朱圩村,
灌云县南岗乡南岗村,
沐阳县钱集镇阳集村,
睢宁县古邳镇纪桥村,
宜兴县落岭乡青龙贡,
漂水县城郊乡曹家村,
兴化市茅山乡西纪庄,
泰兴县萱堡镇纪家汤,
向水县黄圩乡大纪圩,
大丰县刘王镇纪范庄。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城阳镇大北曲,
湾阳县小纪镇,
招远市毕郭乡。
河北省:徐水县户木乡屯庄村,范县自村乡景城村。
山西省:武乡县曹村乡松庄村。
云南省:南华县龙川镇纪家村。
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纪家庄。
河南省:开封市。
河南省:滑县小铺乡中寺村纪行
河北省: 成安县李家町镇东范町村
台湾省:台中县龙井乡龙津村及各县市。
阿老友 ([已婚的Alaoyou]) 7:27:0013楼
空间相册留言微博
--------------------
本文已经被系统屏蔽
--------------------
足球美女大赛赢取1588元摄影套餐
阿老友 ([已婚的Alaoyou]) 7:30:0014楼
空间相册留言微博
--------------------
本文已经被系统屏蔽
--------------------
阿老友 ([已婚的Alaoyou]) 7:33:0015楼
空间相册留言微博
--------------------
本文已经被系统屏蔽
--------------------
阿老友 ([已婚的Alaoyou]) 7:36:0016楼 举报删除修改
空间相册留言微博
官 埭 英 烈
作者:纪伟文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潮汕平原革.命.根.据.地――官埭尾村(现汕头市龙湖区龙祥街道如龙居委会)曾经出现过一段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
1931年,在全国革.命.运动的影响下,潮汕人民纷纷投入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和打倒土豪劣绅、建立革.命.政权的斗争。是年12月,为使闽粤赣边的根据地连成一片,以利于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和各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东江特委派纪岳贞回家乡官埭村进行活动,建立革命根据地。纪岳贞回乡后,积极宣传革.命.道理,使长期被压迫受剥削的群众逐步觉悟起来。仅短短的时间,全村就有一批人参加革命组织。1932年春天,东江特委又派林大光、郭树等同志以教书为掩护,利用夜晚时间进行革命宣传活动。
革命道理象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扉。仅官埭尾村就有三十一名农民参加了革命组织。为了更好发动群众,壮大声势,由纪岳贞、纪喜龙、纪经其、纪经如等十人组成革命领导核心,编成活动小组,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他们不怕艰苦、不怕流血牺牲,剪断敌人的电线,破坏桥梁交通,轰击敌人营盘,打击地主、恶霸、贪官污吏,没收地主的粮食,到处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响亮地提出:“消灭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没收地主财产、救济贫苦家庭”的战斗口号。同时还通过各种文艺形式进行宣传活动。鼓舞人心,发动群众,队伍不断壮大,活动更加频繁,群情激昂,革命声势如火如荼。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敌人闻风丧胆,惶惶不可终日,夜间不敢在家安寝。
某晚,邻乡鸥上村游神赛会演影戏,纪喜龙、纪力伍等受组织的委派,到观戏的人群散发传单,他们装作看戏,不时在人群中移动,把捆绑在两条腿上的几百张传单散发在地上,观众暗地里纷纷捡起,回家后相互传阅,消息传遍四乡六里。当晚,他们在完成散发传单的任务后,在回家的路上又机智勇敢地剪断敌人的电线。当敌人发现通讯线路中断和到处都是传单派警搜捕时,他们已安全到家睡觉了。
1932年5月的一个夜晚,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当人们已经进入梦乡之时,由组织派纪喜龙等带领官埭尾三十四名群众,沿着汕漳公路向浮陇村地主纪亚尼的米店进发,干脆利索地没收了店内的大米,分给贫苦民众,使大家深深感到革命组织的温暖。
陈厝合村土豪纪德丰,长期剥削压迫农民。为了剪除这个人们深恶痛绝的吸民血、吃民膏的坏蛋,我革.命.组.织采取了果断的行动,由纪喜龙等组织了一支四百多人的队伍把纪德丰的豪宅包围起来,把他的财产全部没收,分给群众。在群众的严正要求下,当晚把纪德丰当场枪决。为地方除了一大害,群众拍手称快。接着又枪毙了长期勾结反动派,欺压百姓的地主恶霸纪文川。
纪喜龙1902年出生于官埭尾村一个贫苦的农家,1931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过官埭尾村“苏.维.埃.政.府”负责人。他幼年丧父,同母亲、兄嫂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28岁时才结婚。由于沉重的生活重负,他平时沉默寡言,虽然缺乏文化知识,但机智勇敢,忠于人们忠于党,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革命事业。
当年的地下革命斗争是艰难曲折的,既公开又要隐蔽,经常要与敌人周旋。敌伪.地.方武装和乡间的反动.势.力互相勾结,处处设下陷阱,采取欺骗、收买、分化的手段,扼杀、破坏地下党的组织。他们经常派人到官埭尾村进行搜查,出重赏缉拿纪喜龙等。日,由于叛徒的出卖,革.命.根.据.地遭到敌人突如其来的包围强攻,伤亡很重。形势十分险恶,革命处于危急关头,纪喜龙和纪经其,顽强不屈地继续带领群众进行更加艰苦卓绝的斗争。
日,曾参加革.命.活.动的纪亚妹,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变节向敌人告密,并虚报坑田村群众迫切要求参加革.命.组.织,要领导人去那里为他们开会。纪喜龙等没有识破这个叛徒的伎俩,当晚按约定的时间地点到该村。9点钟前后,埋伏已久的敌人一涌而上,包围了纪喜龙、纪经其等人,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他俩毫不畏惧,奋起反击,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由于敌众我寡,纪喜龙、纪经其光荣牺牲。是年,纪喜龙只有32岁。
敌人为镇压.革.命.运动,日夜对官埭尾村进行挨家挨户搜查,大.搞.反.革.命宣传,,出重赏通缉革命同志,并杀害了一批被捕的同志。当时国.民.党.军邓龙光独立师派三四百名士兵,由营长李驯带队,配合澄海警卫队、下蓬善后委员会等,荷枪实弹,把官埭尾村团团围住,匪首李驯叫嚣“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掉一人”,“谁敢造反,就枪决谁”,“谁同官埭尾村的人同行,就要受牵连”。一时,整个官埭尾村笼罩在白色恐怖烟幕下。
官埭尾村遭此一场大镇压之后,由于缺乏革命组织的领导人,暂时又与上级失去联系,革命斗争处于低潮之中。但人们更加仇恨反动派,日夜盼望.共.产.党,坚信革命一定能够胜利。官埭尾村的革.命.组.织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和指挥下,向敌人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在潮汕地.下.党的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解放后,为缅怀革命先烈,纪念纪喜龙、纪经如等同志,曾将官埭乡改名为如龙乡。当年革.命.地.下.党.人曾经常活动、秘密开会的大榕树据点,被称为“革命树”。如今,这棵逾百年的大树,枝叶茂盛,耸立在如龙居委的西南端、机场路与嵩山路的交界处,汕头市龙湖区把它定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主要革命人物情况介绍
纪喜龙,1902年出生于澄海县下蓬官埭尾村(今汕头市龙湖区龙祥街道如龙居委会)一个农民家庭。六、七岁时,父亲就去世,自此由兄嫂抚养,因家境贫寒,没有入学读书。他性格内向,极少说话,因而人家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土地爷伯”。
纪喜龙1931年参加革命,时年29岁,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日因叛徒出卖被捕,被.国.民.党.反.动.派当场砍下头颅,光荣牺牲。那年纪喜龙才32岁。
195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纪喜龙为革.命.烈.士。
纪经其,1910年生于官埭尾村,出生贫农家庭,因家境贫困,只进小学读过三年书。
1931年他参加革命时只有21岁,1933年入.党,曾任过官埭尾村苏.维.埃.区.委.委.员。
1932因工作需要,被上级调往大南山“红三连”工作。
1934年东江特.委.得知官埭尾村革命力量受到敌人破坏之后,为了加强官埭尾村革.命.根.据.地的力量,又派纪经其回乡领导革命斗争。
1934年8月26日,因叛徒出卖,与纪喜龙一起壮.烈.牺.牲,牺牲时24岁。
195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纪经其为革.命.烈.士。
纪大头,下蓬官埭人,1903年生,1930年参加赤卫队,中.共.党.员,1932年在桑浦山战斗中牺牲。
纪经如,下蓬官埭人,1903年生,1932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1933年在潮安县刘陇被捕遭杀害。
纪乳心,下蓬夏桂埔人,1905年生,1937年参加工.农.红.军,1937年在福建汾水岭战斗中牺牲。
[Modified By 阿老友 On
注册网友赠送个人免费网上商铺
阿老友 ([已婚的Alaoyou]) 7:38:0017楼 举报删除修改
空间相册留言微博
潮汕纪姓祠堂文化
作者:纪伟文
祠堂是宗族的象征。在过去传统社会之宗法制度下,相传民间可以有宗祠是从宋朝开始的,但一直到明神宗万历年间(年),才有礼部尚书夏言奏准百姓兴建家庙、祠堂或大宗祠,以为扩大祭祀祖先之记载,因此今日所见较为老旧的宗祠古迹,要以明朝所兴建的各姓氏宗祠之历史为最久。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宗祠、族谱、祭田,逐渐构成维持家族制度的三大支柱。
祖先迁移他乡在异地生活发展,在安居落户之后,为了能够得到基业永固及尊祖敬宗之目的,他们常有创建屋宇与祠堂之举,历经数十、几百年之后,他们的子子孙孙就有“祖厝”及“祖庙”之迹可寻。在族谱中,也常会有“祠宇”卷之记载。对于祠堂文化的研究,其实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祠堂文化,包含着有利于提高国民道德修养和素质的优秀治家格言、家训和族规的教育,以及继承与弘扬忠贞爱国、为国家为民族英勇献身的精神。而祠堂建筑则是使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古老祠堂文化的载体。
在潮汕地区,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随处都能看到一种供奉祖先家乘木主的处所―――祠堂。在解放前,一些宗族只要有百几十丁(即男子)以上,便要建祠堂来追祖德,报宗功,敦睦族谊,加强宗族凝聚力。倡议建祠堂者的主要思想是:有了祠堂,子孙后代便不会去旁依他族,合族便能在该地居住,繁衍生殖。为了显示宗族实力以及厚实文化积淀,建祠者不惜花重金延请名人书写诗文祖训,或请名师雕琢花鸟虫鱼等物嵌砌于祠堂门壁肚之上。
潮汕地区的祠堂有私祠、宗祠和家庙之分。私祠者,是某氏一支派系所建的,往往称某某公祠。宗祠者是指那些同姓而不论派系所建的祠堂。家庙是官宦人家建的祠堂。在旧时,祠堂格局不能随意设置,是要受封礼制约束,如开三山门和门前设置门当户对(石锣石鼓),族内必须有科班出身而入仕的人。祠堂门前的照壁要嵌麒麟,那就更有讲究,麒麟脚的站跪姿势应按族人官阶品位来定,一般是一品跪三脚、二品跪二脚、三至五品跪一脚、六品以下麒麟不可跪。如若越制违规,当地官府有权拿之问罪,轻则责令拆除,重则要受刑罚。
祠堂作为一族圣地的象征。它虽然有封建族权势力的存在,以及一些带有封建迷信思想,不能与时俱进的陋习。但它却牵动每一位游子的心,当远居海外的赤子回到故乡,便到祠堂向祖宗告知其平安归来。祠堂的存在,还能留给后人对历史的某一个时期的经济、文化研究价值,在建筑上有着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祠堂的存在无疑是一种民间文化艺术的延伸。
目前,在潮汕大地上,有纪氏祠堂二十九座。其中,位于汕头市龙湖区官埭乡洋边村的纪氏大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潮汕纪姓的大宗祠。这二十九座祠堂是:
汕头官埭纪氏大宗祠;
官埭尾大房纪氏宗祠;
官埭尾乐澹纪公祠;
官埭向西祠;
达濠纪氏宗祠;
洋滨三房公祠;
洋滨尾房田祖公祠;
浮西成玉纪公祠;
浮西成矩纪公祠;
官埭头纪学公祠;
洋滨春叟公祠;
官埭尾进和纪氏祖祠;
官埭头二房纪氏宗祠;
周厝e敦叟纪公祠;
辛厝寮纪氏祖祠;
割北机学祖溪翁公祠;
周厝e合仔义术公祠;
普宁贵政山循实公祠;
陆丰甲子镇纪氏宗祠;
安埠桃园纪氏宗祠;
惠来县横山纪氏宗祠;
充公乐坡纪氏公祠;
夏桂埔纪氏祖祠;
潮阳竹林乡纪氏祖祠崇德堂;
揭阳玉湖纪氏宗祠;
潮安县下新安纪氏宗祠永锡堂;
浮西临川纪公祠;
官埭尾庚三纪氏宗祠;
官埭尾纪氏恭祖祠。
阿老友 ([已婚的Alaoyou]) 7:39:0018楼 举报删除修改
空间相册留言微博
潮汕纪姓的族谱和辈序
作者:纪伟文
族谱是以记载一个姓氏的祖先名讳,及家族历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献。国史、方志和宗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族谱产生于夏朝,到了汉朝,族谱已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普遍崇尚的宗族文化。以后,随着封建门第制度法律化,官修世族大地主的合谱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唐朝中期,族谱由以前的官修合谱逐步转向私家修谱而兴盛起来。宋朝受“三纲五常”的宗****理思想支配,私修族谱逐步普及和完善。明、清至民国,宗族活动盛行,私修族谱有增无减。
潮汕纪姓在正史上不见经传,各县志、府志少有留名。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始祖纪恩在潮州府任通判、中宪大夫的时间较短,当时又是南宋末年,战乱不断。元兵进入潮州城后烧杀抢掠,南宋末年潮州府的档案材料大多毁于战火。第二,潮汕纪姓七百多年来少有大富大贵者,也少有名人。所以,族谱成为延续潮汕纪姓家族史料的重要载体。
目前,潮汕地区留下了族人自编的五本老族谱:(1)现存最早的族谱有嘉靖14年(1536年),九世孙纪朝武修的《潮州纪姓源流录》,该族谱序云:“旧有谱志,遭厄运罹海寇,谱斯失矣,然幸存渔湖一谱不泯”。在1536年以前就已有旧谱存在,但修于何时不明。(2)明万历辛亥年(1611年)4月,十一世孙纪毓初主修的《达濠纪氏族谱》,附有“万历辛亥岁贡进士知潮阳县丞事凌志尹赠”的“毓初公族谱序”。(3)“永历癸巳岁(1662年)4月,十四世孙纪魁黄主修的《重修族谱》,并写有序文。(4)清乾隆年间十七世孙纪文征编的《贵政山纪氏族谱》。(5)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十七世孙纪振位于浮西写的《潮汕纪氏始祖宋元宠纪公族谱》。这五本族谱的序文对始祖纪恩的简历记载雷同。由于历代常有续修族谱,潮汕纪姓家族史料才得以长存,从一世祖纪恩开始,至今世系宗支清晰,辈序分明。
2002年10月,官埭纪氏大宗祠重新修订了中国广东省汕头市《纪氏祖谱》。这次祖谱续修,核对了潮汕纪姓始祖纪恩生化时间,辩正了宋时的地名、官职,解决了纪恩为何立籍鸥汀背的疑问,确定了洪氏妈的存在问题,补充了历史的史实,增强了始祖纪恩生平事迹的可信度和准确性。对于潮汕纪姓的迁移,搜集有关史料,写出前辈不敢写之事实,把被颠倒的历史纠正过来,澄清了传说中的谬误。
全国许多地方,现在还存有纪姓族谱,笔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部分族谱名称如下:
1、河北文安《纪氏家谱》不分卷,纪昌期(清)等修,清道光间刻木;2、河北文安《纪氏家谱》不分卷,纪英培、纪文浚等(民国)重修,民国五年(1916)序,石印本;3、河北献县《景城纪氏家谱》十八卷,纪昀(清)纂修;4、江苏镇江《润东彪社纪巷纪氏十修宗谱》十卷,纪崇国纪崇祥等(清)重修,清光绪元年(1875)行素堂木活字本,扉页作《润东纪氏家乘》;5、江苏镇江《润东云山纪氏宗谱》十二卷,纪崇义等(清)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活字本;6、浙江松阳《高阳纪氏宗谱》不分卷,纪堂(民国)撰序,民国二十二年(1933)木刻本; 7、福建同安《龙安纪氏重修族谱》,纪为果(清)修,清乾隆元年(1736)修,民国间重钞本;8、江西临川《纪氏敬义堂世次录十卷》首二卷,纪大奎(清)编,清咸丰二年(1852)敬义堂刻本;9、江西临川《纪氏敬义堂世次录节钞》,纪慎斋(清)撰,务本堂钞本;10、湖南长沙《湖南纪氏族谱》(四修)含长沙支族澧县支族十四卷,纪涤夫(民国)主修 ,民国三十七(1948)木刻本;11、《台闽高阳纪氏宗谱》,纪竹林等修,民国83年(1994年);12、《九龙纪氏总谱》,台湾纪肇廉修;13、陕西彬县《纪氏宗谱》,1719年版本;14、陕西彬县《纪氏宗谱》,1945年续本15、陕西彬县《纪氏宗谱》,1998年修订本;16、《金陵纪氏宗谱》,1994年续订本。
辈序是用以表明同家族世系血缘秩序和关系的名字序列,又称字辈、字派、行第、派序。在潮汕地区,习惯用“辈序”通称。辈序所用的字组成的词句或诗句,都有特定的含义,一般由始迁祖或族中有学问有名望的人制订,并写入族谱,一字一辈,世次分明,在族内具有权威性。
潮汕纪姓从一世祖纪恩开始,至今七百多年,虽辈序分明,但后来各派系所用辈序序文有差异。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潮汕各地宗亲贤达,云集一地,聚会相议,取当时各地宗亲辈序序文中普遍用及的“明”字为21世,并以该字为首撰就七言诗二句:“明经力穑传家远,睦族敦宗庆泽长。”
作为此后全潮汕纪氏家族21世至34世统一辈序序文。
2002年10月续修族谱,根据各地宗亲的要求,官埭纪氏大宗祠理事会委托纪英辉(23世)续撰辈序序文。经反复征求意见和修改,确定在原二句“长”字之后,再增续七言二句:“光焕云屏贞尚衍,德扬瑞彦永隆昌。”作为35世至48世统一辈序。
增续后辈序序文如下:
明经力穑传家远,睦族敦宗庆泽长。
光焕云屏贞尚衍,德扬瑞彦永隆昌。
意思是:通晓古圣先贤的经书术数,努力于耕耘收种,这样的训导要在家族中永远传下去。和睦敦厚宗亲族谊,欣庆先祖的恩德长久福荫子孙。要光耀我纪氏先祖,把先祖的贞德节操崇尚延续下去。以先祖的贞德传统造就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才德杰出人才。这样,我们的宗族便能永远地兴隆昌盛。
纪恩后裔第一次迁居潮汕各地,是在元朝至正年间,至正是元朝末年(1341年―1368年),潮汕纪姓五世祖纪汝成,参与了反抗元朝统治的“三阳兵乱”(纪姓族谱称为“至正变故”)。当时,潮汕人民对元朝的暴政深恶痛绝,纷纷揭竿而起。在各路抗元武装队伍中,海阳县彩塘吴子安部,有一位使元军闻风丧胆的猛将,就是纪汝成。“三阳之乱”被元军镇压后,纪汝成为了逃避元兵的追捕,流浪四方。纪氏宗亲知道事件的严重性,于是,在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作了有计划的分散,离开了下纪乡。
――长房纪潮后裔,由纪德昭、纪德显(三世)率领子孙,到蓬洲鸥汀背避难。
――二房由纪惠率领子孙逃往揭阳渔湖官溪洋,为揭阳渔湖纪姓始迁祖。后由纪彦忠(三世)重迁塘埔渡崩溪、潮尾等处居住。
――三房纪泽后裔,一部分由纪德本(三世)率领迁至浮垄尾(即今浮西乡),为浮垄纪姓始迁祖;另一部分由纪月潭(四世)带领,迁往揭阳产湖(今玉湖镇),为玉湖纪姓的始迁祖。
至元朝灭亡,部分纪氏后裔才迁回下纪乡居住。祖谱明载的有纪处士(六世),由鸥汀背返回下纪乡定居。传至十二世纪大材,私卖祖山给薛莫二姓,致使因祖山祖墓之争,与邻村薛陇结仇,引起械斗,并提起诉讼。因当时纪姓后裔不敌薛姓权贵,官司败诉,纪姓后裔不得不逃离下纪乡,散居潮汕各地。从此,下纪乡再也没有纪姓了。
目前,潮汕地区纪姓人口约十万人(包括住外人口),分布情况如下:
大房纪潮派系
“官埭纪”。居住在汕头市龙湖区的官一村(原称官埭乡,包括官埭头、官埭尾、洋边、新乡四个自然村。)、陈厝合村、夏桂埔村、周厝e村、辛厝寮村、内充公村,其中,官一村、夏桂埔村为纪姓人家纯居地。因这些乡村纪姓人家都源自官埭,所以,外界称为“官埭纪”。人口约33000人,为潮汕纪姓人口最多的聚居地。官埭乡创乡始祖为纪宽洪(九世),是抗元名将纪汝成的曾孙。
“达濠纪”。居住在汕头市濠江区,人口约1200人。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海寇魏崇辉等聚众占据了厦岭、西垄、赤窖一带(今属汕头市区),明朝出动官兵进行围剿,百姓惨遭兵祸,四处逃难,纪姓人也不例外。其中年仅七岁纪潮后裔八世孙纪谅直与母亲一起,离开鸥汀背投靠达濠陈姓姑丈,后落籍达濠,是达濠纪姓始迁之祖。其后,以打渔为生的纪靖良(八世),因为与纪谅直关系较好,也迁到达濠定居。
“竹林纪”。居住于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竹林村,人口约2300人。在达濠定居的纪靖良之子纪艺士(九世)迁到潮阳竹林,为潮阳竹林寨纪姓始迁祖。
“下新安纪” 。居住于潮安县浮洋镇下新安村,人口约380人,始迁祖为纪宗彦(十世)。
“樟林纪”。居住于澄海东里镇樟林村,人口约450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因是丁酉年,故纪氏族谱上称为“丁酉之难”。清顺治年间,郑成功占据南澳岛招兵买马,既想抗清复明,又欲攻打台湾。其船队经过鸥汀一带海面,常受到鸥汀寨主陈君谔抢夺。郑成功意欲灭陈君谔,但多次攻打鸥汀未果。至陈君谔死后,郑兵攻破鸥汀寨,血洗鸥汀二次,死者近万(史志说六万人),幸免者逃走他乡,纪姓人也又一次散居潮汕各地。大难不死的纪汝鲁(十二世)、纪伯贤(十五世),逃往澄海樟林;纪顺笃(十二世)则逃往澄海隆都客仔寮;纪崞直(十一世)迁往澄海苏湾之东湾。至今仅存樟林一脉。
二房纪惠派系
自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纪惠率领子孙离开下纪乡,迁往揭阳官溪洋后,子孙分散,迁移既频且远,合族居住者很少。所以,纪氏族谱少有可考。有记载的只有纪创轩(六世)属下二个派系:
1、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纪创轩垛蓬洲所军,军民异籍,而其子孙则蔓延于潮阳龙井、大寮和惠来等处。其第四子纪肇基(七世),迁往惠来横山,为惠来横山纪姓之始迁祖。
2、纪启章(纪创轩七世孙),原居住在揭阳桃山都塘埔潮尾村,清朝初年,清兵与明朝残余势力之间经常发生战斗,为逃避战乱,在顺治年间迁到澄海蓬洲都浮垄乡(即今浮西村),与三房纪泽派系子孙,合族而居。
阿老友 ([已婚的Alaoyou]) 7:41:0019楼 举报删除修改
空间相册留言微博
打开“金壶”取出“丹书”
作者:纪伟文
《晏子春秋》里有“金壶丹书”的故事。
原文: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译文: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得到一个金壶,就打开看,内有一幅字,上面写的是:“吃鱼不要翻面,不要乘坐劣马。”景公说:“好,这么说有道理!吃鱼不要翻面,是讨厌它的鱼腥味;不要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吃鱼不要翻面,是让国君和大臣们不要贪得无厌,耗尽民力!不要乘坐劣马,则是让国君不要把不肖之徒放在身边使用啊!”景公说:“纪国有这样的秘笈,为什么还会亡国呢?”晏子回答说:“有这样的秘笈还会亡国的原因,我认为,君子有治理国家的方略,要把它悬挂在大街上让人人都知道;纪国有这秘笈,装进壶里,还有不亡国的吗?”
读史明智,借古鉴今。“丹书”上刻的是纪国的立国之本,本应传之天下,用之四方,以安邦定国。但纪国却不识其价值,不付诸实施,而是藏于金壶,结果最终为齐国所灭。使“丹书”不“丹”,空有锦囊妙计,那藏在精美金壶里的丹书实际上成了毫无意义的摆设。
国史、方志、宗谱是中国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宗族文化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宗族文化一般以宗谱为载体,沿传谱牒,图承世系,传著行列,记载忠孝,备详贞节,木本水源,绵延瓜瓞。如果将优秀的宗族文化写在宗谱,藏于宗祠,那无异于金壶丹书,以贻后世。所以,我们要打开“金壶”取出“丹书”,将优秀的宗族文化广宣流布,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常切水木本源之念,时存敦雍睦族之思。
纪氏―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圳人口数量2015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