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官网里有卖画画工具吗

徐悲鸿纪念馆卖假画?
徐悲鸿纪念馆卖假画?
.cn 日22:59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据京华时报报道 2001年5月起,来自德国的约翰先生经人介绍,先后3次从徐悲鸿纪念馆买下多幅国画,其中包括花费了10万元买下的徐悲鸿、袁江、陈少梅、马晋、刘奎龄五位已故老画家的作品。令约翰没有想到的是,经多方鉴定这些作品都为赝品,去年底他将徐悲鸿纪念馆和出售画作的文之杰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告上法院,要求双倍赔偿。
  老外买下九幅“名画”
  2001年5月,约翰与朋友诺帕松第一次来到位于北京市新街口北大街的徐悲鸿纪念馆参观。文之杰文化艺术服务中心经理王高升介绍约翰买下两幅画,花了1500元人民币。王经理说,约翰购买的画因年代不长,所以不贵,但画都是作者本人画的。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约翰又先后两次从王经理手里买了多幅中国画,其中包括袁江、陈少梅、徐悲鸿、马晋、刘奎龄等五位画家的5幅画,价值10余万元。王称这是徐悲鸿等画家的真迹,很有收藏价值。在王出具的收款证明上,除了盖有北京文之杰文化艺术服务中心的章,还有一个徐悲鸿纪念馆的艺术章。
  反复鉴定均为赝品2002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约翰在荷兰将第三次买的作品请人鉴定,结果被告知画是假的。约翰不相信,又把几幅画的照片邮寄到香港,得到的答复也说是假画。没有死心的约翰又来到德国的一个专家处进行鉴定,被告知他买的几幅画根本不是艺术品,也不是画上标明的作者画的。
  日,为了画的问题,约翰第四次来到徐悲鸿纪念馆找到王高升。王坚持表示自己卖的是真画,并又拿了几幅所谓“真迹”给约翰。第二天,满腹狐疑的约翰来到首都博物馆文博文物研究鉴定咨询中心。鉴定专家张如明先生看后表示,这些肯定是假画,其中的一幅袁江的山水画甚至是印刷的。
  卖方承认画是临摹品记者试图与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女士联系,但通过电话查询发现,纪念馆留在114的号码与文之杰的号码是一样的。4月23日,记者来到徐悲鸿纪念馆,文之杰负责外联工作的周杰小姐接待了记者。她说,此事和徐悲鸿纪念馆没有任何关系,纪念馆的所有画都是公开明码标价,如果约翰认为是假画,当时就可以去鉴定。她说,约翰买的画都是临摹品,但不是复制品,不能单纯的以真画假画来概括。
  对于收条上盖有徐悲鸿纪念馆章的问题,周解释说,上面的章只是闲章,不代表纪念馆,这个章是文之杰服务中心自己刻的。至于约翰所说的王经理是徐悲鸿外孙的说法,周则称是无稽之谈。而据高晓阳律师提供的情况,徐悲鸿纪念馆在工商局的备案里并无同意文之杰使用徐悲鸿名字的相关的许可材料。
  纪念馆缺席庭审今年3月25日,市一中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当时徐悲鸿纪念馆作为第二被告没有出庭。
  约翰的代理律师认为,既然被告称他们出售的商品都是仿制品,就应该在书面买卖合同中注明是仿制品,但被告根本没有开具正式票据;同时王高升特别在买卖合同上注明了约翰所购画作的名称、作者的基本情况、生活年代以及作画的具体时间,为此完全可以认定这些都是为了欺骗约翰。
  对于上述说法,文之杰的代理律师表示,约翰在购买时就已经明确知道画不是真迹,而是仿品、赝品,双方是自愿买卖,不存在误解和欺诈。
  由于双方分歧严重,法庭没有当庭宣判。
】【】【】
新 闻 查 询
& 新浪精彩短信
新浪商城推荐
痴痴迷上他
富士数码相机
市场最新动态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精彩专题: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徐悲鸿纪念馆
&&&&&&&&&&&&&&&&&&&
20世纪50年代,北京城内,有一个赏菊的最佳去处。这就是位于新街口北大街53号的契园,契园的主人是爱国老人刘文嘉(年),此人是湖北嘉鱼人,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律系,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任武汉军政府参议,财政、实业两司参议,后任民政司主任秘书,财政司财政科长,1929年任中东铁路督办公署编译处编译委员。事变后,日军侵占东三省。刘文嘉全家迁到北平,在新街口置地6亩,筑屋隐居,除了供家人居住之外,还在院子里或花房里培植菊花。大门口有陈叔通题额“契园”,花房有邵伯纲题额“仰止庐”,假山平台上有章士钊题额“望湖亭”,望湖亭对面,有一组小诗龛,分别悬有屈原、陶潜、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李东阳、法式善等人的画像。
刘家菊园占地4.7亩,培植菊花1000多个品种。院中遍植各种各色的菊花,前院、中庭、东西厢房、北房正厅,无处不摆满大大小小异彩纷呈、幽香四溢的盆菊。每当菊花盛开季节,京城社会名流们都到契园赏菊。
毛泽东素来喜欢赏菊,契园的菊花吸引了他,他曾三次光临这里赏菊,时间是日、日、日。
一日,院中静谧如常,契园老人循例穿行于盆菊丛中,呵护其精心培植的雏菊。忽见南屋有客正在凝神细赏一棵色泽形态出众的菊朵,刘老随即迎上前去,讲述眼前佳菊的特色、品种、来源以及繁殖等等,如数家珍。来客全神贯注倾听,刘老娓娓而谈。刘老一边说,一边注视眼前这位身躯魁伟的客人,觉得似曾相识,良久,终于鼓足勇气,问道:“您是主席吧?”对方回首注视老人,缓缓伸出了右手。老人的手同客人相握在一起,一股暖流刹时间涌入心坎,刘老无比激动,立刻请贵客到上厅歇息,并恭请签名留念。
刘老幸会伟人的当晚,对比今昔,思潮澎湃,难以成寐,诗兴勃发,起身奋笔写出一首歌颂新中国、敬仰人民领袖的七言旧体诗,连同致敬信寄给了毛主席。不久,意外地收到寄自中南海的回信,在印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头的八行信笺上,毛主席亲笔书写了:
园先生:大札和诗作收到。谢谢。即颂大安。毛泽东。
刘老如获至宝,将此件珍品嵌入镜框,高悬北厅,日日躬读,如沐春风。
不多久,契园老人的奇遇在新街口地段家喻户晓。此后毛泽东年年金秋光临契园赏菊。荏苒三年,在一个秋日的下午,一大群人聚集在小胡同口徘徊不去。静候良久,忽听大门吱呀一声开启,毛泽东的伟岸身影出现在大门前。见到眼前聚集着的人群,他举起右手向人们示意。这时人群沸腾,欢呼声此伏彼起,响成一片。小胡同顿时成了波涛汹涌的海洋,人潮涌向毛泽东乘坐的小汽车,有的大爷、大娘隔着车窗玻璃诚挚地向毛主席问安,邀请他明年再来。汽车缓缓驶出了胡同,人们仍然久久舍不得离去。
五十年代,周恩来、朱德、宋庆龄、郭沫若等多次到契园赏菊,朱德还赠诗一首。
1960年,76岁的刘文嘉,将契园无偿献给北京市人民政府,由北京市园林局接管。后来在其园址上盖起了徐悲鸿纪念馆,现刘氏故居尚存。
以上文字转摘自《西城报》。
下面是《新京报》(见上图)等媒体记者对新街口53号刘文嘉菊花园的报道文字之一:
1964年,在北海公园举办的菊展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可称得上解放后北京菊花发展的一次高峰。而为北海公园菊花奠定基础的,除去民国期间,公园开放之初,即已在园内九龙壁西北侧开辟苗圃,种植菊花以外,同样重要的还有,“1960年,北京菊花艺人刘文嘉将私人所有的洁园中的全部菊花和工具都无偿捐献国家,北京市园林局则将这些捐赠交予了北海公园管理,包括洁园中原有的菊花艺师都一并转成了公园的园艺工人。”寿运增说,“这为北海公园和北京菊花在此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菊花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静认为,在北京菊花开始逐步转入公园之际,洁园是私家园林中培植菊花的最后一次高峰。位于今新街口北大街53号的洁园旧址已于1982年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实际上,在菊花鼎盛之时,这里也不过是一处只有6亩的艺菊园圃。
1931年东北沦陷以后,原在黑龙江任职的刘文嘉愤而退职,移居北平,并以退职金购得净业湖畔住房一处,在附属园地中开始莳菊明志,取“洁身自好,闭门啸傲”之意,将之命名为“洁园”,并且自号“洁园老人”。
刘文嘉终生致力于菊花培植,他多方搜求并且推陈出新,培育出许多新的品种。洁园中每年都要养菊数百甚至上千盆,每到花开时节,把菊花摆列在正房之中,免费供人观赏。而在园子中的藤萝架下,还摆着藤椅、桌子、茶水,供赏菊的人随意休憩、取用。“到40年代,刘洁园已成为享誉北京的艺菊名家,被称为‘菊花刘’,与苏州的周瘦鹃并称‘南周北刘’。”
解放之初,除去在北海公园、中山公园、天坛公园等举办的各种大大小小的菊展以外,洁园也一直是北京最为重要的菊花展览场所之一。“这期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就曾多次到洁园赏菊。1951年,毛泽东首次到洁园赏菊后,甚至帮助协调解决了洁园的扩建和雇工问题。”
问题在于,刘文嘉的菊花园是叫“契园”呢,还是叫“洁园”呢,怎么报道相互矛盾?
笔者查西城区档案馆对“契园赏菊”一词的文字解释如下:20世纪50年代,北京城内,有一个赏菊的最佳去处。这就是位于新街口北大街的契园,契园的主人是爱国老人刘文嘉。日军侵占东三省,刘文嘉全家迁到北平,在新街口敬业湖畔置地6亩,筑屋隐居,除了供家人居住之外,还在院子里或花房里培植菊花。大门口有陈叔通题额“契园”,花房有邵伯纲题额“仰止庐”,假山平台上有章士钊题额“望湖亭”,望湖亭对面,有一组小诗龛,分别悬有屈原、陶潜、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李东阳、法式善等人的画像。菊园占地4.7亩,培植菊花1000多个品种。毛泽东素来喜欢赏菊,契园的菊花吸引了他,他曾三次光临这里赏菊,时间是日、日、日。刘文嘉也曾赋诗呈毛泽东,毛泽东也曾复信给这位爱国老人,祝愿他健康长寿。1960年,76岁的刘文嘉,将契园无偿献给北京市人民政府,由北京市园林局接管。后来在其园址上盖起了徐悲鸿纪念馆。
笔者在查有关资料:刘文嘉(年),湖北嘉鱼人,字契园,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律系,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任武汉军政府参议,财政、实业两司参议,后任民政司主任秘书,财政司财政科长,1929年任中东铁路督办公署编译处编译委员。
原来“契园”是刘文嘉老先生的字,相当于别名。
&&&&&&&&&&&&&&
东受禄街徐悲鸿纪念馆
东受禄街,位于北京火车站东侧的泡子河地区,呈南北走向,多曲折,东起抽屉胡同,西止毛家湾胡同,从东到西拐了四个直角弯儿,全长250米,宽7米。东受禄街,清朝属正蓝旗,宣统时称神路街。民国36年(1947年)称东受禄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克勤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上世纪60年代北京修筑地下铁路,将东受禄街拆除一部分,使得这条长胡同只剩下一小段儿了。
著名画家徐悲鸿一家1948年搬到这个院落,1953年他病逝后改为纪念馆,他的家人仍住在这里。1968年在地铁线上的徐悲鸿纪念馆被迫拆除。1973年,周总理指示要“重建徐悲鸿纪念馆”。几经周折,终于选定新街口北大街路北的53号院作为徐悲鸿纪念馆,新馆于1983年1月正式向社会开放。
在廖静文女士的《徐悲鸿传》中可以寻找到了当年那座小院的旧影,“东受禄街16号的房子是悲鸿用卖画的钱买下来的。房屋并不十分宽大,但院内有宽阔的空地。西院还有一棵近百年的大槐树,枝叶繁茂。东院有一棵高达数丈的大椿树,在烈日当空的盛夏,它像一把巨伞一样,给我们带来凉爽的浓荫和习习的清风。”徐悲鸿和夫人廖静文搬进这座小院时,院内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他们两人一起割除了杂草,种上了许多果树。在西院的大片空地上,还种上了许多蔬菜。在这座恬静的小院中,徐悲鸿夫妇过着温馨幸福的生活。徐悲鸿与廖静文的女儿就出生在这里。
在东受禄街居住时,是徐悲鸿事业的鼎盛时期。北平解放前夕,徐悲鸿毅然拒绝国民党要求他去台湾的“邀请”,留在大陆继续美术教育和创作。为了北平和平解放,徐悲鸿曾经多次苦劝傅作义。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担当起美术界的重要工作,并且创作出大量反映新时期的美术作品。然而,正值壮年的徐悲鸿,1953年,终因积劳成疾不幸辞世,廖静文及家人遵照徐悲鸿的遗愿,将他生前留下的全部艺术作品捐献给了国家,国家在徐悲鸿居住地小院建成“徐悲鸿纪念馆”,将徐悲鸿的收藏和作品在这里展出。徐悲鸿纪念馆是建国之初成立的第一座美术家个人纪念馆。周恩来总理亲书“悲鸿故居”匾额。
徐悲鸿第一次来北京租住在方巾巷,具体地点无可考。徐悲鸿从1927年离开北京后,经过近20年再次回到北京。这一次回京是因为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徐悲鸿为国立北平艺专校长。徐悲鸿当时已经是知名的画家,但是他在北京没有置办房产,他将自己的全部收入都用来购买画作了,于是他像“北漂”一样过着租房生活。
徐悲鸿租住的第一处住房就在东裱褙胡同22号的东西厢房。据廖静文在《徐悲鸿传》中回忆,他们一家在东裱褙胡同22号院居住时,这里的环境不是很好,房屋主人住在北屋,经常邀人打麻将到深夜,院里整日嘈杂不安,吵得他们一家不得安眠。那时廖静文正怀着第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比较安静的住处,于是就想着搬到条件好的地方居住,但是一时又找不到好的住处,不久徐悲鸿与廖静文的儿子就出生了。
&&&&&&&&&&&&&&&
新街口徐悲鸿纪念馆
新街口北大街53号的徐悲鸿纪念馆1983年1月重新开放,是一座展示徐悲鸿先生生平活动、作品及收藏品的社科类专题人物纪念馆。纪念馆是一座典雅的灰绿色二层楼房,总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拥有7个展室和1个序厅。
徐悲鸿先生(年),是我国著名的画家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同时还是一位积极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爱国主义者。他虽出身贫寒,但通过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获得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他的中国画融汇可西方技法,而素描和油画则搀入可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作品表现出了高度技巧和民族特色的结合。
漫步在展厅内,我们在欣赏大师不朽的艺术作品的同时,更为那洋溢其中的高尚民族精神所震撼:巨幅国画《九方皋》表现了艺术家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对光明前途的向往,作于1940年的《愚公移山》激励全国人民争取抗战的胜利;《田横五百士》则歌颂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坚韧品格;他笔下的骏马寄托着喜、怒、哀、乐的感情,与他常画的雄狮、晨鸡一样表现了令人振奋的战斗精神。此外,在这里我们还可以从百余幅素描作品看到艺术家在素描技法上的精深功力。藏品中还有《八十七神仙卷》等大师毕业生收藏的许多优秀绘画作品。
徐悲鸿逝世后,他的夫人廖静文,将徐悲鸿的作品1200余幅,他生前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现代著名画家的作品1200余幅,还有1万余件图书画册等珍贵资料捐献给国家。他的全部作品被列为国家文物。徐悲鸿纪念馆出售他的画册和复制品,馆内还设有《徐悲鸿画室》,向国内外招收进修生,由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执教。
&&&&&&&&&&&
徐悲鸿纪念馆与郭沫若纪念馆
1945年2月,中华民国陪都重庆依然春寒料峭。月初的一天,郭沫若特意从市区来到嘉陵江北岸的磐溪石家祠堂,探视大病初愈的徐悲鸿。徐悲鸿对郭沫若的到来格外激动和兴奋。郭沫若说,他还带来了周恩来先生的关心和问候,徐悲鸿更是喜不自禁。郭沫若说,周先生实在很忙,托他转赠周先生从延安带回来的红枣和小米。说着,郭沫若将两个纸包交给徐夫人廖静文。徐悲鸿抚弄着红艳艳的枣子和黄灿灿的小米,脸上充满了喜悦和感激,虚弱的病容一扫而光。“请你代我向周恩来先生致谢;而你也不辞路远亲自送来,真叫我受之有愧。”徐悲鸿动情地对郭沫若说。
随后,两位老朋友便围着小火盆亲切地交谈起来。询问过病情后,两人又谈起了陪都文化界的现状,谈起了当前的时局。徐悲鸿流露出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他们都希望能组成有共产党参加的、更利于抗战的民主联合政府,还民众自由与民主。郭沫若立即从衣袋里掏出一份文稿,题目是《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徐悲鸿接过去急切地读着,精神为之一振。待郭沫若说明缘由后,徐悲鸿毫不犹豫地提笔在《进言》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徐悲鸿夫妇执意挽留郭沫若吃过午饭再过江,廖静文立即下山去买了一瓶泸州大曲和几样下酒菜。徐悲鸿因病不能饮酒,便由廖静文作陪。郭沫若异常兴奋,一边畅饮醇香浓郁的大曲酒,一边与徐悲鸿谈笑风生。徐悲鸿说:“我很敬重郭先生,不顾个人安危,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国统区的心脏,发出这样的战斗檄文!”郭沫若说:“你不也是把生命置之度外,在檄文上庄严地签下了自己的大名吗?”两人相视大笑。郭沫若即席挥毫作了一首七绝:豪情不让千钟酒,一骑能冲万仞关。仿佛有人为击筑,磐溪易水古今寒。
徐悲鸿望着郭沫若那昂扬悲壮的诗句、那行云流水般的书法,不无遗憾地说:“我真手痒了。要不是手腕没有力,我真想作画来纪念我们今天相会的情景。”
郭沫若起身告辞时,一再叮嘱徐悲鸿要多多保重。徐悲鸿因病体虚弱不能远送,便嘱夫人护送郭沫若到嘉陵江渡口,并一定要看见郭先生上了船后再回来。
十多天后,2月22日的《新华日报》、《新蜀报》刊登了《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的全文和312位各界著名人士的签名。它的发表,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震动了国民党政府。
徐悲鸿与郭沫若相识于1925年,直至1953年徐悲鸿逝世,28年交往不断。
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道:我和悲鸿1946年在重庆结婚时郭老是证婚人,他还作了一首诗,并亲自书写在一张红色金箔的纸上,裱好送给我们。其诗如下:“嘉陵江水碧于茶,松竹青青胜似花。别是一番新气象,磐溪风月画人家。”落款是郭沫若于立群贺,给我们的新婚增加了很多欢乐和光彩。
解放后,郭老和悲鸿都来到了北京,往来就更多了。于立群夫人曾亲手给我的小女儿芳芳缝制了一条花色和式样都很美丽的连衣裙。1949年,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布拉格召开,郭老是团长,悲鸿和许多文艺界的人物都出席了。归来后,周总理亲自在北京饭店欢宴全体代表,我也应邀出席,那种欢乐的气氛,使我终身难忘。
悲鸿不幸于1953年脑溢血逝世,周总理亲自题写了“悲鸿故居”匾额,郭老亲笔书写了“徐悲鸿纪念馆”的牌匾和八宝山悲鸿的墓碑。悲鸿去世后,郭老和立群夫人还经常到徐悲鸿纪念馆来看望我和小儿女。当我请他们写字时,他们从未拒绝过。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我们仍互相来往。我在“文革”中被作为“反动权威”遭红卫兵毒打,几次昏迷,后经急救站抢救,才侥幸活下来。而郭老也受到冲击,并失去了两个聪明可爱的儿子。
我每次见到立群,她都会因谈到失去的儿子而泪流满面。听说郭老晚年曾亲自工整地抄录他那可爱的儿子留下的日记,正襟危坐,一笔不苟,可以想见郭老内心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往来也渐渐少了。
岁月如流,它带走了太多的欢乐。悲鸿、郭老和夫人都早已长眠地下,只有我活到现在,亲眼看到了国家的富强,感受到晚年的幸福。回顾往事,仍不免泫然泪下。
徐悲鸿一幅画价值2.668亿元!
1951年郭沫若出席“第三次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并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被授予“‘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质奖章”。徐悲鸿获悉之后欣喜万分,抱病为郭沫若绘制了《九州无事乐耕耘》图,巨作150&250厘米,此幅不仅是徐悲鸿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一幅作品,而且精心布局,把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时政题材寓于其中,可谓是徐悲鸿晚年的代表作。作品完成后,徐悲鸿便立刻送给了郭沫若。郭沫若去世后曾被郭沫若纪念馆收藏,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后流入民间,这也是目前民间收藏的徐悲鸿作品中惟一一件一级文物。
日,在当保利秋拍“中国近现代十二大名家书画夜场”进行到第13张拍品——徐悲鸿的代表作《九州无事乐耕耘》时,以2.32亿元的高价拍出,加上15%的拍卖佣金,实际成交价为2.668亿元。
二处故居 二种待遇
在密密麻麻的各色商店、来往如梭的车流人流中,北京新街口北大街53号难掩落寞。两扇青绿色的铁门虚掩着,门前停着几辆破旧自行车,之后是一尊三米余高徐悲鸿先生的塑像。塑像前两束略微凋零的鲜花告诉别人:不久前,这里有人来过。
这里是徐悲鸿纪念馆。院内告示栏清晰地写道:9月起,徐悲鸿纪念馆正式关闭。在馆内工作了20余年的冯静明说,原址上将重建一座相当于原使用面积两倍的新馆。“其实这次拆掉的纪念馆已经不是真正意义的老建筑了。徐悲鸿先生的故居在东城区受禄街,生命中最后6年他一直住在那里,但多年前已经拆除了。”冯静明说。
即将拆除的徐悲鸿纪念馆占地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馆内20余名职工担负着整座建筑管理、维护、保安等工作。纪念馆灰体绿顶,装饰中尽显“老贵族”的做派。
“纪念馆收藏了徐悲鸿先生各个时期的作品总计1000余件。想要完好的保存这些珍品,恒湿恒温是首要条件,但是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做不到,安保工作只能说尽力做好吧。”
参观是免费的,即使如此,平时一天最多也只有几十个游客。“这样的客流量还比不上周围一家小卖部。现在很多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来参观,还要盖章、签到。但是很多孩子要么让家长代签,要么签了到就走。”冯静明说。
笔者愚见:为什么不拍卖一张徐悲鸿的画,以画养馆呢?徐悲鸿的画藏于民间更有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沫若故居,位于什刹海岸边,原为醇亲王府的一部分(一分为三,还有国务院宗教事务管理局和宋庆龄故居),很有些闹中取静的意味:朱红色大门,灰色院墙,在这座占地7000余平方米的两进四合院内,处处可见茂盛的玫瑰丛和银杏树。在这片喧闹的地段,它如同人群中一位干净而体面的老人。
副馆长赵笑洁说,作为北京市八大名人纪念馆之一,郭沫若纪念馆每年都能享受到政府的资助,待遇算很优越了。
“但是因为建筑本身属于文物,至少要做到‘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按照这样的标准,即使只定期加固结构和给房子挑顶,所需要的经费就在1000万元左右,而实际资金连一半都达不到。所以只能先挑最严重的问题解决。”赵笑洁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徐悲鸿(现代画家)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现代画家? 收藏 查看&徐悲鸿(现代画家)
徐悲鸿(年),汉族,原名徐寿康,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美术。曾留学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院长。擅长、、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影响甚大,与、三人被称为画坛的“”。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1]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外文名Xu Beihong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出生日期日(年)职&&&&业画家 &美术教育家毕业院校巴黎国立美术学校主要成就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中国画改革代表作品《愚公移山图》《八骏图》《负伤之狮》《田横五百士》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6岁时跟着父亲读,后来又学绘画)。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的徐悲鸿,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 还能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2]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2]在20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的代表人物、,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五代,北宋、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等,深得真髓,书法得以长进。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无蕴藉朴茂之风。
徐悲鸿从日本归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及等各界名人,深受思潮的影响,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2]1919年赴留学,考入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国家画廊、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徐悲鸿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中国画是“ 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徐悲鸿每日乐此不疲地进行西洋画的基本功训练,上午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下午去叙里昂研究所画模特儿,有时还抽空去观摩各种展览会。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著名画家的弟子艺术大师达仰,每星期日携画到达仰画室求教。达仰“勿慕时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画的艺术思想对他影响较大,使得他没有追随当时法国日渐兴盛的现代派画风,而是踏踏实实地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在继承严谨完美的造型特点的同时,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留学4年之后,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已达到可与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
由于一度中断学费,徐悲鸿被迫转至消费水平较低的德国柏林。在那里,徐悲鸿仍然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他求教于画家康普,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的画作,并且常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各种动物,以提高自己的写生能力。当徐悲鸿重新获得留学经费后,便立即从德国返回法国继续学习。他抓紧每一寸时光,在名师们正规而系统的训练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钻研下,绘画水平日渐提高,创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体、风景为主题的优秀的素描、油画作品,如《抚猫人像》、《持棍老人》、《自画像》等。
徐悲鸿在旅欧的最后阶段还先后走访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及瑞士等地。美丽的异国风光令他陶醉,欧洲绘画大师们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浅。长达8年的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2]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他参与了、组织的“”,积极倡 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 之情;1939年创作《珍妮小姐画像》,为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为支持国内抗战而作;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除此之外,还创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现实题材,《漓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题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动物题材的作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为战斗英雄画像,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戛然而止。[2]1902年开始执笔学书,每日挥毫涂写,兴趣盎然。
1904年已读完《》、《》、《》、《》和《左氏传》等书目。正式从父习画,每日晚清名家的画作一幅,并且开始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
1914年父亲病故。为养家糊口,返回故乡并开始在彭城中学担任图画教员,同时在始齐女子学校及宜兴女子学校教习图画。
1917年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回国后应之邀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结识著名文人。
日发表著名的《》(原名《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争取到公派赴法留学的机会。与会晤。
1919年3月,携夫人赴法留学。5月抵巴黎,入画院进修接受正规的西画教育。
1920年拜法国著名画家达仰为师。
1921年离开巴黎,转至经济萧条的德国柏林,求学于画家阿尔图尔·康波夫。
1925年与游历法国的黄孟圭结伴,途经新加坡回国。在上海举行“消寒会”,向文化界人士介绍和举荐徐氏及其作品。
1926年春日,返回法国。夏季,至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并在此临摹艺术大师约当斯的《丰盛》,受益匪浅。自感这一年是创作最多的一年,其中不乏得意之作,如油画《箫声》、《睡》等。
1927年先后游历了瑞士及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等地,观赏到众多名家画作。5月,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展出其作品9件。秋,抵达上海,任(后改称)艺术系教授。
1928年1月,与、组织“”。在上海成立南国艺术学院,担任绘画科主任。2月,应南京中央大学的聘请任艺术系教授。10月,任艺术学院院长,年底辞职。
1929年专职在南京任教。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美展汇刊》上连续发表《惑》、《惑之不解》等文章,批判了欧洲美术界的现代形式主义艺术流派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提倡绘画的写实性、创新性。
1930年完成油画《田横五百士》。夏,在江西南昌走访民间木雕艺人。
1931年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个人画展。完成《九方皋》第七稿。
1932年在参照南齐提出的中国画“六法”论的基础上,根据西洋绘画的艺术法则提出了在素描创作上应遵循的“七法”。
1933年完成油画《徯我后》。应法国国立美术馆之邀前往巴黎举办中国近代绘画展。
1934年游历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等历史文化名城。至德国柏林、前苏联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地举办中国近代画展,宣传中国传统绘画。此次欧洲之行,在法、比、德、意、苏共举办展览7次,在各大博物馆、大学中成立四处“中国近代美术展览室”。这次中国近代绘画的欧洲巡礼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宣传了中国绘画艺术。8月,返回南京。
1935年捐献作品及收藏,拟在广西桂林独秀峰下建一美术馆,由于全国抗战爆发,未能实现。
1936年与、等人组织画会“默社”。创作《逆风》、《沉吟》、《柳鹊》等画作。
1937年在香港、广州、长沙等地举办画展。在香港购得视为自己生命的画《八十七神仙图》卷。10月,随中央大学内迁赴重庆。创作《巴人汲水》。
1938年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接受印度著名诗人的邀请筹备赴印办展览。10月,携大批作品离开重庆。
1939年在新加坡举办筹赈画展。在举办中国近代画展。
1940年继续在印度逗留,与泰戈尔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加尔各答举行作品展。完成中国画《愚公移山》。
1941年由印度回国,途经槟城、怡保、吉隆坡等地,举办画展,并将几年来卖画所得近10万元美金全部捐出用于抗战救灾。
1942年在云南保山、昆明举办画展。至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在重庆磐溪筹备成立。
1943年继续主持筹办中国美术学院。在重庆举办画展。
1944年因长期过度疲劳,患严重的高血压及慢性肾炎,在中央医院治疗7个月,作品锐减。
1945年与女士离婚。大病未愈,仍坚持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在起草的《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名,主张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1946年1月,与女士结婚。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招纳、、、等一批有才华的进步美术家执教。担任北平美术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
1947年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等重要文章。
1948年与夫人拒绝随国民党南迁,团结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保护学校。与、、、等人成立综合性艺术团体“一二七艺术学会”。
1949年出席在前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文联的全国委员、文联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和北京市人民政协委员。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1950年在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为战斗英雄画像。为创作《毛主席在人民中》画了大量速写和构图。
1951年抱病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7月,患脑溢血,半身不遂。
1952年抱病卧床一年有余,脑溢血病症尚未完全消除。自9月起,加强身体锻炼。
1953年抱病指导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工作,为结业班的学生讲课,为教员油画和素描进修小组上课。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画《奔马》。9月23日,担任第二次文代会执行主席,脑溢血症复发。26日晨,逝世于北京医院。总理前往吊唁。入葬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2]《奔马图》
作于1941年秋季期间。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奔马图》
徐悲鸿的群马,是徐悲鸿马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群马取材于1940年克什米尔当地的骏马,徐悲鸿当时见到此马格外兴奋,《群马》灵感油然而生。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主要描绘了两匹背向观众的马,后面又配一匹侧向的马,为了使画面有变化,又在右边画了一匹低首觅食的马。
《珍妮小姐画像》
为画家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作于1939年春夏之交,徐悲鸿时年44岁。此作品是徐悲鸿为了支持国内抗战,而在南洋举行义卖募捐时的作品。画中女子珍妮小姐,祖籍广东,为当时星洲名媛。在当时传为佳话。此画得到画筹四万新币,为这一时期与南洋募捐中画筹最多的一幅(总数为十一万一千多元新币),徐悲鸿本人也是非常满意这幅作品,特意请摄影师为其和画作拍照留念,后成为《悲鸿在星洲》一书的封面。
《珍妮小姐画像》
《九方皋》
九方皋故事记载于《列子》:伯乐暮年之向秦穆推荐九方皋找千里马的故事。作品是一件非常完整和精彩的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和描绘方式的优秀的中国画作品。
《九方皋》
《田横五百士》
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
《田横五百士》
《负伤之狮》
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画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愚公移山图》
作于1940年,年,应印度大诗人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
(注:参考资料来源)[3]徐悲鸿一生创作了数千件中国画、油画和素描作品。北京收藏着他各个时期的作品1000余件,其他作品散见于台湾、香港、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另有数十件油画精品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徐悲鸿的创作活动大致分4个时期。
①旅欧时期(年)。徐悲鸿初到法国留学时,现代主义诸流派正风靡巴黎,但他遵循导师赠言“勿慕时尚,毋甘小就”,悉心研究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名作,刻苦锤炼绘画技巧。1924年前后,对绘画规律进一步融会贯通,臻于成熟,1926年进入第一个创作高峰,自认此年“吾作最多,且时有精诣”。这个时期的油画创作主要有:《老妇》《持棍老人》《抚描》《自画像》《萧声》《黄震之像》以及《男人体》《女人体》等习作。他留下的近千幅素描,也大部分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②盛期(年)。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极丰,形成了明确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独树一帜,代表作有《田横五百士》(O年)《九方皋》(1931年)《徯我后》(年)等。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创作思想,代表着他一生的主要创作道路。例如《徯我后》,取自的“徯我后,后来其苏”之句,意指百姓期待英明君主的解救。画面描绘农村苦旱,一群男女老少在田里仰天而望,期待着甘霖。此画所作年代,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中华民族濒于危亡之际,曲折地表现了画家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感情。在中国画创作上,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多且成就高,画的较多的是马、牛、狮、雀等,造型精练,生动传神。著名的作品有《马》《日长如小年》《群牛》《新生命活跃起来》《颟顸》《逆风》《晨曲》等。
③抗战时期(年)。这是徐悲鸿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先后创作了《风雨鸡鸣》(1937年)、《漓江春雨》(1937年)、《巴人汲水》(1937年)、《群马》(1940年)、《愚公移山》(1940年)、《泰戈尔像》(1940年)、《奔马》(1941年)《灵鹫》(1941年)、《群狮》(1943年)、《山鬼》(1943年)等著名作品。这一时期,也是画家在思想上和艺术风格上高度成熟的时期。“七·七”事变后,国难当头,徐悲鸿“遥看群息动,伫工待奔雷”,以画笔为武器,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画跃起的雄狮、长征的奔马、威武的灵鹫等,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奋起觉醒的热切期望。他的中国画世作《愚公移山》取材于《列子·汤问》篇中的一个寓言,借以表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念。从悲天悯人到人定胜天,这是徐悲鸿艺术思想的一次升华。画家为创作这幅画准备了多年,画了许多精确的人物素描稿,并曾考虑过用油画或壁画的形式表现。该画在构图和笔墨色彩技法上,利用了中国画线描的表现力,又融汇了素描的造型准确,以前无古人的独创形式表现了主题。
④后期(年)。这一时期,徐悲鸿在美术教育和绘画创作上继续坚持“师法造化,寻求真理”的艺术主张。他从解放区的美术创作中看到了自己过去的不足,勇于接受革命真理,深入人民生活,表现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和革命领袖人物,为自己开拓了崭新的创作领域。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油画《战斗英雄》《海军战士》《骑兵英雄像》,中国画《奔马》《双鹊》,素描《毛主席在人民中》(画稿)《劳动模范》《鲁迅与瞿秋白》(画稿)等。[1]擅长、、。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徐悲鸿在作画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的“象征”和“标志”。
1920年发表的《中国画改良论》,是他第一篇论述中国画改良的重要著作。文中提出“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著名主张,提倡写实,反对抄袭,并提出“改之方法:学习、物质(绘画工具)、破除派别。”1929年发表《惑》《惑之不解》等文,明确倡导现实主义,反对P.、H.等人的艺术,又认为“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
1932年著《画范·序》,提出“新七法”:①位置得宜,②比例准确,③黑白分明,④动作或姿态天然,⑤轻重和谐,⑥性格毕现,⑦传神阿堵。并指出:“苟有以艺立身之士,吾唯以诚意请彼追寻造化,人固不足师也。”
1942年发表《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一文,论及艺术的美与艺术家的修养:“夫人之追求真理,广博知识,此不必艺术家为然也。唯艺术家为必需如此,故古今中外高贵之艺术家,或穷造化之奇,或探人生究竟,别有会心,便产杰作”,“艺术家应更求广博之知识,以美备其本业,高尚其志趣与澄清其品格”。
1947年先后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等,重申注重素描的严格训练,提倡师法造化,反对模仿古人,指出:“艺术家应与科学家同样有求真的精神”,“若此时再不振奋,起而师法造化,寻求真理,……艺术必亡。”徐悲鸿继承了中国古代画论中关于“师法造化”的优良传统,又强调了艺术家的追求真理、探究人生,见出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这是他对现实主义美术理论的贡献。[1]徐悲鸿17岁时父母为他娶亲,但他不满这门婚事离家出走,后被父亲抓回来结婚。18岁生子取名为劫生,意即“遭劫而生”,但家人为他改名为吉生,后早夭。徐悲鸿不愿被家室拖累,到上海学画。认识老师兼同乡蒋梅笙教授,同时认识他二女儿(棠珍),蒋碧薇原已安排好许配给苏州查家,在徐悲鸿到法国前与他私奔。后来生了儿子,女儿。28年后分手做了的情人。是徐悲鸿的学生,徐悲鸿身体不好的时候照顾他,1946年嫁给比自己大28岁的老师,生子、女徐芳芳,一直陪伴徐悲鸿直到他去世,结婚共7年。
徐悲鸿长女徐静斐记忆最深刻的是小时候父亲和母亲蒋碧微常常吵得不可开交。母亲专横跋扈,脾气非常暴躁,因此,徐静斐在感情上并不依恋母亲,她几乎没有感受到多少真正的母爱,也没有得到过多少家庭的温暖和幸福。但是,徐静斐极爱戴仅比她大6岁的继母廖静文。从40年代她与廖静文相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她与这位感情丰富、心地善良、深明大义的继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让徐静婓感佩不已的是,继母虽然比父亲小28岁,却极为敬重父亲的人品和画品,为父亲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4]徐悲鸿先生刚刚去法国留学的时候,开始有一位外国同学瞧不起中国,徐悲鸿先生很义正言辞的对那个学生说:“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国家,那么好,从现在开始,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来等到毕业的时候再看。”此后,徐悲鸿先生发愤图强努力练习,钻研绘画。[1]徐悲鸿一生崇拜,自说是任伯年“后身”,因任伯年死的那天,正是徐悲鸿出生之日。想不到,任伯年五十六岁去世,徐悲鸿也只活了五十八岁。
徐悲鸿注意收藏任伯年作品,但由于徐悲鸿不愿卖画,生活拮据,见到任伯年画,只能拿自己的画和别人交换。最初,徐画三、四张才换任画一张,后来逐渐减少,到四十年代,一张徐画就能换任画一张。
徐悲鸿为任伯年编写了年谱。他在其中评价道,任伯年绘画最精彩处,在对象嘴和脚的描绘,挺拔而有力。[1]
1929年9月,徐悲鸿由引荐,就任艺术学院院长。徐悲鸿转而聘为教授。当时的北平画坛,死气沉沉,以摹仿古人为能事,保守势力相当顽固。木匠出生的齐白石大胆创新,变革画法,可惜,却得不到多少响应,北平画坛对他一片冷嘲热讽。
当徐悲鸿乘坐四轮马车来到齐家时,齐白石为其诚心而感动:“我一个星塘老屋拿斧子的木匠,怎敢到高等学府当教授呢?”
“你岂止能教授我徐悲鸿的学生,也能教我徐悲鸿本人啊!”徐悲鸿说,“齐先生,我徐某正要借重您这把斧子,来砍砍北平画坛上的枯枝朽木!”[5]徐悲鸿纪念馆有两处:一处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2010江苏宜兴市屺亭镇悲鸿故居年该馆开工再度扩建,新馆预计2013年5月开馆,一处位于宜兴亦园内。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建立于1954年,它是由中国政府在基础上建立的第一座美术家个人纪念馆。该馆原址在北京市东城区东授禄街16号,总理亲书“悲鸿故居”匾额。1966年“文革”开始之后,原纪念馆被拆除。1973年,周总理指示重建新馆。宜兴徐悲鸿纪念馆,日开馆。[5]2003年,为了纪念和弘扬徐悲鸿先生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巨大贡献,设立了全国书画院系统最高美术奖项“徐悲鸿美术奖”。、、等十人为首届获奖的书画家。[5]徐悲鸿先生是中国百年艺术史上“丹青巨擘、教育巨子”,他对中西方的审美和文化差异进行了比较,提倡对民族艺术加以取舍、改良,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改良理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此思想与本学院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思想不应而和,徐悲鸿艺术学院创立初衷就是要实现设计与艺术完美结合,培养时代创新人才。国内有两所以徐悲鸿冠名的艺术学院,分别为和。[5]《悲鸿绘集》 徐悲鸿绘,民国十九年。
《悲鸿画集》 徐悲鸿绘,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一年。
《悲鸿近作》 徐悲鸿绘,中华书局,民国三十年。
《悲鸿素描选》 徐悲鸿绘,1953年。
《画家徐悲鸿》著,1957年。
《徐悲鸿素描》 徐悲鸿绘,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
《徐悲鸿的油画》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
《徐悲鸿素描》 徐悲鸿绘,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
《徐悲鸿彩墨画》 徐悲鸿绘,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1年。
《徐悲鸿画册》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4年。
《悲鸿画选》 徐悲鸿绘,1985年。
《徐悲鸿画集》(第三册·素描部分) 徐悲鸿绘,北京出版社1986年。
《徐悲鸿艺术文集》 徐悲鸿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7年。
《徐悲鸿画集》(第四册·素描部分)徐悲鸿绘,北京出版社1987年。
《巴黎岁月——徐悲鸿早年素描》 徐悲鸿绘(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88年。
《徐悲鸿画集》(第五册·素描部分) 徐悲鸿绘,北京出版社1988年。
《徐悲鸿画集》(第六集·油画部分),徐悲鸿绘,北京出版社1988年。
《徐悲鸿油画集》 徐悲鸿绘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艺坛巨匠——徐悲鸿》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1995年。
《纪念徐悲鸿诞辰一百周年展刊》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1995年。
《徐悲鸿画集》 徐悲鸿绘,2005年。
《徐悲鸿讲艺术》徐悲鸿著,2005年。
《徐悲鸿文集》 王震编,2005年。
《中国近现代书画真伪鉴别·徐悲鸿卷》主编,2005年。
《现代书画投资·徐悲鸿卷》主编,北京出版社2005年。
《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徐悲鸿》 徐冀,2005年。
《徐悲鸿生平与作品鉴赏》 紫都、霍艳文编著,2005年[5]
纠错 关闭纠错
纠错 关闭纠错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悲鸿纪念馆新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