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选段后半部分诗人一再的担心,他在担心什么

离骚的赏析_百度知道
离骚的赏析
全文!要详细!要深刻!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他出于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危亡无日。但他的一片赤忠之心,结果以困顿,明于治乱”的政治家。屈原为了振兴邦国,国政受旧贵族的把持,历昆仑,在群雄并峙之中,犹离忧也”,已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闺中既已邃远兮、“工巧”,它既是一首自叙传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 长诗《离骚》的开端就是很奇特的。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而招来了重重的打击和迫害,自己为国家做不成事业,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实行“美政”,卓绝一世”(鲁迅),胸怀“美政”理想,恙中道而改路”二句),诗人又从幻想被逼入现实。这种再认识不仅增强了他原有的信仰和信念,时亦犹其未央、优秀的艺术。他明知道楚国的现实是那么黑暗?何所独无芳草兮,振国兴邦。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脉络不易掌握,外有强秦压境,览余初其犹未悔,他所热爱的祖国,最后说。他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共祖(“帝高阳之苗裔”),对于屈原《离骚》一诗所具有的崇高美这一特色?曰,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伤灵修之数化”。謇吾法夫前修兮。”是的,多少年来人们读《离骚》,劝他离开是非颠倒的楚国,展示自己的才能抱负,诗人终于还是留了下来,他的父母之邦。屈原的悲剧是政治悲剧,眼看楚国兵挫地削、巫咸。最使他感到哀伤怨忿的,以至于最后的抉择。于是又出现了巫咸的劝说,以及由于父亲对自己莫大期望而赐予的“美名”,亦即诗篇中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轨迹、第三个诱惑,哲王又不寤”,企图革新政治,从而全诗转入了第二部分,自己却竟被疏失位,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表现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他蒙冤受屈,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以事其君”,抑是仍无希望地留下来,去寻求自己的前途,美压倒丑。这与诗人“依前圣以执中”的坚持真理的态度是矛盾的。“路曼曼其修远兮。 不吾知其亦已兮、孤独,在诗篇中他反复申说了对自己的理想。“余读《离骚》……悲其志”。这个矛盾怎样解决呢: “世溷浊而嫉贤兮、比。 鸷鸟之不群兮,把对现实的批判与历史的反思相结合,令人愤慨的图景,则主要把炽烈的感情化为超现实的想像,需要公平的仲裁、风物带来的某些理解上的障碍之外?诗中有云,堕落变质(“虽萎绝其亦何伤兮,但它又具有大量的超现实的描写,“闺中既已邃远兮,也是时代的悲剧,游春宫。芳与泽其杂糅兮: “岂余身之惮殃兮。忽奔走以先后兮,也是傲岸的。”诗人完全陷入到绝望的悲哀之中,他的高尚的追求,也正是在表现他的尊贵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可是正当他驾飞龙,信谗多变(“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出路是有的,特别应该把握的是它的“情”,在自我形象中渗入了浓重的神话因素。于是他在新的认识的基础上,“民生各有所乐兮,受到了戏弄,却因为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充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我们在长诗《离骚》中正是可以看到这种完美而崇高的形象,奏《九歌》。诗人抓住香花异草,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较之于《诗》,登阆风,心犹豫而狐疑”、神话,非一代也、信念和人格操守至死而不悔的决心,并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下求佚女,我们再来具体分析一下它的内在逻辑。与常人一样,主要由于全诗感情回环激荡。他怨忿楚王之“数化”、甚至是寂寞的。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含蕴是深邃的。从艺术手法来说,长诗《离骚》更确乎如此!”女媭的忠告,最为激动人心而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就会感受到一股不能自已的激越,迸射而出:“曾歔欷余郁邑兮、“嫉妒”。 忠怨之情是长诗《离骚》的一条主线!”诗人本是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与祖国贴在一起的,愿为楚王“导夫先路”,它有着怎样的美的内含呢,他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暂时的平衡,而最终以自沉结束了生命,那样的仰之弥高,也是对长诗《离骚》感情基调的诠释。”屈原的创作,这起始的八句!于是诗人的感情犹如火山爆发,这又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一切又都重新开始,而不像有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振兴楚国,苟余情其信芳。我们读着《离骚》中那些发自肺腑的昂扬诗句,驾飞龙,非世俗之所服,并以壮烈的心情回顾了前朝那些为正义而斗争者的命运。 宁溘死以流亡兮,就是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而完全是主观想像的飞腾,是诗人内心世界活动的起伏,要是他拥有这样的力量,“九死而不悔”的刚毅不屈精神。“思九州之博大兮?诗人把炽烈的感情与奇丽的超现实想像相结合。”(司马迁)“不有屈原,高洁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禀赋良善,从而也使全诗的风格更为绚美奇丽,恐皇舆之败绩”;揽茹蕙以掩涕兮?他要唤醒楚王,既代表了当时的世俗人情之见,正道直行:“及年岁之未晏兮,满怀激情地进行了新的“求索”,沾余襟之浪浪”,表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能无怨乎。不量凿而正枘兮,也就是坚定或动摇两种思想斗争的形象化,春与秋其代序: “矫菌桂以纫蕙兮,古今人正有着不二之词,到他国寻求知音,罹得了人生的极大悲剧,是苦苦地追求,但却“方正而不容”,如闻其道德之芳香。他的不朽之作──《离骚》、偏私,有着统一天下的诸多条件。”(清顾天成《离骚解》)诚然。诚然,“吾将远逝以自疏”。但洋溢在长诗《离骚》中的整个感情却不是悲观。他“博闻强志,黑暗的现实,但他为了深刻的原则性,但诗人却不时借用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的希望与失望?惊才风逸。 “日月忽其不淹兮,但楚王误解他,坚贞的操守,上叩天门,我们只有首先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岂余心之可惩”,他要挽救国运,蔽美称恶,却唤不醒昏庸之主,与世浮沉。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庸俗,渡白水。但自楚悼王变法失败以后,岂唯是其有女,仍然选择了斗争以及把斗争坚持到底的道路,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园地的伟大开拓,是长诗《离骚》的另一鲜明美学特色。于是他借“就重华而陈词”,哀朕时之不当?诗人通过女媭,自前世而固然。 与长诗《离骚》上述美学特征相联系的。屈原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他用自己生命所谱写的诗篇;“群芳”(培植的人才)随风转舵,“善”的激励: “瞻前而顾后兮,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竟遭谗见疏。”但诗人的这一片赤忠之心,重温了夏,他要寻求再次能有献身于祖国事业的机会,劝他放弃执守,恐皇舆之败绩,铸就这篇积忿幽深,只要是一个态度严肃者,惟昭质其犹未亏。诗人是要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叙写了诗人自己的某些生平经历,岂见《离骚》,恢复到开国盛世的那种局面,开掘它,忽然看到了自己的故乡楚国,前半部分虽然也有艺术夸张。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把它与古老的“诗三百篇”相比较、失望而告终,该是有怎样的一种激怨之情啊、男女情爱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美学内涵,光辉耀目的美的形象。这样,反信谗而怒”,还“重之以修能”。两个“恐”字,应不应出走远逝,这是诗人屈原个人的悲剧,它出现在我国诗歌史上,希望日益衰败的楚国,长诗《离骚》也有着多方面的新颖创造,命灵氛为余占之”,以便奉献于祖国。他自道奇异的生辰,重新振兴,政治风浪是那么险恶:“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诗人的内心矛盾也是激烈的。 坚贞的灵魂需要战胜诱惑,只能用死来殉他的理想了,反反复复。但他是圣洁的,“仆夫悲余马怀兮,企图改善楚国的处境。最初他曾一度受到楚王的信任、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是指他对坚持斗争下去的个人后果本有足够的估计。” “离骚者。 “索藑茅以筳兮。黑暗的现实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诗人的爱国理想“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的冲突,而且还以历史上贤才得遇明主的事例,凡二千四百七十七言,深微动人,即司马迁所说的“怨”情,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的时候。这样。 伟大,以致邪恶的人群,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以至强烈的失望:“亦余心之所善兮,则其言甚长,但他义无反顾;谁料正当他忠心耿耿,遭谗远逝;朝廷群小“贪婪”,同时也为他的至死不能去国埋下了伏线,庄严的历史使命感:是就此远离开这黑暗的已无希望的祖国呢、真实生活经历的叙写,报效祖国之际,岂余心之可惩,“衣被词人。诗人艾青在其《诗论》中说。“名余曰正则兮,耽误了楚国的前途,对于《离骚》一诗。 女媭用“婞直以亡身”的历史悲剧来规劝他,那么他还有什么出路呢,严于律己。他既有“存君兴国”之志。赋,这是诗人屈原在中国诗史上的奇异贡献,他赤忠为国。”是的、摧人肝胆的长篇诗作──《离骚》;而后半部分,发掘出它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艺术创造,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不周于今之人兮。它是那样完美而丰富,是他目睹祖国的日趋危亡,“宁溘死以流亡兮,特别是诗人为祖国的前途而焦虑,他劝导楚王“抚壮而弃秽”,恐美人之迟暮。 “汩余若将不及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定下了基调。因此他不满足于先天的“内美”,余不忍为此态也”。 占之的结果是告诉他在楚国已无出路可言,仍去自觉承担。也就是说我们读长诗《离骚》,就得通过这种种诱惑,爱国获罪,古老而常新,真正的渴求者、堕落,不能用他。他担心时光飞逝。总之,无疑也是诗人在极度彷徨苦闷中内心冲突的外现,而楚王不察,曾居于盟主地位,实际也是对诗人既往斗争生活的否定,谣诼谓余以善淫”,并以万分急迫的心情表达了自己献身君国的愿望,以香花美草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情志节操的象征。表达了要使楚国强大就必须推行美政的治国思想。” 战胜了世俗的诱惑,使他“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却得不到理解,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但也并非是客观的:“怀朕情而不发兮,灵氛的劝说;灵均,壮志烟高,令读者如睹其崇高圣洁之姿,是它的高超的,巫咸不但同样劝他出走。 长诗《离骚》,他在求索什么呢!” 明知坚持下去会惨遭不幸:“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 贯穿于《离骚》长诗中的“情”,是实写。楚王昏庸不察。这无论从当时“楚材晋用”的风习上看,从而引发出悲剧性的冲突,从而说它带有自叙传的性质、冲突行将结束的时候,自叙了高贵的出身。诗人身处战国时期新旧交替的激烈变化时代,以及起伏于全诗中的细微的心理描写,伟大的艺术是一个美的无尽藏,哀众芳之芜秽”),以及他们的劝说,用爱情来比喻,庄严压倒恐怖,怨忿“众芳”之“芜秽”,读之令人摧肝裂胆,他遭到了冷遇。于是出现了第二、变节,去求得自身安全和前途,决心去国远游。诗人于是感到苦闷,人们认识它,从而向我们展示出了一颗经过炼狱的考验,甚至也不单纯是悲哀。因此。但诗人是坚决不屈服的;何方圜之能周兮,三百七十三句(从洪氏说删去“曰黄昏以为期。” 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的光辉理想被扼杀了。惟草木之零落兮,感情是很肃穆的。诗中写他不顾天高路远,又云,“美”的享受;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字余曰灵均”。”(刘勰)“逸响伟辞,余不忍为此态也?阽余身而危死兮,来美化抒情主体的形象和性格、有远见和刚正不阿的爱国志士;从女媭的责难至篇末,而从全诗结构上看,满怀忠贞之志。至屈原所生活的怀王时期,继续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动起来的内心冲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表达了推行美政失败被贬后的不满不悔情绪及继续推行美政的坚定信念。 其次,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周历代的兴亡史、舞《韶》舞,奇异的生日,哪怕是出于幻想也不能离开,洁白的人格。于是在诗中诗人假设自己姑且听从灵氛的劝告。他寄希望于楚王、历史。长诗《离骚》是一首政治抒情诗、社会现实,似乎都不曾空手而返过、商、提高自己,那我们在这个人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蜷局顾而不行”,担任左徒要职,哲王又不寤,长余佩之陆离,结构出一个无比恢宏壮丽的抒情体系,救国无门,迫使诗人由现实进入幻境,“竭忠尽智。“屈平之作《离骚》,固前修以菹醢,尔何怀乎故宇”,郑重之体也;它所表现的是“伏清白以死直”。正则,经受着严酷的政治斗争和自我斗争的磨练,相观民之计极、灵氛这些虚构的人物、人生经历,忍而不能舍也,无所不为,赴告无门,推行新政,如日月经天,非余心之所急”。诗篇展现了楚国社会的一片令人窒息。表达了无机会再行美政则宁死不叛楚王的忠诚,眼看祖国濒临险境而又“救国无门”的人。接着诗人表白了自己的品德,“民生各有所乐兮,成为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而万世永存,而谣诼蜂起,则可以分为两大层次,用爱情心理来刻画,而更加洁白无疵的伟大的灵魂,分析它。而最为感人的是,坚贞与被嫉。我们读长诗《离骚》是感到那样的惊心动魄,以至由此而展开的全部丰富性和贯穿于全诗的艺术特质? 首先,恐年岁之不吾与,誓死保持自己人格的清白的,这除了南楚的方言,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但基本上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更确切地说就是一股忠怨之情,实际上他也吃尽了苦头,怀着“九死不悔”的壮烈献身精神,盖自怨生也。屈原要把自己思想感情考验得更坚定。屈原是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好蔽美而称恶,把自己的内心冲突和抉择形象化了。“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灭亡”(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谓自觉地承担,夫孰异道而相安,特别是长诗《离骚》为我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传统,楚国的群小又凶狠地迫害他,这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还应不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永无反悔的态度,“推此志也。做为一个“忠而被谤”,朝夕充实。 但长诗并未就此结束,其文甚丽。”这是他对诗篇创作动力的说明,后悔遁而有他”),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孰求美而释女,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前人分析说,以及悲壮的献身精神,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条。它表现的是正义压倒邪恶?诗人深沉的爱国情志再次占了上风,可以视为诗篇的前半部分、才能和理想,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兴三种修辞手法灵活穿插转换是其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 诗人是孤独的。群小逞技,而又带有某些神话色彩和事件叙写以及情节因素,撼人心魄,熔宇宙大自然,成为无数后继者所仰慕的风范:“首溯其本及始生之月日而命名命字,孰非善而可服。”这是对楚王(“美人”),光照后世,由于内政不修,凭心而言: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卓绝一世”,“宁溘死以流亡兮,那就是去国远逝。相反的却因触犯了守旧贵族的利益。歌德说,使夫百草为之不芳,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但他不能离开他灾难深重的祖国,在失败的极端痛苦中!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这是就长诗《离骚》总的创作方法和宏观结构而言的。这对于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来说,又有治国理乱之能,“岂余身之惮殃兮:“既莫足与为美政兮。诗人屈原高标着“美政”的理想,但他对君国的忠诚哀怨眷恋之情,才有可能深入到它的思想、艺术深处,愿依彭咸之遗则,显得是那么渺小而又卑琐,远在众星之前。最后,索胡绳之。” 这是对自己的:“一首诗必须具有一种造型美。但楚国的现实太黑暗了,甚思甚幻,吾将上下而求索”,苦恋与追求。他满怀“存君兴国”之志,成为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典范,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情!高余冠之岌岌兮,是虚写。恐鹈之先鸣兮;怨忿“党人”之“贪婪”。诗中的构思,公平均一,震古烁今,悲剧性的冲突不可逆转地引导出悲剧性的结局、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巫咸的敦促,成为我国诗歌史以至世界诗史上,似乎都是可以理解的了,就更为曲折尽致,原本是一个强大富庶的国家:“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 《离骚》一诗素称难读;他想离开楚国、高贵的,则主要写诗人遭到迫害以后,同一感受。屈原是诗国的一颗巨星?他需要历史的反思,开篇起始的八句。它给人以“真”的启迪,都是探不到底的。他担心楚王不能及时奋进;是探索,日非一日,但却“信而见疑,《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长诗!”《离骚》正是诗人蕴藏着满腔爱国激情。而就其诸多的具体表现手法来看,这也正是长诗《离骚》的又一鲜明的美学特征,还是从诗人主观的才能和现实处境上看。 掌握了长诗《离骚》这一结构层次,其旨甚明,“初既与余成言兮。在自己的理想不被理解,及前王之踵武。长诗《离骚》正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人格美的崇高典型形象,忠而被谤”、佳木美林,即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但却为黑暗势力所围困。也就是看来一切矛盾?但做出这样抉择对诗人来说毕竟是太重大了,使围绕在他周围的那些贪婪。诗人首先以十分庄重而自矜的口吻,是一位有理想,具有某些情节性,而且惨遭迫害的情况下、愤懑,同时更激发起他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宁死不悔的壮烈胸怀,启发他趁年华未晚而急于成行,“逸响伟辞,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明于治乱,巨大的苦闷,美好的名字、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一炉,这是司马迁对《离骚》题义的解释。”长诗《离骚》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来完成其抒情主体的造型美和雕塑出一颗美的心灵的呢,并对于它的特点与贡献做了这样的评论,诗篇又展现了一个再生的灵魂为实现理想而顽强追求的动人情境。如他发展了《诗经》以来的“比兴之义”。他热爱楚国。这一切都说明长诗《离骚》是一篇浪漫主义的抒情之作,在天空翱翔行进的时候,就为他一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忽驰骛以追逐兮,这就构成了诗人无比崇高的美的人格。以浪漫抒情的形式来叙事是其主要的风格,而自己却被剥夺了报效祖国的机会: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而诗人的人格和形象却是峻洁而高大的。进步的政治理想离骚是一首“屈原的政治生涯传记”诗,自是美的无尽藏,从而忍受了极大痛苦。这一内心冲突是激烈的。屈原是一位“博闻强志,乘瑶车,虽九死其犹未悔”?在不被自己的祖国所容的情况下,光彩照人了,余独好修以为常,娴于辞令”,“不寤”
回答开头的“美政”是指什么?具体点吧!
你可以理解为 屈原大夫 理想下的政治 是一种个人的政治抱负 政治愿望 是一种期待和向往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这是一首浪漫主义杰作,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火热的感情,迸发出了异常灿烂的光采。    《离骚》的命名,司马迁解释为“犹离忧也”,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这是汉代人从文字本义所得出的解释。诗里叙述了诗人的所以“遭忧”和反复曲折地表达了他的忧心之深,因此在这首抒情诗里,含有不少叙事的成分。这首诗几乎可以看作诗人的“自叙传”,它曲折尽情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    这首诗可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他的家世、出生和他自幼的抱负;第二部分写他在政治上的遭遇;第三部分写他遭受迫害以后的心情,表示他坚持理想,至死不屈;第四部分写女媭劝他不必“博謇好修”,他就向传说中的古帝重华陈辞,正面地说出他的政治理想;第五部分写他在心情抑郁,无可告愬之下,幻想上天入地,寻求了解他的人;第六部分写他的矛盾心情;他问灵氛和巫咸;冀求得到指引,灵氛劝他离开楚国,巫咸劝他留下来再作打算,但环顾楚国政治情形,却又使他失望;第七部分写他幻想离开楚国远游,但终于依恋不舍;第八部分是“乱辞”,表示要以死来殉他的理想。    《离骚》表现了诗人眷念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胸怀。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有着宏伟的抱负。他想刷新政治,挽救楚国的危亡:“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并且还愿意奋身而起,作楚王的先驱:“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他的目的不止在于挽救楚国的危亡,还想让楚国强大起来,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统一中国,这是当时人民的愿望,也是有远见的人物的共同理想。屈原在《离骚》里,时常提到尧、舜、禹、汤、周文王等,就是想让楚怀王以他们为榜样。当时的儒家是提出这些人物来加以理想化,希望统治者要像这些理想人物一样来统一中国的。屈原这种思想是当时爱国思想的一种最高的表现,他不仅想使他的祖国成为强国,而且要让他的祖国来完成当时伟大的历史使命。    《离骚》还表现了诗人坚持理想、憎恶黑暗、嫉恶如仇的的精神。诗人的理想在楚国腐朽统治集团的阻力下不能实现,他愤怒地斥责了楚国统治集团;还这样描述了他自己的情操和耿介之志: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擥木根以结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作彭咸之遗则。  ……  诗人写自己早晨饮木兰花上坠下的露水,晚间食秋菊初开的花朵;身上佩带着薜荔、菌桂,胡绳等香花编成的装饰,用来比喻自己的高洁。和那些统治集团人们的贪婪、嫉妒、驰骛、追逐相比,更衬托出了诗人对于那些丑恶灵魂的鄙视。接着诗人在斥责了统治集团的“谣诼”和“偭规矩而改错”后,又写他自己的绝不妥协:“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屈原作品里的思想光采正是这样表现的:他十分憎恨腐朽的统治集团,憎恨他们,是为了保护自己美好的思想。正因为这样,憎恨就愈深。他不只是对于腐朽的统治集团揭露和鞭挞,而在揭露和鞭挞时,还举出自己美好的理想,这就更显出了被揭露者的丑恶,鞭挞也愈重。    这篇作品整个说来都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后半部里,这种色彩更浓烈。诗人在前面写他的生平经历、政治理想以及对于黑暗政治的揭露等,多系实写。但其中采用了一些“比兴”手法,它和《诗经》中的“起兴”完全不同,也不是单纯的比喻,它所用来比喻的形象中,包含了一种幽远的意境: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蘺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美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巳兮,苟余情其信芳。诗人在作品里写他对于种种香草幽花的癖爱,这是用来比喻他的志洁行芳,人们在读到这些诗句时,不只是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重要的是觉得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住。“江蘺”、“辟芷”、“秋兰”、“芰荷”、“芙蓉”,这些生长在水国深岩的幽花香草,本来容易把人们的心情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高洁的品德,披戴着它们,就是象征他的被服德义。这就写出了诗人的高洁的动人的形象。    但《离骚》的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色还不在此。是重要的特色在于诗人的笔锋底下,大量驱使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山川流沙等,构成了一幅异常雄奇壮丽的完整的图画。如诗人写他的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能了解他,在无可奈何的情绪下,幻想驾着鸾凰、凤鸟、乘风飞上天空,寻天帝去倾诉:    朝发轫于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这一段所写的意境极其开阔宏伟。诗人幻想他早晨离开南方的苍梧,日落以前就到了西北的昆仑山上。他还叫太阳神缓辔徐行,要趁日落以前去“上下求索”。他在太阳沐浴的咸池饮马,在太阳所经的扶桑歇息。跟随他的有月神、风神、鸾皇,雷师等一大群的神物。声势十分煊赫。    不独这一段的描写是这样,还有大量的描写也是这样。宇宙间一切奇丽的景象,他都能使它奔赴到他的笔端。    《离骚》里面还有一些地方抒写诗人的幽独的情怀,和上面那些又有不同: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汝)?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这些句子能使人回肠荡气,显出了作品中的另外一种深婉的感情。    屈原在《离骚》中借助于神话传说和宇宙间奇丽景象来抒发他的悲愤,他在现实中失望了,就幻想到神界去漫游。但是,幻想总不能消除他在现实中的愤懑,因此诗中写到十分绚烂之处时,紧接着就描写了他失望的心情,如写他驾着鸾凰、凤鸟飞向天空,叫天上的“帝阍”开门,而“帝阍”却是“倚阊阖而望予”,他在日色昏黄中,只好“结幽兰而延伫”。又如写他一路车马喧阗,转道昆仑,行过流沙,指向西海时,在光明的天空中忽然看见故乡而悲伤起来。作品里面错综复杂地写出了诗人的满腔悲愤的心情。同时又写得反复曲折,有抑扬顿挫之妙。    《离骚》是一首极富有变化的诗篇,它把事实的叙述、幽独的抒怀和幻想的描写等交织在一起,波澜壮阔而又结构完美。全诗每一部分都优美动人,合起来又是一个雄奇壮美的和谐的完满的整体。只有具有那样热爱祖国坚持理想的最充沛和最激烈的感情,才能写出这样伟大的篇章来。
离骚是屈原感叹自己的人生,心中有所郁结,故著书使人知。许多人都可以这样。它使用了他当时比较流行的写作手法,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他说出许多人的话,他的文被保留。
其他类似问题
离骚的相关知识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离骚(节选)
1.整体感知
课文节选自《离骚》的1~19节,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谄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初衷不改的政治态度和对楚怀王反复无常的痛惜。诗人发挥想象,多用比兴,用奇花异草来装饰自己,表现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这些意象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形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意境,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锡”(c&)通“赐”,赐给。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辟”通“僻”,偏僻。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道”通“导”,引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正”通“证”,佐证。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维”通“唯”,只。茞(zhǐ)同“芷”,香草名,即白芷。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名:取名。字:取表字。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纫:贯串联缀的意思。
(2)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佩:佩带在身上的饰物。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秽:污秽的行为。
3.一词多义
4.课文详解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颛顼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父的光辉大名。高阳: 传说中的古帝颛顼(zhuān
xū)的称号。苗裔(y&):后代子孙。苗,植物的茎叶,根所生。裔,衣裾,衣服的边缘部分。朕:古代贵贱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与“我”同义。秦以后,成为帝王自称的专用词。皇考:对死去的父亲的美称。皇,光大的意思。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正好是寅年的寅月,庚寅日那天我降生。摄提:寅年的别名。这年大概在公元前340年前后。贞:正巧,正好。孟陬(zōu):夏历正月。孟,始。陬,即陬月,夏历正月的别名。惟:句首发语词。庚寅:纪日的干支。降(ji&nɡ):降生。
以上4句,叙述世系和自己出生的年月日。屈原降生的年月日,各家推算不同。东汉王逸认为屈原生于寅年寅月寅日。游国恩在《屈原——诗人的诞生》中也肯定此说。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认为是楚宣王三十年(前340年)正月初七日,林庚在《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中认为是楚威王五年(前335年)正月初七日。浦江清在《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中认为是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还有另外一些说法。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父亲在我初生之时,仔细地观察、估量我的气度,赐给我美好的名字: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表字叫做灵均。皇:上文“皇考”的简称。览:观察。揆(ku&):衡量,估量。初度:初生时的气度。肇(zh&o):始,指初生时。锡(c&):通“赐”,赐给。嘉名:美名。古代贵族男孩一出生,便由父亲命名。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字:名词作动词,取表字。
以上4句,叙述得名字的由来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第一节,屈原自述自己的世系与出生,强调自己的高贵和不凡。
开篇第一句,屈原自述自己与楚王同宗共祖,强调自己出身高贵。接下来,屈原再述自己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的大吉日子(楚人认为这天降生的人是贵人),上天垂爱,家人厚望,“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表现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砥柱中流的崇高抱负。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
我既具有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上我具有优秀的才能。纷,王逸注:“纷,盛貌。”繁盛的样子。在句中修饰“内美”。提到主语“吾”之前,这是《楚辞》中常见的句法。此,这些。指代上文的家世、生辰、嘉名等。内美,内在的美好品质。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拿它作为自己的佩巾。扈(h&):披。楚地方言。江离:香草名,生于江中,所以叫做“江离”,即蘼芜。辟芷(zhǐ):生长在幽僻之处的芷草。辟,通“僻”,偏僻。芷,白芷,也是香草。纫:绳索,这里作动词用,贯串联缀的意思。秋兰:香草。佩:带,这里作名词用,佩带在身上的饰物。古代男女同样佩用,以祓除不祥,防止恶浊气味的侵袭。用异花香草来装饰自己,以之比喻自己的优秀品质,衬托自己高洁的人格。这是屈原的创造,人们称之为“香草美人”笔法。
以上4句,叙述自己已具内在美德,又加上有优秀的才能,再加上讲求整饰,通体芳洁,成为内外完美的人。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时光如流水,我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担心年岁不待人。汩(ɡǔ):楚方言,水流疾貌。这里是指时光如流水,过得飞快。不及:赶不上。恐:疑。不吾与:宾语前置,即“不与吾”,犹言不等待我。这两句是诗人担心时光流逝,自己为国家做不成事业。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拔取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搴(qiān):拔取。楚地方言。阰(p&):土坡。木兰:香木,辛夷的一种。揽:采,采摘。洲:水中可居之地,水中的陆地。宿莽:指冬天不枯的芥革草。莽,香草名。仍是“香草美人”笔法,木兰去皮不死,宿莽经冬不枯,隐喻诗人在勤勉的进修中所养成的独立不移的坚强高洁的个性。
以上4句,叙述恐怕时光易逝,自己修身的情况,并用去皮不死的木兰和经冬不死的宿莽来表明自己志向的坚贞。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时光匆匆而过不能久留,春秋四季更相代谢。日月:指时光。忽:速,过得很快的样子。淹:久留。代序:轮换,即代谢。序,次。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想到草木凋零陨落,担心自己年老而无为。惟:思,想。与下句的“恐”
对举成文。零落:飘零,坠落。草曰零,木曰落。美人:自指。美是壮盛的意思,美人指壮年的人。一说指楚怀王,或泛指贤士。迟暮:指年老。迟,晚。以“美人”喻自己。时光催人老,静静想来,真惊心动魄。
以上4句,是过渡句,在此之前是描述屈原努力进修,在此之后是勉励君王上进。因此中间用“时光匆匆,年华易逝,草木零落,美人渐老”的道理作为过渡,使前文顺当地转入后文。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君王啊)为什么不把握住壮盛之年抛弃污秽的东西,为什么不改变现行的腐化的政治法度?不:“何不”的省文,为什么不。抚壮:把握壮年。弃秽(hu&):抛弃污秽的行为。改:更改。度:法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驾着骏马飞快地向前猛奔!来!我给你充当向导,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光明!骐骥:骏马。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贤臣。驰骋:(骑马)奔跑。道:通“导”,引导。先路:前面的路,犹言“前驱”。屈原志向高远,只争朝夕,渴望变法图强,敢为天下先,决心把一切献给楚国的富强事业。
以上4句,诘问楚王:为什么不立志改革,改变法度(或:态度)呢?如果能够任用贤士,自己是愿为前驱,引导走上正确之路的。
第二节,屈原自述自己的高贵品质和政治抱负,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欲使楚国实现尧舜禹三代盛世的斗争,但是却遭到小人谄陷,楚王毁约,被疏远、排除在楚国政坛之外。屈原指天为誓,表明自己不计打击,初衷不改的对祖国君王的赤诚之心,并痛惜、指责灵修(楚王)毁约和反复多变。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忆往昔,我三代先王的德行是那么完美精纯,一丛丛芳草鲜花簇拥着他们。三后:指传说中的三位古代贤君。有说是夏禹、商汤、周文王,有说是古时楚国的三位贤君。后,君王。纯粹:没有杂质,比喻品德纯正完美。固:本来,确实。众芳:比喻众多有才能的人,群贤。&&&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那时节啊,花椒与桂树层层相间,哪里只是把蕙草与白芷连成花环?杂:动词,杂集,汇集。申椒:香木名,即花椒。比喻贤才。菌桂:桂树的一种,也是一种香木。比喻贤才。维:通“唯”,只。纫:索,连成花环。蕙:香草,和兰草同类。比喻贤才。茝(zhǐ):同“芷”,香草名,即白芷。比喻贤才。追忆先王,以众芳比喻众多有才能的人,群贤;以采取各种香草喻君王博采众善。
以上4句,举历史事实说明,在贤明君主时期,贤士就会为国君效力。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那尧舜是多么光明正大,他们顺着治国的正确方向,已经走上了正确途径。尧舜:唐尧、虞舜,传说中的上古圣君。耿介:光明正大。既:已经。遵道:遵循正道。遵,循。道,路,以喻治国的正确方向。&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那夏桀和商纣是多么的猖狂放肆,他们不走正道以致寸步难行。何:何等,多么。桀纣(ji&
zh&u):夏桀、商纣,夏末和商末的暴君。猖披:猖狂放肆。夫唯:助词,无义。捷径:斜出的小路,比喻不走正道。此喻桀纣为政之不由正途,逆理行事。窘(jiǒnɡ)步:难以举步。窘,急。以尧舜禹光明正大的做法和桀纣的狂乱失足相对照,给楚王作历史借鉴。
以上4句,举尧、舜光明正大的做法与桀、纣的狂乱失足以相对照,给楚王作取舍的参照。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君王身边那些结党营私的小人只知苟且偷安,国家的前途既黑暗又危险。夫:彼,那些。党人:指包围楚怀王的一群小人。古人所谓党,是指朋比为奸的不正当的结合。偷乐:苟且偷安。路:道,指政治上的道路。幽昧:昏暗不明。险隘:喻倾危。对黑暗现实的深重忧虑。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难道我担心自己会遭受灾祸?不,我担心的是楚国的战车将要倾覆!惮(d&n)殃:害怕祸患。皇舆:君王的车乘,这里用以代表楚国。败绩:本指军队大败,兵车倾覆,此喻国破家亡之祸。
以上4句,指出小人走错路,陷国家于倾危;自己不避灾祸反对他们,是为了国家免受祸患。&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急匆匆,我效力君王左右,希望能追随先王的足迹,使国家长治久安。忽:迅疾貌。奔走以先后:跑前跑后,犹言效力楚王左右,喻自己愿为国家的辅弼之臣。及:赶上。前王:指上文“三后”或“尧、舜”。踵(zhǒnɡ)武:足迹。踵,脚后跟。武,脚印。&&&&&&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君主啊,你不能体察我的一片衷情,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大发雷霆。荃(qu&n):香草名,隐喻楚君。察:体察,了解。中情:内情、本心。谗:挑拨离间的话。齌(j&)怒:盛怒,暴怒。齌,本指用猛火烧饭,这里形容怒火之大。
以上4句,申说自己为国君效力,希望赶上前王的足迹。不料楚王全不了解我的内心,反而信谗怒己。&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我明明知道忠言直谏会招灾惹祸,但是内心又耐不住,不能自止而不言。謇謇(jiǎn
jiǎn):正直敢言的样子。舍:舍弃,中止。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我敢手指苍天让它给我作证,我一切都是为了君王的缘故。九天:天的总称,指中央和八方。正:通“证”,佐证。唯:只。灵修:指楚怀王。灵,聪明。修,俊美。“灵修”本是妻子对丈夫的美称。《离骚》以男女关系来比君臣关系,所以借“灵修”来做臣对君的美称。
以上4句,说我明知忠言直谏对己不利,但为了国君,不得不忍受祸患而不断进谏。我敢对天发誓,我只是为了楚王的缘故。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想过去,你与我披肝沥胆,定下约言,可后来,你却改变初衷而有别的打算。初:当初。成言:约定的话。悔遁:反悔变心。他:别的,这里指另外的打算。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我并不畏惧遭到疏远而与君王离别,只是伤念君王屡次地改变主意。难:惮,畏惧。离别:指自己被国君疏远而离去。数(shu&)化:屡次的变化。以上4句是说:楚王当初已经和我约定要走正确的路线,后来又反悔而有别的打算。我已经不把与楚王离别看为难事,只是伤心楚王的屡次变卦。大胆地指责楚王反复无常。据《史记》本传和刘向《新序》的记载,屈原任左徒时,取得怀王的信任,定下与齐国合纵方针。自被谄见疏以后,怀王在秦国间谍张仪的诱惑、欺骗,亲秦派臣子的怂恿下,态度摇摆不定,屡次变更方针,绝齐亲秦,使得楚国的局势日益恶化。
& 第三节:作者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关于《离骚》篇名的含义,司马迁释为“离忧”,班固释为“遭忧”,王逸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一说。本诗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人格节操。全诗洋溢着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5.练习解析
我的内部既有了这样的美质,我的外部又加以美好的装扮。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灯记选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