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殖民地半封北京建中集团对两个半的理解

1: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间接统治;B:政治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C:“半殖民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1: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间接统治;B:政治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C:“半殖民
1: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间接统治;B:政治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C:“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D:“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2: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此评价最适用于( )A:义和团运动;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3:“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摇谍遍网罗.”从该诗中可以获取的有效历史信息有( )(1):甲午战争战斗壮烈;(2):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3):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遭到清廷压制;(4):维新派发起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A:123; B:134; C:234; D:12344:19世纪末的民谣“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掉电线杆,扒了火车道.杀尽东洋兵,再跟大清闹.:不能说明这一时期劳动人民的斗争( )A:体现出朴素的反帝精神;B:完全认清了封建政府的反动本质;C: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D: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5: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本意理解的比较确切的是( )A:维持封建统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B:保卫大清国,反对外国势力侵入;C:扶持大清皇帝,反对一切外国事物;D:维护国家利益,反对外来侵略6: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A:民族独立和富强;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扶清灭洋;D:建立社会主义7: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其内容与今天的浙江直接有关的是( )(1):《南京条约》(2):《伊犁条约》(3):《马关条约》(4):《辛丑条约》A:12 B:23 C:13 D:34
1、D2、A3、A4、B5、C6、A7、C分别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和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两个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分别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和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两个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分别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和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两个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您的位置: &
论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两个概念的理论界定
摘 要: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有关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讨论是个长盛不衰的课题,已有许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而对于流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以下简称“两半论”)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成果颇少,陈金龙先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形成过程考析》一文弥补了这一空白。陈...【尖子生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历程+试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尖子生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历程+试题
名​校​独​家​资​料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61.91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论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两个概念的理论界定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有关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讨论是个长盛不衰的课题,已有许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而对于流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以下简称“两半论”)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成果颇少,陈金龙先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形成过程考析》一文弥补了这一空白。陈先生以深厚的功力、丰富的史料,将这一过程阐述得相当明晰,令笔者深受启发。①但是,笔者不同意陈先生关于列宁首次使用“半殖民地”概念来界定社会性质及蔡和森在中国首先使用同一概念来界定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观点。这不是由于笔者发现了新史料证明是他人首先使用“半殖民地”概念界定社会性质,而主要是因为笔者与陈先生等人对早期经典作家的论著原文理解不同所致。笔者试将陈先生所举史料作新的理解,以求教陈先生。一、恩格斯与列宁对“半封建”概念的界定恩格斯用“半封建”表述社会性质是在《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一文的第二节“普鲁士邦”中。为了说明德国爆发1848年革命的原因,恩格斯在文章一开篇就说明他要在“腐朽的制...&
(本文共9页)
权威出处:
1876年,随着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朝鲜开始了近代化进程。然而就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朝鲜不幸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近代朝鲜因此而矛盾重重长期的封建统治迫使朝鲜敞开国门以求发展。在西欧文明的冲击下,向近代化迈进的朝鲜不幸沦为了殖民地。在这个特殊时期,朝鲜展开了一系列反帝国主义运动来守护国权,这与走向近代化、打下富国强兵基础的愿望是相互冲突的。一言以蔽之,“文明开化”与“自主独立”是这一时期的口号。这种矛盾在1910年“韩日合并”之后日益凸显,属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也难逃其影响。“韩日合并”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创作自由诗。诗人们陆续发表了大批形式多样、韵律自由的诗词作品。自由诗的兴起,这与诗人们为更加自由地抒发情感、表达思想而付出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韩日合并”使西欧文明不断通过“日本之手”涌入了朝鲜,而且随着国权的丧失朝鲜的政治、社会、经济也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使朝鲜人的生活方式与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
(本文共228页)
权威出处:
本研究选取古代、近代、现代几个时间节点上的典型判词,用语体学的理论考察我国判词语体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力图通过具体判词文本语言证实:我国的判词语体从古至今走过了一条封闭——开放——封闭——开放的路径,呈现出一个“之”字形走向,从古代判词的文学化、情感化、道德化至近代判词对传统的扬弃及域外的引鉴,以至现代判词语体的政策化、政治化、军事化、新闻化等等,均说明从古至今判词语言更多地是被背后的意识形态所操控,未能完全走上法律语体规范轨道,中国判词语体的规范化(或现代化)尚需假以时日;判词语体的形成除了制判主体的主观制导因素外,社会客观语境的变更亦会决定判词语体异质要素的增加、个体特征的形成,从判词语体在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分化、融合的嬗变轨迹即可显示其在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下所呈现的不同个体特征,归结出判词语体形态与社会文化共变的规律性。法律语言的本质属性是工具,因而对法律语言的研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影响、指导法律实践。对法律语言规范化问题...&
(本文共30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吕建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