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书法家家张清秋个人简历

女书法家专栏 - 中国书法网
按字母查找
书家一览表
当代美女书家
女书法家@S
女,1992年3月生于南海,书斋号:三石堂、戒盈堂。
幼承庭训,五岁开始,在父母宋健宋秋荣
  号墨梅斋主、墨舞清秋,出生于1973年7月,河北省沧州人。中华二十八雅士之孙秀梅,女,1973年生,美术学本科学历,河南省书协会员。书学钟繇、王羲之等,,喜书楷、行、草、隶,孙妤
斋号净心居、明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主要艺术简历:
2004年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宋飞,1970年出生于奉化市冷西村,高中文化,成家后,1997年,为了生活去过毛里求斯,2000年回施桂红,女,斋号若水轩。安徽阜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颍州书协副主席,皖宋菊萍,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老年大学毕业。书法喜爱行书,后学国画花鸟,多年来悉心临习古代名帖名周学彩,笔名素影。山东莒南人。1980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从小喜欢书法,只可惜书艺浅薄,希望邵可娜
1976年生于辽宁沈阳
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申若浚号9岁,现就读于邯郸市邯山区实验小学四年级一班,各科成绩优异。2007年十月随张睦老师学习姓名:SJL
职业:职员
位置:中国,常州-北京-上海
爱好:美术、摄影、旅游、本人从事出版行业多年,专业出版历代名家墨迹选。现在吉林文史出版社任职。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评委会成立于1994年,每年主办华夏杯、天池杯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
网站:www释清馨
真言宗行者。字昕睿。出生于浙江温州,是当代著名佛教青年书画家,禅学诗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师孙国晏
1975年生,浙江浦江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金华市女书法家协会宋玉花,女,甘肃省兰州市人。生于1971年,自幼热爱书画艺术,经过名师指导,刻苦钻研,绘画立足传统,史慧侠,女,兴平市人,大专文化程度,高级教师,1989年―1993年中国书画函大毕业。
现任:中国博文画苑是一个书画教育机构和个人艺术创作的结合体。
我们的工作组是由美术家、书法家、画家、篆刻家、大量美术馆坐落于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滨州市。是集书画交流、名家推介、展览策划、书画鉴赏于一体的专业美术邵广兰,字楚畹,山东省邹城市人,幼承庭训,习书学画。少年时随父南下江浙,远游云桂,眼界遂之洞开。后,大千书画――【大千名人】铁笔觉千载 墨境耀八荒/李果青书法艺术探微――四川广电网络内江分公司
当前位置: >>> 大千书画
【大千名人】铁笔觉千载 墨境耀八荒/李果青书法艺术探微
&& “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
&&&&&&&&&&&&&&&&&&&&&&&&&&&&&&&&&&&&&&&&&&&&&&&&&&&&&&&&&& ――宗白华?《艺境》&&&
著名书法家李果青
&&&&书法家李果青艺术简历:李果青,原名李培庆(大千在线?大千文化?大千名人?李果青――编者注)。1928年生于河南上蔡县。1948年毕业于河南信阳艺师美术科,师从丁折桂、李浴先生学习西画,师从陈西庐先生学国画。长期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工作,兼事书法、篆刻创作。舞台美术设计儿童歌剧《3+2×5=?》曾于1982年参加全国儿童剧调演,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优秀奖,并受特邀参加《全国舞台美术展》。书法篆刻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重要展览,并多次应邀或选送日本、新加坡、台湾、美国、德国、香港等地展出或发表。1996年,其篆刻作品获第二届国际肖形印大展优秀奖。月应邀赴日本广岛、东京举行个人书法展。尤其在近年来“晚年变法”的书法探索中,有意识将各种书体的表现技巧互参互补,融会贯通,在写楷、隶、行、草或篆刻时,融入甲骨、铭文的明利古朴笔意和奇谲变化的章法,追求在规则中求恣纵,在整齐中求参差;相反以隶、草笔意写甲骨、铭文,形成了其鲜明的书法风格。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青年篆刻研究会艺术顾问、内江书画院副院长、山东曹州牡丹画院名誉院长、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兼艺术顾问、中国诗书画研究院书法研究员。作品及传略曾载入多种典籍。与友人合写《新编实用书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书法教程》(重庆人民出版社)并有《李果青书百龙吟》(四川美术出版社)等多种著作出版。
&&&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预言:21世纪的冲突,除去意识形态或经济因素外,主要冲突乃是西方文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等几大主要文明间发生的冲突。究其根本原因既是因为文明的差异所在。这种文明差异的绝对性在于其本质的不可更改、不可消除性,他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种冲突的不可让渡:一个人可以是半个法国人、半个阿拉伯人,甚至可以同时是两个国家的公民,但是,却很难成为半个天主教徒和半个穆斯林。
&&& 新世纪以来,亨廷顿所预言的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文化(文明)冲突战役早已经悄然打响。
&&& 伴随着西方国家的商品、货币、技术图景、知识和思想(简称三片文化:薯片――大片(电影)――芯片)在全世界范围的大面积扩散和加速度流动,文化从强势的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播、诱导发展中国家及非西方国家接受其文化并淡忘甚至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文化殖民主义格局,非西方文化面临着“存在”或“消亡”的艰难选择。
&&& 这个过程,既是一代又一代人从迷恋圣诞节极尽虚无的狂欢到对本民族节日淡然嗤鼻的过程(民族文化底蕴的记忆蒸发);从钢笔书写一直发展到以电脑键盘对汉字笔画残酷肢解的过程(对汉字书写历史的不断遗忘过程),从快餐文化――高清立体三维数码音、影、像――贴身逼近肉体感官:听觉-视觉-味觉全方位推至灵魂出窍近乎虚脱的贪新骛奇强刺激体验的过程(物化消费的弱肉强食占有与非占有游戏情节),古老的华夏文明及其子孙亦然面临空前无根飘荡的危机。
&&& 这并非耸人听闻。著名学者,‘文化书法――东方文化输出’概念的提出、倡导与践行者,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王岳川教授指出:如果三十年内,中国文化发不出自己的声音,那么中国文化将失去民族身份。同时,当中国的诗歌、小说、绘画、建筑、电影、电视等七种艺术种类,皆因被西风全盘浸染而落人之后,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层面的书法,几乎就成为了中国文化身份的指纹,也是让中国唯一不同西方的文化身份标志。
&&& 放眼当今中国书法界,恍然进入了龙蛇混杂的战国时代,书法界一些反文化、反书法的“怪力乱神”之声不绝于耳,书法界美术化、市场化、技巧化甚至全盘西化所谓标新立异的颓废之风越演越炽,促使有识之士发出“扶持书法界浩然正气,阐释书法经典价值”的呼喊。“申遗的成功(2009年9月)只是一个开始,它只是为书法的当代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历史契机,接下来对书法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更艰巨、更具体的系统工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王镛语)。
&&&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探讨果青先生的书法艺术确有一番非同寻常的意义。
&&& 同时,在以“书画之乡”著称于世的内江,对果青先生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笔可震世、传世的书法家竟然没有一篇较为深入、系统、公正、专业的研究、评论文章,实为一大憾事。作为门外汉,战战兢兢斗胆撰写此文除缘于‘艺术精神相通’的原理,更是期待各位方家批评意见如当空彩练飞舞,如是引发的争议倘若也能算得上生机一派,合笔者行此文初衷既算没白费工夫。
&&& 敬惜字、纸,既是敬畏天地之师
&&& 果青先生祖籍乃河南上蔡(少年、青年时代他就在那里完成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的一段求学经历)1948年入川。
880)this.width=880" border=0>
内江籍著名书法家李果青现场书写“和谐内江”
&&& 众所周知,华夏文明之光在黄河流域的河南放射出最为耀眼的辉煌,产生了著名的仰韶文化、孕育了灿烂的商周文化,素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美誉。而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深入发掘与研究,尤其以三星堆文物(成都平原)及“巫山人”古人类化石(重庆三峡)为代表的大量实物的出土,无可争辩证实了,渊源于四川盆地西部新石器晚期文化的蜀文化,及渊源于长江三峡地区新石器晚期季家湖文化的巴文化,历经漫长历史时间,在不断与外域文化互动――同构――繁衍过程中而成就的巴蜀文化,实则是与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一道铸造了辉煌夺目的上古长江文化,成为构成中华文明的又一重要源头。
&&& 翻开中国地图及史料记载,我们被告知,河南上蔡县也至少因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的两件大事而闻名天下。
&&& 其一:秦一统天下后,任左丞相的李斯(公元前280―公元前208年)以小篆为基础,以《仓颉篇》为范本,简化、统一全国文字,且工于书法,对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其二:上蔡县的蔡沟镇,既是孔子当年困厄陈蔡而被绝食七日之地。为纪念此事,后人在此立庙,当地此庙又被称为“厄庙”。庙内塑孔子金身坐像及十二大弟子立像。每年祭孔时节,附近数县儒林乃至当地乡民,都来参加隆重祭典。祭孔的盛典,也就成了该镇每年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
&&& 民国初年兴办新学,上蔡县立第二小学校就设在“厄庙”里。果青先生从六岁开始进入该校读书,每年受到祭孔大典的熏陶,尤其是每天上学都要走过设在该庙大殿前的一具“惜字炉”旁边,知道凡是带有作为神造之物的汉字的纸头,都不能随便丢弃或践踏,而必须投入“惜字炉”焚化成蝶,这就叫做“敬惜字纸”,也就是要像尊敬仓颉、文昌帝君、孔圣人那样来敬惜文字,否则,即是“有辱圣贤心迹”,大有罪过;因而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就养成对我国儒家文化和汉文字的崇敬心理。
&&& 果青先生幼年初学写字,从颜体楷书入手,同时,也习欧体楷书,这主要是受其祖父英儒公的影响,他的祖父英儒公曾是当地一名饱学耆宿,写得一手漂亮的欧体字,许多富豪人家为其先人竖碑,大都请英儒公撰书碑文。果青先生十岁前后,得知先祖尚有一些手书墓碑存在,便经常同兄长培元利用假日到镇外各处坟茔去寻访。每访得一块碑,两兄弟就在碑前细心品味,流年忘返。
&&& 而真正从感性爱上书法艺术的契机,则是在十二岁那年考上县立中学,亲眼看到当地书家刘子襄先生写字。子襄先生擅长隶书,很注重书法线条的“苍老古拙”美。当时先生供职于上蔡县中,几乎每日都应索为别人书写条幅、对联。子襄先生本是果青父亲灵斋公的挚友,有了这层关系,他便经常到子襄先生寓所,为之磨墨、牵纸,得以从中欣赏和学习笔法,开始感受到书法线条之美的感人力量,进而从感情爱上了书法艺术,尤偏爱上了隶书。
&&&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果青先生进入河南信阳师范美术科学画,这使他有机会读到更多著名碑、贴,并深下功夫临习汉隶《曹全碑》、《西岳华山碑》、《史晨碑》、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连续三年不辍,领悟到古人寓于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笔法奥秘如禅宗之渐悟与顿悟必每日精进。
&&& 更有幸的是,在该校遇到执教国画的老师陈西庐先生及西画老师李裕、丁折桂先生。陈西庐是齐白石老人的入室弟子,果青师从于他,不仅学到了白石老人花鸟画的许多方法步骤之精髓,还经陈西庐在刀法、章法上的指点,掌握了一些齐派印法的奥妙,另外,齐白石的篆书体势剽悍、矫健、阳刚,畅适纵肆而大开大合,被中国书界称为续吴昌硕石鼓书法之后,独一无二一种大方美的典范,在艺术主张上强调:“删去临摹手一双”,体物入微,礼赞生命几乎成了他一生表达的艺术主题,这些观点均潜移默化于果青先生心中。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在果青先生一些小幅作品或篆刻里呈现的自然天趣与浪漫天真之意既是缘于此。
&&& 李浴先生作为中国鲁迅美术院终身名誉教授、中国敦煌艺术研究的副研究员,主编有《中国美术史纲》(1957年出版,1984年重修)、《西方美术史纲》(1980年出版)、《中国古代美术史》(原始篇)(2001年 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美术史》(夏商周篇)(2002年& 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等煌煌巨著,对学术的严谨与一丝不苟的负责态度也对果青先生影响至深。
&&& 丁折桂先生师从于有中国现代美术奠基者之称的徐悲鸿先生,乃徐悲鸿之得意弟子。他大半生遵循徐悲鸿“我们学习西画,是为了更好发展国画”的教导,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起就开始探索融汇西画之长于中国画的发展途径。他打破中国画的固有程式约束,以西方素描(同时注重色彩)的手段来观察、描写客观物象,以写实的笔墨来处理画面。比如,画山石、画水流,则以不同岩石的结构特点、水的缓急、大小求得不同的笔墨表现;又如画竹,前人画竹叶的分布,一般画出上、下、左、右的指向,而丁折桂画竹,却能画出竹叶前、后的分明指向,运用西画技法治中国画,使得画面的表现空间更为细腻、丰富,而形神备至。同时,丁折桂先生也偏重探索借鉴油画色彩在中国画中的大胆运用。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画研究院成立,诚邀丁折桂先生到该院举办个人画展,他写信征求果青意见,因为果青在他家看过他已存有大量上佳作品,力建他应约展览,他也随即选出八十幅作品送去布展,但不久,他应邀到人民大会堂画一幅巨尺大画,在绘画过程中,他觉得一些色彩处理尚未达到内心理想境界,竟毅然给中国画研究院领导写信,谢辞展览:“我的色彩尚未过关,有恐贻误青年”要求推迟十年再展。
&&& 这样严以律己,谦逊如海(低调――自持――自知)的人格力量及坚持不懈对艺术的探索与牺牲精神一直影响着果青先生后来的艺术创作及坚持对艺术创作中的艺术之真理寸土不让的执著与果敢作风。
&&& 自幼家庭背景的书香熏陶;徜徉汲取于河南――四川两地深厚积淀的地脉与文脉交错的钟灵毓秀之气;加上自身孜孜不倦虚怀的刻苦钻研与探索,种种不可或缺的元素叠加在一起,为果青先生晚年书法形成“万法皆备于我,必着我之色彩”的雄霸之自信与自然之气打下了坚实根基。
&&& 于心系超逸一念中下诗外实际功夫
&&& 如果说线条是书法艺术外化的躯体,而游走在线条内在的传统人文精神与创新就是书法艺术的魂魄。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除去笔墨技法的精湛与功力的深厚,重人品境界与学识修养断然是一个真正的书者要求自我精神生命完善的必然之路。
&&& 史上各路大书家对此论颇有诸多精妙共识之见,唐代怀妒槎稀酚性疲骸吧钍妒檎撸ü凵癫桑患中巍保凰臻性疲骸白髯种ǎ肚常痢⒀Р蛔闳撸詹荒芫∶睢!保换仆ゼ帷堵凼椤分性蛩担骸把樾胍刂杏械酪澹止阒允フ苤В槟丝晒蟆H羝淞楦蕹蹋菔贡誓R萆伲皇撬兹硕钡鹊龋蔷康魇榉ǚ绺窠鼋鍪鞘檎呷烁癫豢芍馗吹母鲂浴⑶楦小⑸竺酪庵镜淖匀涣髀叮榉ǔ删偷母叩陀胱髡叩难市扪钋秤凶挪豢苫蛉钡纳羁塘怠
&&& 从果青先生撰写的《毛泽东与书法表现主义》、《基层流动剧团舞台背景初探》等多篇代表文章中均显现了他的丰富学识以及对书法、戏剧、文学、音乐、诗词、舞台美术设计独到的观点与卓尔不群的思想气质。
&&& 如在《毛泽东与书法表现主义》文中,洋洋数千言仅围绕毛泽东自书其原创诗词《清平乐?六盘山》三件不同稿本中一个“缚”字(行书草写或楷书透狂草面目真意)展开,提出了书家在书写过程中为充分实现‘立象以尽意’的美学论点,在必要时刻,必须打破常规,以创造性的笔法书写,去尽胸中原初流淌的高妙之意;其次指出,纵观中国古今艺术名作,其形成的基本因素不外“法”与“意”二字,有“法”无“意”或有“意”无“法”皆不能出上品之作;其三,将历史上狂草大师癫张、醉素只有在癫与醉态下才能写出“狂”来,与毛泽东在极端理智下以行书写出了“狂”做充分比较后,认为这皆是“尽意”的结果。如王羲之借流觞的酒力与人生的感怀在书写《兰亭序》之时,翩然已入的忘我之“境”与颜真卿书写《祭侄稿》时肝肠寸断而入的悲愤与至沉至恸之“境”――不知为书,同出一辙。在西方美学的情景逻辑中,这样的情况,被柏拉图称为理性的迷狂,属创作境界中最高、最好、真正清醒、神圣的迷狂,因为这种迷狂在本质上是一种回忆――对理念世界或真实本体界的回忆,完全摆脱了现象界的羁绊,一心向着真、善或美的理念全方位绽放、流泻开去。在文章最后,就书家对书法功力的培养与技法的运用,果青先生指出:学书要勇入帖、出帖,广采博取的功夫,真可谓梅花香自苦寒来,且上述等等构成皆是手段,最终‘要创新――要引人入胜’才是真正目的。
&&& 对于长期从事的舞台美术设计工作,果青先生认识到:舞台布景是戏剧的外部表演形式,应为戏剧表演创造出戏剧环境和意境,以诱发演员和观众,走进更深层的戏剧境界中去,揭示和领会戏剧的主题和理想。要达到这个目的,从事中国民族特色的舞美设计工作,只靠有一定的绘画和戏剧水平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对文学、音乐、建筑、舞蹈、书法等各姊妹艺术领域独特的‘思’与‘表现形式’谙熟于心的‘诗外’修养。多年来,果青先生在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中所涵养的审美情趣和对形式美的赏鉴力,使果青先生在舞美设计中,逐渐摸索到一种简明朴实而饶有意境的设计风格,堪称李氏风格。如在1982年参加全国儿童戏剧调演,为歌舞剧《3+2×5=?》设计的布景,就曾以其几根形式感强烈而又具备深邃意境的书法线条构成,其间浮动的指向时间未来意味的‘宇宙太空’、“原子结构’、‘星辰’等符号,在调演中引起极大争议与轰动,最终得到观众与评委认可,并获取了中国文化部嘉奖。随后,此布景一度作为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材多年使用。
&&& 果青先生对诗歌倾注的心血表明了他的气贯长虹的诗人气概。他的诗构思巧妙,平中见奇,运字峭拔,心中所触史海钩沉轶事,眼寓当下自然山川万象,无不浩浩然发于笔下,随心所欲之处,但见情感真挚,意境高远,深沉浓郁而不失自然天趣。
&&& 在《登剑门》一诗中,寥寥数语便将剑门关险、雄、怪异的山势崔嵬峥嵘之状与秦惠王伐蜀的谋略典故之意刻画得栩栩如生:“千里车游登剑门,依稀关下鼓鼙声;fs耸峙疑排阵,雾霭翻腾隐战尘;一戍锁关挠猃狁,九天设障慰蒸民;凌云栈道假盟会,蜀帝深宫丝竹凝。”另一类怀旧追忆的叙事或自题之诗,显现出果青先生性格的乐观、诙谐与不畏生存艰辛的诗人天性的烂漫与自由情怀,如在《偶忆》一诗中:“洛碛长街不夜天,投荒千里谋食难。髫年学子殷相慰,榨汁酱油拌饭餐。”如《自嘲》:“有兴翻青史,无聊种草花。酒酣弄翰墨,神倦啜清茶。”
&&& 而对书艺的见解他这样写到:“书画何拘师一尊,古今中外尽琅琳;适吾意者皆可宝,巧取豪夺塑真魂。”
&&& 他深刻认识到一个书法艺术家只有正视传统,才能同过去真正对话。因为从现代物理最新理解的时间角度而言,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不再被视为一个相互分裂、隔绝的单元,而是一个具备共时性与同构性的整体。“在传统与现代性创造之间有一座桥梁,传统受到孤立会僵化,现代创造性受到孤立会挥发,只有两者结合在一起,一个就会激励另一个,另一个也会以重力和重量来回报它。”(墨西哥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语)这段话与李可染“以最大功力打进去,最大勇气打出来”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 不深入传统,对古人的艺术创造根源及优劣态势一无所知而奢谈创新,无异于痴人说梦、缘木求鱼,这样的创新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
&&& 果青先生学书,临习范围(历史时间)之宽阔,所书体貌、风格(内容空间)之丰广,于甲骨、篆、隶、楷、草、行及历代大家的碑、帖(《张迁》、《石门》、《华山》、《散氏盘》、《石鼓》、《峰山》、《曹全》、《毛公鼎》、《书谱序》、于右任《千字文》、怀素、张旭……)及被许多书家忽略的广泛意义的民间书法(如汉晋砖文、摩崖简帛)遗留下的朴、野书意他均是博闻强识,以古人之姿穷究古法,以今人之态参、审近、现代个家,博览书内、书外之名迹,于心系超逸一念中下实际功夫,故胸襟与识度、腕势并及心意日进增高,如此,才有了他作品中方由博返约,出规入矩而波澜老成的大家气象。
&&& 同时,在果青先生看来古往今来的许多书法名作,无不具有抒情感、写性灵、塑独特个性思想气质的特点。
&&& 这一识度,直追魏晋风骨。在魏晋人的视觉中,个体生命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宇宙自然生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第七章)》。“生命意识的觉醒”一旦与诗、书、画的艺术表现形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被注入生命体验含义的书法艺术在近代西方的呼应既是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所说的“生命的形式与质感紧密结合”。于是,文字书写显示出来的个我内心的心迹运动、结构、节奏、时空感觉都与宇宙的运动、结构、节奏、时空有一种同构关系(这样的同构,我们可以站在现代天文学角度看地球,地球也同样悬浮于天――空之中)而且点画的书写及其结构具有的具象意味,使得中国书法(汉文字的性灵表达)成为天地?万物皆寓于个我不可重复生命运动的表现。
&&& 在果青先生的书法作品里我们不但能感觉到一种真挚的人文情怀与沉智、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呼吸,更能感觉到他从丹田生发出来的那一股纯任自然的人性之灵和率真,透过豪尖汪洋恣肆铺泻的汉文字之奇美的浑雄舞蹈,流泻出内心宇宙般旷古悠远如诉如泣的对生命的礼赞、眷恋与无尽的乡愁。
著名书法家李果青为君子泉提字
&&& 忘我者:心?客一体是也
&&& 在临摹、欣赏古今书法名作中,他体会到艺无止境的深邃含义:既任何一种成功的书体或流派,都有其自身的极则和特点,用辨证的方法来看,这种极则和特点,相反也就是一种局限,在进入书法创作过程中,就不应为其特点――局限所囿。因为,一旦为传统的现成具象所役,既是走入死地,这样的结果无异于自我永远扑到在他人创造的传统中而不能超生。
&&& 从赏析近代书写甲骨文高手罗振玉(系清代国学大师,敦煌学和甲骨学两门学科的奠基人)和董作宾(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的书法作品中他深受启发,罗用小篆笔法写甲骨,董用铭文笔法写甲骨,殊途同归,都在甲骨文体的艺术创作上,丰富了表现手段。
&&& 于是,他在近十余年来的书法探索中,有意识将各种书体的表现技巧,互参互补,融会贯通。在写楷、隶、行、草或篆书时,融入甲骨、铭文的明利古朴笔意,和奇谲变化的章法,追求在规则中求恣纵,在整齐中求参差;相反以隶、草笔意写甲骨、铭文,以求弥补其锲刻和范铸之局限。总之,他以为采用什么技法能有利于抒情达意,就应采用什么技法,学习古今名家,也是采用这种“拿来主义”并不死守各家的全部特征。
&&& 翻开书法史,我们被告知王羲之见白鹅游水之姿,悟出“浮鹅钩”的笔势;张旭见担夫争路,公孙大娘舞剑,从中悟到结构点画的争让穿插关系和用笔的疾徐、节奏,大大丰富了其狂草的写法;怀素观夏云海涛,领悟到草书的大气磅礴、翻江倒海之势;颜真卿观屋漏痕、锥画沙,理解了用笔的迟涩和力度……早年绘画写生,使果青先生认识到体验外部生活世界的生命气象对于艺术创造的同样重要,因为,一个真正将书写融入生命意义高度上的书家总是能从具体的自然意象中获得灵感和启示,然后把这些体验所得融入具体创作。
&&& 这里的直法自然,并非简单地把自然界的物象移植到书法中。
&& 《周易 • 系辞上》有云:“圣人立象以尽意”。“立象”的过程,也就是使所观物――象如何提炼、升华至艺术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意”为体,以“象”为用,艺术家通过个我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将生活中一成不变的物象提炼,升华,转换成意象――乃至稍纵即逝的心象。其间,重要的一环既是在这种转换过程中须经由明代书家祝枝山提到的:“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作者“喜”、“怒”、“ 哀”、“乐”的情感不同,他的作品也具“舒”、“险”、“敛”、“丽”等不同形式。
&&& 果青先生在创作中,重视将书写‘物――象’竭力做到全面的理解,尤其是再创造性书写历代诗词的名篇佳句,他不但通过作品外在的每一个‘字’的静止形式去对书写物象进行深入解读,追根溯源其原始象形意义与及其历代书写的表现形式,更是设身处地‘忘我’去体验作者的情感状态与个性意、趣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对作品多次感知,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又运用想象,将作品内容进行综合,不断筛选,保留那些主要的、接近心?客本为一体本质所呈现的表象――符号,这些表象――符号又不断冲突,相互渗透,终于融合成一个新的整体----创造主体头脑中的意象(结体)。
&&& 此刻的意象(结体),是创造主体在欣赏――参悟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创造而形成,因此,不可能与作者原初的创造意象完全相同:它具有创造性的新特质常常超出作者本身的思维,甚至是作者创作时并未意识到的或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表象――符号,这既是果青先生作品显现出的另一种意义的‘新’意盎然所在。
&&& 在果青先生一幅名为《游心》的书法作品中,全篇紧扣‘游’字之意?气,似雾似烟的笔触变换闪耀出神秘线条的自在与空灵,又仿佛被暴风雨冲刷下凸凹嶙峋的岩石、海底的珊瑚获得了火焰形式的自然昭示与照亮,作品的‘字’意象与‘字’思维、‘字’生命仿佛一匹脱缰的野马挣脱了不管是社会的、历史的、科学的、心理的种种外在眼光、观念的束缚,由具象转为抽象、现实转向超越,时间、空间发生错位,仿佛一段超验的难以言说愉悦的心灵旋律沐浴向现代人难以排遣的内心抑郁与苦闷。
&&& 既古又新似曾相识燕归来
&&& 开创元代新画风的一代大家赵孟\曾言:“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书法的本质既是对线条的表现,线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书家的艺术成就。
&&& 纵观历史上的大家作品用笔无不稳、沉、准、狠。
&&& 审视果青先生书法,他亦是重线条的‘实’与‘形质’表现。古人用笔的优秀传统及成功经验他已了然于心。观其书写线条,看似简约而不简单,平直而无做作之痕,丰厚的信息量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到一种返璞归真的古朴与苍浑的内在张力,如棉裹铁扑面而来,尤其是一些大幅代表力作《心经》(长七米)、《将酒行》、《花萼楼赋》(8尺×6尺)等,来自碑版摩崖充满天空父性性格的大字笔法,阳刚而壮美;遒劲而孔武,夸张的个性化造型(结体)所赋予的强烈视觉冲力令人哑口唏嘘,过目不忘。《张迁》的厚重,《石门》的超脱,《礼器》的丰润在他的书写风格中兼而有之,同时,他也注重用笔的‘拙’与‘巧’的对比,这种拙的造型与他的用笔重力度,重气势外,还与他长期心系篆刻,以刀‘写’字于金石之上的意念分不开,尤其他的中锋圆笔,圆中寓方,方中寓圆,不是抵达线条之边逐渐墨淡,而是到边反浓,积浓墨到边缘好似刀切斧劈,一种干净、痛快淋漓的杀力,有时可用惨烈二字比喻。能‘杀’方能痛快,方能沉着,方能生、方能辣,方能祛除甜、懒、疲、瘟。方能产生扣人心弦的致命的美学力度。
&&& 此处之‘杀’,乃是对后天观念的突破,对层层规约成俗、人云亦云的矩阵迷障的大胆祛除,乃是集数十年书艺之功的具体爆发,犹如个体生命的小宇宙积攒的精、气、神之核能瞬间摧毁了字形外象,却在烟消云散中凝聚了精神之体的光热与魂魄。他的这种隶属生命意识层面的强烈表现意义的风格,作为一种独异具备生命苦难领悟的审美创造,具有相当的时代(本土――世界)精神的意义。
&&& 另外,果青先生在运变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等各类古笔法时,巧妙揉和进了一些山水画中的‘皴法’意趣,大胆借鉴了山水画中的水墨技法,于微妙不经意处拓展了笔法的表现力,尤其是在一个字的末尾,或一撇或一捺或一竖实施的类似干擦的散锋,既古又新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堪称历史性突破的一点在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书法代表作品集《李果青书百龙吟》(四川美术出版社& 何应辉题& 侯开嘉序& 1997年版)中我们可以充分感觉得到。
&&& 在果青先生看来,‘求变’是所有艺术门类在创造中所必然遭遇的共通本质。
&&& 如何定点深挖一个‘字’千变万化的意义形态而又能尽显艺术层面的升华与创造,思索良久,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果青先生就开始有意收集古今书家所写的‘龙’字,进行分析、研究;后又逐步转向对历代雕刻、绘画、建筑、工艺美术等其他造型艺术对‘龙’的刻画欣赏、研究;并进而对大自然中‘龙’的意象情态、动态进行观察、感受。因为中国人眼中具有‘九似之物’的‘龙’字象形并非源于客观物象,而是象征中华民族理想、智慧、力量的图腾神物,所以对‘龙’的书写在用笔与结体上就有了【具象――抽象】【幻想――现实】【似是――而非】等非常辽阔的变换空间。
&&& 历经十余年执著艰辛的努力,果青先生竟然积累了300余幅“形态各异、仪态万端或凝重,或飘逸;或飞腾,或端庄;或拙朴,或华贵;或气象浑雄,或姿态妩媚;或半隐半藏,或巍峨雄壮;或顶天立地……”(见《李果青书百龙吟》?侯开嘉序)的‘龙’字,这样穷尽古今,十年环书一‘字’的不懈精神在中国书法史上估计也属罕见。最后,果青先生选出不尽雷同的100幅(大千在线?大千文化?大千名人?李果青书百龙吟――编者注)结集成书,在后记中他这样写道:“偶有所得,便觉有一种蜿蜒伸长之势浮于腕底,这时就会顺手拿起笔,不管笔锋长短软硬,铺开纸,不论纸张好孬大小,随意写去,以求一挥为快。这样写有时也会离谱,写得是字非字,有悖写字成法,我也不去管他。因为我不是要去编造文字,而是‘为’了表现,表现我心目中‘龙’的形象,又通过这些‘龙’的形影,去表现我的书法审美理想和我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 求“大道”
&&& 《易经》有云:“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字的本义既道路。但这个道路并不是普通的、一般的道路,而是我们人类开始的、首先的、第一的、最大的、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道路,它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人类返本归真之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25章),《说文解字》有云:“导,导引也。从寸,道声。” “导”,即古文 “道”,“(首寸)”古代有“寸心”(心位于胸中方寸之地,故称寸心)、“寸田”(道家称心为心田,心位于胸中方寸之地,故称寸田)之说。所以,这个“寸”是指“心“。“导”字从“寸”(“导”字的古体也称繁体字为“А保┍硎尽暗馈笔谴印靶摹蹦抢锟肌著名书法家李果青现场接受记者采访
&&& 在果青先生看来,艺术之路有大道、小道之分,人亦因心的迷惑或清晰有神人、圣人、贤人、小人、庸人等等之别。书法中的时髦书、乱力怪神、哗众取宠书、佛家书、文人书、名人书、画家书、明星书诸路缤纷,虽然也偶有心得,自呈昙花一现或曲径通幽之趣,偶别有一番天地,但终属小道,是小天地;志于书法艺术的人应该行大道,将目标指向内心世界的海阔天空,指向无限空间与时间精神意义上的书法艺术天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风在其下矣……”(庄子?《逍遥游》)果青先生以数十年光阴增广学养,陶冶情操,修持心性,目的就是求“大道”。
&&& 孔子(《论语?述而》)云:君子“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此处的德既是人格。人格是靠内、外修养的功夫,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不仅仅是指一般意义通过书本对某一领域的技巧或经验知识学习,而是要通过自然造化的莫测路径于身体的切身锤炼,以便获得心灵千山万壑的开阔之境;要使被碌碌十色的尘世所遮蔽、包裹、沉埋的心,借书中心灵智识、慧灵的教养,与日月、大地、山川灵气的启发,得到超拔、扩充的力量,将气韵的根源复苏起来,人格力量自然便会提高。
&&& 因此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必须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作为技巧的根本,有无这种根本既是大家与匠人的分水岭所在,这也是‘技进于道’的根本含义。历代以来,史上书评家均把书品与人格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综合考察,并得出人格历来高于书品的定论(明?司马光:‘才胜德者,小人也。’)因此,史上蔡京、秦桧、严蒿等虽堪称书法大家,但他们的书法作品留传下来的却极少,是谓因人废字。
&&& 在果青先生笔底,我们能够感觉到孟轲提出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处的‘气’ 是对“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老子――《道德经》16――42章)的始源领悟,它既不是任何具体的认识官能,也不是任何认知对象的物质实体,它是感官与心识的统一所要求逼出的最根本的居间状态,不带有任何现成性质。它的无所不在、出神入化、忘我的特征,暗示了纯构成、纯‘缘’起的势态引发,这样的本原状态恰恰是人的天性本源。唯有这种以天性本源的善(天地良知)才能驾驭“巧智”、“机心”,“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为外物(名、利、情)遮蔽其心,始终保持清醒、纯正的精神状态,达到“神完而守固”的清净境地,在这种状态下作文书字,势必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无人匹敌。
&&& 大家气象:不与时人争高下,只与古人攀比肩
&&& 果青先生运笔,“点画细如丝发皆须全身力到――极筋所能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清:包世臣语)既气存丹田,由脚而腰,而肩,而肘,而腕,而指,将全身之力送达笔端,以得笔力,强化点画内质。
&&& 这样以虚蕴实,以实蕴虚的‘力’,藏头护尾,如收纵之波徐徐推进,如道家太极用来指称生成宇宙万物之根本的阴阳两气,互为生发又互为制衡,计白当黑,曲中有直,直中有曲,生生不息的毫锋于欹正之间成相对相反之势,内敛笔意的引力与外向表现字体笔画的张力对抗,点划如雕如凿,如熔如铸,行处皆留,留处皆行,造成力能扛鼎,力透纸背,而菁华神采之气机径直涌入人眼的强烈立体震撼效果。这与古人在书法创作实践过程中,如传卫烁的《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杜甫语)推崇的书法美学规律中“力”的运用同出一辙而又自得机抒,自生须眉。
&&& 如果将书法中的‘笔’视为筋骨,那么‘墨’自然被视为血肉。
&&& 在用墨上,果青先生主张虚实相生,浓淡相宜,一任自然变幻莫测。该浓时,则要浓得如火,“湛湛如小儿睛”(苏东坡语);该淡时,就要淡得一派飘渺,莹润空灵;不浓不淡则破浓墨以清水,如是,浓墨因清水的滋润而活。初蘸墨之笔储墨较多,一次可写多字之后,开始的涨墨酣畅淋漓逐渐过渡到枯笔纷披,最后笔上墨水将干,果青先生仍然不放不弃,拈动笔杆、笔腹、甚至笔根之墨以内力也要蹭出几字,这种由浓及淡,由湿及干的极致变奏,犹如运实与虚,虚中取气,诸多气眼的留白使得渴笔、枯笔得以巧妙运用,因而其线条又显示出“如金石之重而取其柔,如铁之重而取其秀”(黄宾虹语)的那样一种轻云蔽月、蚕食桑叶一般的斑驳与空髦馈李果青作品《钟馗醉眠图》
&&& 书法常规意义上的布白,于果青先生,已然抵达尽精微以致广大之境:布白,有点、划之间、之内的布白,有一个字内、字外的布白,有字与字之间的布白,还有整行与整个篇幅之间的布白,如果说一尺素宣就是一个建筑的场所,那么一个书者就必须讲究景点的安排和布置。什么地方该砌栏建亭,什么地方该开渠引水,什么地方矗立园景的中心建筑,什么地方开辟旷野,果青先生皆了然于胸,如是才能巧夺天工。这里的“天工”既是书法布白字里行间之或刚健或阴柔或雄浑或恬静的“气(畅?达)――机(契?机)”也。
&&& 因此,果青先生从不单独地张扬单体结字之美,而是着重寻求一种汉字群体(建筑)的组‘和’之境:在缤纷交错中求奇趣、于森严法度中求变化。于笔画、部首之间的大小、向背、疏密、朝揖等关系处理方面和整幅作品的空间分割尺度的把握方面独具匠心,笔墨实处如“金刀之割净”,虚处如“玉尺之量齐”,成熟、老练的智慧与谋略之气磅礴于尺素之外,又如老将用兵,以纸为阵,长短锋兼用,软硬毫兼,擒纵自如,书法中的各种关系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在他心――手之间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唐?孙过庭《书谱》所言“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的种种心灵建筑的意象之美,不难在他作品中领略得到。
&&& 总之,在章法上,在字与字之间,点与点之间,点与画之间,上与下之间,形断意连,字断势连,有呼有应,使作品显得和谐、自然、流畅、不做作、不牵强。在用笔上,大胆地糅杂了汉简率意,使书法线条变得硬朗,更富节奏与质感:既有“甲骨”的爽朗、劲健,又有“汉简”的雄强、霸气;既有“曹全”的俊逸多姿,又有“礼器”的典雅、凝重。
&&& 无论是如箜篌古琴的铁线篆;如‘十面埋伏’ 驰骤无常、大气磅礴的狂草;还是如秦声汉韵、古拙俊逸的隶书;如高山流水,琴瑟相和的行书无不处处显露出他硬朗、矫健的体魄,腕底笔势奔腾,苍劲雄浑,转折果断;笔画坚韧劲挺,气势酣畅淋漓,不拘成法,别具一种萧敬老辣之美。
&&& 另外,果青先生所题匾额、牌、书签,刻石、水墨之画也无不显现出一种‘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唐?孙过庭《书谱》)绚烂至极而归于平淡的本真大气:我与字游,意翔于天。
&&& 中国独特的‘天道――观世界”哲思,儒家《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乾?阳刚健文化精神与道家之老庄的坤?阴柔化文化精神在他的笔下,令人信服融合一体,恢弘的浑元民族气魄与奇崛的个性精神已达“和”(中和肃穆、雍容气度)、“弘”(弘毅、恢弘)、“正”(刚正、峻茂)、“大”(至厚、至远)之境的大家气象,这与他一生主张“不与时人争高下,只与古人攀比肩”的恒念之追无不具有深远联系。
&&& 无墨的人生,于他而言无异于失掉生命
&&& 书为心画,言为心声。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德里达在《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一文中指出:“书写作为观念墨迹的无声运行,或曰踪迹,它表明某种时间性的存在消失,而以这种符号墨迹的方式转呈生命踪迹的时间性在空间的停留,在勾连呈现的笔画点线敞开时间刻度中,我们感到生命意义的唯一性、不可重复性的固着以一种静态的结构,向每个人的生命述说空间的时间性的展开过程。人的灵魂,便于这种展开之中进入至纯的自由境地中”。李果青书法精品
&&& 因此,在果青先生看来,心正则笔正,学字既是学如何做人,使‘人’成其为人,则必须是通过艺术之路的践行去大胆冒险、探索、思索人生的终极意义,最大程度去完善、照亮、澄明人生的精神生命,唯有不断沉淀人生诗意化中那些忘我陶醉的无数瞬间,方才能领略到与永恒时间的生命沟通时刻,一如王羲之在《兰亭序》里所言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自由化境。
&&& 他把自己的生命经历、感悟、人生追求都化入书法创作之中,无墨的人生,于他而言无异于失掉生命。
&&& 他的生命就是为书法与书法中仍然充满勃勃生机的‘天、地、人、神’交相辉映的四重古老而又年轻的生命维度的精神之舞而存活。
&&& 功名利禄皆浮云,唯炼本体才是真。他淡薄名利,心不旁骛,迥出尘表,面对取得的成就,他淡然视之,更多时间他的内心状态更像一名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高古隐士,保持着人性中那一份纯朴的天真、散淡、独立、宁静而又热烈的赤子天性。
&&& 对书坛流行一时的时尚浅薄之风及投机取向的书写他拒然不顾,对扎在人堆之间哗众取宠的推销和自卖自夸的炒作之行他更是恶而远之。弄权、弄势、弄利者的勾心斗角、投机钻营、蝇营狗苟的世俗之气与他格格不入,因此那种闲适、甜腻、媚骨的脂粉气和晦涩的无聊之作也从来不会出现在果青先生笔底。
&&& 果青先生书字,凡是能‘弘法书道’的公益之事他皆欣然前往。索字之人不论职位高低贵贱,凡真心爱书、有缘能得其书之一二字真意他既心满意足。对于慕名前往家中或通过书信求教的书法爱好者或同道中人,他总是待之以诚,平易近人以研究或讨论的方式,对送来的作品谈出自己的意见或看法,并毫无保留结合自身创作将自己所领悟到的心得传授出来,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路子,在书法事业上有所造诣。
&&& 对师长前辈他谦恭敬仰,对朋友他真挚仗义,对学生则诲人不倦。“他好爽的性格,直率的谈吐,执著的艺术追求,常使人增添几分敬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四川省书学学会副会长?侯开嘉语)&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经果青先生顾问、指导成立的内江市‘东林书社’(以刘柱、李明、曾国武、陶进超等为核心骨干,现在有实力会员30余人,其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五人,省书法家会员15人)历经二十余年的风雨亦然成长为内江书法界的中流砥柱。数年来,该社会员作品在全国、省市各级书法大展及比赛中频频折桂获奖或入展,为‘书画之乡’的荣耀之称平添了无以复加的重量,为内江的书法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对内江新近成立的(以张毅、张凡、唐剑辉、黄斌、关雪梅、龙翔等‘70’后为核心)‘积墨’画社,果青先生也不遗余力给予了青年朋友最诚挚的帮助与关爱,使他们无论在书法还是绘画技艺上都取得了极大进步。
&&& 这既是果青先生主张的“学不为己”(果青?1974年印刻)的观念印证,更是对一代人应负责任的慨然担当。著名老艺术家李果青八十回顾书画展现场
&&&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老子?《道德经》十五章)
&&& 一个人只有在静默领会时间本身寂静的轰鸣中才能真正遭遇自我,并发现内心原初意义的道路。也只有自我心意的道路通达了,才会有充盈、自足、健全的感知能力去相对稳定与我们周遭相遇的无时无刻不在流动、飞逝变迁着的生命印象,并对与之相关联的系列事件及外部世界作出独特的个性眼光判断与价值抉择时所必须赋予的自我信赖。
&&& 有时,这样的坚持是需要无数代人的生命行为与毅力去承接、去填充、去完成必须完成的心能储备,也即填充与创造、强大着种族的心灵历史的火焰与记忆。这推动种族心灵历史火焰燃烧与记忆的力,不仅仅属于天空之环的精神照耀也同时属于驻足大地实在的凝聚、扩张与建筑。
&&& 尽管陶渊明式“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坚持不适于人人,但是每个人的内心或潜意识对这样的梦境为什么却会有这样一种深怀的难以抑制的憧憬?恰如尼采发现西方人惊恐的眼睛中被他们自身谋杀的上帝,已沦成为他们在历史的午夜祈祷与忏悔时无法忍受的一个空洞仪式,取而代之的是黑暗科学理性技术之‘神’的寒光:以变异、摧毁一切生命固有性灵本质的速度不断解体着我们现今居住的这颗星球。
&&& 而中国人眼睛中的‘天’源远流长,乃至混沌鸿蒙之初就已经孕育,面对这辽远凝视的一瞥天命,萌蘖本土的‘儒’、‘道’与后来之‘释’交相辉映,并以各自本真的方式做出了肯定之火的回应。这些回答中都牵涉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命题或曰生命的终极关怀,即是:生命的归宿从其来处如何去归?何处是真正的宿?这是任何一个有意识的人或种族都无法绕过的永恒命题,不论他置身于农业社会或是现代工业文明社会或后现代数字商业社会、后集权社会等等。因此可怕的并非八国联军的尖船利炮,而是一个种族创造的精神火焰面临业已瘫痪的局面整体,对无时无刻不在流动、飞逝变迁着的外部世界丧失了宏微的反应与应付能力,以这样的姿态接世,必然落得悲守穷庐的枯叶之境。
&&&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接受美国《明镜》杂志社的访谈中这样说到:“在实用主义的指导下,美国人仍然限于有关如何发展技术的操作和控制的思想中,这样一来就堵死了思考现代技术的真正本质的道路,我们中间有谁能够断言,是否有一天在中国或俄国,那非常古老的思想传统将复兴,并因而有助于使人与技术世界具有一种自由的关系?”
&&& 海氏这里谈到的技术,是指以西方物理思维发展至今,脱离了‘天道’而趋近‘霸道’与野蛮的永无止境掠夺与纯消耗地球资源式的派发、输送至世界各国的实证主义科学技术。这样脱离了人本价值意义而以欲望为本的无天势依存的技术与中国文化?哲学核心层面的‘天道――观世界’中强调的‘知其白,守其黑’方能善取、善用、善养,方能生生不息自控生命环境整体存在的生存智慧大相抵牾。因此,文明的冲突如果不能形成互动――互构――互补的大‘和’格局,势必产生比如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文明整体后退或毁灭的不堪设想的灾难性后果。这也是近年来中国部分富于先见之明的学者提出‘发现东方――文化输出’(王岳川语)及‘通过世界各国传统民族的原文化复活和全球主导文化的多样化来获得新的人类生机与平衡结构’(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翔龙语)这一概念的根本意义所在。
&&& 在果青先生的笔底,中国书法(文化)的‘技’与之依托华夏五千年文明定力的‘道’亦然融为一体。放大远观,既是这样一种关乎人与社会、自然本身、关乎心灵与生命本身、意识与创造本身互为生发、互为构建、互为制约、互为依存的真正抵达大写的‘人’的各种关系的自由敞亮。在人的精神世界日趋荒漠与物化、人伦道德底线沦丧、理想价值秩序崩溃的当下,还有什么东西是比人获得心灵生命的自由与解放的技术更为重要的呢?这,或许就是果青先生的书法艺术以最‘中国式’的本真符号,运用技艺又超越技艺,最终抵达中国文化精神内核之‘法’的艺术境界给予我们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最初或最后的启示。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龟虽寿》)艺术之树长青。让我们衷心祈愿果青先生在这‘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时,创造出更多有传世影响的精品力作,以储育化今人乃至后学师表之丰资,是为振兴中国传统原文化之幸事,是为内江乃至中国书坛之幸事。(本文作者:著名青年诗人陶春,特此致谢!――编者注&)
&&& &&& 附主要参考书目、文献:&&& 1、《当代书法家传记》:李果青传记&&& 2、《黄宾虹研究》(2005年版 卢辅圣主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3、《现代书画家批评》(梅墨生著& 1999版&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4、《道德经》(老子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0版)&&& 5、《文艺美学论集》(刘光主编& 1990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6、《点击中国书法》(洪丕谟著& 2004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7、《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交融》(张翔龙著& 1997版& 三联哈弗燕京学书丛书)&&& 8、《技与道――中国书法笔法论》(许洪流著& 2001版& 浙江美术出版社)&&& 9、《文明的冲突》(美?亨廷顿& 2006版&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0、《后殖民与新历史主义文论》(王岳川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11、《李果青书百龙吟》(李果青著& 1997版& 四川美术出版社)&&& 12、《四川书学》(1997年第一期 李果青:《毛泽东与书法表现主义》)&&& 13、《艺& 境》(宗白华著& 1987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14、《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 1987版& 春风文艺出版社)&&& 15、《论文字学》((法?德里达& 汪堂家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年版)&&& 16、《齐白石传》(林浩基著& 2005年版& 北京学苑出版社)&&& 17、《世纪丰碑――新世纪首届徐悲鸿学术研究会论文集》 (范保文主编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版)&&& 18、《柏拉图全集》(人民出版社出版社&& 2003年版& 王晓朝译)&&& 19、《庄子新译》 (张默生原著& 张翰勋校补& 1993年版& 齐鲁书社)& &&& 另:此文在写作中得到刘柱、陶进超、曾国武、杨军力、李明等朋友大力相助,在此一并致谢!
&&& 陶春简介
&&& 1971年生。祖籍重庆合川。90年代初开始诗歌创作。民刊《存在诗刊》主要编辑。存在诗歌论坛主持。《诗生活》网站专栏诗人。部分作品入选《中国诗歌年鉴》、《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年诗歌卷》、《中国当代汉诗年鉴》、《中国当代实力诗人15家》、《中国诗典》、《中国当代诗库》、《70后诗歌档案》、《2008最适合中学生阅读诗歌年选》、《2009中国诗歌民刊年选》、《中国现代诗歌大全》、《桃花诗三百》等选本(或网络诗库)。与存在同仁主编有《存在十年诗文选》(远方出版社)。系《中国诗歌双年选》编委、《沱江文学》诗歌、散文编辑。
&&& 相关信息:
咨询电话:96655 四川广电网络内江分公司
页面计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代书法家作品拍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