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学研究上来说,材料一和材料二哪一个诚信更具道义价值史学价值

从史学研究上来说,材料一和材料二哪一个更具史学价值?材料一:“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从史学研究上来说,材料一和材料二哪一个更具史学价值?材料一:“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
从史学研究上来说,材料一和材料二哪一个更具史学价值?材料一:“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材料二:河姆渡出土的碳化稻谷和骨耜(两张图就不发了)
第一为神话史料,第二为考古证据.一般从现代客观史学的观念上来看,显然是考古证据的价值大于神话史料.但从实际来看,考古证据同样需要学者,个人来进行解读,在这一解读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客观的情形,所以说考古证据的价值并不绝对.而同理,神话材料与考古材料也有可以相互印证的时候,(例如圣经大洪水的传说,与考古过程中所发现的古代洪水遗迹)神话同样是同时代,亦或是后代人根据一定的事实,或者传闻所做,因而不能完全否认其的史料价值,只不过在使用的时候要特别小心罢了.最后一条,所谓孤证不立,即使所谓的考古证据,如果只是但个的,零碎的材料,那么他的价值甚至还不如一个完整的,有遗留的神话传说有价值.历史与社会上的材料分析题材料一:一颗纽扣电池能污染大约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一节1号有贡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地完全失去农用价值.材料二:据科学家测试,塑料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历史与社会上的材料分析题材料一:一颗纽扣电池能污染大约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一节1号有贡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地完全失去农用价值.材料二:据科学家测试,塑料
历史与社会上的材料分析题材料一:一颗纽扣电池能污染大约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一节1号有贡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地完全失去农用价值.材料二: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1.上述两则材料给我们传达了一个怎样的信息?2.纽扣电池,塑料袋的发明都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如同材料中所述的环境破坏.人类的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冲突吗?该如何协调高科技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要长篇大论.
(1)当前环境污染极其恶劣,保护环境的措施必须立刻有效开展(2)人类的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不冲突.在发展科技的同时,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的地位,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不断创造出既环保有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新产品.新年快乐.答案:解析:提示: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1年江西省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七月革命时,一个银行家陪同奥尔良公爵前往市政厅,失口说出新王朝的秘密:“从今以后,银行家要统治国家了。”
材料二& “我们正睡在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上,你们没有看见大地正抖动吗?”
——一位法国议员(1848年1月)
材料三& “我们占领第八区市府的公民,要求:民主的和社会的共和国。在国家的扶助下的自由结合的劳动协作社。”
——巴黎第八区工人起义宣言(1848年6月)
材料四& “共和国号召我们,我们要懂得胜利或懂得牺牲,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生存,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献身。”
——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小学的《从军歌》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奥尔良公爵建立的政权采取什么政治制度?银行家的话实际上指出了七月王朝是代表哪一阶段利益的政权?(4分)
(2)之后发生的哪一事件印证了材料二中法国议员的话?该事件爆发的原因有哪些?(4分)
(3)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法国最终确立了何种政体?材料四说明了什么?(4分)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解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七月革命时,一个银行家陪同奥尔良公爵前往市政厅,失口说出新王朝的秘密:“从今以后,银行家要统治国家了。”材料二“我们正睡在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上,你们没有看见大地正抖动吗?”——一位法国议员(1848年1月)材料三“我们占领第八区市府的公民,要求:民主的和社会的共和国。在国家的扶助下的自由结合的劳动协作社。”——巴黎第八区工人起义宣言(1848年6月)材料四“共和国号召我们,我们要懂得胜利或懂得牺牲,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生存,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献身。”——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小学的《从军歌》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奥尔良公爵建立的政权采取什么政治制度?银行家的话实际上指出了七月王朝是代表哪一阶段利益的政权?(2)之后发生的哪一事件印证了材料二中法国议员的话?该事件爆发的原因有哪些?(3)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法国最终确立了何种政体?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专项题
题型: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一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4)材料四中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0110
题型:材料题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现代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政治性城市之特色,到西周已十分明显,西周所建立之城市,确立了今后两三千年中国城市的基本形态。《吴越春秋》中说:‘筑成以卫君,造郭以居民。’……其[军事]防御性能十分明确。”
——引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材料二 “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3%,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材料三 英国国会1836年批准建设新铁路,到1855年其铁路总里程已达12960公里。运河方面,自从1761年开凿第一条运河,到1842年,英国已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曼彻斯特、伯明翰成了著名的运河枢纽;交通运输业的发达极大地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处于这些交通枢纽的地区迅速成为集商贸、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的城市或城镇。材料四 同时城市的新生活方式、新思想观念也在影响农村,城市的比较利益的优势也诱导广大农村的农民逐渐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涌入城市。材料五 1860年——190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由19.8%上升到39.6%,这一速度在美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美国城市化也面临者一些问题,工业资本按照自己的想象建设了全新的城市,没有规划,管理混乱;……杂乱无章的城市管理加剧了城市建设的无政府状态,导致城市人口拥挤,房屋建设简陋,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如室内照明,通风差;许多地方缺少排污系统又无污物处理设施,导致污水横流。恶劣的环境导致霍乱、伤寒四处蔓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我国古代早期城市的主要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英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材料五概括在美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哪些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处于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中国,正迈步走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上,这是时代和全球化大潮赋予中国的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雅典)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唐朝中央机构图(下图)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帮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美国中央政府机构图(下图)
(1)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各自特点。试从经济、政治方面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三概况指出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孙中山与黄宗羲思想主张的不同。
(4)材料二、五中,中央政府的权力结构和决策方式有何相似之处?其本质目的有何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外国商人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材料二材料三从百年近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代的..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问题人评价,难度: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外国商人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材料二材料三 从百年近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代的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与经济条件,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因此,不断在应对矛盾与困境中试错,而不是根据先验的理性的蓝图设计,构成了支配人们做出现代化选择的基础。材料四 清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礼服、翎项、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二,简要概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4分)(2)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是以怎样的方式来追求近代化的?(6分)(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以上深刻变化的原因和影响。(8分)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出现一批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4分)(2)曾国藩、李鸿章等发起了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展了戊戌变法;孙中山等领导了辛亥革命;陈独秀、李大钊等倡导了新文化运动。(6分)(3)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运动及政府的推动。(4分)影响: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4分)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1)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主持制定资产阶级宪法;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2)方式:孙中山采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暴力革命)的方式;甘地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结果: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而甘地自行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没有完成既定目标。
(3)启迪:学习他们不计个人名利,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高尚品质;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文情怀;不贪恋权位的优秀品质。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偷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材料四& 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1912年到1932年,20年间,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 334人增至33 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1)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这样的新局面体现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处的地位。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人保杯”高三能力竞赛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威廉二世性情冲动,头脑僵化,虽然勤勉、诚恳和具有爱国心,却是理想多于实际,爱慕虚荣,向以独裁者自居。他即位不久就宣布:“这个国家只能有一个主人,那就是我。”他很希望成为一个超级军阀,虽然他使自己的国家在二十六年中没有投入战火,可是他的许多荒谬言论却早已足够使他在国际政治中成了一只斑螫。1890年,他罢免了俾斯麦;第二年法国因为害怕这位德国的新主人,开始与俄国谈判,终于在1893年签订了防御性的同盟条约。
材料二& 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千米)
殖民地人口(万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6分)
(2)有人认为,没有威廉二世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请结合材料2对此观点加以评述。(6分)
(3)综合材一、二,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湖南省高三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3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京师同文馆当时主要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这与传统的儒家学院大不相同,因此也遭到那些守旧士大夫们的强烈反对。这不,没开馆呢,京师上下便谣言四起,当时流传一副对联说“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也有骂“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更有士大夫危言耸听地说,“未同而言,斯文将丧”(暗嵌“同文”二字);“孔门弟子,鬼谷先生,试图把京师同文馆给打下去”。在一片反对声浪中,奕诉得了一个“鬼子六”的绰号(奕诉排行老六,又常与洋鬼子打交道,故得此名)……在守旧派士大夫的鼓噪下,很多有意投考同文馆的官员,最后都打了退堂鼓。结果同文馆在98个报名者中只录取了 30人,而因被录取者的素质太低,很快又被淘汰了 20人,剩下的10人最后也只有5人毕业。洋务派本希望通过同文馆培养一批精通西学的中高层官员,这个计划几同夭折。
――《揭密慈禧大槁洋务运动始末》
材料二 中国各省设立制造、船政、枪炮、子药等局不下十佘处,向外洋购置机器物件不下千百万金,而于制造本源并未领略。不闻某厂新创一枪一炮,能突过泰西;不闻某局自制一机器,能创垂民用。一旦有事,件件仍须购自外洋,岂真华人之智不及西人哉!推其病源厥有三故:各厂之设也,类依洋人成事,而中国所延洋匠,未必通材,往往仅晓粗工,不知精诣,袭迹象而遗神明,其病一。厂系官办,一切工料资本每岁均有定额,即有自出心裁,思创一器者,而所需成本,苦于无从报销……今中国之工匠,既无坚忍之力,国家又别无鼓舞之途,遂事事依样葫芦,一成不变,其病二……今中国各局总办提调人员,或且九九之数未谙,授以矿质而不能辨,叩以机括而不能名,但求不至偷工减料巳属难得,器械利钝,悉听工匠指挥,茫无分晓,其病三。
一――《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
材料三 新式企业“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兼集商资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依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必官督商办,各有责成……则上下相继,二弊俱去”。
——郑观应《盛世危言》第4卷
材料四 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民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退,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清末大臣条陈西制之上。
——清末大臣条陈“变法自强事宜”
(1)材料一中洋务派希望通过同文馆培养一批精通西学的中高层官员的计划为什么会“几同夭折”?这一事例与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大门的说法矛盾吗?请说明理由。(10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洋务企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其中的问题,洋务派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努力?(10分)
(3)结合材料二、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三中郑观应的方案。(8分)
(4)请对材料四的方案作出可行性论证。(9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河南省开封市高三统考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15分)历史选作题(每题15分,在二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作选答的题号。如果多作,则按所作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务必若写清题号)
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孝文帝)日:“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回味降融。”
——摘自《北史·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马丁·路德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于1522年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对整个德意志民族语言产生重大影响。它使基督教教徙团结在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的周围:雪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统一感……
——宋志轶《德意志文化教育的精神》
(1)合材科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实行语言改革的时代背景,分析其改革在策略上的特点。(9分)
(2)结合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分析他翻译德文《圣经》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语言方面所做的努力产生的相似作用。(6分)
2.【选修4历史人物评说】(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用革命的暴力推翻清朝统治,是同盟会的基本主张。同盟会刚成立时,就确
定了组织国民军的规划,预拟了军政府的宣言。虽然在实践中,同盟会会员们对于如何进行武装斗争渐渐地有了不同的看法,但是,总的说来,当时凡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人都一致认为:要使中国摆脱受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瓜分的命运,独立强盛起来,就必须推翻清朝政府,而要推翻清朝统治,只有实行武装斗争,没有别的道路可走。
——摘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非暴力就是以积极的形式来对待一切生命的善良意志。非暴力就是纯粹我在印度教的经典中,在《圣经》和《古兰经》中都读到过它。”……“非暴力并不意味着向坏人的意志屈服和妥协。非暴力意味着以人的全部心灵来反对专制者的意志。只要在这种人类法则指导下进行斗争,哪怕一个人也能反抗非正义帝国的全部权利。”
——一摘自甘地《非暴力主义思想》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什么不同?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概括上述两种主张的共同本质,分别指出这两种主张对本国带来的积极影响。(7分)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材辩一“工业革命”这种用词经常受到质疑,因为它描述的不是一个迅速的、一夜之间的变化,而是一个18世纪之前就早已开始并由于各种实际的目的而一直持续到现在的“革命”.显然如果革命的含义是指一个突然开始和结束的惊人变化,那这并不是一场革命。――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上午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她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不想灭亡的话一一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他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一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方面次序排列表:&1860年1880年1990年1英国美国美国2法国英国德国3美国德国英国& (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技术,轻视电力技术应用。比如电灯发明后,它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当时在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型工业部门发展迟缓。――《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你认为这是不是一场“革命”,理由是什么?& (2)结合史实,她是怎样摧毁中国的“万里长城”的?义如何给中国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轻视新发明新技术的原冈及后果。& (4)综合上述材料,作为后起的新兴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材料的入账价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