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享誉的辩士及主要事迹

:高考作文素材之历史文化名人篇(共217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高考作文素材之历史文化名人篇(共217张)
转​载​高​考​作​文​素​材​有​关​历​史​文​化​名​人​给​学​生​提​供​作​文​材​料​。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570.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古今中外令人仰望的母亲 - 静夜思 - 教育博客
- Powered by X-Space
古今中外令人仰望的母亲
& 22:10:52
/ 个人分类:
&&&&& 母亲是孩子永恒的精神教练,孩子的精神发育史,就是母亲的教养史。古今中外,有许多的母亲用自己的操守、德行、品格、气质影响了自己的孩子,使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璀璨的星星,光耀千秋。&&&&& 1.孔子的母亲&&&&& 孔子的母亲鲁国颜氏之女颜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叔梁纥病故,后颜氏带他到国都曲阜的阙里居住,当时家境相当贫苦。&&&&& 颜氏的父亲是个思想开明的饱学之士。通过父亲的直接传授,颜征在不仅仅积累了丰厚的识见和学养,在教育和礼仪上也有很高的修养。她把父亲家的书籍搬运到自己的新家,准备在孔丘满5岁的时候教他念书。她先收了五个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发蒙的书,得到每位学生家的学资,五斗小米和一担干柴,足以养活母子两人。&&&&& 颜征在教孩子们习字、算数和唱歌三门功课,同时也教孩子们学习礼节和仪式。孔子不到6岁开始跟班学习,后来,颜征在又收了几个小学生,孔丘成为母亲的小帮手,以尽辅导微薄之力。经过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不到10岁的孔丘,已经学完全部发蒙功课,因他聪敏好思,记忆力出众,喜欢帮助别人,成为同窗学习的佼佼者。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帮助别人学习的经历,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了直接的影响。&&&&& 关于颜氏教子的详情,可考的正面记载尽管不多,但从一些史料的侧面,我们也能感受到其母对他的强烈影响。《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这一定同颜氏的习育分不开。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说明他的母亲对这个独生子没有溺爱,对他进行的是自强自立的教育。孔子还说:“吾十五而志于学”,一个父亲早丧的少年15岁立志于学,母亲必然起到了启发作用。因此当孔子17岁母亲去世时,他的人生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于孔子学习礼,还有一段小插曲。孔子六岁的一天,在路旁玩“礼容”的游戏时,偶遇游历列国的老子。在与孔子的谈话中,老子得知“礼容”的游戏是颜征在为了让孔子学习周礼而编的,就故意对颜征在说,现在各国都在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所需要的都是实用型的人才,周礼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诸侯之间尔虞我诈,只有辩士、谋士等人才会吃香,让孩子学周礼是没有好前途的。颜征在很不高兴,说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无愧于心。实用和真理并不是等同的概念。周礼虽然暂势微,却代表着当今世界的良心所在,和眼下流行的趋利之学有天壤之别。本来周礼就有被淹没的危险,怎么能够看着这个社会被乌烟瘴气所吞没呢?老子被颜征在的睿智的眼光和凛然的气度所感动,自报姓名,说自己懂得周礼,愿意指点孔子。颜征在恍然大悟,当即决定请老子向孔子传授周礼。孔子从小学习就很勤奋,在老子的指点下,进步更快了。不出半年,孔子渐渐变得温文尔雅,言谈举止之间,自然显露出高贵大方的气质。&&&&& 孔子从小失去父爱,颜征在身兼父亲、母亲两个育人的角色,不仅担起了对儿子的养育,而且担起了对儿子的教育,进行人生方向的引领和指导,从而使孔子成为圣人。&&&&& 2.孟子的母亲&&&&&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是《三字经》中关于孟母教子的一段内容。孟子小的时候非常顽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很多心血。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于是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当着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不好好学习,不获得广博的知识和养成高尚的品德,将来"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此后,孟子不分早晚勤学不息,并师学子思,终于成为大儒。后人赞颂说:孟子之母,教化列分,处子择艺,使从大伦,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 家长传给孩子是不仅仅是生命的基因,还要在家庭文化育人的旗帜下,传给孩子人性的美德,从而帮助孩子铸就一种文化的品德,这种品格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3.雨果的母亲&&&&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雨果,以品质的高洁、思想的伟大、行为的高尚受到世人的爱戴。1855年雨果在法国巴黎与世长辞,震动整个法国乃至欧洲,人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悼念这位法国历史上最让人尊敬的思想者。雨果的灵柩含有在了凯旋门下,整整一昼夜,人们狂热地前来悼念,围着不肯散去。从全国甚至整个欧洲赶来悼念雨果的人超过百万。人们高唱《马赛曲》护送着雨果的灵柩安葬在伟人墓地,雨果享受了有史以来最高礼遇。&&&&& 雨果的成绩却是受母亲的知书达礼的教育和影响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和信仰的作用。雨果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度过的。1812年,10岁的雨果随母亲回到法国,在巴黎上学。母亲是雨果成长中的“文化场”,母亲对雨果的关注不只是物质的角度,更重要的在于母亲本人知书达礼的人性端庄。知书达礼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对于孩子向上的激励和力量。“知书”是母亲的视野和阅历,“达礼”是母亲的胸怀和风范。少年时代的雨果深受母亲的学识、品格的影响,因此,雨果一生都很感激母亲,是母亲对文学的修养引导雨果进入了文学的殿堂,是母亲教给了雨果做人的道理。有一次年轻的雨果得到了一套时髦的西装,母亲却教导他,“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人品和才学,而不在于衣着。”这句话雨果记了一辈子。雨果将母亲影响促成的思想成熟表达在剧本《克伦威尔》和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上;雨果将母亲传授的仁德化为对社会的思考,表现在坚定地站在共和派一边参加反政权的斗争上,“如果只剩下一个人,我就是最后一个人”。在雨果的精神中充满了社会的良知,充满了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这些正是知书达礼的母亲在精神上赋予的,是在理性上深入引导的结果。&&&&& 4.徐霞客的母亲&&&&&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在他十几岁时,父亲去世了,此后,他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可以说,对徐霞客影响最大、成就事业支持最大的,便是他的母亲。&&&&& 徐母是一个好母亲,勤劳、善良、通情达理、目光远大。她有着相当好的纺织技艺,织出的丝绸薄如蝉翼,拿到集市上去卖,熟悉的买主一看货色就知道是他的,便争相购买。徐母以此开导儿子说:“生活一定要勤俭,只有勤俭才不至于缺吃少穿。你看我们乡里织布的人家多得数不清,可是只有我家织的布最精良,人人都说好,家家都喜欢。读书也是这样,要多多用功才行!”她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儿子从小养成吃苦耐劳、艰苦自奉的精神,这一可贵的品质对徐霞客日后的探险事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徐霞客在少年时代就对祖国的山河有浓厚的兴趣,并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大志。但是,每当看到已经年迈的母亲时,就打消了出游的念头。因此,他在以前还未能涉远出游。&&&&& 年事已高的徐母看出了儿子的心事,为了打消儿子的顾虑,安心地从事他的探险事业,她毅然破除当时“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训条,勉励儿子说:“身为男儿,应该志在四方,你不要受游必有方的约束,只要你算好的路途的远近,时间的长短,能够如期往返也就是了,怎么能因为我而成为笼中鸟、辕下驹,坐困家中呢?”她亲自打点行囊送儿子出行,还特地为他制作了一个旅行帽,以壮行色。临行时,她还叮嘱说:“不必担心我,你游览名胜是一定要作好记录,画好地图,等归来时再拿给我看!”徐霞客第一次旅行回家,谈及天地之广大、山川流峙之险奇、各地风土人情之异趣,以及悬崖登梯的冒险,别人都听得瞠目结舌,徐母却喜形于色,她把一杯香茶递给灰尘满面的儿子,欣慰地说:“儿啊!你外出爬山涉水,我坐守家中,看着豆荚一天天长大,望着天际飘荡的白云,秋天到了,知道你该回来了。听着你介绍新奇的旅途见闻,真叫人惊喜赞叹。比起那些碌碌无为的庸人,你也算问心无愧了!”&&&&& 在徐母晚年时,为了勉励儿子继续探索祖国的河山,不要总担心家里,她甚至以七十岁的高龄,和徐霞客一起游览了附近的荆溪、勾曲二地。游览时,这位可敬的母亲一直走在儿子的前面,以表示自己的身体还很强健。&&&&& 母亲的教诲成为徐霞客克服千难万险的力量源泉。在徐母的鼓励和支持下,徐霞客历经30年,游遍了祖国的万里河山,并完成了鸿篇巨制《徐霞客游记》,并后人尊为游圣。&&&&& 5.美国总统林肯的母亲&&&&& 林肯有两位母亲,一个是他的生母,一个是他的继母,林肯不幸青少年失母,但又有幸得到一个深爱他,并支持他的继母。林肯的成功离不开他的两位伟大的母亲。
&&&&& 第一个母亲:品质的培养林肯母亲南希是位个性善良,甚至有些羞涩的妇女。在决定事情时由于胆子小,通常是不采取主动,但林肯5岁时,她突然变得胆大起来。&&&&& “孩子必须上学”她说。林肯父亲托马斯开始反对:“读书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人家是不要紧的。另外,你需要他们在家帮忙,他很快就是个好帮手了。但在母亲的坚持下,林肯和姐姐都进入了两英里远的一所学校。你们今天学了什么?”尽管很累,但南希还是常常的问。一次,林肯天真地问着他不知从哪儿听来的名词:“妈,什么是解放?”南希屏住了气,用目光注视着他:“解放,就是自由,就是一个属于自己而不象奴隶一样属于别人。这是每个人应当有的权利,不管是什么肤色,这一点一定不要忘了。” 孩子严肃的点了点头。南希心里轻松了,虽然她无法确定这番话对这个幼稚的孩子所产生的兴趣,后来历史却证明,她的这番话,影响了一个国家的进程,这番话对孩子心灵的震动是无法形容的。&&&&& 就是这个令人尊敬的母亲给予自己的孩子以崇高的品质。 &&&&& 第二个母亲:伟大的爱与帮助&&&&& 孩子的心灵向往爱,向往无私的爱。这种爱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但仅有爱还是不够的,孩子的心灵还渴望知识,渴望理解,渴望尊重。 &&&&& 而林肯的继母萨利不仅体会到了这一点,还切实地做到了这一点。 &&&&& 自从萨利来到林肯家后,家务事就不用林肯及他的兄弟姐妹们操心了。林肯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读书。看到林肯如此爱读书,萨利就给他找来更多的书。林肯生日时,萨利还送给他一本他盼望很久的《英语缀字课本》。从这些书中林肯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也为今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 孩子爱着继母,而继母也用无私的爱来关心他,帮助他。1823年秋末的一天,林肯带着一肚子事情从学校回来见萨利:“妈妈,您猜怎么啦?人家说,阿泽尔·多西要办一所学校。我真希望能到那里去上学啊!”萨利很高兴,她决定支持儿子。在她的坚持下,林肯的父亲终于也同意了。后来的事实证明,林肯在这所学校里所经历的一切,对他今后的影响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 不管是在以后的生活,还是在他走向社会,步入政坛,萨利始终是林肯身后强有力的支持者。&&&&& 6.爱迪生的母亲&&&&&&& 爱迪生()出生在美国北部一个叫米兰的小镇上,他一生拥有1200多项发明,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他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由于母亲的正确认识和引导。他母亲教育最成功之处就是善于发现,挖掘和保护孩子的天赋,以及对孩子的事业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这给我们做父母的启示应该是十分深刻的。&&&&& 爱迪生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般人眼里他是怪孩子,在老师的心里他是糊涂虫,只有母亲认识到这是孩子的天性,是最宝贵的品质,这也就是爱迪生所呈现出来的“趋势”。爱迪生母亲紧紧抓住这些“趋势”,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她是怎样引导的呢?针对孩子好问好思考的特点,总是循循善诱地开导,注意开发他的潜能。爱迪生还刚7岁,母亲发现他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于是就借来一些浅显的自然类书籍供他阅读。当孩子由于爱问问题被恩格尔老师看成怪人、糊涂虫而被撵出学校的时候,母亲并没有责怪他,她深知儿子的性格,儿子不是什么糊涂虫,只不过是好奇心强罢了。于是,她决心在家独自挑起教育孩子的重担。亲自给他讲课,给他讲历史的兴衰,让他读《鲁滨逊漂流记》、《悲惨世界》等古典名著。在自然科学书籍中,介绍意大利伟大科学家伽俐略生平事迹的书深深地吸引着他,伽俐略通过实验来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使他深为钦佩。从此,“实验”一词一直没有离开过爱迪生的脑海。&&&&& 母亲发现爱迪生对物理、化学特别喜爱,就专程上街买了《自然科学与实验科学入门》一书。他对实验好像走火入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各种实验越做越多,越做越大,费用支出也不断增长,而家里的日子又过得非常窘迫,于是12岁的爱迪生不顾父母的劝阻,在休伦斯至底特律的火车上卖报纸和食品,每天长达14个小时。爱迪生还利用卖货的间隙在火车的实验室里做实验。一次,他做实验时不慎失火,险些酿成大祸,因此被赶下了火车,灰溜溜地踏上了返乡的路途。&&&&& “坏事传千里”,他在火车上闯祸的事,早已传遍了家乡,有人甚至添油加醋地说,他差点把整列火车都烧光了。只有母亲了解儿子,她不相信那些流言蜚语。爱迪生在回家的路上,遭受到不少熟人的冷眼,小伙子心上像压着一块石头,抬不起头来。&&&&& 当爱迪生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忽然看见母亲正在门前等着他,爱迪生心中的委屈和痛苦,顿时烟消云散了。他回到母亲的怀抱,浑身又有了无穷的力量。&&&&& 母亲重新为爱迪生开辟了实验场所。为了防止意外,新实验室设在自家阁楼顶上,地窖里只堆放器材和杂物。这样万一再发生爆炸,最多只会把房顶炸掉,不会使住人的底楼受到影响。就这样,他们家的小阁楼成了爱迪生的实验室。爱迪生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实验中度过的。&&&&&& 正是在母亲的关心和支持下,爱迪生凭着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痴迷,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验,一生获得1200多项专利,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7.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是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摘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一人两次获得不同领域的诺贝尔科学家,至今仍史无前例。她又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成功地把孩子培养成才。作为一名母亲,居里夫人是怎样培养和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呢?&&&&& 仔细研读居里夫人的家教艺术,我们不难看到她的成功之处:1、居里夫人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活;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让她们自己在庭园种植植物,栽花、种菜等,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们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她还教孩子骑车、烹调等。不仅使孩子增长了智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各种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锤炼了性格。2、德育教育与品格培养。居里夫人从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体会出一个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她让女儿从小养成勤俭朴素、不贪图荣华富贵的思想,培养她们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 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居里夫人对女儿的爱,表现的是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有理智的爱,一种有期待的爱。&&&&& 居里夫人对子女的教育,主要靠的是自己的表率行动。她具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并为此信念奋斗不息。她对两个孩子的教育充满细致的母爱与周到的关怀。有几次机会可以给孩子留下大批财产,但是她都放弃了。她一直和贫困搏斗,抱着必须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生活的信念。可以说,居里夫人对孩子的教育不是靠自己高深的学识,而是自己的品德、自己的灵魂、自己的人格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她让女儿从小养成勤俭朴素、不贪图荣华富贵的思想,培养她们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当然我们也看到她在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注重进行智力开发训练,使德智相辅,相得益彰。她的两个女儿,大女儿伊雷娜继承母业,与母亲同获1935年的诺贝尔化学,小女儿艾芙成为了作家,今天我们所读到的《居里夫人传》就出自她之手。&&&&& 8.廖承志之母
&&&&&&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女士是一位受人敬仰的杰出女性。毛泽东曾高度赞誉她“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她曾是孙中山的战友,又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朋友,在协助丈夫廖仲恺斗争多年后,还鼓励廖承志、廖梦醒都投身到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她自己奋斗的一生也成为妇女解放运动中的光辉典范。 &&&&&&& 何香凝,1878年6月出身于香港富商之家。1902年,23岁的她为寻找救国真理,继丈夫之后到日本留学。何香凝早年曾学习传统中国画,1908年入东京木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彩画、临画、写生等课程,同时向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章学习画狮、虎等动物画。1910年何香凝从日本归国后辗转于港、穗、沪及日本之间,为革命奔波,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妇女部长、中央委员等职。 &&&&&&& 去日本的那一年,何香凝生下儿子廖承志。廖承志生下来的时候又肥又壮,虎头虎脑,于是父母亲给他起了一个小名:肥仔。肥仔出生后不久,父母就开始了漂泊无定的流亡生涯,日本竟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 多年来,何香凝以卖画换得“买米钱”。她署名“双清楼主”的作品名扬海内外。她在日本美术学校时就得到名师辅导,后来又长年潜心于水墨丹青,还常与国内大师切磋。何香凝的绘画作品讲究立意,她常借松、梅、竹、狮、虎及山川等的描绘,抒情明志。直至八十多岁,她在家中仍不时作画,且功力不减。在她那些充满斗争之意的作品中,不仅记录了20世纪初叶以来社会政治的变幻风云,同时也是她70年革命生涯和高尚品格的生动写照。 &&&&&&& 廖承志从小受母亲熏陶,也喜爱绘画。何香凝作画时,他专心守候在母亲身旁,一边研墨,一边琢磨。有时实在忍不住,就提笔画起小人像来。虽然笔法稚嫩,但人物却栩栩如生。当何香凝发现儿子的特长后,十分惊喜,决心把儿子的绘画天才好好发挥出来。于是,每当她完成一幅画作后,就要求儿子补画一个“小娃儿”。在母亲的精心指导下,廖承志的绘画技艺进步很快,不论素描、国画、漫画,无不得心应手。 & 更重要的是,何香凝不但教给孩子如何画画,还熏陶廖承志高尚的画品和人品。何香凝一生为革命所做的一切,以及表现出来的卓尔不群的品格,给廖承志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母亲崇高情操的浸染下,廖承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一方面与敌人周旋,一方面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情感。 &&&&&&& 从廖承志的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个革命者顽强的意志和不同凡响的品格。这一切和何香凝在面对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正气与人格品质有着惊人的相似。廖承志不但秉承了母亲的画品和人品,就连母子俩对于蒋介石的态度,都有着一脉相承的坚决。 &&&&&&& 有一次,廖承志被特务抓捕后,解送到重庆,蒋介石曾以“世伯”身份面见,并劝说:“如果放了你,想留你在我身边,怎么样?”没料到廖承志却当面痛斥蒋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事业。他刚正不阿、正义凛然的精神深受党内同志敬佩。他的一生,和母亲何香凝一样,为革命事业和民族振兴,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9.老舍之母:把吃亏视作理所当然
&&&&&&& 老舍的母亲是一位旧中国典型的劳动妇女,勤劳持家,自立自强。老舍热情、好客,待人真挚、诚恳,这些性格与母亲的影响有关。 &&&&&&& 老舍的母亲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谁家有事要帮忙,她总是跑在最前头。 &&&&&&& 有客人来,无论手头再怎么窘迫,老舍的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来作客时,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 老舍继承了他母亲的性格,出了名的好客,离了朋友们就活不下去。在重庆的时候,老舍的生活相当清贫,但是老友相逢,卖了大褂,也要上一趟小馆盛情款待。晚年的老舍更加看重友情。逢年过节,或是小院里百花盛开的时节,老舍的家,就变成了欢乐之海,赏花赏画,品茗品酒,主人与宾客们全都痛快极了。有时到了欢畅之时,赵树理会扯着嗓子“吼”他拿手的上党梆子,曹禺则酩酊大醉后滑到了桌子底下…… &&&&&&& 也有的时候,老舍的小院里会出现一些奇特的客人。他们大都是年逾花甲的老人,有的还领着个小孩。一见到老舍先生,他们就照旗人的规矩,一边作揖行礼,一边还大声吆喝着:“给大哥请安!”老舍常常忙把他们扶起:“别……别这样!现如今不兴这一套了。快坐下,咱哥俩好好聊聊。”事后,老舍向旁观的朋友解释,“这些都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当年有给行商当保镖的,有在天桥卖艺的,也有当过‘臭脚巡’(旧社会的巡警)的。你读过我的《我这一辈子》、《断魂枪》、《方珍珠》吗?他们就是作品中的模特儿啊!” &&&&&& &老舍的姑母常在家闹脾气,在鸡蛋里找骨头,是家中的阎王。直到老舍入了中学,她才死去,可是老舍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老舍感叹: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老舍的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继承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了他。 &&&&&&& 老舍说:“母亲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和事,都以平和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和基本法则,什么都可将就,但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 1938年,在武汉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时,没有地方,老舍出面去借;没有钱,老舍出面去募捐;有人被捕,老舍出面作保向国民党政府要人,千方百计进行营救。 &&&&&&& 老舍在谈到他母亲的时候,曾经满怀深情地回忆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 10.一位不知名的伟大母亲&&&&&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的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 回家的路上,她流下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的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它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 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 他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奈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