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所有嫔妃小说嫔妃家世

陈艺心: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为什么火(2014春卷&编辑推荐)
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为什么火
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于2007年底开始在晋江文学网上连载,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关注,后发展至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小说网、新浪原创小说网等各大网络平台都开始连载这部小说,到处都是《甄嬛传》的粉丝。
《甄嬛传》在网络上的风靡引起了数十家出版机构的激烈争夺。在作者流潋紫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一共7部的《甄嬛传》全部创作后,磨铁文化以10万册的首印量、10%版税的天价以及一整套全面系统的宣传方案赢得了该作品的出版权。在2012年3月,由这部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甄嬛传》上映播出,立刻引发收视狂潮,各大视频网站也同时更新。这部宫斗戏打破了多项收视纪录,火热程度令人咋舌。
已有许多研究者开始探讨《甄嬛传》如此火热的原因,但大都以影视剧为视角,笔墨多着于导演手法、演员阵容、画面色彩、衣着配饰等方面。而本文则立足于网络小说本身,针对《甄嬛传》之火热,析其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以及小说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 
网络小说《甄嬛传》本身的亮点与优势
无数网友都曾发问:“《甄嬛传》到底为什么这么火?”笔者见过最多的回答是:“因为好看。”但好看的网络作品比比皆是,如此前同样红火的网络小说《宫锁心玉》《步步惊心》等,《甄嬛传》又何以脱颖而出、独占鳌头?我们说,《甄嬛传》有它本身的亮点与优势。
从内容上看,流潋紫笔下的后宫中那群如花似玉的女子,以蕙质兰心、钟灵毓秀的甄嬛为故事的中心,或有显赫的家世,或有绝美的容颜和机巧的智慧。她们为了争夺爱情、争夺皇宠、争夺荣华富贵,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将青春虚耗在这场永无止境的斗争中。应该说,《甄嬛传》建构了一个公式化的情节:在皇后独大、宠妃得势的后宫中,女主角在各式阴谋、激烈斗争中几经磨难,最终打败对手,称霸后宫。但这种模式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观众对一个文本的成功度的评价,是根据他们基于媒介消费的经验产生的类型预期得到的”注。并且《甄嬛传》几乎将网络宫斗小说中的各种阴谋手段全部囊括其中,通过拼贴、组合,使之环环相扣,悬念丛生;甄嬛在此中地位大起大落,几次几无翻身机会,最终也都能化险为夷、因祸得福,情节一波三折,高潮迭起,足让读者大呼过瘾。另外,阴谋与爱情两条线索在对立中互相映衬、交融,也为紧张的气氛增添了许多温情的元素,使小说增色不少。
从形式上看,在近两年穿越剧风起云涌之时,《甄嬛传》却没有跟风,总体上保持着传统、规矩的路数。但这种“纯正的宫斗风”反倒少了些花里胡哨的不真实感,实属近年来纷乱的网络宫斗小说中的一阵清新之风,让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不减反增。比起《步步惊心》和《宫》等,《甄嬛传》不再趋于趣味化的穿越,而是着重描述了深宅大院、多角博弈、后宫传说等元素,更加细节化、故事化、情感化,用此起彼伏的争斗和恩怨情仇堆积出人物的命运,侧写了宫廷生涯。虽然并没有在形式上标新立异,但《甄嬛传》中架空的朝代同样能够让作者有着充分的发挥与伸展的空间,因此作品中毫无束缚感,张弛有度而自如。
从人物上看,不管是集美貌、智慧、权术于一身的甄嬛,还是端庄、贤淑、正直的眉庄,还是腹黑隐忍的皇后、骄纵张扬的华妃,亦或是自卑、温顺而狭隘的安陵容,还有皇帝、王爷、太医,每一个形象都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无不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更重要的是,《甄嬛传》中人物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塑造超越了简单的二元对立,以立体化替代了平面化。它依托历时和共时两条脉络,将人物角色置于不同坐标轴的交点,从而形成人物形象的张力。同时,每个形象又都是矛盾而复杂的,不能用简单的善恶好坏来定义其价值。以女主角甄嬛为例,命运将她推向后宫生活,让她从一个纯真善良、聪慧谨慎、追求真爱的少女成长为一个机关算尽、步步为营的熹贵妃。读者在其中感受到变化,而这变化也是合情合理,甚至值得去赞扬助威的,而与此同时,她的成长又牵涉到许多恩爱情仇,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这便吸引读者去咀嚼人物内心的变化,感受此中魅力。
从语言上看,《甄嬛传》的语言非常考究,复古之风明显,甚至有网友称其语言风格接近《红楼梦》。小说中精致打造的语言仿佛令人身处其境,略带古风却又可清晰、明确。从甄嬛出场时,自解名字蕴意“嬛嬛一袅楚宫腰”,再到人物对话以及宫廷嫔妃之间的称呼,作者在作品中大量借用古代典籍、唐宋诗词等,使语言别具一格。同时,《甄嬛传》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历来为人所称道。场景的布置、人物的服饰、配饰,甚至是皇帝与华妃一顿晚餐的菜色都能描写得非常细致、到位;人物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都捕捉得十分传神、精准。所以在语言特色及运用上,《甄嬛传》也是其他网络小说所不及的。
“口碑效应”使小说得到关注
正如笔者初识“甄嬛”,也是因为一个同学在网上追完全部7部小说后极力推荐,这就是笔者所说的“口碑效应”。而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除了口口相传,网络文学还有一个绝佳的传播平台,那就是网络。而网络上的口碑,则是点击量和网友评论。
《甄嬛传》作者流潋紫在参加第二届腾讯网“作家杯”原创大赛以来,短短几日便创下了六十余万点击,五百多万条评论的骄人战绩,这才引起了数十家出版机构的关注和激烈争夺。而据北青网报道:《甄嬛传》在开始连载的极短时间内,光是作者的新浪博客点击数就上升至近600万,迅速超过了《明朝那些事儿》等当红网络小说。用一位网友的话说:“只要《后宫&甄嬛传》一更新,当天文学类的第一名就肯定是它的!”随着这部小说点击量的不断增高,小说被多家网站连载,越来越多的粉丝开始跟着追至各个网站,每天都有上千条留言。很多网友都称赞文章写得精彩,非常吸引人。
点击量代表了一部作品受欢迎的程度,在当今的网络文学社区中,大多数网民会根据点击量的高低选择阅读书目。于此,可以说点击量就是《甄嬛传》最好的口碑。当网友们阅读了作品,那些表示喜爱、欣赏的评论成了让更多人关注到这部作品的“推荐利器”,而与此同时,这些评论又进一步推进了点击量的提升。可以说,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让网络作品的人气节节攀升。所以,《甄嬛传》的火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借得了网络的力量。
三影视剧热播成为推动力
应该说,网络小说本身和影视剧作品是相互推动的。由于网络小说的持续升温,影视公司才开始着意于将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甄嬛传》即是如此,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版《甄嬛传》在
2012年持续升温,而这里强调的是:电视剧的走红也使网络小说进一步得到关注。
2012年,76集电视剧《甄嬛传》在众多宫斗剧中独占鳌头。3月26日开播,《甄嬛传》就冲进收视率前三名,并保持这一成绩;3月29日,收视率“破1”,达到1.058%;4月7日,《甄嬛传》在安徽卫视以1.281%的收视率夺得收视冠军;4月10日,《甄嬛传》在安徽卫视和东方卫视夺得收视前两位。就拿东方卫视来说,在上海本地收视率最高曾突破
9%,全国最高曾达到
1.87%,创下东方卫视电视剧有史以来的最高收视率。可以说,电视剧《甄嬛传》创造了一个收视神话。
在这群痴迷于《甄嬛传》的电视观众中,可以分为两类人群,一为先前看过网络小说原著的网民,二为只看过电视而没读过原著的影迷。对于前者,会将电视剧与原著进行对比,有大加赞赏的,也有愤慨吐槽的,这些新的评论又会影响到两类人群。其一,自身会在一些对比中产生一种重读原著的想法,而网友们彼此之间也能够产生思想的碰撞,其他网友的评论让人想要重读原著去验证某些观点或探讨某些问题;其二,这些评论会让一些没有接触过《甄嬛传》的人对其产生兴趣。而对于后者,在看了电视版的《甄嬛传》后,决定回头看看网络小说原著的也不在少数。因此,影视剧的走红也是网络小说进一步火热的巨大推动力。
“甄嬛衍生品”的吸引力及其它因素
随着电视剧《甄嬛传》的热播,“甄嬛体”红遍大江南北,得到广大网民疯狂的追捧。小说以及电视剧中这一类略带古典气息的句子被大家纷纷效仿。这一类模仿《甄嬛传》台词造出的句子被称为“甄嬛体”,如“私心想着……倒也不负恩泽”、“真真是极好的”等等。有网友不禁感慨:“满城尽说甄嬛传,说话都是甄嬛版。”不难想到,一些未曾读过《甄嬛传》原著或者看过电视剧《甄嬛传》的人会在这铺天盖地的“甄嬛体”的影响下对小说产生兴趣,想去一探究竟。
另外,“甄嬛衍生品”也络绎不绝。有网站专门模仿热门游戏《三国杀》推出《后宫杀》策划栏目,获得网友热议。又如:由《甄嬛传》引发的COSPLAY热潮也让很多商家动足脑筋,在淘宝网上搜索“甄嬛传”,可以找到上百件自称与电视剧《甄嬛传》中“同款”的饰品,包括指甲套、发簪、耳环等。女主角孙俪在戏中跳“惊鸿舞”时的发簪仿制品,售价168元,而仿造剧中“淳贵人”的绣花清装,售价高达2895元/套。还有《甄嬛传》中嫔妃使用的香料、喜欢吃的点心,也成为消费者热议的焦点。有卖家推出相关的熏香组合,还有卖家晒出“甄嬛套餐”,更有粉丝在网上透露,看到剧中“皇后”用自然蔬果的香气代替香料,她们也开始购买一些类似香水菠萝的袖珍水果,放在家中制造“果香”。而事实上,这些商家们的“借东风”之举,无形中更是增加了这部网络小说的曝光率,提升了其关注度。
“甄嬛热”所折射的社会心理
《甄嬛传》能够这么火,从侧面也能够折射出现今的一种社会心理状态。
电视剧《甄嬛传》在刚刚推广时,出品方就打出“古装版杜拉拉”的旗号,导演郑晓龙也曾这样以职场概念解读《甄嬛传》:“甄嬛从嫔妃到皇太后的升迁过程,放在现实社会来看,就是初入职场的女大学生到职场CEO的成长史。”而对于这部网络小说,早有读者写出“甄嬛成功宝典”,将一些场景和人物设置与职场进行比对,称“选秀”对照的是“招聘”,因为“选秀”既要拼“关系”、“背景”也要拼“能力”。还有读者编出不同类型的
“职场拍档”、“上下属关系”、“职场关系网”等。尽管有观点认为,将残酷的宫廷斗争放到职场并不合适,但从上述的内容看,人们的确读出了自己的“职场生活指南”。一位“甄嬛迷”就写道:“甄嬛善于识人、懂得用人,因而具备在‘后宫’这个‘职场’中向上爬的能力。每一次遇到危险,甄嬛都是主动出击,自己想办法解决困境。那些忠心的下属和铁杆的朋友,都是她平时一点一滴积累下的,这都成为她成为后宫之主的力量。”这些,也都可以说是这些读者们的生活经验。
电视剧《甄嬛传》以画面的精致、礼仪的考究和文艺味十足的台词,在电视剧的观赏价值上做足了功夫,在展现正剧的精致风格的同时又绚丽时尚不显沉重乏味,迎合了追求小资情调的都市年轻人对贵族奢华生活的向往。而我们回到小说内容看,甄嬛从渴望“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的深闺女子,在面对一次次的迫害与背叛后认清形势,变成了机关算尽、步步为营的深宫女人,最终铲除异己、登上后宫权利的顶峰。可以说甄嬛的“逆袭”支撑着这个时代的小资产阶级、白领甚至“屌丝”关于成功的幻想,精准地刺痛了时代的神经。不管是置身现代明争暗斗的办公室,还是穿越到杀机四伏的后宫,《甄嬛传》中的后宫妃嫔们符合这个时代里每一个在底层苦苦奋斗的人的想象。凡此种种,都是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进入民众视野的途径以及人们对其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以上仅为笔者浅见,仅供参考。
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4页。
参考文献:
陈海燕.网络小说的兴起[J].小说评论.1999,(3)。
张慧瑜.“宫斗”热与个体化时代的生存竞争[J]。南风窗,2012(5)。
张慧瑜.《后宫·甄嬛传》的文化启示录[J].艺术广角,2012(5)。
王敏琴.从《甄嬛传》分析宫斗剧繁荣的原因[J].青年文学家,2013,(8)。
张美安.试析“甄嬛体”蹿红网络的原因[J].岁月(下半月),2012,(6)。
蔡骐、肖芃.作为文本的后宫:解读《甄嬛传》[J].中国电视,2012(9)。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甄嬛传同人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