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党五虎上将为什么提出不抵抗政策

当前位置:
|| | |
蒋介石该不该承担东北沦陷的责任
人气:38134 回复:11
& &&&前几日,我写了《东北沦陷对蒋介石政权的影响》,文中指出,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是导致东北沦陷的主要原因,而东北沦陷也为蒋政权最后覆灭埋下了伏笔。文章在博客发出后(第二天被推荐到新浪博客首页),很多人对我的观点表示了支持。但也有朋友提出了疑问,希望我就此问题进行更深入详实的论述。还有“懂历史”的读者认为我是听信了共产党的宣传(按照他们的意思,大约听信国民党的宣传就是正确的了),叫我看《张学良传》以获取“正确”的历史资料。对于有疑问的朋友,我愿意再写一篇文章来探讨这个问题,至于将《张学良传》当历史的“懂历史”的人,我是不屑于和他辩论的。 有人说,张学良晚年自己承担了东北沦陷的责任,东三省丢失与蒋介石无关,果真是这样吗?东北沦陷到底是不是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所致?本文将从“九一八”前后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对日一贯态度与一系列政策进行分析,看东北沦陷到底该由谁来担责。 张学良是东北军的主帅,他于“九一八”之前的 9月6日致电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及东北三省政务委员会:“现在日方对我外交渐趋积极,应付一切,极宜力求稳慎,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希迅即密电各属,切实注意为要。”随后“九一八”事变发生,四个月后整个东北沦陷。坐拥十多倍于日军的精锐部队,完全放弃抵抗,应该说,东北沦陷,张学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张学良和日本人有着血海深仇,其父张作霖于日遭日特炸死;东北又是张少帅的家乡;西安事变证明,这位东北军少帅并非毫无血性,心中还是装着民族大义。无论是因为家仇还是国恨,张学良都没有理由放弃抵抗,可他为什么要背上“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拱手将东北送给日本人呢?剩下的只有一个解释——张学良是奉命行事。 “九一八”事变前的8月16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这就是张学良所奉的命令。于公,蒋介石是上司,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张学良听命于蒋介石理所当然;于私,张学良和蒋介石是拜把子兄弟,讲义气的少帅(西安事变后护送蒋回南京可见其讲义气的一面)听大哥的话顺理成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学良放弃了抵抗,致使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14年之久。古人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张学良完全可以为了大义抗拒蒋介石的命令力保东北不失。从这个层面说,东北沦陷张学良同样负有责任,不过主要责任在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当无疑义。 退一步说,假使蒋介石是有血性有民族大义坚持要抗日的,而放弃抵抗是张学良的自作主张,那“九一八”事变到东北全境丢失历时四个月(因为日军不到两万人,一时忙不过来),蒋介石完全可以严令张学良不许放弃、收复失地,倘若是张学良违抗命令,事后应该追究其抗命和失地之责。现在有任何历史资料能证明这一点吗?质疑蒋介石下过不抵抗命令的人,能拿得出蒋介石下过抵抗命令的证据吗?事实上,“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消息迅即传到了南京,而国民党政府除了抗议再抗议,以及向国联和美国哀求主持公道之外,再无别的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行动。拥有比日军强大得多的军事力量而坐视日军从容不迫一个一个地方去占领以致丢失整个东北,蒋介石不该承担主要责任吗? 如果东北沦陷还不足以证明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一系列事实将雄辩地证明这一点。 日本的野心决不仅仅满足于占领东北,日,日本挑起事端,发动了对上海的进攻,南京政府多次命令上海守军十九路军不许抵抗。何应钦下令:“上海附近部队不得增援!”南京政府海军部竟然和日军秘密“协议”,海军部长陈绍宽密令各舰队:“如中国海军不攻击日舰,日舰亦不攻击中国军舰,以维友谊。”“凡我舰队,应守镇静。”但是,蔡廷锴、蒋光鼐不听中央命令,率部英勇反击,初期就取得了闸北大捷,蔡、蒋决定趁势追击,发起反攻,所有参战部队进入了指定作战位置等待命令。这时候,蒋介石亲自电令十九路军迅速停止进攻,蒋委员长担心蔡廷锴、蒋光鼐不听命令,又让京沪卫戍总司令兼代淞沪警备司令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敬重的顶头上司)再次电令十九路军将士停止进攻,于是蒋光鼐含泪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许多将士闻讯嚎啕大哭,收复上海、打败日军的努力就此功亏一篑。南京政府对十九路军在战争中所消耗损失的武器弹药、医药器材,以至御寒棉衣,一律不予补给。宋庆龄等到前线慰问的时候,看到十九路军很多士兵还穿着单衣。在张治中和部下一再请战、国内各方舆论的巨大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派张治中率第五军驰援上海。此后日本不断增兵,而蒋介石拒绝再派援军,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在上海孤军奋战,虽然屡创日军,但伤亡惨重。至3月3日,上海守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不得不全线后撤,日军占领上海,淞沪抗战画上句号。5月5日,中日双方签署《淞沪停战协定》。根据“协定”的内容,中国实际上承认日本军队可长期留驻吴淞、闸北、江湾及引翔港等地,而中国军队却不能在上海周围驻扎设防,“协定”还在“共同委员会”名义下,把从长江沿岸福山到太仓、安亭及白鹤江起直到苏州河北为止的广大地区,划给了日本及英、美、法、意等帝国主义国家共管。 我们不能抹杀淞沪抗战中十九路军(还有后来的第五军)将士浴血奋战的英雄壮举,四千多个倒下的烈士和那些幸存者都应该铭记在史册上,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再一次让上海沦为“孤岛”。淞沪抗战是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将士的光荣,是国民政府的耻辱! 日军咄咄进逼,蒋介石和他的政府是怎样一步步应对的呢? 日,北平军分会总参议熊斌代表中央政府同关东军参谋长冈村宁次(这个大战犯在日本投降后被蒋介石聘为反共顾问)签定《塘沽协定》,规定在长城以南设置100公里的“非武装地带”,中国军队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尔后也不能越过该线;日本军队则可用飞机或其它方法施以侦察,中国方面应加保护并予以各种便利;长城线以南的上述地区之治安维持,以中国警察机关任之。警察机关不可用刺激日军感情之武力团体。《塘沽协定》实际上承认了长城是中国与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的“国界”,划绥东、察北和冀东为日军自由行动区,也为日军进一步控制整个华北提供了方便,华北主权在一定程度上丧失。 日,国民党政府和日本签订《秦土协定》(因协定内容多,故不在这里叙述,有兴趣了解的可到百度查询),该协定,使中国丧失了在察哈尔省的大部分主权,也丧失了察省疆土的80%。 日,国民政府全权代表、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和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签署《何梅协定》,其主要内容是:取消国民党在河北及平津的党部;撤退驻河北的东北军、中央军和宪兵第三团;撤换国民党河北省主席及平津两市市长;取缔河北省的反日团体和反日活动等等。这个协定的签订,表明中国政府实际上放弃了华北的主权。《何梅协定》与《秦土协定》一起为日本吞并中国华北乃至向全国各地大举进攻打开了方便之门。 东北沦陷后,蒋政府的所有政策和一系列丧权辱国协定的签订,无不证明了蒋介石就是在全面奉行不抵抗政策,因为“攘外必先安内”是他的最高国策。正是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导致东北、淞沪、华北相继失陷,国内所有爱国人士群情激奋,一致声讨。我们来看看国民党人对蒋介石不抵抗策略有什么反应。 “九一八”事变后,追随孙中山参加过辛亥革命的续范亭将军专程找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积极抗日,蒋拒不纳谏,后又同于右任一起向国民党中央陈述抗日救国大计,仍“毫无补益”。悲愤之下,续范亭将军于12月26日在孙中山陵前自杀以示抗争。被救活后,写下著名对联:“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厕中怪石不中不正又臭又顽。” 面对蒋介石的卖国行径,何香凝义愤填膺,派人把自己的一条裙子与续范亭的对联装进一个包裹送给蒋介石,她在裙子上题诗一首:“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张学良和杨虎城于日上午为西安事变向全国发出通电:“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淞沪协定》,屈辱于前,《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继之于后。凡属国人,无不痛心。” 我以上提及的协定、电文,大陆和台湾档案馆里有,有些还在当时的报刊上登载了出来,日本档案也都保留了那些协定。无数事实证明,从“九一八”开始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蒋介石完全是奉行不抵抗的卖国政策;八年抗战期间,蒋介石是消极抵抗(这一部分我将另外撰文论述),虽然比前一阶段的完全不抵抗有所进步,但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不管那些倾慕蒋介石的人如何将他打扮成“民族英雄”,这样的史实就摆在那里,任谁也改变不了。
TA共获得: 金币:0枚
还没人打赏
分享给好友
请不要打扰,让我享受一个人的幸福休闲时光!!!
回复:唉,每个人有解读历史的见解 机票代理:投资少,零风险,回报率高,工作轻松,QQ:
回复:不管那些倾慕蒋介石的人如何将他打扮成“民族英雄”,这样的史实就摆在那里,任谁也改变不了。
请不要打扰,让我享受一个人的幸福休闲时光!!!
||引用|
回复:通篇莫名其妙~
回复:  张是千古罪人,至死都不敢回国。
回复:功过三七分,不抵抗政策确实有失人心,有失血性。& &但还是打了很多仗,死了很多人,坚持到了胜利。& && & 蒋不是那块料,即使没有日本人 他也没有统一中国开国帝王的能力,不得民心 不会用人
回复:张学良有脸回大陆吗?当初蒋介石的初衷就是希望东北军与日军血拼,当然张学良不是日本人的对手!可是如果借日本人之手而有正大光明的铲除了一个强劲对手,有何不可?张学良也不是傻蛋,去你娘的什么民族大义,老子保存实力要紧!张学良逃跑入关以后,蒋介石将东北军赶到大西北去“剿匪”就足以证明根本就忌惮这帮人!
回复:不是他&&就没有现在钓鱼岛问题 琉球还有一半
回复:以下是引用山东骆驼的帖子:张学良有脸回大陆吗?当初蒋介石的初衷就是希望东北军与日军血拼,当然张学良不是日本人的对手!可是如果借日本人之手而有正大光明的铲除了一个强劲对手,有何不可?张学良也不是傻蛋,去你娘的什么民族大义,老子保存实力要紧!张学良逃跑入关以后,蒋介石将东北军赶到大西北去“剿匪”就足以证明根本就忌惮这帮人!& & 正解。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张学良那个地方的人一贯如此。连个表面文章也不做,说做都是赤裸裸的。最后的那个西安事变也是反映了那个地方人的特点,整个一流氓做法。最后又假装义气,结果,把自己装进去了。
回复:以下是引用tongke的帖子:以下是引用山东骆驼的帖子:& & 正解。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张学良那个地方的人一贯如此。连个表面文章也不做,说做都是赤裸裸的。最后的那个西安事变也是反映了那个地方人的特点,整个一流氓做法。最后又假装义气,结果,把自己装进去了。说得好
回复:卜寧:張學良就是一個花花公子,紈絝子弟。小時候不學無術,吃喝嫖賭。長大後,眼見父親被日本人炸死,東三省被日本人侵佔,置國仇家恨於不顧,率領兵強馬壯的東北軍狼狽逃入關內,把東北的土地拱手讓與日本關東軍。彼時東北軍幾十萬將士之實力完全可以與關東軍幾萬人奮死一戰也。 張學良在東北背叛北洋政府投靠蔣中正之國民政府,入關後又背叛蔣中正,投靠共產黨。晚年後又背棄中華民族,投入基督上帝懷抱。此君完全是一個沒有文化,沒有膽識,沒有主見,出爾反爾,背信棄義之小人也,比吳三桂有過而無不及也。
帖子已过期,不能回复!
看了该帖的人还喜欢看
凡言之有物者都可以获得社区金币5枚~!下周一将选 ...5月30日免费看房团,全线优惠进行中,市北准现房惠...
本论坛精华帖
本论坛本周Top10
可选评语: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不作死就不会死
青青岛社区客户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是什么?_百度知道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国民党忙于围剿红军,无暇顾及东北等边境局势当时的中国是美日竞相争夺的商品输出市场,日本的国力明显强过中国
其他类似问题
九一八事变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书酷网络 免费电子书下载 在线中国抗战作品合集115部 暗杀 八月桂花遍地开 碧血春秋 遍地八路 遍地鬼子 锄奸 敌后武工队 谍战关东 国家卫士 国殇 火凤凰 军歌 抗日烽火映山红 抗战狙击手 抗战之责 苦菜花 狼烟北平 老少爷们儿拿起枪 冷血 连心锁
亮剑 烈火金刚 零炮楼 吕梁英雄传 平原枪声 生死线 蜀龙出川 死亡村庄 铁道游击队 我的团长我的团 硝烟散尽狼烟 雪亮军刀 血色落日 野火春风斗古城
野狼突击队 夜幕下的哈尔滨 一个鬼子都不留 战狼突击队 战争启示录 侦察连 正是血红时 中国血 逐日神剑 八路军115师征战实录 八路军120师征战实录
八路军129师征战实录 百团大战 长城抗战 长沙常德衡阳血战亲历记 长沙会战 川军 川人大抗战 大国之魂 敌后游击战 东北抗联征战实录 鬼子进村 国破山河在 国殇 红枫树红枫林 虎贲万岁 黄河殇 叫魂 军统剑指汪精卫 卢沟桥抗战 落日 满洲国妖艳川岛芳子 梅花上将张自忠 缅甸中日大角逐 人间地狱无人区 睡狮怒醒 淞沪抗战 太阳旗下的撒旦 太徐州会战原会战 驼峰航线 我知道的老兵故事 武汉会战 新四军女兵 新四军征战实录 血祭 血祭卢沟桥 血肉长城 血肉长城著名战役 血战 中国骑兵 中国驻印军 中日大决战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1937南京真相 不朽的光荣 荻岛静夫日记 东北抗日联军历史中的人和事 东京大审判 东史郎日记 共产党抗战英杰 国民党抗战骁将 汉奸丑史 溅血的武士刀 蒋介石对方先觉投敌案的裁决 九一八全记录 拉贝日记 南京暴行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日) 南京大屠杀之铁证 侵华日军主要将帅的最后结局 日本幽灵 魏特琳日记 五支国军的英雄队伍 血痛 真相 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中国人一定要记的作战事 中国远征军史
第一编 东北沦陷(~1932.12)
第二章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及其国际反响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与东北沦陷
  一、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民族投降主义方针
  日本帝国主义之所以能通过“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整个东北地区,从中国方面讲,主要是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推行了绝对不抵抗政策。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准备侵占中国东北的时候,蒋介石于日发表《告全国将士书》,称“赤祸”是中国的“最大祸患”。21日,蒋介石离南京赴南昌,7月1日在南昌行营发布命令,亲自指挥30万国民党军队,对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万宝山事件”发生后,蒋介石于7月23日发表的《告全国同胞书》中说:“惟攘外应先安内,去腐乃能防羹……故不先消灭‘共匪’……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蒋总统秘录》,中央日报译印,1976年版,第7册,第185页。] 这是蒋介石首次作为国策公然提出的卖国方针。
  11月30日的讲话,把“攘外应先安内”改为“攘外必先安内”,作了进一步强调。以后蒋介石的许多讲话,反复强调反共第一,抗日第二,亦皆源于此。
  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其主要原因是他站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极端仇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力量。在蒋介石看来:“革命(不论什么革命)总比帝国主义坏”。[《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36页。]
  在“九?一八”事变前夕(8月22日),蒋介石又在南昌宣称:“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仍能当亡国奴,尚可苛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荣孟源:《蒋家王朝》,第51~52页。]宣誓3个月内“肃清”江西红军。
  11月30日,蒋介石在顾维钧就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的宣誓会上发表演讲,他说:“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为功。盖主战固须求国内之统一,即主和亦非求国内之统一,决不能言和。是以不能战,固不能言和;而不统一,更不能言和与言战也”。[蒋纬国:《抗日御侮》第1卷,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8年版,第128~130页。]
  12月20日,宋庆龄发表时局宣言,指责蒋介石国民党“举北洋军阀官僚所不敢为者,一一悍然为之,而美其名曰党治。”[《国闻周报》第9卷第1期,日。] 日,蒋介石在庐山召开“剿共”会议,部署第四次“围剿”时说:“我们这次‘剿匪’戡乱,就是抗日御侮的初步”。同年12月14日,在内政会议上又称:“攘外必须安内,是古来立国的一个信条”。[蒋纬国:《抗日御侮》第1卷,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9年版,第40~41页。]
  当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并侵占热河之后,日,蒋介石在南昌部署第五次“围剿”时宣称:“抗日必先‘剿匪’,征诸历代兴亡,安内始能攘外,在匪未清前绝对不能言抗日,违者即予最严厉处罚”。[张篷舟:《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0页。]
  这样,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蒋介石专心致志地进行“剿共”战争,对民族敌人推行不抵抗政策,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早在1927年10月,蒋介石由张群陪同访日时,就于11月5日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达成“圆满的谅解”,其中包括“中国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地位和权益”。蒋介石从日本回到上海会见新闻记者团时,表示“保证对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地位加以考虑”。[〔日〕山浦贯一:《森恪》,森恪传记编纂会,1940年版,第614页。]
  1931年10月,蒋介石派遣密使许世英赴日本谈判时,许代表蒋介石声称:“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部十八行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九?一八事变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5页。]1932年,蒋介石为其不抵抗政策辩解说:“以中国国防力薄弱之故,暴日乃得于二十四小时之内侵占之范围及于辽吉两省,若再予绝交宣战之口实,则……必至沿海各地及长江流域,在三日内悉为敌人所蹂躏。”[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1).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出版,1981年版,第317页。]
  “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曾指示东北军将领,对于沈阳紧张局势,“不必惊慌,有九国公约及国联,日本不能强占我国领土。”[《张学良将军传略》,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32页。]9月19日,外交部致日内瓦施(肇基)代表电称:“现已完全证实,我方毫无挑衅举动,日军公然向我攻击,我方虽绝未抗拒,而彼仍继续向我开火,炮轰我营房及兵工厂,星期六晨六时半,占据沈阳全城及其附近……中国政府请求国际联合会立即并有效的依照盟约条款,取适当之措置,使日军退出占领区域,保持东亚和平,中国政府决定服从国际联合会关于此事所为之任何决定。”[李云汉:《九一人事变史料》.正中书局印行,1977年版,第453~454页。]
  9月22日,蒋介石在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党员大会上,要求全国人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申报》,日,第八版。]后来的事实证明,国联决不会也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日本侵略,蒋介石依赖国联,实质上也是为推行他的不抵抗主义作掩护。
  二、张学良执行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绝大多数中国军队不战而退
  “九?一八”事变后大片国土沦丧,其主要责任应由蒋介石承担,因为他是不抵抗主义的决策人,这已经是历史的事实。但张学良也有一定责任。
  就连张学良的部下、东北军著名将领何柱国也承认:“东北军的不抵抗,蒋介石固然要负主使之责,而东北军自己也并不是没有责任的。”[《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年版,第53页。]“九?一八”事变前后,蒋介石曾多次指示张学良,对日本的侵略要采取不抵抗主义,张学良均一一遵照执行。
  日,张学良致电蒋介石,对蒋介石的《告全国将士书》表示“钦服莫名”,愿率旅“唯钧座之命是从”。[《国闻周报》第8卷第23期,日。]7月间因万宝山事件,蒋介石在江西抚州给张学良拍发电报称:“发生全国的排日运动时,恐被其利用共产党,呈共匪之跋扈,同时对于中日纷争,更有导人一层纷乱之虞。故官民须协力抑制排日运动,宜隐忍自重,以待机会。”张学良复电也说:“努力隐忍自重,勿使日本乘其间隙。”[《盛京时报》日.影印本,第79册,第449页。]
  中村事件发生后,蒋介石于8月又给张学良发一铣(代16日)电,内称:“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张学良曾将这个“铣电”转知东北各军事负责官长一体遵守。[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8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36页。]
  9月6日,张学良电令臧式毅代主席、荣臻参谋长:“查现在日方外交渐趋吃紧,应付一切,亟宜力求稳慎,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属切实注意为要。”[中央档案馆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一九?一八事变》,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67页。]
  正是由于张学良忠实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才使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动步步得逞。
  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东北军解除了思想武装,对日军疯狂的战争准备毫无戒备,以致事变发生后缺乏有力的指挥,被日军各个击破。
  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长期留驻北平,9月18日,得知沈阳事变消息时,他偕夫人正在前门外中和剧院看梅兰芳表演的京剧《宇宙锋》。东北边防军代司令、参谋长荣臻正在忙于为其父作寿。黑龙江省主席、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万福麟也留住北平;黑龙江省军政大权交其子万国宾代理,他在北平遥控,当时他最关心的是尽快将眷属家财由齐齐哈尔转哈尔滨再转天津。吉林省主席兼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张作相,因父殁回锦州治丧,由军暑参谋长、省府委员熙洽代理。在沈阳城内的东北及辽宁省各机关军政要员,事变前也大半不在岗位。“九?一八”事变之夜,沈阳北大营的东北军第7旅旅长王以哲未回军营指挥。3个团长,王志军在营中,张士贤当晚回家未归,王铁汉听到炮响才从家返回营中。因此,当日军突然袭击北大营时,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
  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在兵力上占优势的中国军队大都不战自溃,丧失东北大片领土。“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日本方面关东军的正规部队约有1.04万人,另有在乡军人约1万人,满铁沿线的警察等约3000人,共计约234万人。而东北军的总人数约有30万人左右。除因军阀混战调到关内的11万人外,留在东北的尚有近20万人,其中驻辽宁6个旅,驻吉林9个旅,驻黑龙江5个旅,另外还有公安、警察部队。
  “九?一八”事变时中国东北边防军序列如下:
  司令长官:张学良
  副司令长官:张作相 万福麟
  参谋长:荣臻
  驻辽宁部队(张学良兼)
  第7旅:旅长王以哲
  第12旅:旅长张廷枢
  第20旅:旅长常经武
  骑兵第3旅:旅长张树森
  洮(安)辽(通辽)镇守使:张海鹏(辖省防旅)
  东边道镇守使:于芷山(辖省防旅)[东边道镇守使驻山城镇,管辖辽宁东边一带23个县。]
  驻吉林部队(张作相兼)
  第22旅:旅长苏德乃后为赵毅
  第25旅:旅长张作舟
  第26旅:旅长邢占清
  骑兵第4旅:旅长常尧臣
  吉(林)长(春)镇守使:李桂林(辖第23旅)
  延吉镇守使:吉兴(辖第27旅)
  滨江镇守使:丁超(辖第28旅)
  绥宁镇守使:赵芷香(辖第21旅)
  依兰镇守使:李杜(辖第24旅)
  炮兵第10团
  卫队团
  驻黑龙江部队(万福麟兼)
  第1旅:旅长张殿九
  骑兵第1旅:旅长吴松林
  骑兵第2旅:旅长程志远
  黑河镇守使:马占山(辖第3旅)
  呼伦贝尔警备司令:苏炳文(辖第2旅)
  炮兵团
  卫队团
  海军海
  防舰11艘
  江防舰8艘
  东北军除装备、教育训练和作战准备不如日军外,数量居绝对优势,加之群众支持和熟悉地形等条件,如能坚持抗战,即使一时不能取胜,也不致失败得如此之惨。日本发动这次进攻,连他们自己也没有胜利把握,非常害怕中国一致合力抵抗。如驻北平的日本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在给关东军的秘密报告中说:“须知‘九?一八,迄今之帝国对华及历次对中国作战,中国军因依赖国联,而行无抵抗主义,故皇军得以顺调胜利。……倘彼时中国官民能一致合心而抵抗,则帝国之在满势力,行将陷于重围,一切原料能否供给帝国,一切市场能否消费日货,所有交通要塞、资源工厂能否由帝国保持,偌大地区,偌多人口,能否为帝国所统制,均无确实之把握,同时反满抗日力量之集结,实行大规模之游击扰乱,则皇军势必苦干应付矣”。[国民党行政院档案〔2〕3374。]
  可是,据张学良的机要秘书郭维城揭露:‘九?一八’事变当时,张学良将军在北平,一夜之间,十几次电南京蒋介石请示,南京方面却若无其事地十几次复电不准抵抗,把枪架起来,把仓库锁起来,一律点交日军。[《东北日报》日。]张学良则叫东北军政大员“严饬所属对此切持镇定,以免另生事故,干事无益”,并“望国民冷静隐忍,勿生枝节。”[《张学良将军传略》,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30页。]
  而荣臻说得更明白,他命令北大营驻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页。]
  当时驻沈阳北大营的东北军第7旅,8月间即预感到日军要采取行动,旅长王以哲专程到北平请示张学良。张学良说:“蒋指示暂不抵抗,准备好了再干,一切事先从外交解决;……遇事要退让,军事上要避免冲突,外交上要采取拖延方针”。[《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王以哲根据这一方针,决定对于日军的进攻,采取“衅不自我开,作有限度的退让”的对策,“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全军退到东山咀子附近集结,候命行动。”[《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这样,不抵抗主义,从中央到地方层层下达,贯彻比较彻底。结果造成大片国土轻易地落入敌手。满铁的土木建筑公司经理Y谷仙次郎在10月2日的日记中,夸耀日本侵略军进攻“北台(大)营的战争,创造了世界战争的记录,敌人有1.2万人,而关东军用650人即以1/20的兵力,战斗7小时,就把它攻占了”。[〔日〕《日中15年战争》(上),教育社,1977年版,第103~104页。]
  这就是不抵抗政策造成的恶果。沈阳的陷落,也并不是日军攻陷的,基本上是从敞着的大门开进来的。当日军进攻北大营时,沈阳城门大开,荣臻和臧式毅会商应付办法,认为日领事馆已经说了日军不进城,“如果进城,吾方即闭城门,日军亦可用炮击毁,不若开城听其如何。”[《辽吉被占纪实》,《国闻周报》第8卷第38期,日。]果然,日军一炮未发,便从敞开的城门进入城内。
  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严重限制了东北爱国官兵的抗日行动。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在日军发动进攻时,曾一再退让,力避冲突,直到冲突不可避免时,他才被迫自卫还击,领导部下进行了有名的嫩江桥抗战,但国民党政府未给予任何实际支援,终于未能扭转战局。
  更为严重的是,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还促使了某些人叛国投敌,引狼入室。9月21日,日军由长春向吉林省城进攻时,吉林省军参谋长兼代理主席熙洽,借口“不抵抗”的指示,出城迎敌,并责令所属守军缴械投降。
  最后,以“独立”为名,宣布脱离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张学良政权,设立傀儡组织伪“吉林省长官公署”,自任长官。9月24日,日军向吉林西北境进犯时,洮辽镇守使张海鹏公然向日军投降。东边道镇守使于芷山也于10月15H发表投降宣言,叛国投敌,充当了汉好。张景惠暗中策划在哈尔滨宣布“独立”,9月27日宣布组织东三省特别区的“治安维持会”,自任会长。9月30日宣布招募伪“特别警备队”,均以日本顾问为主宰。不久,他就成了公开的大汉奸。在这些叛变投敌分子的协助下,日本帝国主义轻而易举地夺城掠地,迅速扩展占领区。
  三、日军占领东北全境(参见附图l)
  日本关东军占领沈阳、长春、吉林等地后,日本陆军中央部于9月23日内定了“关于军事占领地的范围”,[小林龙夫:《走向太平洋战争之路》资料篇,第126页。]还规定了几条逐步扩大的军事占领界线。
  第一道是最小限度的所谓满铁两侧“警戒线”:西线为辽河一线,即以郑家屯、新民、营口为界。东线以吉林、海龙为界。
  第二道是可以向外扩张的所谓满铁两侧“警戒线”;西线以洮南、通辽、大虎山为界,东线以敦化及延边地区为界。
  第三道是哈尔滨和延边地区,对后两个地区,仍以保护侨民为借口,暂由外交官出面交涉。日本实际上已放弃“不扩大方针”,变本加厉地扩大侵略战争,日军迅速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
  (一)夺取江桥,侵占黑龙江
  黑龙江省处于日本势力范围之外,而且与苏联接壤,日军直接出兵侵占尚有顾虑,便首先利用叛国投敌的洮辽镇守使张海鹏伪军向龙江(齐齐哈尔)发动进攻,企图达到不直接出兵而取得黑龙江的目的。张海鹏是奉系军阀元老之一,因向张学良谋取黑龙江省主席未成,与日军早有勾结。“九?一八”事变后,张海鹏投降日本,10月1日宣布就任伪边境保安司令,脱离张学良,并答应日本北上进攻黑龙江的要求。
  当时黑龙江省主席兼东北边防军副司令万福麟远在北平。
  10月中旬,张学良任命步兵第3旅旅长马占山代理省主席职务兼任黑龙江省军队的总指挥。
  16日拂晓,张海鹏部向江桥发起进攻,马占山率部将其击溃,并将嫩江桥破坏三孔。
  日军利用张海鹏伪军进攻失败后,决定直接出兵攻占黑龙江省。日军认为,中国军队破坏嫩江桥是它出兵的“天赐良机”[〔日〕《现代史渊11.满洲事变(续)》,美铃书房,1987年版,第360页。]可以“依然利用张海鹏军担任此项任务,或依靠关东军自己的力量,或两者并用”[〔日〕《现代史渊11.满洲事变(续)》,美铃书房,1987年版,第339页。],以实现其“征服北满的方略”。[〔日〕《现代史渊11.满洲事变(续)》,美铃书房,1987年版,第354页。]
  10月27日,齐齐哈尔日本特务机关长林义秀少校,以关东军司令官代表的名义向马占山提出要求,限令在一周内即11月3日前修复嫩江大桥,否则,日本将以武力为掩护自行修理。[〔日〕《现代史资料11.满洲事变(续)》美铃书房,1987年版,第360页。]
  当时,日军已决定由第2师第16团的1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1个骑兵连和1个工兵连组成嫩江支队,准备到达江桥附近以武力掩护修桥。
  11月2日,林义秀偕同清水面见马占山,声称:奉日本政府及关东军司令官的训令,因洮昂路修筑原有日人借款,既有借款关系,嫩江桥应由日方派满铁工人修理,已派兵来监护工作等。当即遭到马占山回驳。林义秀将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的通告转交马占山。通告说:
  “(1)自即日起,嫩江桥不得为战术上使用;
  (2)在11月4日正午以前,两军各自桥梁撤退至10公里以外之地点,至修竣为止,不得进入10公里以内地区。修竣之日期,俟预计后随时通知两军。
  对于违背上述要求者,即被认为对日军怀有故意而行使其合法之武力”[〔日〕《现代史资料11?满洲事变(续)》,美铃书房,1987年版,第367~368页。] 马占山决定对日修桥取放任态度,但江桥阵地不能后撤,采取必要自卫措施。随后,双方开始交火。
  日军经两日激战夺取江桥后,继续向纵深推进。11月8日,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经林义秀向马占山提出警告:“马占山如欲避免日军进入齐齐哈尔,应速披沥诚意”。[〔日〕《现代史资料11?满洲事变(续)》,美铃书房,1987年版,第651页。]
  并要求当晚12时以前答复。下午,林义秀又将所谓诚意条件用短札方式交给黑龙江省外交主任王春。信中说:“考察目前之时局,避免战祸、维持地方秩序的唯一方法是马主席下野;同时黑省政府与张海鹏之间实行和平授受政权,除此之外,别无良策。”[〔日〕《现代史资料11?满洲事变(续)》,美铃书房,1987年版,第651页。]
  9日,马占山书面答复本庄繁说:“为披沥诚意,本拟与张海鹏交涉,可是张尚未奉中国政府之命,而且日军又将江桥附近路线切断,为此,不可能与张协议授受政权。”[〔日〕《现代史资料11?满洲事变(续)》,美铃书房,1987年版,第383页。]
  日军认为马占山没有诚意,遂于12日13时又由林义秀转交了本庄繁的通告:
  (1)马占山下野;
  (2)马占山军从齐齐哈尔撤退;
  (3)为保障洮昂线安全,日军之一部派至龙江车站,并限于12日晚12时以前答复。[〔日〕《现代史资料11?满洲事变(续)》,美铃书房,1987年版,第652页。]
  但当日晚,即遭到马占山拒绝。
  关东军用“和平”手段威逼失败后,积极准备发动薪的进攻。11月11日,关东军发布命令,调第2师全力向大兴方面集结。12日中午,日军骑兵第2团在部分步、炮兵的配合下向中国守军阵地发起进攻。13日,日军将嫩江桥修复,满载补给物资和兵员的列车开到。关东军司令官命令第2师师长指挥该师和混成第39旅的3个步兵营以及嫩江支队,向三间房守军进攻。13日深夜,关东军接到陆军大臣有关与马占山交涉的训令:
  (1)马占山军必须撤退到齐齐哈尔(含)以北;
  (2)马占山不得向中东铁路以南出兵;
  (3)马占山军不得妨碍洮昂铁路的运行,如有妨碍,帝国将立即采取必要而有效的手段。
  上述条件,限马占山自11月15日起10日以内实行,限16日正午以前答复。[〔日〕《现代史资料11?满洲事变(续)》.美铃书房,1987年版,第389~390页。]
  随后,又接到参谋总长命令:
  (1)马占山军如接受并实行我方建议,可令嫩江支队将主力集结于郑家屯以东;
  (2)马占山军如不接受我方建议,或接受而不实行,贵军可自行采取必要的自卫行动。[〔日〕《现代史资料11?满洲事变(续)》.美铃书房,1987年版,第389~390页。]
  关东军一方面让林义秀和清水通过在哈尔滨的黑龙江省政府委员张仲仁,将此意通知马占山;另一方面命令第2师从17日起发起进攻。至18日,日军第2师主力已全部增援至嫩江方面加入战斗。守军顽强抗击后被迫撤退。日军沿铁路及其两侧分三路追击。
  19日下午,占领齐齐哈尔。从此,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也沦于敌手。
  由于蒋介石的对日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的大部地区,在两个月的短时间内,即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在全国各界的谴责和国民党派系斗争激化的情况之下,蒋介石本人也不得不于12月15日下野,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及陆海空军总司令等职。但他在暗中仍操纵着大权,并伺机再次上台。
  (二)侵占锦州,攫取辽西地区
  日军占领齐齐哈尔之后,即将作战方向转向锦州,以夺取整个辽西地区。
  锦州为辽西重镇,是北(平)宁(沈阳)、锦(州)朝(阳)两铁路的交叉点,通往关内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军夺取锦州和辽西地区,不仅能巩固日本对东北的占领,也为进一步侵占热河和入侵关内作战取得重要的前进基地。
  “九?一八”事变后,沈阳的东北军大部撤退到锦州和辽西地区。9月23日,张学良通电在锦州设立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及辽宁省政府行署,以张作相代理边防军司令长官,以米春霖代理省政府主席,荣臻也率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大部分职员到锦州办公。9月底,两署在锦州开始办公后,调驻通辽的骑兵第3旅、驻桃南的步兵第20旅集中锦州附近,连同原驻锦州的步兵第12旅沿大凌河布防。另外还有步兵第19旅、炮兵第8旅与炮兵第6旅第13团以及沈阳步兵第7旅之一部,兵力约2万,火炮约70门。
  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下令轰炸锦州。
  10月8日中午,日机11架(侦察机6架、轰炸机5架)从沈阳机场起飞,13时40分飞抵锦州上空,对辽宁省政府所在地的交通大学、第28师兵营和张作相公馆等处投下25公斤重的炸弹75颗。接着,日本关东军派其豢养多年的汉好凌印清为“东北自卫军总司令”,派奉天讲武堂教官日本预备役步兵上尉仓冈繁太郎等14人为顾问,收买利用土匪组织伪军,骚扰辽西地方治安,并策动张学成叛乱,企图以维持地方治安为名出兵辽西。但是,这两股汉奸土匪武装均被锦州地方当局迅速消灭。这样,日军便又寻找别的借口,以便直接出兵攻占锦州,夺取辽西地区。
  11月间,日本驻沈阳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按照关东军的训令,在天津先后制造了两起暴乱事件。 [天津事件:日晚,由日本浪入及汉奸组成的便衣队,从日租界冲出袭击华界,与中国军警发生冲突。驻天津日军下令戒严,土肥原等策动薄仪去东北充当傀儡。11月26日,土肥原又制造第二起天津事件,关东军以侵救天津日军为名,越过辽河,指向锦州,遭到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
  11月26日夜,关东军接到驻天津日军的急电称:“在天津附近,日华两军再次冲突,军决定断然行使自卫权,击退当面之中国军,切望迅速增兵。”[〔日〕《现代史资料11?满洲事变(续)》.美铃书房,1987年版,第422页。]
  本庄繁立即复电:“军准备立即集结兵力,然后向山海关前进,救援贵军的危急。”[〔日〕《现代史资料11?满洲事变(续)》,美铃书房,1987年版,第422页。]
  11月27日凌晨1时,关东军司令官命令混成第4旅沿北宁线进至大凌河一线,掩护军主力开进,并为进攻锦州附近中国军队阵地实施侦察;令混成第39旅和第2师主力到沈阳集结。同时派飞机搜索锦州方面守军的情况并支援混成第4旅行动。8时以后,日军在白旗堡绕河一带与中国东北军发生战斗。由于国民党政府经与英、美、法等国商议,已于11月25日向国联提出划锦州为中立区的建议,所以这时,日本政府和军部恐怕引起国际上的反对,又于当天下午两次电令关东军停止前进,进入辽西的部队一律撤回到辽河以东。日军其他后续部队也退回沈阳。
  12月上旬,关东军为了一举侵占锦州和辽西地区,一再以所谓“讨伐匪贼”的名义要求增派兵力。
  12月7日,日本陆军大臣致电关东军,表明了军部关于攻占锦州的意图。
  12月13日,关东军司令部制定了《进攻锦州的方略》,决定从北向南直指锦州。经天皇批准,于12月17日派遣混成第8旅,27日派遣第20师司令部和混成第38旅,以及坦克、野战炮兵等部队侵入中国东北参战。日本新组成的犬养毅内阁也同意了军部进攻锦州的计划。
  12月15日,日军参谋部给关东军下达侵占锦州的内部训令,关东军随即作好了进攻锦州的一切部署。12月28日,日军第2师、第20师、混成第39旅、混成第8旅和飞行队向锦州发动进攻,1月1日从三面包围了锦州。
  锦州守军由于得不到支援,将领又缺乏抗战守土的决心,从12月29日起即开始撤退;1月3日晨,全部撤出锦州。3日下午,日军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锦州。锦州的失陷,为日本向华北扩张打开了大门。日军占领锦州后,迅速占领山海关外的全部辽西地区。至此,辽宁省全部被日军占领。接着,关东军下令重新调整了部署。
  (三)侵占哈尔滨,攫取东三省特区
  哈尔滨当时是东三省特别行政区官署所在地,北满的政治、经济中心,中苏共管的中东铁路的总枢纽。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顾及到对苏关系,暂时放弃了直接出兵夺取哈尔滨的计划,利用与日本早有勾结的东三省特别行政长官张景惠,建立了傀儡政权,取名为“东省特区治安维持会”,并建立了2000余人的特区警察队。但是,哈市群众反日情绪高涨,再加上吉林边防军代理副司令李振声、东铁护路总司令兼第28旅旅长丁超、第26旅旅长邢占清等部表示抗日,所以张景惠暂时还不敢公开当汉奸。
  吉林沦陷后,熙洽在吉林组织伪省政府。11月间,张学良和张作相即电令原吉林省政府委员诚允在宾县建立吉林省政府,并委派其任代理主席,委派冯占海任吉林省警备司令兼第1旅旅长。不到一个月,各县政权组织迅速恢复,形成了与熙洽为首的吉林省伪政权的对立,打乱了日军占领整个北满的计划。于是,日军一面拉拢张景惠,一面把投降日军的原吉林省军编成5个旅,并以投敌叛国的原师长于琛澄为“吉林省剿匪司令”,企图消灭抗日力量。1932年1月,于琛澄率领伪军王树棠、李毓久两个旅及马锡麟、刘宝林两个混成旅,在日军少校东宫铁男等人的直接指挥下,由舒兰向北推进。1月16日,于部伪军在愉树将东北军第25旅击溃。23日在拉林附近与吉林省警备军冯占海部发生战斗,冯部撤退。然后,于部伪军向哈尔滨节节逼近。
  日本大特务土肥原也到哈市主持特务机关,企图里外夹攻,正当哈市形势发发可危、人心惶惶之时,依兰镇守使兼第24旅旅长李杜率领1个团于25日星夜赶赴哈尔滨,与第28旅旅长丁超等成立吉林省自卫军总司令部,推选李杜为总司令、丁超为护路军总司令,决心保卫哈尔滨。于琛澄另派刘宝林率一支伪军开到双城堡东十里铺附近,2月1日被第22旅旅长赵毅所率领的部队包围,大部被歼。
  当关东军司令部得知于琛澄伪军进攻受挫后,便以哈尔滨形势不稳为理由,要求出兵,立即得到陆军参谋部的批准。关东军司令官于1月28日凌晨4时命令步兵第3旅旅长长谷部少将率该旅(欠步兵第29团)、野战炮兵第8团第1营主力组成长谷部支队,紧急开赴哈尔滨;同时命令驻沈阳的步兵第29团准备出动。29日,本庄繁又命令第2师主力和第29团到长春集结待命,沈阳的独立飞行第9中队也调至长春。
  30日,中东铁路南段落入日军之手。随后,日军第2师经双城、哈尔滨外围等激战于2月5日进占哈尔滨。吉林抗日军向宾县、巴彦方向撤退,但数量不过1.2万余人。至此,历时4个月零18天,东北三省及一个特区全部沦陷,原省区的政权和东北军逐渐瓦解,以若干爱国将领率领的部分东北军为主体的对日抵抗活动逐渐消沉,代之而来的是东北各地掀起的义勇军的抗日斗争。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雅士”倾情制作
更多精彩e书尽在书酷网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名党主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