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伟日本英文怎么写字怎么写

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
&&&&&&&&&&&&&&&
&&&&&&&&&&&&&&&&&&
&世界语言的分布形成一条长尾巴
&&&&&&&&&&&&&&&&&&&
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
&&&&&&&&&&&&&&&&&&&&&&&&&&&&&&&&&&&
从本质上说来,语言学是一门描写的科学。在语言学的研究史上,从限定主义(prescriptivism)
到描写主义(descriptivism)是一个根本性的进步。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语言学,其基本特征就是限定主义。本章我们要研究的语言?规划,其基本特征也是限定主义,不过,这种限定主义是对现代语言学描写主义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古希腊的限定主义,而是要在对语言?现象描写的基础之上来制定语言限定的规范,因此,语言规划不是单纯的限定?,而是在描写的基础上的限定,它绝对不同于古希腊的限定主义,而是对古希腊限定主义的否定之否定。
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就是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进行的各种工作和活动的统称。它是语言政策的具体体现。
根据对语言规划的这种界说,我们认为,语言规划具有如下的性质:
第一,语言规划首先应该是政府或社会团体的行为,一般不能是个人的行为。尽管有时私人的或半私人的组织、著名人士、作家、出版商对语言规划也能起某些作用,不一定非得要有政府的参与。但是,在语言规划中,政府或社会团体的权力的作用比个人的作用大得多。因此,语言规划又叫语言计划,这种计划通常由政府或其中某一个部门来制定,通过这样的计划,官方的语言政策可以得到确立或执行。语言政策体现了政府或社会团体对语言的根本态度。这个性质就是语言规划的社会性。
第二,语言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问题,以促进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发挥。也就是说,语言规划的目的,是由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决定的。离开了交际功能的语言规划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交际功能之外,无所谓语言规划。语言规划往往容易带上强烈的民族情绪,如果这种民族情绪影响了?语言交际功能的发挥,可能会导致语言规划的失败。这个性质就是语言规划的?交际目的性。
第三,语言规划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它往往要持续很长的时间,一般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国家的语言规划几经反复,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初见成效;有的国家的语言规划受到政治斗争的影响,经历了非常曲折而?艰辛的过程。这个性质就是语言规划的长期性。
第四,语言规划的内容是十分庞杂而广泛的,它除了对语言文字进行一般性的管理之外,还包括语言的选择、语言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文字的创新、文字的改革等工作和活动的极为广泛的内容,而这样的内容,已经大大地超出了一般性管理的范围。语言规划还往往涉及到多种语言和不同的专业学科,从事语言规划不仅要有广博的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行政工作的能力,语言规划决不是一种单纯的学术性工作,只知道关在象牙之塔里皓首穷经的书呆子,在语言规划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这个性质就是语言规划的庞杂性。
总而言之,语言规划具有社会性、交际目的性、长期性和庞杂性的特点。
我们在研究语言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的时候,不可不注意这些特点。
“语言规划”这个名称,是1957年由语言学家威因里希(Ureil
Weinrich)首先提出的。但是,在语言规划这个名称出现之前,早就进行过语言规划了。在我国,远在秦代就过语言规划,秦始皇把形形色色的六国文字统一为小篆,实行“书同文”,这就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语言规划。在欧洲,远在罗马帝国时期,实行以拉丁文统治多民族大帝国的“书同文”政策,官吏和军人掌握了拉丁文,但广大人民仍然处于文盲的状态。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以后,各个民族纷纷独立,成为了单独的国家。文艺复兴时期解放了思想,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瑞典都纷纷成立过负责语言研究的机构,以保持和维护本民族语言的纯洁性,促进语言社会交际功能的发挥,为以后的工业化作了文化上的准备。这些也都是早期的语言规划。
关于语言规划的工作内容,语言学家诺依斯图蒲里(J.V.Neustupny)曾经把它分为“政治法” (politics
approach)和“培育法”(cultivation
approach)两个方面。我们认为,诺依斯图蒲里的这种提法闪烁其词,含糊不清,晦涩难懂,一眼看去,使人有玄之又玄的感觉。为了在总体上对语言规划的内容进行分类,以便我们从实质上掌握语言规划的关键,我们有必要对诺依斯图蒲里这种闪烁其词的分类进行改进,寻求更加明确的分类方法。
在普遍浏览国内外有关语言规划的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国内外时贤的各种理论,并结合国内外语言文字工作的实践作了反复的研究和深入的思索,我们认为,如果撇开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各种枝节问题不谈,语言规划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
第二,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
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就是决定某种语言或文字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这种规划,一般要借助于政治的力量来进行,因此,它相当与语言学家诺依斯图蒲里的“政治法”。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就是语言文字本体的改造和完善,也就是我们通常常所说的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中,须要保护语言文字本体的纯洁和健康,须要对语言文字本体进行精雕细刻的培育,因此,诺依斯图蒲里把它叫做语言规划中的“培育法”。我们这里虽然也象诺依斯图蒲里那样采用了二分法,但是,我们的这种二分法明显地改进了诺依斯图蒲里的那种隐晦曲折的表述,做到了纲举而目张。
下面,我们从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两个方面,进一步对国内外的语言规划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考察。
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主要是确定国家共同语的语言标准和文字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印度、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东非、拉丁美洲和大洋州,都进行了共同语文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47年印度独立,1950年成立印度共和国。印度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建国之后遇到了严重的语文问题。印度政府十分注意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印度宪法规定,印度有14种法定语言,其中,天城体字母?书写的印地语是唯一的联邦官方语言,这个规定在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15年之后(也就是1965年)正式实行,有15年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同时使用英语。由于印度长期使用英语,英国国王给印度的教育拨款几乎完全用于英语教育,在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英语一直是印度的行政语言和教育语言,印地语虽然有比较强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但是,现代词汇不如英语丰富,文字符号不如英语方便,到了1963年,离开宪法规定使用天城体书写的印地语只有两年的时候,印度国会只好决定延长英语的使用期限,一直使用到不需要英语时为止。这样,尽管在宪法规定的14种法定语言中并没有英语,英语事实上仍然是主要的联邦官方语言。除了天城体书写的印地语之外,梵文和乌尔都语也是不限定流通范围的法定语言。梵文是印度教的古典文学语言,代表着印度的传统文化,在旧式知识分子中使用。乌尔都语用波斯阿拉伯字母书写,词语有很多来自波斯语,是依斯兰教的文字,印度有很多人说乌尔都语,尽管乌尔都语已经成为了巴基斯坦的国语,但是,在印度说乌尔都语的人有3200万人,而在巴基斯坦说乌尔都语的人只有600万人,印度比巴基斯坦多5倍,因此,乌尔都语也是印度的法定语言之一。除了天城体字母书写的印地语、梵文和乌尔都语这3种不限定地区的法定语言之外,印度还有11种限定地区的法定语言,它们是各邦的官方语言:古吉拉特语(Gujarathi)、马拉地语(Marathi)、奥里雅语(Oriya)、孟加拉语(Bengali)、阿萨姆语(Assamese)、旁遮普语(Punjabi)、克什米尔语(Kashmiri)、泰米尔语(Tamil)、泰卢固语(Telugu)、马拉兰亚语(Marayalam)、坎纳达语(Kanarese)。印度的这11个邦是按照语言的不同来划定各邦的邦界的。印度有22个邦,9个直辖区,其中11个邦有自己的本邦官方语
言,另外的11个邦和9个直辖区使用印地语,没有本邦的法定官方语言。印度在使用英语的同时,还花很大的力量来扶植印地语的发展和完善,使它获得与英语同等的功能,以便将来条件成熟时用它来代替英语,使之成为真正的联邦官方语言和全国的高等教育语言。1971年统计,以印地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人口有1亿7千5百万,占印度全国人口的24%,远远多于其它任何一种语言,而且使用印地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口有3亿3千6百万,占全国人口的64%,因此,印地语将来成为印度全国的共同语,是很有希望的。象印度这样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文明古国,语言规划是对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地处理各种语言和文字的地位,做好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对于印度政府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菲律宾的本岛语言有70多种。1380年依斯兰教传入菲律宾南部各岛,开始采用阿拉伯语。1565年菲律宾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开始使用西班牙语,作为?法庭语言,西班牙语一直用到1930年,作为官方语言,西班牙语一直用到1971年。1898年美国和西班牙发生战争,菲律宾归美国统治,开始使用英语,现在?,除了在家庭和宗教生活中之外,英语已经广泛地使用于各个领域。1935年成?立菲律宾自治政府,采用以他加禄语(tagalog)为基础的菲律宾语(Pilipino),与英语并用,放弃了传承于印度的自造字母和阿拉伯字母,采用拉丁字母。1946?年菲律宾独立,由于英语和菲律宾语的双语教育,他加禄语吸收了大量的英语?词汇,形成了“他加禄英语”(taglish),有人把这种语言看成现代化的他加禄语。远在30年代,菲律宾就掀起了发展国语,代替英语的爱国运动。1935年规?定,采用以他加禄语为基础的菲律宾与为国语,成立了国语学院,1937年出版了国语的语法和词典,从1940年开始,中学和师范的高年级教学国语,1973年,原来称为Pilipino的菲律宾语把第一个字母由P改为F,称为Filipino,表示这种语言能代表菲律宾的所有语言,规定这种菲律宾语为官方语言,1987年进一步规定它为官方语言和国语。从1974年开始,菲律宾教育部推行双语制,英语用于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学,菲律宾语用于其它课程的教学;教育部换委托菲律宾语言学会,从1974年到1985年推行一项为期11年的双语教育计划。由于菲律宾语的出版物太少,读者也少,书店如果出售菲律宾语的书籍无利可图,用菲律宾语写作的作者也收入低微,这样便反过来阻碍了菲律宾语出版物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菲律宾语要想成为高层次的现代语文,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此,菲律宾政府实行英语和菲律宾语并用的双语制,这样来进行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是完全适合于菲律宾语言生活的实际情况的。
新加坡于1959年成为英国的自治邦,1963年脱离英国,加入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地区,讲英语、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但是,马来西亚联邦只能以马来语为官方语言,不容许新加坡保留其它语言也作为官方语?言,这样,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联邦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矛盾,于是,马来西亚请求新加坡离开联邦,新加坡在1969年成为独立的自治共和国。在新加坡,华人占人口的78%,马来人占人口的15%,印度人占人口的5%。新加坡宪法规定马来语、华语(汉语的普通话)、泰米尔语、英语4种语言为官方语言。马来语是马来人的民族共同语,为了尊重历史,新加坡规定马来语为国语,国歌要用马来语来唱,以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共同的标准马来语为规范。华语是方言复杂的新加坡华人的民族共同语,以中国大陆的汉语普通话为规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同时,采用中国大陆的简化汉字和汉语拼音方案。泰米尔语是新加坡印度人的民族共同语,泰米尔与的标准遵循斯里兰卡和印度的原有规范。英语是新加坡行政、教育和贸易的用语,是新加坡各族人民交际的共同语,以英国BBC广播公司的发音为标准音。这样,新加坡的语文以英语为主,多语并存,有利于发展经济和民族团结。英语成为各民族相互交际和吸收外来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实用语言,而马来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则成为各个民族继承传统文化的语言,实行以英语为主流语言的双语制。学生90%以英语为第一教育语言,以民族语为第二教育语言,力图做到英语和民族语二者同时兼顾,虽然学生学习负担较重,但是,这样的双语制乃是新加坡发展的客观需要。1979年9月,新加坡开展以推广汉语普通话为目的的“华语运动”,要求在五年之内,新加坡的年轻一代华人,除了跟父母谈话用汉语方言之外,都使用华语,十年之内,华语要成为咖啡座、小贩中心和商店中的公众语言,与英语并用。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亲自主持“华语运动”的开幕典礼,用英语、华语和闽南话发表演说,他指出,新加坡的华人,在语言上面临一种选择,不是英语和华语并用,就是英语和汉语方言并用,为了消除方言隔阂,发展文化和经济,应当推广华语,用华语来代替方言。1979年开展了三个月的华语运动之后,新加坡规定每年的?十月举行一次“华语运动月”,每年的华语运动月有一个主题。华语运动开展得十分热烈。文化部和教育部和办华语课程,合作编制华语会话课本,录制录音带,公开发售;公私机关自办华语课程,供员工进修;广播与电视台每周定时播送华语会话节目;电话局设置华语教学电话号码,打一次电话,学一次华崐语,完全免费;新加坡政府成立“全国推广华语运动委员会”,规划和领导全国的华语运动,新加坡国立大学成立了“华语研究中心”,民间成立了“新加坡华文研究会”;在整个新加坡社会,形成了一个全面鼓励讲华语的社会环境。受了华语运动的启发,新加坡的“马来文化团体中央理事会”也在1982年举行了“马来语运动月”,提倡新加坡的马来人讲标准马来语。语言问题在多民族的新加坡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一方面实行双语制,一方面也不忽视作为第二语文的民族语文,同时又要防止民族语言运动盲目地发展成为民族沙文主义。因此,新加坡政府一直把语言规划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把语言规划看成与新加坡的文化、教育、经济和政治息息相关的问题。
马来亚于1957年独立,1963年联合加里曼丹岛、新加坡、沙捞越和沙巴成立马来西亚。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人口中,马来族占47%,华人占34%,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占9%。马来亚再5世纪以前接受印度文化,字母源出于印度南部。15世纪以后信奉依斯兰教,改用变体阿拉伯字母,1456年以后,马六甲海峡成为海上交通的枢纽,这里的廖内-柔佛(Riau-Johor)方言逐渐成为东南亚商人和旅客的交际语言。1941年日本占领马来亚,激化了当地的独立运动,马来语采用拉丁字母,代替原来的阿拉伯字母。马来西亚成立之后,1969年把以廖内-柔佛方言为基础的标准马来语定名为马来西亚语,1972年马来西亚的宪法又将它定名为国语,并制定了语文改革计划,实现拼写法的标?准化和词汇的标准化。
印度尼西亚原来是一些分散的封建王国,1596年荷兰入侵,从此开始了长达500多年的荷兰殖民统治,1942年被日本占领,日宣布独立,1950年8月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人口有1亿7千多万,是世界上的第五个人口大国,有250多种语言和方言,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最大的民族爪哇族占人口的40%,但是爪哇语不是印度尼西亚的全民共同语。作为全民共同语的印度尼西亚语实际上就是马来语。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印尼民族意识高涨,1928年的印尼青年大会上,提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口号,要求以马来语代替荷兰语,作为全国的法定语言。印尼独立后,与马来西亚对抗,马来语的推广受到阻碍。印度尼西亚的马来语是一种没有经过规范的语言,词汇和语法都没有规范化,缺少现代词汇和系统的科技术语。1959年,马来西亚和印尼两国协议,决定对马来语采用拉丁字母拼写,并采用“马印拼写法”(Malindo)为共同的拼写法,但由于不久两国关系恶化,直到1972年,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后,才决定采用以廖内-柔佛方言为基础的标准马来语为共同语,共同语可以由各国分别自定名称,不要求统一名称,但是,共同语的内容必须是一样的,两国又再次修改拼写法,称为“改进拼写法”,由两国政府正式公布施行。
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北部,1984年独立,24万人口中,马来族占54%,华?人占26%,土著居民占20%。日独立。文莱盛产石油,是世界上国民收入最多的国家之一,也采用标准马来语为官方语言。
这样一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文莱4个国家,将近两亿人口,便共同采用以廖内-柔佛方言为基础的标准马来语为区域性的国际共同语,他?们抛弃了语文民族化的狭隘思想,迈向了语文国际化的道路,这是语言地位规划的伟大成果,是语文现代化中令人鼓舞的新事物,也是当代应用语言学应用于社会语言生活的巨大成绩。
以色列于日立国后,努力恢复已经衰亡的希伯来语,定希伯来语为国语,按照传统的希伯来文字写法,字母从右而左书写,并以此作为犹太民族的象征,但是,实际的教学语言和科技语言全用英语。这种恢复古代语言的语言地位规划,是别具一格的。
在非洲东部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取得了独立,采用斯瓦希里语作为国语。肯尼亚有70多个部族,75种语言,最大的民族是吉库优?(Kikuyu),占全国人口的21%。吉库优语有一定的通用性,但是,其它民族不愿意使用,因此,肯尼亚没有自己的主体语言。独立前,在贸易、司法、教育和新闻中,都以英语为主要语言,以斯瓦希里语为辅助语言。独立之后,在报纸、广播、电视中,都以斯瓦希里语为主要语言,改变了斯瓦希里语的地位。
坦桑尼亚分为100多种语言的许多部族,语言极为复杂,最大的民族是苏库马族(Sukuma),只占全国人口的13%。坦桑尼亚没有主体语言,独立后采用斯瓦希里语,坦桑尼亚政府采取积极而又稳健的语文改革步骤,防止因语文改革造成文化、教育和经济的混乱。
在西欧的“欧洲共同体”,1986年已发展到12个国家。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这12个国家的语言分属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凯尔特语族、希腊语族,语言各不相同。欧洲共同体为了照顾各国的民族自尊心,规定的官方语言有9种之多,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丹麦语、荷兰语、希腊语。这么多的语言,使得欧洲共同体雇用了3000个译员,一年的翻译工作量达10万5千个人日,翻译的文件达81万页之多,花费欧洲共同体预算的五分之一。为了减轻语言翻译工作的压力,欧洲共同体只得默认英语在共同体中充当共同语的角色,并且公开提倡学习一种或多种外语。欧洲共同体提出了一个鼓励学习外语的“灵格瓦计划”(Lingua
plan),支持共同体的学校至少以一门外语为必修课,五年内拨出3亿美元资助外语教学,帮助大学里学习外语的学生到所学语言的国家留学一年。这个计划一方面用力于消除共同体内部的语言障碍,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英语在共同体内过分突出。如何处理欧洲共同体内各种语言的地位和关系,是欧洲共同体语言规划的一个重要课题。&&&
&&&&&&&白俄罗斯是前苏联的主要加盟共和国之一,在1990年之前,官方语言为俄语和白俄罗斯语。1990年,白俄罗斯政府实行新的语言政策,大力推广白俄罗斯语,在全国掀起“推广白俄罗斯语运动”,宣布从1990年9月开始,实施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关于《在白俄罗斯推广白俄罗斯民族语言的决定》:政府和机关的公文只准用白俄罗斯语印发,国家电视台、广播电台只准用白俄罗斯语播音,各种票证只能用白俄罗斯语印刷。1994年3月,颁布的白俄罗斯宪法第17款规定,“白俄罗斯语是白俄罗斯的国语。国家充分保障公民把俄语作为民族间交际语的权利”,使俄语失去了原来的官方语言地位,下降成为民族间交际语。同时,还强制性地改用白俄罗斯语作为教学语言,明斯克市规定,1994年在中小学全面实行白俄罗斯语教学。大量增加白俄罗斯语书籍的发行量,在双语报纸中,增加白俄罗斯语的版面。这个推广白俄罗斯语的运动震撼了整个白俄罗斯的社会,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大多数的白俄罗斯人仍然使用俄语。俄语究竟是否应该成为白俄罗斯的国语,成为了争论的热点,引发了一场“国语之争”,争论双方相持不下,白俄罗斯总统提出进行全民公决。根据总统的提议,于1995年5月举行全民公决。全民公决的结果是,参加投票的合法选民中,83.1%的选民支持俄语成为白俄罗斯国语,与白俄罗斯语具有同等官方地位。这样,进行了五年之久的“推广白俄罗斯语运动”和“国语之争”才平息下来。&&&&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内,语言的地位规划还要注意少数民族语言政策问题,要通过国家的力量制定的有关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文字的政策、法令、标准等,慎重地处理好少数民族语言和全民共同语的关系。
在多民族的国家里,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一定要包括语言平等在内。因为语言具有做明显的民族特点,使用同一语言的民族成员都有一种特殊的民族感情,在他们看来,使用本族语言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没有语言平等就意味着没有民族平等。客观而论,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具体体现。
有一些国家奉行民族压迫的政策,不但政治上对少数民族进行歧视,经济上进行剥削,而且强制推行一种大民族的语言为“国语”,禁止或限制使用少数民族的语言。这往往引起少数民族的抗议和抵制,有的国家甚至因而产生分裂,导致暴乱和内战。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各个民族,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使用、发展自己的语言的文字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明文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少数民族语言作为该地区人们相互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它的存在必然是长时期的,相当稳固的。所以,我们尊重本民族原有的语言文字,也是客观的必然,并非临时性的措施,或者出于策略的考虑。几十年来,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了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发展使用少数民族语文的文化教育,培训了大量的使用民族语文扫盲的师资。这些,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国少数民族在学好本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自愿进一步学习汉语文是完全必要的,对发展自身的文化教育事业是极为有利的。从历史看来,汉语早已是各少数民族兼用的第二语言,成为各民族之间共同使用的交流思想的工具。民族从自身的发展中深深体会到,在我们这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国家里,少数民族要迅速繁荣发展,除了学习使用本族语言文字外,还有必要进一步学习使用汉语文,以便掌握全国各民族的族际共通语,是我国各民族互助合作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前提和迫切需要。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
“汉族干部要学习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干部在学习、使用本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学习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汉文。”这样的互相学习,可以促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共同的繁荣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正确的民族语文政策。
对待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必须考虑到它们的文化传统、历史特点、社会环境以及语言本身的特征,这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例如,给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新文字虽然是件好事,但究竟要不要创制仍应由该民族自己来考虑决定。因为我国有的少数民族已经兼通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有的少数民族方言分歧很大而且分散,有的少数民族人数很少,单独开班学习本民族语言十分困难,在这些情况下,少数民族的同胞也许觉得采用汉文或其他民族文字更有利于本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毫无疑问,我们当然应当尊重少数民族自己的意愿和选择。
文字地位规划是语言地位规划的另一个内容。国际范围内的拉丁化浪潮实际上也就是进行文字地位的规划。
从罗马时代开始,欧洲的文字就掀起了拉丁化浪潮,拉丁字母成为了罗曼语族的文字,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都采用了拉丁字母。接着,拉丁字母代替了原来的鲁纳字母(Rune),成为了日耳曼语族的文字,英文在6世纪是使用鲁纳字母的,后来改用拉丁字母,德语、荷兰语、卢森堡语、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冰岛语都采用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向欧洲东部传播,同斯拉夫字母争地盘,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克罗地亚语都采用了拉丁字母。此外,阿尔巴尼亚语、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爱尔兰语、芬兰语、匈牙利语、爱沙尼亚语都采用了拉丁字母。地中海的岛国马耳他,讲阿拉伯语,也采用了拉丁字母。
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拉丁字母传到美洲。整个美洲都采用了拉丁字母,南美洲和中美洲全盘拉丁化,他们不仅采用宗主国的拉丁化文字作为官方文字,连本土的语言(如巴拉圭的瓜拉尼语、秘鲁的凯楚亚语)也使用了拉丁字母,因此,人们把拉丁化的南美洲和中美洲叫做拉丁美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拉丁化浪潮席卷到大洋州,使整个大洋州都拉丁化了。除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外,太平洋中的许多新独立的国家都掀起了拉丁化浪潮。夏威夷成了美国的一个州,采用英语为官方语言,夏威夷语逐渐衰落,仅用于地名和旅游用语之中,这些残留的夏威夷语全部采用拉丁字母来拼写。
新独立的斐济、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马绍尔群岛、基里巴提、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贝劳、西萨摩亚、汤加、瑙鲁都采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本民族的语?言也都采用拉丁字母。整个大洋州也都拉丁化了。&&&&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北的阿拉伯国家采用阿拉伯字母,南面除了埃塞俄比亚采用传统的民族字母之外,都拉丁字母。可以说,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非洲也拉丁化了。索马里信奉依斯兰教,独立后创造新文字,在阿拉伯字母和拉丁字母之间进行了困难的决策,最后毅然放弃阿拉伯字母而采用拉丁字母。坦桑尼亚和肯尼亚采用斯瓦希里语为两国共同的官方语言,斯瓦希里语早年采用阿拉伯字母,现在也改为采用拉丁字母。通用于尼日利亚和尼日尔的豪萨语,16世纪采用阿拉伯字母,20世纪初年也改用拉丁字母。南非共和国除了使用英语之外,还使用阿非利堪斯语作为官方语言,也采用拉丁字母。此外,卢旺达、布隆迪、莱索托、斯威斯兰、马达加斯加等国的本土语言,不仅成为了法定的语言,而且也都采用了拉丁字母。
亚洲西部使用阿拉伯字母,南部使用印度字母,东部使用汉字。拉丁化的浪潮也席卷了亚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依斯兰国家的土尔其,原来一直使用阿拉伯字母,在1924年宣布放弃阿拉伯字母,采用拉丁字母。土尔其是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土尔其改用国际化的拉丁字母,在东方国家和西方文化之间首先筑起了一座拉丁字母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冲破了印度字母和阿拉伯字母的传统,采用拉丁化的民族文字。印度尼西亚在5-6世纪接受印度文化,采用梵文字母,13世纪信奉依斯兰教,改用阿拉伯字母,17世纪以后沦为荷兰的殖民地,以荷兰语为官方语言,采用拉丁字母,在民间用拉丁字母书写各种本土语言,后来与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共同以标准马来语为官方语言,采用拉丁字母。马来西亚很多人信奉依斯兰教,习惯用阿拉伯字母,在拉丁化浪潮冲击下,改用拉丁字母。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虽然都以标准马来语为官方语言,都采用拉丁字母,但是,拼写法各有差异,印度尼西亚的拼写法受荷兰语影响,马来西亚的拼写法受英语的影响,不利于彼此的交流,1972年统一了拼写法。菲律宾有多种语言,其中有的语言在18世纪前采用起源于印度的变形字母,后来有的地方改用阿拉伯字母,采用以他加禄语为基础的菲律宾语为国语之后,也也实现了拉丁化,菲律宾是双语制国家,还使用英语为官方语言。越南原是使用汉字的国家,独立后采用拉丁字母,实现了拉丁化。
我国是汉字的发源地,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一致通过了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方案》,秋季开始在全国小学教学,小学生入学,先学汉语拼音字母,然后用拼音字母帮助学汉字,汉语拼音方案在推广普通话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成为了方便的学习工具。
现在,全世界已经有120个国家成为了正式的文字,不用拉丁字母为正式文字的国家也有拉丁字母的拼写法,作为辅助文字或拼音符号。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在1982年成为了汉语罗马字的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在制定各种非拉丁文字的罗马字转写标准。国际拉丁化的浪潮席卷了全世界,这是国际语言文字生活中引人注目的大事。
当然,国际拉丁化浪潮也有受到阻碍的时候。在我国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横行的时期,新疆的维吾尔和哈萨克字母由阿拉伯字母转为拉丁字母,结果遭到了失败,后来只好又恢复阿拉伯字母,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可能与当时的社会动乱有关。在文革中出现了一些违反语言规律、不合民意的做法,社会的动乱造成民族心理的创伤,使人们对拉丁化的新文字作出了消极的估量,导致了拉丁化新文字的失败。这件事值得我们在进行语言规划时引以为训。
在我国,汉字的简化也是语言地位规划中文字地位规划的重要内容。在此不再详述。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的的字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