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福建省普教室主任陈峰现在在校担任职务什么职务

查看: 1938|回复: 2
庄德志:初中物理新课标中的16个新调整、新规定、新举措
注册中国教师俱乐部,享受无限精彩!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策划:吴畅主持:贾振林初中物理新课标中的16个新调整、新规定、新举措黑龙江省讷河市教师进修学校 庄德志新课标在主题、框架、布局和逻辑结构等方面都有调整,在内容、形式、思想上也有许多创新。我们根据新课标的研读,结合省市培训学习体会,参考我国物理界专家的讲话精神,提炼出16个新调整、新规定、新举措。1.调整了个别知识的终结性要求,明确了新增加的物理知识,为新教材编写注入了新鲜血液。(1)增加了“知道场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第17页,与主题一的前言“各种物体、微粒和场,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物质”保持吻合(2)增加了“通过实验,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第24页)(3)增加了“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第25页)(4)增加了“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原对热机的要求为例子,现明确为内容标准。第28-29页)(5)增加了“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第29页)(6)增加了“理解电功”(第29页)(7)增加了“知道电流、电压和电阻。”(第29页)(8)删除了“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第25页)2.进一步明确了内容标准的要求,为教师课堂物理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性”改为“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一些物理特性”。(第17页)(2) “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改为“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第25页)(3)将“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改为“能用熔点和沸点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4)删掉了一些不容易做到的“活动建议”。如删掉了“用图形、文字和语言描述原子、分子模型”等内容;并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对一些活动建议做了适当的修改。如将“用望远镜观察天体”改为“了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成就”等。3.&&简化了终结性要求水平的层次,便于教师更好的把握三级主题的具体要求。将“知识与技能”目标里的“初步认识”和“初步了解”改为“认识”和“了解”。例如:(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改为“了解质量的概念”。(第19页)(2)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改为“知道半导体的一些特点”。(第19页)(3)“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改为“知道超导体的一些特点”。(第21页)(4)“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改为“了解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第21页)4.统一、规范了文字表述,便于教师掌握知识水平的达成。●把原来的“通过实验探究”,改为“通过实验,认识……”或“通过实验,理解……”或“通过实验,探究……”。例如:(1)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概念。”改为“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第23页)(2)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改为“通过实验,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第24页)。这里去掉“探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实验包括有探究的成份;去掉“初步”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减小目标水平层次,便于教师把握。(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改为“通过实验,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惯性。”(第23页)●有关名词的修改(1) “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改为“能的转化和转移”。(2) 将“科学素质”或“素质”统统改为“科学素养”或“素养”。和国家课程纲要提法保持一致。(3) 将“能结合实例”改为“通过实例”等。规范用语,使语言更准确。5.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的条目进行了整合,目的是让给出的要求更加科学合理。1.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第10页):第3条改为第2条,第1条后半句放在第3条后面。2.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第10页):第1、2条合并,删去第3条。3.分析与论证(第10页):删去第1条,第4、5条合并。4.评估(第11页):第1条拆成两条(过程、结果各一),删去原第2条,原第4、5条合并。5.交流与合作(第11页):第1、2条合并,第3、5条合并。6.将对各个科学探究要素的认知目标由“认识”都改为“了解”。如“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改为“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降低对学生认知目标的水平层次。7.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里的某些不准确的语言作了适当的修改。如第四个表格里的“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改为“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可靠性”。使语言更准确。6.& &&&对个别实施建议的段落作了改写,增加可操作性。& &据课题组调查,“评价建议”可操作性不够。对“(三)评价的形式”作了改写。7.& &&&删除了“注意” 简化了标准结构。通过各实验区的实验,对原《标准》中所提出的“注意”已有一定认识,为简化《标准》的结构,删除“注意”中的内容。8.& &&&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以及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目的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使命感。1.增加了“了解水资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第18页)2.增加了“关注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第20页)3.增加了“知道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24页)4.增加了“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第26页)5.增加了“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第28页)& && && && && && &&&9.重点主要集中于对“科学内容”的修订,准确把握评价要求。从以下方面调整了“科学内容”中的(63个)三级主题。(1)规范行为动词,增加可评价性,如将原有的“初步认识”调整为“认识”,将“大致了解”调整为“了解”,整合了行为动词的种类,使认知水平更清晰。(2)细化条目,明确要求,便于操作。鉴于“旧课标”中有些内容条目比较原则化,要求比较宽泛,不便评价,本次修订对这些条目作了适当细化,如原条目“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细化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这不仅增加了可评价性,而且还明确了对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不同要求,避免了盲目地人为拔高。(3)适当删减知识内容,如将原条目“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和的不同现象”中的“颜料混合”删去,因其与物理关联不强。将原来与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有关的3个条目,通过“新材料”整合为1个条目。而原来的具体内容则作为例子列入,这既降低了难度,又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发挥的空间。(4)适当增加内容,主要是增加了与生产、生活有联系的条目,也适当增加了对物理实验的要求。
10.整体把握修订后的“新课标”,更好的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精神实质。知道修订后的课标(新课标)坚持了什么?变化了什么?此次修订的重点集中在哪些方面?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变化是什么?其变化的依据又是什么?物理课程标准修订后这些变化,在落实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本次课标修订坚持了“旧课标”提出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培养目标,注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关注了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突出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及实践性等。同时,还继承了“旧课标”的整体框架结构和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旧课标”中的与“科学内容”相关的表述,适当增加案例,调整“实施建议”,仔细推敲文字表述等。相关内容具体的修改原则如下:对于“前言”部分,根据对所有学科统一的修改要求,调整表述;“内容标准”部分,保持原结构不变,微调“科学探究”,修订“科学内容”;“实施建议”部分,保持原结构不变,侧重修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附录”部分,补充学生必做实验,增加案例及评析,规范相关表述。在本次修订中,进一步增强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规范性、操作性与评价性等.11.落实修订后的物理课程标准,实践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内容,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 明确实验教学要求,加强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3)深刻领会探究教学,提升教学实效。(4) 明确评价内容与方法,促进学生发展。(5) 加强专题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2.由新旧课标目录变化对比研究,是全面掌握今后物理教学动态的新举措。& &旧课标目录&&新课标目录一、课程性质&&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标准设计三、课程设计思路一、知识与技能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一、科学探究一、科学探究二、科学内容二、科学内容主题一 物质主题二 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三 能量一、教学建议一、教学建议二、教科书编写建议二、评价建议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学生学习评价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 附&&录 & &附录1学生必做实验说明《标准》中部分行为动词界定附录2行为动词说明附录3科学探究实例& & (1)旧课标中的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新课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明确规定科学探究属于课程内容。这样教师在物理课堂上就会大胆的指导学生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7个要素达到怎样的要求都会系统的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反应。这样的规定比旧课标更加明了。(2)旧课标中把评价列入最后,新课标把评价建议提到第二点来对待,表明今后物理教学更加突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功能,为教师教学科学评价指明了方向。(3)旧课标附录部分只有《标准》中部分行为动词界定。新课标附录部分有3个方面内容,附录1学生必做实验说明;附录2行为动词说明;附录3科学探究实例。新课标给出了初中毕业学生必须会做的20个实验,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行为动词如何界定更加准确。给出科学探究实例,让教师教学中参考,让学生学习时借鉴。13.“新课标” 课程基本理念是在旧课标基础上的调整,为教师科学把握理念、贯彻理念指出了方向。& &“旧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一)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二)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三)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四)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五)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五)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1)“新课标”第一部分为前言,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将“旧课标”中的第一个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并且仍然作为第一个理念。明显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更加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注重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二是把全面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作为物理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定位,不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凸显了物理课程对学生发展教育的功能。这里所谈的面向全体学生包含三个层面:(1)教师要关注每一名学生;(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的科学素养。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 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这个理念是从课程目的方面形成的。(2)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个理念的把握要注意两点:一是让物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科学,而不是在科学情境中学习科学。“新课标”要求要求教师注意结合本地实际,选取学生常见的事例,把与学生本人、本校、本地有关的现实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二是加强物理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选取那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素材供学生课外学习,提出一些实际问题或现象让学生进行调查或者观察。这个理念是从课程内容方面形成的。(3)对“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这个理念的把握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知道这个理念在“旧课标”中排在第四个理念位置,“新课标”把它放在第三个理念位置,这一理念位置的提升标志着今后物理教学要重视挖掘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比如初中物理中有关原子结构、分子动理论与化学的联系;人的眼睛看见物体的原理,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与矫正,人体骨骼运动中的杠杆原理,骨传导引起的听觉等问题与生物的联系;有那个图像处理数据、用公式表达物理原理等与数学的联系;气压的形成、月相的形成等与地理的联系。物理教学用到的仪器其他学科也可能用到。二是体现时代性,关心科技发展。这个理念也是从课程内容方面形成的(4)对“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这个理念的把握要注意两点:一是“旧课标”中表述的“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新课标”把“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改为“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因为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行为,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转变为前提,所以提倡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就要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要多样化。学习方式是受到教学方式支配的,因此,“新课标”将“旧课标”中“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修改为“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二是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突破口之一,有利于改编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这个理念是从课程实施方面形成的。(5)将“旧课标”中的第五个基本理念“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修改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这样的修改就是倡导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与 甄别性评价结合,促进学生、教师、课程的发展和完善。修改后更加突出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强调了评价的导向功能,更加注重了评价的过程性功能,而不仅仅是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的问题了。这个理念是从课程评价方面形成的。14. 新课标在附录1 学生必做实验说明中,给出了20个学生必做的实验项目,目的是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做实验。便于教学与评估的新规定。现列出以下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项目:& && && && && && && && && && && && && && & (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1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 && && &&&(12)观察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3)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 && && &(13)探究光的反射规律(4)用常见温度计测温度& && && && &&&(14)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5)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 && && && & (15)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6)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 && && && & (16)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7)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 && && &&&(17)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8)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18)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9)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 & (19)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0)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 &(20)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15.新课标对行为动词的界定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的一把刻度尺,教师学好、用好这把尺子对今后学生中考质量的提升意义重大。●新课标对行为动词的界定一览表:& &类型&&水平行为动词举例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了解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列举、举例说明、说明认识认识理解解释、理解、计算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独立操作会、会测量、会选用、会使用、会根据……&&估测、会用…… 测量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经历尝试、观察、经历、探究、能认同关心、关注、有……意识内化养成
●对行为动词的内涵的解读:(一)认知性目标:新课标把认知性目标分为了解、认识、理解三个层次水平。1.了解:指对知识的再认或回忆;在具体问题中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行为动词包括: 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列举、举例说明、说明.“知道”认知水平的基本特征是指学生能通过回忆提取所学的知识,其特征的核心是指学生对知识的重现。其中主要形式是指学生能通过回忆的方式复述所学过的物理概念、规律和方法,复述物理课中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以及做过的物理实验和所经历过的分析过程等。能把物理规律直接应用于已学过的熟悉情境中,其解决问题的基本特征是回忆。因此,直接、简单地应用公式,也属于“知道”的认知行为。下列情形均属于知道范畴,因此均属于“了解”水平。◇知识再认:通过回忆,能复述已学过的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和方法,能复述已做过的物理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使用科学术语:知道并能使用相关的科学术语、符号和单位。◇描述基本特征:能简要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列举实例:能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实例,支持相关物理知识的内容。◇直接应用公式:在熟悉的情境中直接应用物理规律进行有关计算。2.认识:介于了解和理解之间。行为动词有:认识.3.理解: 指对知识的含义有深入的认识,把握内在的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能在具体问题中利用知识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行为动词包括:解释、理解、计算. 应用是指能在新的情景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能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等。 下列情形均属于“理解”水平。◇举例说明:独立列举实例,以说明物理概念、规律、方法等物理知识,支持相关物理知识的内容。◇识别本质特征:对不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研究对象进行比较,找出相关的本质特征,并通过分类、排序、配对等过程体现对该本质特征的识别。◇图形、图象表示:用几何图形、物理图象描述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正确提取物理图象中所反映的物理规律的重要信息,建立物理公式、物理图象、物理情境之间的正确联系。◇联系新情境:把物理知识及研究方法和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联系起来,在新的实践情景中辨析出具体的物理条件和物理要求。◇解释现象:灵活运用物理概念、原理、法则等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定量求解:选择恰当的物理规律、公式求解新情景下有关问题的答案。◇分析推理:找出问题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或因果关系,根据物理事实和条件,运用物理知识对问题进行逻辑演绎和论证,得出正确结论或作出正确判断。(二)技能性目标:就是指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会正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得出实验结果或结论。用独立操作水平评价技能性目标要求。独立操作指会独立使用常备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会记录实验数据,会测量物理实验中一些基本的物理量。行为动词包括:会、会测量、会选用、会使用、会根据…估测、会用…测量。(三)体验性目标:是指能建立物理问题的感性认识;能表达对问题认识的态度并做出价值判断,提出自己的观点。用经历、认同、内化水平评价体验性目标要求。1.经历:参与某项具体的自主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正确完成观察、操作、调查、记录、阅读、分析、概括、演绎、交流等一种或某几种学习任务过程。行为动词包括:尝试、观察、经历、探究、能。2.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行为动词包括:关心、关注、有……意识。3.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最成熟的内化水平称为“自我同一性”,它反映了将内射和认同共同塑造到自我和他人的一致性形象中。 行为动词有:养成。16.《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解决了许多教学实践问题,为广大物理教师理清了思路,少走了弯路。(一)调整了内容,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的第四章 “义务教育”中有三条,其中第三条(总第十条)的标题就是“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规划纲要》指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 1. 删去了与物理学关联不强、要求比较宽泛的条目,以减少课程内容。删去条目 “能从生活或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修订后的《标准》对此不再单独列入,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将在其它条目中予以重视2. 初中学生普遍感到有一定难度的知识,他们进入高中后将会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删去后并不影响初中知识结构的系统和完整,这些内容也都可以删去。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的不同现象”,修订时删去了“颜料混合”的内容;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改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3. 小学科学课程中已学习的物理知识,初中又没有进一步提升的内容,则没有必要进行简单地重复。●删去了“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4. 知识内容尽管不做调整,但通过降低教学要求的层次,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关于“机械效率”的要求,原来是“理解”,修订后下调为“知道”;● 关于“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修订后只要求“列举”,不再强调“说出特点”。 原有 “内容标准 ” 68条,修订后有 “内容要求 ”63 条。(二)明确了要求,使教学心中有底1. 认知领域中只设立了解、认识、理解三个层次,不再使用“初步认识”、“大致了解”等介于两者之间的说法。2. 通过一定的行为动词结合概念、规律、现象的具体表述,使教学要求进一步得到明确。& &原(实验)稿 &&& &现(修订)稿 &&&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 &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 &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 &&& &会测量温度。 &&& &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
3. 明确了对科学探究的知识要求& &原(实验)稿 &&& &现(修订)稿 &&&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 &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4. 明确提出了学生实验具体项目●《标准》对具体实验项目的要求有31条,哪些应该作为学生实验,过去不明确。●本次修改明确提出了20个实验项目作为学生实验。(1)基本操作类:7项●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2)测定性实验:4项●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3)探究性实验:9项●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问题: 为什么不把“伏安法测电阻”列入必做学生实验? 说明:(1)从实验能力看,“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结构、仪器操作、所测数据都和“20.测量小灯泡功率”实验相同;(2)从知识内容看,“伏安法测电阻”和“17.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相同,都是欧姆定律;为避免重复,没有把“伏安法测电阻”列入必做学生实验项目,但仍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把它作为学生实验来实施。(三)微调条目,优化三维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增加了“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磁场”、“热机工作原理”等知识点,这些都是学生能接受的内容,补充后,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标准》进一步强调科学探究,强化物理实验,增加了“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条目,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标准》进一步强化了物理知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应用。增加了以下内容●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问题:《课程标准》删去了“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和“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条目,为什么要删去?说明:& &原(实验)稿 &&& &现(修订)稿 &&& &(3)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4)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2.3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 &2.2.4 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2.2.5 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6)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8)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 &2.2.7 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2.8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删去这两条文字,是为了使行文的含义准确,避免重复陈述,并没有删去这两方面的内容要求。问题:压强、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等内容在修订时,删去了“能进行简单计算”这句话,是否不要求计算?机械效率的要求下调为了解层次,是否不要求计算?说明:不能这样认为。理解和了解,是解决问题时的心智技能水平;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形式。这两者之间没有刻板的必然联系。理解的内容,当然要求会计算;了解的,也可以计算。理解和了解的区别在于:理解需达到转化的水平;而了解只要通过回忆就能解决问题,其情景是常见的、书上的。(四)正确实施科学探究1.正确认识科学探究的目的《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仅应关注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某些规律,而且应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索兴趣,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生的科学探究跟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在目的上有不同的地方,这就是学生的科学探究把提高能力作为重要目的,而不完全是探究的结果。2.处理好课堂中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两个矛盾●课堂时间少和探究过程多的矛盾●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矛盾解决办法:侧重部分环节属于本课题侧重的能力目标,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独立完成;不属于本课题侧重的的过程,教师可以大胆指导。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所侧重强化的要素上。一个课题究竟需要强化哪一个要素,应该根据探究课题的特征进行合理和全面规划。看起来一节课似乎只突出了某一两个要素,而实际上不同的课题分别突出了不同的要素,学生所得到的是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3.体现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的不同特点&&
&&& &课内的探究&&& &课外的探究&&& &能力目标&&& && &●在课内完成,各要素不能面面俱到,只能侧重部分要素。&&& && &●在课外完成,时间机动而且充裕,可以经历完整探究过程。&&& &课题内容&&& && &●按教材的进度,探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科学内容项目。&&& && &●不受《标准》和教材约束。其内容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 &课题提出&&& && &●由教材的内容和进度决定。&&& && &●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 &探究能力的形成&&& && &●通过不同课题侧重不同要素,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 &●整个初中物理课只完成几个大的课外探究项目,通过完整探究过程,发展全面的探究能力。&&4.《标准》用实例消除教师困惑《标准》原有科学探究实例两个,在当时情况下,实例的的编写目的,是增强对科学探究要素的认识。修订时,只保留了其中一个作为课外探究的实例;重新撰写了两个,作为课堂内的实例,引导教师认识:课内的探究和课外的探究有什么区别?案例是怎样处理上面所说两对矛盾的? 5.对科学探究项目能力要求进行规划发现问题: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猜想、设计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数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分析与论证: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评价促进学生发展1.我国物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关于学生评价的发展历程(1)&&1996年以前: 物理《教学大纲》中没有关于评价的内容(2) 1996年:《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第一次对“考试”提出要求,这是在物理《大纲》中首次出现关于学习评价的内容。(3) 2000年《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以 “考核” 为标题,第一次提出“除书面考试”,还应“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考查”,但整个“考核”主题的内容仍然是对“考试”要求的说明。 (4) 2000年在《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第一次出现“评价”这一用词。指出评价应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长处和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提出不仅要把笔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水平的根据,还要在实验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情况,以及在兴趣与动机、态度与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作为评定根据。至此,已看到了发展性评价的萌芽。(5) 2001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试验稿)》中,第一次提出“发展性评价”概念,并把“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作为五大课程理念之一,明确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目的。《标准》第一次在教育部关于国家课程要求的正式文件中,系统地对学习评价提出实施建议。但鉴于新的课程改革刚刚起步,建议中关于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可操作性还有待于优化。(6) 2003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第一次把“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发展性评价特点,写进了课程理念。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学生评价的修订 (1) 《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完善了关于发展性评价的概括,明确指出: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2) “评价建议”把评价的实施进一步落实在操作层面上:●强调了发展性评价的指导思想●明确了评价的三维目标内容●对多种评价方法的使用作出了说明●提出了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参考文献:●2011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 李新乡 宋树杰●陈峰 福建省教育厅普教室主任、特级教师、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答记者问的讲话材料●记者采访了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标修订组召集人之一、西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廖伯琴教授的讲话材料●物理《课程标准2011导读与教学实施》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主编 杨宝山●学习《课程标准》优化初中物理教学&&黄恕伯& &
post_newreply
谢谢楼主了,楼主辛苦了,呵呵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建省普教室网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