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地大师级别人物水浒传有哪些人物?

查看: 2217|回复: 6
来自 湖北精华
本帖最后由 荆州一丁 于
18:56 编辑
王立平.jpg (53.25 KB, 下载次数: 0)
18:41 上传
微雕奇葩---王立平王立平1963年生于湖北,他幼习书画,后师从微雕艺术大师向家华先生研习微雕、并从师于中国著名教育家画家姚治华先生学习书画。在继承传统雕刻技法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刻苦练习,开拓创新,总结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微雕技法,使微雕作品从立意到创作完成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同时在微雕艺术界首次攻克了彩色微雕作品易掉色脱色等难题,使方寸之内的微雕艺术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其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香港基本法》、《孙子兵法》、及立体微雕《编钟》、《弥勒佛》等。特别是《清明上河图》(高0.93cm、横19.35cm)运用娴熟的技法,使雕刻的作品与绘画一样气韵生动,尽得神彩,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先后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微雕艺术展,使微雕这门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发扬光大而蜚声于艺术之林。
李永安.jpg (139.12 KB, 下载次数: 0)
18:41 上传
斧凿锯锉写人生---李永安浅浮雕是与高浮雕相对应的一种浮雕技法,这种技法雕刻较浅,深度一般不超过2毫米,它的艺术魅力和雕刻难度,都在一个“浅”字上。李永安最初从事的是根雕创作,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李永安在一本书中得到了启发,这册由中国近代竹刻艺术家金西崖与文物鉴定家王世襄合著的《竹刻艺术》中谈到如何以雕刻再现书画,表现书画之笔墨的观点,让李永安将今后的创作方向转向了木雕,他的作品——87神仙卷,将87位神仙人物,从地面、空中和海上分路赴王母寿筵祝寿的仙灵境界,在珍贵的金丝楠木上生动再现,金丝楠木特有的古色古香与精雕细琢的群仙祝寿画面相得益彰。2003年获“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全国书画精品集”银奖。2004年被《长江民间文化》评为“荆楚民间工艺十大绝技”。2011年木雕画获“湖北省第三届绝技绝活大赛”银奖。2013年木雕作品《群仙祝寿图》获2013“国信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邹德香.jpg (101.27 KB, 下载次数: 0)
18:41 上传
叫响楚式漆器---邹德香漆器是楚文化一个鲜明的符号,楚人对漆木器到了情有独钟的地步。据说楚人生活在一个漆的王国中,“生死不离漆”,几乎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漆”被称为“涂料之王”,是从漆树上割下来的天然液汁。古人将漆液涂在木器或陶器上,形成了最早的漆器,这种工艺被称为髹漆。荆州阴湘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漆木钺柄,距今约5000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漆器之一,虽历经千年,仍然保持富丽光彩。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邹德香,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验,成功恢复楚式漆器的脱胎技术,缩短了脱胎漆器的周期,同时通过公司化运作,批量生产楚式漆器,让曾经只有贵族能够享用的漆器走进了寻常百姓家。2009年,“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邹德香、邹传志分别被评为省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作品“虎坐鸟架鼓”荣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2012年作品“曾侯乙豆”在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中荣获金奖。2010年7月和2013年6月,象征和平、幸福、安祥的《虎座鸟架鼓》分别被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馆和国家图书馆永久性收藏。2011年,通过邹德香多年的探索和实验,终于成功恢复了许多专家都认为已经失传的楚式漆器脱胎技术,同时缩短了脱胎漆器的制作周期,把楚式漆器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王孝珍.jpg (102.02 KB, 下载次数: 0)
18:41 上传
楚韵绣娘---王孝珍据传楚绣起源于春秋时期,春秋中期至战国初期,楚国的丝织业足以代表当时我国丝织品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汉以后,楚绣逐渐演变成汉绣,经长江水道传至武汉。而传统的楚绣工艺,在古纪南城的民间仍广为传承,但是现在世面上已经很难再见到楚绣作品。1982年在楚故都纪南城附近的马山1号墓中,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的纹衾珍品,就清晰地展示出渊远的刺绣历史文化脉络。楚人崇凤,因而在其绣品图案中多以凤主角,龙为辅。由于当时的绫罗极其珍贵,只有达官贵人才有机会拥有,因此,楚绣只在宫廷流传,后来就失传了。在楚绣的发展进程中,技艺传承多是母女相传,因而被称为“母亲的艺术”或“家庭的绣坊”。如今,在荆州区的八岭山镇,仍有为数不多的楚绣刺绣高手。王孝珍老人,经过代代相传,在楚绣诸多针法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摸索、借鉴,形成了极具楚地特点的“皮板平针嵌线绣”之针黹技艺。传承了楚绣色彩艳丽、构图简洁的特点,又在刺绣针法上凸显出楚风民俗的工艺。2010年7月,经省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评审委员会审定,王孝珍荣获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师称号。曾参与了“中影集团”拍摄的荆州市城市宣传片《楚楚动人》,其作品被荆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王孝珍又绣出了《龙凤虎纹绣罗》、《楚鸟图腾》、《楚三头凤》、《虎座鸟架鼓》、《关公》等一批具有浓郁荆风楚韵的靓丽精美绣品,充分展示了其高超的楚绣技艺水平。
龚家才.jpg (259.42 KB, 下载次数: 0)
18:55 上传
木雕绝活---龚家才他,曾在全省2010年第三届大赛中,凭借作品《避邪神》获真品3 级大奖,全省仅此2 人。他,就是我市著名木雕大师龚家才。龚家才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根艺雕刻,2000年转向学木雕,其技艺在荆州算得上是一绝。他把西汉时期的出土文物玉雕演变成木雕,形态逼真,出神入化。龚家才的木雕作品《九龙迎关圣》、《关公一生聚七德》、《望子成龙》、《竹林七贤》、《对龙对凤》、《避邪神》及战国时期的《杜虎符》等,深受人们喜爱,部分作品已被确定为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报送省文化部门。
孙宏成.jpg (170.43 KB, 下载次数: 0)
18:41 上传
磨鹰飞翔---孙宏成“盘鹰”风筝是现代运动型风筝,而荆州“磨鹰”风筝是现代“盘鹰”风筝的鼻祖。磨鹰源于荆州,有据可查。相传“磨鹰”是神鸟凤凰的化身,它常年守护着象征楚地万物生灵的“灵芝草”和人间安康,并以其大智大勇及时制伏与消除了涂炭生灵、残害百姓的妖怪“犀牛”,拯救黎民于水火。因此,自古以来“磨鹰”便成为备受楚人尊崇的吉祥神鸟。人们把“磨鹰”制作成风筝放飞于苍穹,以示崇敬。据史书记载,唐宋时期,湖广一带“村庄儿女竞鸢嬉”。这说明,制作和放飞磨鹰已成为当时的一种民俗活动。清代《荆州府志·风俗》记载:“荆人制作风鸢之戏,是日(清明节)尤甚。”磨鹰风筝造型美观,工艺精细,彰显荆楚特色,全国罕见。其制作上造型雄劲,立体仿真。今年52岁的孙宏成,7岁迷上风筝制作,到如今,他做“盘鹰”风筝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2011年5月,荆州市磨鹰风筝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磨鹰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之一的孙宏成表示,希望新的一年,能有更多的市民加入到盘鹰爱好者的队伍中来,更希望有朝一日,作为盘鹰发源地的荆州,也能让盘鹰成为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敖朝宗.jpg (78.65 KB, 下载次数: 0)
18:41 上传
家传绝活铅锡刻镂技艺--敖朝宗“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器通常被视为华夏文明的标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汉平原陆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造型奇特,纹饰华丽,其精湛的青铜冶铸工艺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堪称中华文明的瑰宝。这些楚系青铜器的纹饰制模技艺普遍认为已经失传,但是在荆州民间,敖氏家族世代相传的技艺,却能够制作出繁复的纹饰和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楚式青铜器具的一项重要工艺叫做铅锡刻镂技艺,其独特之处在于制作、复制古代青铜器纹饰的精细程度和纹饰的流畅自如,用铅锡刻镂技艺铸造出来的青铜器纹饰造型与出土的古代青铜器极为相似。敖师傅家修复、复制古代青铜器的技艺世代相传,敖朝宗作为第四代传人十几岁就跟随父亲和外祖父学艺20余年,他掌握的这项技艺成为国家第三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还曾入选上海世博会,并获得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等各项奖项,他本人也被省文化厅评为铅锡刻镂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张云.jpg (103.24 KB, 下载次数: 0)
18:41 上传
荆州剑王复活越王勾践剑---张云中国青铜时代的青铜剑,以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的制作水平最高。吴王和越王拥有的青铜宝剑更是价值连城,其铸造技艺十分高超,许多技艺至今仍是未解之迷。张云作为青铜剑制作爱好者,在仿制这些古代名剑的过程中,钻研出大量独特的木工、黄金雕刻等层面的复杂工艺。2007年高仿越王勾践剑获湖北省第三届旅游商品大赛金奖。2011年高仿越王勾践剑获湖北省第三届绝技绝活大赛银奖。2012年高仿越王勾践剑被评为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精品。2013年仿越王勾践青铜剑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获“巧夺天工金马奖”金奖。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长杨自鹏对张云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赞赏,并欣然为他题写了“第一剑”三个大字,以资鼓励。 
18:41 上传
& & 许氏越王勾践剑---入藏国家博物馆今年60岁的许光国出生于工艺世家,从小喜欢绘画和书法,对工艺品更是喜爱有加。越王勾践剑出土后,许光国是仰慕者之一,剑中蕴藏的诸多谜团强烈吸引了他,从1990年至2004年历时14年对越王勾践剑孜孜不倦地追求、研究、探索、实验和实践,最终破解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的绝大部分秘密,还原历史、还原本质、还原科学、还原品质,使许光国成为中国现代第一个“欧冶子”式的人物,许氏高仿剑的研制成功后得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故宫博物院众多顶级考古专家的肯定,从2004年至2013年这10年中多次评为各种形式的金奖,2006年,17日,由国家博物馆监制、荆州市郢都青铜艺术研究所制作的国宝级文物——越王勾践剑的仿制品正式入藏国家博物馆。被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中国收藏家协会、科研机构和众多单位收藏,多次作为国宝赠送给一些外国元首和外交使节,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专题报道《铸剑》长达43分钟,《国宝档案》1、2集也专题报道,全国各大媒体电视、报纸纷纷以不同形式报道。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题词:越王勾践剑神威永在,许氏仿真品技艺超群。
陈厚生.jpg (115.1 KB, 下载次数: 0)
18:41 上传
荆州榫卯木雕传承人---陈厚生木雕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的重要门类,荆州榫卯木雕的历史最为悠久,工艺最为独特,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形式。在沙市区老锁厂,有一位老艺人,他家几代人一直操守祖业,从事木雕行业,手工艺闻名于荆州及周边城市。这位老人叫陈厚生,陈厚生今年69岁,传承木雕工艺足有50余年。他的祖父陈大春是清末民初荆沙木雕名师,父亲陈尊富不忘祖业,坚持操刀,创作了不少作品。陈厚生13岁就与木雕工艺结缘,跟着拿起了刻刀和画笔,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参与岳阳楼的重建,他的绝活“荆州榫卯木雕”是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湖北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认证机构授予“三级工艺美术家”称号。  
-张远龙.jpg (203.83 KB, 下载次数: 0)
18:41 上传
铁笔写春秋---张远龙葫芦烫画又称烙画,火笔画,即民间艺人用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在荆州,葫芦烙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间,古代典籍《尧典》中的“八音”之一“匏”,即指葫芦器。而荆州葫芦烙画以烙铁为笔,高温为墨,有传统的技法又融入了中国画的技法和西画表现光泽的特色。明清时期,荆州葫芦器制作繁盛一时,出现了镂、烙、镶、勒扎等系列工艺,而且在工艺手法上,也与北方的葫芦作品,有所不同。& && &张远龙从12岁开始在原沙市工艺美术厂当学徒,学习仿古山水画、炭画等绘画和手工艺品的制作技法。炭画实际上就是现在的烙画,算起来,他接触烙画已经50年了。最开始是在宣纸上烙画,后来木板,葫芦。在形状不规则、表面光滑的葫芦上烙画。张远龙作为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匏器制作技艺传承人,从艺多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烙画风格,他的烙画十分讲究构图,立体感强,人物线条流畅而细腻。2006年,湖北省举办的第二届民间绝技绝活大赛中,张远龙的葫芦烙画荣获金奖,2009年,他的葫芦手工艺成为了荆州市民间手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来自 陕西精华
要发扬光大~
来自 浙江精华
来自 陕西精华
这些大师都是哪里的
看样子年纪都挺大的
要是失传就可惜喽~
来自 湖北精华
滔滔洪湖水 发表于
这些大师都是哪里的
看样子年纪都挺大的
要是失传就可惜喽~
好像除了铅锡刻镂技艺传承人敖朝宗是公安埠河的,其他的都在荆州市城区。
来自 湖北精华
好像除了铅锡刻镂技艺传承人敖朝宗是公安埠河的,其他的都在荆州市城区。 ...
好贴,正好硕士毕业论文想写传统手工艺方向的,刚刚还在想通过什么途径去了解各地手工艺人的生活现状和手工艺情况等,现在好啦,就写咱们大荆州的就可以!
来自 湖北精华
这个要点赞!!!!中国制砚大师梁焕明
梁焕明: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制砚艺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端砚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端砚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肇庆市华兴端砚厂厂长兼设计总监。2008年结业于清华大学高级艺术人才研修班。
梁焕明先祖清光绪年间在广州开懋隆砚铺,以技艺超群而蜚声四海。祖传绝技是砚雕阴阳双刀:一刀垂直为阳刀,随即一刀斜侧为阴刀。所雕作品精美细腻、立体感强、质感独特。
梁焕明从艺40多年,制砚以传统为主,在传统创作基础上创新。擅以浅雕、浅浮雕技法雕刻螺旋水纹、祥云、腾龙、山水、瑞兽等……
华兴端砚厂
华兴端砚厂座落在端砚雕刻技艺的发源地--肇庆黄岗白石村。创建于80年代初期,现已成具有厂区展近千平方的企业,由端砚世家传人梁焕明执掌。
梁焕明祖辈世居白石村,清同治年,其高祖父梁材的砚雕技艺已蜚声四海。其曾祖父梁耀南也是雕技超群,光绪年间在广州城开的“懋隆”砚铺门庭若市……博宝热门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油画大师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