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颂词80字

&&&&&&&&&&&&2005-13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J)
80 ? '80px': true); height:expression(this.offsetheight > 75 ? '75px': true); "/> 80 ? '80px': true); height:expression(this.offsetheight > 75 ? '75px': true); "/>
2005-13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J)
&&商品ID:7162&&&&&浏览量:3793&&中邮价:¥6&&[ VIP用户登录可见VIP价 ]&&
&&购买此商品用户还购买过¥17¥18¥8¥150¥45
【商品单位】:枚【全 套 数】:3枚【发行日期】:【 规 格 】:30mm×50mm
如果您发现商品信息不准确,;如果您对此商品存有疑问,
图案面值:(3-1)J 郑和像 80分 1060万枚(3-2)J 睦邻友好 80分 1060万枚(3-3)J 科学航海 80分 1060万枚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小型张 6元 950万枚
[收藏门户中邮网]
邮票介绍: [收藏门户中邮网]
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原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中国明代、、。 [收藏门户中邮网]
  &1405年7月11日v明三年w命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30多个在西和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出发,一直到1433年v明宣德8年w,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保太监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收藏门户中邮网]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东海岸,、(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 [收藏门户中邮网]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纪念邮票一套3枚及小型张1枚,香港和澳门邮政部门也同时发行同一主题的纪念邮票。 [收藏门户中邮网]
& [收藏门户中邮网]
标签:-13&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中邮网郑重声明:
1、本站所售邮票、钱币、金银币、邮资封片、集邮用品、集邮文献、礼品等商品均为正品,请您放心购买!!!
2、由于收藏品的特殊性,中邮网保留个别商品因售缺而退款的权利!
邮票频道负责人:张女士&&电话:
"诚信保障"是指本网站对商品的描述是真实有效且与商品本身相符的,没有不符合商品实际情况的描述以及任何夸大、言过其实的描述。同时"诚信保障"还要求本网站遵守一切中邮网的规定,并且保障买家享有的国家法律法规及中邮网相关规则协议规定的一切权利。
&7天退换货
"7天退换货"是指当本网站买家收到商品后7天内,如发现任何质量问题,本网站均有义务向买家提供退换货服务。
1、特卖的商品以及因客户个人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的商品,恕不退换。
2、礼包及套装邮品不可部分退货,如部分商品需调换只能选择与其等值的邮品。订单中如有特价品或赠品,退货时,如不满足特价品或赠品赠送条件,需将特价品或赠品一同退回。如特价品或赠品一经拆包或使用,则订单商品只换不退。如有不便,敬请谅解。
3、如发生退货,请将发票一同退回。如发生换货,请将清单一同寄回。
"全部保真"是指中邮网保证本站内的所有商品均经过专家的层层筛选,均保证品相上乘、质量可靠。品相有缺陷的商品,本部会特别注明,并保证价格特别优惠。本网站所有的邮票部分均来自国家邮政局和中国集邮总公司,所有的钱币部分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金币总公司,所有的电话卡部分均来自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
本商品共有0条评论
高级VIP白先生评论(积分+5):2005-13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J) 7:29:33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的骄傲。高级VIP评论(积分+20):2005-13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J) 20:35:16有收藏价值的纪念邮票啊,可以购买高级VIP评论(积分+5):2005-13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J) 8:25:25主题比较好的纪念邮票啊,,,高级VIPsunday8663评论(积分+20):2005-13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J) 15:12:45郑和下西洋,国力的体现高级VIPjidoushan评论(积分+5):2005-13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J) 6:24:03七次下西洋,非常喜欢。
当前商品还无咨询!
&&&&购物指南
&&&&支付方式
&&&&物流配送
&&&&聚时惠说明
&&&&保障服务
&&&&关于我们
&&&&&& new
Copyright & 北京光辉岁月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中邮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50204号&&&&公安机关备案号:-1&&&&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757号&&&&经营流通人民币许可证:
产品支持: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金币总公司 | 国家邮政集团 | 中国集邮总公司 | 中华集邮联合会英语六级翻译训练每日一题附答案和讲解 第200期:郑和下西洋
时间: 17:38:05 来源:可可英语 编辑:mike
参考翻译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China was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In order to transmit its national power and strengthen contacts with other countries,Emperor Chengzu sent Zheng He to the Western Ocean many times.In 1405,Zheng He embarked on his first voyage.His fleet was composed of more than 200 ships and carried over 20,000 men,including sailors,soldiers,technical personnel,interpreters etc.,and large amounts of gold and silk to be used for trade and as gifts.The round trip took two years.Some of the countries Zheng He visited dispatched envoys bearing tributes to the Ming court on his ships.Zheng He's voyages were a great feat in the world's navigation history.Today,there are still
many buildings in Southeast Asia dedicated to his memory.
查看全部解释
[.pə:sə'nel]
想一想再看
n. 职员,人事部门
['teknikəl]
想一想再看
adj. 技术的,工艺的
['streŋθən]
想一想再看
v. 加强,变坚固
[trænz'mit]
想一想再看
vt. 传输,传送,代代相传,传达vi. (
['dedi.keitid]
想一想再看
adj. 专注的,献身的,专用的
[kə.mju:ni'keiʃn]
想一想再看
n. 沟通,交流,通讯,传达,通信
[in'hɑ:ns]
想一想再看
vt. 提高,加强,增加
[kəm'pəuzd]
想一想再看
adj. 镇静的,沉着的
['tribju:t]
想一想再看
n. 贡品,颂词,称赞,(表示敬意的)礼物
[.nævi'geiʃən]
想一想再看
n. 航行,航海,导航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了:
新东方英语六级网络课程:
新东方英语六级网络课程
英语六级节目
可可背单词
可可英语官方微信(微信号:ikekenet)
每天向大家推送短小精悍的英语学习资料.
添加方式1.扫描上方可可官方微信二维码。
添加方式2.搜索微信号ikekenet添加即可。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收文博百科&&&赏天下珍宝&这里&&只谈兴趣&&&不谈人生
宣德款铜熏炉
宣德款铜熏炉,清,高19.2cm,口径14cm。
  铜炉直口,直腹,圜底,立耳,扁足。盖镂空,饰双龙捧寿纹。器表呈鳝鱼黄色,光泽内敛。外底铸有&大明宣德年制&阳文楷书款。根据龙纹推断,应属清代仿品。盖内烟熏痕迹清晰,显系经常使用所致。
  根据《宣德彝器图谱》记载,宣德皇帝深感内廷、宗庙、郊坛陈设的鼎彝 &式范猥鄙,略无雅致&,于是利用暹罗等地进献的风磨铜,参考《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图样,以及柴、汝、官、哥、定窑&款式典雅者&重新铸造各式铜器,而铜炉是其中的佼佼者。明朝末年,有的文人将宣德铜器与永乐雕漆、景泰珐琅、成化斗彩等量齐观,称其&精巧远迈前古&。仿造宣德铜器的活动大概始于明末,清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高潮,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经常可以看到制作&宣铜&的记录。
  此铜炉为吴景洲先生捐献。现存故宫博物院。
秦始皇诏文权,通高5.3cm,径4.7cm,重0.260kg。
故宫博物院藏
此权圆台形,鼻钮。权身有18道瓜棱,棱间刻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诏书14行,诏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及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铜镀金累丝点翠嵌珠石凤钿
铜镀金累丝点翠嵌珠石凤钿,清光绪,高20cm,宽30cm。清宫旧藏。
此为光绪帝皇后穿吉服时所戴。钿子用藤片做骨架,以青色丝线缠绕编结成网状。钿上部圈以点翠镂空古钱纹头面,下衬红色丝绒。钿口饰金凤凰六,钿尾饰金凤五,下饰金翟鸟七,均口衔各种串珠宝石缨络,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钿子是满州贵族妇女在除皇帝登基、大婚、后妃受册封以外的吉庆节日里最常戴的一种冠帽。按《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妇女著礼袍褂时,头上所带者曰钿子。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
故宫博物院藏
点翠嵌珠宝五凤钿
点翠嵌珠宝五凤钿,清,高14cm,宽30cm,重671g。  钿以铁丝、纸板为架,其外缠绕以黑丝线编织成的网状纹饰,表层全部点翠。前部缀5只金累丝凤,上嵌珍珠、宝石,口衔珍珠、宝石流苏。金凤下排缀9只金翟,为银镀金质,口衔珍珠、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红蓝宝石等贯串的流苏。钿后部亦有几串流苏垂饰。  钿又称钿子,是皇后、妃、嫔们平时戴的便帽。这种帽子一般用藤丝编成帽架,也有的在纸板或细铁丝上缠绕黑色丝线为胎并编成方格纹、钱纹、盘肠等形式,再用各种宝石、珍珠嵌于帽架上,组成各种吉祥图案。此钿子用大珍珠50颗,二、三等珍珠几百颗,宝石二百余块,珠光宝气,珍贵豪华,主要是在吉庆场合和传统节日时戴用的。&
故宫博物院藏
人形器足与悬铃:以晋侯墓地出土青铜筒形器为缘起
作者:朱华东&&&&来源:《文博》2011.4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摘要:以人形作为青铜器器足以及在器底悬挂小铜铃的造型在商周青铜器中较为少见。而晋侯墓地出土的立鸟人足筒形器则集两种设计为一身,是青铜器中难得的精品。两类铜器以西北一带发现居多,主要流行于商及西周时期,其使用者可能多为女性。两者中以人形足更具表现力,造型丰富,延续时间更长,也颇具时代特征。
关键词:青铜器 人形足 器底铜铃
图一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有多件珍贵文物展出,这件晋侯墓地出土的筒形器(图一)就入选其中,由于其独特的造型,多引来观众驻足端详。该器物1993年出土于晋侯墓地M63[1],墓主为晋穆侯夫人杨。此器高23.1,筒径9.1厘米,造型生动,设计巧妙:其器盖平顶,上立一鸟,勾喙振翅;四人形器足,赤身裸体,呈下蹲抬举状;圆筒下端的方座内挂有两只小铜铃。这种集器底铜铃和人形器足为一身的青铜器,目前发现极为罕见,无论从其艺术价值亦或功用上都值得深入探讨。
一、 人形器足将人形作为青铜器的器足,在中国青铜时代中并非罕见。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看,人形足青铜器类型也较为丰富,有匮、盉、盘、匜、尊、盨、敦、洗、炉、贮见器、灯、香薰、鸠杖、插座等,其中主要为容器。兹列举如下:匮 6件[2]。此类器物多呈方盒状,也有圆筒状或呈鼎形。匮体人形足一般有四只,两两对称分布于器物长边的两侧,背对盒身,双手后托器底。其中,晋侯墓地M63出土铜匮铜人呈直腰跪坐状(图二);山西闻喜上郭村1974年出土的一件匮下人足半蹲;山东莒县出土3件,器底四人微蹲,盖钮上有男女两人相对而坐。此外,还有一件&双层方鼎&,出自陕西韩城梁带村M26,高仅10.4厘米,由一大一小两方鼎套接在一起,大鼎四足为蹲踞状铜人,分两列,背靠鼎壁,双手抬鼎。
图三&盉 3件。其中晋侯墓地M31出土一件鸟盖扁盉[3](图三),高34.6厘米,其下有两人屈膝前倾,以背部扛器;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也出土一件类似扁盉[4],但其盖顶呈蟠龙状,四人形足直腰跪坐,双手后托,以肩、手之力托起器物。另一件提梁盉为战国中期器[6](图四),三人足叉腰直立,肩依器下腹,作扛负状。
图五盘 5件。它盘[6](图五),陕西扶风齐村1963年出土,下有四跪坐状人足,肩扛盘体。山东滕州后荆沟西周墓也出土一件[7],三人形呈蹲踞状,双手背后,向上抬举圈足。鲁仲齐盘[8],鲁故城M48出土,圈足下附3个人形足,呈蹲姿,头顶盘底,背靠圈足,双手作抬盘状。流失海外2件[9],均有三人足,人呈蹲踞状,头顶盘下腹,手抬盘底,其中一件人物可辨性别,为一男一女,另一人性别不详。西周中晚期器物。
图六匜 2件。晋侯匝[10],器底有三人形,呈直立状,以头部并用双手向上托举起匜底(图六)。其二为传世品,原器出土地不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四男性人体直立,头顶匜底。敦 1件。出土于淄博齐都镇河崖头村[11],半圆形,深腹,两侧各有一环耳。通高13、口径11.6厘米。人形足,作跪状,双手置于膝上,盖微隆,上有四个环钮,为春秋时期器物。现藏于齐国历史博物馆。尊 1件。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12],鱼形尊体,下有四直立状人体,双手捧腹,身体略前倾,以肩部承托鱼腹。西周中晚期器物(图七)。
图七盨 1件。晋侯墓地M1出土[13],盨四足为侧身裸体人形,曲膝半蹲,高鼻深日,足蹬平底翘头靴,长臂上举,以头和手托举盨底(图八)。
图八洗 2件。其一出于河北怀来狼山[14],器口呈盆状,腹部两侧各有一兽面铺首,下腹部有三人形足,头顶器腹,双手叉腰。属于战国晚期器。首都博物馆藏一件洗及人形足造型与前者基本一致(图九)。
图九炉 5件。共有两类,一类为方炉,其中人形足铜方碳炉,淄博商王村战国墓出土[15]。方形,直口,浅腹,平底。通高40.8、口边长38厘米。口沿四角各伸出一龙首衔环,与双首龙身链索式提梁相连。四角各有一个人形足,形制相同,两臂向前弯曲抱腹,两脚并立作支撑状。第二类为染炉,或被称为&温酒器&,主体为炭炉,下部是承接炭灰的盘体,上面放置一个铜质耳环。炉体上半部为缕孔花纹,由&四兽&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组成。炉底的空格便于遗漏木炭灰,炉体的一边有一手柄,便于移动炉体,炉体口沿上有4个支撑点,用于固定上面的耳杯。在山西太原尖草坪、山西朔县均有出土[16],四人足半蹲,用双手与后背支撑起炉体(图十);类似的器物在固镇县濠城乡汉代石室墓中也有出土。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收藏一件。此类皆属西汉时期器物。
&图十贮贝器 1件。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17],器物通高34厘米,人头部和手上托器底(图十一)。
图十一灯 1件[18]。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灯柄高,器下三人肩扛底盘,呈半蹲状,腰部有佩剑。属西汉时期器物。香薰(博山炉) 2件。满城汉墓出土过一件博山炉[19],高32.3厘米,器座为一骑龙力士(图十二)。三足承盘立凤香熏[20],安徽当涂县新桥乡东汉墓出土,为东汉铜质熏香用具。球体上、下部各饰一圈莲蓬,相合处有3个直立神人,足为人形足。鸠杖 3件。江苏丹徒北山顶[21]、浙江绍兴漓渚[22](图十三)及浙江德清[23]及各出土一件,大致造型相当,杖底铜人呈跪坐状,体有纹身。
&图十二插座 1件。浙江绍兴M306出土[24]。器底四角各有一人,双手与膝着地,以下腰部位承接器体(图十四)。以上简要梳理了人形器足所在器物类型,大致可以得出几点启示:其一,人形器足铜器使用者身份特殊。尽管具有人形足的铜器类别较为庞杂,但相对来说,以人形为器足的铜器,器体相对较小,没有出现大型的重器,也没有鼎、簋等重要礼器。就用途而言,日常生活用具占主体,以发现数量较多的匮而言,多数学者更考虑到其使用者的女性身份[25],这尤其表现在西周时期的人形足器物之上。其二,人形器足母题延续时间长,区域分布由集中到分散。从上述资料来看,人形器足的出现,大致始自西周中晚期,如晋侯墓地出土的筒形器、方盒、盨、匝等器,其题材一直沿用至两汉时期,如香薰、炉等日常器物。相对而言,人形足器物主要流行于西周和春秋时期。分布范围西周时期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中原和吴越地区少见。至春秋时期,在多个地区均出现了人物足的题材,以山东地区发现较为集中。吴越地区也有发现,但仅表现在一类器物之上。至战国时期,这种设计风格甚至影响到远在西南边陲的青铜文化,器类也更加丰富多彩。其三,人形器足造型生动。反观这数十例人形足,大多个性鲜明,造型生动。其姿态有跪姿、蹲踞、直立等状态,既有肩扛,也有背托、头顶,更有手、背共用等方式。人物形象基本为男性,坦胸露腹,如晋侯执盨铜人,双目凸出,眼眶较大,嘴唇上胡须清晰可见,足蹬平底翘头靴。就中西方青铜艺术中人像的表达方式来说,西方多高人的雕塑,多为神像题材,形象、体量与现实人物相仿;而中国青铜时代的人物造型,尤其是中原地区青铜造像发现较少,形体也较小,基本以下层人物为写实对象。这些立体人像里,尤以人像器足数量最大,造型也最丰富,较为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人物形象。其四,各代人形器足各具特色。以人物形象作为器足,在商代青铜器中基本不见,但可能有一件觥与人物形器足的产生有关。该器现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有三足,后二足上部为人形,双手交叉置于腹前,头上有狰狞的兽面。尽管身为器足,但却没有任何负重的感觉。与商代常见的虎食人题材类似,张光直认为这些人物不是普通人,而是巫的化身[26]。西周中晚期出现的人形足与其本体器物之间的关系,与商代的这件觥风格截然不同,作为器足的人物造型完全摆脱了神秘的色彩,这些人物袒身露体,每个人均努力地扛负着器身。这种特征,虽然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但总体感觉是,作为负重的人形象越发活泼生动,前期强加在人物身上的那种紧张感慢慢得以摆脱。两汉时期,虽然人物足也有少量出现,但似乎只是一种单纯的艺术设计罢了。
二、器底铜铃器底悬挂小铜铃,是这件筒形器的第二大特征,由于其位置较为隐蔽,观者往往容易忽视它的存在。这类悬铃铜器,尤其是容器,在器底安置铜铃的作风,在商周青铜器中,有不同程度的发现。仅就笔者掌握的资料看,除立鸟筒形器外,还有十余例之多。盘 3件。1972年湖北随县熊家老湾出土[27],高11.9、口径28.4厘米,折沿、浅腹、高圈足、附耳,盘内底饰蟠龙纹,外腹饰窃曲纹(图十五)。盘外底有悬钮残断的痕迹。伴出器有鼎3、方甗1、簋2、1、匜1,属西周晚期器物。湖北京山西北台盘[28]及山西闻喜上郭村M57:1盘[29]形制与前者相似,也有悬铃现象存在。簋 6件。晋侯M8出土的晋侯簋[30],通高38.4厘米,器足底有悬钮,铜铃缺失。上海博物馆藏的一件鄂叔簋,高18.7、口径18.2厘米,方座内有挂有一铃,铃中有舌。摇之即能发出清脆之声;另一件兽面纹簋[31],高15.5、口径18.1、底径12.7厘米,高圈足,圈足内有铃(图十六)。宝鸡纸坊头出土一件伯簋[32],通高30.5、方座高11.5厘米,内有悬铃。江苏丹阳司徒出土的乳钉夔云纹簋[33],高10.4、口径18.7厘米,底部有挂钮,但铃已缺失(图十七)。还有一件方座簋[34],高27、口径22.2厘米,器底有一铜环,铃己不见。陈梦家根据簋铭推定该簋为西周初期成王器。
觚 2件。其一为山西石楼二郎坡出土[35],觚饰兽面纹,底部系一铃。其二也出自石楼[36],地点在沙窑营桃花庄,通高32、口径18厘米,内底也有一铃悬挂,铃高4厘米(图十八)。
图十八罍 1件。方罍[37],安阳出土,宽腹直壁,外底悬有一小铃。方卣 1件。湖北京山出土[38],通高31.7厘米,方形,盖上与器身中部四角起扉棱,高圈足,内挂有一铃,铃中部有一对方形穿孔(图十九)。
图十九方彝 1件。安徽枞阳出土[39],属西周早期器物,造型与前者较为类似,但无提梁,且通体较高,达44厘米。其方座内也置有一铃,铃高9厘米。
图二十豆 2件。山西保德林遮峪出土[40],共2件。座短而粗,有3个十字形镂孔,圈足内有&铃(图二十一)。
&图二十一&
图二十二俎 1件。辽宁义县花儿楼窖藏出土[41],俎体饰有兽面,直壁为足,案下悬挂铜铃两只(图二十二)。结合上述材料,我们对器底挂铃的铜器有了一个大致了解。首先是年代。这一批器物中,最早的为觚、罍、俎等,器型确属商晚期。至西周时期,悬铃铜器开始较多出现,类型主要以盘、簋为主。而春秋及以后具有此类设计的铜器就逐渐少见了。其次为造型。悬铃铜器总体上来说,无论是纹饰,还是造型,与同类器物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当时的设计者并非有意让挂铃铜器在外表上特别标新立异。但由于要在器底悬挂一只或数只小铜铃,如何既隐蔽,又恰如其分地将铜铃与铜器合二为一,则是铸造者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实际上从多数挂铃铜器看,基本为圈足铜器,如盘、簋、罍等,同时加高圈足,这样就可以既隐蔽,又提供充裕的空间容纳下铜铃了。因此,这样的特征也可作为判别铜器是否存在悬铃的一个标准。其三是分布。不难看出,无论是商代还是西周时期的悬铃铜器,均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中原和南方较少见。西北地区以外偶尔出土的几件悬铃铜器,可能与上述地区都有某种联系。有观点就认为,容器外底悬铃是商周时期某些地区的特别设计,&这种个性化的设计不应当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铸造作坊体系下完成。&,而是源自山西和陕西地区。[42]结合上述人形足材料来看,尤其在山西地区,以闻喜和晋侯墓地出土的挂铃和人形足青铜器更为常见。其四是悬铃的功能。藏于上博的悬铃铜器,属西周时期器物,保存完好,据工作人员观察,在未受外力的情况下,小铜铃会产生轻微的摆动,从而发出悦耳之音。可见器底的铜铃对外界的震动相当敏感,任何轻微晃动都可能使铜铃晃动。或许基于这个事实,学者们对悬铃的功用多有推测,如防盗说、防震说等等。笔者认为,在容器底部设计铜铃的初衷可能并无上述推测的如此玄妙,因为如果基于实用主义的话,悬铃铜器的使用过程应该会有一个较长的延续和扩散,而不会主要局限于某个地域,也不会到春秋时期就戛然而止。它的产生更可能还是源于某个地区的特殊文化,换句话说,就是当地贵族对不时作响的悦耳铃声的喜好。至于其使用者的身份,或较为特殊,可能与性别有密切关系。这一点上,晋侯墓地出土的立鸟人足筒形器或许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
注释:[1]山西省考古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天马一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器底铜铃图片采自《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撷英》,《收藏家》2002年7期。[2]关于匮的考释,以及部分材料及图片的来源,可参考李零:《说匮&&中国早期的妇女用品:首饰盒、化妆盒和香盒》,《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3期;方辉:《试论周代的铜匮》,《收藏家》2009年6期。本文匮的数量根据上两文统计得出。[3]山西省考古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天马一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5]陈梦家:《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科学出版社,1962年,图版A339。[6]《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二)》,文物出版社,1980年,图版124。[7]《中国青铜器全集6》,文物出版社,1998年,图版80。[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又见《中国青铜器全集6》图版72。[9]陈梦家:《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科学出版社,1962年,图版A823、A824。[10][13]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西周卷上》第49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15]参见山东省淄博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网址;此外,崇源国际拍卖(澳门)有限公司,2006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也曾拍出一件人形足洗,与前二者几乎一致,唯身体下半身向外斜立。[12]《中国青铜器全集6》图版152。[14]《中国青铜器全集9》图版112。[16]《中国青铜器全集12》图版77、78。[17]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8期。[18]文中人形足灯的界定,强调的是人物作为灯的附属部分,据灯体的次要位置,体型也较灯体小得多。而两汉时期习见的人物造型灯,如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还有更早一些的战国时期的跪坐人形灯(《中国青铜器全集7》等,并不属于此类人形足灯,一是在比例上,此类灯人物占据主体,灯只是附属部分;二是人物仅为单人,缺少作为多足器的协调感。[19]《中国青铜器全集12》图版128。[20]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文物志》,第377页,方志出版社,1998年,[21]江苏省考古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东南文化》期。[22]蔡晓黎:《浙江绍兴发现春秋时代青铜鸠杖》,《东南文化》1990年4期。[23]周建忠:《德清出土春秋青铜权杖考识》,《东方博物》,第十三辑,2004年。[24]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绍兴306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1期。[25]陈芳妹推定这类新式的方盒形器物为首饰盒,是为了满足贵族妇女的特殊需要而设计制作的器物。见于《晋侯墓地青铜器所见性别研究的新线索》,《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57-17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26]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第288-312页,三联出版社,1983年。[27]鄂兵:《湖北随县发现曾国青铜器》,《文物》1973年5期;又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国青铜器》,第175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28]熊学兵:《京山发现一批西周铜器》,《江汉考古》1983年1期。[29]朱华:《闻喜上郭村古墓群试掘》,《三晋考古》第1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30]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一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1期。[31]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S226;西周篇》第74、79页。[32]宝鸡市博物馆:《宝鸡国墓地》,彩版六,文物版社,1988年。[33]镇江博物馆:《江苏丹阳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文物》1980年8期。[34]陈梦家:《美帝国主义劫掠我国殷周铜器集录》,图版A208.1。[35]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组:《山西石楼县二郎坡出土商周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1期。[36]谢青山、杨绍舜:《山西吕梁县石楼镇又发现铜器》,《文物》1960年7期。[37]转引自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S226;西周卷下》。[38]熊学兵:《京山县发现一批西周青铜器》,《江汉考古》1983年1期。[39]方国祥:《安徽枞阳出土一件青铜方彝》,《文物》1991年6期。也见于《安徽馆藏珍宝》图版009。[40]吴振录:《宝德县新发现的殷代青铜器》,《文物》1972年4期。[41]孙思贤、邵福玉:《辽宁义县发现铜器窖藏》,《文物》1982年2期;见于《中国青铜器全集5》图版18。[42]张昌平:《曾国青铜器研究》,第180页,文物出版社,2009年;《曾国青铜器》,第177页。
本文转载自《文博》2011.4,转载请声明!
永平堂里的佛像传说
作者:王宇&&&&来源:深圳商报
&永平堂&堂主游卓凡好收铜佛像,图为游卓凡收藏的明&铜鎏金黄财神像&。
&永平堂&藏康熙年间的&铜鎏金弥勒佛&。
游卓凡收藏的清&铜鎏金四臂观音&。深圳有一家&永平堂&,堂中藏有自北魏至明清的百余尊青铜佛像。其文物品位如何?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的专家一次入堂,辨识审鉴,确认佛像为真,并且珍品丰盈;二次入堂,与堂主欣赏切磋。本报记者闻及此&永平堂&,便请专家代为引荐,最终登堂入室,一睹永平堂众佛的神采,并记录下堂主风格迥异的收藏故事。
&永平堂&里的&众仙&堂主名叫游卓凡,其人既儒雅谦逊,又开朗大度,对于记者的到访,堂主大大方方地打开藏室的正门。记者所见到的,是藏传佛教的珍贵青铜佛像。宏观的浏览之后,接下来就是微观的了解,游卓凡选中了有代表性的、顶级的6件佛像,一件件地双手捧着,依次安放在平展的桌案上,让记者欣赏玩味,并介绍起它们的一般情况。游卓凡说,这件是北魏时期的&供养佛坐像&高11.8厘米,正中的释迦牟尼佛以&结跏趺坐&的姿势坐于狮座之上,他左右各侍立一菩萨,释迦牟尼和二菩萨都有光环,背光是火焰型,佛像基座有铭文&太和三年赵伯禓造观音像一区(躯)&,查阅历史年表,北魏太和三年就是公元479年。明代早期的&铜鎏金绿度母坐像&,传说中的绿度母,是藏传佛教众多佛母中被供奉最多者,相传她是大唐文成公主的化身、雪域高原的保护神。此尊绿度母像头戴多瓣式花冠,两边大耳各挂一珰,丰胸收腰,左腿盘坐,右腿下垂踩于莲花之上,整个形象为元代至明代早期典型的尼泊尔风格造像模式,坐像制作精良,铸刻细腻,造型典雅,人体的柔和感非常突出,表现出华润、和美、成熟、雅致的风格。此外,隋唐之际的&释迦牟尼立像&、明代的&铜鎏金黄财神像&、清康熙的&铜鎏金弥勒佛&、清代喀尔喀蒙古风格的&铜鎏金四臂观音造像&等等都是佛像中的妙品,文物价值、艺术价值非常高。
十年前结下的&佛缘&望着永平堂洋洋大观的众佛,游卓凡至今仍然心潮难以平静,这些文物的汇集、文物专家肯定性的研判,得来的是这样地不容易。记者和他的话题,也就自然地引向了关于青铜佛像收藏起步的那一天。十年前的游卓凡不叫游卓凡,名叫游永平。其时酷爱传统文化的游永平已收纳了不少东西,或铜钱,或瓷器,或玉器,或青铜,却一点也不敢沾沾自喜,盛情邀请文物专家为自己手里的东西把关,一件件地鉴定下来,结果是这样地让人心灰意冷:淘来的所有&宝贝&,除却一件金青铜佛像而外,其他几乎都是赝品。伤心固然伤心,但性格坚毅的游永平坚定地将那些赝品之类扫地出门;而对这件金青铜佛像格外珍惜,夙兴夜寐而顶礼膜拜,早出晚归必再三看顾。这件金铜佛像是怎样买到手的?为什么其他都假而唯此佛独真?游永平最终把这当作自己的佛缘。他所谓的佛缘,起自文献之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证据,&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使者们回到都城洛阳,带回了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也带回了一些经书和佛像,并开始最早翻译了一部分佛家经典&云云,这些故事发生在汉代&永平&年间,自己也被祖辈、父母不自觉地取了&永平&的名字,看来有些机缘巧合了。谦虚的游永平不敢僭越,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游卓凡,而把&永平&的名字用在自己藏室上,也就有了&永平堂&,以此纪念自己收藏方面的佛缘。
标准佛像的奇功游卓凡有了第1尊铜佛,除工作时间外,便跟铜佛相处一室,非常喜爱,须臾不愿离开,收藏方面也开始受藏友的影响。他说,&深圳收藏协会会长杨传耕先生是我的老师和好朋友,他的收藏经历已有几十年,由起初收藏钱币到转为今天收藏铜镜,有的故事非常富有启发性。1992年,他变现了多年收藏的钱币珍品,与一位朋友&瓜分&了某日本藏家出售的数百面铜镜精品,铜镜到手之后,他对每件铜镜都悉心地研究,几年下来,他已成为知识异常丰富的铜镜鉴定家和研究者,可以滔滔不绝地讲述每面镜子的铸造年代、质地、工艺、镜子里的故事等等&。游卓凡向杨传耕学习,他以自己的第1尊佛像为标准,宁可花高价买真品,也不贪廉价买假货,相继购进了第2尊、第3尊、第4尊佛像,他以这样的&集群&为标准、做样板,日日研习,时时观摩,他在古代青铜佛像知识的累积方面,有如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在他的思想意识之中,青铜佛造像的一般模式有了,而关于佛像的时代、形态、铜质、鎏金、封底、包浆等等辨识的学问又大有长进,佛像的收藏视野进一步开阔了,他后来看东西、买东西的失误日益递减,终归成就了藏传佛教铜像收藏大家的地位。据此,有深圳的文博专家这样认为,&杨传耕、游卓凡二先生的好经验,收藏者不妨一学、不妨一试。&游卓凡说,&文物收藏要执着,但不要固执,固执非常害人,错了却不愿承认,一路错下去,比方说藏了好多假东西却不敢坦然面对,不敢自我批判与反省,这就很可怕。所谓执着,就是沿着自己对文物知识渴望的路走下去,走的过程中,要正视自己的优缺点,要学会扬弃,留下好的东西,抛弃不好的东西,执着还包括收藏思想的坚定。我个人认为,收藏文物其实是在收藏文化,而不是收藏钱财,所以尽管自己有上百尊佛像,尽管其中的一些佛像每尊已经价值百万元,但我从来就没考虑过出售或转让,就是不卖。珍稀的古代文化,何卖之有?放在自己的堂室里,拿来做文化研究之用,那是最为幸福的事情。&&
杨静荣:陶瓷投资和辨伪
作者:杨静荣&&&&来源:文物天地
编者按: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五讲在环境优雅的张一元茶馆举行,主题是陶瓷投资和辨伪。主讲人杨静荣先生,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曾在邯郸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颜料和传统色釉的研究实验工作,1979年调到故宫博物院研究陶瓷至今,是著名的古陶瓷专家。
购自拍场的几件成功升值的器物
2002年在香港佳士得曾拍卖过一件嘉靖五彩盖罐。全世界的同类器只有4件,其中带盖的3件,故宫有1件,但盖子是雍正时期后配的。有一件解放后出土于西郊郝家湾,收藏在首都博物馆。还有一件早年流散国外,收藏在美国阿尔波特博物馆。这四件基本上一样,尺寸也差不多。佳士得上拍的这件是唯一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我的一个朋友大概花了300万元人民币买下。据说后来拍卖行曾找过他,想要以3000万元购回。注意一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嘉靖五彩盖罐的后配的盖,画面上的鱼走向是平行的,原装的那件盖上面的鱼是立起来的。嘉靖时期道教色彩很浓,上面四条鱼,底下八条,寓意四平八稳。加起来12条鱼,和道教有关系,很有意思。
再介绍一件今年上半年中国嘉德拍卖的一件国宝级的器物。图录上写得非常清楚,不是绞胎,而是叫做木流纹。如果要是绞胎,就不是国宝级的了。绞胎是使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瓷泥,像拧麻花一样拧在一起,或直接做胎,或削成片状,镟下来以后,贴在上面,有的在枕头上面贴有出花来。绞胎做起来不太复杂。
有人根据现代陶瓷工艺把这个品种叫做&绞釉&,实际上在古代没有绞釉工艺。绞釉是现代陶瓷工艺发明出来的一种釉。先用白釉放在缸里,然后洒陶瓷颜料,如果要出蓝色大理石纹的,就用氧化钴;如果要出黑色的,就用各种有色金属氧化物的混合颜料;还有其他颜色,如酱色、绿色等。把陶瓷颜料洒进白釉中,拿棍子搅拌,趁着搅拌时的流动性迅速蘸釉。但蘸了几个以后,一缸釉不可能老流动,不流动就混合了,这缸釉就报废了。市场上卖的仿大理石釉,就是这么做出来的。报废的釉料会增加生产成本,成本一高,大家都不愿意做了。现在市场上很少能够看到绞釉的产品出现。
绞化妆土是古代一种特殊的技法,磁州窑系统的陶瓷用的最多。化妆土是一种白色的陶瓷原料,有一定的附着力,可以把它抹在胎的外面,增加胎的白度,但是不能直接做瓷器。过去考古界的陶瓷研究者把它叫做护胎釉,其实在陶瓷工艺学上的标准名称就是化妆土。大概六朝时期的瓷器上就使用化妆土了。磁州窑的胎体是一种叫做&大青土&的高岭土,呈灰白色。这种土现在还有,一般用来做大缸和粗瓷。它的热稳定性能极好。但是灰白色的胎体需要美化,于是白色化妆土就派上了用场。
绞化妆土的技法是首先将白化妆土制成粥状泥浆,抹到胎体上面;黑色化妆土滴洒上去以后,用嘴吹出浮云流水的效果。我从一位藏家拿来的图录上看到这件盘子,当时眼睛一亮。我建议他一定要把这件拍品拍下,绝对值。因为绞化妆土工艺的器物,全世界存世大概不到20件,品相好的就3件。这件盘是3件之一,另外2件是在日本发现的一对梅瓶。国内博物馆藏有几件,比如开封博物馆藏有一件直颈瓶,但品相不是特别好;山西和陕西博物馆各有一件。这件盘子品相完美,是少有的艺术珍品,真正体现了陶瓷本身的艺术美。宋代制作这个盘子的工匠肯定是个技艺超群的大师,可能是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以后,才把瞬间出现的浮云流水花纹凝固在土和火的载体上,令后人叹为观止。古代艺术品只有研究透了,才能发现凝聚在它们身上的古人的汗水和智慧。
这件是鼓钉洗也是出自拍卖行,没有款,实际上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的官窑产品,严格来讲应当是雍正的。为什么这么说?雍正七年唐英曾经在景德镇当督陶官,历史上有过的陶瓷品种都仿出来了,唯独钧窑烧不出来。后来唐英想到可能是原料的关系,就派他的助手吴尧圃到河南禹县神垕窑址一带调查。吴尧圃在那里找到了当年烧剩下的原料,都运了回来,烧成后果然和古代钧窑都一样。后来这批料基本上都被挖光了,交到皇宫保存。唐英用这批原料做实验,有的没有打款,有的有款。故宫藏有不带款的钧窑器,原先和宋代钧窑分不开,老一辈的专家从文献里查知唐英仿过,和打款的器物进行对比,才把雍正仿的和宋代的区分开来。
这件拍卖的不带款的钧窑器,是流传有绪的,我推测应是从故宫流散出去的。一种可能是当年八国联军抢的很多东西,并不是全都拿回国了,而是就地在北京卖了。后来大清国往回收,采取赎买政策,派太监到宫外查找,碰见宫里的旧物就悄悄买回来。还有一种可能是辛亥革命成功后,清帝逊位,但是直到1924年才被冯玉祥赶出故宫,10余年间,从末代皇帝、皇亲国戚到太监都从皇宫中偷出不少文物,有的太监还在外边开了古玩店,也有可能是在这段时间流散民间的。因为这类官窑器物控制很严,是皇帝当笔洗用的,十分珍爱。我看过一份档案,乾隆皇帝发给唐英钧窑的制瓷原料,精确到几斤几两。这也说明这种原料在当时已经枯竭了。
仿钧窑成功以后,唐英利用其原理,结合景德镇原料,发明了另外一种釉,叫做窑变。青金蓝是窑变的一种,俗名叫做雨淋墙。青金蓝花盆都是唐英做督陶官的时候做的。这件三足炉(或者叫洗),底部有&雍正年制&刻款。当时在拍卖预展上看这件藏品的时候,有好几位掌眼人说是新的。但经过科技检测,确实是清代中期。
现在的收藏时代,是真正比眼力,靠知识的时代。上述的这几件藏品,现在都已经升值了,嘉靖五彩盖罐3000万元,绞化妆土盘150万元,还有几件也都超出了当时的拍卖价格。
玩收藏要有经济基础,但也要看怎么投资。老是抱着捡漏心理就容易上当。在瓷器的真伪问题上,所有的拍卖行都有一个概率,最好的拍卖行大概允许失误率3%-5%,如果达到百分之百,那就是伪科学。
单凭眼学的传统经验来鉴定高仿确实有一定的难度。现在有一种作伪方法是新器接老底。这种老底如今在景德镇很值钱,以前卖一二十元,现在涨到了百八十元,如果是官窑精品,甚至可以卖到上千元。买了干什么?无非是做仿古瓷器。我上个月去了景德镇一趟,一个朋友打开柜子给让我看,全是接老底的仿古瓷器,接的天衣无缝,有冷接有热接。冷接是粘上的,热接是拿釉粘上后再经过一次二次烧制,根本看不出来。这些高仿器基本都发到国外了,所以很难见到。我希望大家在鉴定的时候还是应当采取双保险。专家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不打眼,尤其是凭经验鉴定,更要跟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基本上两三个月就能换一个周期。
我在90年代的时候认识的做高仿的人,文化程度都不高。他们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批人,做东西专心致志,一丝不苟,靠自己的技艺赢得了客户。原来景德镇做高仿的号称有五大高手,基本上都是组织者,请一批好的拉坯、画工养着。但90年代的作品现在一眼就能看出来,21世纪以后新冒出的这代人更厉害,文化程度高,高科技也不外行。高仿的成分怎么过关?很简单,他们做完了以后,花钱找最好的单位直接检测,根据测出的数据再做调整,调到完全符合了,才会生产。这是真正的高仿,成本非常高。高仿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必须要拿实物才能做,所以基本都是来样加工,不可能大批生产。
现代陶艺作品也有升值门道
现代陶艺的的收藏也有门道。
这件粉彩牧羊女纹盘底款写的是&1955年景德镇市造&。这是景德镇陶瓷大师张松茂21岁时在景德镇陶瓷学校刚毕业实习时做的,后来流散到收藏家手中,价格不菲。如果是大师自己想回购,恐怕更是个天价。
青花瓷板画《搏》是陶瓷艺术家黄秀乾的成名作品,大概卖了十几万元。后来他创作了一幅瓷板画&双巡图&,画的是两只下山猛虎。我在上世纪90年代《人民中国》杂志上介绍过黄秀乾先生的陶艺作品,日本有一个大企业家看到&双巡图&的照片后,打电话问他1000万日元(约合70万元人民币)卖不卖。黄先生对自己的精心力作出价200万元。这件&双巡图&现在还在他自己手中,已经有人出价800万元。
这件湖南醴陵釉下彩大瓶是1977年钓鱼台国宾馆定做的,上面还有&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字样。当年拿到北京中山公园展览,还被评为一等政治荣誉奖。流散到收藏家手中,而且存世仅一件,极具收藏价值。
赵惠民绘的粉彩《农家乐》瓷板画来自拍卖行。赵惠民(年)是景德镇市政府授与的第一批优秀美术家,擅画传统仕女、人物。该瓷板画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中央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赵惠民一改古装仕女的传统题材,创造了这幅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家乐&场景。所绘人物讲究比例、明暗,不同于传统匠人的古拙风格,可以看出作者受过正统的美术教育和训练。设色则轻松明快,与人物的张张笑脸辉映,烘托出社会主义农民丰衣足食,喜笑颜开,充满了幸福感的欢快场景。这是赵惠民的经典之作,比起他的古装仕女作品,更具历史、艺术和收藏价值。这件作品成交价大约2万元,但现在景德镇从事现代陶艺的商人已经开出高几倍的价格收购,原因是老先生已经去世,而且他的传世作品中画现代人物的非常稀少。
陶雕《童趣》是石湾梅文鼎大师的作品。梅文鼎是广东美术学院毕业的老大学生,属于学院派,艺术风格是抽象和写实相结合。这套《童趣》是为了庆祝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选取古代儿童各种体育运动的形象而精心设计的。过去陶雕卖不上好价钱,做出来后一经翻模,数量就无法控制。但现在不同了,大师的作品就做10个,还都编号。大师做的是一个价钱,他的徒弟修模的又是一个价钱。现在看到的是他当时构思捏出来的小样,比正式的作品小,但是只有一套。像这种原作,又是草稿,比翻模的还要贵。我的一个朋友才花了一万多元就买下来了,后来有人出3万元,他不舍得卖。梅文鼎大师这种既写实又夸张的现代陶艺,如果没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就做不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上文化积淀的深层含义,将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提问:收藏界很多人还是看三代为主,习惯了繁缛的纹饰,其实宋元的东西是很简单的。能否请您结合磁州窑讲一下古代人的审美。
杨静荣:宋代审美观,陶瓷首推官窑,文献记载有3个,一个是北宋官窑,另外两个是南宋官窑。南宋官窑找到了,北宋官窑现在还是一个谜。钧窑现在有争议,有的说是明早期的,有的说是元晚期的,但是官窑的性质没有改变。剩下的就是定、汝、哥。定窑主要是为皇宫烧造日用器皿。从汝窑和官窑能够看出皇家追求的审美情趣。宋代追求的是理性美。中国原来认为玉是最美的东西,瓷器只有到了宋代的时候,才完成了能够达到玉的效果。磁州窑是另外一个体系,简练,说白了是商品,是用最短、最简单的方法能够完成并推销出去的商品。
提问:现在很多收藏者喜欢收藏高古瓷器,您对这些收藏者有什么建议?
杨静荣:越往后发展,高古瓷就越是真正的收藏大家要收藏的。比如已故的故宫老专家陈万里先生,是中国陶瓷考古创始人,号称中国陶瓷之父,他捐献给故宫的全是高古瓷。而且高古瓷无论从升值空间还是研究作用都非常大。
提问:请您谈谈对科技检测的看法以及如何规避收藏风险的问题。
杨静荣:我一直提倡传统鉴定和科技检测相结合,两条腿走路更能把握方向。目前科技检测陶瓷有许多方法,比较流行和切实可行的有如下三种:
一种是热释光,英文Thermoluminescence,是指固体在受辐射作用后积蓄的能量在加热过程中以光的形成释放出来的一种物理现象。这种现象是一次性的,也就是固体在受辐射作用后,只有第一次被加热时才会有光被释放出来。在以后的加热过程中,除非重新再接受辐射作用,否则将不会有发光现象。
对于陶瓷来讲,其中含有大量的矿物晶体,如石英、长石和方解石等,这些晶体长期受到核辐射(如α、β和γ)的作用,积累了相当的能量,因此若把陶瓷加热,将可观察热释光现象,热释光的强度与它所接受的核辐照的多少成正比。由于陶瓷所受的核辐射是来自于自然环境和陶瓷本身所含的微少的放射性杂质(如铀、钍和钾40等),其放射性剂量相对恒定,因此热释光的强度便和受辐时间的长短成正比。在陶瓷的烧制过程中原始的热释光能量都会因高温而全部释放掉,此后重新积累能量,所以最后所测量得到的能量信号是与陶瓷的烧制年代成正比的,这就是热释光断代的基本原理。
上个世纪70年代英国发明了这种方法,可以检测陶瓷的烧成年代,误差在50年左右。这种方法的最大缺点是需要取样,对文物会造成伤害。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科学家发现,外部不确定因素,如机场安全检查的照射和医用X光机的照射等等会对年代检测的准确性造成误导,另外如果是未经烧成的老底拼接的陶瓷,取样测试的老底也会造成对整个器物准确年代的误导。所以在正式检测机构出示的报告书中,均言明:检测结果仅对取样部分负责,而且要保证样品部分未受到上述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要学会读报告书,最好找相关的负责专家帮助分析,方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现在上海博物馆专门主攻热释光技术,据那里的科学家讲,随着检测数据的增多,已经能够分辨出外界干扰因素。
第二种是无损检测器物的化学成分。最近几年仿古者也学聪明了,能够调整胎釉配方,使之完全符合古代配方的理化数据。所以要学会看检测报告,如果其中有现代化工原料,是现代仿品,就不要再抱任何幻想了。但是如果报告显示与古代配方符合较好或者没有发现现代化工原料,并不能说明这件东西就是老的,而是意味着需要研究做进一步的检测和鉴定。
第三种是无损检测陶瓷的年代,其原理是通过检测釉子的老化系数判定该器物的新老。釉是一层玻璃质的物质,烧成后随着岁月的消失会朝着非玻璃质转化,通过检测计算可以判断出大概的烧成年代。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釉的陶瓷测不了;老胎后挂彩的器物测出的是最后的烧成年代,一律告知是现代的。为了保险起见,我建议做此项检测时,可以同时做成分的检测,双保险更有说服力。
还有其他科技检测手段,限于时间不能展开讲了。现在社会上搞科技检测的机构有不少,我提醒大家要货比三家,避免上当。凡是宣称百分之百准确的,一定要提高警惕。
大家关心的规避风险,主要是怕买到赝品。我认为去拍卖信誉好的拍卖行可能风险会小一些。另外有两点也很重要:一是选择好的专家,无论是从事专业研究的还是从事古玩生意的或者是收藏家,眼力都有三六九等之分,如何鉴定他们的水平,是收藏者自己要把握的。第二是与时俱进,相信科学,最好是眼学和科技相结合,争取把失误率降到最低点。
明清状元书画背后的故事
作者:彭俐&&&&来源:北京日报&
朱之蕃今天行走不去别处,径直前往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明清状元书画展》。&状元书画展&,开办半年,门票30元,自2011年9月直至2012年3月。展室不大,只有一间,却陈列明清时代数十位状元的珍贵字画,或自娱而作,或题赠亲友,或述志感怀,或指点江山。明清时代,共有状元三百余人。在此展出的50余位状元字画,乃山东收藏家安吉华先生28年心血凝聚。一室而晤天下状元,半日神交文坛国宝。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深情回眸与静心品味的。回顾中华以往数千年文明与文化,自有不少糟粕沉渣,更有无数美玉真金。持此态度,便是文化自信与自尊。
归允肃:考官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暂且把这个书画展厅叫做&状元堂&吧。&状元堂&的正中,悬挂着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第一,状元归允肃的扇面书法作品。归允肃是江苏常熟人,工诗文,但他的扇面诗是书录唐代岑参的诗《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诗歌描写的是盛唐气象,可见康乾盛世时的状元将它书录是在借古喻今。但&凤凰池上客&的文人雅操,如阳春白雪的孤傲,也表明其特有的心曲。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医生、欧洲&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因立誓而名噪古今:&病人的利益乃我职业的中心,如情况需要将置于我个人利益之上&&&17世纪80年代初,科举考官归允肃也曾立誓:&允肃等素著清贫,谬叨荣遇,期为朝廷遴选真才,不为身家营谋私窟,期诸同事各矢此心&&&归允肃还因学问扎实、人品端方,成为宫廷的一位&经筵讲官&,即给康熙皇帝讲授汉文经典的老师。
潘世恩:80高龄保荐林则徐走近状元沾文气,历史风云入怀间。江苏苏州人&&潘世恩(1769年-1854年),其名字&世恩&是世代承恩泽之意,正好概括其祖孙生平。他本人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进士第一,状元。整整60年过后,咸丰三年(1853年)会试(即科举制度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应考人为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监生)时,他已经是84岁的耄耋老人,应邀参加皇帝所赐、专为通过殿试的新科进士所举办的&琼林宴&。不想,他恰遇他的孙子、礼部侍郎潘祖荫,作为主考官来亲自主持这次会试。想当年,潘世恩在状元及第时,授修撰。修撰,乃一文职官称,全称翰林院修撰。早在唐代已设此官职,掌修国史,明清常将此职位授予一甲第一名进士。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二、三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称号。那么,年仅24岁便贵为一甲第一名进士、并擢升为礼部侍郎的潘世恩,难免有些得意后的浮躁,嘉庆皇帝还叮嘱:&少年得进崇阶,又系鼎甲,宜爱惜名声,切勿恣志,前程远大。&祖孙两人在&琼林宴&上同席、碰杯,这可是自宋朝太祖赵匡胤在汴京(开封)的皇家花园首办&琼林宴&后,朝代更迭历时900年间绝无仅有的科场盛事。同时,又是一个家庭亲情与国家文脉完美对接的美事。难怪潘世恩欣然赋诗,其中有句:&却喜新荫桃李盛,小门生认老同年。&也难怪时人称&公之福祉,三百年一人而已。&咸丰皇帝,更御笔亲书&琼林人瑞&四字匾额赠之。展览说明文称:&咸丰帝即位后下诏求贤,(潘世恩)以八十高龄保荐林则徐、姚莹等人&&&观者会有疑问:咸丰帝即位时是1851年,而林则徐已经在1850年去世。老臣潘世恩再想荐贤,也绝不会为皇帝推荐一位死去的名臣吧?这里有个&时间差&的问题。当时林则徐被发配在外,而举荐他的潘世恩等却不知他已不在人世。《清史稿》对于此事,寥寥数语记之:&海疆事起,林则徐所论奏,廷议多赞之;及穆彰阿主抚,师恩心以为非,不能显与立异。迨咸丰初诏举人才,世恩已在告,疏言林则徐历任封疆,有体有用,请征召来京备用&&&展览玻璃橱窗中,潘世恩所书扇面历历在目:&时学黄老,言好清静&&&该是他晚年心境的真实表露。这与他少小参加家乡童试时的飞扬气概,形成鲜明对照。当时,吴县(苏州)知县想试试他的才气,出一上联:&范文公以天下自任&,他脱口答出下联:&韩昌黎为百世之师。&
傅以渐:开国状元&让他三尺又何妨&这&状元堂&的堂主,即状元书画的收藏人安吉华。想必他一定对清朝的开国状元傅以渐(1609年-1655年)感情最深。不为别的,只为由一名状元成为一代名相的傅以渐,是他的家乡&&山东聊城的老辈同乡。明清状元大多出自江南水乡,水乡之人灵秀见长,文墨灵光。而傅以渐则是少有的北方状元,他的生活经历也粗粝许多,粗犷许多。作为贫寒人家的孩子,他从小勤苦好学,经年累月,方成大器。曾纂修《明史》、《清太宗实录》等。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是他当了国家的大宰相后,乡村自家人因宅基地与邻人发生尺寸之争,各不相让。他收到老爹的求助信后,很快回信,并附诗一首,颇为诙谐而豁达,不愧名相风范:&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老爹见信,心中豁然,主动找到邻居表示让出三尺地基。邻居见状,心亦爽然,也表示愿意让出三尺地基。于是,六尺地基让出,便形成一条&仁义&小巷。
吴宽:状元诗人&诗如杨柳受风&一般状元都能诗,科考就有作诗一项。但大多状元却不是诗人,或者说大诗人中少有状元。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明代状元、诗人、书法家吴宽(1435年-1504年),也是江苏苏州人。他曾任侍读学士,官至礼部尚书。《明诗评》中称:&文定力扫浮靡,一归雅淡,诗如杨柳受风,煦然不冽。&其诗《新月》婉转玲珑:&新月如少女,静娟凝晚妆。亭亭朱楼上,隐隐银汉旁&&&所展其书法佳构,正是&滋润中时出奇崛&,如雪野上时见奇葩,笔意空灵,颇可玩味:&七月欲尽天气清,残月未上江犹明。流萤渡水不一点,立蝉咽秋无数声(明诗人郑善夫《秋夜》)。&对其书法成就,后人评价颇高:&书翰之妙,识者以为不减大苏(苏轼)。&
邓钟岳:提倡&耻感文化&的礼部侍郎邓钟岳(1674年-1748年)是山东聊城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状元。传说康熙曾在他的卷子上批写八个字:&文章平平,字压天下。&但这位礼部侍郎的生平最该记述的,是他倡导&耻感文化&。他以考官身份训导诸生时说:&耻为羞恶之本,干谒标榜、颂词连篇,或因细故,骨肉成隙,耻何在焉?&一对兄弟曾为遗产而诉讼,他则写一批文令二人改悔:&鹁鸽呼雏,乌鸦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儿聚其众,义也;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蜘蛛罗网以为食,蝼蚁塞穴以为避水,智也;鸡非晓而不鸣,燕非社而不至,信也。禽兽尚有五常,人为万物之灵,岂无一得乎?以祖宗遗产之小争,而伤弟兄骨肉之大情。兄通万卷应具教弟之才,弟掌六科岂有伤兄之理&&一番相见一番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原本对簿公堂的两兄弟,见批文而幡然悔悟,抱头痛哭,前嫌尽释,和好如初。
曹鸿勋:打出中国第一口油井。一个家境贫苦的农村孩子考中状元,是科举时代一则典型的&中国童话&。这样的&童话&屡见不鲜,是对许多苦孩子的一种人生激励。首次为国家开采石油的曹鸿勋,就是这样的&童话&中人物。曹鸿勋(1846年-1910年)是山东潍县(潍坊)人,父亲是小买卖人,去世又早,与母亲相依为命,常常饿着肚子读书。他1876年考中状元,曾任陕西巡抚。他最为值得一提的政绩,是于1907年开采油矿,打出中国历史上第一口油井,日产原油1000多公斤。他书写的苏轼《登云龙山》(位于徐州)七句诗,笔法自由奔放,生趣盎然:&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岗头醉倒石作床,仰观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手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张謇:翁同龢栽培&状元实业家&在这&状元堂&的里侧,猛然间看到张謇(1853年-1926年)的大名。这位被辛亥革命推翻的清朝的状元,却在民国时期有了大作为、干出大名堂,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显得有些奇特。有个&状元实业家&张謇在这里,谁还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张謇的字:&立意沉醉,外柔内刚&。其实,我们更愿意看到他书写他最为个性化的语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5岁便将《千字文》背得一字不差。可惜,张家祖上三代未曾获得功名,因此被打入&冷籍&行列。按照清朝科举规定,&冷籍&,即三代没有做过官、或三代以内没有人做过秀才、举人之类的家族子弟,便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也就不得入仕。因此,张謇只能冒用别人家孩子的名字参加科举考试,却最终考中个天下第一。他于1894年,即中日甲午战争前一年考中状元。考试顺利,是因有幸得到饥渴慕才的朝廷重臣翁同龢的赏识与拔擢。殿试前,翁同龢甚至直接向光绪皇帝推荐:&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当19世纪末,清廷帝党、后党之争愈演愈烈时,站在同情、支持帝党的朝臣翁同龢一边的张謇,处境越来越不好。于是,他及时淡出政治纷争,下海开工厂、搞实业,办教育,成为身体力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一代先驱。张謇在自己的家乡&&南通开办当时很有名的大生纱厂。其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打的还是&状元文化&的牌。20世纪20年代,&大生股票&成为国内、特别是上海最为抢手的股票之一。他的经营、办事理念是:&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当记者、写文章,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而社会上其他行业、工作亦然。
王寿彭:跨&朝代&状元创办山东大学若从时间排序,那么&状元堂&的倒数第二末席当属王寿彭(1875年-1929年)。王寿彭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中进士头名,是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前两年的状元,也是山东大学的创始人之一。该所大学的校牌上留其墨迹。他可谓跨&朝代&的一位官吏,1905年曾随同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国考察,1916年起又在民国总统府任秘书。观其书法苍劲老到,吟其诗句冷峻浑厚:&避地希过客,居闲论冷官。每当深夜雨,犹作故园看。古壁晴还湿,荒庭夏独寒。徘徊新月上,时隐莫云端。&
收藏家安吉华:中华需要状元心安康吉祥祝中华,状元精神振华夏。生于孔孟之乡的安吉华,原本只是收藏些铜钱银币之类,无意中发现老祖宗&&宋代的安姓状元父子(安德裕、安守亮)连中两科的奇闻,便转而专注于状元字画的搜集。他说起状元们的掌故来如数家珍,&清代文科状元114位,山东6位,分别是聊城2位、潍坊2位,济宁2位。有人弄错,清末最后一位状元是刘春霖,可不是王寿彭。&状元书画的专题收藏,让安吉华走进了历代状元&&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传递者们的生活天地和内心世界,也让他对中国所独有的状元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我先后收集到60多位状元的300多幅字画。收藏得越多,压力也就越大。这些堪称国宝级的人物的手迹,本该是国家级别的收藏文物,应该更妥善地保存,并为更多人所观瞻。&收藏家安吉华感慨地说:&在北京的这次展出,是我的这些状元字画藏品第一次公开亮相。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幅字画的背后,都有着生动有趣的故事。我在展前,特意拍摄了一个藏品资料片,还整理出一些文字和图片说明册。说明册不多,很快被记者们&瓜分&。说明大家对展览很感兴趣。而更值得我们提倡的,是一种状元精神,向上的精神。&安吉华热爱故乡聊城,&聊城是有名的&江北水城&,大运河沿城流过,海源阁藏书楼是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文化名人古有孙膑,近代有武训、傅斯年、季羡林、李苦禅&&这里文化昌明,堪称文章故里。这次展览中就有两位我们聊城状元的作品。&正是这样具有文化底蕴的环境,培育、促成了安吉华的文化向往。一个民间收藏家的状元情结,实际上是一种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情结。这种深厚的文化情感不声不响,却深流涌动在我们的心底,亦流淌在我们祖祖辈辈人的血液之中。&
青色纳纱云鹤纹方补单褂
身长123.5厘米,通袖长182厘米
现藏首都博物馆。夏季官服。青色纱地,前胸、后背缀方补。方补边长22.7厘米,纳纱绣云鹤日纹为主景,另配有海水江牙,四边框为纳纱如意云纹。颜色以蓝色为主,配色沉稳。
蓝织金子孙龙纹妆花断蟒袍
身长157厘米,通袖长196厘米
现藏首都博物馆。其形制为交领右衽,左右开裾,直身长袍宽袖式。蓝缎地,片金织巨蟒及三十余条小蟒,亦称作“子孙龙”。斜襟有铜扣一个。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国家博物院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青花釉里红如意尊
高 23.5厘米 口径5厘米 底径10厘米
如意尊是雍正朝特有的造型。此尊呈葫芦型,有对称的如意形双耳。外壁绘缠枝西翻莲,以青花绘枝叶,釉里红作花朵,红花配绿叶更显清新雅丽
南京博物院藏
明永乐青花云龙纹扁瓶
青花云龙纹扁瓶是明永乐朝()的官窑瓷,高46厘米。因它腹部的造型是圆形,前人浪漫的将瓶与明月相联想,所以老古玩界的人们亲切的称之为宝月瓶。同许多明代永乐朝的官窑瓷一样,青花云龙纹扁瓶带有异国色彩,这与郑和下西洋的事件有关。您看,它的造型据有伊斯兰教器物的特征,绘青花所用的颜料是产于今天伊朗的&苏泥渤青&料,特点是发色浓重,有铁质黑斑。在器物扁硕的腹部,对称绘着两条好像要腾飞而出的蛟龙。虽然器物上没有绘官窑款,但是腾龙尽显帝王之气。
南京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寿山福海纹炉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上虽然没有书官窑款,但它不仅是明代宣德朝官窑瓷,而且是官窑瓷中的重要器物。炉高58厘米,造型仿青铜鼎。它与一般白地蓝花的青花器不同,是蓝地白花,即以青花为地,白釉表现海浪。浓重的青花发色、青料略有蕴散的缺陷美、仿青铜鼎的造型与满器似要外溢的海浪相融于一体,使青花炉具有憾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令观者为之动容。完整的宣德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仅存一、二件,足以见其珍贵。
南京博物院藏
常聪造铜鎏金观世音像
铜鎏金观世音像,隋开皇三年(583年)常聪造,高18.5㎝。  菩萨头微前倾,戴宝冠,宝缯垂肩。深目高鼻,面容端庄慈祥。脑后有插榫,原应有项光已失。右手上扬持杨柳枝,故又称杨柳枝观世音菩萨像,左手下垂提净瓶。菩萨颈佩项圈,身挂璎珞。披帛跨肩,一端由左肩绕腹缠右臂垂下,另一端从右肩绕膝缠左臂垂下。下身著长裙,裙腰外翻,跣足立于束腰仰覆莲圆座上。座下沿阴线刻铭文:&开皇三年岁次癸卯九月廿八日,佛弟子常聪为息明汪敬造观世音像一躯&。此像铸造精良,是隋代观世音像中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
(故宫博物院藏)
李秳造铜鎏金释迦多宝佛像
李秳造铜鎏金释迦多宝佛像,北魏太和十年(486年),高15cm,宽7.2cm。&&  释迦多宝佛背屏内各有一个独立的舟形火焰纹背光。释迦多宝佛高肉髻,着通肩袈裟,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下为四足方座。座正面刻二持香花的供养人。背面为释迦牟尼说法像,火焰纹背光,内为圆形头光,高肉髻,袒右肩袈裟,衣纹细密规整,有毛绒质感,带有鲜卑民族的文化特征。右手作说法印,左手握衣角,两侧各一供养人。座上刻发愿文:&太和十年,□□□人李秳自为己身□多宝像一区,□家大小,见世供□,所求如愿。&  据《妙法莲花经&见宝塔品》等佛经记载,释迦在七叶窟说《法华经》时,地下涌出七佛宝塔,悬于空中,多宝佛于宝塔中踞狮子座,对释迦赞叹有加,并分半座给释迦,二佛并坐,共同说法。一时间天上万种香花纷纷飘下,坠于众生之上。就一般情况判断,凡二佛并坐者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应视为释迦多宝题材。二佛以多宝佛为主,所以发愿文中常常将多宝佛排在释迦佛的前面,有的甚至只称多宝佛而不称释迦佛。从现存作品看,此图像可能为中国首创。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文物保护神”谢辰生:平生只做一件事
作者:钱静华&&&&来源:常州日报
&谢辰生在家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繁华的北京城,当人们在古建筑前神往的时候,有位老人是特别感到欣慰的,因为他以&以身殉城&的勇气打过一场&古城保卫战&。他就是被人们称道的&中国文物保护神&谢辰生。2009年在中国&文化遗产日&那天,87岁的谢辰生被授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致辞时,谢辰生平静而有力地说道:&我已是来日无多,希望能为我们国家的文物保护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京城北安贞里的一个普通居民区,顺着昏暗的楼道走上三楼,便是谢辰生不足30平方米的&陋室&:水泥地面,墙面斑驳,一张破旧的书桌、一对老式的沙发,一张狭窄的小床,余下的全是书和药品。显眼的则是沙发上方的一面锦旗,上书&恭祝谢老米寿:平生只做一件事,热血丹心护古城。&&全国文保志愿者同贺&。
邂逅郑振铎,走进文保界&祖父是武进罗墅湾人,早年就离开了故土,始终乡音未改,&谢辰生说,尽管自己出生在北京,但对家乡还是很有感情,前些年也多次来常。坐定于书桌前,谢老沉浸于往事的回忆中。谢辰生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祖父谢愃,嗜书成癖,《说文解字》、《文心雕龙》、《何氏语林》、《唐文粹》悉数收藏。祖母朱夫人善书能文,经常教孙儿念《唐诗三百首》、《诗经》等,并给他们讲《史记》、《西游记》故事。正是在这个环境中,培养出了谢辰生的堂兄谢国桢&&我国著名的明清史和版本目录学专家。谢辰生幼年一直生活在谢国桢家,耳濡目染,所以从小就爱好文史。年轻时的谢辰生一心向往干革命。1942年秋,谢辰生要读高二了,家里给他一笔钱款交学费。然而,他校门也没进,就带着弟弟和侄女离家出走,直奔革命圣地延安。&那时,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让我热血沸腾,就想着赶紧去延安,参加抗战。但又没路费,也不敢跟家里要,于是就先革了学费的命。&但是理想敌不过现实的插曲。那时从北京到延安,要先经河南再到西安,然后辗转到延安。由于路费捉襟见肘,他让弟弟和侄女先行一步。待他卖掉自行车,再匆匆赶往西安时,国民党已经封锁了边区,延安顿时变得遥不可及。1946年春,谢国桢带上谢辰生一块赴上海购书。甫至申城,著名文物鉴定、金石、版本目录学家徐森玉先生请谢国桢兄弟俩吃饭,郑振铎先生也在。席间,得知郑振铎既要从事民主运动,还要研究文物,事务繁忙,需要个帮手,谢国桢赶紧向他推荐了谢辰生。随后的日子,谢辰生几乎成了郑振铎府上的一员,&每天一早就去工作,中午就在郑家吃饭&,吃了饭,就继续干活。他协助郑振铎编辑出版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蕴辉斋名画集》《域外所藏中国名画集》等著述,还帮徐森玉编辑了《甲午以后流入日本文物之目录》,为后来从事文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郑先生对文物的挚爱,影响了他的一生。郑振铎对文物保护的痴情让谢辰生惊讶而钦佩。1947年,大量文物外流,郑振铎痛心疾首,四处举债,抢救了600多件汉、魏、隋、唐的古明器陶俑。他的举动,当时连巴金都觉得不可理喻。待新中国成立,他悉数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直到这时,他还是债务缠身,周总理知道了这事,就说&他的债由国家来还吧&。1949年11月,郑振铎被任命为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谢辰生跟随而至,心里盘算着到这里从事文物研究,郑振铎则&一票否决&:你搞文保工作吧,这事比研究更重要。
倾心文保,执笔一系列法规文物局成立伊始,鉴于旧中国文物流失、文物被盗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保护文物、颁布法规是当务之急。谢辰生到文物局工作,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起草文物保护法规。郑振铎先生交代,先搞禁止文物出口、考古调查和发掘等几个单项的法规文件,并对文件的内容和重点逐一做了指示。万事开头难。年轻的他面对这一重任有点心里发怵。好在郑振铎先生帮助了他,把他收集的民国时期国民政府颁布的文物法规和一些国外的文物法规等资料提供给谢辰生,并进行了指点。后来又在王冶秋和裴文中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几次修改,《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终于出炉,结束了我国文物被人任意掠夺的历史。谢辰生从中认识到:&文物保护是个事,而且是个大事。&&保护&是文物工作的基础,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的前提。如果文物都保护不下来,给毁坏了,没有了研究对象,还谈何学术研究。从此,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到文物保护上。卓越的工作业绩让谢辰生有了&文物局一支笔&的美誉,成为新中国文物法规制定的主要参与者和执笔人,也是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见证人。如日,政务院颁发《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1953年10月,颁发的《关于在基本建设工程中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1956年,为配合全国掀起的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国务院又发出了《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1960年颁布的《文物保护暂行条例》;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谢辰生先生一辈子案牍劳神,虽然这些文件都经过他的手,但由于法规的特殊性,都不可能署他的名字。
一身是胆,上书力谏一位文物保护志愿者说:&他通天。&直接上书中央领导对谢辰生而言已不是什么新鲜事。1984年上书胡耀邦,反映文物与旅游的问题;1985年给谷牧同志写信,反映古尸展览问题;1994年给中央领导同志上书,表明他对广东虎门靖远炮台因修建高速公路中架设桥梁而移动的立场&&一连串的&上书&举动,无不是关乎文物保护的大事,其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古城保卫战&是谢老前些年的辉煌一役,他在给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的一封信中写下了这样的话:&我现在已经80多岁了,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情(文物保护),现在我已决心以身殉城!&
2000年,北京出台危旧房改造5年计划,一片片老城胡同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消失。谢辰生连同20多位专家学者上书中央,这封题为《紧急呼吁&&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告急》的信直斥拆除行为严重破坏举世闻名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格局、风貌,并违反北京人文奥运精神,将会成为千古罪人。这封信使得5年拆除计划只执行了两年多就停了下来。日,谢辰生再次致信中央领导,呼吁中央支持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保护北京古城的正确政策。信中说:&北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名城,国际上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保护好并使之传至后代,不仅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历史责任,而且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责任。&&北京古城是国之瑰宝,是民族瑰宝,也是全人类的瑰宝,对它的保护是有国际影响的。&
2005年,谢辰生和很多古城保卫者的呼声得到了国务院的支持。国家颁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对北京市旧城进行整体保护,明确规定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的建筑形态。同年,他和10位老专家一起上书中央领导,推动了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出台。然而,成功的喜悦背后,谢辰生也有眼睁睁看着文物、古建筑被毁坏,而无能为力的无奈和心痛。时至今日,那些由他亲手起草的法律法规,能起到的掣肘作用有时微乎其微。&加强文物工作的领导,充实文物机构,树立文物部门的执法权威,加大对破坏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这是我现在最大的希望。&
事实上,90高龄的谢辰生依然活跃在文物保护战线,他家的电话俨然成了文物保护热线:哪个四合院要拆,哪里的老城墙要拆,哪儿的古街道要拆&&全国各地的文保志愿者总能想起给他打个电话&求救&,一经核实,他又会为此大声疾呼。在记者采访的两个多小时时间里,他就接听了好几起&投诉&。家里没有电脑,与文保相关的信息他却了如指掌,因为志愿者会经常上门送最新的资料给他阅读。&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个民族就不存在了,&谢辰生说,&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与载体,如果文物灭了、没了,等于这个民族断了根,丢了魂。如果不是这样来考虑问题,我也就没有这么大的劲。&&
人物简介谢辰生,日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常州。曾任郑振铎业务秘书,我国文物界著名专家。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的定义。现为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
8785人关注
8785人关注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郑和下西洋电视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