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住村头,卿居巷尾.这是谁的蛋诗词?

本站启用新域名: ,谢谢您的光临!
当前位置: →
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形象(1)
&&&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偶向江边采白蘋,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 【注】赛江神:民间迎神赛会。掷金钱:以钱币占卜。
&&& (1).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 (2). 请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人物的心理的?5分
&&& 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水仙花&&&&&&&&&& 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
宋 刘邦直 &&&&&&&&&&&&宋 黄庭坚
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①为骨玉为肌。
仙风道骨今谁有? 淡扫蛾眉篸②一枝。 &暗香已压酴醿③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 【注】①水沉:沉香木。②篸:同&簪&。③酴醿(t&m&):花名,色白味香。
&&& (1)这两首诗突出表现了水仙花的哪两个共同特征?(2分)洪培欣语文
&&& (2)这两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5分)
&&&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 (1)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4分)
&&& (2)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钟陵禁烟寄从弟
落絮飞花日又西,踏青无侣草萋萋.
交亲书断竟不到,忍听黄昏杜宇啼.
&&& 注:①禁烟:指寒食节,这一天,家家禁止烟火,进行祭祖、踏青等活动。
&&& (1)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就诗歌首旬中&落絮飞花&和&日又西&两个意象加以分析。(4分)
&&& (2)试分析诗歌结句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4分)
&&& 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壁立,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 【注】黄几复:与黄庭坚少年交游,当时在南方做官。
&&& 治病不蕲三折肱,蕲,通&祈&,求。此句称赞黄几复不从官场世故中谋求升官发财。
&&& (1)这首诗的颔联(第二联)包含了哪些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怎样的境况?洪
&&&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6分)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②谷登场。
老牛粗了③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 [注]①此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清初画家曾借此题画。诗人做过地方官吏,熟悉农村情况。他多遭贬谪,厌倦官场,正好借这
&&& 乡村的野朴淘洗心情,抒发胸中的积郁。②窦:水道,水沟。③粗了:刚了结。
&&& 1、一、二两句,勾勒出了农村的景象。 (2分)
&&& 2、 三、四两句取象老牛,诗家评说&用意很深&。对诗人的&用意&,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早秋①
(明)袁凯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共参差。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
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尤多宋玉悲。
&&& 【注】①此诗为袁凯1356年所作,此时诗人正好40岁,人到中年;而1351年,韩山童等发动河工起义,1353年,张士诚率盐丁起兵
&&& ,攻克高邮等地,1355年刘福通率红巾军起义,1356年朱元璋的军队攻下金陵。
&&& (1)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诗有何作用?(4分)
&& &(2)指出&宋玉悲&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尾联在写法上的特点。(6分)
&&&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①。
&&& 注:①却关:打开门闩。
&&& ⑴ 作者用& &和& &两个字(用原文回答),塑造了一个的儿童形象。(4分)
&&& ⑵ 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九、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忆王孙 春词
&&& 萎萎芳草忆王孙①,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 【注】①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 1.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4分)
&&& 2.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但其
&&& 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做简要的分析。(4分)
&&&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 ⑴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
&&& ⑵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
&&& 一.①一个深情思念深刻挂念着心上人的年轻女子形象。(2分)
&&& ②这首诗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1分&偶向&&还随&句中的举止表现其心不在焉、精神恍惚的神情,皆因思念远人
&&& 而心烦意乱2分;接着&暗掷金钱&,牵挂远人又怕人取笑,只好悄悄进行,逼真而细腻的写出了女子的挂念之情、羞涩之态,极富生活情趣。2分
&&& 二.(7分)
&&& (1)晶莹澄澈,幽香弥漫。(第1点如答&清雅高洁&类也可)(2分)
&&& (2)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用&寒香寂寞&&仙风道骨&&淡扫蛾眉&勾勒了水仙花的动人情态。②第二首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写水仙花骨如沉香肌如玉,表现水仙花的晶莹澄澈之美;再将水仙花与酴醿、寒梅对比,突出水仙花的幽香。(5分,第1点2分,第2点3分)
&&& 三、(1)梅花。(2分)开放时间--未到春天;形态特点--有雪具有的白色,有雪没有的香味。(2分)
&&& (2)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不同环境(1分)进行对比(1分)。赞美梅花不论遭遇冷落还是身处富贵都一样高洁的品质。(2分)
&&& 四、(1)(4分)&落絮飞花&,描绘了柳絮漫天飞舞、飘荡不定的情景,(1分)寄托了作者远离亲人的飘零之感;(1分)&日又西&,写日出日落,日复一日,时间漫长,(1分)突出了作者一。天处在思念亲人的情感煎熬之中。(1分)
&&& (2)(4分)古人多用杜鹃啼鸣表示思乡,黄昏时分,杜鹃哀啼,自然引发诗人思归之情;(2分)&忍听&,即&不忍听&,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愁情。(2分)
&&& 五、(1)对偶、对比、借代(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上句追忆了当年相聚的欢乐,下句描写了友人久别的凄凉。(2分)
&&& (2)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关切)与赞颂之情(.1分)。
&&& 六、1、丰收(2分)
&&& 2、诗人借刚释重负、卧坡吃草的老牛抒发内心的郁闷:自己仕途坎坷,官场劳顿,何异于老牛的耕耘之债?然而老牛的役债有了结的时日,而自己何尝不想卸却重负,舒闲疲惫的心呢。(4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 七、(1)江边铺满东倒西歪的菰蒲,长着高低参差的菱花和菱叶,②点明江上早秋季节,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 (2)①身世飘零之若。②光阴蹉跎之叹。③穷途落魄,功业无成之伤感。④战祸连年,社会动荡之忧患。⑤借景抒情或者用典。
&&& 八、⑴&疑&&急&,塑造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也可参考&好奇、急切、兴奋&等。)
&&& ⑵流露出了诗人悠闲自得、恬静闲适的思想情趣。(提示:&不系船&的无心;钓鱼湾的恬静;春风&吹&的生气盎然。诗人给我们展示了
&&& 一幅风景画:村庄、柴门、小船、儿童&&静中有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 九、1.(4分)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 2.(4分)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魂断&指思乡之情;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
&&& 十、⑴&清&。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
&&& ⑵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
鉴赏诗歌形象(2)
&&&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处士卢岵山居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 (1)试分析本诗的颔联或颈联景物描写的特点。(3分)
&&& (2)这首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卢岵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4分)
&&&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4分)
&&& 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仗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4分)
&&&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 注:①南宋诗人,一生穷困潦倒,漂泊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 (1)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的妙处何在?(4分)
&&& (2)有评论家认为后两句&不落众人窠臼,另翻新意&,请对此作简要分析。(3分)
&&&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6分)
(唐)冯廷巳
&&& 睛雪小国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篷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
&&& 会少。
&&& 1.作者通过&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析。(2分)
&&&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正中(冯延巳)词除《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阕最暄赫外,如《醉花间》之&高树鹊衔巢,斜月明
&&& 寒草&,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高阁&,孟襄阳之&疏雨滴梧桐&不能过也。&有人认为&斜月明寒草&句读来不顺,如将之改为&明月斜寒草&似乎更
&&& 上口,意境也不为差。你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4分)
&&& 六.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百嘉村见梅花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 注:龚鼎孽(),字孝升,崇祯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做太常寺太卿,康熙时官至礼部尚书。
&&& (1)诗中是怎样写梅的?梅在本诗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 (2)这首七言绝句后两句的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是哪一个字?为什么?(4分)
&&& 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①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 (1)这首诗酸用了哪些意象米表达离情乡思?(2分)
&&& (2)有人评论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4分)
&&& 八、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 (2)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金)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 (1)诗歌前两句营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4分)
&&& (2)第三四两句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 的特点
&&&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 参考答案
&&& 一、(1)颔联写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见,是近景。(1分)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
&&& 石清晰可见。(1分)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特 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1分)
&&& 或: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的远景。(1分)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弥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弯弯
&&& 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1分)这两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高峻、幽深、奇特。(1分)
&&& 补充说明:原诗&千风随雨暗&应为&千峰随雨暗&。如未更改,可将答案中的&山峰&改为&千峰&之意亦可。答出风雨之中环境幽暗即可。
&&& (2)衬托。(1分)对卢岵山居清幽景色的描写,反映其生活的古朴,人品的高洁。(1分)描写满山的荞麦花,显出一片洁白,与处士山居风光相映,使读者对卢岵处士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2分)表达了作者对处士的景慕之情。(1分)
&&& 二、①一个形单影只、陷人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2分)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1分)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1分,意思对即可)
&&& ②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2分)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2分)
&&& 三、(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依仗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4分)
&&&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是&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4分,各2分)
&&& 四、(1)(4分)写天空飞翔的鸥鸟,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意,组成一幅动静相间的江上秋色图(要点:&生意&或&动静&,2分);成双的鸥鸟反衬了诗人的孤单,使诗人孤寂的心情跃然纸上(要点:&孤单&或&孤寂&,2分)。
&&& (2)(3分)前人写柳,折柳赠别,咏柳赋别,总与&别&相关,本诗写柳表达&留&之意,与&不别&联系在一起;借柳系舟的意象,通过企盼将来安定、舒适生活,表达现在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要点:分析出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或漂泊之意,1分;分析出一种&新意&2分)
&&& 五、1.(2分)作者用&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出&小园&蓬勃生机的早春气息。 (1分)词句中春虽未到,但不远矣,概因日晴雪融,梅花盛开,池水碧绿,在点明&小园&已经充满了活力与生机,这都是大地苏醒的先兆。(1分)
&&& 2.(4分)同意王国维的看法。(1分)词中的&月&是&斜月&,说明此时的月并非满月,光为微光,这样的月光照在夜晚生出寒气的草上,渲染出一幅冷、寂之境。(1分)再与前句&高树鹊衔巢&结合起来,环境的特点更为清晰。(1分)而如改为&明月&,则光线小同,意境也会不同。(1分)(如答同意&有人&的看法,分析合情理,能自圆其说,亦可。)
&&& 六、(1)梅言志。借梅花表达思乡之情,苦闷寂寞之意。
&&& (2).&寒&。(1分)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1分)表达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2分)&惊&或&客&,分析正确,表达情感正确也得分。
&&& 七.(1)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
&&& (2分。写出三个意象得1分,五个意象得满分。)
&&& (2)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偏偏在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4分。五个层次,每层1分,答对四个层次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 八、(1)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 九、(1)前两句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出诗人居处清幽的意境。首句诗人用&瘦&&字将具有清瘦形象的竹和具有清瘦风格的诗联系起来,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第二句的&人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在月光中发出幽香,这香气浓郁、悠长,还伴随诗人进入梦乡。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融合在诗句中,这就构成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高妙意境。(能答出&清幽&&的意境,得2分;有恰当的分析,得2分,意思对即可)
&&& (2)三四两句写今夜之月不肯下西厢,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这种遗憾或幽怨,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从沟通;也许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的一种感受。(能答出第一问,得2分;第二问具有开放性,答案符合&遗憾或幽怨的情绪&特点且能自圆其说即可得2分)
&&& 十、①,高洁,淡雅,朴素.②,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鉴赏诗歌语言(1)
&&& 一.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5分)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宿云散洲渚, 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 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 偶此成宾主。
&&& 这是一首描写雨后景色的诗。愚溪在湖南永州。第一句中的&散&,第二句中的&明&,很具有表现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 二.阅读下面一组唱和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州湓水梦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 【注】唐元和年间,白居易谪江州,元稹贬通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难通音问。
&&& (1)记梦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是古诗中常见的手法,而这两首诗却能巧妙构思,翻出新意。试分别简述这一特点。(4分)
&&& (2)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
&&& 到。&你认为元稹的这首诗,从语言看,属于&初关&或&重关&哪种情况?为什么?(4分)
&&&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广陵花盛帝东游, 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 三千宫女下龙舟。
&&& 凝云鼓震星辰动, 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 迷楼还似景阳楼②。
&&& 【注:】①隋炀帝为东游广陵(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 ②迷楼:隋炀帝筑。景阳楼:南陈后主筑。
&&& (1)颈联哪两个字用的最为精妙?请指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 (2)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 ⑴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
&&& ⑵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
&&& 五、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①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 [注]①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②煮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 (1).试结合全诗分析首句的&冷&字好在哪里。(3分)
&&&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分)
&&& 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 (1)总体把握全诗诗意,分别说明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在诗中的作用。(4分)
&&& (2)诗的第四句,历来被人称之为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 七、阅读下面一首金代诗歌,然后回答题。(8分)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②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 [注]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
&&& (1)第二名诗中的&似流水&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 (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
&&&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宋]吴锡畴①
&&&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
&&& ,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 九.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 (1)前人评价说:&时有幽花一树明&的&明&字用得极妙,请结合前两句诗说明&明&字妙在何处。
&&& (2)&满川风雨看潮生&一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 十.阅读下边这首唐诗,然后回答文后问题(两小题共6分)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 [注]绿,以酒的绿色代酒。
&&& ①&炉存火似红&一句中的&似&用得很巧妙,请对其进行简要赏析。(2分)
&&& ②这首诗是如何把个人之愁与国事之忧结合起来的?请分析说明。(4分)
&&&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 张 少 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 (1)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
&&& (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
&&& 参考答案
&&& 一、答案:&散&字呼应题目中的&雨后&二字,点明天气;写出了低压在洲渚上的黑云逐渐消散,给人以天高气爽的感觉;一个&明&字紧
&&& 扣题眼&晓行&二字,交代时间;写出了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金色的阳光遍镀村坞,四野一片清明澄澈的秀美景色。(3分)这两个动词使雨
&&& 后朝日图更有动感,蕴满生机;也暗示了诗人的舒畅愉悦的心情。(2分)
&&& 诗歌鉴赏
&&&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题中&愚溪北池&,在零陵西南愚溪之北约六十步。此篇着重描写愚池雨后早晨的景色。
&&& 起首两句,从形象地描写雨后愚池的景物入手,来点明&雨后晓行&。夜雨初晴,隔宿的缕缕残云,从洲渚上飘散开去;初升的阳光,照射进了附近村落。这景色,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使人开朗,舒畅。三、四句进一步写愚池景物,构思比较奇特,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高树临清池&,不说池旁有高树,而说高树下临愚池,是突出高树,这与下句&风惊夜来雨&有密切联系,因为&风惊夜来雨&是从高树而来。这&风惊夜来雨&句中的&惊&字,后人赞其用得好,宋人吴可就认为&&惊&字甚奇&(《藏海诗话》)。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末二句,诗人把自己也融化入景,成为景中的人物。佳景当前,正好遇上诗人今天心情舒畅,独步无侣,景物与我,彼此投合,有如宾主相得。这里用的虽是一般的叙述句,却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更加烘托出景色的幽雅宜人。有了它,使前面四句诗的景物描写更增加了活力。这两句中,诗人用一个&适&字,又用一个&偶&字,富有深意。它说明诗人也并非总是那么闲适和舒畅的。
&&& 二.(1)白诗不说因自己想念微之而&梦见君&,而说因微之过于想念自己而使自己&梦见君&,这就有新意。元诗又不同于白诗,白诗记梦以写思念之情,元诗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深刻巧妙,人所不至。
&&& (2)元诗自然属于越过&重关&一类,因为他用平常的语言获得了新奇的意思,比锻炼出新奇的句子更为难得。
&&& 三.(1)&动&和&浮&两字用得最为精妙(1分)。两字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动&字把震天的鼓声使行云凝滞并使星辰摇动的赫赫声势描绘了出来(1分);&浮&字把旌旗闪动时日月在波浪中的浮动的画面再现于漠者眼前(1分)。(如认为&震&和&开&用得精妙,言之成理亦可)
&&& (2)诗歌表达了对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荒淫无道而导致身死国灭的感慨(2多})。全诗运用借古讽今、铺陈夸张的手法(1分),前三联再现隋炀帝不惜民力开凿运河,率众多禁兵和宫女游乐的情景,尾联揭示其亡国命运,从而抒发了作者的深沉感慨(3分)。
&&& 附赏析:隋炀帝杨广为了东游广陵(扬州),不惜倾全国民力财力开凿一条运河,即今通济渠。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这首《汴河亭》诗,当是作者在南游中经过汴河时写的。诗写得笔力劲健,气势雄壮,语言华美,意境阔大,且感慨深沉,讥讽无情。诗人对隋炀帝这个历史亡灵的鞭挞,实际上是针对晚唐政治腐败,统治者生活奢靡的现实而发的。
&&&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点:
&&& 一是在写景叙事上的&示观&描写。所谓&示观&,就是通过艺术想象把未曾见过的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许浑经过二百年前修筑的炀帝的行宫汴河亭时不由得感慨万千,浮想联翩,炀帝当年那种穷奢极欲的情景仿佛呈现在眼前。这就是诗的前三联所描写的内容:
&&& 炀帝为了东游广陵赏花玩乐,将那从昆仑山流下来的黄河水分引凿渠,修了一条运河;运河一修成,&百二禁兵&即皇帝卫兵就跟着皇帝辞别了宫庭,&三千宫女&也伴随着皇帝下到龙舟;一路上鼓声震天,旌旗如林,浩浩荡荡,奔赴广陵。这一切,诗人都只是&想见&而并未亲见,但却写得这般情景生动,使读者犹如亲见,这就是作者进行的&示观&描写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 二是诗的意境的动态描绘。诗中&劈昆仑&、&下龙舟&、&星辰动&、&日月浮&等句中的&劈&&下&&动&&浮&,以及&游&、&震&、&拂&、&开&等字,都是动词,因而就赋予全诗意境以活动的体态,形成了骏马走坂之势,给人以形象飞动之感。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诗人在进行这种动态描写时,能够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虚构和夸张。象颈联&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两句,其中的&鼓震&、&旗开&当是历史事实,但是鼓声能上入云霄,把行云挡住并使星辰摇动;旗帜能&拂浪&,在旌旗闪动时又能使人看到波浪中日月的浮影;这却分明是诗人的创造性想象,是虚构和夸张。诗的首联、颔联本来已经写得很活脱,很有气魄,再加上这样一个颈联,就更显得造形生动,气象雄豪,简直是把杨广东游的那种赫赫声势、巍巍壮观的豪华盛况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两句诗实是全篇的&警策&。
&&& 三是&卒章显其志&。白居易曾说他的&新乐府&是&卒章显其志&。许浑这首诗也巧妙地运用了这种写法,诗的前三联基本上是冷静地客观地写景叙事,单看这三联几乎看不出作者的倾向所在。只是到了最后一联,&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才忽然笔锋一转,把对事件的评判,写诗的旨意,一下子袒露了出来。诗人&显志&的方式也很别致。他笔下的末联不是前三联所创造的形象的自然延伸,也不是对炀帝东游景象的直接批判,而是另起炉灶,凌空一跃,一下子跃到&义师&、&迷楼&上去了,对炀帝游荡荒淫所招致的亡国后果作了严肃的评论和无情的嘲讽。但又不是直言指斥,而是把炀帝为了淫乐而修的&迷楼&与南朝陈后主的&景阳楼&相比,把人们的视线和思绪又拉回到眼前的汴河亭,解景生情,发人深思,无限感慨都在意象之外,这样的结尾是很有韵味的。
&&& 四、⑴&清&。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
&&& ⑵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
&&& 五、(1)(3分)&冷&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1分)首句写郡斋天气的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在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于是诗人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1分)。通过一个&冷&字,虚实结合,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很巧妙地表达了出来。(1分)(未答到最后一点,但前面各点的分析较具体,也可以给3分)
&&& (2)(4分)作者的感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1分)写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想送酒去安慰都是这种情感的表现。(1分)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即作者心中的寂寞之情。(1分)&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身处郡斋的寂寞,想送酒去安慰山中的道士,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化解。(1分)
&&& 六、(1)《寄诸弟》是一首怀人诗。诗的第一句点明白露时节秋草生满庭院的季候特点,说明了思念诸弟的原因,诗的第二句则与诗的题目呼应,直接点出了思念诸弟的题旨。
&&& (2)这句诗描写了&芭蕉叶上独题诗&的生动细节,&芭蕉&的意象,历来与怀人有关;而蕉叶题诗寄人,既新颖又别致。句中一个&独&字,更是集中体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思念之情。
&&& 七、(1)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2分)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1分)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之情。(1分)
&&& (2)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3分,&秋天原野&1分,&牧童吹笛放牧&1分,&闲适平和&1分)与 &干戈扰扰&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1分)
&&& 八、(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
&&& 九、(1)&明&意为&闪亮&,它把作者在春雨欲来,阴云低垂的阴暗氛围中行舟时,突然发现岸边野花不时闪现.那明丽的色彩打破沉闷的气氛,让人眼前一亮,顿觉怡然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十分巧妙地暗写出船在水中前行的动态。
&&& (2)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河水上涨,春潮奔涌而来。(2分)作者静观风雨春潮,表现出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或:作者看风雨吹打,潮水起伏,表现出孤寂、失意的不平静心态。)(2分)
&&& 十、①在荒凉的环境中,眼前出现了熊熊之火,通过一个&似&字,写出了作者的幻觉,表达了作者对家庭温暖、百姓和乐的强烈渴望,点明了作者生活的艰难。
&&& ②作者起笔写国家动荡不安,战事使百姓苦不堪言,然后通过&乱云&&薄暮&&急雪&等景物写自己的愁苦。情景交融。接着写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酒葫芦早已丢掉,酒杯空空如也;没有柴火,只有空空的炉子。最后又回到对国家的担忧,数州没有消息,不知情况如何,自己只有愁坐。
&&& 十一.(1)&空&:徒然。 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意思对即可)
&&& (2)、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 。&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 ,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 。(意思对即可)
鉴赏诗歌语言(2)
&&&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0分)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①过
水自潺湲日自斜, 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 不见人烟空见花。
&&& 【注】泉州军:唐末一支军阀部队,据载,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 ①请结合诗句谈一谈首句中的&自&和最后一句中的&空&&的艺术效果。(4分)
&&& ②有人评价&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立意相仿,但在角度和写法上又有不同,试结合诗句分析。(6分)
&&&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6分)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注】①仁宗康定元年八月,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此词作于知延州时。
&&& (1)上阕说边塞&风景异&,&异&在哪些方面?
&&& (2)词中词人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表现在哪些方面?
&&&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6分)
寺忆曾游处, 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 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 注: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成都新津,写了《游修觉寺》。
&&& 1、评家说,一个&忆&字,一个&怜&字最是深情。请作赏析。(3分)
&&& 2、颈联有两个字表明了时间的推移,是哪两个字?时间的推移表明了什么?(3分)
&&&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7分)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 1.请分析首句&竟&的表达效果。(3分)
&&&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 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 [注] ①林逋,北宋有&梅妻鹤子&之称的隐逸诗人。  ②金谷,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后荒芜。
&&& (1)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4分)
&&& (2) 这首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上阙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 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千山已尽一峰孤,立马行人莫疾驱。
从此蜀川平似掌,更无高处望东吴。
&&& 注: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作者由静江府(今广西桂林)调任四川制置使、成都知府。成都北面有望乡台。此诗作于入川赴任之
&&& 时。这里用它为题,不一定实指其地。
&&& (1)本诗是怎样以&望&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 (2)&从此蜀川平似掌,更无高处望东吴&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什么感情?请简要赏析。
&&& 七.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花间合,孤城②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 注释: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到惠州(今属广州)安置。②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
&&&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一问一答,写东风所到之处,一片郁郁苍苍,传达出春来不可阻遏之势。
&&& B.前两联描写春光之盛,颈联暗转,以所闻之禽声和所见之江色引出诗人愁绪。
&&& C.尾联极写愁思之深,将愁人格化,说自己无计驱走忧愁,反倒被愁推到酒边。
&&& D.本诗以&春归&为题,描写了诗人在浩荡春风中回到故乡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 ②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 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3分)
&&& ③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4分)
&&& 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柏林寺南望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 (2)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4分)
&&& 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 (1)、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2)、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 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7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作此诗。
&&& ①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4分)
&&& ②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 ⑴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2分)
&&& ⑵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 参考答案
&&& 一.①A描绘出了泉州军洗劫后,村落一切自生自灭,渺无人迹的荒凉萧条的景象。
&&& B&自&与&落&不是前后对仗却在首尾呼应,使得整首诗都呈现一种空落之感。借以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 ②相仿之处:同是描写战乱过后残破的景象。
&&& 不同之处:
&&& A杜诗从大处着笔,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写出国家残破的景象;而韩诗写的是&村破&从小处着笔,以一个村落作为整个国家的缩影,以小见大。
&&& B杜诗直接写出有什么,不说无什么,有草木而无人烟的空落荒凉之意令人思而得之;韩诗既写有什么又写无什么,将有的景色&鸣鸦&&花&与没有的景色&鸡犬&&人烟&进行对比,更鲜明的表现出了千村万落正常生活已如同&寒食&一样萧索的荒凉破败。 (答衬托也可)
&&& 二、(1)战地荒凉、边声肃杀、守城孤危。(3分)
&&& (2)肯定将士戍边的英雄气概,同情征夫撇家的悲苦处境,不满朝廷御边的消极策略。(3分)
&&& 三1、①宾语&寺&与&桥&提前,突出游览的处所,诗人对游处景物的深情和盘托出。②&寺忆&&桥怜&结构上的倒装,自然地使物有了人格,表明了&寺&&桥&对作者的记忆与情感,正好说明了&江山如有待&,多情江山待诗人。③惟物忆怜,使作者留恋,正应人间无家可居,其内涵丰厚深沉。
&&& 2、&薄&与&迟&。表明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景色之美。真乃江山有情。
&&& 四、2、&竟&是&最终&之意,诗人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和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2分)一个&竟&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1分)
&&& 2、三、四句运用拟人、对比、象征手法(2分)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却是夏云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在作自我欣赏。表现了作者对见死不救的夏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抨击。(2分)
&&& 五、⑴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因烟雨飘零而乱;心绪因离别而乱;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离。(4分)
&&& ⑵①绵绵不尽的离愁别绪。 ②上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4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2分,不结合具体诗句的答案说对了也只给1分。)
&&& 六、(1)、本诗围绕一个&望&字,写了过去、当前、未来三种情景。首句概括过去几个月的艰难行程,可以是&回望&过去的艰难行程;第二句写&行人&(诗人自己)立马山头,缓辔踟蹰的场面,含蓄表现诗人当时油然而生的特殊感触,可以说是&怅望&;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申述自己立马踟蹰的缘由,可以说是&遥望&,意味深长。
&&& (2)、蕴含了作者思念故乡之情。这两句描述的情景是:诗人即将进入蜀川,再无崎岖之苦,但四周的高山,更加阻隔了与故乡的通路,连登高以望东吴(作者故乡苏州)之处也没有了,这就把思乡之情更加深化了;蜀川,指四川盆地,用&平似掌&来比喻,形象而贴切。诗人面对展现于眼前的蜀川,应是心情开朗,但到了川中,离乡越远,乡思越切,这种相反的心情,构成了此诗深婉而不低沉、萦回而不失开阔的基调,准确表现作者的感受。
&&& 七、12.(10分)
&&& ①(3分) D (本诗作于诗人被贬之地,并未回到故乡)选错不得分。
&&& ②(3分)本诗中&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1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1分),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1分)。意思对即可。
&&& ③(4分) 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1分,关键词:反衬)。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榔茂,春光烂漫(1分);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1分);强化了抒情的力量(1分)。意思对即可。
&&& 八 .(1)&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说&峰&本来并不存在,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不仅写出&峰&的美妙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4分,意思对即可)
&&& (2)这首诗的&主峰&&主笔&是结尾一句。全诗先有溪上值雨闻钟被吸引,又接微径深松之穿越,再加上青山白云的衬托,&四五峰&被画出也就自然而然了。倘若离开了前面三句的&拱向&则&四五峰&之&主笔&难以突出。(4分,指出最后一句主峰得1分,说出如何拱向给3分)
&&& 九 、(1)&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更小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 (2)、风雨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和象征人生的坎坷。 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态度。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 十、 ①&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引&有&带走&的意思,说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情趣盎然。&雁别秋江去&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②整首诗运用对偶、夸张和衬托等手法,写出岳阳楼的宏伟,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
&&& 十一12、⑴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拟人,1分;分析,1分。)
&&& ⑵①这两句言浅意深,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喜悦之情。(2分)②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用典&1分,分析2分,共3分。)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1)
&&& 一.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桂影③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 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落,为谁偏照醽醁④?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⑤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 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⑥。
&&& [注释] ①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 ②金荷:以金制成的荷叶杯。  ③桂影:相传月中有桂树,因称月中阴影为桂影。④醽醁(l&ng l&):酒名。⑤老子:作者自指。⑥霜竹:指笛子。
&&& (1)本词上阙先描写断虹高挂,秋空明净,山染新绿,后想象嫦娥驾月,这是采用了 表现手法。(2分)
&&& (2)《宋史》记载&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这首词正是他豪迈乐观精神的生动写照。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怀的。(5分)
&&&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分)
&&& (2)读第二、三两联,任选一联,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 【注】 管鲍:管仲与鲍叔牙。
&&& 《杜诗镜铨》引用王嗣奭(sh&)的话说,此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 。请就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和抒发的情感写一段赏析文字。
&&&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竞渡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 (1)这首词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分析其中一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3分)
&&& (2)这首词是怎样描写&竞渡&场面的?请简要分析。(4分)
&&&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 注释:
(1)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2)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 (1)&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请从动、静角度分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3分)
&&&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 六.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泊舟严滩①
&&& 天色微茫入暝钟,严陵滩上系孤蓬。水禽与我共明月,芦叶同谁吟晚风。
&&& 隔浦人家渔火外,满江愁思笛声中。云开休望飞鸿影,身即天涯一断鸿。
&&& 【注】①严滩: 即严陵滩,相传东汉初年隐士严子陵在这里隐身钓鱼,故名。 ②真山民:真名不详,宋末进士,宋亡归隐。
&&& (1)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 (2)首联一个&孤&字领起全诗。请具体分析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一&孤&字。(5分)
&&&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齐安郡中偶题
&&&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 八.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2)题。(6分)
送柴侍御 丹阳送韦参军
王昌龄 严维
流水通波接武冈, 丹阳郭里送行舟,
送君不觉有离伤。 一别心知两地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 日晚江南望江北,
明月何曾是两乡。 寒鸦飞尽水悠悠。
&&& (1)从体裁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 ;从题材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 。(2分)
&&& (2)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4分)
&&&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荒宿草,墟落①动新烟。
&&& 困鼠鸣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 注:①墟落:村落一
&&& (1)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述。(3.分)
&&&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5分)
&&& 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 ⑴两首送别诗都写了猿声,请简要说明二者在对猿声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 ⑵第一首诗中的&江风引雨入舟凉&与第二首诗中的&青山万里一孤舟&都写得景中有情。请对此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 (1)《古今词语》云:&东坡&在黄州,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却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4分)
&&&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6分)
&&& 十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头近鬓毛。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唐)黄巢
露湿秋香满地岸,向来不羡瓦松高。
他年我若为青帝①,报与桃花一处开。
&&& 「注」①青帝:分管春天的天神。
&&& (1)郑谷的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菊花的高尚品质的?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4分)
&&& (2)请简要概括两首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 参考答案
&&& 一、(1)答案:虚实结合(或虚实相生)
&&& (2)【参考答案】①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或以景衬情)。(1分)本词上阙通过选用&断虹&、&秋空&、&万里青天&、明月等巨大而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明净、壮阔的仲秋景象,衬托诗人豪迈快意的情怀。(1分)②融情于事。(1分)在下阙,作者叙说自己&家万里&&平生&&江南江北&,自然流露怀才不遇,到处漂泊的身世之感;但仍然带领年轻人赏月喝酒,&最爱临风笛&,从而先抑后扬,(1分)更突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唐的豪迈乐观情怀。(1分)
&&& 二、(8分)(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4分)
&&& (2)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 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绿&指酒)和以虚写实的方法,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4分)
&&& 三.本诗从现实入笔,转而思古。&今人&重势利之交,&轻薄&非常普遍。古人则以友情为重。&此道今人弃如土&,末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象土块一样抛弃了,通过 正反对比和夸张(比喻)等手法地运用,把 世上真交(或&贫贱之交&) 绝少这个意思表达得十分充分。 吐露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或抒发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愤懑) 。(手法2分,情感2分,结合原诗分析1分)
&&& 四.(1)①比拟(1分)&飞出深深杨柳渚&将舟拟比作鸟类,&飞&守形象生动写出了群舟竞发的速度之快(1分)(也可以分析&衔&,&衔&是龙舟的龙形生发出来的字眼,铙有情趣)
&&& ②比喻(1分)&鼓击春雷&将鼓声比作春雷,贴切,具体的写出鼓声之大,犹如春雷轰鸣。(1分)③夸张(1分)&欢声震地&写出岸上发出了一片震地的欢呼声,极言声之大,&惊退万人&表现健儿们争战夺标的英雄气概,简直使千万人为之惊骇退避,(1分)(任选一种修辞方法分析即可)
&& &(2)此词采用白描手法,从视觉,听觉方面,绘声绘色的描写了竞渡夺标的场面。
&&& (2分)红色的旗帜,浓绿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楼台,鼓声如雷,欢声震地。通过色彩和声音刻画的竞渡夺标热闹场面。(2分)
&&& 五.(1)&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将月亮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1分)两句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谧,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还写出了苍茫的青山,喧闹的滔滔江流,构成了一幅含情的淡彩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2分) (意思接近即可)
&&& (2)诗题怀古,实是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己仕途失意,泛游楚江,听到&猿啼&,看到&微阳&、&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暮秋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对景怀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来。&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他想起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然而,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2分)全诗以悲愁作结,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爱慕、缅怀之情,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2分)(意思接近即可)
&&& 六. (7分)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作者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
&&& (1)全诗表现了诗人因国家沦亡而漂泊无依、孤独凄苦(悲苦)的感情。(关键词&国家沦亡& 1分, &漂泊无依& 和&孤独凄苦&1分)
&&& (2)①用拟人手法表现&孤&。独自泊舟严滩,身边没有亲友,唯有禽鸟作伴共赏明月,只能和芦叶同吟晚风,这就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 ②用衬托的手法表现&孤&。隔着水面星星点点的渔火,远远传来哀怨凄清的笛声,此情此景更衬托出诗人的孤苦。
&&& ③用比喻手法表现&孤&。诗人把自己比喻为天边的一只孤鸿,孑然一身,凄惶无依,形象描画出诗人漂泊生涯的孤寂。
&&& (其他如情景交融、渲染铺陈等,只要所列艺术手法及分析能够表现&孤&的内涵即可。答对两点即可,每一点2分,其中点明手法1分,分析1分。整体表述恰当1分。)
&&& 七、(1)傍晚 西风(2分)
&&& (2)拟人表现手法。(1分)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2分)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2分)
&&& 八.(1)七言绝句(或七绝、绝句)(1分);送别诗(1分)
&&& (2)①感情色彩(2分):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
&&& ②表现手法:(2分,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王诗&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像来抒情;&明月&句是作者运用反问的手法直抒胸臆。(答出1点即可)严诗写&日晚&&寒鸦&&江水&,寓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
&&& 九、(1)从侧面形象地描写了&乱后&食尽粮绝的惨象:空荡荡的四壁中老鼠饿得吱吱乱叫,饥饿的乌鸦在荒芜的田地中到处乱啄。 (能答出萧条、荒凉、破败等景象即可得1分,对两句诗的内容稍加解释得2分)
&&& (2)采用了叙事抒情的手法。叙述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正为衣食无着而发愁,催缴苛税的官吏却已接踵而至。客观的叙述中包含了诗人对官吏不顾人民死活的黑暗现实的无限愤慨之情。
&&& (答出&叙事抒情&得2分,能对作者感情解说且全面得3分。)
&&& 十、⑴两者对猿声的写法有虚实的不同。王诗是写别后&忆&友时的景象:潇湘之上,猿啼声声入友梦境,令友梦中亦愁绪不解。虚写猿声,深化惆怅别情。刘诗实写送别分手时黄昏江两岸的猿声,渲染了离别时的悲凉氛围。(4分)
&&& ⑵王诗写送友人上船,风雨入舟,凉意逼人的秋风秋雨凄凉景象之中寓有悲凉别绪。刘诗以&青山万里&与&一孤舟&的景象,既写友人被贬的遥远与途中孤寂的情景,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的同情和送别时恋恋不舍之深情。情景结合,别有韵味。
&&& 十一、(1)&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心情。
&&&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夜来风叶已鸣廊&, 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烘托了悲凉气氛,以引出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或:&月明多被云妨&惨淡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被谤的愤懑之情。)
&&& 十二.(1)生活环境、形态、香气(答对任一点给1分)托物言志(象征/寄托)/对比(反衬)(2分)
&&& (2)郑诗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华与利益,只求有益于人的高贵志向(1分);黄诗表达了作者对合理的&天道&的否定及渴望改变不合理现状的雄心。(1分)。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2)
&&&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7分)
&&&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3分)
&&& (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5分)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 [注]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和&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都是怀古诗中的名句,其感情及表现手法均有相似之处,请具体分析。
&&&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 (1)这首诗写离别之情,集中表现在&悲&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 (2)这首写送别,不同于一般的赠别诗,请结合颈联,简要赏析。
&&& 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和子由渑池怀旧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 老僧①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注:①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②坏壁:是残破的墙壁 。
&&&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 (2)本诗颈联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 五、阅读清代郑燮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卖得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放归船。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注]这首诗是郑燮任山东潍县知县时送给山东巡抚包括的一幅墨竹画上的题画诗。
&&& 1.从这两首诗中看,作者是怎样一个人物?对&渔家&有着怎样的感情?(5分)
&&& 2.第二首是题画诗,诗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加以赏析。(6分)
&&&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 (1)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从诗歌的描写来看,筝声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 (2)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写筝声的?请作简要分析。
&&&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 长门事②,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 【注】①这首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当时词人调到离抗金前线更远的湖南路任转运副使,一腔恢复中原的抱负不能尽情施展,于
&&& 是写下此词抒发胸中的郁闷与感慨。②汉武帝时陈皇后因遭人妒忌而被打入冷宫。
&&& (1)词的上片,以&春去&作为线索。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 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 ①本诗上片写梦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述梦境的?这样的梦境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关。
② 本诗下片写梦醒,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情与景的交融。
&&& 九、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①春秋时,介之推隐居绵山,不肯出仕,晋文公想以烧山之法使他下山,介之推坚决不肯,母子二人被火焚死。
&&&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清明的哪两种景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被贬到极为偏远的峰州,此诗是他被贬途中所作。
&&& (1)清人吴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5分)
&&& (2)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3分)
&&& 参考答案
&&& 一.(共7分)
&&& (1)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1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2分)。
&&& (2)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1分),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1分),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1分)和漂泊悲苦之情(1分)。
&&& 二、两首诗均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古今虚实对比的方法,表达了历史兴亡之感。如《西塞山怀古》写山形依旧、寒江流淌,《石头城》写山围故国、潮打空城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朝代更迭、人世变化的兴亡之感。(如答衬托手法,并加以分析也可)(感情1分,表现手法1分,具体分析2分,语言表达1分)( 共5分)
&&& 三、(1)(4分)本诗以&悲: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送别的伤悲之情。(1分)首联以故关&&衰草&&遍&写送别环境,含悲;颔联继续以&寒云&&暮雪&写送别情景,寓悲;颈联写&少孤&&多难&的身世之感,揭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堪悲;尾联以&掩泪&&空相向&直接写悲伤惜别之情,以期待再会的问句将笔锋转向遥遥不可知的未来,抒写悲伤的送别之情,余波不尽,耐人寻味。(3分)
&&& (2)(4分)这首诗的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1分)&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加上人生&多难&,知音绝少(&识君迟&),(1分)诗人感叹的就不只是个人身世的飘零,而更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揭示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已超越了写一般的离别之情,感情沉郁。(2分)
&&& 四、(1)设问和比喻,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3分,设问、比喻各1分,结合诗句阐释1分)。表达了诗人面对飘忽不定(具有某种偶然性)的人生经历,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1分,答出&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或&达观&&乐观&即可)
&&& (2)往日见过的老僧,同题诗的墙壁(2分,各1分)。回想往日的艰难困苦,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了。(2分)
&&& 五、1.作者是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县官。作者对渔家艰难的生活有着深切的同情。(一点2分)
&&& 2.示例一:托物言志。诗人借画中之竹抒情,把萧萧的竹声与民间疾苦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做好民众父母官的心声;又由于这幅画是送给上司大中丞的,所以又有几分劝勉之意蕴涵其中。示例二:虚实结合。画中之竹是实,萧萧的竹声与民间疾苦声是虚;画上的一枝一叶是实,而它所关联的百姓情感是虚。以眼前实的画面,点示出应该关注的民间疾苦,巧妙自然且意味深长。(从其他方面,言之成理亦可。如把竹之&萧萧&声比喻为百姓的&疾苦声&;用&一枝一叶&比喻百姓生活中的琐细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暗含着一个&当官应为民着想&的关心民生的问题。再如丰富的联想、婉转的讽喻等。)
&&& 六 .(1)悲怨(无限秦人悲怨声);包含的情感有: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
&&& (2)①比喻。颔联中写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绕着花啁啁啼血,是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
&&& ②想象。颈联中,诗人通过想象,把筝声比作深夜灯前思念游子,月下楼头盼望丈夫的画面,形象地表现了 筝声所蕴含的愁情。
&&& 七.(1)情感变化:由惜春到怨春。
&&& &惜春长怕花开早&等句揭示作者害怕春去花落,甚至害怕春天花开得太早的心情,因为开得早凋谢得也早;&怨春不语&等句,借助于屋檐下的蜘蛛网沾惹象征残春景象的杨花、柳絮来留住春天,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
&&& (2)下片主要借用典故, 先用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又征引杨玉环和赵飞燕死于非命的典故,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平。作者借助比喻手法和典故的运用,表达自己&蛾眉曾遭人妒&的情怀,表达对个人遭际的感慨和对前途暗淡的担忧。
&&& 八、①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听秋声乱起,号角悲鸣;望铁马骑兵冒雪疾奔,想西北边塞关河失地未收。这样的梦境源于作者北定中原,收复故土的深厚的爱国感情 。
&&& ②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黑夜因作者的心事变得悲凉,而冷落的环境,又反衬出作者在熊熊燃烧报国热望和&自许封候在万里&的坚定信念。借景抒情,以冷寂的环境反衬作者的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火热胸怀,以及对朝廷排斥爱国者行径的义愤和谴责。
&&& 九.(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调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 十、(1)一方面就自然节气而言正是初春时节,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另一方面,清明是扫墓时节,又使人想到野田荒垅,不由抒发生死之悲,有感于人生价值问题。一笑一愁,是作者面对既是自然佳节又是扫墓时节的清明之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情感。
&&& (2)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 十一、(1)&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忆昔游转到今春的边愁,鸟语花香本应给人以欢乐,然而诗人在流放途中,只能引发远去的哀愁。
&&& (2分)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景,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生。(2分)且花鸟更反衬出边愁。(1分)
&&& (2)这是全诗的中心,承上启下。(1分)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后一句望江水北流而叹,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的。(2分)洪
你是本站第
正文右侧广告一
正文右侧广告二
正文右侧广告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是谁的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