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故事有哪些写的是三国时期吴楚秦的故事对吗

您现在的位置:
>> 彝族文化放言
热销排行榜
1.2.3.4.5.6.7.8.9.10.
最近浏览的其他商品
浏览更多同类商品
【 】??????????
彝族文化放言
民族宗教系列
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读者对象:
立刻节省:&9.20
所属分类:
中国南方回族团体与宗..
中国仫佬族-中华民族..
广西瑶族习惯法和瑶族..
蓝靛瑶人及其学校教育..
仡佬族地区民间游戏荟..
&&&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这一点并不稀奇,世界文明古国
颇有几个。但是,中华民族最爱历史,简直可以说有&历史癖&,我
们有几千年之久的历史典籍,联绵不断。每一次朝代更换,下一
个朝代在百废待举的情况下,第一批要做的事情中往往就有为
前代修史。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真可以算得上稀奇了。
&&& 中国旧日把所有的典籍分为四大部分:经、史、子、集,名之
日&四库&,史学典籍是其中之一。四库中有关文化的记载,比比
皆是。再加上考古发掘,因此对研究中国文化史或文明史是十分
有利的。然而,在欧风东渐以及日本风西渐以前,在漫长的历史
时期中,专门研究文化或文明的著作,如凤毛麟角,绝无仅有。其
原因何在呢?
&&& 根据我个人的看法,&文化&和&文明&两词,都是古已有之
的,然而涵义却同我们今天使用的不无差异。今天的涵义,多少
有点&出口转内销&的意味,有点受了西方或日本的影响。名词是
旧名词,却增添了新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旧瓶装新酒&。中
国旧日学者往往不把文化或文明作为独立研究的对象,所以这
一方面的专著就只好付诸阙如了。
&&& 我不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专家,在这一方面读过一些书。但
并没有真正下过工夫。根据我的推测,赋予&文化&或&文明&以新
的涵义的时期,可能是在20世纪初叶,极有可能是受了外来的
影响。其后间有以文化史或文明史名书名文者。在我上大学的时
期,也就是30年代初至中叶,最著名的一部书是柳诒徵的《中国
文化史》。此书原系大学讲义,后连载于《学衡》,最后成书,于
1932年出版。此书总起来看,走的还是旧的路数,但是材料颇为
丰富,间亦有新观点,而且规模颇大,不愧是筚路蓝缕之作。书中
对黄河文化,也就是北方文化,和长江文化,也就是南方文化,都
有所涉及,对于两方面的交流,也举了一些例证,可供我们今天
&&& 建国以来,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
术界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则是&万马齐喑&。真正文化研究是
谈不上的。改革开放以后,知识分子头上的紧箍宽松了一点,思
想解放了一些,真正的研究工作开始了。对文化的认真的研究也
提到日程上来了。80年代腾涌于全国的&文化热&,是顺应时势的
壮举。这大大地推动了文化的研究。从整体文化研究一直到地区
文化研究,都是百花齐放,灿烂辉煌。地区文化研究更是空前兴
旺。楚文化、齐文化、吴文化等等,都推出了规模大、质量高的专
著,令人耳目为之一新。长江文化研究,更不敢后人。有关机构邀
集了与长江文化有关的各方面的专家,共同努力,用了将近两年
的时间,写成了一部由李学勤教授和徐吉军教授主编的《长江文
化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资料丰富,探讨
深入,论点鲜明,成为空前巨著。在这样一个坚牢的基础上,湖北
社会科学院,更上一层楼,扩大了邀请专家学者的范围,以全国
为目标,敦请对长江文化研究有兴趣,有造诣的著名学者,担任
编写工作,编成了这样一套《长江文化研究文库》,包括一个&综
论&系列和其他六个系列,共五十多部,真可谓洋洋大观,前无古
人了。从内容上来看,这套《文库》综合了过去的研究成果,又加
以扩大和加深;从时机上来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旧世纪和新旧
千纪转换之际。从这两个方面来说,这套《文库》都有承前启后、继
往开来的作用,为20世纪做了总结,为2l世纪导夫先路。我相
信,它会受到全国甚至全世界对长江文化有兴趣的读者欢迎的。
&&& 二文化中心或重心问题
&&& 我是主张文化产生多元论的,意思就是,全世界文化是全世
界各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
的。国家有大小,民族有众寡,因此创造的文化有多有少,有轻有
重,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每一个民族都有所创造,有所贡献,则
是不容怀疑的事实。那种认为只有一个民族能创造文化,而其他
民族则都是文化的破坏者,是法西斯论调,有识者只能嗤之以
&&& 世界各地,中国各地,虽然都能产生文化,但是,由于人类生
存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相差悬殊,这就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
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于是就产生
了文化中心或重心。这是世界和中国共有的现象,不足为怪。
&&& 英国著名的史学家汤因比,穷毕生之力,写成了一部巨著
《历史研究》(Historical Studets)(曹未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新1版),从最广阔的宏观上,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
探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情况和规律。他把世界文明分为二十几
个,名之日&社会&或&文化&,实际上也就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或
者重心。关于中国文化,他在该书中前后看法就有改变。他先列
了二十个&社会&。其中第六个为&远东社会&,第十个为&古代
中国社会&。后来又把&远东社会&分为&中国社会&和&朝鲜一
日本社会&,最后他又增加了一个&黄河流域古代中国文明以前
的商代文化&。可见他对中国文化的分类或者分区有点拿不定
&&& 汤因比对中国文化有下列一些论述。《历史研究》(上),第
28页,他说:&古代中国社会的策源地是在黄河流域,它从这里
扩展到长江流域。远东社会的策源地把这两个流域都包括在内,
然后一方面沿着中国海岸向西南方扩展,另一方面向东北扩展
到了朝鲜和日本。&他这些意见,我们不见得都能同意,抄在这
里,聊备一格而已。
&&& 同书,第92页,在&古代中国文明的起源&一节中,汤因比
写道:&古代中国文明的祖先们,从种族上看来,好像同南方和西
南方广大地区的居民&&从黄河到雅鲁藏布江之间,从西藏高
原到东海和南海&&没有什么差别。如果说在这样一片广大的
人群当中,有一部分人创造了文明,而其余人都在文化上毫无所
有,我想这个理由也许是他们虽然全有潜伏的创造才能,可是由
于某些人遇到了一种挑战,而其余人等却没有遇到的缘故。&&
我们所能肯定的仅有这么一点,就是在黄河岸上居住的古代中国
文明的祖先们,没有像那些居住在南方的人们那样享有一种安逸
而易于为生的环境。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南方的居民,例如在长江
流域的居民,他们没有创造文明,他们为生活而斗争的艰苦性也
的确比不上黄河流域的人。&在同书第109一110页,汤因比比较
了黄河和长江的自然条件,认为长江条件比黄河优越,&然而古
代中国文明却诞生在黄河岸上而不是诞生在长江流域&。这些说
法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既然长江流域条件优于黄河流域,为什么
后者能创造文化而前者不能呢?
&&& 汤因比能够把中国文化放在全世界众多的文化中心中来加
以审视,加以比较,这是他的贡献;然而他毕竟是一个并非汉学
家的外国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了解得不够深入,再加上他写
《历史研究》时,中国的考古工作还很滞后,中国学者本身对长
江文化了解得也颇为肤浅,因此不能苛求于一个外国学者。汤因
比能把中国文化研究到这个水平,我们对他也只能表示敬意了。
他提到的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关系,下面我还将要谈到。
& 继汤因比之后,我想再介绍一位外国学者,这就是美国哲学
家、史学家杜兰。他穷四十年之力,著成了一部规模大大超过汤因
比《历史研究》的力作,原文名叫1he Story of civilization,直译应该
是《文明的故事》,现译为《世界文明史》,全书共分十一卷,再加
上一个&结论&。每一卷内容都异常丰富。重点是放在欧洲文明上
的,只在第一卷&东方的遗产&中讲了埃及、近东、印度、中国、日
本等国。对中国文明讲得不算多,我不打算介绍。但是,第一卷第
一章&文明的条件&,却很值得介绍。杜兰先给&文明&下了一个
定义:&文明是增进文化创造的社会秩序。它包含了四大因素:经
济的供应,政治的组织,伦理的传统,以及知识与艺术的追求。&
紧接着他又讲了五个条件:地质的条件,地理的条件,经济的条
件,种族的条件,心理的条件,最后还讲了文明衰退的原因。
&&& 这些对我们研究长江文化都有参考作用。我之所以在这里
介绍两位外国学者的学说,是因为我最近几年来深感中国学者
对外国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够重视。时至今日,地球已经变成
了&地球村&,鸡犬之声相闻。如果我们仍然不闻不问,坐井观
天,抱残守缺,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是极为不利的。外国学者的意
见,不见得都正确,正和我们本国学者一样;但是,他们往往能够
从一个新的我们注意不到的角度上来看中国问题,即使是肤浅
或者甚至荒谬,对我们也是有启发的。
&&& 杜兰给&文明&下了一个定义。据说世界学者对&文化&或
&文明&下的定义有数百个之多,那就等于没有定义。杜兰的定
义也只能是一家之言。但是,&文明&和&文化&两个词儿他都使
用了。这就使我们也不得不考虑这两个词儿的涵义。就我个人浅
见所及,&文明&的对立面是&野蛮&;&文化&的对立面是&愚
昧&。消灭了野蛮就是文明;消灭了愚昧就是文化。由此可见,文
化和文明两个词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候颇难以区别。在
欧美,这两个词儿有时也是混用的。
&&& 现在再回头来谈我们的文化中心问题。我常常想,就世界范
围来说,文化的分野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就中国来说,文化
的分野却是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这个现象也许可以用杜兰的
&地理的条件&来解释吧。
&&& 中国的北方文化源于黄河流域,南方文化源于长江流域,更
南的则产生于珠江流域。南北文化的特点还是比较明显的。专就
文学而论,北方可以《诗经》为代表,南方可以《楚辞》为代表。
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都是不同的。如果用几个现有的词儿来说
明的话,则北方文学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而南方文学则可以说
是浪漫主义的。这从地理环境方面也是可以解释清楚的。给一隅
而以反三隅,南北文化的特点也大体上可以推断出来了。
&&& 过去的中国典籍,以及近代的历史著作,一讲到中国文化,
往往把中心或重心放在北方的黄河流域文化上。这并不奇怪,不
能说是没有历史根据和事实根据。根据传说和历史记载,虞夏商
周各个朝代,建都都在黄河流域。当时的政治中心,也往往就是
文化中心。因此,说中国古代中心或者重心是在北方黄河流域,
不能轻率地称之为偏见。但也不能说,其中毫无问题,不能说这
种说法完全正确。我的意见是,原因在于研究不够。现在根据历
史记载,特别是根据考古发掘工作的结果,南方早就发展起来了
水平相当高的文化。长江流域无论矣,吴、越、楚、蜀等文化不都
是长江文化吗?远在长江之南的广东、福建等地在很早的时期也
都有了可观的文化。连无法解释为什么&享有一种安逸而易于为
生的环境&的南方人没有创造文化的汤因比也不得不承认他们
&全有潜伏的创造才能&。汤因比由于对历史情况了解得不够
多,所以才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三文化交流
&&& 这里包含两个内容:一、中外交流;二、南北交流。
&&& 文化这种东西是具有很多特点的,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扩散。
也可以称之为交流。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特别是与人类生活
有密切联系的发明创造,立即自动地传播开去。最古的例子,比
如采集技术、狩猎手段、种植技术,等等,都是最容易交流的。意
识形态领域内的东西,比如神话、传说等次之。以后,人口日益增
多,交通日益方便,于是文化交流也就随之而日益频繁。即使在
蒙昧的远古,在有文字记载以前,文化已经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
来,无孔不入,无远弗届。中国同美洲隔着烟波浩渺的太平洋,但
是中国人早已到了美洲。至于具体的时间和具体的路程,则还不
清楚,有很多争论,我相信,总有一天会弄清楚的。
&&& 谈到先秦时代的对外文化交流,十分坚牢的事实根据现在
我们还没有。但是交流的迹象却是不少的。《战国策&楚策一》中
的&狐假虎威&的说法,有人研究,认为可能不是中国土产。先秦
典籍中,类似的例子还可以找出一些来。《楚辞》中的例子就更
多。《天问》中的许多神话都带有&异域&的色彩。《离骚》一开
始的几句话:&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摄提贞于孟陬
兮,唯庚寅吾以降。&其中&摄提&这样的名词无论如何也看不出
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现代学者们研究的结果证明,在很古的时
代,长江流域的楚国和巴蜀地区就有一条通过云南到达缅甸和
印度等地的道路。尽管地势险阻,行旅困难,但毕竟是能够通过
&&& 在北方,齐国濒临大海,尽管在最早的时候只有独木舟作交
通工具,但毕竟能与海外联系,知道一些海外的信息。齐国的驺
衍之所以独能倡大九州之说,良有以也。到了秦代,对外交通更
方便了,徐福东渡瀛洲的传说,不是没有根据的。陈寅恪先生在
《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说:&自战国驺衍传大九州
之说,至秦始皇,汉武帝时方士迂怪之论,据太史公书所载(始皇
本纪封禅书孟子苟卿列传等),皆出于燕齐之域。盖滨海之地应
早有海上交通,受外来之影响。以其不易证明,姑置不论。但神仙
学说之起源及其道术之传播,必与此滨海地域有连,则无可疑
者,故汉末黄巾之乱亦不能与此区域无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的
&&& 现在再谈中国国内的文化交流,具体地说,就是黄河文化与
长江文化或者比长江更南的文化的交流。这种交流,由于没有大
海大山的阻挡,起源应当更早,交流应当更频繁。因为头绪过多,
我无法详细叙述,只能笼统地谈一谈。资料过于丰富,没有可能,
也没有必要一一征引。我现在仅仅根据现有的两部书:一部是柳
诒徵的《中国文化史》,一部是李学勤、徐吉军主编的《长江文化
史》,前者出版于将近七十年前,后者出版于1995年,一新一旧,
可以看出观点之异同,也可以看出学术研究之进步。
&&& 柳书中颇多讲南北文化交流的地方。我只能极其简略地加
以介绍。上册,第274页,柳先生说:&隐桓之世,齐郑最强。郑居
中原,齐则东方之大国也。庄僖之世,齐桓称霸,而晋楚秦三国相
继而兴,其势渐趋于西南矣。成哀而后,吴越复兴,天下大势,偏
重南服。故春秋之时,实为文化自北而南之时。楚之先出自颛顼,
固亦神明之胄,然自初封于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传至熊渠已五叶
六君,而熊渠犹自居于蛮夷。&这里脉络讲得简洁明了,文化自北
而南,说得也有道理。
&&& 第284--286页,讲老子与孔子的关系。柳说:&老子生于陈
而仕于周,并非楚人。世之论者,以史记有楚苦县人一语,遂以老
子为楚人。因以其文学思想,为春秋时南方学者之首领,并谓与
孔子之在北方者对峙。&柳先生不以此说为然,说:&其说倡于日
本人,而梁启超盛称之。&他接着说:&实则苦县故属陈,老子生
时,尚未属楚,史记索隐正义言之甚明。(中略)藉令其地属楚,
亦在淮水流域,距中夏诸国甚迩,未可以南北判之也。&这个公
案,由专家们去审断吧,我在这里不想进行论证。
&&& 柳书,第213&215页,还指出孑L子众多的弟子中有南人,这
一方面表示,孔子生时影响已经极大,同时也能表示南北文化的
交流。同书,上册,第二编,第四章&南北之对峙&,主要讲的是三
国时吴魏对峙的情况。一直到晋代,南方长江流域人才辈出。吴
人人洛,虽为北人所轻,然而南方文化人的光辉是掩盖不住的。
惠愍之际,北方胡人大举入侵,北方的文化人大量南渡,有人称
之为&衣冠南渡&,北方文化因之大规模地流人南方长江流域,
其影响是深远的。这可能是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交流。
这不禁令我想起了印度历史上北方穆斯林进入,大量的文化人
婆罗门逃往南印,其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在晋以后一直到今天
一千多年的时间内,由于交通更加方便,南北来往更加容易,黄
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之交流,日益频繁,柳书都有所涉及,我就不
再抄录了。
&&& 现在再谈一本最新的书《长江文化史》,这部书同柳诒徵的
《中国文化史》比较起来,尽管后者之功不可泯,却是不可同日
而语的。我在下面简略地介绍一下书中有关南北文化交流的论
&&& 史前的情况不介绍了,我的介绍从春秋战国时代起。该书第
二章,第七节,第173页&超越中原&,讲到春秋中晚期楚文化发
展的情况。文中说:&中原的文化本来就比较发达,因此,楚人对
中原既有侵吞之意,也有歆羡之情。春秋五霸,主要是两霸:一为
楚,一为晋。楚晋角逐,究其实,就是长江中游文化与黄河中游文
化的碰撞和交融。&下面又讲到楚国一些国王对战争的见解,都
是极为难得的。特别是楚庄王,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在他统
治时期,楚国的精神文化,决不让中原文化专美于前。文中说:
&楚庄王克敌制胜,不以功自矜,而以暴自责,这样的见识和气度
是古今中外所罕见的。他对战争与和平、武功与文治的辩证关系
有透彻的理解,在春秋战国时代为数众多的明君、贤臣、良将中
如鹤立鸡群,在世界军事理论史上也是破天荒的创见。&(第174
页)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到,说当时楚文化,也就是长江文化,超越
北方黄河文化,决不是无的放矢的。
&&& 该书在下面又论到淮夷文化、吴越文化、扬越文化及其楚
化。到了楚文化鼎盛时期,又出现了富有浪漫色彩的文学,彪炳
千秋。下面(第206页)又论到东周时期的蜀文化、巴文化和西
南夷文化,基本上都属于长江文化范围,我就不介绍了。
&&& 第四章,标题是&南北对峙与文化交融&,主要是讲南北文
化交流的,是很重要的一章。书中讲了三国时期、西晋时期和东
晋南朝时期长江文化发展的情况,以及南北文化交流的情况。第
二节&西晋时期的长江文化&,下分三目:一、&长江流域行政建
置的增设与经济文化的发展&;二、&蜀、吴人士入仕中朝及其文
化影响&,讲的是长江文化对北方文化的影响;三、&永嘉之乱与
中国封建社会文化重心的第一次南移&(第362&364页),这个
问题,我在上面介绍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时已经谈过。北方
战乱肆虐,不仅是&衣冠南渡&,一般老百姓南逃的人数也大得
惊人,根据谭其骧先生的估计,约有90万人,占当时北方人口的
八分之一强。&衣冠&泛指文化人,他们的&南渡&,造成了中国文
化重心的第一次由北向南的大转移,其意义是重大的,影响是深
&&& 该书在西晋后的许多章节里面详尽地介绍了长江文化发展
的情况,以及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交流的情况,写得都很精彩。
如在此介绍起来会占去很多篇幅,而且同我现在要讨论的问题
关系不大,读者自己去读吧。
& 到了该书第七章&宋元长江文化的成熟&,其中第二节&中
& 国封建社会文化重心南移的完成&,是非常重要的一节。书中
& (第719页)说:&长江流域经济的繁荣、文教的昌盛、私人讲学
& 风气的流行和社会环境的相对安定,使宋元时期的长江文化终
& 于确立了中华文化中的主导地位。&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也是重
& 要的。下面第三节(第729~742页)&宋室南迁对长江文化的影
& 响&,讲到&靖康之难&(1 126年),南迁的人口在150万至200
& 万人之间。我认为,这是继&永嘉之乱&以后的第二次&衣冠南
& 渡&,其意义是无比重大的。从那以后,800多年的时间内,朝代
& 变了几个,虽然北京始终是首都,可以说是政治的中心,但是,经
& 济和文化的中心或重心,始终在南方,主要是在长江流域。我现
& 在立一个假说:经济和文化没有南北重心而是南北均衡地发展,
& 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种均衡发展是中国经济和文化
& 发展的一个更高的阶段,其意义是极其重大的。我这个假说能否
& 成立,请专家们加以评断。
&&& 南北文化交流就介绍到这里。
&&&& 我之所以这样刺刺不休地讨论南北文化交流的问题是有我
& 的用意的。我个人认为,中华民族已经有了五千年的文化,而文
& 化又是立国之本,我在上面已经说过,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差异
& 是南北问题,南方以长江文化为代表,北方则以黄河文化为代
& 表。按时间的先后,北方文化可能发展早一些,而南方文化也从
& 极早的时代起就发展了起来,这一点往往被人所忽视。在漫长的
& 历史时期内,南北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整体的发展,促
& 进了社会向前发展。我在上面谈到文化中心或重心的问题,通过
& 我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心并不总是固定的,一个时期在北
& 方,另一个时期又在南方。把南北两大区域文化研究清楚,中华
& 文化的总体也就清楚了。从宏观上来看,文化中心先在北,宋元
& 时期始,移向南方,虽然在政治上北方仍是中心,因为首都是在
北京。有没有南北文化均衡地发展的时期呢?有的,我个人的一
个假说,上面已经谈过了。从那以后,中国56个民族真正团结起
来了,文化是众民族共同创造的事实也日益显著了。只要能保持
安定团结,则共同创造的文化必能共同发展下去,达到更高更辉
煌的阶段。
&&& 四& 中华民族立国之本
&&& 我在上面已经谈到,文化是中华民族立国之本,现在再进一
步加以阐释。
&&& 北京正在建造一座中华故土园。园中立一巨大石碑,碑文是
我撰写的,欧阳中石教授书丹。我的碑文的内容大体上是:1.爱
国主义;2.凝聚力;3.文化积淀。前二者是中华民族的特点,后
一者则是前二者的基础。三者实一而三、三而一者也。
&&& 爱国主义不是中国一国的专利,世界各国都讲。但是,我们
必须认真严肃地分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爱国主义:一真,一假;一
正义,一邪恶。所谓真的正义的爱国主义是指被侵略、被压迫、被
虐待、被屠杀的民族的爱国之情。反之,侵略人、压迫人、虐待人、
屠杀人的民族的爱国主义是假的、邪恶的。二者泾渭分明,不容
混淆。中国的爱国主义属于前者。因为自先秦时代起,中国就边
患不断,垂两千多年之久。存在决定意识,真的正义的爱国主义
从而产生。历史上出了像苏武、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一大批受
人尊敬的爱国者。有人主张,中国历史上那些制造边患的民族到
了今天已经大多融人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因此中国历史上只有
内战,而没有侵略,来自东方的南方的西方的敌人,其中包括倭
和西方殖民主义者,是比较晚的事情。这个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他们把古代史近代化了。当时屠杀侵略中原人民的民族,确是地
地道道的敌人。否则一部中国历史就只有内战牺牲者,而没有一
个爱国者,西湖的岳飞庙,以及布满全国各地的文丞相祠就都应
该统统拆掉了,岂非天大的笑话!
&&& 至于凝聚力,则与爱国主义大有关联。《三国演义》上虽然
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统计起来,中国
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历史都是合多而分少。到了今天,建成了
这样一个包括56个(这个数字可能还要增加)民族的统一的大
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成为空前的壮举,连反对我们
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
&&& 有一个颇为奇特的现象,我必须在这里提一提,我没有研究
过国际法,我不知道,国际法中对国籍是怎样规定的。听说有的
国家,比如美国,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人的后嗣,只要在美国诞
生,就自动有了美国国籍。但是,国籍决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
获得,也能够主动放弃的。中国人以及其他国家的人,有的就放
弃了本国的国籍。这纯是个人行动,无可厚非。可是独有一些中
国人,即使已经放弃了中国国籍,仍然爱着中国,尽上一切力量
帮助中国。这在别的国家是极为罕见的。我认为,这也是中华民
族凝聚力表现之一端。我曾再三说,中国知识分子是世界上最好
的最爱国的知识分子,决非无稽之谈。现在有人出国,甚至改变
国籍,我们,特别是我们的领导人,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寝食难
安。设法留住人才,倒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 我在上面说过,爱国主义和凝聚力的基础是深厚的文化积
淀。这话有点太空洞,需要具体加以解释。
&&& 从先秦春秋战国的形势来看,中国本来很有可能走欧洲以
后走的路子。但是,为什么竞没有走上去,原因就在于我们有统
一的文化背景。约略言之,可有以下几端。首先,尽管我们全国方
言极多,但是我们从先秦起就有一种统一的文字。字体有过变
化,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从隶书到草书、楷书,至今全
国皆通行。五四运动以后,文言改成了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白话
文,仍然是全国皆通。这大大地便利了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其次,
我们有统一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道德规范,
连宗教的不同都没能阻碍这种规范的通行。再次,占人口绝大部
分的汉族有基本上统一的宗教信仰。中国汉族是一个没有多大
宗教需要的民族,对宗教信仰有点马马虎虎,他们是儒、释、道兼
信,而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中国历史上没有像欧洲那样的宗教战
争。我认为,这是我们民族的优越之处。我们相信的是一个各种
宗教的混合体,并不追求泾渭分明。更次,我们有统一的艺术欣
赏。中国在世界上占有独特地位的书法和绘画,为全体人民,不
管其宗教信仰如何,所共同欣赏。在音乐方面,欣赏稍有区别,但
并不严重。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汉族也能欣赏。最后,我们有基
本上统一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表面上纷然杂陈,其实却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以综合思维模
式为基础的思想,与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迥异其趣。从本体论上
来看,宋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可以为代表。从方法论
上来看,我们主张&整体概念,普遍联系&。还可以举出一些特点
来,以上五点不过是代表而已。这就是我所说的以文化深厚的积
淀为基础的根据。
&&& 五21世纪研究工作的展望
&&& 再过一年,一个新的世纪和千纪就会来到人间了。在新的世
纪里,我们的文化研究,特别是长江文化研究,会是什么样子呢?
能够起什么样的作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想,这是我们大
家都会关心的问题。
&&& 我想先从文化研究的目的谈起。学术研究,一般说来,目的
是探讨真理,为研究而研究也是未可厚非的。但是从事学术研究
而抱有一定的实用目的,也同样是可取的。我想,我们研究中国
文化,其中包括长江文化,是有目的的。首先是弘扬中华民族优
秀文化,对内能够提高人民素质,对外则能使外国了解中国,我
们不能抱瑰宝而自秘,我们想提高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素质,使天
下共此凉热。其次,特别是区域文化的研究,能促进中国各民族
的相互了解,加强我们的团结。再次,文化研究能提高中华民族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大大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这一点与
上面的第二项有关。最后,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能济西方文化之
穷。西方文化辉煌了几百年,现在弊端百出,全世界都大呼&保卫
环境&,其根源就在这里。这种弊端必济之以东方文化,其中以中
国文化为主,才有可能减少。我们的文化研究,至少有以上四个
&&& 长江文化研究属于区域文化研究的范畴。我在上面提到的
楚文化、吴文化等等的研究,都是长江文化。今后地区文化的研
究还会日益发展。专就目前来看,长江文化研究实居领先的地
位。地域文化加在一起,就成为一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地域
文化搞清楚了,整体文化也会因之而充实,而丰富。地域文化的
研究离不开考古工作,而从目前情况来看,考古工作还将日益加
强。到了新的世纪,考古工作的规模一定会日益加大,地区一定
会日益加广,成果一定会日益丰富。其直接影响会使我们中华民
族的历史越来越长。这里需要做一点解释。历史是已经存在的东
西,已经完成的东西,已经过去了的东西,怎样还能延长呢?这样
问,一点没错。但是我们对已经存在的、已经完成的、已经过去的
东西的理解,却永远也不会圆满完成,永远也不可能划上句号。
历史就属于这一类。如果没有近代的考古发掘工作,没有把地上
资料,比如古代典籍之类,同考古结果加以对比研究,加以综合
研究,我们对于古代史的了解能有现在这个水平吗?试举一个小
小的例子。五四运动时,北大的疑古学派的代表学者顾颉刚说大
禹只是一条虫,但是现在怎样了呢?大禹早就由虫变成了人,恢
复了他的&人权&。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已经启动。将来对唐、
虞,我相信我们也会有更深入更具体的了解,这是毫无疑问的。
&&& 我在这里想加一段插曲。在一次座谈会上,我又发表我那中
国的历史将越来越长的看法。不意在座的有一位某大学历史系
教授,以鄙夷的口气说道:&神话(按指大禹是条虫的神话)在成
为历史事实之前,仍然只是神话!&我大吃一惊:如果人们不去利
用考古和古籍等手段把神话变为历史事实,神话能自己变吗?这
样的教授怎样教学生,我真担心!
&&& 我想谈另外一个与考古工作有关的问题,这问题更与长江
文化有关。我讲的就是&震撼世界的&巫山人&&&(见《科技潮》
1998年第11&12期)。日,考古学家黄万波等
人在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发现了&巫山人&化石。以后历经许多
专家学者研究探讨,经过严格地科学考察,证明了200万年以
前,我国就出现了在长江三峡一带活动的人类,从而进一步动摇
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学说。至于&人类起源于中国&的学说
能否成立,我看为时尚早。不管怎样,就目前研究水平,&巫山
人&早于北京周口店猿人,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长江文化起源很
早,这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 这样的研究,还能够纠正目前流行的大部分中国通史对中
国古代文化描述的偏颇,即:重心放在北方黄河文化上,对长江
文化注意不够。在最古的一段时期,黄河文化确是比较发展;但
南方也并没有停止发展,近年来的考古越来越证实了这一点,将
来证实得还会更多。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给中国的大中小学学
生和一般读者,以及外国的读者留下一个印象,认为中国历史已
经铁板一块,不能变动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 我们的研究在对外方面也会起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一点我
在上面已略有涉及。从目前形势看起来,我们中国人对外国,特
别是对西方的经济发达的大国,了解得相当透彻。过去我们采用
了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现在已经见了成效。反观外国对中
国的了解,简直少得可怜。他们以&天之骄子&自居,鄙视中国,
甚至有人认为中国人现在还在缠小脚,拖辫子,简直是荒谬透
顶。孙子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将来世界一旦有事,我们
中国是站在优势的地位上的,这是毫无问题的。外国人不来拿,
怎么办呢?我认为,我们要采取&送去主义&,我们主动送货上
门,把我们研究中国优秀文化的成果,其中当然包括对长江文化
的研究,译成外国文,拱手送上。这就是我所谓的爱国主义与国
际主义相结合的最佳方式。
&&& 21世纪将会是世界文化融合的世纪。美国学者亨廷顿主张
未来的战争将会是文化冲突的战争。这说明他既不懂东方文化,
也不懂西方文化。将来文化融合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矛盾和冲突,
但是最终必然是融合。不过,我认为,融合必有主有次。过去的几
百年,世界文化是以西方文化为主东方文化为次的。中国俗话
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认为,将来东方文化必然会
重现辉煌。它一方面汲取了西方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发展自
己的特点,把人类文化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前所未有的高
&&& 我多年胡思乱想的结果,让我发现,东西文化有根本不同之
处。西方文化以分析的思维模式为基础,对事物分析,分析,再分
析,把&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推到了无休无止的境地。表现在
对大自然的态度上就是&征服自然&。自然虽无言,孔子说:&天
何言哉!天何言哉!&指的就是这一点,但它却能惩罚和报复,眼
前全球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许多灾害和危机,大多是大自然惩罚
的表现。中国文化是以综合的思维模式为基础的,表现在哲学上
就是&天人合一&,我们主张与大自然和一切动植物和睦相处,
张皇祥和的思想,扬弃&征服&的狂妄。人类如果还想继续生存
下去,必须改邪归正,丢掉过去错误的想法和做法,也就是说,必
须以东方思想、东方文化为依归,走上&三十年河东&的道路。这
就是我的看法。但是,我必须声明,我们中国虽然有这种高明正
确的哲学思想,但是在行动上我们也没有完全做到,因此我们也
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我觉得,在新的世纪中,中国人要把思想
转化为行动,而西方人则首先要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先纠正
错误的看法,然后再让行动跟上去,这样一来,人类就能顺利幸
福地活下去,人类将有一个辉煌的前途。
&&& 我们中国的文化研究者,其中当然包括长江文化研究者,首
先都应该有上述我讲的那样远大的眼光和心胸,决不应鼠目寸
光,然后来进行研究工作,这样一来,视角宽广而又全面了,必能
做出更大的更辉煌的成绩,必能对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有更大
的更有深远意义的贡献。
&&& 我虽衰朽,愿与同志们共勉之,是为序。
&&& 季羡林
第一节《九歌》的原型及功能
一楚辞《九歌》、神话《九歌》与经典《九歌》
&&& 所谓神话《九歌》就是传说中的夏启《九歌》,三见于楚辞:
&&& 《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 又:&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蝓乐。&
&&& 《天问》:&启棘宾帝(商),九辩九歌。&
&&& (又《远游》:&二女御九韶歌&,未必就是夏启《九歌》,不
&&& 楚辞作者并没有将这里的神话《九歌》和楚辞本身的《九歌》
作出区别,这就表明,在楚辞作者的心目中,楚辞《九歌》就是传
说中的夏启《九歌》。
&&& 姜亮夫认为:&《九歌》之作,纯以夏民族为柢本之祀祭乐章,
盖已无可疑。&并作了大量论证。其中认为&九乃夏数&,例有古
文献中的夏禹&宅九州,封崇九山,泱汩九州,陂障九泽,丰殖九
谷,汩越九原,宅居九澳,洒九浍,杀九首,命九牧,作九鼎,和九
功,叙九叙,亲九族,询九德之政,戴九天,为九代舞,妻九尾白
狐,天锡九畴,帝告九术,以九等定赋则,以九洛期上皇,东教九
夷,飞升九嶷,启九道&①等等,所以《九歌》之名九②,正表明了它
是夏文化一系的遗存;又说:&崇祀河神,必为夏民族普遍遗习。
故三代以来所传河神祀河之事,在洛阳以西者即夏民族生息之
地矣。楚不得祀,而《九歌》有河神者,必本于夏之遗习无疑。&又
说&览冀州兮有余&、&纷总总兮九州&等句,及《九歌》中车驾皆
言龙驾龙□,皆与夏民族有关。
&&& 神话《九歌》又两见于《山海经》:
&&& 《大荒西经》:&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
&&& 两黄蛇,乘两龙,名日夏后开(启)。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
&&& 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 《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
&&& 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日大
&&& 遗之野。&
&&& 又见于《竹书纪年》:
&&& &帝启十年,舞九招于大穆之野。&
&&& 按:《海外西经》的&大乐之野&、&大遗之野&亦即《大荒西
经》的&天穆之野&,大乐、大遗与大穆(天穆)皆一音之转。《大
荒西经》直言&得九辩以九歌以下&,与楚辞所载完全吻合;《海外
西经》则日&舞九代&,孙常叙认为《礼魂》一章有&传芭兮代舞&
之辞,正与&舞九代&相应。
&&& 又,楚辞《九歌》所祭为(东皇)太一(详下),而神话《九歌》
见于《山海经》和《竹书纪年》的地点是&大乐之野&,或作&大遗
之野&,或作&天穆之野&、&大穆之野&。按:古天、大、太、泰皆通
用,故太一与大乐、大遗、大穆(天穆),以及见于其他古籍的大
一、泰一、太乙、太极、太微、太液、大微(《远游》:&问大微之所
居&)、太仪(《远游》:&朝发轫于太仪兮&)、泰厉(《礼记&祭
义》)、太□(《管子&轻重己》&天子祀于太□&)、天翟(《吕览&
有始览&谕大》)等等,皆为一音之转(只不过&太一&最为通
用),是《山海经》的大乐之野&亦即&太一之野&,与《九歌》所祭
的&东皇太一&正合。
&&& 又,《庄子&天运》:&九洛之事(《洪范》:&王乃锡禹洪范九
畴&,即洛书,亦即此&九洛&),诒成德备,临照下土,天下戴之,此
谓上皇&,可见夏禹所宗的上帝叫&上皇&,而《九歌》所祭的东皇
太一也正叫&上皇&。
第一章中华龙虎文化论& &&&&一一一
&&& 第一节人类文化史上曾有过葫芦容器时代& 一
&&& 第二节葫芦里装着中华民族的原始先民&&龙、
&&& 虎两部落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第三节虎伏羲部落的遗裔&&彝、白、藏、羌、纳
&&& 西、傈僳、哈尼、土家各族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第四节龙女娲部落的遗裔&&苗、瑶、布依、佤、
&&& 黎、壮、水、畲、蒙、满各族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
&&& 第五节龙、虎两部落融合的遗裔&&汉族一& 一一.
&&& 第六节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自我意识
&&& &&生龙活虎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 一一
&&& 第七节中华民族文化的始祖&&女娲、伏羲一&一
&&& 附录瓜瓞、葫芦、□瓠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第二章中原出士彝文刻符&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 一一
&&& 第一节河南贾湖裴李岗文化与彝族文化的某些
&&& 共性比较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第二节河南贾湖刻符与中华彝族万年文明史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
第三章汉籍中有彝语&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
&&& 第一节汉文史籍中的彝语释例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
&&& 附《后汉书&西南夷列传&白狼王歌》一一&&& 一一一
&&& 第二节疑《楚辞》中有彝语&&& 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
&&& 第三节《楚辞》中的彝语释例一& 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
&&& 附录与楚同祖祝融的爨氏于东晋至刘宋时统治
&&& 云南彝族的见证&&两爨碑一&&& 一一一一一
第四章楚庄□&王滇&与彝族滇壬笃慕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第一节笃慕其人其事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第二节庄峤其人其事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
第五章彝根楚枝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 一& 一一
&&& 第一节《九歌》的原型及功能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
&&& 第二节中国考古天文学的重大发现_一一一&&& 一一
&&& 第三节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发现及其与中华文化
&&& 的普遍联系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
&&& 第四节彝文化和楚文化的关联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第五节彝族和十家族同源&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
第六章& &元谋人&横跨东西两半球一一一一一& 一&
&&& 第一节中华彝族十月历和十八月历在世界
&&& 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
&&&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延伸&&从楚雄彝州十八月历
&&& 到墨西哥玛雅十八月历与彝族十月历& 一一
&&& 第三节彝人墓与10个月每月36天的中国历一& 一
第七章&道、天、地、人&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
&&& 第一节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第二节中国彝族文化点燃的启示&&道大、天大、
&&& 地大、人大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 一一一
后记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客服专线:010- 客服邮箱:
Copyright & 北发图书网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北发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里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